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

时间:2023-05-30 10:1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象征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意识流,内心独自;无意识

作为一部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广岛之恋》表面上是一个难于抉择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却是暗示着一种难以愈合的伤口,同时,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广岛之恋》中,在暧昧的爱关系里,女主角不断受到二战期间在家乡内韦尔与德国士兵相恋的往事的困扰:当她与德国士兵恋爱并筹划在巴伐利亚举行婚礼时,她的德国恋人被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冷枪打死了。第二天,内韦尔解放了。由于她和德国人的恋爱,人们把她当做德国内奸关进地窖,后来,她还被剃成光头,到街上示众……有一天,她的母亲告诉她,她可以走了,于是她骑着自行车来到巴黎,看到所有报纸都刊载了广岛的消息。当她真的来到广岛,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广岛的创伤,还看到了许多年前发生在家乡内韦尔的场景。当她遇到爱情,纷乱的现实和纠缠的过去令她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战争令她失去了男友,而噩梦般的伤痛使她今天无法陷入爱情。阿伦・雷乃特这样说:“没有超时代的爱情故事,也许在梦中才有。难道梦不受制约:为什么做这样的梦,而不是那样的梦?再说,我们的逃避现实的梦往往是神经衰弱的征候,为充满恐怖的社会所特有。”事实上,从他的《格尔尼卡》到《夜与雾》等等,无不反映当代的历史事件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影响,这也是现代主义电影的主要题材之一。

弗洛伊德在解释梦的性质时,根据显像和隐义把梦分为显性的梦和隐性的梦。需要探查梦境中隐藏的思想内容,从而对梦进行适当的解释。而不是就其表面内容作解释。他假没出“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第一步骤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步骤起着扮演检查者的角色,它促成了梦的伪装变形。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须通过第二步骤的认可。否则,第一心理步骤的材料是无法通过第二关的,无从为意识所接受,它必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通过对影片的“显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岛与内韦尔之间的关系是象征性的,日本男子与德国的士兵是象征性的。象征必须借助相关联的东西,《广岛之恋》借助的是痛苦的心理历程。广岛事件,原子弹的毁灭,毁灭的不仅是一座城市,也毁灭了人们的心灵,在心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在主人公流动的意识中,观众也产生了‘意识幻化’:晶莹的露珠和汗粒变成可怕的原子尘,的两个相拥的人体慢慢地变成被原子辐射后丑陋腐烂的尸体……这些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展现出来的物象无疑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这些象征手法的使用也使得影片的人物与内涵超越具体的物或人的层面而具有抽象和普遍的意义,呈现出非常浓厚的阿伦・雷乃特有的风格化标记。”。

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中对人物的外在真实常常是有意忽略的。于是男人和女人没有名字,他们是高度抽象了的人,特别是那个日本人长得非常像西方人。或者说只是一个“男人”。编剧说:“如果观众总是忘不了这是一个日本男人和法国女人的故事,影片就失掉了它深奥的含义。”日本人不仅外形抽象化,整个人都是抽象化了的产物,他身上谈不上有任何个性的东西。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环境外在真实的忽略的一部分。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各代表着一个是惨受战争摧残的城市――她叫内韦尔;一个是饱经战火涂炭的民族――他叫广岛。他们的爱情悲剧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战争对爱情的摧毁从来都没有结束,从来都不是只对一个人的,它不论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没有结束。反对战争,始终都是全人类不应忘记的主题。

电影中的台词具有很深的内涵,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对话是简洁的,不断重复的。她和他的初次对话,是他们慢慢步入记忆的过程。法国女人不断重复说道:“在广岛,我看见了,我什么都看见了。”镜头随之指向战争博物馆,并穿插了原子弹毁坏广岛的纪录片,而男人却回答都是:“你在广岛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看见……”女主人公不断重复着:“我都看见了,都看见了。”没有看见的是什么,看见的是什么,在此影片没有直说,留下了思考空间。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广岛的创伤,而是多年前发生在内韦尔的那场战争的类似物,那场战争令她失去了他的男友,而噩梦般的伤痛使她今天仍然无法再次陷入爱情。爱情的悲剧与战争的悲剧达到了深层次的相似,结支配而形成精神的不平衡。女主人公在广岛上的神经质,她在日本人面前的失控,她在日本人面前对内韦尔往事的诉说,是在日本人的诱导下进行的。日本人相继问内韦尔和诺瓦河是个什么样子,然后突然跳到了“你在地下室忍受痛苦的时候,已经死了吗?”就引出了她在地下室忍受痛苦的叙说和画面来:“你已经死了……而且……”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认为要治疗精神病人,就要帮助病人把导致精神失常的创伤找出来。最好的方法是诱发病人去进行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法是发掘埋藏在患者无意识深处的症结和病源的更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触及人的精神的内在构成机制。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所有联想都是预先被决定的,其中包括治病因素,这些被压抑的因素通过得到准确的表达而被客观化了,因而也就被超越了。而在影片中,法国女人对往事的述说,正是在日本人的诱导之下进行的自由联想,使她能对所受到的创伤有了理解和认识。

对于经受过压抑和创伤的她来说,需要保护自我,维护保持一种精神状态的平衡。“在她生活中留下的创伤不是被人剃光了头和受到侮辱,而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那个失败经历:1944年8月2日在诺瓦河没有为爱情牺牲。”于是,“她把她最宝贵的东西――今天的她、内韦尔的爱人死后残存下来的她――在广岛,献给了这个日本人。”作者为法国女人在广岛的行为做了注释,使她的性本能得到了升华和崇高化,至少为她在日本放纵找到了辩护的理由。

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正如索尔・贝娄所说:“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阿伦・雷乃特在片中确立了无技巧闪回的电影叙事结构,通过大量的闪回镜头和画外音手段,把历史与现在、现实与虚幻等等都以一种流动跳跃性的结构完美地连接起来,使得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把人物内心的潜意识的活动真切地呈现出来。在剪辑上打破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种时空,从而淡化了过去和现在的界限,同时使用音画对位,画面是纳韦尔,而声音却是广岛,使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人们清楚地看到过去的那场战争对人从外部生活到精神世界的侵蚀和异化,这种由剪辑而带来的震撼效果 在1958年的电影界是别开生面的。果将这一场短暂而平凡的爱情提升至全人类的高度上。随着男女相拥的特写,场面调度到原子弹轰炸后的恐怖影像。影片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对白:男主角:“你的名字是‘内――韦――尔!?’”,女主角:“你的名字是‘广岛!?’”无疑,这又是个象征性的语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系列矛盾中,主人公从始到终一直处于‘记忆与遗忘’的痛苦挣扎之中,影片中的法国女人在回忆完一切以后,接下去说‘我记忆力很好,但我会遗忘一切’‘和你一样,我忘记了’。为了彻底走出失去男友的痛苦阴影,告别不堪回首的岁月,她走出了内韦尔,走出了诺瓦河,她试图忘记战争年代自己在家乡的痛苦恋情,她自以为已经忘记了,可是在广岛当她遇到这个日本男人再次陷入疯狂边缘时,她明白了自己并没有忘却。”影片中的女人一声接一声的呐喊,是那么撕心裂肺的啐喊:看我正在忘掉你。看我正在忘掉你。看我正在忘掉你。《广岛之恋》不是单纯写男女之爱的,而是在写生与死的关系,在写回忆和遗忘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学认为,遗忘是由于一种相反的情感阻止了原有的记忆或者意向,而这种相反的情感乃是发自于人的深藏的无意识之中。遗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和经验的遗忘,也就是知识性的遗忘;另一类是决心或意向的遗忘,这种遗忘使我们忽略某些预定要做的事情,但是“任何一种遗忘都有动机可寻,而这个动机通常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

有关印象和经验的遗忘,弗洛伊德曾举出自己的例子:弗洛伊德曾因为他的妻子在他所厌恶的人面前说了蠢话而大为光火。但是后来他和他的一位亲戚抱怨他妻子的不懂事,说起了这件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有关他的妻子所说的蠢话来了,他认为。这次的健忘无疑是他尊重他妻子、不愿失她的面子的结果。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心灵的结构,可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分别放置不同的材料。而这种防卫势力隶属于较低的心理现象,而常为较高级者所压制。于是,人们不得不借助遗忘这种根本的防卫力量,阻止痛苦感觉再度涌现。

第2篇

关键词:《觉醒》;象征手法

一、《觉醒》情节梗概和象征手法

该书描述了爱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主妇成正成为关注自我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过程。小说从庞德利埃一家在格兰德岛上勒布朗夫人的别墅中度假开始。庞德利埃先生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爱德娜和两个儿子。罗伯特是勒布朗夫人的儿子,他是个英俊有前途的年轻小伙子。由于他对爱德娜的关心和仰慕,在格兰德岛,爱德娜最终与他燃起了爱的火花。但当他们深深爱上对方的时候,罗伯特却感觉到他们的爱情是没有未来的,于是就以追求事业为由跑到了墨西哥。从此以后,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爱德娜不再履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她开始从新奥尔良的社交圈中抽身出来,并甩掉了传统施加给妇女的作为“母亲型一女人”的职责。以至最后从她家的豪宅中搬到了被仆人们称为“鸽笼”的小房子里。最终罗伯特回到了新奥尔良,起初,他忍不住向爱德娜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热烈的爱,但当爱德娜因阿黛尔难产过去看她离开后,罗伯特还是没有勇气,最终只给爱德娜留下一张字条就走了。沮丧至极,爱德娜回到了格兰德岛。在那个她初次见到罗伯特德地方,开始对自己的内心灵魂给予关注的地方,在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中长眠了……

《觉醒》中,不断升华的觉醒让爱德娜时而在虚幻的梦境中激动兴奋,时而在现实的孤独无助中悲伤压抑。虽然情节波澜起伏,但其抒情的文字实现了一种平静的效果。肖邦对象征的灵活使用让情节的发展在自然而然中不断升级,达到了一种平滑起伏的状态。小说中大海、音乐、绘画、鹦鹉这些具体事物来为爱德娜一步步的觉醒起到了标签的作用。

二、大海

大海这个意象从头到尾贯穿了小说,在小说中不断被提及、加强。它一直诱惑着爱德娜,给予她精神上的启迪与释放。如果说罗伯特和露西小姐为爱德娜的觉醒到了预热的作用,那么大海就是那星星之火,点燃了爱德娜对生活的激情和对自身需要的关注。在整部小说中,海的声音无处不在,它变动不定而永不停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爱德娜发出最本能、最发自内心的反应时,有三种境况,一是面对罗伯特以及阅读他的信件时的真情表露;二是在听露西小姐所弹琴时,探测其心中从未涉及的情感区域;三是也是最频繁出现的就是面对大海、倾听大海的呢喃和在大海中游泳时,她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意识。大海的声音导致了爱德娜的自我陶醉与觉醒。

而且海让爱德娜想起一个愉快令人陶醉的童年记忆――“一个小女孩正在穿越一片浩瀚如海的草原……她一面走一面游泳似的将双臂伸出来,像在水里拍水一样拍着高高的野草……我好像觉得自己得永远走下去,永远走不完似的”。

童年的爱德娜就是处于外表接受父权制而内心很热烈的状态下。当与庞德利埃先生结婚后,她期望她的浪漫梦想会和她的青春一起消失,但实际上,她的热烈的感情和愿望一直存在于潜意识当中。在格兰德岛体验到的情感在大海的催化作用下,让爱的那不断发现自己,承认自己的对音乐、性、艺术、自由的渴望。在学会游泳之后,她发现了自己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并决定不再做男人的附属品和“财产”,无法忍受掩饰自己的需求,决心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觉醒》的原名是《孤独的灵魂》。的确,看过整篇小说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理解她的可能只有雷西小姐和那位家庭医生了,但他们懂她却不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的社会习俗,夫权社会的标准不允许他们这么做。独立的结果是孤独――爱德娜跟阿黛尔透露心声说,她为了孩子可以放弃“生命”却不能放弃“自我”,阿黛尔却不能领会这两个词意义上的区别。随着小说的开展,尽管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爱德娜的表达对别人来说却不可理解。也许正是因为孤独,大海那永不停息、不断变化的呢喃才显得那么诱人,好像可以给她安慰和理解。因为是在海水中,爱德娜终于发现了自己,所以她也理所当然的将大海当做一种寄托。

三、房子

在《觉醒》中爱德娜住过许多房子:格兰德岛上的小别墅,谢尼卡密内达到上安托万太太的家,新奥尔良的大房子以及她的“鸽笼”。每一所房子见证了爱德娜不断成熟的觉醒。从前,爱德娜习惯性地将自己圈在传统形象的大墙内,遵守着夫权社会贤妻良母的守则――一位“母亲型”的女人和优雅的女主人。她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去不断满足丈夫和孩子们的各种需要。在新奥尔良的别墅中,她每周二都接待客人,帮丈夫赢得人际和脸面;管理仆人,保证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照顾孩子,教育爱护他们。她却从未正视过自己的内心。

在格兰德岛上的小别墅,她开始看外面的世界,并在罗伯特的影响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当他和罗伯特不辞而别去了谢尼卡密内达岛时,短暂的停留象征着爱德娜经历的一次巨大转变。“‘我睡了几年啊?’她问道,‘整个岛似乎都变了,我想一定有什么新族类诞生了,只留下我们两个人当古迹’”,童话的语言表达出了爱德娜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对冷酷现实的无奈。

“鸽笼”确实让爱德娜获得了短暂的独立。但这间小房子却代表着她无法从过去的生活中退出来,不能帮爱德娜彻底摆脱丈夫、家庭以及对孩子义务的控制。而且,这座小房子离她的家只有“两步远的”距离。

第3篇

摘要:《仁慈》是莫里森于2008 年九月推出的新作,作为一位曾荣获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致力于护持和弘扬黑人文化,对美国文学做了重大的贡献。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大量地运用各种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视角分析该文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的欣赏莫里森的力作。

关键词:象征主义 慈悲 莫里森

引言

托妮 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作为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在“富于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而为美国文学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地扎根于黑人文化的小说家,被誉为黑人文化的一颗“黑色的宝石”。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回响着黑人文化的铿锵之声。毫无疑问,莫里森是继承黑人文化传统的伟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无不散发着黑人文化的气息。 2008年出版的新作《慈悲》故事情节和叙述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文本由多声部叙述,多人物独白,是典型的复调式小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感观印象。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其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代表人物为:波德莱尔、波兰和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主要强调展示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论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应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瓦莱尔、叶芝、西蒙斯等,叶芝认为:“象征具有隐喻性或者说隐喻是象征的基础,但象征又是高于隐喻的,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动人。”③象征主义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用自然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传达作家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象征所借助的事物是具体而有形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则抽象而无形。象征是“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本文就象征主义手法在《夜色温柔》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物的象征意义

(一)水的意象暗示人物的命运

通读这部小说,不难发现水这一意象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颇具象征意义。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在中国,水大多都是用于形容女人的。其实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慈悲》中对水的描写都是对小说中女人命运的暗示。通常人总把水当成是生命的象征,是生死轮回,净化,繁殖和成长象征。这些象征意义尤其体现在人物莎罗的身上。小说中她的出场就与水有关,她和父亲一起海上航行时,出现了意外事故,船上的人都遇了难,她是全船中唯一幸存的人,后来被一个木匠从海里救回,在这里大海就象征着生死的轮回和救赎的意义,同时也象征着她命运的转折,莎罗从大海那简单而纯洁的生活一下子被抛到了又脏又复杂的陆地,此时她将面临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难题,“莎罗从来没有上过岸,这次彻底离开船来到陆地上把她吓坏了,陆地对她来说就像大海对绵羊一样。Twin使她成为了可能。当她们登陆的时候,陆地―吝啬、艰苦、昏暗、可恶―这使她感到震惊。……”在上岸后,她第一个孩子夭折后,她把孩子放到河里让它顺水而去,这里的水具有生命的生死轮回的象征意义。不久后,她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但奇怪的是,这一次她还是跟前一次一样在水边出生她的孩子,“在感到第一阵痛时她拿着一把刀和一个框来到河边。”孩子出生后,她突然变得清醒了许多,从此她会到了生活的正轨,成为她的一次人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里水就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人的净化和救赎。除此之外,水在弗洛伦兹身上也有很多象征。在她去寻找铁匠的路上,口渴万分的时候,费尽周折在寡妇家附近找到一条小溪,却发现水喝起来就像蜡一样,“我急忙跑到河边,用手舀一把水,但这水就像蜡一样难喝。” 而在她从寡妇家逃走的时候又看到一条河,可是“大部分是干的,其他部分也是泥泞的。”这里干枯和饥渴象征着弗洛里茨精神上的空虚,她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把一切都寄托在了铁匠身上,不仅物质上是个奴隶连精神上也成了奴隶。

(二)鞋子的象征意义

仔细读完小说后,我发现鞋子这一意象在文中也是频频出现。鞋子在西方文化中尤其在黑人文化中象征着对个人的保护,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梦想的追寻。在小说的开篇,弗洛里茨就天天向母亲缠着要一双鞋子,但母亲总是对她的要求很生气,她认为女人穿高跟鞋很危险,最后母亲让她穿一双森或家扔掉的破鞋。但是莉娜却说她的鞋子无用、太不结实了,鞋底太薄了,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经不起生活的风风雨雨,从来就不是生活所需要的坚硬鞋底。这也预示着她的处境很危险,没有任何的保护。 “故事是以鞋子开始的。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从来就不能忍受赤脚走路,我经常缠着母亲要一双任何人的鞋子,即使在最热的夏天也要穿,我的母亲每每都对我的这一要求很生气,她说只有坏女人才穿高跟鞋,我是一个极危险而又野蛮的孩子但是最后,她有大发慈悲之心给我一双森或家扔掉的鞋,一只是尖尖的鞋头,一边鞋坂已坏了,另一只已穿坏了。”在这里的鞋象征着保护,弗洛里茨在寻求自我保护,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但莉娜的话也说明她的鞋有给她很好的保护,也没有适合她的鞋底来抵御风雨。这些都对弗洛里茨后来的命运走向做了很好的暗示。当弗洛里茨要出发寻找铁匠时,女主人给了她一双雅各布的长筒靴,“女主人给了我一双只适合男人穿的长筒靴。”这里的长筒靴象征着保护和她对自己梦想的追寻(对自己爱情的追求),有了这双鞋的保护,弗洛里茨可以任意的穿山越林,如果没有主人给的鞋,她讲寸步难行。“如果没有主人的长筒靴,我将寸步难行。穿着这双鞋,我可以穿过那布满尖石的河床。” 但她穿着一双适合男人而不适合女人的鞋,表明她所追寻的爱情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爱情。

二、人名的象征意义

(一)Fulorens的象征意义

小说主人公弗洛伦斯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是pieces o f eight, 是一种西班牙古银币。“因为我看出那个高个男人把你当作人看待而不是pieces o f eight,”她就像商品交易的货币一样, 用来抵偿债务, 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对弗洛伦斯而言, 获得人格和思想的独立不是容易的事, 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黑格尔认为, 自我意识是人类的认识特征。在莫里森看来,一个女孩首先必须是一个女儿。她必须学会那个。而且如果她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女儿, 那么她也无法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但是, 过早地离开了母亲, 使弗洛伦斯没能得到母亲的人生指导, 因而难以走出感情的断乳期。内心的柔弱, 她过分的情感依赖, 一度使她更深地迷失了自我。弗洛伦斯不顾一切地爱上了黑人铁匠。她渴望铁匠能接受她的爱, 听到她的倾诉。她把铁匠看作是她的塑造者, 是她的世界 。在他身上, 弗洛伦斯有了最初的性的觉醒, 体会到了生命的震撼。她的爱情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她追求的是占有和依赖的爱。

(二)Sorrow和Complete 的象征意义

莎罗(sorrow)这个女孩儿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所象征的一样悲惨, 和父亲一起海上航行时发生了意外事故,她是全船中唯一幸存的人。当她被一个木匠救回, 询问她的名字的时候, 她一直在摇头,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事实上这一事件暗示着黑人女性身份的完全缺失。之后,那个木匠由于她的悲惨经历,给她起名为"sorrow",悲伤。这也预示着黑人女性必定命运多舛。但是她不愿意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下,经过不断的神火磨练,她从一个不敢面对生活、总是迷失自己的小女孩,慢慢长大,变得坚强起来,精神上不再受别人的左右,在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她在思想上有了彻底的新的觉悟,成为了新女性的形象,她终于自己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不再迷茫。还给给自己取了名字叫Complete,成为了真实的自我,并且通过佛劳伦斯的话语得知了她即将要离开她所在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Complete这个词在英文里就是完成的意思,在这里就象征着莎罗已经彻底的完成了自己的修炼之路,找回了自我,做回了真正的自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结语

通过运用“多角度叙述”的叙事手法、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在叙述技巧和主题深化方面也毫不逊色与其之前的作品,尤其是大量象征手法的应用,使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更加深刻,同时也烘托了主题。更为重要的是象征的应用,让全世界的读者都能在作品中感受到相同的心灵震撼。

参考文献:

[1]Newsweek[N]. New York,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1993-10-23.

[2]扬中举、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2-1.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黄晋凯等. 象征主义 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Toni Morrison, A Mercy[M].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G. New York,2008.

第4篇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 象征主义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发表于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而发表于1934年的《夜色温柔》使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使他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成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都是反映“美国梦”幻灭主题的小说。它们的时代背景都是一战后的美国社会,尽管后者的故事情节围绕在欧洲展开,但大环境还是美国年轻一代战后的生活状态。《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的是出身下层阶级的盖茨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苦苦奋斗,却最终被自己的“梦想”扼杀的悲剧。《夜色温柔》讲述了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精神病学医生迪克与出身上流社会的患者尼科尔相爱并结婚,因为对妻子的精心护理,他逐渐荒废自己的事业而最终崩溃的悲剧。前者描绘了理想没有实现的幻灭,后者描绘了实现的未必是理想的幻灭,其幻灭感比前者更加沉重。在这两部作品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意义,菲茨杰拉德大量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主义手法。笔者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作者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它们的象征意义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反映作品主题方面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一、场景象征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将美国的中西部与东部对立起来,是别具一番深意的。小说的叙述者尼克来自于中西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一战后回到家中觉得百无聊赖,于是决定到东部去学债券生意,因为“中西部不再是世界温暖的中心,而倒像是宇宙的荒凉的边缘”。然而在东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东部有钱阶级的虚伪、冷酷与欺诈及盖茨比的悲剧,他感到“东部在我心中就是这样鬼影憧憧,面部全非到超越我眼睛矫正的能力”,于是他打道回府,回到那个卡罗威家族居住的地方。尼克之所以到东部发展而最终又回归到中西部,是因为他已深刻地认识到东部是世袭贵族的天堂,他们在物质财富极大富足的外壳下,掩盖着虚伪、自私、冷酷的灵魂;而中西部尽管比不上东部的富有和优雅,它仍然充满着生机和希望,是最具纯朴民风的地方。来自中西部的盖茨比,怀着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憧憬,来到东部矢志不渝地追求他的理想,但他理想的化身却是一个“声音里充满了金钱”的女人。在东部这样一个没有理想,没有道德的社会去实现只有在中西部才可能实现的理想,这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盖茨比的梦必然断送在东部。

另外,纽约长岛的两个小岛――东卵和西卵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们尽管在外形上一模一样,但却代表着两个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住在东卵豪宅的人们是“世袭的有钱阶级”, 住在西卵的人则是像盖茨比一样的暴发户,即:所谓的“新兴的有钱阶级”。前者对后者不屑一顾,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永远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在《夜色温柔》中,作者借用海滩和别墅来表现上流社会的富有。海滩是迪克亲手用耙子从乱石堆里整治出来的,后来成为上流社会名流们的避暑圣地。海滩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是迪克展示自己才华和取悦名流们的地方。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迪克和尼科尔的关系因为迪克事业的日益荒废而逐渐冷淡,迪克日渐消沉颓废时再一次来到海滩时,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迪克和尼科尔离婚后首先去的地方也是海滩,在最后离开之前,他向海滩祝福告别。

戴安娜别墅与海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也是迪克付出太多心血的地方,但它坐落在距离海滩很近的悬崖上,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也预示了迪克在沃伦家族里地位的不牢固,终究会离开不属于自己的上流社会。

二、人物象征

黛西是世袭的有钱阶级,是物质主义的象征,和汤姆•布坎农一样,他们完全丧失了人生信仰和传统道德,拥有的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臭皮囊。但在盖茨比的眼中,黛西是世间最美好事物的化身,象征着他的梦想和希望,但正是他的“梦想”将他推向死亡的深渊。

盖茨比是“美国梦”的象征。出身贫寒的盖茨比怀着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了艰苦的奋斗,力图重温往日的旧梦。盖茨比为爱情、为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分明就是“美国梦”的真实写照。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一个浅薄、无知的女人身上,却浑然不知这种“理想”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梦想。黛西根本不可能成为盖茨比梦想的化身,因为她属于汤姆的现实世界――金钱、地位,而不属于暴发户盖茨比自己营造的梦幻世界。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为实现梦想而表现出的顽强执着以及敢于承担后果所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盖茨比完全立于他人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在《夜色温柔》中,尼科尔代表着上流社会及存在于上流社会一切顽症。

她出身上流社会,但在少女时被父亲奸污,身心受到巨大的伤害,结果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遇到迪克后,迪克给了她父亲般的呵护和关爱,使她逐渐康复,但她最终又投入了无政府主义者汤米•巴尔邦的怀抱。她的人生很曲折。她的精神病象征着整个上流社会的病症:冷酷、自私、堕落、暴力和享乐。巴比•沃伦――尼科尔的姐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金钱主义者,是她计划给尼科尔买一个医生,也是她支持尼科尔抛弃迪克。汤米•巴尔邦则是一个野蛮的为了金钱愿意和任何国家交战的无政府主义分子。萝丝玛丽更是一个为了金钱和个人前途而出卖自己灵魂和身体的放荡的好莱坞演员。

迪克•戴弗(Dick Diver)的姓氏Diver的字面意思是“潜水者”。它象征迪克在不了解上流社会深浅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投身进去,恰如一只扑向火苗的飞蛾,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

三、色彩象征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颜色来突出小说的主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有白色、蓝色和绿色等。

黛西的主色调是白色。五年前黛西与盖茨比约会时是一身白色衣裙;五年后尼克第一次去黛西家里,黛西还是穿着白色衣裙,黛西去盖茨比约会开着白色的敞蓬汽车,盖茨比和尼克应邀去黛西家作客时,黛西和乔丹“躺在一张巨大的长沙发上,好像两座银像压住自己的白色衣裙”。白色几乎与黛西同在,甚至黛西的名字也是一种白色的雏菊。白色象征着纯洁,但也代表着空洞、冷酷、无情、邪恶与死亡。在小说中,白色一方面暗指黛西的精神空虚,道德缺失,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她将把盖茨比引向死亡。

蓝色是深沉、平静的象征,而与蓝色最密不可分的是“灰谷”上空那幅巨大的广告牌上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是蓝色的,庞大无比--瞳仁就有一码高。这双眼睛不是从一张脸上向外看,而是从架在一个不存在的鼻子上的一副硕大无比的黄色眼睛向外看。”“他留下的那两只眼睛……光彩虽不如前,却依然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着这片阴沉沉的灰堆。”这双蓝色的眼睛因为尘世的喧嚣和金钱的遮掩而失去光泽,但他依然能够目睹“灰谷”中所发生的一切。威尔逊的勤劳,莱特尔的谎言以及夜幕下的车祸都脱不过他的眼睛。难怪乔治讲到他妻子的欺骗时说:“上帝知道你所做的事,你所做的一切。你可以骗我,但你骗不了上帝。”说这话时,威尔逊直盯着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其实就是上帝的化身,是信仰、诚实和忠诚的象征,正好与东部精神的虚无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黄色与盖茨比紧密相连。首先是他五年后约见黛西时佩戴的金色领带,其次是黛西肇事时开的正是他的黄色豪华轿车,再就是他心中的“黄金女郎”。这些肤浅的颜色与盖茨比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反映了盖茨比逃脱不了世俗的观念,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梦想”,对金钱近乎病态的迷恋和崇拜,同时也预示了盖茨比将丧命于自己用金钱编织的梦。

在《夜色温柔》中,黄色与尼科尔的关系最为紧密。尼科尔与萝丝玛丽在沙滩上认识后不久,她就把一只萝丝玛丽的母亲相中的黄色拎包送给了她,并把她能找到的所有黄色物品全部塞进包里。尼科尔因为对迪克的误解而精神病发作,差点出车祸时穿着黄色的衣衫,“犹如飘动着的一条神奇的黄色绸带”,还有尼科尔有关一座雾气朦胧的黄色房子的话,甚至尼科尔与迪克恋爱时唱的歌曲里,也有黄色的“银元”。黄色与尼科尔密切相关并非偶然,这是因为黄色在西方社会里是金钱的象征,如“yellow boy” 就是金币的别称,所以,黄色就是尼科尔身份的象征,她是以黄金包装出来的一个“黄金女郎”。美丽的躯壳里面裹着金钱的铜臭,肤浅而无头脑的她直接将迪克推向痛苦的边缘。此外,黄色在小说中还象征着尼科尔因为精神病而不健康的身心状况,也反映出作家对上流社会追求享乐,惟利是图,道德沦丧的厌恶之情。

四、动作象征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一章中,尼科对盖茨比的最初了解是通过后者的动作。尼科看到盖茨比从大厦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两手插在口袋里站在那儿“仰望”银色的星光,然后他又朝着对面码头上的绿灯“伸出”两只胳膊,颤抖着。星光和绿灯都象征着盖茨比的梦想和希望。他仰望和双手拥抱的动作都象征着盖茨比对心中梦想的热切渴求和追求,但这种梦想好像近在咫尺,但实际上却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在《夜色温柔》中,与迪克相关的动作有两处。在故事刚开始不久,有几行文字专门描述了迪克在海滩上表演的一个小节目。“他装模作样地摆弄着一把耙子,似乎在清除沙砾,然而,渐渐地表现出某种意义隐晦的滑稽来,虽然他脸上仍是一本正经不动声色。”这一动作从表面上看是指迪克用耙子耙去沙滩上的石子,使沙滩更加纯净柔和,更加完美。但它的象征意义则是迪克在充当一个“殉道者”的角色,试图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清除这个龌龊世界的各类顽症:诸如尼科尔父亲留给她的污渍及同性恋、精神病、枪杀、暴力等等。

迪克和尼科尔离婚后去的地方也是海滩,在最后离开之前,“他站在高高的平台上,抬起右手,划了个十字,为这片沙滩祝福。”向海滩祝福告别这一动作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迪克向这片他付出心血而熟悉的地方告别之外,更多地表达了迪克与沃伦家族告别,与不属于自己的上流财富社会决裂的决心。

菲茨杰拉德之所以在美国文学史上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是与他在自己作品中大量的使用象征主义手法分不开的。在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小说主题方面,他对象征主义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象征主义特征,也使他成为20世纪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第5篇

整个影片的结构由三个人,三条线索互相穿行,但从开篇就不具有逻辑性,情节上有很多缺失的地方,而这些缺失的地方都需要观众用情绪与思考连接起来。这不是一个传统的暴力惊悚篇。影片的主旨通过影片中蕴含的象征寓意,来引发人们的思考。

一、象征的涵义

电影语言中的象征,类似于一个设置给观众的谜语,是感性与非感性的重合。艺术家通过运用象征的手法,使得所表达的与想表述的形成一种比拟,而这种比拟通常会在观众的脑中行成一种抽象的理念,会因为观众不同而理念不同。而我要探讨的是在《老无所依》中,导演是如何运用视听语言的各种手法来表现象征的。

二、运用多种视听语言手法孕育象征

1.用人物造型、道具来演绎象征。导演科恩兄弟从一开始就用幻灯片式的镜头,把观众带入西部的荒野,一幅幅静止的画面荒蛮、凄凉得让人发怵,紧接着是由贾维尔•巴登扮演的杀手奇古出场,其外形和杀人工具都让人不寒而栗。一张类似中东人的脸,牛眼圆睁,裹尸布般的发型,暗黑色的着装,似笑非笑,这些无不令人联想到死神。当他用气瓶杀人时,就好像圣职者以十字指于教徒的前额,象征的意味表露无疑。一系列的造型和道具布置都不仅为以后的叙事即奇古的无故的杀戮埋下铺垫,当观众之后一看到奇古,一看到气瓶就会立马绷紧神经。

2.流畅叙事――融合象征。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行程简练含蓄的风格。导演所孕育的象征都不是强假定性的。整部影片没有让你觉得突兀的地方,也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以往的电影表现象征总是在缺失的前提下让观众费解,而科恩兄弟则是在观众理解的基础上缺失情节来表现状态。这种镜头叙事也非传授式的,它需要观思维的介入,这是吸引住观众、让其精神紧绷的一个很好的手法。很多类似题材的影片,热衷与使用闪回把各个片段串联起来,《老无所依》没有。这又是科恩兄弟的一个高明之处,他们通过具象和情境让观众产生联想,让闪回发生在观众的脑海里,而不在银幕上。举个例子说明,“血迹”这个具象最早出现在猎人追逐被射伤的鹿的时候,有一个特写。而后,在旅馆外杀手射伤猎人后,也出现了特写。先是杀手跟着血迹找猎人,在猎人占据主动的时候,还是根据血迹追踪杀手。当警察赶到凶案现场,最先注意到的就是一团血迹。这个具象让观众把三条线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隐喻着之后出现的依据血迹追踪的场面于开篇别无二致。人与人在追逐的过程中沦落为猎人和猎物的关系――杀与被杀,捕与被捕。并且,角色是互换的。

3.交叉蒙太奇――体现象征。本片中的剪辑干净利落,暴力与恐惧随着凌厉的剪辑和音效体现得淋漓尽致。片子里长于10秒的镜头很少,一旦出现长镜头,一定是强调荒凉或者是积蓄爆发前的张力,而影片中真正动手的一刻,往往是猝不及防,人死以后,镜头又立即转到下一个故事或者支线,绝无拖沓。而本片中人们期待的部分是用交叉蒙太奇来表现的,深夜,贝尔来到已被查封的旅馆,车灯将贝尔的影子放大在墙上,一种莫名的恐惧迅速袭来,镜头快速的切换在两个人脸上,那是屋内与屋外的对峙,画面的张力由此突显,反复的切块更加深人们的悬念,观众期待一场象征着邪恶与正义的拼杀,然而影片并没有将这种气氛的较量变为真枪实弹的血拼,因为,贝尔与齐古任何一方的死亡都会破坏影片一直维持的均衡态势。科恩兄弟做了一次完美的折中,两人都在自己意义上得到了生存,但贝尔沮丧的选择了退休,那是一种逃避的象征,而齐古则在一次车祸后竟没有动杀念,那是一种宽恕的象征。逃避和宽恕都需要勇气,前者是绝望而后者是“觉醒”,绝望与觉醒之间,两人不约而同的否定了自我,而传统的正义与杀戮也就此被颠覆。

三、结束语

片中多处运用光线的明暗来渲染气氛,表现情绪。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导演在构图、灯光等用了很明显的镜头做对比。在摄影机运动方面,导演也是不露痕迹的用一组组的推镜头来阐释象征。

总之,表现象征的视听语言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很少有影片做到如此到位的,科恩兄弟从叙事到剪辑,从光效到构图,从摄影机运动到交叉蒙太奇,从人物造型到用细节勾勒等等,无一不为他颠覆性的寓意服务。他把象征与叙事融入到恰到好处,对含蓄与隐晦之间的度的把握也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电影理论与批评》,戴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2]《解读电影》,布鲁斯•卡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3]《想像的能指》,克里斯蒂安•麦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第6篇

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奋斗的精神,蜗牛象征了那些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执著奋斗、努力追求的人,给人以启示。 其实,只要用心去感悟,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人生哲理。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解读生活、感悟人生的,如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杜甫的 《孤雁》等。 这种手法通常并不是单纯地歌咏事物的美好风貌,而是以物为媒介,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这就是象征。

象征是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含义,即“托义于物”。 它能够使不易或不便于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间接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其更加形象、可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象征与比喻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往往只用于一两个句子,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是针对全篇的构思技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事物经过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已经深深地寄托了特有的审美趣味,比如,黄牛象征任劳任怨,海鸥象征博击风浪,鸽子象征和平友谊,骆驼象征坚忍不拔,春蚕象征无私奉献,等等。

运用象征手法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本体和象征体之间必须是神似的。 如 《白杨礼赞》 一文中,白杨树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与人民在斗争中所显示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就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既然象征手法重在托“义”于“物”,那么在具体写作时,就应做到“义”在“物”先、因“义”选“物”、以“义”观“物”。 这里所说的“义”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倾向等;“物”指的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而选取的象征本体。“义”在“物”先,是从构思方面来说的,指作者在写作之前应先确立所要表达的中心,它是先于“物”而存在的。 因“义”选“物”,是从选材方面来说的,指作者在确立中心后,根据表达的需要精心选择事物。 以“义”观“物”,是从表达方面来说的,它要求作者对所选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精心的揣摩、用心的感悟及丰富的联想。 这是运用象征手法的关键一步,也是决定象征手法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一步。

当然,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对于一些事物,我们还可以从正面和反面分别立意,表达出对人生不同的感悟和启迪。 以竹子为例,既可从“既然选择了高空,就不管风霜雨雪,只有向上的信念”这一角度立意,也可从“不知变通,一条路走到头,却不知身边有更美好的风景”方面思考。

第7篇

关键词:象征技巧 《了不起的盖茨比》 场景象征 人物象征

引言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固有的写作方式与时代流派,《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19世纪具有突出特点的文学作品。作者菲兹杰拉德运用了其精湛的写作技巧来表现他特有的艺术风格,其中,象征是这部小说中最典型的写作手法之一,象征的灵活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却又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虽然他经常义正言辞地批判现实中富人们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这种矛盾的创造凸显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态。通过对富与贫之间的矛盾设置,菲兹杰拉德将其丰富的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菲兹杰拉德笔下的主人公盖茨比是疯狂的,他的一生是荒诞的,也是富有戏剧性的,作者利用了风趣幽默又充满批判性的语调将象征性的手法融入到整部作品当中,这对作品主旨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则是主要针对菲兹杰拉德的象征技巧具体分析,并通过这种创作手法来阐述人物关系以及小说的内涵。

一、场景的象征手法

场景描写在小说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阅读一部小说时会利用场景的描写知道故事中的时间以及地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窗外白雪皑皑得知书中的人物正处于一个冬季的高纬度国家。场景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巧妙的场景设置,甚至真实的场景描写会成为文学作品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菲兹杰拉德的作品中,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都是通过巧妙的场景设置来展现的,我们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可以读到变化莫测的场景,而这些场景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传统的场景描写中,场景描写包含了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而在菲兹杰拉德的作品中,这一点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了不起的盖茨比》内容中的每一个场景的描写都是社会场景的一个映射。在阅读菲兹杰拉德的小说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盖茨比视角下的场景表现,还能够根据这个场景来推广到社会大环境的状态。场景是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菲兹杰拉德来说已经不能称为是描写方式或者是手法,而是一种策略,象征的应用使得故事的内涵得到深化,而且这种独特的视角还能够将作者的意志完整地传递给我们。在现代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样一个层面,但是菲兹杰拉德却用独特的方法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他认为场景是让一部作品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的根源,能够起到烘托整部作品气氛,奠定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的作用,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灰谷”的象征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我们读后首先会对“灰谷”这个地方有着相当深刻的印象。灰谷中一片贫瘠,而这却是大多数劳动者的聚集地。从“灰谷”这个名字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区域是一片灰色的,而且是充满“灰烬”的,灰烬则是一切物体燃烧干净之后的遗留物。由此可见,灰谷是一个真正的贫瘠之地,而且是异常荒凉又充满绝望的。在小说中,乔治・威尔逊是一名灰谷的典型居民,他的人生和灰谷的名字一样,黯淡无光,在一片灰暗中继续生活下去。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与乔治截然相反的人,因此在作者描写默特尔的时候,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手法。

(二)埃克勒伯格的眼睛的象征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眼睛”这个字被反复地提起,而埃克勒伯格医生的眼睛又因此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埃克勒伯格医生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在广告画面里埃克勒伯格医生的蓝色的眼睛从厚厚的眼镜片后面望向经过广告牌的人们。读者可以从这双蓝色的眼睛上引起很多联想,我们普遍对眼睛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化,这双眼睛就是审判的眼睛。眼睛可以看见每天人们在做什么事,将人们平时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善恶美丑统统暴露出来,而这双眼睛对于威尔逊来说是最后的灵魂慰藉。

(三) 绿光的象征意义

当人们看到绿光时就会想到茫茫黑暗中的希望,《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绿光的象征含义亦是如此。我们在很多场景和地点都可以看到绿色的灯散发着绿光,每天盖茨比都可以看见这些散发着绿光的灯,这也代表了盖茨比内心深处的希望,而其中有一个绿色的灯坐落在了黛西家码头处,这是作者在一开始做出的铺垫,暗示盖茨比和黛西之间的关系,而黛西也是盖茨比的希望。

二、人物的象征手法

(一)卡罗威的象征手法

在每一部小说当中,相关人物的存在都有其固有的含义,尤其是在写作手法比较成熟的作家笔下,一般不会设置“无用”的人物出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卡罗威,虽然我们对他的印象并没有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深,但是尼克・卡罗威却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卡罗威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故事,他的视角和读者的视角是一样的,卡罗威的存在可以说是读者的眼睛,为小说的发展做着评述和注解。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卡罗威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总是闲不住并且想赚更多的钱,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来到长岛,并且在西区租了房子,此后结识了盖茨比。最终他无法承受谎言带来的压力而离开了西区,回到了中部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卡罗威作为事情发展的见证人,结合着上面作者提到过的“眼睛”的意象,我们才能够明确尼克・卡罗威起到的也是相同的作用,他通过感官做出对现实的审判,他的言语可以说都是对那个时代价值观的展现,而最终这种想法也让他意识到如果人生的追求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那么这个梦想将无法让主人公获得长久的幸福。

(二) 盖茨比的象征手法

和尼克・卡罗威相比,盖茨比则是一个“成功人士”的象征,至少在表面上看来,盖茨比确实很成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财富,还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无一不体现了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而盖茨比又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人物,他为了掩盖自己过去惨淡的经历,于是用化名走进了上流社会,这对当时的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普遍的。而当他在追求黛西的时候,又将爱夸张化。事实上,盖茨比对黛西的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而是一种对奢侈生活的向往和对金钱的追求。在盖茨比所追求的一切事物当中,金钱则是占了首要的地位。而当黛西离开的时候,盖茨比的心死了,这并不是因为他失去了心爱的女孩,而是他的金钱梦破碎了,他将其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完全与金钱挂钩,最后收获的只能是一堆已经腐烂了的物质。这也充分地说明了那个时代金钱主义的膨胀化,人们只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对金钱的欲望就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当一个人把钱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时,那么生活的所有美好人们就再也看不见了,盖茨比的经历正是利用了一种象征的方式将这种社会的弊端以一种极端尖锐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汤姆的象征手法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当中,汤姆可以说是一个“有钱人”的代名词,在那个浮华的社会中,汤姆具备了那个时代富人的一切特点,他为富不仁,专横霸道,却又欺软怕硬。尤其是在面对弱者的时候,如果哪个弱者违背了汤姆的意志,那么汤姆一定会给予那个人很严重的惩罚。因此,当默特尔大喊着黛西的名字的时候,汤姆认为默特尔在忤逆他的意志,因此他愤怒地打了默特尔一巴掌。在汤姆的人生理念中金钱永远是至上的,然而他和盖茨比对金钱的追求却不一样,小说中的汤姆是由于金钱而腐化的象征性人物,金钱让他的道德沦丧。正因如此,汤姆才会利用威尔逊之手杀死了盖茨比,最终造成了两个人的死亡。他是整个社会中为富不仁的典型人物,作者用这一个夸张又典型的例子象征着整个社会中因金钱而堕落的人们。

(四)黛西的象征手法

在盖茨比的眼里,黛西似乎是一个真、善、美的化身,表面上黛西富有和美丽,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空虚的,虽然在盖茨比的心中没有比黛西更完美的存在,但那也只是建立在黛西拥有巨额的财产上的。因此,当盖茨比第一次见到黛西的时候,盖茨比就认定黛西是他生命中的女人。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黛西只是盖茨比实现梦想的一个跳板,但同时黛西也不可能为了盖茨比放弃自己已经得到的利益。因此,黛西这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不让盖茨比这个拖油瓶再出现在她的世界中,最终想办法将盖茨比彻底在这个世界上抹杀,也就造成了盖茨比的死亡结局。这虽然不是黛西一个人的错,但也是黛西的浅薄和虚伪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结语

综上所述,《了不起的盖茨比》利用了象征手法贯穿整部小说,将当时社会的弊端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作者将每一段场景以及矛盾发生的重点都用一种极为丰富的感情描写出来,读者可以从书中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将某一类群体浓缩进书中的人物角色,这种手法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菲兹杰拉德就是利用这种手法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将人物之间的矛盾与人物思想的矛盾推到读者的面前,从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小说场景的构建对象征手法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将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大环境下,将不同的利益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菲兹杰拉德正是利用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批判了美国19世纪初期的利益至上而人情淡薄的现象,和人际关系混乱的社会,向读者们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群的空虚和无为,而利用盖茨比表现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追求,不过又利用盖茨比的死亡表现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终将成为历史片段。语

参考文献

[1]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第8篇

关键词:修辞 《红字》 隐喻手法

引言

《红字》是由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所著,这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深刻的思想、新颖的创作以及多样化的语言特点而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19世纪美国最受欢迎以及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作品,同时因为其独特的创作特点而成为美国长篇小说的一个重大突破,更获得了“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品”的美誉。而霍桑本身也因为这部作品中对于象征主义手法的独特应用而获得“象征主义大师”的称号。随着《红字》销量的增加,研究者们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更涌现了大量解读《红字》的书刊,解读的方向也是各有千秋,有的从结构上进行解读,有的从思想上进行解读,还有的从创作的技巧方面进行解读,然而从语言视角解读的人却很少,因此,本文将从语言的视角对《红字》进行解读,从而让阅读者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与认识《红字》这部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

一、修辞的概念

修辞,文辞或者修饰文辞的意思。“修”指的是修饰,“辞”指的是言辞的意思。那么“修”与“辞”两个字放在一起指的就是修饰言辞的意思,也就是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采用多种语言手段进行的一种表达语言、传播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活动。随着文学的发展以及提升,越来越多的作家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进而使得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地生动形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一种朦胧、含蓄的印象。中文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而外文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明喻、隐喻、象征、对比、反衬、递进、省略、重复等等。在了解了修辞的基本概念以后,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介绍隐喻、象征这两种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二、《红字》概述

《红字》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以及丈夫罗杰・奇林渥斯医生之间的一段悲剧爱情故事。年轻的海丝特嫁给了医生奇林渥斯,但他们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感情,结婚不久后,她和丈夫移居美国,在前往美国的路途中,她的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无奈之下,海丝特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往美国,到美国以后,因为生活的穷困以及生活的孤独,她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私通,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因此海丝特必须终身佩戴象征着耻辱的红字,并且要当着众人的面上台接受大家的审讯以及侮辱,但即便这样,海丝特还是没有说出丁梅斯代尔的名字,她宁愿一个人受耻辱,也不愿说出那个让她终身蒙受耻辱的男人的名字。

海丝特并没有因为这种屈辱的环境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活,相反,她很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以刺绣为生,赚钱养活自己和女儿珠儿,她不但没有因为这些苦难而放弃生活或者是对生活多加怨恨,相反,她一直在采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常常用自己多余的收入去帮助那些比她更苦难、贫困的人们,还常常给穷人们无偿缝制衣服。面对海丝特所经历的一切,丁梅斯代尔心中虽然也很难过,但是他始终没有勇气站上刑台,去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过错,只是默默地缩在角落里,独守着惭愧与悔恨生活。

而此时,海丝特的丈夫却在暗地里默默地进行着他的复仇计划,他甚至做起了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医生。为了复仇,他从一个儒雅的学士变成了一个残忍狡诈的医生,他总是想尽办法去刺探丁梅斯代尔的内心,他甚至多次想方设法组织丁梅斯代尔站上刑台宣告自己的过错,他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丁梅斯代尔的灵魂,让他得到更多的心灵上的折磨,直至最终将丁梅斯代尔一步一步逼向死亡。

小说的最后,剧情似乎有所转变,我们看到了人性复苏的一面,海丝特因为总是无私地帮助别人而变成了被人尊敬的对象,虽然她的身上依旧印着那鲜红的红字,但那个字母A却由原来的Adultery(通奸)渐渐变成了Able(能干)、Admirable(可敬佩的)以及Angel(天使);而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也因为受不了惭愧的折磨而选择站上刑台,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过错,虽然在演讲结束以后他晕倒了,但是我们仍见到了他悔过的一面,就连海丝特的丈夫奇林渥斯也展现了善良的一面,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了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珠儿,这种人性的转变既给小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又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一些安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言修辞视角下《红字》的写作特征

(一)隐喻的使用

在文章中,最具有隐喻标志的应该就是绞刑架了,随着小说的发展,绞刑架一次次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文章的开端部分,海丝特因为其偷吃禁果的行为而被罚到绞刑架上接受大家的责罚甚至是侮辱,然而面对着充满威慑力的绞刑架,海丝特并没有屈服,而是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敢以及坚强;第二次出现绞刑架是在文章的部分,在海丝特之后站在绞刑架面前的是奇林渥斯,面对绞刑架上的奇林渥斯,大家更多看到的是他那丑陋的外表,然而实际上,绞刑架上的他还有一颗装满了复仇的心,同时,这一次绞刑架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四个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走向;最后一次登上绞刑架的是牧师丁梅斯代尔,随着这一次绞刑架的出现,文章也进入了结尾部分,而此时绞刑架似乎不再只是惩罚的代表,而变成了人性复苏的载体,丁梅斯代尔在绞刑架前终于承认了自己就是珠儿的父亲,而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点。

绞刑架分别出现在文章开端、,以及结尾三个部分,一步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作者没有直接去叙述主人公的行为特点以及内心状态,而是借助绞刑架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们的不同特点,这种隐喻手法的应用给整个文章笼罩上一层含蓄之美以及朦胧之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

小说《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而独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红字A内涵的阐释时,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1.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在这一方面,作者用到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其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应该就是珠儿,珠儿本身是“错误、罪恶”的象征,同时她也是“爱”的象征,她象征着目前海丝特对她的爱,也象征着母亲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同时,在小说的结尾,珠儿还收到了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奇林渥斯的爱;对于海丝特来说,珠儿是“惩罚”,同时也是“勇敢”的象征,因为珠儿的存在,她必须终身佩戴红字A,但同样因为珠儿的存在,她竭尽全力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坚强了、勇敢了,才能让珠儿好好地生活下去;对于奇林渥斯来说,珠儿是“仇恨”的象征,虽然他很喜欢珠儿,但是珠儿的存在会让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海丝特对自己的背叛;对丁梅斯代尔来说,珠儿象征着“悔恨”,他悔恨为什么自己不够勇敢,不能站在绞刑架前大声地告诉大家,珠儿就是自己的女儿,自己就是珠儿的父亲。

2.自然环境方面

在文章中,作者使用大量的环境描写,表面上是在写自然环境,而实际上却是借助这些自然环境来象征人的一种思想感受。比如,在写到监狱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社会的黑暗以及人心的残酷,而在监狱门口盛开的那一朵娇艳的玫瑰却是象征着一种道德之美,因此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一种慰藉。还有上文提到的绞刑台,它既是惩罚的代表,同时也象征着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的复苏。霍桑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多处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在描写环境,实际上却是在借助环境描写人的内心特点以及社会的黑暗、残忍以及复杂。

3.对红字A的描写

文章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应该就是红字A了,在文章开始时,红字A(Adultery通奸)的出现代表着“耻辱”以及“惩罚”。然而随着小说的发展,红字A的象征意义是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女主人公海丝特坚强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她不抱怨、不沮丧、不放弃,相反,她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无私地、不求回报地帮助着身边的穷人,渐渐地,红字A变成了Able(能干的)、Admirable(令人钦佩的)以及Angel(天使)的象征。文章的结尾,在海丝特去世以后,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A jet of land, A red A word.”(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这一次,红字A似乎象征着人们对于她美好的未来的期望。霍桑多次使用象征手法来描写红字A,既加深大家的印象,又照应文章的主题,同时也给小说的发展带来推动力以及给红字A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结语

精湛的文笔、深邃的主题、新颖的思想、严谨的结构使得《红字》获得了崇高的艺术成就,而这些艺术成就使得《红字》在艺术的长河中永远地沉淀下来,成为美国甚至是全世界小说历史上一面永屹不倒的旗帜,即使在千百年以后仍然受到广大读者们的一致喜爱。同时,该小说也成为众多研究家、评论家们研究以及评论的对象,几百年来,一代代的研究家们分别从主题、人物形象、思想以及结构等多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以及评价,本文主要从隐喻以及象征这两大手法角度进行品读,希望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希望能为大家进一步理解以及认识《红字》做出贡献。语

参考文献

[1]霍桑,熊玉鹏,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第9篇

摘要:本文对叶芝诗歌中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中去窥视叶芝象征主义思想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从而对叶芝象征主义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叶芝;诗歌;象征主义

一、前言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二十世纪英语诗坛的卓越诗人。他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决心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不久之后,由于沉醉于诗歌所表现的伟大力量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开始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生涯。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之成为了英国诗坛20世纪上半叶的诗歌领先者与杰出者,故而,对其研究也从不同的视角去剖析他,分析他。

叶芝的诗歌创作融合了神秘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美学主义,使之成为了英国诗坛的一个思想上受着不同诗人影响的,同时又混杂着不同思想与观点的诗人,这也为其诗歌的创作与被研究成为了热点与关注。其诗歌在个人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又让其诗歌形成了其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思想的融合体。因此,从其诗歌可以判别出诗人思想、心理上存在的矛盾与个人经历的情感上的结合。诗歌是诗人思想与观点的外在表现形式,诗人的智性与睿智是以诗歌为载体,使之成为诗人思想与观点的外泄工具,从而在诗歌隐秘不宣的诗歌内在价值上去形成诗歌内在的张力,从而使诗歌的价值得到升华。下面就其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与表现做个简要的分析。

二、象征主义在其诗歌中的表现

象征主义在叶芝后期的创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诗人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主义思想体系。在他的象征主义体系中大量涉及了自己的历史观、宇宙观、人生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诗人将自己的象征主义体系在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诗来抒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出自己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认识,对世界的认知与理性的思考。这时期的诗人再也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表面,而是逐渐用理性的思考去激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深思。而诗中若即若离的意象、似是而非的意境增加了冥思的效应。这就是叶芝与其它诗人的不同之处:他的诗更注重的是启发读者理性的思考,而非虚拟的冥想。这在诗人后期的许多诗歌中都有体现,如《丽达与天鹅》,《猫与月》,《柯尔的野天鹅》等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历史的认知。

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就是“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料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同时它所追求的是艺术效果,并不是要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1]而对于这种似懂非懂感,诗人自己也曾说过“这些诗有可能很难懂,也许比我所知的更难懂。歌德说过,诗人需要哲学,但他必须使它保持在他的作品之外。”[2]这个特点在叶芝的诗《猫与月》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月亦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而诗人把猫与月拼凑在一起,经过诗人的妙笔,融入诗人深邃的思想,再加以朦胧神秘的意境烘托,从而勾勒出一个似乎虚幻的气氛,以此来达到诗歌意义的升华。

该诗中诗人运用了旋梯式的象征主义体系。诗中月亮旋转像陀螺,由圆到缺,由缺到圆,不时地变换着模样;诗中猫的随意走动与嘶叫,在草地上的奔跑,从这里到那里,以及它不时变幻的瞳孔都是诗人象征主义体系在诗中的表现。诗中说到纯净而冰冷的光烦扰了猫的野性血液,使得它在草地上奔跑。此后,猫又在草地上漫步,它孤独、骄傲而聪颖。其间,从猫野性的凶猛到散步的温柔、宁静都是对人性的反映。人性的不同状态,有高有低,时起时伏。每个人在一定时期都有着人生的不同状态,也会经历不同的波峰、波谷,但最终,人们都要回归宁静,都要回归人性最初的东西,找到内心的那份平静、安详。诗中的月亮由圆到缺,由缺到圆则表达出历史的更替。猫与月共舞,就像人们融入在历史里一样。人们创造着历史,书写着历史,所以诗人说猫是月亮的近亲。二者都不时的变幻着,不断地更替着,没有定态,周而复始,如同人在历史潮流中一代又一代的消逝与新生。

诗人的象征主义思想中仍夹杂着浪漫主义思想与现实主义的表现。《猫与月》诗中的猫就是这样,月光始终照耀着它,那束月光总是随着它的移动而移动,随着它的变幻而变幻,与月共舞的猫是何等的惬意。诗人用这略带浪漫主义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半明半暗、扑朔迷离的意境,给人一种若即若离感,使人觉得既浪漫又神秘,既近又远。月亮阴晴不定,从圆到缺,由缺到圆又让人怅惘,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使人久久地陷在这种情境之中。诗人在其中沉淀了很久,已超然物外,用一种平静、淡然的语言来反映现实。诗中说到“也许月亮已经厌烦了那宫廷的舞步,学会一种新舞步的转法。”[3]这就表达出诗人厌倦现实中的事物,而是渴求着不同于常物的新事物的出现。这是现实主义的体现,诗人不满于现实,希望超越现实。

诗人后期的象征主义体系和由此创作的许多诗歌都是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历练后才发表出来的,这也证明诗人超越了自己,以一种新的诗作风格,即诗人自己的象征主义,屹立于诗坛。诗歌《丽达与天鹅》是叶芝超然自我的巅峰之作,是诗人象征主义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从该诗中,很容易窥视出诗人所表现出的象征主义思想更加的成熟了。该诗借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变成天鹅下凡与美女丽达结合的传说。诗中诗人根据自己的见解,运用自己神秘的象征主义体系阐释了人类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认识。同时,诗人也运用自己的象征主义体系表述了人类的历史起源。

当然,诗人象征主义巅峰之作的《丽达与天鹅》中也仍然有着诗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的表现,这里不再赘述。

三、结束语

总之,纵观叶芝一生,比较概括地说,诗人的思想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混合体。在不同的时期,诗人的某种思想占着主导地位,因此在不同时期的诗作主体风格也有所差异。其中的象征主义在诗人早期表现的是“感情的象征”,到后期则上升成了“理智的象征”,这也表明诗人的思想从冲动走向了成熟。诗人在神秘主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象征主义体系来解释世间的现象、揭示真理,展示自己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使其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得到了升华。在象征主义手法应用于自己诗歌的创作中,叶芝采用了不同的修饰手法来体现其象征主义的作用,诸如暗喻,提喻,影射,拟人,类比等手法。同时,诗人也在诗歌的创作中去发挥个人的想象,选择不同的事物成为诗歌的意象,使意象成为其象征主义手法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工具,从而达到象征主义手法与技巧的完美运用。不难看出,在叶芝的诗歌中,叶芝表现出的想象力是十分完美的,幻想与现实的结合,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示着诗人的个人理想与观点。有时感到凄涩,但却不失诗歌的张力;有时感到欢愉,但却不失诗歌内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拓展。因此,对叶芝的研究还有不同的视角去值得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象征主义》百度百科。wapbaike.省略/view/98683.htm?2010-12-26

[2]叶芝 著 艾 梅 译《苇间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117

[3]叶芝 著 艾 梅 译《苇间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115

第10篇

关键词:吉祥图案;平面设计;表现 

 

吉样图案是古人在理想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达趋吉避凶的内涵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它以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民族语言,传递着人们美好的良愿。研究吉祥图案 

的文化内涵与表现特征,目的就是研究其“意”与“形”。研究一种在变化发展中符合中国与世界审美需求的意、形组成形式。 

一、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对吉祥图案特征的高度概括。吉样图案中形式美与深层意念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灵感。它于表层意义之外,还在深层隐含着另一些寓意,恰当灵活运用,使人有奥妙无穷之感。这里所说的两层意思虽不是完全相同的一样事物,但大都是表层事物象征里层事物或理想意识,这个原则正好与设计的实质不谋而合。设计是一种整体化、系统化的创作行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思想与美的设计形式相结合的实现过程,而民间吉祥文化的特殊图案形式可以说造就了中国古代的实用设计体系,是经过提炼的,大众普遍接受的,承载着一定情感内容的图形符号。吉祥图案所传达的内容和构成这些内容的意象无一不来自大众的生活,它的存在与社会普遍流行的风俗和信仰有关,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喜好,它来源于大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相当稳定的受众性,其设计图案的象征性为公众所周知。由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普遍性,把它合理的运用于设计中,无疑会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 

二、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 

吉祥图案是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图符等进行设计造型而形成的。它以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为背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谐音等手法.构成了“一句吉语一图案”的表达形式,赋予其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着人们企盼幸福、长寿、喜庆等美好愿望。因此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表现手法很多。吉祥图案主要通过象征、谐音、比喻等表寓意手法来表现内容,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仙鹤、松树、灵芝喻意长寿,龙凤、麒麟代表祥瑞,盘长、方胜象征绵延不断,如意代表可如人意。最具代表性的龙凤形象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物在不同朝代都有不同形态。谐音是以相近或相同的读音代表某些吉利祥瑞的含义,如以“蝙蝠”谐音“福”,五只蝙蝠与寿桃,寓意“五福捧寿”;以“莲”谐音“连”,以“鱼”谐音“余”,画莲花、鲤鱼,寓意“连年有余”。其它像“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馨)有余”,“三阳(羊)开泰”等皆是谐音寓意手法来表现。 

三、设计中吉祥图案的表现 

第11篇

[关键词]《沙与海》;象征主义;隐喻;意象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94-02

象征主义文学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并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随着象征主义影响的扩大和影视作品的普及,这种源于诗歌创作中的创作风格后来拓展到了电影、电视领域,就连一向奉“纪实美学”为圭臬的纪录片的编导们也在有意识地运用带有象征主义风格的镜头语言来表达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感知。本文以纪录片《沙与海》为例,探讨象征主义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一、象征主义的概述及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象征主义作为一场影响世界文学的文艺思潮,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80年代风靡文坛,并随即迅猛地在欧美和亚洲各国传播。“象征主义是一种情感的艺术,用客观的物象描写主观的情感,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契合。”①作者以直觉凭借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力图用有限、有形和刹那,并通过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表现无限、无形和永恒的命题,深入人的潜意识和隐意识来透析隐藏于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体验。

20世纪在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中影视艺术的出现和崛起,成为非常瞩目的标志。为了增强自身的艺术吸引力和表现力,影视艺术需要借鉴很多此前的文艺理念和美学范式,而象征主义便是其中之一。正如朱自清所说:“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②叶芝曾对象征的内涵作过这样的描述:“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③影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创作者往往利用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和后期蒙太奇的编辑手法以及对声音效果的处理,使作品展现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恢复富有生命质感的想象力。象征主义在影视作品中往往通过道具、形象以及镜头设置等多种象征手法来呈现。就像苏珊·朗格说的那样:“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④而影视作品也会常常运用类比、暗示、感应等手法,以意象来表现出丰富又多元的象征意义。

二、纪录片《沙与海》中象征主义的表现

相对于其他影视作品而言,纪录片则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种类。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在电视中制作、播出的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的‘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⑤从中不难看出“非虚构”、“用事实说话”是其最根本特征。但是这并不代表长镜头的使用是不加选择多多益善的。纪录片必定需要主题的展现,虽然这种主题是开放的、多义性的。过分的长镜头运用不但使片子节奏冗长拖沓,极大地影响观众的接受,而且这种不加选择地强调客观还会使纪录片陷入纯自然主义的桎梏。纪录片的创作者在作品中无一不是希望在冷静、客观的外表下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社会的关切与思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不能以直接宣讲的方式来提出,应该由一种隐喻去表达。由此结合上文在其他影视作品中所用到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就成为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了。

(一)《沙与海》中画面色彩的象征意味

第12篇

【关键词】隐喻 蒙太奇 削减 结构主义 走出手法

“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人们使用石头、木材、水泥;人们用它造成住宅、宫殿;这就是营建,创造性在积极活动着。 但,突然间,你打勒.柯布西耶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在这里。” ——《走向新建筑》

矿山博物馆设计,是大三学年四个课程设计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所以,相对而言,投入在上面的精力自然就会多一点。作为一个有着有悠久采矿历史的废弃采矿区,文化底蕴深厚,在此兴建一座博物馆,必然得相当慎重,充分珍重当地的历史文脉,将建筑完美地消解在建筑环境中。

1、切入点寻找

于是,便开始思考,到底一座怎样的博物馆才是最合适的呢?怎样才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取得很好的协调呢?怎样才能将当地的历史文脉融入到我的博物馆设计当中呢?从哪里开始入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整天萦绕在脑海中,接着就是如饥似渴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

通过对基地的地形、周边环境、历史人文特点等仔细认真的研究,再加上对一些已建成的国内外博物馆的研究推敲。终于找到了设计的突破口——提取矿山中的矿井元素作为矿山博物馆的构思切入点。运用象征与隐喻的建筑创作手法赋予矿山博物馆永恒的精神灵魂——这既是由地面通往地下矿区的通道,更是延续该采矿区历史文脉的通道。使人置身于该博物馆中,当你站在“矿井”中向上仰望天空时,那种感觉让你瞬间产生自己就是一名矿工的错觉。接着开始参观博物馆中的有关整个矿区的介绍,以及残留下来珍贵的历史遗留物。此时此刻的你,思绪已经在开始云游了,你已经穿越时空,眼前呈现的是一幕幕工人们采矿的历史画面。我想这也就是兴建这座博物馆所要达到的目的吧!

任何专业都是不可能与文化脱节的,建筑也不例外。感动我们的不是它们的形式,而是这些形式暗示和传达的思想和信息。象征和隐喻正是暗示和传达这些思想和信息的常用手法。“象征”、“隐喻”在建筑领域,用可见的建筑物质实体作为象征概念中的象征物和隐喻概念中的本体,去象征和隐喻(或明示)由可见的建筑实体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使建筑体现出实用以外的美学价值。该矿山博物馆的设计,就是运用“隐喻”的手法,用一个个矿井一样的陈列室来隐喻矿山博物馆的本质特性,使得该博物馆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2、关于体块处理手法

有了初步的想法和切入点,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推敲、深入和完善了。先从总平面图开始着手,在总平面方案基本敲定,开始手工模型进行体块分析。作为矿山博物馆,应该给人厚重墩实、体块感十足的印象。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建筑体块处理方式与手法。发现解构主义建筑的体块穿插、交错、残缺美感是相当的迷人。像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扎哈的维特拉消防站等等解构主义建筑,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于是尝试着用解构主义手法对我的模型体块进行消减——减缺、穿孔。从一个长方体的盒子中间抽出许多形状不一的六棱柱,以作为象征“矿井”的陈列室间休息庭院,同时通过削减入口处的体块,极大的增加了主入口的可识别性与入口感。

3、内部空间处理

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将办公空间放在北面,南面是玻璃幕墙的餐饮、读书、休闲空间,而将陈列室空间像一条地下矿道一样串联在一起,中间夹杂着六个如通风矿井一样的休息中庭,起到通风采光兼具交通的作用,同时也是休闲交流的的过渡空间,缓解长时间浏览而引起的视觉疲劳。

在空间的组织上采用蒙太奇手法,运用电影的蒙太奇倒叙编辑方式,将后续的空间放置在了前篇,铺垫的场景又不知觉地在事后出现:空间a—空间b—空间c— 空间c—空间b—空间a。将视听、报告厅放在地下一层,先通过长长的斜坡道将人导向地下一层的视听陈列室,随着下坡越来越深,灯光也越来越暗,营造一种慢慢进入矿井的心理感受,在视听室看完影视资料后,再乘坐电梯回到地面一层的人文陈列室,接着是沙盘陈列室、矿物陈列室、矿机陈列室。整个过程参

完后,宛若自己已是这里的一部分。刺激、兴奋、反思、意犹未尽。

4、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博物馆设计,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创作的理论与手法方面的知识,当然也发现自己或者说是绝大数同学所共有的很多不足之处:对建筑创作手法的掌控运用还不能够得心应手;还有部分人盲目追赶“潮流”。今天,正在流行着飘板、斜柱、明天又是各种花哨表皮……

写到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开篇时说的,建筑设计的起点:提出问题。然而,在手法的诱惑下,这一步常常被忽略了。

我们要学会走出手法。走出手法,并不是完全拒绝手法。而是拒绝炫耀手法的诱惑,恢复手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地位。从提出问题开始,找到建筑创作的立意和基本起点。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融入自己感性的理解和灵感的火花,而最终力图达到直指人心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时时地提防着炫耀手法的冲动毁掉建筑的纯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建筑大师们一样熟练的掌握与运用各种建筑创作手法,做到有自己的想法,而最终力图达到直指人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