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时间:2023-05-30 10:1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胜任力;团学干部;选拔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16-02

校团干部与普通大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团学干部拥有一个更容易展现自我、挖掘自我的平台,有更多的锻炼、学习机会及更高的成长空间及更快的成长速度。在日常工作中,团学干部具有较快速的提升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组织活动的大局观与团队意识等优点。对团学干部的培养如今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他们是高校、学生团体和学生之间的枢纽,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落实者,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优秀的团学干部对于促进学风建设、维护校园稳定、发展校园文明及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的理论指导――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在《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上正式提出。当时各界采用的人才选拔是基于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等理论测验,不能准确地预测人在复杂工作或高层次职位的工作绩效,而且对受教育层次较低的弱势群体存在着不公平性,于是以哈佛大学David MCclelland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应邀为美国国务院设计出能够有效的预测人的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这个概念提出来后,各国学者纷纷开展相应研究。对于胜任力,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指能将某一工作(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如态度或价值观、动机、技能、能力和知识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关键特征,根据著名学家研究所得,胜任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①与工作绩效有密切关系,甚至可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②与工作情景相关联,不是恒久不变,呈动态性;③能有效区分优秀绩效者与普通绩效者。

二、目前高校团学干部存在的问题及选拔机制

当代大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及发达的网络环境下,生活学习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等设备接触到虚拟网络上的良莠不齐的内容,接触新鲜的事物,接受着不同思潮的碰撞,使他们形成了视野宽广,对新鲜事物接受快的特点。但高度发达的网络同时也带来人际交往上的缺失,他们的行为相对独立,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薄弱。同时,在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磨砺,缺乏自律性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普遍没有积极的应对方式。他们能理所当然地接受表扬,但一旦失败或受挫,就容易意志消沉,逃避甚至轻言放弃,整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却每天接收着来自网络媒体等巨大的信息量,导致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某些事物,不少现在的团学干部在工作上都过于追求功利,缺乏实干、奉献精神。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团学干部选拔主要是通过综合素质考察方式,从德智体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选拔和培养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团学干部的选拔机制仍处于传统保守阶段,在选拔标准上基本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学业成绩、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及个人性格等,而选拔的方式多是以统一组织报名、公开面试、综合考察、择优聘用等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行选拔。传统的选拔方式优点在于聘用的学生干部基本上都符合当前职位需要,但缺点在于无法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下个人的工作绩效。往往性格外向,口才较好的学生在面试环节上占据着很大优势。

2.传统的培养方式存在着一些误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在培养学生干部上往往比较重视任务的执行力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团学工作中,活动的组织及任务的执行是团学干部最基本的工作,但这项工作随着辅导员老师的任务繁重而不断在加重,团学干部只能机械地完成老师交代的各种任务,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忽略掉部分能自主开展的活动。在如此频繁密集的机械工作任务中,学生干部的压力很大,部分学生干部往往会觉得这种社团,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能执行任务,没有多余的空间发挥自己,展现自己,从而使其积极性下降。

3.工作绩效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不明显。工作的绩效考核本质在于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发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及时总结出优缺点,进而提高工作水平。但当前学生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思路较为陈旧,考核标准不科学,往往由团学指导老师主观决定,部分高校甚至还使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对团学干部作绩效考核,使团学干部在工作中身心疲惫,积极性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降低,甚至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及热情向往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基于胜任力理论高校团学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团学干部的招聘、选拔。根据胜任力理论,高校的团学干部胜任力特征大致可以分为态度或价值观、个人特质、知识维度、技术能力、动机等几个部分,根据不同岗位对不同能力的需求,客观的考察面试者以上特征的交集,交集越大就越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胜任该岗位,进而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根据团学工作的不同岗位确定所需的胜任力特征,并在招聘、选拔之前公布出来,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素质特点,选择最适合的部门进行面试。在选拔过程中,务必时刻坚持重点考察学生的个人胜任力与该岗位的胜任力需求的契合度,以选出最合适的人选。

2.团学干部的培养。培养不等同于培训,培养更重要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对团学干部的培养需包含业务培训、较高的关注度与及时的心理调适等内容。其中,对团学干部的业务培训需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能实操、团队精神的培养等。很多团学干部在开始接触团学的工作时,由于工作是代表各院系面向全部班级,很容易让他们在工作初期产生错位观念,认为自己凌驾于普通学生之上,在面向其他同学的时候耍“官腔”。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纠正团学干部的错误思想,避免这种不良风气在团学组织中蔓延。另外,还要时刻让团学干部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坚决消除团学干部的利己思想及功利心。对团学干部要定期进行培训,让团学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传授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安排,如何树立起自信与威信,如何处理工作上的困难等经验,逐步提升团学干部的能力。让团学干部自我发挥,逐渐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地开展特色活动。“放手”能让团学干部有更多的思考,在与同事商量时更能擦出火花,指导老师只需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进行宏观的指导,查缺补漏,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不吝啬鼓励和激励,及时、准确具体地进行表扬,使他们增长自信,有开拓创新的胆量。对于在工作中存在失误的团学干部,也不能一票否决,而是耐心指导,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工作水平。

3.对团学干部的激励考核制度。激励考核制度,首先要营造一种竞争氛围,积极上进的竞争能够使团学干部整体的工作水平上升,而畸形的竞争则会让整个团学组织陷入困境,并且这种风气一旦形成,持续的影响时间较长,负面影响较难消除。在团学干部的工作中,让干部们时刻保持着虚心学习其他干部的先进经验,首先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提高整体团学干部的工作水平。

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的团学考核制度,核心在于团学干部在该职位上的胜任力,主要从工作目标是否达成、工作绩效高低及其学习改进的能力等方面体现。考核的目的在于选出优秀的个人作为典型,激励团学干部向优秀典型学习,提升团队信心。对考核较为优秀的团学干部,除了树立优秀典型,还可以适当开展经验交流活动,让全体团学干部共同成长进步,而对于考核效果不理想的团学干部,则以积极关注的态度,悉心指导的方式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减轻心理压力,使其尽快走出阴影,保持积极上进,从而实现改进自我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新时代的大学生,传统的高校团委学生会管理模式也岌岌可危,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引入新型的管理理念从准入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运行机制等几方面对高校团委学生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

团委学生会;传统;新型

高校团委学生会是在高校党委带领下以“服务在校师生”为宗旨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现代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作用。因此,高校团委学生会在对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进行的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沟通青年学生群体与学校各级领导的纽带与桥梁。但是,高校团委学生会传统的运作模式在新一代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层面上是否还同样适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又具备了怎样的战斗力?

1 高校团委学生会传统运作模式的不足

1.1 部分学生干部加入团委学生会的动机不纯

高校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是高校大学生的骨干力量,在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阵营中起着举足轻重额作用。此外,在大学生中,学生干部还被树立为模范典型。但是,当前在高校团委学生会传统的运作模式中,部分学生干部加入团委学生会不是本着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心态,而是带着很强的功利性。他们希望加入团委学生会能成为自己拿到更多荣誉、评优评先的垫脚石,加入团委学生会只为个人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样的学生缺少奉献精神,久而久之,团委学生会在广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公信力下降,不良之风大大盛行。

1.2 部分学生干部没有明确自身定位

在传统的高校团委学生会运作模式下,学生干部素质普遍不高,很多学生干部没有明确自身定位,没有树立奉献意识,是以“干部”自居,趾高气昂。这样,导致平时团委学生会的工作无法真正的渗透到广大同学的生活当中,不能真正做到贴近生活。甚至在团委学生会工作的学生干部都无法融入班级等除其他集体。还有部分学生干部无法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有的学生干部只顾做好各种学生工作,而忽略了平时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这样的同学,即使工作很出色,但是本末倒置也是得不到同学信服的。

1.3 团委学生会内部设置不合理,部门臃肿

团委学生会内部管理机制不符合实际,导致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布,两个部门责任互有交集,最后部门之间责任互相推卸。此外,还有干部梯度设置不合理,部门过于臃肿,部门多且杂,干部比例过高。这样导致部门凝聚力差,缺乏战斗力,部门形同虚设。当干部过多,而普通干事太少的时候,整个组织就是出现信息传递滞后,办事效率过低,部门成员不听从指挥,逞个人主义。这样工作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资源没能得到最大效应的调配。

2 推行创新高校团委学生会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

现在高校大学生已完成了“80后”到“90后”的过渡,“90后”出生于信息时代。在这大学生群体中,大都数为独生子女,家中长辈,父母的溺爱,导致他们还没有正面接触社会,就在备受呵护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心理还不够完全成熟,应对挫败意识薄弱。但是,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也就要求高校的团委学生会也推行新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模式。

2.2 时展的需要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对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未来祖国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校除了完成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提前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在高校团委学生会引进创新的管理模式,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培养好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将来的职场战争中无往不胜。

3 建立高校团委学生会创新管理模式,多方面实现管理终极目标

3.1 严格建立准入制服

高校团委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制度一般选用竞聘式。对于高校团委学生会能够吸引更多有优秀的学生进入,应该做好前期宣传工作,例如:沟通辅导员进行整班、整专业的宣传等,让更多优秀的学生能参与到团委学生会的面试中来。此外,各部门学生干部的选拔还应该结合本部门的特点,从精神面貌、个人素质、兴趣爱好等综合考虑。

3.2 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制度

3.2.1 鼓励创新活动型的开展

现代高校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活动缺乏创新,每年都是几个相同类型活动的徘徊,久而久之,活动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趋势,还有活动影响力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干部对于活动想一些新的点子。此外,还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再共同探讨本次活动的优缺点,使学生干部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促使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干部得到全面发展。

3.2.2 责任到个人,灵活项目化运作模式

每个活动,乃至每个环节责任到个人的项目化运作模式对于活动的开展、应对突发状况均有良好的灵活性。责任到个人即每个活动、甚至是每个活动的小环节分配专门的负责人,有负责人全权管理。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了每个参与人的积极性,实实在在的过了把领导瘾,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同时,还能让每位同学再此运作模式下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能力都能稳步提升。

3.2.3 部门交换干部,滚动学习制

由各部门部长推荐少数优秀学生干部到其他部门进行短期的交换学习的模式为“部门交换干部“滚动学习模式。每个月部门可选派1到2名优秀学生干部前往其他部门学习,针对性的学习了解其他部门的日常工作,运作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此学习制对于个别优秀的学生干部有利于促进其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而且优秀的学生干部将来也将担任主要的学生干部,对于了解整个团委学生会的运作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3 建立符合实情的考核体系

严格制定符合实际的高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干部应该对其提出建议,甚至是直接撤换。对于一些积极性较高,平时任务都能按时完成的应该给予一定的表彰。可定期对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表彰,按月份、学期评选出“学生干部之星”,存入学生档案。

考核内容严禁过空、过泛,缺乏代表性。考核标准要用简单、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条款,例如:干部开会是否无故缺勤、部门活动是否能准时到场参与、开会是否能做好会议笔记,手机保持到关机或震动状态等。这类简单的条款都是大家平时相处容易发现的。这类通俗易懂的条款中却又包含了一个学生干部的个人素质、与会态度、积极性等多方面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夏斌,乔丽娟.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职业素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2(10):132-133

[2]段馨如谢晓乐.如何提高高校学生会在学生心中的公信力[J].人科协论坛,2008(12):150-151

第3篇

关键词:团校;吉林大学;学生干部骨干

高校团校培训是提高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实施载体,对提高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成立团校的意义

团校是培养优秀团员、学生干部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是优秀团员、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增强政治理论,加强思想建设的熔炉;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共青团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团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广大青年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及道德品质修养的阵地。第一,为配合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吉林大学广大师生中培养造就一批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第二,增强广大学生干部的职责意识,帮助学员明确自身定位,提升学员的学生工作能力,为学院和学校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第三,通过团校学员的带动作用,将团校的学习精神更广泛地传播给广大团员,更好地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高校团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团校培训开展覆盖面小、宣传力度小。吉林大学团校成立于2009年,培训对象分为专职团干部、学生干部骨干、新生学生干部三个层次。其中主要培训对象为学生干部骨干,以中心校区为主。学生干部骨干包括校属学生组织大三年级主要学生干部、各基层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社团联合会主席等。宣传主要是通过校内通知和各学院指派为主,接受培训的学员占学生人数比例比较小,在同学中的认知度低,同学对于团校的了解度、参与度不高,这主要与团校机制的完善程度及参加人员的局限性有关。

2.开课课时少,持久性不强。由于受场地的制约,吉林大学团校培训大多一年开设两次,每学期一次,每次集中学习两到三天,分散学习一到两天。由于团校是一种短期性、业余性的培训组织,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这些优点,能够较好地吸引大多数学生自觉地参与进来。但是,这种短期业余性也如一柄双刃剑,容易产生团校教学随意现象,导致团校培训拘泥于形式,团校学习并未达到深入、细致的效果。

3.培训方式单一,形式多样性不强。吉林大学团校培训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的模式进行。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方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灵活性不强。

三、科学构建团校培训体系,探索高校团校未来的发展途径

1.团校通过分层办学,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满足了不同层面的学生干部的学习需要。建议开设二级团校,建设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教育培训格局,从而扩大学生干部人群的受益人数,使培训对象涵盖到校级组织学生骨干、学校主要学生干部和各班级、社团负责人。

2.团校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干部对团校培训内容的理解。团校的培训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以及生动、活泼的内容,使广大学生干部更加深刻地领会培训内容和其中的意义。

3.团校积极探索多种覆盖渠道,通过深入开展网上团校,开辟为广大青年团员服务的新渠道。结合实际,如一些研究生团干部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自的课题组和实验室,集中上课比较困难,团校就可以把教学课堂从固定的教室、固定的班级转移到更加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上,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将视频材料放到网上,深入开展网上团校教育。

4.团校通过不断完善学习培训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来进一步规范对广大学生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团干部及学生干部骨干参加培训的目标、内容和任务,将他们学习理论和参加培训的情况记入培训档案,并列为年度考察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团干部及学生干部骨干选拔任用和评选先进的条件之一。

第4篇

学风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教育作用,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保障[1]。学风建设的成效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高校的团学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一方面又代表学生反映学生的各项需求及意见[2]。团学干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在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团学干部的特点

高校团学干部一般来讲是经老师选拔和培养的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大部分具有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为同学们服务的决心,能够成为老师与同学们沟通的桥梁。为同学们服务是作为一名团学干部的出发点,只有持有这样一种态度,团学干部的工作才能得到最可能多的同学的认可与支持,才能更好的深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也就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完成沟通。团学干部的职务给学生们创造了为这样一个同学们服务的平台,使得团学干部这一群体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如:口才的锻炼、组织能力的锻炼、思考能力的锻炼等等。

高校的团学干部普遍具有三个方面的优秀特点:(1)思想活跃,组织活动能力强。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骨干和带头人,经常是各种学生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能够把广大同学吸引过来,组织、发动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学生活动的组织工作。(2)讲求团结,集体荣誉感比较强。在团学工作中,多数工作要靠集体的共同智慧,靠大家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行。(3)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协调能力较好。现在学生开展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院系、而是经常要跨年级、专业、院系甚至跨学校。学生干部不仅要经常和本班、本年级、本院系、本学校的同学合作,还得与其他班、年段、院系乃至其他学校或社会上的单位等进行共建,如组织班际活动、校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从中,团学干部普遍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

二、如何发挥团学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团学干部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应该在学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坚持依靠学生党员,大力培养学生干部

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组织的培养帮助,团学干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刻苦学习达到各方面优秀的意识才能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得到巩固,其群众基础和在学生中的影响相对于普通学生或干部有明显的优势,由于能得到普通同学的充分信任。经过集中培训、工作历练和老师的具体指导,团学干部才能逐渐成长。

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上,着重将两方面层次的同学抓好:一是各类模范典型人物,如学生党员、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他们是学生骨干中的主体层次;二是虽然作用没有主体层次的学生骨干那么突出,但在班级建设中有着特殊影响和特殊作用的同学,如学习特别勤奋刻苦并能影响和带动周围一批人的普通同学,或者班上那些富有正义感,有着一定群众基础,热心支持班级工作的同学以及那些有特殊专才,表现较好的同学等,他们是学生骨干的附属层次。开展学生干部培训班学习,请思政专业老师或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交流,让他们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靠团学干部,培养好团学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实践中已是十分可行的一种途径。

(二)实行团学干部的遴选机制,增强学生工作力度

以往的选拔学生干部,条件总是很严甚至较为苛刻,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或不一定适宜担任团学干部,往往不能迅速找到合适的同学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去。为此,应该扩大学生干部培养面,有针对性的把成绩优异的学生纳入团学干部队伍。并对在学习成绩上“亮红灯”的团学干部进行关注和跟踪考察,保证在任团学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另外,在宿舍、班级、学院中,对团学干部的学习成绩、综合表现进行展示,以此来达到“一个干部带动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学生整体”这样的目的。

(三)发挥团学干部的领跑作用,带动整体学风提高

一名合格的团学干部,应该是以自己优良的品行、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学习方式,成为引导周围同学共同进步的良好表率,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其影响。

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团学干部需要有意识地为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与环境,发动和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班集体争创佳绩共同努力。此外,学校、学院和老师可通过一定形式的评比对进步和表现突出的班级加以表扬和奖励,协助和支持学生干部的努力,以形成人人努力、各班争先的良好局面。

在当今的发展形势下,在新成长起来的高校团学干部,明显拥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性。他们能够主动在指责范围内发挥优势和自身特长,在宣传、沟通、组织、创新等方面都表现出不俗的能力。团学干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进行判断和比较,发挥其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其自身的高素质带领整个集体共同进步,更好的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

第5篇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民办高校;团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59-03

团学工作,一般是指在大中专院校,共青团的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简称“团学工作”。团就是共青团,团委、团总支,学就是校学生会和院系学生会。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团学工作,在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团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我国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求。项目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并已经较多地被运用到其他工作领域。本文试图以项目化管理为切入点,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高校团学工作中,以期能够对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一点借鉴。

一、项目管理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快速发展,项目化管理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诸多管理部门所应用。所谓的项目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项目的管理者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运用系统的方法与观点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过程。在项目化管理中,项目管理者为了要努力实现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目标,必须对项目从决策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满足项目参与者或受到项目活动影响者的需要和预期。项目化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的新热点,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具体的项目整合相关的人力、物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相互合作。目标是对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相关性等多方面进行宏观把握,注重过程控制,通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等特点。

团学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主要是期望把与团学工作有关的一些活动当做项目进行设计,通过、申报、批准、运作、检查、验收、总结评比等程序,建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考核评估的完整体系,以促进团学工作更加高效地运转。通过项目化管理,引进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规范组织行为,通过项目设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民办高校团学活动中引入组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现状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多数民办高校建校历史不长,在团学工作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有的存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有的将制度流于形式,有的照搬公办院校的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在实践中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职能部门权责不明确,缺乏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分管共青团的工作人员和分管学生会的工作人员配合不协调,存在人员配备不合理、多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情况,在活动的开展方面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导,缺乏规范性。

2.团学活动资源缺乏,缺乏创新性

很多民办高校对团学工作不够重视,社团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都非常有限,开展一些大型的团学活动只能努力节约开支和找企业资助,在团学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存在较大影响。由于资源有限,很多好的创意和计划都不能完全付诸实践,也影响到了团学干部和干事的积极性,致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活动形式化、雷同化,难以形成本校的品牌活动。

3.奖惩制度不健全,工作积极性不强

民办院校的团学工作大多没有健全的奖惩机制,加之民办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校的文化氛围都不是很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民办高校的团学工作缺乏自主支持,很多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成员的热情,开展起来受到很多阻力。共青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奖惩,存在一部分干部从早忙到晚最后没有得到学校肯定,一部分干部整天不做事照样稳坐干部职位的情况,极大地消弱了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特点

1.团学工作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的特点

高校团学工作多数通过团学活动得以展开,这里的团学活动有学院统一开展的,也有各个系部自己独立开展的,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几个系部或单位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举办的。有些活动可能是举办一次以后都不会再举办的,也有可能是每年举行的例行活动,无论是哪一种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开展的一次性或者临时性活动。

2.团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独特性和整体性

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与高校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在指导思想、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人员架构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团学相关工作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工作在开展的时间区间,经费的使用,活动内容的设计,人员的配备和权责的划分上都会有所不同。另外,每项工作都必须是完整的,从计划到结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进行详细设计,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后续环节的效果。

3.团学工作目标具有明确性

高校每项团学工作的开展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高质量完成该目标。为了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工作目标,团学工作负责人要在工作实施以前进行周密系统的计划,并要监督整个工作过程,使项目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

目前民办院校团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符合民办院校特点的科学管理方式来完善相关管理,提高工作水平,这就使得人们把眼光投向了项目化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方式。而同时由于团学工作本身又符合了项目化管理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等特点,这就为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所以综合这两种情况来看,在民办高校中引入项目化管理十分必要。

三、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策略

(一)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思路

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项目化管理,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不能生搬硬套。因此,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实施项目化管理,首先应该对本校的团学工作有清晰地了解,对过去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调查。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目前团学工作的外在环境,对于团学工作的对象变化也要有较多的理解,尽量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完后,要及时对项目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每一个的项目实施都要做到有计划、有监督、有反馈,确保将项目化管理落到实处,确实推动团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

(二)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化管理体系

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首先要建立新的科学管理体系。目前在部分高校中较多采用的是四级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明确了项目化管理各个层次的责任与协调关系,调动了从团学干部到团员青年参与项目化管理的积极性。本文也极力推荐采用四级管理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第一级设立项目化管理委员会

项目化管理委员会是指导团学活动项目开展的最高指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由学校主管团学工作的领导组成。该级是决策领导层,其职能是确定项目发展的方向和项目总资金、协调各二级院(系)职能部门关系、审定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成员组成,是行使决策和监督权的机构。

(2)第二级设立院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项目化管理办公室是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执行和管理机构,一般由院团委书记及主管院团委工作的相关人员组成。该办公室专门负责团学工作文件的制定,团学活动项目的开展,对学校开展的所有团学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对项目进行规划、修改和审批,对全院项目进出库和项目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以及处理项目化管理中的各种事务性工作。

(3)第三级设立系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系部项目化管理办公室主要由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部办公室主任和分团委书记组成。该部门主要是在院项目化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本单位的团学工作。该办公室负责指导本单位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制度的制定、通知的传达、政策的宣传、项目的立项和本系部学生团学活动的具体开展,并及时与院项目化管理部门保持沟通,相互协调。

(4)第四级设立学生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该办公室主要由院团委副书记或者院学生会主席担任办公室主任,其他各系部团委副书记或者系学生会主席作为成员组成。该部门为学生团学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和第一负责人,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上传下达,积极开展项目运作的各项工作。由于该办公室都是由学生组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中的问题及一些新的、好的便于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学生团学活动项目开展的成效和反映能够最快最直接地获取大量信息,是以上三级机构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开展活动的群众基础。

2.完善项目化管理的制度

确立了项目化管理的管理体系,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特点,需要制定出项目分类管理制度、项目过程监督制度、项目激励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

(1)项目分类管理制度

高校团学活动项目涉及的范围和类别较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之间可能开展的项目都不一样,对于不同的项目要采取分类归档,分类管理的方式。目前高校的团学活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各方面考虑,进行分类管理:一类是学校的品牌特色活动项目,这类项目活动数目有限,但是对学校整体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称为A类项目;一类是学校每年的例行团学活动,这类活动项目较第一类活动要多,都在每年的特定时间举办,我们称为B类项目;一类是学院每年一些新的、临时性的活动,有些可能举办一次就再也不举办,我们称为C类项目。学校的团学工作要根据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对于A类项目,要重点考虑其活动的独创性、品牌性和特色性,B类项目主要考虑其活动的可持续性、先进性和实践性,C类项目则突出考虑项目形式的新颖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式的群众性。

(2)项目过程的监控制度

民办高校的团学工作管理程序主要包括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监督、验收、总结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要设立相应的监控管理制度,以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如在项目的申报阶段,项目负责人要监控招投标程序的公正公平性;在立项阶段,项目负责人应该监控所选项目的实施意义、预期目标及活动方案的完善情况等。在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不同级的负责人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监控整个过程,如果发现项目的发展远离了项目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

(3)激励制度

如果管理缺乏了相应的激励制度,就很难保证有高效的团队工作。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必须建立严格的项目激励制度,根据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制定相应的评优细则,从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项目覆盖面、项目投入、项目总结、项目成效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优秀的活动项目进行评比表彰。对于非常优秀的项目负责人和团体要进行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而对于一些没有多大影响或者没有多大意义的活动项目采取消减开支或者取消申报资格的措施,以达到激励先进,提高团学工作质量的效果。

(4)资金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团学活动管理中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项目资金的预算、审批、统计、发放工作,应该制定出明确的团学活动经费使用规定。对于不同类别的活动项目应该实行不同标准的资金预算,对于A类活动项目,可以加大活动资金的支付额度,而对于那些在评比中处于最后位置的活动项目适当降低经费额度。在发放活动经费的程序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如团学活动在资金的前期拨付中只审批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费用,应仅作为启动资金,如无特殊原因,下发不超过审批资金的50%,积极鼓励其对外联系,争取社会资源的多方支持。在资金后期拨付中,如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视不同情况,则剩余50%资金不予拨付,甚至收回等。

目前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实施和运作过程中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断研究,反复实践,都将逐渐完善,到时候民办高校的团学工作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吕哲峰.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2]张永民.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项目化管理[J].机械职业教育,2011,(4).

[3]高职院校社团项目化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教育探究,2009,12(4).

[4]孙凯.基于项目化管理创新高校学生会运作模式[J].教研探索,2008,(6).

[5]李宏国,赵金华,盛义保,宋之帅.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团日活动 组织 策划

[作者简介]叶婷(1981- ),女,广西容县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工组组长,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75-01

高校团日活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针对广大共青团员的特点,在寓教于乐中开展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活动。一个成功的团日活动,都是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这也是很多基层团组织难以突破的瓶颈。

一、高校团日活动存在的问题

团日活动作为一种优秀的活动形式得以延续,并在基层团组织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凭借的是团日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团日活动对于人才培养、团建工作实施的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团日活动在开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致它的育人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名无实,质量不高。部分学生集体观念缺乏,开展的团日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为活动而活动,主题分散,活动效果不佳。二是形式单调,缺乏新意。团日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主要以座谈会学习各种时事政策为主,单调乏味,很难体现当代学生的真正个性和风采。三是旧饭重抄,主题陈旧。表现在活动的开展没考虑学生实际需要,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脱离;或是团日活动内容单一,模式固定,没有创新性,如只围绕传统节日开展,开展活动就是开大会讨论等模式。

二、目前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的现实瓶颈

1.少调查,多应付,完成任务为先。当前高校在基层团建中会把各项指标进行分解、量化,对团日活动的开展也是喜欢遵循固定评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为了完成任务,高低年级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的懈怠情绪。如大一、大二学生对开展团日活动没什么经验,加上在理论等方面的欠缺,往往对活动草草应付了事。而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学业任务繁重,加上找工作的压力,他们对参加集体活动都表现出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低,这对活动的效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干部们出于各种考虑,也迫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容易抱着“能省则省,做份材料交差”的观念应付了事,看似完成了任务,但其含金量严重不足,团日活动有名无实。

2.轻思想,重娱乐,活动内涵不够。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是“90后”大学生,他们独立自信,强调自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提出的“思想教育”这种传统的事物,他们往往是不屑一顾,或是难以产生兴趣。重复单一的活动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然也达不到我们预期想达到的育人效果。为了使更多团员青年喜欢参与到团日活动中,许多高校基层团组织中往往用些看似热闹的文体活动代替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看似场面红火,实则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思想阵地”形如虚设。

3.求传统,少亮点,学校社会脱节。在调查中发现,我们一些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容易形成一些固定模式,连活动形式也基本相同。诚然,这些活动通过多次的实践,在短时间内确实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不断的重复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腻烦心理。而且很多活动只注重形式,忽视了团员青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忽视了社会和校园中的热点话题,这样会让活动与学生间产生距离,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全身心投入,慢慢地活动不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慢慢涣散。

4.监管弱,人员少,团干素质不高。现阶段,各高校团干队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弱化、工作放不开手等问题;而高校各类学生干部数量众多,在团员青年中影响大,但由于在选拔和培养时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指导,部分学生干部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导团组织开展工作,干部自身也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团日活动的开展。

三、开展高校团日活动的新思路

1.内容创新。在活动的准备中,上级团委要做到过程监管。对基层团组织递交的活动方案书给予指导,并给他们提出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好的方案策划,好的主题是活动开展的关键环节。在主题的制定上,活动主题可以定义为“天下事”:国家实事、社会热点;“学校事”:结合学校中心任务,开展理论学习、树立典型事迹,各种主题活动;“自己事”:从自身需求出发,如学风、班风、宿舍建设。我们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也可确定不同的教育活动主题,如大一新生开展“适应性”教育;二年级“巩固性”教育;三年级“提高性”教育;四年级“发展性”教育。团日活动分年级不同层次的教育主题选择,能够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成人成才。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青年知识群体,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更适应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团日活动的管理模式也可以是灵活多样。同时,团支部要多策划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大家共同关心的活动,比如可以发挥公寓生活社区优势,在宿舍社区开展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宿舍文化。上级团委在对各基层团支部进行考核评比,应采取动态评比方式,不仅包括基层团组织的申报材料、总结,也包括过程监控。在宽松的环境下,团日活动才能做到个性飞扬,百花齐放。

2.机制创新。第一,引入竞争机制。这是提升活动品质、创建精品团日活动的有效途径。有竞争才有压力,进而转化动力,比如团委的“月考评制度”,可以促进各团支部相互竞争,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局面。 同时,在日常活动开展中,团委要对团日活动进行抽查和监督,以确保团日活动的质量。

第二,完善评比机制。在以往,基本上是用书面材料对团日活动进行评比,从实践效果来看,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团委应调整评级制度,可以采取现场打分、现场投票、活动追踪等形式,让广大团员青年全面了解团日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第三,明确责任机制。开展团日活动时,团支部就是桥梁,要架起基层团员与上级团组织的沟通,团支书的作用也很重要。团支部可以成立一个指挥统一,分工明确的工作小组,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即“分组责任承包制”。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工作小组要负责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活动中的组织、服务工作。

第四,制定总结机制。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总结评估、分析反馈。在活动结束后,我们通过认真总结,对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详细总结,为今后的活动提出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才能有良性健康的发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达成“出精品、出成果”的目标,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第五,优秀示范机制。精品活动的示范功能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发挥示范功能的精品活动,即定期挑选能够开展创意好、筹备周密的团日活动的基层团组织,公开承办团日活动,同时,团委老师要悉心指导,可以要求其他团组织、团干部参加,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真正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共同进步。其次,及时表彰奖励开展活动较好的团支部,时间跨度不能过长,应该变成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3.载体创新。我们要利用网络技术,通过QQ群、微博等载体,促进网络信息化,深化团日活动的影响,打造“在线”团日。在各基层团支部建立“团日活动群”或红色网站平台,在网络上打造阵地。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在线”团日的优势和特点,不能单纯地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学习,而是要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活动当中。

当前,如何开展高校团日活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的新思路,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芳.论高校团日活动的创新[J].文教资料,2009(11).

第7篇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渗透日益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成才观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能否对广大学生产生凝聚力、辐射力和导向力,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能否在大学生群体中坚持和弘扬的关键。

一抓队伍,在自身建设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基础

新时期,要做好共青团的自身建设,就必须不断创新,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和育人型”的目标来建设团组织。

首先,要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建设。团的专职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团组织工作的成败,因此,团的专职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积极团结广大团员青年。

其次,要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生组织是共青团开展工作可以依靠的一支有生力量,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上,要重视选拔培训。学生干部的选拔上要做到标准明确、程序规范。在学生干部的培训上要体系化、多样化和常规化,努力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最后,要加强团组织思想建设,转变观念,服务育人。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不仅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共青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恰恰是共青团活动的大舞台。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就必须在观念上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努力构建面向青年学生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抓特色,在工作内容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保证

团的活动内容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的核心。高校团的工作既要围绕党和政府对团员青年总的要求去开展,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又要针对工作主体—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在一定时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进行。这一特点要求高校团的活动内容要不断丰富,要有创新。真正给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发挥特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是团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团组织的活动主题,体现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代表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意愿,能够振奋精神,唤起斗志,激发热情和参与意识。因此,团的活动主题应主题鲜明,能把握党所期望,社会所要求,广大青年学生所期盼。

二是团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生动化和民主化。团组织在设计活动形式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做到有的放矢,设计出的学生活动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和不同品味的学生的要求。从而通过团的活动增强团组织的群众基础,来提高团组织在在广大学生中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

三是活动形式尽量社会化。团的活动也可以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和社会建立联系,共同举办,拓宽活动领域,创新活动形式,使团员有新奇感,主动参与。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广大学生干部和团员可以尽早的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为以后走向社会培养实践经验。

四是团的活动内容科技含量要高。团的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政治坚定,品德高尚和诸多能力这一宗旨,提高活动品位,增加活动内容科技含量。要通过活动使大学生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抓载体,在工作手段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关键

面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扑面而来的信息世界,我们不应束手无策,要在认识和利用网络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组织应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点击率极高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网站,提供及时更新的校内新闻、教学生活、课外活动等信息,尽可能提供各类免费网络资源,把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

团组织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创办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学生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服务于经济,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运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学生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进程。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抓观念,在工作思路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源泉

团组织要想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必须不断更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现代社会与现代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工作新思路。围绕学校育人为本这一中心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为根本任务。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以青提高年学生的素质为己任,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真正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坚持把培育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作为团组织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资源意识,培养国际化视野,大胆借鉴国内外青年工作的先进经验。要重视对现代青年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注意从现代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共青团工作。要重视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与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引导青年学生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参考文献:

[1]肖秀珠,强化青年“三感”增强团组织凝聚力[J].建筑,2006,(14)

[2]陈卓武,张育广.创新: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3]卢爱华.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4]高杨文.加强高校团组织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引导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02)

[5]张玉杰.关于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动吸引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02)

[6]徐子勇.强化高校团组织凝聚力之我见[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5,(06)

第8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高校团组织 思想政治工作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知识经济与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促进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迅猛,人类实践活动的规模、范围空前扩大,其复杂性也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影响向人的价值、心理、伦理等领域迅速扩展;人的价值取代了物的价值成为社会活动的直接目标。这些变化在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扩展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崇尚物质力量、轻视精神力量,追逐物质创造、轻视政治方向及人们自身品德修养的倾向。同时,随着国际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大量涌入的信息,虽扩大了视野,但也增大了团员青年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的复杂性。加强和改进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团组织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响团员青年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影响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可见,探索新方法,运用新手段,加强和改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同以往技术革命相比,知识经济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更直接、更迅速,引起高校团员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变化。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所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和方式方法上赋予新的内容。

(一)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无论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是从高校团委工作实际来看,建立创新体系势在必行。建立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设置、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手段、工作制度和工作目标等方面都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推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因此,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创新虽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创造性却是潜在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要培养团员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为他们提供崇尚激发创新的教育环境,并授于一套创新方法。

(二)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个人的知识与才干进行发明创造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困难得多。这样,创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团队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共青团员,其先进性无从体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共青团员中也同样存在。在经济体制的转变及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他们在人生价值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途径上,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把团员的组织纪律性抛在脑后,强调自我发展,轻易封闭自我,我行我素。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特别倡导团员青年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灵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将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集体利益。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受挫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加剧,更趋向于技术系统层面的发展,人文关怀淡化,收入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加,就业比较困难。这不仅要求立志成才的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而且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人才不仅具有竞争、合作、应变、创新的意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心理耐挫力和自信心。如何教育工作者青年学生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如何在失败中崛起,这是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四)做好“网络时代”高校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高校团员青年通过网络互相联系,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也利用电脑和网络带来的逼真惊险的游戏来打发课余空闲的时光。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网络普及率很高的高校团员青年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所以,对高校团员青年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要鼓励、引导团员青年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防止互联网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引导团员青年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确立积极、健康、有助于身心成长的人际关系;引导团员青年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与合理利用游戏;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确立正确的网上伦理,杜绝恶意的破坏行为。

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需把握好的原则

(一)教育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把教育融入服务之中,要在服务之中体现教育引导。服务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服务效果的体现。高校团组织要教育引导好团员青年,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用先进理论武装团员,加强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服务社会和提高团员青年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广大团员青年有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热情,有成才创业的强烈愿望。组织团员青年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团员青年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实践是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和时代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调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组织引导他们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团组织在思想上要继承和发扬其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优良传统,在工作形式和方法上要结合时代需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并为团员青年所接受。知识经济社会带来了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充分尊重和利用青年的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期将思想政治工作细分化、具体化。

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知识经济带给我们的是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和促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直观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被看作是隐形的工作,因种种原因,即使是将其寓于活动之中,有时也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者可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对团员青年进行开放式、多渠道、多角度的思想引导和感染熏陶,用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吸引人、说服人、启迪人,以增强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运作模式。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很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共识,既着眼于对“人的培养,又着眼于思想的统一”。“以人为本”的关键是育人,育人与建功并举。要把提高团员青年的素质作为衡量高校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提高团员青年的素质是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团员青年的前提和关键。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团学组织引导路径问题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共青团、学生组织(以下简称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学校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开展的团学工作和团学活动作为学校隐性课程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管理及服务广大青年学生,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团学组织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中不少负面声潮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团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探索新思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团学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析:溯源头明确问题诱因,明挑战应对具体问题

新形势下,我们面对三大现实挑战:其一、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包括政治地位、市场经济的背景和民众表达意识的转变;其二、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变化;其三、青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引导认知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排斥现象,原因具体来说有:

1、组织化动员向社会化动员转变仍显滞后:集中表现为时间上的冲突。团学组织活动具有学生群体的适用性,但普遍针对性明显难以顾及,由此便导致部分学生群体在时间安排上出现冲突,需要做出取舍。

2、团学组织活动存在规模和人员安排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影响力和效果获取的难度。团学组织活动具有引导性意义,但其意义的传达途径单一,甚者意义传达的脱节与断层,导致形式效果的获取多依赖规模化动员和人员的广泛化安排。

3、制度有待完善,“挂靠体制”略显端倪:集中表现为部分学生干部“官僚化”的作风和“命令式”的安排。团学组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生自主性,“上传达、下执行”的行政化方式导致个别学生干部处事方式上的不当。直接反馈给团学组织活动参与者及团学组织成员的信息便有失团学活动的精神。

4、认识上的极端化、偏激化导致错误认识:集中表现为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学生成长过程和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失误或错误在所难免,作失误或者不到位并不代表着这些就是“藏污纳垢”,正是有了这些失误,才会有了改正与进步。关键是老师要指出来帮助学生干部们提高,这也就是团学工作锻炼的重要意义所在。

因而,挑战下正确引导的关键在于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形成的逻辑,寻找适用的渠道、载体、路径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团学组织。

三、探索:晓特征把握引导方向,分类别确立具体任务

传统的引导方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一、针对性不强,多采用“大而化之”的方式,未能很好地触及各年级学生的特质;其二、现实性不强,路径、载体、方式与大学生认知特点想脱节,特别是在互联网、手机登新媒体领域明显落后;其三、普遍性不够:引导教育的群体实际覆盖面不够广。这些问题与大学生群体新时代的群体特征产生冲突。该群体由于对理论问题认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系的事情理解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容易形成模糊的思想认识。加之,大学生群体按年级分类,其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影响渠道有着相对的差异,因而决定分类引导的侧重点、内容和路径需要差异化。举例来说:相对而言,大一应注重新生入学引导,大二应关注专业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大三应提供学术方面的成长服务平台,大四应提供就业引导与保障的机制服务。因而,分类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团学组织的认识需要把握两大关键点:一、坚定团学组织的要义,善于将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二、紧密结合大学生特征,采用“学术、理论、历史”的语言、逻辑的思维、平等的方式,发挥信息及交流的作用。

四、应对:组织引导结合实际特征,新旧载体依托多条路径

团学组织加强自我完善,双方协动共创崭新局面

(一)新引导路径及其主要着力点

1、确立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引导逻辑、事例和素材。依托宣传部门借助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发掘身边典型案例,树典型,重宣传。寻找在论证角度、语言和风格上切合大学生群体思维特点和习惯的事例和素材,贴近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挖掘来自身边人和事的精神闪光点。

2、灵活采用人际交流、图书阅读、文化活动、媒体信息、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等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沟通、联络、交流、聚集等新方式来拓展渠道。充分发挥感情、信任、友谊的作用,信息交流充分,互动探讨深入,话题针对性强,以此来稳固引导途径。其主要着力点应放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时尚手段,游戏、娱乐手段,社会化技能培养,社会观察等方面。

(二)健全机构设置,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团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团学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维护团学组织的发展。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各级团学组织管理机构和社团本身还要不断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一是着重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有规可循,用制度来管理。二是保证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三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使其适应发展的形势要求。

(三)重视干部培养,加大监管力度

1、人才是团学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团学组织实施有效管理指导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业务培训和跟踪培养。一是加强对组织干部的选拔力度,力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担任组织干部,主要团学组织干部还应该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核。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帮助团学组织干部掌握管理的业务知识,使他们成为团学组织涉及领域的行家里手。三是对优秀的团学组织进行跟踪培养,引导他们主动靠拢党团组织。

2、应该加强其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其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强对社团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使其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制定加强监督管理的工作措施,保证团学组织活动的方向的准确性,提供同学们真正需要展示、锻炼自我的学术和其他多方面能力培养的活动。对于部分活动应精简或者直接取消,尽量减少评比措施,以免活动的形式化或者应付了事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娄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团学工作[J].教育理论,2009.

【2】沈翔鹰,王红.团学组织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J].学问,2009,(1).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社团 民办高校 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7-01

学生社团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社团活动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和教师的指导下,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的活动。如何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鼓励大学生积极、广泛参与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平台,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社团对促进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非正式团体,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因此,发展社团文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建设,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社团管理体制,引入考核激励制度

现在各高校的社团大都是挂靠在校团委,由校团委担任或派出执行机构(如社团管理中心或者社团工作部门)负责全部社团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团委代表学校谙悉全校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同时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显然的。如果仅仅是把社团活动看作学生自娱自乐的节目,这样的管理没有问题,但要把社团活动看作重要的育人手段的话,就捉襟见肘了。一方面,团委本身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宣传工作,放到学生社团建设上的精力、物力只能是一部分,而社团建设又是一项纷繁复杂、耗资巨大的工作,投入的精力、物力少了,出不了大成绩,甚至连小成绩都出不了,投入大了,团委不堪重负,甚至会影响本身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许多高层次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型活动,需要学校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光靠团委是根本不够的,不是做不了,就是做不好。

三、创新社团活动机制,实现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1.借助学生社团,可以充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素质。在各级党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个人情操,使自己的技能得到了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3.社团组织能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单位都普遍认为现今的大学生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社会实践能力差,社会经验少,加之应试教育的弊端,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适应性差,适应周期长,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开拓型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社团正好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组织各项有意义的活动,锻炼他们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了学校和社会需要的差距,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树立品牌意识,构建特色精品社团

1.社团建设是高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学分制的实行和学生宿舍的公寓化管理,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等能力提供了机会。但是,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也淡化了班级概念,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组织载体来协调这种状况。而学生社团可以加强同学的交流和群体的凝聚力,遂成为最佳选择。

2.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各类学生社团无不包容了思想教育的内涵,且使之更多地体现于学生的自发要求、渗透于学生乐意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有利于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学生社团因其浓郁的趣味性、广泛的参与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团组织延伸工作领域、扩大组织覆盖、构建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五、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一个社团活动开展得如何,社团骨干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社团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培养他们的管理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高校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迪明.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4,5

[2]李大伟.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认识与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黄莉,李晓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发挥社团育人功能[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09)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团学工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共青团应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创新和发展高校的团学工作,宣传和实践科教兴国国策,开展创新教育,也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论文参考,高校。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高校团的思想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把自己锻造成团结和凝聚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核心。所有这些重要论述,都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提供了保证并指明了方向。

2、信息网络时代对新时期高校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正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提高大学生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价值观,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网络阵地体现先进性、发挥战斗力,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成为新时期团的思想工作面临挑战。

3、工作对象日益复杂化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新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的变化使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团干部的号召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就要求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材提供服务。

二、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

1、学会学习。这里的学习强调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方法,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但后者强调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强调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关心。强调关心即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的责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人离开他人将无法生存。同时,未来杜会的人必须学会关心,即要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环境;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关心自己;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三、根据以上这些新的要求和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也要相应的进行发展和创新。论文参考,高校。论文参考,高校。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主导的、科学的、高雅的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有利于学生建立台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抓好社团建设。论文参考,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团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它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注意的是,共青团在组织和指导社团活动时,要大力扶持学术科技型社团,努力引导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支持社会服务型社团,监督和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重点要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使学生社团成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

3、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的作用。共青团组织要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导向机制,建立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申报、立项、资助、开发、评审、奖励的激励机制。

(1)科技普及类活动。可以以展览或讲座等形式为主要载体,其内容非常广泛,从现代技术观到现代人生观,从生活中科技常识到人化自然的技术原理,从技术人才的成长到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从小发明的方法到现代生活工艺与流程,从自行车的力学原理到核潜艇和航天飞机,从技术发明故事到自然辩证法,从技术发明方法到技术创新理论等等。

(2)技术实践和竞赛类活动。包含学具、教具和玩具制作,车船模型、航空航天模型、建筑模型的制作。电子技术制作,电化教育媒体制作、摄影技术制作,实验器材的制作,以及有关比赛、展览的活动等等。

(3)技术性乃至学术性的小组或团队活动。包括实验钻研小组、小发明协会、学生科协、假日科研沙龙,等等。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非常丰富,应依据具体条件和阶段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系列化活动构建。论文参考,高校。

4、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组织应致力于社会实践的各种功能开发.尤其是智育功能的开发,要做好“刨新教育”这篇文章,把“三下乡”、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论文参考,高校。用社会大课堂弥补课堂小天地的不足,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42-02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虽经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共同关注和努力,但其就业率水平不仅没有增长,反而逐年下降,就业质量更是令人担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这一社会现象,宏观上凸显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在理念上的脱节,微观上也反映了高等院校学生培养阶段知识积累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断层以及教学理念的错位。

适时、适地、高效地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较好的综合素质和适合于单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实现大学生本科阶段知识积累与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无缝链接。第二课堂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同样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开展形式多样性、组织灵活性、内容丰富性、学生基础性好、覆盖面广等特点。如果能把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全程化、全方位式的理念与思想植入到第二课堂,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理念与第二课堂实施方式途径的完美结合,这将对提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就业指导工作概述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对学生在求学阶段进行择业心理调适和择业技能培训,使大学生能够以较明确的择业意向和较强的择业能力进行职业选择,进而达到择业成功。

现阶段,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虽然拥有接触就业市场的经历或是指导过学生就业,但是普遍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较少参与该领域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部门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多停留在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毕业手续办理上,择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就业指导课程处于灌输的低水平上,多倾向于理论灌输而忽略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指导内容比较单薄,多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且多采取报告会、讲座等单调形式。

为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效率和成效,国家及高校应该从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方法、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理论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水平;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我国及国际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和开拓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与途径;建立规范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强有力、高效的促进与拉动合力,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

尽管如此,基于我国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学科的发展规律考虑,要把上述所有的建议与措施落实到位并尽快实现还有诸多困难,还需很长一段时间。当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和状况下,尽可能多的开拓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与途径,让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性覆盖至每一个高校大学生并使其从中获益。把科学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理念与思想植入至高校第二课堂中,就是一条值得探索、实践且易于成功的途径。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指的是大学生参与的非学校教学部门开展的一切学生教育活动,诸如大学生社团、课外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的一些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等。具体包括:(1)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包括:科技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三维动画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歌咏比赛、书画大赛等。(2)文化艺术节。包括:中外优秀电影欣赏、健美操比赛、主持人大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等。(3)社团活动。主要有专业学术社团、文化型社团、政治型社团、经济型社团等。(4)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如各类球赛、棋赛、书画比赛、周末晚会、运动会等。(5)德育与实践活动。如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相关的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赛、辩论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等等。(6)各种评比、竞赛活动。比较常见有“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先进团支部”以及先进个人的评优活动。(7)勤工助学。按其活动性质,可分为劳务型、智力型、服务型、商务型。(8)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亲身体验,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是激活知识、锻炼能力、完善能力结构的重要载体,具有开展形式多样性、组织灵活性、内容丰富性、学生基础性好、覆盖面广等特点。它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合大学生知识、拓展大学生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健全大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第二课堂在缩短大学生成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就业指导与第二课堂结合之现状

(一)第二课堂缺乏就业指导理念与思想,执行力弱

第二课堂跟就业指导工作尽管都隶属高效校团委和学工部的统辖管理,但两者分属两个不同的工作体系,它们之间的交集范围很小,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的开展及创业训练等一些有关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面的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其主导思想及基础建立在学生的自愿、兴趣与专业知识的实践之上,重在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较少考虑培养大学生未来择业选择能力及职业需求能力的培养,全程化、科学化-就业指导理念与第二课堂融合不佳。即便是在两者交集较大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创业训练社团活动中,一方面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理论性和专业性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活动及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属于松散式管理,团委老师仅仅给予其宏观上的指导,具体操作与实施,更多的则是由社团中的学生干部来负责,学生干部因为年龄和学识上的不足等原因,更难以真正领会和把握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理念,其贯彻和执行效果可想而知,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第二课堂组织管理较为松散,难以形成就业指导系统化

第二课堂的开展途径或者形式,在高校中主要以社团为主。这些社团统归校团委领导和管理。社团的组织基础或者核心凝聚力,主要以个人意愿和兴趣为主,人员流动性强,社团中的同学大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退团,因此很难形成就业指导系统性和持久性,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另外,社团的日常管理实行松散式管理,时间较为零散,人员也很难集中,难以形成集中稳定的就业方面的培训体系与机制。

(三)第二课堂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中有各种竞赛活动及企业实习等形式,这些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未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跟自己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不足40%,这个比例还是很低的。这个既定事实,一方面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转化为职业技能,为社会贡献财富;另一方面,则使得毕业生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四)第二课堂活动经费不足,社会实践活动受限

第二课堂活动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经费有限,主要来自于学校团委、院系的支持和社团会员的会费,也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赞助,但是社会赞助毕竟是少数,这就造成经费紧张,势必会出现活动开展的规模、影响力、频率大大缩小的情况,尤其是社会实践,一些社团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校企合作等。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限,进而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有限,大大延缓了大学生本科知识积累与社会职业技能需求相衔接的速度。

四、改进及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领导、服务和管理的工作职责,在就业指导老师理论和实践培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活动场地及活动经费等给予政策倾斜和制度保证。其次,第二课堂要完善制度建设,要建立起一套统一规范的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就业指导理论培训制度、活动目标的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的建设等等。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规范管理下,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加强就业指导老师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队伍数量不足、稳定性低、专职化程度低的问题,高校可通过社会和高校自身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强化培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促进就业指导人员向专业化、全员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健全就业指导队伍考核管理体制,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更富有吸引力和成就感,以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加入,进而使得整个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有大幅提高,更能高效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三)加强第二课堂的就业指导理念指导,提高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

第二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大学生,活动以校园为中心,以全社会为空间,高校团委老师负责指导和管理,真正实施者为社团及各项活动中的学生干部。真正把第二课堂作为就业指导工作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战场,需要加强第二课堂的就业指导理念指导,具体举措为对校团委老师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同时兼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团委老师的工作理念和教育思想,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在指导和管理第二课堂活动中,影响到活动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学生干部,锻炼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

(四)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训练协会的桥头堡功能,扩大其影响力

高校里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训练以及个人职业发展咨询等方面的活动、大赛及社团,他们是就业指导理念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的典范。具有学生基础好、兴趣高、知识储备较好以及接触社会面广、社会信息丰富的特定,是第二课堂中践行就业指导理念最有效率和积极性的活动与社团。加强对这些活动和社团的重视、管理、建设、培育,把它们打造成高校里第二课堂中的“精品”,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举办工作坊等形式开展团体辅导、个体辅导,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其中。与此同时,其成功典范对第二课堂的其他活动产生积极辐射影响,利于就业指导理念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大学生社会实战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中又一个高校就业指导理念与活动紧密结合的典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一条最佳通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调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育方向、模式与途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进而减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例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高校可以以订单方式培养形式,实现大学生本科知识积累与企业职业需求能力的无缝链接:一方面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寒暑假及实习机会,锻炼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可以邀请企业职业经理人到校举办职场经验分享沙龙,让在校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职场信息,增强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此外,还可获得更多的企业资金支持,让第二课堂有更充足的活动经费,开展更多地含有就业指导理念和思想的活动,为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蔡传钦,余明,曾璇.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J].就业,2013(3).

[2]毋登辉,赵琼.浅谈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J].黑河学刊,2013(1).

[3]马旭.刍议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艺术,2012(7).

[4]姜美玲.探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若干途径[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5).

[5]李华,张旭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