时间:2023-05-30 10:1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竹影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选阅读(1):
1、二人相依偎,青草底下栖(打一字)工地质量标语
2、双双恋人红线牵(打一字)
3、心中有我(打一字)诚信的名人名言
4、紧锁心门(打一字)
5、金秋离人恋(打一字)
6、千里寻花头,愿得一真心(打一字)
7、偷心贼(打一字)
8、抓住老公的心(打一字)
9、独恋女子(打一字)
10、分手后的情侣(打一字)
11、看似要把两手分,摇首相看泪无痕(打一字)
答案及解析:
1。芙(二人依偎在一齐后为“夫”,夫妻本是相亲相爱的两人,相互依偎也是必然。夫妻两人在草下休憩,即为“芙”。)
2。缀(成双成对的恋人因红线的牵扯而走在一齐,紧紧不愿分离,为“纟+双+双=缀”。)
3。悟(“我”即为“吾”,“吾+心=悟”。)
4。闷(将心锁在门中,即为“心+门=闷”,心门紧缩后,内心必定会显得有些沉闷抑郁。)
5。愁(秋季总是给人别离、眷念的感觉,既然是思念,与心必然会紧紧相靠。思念会慢慢演绎成一种离别愁绪,即为“秋+心=愁”。)
6。懂(千里相结合,为“重”字,花头,顾名思义,为“艹”,孤独之人渴望得到一颗真心,实际上是期望有人了解自我,懂自我,因此,在左边加上“心(忄)”后,为“懂”。)
7。悉(俗语常说“采花大盗”,由此可知,“采花”是一种对于偷窃行为的戏谑说法,可明白“偷”即“采”,因此,“采+心=悉”。)
8。捴(同“总”。)
9。嬉(“恋”可引申为“喜欢”。)
10。路(各走各的,“足”即为“走”。)
11。掰(两只小手本就应紧紧靠在一齐,如今却被隔分开来,即为“掰”,中间隔着“分”字,不能紧靠的两手就如同分别的恋人一般,尤为可怜。)
精选阅读(2):
1、日出美丽立取上,残月屋下友情长,无奈您却无心往,白水一勺表衷肠,春雨绵绵别三笑,但已人去走下场,嫦娥无女不寻常。
谜语答案:(最爱你的人是我)
2、天鹅飞去鸟不归,良字无头双人配;双木非林心相连,人尔结合就是己。
答案:(我很想你)
3、天鹅飞去鸟未归,两木相连心相随,日去东海月归西,春夏秋冬是四季,良字无头死紧迫,您若无缘各自飞,丝线一家十一口,女氏出门何日归。
答案:(我想明年和你结婚)
4、淮海又见水退时,双人换走阻碍石,月顶右手不见口,青年男女树心旁,世上何物最懂爱。
答案:(难得有情人)
5、天鹅一出鸟不见,一个人在把心牵,双匕割月旁边站,水流几处又落天,一月有别心想你,单身贵族已相连,树木*十冲天跃,月里嫦娥口最甜。
答案:(我不能没有你杜娟)
6、星星不见太阳光,永眠长逝莫悲伤,虚空极尽莫能计,每在心旁总情长,人随水去泪汪汪,心力点点酒苍茫,还记十月相倚伴,谁人犹在我他旁。
答案:(生死无悔全为有你)
7、飞蛾扑火虫已逝,学友无子留撇须,偶尔留得一人在,三言并没有两语,牛仔过河搭木筏,仕别三日在那里,原来这字在界前。
答案:(我爱你生命一世)
8、悔意无心空对月,大哥头上有条疤,理解不离只作友,单身贵族尔相伴,朝夕相对盼夕阳,情人别离影孤单,二人想逢在此处。
答案:(每一天爱你多一些)
9、青山寺上一丛竹,只见天鹅不见鸟,站在树上远眺望,白云心中有条虹,心中情意藏不住,寻寻觅觅下友情,您若无心我心碎。
答案:(等我亲自说爱你)
10、理解又离只作友,情人无心土月勾,竹已孤竹单思苦,从也单从独自愁,如需闭口一了伴,谁人无言又同游。
答案:(爱一个人好难)
11、天鹅一去鸟不归,怀念昔日空费心,云破月来七成影,水流几处又相逢,明天日落人依月,单身贵族尔相称。
答案:(我不能没有你)
12、寒山寺上一棵竹,不能做称有人用,此言非虚能兑现,只要有情雨下显,天鹅一出鸟不见。
答案:(等你说爱我)
13、寒山寺上一颗竹,您若无心各自飞,丝丝情意来半合,天鹅池边鸟飞绝,把盏无皿金来做。
答案:(等你给我钱)
14、淮海又见水退时,双人换走阻碍石,月顶右手不见口,青年男女树心旁,世上何物最懂爱。
答案:(难得有情人)
15、友情雨下永相伴,人情相遇有尔时,大雁南飞非人字,方知缘了应无点,除夕过后是何天。
答案:(爱你一万年)
16、牛*和尚屋,两人抬一木,两木不成林,水中鸳鸯成双对,一心两意记念谁,丝线穿针十一口,女氏还在日上游。
答案:(特来相亲想结婚)
17、一人尔旁站,橘红无丝织,无山登峨嵋,椰子亦能语,深藏不见底,白芍本非草,寒冬病缠身。
答案:(你是我心中的疼)
18、心死两相依,知己所言真,人在尔旁站,饥饿去无食,人故想永共,还来还要走,至死也相随。
答案:(忘记你我做不到)
19、孝子要习文,鹅边鸟飞去,饶人必无心,河干人独立,还来还要走,相思只一心,好女愿他旁
答案:(教我如何不想她)
20、春雨季梧桐树上结丝绸;夏日凉两人阵中称英雄;秋风起鸿雁传音数千里;冬雪飘美女为何露半腰
答案:(绝对重要)
精选阅读(3):
亲嘴(打一字)——谜底:日
枕边玉人订白头(打一字)——谜底:委
倾心结下意中人(打一字)——谜底:匙
十分相思入病中(打一字)——谜底:厨
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谜底:相等
盲目出走,遇上女友。(打一字)——谜底:妄
花前交心,心心相印。(打一字)——谜底:蕊
火速来会意中人(打一字)——谜底:烟
西安一住三星期(打一字)——谜底:醋
海里有颗五角星,星上多刺皮不平,看它叭着无动静,五角是它捕食器。(打一动物)——谜底:海星
冯谖三弹铗(打一香港电影)——谜底:无间道
生在深山是圆家伙,死在凡间是扁家伙,放倒是个直家伙,发起威来是个弯家伙。(打一物)——谜底:扁担
颈像骆驼尾像驴,鹿的角儿牛的蹄,模样怪怪性子好,温柔善良讨人喜。(打一动物)——谜底:麋鹿
什么东西能吃不能碰?——答:亏
头戴尖尖帽,手执两把矛,汤朝皇帝下圣旨,赐它一件大红袍。(打一动物)——谜底:虾
救了田鸡饿了蛇(打一成语)——谜底:顾此失彼
一架小飞机,飞行看天气,晴天飞得高,阴天飞得低。(打一动物)——谜底:蜻蜓
人的一辈子(打一成语)——谜底:出生入死
万木欣欣向荣(打一称谓)——谜底:林业处处长
考察宇宙(打一成语)——谜底:任重道远
要将无才者罢免(打一成语)——谜底:欲罢不能
春节三人聚首(打一字)——谜底:最
来日就业到山西(打一字)——谜底:一
后羿射太阳(打一礼貌用语)——谜底:多日不见
必(打一时刻用语)——谜底:三点七分
万里沙场望不尽(打一称谓)——谜底:作战处长
何以掷果盈车(打一北宋人名)——谜底:潘美
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在那里?——答:在床上
鸡蛋摔跟头会变成什么?——答:会变成导弹(倒蛋)
明明一天没有吃东西,为什么我不觉得饿呢?——答:正因我不是“明明”
不是草(打一字)——谜底:菲
四五个丑角(打一成语)——谜底:九牛一毛
岁末年尾爱出头(打一字)——谜底:舜
画地为牢(打一成语)——谜底:固步自封
十一相逢当碰杯(打一字)——谜底:干
宋室气数尽(打一春秋人名)——谜底:赵衰
一字之师(打一字)——谜底:帅
中秋赏菊(打一成语)——谜底:花好月圆
一只皮球和一只铁球从高楼上掉下来,谁先落地?——答:铁球
长长身躯百条腿,喜阴不喜阳,钻缝潜质强。(打一动物)——谜底:蜈蚣
对一个人来说太多,两个人就正好,三个人就什么也不是了。这是什么呢?——答:秘密
醉打蒋门神,复夺快活林。(打一成语)——谜底:恩将仇报
鸡犬不宁的“犬”字去掉一点是什么字?——答:人
足球门(打一成语)——谜底:网开一面
婚期定在元宵后(打一成语)——谜底:大喜过望
顶着黑眼圈,浑身胖嘟嘟,以前好吃肉,此刻爱吃竹。(打一动物)——谜底:大熊猫
一、侧重强化对学生知识的积累
作为一门从小学到大的学科,大家都很清楚语文学科的特点――积累。这门学科对学生在字音、字形、成语积累、古语理解、好词佳句的积累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常识的积累。例如:在对丰子恺的《竹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网络和书籍搜集有关丰子恺的个人信息,让学生了解这位的启蒙者,介绍一些丰子恺的在多方面的成就,例如丰子恺在书法上的成就,在漫画和音乐上的成就等等,帮助学生在日后学习丰子恺的文章时对增加对丰子恺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其次,在对《竹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描写的好的词语和句子。例如 “清光”“参差不齐”等描写优美的词语。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文的审美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其次在文体的知识方面,教师要将给学生树立基本的文章体裁意识。例如《竹影》、《背影》是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诗歌,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是说明文,《羚羊木雕》是记叙文。然后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的问题,每个文体的结构是什么,每个文体运用的论述方法。例如在记叙文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的描写方法和作用,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中心句和主题思想等等。通过这样日常教学的不断巩固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在阅读理解的考试中快速准确的做出正确的答案,取得好的成绩,还能够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深意的体会。
二、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对现代文体的理解能力还有古文的朗读能力。在朗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通假字的发音,将文言文读的连贯,俗话说“读书百变,其义自现。”通过反复的阅读,既能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文言文记忆并背诵下来。还能够从中体会古代的作者当时写文章的所思所想。在阅读现代文的时候,现代文篇幅通常较长,描写较多,通过阅读可以将文章的脉络把握的更加清晰,无形中将文章中描写的好词佳句记忆下来,在写文章的时候灵活的使用进去,对写好的文章做好润色工作。
其二,要培养青少年的??古文的自学和阅读现代文的教育。最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将学习的主导作用归还给学生,取缔从前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水平,才是让青少年坚持学习的方法。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关于下一个课时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去提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再允以解答,从而让学生在自觉进行语文学习上有所受益。
其三,从前的教育只是教师不停的在教室上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考,更抹杀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欧美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在对《灰姑娘》的教学过程,就会让孩子去研究故事中书写矛盾的地方,以至于会有学生发现在12点过后,灰姑娘的南瓜马车消失了却有水晶鞋留下的问题。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曾问过学生,却根本没有学生看到了这个很明显的问题。学生不敢去质疑权威,质疑世世代代流传的经典,认为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个真理,这对于我国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生缺乏了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为真理维护、献身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教会学生品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对放眼世界的格局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最后,在笔者的教学中还发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当笔者提出问题的时候,很少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举手回答的同学也经常出现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能力,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允以鼓励和褒奖,对回答错误的同学也要对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行鼓励,塑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在课外的时候,还可以举办一些类似于演讲比赛,朗诵诗歌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等比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展现自我的能力。
三、结语
在日常的课上,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各方面的文学能力的培养。从底子上提高青少年的语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的成绩。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鉴赏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
高考链接1:(2013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题: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解析:词人的自我形象要从“形”、“神”两个方面去分析。“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两句写其“形”,突出他“病”与“怪”。从“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两句写“神”,表现其坚强不屈。从写法上说,前两句是以细节描写,正面刻画;后两句是用比喻手法,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我认为答案还可以再详细些:词人直接描写自己的短发、长须、高耸的眉毛、凸起的颧骨,刻画病态怪异的外貌特征。词人把自己比喻成终南山石逢里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表现自己的坚强不屈。)
高考链接2:(2013年辽宁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竹 轩 诗 兴
张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解析:诗中写了竹轩及其周围的景物(有“柴门”,有“竹”,有“梅”,到了冬天还有“雪”),也写了诗人在轩中的生活(品茶,“暑天倦卧”“冬昼闲吟”),从诗中所写的这些内容便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形象
在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爱情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高考链接:(2012年湖北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前两联是实写,通过三年任满马很瘦、为还债务把剑卖、任满车载全是书这些细节,说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后两联是虚写。颈联想象他冒雪远游边地,衣衫难敌风寒。尾联想象他到灵州后的生活,说明他深居简出,宁静脱俗。
参考答案: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然瘦弱,随身相伴的只有书。如今冒雪远游边地,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总结:1.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语言、神态、外貌、心理、动作(细节)等描写,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要从这几方面考虑。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的渲染烘托,选取意象的衬托等,鉴赏人物形象时这些方面也不能忽视。2.答题思路:先概括形象特点再分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
1.鉴赏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
高考链接:(2010年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使心伤。
题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突出了“凤凰”怎样的特点?
题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诗前两句用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的风格。三四句以凤凰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五六句以凤凰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才能出众和心怀天下的气概,此正是诗人理想的所在。后六句借写凤凰环境的恶劣,表达无奈与惋惜之情,也传达出诗人对自我遭遇的感伤。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未酬的悲伤情怀。
2.鉴赏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古典诗歌中对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描写,往往表达出诗人的审美情怀。今天读古诗,对诗中的那些平常事物,要把握其中积淀着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形象的特定含意。
高考链接:(2013年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 调 歌 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题: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解析:“兰”“蕙”“菊”三个意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高中阶段的古诗中(比如屈原的陶渊明的)多次出现。根据注释,作者这里引用屈原的诗句,撷取了“滋兰”“树蕙”“秋菊”等意象,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三个意象的内涵就不难了。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能象征品德、志向、气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志节和情操,不管自己如何失意,也决不会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总结:1.此类诗内容上多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手法上上往往是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2.鉴赏思路:先分析物象的特点,同时要关注它的经历、命运,处境、环境等,然后再分析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寄托什么志。
三、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景物形象,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成的画面形象和营造的意境。
1.单个景物形象
高考链接:(2013年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 寺 夜 起
江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题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景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参考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2.多个景物形象组成的画面形象
高考链接:(2012年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解析:这道题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色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再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关键词:诗词鉴赏;三步走;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3
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在新课标卷中占11分。从卷面分析来看,很多学生往往失分严重,久而久之,诗歌鉴赏试题成了学生最为头疼的内容之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似懂非懂,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即便大致读懂了诗歌,却分析不出其关键内容;三是对诗歌设问内容把握不清,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四是没有掌握答题的规律和技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常见的题型总结出了一个“三步走”的答题思路与模式,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步:准确判断;
第二步:具体分析;
第三步:客观评价。
下面就结合诗歌鉴赏常用的四个角度(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结合高考真题来逐一解读其使用方法,希望能够对考生们提供帮助。
一、形象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本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提问变体: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本是写出了诗人哪些性格特点;本诗所描绘的图景有什么特点;本诗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解答分析:如果是人物形象,则主要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表现,如果是景物形象,则意境含景、境、情三方面,答题不可或缺。
答题步骤:
①准确判断:概括人物或者景物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人物或者景物的特点。
②具体分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结合诗句抓主要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通过画面分析人物的表现。
③客观评价: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要具体忌空洞,如不能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这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可省略)
答题示例:
2013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①本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准确判断)
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二、技巧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技巧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技巧手法。
答题步骤:
①准确判断: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具体分析: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客观评价: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可省略)
答题示例: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问: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准确判断)
②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具体分析)
三、语言鉴赏
提问方式:诗歌的某一联哪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请简要分析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试分析某两个字的好处;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或品味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要掌握常见的表现语言风格的词语,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答题步骤:
①准确判断: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具体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
③客观评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问: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①“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准确判断)
②联系“春深”“染衣”,可以看出,“净”字展现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象,“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具体分析)
③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客观评价)
四、思想内容鉴赏
提问方式:本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从某一联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这首诗是怎么样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能够根据诗人所处的环境、经历分析其心情,知人论世,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内容。
答题步骤:
①准确判断:作者有着什么样的心情、志趣等。
②具体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人情感的表现。
答题示例:
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问: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准确判断)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56-1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并传递知识、升华精神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个性化行为的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同样也是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有效阅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感悟文本的思想,思考文本的内涵,学生的情感会受到文本的熏陶,思想会受到文本的启迪,审美价值观也会因此而提高。初中语文如何有效阅读,笔者认为重点应是这样两个方面:
一、带着疑点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设疑是有效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疑者,觉悟之机也,”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这样认为。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疑,既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大为增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态势。
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是设疑的关键,设置的问题应紧扣教材,而且要有递进性,体现出层次性,设置问题应带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同时要直接入题。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中的“闲人”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是整篇文章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文眼,学生对此把握与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闲人”词典中解释为“清闲的人”,这是就词论词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很难洞察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此时的苏轼已遭贬官,其自比“闲人”,我们应从中品味出其在遭遇人生不幸之时,既有一丝怀才不遇的无奈,但更有逸致闲情、豁达乐观情怀的深意。因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我们从苏轼自称闲人中可以品读出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对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因此教师要围绕教材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思维,拓展思路,辐射知识。仍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文中对月光下美景的描写,作者寥寥数字,将一个清澈空明、疏影横斜、亦幻亦真的奇妙动态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会翻译,那么学生就很难准确把握散文的意义,体会散文的意境。对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1)如果将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可以吗?(2)如果在原句的后面加上“近听阵阵蛙声,远闻鹊啼蝉鸣”恰当吗?对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思考后有了明确的答案,并对原句中比喻(月光喻为碧水,竹柏影喻作藻荇)的妙处有更深刻的理解,深切感受到了作者营造出的一种奇妙的意境。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既洞察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加深了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层理解,对文本主旨的把握,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质量。
教学实践表明,阅读文本对于学生思维的激活,认知视野的拓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就能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空间豁然开朗,五彩缤纷。有效的阅读教学所凸显的应是教师善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或疑点,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疑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提高与发展,这样的阅读教学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二、带着问题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自我品味文本,体验情感,感悟内涵,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地融入文本中,要在阅读中善于思考和感悟,尤其是对重点难点更要品其味,感其情,悟其意,真正使学生阅读达到入木三分。阅读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善于发现、思考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1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2 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者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2 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1 虞山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是姓名,“叔远”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2 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1 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话,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2 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席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旬皆两字一顿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2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3 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题型精练]
一、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 余因得遍观群书
2 然则何时而乐耶
3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4 今齐地方千里
5 干戈寥落四周星
6 盖竹柏影也
7 欧阳公四岁而孤
8 永之人争奔走焉
9 卒于鲁也传之
10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 可以一战
12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13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5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二、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五、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六、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亦我所欲
B 二者/不可得/兼
C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D 已济/者立/岸上
七、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C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D 俄而/百千人大呼
参考答案:
一、1,余/因得/遍观群书
2 然则/何时而乐耶
3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4 夸齐地/方千里
5 干戈/寥落/四周星
6 盖/竹柏影也
7 欧阳/公四岁而孤
8 水之人/争/奔走焉
9 卒于鲁也/传之
10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 可/以一战
12 日星/隐曜,山岳/替形
13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一、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术语储备】
【试题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首诗第三、第四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解析:《除夜作》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自己除夕夜思念亲人之苦;《夜雨寄北》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驰骋想象,描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出自己今夜思念亲人之苦。两诗的三、四句都是由眼前之景想象到远方之景,用故乡的亲人怎样地思念自己,反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运用了虚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这一题告诉我们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动静结合。命题的意图是让考生联系具体的诗句说说是怎样做到“动”与“静”相结合的。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误区】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准确的,如果就诗歌中的某一句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二、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绪)?
【术语储备】
【方法指津】
解答此类题型可分三步: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绘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考生在描绘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考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王安石 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枫半死”,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其中颈联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夜已深,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这样的氛围更能衬托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加点字为答案要点)
【答题误区】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绘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绘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三、对诗歌语言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方面来解答。
【术语储备】
【高考回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卷Ⅰ)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一、不同时期作品有不同特点,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
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诞生期、唐代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复兴期和清代衰变期,教学中要根据山水游记散文各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品析。
教学魏晋山水游记,要注重感受风物,在山水的描写中去体会文人学士的寄怀。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朝代更迭,社会黑暗,这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及觉醒,使得这时期的山水景物不再如秦汉时期只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东晋陶渊明文风舒爽自然,情味隽永,教《桃花源记》,要让学生去想象那个和平、宁静、幸福、淳朴的理想世界;读鲍照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眼前要能浮现出庐山、九江一带气象万千,烟云变幻,光色耀目的景色;观吴均《与朱元思书》,水之清澈急猛,山之峻拔奇秀,要能让学生感受其描写的传神效果。
教学隋唐游记,文人对山水景物描绘时融入的主观感受以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是赏析的重点。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些动荡,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安定的,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这一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培养自己与自然之间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还积极探索旅游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读唐元结《右溪记》,不仅要引导学生玩赏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的清秀美景,还要品读出作者借景而抒发的“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的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读《永州八记》,就要了解柳宗元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抑郁,将写景抒情融合为一的写法。
教学宋代山水游记,要把握描写、叙述、议论并用,景情理融成一体的特点。宋代的山水游记把唐代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另辟一条蹊径。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会作者描写美山、秀亭、四季、醉翁、游人众景之后,归结到太守之乐,是要表现为官要“与民同乐”才为真正乐趣的理念;读苏轼《石钟山记》,要明了苏轼对景物的游览、观察是为最后发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作铺垫。
明清山水游记,文人注重个性表达、借山水抒发的独特游赏趣味则是最有特点的鉴赏之处了。明清两代,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得更成熟多样,文人都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在山水审美中独特的生活情调,在“独抒性灵”的旗帜下,作品富有个性。若读《游苏门山百泉记》,要赏析袁宏道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充分表达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性。而“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这些正是要表现“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的文学主张。将文学主张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也正是文人在山水游记中的个性表达。
二、入景入境,重诵读促联想感受山水风物
读山水游记,必要跟随作者感受景物,走进有“佳木异竹”的山林,欣赏如“捣珠崩玉”的瀑布,如何走入这美景呢?
反复吟诵感受画面美和音韵美。作者运用准确到位的词语、变化多样的句式、灵活丰富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去描写景物,营造意境,这些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杜牧《阿旁宫赋》善于运用排比“广文势,广文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用“四字句”为主轴,整散相间,长短错落,显示阿房宫浩荡的气势。“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一连六个比喻,夸张的手法和蝉联的句式相结合,环环扣紧,表现出阿房宫雄浑奢华。这样的才思,铺采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诵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句句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更觉作者独具匠心,勾画出的壮美的山水楼台如卷轴铺在眼前。
比较阅读,感受写景的不同趣味。古人在不同境遇下对待山水有不同的态度,不同心境下述诸笔端则有不同景观。比较苏轼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写景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如美人,徘徊有情,寥寥数笔,苏轼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后赤壁赋》写景句“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景物却空寂清冷,虚无缥缈。同一个人,同样写赤壁,不同的心境下呈现出的景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境,正是因苏轼写《前赤壁赋》表达的是其乐观旷达的情怀,而写《后赤壁赋》时,却寄托其孤独苦闷之意。《滕王阁序》中王勃的语言辞藻华丽,色彩绚烂,写景的名句化用前人诗句,却更有凌然之势。如“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与汉代张衡《西京赋》中“击钟鼎食,连骥而过”比较起来,辞藻更华丽,描绘更细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它描绘的画卷更为旷远明丽。从这些与前人的不同以及《滕王阁序》的文墨词彩中,我们能看到大唐盛世刻在年轻诗人骨子里的昂扬与乐观,即使后文有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悲,但这种文采激情照亮了失落的悲壮。
运用联想与想象进入美境。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常读常新,获得裨益。可以尝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文句,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虽不是出游,却描写多年未回的田园风景,也是山水之间的抒怀,文中可以改写“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样写景的句子,感受田园的静好风物;也可以改写“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样景中写事的句子,体会他于美景中乐安天命,追求闲适与自由的人生理想。
入景之所以要联想,还因为游记作品也常常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而杜牧写《阿房宫赋》,全然是靠想象再现了秦宫的壮丽和秦皇的骄奢。
三、入情入理,抓脉络巧设问加深理解情理
古人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抒发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如何带领学生深入作者的心灵,理解情理呢?
1.抓住情感变化的脉络,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灵魂――情理的深意。如《兰亭集序》中,找到文中情感变化句子“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为“乐―痛―悲”。兰亭盛会,畅叙幽情,游目骋怀,这是纵情山水之“乐”,乐在景中。但这样的清谈忘俗,真能带给人永恒之乐吗?这引发了王羲之的深沉思索,发出“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的“痛”感,以及文章结尾对人生代代生死的兴叹莫不相似的千古“悲”叹啊。由景入情,这样的思考和觉醒中,抓住情感的脉络,学生能体会到生的丰厚怎能与死的虚无相提并论,人生也不能只是在无为避世之乐中消极度过。
再如《赤壁赋》,找出情感句“于是饮酒乐甚”“哀吾生之须臾”“客喜而笑”,整理苏子的情感变化为“乐―哀―喜”,整理出脉络可以自然地带出问题:这前“乐”后“喜”是否为同样的情怀呢?深入到苏轼的内心,“乐”为山水之乐,美景之乐,暂娱心情,却生出了人生如蜉蝣的短暂渺小之感和羡长江天地永恒的“哀”叹之情。“喜”为“了悟之喜”,不如不羡,与清风明月“共适”,这是苏轼在人生遭遇重挫之后,在自然造化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乐景虽暂生哀情,思考却终得释然的理趣。
《游褒禅山记》是游记名篇,不重在写景,而重在说理。文章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关键词是“悔―叹―得―悲”,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悔”于何因?“叹”于何事?“得”出何理?“悲”从何来?王安石“悔”自己跟随别人而没能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由“叹”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得”出做好一件事要有志、有力、借物几个因素;“悲”为感怀学者做学问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由此来看前文写“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华山”乃“花山”之误,以及游洞一事,实为抒情议论作铺垫,在情感脉络的探讨中,王安石的深思慎取,不盲从,尽志可以无悔等思想,便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深刻。
2.课堂巧妙设计思维训练,往往能使学生潜入文意
研读补白,深味作者心怀。设计一些需要补充的句子,带动学生阅读,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如《兰亭集序》中设计补句子“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学生在反复诵读后,会由开始填“修短随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慢慢变为“齐彭殇,一死生”“诗酒清谈,虚度时日”等答案。在补写中品读出了王羲之在世人都回避死亡的时候,去思考生死区别的勇气和胸襟。《赤壁赋》中设计“客的箫声‘如怨如慕’,根据客的回答,补全句子。客借箫声,表达出羡慕( ),哀怨( )。”同学们从这个方向去品读,很快能理解在赤壁怀想曹操的缘由。羡慕曹操这样的人生,英雄得志,文韬武略流传恒久;哀怨自身渺小,生命短暂,平凡失志。这也正是才华横溢的苏轼借客之口而言自己贬谪黄州后的心情。研读补白,给了学生一个阅读体验指向,往往可以让思考进行得更深入。
课堂延伸迁移,能强化学生对文章情意的揣摩。如写一副对联描述滕王阁,上联“三江为襟,五湖为带,平地起高阁,成就千古妙笔”,下联“四海升平,七星拱月,青天显明辰,诉说百世沧桑”。在对联写作的训练中,再次品读文本,咀嚼俯拾即是的美词落英。还可以联系学生的阅读体验来拓展。如教学《兰亭集序》时设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死生”这样的大事呢?联系你读过的作品和自我人生体验来谈谈你对生与死的理解。当学生答出“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急流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这样的答案,他们已然感受到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1年天津卷)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考点精析】
语言鉴赏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而炼字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考查形式。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句)、诗眼和语言风格,其实“诗眼”也是属于“炼字(句)”的。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就是“炼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或一句)炼得好而境界全出。
以上例题中第一问是“炼字”、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二问是“炼句”,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第三问是考查综合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难度较大。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 炼动词。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炼形容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①氛垢:尘埃。
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明”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3. 炼副词。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字更好,“应”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4. 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末句“望”字是全诗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眺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方法指引】
“炼字”和“诗眼”看似不同的概念,但在题目的考查中它们会发生一些交集,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区别:1.诗眼是字词或是句,而炼字题考查的一定是字词;2.炼字题考查的可能是“诗眼”,也可能不是“诗眼”。相同点:考查“诗眼”题或炼字题时,它们都有比较相似的答题思路。
1.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意境/表感情)
3. 例题导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①“拳”,“退”。拳,蜷缩;退,向后移动。(解释字义)②白鹭蜷缩栖息在沙滩上,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天空如此高远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飞,而是向后退去。(描绘景象)③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安然恬静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辽阔天空中飞行似乎后退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点明表达效果)
4. 特别提醒。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只是把这句诗翻译一遍了事。例如这样的答案:白鹭蜷缩在沙滩上,鸿雁在辽阔天空向后退去。这个答案只是“译”而不“赏”,架空分析,不结合情感表达,抓不住语言特点,更没有结合思想情感鉴赏,一般不给分。
5. 错因分析。
综合归纳,此类错误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分析遣词之妙或表达效果时单纯解释字眼,咀嚼不出该字妙在何处。(2)鉴赏关键语句无法欣赏诗句在结构、表情达意、烘托意境等方面起的作用。(3)赏析整体语言特色概念不清。
【巩固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软”字有柔和之意,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有喷涌之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一、品味炼字佳句
例1.(山东滨州卷)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题目:“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二、分析诗歌内容
例2.(山东德州卷)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题目:“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
【参考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三、描述意境画面
例3.(陕西卷)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为了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四、感知艺术形象
例4.(四川成都卷)
早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解题指津】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参考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五、把握情感主旨
例5.(贵州遵义卷)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题指津】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六、分析手法技巧
例6.(贵州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题目: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本诗中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其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⑴ “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⑵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⑴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⑴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⑵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⑴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
⑵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尽
韩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这是韩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⑴颔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试分析尾联“流莺”这一意象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问方式题型分值
2011广东苏轼宋减字花
木兰词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时节是什么时候?简答题3
2011安徽欧阳修宋琅琊溪七绝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简答题4
2014山东陈与义宋寻诗两
绝句七绝“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简答题4
2014天津黄庚宋暮春七绝《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简答题2
2015安徽杜甫唐月圆五律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简答题4
从上表可以看出,鉴赏古诗词中画面描写的作品主要选自唐宋诗词,题型是简答题,分值相对稳定,考查频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围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这首诗(词)的第×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是怎样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情景。描述时要忠于原诗,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生动。
②概括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氛围特点,例如冷清、恬静、雄浑、空茫等。
③分析思想感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分析景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务必具体化,严防空洞无物。
答题模版:这首诗(词)运用××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的画面(××图),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精题示例: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
(唐)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问题: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题步骤:
步骤一:描绘图景画面。这首诗的前六句句句写景,众多的景物交织成一幅优美的画面。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孤月、小楼、寒江、柴扉、江波、绮席等,描绘这些图景时要使用动词或形容词进行适当修饰,力求准确优美。
步骤二:概括氛围特点。诗歌描写的是月圆之夜的美景。月圆之夜万籁俱静,一切都显得安静而祥和,皎皎月光洒落在江波、绮席之上,又显得异常清新。由此可以概括出诗句营造的氛围特点:静谧、清新。
步骤三:分析思想感情。诗歌所描写的众多景物之中,“月”居高临下,月光普照万物,是主角。而且又是“月圆”之时,此情此景,诗人不免睹月思乡,又由“月圆”想到万家“团圆”,诗歌表达的情感就非常清晰了。答题时要具体,切忌空洞。比如仅答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是不妥的,应答出“睹月而生的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等画面,营造了静谧、清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睹月而生的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绍兴十二年八月,高宗、秦桧为了讨好金人,“分化陕西地界,割商、秦之半畀金国”,长安遂归金人。这首词当作于此前。
“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③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而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因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单于:曲调名。
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辛弃疾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这首词的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描绘了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萧杀而壮阔的氛围。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目睹眼前衰景油然而生的浓郁的哀愁。
2.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程的担忧。
3.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百鸟啼鸣、桃李芬芳的热闹春景图。前句写春鸟啼鸣,中句写桃花明艳照人,后句写梨花清丽洁白。营造了轻快、欢欣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因有丰收预兆的喜悦之情。
二、赏万千之象,悟造境之妙――古诗词鉴赏中的意境分析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题方式题型分值
2012福建李钢宋望江南词“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简答题
3
2012湖南李益唐度破
讷沙七绝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简答题6
意境分析题的作品主要选自唐宋诗词,多为非名家非名篇,这种题型的考查常常融合在意象及景物描写的考查之中。纵观近年来的命题规律,纯粹的意境分析类试题考查的频率比较低,分值也不太稳定。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对这首诗的××联作一赏析。
答题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各种意象交织而成意境,不同的色调(如红、绿、白、黑)、不同的特质(如雁、柳、月、猿)、不同的处所(如江南的红花、雨巷,边塞的大漠、孤烟),必定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氛围特征。要使用专业术语,对图景营造的氛围进行概括,常见的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新恬淡、富丽堂皇、明净绚丽、虚幻缥缈、繁华热闹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众多意象组成意境,意境又为一个“情”字而来,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言志,归根到底,最终必须回到作者抒发的情感上来。归纳情感要结合意境尽量做到细化,切忌空洞。
答题模版: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抒发了)××的情感。
精题示例:
(2012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G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G鹈泉:泉水名。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选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大雁、日出、寒光、铁衣等意象,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壮美图景。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氛围特征。诗歌描写意象中的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日出东海,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显得苍劲、雄健;红日和寒光,通过颜色等的比照映衬,又显得异常壮美,诗歌雄健、壮美的意境由此可知。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战初归”可知是战罢归来,将士凯旋而归的喜悦之情自不必说。一个“雁”字,又流露出无法排遣的思乡思亲之情。而“满碛寒光生铁衣”又暗含慷慨悲壮的情怀。
参考答案:全诗借助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大雁、日出、寒光、铁衣等意象,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时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日出东海,铁衣生寒的图景。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既有胜利者的喜悦又有对家乡的思念,同时又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相思・山驿
(北宋) 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这首诗的颈联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调】 天净沙・鲁卿庵中[注]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该元曲前三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首诗是用什么手法营造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这两句借湿冷的月、黄昏的雨、傍晚的云、秋叶的声和大雁的鸣叫,描写了雨后的清秋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悲凉、孤寂的意境,抒发了词人目睹凄凉秋景而生发的浓浓的羁旅之思。
2.此联借栖鸟、落月、孤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寂静的清晨行旅图。远处的树木寂静地站立着,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远处的天边上悬挂着残月,微茫的月色下隐约矗立着孤独的城池。此联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苦和思乡之情。
3.前三句写青苔之上,古木参天;苍云飘逸,秋水无边;红叶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隐约可见。青苔、古木、苍云、秋水、红叶、山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4.这首诗用衬托的手法营造意境。作者借助庭院、石榴、树阴、流莺等意象,描写石榴花明媚,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树阴遍地相映衬,营造了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悠闲旷适之情。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赏析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题方式题型分值
2012山东晁补之宋吴松道中五律(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简答题3
2012山东晁补之宋吴松道中五律(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简答题5
2012江西秦观宋江城子词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简答题4
2013山东江清山寺夜起五律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简答题4
2013江西辛弃疾宋水调歌头词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简答题2
2014安徽马子严宋西湖春暮词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简答题4
2015福建陆游宋秋夜纪怀五律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简答题3
2015天津黄庭坚宋雨过至城
西苏家七律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简答题2
赏析意象是近年来诗歌鉴赏的重头戏,也必将成为未来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试题考查的作品基本选自宋代诗词,题型主要是简答题,分值相对稳定。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请概括××等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诗(词)表达的情感。
2.请简要分析诗(词)中××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词)描写了××之景,请从××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的××句(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6.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
①准确概括意象特征,明确意象(景物)内涵。如柳――送别、留恋;落花――失意;竹――气节,虚心,积极向上;兰――高洁;松柏――伟岸,坚强;梅――不屈不挠;子规――悲惨,思念故乡;猿猴――哀伤,凄厉;大雁――孤独,思归;孤云――孤独,漂泊;月亮――思乡思亲等。在此基础上,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氛围特点,如幽深冷寂、孤凄悲凉、闲适静谧等。
③分析并揭示意象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感情由意象(景物)而来,一定要做到情景交融,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而且要具体化。
答题模版:这首诗(词)描绘了××等意象,渲染了××的氛围,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精题示例:
(2015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问题: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概括意象特征,明确意象(景物)内涵。这首诗描写了尘土、紫烟、丽日、红花、柳色等意象,这些意象色泽鲜艳明快,暗示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朦胧的紫烟与丽日、红花、柳色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艳丽、空明;涤净的尘土与散发着芳香的红花清新醉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空明清新的氛围,令人陶醉。
步骤三:分析并揭示意象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色调明快的景物描写,抒发了雨后天晴作者访友时的轻快与喜悦,也流露出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了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营造了一种空明、清新的氛围,抒发了雨后天晴作者访友时的轻快与喜悦,也流露出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甘州・寄李筠房
张炎[注]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注:张炎,南宋著名词人。李筠房,南宋浙江湖州人,张炎的友人。宋时两人情趣相投,时常相聚,而宋亡国后两人天各一方。此词即是张炎寄词远慰隐遁山中的老友,勉以梅花相赠,共保岁寒之贞。
词的上片写了何种景象?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③。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②的的:鲜明的样子。③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中“云”“柳”两个意象。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坡羊・北邙山①怀古
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②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注:①北邙山: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自东汉魏晋以至唐宋,洛阳或为首都,或为陪都,曾经盛极一时。于是,距洛阳不远的邙山就成了许多帝王公卿、达官贵人选择墓地的宝地。②庆会:喜庆吉祥的集会。
曲子的前三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望远,望见的是被暮云遮掩的荷花、西北风中失群的孤雁、残月下大片的沙漠等意象,营造了苍凉、哀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老友的殷切思念之情,抒写了国破家亡之后的忧伤悲凉之感。
2.“云”,突出云雾缭绕的朦胧景象,表现九华山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的缥缈迷离之美;“柳”,表现眼前绿水送别的清弋江村边,柳枝如丝,轻拂桥面,营造出朦胧而优美的氛围,反衬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惜别之情。
3.曲子的前三句描写了作者登临所见的景色:一阵阵悲风,一缕缕荒烟,遍地坟茔,到处是残缺不全、字迹漫漶的墓碑,营造了一种悲怆、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人一旦死去便万事成空的主旨,对统治者永难满足的欲望给予当头棒喝。
四、笑颦知人性,霜雪见风骨――古诗词鉴赏中的形象解读
1.考情分析
年号卷别作者朝代作品体裁设题方式题型分值
2012安徽杨万里宋最爱东山
晴后雪七绝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简答题4
2012江苏温庭筠唐梦江南词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简答题4
2012天津杨万里宋野菊七律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简答题2
2012湖北贾岛唐送邹明府
游灵武五律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简答题4
2013辽宁张t宋竹轩诗兴七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简答题6
2013重庆钱继章清鹧鸪天・
酬孝峙词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简答题4
2014山东陈与义宋寻诗两
绝句七绝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简答题4
2014上海陆游宋镜湖女七律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简答题4
从列表中不难看出,鉴赏诗歌形象是多年来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考查的作品大多选自唐宋诗词,题型均为主观简答题,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
2.答题策略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首诗(词)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3.请概括××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的××联描绘了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
①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句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人物的特点和身份,如“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坚韧不屈的形象”等。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特点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了解人物形象。同时,还要关注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往往对人物起衬托作用(包括正衬和反衬)。
③概括塑造形象的意义。诗人塑造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塑造自己的形象,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抱负、喜好;塑造他人的形象,往往表达自己的赞美、向往之情。如果是咏物诗中塑造“物象”,一定是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操、追求和品格,答题时要做到物我统一。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特点)××(身份)的形象。诗中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抒发(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志向、志趣、节操)。
精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一:简要概括人物形象。从这两首诗句不难看出,陈居士是一个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文人形象。这句话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人物的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和身份(文人雅士)。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特点。从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中,可以看出陈居士洒脱的性格;从诗句“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中,可以看出陈居士高雅的情趣。由注释可知,陈居士的身份是一位文人雅士。
步骤三:概括塑造形象的意义。从诗面上看,诗人极力表现陈居士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形象特征,表现了诗人对陈居士的赞美,其实也含蓄地表露出作者潇洒倜傥的个性。
参考答案:诗中“陈居士”是一个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文人雅士形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的高雅情趣。诗句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色彩,含蓄地表露出作者潇洒倜傥的个性。
模拟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 黑漆弩・村居遣兴
刘敏中
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①。掩白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闲将得失思量,往事水流东去。便宜教②画却凌烟,甚是功名了处?
注:①伧父:鄙贱之夫。②便宜教:即便,即使。
前两句刻画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放船
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杜甫一生漂泊,生活凄苦,诗作中大多为多愁善感的形象。而这首诗一反常态,表现出一个全新的诗圣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的全新形象。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侧犯・咏芍药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词的下阕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前两句刻画了一位居住荒野、悠闲自在又含有傲兀不平之情的隐士形象。“长巾阔领”说明作者衣着简朴,表现了他逍遥自在的情怀;“深村”点明其居住的地方的幽静状态;“伧父”的称谓表明作者已经完全是个农夫的形象,而世俗之人无法理解,抒写了傲兀不平之情。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心情舒畅的全新的诗人自我形象。作者泛舟游览,看到沿途的青峰、黄橘、大江,自己稳坐船头,兴味盎然,逸兴遄飞,好不自在,抒发了游览山水时的轻松愉悦之情。
关键词: 诗歌鉴赏 读懂诗歌 诗歌主旨
从历年的得分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鉴赏题皆不容乐观,学生要么完全答错得不到分,要么答不全、答题混乱,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读不懂诗歌,读不通,自然就把握不了主旨。
二是学生对古诗这一类文体缺少整体上宏观的把握,面对一道题,不知从哪个角度回答。
三是对诗歌欣赏的名词术语一知半解,答题时只要能想到的都答上,广种薄收,没有重点。
针对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应从读懂诗歌、把握文体特征这两个层次在宏观上根本上解决学生得分难的问题。
一、读懂诗歌
读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通诗意。诗歌语言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在句式上有时为了合乎格律或者突出情感,而采取倒装的形式,加之古今语言存在一定差距,这给平时阅读量本就不大的高中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教师在这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加以总结。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采用了古诗常用的“意象叠加”的手法,是语言凝练性的典型代表,读懂它们就要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以构成完整的语句;古诗语言的跳跃性主要体现在时空的跳跃和逻辑的跳跃上,前者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由眼前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突然跳到了夫妻相见时的“却话巴山夜雨时”,后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雄浑阔大的画面,却又在颈联伤个人孤苦无依之感,似乎景与情不相配,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限于篇幅,语言的跳跃性是必然的,时空、逻辑的断链处往往是诗歌的精彩处所在。
《夜雨寄北》中对相见时的想象体现了在虚实相生中对妻子的浓浓思念,而《登岳阳楼》中的雄浑阔大恰恰反衬了“老病孤舟”的漂泊无依;至于诗句的倒装应让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当诗句不合逻辑读不通时应想到调整语序,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中,“香稻”自然不能“啄鹦鹉粒”,梧桐也不能栖息在凤凰上,这是个倒装句,调整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通顺了。二是古诗中有时将句子的宾语放到主语的位置,或主宾对调,这种情况应结合全诗加以分析,不可引起误解,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有“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句,单看此句,很多同学认为这是个拟人句,但结合全诗看,“怜”“爱”的主语应该是人,说以它的正常语序是“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读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正确而全面地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了诗歌的文义,通过对诗歌中议论抒情句子或体现情感的字词的琢磨,基本上能够比较正确地把握诗歌主旨,但有时候并不能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因为诗歌的主旨有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变的,如杜甫《登岳阳楼》不仅有伤己还有感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情感经历了乐―悲―痛的变化。因此,古诗主旨的把握,仅从直接抒情部分去找是不够的,需要综合题目、作者、题材、意象、意境、注释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关于这方面的技巧资料繁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述。把握了古诗的主旨,后面很多题目就会迎刃而解,因为,无论是炼字还是手法赏析,都离不开最终对主旨的凸显。
二、是把握古诗的文体特征
因为一种文学体裁决定了这种文体的构成要素,小说的构成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而诗歌的构成要素笔者概括为言、象、意、技和韵。其中韵不在高考考查范围内,而高考所出之题绝不超出其余四者范围,因此掌握这四个概念是古诗赏析之根本,随题如何出,我自可以不变应万变。
言,有两意,其一为诗歌语言风格,具体包括:平淡、清新、绚丽、自然、明快、含蓄、奔放、洗练、悲慨、沉郁、雄奇、质朴等。回答这类问题一般是先点出语言风格,然后结合诗句举一二例加以分析。
言的第二个意思是炼字,也就是赏析诗中某个字的妙处,这些字要么形象生动,要么体现作者情感,炼字的答题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字的本义,诗句意,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主体的何种特征,有何艺术效果,凸显了诗歌的什么主旨。
象,指的是意象。它在诗中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意象构成意境,体现作者的情感,如上文《早发》中用残灯、飞舞的雪花、着霜的枯草、冻实的浊河营造了萧瑟凄清的氛围,体现了游子羁旅在外的艰辛。二是有些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它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周邦彦的《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久?”除了羁旅孤寂之情,“雁影”一意象让词又多了一个思乡怀人的情感。
意,指的是意境。意境由意象构成,对意境的概括应该从意象入手。意境的作用在于体现作者的情感。一般有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的正衬和乐景衬哀情的反衬两种。此类资料亦比较丰富,笔者在此不详述。
所谓的技,也就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具体分类如下: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一般在诗歌中少见。
2.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和其他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手法。间接抒情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抒情,常见的媒介有景具体手段为借景抒情和触景生情;物,具体手段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和借物喻人;人,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的爱与憎、赞与讽,或寄托某种情怀。古,包括古人、古迹和古事,一般是诗人怀古伤今、怀古讽今、怀古伤己、感叹世事无常等。典故,诗人借助典故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描法,主要有渲染、白描、虚实、动静、感觉结合和方位结合等。
修辞手法主要是高考考纲要求的九种修辞手法,不赘述。
其他手法包括结构手法和象征、联想、想象、对比、抑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