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网点规划

商业网点规划

时间:2023-05-30 10:1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网点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网点规划

第1篇

崇文区结合传统规划模型及规划分析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商业网点规划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初步尝试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商圈分析

随着崇文区商业业态的快速发展,如何依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结合现有商业网点的实际分布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城市商业网点框架体系,引导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向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便民利民方向发展,成为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重点。

商圈分析是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中心。区域内商圈分析可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同时也为商业网点的定位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借助GIS、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商圈规划。正确合理的商圈分析,对区域商业网点、商业体系整体格局十分重要。对于具体的商业网点和商业聚集区域而言,商圈分析有助于评价和确定服务的空间范围、市场潜力、目标客户分布等,为商业网点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商业企业制定商业计划。

崇文区的数据资源由资源中心的商业监管服务信息资源库和各商业网点的前置数据库组成,为保证各部门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各部门建立了交换数据库,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共享给商业资源交换中心。各个企业的数据信息,按照特定的时间频率进行更新。同时,通过同步更新机制,实现资源中心的信息资源库的更新,保证商业网点数据的现实可用。

基于GIS可实现对崇文区商务局的商业网点数据进行管理,为商务局提供全面、直观的商贸企业信息,提供宏观商业管理和产业规划决策的数字服务,同时为商务局经济运行调度、应急指挥提供基础数据服务,节省企业单位的办事时间和办事路程,提高决策效率和效果,更好促进经济运行发展。

基于GIS的数据库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对商业网点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还可以辅助商业网点规划决策,提供商业网点监测和商业信息等服务。

监测服务

将GIS、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引进商业网点监测领域,在国内也属于摸索探讨阶段。通过视频可视化识别技术,借助GIS技术,可实现对商业网点安全生产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根据需要,可快速定位到安全隐患所在的位置,查看相应信息; 同时实现安全报警,将安全事故转入到监控业务处理流程中,方便及时地解决问题,为商业网点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系统对商业网点进行动态可视化安全监控,以网络视频服务器为核心,综合利用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便于快速查询记录的优点。系统依托IP宽带网络,可把监控中心和崇文区内的监控目标组合成一个系统,实现对商业网点的远程、实时、集中监控。

系统可实现对辖区内各个商业网点的安全设施等进行实时可视化动态监控,同时对出现的安全隐患自动报警,上报到区级监督平台。基于安全监控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对商业网点安全事件、部件等城管案件提供实时可视化的监督手段,构建商业网点综合监督评价体系。

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建立全监管处理机制 崇文区城管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各个监控对象的监控历史记录,方便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

实时监测通过设置在各个商业网点的摄像头,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可以随时查看任一商业网点位置的监控情况。

实时动态预警通过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监控情况,提供监控报告;同时对违反安全标准的商业网点,进行安全预警,在空间专题地图上以动态闪烁的方式进行预警。

实时动态案件处理如果监测对象出现安全隐患,系统可以提供案卷上报机制,对监控视频进行上报,协助完成商业网点案卷的立案、处理等工作。另外,在商业网点安全隐患排除以后,可以对商业网点案卷的处理结果进行检查。

商业信息服务

崇文区商业在快速发展,商业网点众多、商业服务内容各种各样。一方面,崇文区政府需要将商业网点方面的规划信息、商业相关规章制度和其他与商业相关的信息公布给商家和公众; 同时商业网点方面需要把商业网点、商品、服务促销等信息及时给公众,方便公众了解商业服务信息,从而吸引潜在的消费者,把消费者吸引到商业网点来。另一方面,消费者去商业网点进行消费,需要了解相关的商业信息,进行选择、消费; 而且还需要有如何到达消费地点等信息。

借助网络和GIS等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商业网点和公众三方互动,方便政府或商家根据公众实际需求,制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商业空间布局; 商家也可及时调整商业结构及商业定位,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从而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信息服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行政区域专题图 用户可以通过行政区域图,查看各个行政区内的社区空间分布情况。

商业发展版块 以商业网点主题分类,查看各类商业网点分布情况,具体可以查看: 整体概况分布、特色产业升级板块、商旅文化融合板块、主题商务中心板块和商贸产业孵化板块。用户可以查看每一个板块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地图显示,了解相应板块现状可视化的空间。

生活助手服务 为公众提供崇文区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信息: 出行指南、天气预报、出租等信息服务。

地名搜索服务 公众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查询崇文区内地名,结果在地图上以高亮方式显示,系统为用户提供兴趣点定位服务,可以查看其周围的商业网点信息及其他信息。

法律法规服务 公众可以查看崇文区商业网点相关的法律法规,方便商业网点和及时了解信息。其主要内容包括: 市场管理法规、外商投资法规、对外贸易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该功能可指导商业网点规范化经营,保证商业经营的质量,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商业环境。

第2篇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各国服务业的产值在其国家的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并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并引致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低,一直在40%左右徘徊,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70%),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45%)。 当今社会正处在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4年,商务部会同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2007年,商务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加强政府对城市商业的宏观调控,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

2 规划背景

常平镇位于东莞市东部,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国家铁路主干线京九铁路及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在常平镇交汇。常平是全国唯一设有两个大型客运站(东莞站、东莞东站)和一个国家一类铁路口岸的镇,素有“京九第一镇”之美誉。

常平镇历来是东莞东部的商贸物流中心,酒店业繁荣兴旺,餐饮名厨荟萃,被誉为“中华餐饮名镇”,是广东省旅游局推荐的“餐饮特色镇”。镇区产业基础扎实,同时依托自身交通优势,已形成以粮油和农副产品批发和仓储、塑胶原材料批发以及快件进出口等为龙头,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大企业为主导的大流通格局。

但如同珠三角地区诸多城镇一样,常平镇经济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经济总量大,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值不高;发展后劲逐步弱化,资源和环境支撑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外向型经济面临困境,迫切需要转型;生活业较为发达,但生产业比较薄弱,影响到第三产业的顺次升级,同时又延缓了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常平镇迫切需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常平镇商业网点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优化调整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建立起体系框架,增强服务功能及地区辐射力,推动城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 规划要点

3.1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城镇经济发展导向,明确商业发展定位

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亦是社会分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互推互长的良性循环。规划从城镇经济发展导向的分析入手,对交通区位、商贸基础、工业基础等相关影响因素的进行深度剖析。

常平坐拥两大铁路客运站和国家一类铁路口岸,大运量的客货运能力带来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但物流业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简单的运输、储存、中转上,附加值不高,对经济带动力不强。

常平生活服务业较发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方面,在东莞东部各镇中均位列前茅,具有一定的区域吸引力,但地域商贸特色不明显,以中低层次个人消费为主,经济带动力不强。

常平工业基础良好,已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电子、五金模具、毛织、玩具、塑料制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但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工业用地分布零散,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未形成集聚规模效应,缺乏综合竞争力。

规划提出常平镇商业发展定位为:华南商贸重镇,生产服务功能突出,生活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商贸名城。期望以物流业、专业市场、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突破口,打造生产服务体系,带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活服务体系,提升消费设施的档次,增强地区辐射力,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城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2 立足生产、生活两大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商业网络格局

规划结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从政府调控的重点出发,参考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以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两大体系为骨干框架。

生活服务体系,重点倡导“吃在常平,玩在常平,住在常平”,着力打造以餐饮、娱乐、住宿等为龙头的休闲娱乐产业体系,强化东部副中心的地位,构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网点”两级服务体系。

生活服务中心由三个商业节点共同构成。结合不同区位,三个商业节点有着不同的消费目标群,大中元商贸区以传统商业街区为特色,消费目标定位于常平及其周边镇区的普通居民;东莞站商贸区利用毗邻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集金融商贸、商务办公、餐饮娱乐为一体,消费目标定位于商务人员、高层次企业管理人员及第三产业服务人员以及过境人群。新中心区商贸区利用行政商务中心带动商贸业的发展,消费目标定位于商务人员、行政办公人员以及周边时尚人群。

社区商业网点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基本生活。规划结合常平镇城区建设情况以及未来人口分布情况,分为中心区周边型、工业园型、独立型三种社区商业形式,结合服务人口的配套需求,配备不同的商业业态,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同业互补、错位经营的优良环境,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消费和基本服务需求。

生产服务体系,依托区位及交通优势,与产业发展互动,构建“生产服务核心--产业园服务区”的两级服务体系,形成物流、会展、专业市场、信息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的规模化整体,满足城镇需求,辐射华南地区。

生产服务核心主要依托大京九物流园的建设,以物流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带动会展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等相关服务的发展,构成产业的服务支持体系,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园服务区,结合相关规划,配合三大工业集聚片区,配套设置相应的产业园服务区,利用临近服务对象的优势,提供相关的中低端的商务服务、技术培训及产业区的生活配套服务,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关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3.3 强调规划的弹性与动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发展的控制和引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设施建设主要依赖于经营主体的自发选择和自主投资,商业的发展动态多变,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人群的变化以及周围商圈的变化等都会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发展产生影响,而这其中政府调控的力度影响力相对是有限的。

本次规划对象包括零售商业网点、商业街、酒店、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会展场馆等。规划中结合常平镇商业网点的发展现状,未来的经济发展导向以及规划的可实施性等多重因素,重点对特色商业街、农贸市场、物流园区、会展场馆等进行控制,对其布局选址、业态构成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而对于零售商业网点、酒店、生产资料市场、物流园区等则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引导。刚性与弹性并重,既体现政府对商业网点调控的目的性、全局性、调控性和管理性,也为规划的执行留有市场化运作的空间。

第3篇

城市商业是商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工程。因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10多年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说,规划编制专业化程度不高,编制技术要求不规范,规划执行随意性强,导致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标准不一,城市网点设施品质不高,商业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城市资源。建议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以法治化的高度,规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强化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不留后遗症,让城市商业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支撑和载体。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推进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年来,国务院和主管部门都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从2001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2004年,商务部和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务部还颁布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商务部了《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推动了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成为我国城市网点规划和建设的政策体系。

根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部署,10多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目前,全国省会级城市、大部分地级城市和部分县级市都已经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有的城市并进行了多次修编,这些工作都推动了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数省级市和部分地级市已经建成了较为系统、较为规范的城市商业网点格局。但是,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不规范,落实不到位。许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专业性差,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强。一些城市政府对于已颁布的商业网点规划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随意更改。

2.商业网点建设混乱,造成了资源浪费。由于缺少规划的指导,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混乱。一些市政府让投资商牵着鼻子走,按照投资商的意愿任意改变规划,商业设施建设无序,导致许多大型商业设施、大型市场设施和服务设施闲置,造成了投资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3.利益驱动致使商业流通终端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城市政府为照顾房地产投资商的利益,对城市社区、小区和街区的商业设施建设抓的不够好,不少地方放弃了社区商业、社区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生活服务带来了不便。

4.重建设、轻流通,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只重视商业网点的硬件建设,对流通体系的建设思考很少;一些城市只注重品牌大型商业的引入,对专业性、中小型商业企业引进和培育重视不足,任其无序发展,使城市中低层收入的消费者得不到安全、便捷的服务,造成了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

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

法治化进程的建议

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有序、健康的进行,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1.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编制,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编制规范,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全貌,许多城市的规划编制不尽规范,随意性强,甚至概念不清,这些规划非但对城市商业发展指导意义不强,反而有损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建议国家政府指定有关部门,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的经验进行总结,重新修订、编制新的规范,指导各个城市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坚持由专业单位编制,资深专家评审的方式。城市党政领导要尊重专业编制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不能自行其是,为了政绩或吸引投资,任意违反规划编制规范。

2.《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成为地方法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一经专家评审,即可成为政府规范性文件,若经同级人大通过,即成为区域地方法规。同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要按照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要求,指导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与运营。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法定性文件。如果确实需要修编,要经同级政府或人大通过。只有如此,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才会合理,城市发展和建设才不会留有遗憾。

3.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的落实。城市基础商业设施,如社区商业、小区商业、街区商业和郊区镇乡商业,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商业服务终端,更是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业。因此,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建设的落实。城市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吸收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社区居民代表要参与,重要的大型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举行听证会议,在开发商同意商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和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后,项目才能够进行开发、销售和验收。

4.坚决杜绝大型商贸设施的无序发展。由于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绩形象,能使投资商获取巨额利润,许多城市政府支持开发商无序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广场、大型专业市场集群等,造成了许多城市的大型商贸设施的空壳运行。建议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制定全国商业设施发展的基础框架,同国土部门一道,编制全国大型商贸设施的发展用地计划,从根本上遏制商贸设施建设的无序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商业网点 商业布局 优化措施

一、引言

商业网点是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单位商业经营场所和大型公共建筑等综合场所中的商业经营场所,包括商品的批发、零售、饮食服务、仓储和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商业服务网点的合理布局,既有利于商品流通,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保证所布局的网点能够赢得利润。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需要,商业网点的布局合理与否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石家庄市商业网点现状

石家庄市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目前拥有有各类商业网点16.5万个,大中型百货商场和贸易中心120多座,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商业企业34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53个。与上海、北京、沈阳等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石家庄市商业网点个数较多,分布较为密集,但在商业网点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商业网点规模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商业网点分布特征

1.从总体分布状况来看,市内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部位,以一环(中华大街中段、槐安路中段、体育大街中段和和平中路围合而成)内网点居多,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也分布于此。一环以外的区域主要布局了各类连锁超市和一些大型交易市场。

2.从街道分布角度来看,一些主要购物商场集中布局于城市几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上,如中山路、建设大街等,密集度和繁华度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以中山路为轴,向南向北商业网点出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一些大型的商业网点则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

3.从各区分布状况来看,主要商业网点分布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桥东区和桥西区商业网点不仅数量多,在商业业态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类商业网点集中布局于铁路附近;新华区和长安区的商业网点数量较少,业态也较为单一,网点集中布局于区域最南端的中山上;裕华区商业网点已形成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槐底区域内。

四、商业网点存在的问题

1.大型商业网点数量增多,布局集中。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有20多座大型商场建成,这些商场除益友百货和怀特国际商城外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山路一条街上,整体商业网点布局呈现出“中密外疏”的特征,造成中心区域中大型商场在空间上过分拥挤,特别是从新百广场至东方购物中心几百米内就有新百广场、国贸中心等近10家,造成人员拥挤,交通不便。

2.大型商业网点在经营上缺乏特色。大型商业网点大多数在定位上没有明显的品牌意识和特色差异,有百店一面的雷同化现象。如百货商店,销售的商品和经营手法差别不大,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顾,导致大型商业网点在较低的层面上进行价格竞争,大打价格战,企业积累减少,缺乏发展后劲。

3.商业网点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尽完善。市内一些主要商业网点主要集中于闹市区,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严重不足,疏导人流的空间也十分缺乏,致使消费人群的可进入性和可疏导性受到严重制约。许多与大型网点相连接道路的车流量已超出理论通行能力。城区内主要交叉口有35.7%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中山路―中华大街、中山路―平安大街、中山路―建设大街等主要道路交叉口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均超过了3000辆,经常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五、石家庄市商业网点布局优化措施

1.加强主城区内商业网点总体规划。目前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已经进行了五期,但总体规划中涉及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的内容较少。因此,有必要进行市内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对商业网点布局给予政策性引导,发挥商业布局规划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优化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2.构建商业中心的圈层结构等级体系,优化商业布局。根据目前石家庄市内商业中心的现有格局和城市职能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结合石家庄市地域拓展的趋势,从整个城市大的地域范围上看,应该积极构建中山路、建设大街等市级商业带,并以这两条主干道为核心,建构商业中心的圈层结构等级体系。商业中心建设由这一中心地带不断向外推移,在周围地区新建和完善符合要求的不同等级商业中心。

3.商业发展与城市其他功能相协调。主动调整商业发展空间与城市居住空间、城市旅游空间、城市工业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和城市生态空间等的相互关系,如商业空间与旅游空间的互补性优化,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依存性优化,商业空间与工业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协调性优化等。

4.商业业态积极创新。目前市内商业业态主要还集中于传统形式,在今后的商业发展中应该注重商业业态的创新,应进一步发挥石家庄市的商业中心城市职能,发展商贸展览业,吸引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商业展览会、展示会、贸易洽谈会和交易会在这里举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商业网点布局还应考虑虚拟商场和网上购物的影响,积极构筑信息化平台,实现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和消费方式的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 省略/

第5篇

一、大型商业设施选址必须符合商业网点规划要求

大型商业设施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以下简称“总规”)、各镇(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和《**市**-2015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以下简称“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市城建规划局负责审核项目选址是否符合总规和控规要求,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市经济贸易局负责审核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商业网点规划要求,并出具意见。大型商业设施项目选址只有同时符合总规和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才可立项建设。

二、大型商业设施项目范围

大型商业设施项目包括新建或改建以下商业设施:

(一)商业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零售商业设施,包括商场、超市、步行街;

(二)商业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

(三)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物流中心;

(四)会展场馆。

三、审核程序

(一)大型商业设施项目主办方在拟定建设项目地址后,必须向市规划局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市规划局审查项目申请资料,对符合总规、控规和其他城建规划政策的项目,发函征求市经贸局对项目选址的意见。

(二)市经贸局收到市规划局征求意见函及企业资料后,审核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商业网点规划要求,并出具意见。

(三)收到市经贸局回复意见后,市规划局研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对符合总规、控规和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的项目,核发同意意见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四)获市规划局核发同意意见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再到市国土资源局办理土地预审。

四、审核材料

需提交市规划局审核的资料包括:

(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二)项目可行性报告或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复印件;

(三)1:500至1:1000现状地形图(图中用地界线须加盖地属单位及镇(街道)规划所公章,配电子文件);

(四)拟建方案的总平面图(配电子文件);

(五)区位图;

(六)如需向建设、环保、消防、交通、水利、文物保护等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的项目,须提供相关文件;

(七)属上报市政府的项目需提供用地总平面图效果图、沿街立面图、街景透视图、夜景效果图、鸟瞰图、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图(平、立、剖),及以上效果图、方案图的电子文件。

五、审核标准

核发同意意见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标准:

(一)符合总规、控规要求;

(二)符合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支持,与周边商业项目不存在损害性竞争;

第6篇

内容摘要:商业网点规制能够有效解决商业资源供给与需求非平衡发展问题,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维护区域零售市场的稳定与和谐。商业网点规制应保障供需动态变化的平衡,并提供基于区域反垄断以及民族产业保护的功能。从各国的商业网点规制演进看,其规制结构具有向着宽范围与法制化发展的倾向。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商业网点规制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经济规律的规制演进路径,以促进商业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网点 经济分析 规制演进 规制结构

商业网点规制的沿革

随着现代城市的大型化与功能化,各型商业设施的集聚趋势越发明显,商业与城市的结合日益紧密。各型业态的集中能够完善城市的功能、增强城市的辐射、便利周边居民生活,但同时,商业设施的密集化也造成了过度竞争问题,影响了商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伴随这种问题的出现,各国相继推出了商业网点的规制措施,对商业设施的选址、布局、规模乃至经营进行管理,以保障商业网点的合理化配置。

商业网点规制措施的产生发展与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只有当商业蓬勃发展,商业供给能力大于商业需求能力,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呈现密集竞争的状况时,才有出台商业网点规制措施的必要。从国外商业网点规制的演进过程看,呈现了网点规制专业化、系统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总体来看,国外商业法律体系建立较早且相对完善,对于商业企业多层面的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以民法为框架的经济法体系。商业网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管制政策的形成充实了经济法体系,很好的弥补了零售商业领域规制的不足。

商业网点规制的经济分析

(一)商业网点供需的动态平衡分析

从市场范围分析,商业网点的市场占有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各种类型的网点均有自己的商业辐射圈,其辐射能力随着距离的延伸而下降,因此商业网点的市场划分应限定在某一区域市场。依据区域市场的划分,从而可以对市场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与比较。供给主要指网点资源的业态结构、店铺规模、人均面积以及网点布局;需求主要指基于地区人口分布以及商圈分布所形成的购买力。平衡的商业网点发展应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协调,供给小于需求无法保证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所需,供给大于需求则导致商业企业的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等情况,均不利于区域商业的健康发展。 商业网点的供需变化是基于时间的函数。以某一区域市场考虑,其需求特点包括:本地居民及商圈覆盖范围内居民的购买力构成了区域市场的需求,这一需求随着地区人口的增长,其需求基数不断扩大;随着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均消费能力、消费意向以及消费偏好也不断提升或变化;伴随城市商业设施与功能的集中,其辐射范围不断扩展,也对消费总量产生正向影响;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容量存在一定的极限。因此,从局部时间段看,区域性需求随时间呈现正向变化,如图1中需求曲线D所示(由于需求增长具有相对的平稳性,在此假设为直线)。而商业网点资源的供给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下将呈现波动的增长状况,如图1中的各条S曲线所示,即由供不应求向供需平衡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供大于求的阶段,形成这种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商业企业对于需求增长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市场预期存在偏差,以及竞争策略的选择。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供给呈现阶段性的增长与变化,在每一期的终点应形成供需的平衡状态。但是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当由于企业盲目或刻意的网点扩张建设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时(Si(t)>D(t),即处于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各商业网点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在城市用地价格(转换为场地租金价格)与销售利润平衡的硬性约束下必然会回归供需的平衡状态,商业企业会在这一过程中优胜劣汰。

在商业网点供需变化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结构的平衡,即指各型零售业态的合理搭配与升级。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功能的完善,零售业态已不仅限于满足居民简单的购物需求,更多的包含了综合服务功能,如便利性、专业性等功能。因此,支撑这些功能的业态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也有所差异。因此网点供需的平衡也具有业态平衡发展的内涵,包括先进业态与传统业态的配置结构以及空间布局等。

基于以上分析,商业网点规制的主要任务在于使供给曲线随时间的变化较小的偏离需求曲线。由于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市场能够较好的发挥配置作用,因此规制应侧重于对 “盲目性”与“过度性”的限制与管理,同时引导业态结构与布局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基于反垄断角度的分析

商业网点规制具有反垄断的性质,但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下的反垄断政策主要针对生产性企业,规制策略主要基于市场占有率与垄断行为分析。而渠道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控制力以及市场行为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需要规制体系的细化才能保障反垄断的实现。

从反垄断范围分析,渠道企业的垄断存在区域性以及广域性模式。区域性垄断主要指一家企业的网点占据某一区域市场的大部分零售渠道,能够对终端价格的制定产生较强的影响作用;广域性垄断主要指一家企业控制了广域范围的渠道资源,能够对供应商以及终端的价格进行双向的控制与影响。垄断的形成会造成渠道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排挤竞争对手,或通过价格歧视占有消费者剩余,进而对消费者福利造成负面影响。商业网点规制主要防止区域性垄断行为的发生,维持区域内商业竞争态势的和谐。

从垄断形成的过程分析,当具有较强实力的零售企业网点布局某一区域后,将通过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以较大的集客能力获得市场份额,形成对区域内原有零售网点的竞争压力。各零售网点,特别是同业态网点在供应品类趋同、经营模式差异化不显著的情况下,必然选择价格作为唯一的竞争策略,竞相“降价”以获得客源。网点价格竞争依托企业实力,实力均等的企业间竞争将造成“两败俱伤”,残酷的价格竞争在热点城市屡见不鲜,“弱小”企业必将被排挤出市场。

从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分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垄断性网点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对终端价格有较大的调整幅度。对于地区居民来说,相比交通与时间成本,当较高的价格在承受范围内时,将不得不接受福利的损失。垄断性网点排挤了地区性零售企业的生存空间,造成网点生态多样性的降低。地区居民原本可以享受到的多样消费文化逐渐丧失,个性偏好无法得到满足。在垄断形成过程中,激烈的竞争需要各方企业投入高昂的沉没成本进行软硬件建设,而事后这些投入的转换成本很高或不具有“转作他用”的途径,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与福利损失。

因此,反垄断是商业网点规制的重要目标,旨在规范大型零售企业与中小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规制措施需要抑制过度竞争的出现,特别是具有形成区域垄断意图的竞争,维护中小零售企业的生存空间,维持业态与经营模式的多样性,防止垄断造成的各种社会福利损失,减小各种“不正当”竞争形成的外部负效应。

(三)基于产业保护角度的分析

从产业保护的必要性分析,零售处于流通的终端环节,随着商品流通渠道呈现缩短的趋势,零售在流通中的控制力与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商品种类与数量扩大以及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下,零售渠道商在采购活动中对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显著增强,许多国际大型零售商具备了逆向定价的能力,如沃尔玛、家乐福等,这些零售商在世界范围的拓展对他国市场发展与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不断上升。跨国零售商对他国造成的主要影响包括:挤压他国弱小零售企业的生存空间。同前述的垄断分析类似,跨国零售企业在资金、品牌、技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将会抑制他国民族零售企业的发展。控制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跨国零售企业的进货渠道依托当地产业,一旦其控制了主要渠道,便能够提升采购的议价能力,进而压缩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控制生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他国产业安全构成威胁。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零售企业依托社区发展,直接与居民进行接触,零售企业规模的扩大将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从民族角度考虑,外资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提升通常具有不确定的效应,而负面效应的出现则是东道国不愿看到。

从各国零售产业的国际化趋势看,多数国家在此领域的开放程度均滞后于其他产业,说明了各国均比较重视零售领域的保护。随着实践的发展,商业网点规制逐渐成为了各国零售领域的限制性壁垒之一,承担了对本国零售企业的保护责任。

商业网点规制的演进路径与国际比较

(一)商业网点规制的体系结构

商业网点规制的结构包括规制对象、规制范围、规制方式以及规制的目标体系。规制对象主要指规制的客体类型,包括了零售网点,乃至服务网点的业种与业态。规制范围主要指规制所指向的具体内容,涉及方面较为广泛,从硬件设施建设,到软性经营管理,均可列入规制的范围。规制方式主要指规制的具体模式与方法,包括法律方式、行政管理方式以及听证裁决方式。从参与规制的主体类型看,包括司法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商业企业协会、社区消费群体以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规制的目标体系主要指规制旨在达到的目的与效果。目标体系具有多维的指向,包括维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福利、保护中小零售企业、保护内资零售企业、促进技术进步以及保护环境等。

(二)商业网点规制的演进路径

依据对商业网点规制体系结构的分析,由于规制对象的普遍趋同,以及规制目标体系与规制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选择规制范围与规制方式构建二维度量坐标。规制范围以规制内容的宽窄作为评价指标,对规制项目进行程度方面的比较;规制方式构建以法律与非法律衡量的二维体系,对规制的法制化程度进行程度方面的比较。

从商业网点规制的演进趋势看,随着网点密集区域规模的不断扩大,依托内部的关系型规制逐渐向依托外部的规则型规制演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同时,随着规制目标的泛化,规制将综合考虑更多利益相关者,体现为规制范围的不断扩展。如图2所示,规制的起始点为区域A:此时规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主要依靠私人治理模式、社区管理,或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同时,由于网点问题暴露较少,规制范围较窄。规制的过程区域包括B与C,在区域B:规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但随着网点问题的出现,规制内容不断扩展与深化。在区域C:规制范围较窄,但针对现有问题的法制化规制发展较快,法制体系完善的国家较易达到这一区域。规制的目标区域是D:此状态规制覆盖的问题比较全面,能够实现多维的目标体系,同时针对各类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法律规制模式,且规制过程比较规范。不同国家在经历规制演进过程中均会经历自己特有的道路,总体来说其指向路径为由A向D发展,但是其演进过程可能会经历B或C的过渡性阶段。

(三)商业网点规制的国际比较

根据上述讨论,对国外商业网点规制的结构与路径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的选择以典型性与资料可得性为标准,包括日本、法国、西班牙、英国与美国,其对照内容如表1所示。在规制对象方面,日本与法国确定的目标细致且明确,主要集中在主流的大中型零售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与购物中心。而其他国家在规制对象方面比较宽泛、模糊,涵盖了多种商业与服务业设施。在规制范围方面,日本涉及的领域最为细致,包括了商业主体设施建设、周边设施与环境、经营面积以及污染等问题。其他国家随着规制体系的完善,也在不断向宽规制范围演进。总体来看,占地与营业面积是各国规制的主要内容。在规制方式方面,日本的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次改进,整体最为完善。同时,在法律框架下结合了多方利益团体的听证制度,其实施效果很好。法国与英国主要依据相关法律,重点结合城市规划对网点设置进行安排,其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特征。西班牙重点侧重对市场竞争的干预,通过税收与补贴协调大小商业企业间的竞争关系。美国的规制方式最为灵活,主要在规划体系下,依靠听证以及社区的民意讨论形成。在规制目标体系方面,各国均呈现出综合的目标指向,包括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在经济目标方面主要以保护中小零售企业,维护市场竞争为主,同时兼顾对本国渠道行业的保护。同时,日本、英国与西班牙还具有促进零售技术进步的目标指向。在社会目标方面,英国与美国设置较为宽泛,涉及了交通、污染以及土地的利用与保护等问题。

在演进路径方面,以法制化程度指标以及规制范围指标,对上述各国家商业网点规制所处的阶段进行调查测度综合评分,以0-10为区间进行测评并标示出各国所处的具体区位(如图3)。日本处于D区域,即规制范围较宽,且法制化程度较高,从其具体实践情况看,日本商业网点的规制较好的保护了本国零售产业的发展,同时有效的维护了零售生态的和谐与稳定。美国与法国处于B区域,即规制范围较宽,但法制化程度不高。结合实际考虑,法国与美国较之其他国家土地资源较多,且本国的零售企业竞争力较强,市场自由竞争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因此对规制的严谨性程度要求较低。同时,其社区居民的听证与参议能力较强,能够部分替代法律的功能,所以其法制化程度相对滞后。英国处于C区域,即规制范围较窄,而法制化程度较高。英国法制化程度较高主要基于其历史原因,即城镇规划体系形成较早。当前其商业网点规划主要依据城乡规划法,侧重点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西班牙处于A区域,即规制范围较窄,且法制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其市场竞争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网点规制的需求性不强。

结论与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城镇零售市场蓬勃发展,内外资商业企业竞争趋于激烈。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业需求与供给发展并不平衡,造成了较高的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建立有效的商业网点规制结构势在必行。

从规制的演进过程分析,我国商业网点规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除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外,并无具有针对性的商业网点建设的法律法规。但同时,由于问题的暴露以及实践的需要,对规制范围的需求存在快速扩展的态势,表现为针对业种与业态的选址、占地、经营范围等方面的管制行为逐渐增加,这些行为多由地区政府实施。尽管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逐渐开展,各地区结合自身需求特点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划与管理条例,但体系尚不完善、规制标准尚不统一、规制有效实施的难度较大。从发展路径看,我国处于由区域A向区域B转变的过程,法律环节存在一定的缺失,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法制化程度的提升将促使我国网点规制结构向D区域演进。

对于完善我国商业网点规制结构的政策建议包括:明确并细化规制对象。我国应在法律框架下确定规制的客体,对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的设立建立不同的分类规制标准;同时应结合产业与经济安全需要,对内外资有所区隔。把握规制范围扩展的主线。规制范围的扩展存在多样化趋势,不同国家的规制范围存在交叉与差异。我国在扩展规制范围时应抓住核心,即围绕商业网点的区域垄断特征,并结合福利分析进行范围的界定。应将法制化作为我国商业网点规制演进的取向,以法律机制有效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的稳定与和谐。同时考虑我国区域性的差异,在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前体下,设置相应的听证与论辩程序。设置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制目标体系。目标体系的选择至关重要,能够引导规制结构的发展。我国网点规制的目标体系应结合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在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我国还应向先进的国家借鉴相关经验,从而取得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雄.现代商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Arthur O'Sullivan.城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乔新生.商业法:静态与动态分析[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02

第7篇

关键词:延吉市;零售商业网点;影响因素

1.引言

零售业是指“以向消费者消费商品为主,并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 在我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零售网点的规模标准,有的以营业面积为标准,如于彤舟指出营业面积在 3000 平方米以上即称之为大型零售商业设施;有的以年销售额为标准,例如宋晓东在研究上海浦东的大型零售商店时选取了浦东新区160个年营业额大于100万元的大型百货零售商业设施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现下辖河南街道、建工街道、进学街道、北山街道、新兴街道、公园街道等6个街道61个社区和小营镇、依兰镇、三道湾镇、朝阳川镇等4镇54个行政村。全市土地面积1748.3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50.38万人。非农业人口为43.11万人;延吉市是多民族聚居但以朝鲜族为主的城市,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9%,汉族人口占39.7%,其他还有回、满、蒙古等少数民族。本文以延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共辖朝阳街道、北山街道、新兴街道、公园街道、河南街道、建工街道6个街道和文化、正阳、文新、安阳、春阳、旭阳、文明、文庆等61个社区,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总人口42.20(2011年)万人。

本文主要根据2006年延吉市商务局和城市规划局编写的《延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营业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的零售业网点作为研究的对象(共29个)。走访延吉市商务局、统计局、工商管理局、规划局等单位,然后通过实地调查了延吉市的大中型商业网点,获取了有关延吉市商业网点的基本数据。

3.基于GIS的商业网点影响因素分析

3.1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与服务便捷性

商业网点的服务便捷性就是商业网点服务于顾客的地理空间,在市场经济中,不同业态结构,不同规模大小的商业网点的选址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盈利。现状商业设施的服务便捷性区域重叠度越大,那么新的商场在此选址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是说大型商场集聚性小于竞争性。

测量商场的服务便捷性可以采用经验的服务半径,也可以用莱利的零售引力模型和哈夫模型等进行测定。许学强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出购物者到各大商场的出行距离、商业设施周围500m(步行约5分钟)半径范围内的道路密度及各商场现状的年营业额三个方面分析现状大型商场的服务便捷性。而本文则采营业面积来衡量商业设施的规模大小,把延吉市零售业网点分为三个等级,形成等级体系图(见图1)。

根据以上的综合指标,分别设定各级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为:一级服务半径为2km,二级服务半径为1km,三级服务半径为0.5km。作延吉市规模以上的零售业网点的服务覆盖区域,然后将29个服务区作叠加分析,根据服务区的重叠度区分服务便捷性等级,得到服务便捷性分析图(如图4-1)。并且划分1到1 0十级,以便于之后的综合图叠加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现状规模以上的零售业网点的服务便捷性呈单核模型,核心布局在延吉市市商业中心,呈圈层结构模式由里向外拓展,服务等级也从峰值核心区向郊区递减。民安、民平社区是零售业网点最高的地区,服务等级最高。除此之外,牛市街、进学街、友谊路和爱丹路所围合的地区是服务较好的区域;中心向边缘拓展,依次服务等级依次降低。目前,服务等级较好的基本上都位于河北片,河南片发展的潜力空间很大。

3.2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

从图3中可以看出,延吉市61个社区人口密度的分布状况,分布相对不均匀呈圈层分布,商业中心核心区人口密度较低外,由商业中心逐步向外扩展,逐渐递减的趋势,规模以上的商业网点也趋向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但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核心区,商业网点和人口密度布局基本一致。民安和民平两个社区成为延吉市的商业中心地带,这一地带集聚了规模以上的商业网点达到15个,占到总数的51.72%,但是这一地带的人口密度却比较低,两个社区以商业活动为主,符合商业中心白天人流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的特点。延吉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如文汇、文化、文庆,文新等人口密度达到5万人/平方千米,这一区域靠近商业中心,居民区比较多,人口密度高,满足了商业设施的门槛人口和消费市场。向扩展人口稀疏,园艺、园建、正阳和延盛离城市中心较远。

3.3交通通达性及其影响因素

交通的通达性是指人们在居住地和商场所在地的便捷和接近程度。通达性高的城市交通可以保证人们能够尽快、顺畅的到达商业中心,从而促进商业设施的集聚。城市的道路交通是沟通商业设施和顾客的桥梁,良好的交通条件成为商场选址和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许学强在对广州市的商业网点的研究过程中,对广州市的商业设施和道路的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商场的现状营业额与商场周围500m范围的交通网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6,从而说明了零售业网点和道路的密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分析了延吉市的61个社区的道路密度,从道路的布局来看,延吉市的道路是成方格状分布的,由市中心道路由高到低向外扩展,中心地道路密集,边缘地道路稀疏。延吉市的道路系统由布尔哈通河分成河北和河南两部分,河北综合区商业中心道路密度高的范围明显大于河南区级商业中心地区,河北高密度集中在文庆和文新两个社区,道路密度分别为3.10km/km2和2.17m/km2,延吉市的规模以上的零售业网点集中地区为民安和民平,道路密度达到1.30km/km2和1.58km/km2。由此可见道路密度相对不高,延吉市商业中心的道路比较拥挤,需要完善道路系统,减少高峰时期车辆的拥挤,合理的分配人流和车流。河南区级商业中心长青社区的道路密度为2.29km/km2,其次是白桦2.09km/km2。白梅、白玉、延华、延春和晨光围绕着河南区级商业中心道路密度较为密集。

4.基于GIS的综合图的生成

许学强、周素红、林耿在研究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布局分析时,选取了1998年21个营业面积超过5000的独立门市零售商店进行分析研究,并选取了影响三个影响商业网点布局因素,其中包括现状服务便捷性、交通状况和人口分析三方面,首先对其进行假设,现有的商场的服务便捷性的重叠度越大,市场基本趋于饱和,新建商场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现状服务便捷性对建设新商场的需求是负因子;交通的便捷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场的选址,现状交通越便捷,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商场选址的潜力越大,因此,交通的便捷性对新建商场的需求为正因子;人口密集的地方满足商场门槛人口数,所以门槛的密集度对新建商业设施呈正因子。为了方便比较,对各个图中的因子按照实际的数值进行标注量化,分为十个等级,从1到10赋为属性值,把三个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出综合分析图,最后根据得到的综合图分为三类重点发展区域、一般发展区域、控制发展区域(见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延吉市有两大重点发展区域,其一是从局子街以东延伸到光进街,爱丹路以南延伸到滨河路围合的地带,该区域人口密集、道路通畅便捷、现状服务便捷度较低,规模以上的零售业网点只有千盛购物广场和天合超市,大型商场设施比较单薄,其二是河南片天池路沿线到火车站,新丰街到河南街围合的区域。

控制发展区,主要是郊区一带,另外从烟集河向东到局子街,人民路向南到友谊路这一部分地区,这一部分地区集中了众多的规模以上的商业网点,商业设施已经趋于饱和,新建大型的商场会导致竞争过度,影响商场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使商业设施合理布局,所以成为控制发展区。

参考文献:

[1] 根据《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3-2004)国家标准整理而成.

[2] 白光润,王琳,曹嵘.大城市商业郊区化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化网,2007.12.

[3] 朱枫,宋小冬.基于 GIS 的大型百货零售商业设施布局分析――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3(3):38-41.

[4] 许学强 周素红 林耿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布局分析 城市规划2002(7)23-28.

第8篇

关键词:商业网点 经营业态 流通行业

商业网点是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摸清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状况,科学研究流通行业发展规律,才能使邯郸市流通业整体、均衡、健康、有序地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1 邯郸市商业网点现状

1.1 商业网点总量。邯郸市全部已有各类商业网点11256个,总面积2067947平方米;拟改扩建网点48个,拟新增面积1136584平方米。

1.2 网点数量分布。邯郸市已有零售商业网点3397个,包括百货商场(店)、超市、专卖店、食杂店和农贸市场(不包括批发交易市场、专业店)。

表1 邯郸市已有商业网点分布(数量)

表2 邯郸市主城区人均零售面积

1.3 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邯郸市主城区(包括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现有人口880365人,已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690851平方米,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0.78平方米。

1.4 业态结构。邯郸市现有零售商业网点业态与商务部颁发的17种零售业态标准相比,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传统型百货商场与大型超市并集中于城市中心,而社区购物中心、标准超市、品牌专卖店、便利店相对较少,网上交易、电话销售等形式更是少之又少。

2 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布局不均衡。由表1和表2数据显示,邯郸市已有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极不均衡。五个行政区中,邯山、丛台两个区共占有商业网点的数量与面积分别是全市总量的95%、87%,而其他三个行政区合计占有的商业网点数量和面积仅为总量的5%、13%。

2.2 组织化程度低、规模经营能力不足。邯郸市全市106家百货商场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仅仅4家(新世纪购物中心、康德商场、日月城、新赵都商场),占全市百货商场数量的3.8%;全市934家专卖店中绝大多数是非品牌专卖店,其中营业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沿街小店多达236家,占全市专卖店数量的25.3%。企业组织机构散、小致使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缺乏竞争和扩张的实力。

2.3 经营业态雷同、经营方式单一。邯郸市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区、仓储超市、折扣商店;电话销售、网上交易等无店铺销售方式处于雏形。另外,邯郸市现有商业网点大都为单店经营,连锁、特许加盟、分销等经营方式很少为企业所采用。

雷同的经营业态无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也是邯郸市流通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价格水平、商品质量水平和商品品种、品类的丰富度难以令人满意。

2.4 对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邯郸市零售商业网点普遍设施陈旧,批发交易市场中不乏商品聚集度和规模,但经营环境和硬件设施均需改善。

2.5 商品交易市场结构不合理、产业驱动能力不足。在所有批发市场中,除能够体现邯郸钢铁市场的一些特色外,很少有地方产业优势产品出现。

3 进一步推进邯郸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增强商业网点建设行政管理,加大商业网点建设监督力度

3.1.1 确定邯郸市商务局为商业网点规划、审批和管理的政府主体,强化商业网点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力度,多方联动,建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协调管理制度。

3.1.2 完善预审和听证会制度,制定《邯郸市设立大中型商业网点听证会管理办法》。

3.1.3 改进商业网点建设信息的监测与统计工作,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管,引导商业网点科学有序发展。

3.2 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建立内外贸一体的流通新格局,建立政府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邯郸市大型零售业积极发展新业态,转变经营观念,改变流通模式,积极应用连锁技术、物流配送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流通技术,主动占领市场。

3.3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流通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商业经济,培育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流通龙头企业集团,通过城市商业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商贸综合竞争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大商贸引进外资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

3.4 加强诚信和人才体系建设,弘扬邯郸文化。邯郸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包括包容和诚信为基础,诚信经营是现代商业流通企业发展的基石。发扬邯郸文化精髓,倡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加快建立诚信体系。人才是优秀的文化载体,是商贸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筑巢引凤,才能构筑邯郸流通业长久辉煌。

参考文献:

[1]邯郸市商务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106-2004)零售业态分类.

[3]典型城市居住区配套公共设施标准(试行).

[4]邯郸市2010年统计年鉴.

第9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社区商业的建设要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机遇,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老社区商业结构布局,加快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争取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人口过百万的166个城市中,初步完成社区商业建设和改造工作,形成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实现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能得到基本满足。在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要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

二、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要反映民心、体现民情、满足民需,坚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使社区商业建设成为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工作。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区商业建设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企业在社区商业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典型引路,循序渐进。开展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工程,在总结示范社区经验基础上,逐步推开,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商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促进网点布局合理化。商业网点合理规划,是实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消费特点、消费习惯的前提。推进社区商业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对社区商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做出详细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社区商业网点专项规划。

(二)制定标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目前,商务部正在制定全国社区商业的建设标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特点和社区商业的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标准,确定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商业的建设活动进行协调。老城区要发挥和利用现有商业服务网点的辐射作用,以健全网点设施为主;已预留服务网点的新建社区,要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变化,合理配置网点,扩大服务范围,以完善网点和提升服务水平为主;尚未开发的社区,要加强总体规划,以集中建设团组式社区商业中心和合理配置多点式便利型商业网点为主。

(三)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资金、网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的网点,并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把社区创业就业与发展社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规范社区内的小型门店,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

(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服务体系。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服务,补充现有网点的不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客户需求信息系统,及时采集、分析、存储客户信息,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大力提倡社区骨干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的“三上门”服务,延伸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提倡和鼓励社区商业企业组建专职的便民综合服务小分队入户服务,同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畅通的联系渠道,开展以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为宗旨的便民有偿服务。

(五)切实搞好社区商业示范工作。目前,部分省市社区商业的建设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商业发展,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重点选择和建设一批在本地区带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商业示范活动方案和规划,提出对示范社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并抓好督促检查和验收工作(示范工作要求见附件1,示范活动的通知不再另发)。2005年商务部拟在全国范围内确定50个示范社区。明后两年,通过推广示范经验,逐步扩大示范范围,从而推动社区商业的全面发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社区商业建设既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同建设、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民政、税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同时,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和商业企业几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互联互动,协调配合的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配置相应的设施,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

这样,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2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任何城市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如果体育不振兴,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鉴于这种状况,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各类体育组织,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城市布局中,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合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做到行业配合,布局得当。

3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1)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邮政所)等金融邮电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宜将可连带销售,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4结论

总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经济 零售商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零售商业发展迅猛。目前社会消费品市场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迅猛,但是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逐渐放慢,而零售商业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却在迅速的扩张。这进一步使得商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零售商业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各项相关改革不断深化,一些地方和高校在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出现了由普通高等院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以下简称独立学院)。教育部于2003 年4 月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8号文件”),确定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相对独立办学、吸收各方优势资源的“民、独、优”原则。同时,为与公办高校二级学院相区别,将这种学院一律改称为“独立学院”,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因此,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逐步深入,在校园经济中的零售商业竞争态势相对较为薄弱的状况下,部分零售商业企业开始涉足独立学院校园经济中的零售商业了。

校园经济,是指凡利用一定的条件为大学师生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劳务的学校部门或企业、个人等经济形态。校园经济属于经济学概念的范畴,从属于第三产业。校园经济的内涵较广,包括以下一些服务性行业:校园公用事业、校园房地产业、校园零售商业、校园饮食业、校园服务性行业等等。所谓校园零售商业,是在商品流通中执行交换职能的经济部门利用商业零售网点为校园内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所需商品的行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迅猛增长的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的零售商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独立学院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和学费情况,学生的家庭状况普遍优越,就消费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观。目前的校园零售商业,还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学生的购买需求,他们对于各式各样的商品都有相应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的独立学院校园零售商业的供给水平距离需求水平相差太远。受高校“学校办社会”思想的影响,独立学院校园内零售商业的发展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由于个人原因,或者对校园零售商业不理不问,或者过于关注校园零售商业以谋求利益,最终都导致独立学院校园零售商业的总体经营水平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校园内师生员工的消费需求。具体来说,独立学院校园零售商业的现状可以用“小、少、乱、贵”四个字来概括:

1.小。目前存在于独立学院的校园零售商业网点规模较小,大多数校园零售商业网点的营业面积低于 100 平方米,而且往往为了摆放更多的商品,使得消费者能够活动的区域更加狭小。一到下课或者购买的高峰期,往往拥挤不堪。

2.少。目前的校园零售商业的网点数量少。虽然独立学院是新生产物,但是就其规划而言,有的地方还做的不到位,在校园规划中,根本没有或很少规划零售商业网点的经营位置,使得现存的校园零售商业网点较少;而且,经营的商品种类也较少,不能适应学生消费需求的增长。

3.乱。校园零售商业网点比较分散,导致了校园内商品市场的管理混乱,校方对校园内商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与经营监督很难进行,学生难以得到稳定、持续的商品供应与售后服务。

4.贵。零售商业的价格优势需要一个较大的规模、较快的商品流转。独立学院校园零售商业分散并且规模不大,再加上校园内的营业面积租金往往高于校园外,零售商业的价格就偏高了。

目前需要大力发展的独立学院校园零售商业网点不仅仅要能够从总量上满足或基本满足校园商品市场上的消费需求,还应当从校园商品市场的消费主体――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分析中,总结得出校园零售商业业态所应具备的特征。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具有跨层次性和多层次性,简朴与奢侈并行,消费的循环性突出,消费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群体,既注重时尚新颖性也注重合理实用性,同时消费易受他人影响等特性。但是从总量上来看,他们的消费层次还是比较集中于中等消费水平的。所以,独立学院校园零售商业的目标市场应当是以中等消费水平的大学生消费者为主。同时,校园零售商业企业的产品战略应当是以提供循环性商品为主,适当补充时尚新颖性商品。同时,同类商品应当同时具备多个档次的品种。敏感度比较高的是价格问题,价格战略方面,应当坚持低价或平价的策略,以吸引大学生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建立其购买习惯。对于重复购买的商品,消费者总是希望其购买行为越简单越好,所以独立学院校园零售商业的网点选址应当在大学生消费者日常生活活动范围内。规模方面,为了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应当具备相应的、远大于目前校园零售商业网点规模的经营面积。另外,在选购重复购买的商品时,消费者由于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购买和使用经验,对商品已经较为熟悉,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员为其提供导购服务。加上大学生消费者崇尚自由,喜好时尚的心理特性,新的校园零售商业网点的服务方式应当选择开架自选,以给大学生消费者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购物环境。

参考文献:

[1]温阳:校园经济的开发和利用.躬耕,2007,03

第12篇

中国商业地产2004年度重大新闻事件:

一、零售行业全面开放 引发网点建设热潮

根据入世承诺,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对这一政策的乐观预期使得今年的商业地产顺势升温,开发速度和规模都显著提升。相关调查显示,2004年商业地产开发量的增幅明显高于房地产行业整体水平。

二、超大摩尔亮相北京 激起过热是非争论

近年来,购物中心建设相互攀比、一味求大的问题,引发社会对投资开发是否过热的担忧。今年10月,世界最大的单体商业项目――北京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开业,使这场争论再度升温。

三、盲目开发惊动中央 部委展开联合调查

今年年初,针对国内商业地产盲目开发的状况,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纷纷上书谏言,引起中央高层关注,温总理接连三次批示,相关部委、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着手调查和清理有关项目,宏观调控直指商业地产。

四、网点规划紧锣密鼓 《条例》进程备受关注

继去年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商业网点规划之后,按照建设部、商务部的要求,今年全国各地100多个地级城市也制定了商业网点规划。与此同时,由商务部起草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草案也已上报国务院,商业地产的规范框架日趋成型。

五、过度炒作埋下隐患 产权商铺风险显露

在产权式商铺开发运营中,层出不穷的概念炒作,夸大其辞的营销宣传,误导了诸多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热销的背后潜伏着相当的投资风险,后续经营普遍面临旺铺不旺、利市不利、预期回报难以实现的窘境,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六、订单模式已成共识 商业地产方向渐明

许多开发商在进入商业地产领域初期,简单地套用住宅开发模式,违背了商业地产招商先行的开发规律,大量项目陷入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在经过了挫折与反思之后,大连万达等开发商采用的订单地产开发模式终于取得了业界认同,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方向日渐明朗。

七、CMall铜锣湾快速扩张 运营品牌价值凸现

短短13天,开出两家大型摩尔,CMall铜锣湾的快速扩张备受业界瞩目。作为国内首家摩尔运营商,深圳铜锣湾集团旗下迄今为止已拥有23个摩尔项目,分布于全国大中城市,开创了中国本土Mall品牌运营先河,专业品牌价值凸现。

八、商业地产结成联盟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由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发起成立的中国商业地产联盟,2004年围绕行业热点、难点组织了许多富有影响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构建了商业与地产互动平台,并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商业规划,充分发挥了行业组织的作用。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和个人,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探索,为我们累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为商业地产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和指明了方向。

中国商业地产杰出贡献企业

大连万达集团商业发展有限公司

世纪金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铜锣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商业地产杰出贡献人物

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黄如论――世纪金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宗南――上海百联集团总裁

陈 智――铜锣湾百货集团董事长

翟美卿――南方香江集团董事长

迟 迅――天津融创置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邹锡昌――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

中国商业地产杰出操盘手

杨健伟――江南MALL常务副总经理

杨晓军――南方香江集团总裁助理、营销策划总监

李战洪――重庆奥林匹克花园置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余珍――厦门明发商业广场招商部总经理

叶智辉――CEPA商机发展联合会-香港品牌发展委员会主席

童锐――东莞市三元盈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王月华――东莞第一国际董事长助理

赵永爽――广州颐和集团总裁助理、营销总监

中国商业地产卓越服务机构

佳阳商业地产投资策划有限公司

旭辉国际地产运营机构

北京中海首佳商业设计公司

中华广场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合富辉煌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博多(广州)商业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

美格行商业地产顾问机构

深圳力创品牌顾问机构

中国商业地产十大主流项目

南宁万达商业广场

华南MALL

重庆斌鑫世纪城

重庆西部商城

天河都市广场

金源时代购物中心

天津融创上谷

天和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