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教知识

幼教知识

时间:2023-05-30 10:1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教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教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幼教动画审美特性教学功能

动画的种类是很多的。比如有电脑动画,动画短片,电视动画等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以更为通俗的理解方式,把一些故事或者是某些事物展现到幼儿面前[1]。而且,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感官能力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以幼教动画就是专门为了幼儿去设计的一款动画。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可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并且塑造出幼儿更好的审美观。

一、幼教动画的特性

幼教动画,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幼儿教育的动画。也就是所有的动画内容几乎都关于幼儿教育。特别符合幼儿的审美以及感官需要。而且,这种幼教动画不仅仅是可以符合儿童的观赏心理,还搭配了简单的幼儿知识教学[2]。比如:曾经最火的一个动画叫做《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最早的一部幼教动画了。

其内容除了演出了蓝猫和淘气鼠之间的友谊,还涉及到了一些知识。比如说,出现很多恐龙,动画内容里就是教儿童去认识这些动物,以及恐龙的分类。所以,幼儿动画的特性就是:又有趣又涨知识。

再或者,还有后来的《天线宝宝》,慢慢的将动画转换为了实体,也就是人偶。这样更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而且,《天线宝宝》这个幼教动画,除了让孩子感受到童真的乐趣,还能教育孩子,在与人相处时要友好,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

二、幼教动画的教学功能

1.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童时期,是孩子好奇心和行动力旺盛的时期。所以,在这段时期对孩子进行教学,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肯定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因为孩子会在上课期间表现出多动、焦躁等情况。

所以,在使用幼教动画之后,动画的内容以及视觉上的影响,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而且,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单单靠语言去感染幼儿的学习欲望,是不够的。因此利用幼教动画,就可以完全吸引到幼儿的学习视线,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更好的指导幼儿了解物体

传统的幼儿教学,无非就是摆出实物来让幼儿进行学习。但是现在的幼儿几乎都是家里的小宝贝。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幼儿安危和健康。比如说,在遇到要教幼儿识别危险物的时候,教师总不能拿出危险物来让学生触碰。所以,幼教动画就改变了这一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幼儿识别干燥剂和白糖的时候,如果拿出实物来进行教学的话,因为本身两个物体就长得颇为相似,幼儿根本不能准确的区分出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某些事情教师分了神,那么教师也很难准确的指出什么是白糖什么是干燥剂。但是,如果使用幼教动画,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去做一点别的教学准备,而不用担心幼儿会去尝试教学物体。

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画来对幼儿进行物体分别,可以分辨的更为详细。动画的教学,会比教师的教学分析还要准确。而且,可以达到比教师教学更为深层次且更容易让幼儿进行理解。

3.打破教学的局限性

所谓幼教动画,显然就是要使用到多媒体。而多媒体又联系到了互联网。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就完全颠覆了对幼儿教学的局限性。幼儿教学的内容无非就是基本图画书,然后画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等等。本身幼儿就缺乏耐心,如果对课本看的次数多了,就会产生厌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幼教动画,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魅力,来吸引到幼儿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能让幼儿学习到除了课本之外的东西。并且,在视觉上对幼儿进行刺激[3]。

与此同时,使用幼教动画除了能吸引到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拓宽幼儿的学习接受范围。利用多媒体和幼教动画,可以使得幼儿接触到很多书本上接触不到的东西。

三、使用幼教动画的重要性

幼教动画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知识教学。不仅如此,也是为了可以保证能够为幼儿普及到更多教师不能深入到的知识。这对幼儿的成长也是极有帮助的[4]。而且,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可以比别人的宝宝懂得多。所以,在幼教过程中使用幼教动画,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最重要的是,幼教动画将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所以,就相对教师的语言美化,幼儿更能接受幼教动画的教学模式。并且因为幼儿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下,如果仅仅是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话,其教学效果一定不如幼教动画。

因此,幼教动画对幼儿的教学影响是极其大的。它不仅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更深入的让幼儿掌握和了解所学的知识。哪怕是很复杂的知识,幼儿也会很快地掌握,并且加以运用。况且,幼教动画的使用,还能够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因为教学设备优良,教学质量高超,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家长放心的将幼儿送到我们的幼儿园进行学习。所以,幼教动画的存在意义以及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结语

所谓幼教动画,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帮助幼儿进行学习的动画。而其教育的特性就是教学过程极其具有趣味性[5]。而且还可以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基础上,做到对知识的普及。所以,幼教动画的含义就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接受力和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度,并且还能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整个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幼教动画的重要性,在整个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是不可被忽视的。而且,幼教动画对幼儿全方面综合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强大的。

参考文献 

[1]吴敏.论幼教动画的审美特性与教学功能[J].青苹果,2017,(2):100. 

[2]王晶, 冯学勤.论幼教动画的审美特性与教学功能[J].美育学刊,2014,(6):48-56. 

[3]龙明慧.电视动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18):181-182. 

[4]石丽.论幼教动画的审美特性与教学功能[J].小作家选刊,2017,(27):224.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幼教专业;美术教学;能力培养

进入21世纪,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幼教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中职幼教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社会对幼教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缺乏专业特长的中职幼教专业毕业生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美术基本功,以胜任日后的工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精神,主要就五个模块展开教学,即美术欣赏、绘画技能训练、美术字(包括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等)、图案和构成、手工制作(包括手工作品制作、幼儿园墙饰布置等)。

一、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是幼教美术教学的前提

美术欣赏为绘画、手工制作提供了审美标准与取向。美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因人而异的全新发现。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体现的作者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还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创造美的意念。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年龄不大,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和感知能力都有限,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欣赏教学,以提高她们的审美水平,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时才会有好的起点。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最好。多媒体能营造学习氛围和直观的审美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及时进行充分、贴切的引导,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师生良好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集思广益。这样的教学,能让美术欣赏课堂生动而又有深度。

二、绘画技能技巧训练是幼教美术教学的重点

学生如能画一手好画,不但自己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幼教工作。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教室布置、与孩子沟通等诸多方面,熟练的绘画技巧将使幼儿园教师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在中职幼教专业美术课教学中,绘画技能技巧训练内容包括透视的基本原理、素描作画的观察方法和步骤、简笔画、水粉水彩画、国画等。除了讲授好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让学生多加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且在这些教学内容中,要有侧重点,比如素描教学,笔者没要求学生像美术班学生那样深入地画,只要求她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一般规律,能触类旁通就行。又如,在进行水粉画教学阶段,待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有深刻认识和掌握后,不要求她们进行水粉画写生,而是更多地将水粉画与幼儿园的教学需要结合起来,要她们做幼儿装饰画、平面墙饰等,有时也让学生用所学色彩知识,为小朋友设计服装、书包等。

三、美术字书写、板报的设计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识字量有限,板报等的设计就需要用美来感染孩子。因此,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是幼教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另外,幼儿园的很多通知、宣传、课程安排等都需要与家长直接沟通,需要家长到幼儿园了解情况,这也要求幼教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字书写、板报设计等,以便在家长面前撑起高素质幼教教师的形象。

在中职幼教专业的日常教学中,除用传统方法开展教学、进行实训练习以外,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比赛。比如,我校每周都有主题黑板报比赛,我让全班学生轮流负责,让大家都得到锻炼。在母亲节、教师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笔者常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相互学习,通过作品讲评、修改、展览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学习、逐渐进步。

四、图案教学是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图案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中职幼教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图案的临摹、写生、创作,让她们逐渐认识和感受形式美法则,能够较有效地提高她们的审美素质。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对学生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美的,也是艺术的源泉,因为大自然中蕴藏着自然的创造魅力和合理而完美的结构、丰富而奇特的美的形式。

在讲授图案时,除讲理论知识外,我们着重开展实践练习。一般让学生先临摹一两张教材上的范图,之后带着她们到校园的某些地方寻找素材进行写生,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写生作品模仿范图,进行简单创作,把抽象的美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引导她们主动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美,激发她们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五、手工是幼教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能力

手工就是运用手的技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塑造物体的平面或立体形象。它与绘画是密不可分的,是同一学科的两个部分,也是从事幼教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胜任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它是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手工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平面、立体造型能力,以及手、眼、脑的协调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双手动作的灵活性,能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学生日后在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中专幼教;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表演能力及鉴赏能力,而作为一名中专幼教学生就要具备足够的音乐素养,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好的音乐教学方法。所以中专院校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主要场所,有义务,也有责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进行中专幼教的音乐教学,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中专院校的特点分析

(一)中专院校的教学特点

中职学校就是为学生提供技术学习的地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授和学生技能学习为主,重点学习方向还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中专幼教音乐教学中,音乐的教学并未真正体现出有效性。

(二)中专院校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的中专院校中,学生的年龄基本都在15至18岁之间,一般选择中专院校就两种情况。第一,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好,考重点高中无望,但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或者是学生自己想要学习一门技术,因此,选择就读中专院校;第二,就是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如果读高中、大学等,父母担心没有足够的钱来为孩子支付学费,因此想让孩子学习一门手艺,能够早日出身社会,为家庭分担压力。所以,大部分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力都不高。

(三)中专院校教师的特点

在中专院校中,大部分的教师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他们认为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学到一门技术,所以就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中专幼教专业来说,就只是教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教育幼儿,如何开展教育工作,不太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

二、中专幼教音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对于中专幼教学生而言,通过音乐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音乐艺术素质提高,并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适应时展的、有正确艺术审美观与创新精神的及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幼儿教师。且音乐教学的实施,能够将中专幼教学生对音乐艺术热爱的感情充分地激发出来,并有效培养幼教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特点与重要意义,并有效具备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与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学生有效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音乐教学规律遵循美育的基本原理,将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让幼教学生良好的师德与高尚的思想品德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得以培养。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专幼教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

正确的课程评价不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手段,且评价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个人的性格、思维等都不同,而且现如今中专幼教大部分都是女性,自信又自我、独立又任性及张扬又脆弱是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拒绝否定,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将表演与学习的气氛营造出来,当学生进行表演时,无论是哪个学生上台表演,都一定要给予学生掌声与微笑的鼓励。在学生完成表演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表演,通过评价,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强调提高自身的能力与发展,让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将自身的潜力不断地挖掘出来。

(二)运用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脑、电视及网络等多种方式欣赏和了解音乐,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已不再只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所以,中专院校的音乐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将这种教学环境的变化,对自己传统的教学思维及时进行更新,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使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中专幼教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将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都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将其合理地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兴趣与现代音乐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机结合,把其中的平衡点找出来,有效减少或避免学生过分重视感官上的享受问题,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行引导。

(三)注重生活中音乐的学习

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音乐又在表现生活。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各种形式的音乐存在,而且形成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感受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的中专幼教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将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学采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平等互动,将音乐问题变得生活化,生活经验变得音乐化,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得以培养,并有效实现中专幼教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及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最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中专幼教学生能够做好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准备,并做好随时迎接社会的挑战与检验的准备。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中专幼教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幼儿教师,而幼教的专业发展中音乐教学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中专院校教师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中专幼教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栾利涛.分析中专幼教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音乐大观,2014(2):182.

[2]廖容.中职幼教音乐教学中渗透幼儿音乐活动元素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多学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原因;措施

教育事业在我国由来已久,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其已经拥有多种形式,也兴起了多种教育机构,使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在教育体系不断变更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代教育更加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等。我国幼儿教育近年来一直以素质教育为主,然而如今却出现了“小学化”现象,此种现象导致幼儿教育在理念、教学模式方面均与幼儿教育脱轨,十分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一、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教学理念有待优化

近年来我国不断在加大教育建设力度,不仅成功实现了教育改革、高校扩招,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幼教机构,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公立幼儿园数量较为有限,而私立幼儿园数量却在逐年增加,私立幼儿园开办的目的较为明显,其主要是想要通过此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其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多种形式来提升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很大的反响,吸引更多家长将孩子送至该幼儿园。如此则逐渐出现了“小学化”教育现象,家长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孩子的成长,虽然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幼儿掌握比同龄孩子更多的能力、知识,但却有碍幼儿健康成长。

2.应试教育影响过深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用人单位均已经不再将学历看作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但在大多数民众严重,获得高学历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无论在哪个受教育阶段,家长和教师均会不自觉的将眼光放在学习成绩上,而此种观念如今也已经影响到幼教。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幼教机构在设置相关课程时,明显增加了文化课课时,并且所学知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学前班甚至会提前接触小学重点知识。由此可见,很多幼儿园已经将知识教育搬上日程,并且在不断加大力度,但却忽略了对幼儿的素质教育[1]。

3.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逐渐提升,直接导致了其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使得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往往会更加看重园里环境如何、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如何等,并且当代家长之间往往存在攀比现象,不仅比金钱、地位,如今也开始比孩子的成绩,甚至上升到幼儿层次。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已经成为当代家长十分看重的事情,除此之外,从事幼教事业的教师也面临着两难的局面,其所接受的教育是对幼儿开展素质教育,然而幼教机构的要求、家长的需求以及幼儿面临的升小学问题等,都导致幼教教师慢慢向现实妥协,也就造成了目前的“小学化”现象。

二、改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相关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事业并不是由教育机构独自承担的,学生以及家长均具有一定责任,但鉴于幼儿并不具备此种能力,因此应将重点放在教师和家长身上。“小学化”现象若要得到有效改善,首先应改变教育理念,因此国家可以加强对幼教方面的宣传力度,使教师和家长均能够进一步明确幼教的本质。另外,幼教机构也要积极为幼师提供培训机会,不仅要提升素质教育能力,也是帮助其转变教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鼓励家长利用空闲时间上网浏览有关幼教网站,或参与幼教机构组织的活动等,如此则可以使幼儿无论在幼儿园或是在家庭中均能感受到相似的氛围,受到相似的教育,如此则能够有效避免幼儿在家和在幼教机构出现不同表现的情况[2]。

2.融通园校管理

融通园校管理方面主要是针对于学前班而言,学前班作为幼儿升入小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幼儿接受幼教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如今我国已经将学前班融入小学教育中,但其与小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差异,因此小学校长不可将学前班的教育与常规小学教育相提并论,其应尽量为学前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使学前班教育既不会脱离幼教理念,也不会对正常升学造成影响。如在学前班的教育中,可以将部分活动课堂改为教学课堂,但幅度不应过大,另外,在学前班的教师配备中也要注意,尽量为其安排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等[3]。

3.衔接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直接关系到教师使用何种教学方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会接受怎样的教育,当幼教学生需要过渡到小学生时,通常需要经过学前班的教育和洗礼,因此学前班也成为了重要的纽带。为了能够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对各项知识不至于过于陌生,应尽量优化教育内容,使知识点能够有效衔接,如此可以省掉很多小学教师不必要的麻烦。

4.跟进教学方法

不难发现,学前班儿童与一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小,但在教学方式方面却是南辕北辙,幼儿教育往往以游戏、活动的方式使学生接触更多知识,而小学却是由教师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来开展教学的,此两种方式存在于小学、幼教两个阶段中,各有其用处,但若将其盲目照搬到学前班教育中,则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开展实践活动却是当今教育极为重视的部分,其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而学前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属于幼儿的好奇心心理也尚未磨灭,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改善“小学化”教育弊端的有效手段。

5.完善教育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要使幼教机构的教育彻底走上正轨,完善教育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幼教机构应对教师做出相应规定,如不允许打骂幼儿、在开展教学时应注重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幼儿特点开展不同课堂活动等。将类似上述规定的事项添加到幼儿园整体管理制度中,并由国家或当地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另外,为了避免幼教机构阳奉阴违,应成立监督部门,并指派专人负责幼教事业的监督工作,彻底将“小学化”现象清除[4]。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幼儿的成长、学习等,不难发现,我国幼教的目的并不是使幼儿掌握过多的知识和技巧,而是希望幼儿可以在幼教期间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质素质等。然而“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教育理念,其使得幼教过于功利化,甚至成为了各个家长、幼教教师攀比的工具,此种情况与当代幼教理念极为不符。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09(07):69-76.

[2]王力.关于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透视研究[J].求知导刊,2016,08(02):48.

第5篇

[关键词]文化学;中国幼教课程改革;方向性探讨;文化相对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01-04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均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大规模幼教改革。内地与特区遥相呼应的幼教改革是在中国对外开放、祖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两地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十几年来两地的幼教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自身的文化传统。本文拟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反思。

一、从“文化普遍论”走向“文化相对论”

“文化普遍论”(cultural universalism)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可以用来判断任何文明的普世价值,有一种可以推广到全世界的优秀文化。例如,某些西方民族相信他们的文明就是^类的最高文明,而许多非西方民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国家要想富强起来,就必须抛弃自己的文化,向西方文化看齐(庞朴,1994)。这种文化普遍论所宣扬的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等级差别观、单一发展趋向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vism)则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超文化价值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文化中心主义,他们认为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主张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相对论强调的是文化的平等、多元和相互尊重。

十几年来,幼教国际组织及相关国际会议在国际化、全球化的旗帜下推动了美国幼儿教育文化的普及与流行,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化普遍论在幼教界的推行。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地区开展了以学习美国“先进幼教文化”为终极目标的幼教改革。然而在改革中,我们“虽然从客观上已经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主流教育思想,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未必能做得到这一点,因而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Liu&Feng,2005;李辉,2005)。

对此,朱家雄(2004)曾在《中国20年幼教课程改革反思》一文中进行了反思。他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的幼教文化,各种不同社会文化中应该会有与其相适宜的幼教课程,中国人应该也必然会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幼教课程。美国人类学家托宾(2007)也对美国幼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泛滥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以日本和法国幼儿园为例,对美国幼教质量观提出了挑战,证明所谓的美国标准(Americanstandard)并不是全球通用的,也不是可以超越文化界限的,而实际上只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所持有的特定价值观的反映。当弱势国家接触到强势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时,弱势国家面临的将是一个复杂的两难局面:为了赢得全球霸权的认可,不得不对自己的教育系统加以改革;但同时,自己的优良传统及文化将难以得到传承。托宾(2007)进一步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界多年来力图通过邀请美国幼教专家来华推广建构主义、方案教学等方式来改革中国的学前教育体系,以期培养出一批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劳动者。他非常担心些舶来的西方课程会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矛盾与冲突,这与笔者近年来对中国幼教改革的反思不谋而合。 如今,凯茨、Rebecca New和朱家雄等人都开始对世界范围内的“瑞吉欧热潮”进行深刻的反思。托宾(2007)认为,“瑞吉欧的独一无二,跟意大禾懒酒和奶酪的独一无二是异曲同工的――它们所反映出的是其所在地的本土特色。这并不是说它们不能被外界的消费者享用,但它们在被大批量生产复制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丧失其最初引以为豪的特色。并且,在消费它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消费其他消费者本土生产的产品,而不是用前者来取代后者。”朱家雄(2007)也认为,托宾入木三分的分析很有道理。他最近在《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四》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幼教界应该否定那种技术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学习方式,转而学习“瑞吉欧精神”。他认为,生搬硬套瑞吉欧课程的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可以学习瑞吉欧幼教人的精神,学习他们坚持45年不动摇、锲而不舍地发展自己幼教课程的愚公移山般的精神。

二、中国幼教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从DAP走向“3CAP”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导中国内地及香港幼教改革的另一思潮就是“儿童中心主义”,即内地幼教改革所推行的“儿童主导一切”的思想以及香港幼教改革所推崇的。“儿童中心论”。在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国际幼教界特别是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Young Children,NAEYC)出现了以儿童心理学为尊的严重偏向。特别是在1987年,NAEYC颁布了《适宜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的声明,提出了DAP(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即“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概念。该声明还具体陈述了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设计、计划和实施原则、师幼互动的质量、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对儿童发展的评估等方面的问题。DAP概念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NAEYC的声明所针对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的,即避免和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其理论依据似乎是充分的,即基于科学主义的儿童发展研究;其方法似乎也是可行的,即有规可循的具体操作条例。因此,在过去20年里DAP概念在世界幼教界迅速传开,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追捧。

不过,近年来DAP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且是来自美国人自己的挑战。于是,1997年NAEYC对其在1987年的声明进行了反思、修正和调整,承认“人们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文字和数学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过程的关键性目标”,“儿童需要获得一个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与科学、社会(包括历史、地理等)、音乐和美术、体育和健康等不同学科有联系”。从中可以看出,NAEYC在其重申和修正的声明中纠正了以往对DAP概念的一些错误解释,DAP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要去教儿童,

也不意味着让儿童去控制教室活动;它并不排斥课程目标,也不主张由儿童产生课程;它能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它并不主张课程就是儿童发展(朱家雄,2007)。另外,NAEYC在理论陈述上也对DAP概念进行了一些修正,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1)将“文化适宜性”(cukurally appropriatepractice)列为基本要点,与修正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另两个方面(适合儿童年龄和适合儿童个体差异)并列,作为NAEYC对“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概念的核心陈述。(2)在“建构主义”与“教学主义”课程哲学之间进行妥协,并将两者加以整合,例如NAEYC提出,“儿童可以通过自主建构增进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可能从比自己能力更强的同伴和教师的教学中受益”;“儿童会在自发的、富有创造性的游戏中受益,同时也会在教师设计的结构化活动和教育方案中受益”,等等。(3)NAEYC一方面承认了作为课程基础之一的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将这些学科知识转换成对儿童有意义的课程组织方式。(4)NAEYC将整合性教育看成是“使儿童学习更有意义的一种策略”,“整合的最主要目的是使课程对儿童更有价值”,主张通过主题或单元的方式对儿童实施教育。(5)NAEYC认为在实施整合性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两大风险,一是有可能失去每个学科科目的独特性,二是往往会减少儿童的参与时间。当然,NAEYC也认识到,整合性课程计划如果不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就会蜕变成为快乐而无意义的活动,或是零星琐碎的东西。

NAEYC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一些与中国内地和香港幼教课程改革有关的问题:(1)不能再以“儿童中心论”误导业界。(2)不能再以儿童发展常模(developmental norms)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主要基础甚至是全部的基础。(3)不要再简单地讨论“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等问题,因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甚至妥协的结果。(4)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均对幼教实践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变化的社会中,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思考要与时俱进。(5)在强调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后现代社会里,要以多样性替代统一的质量标准,去发展幼教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和进行师资培训。(6)中国内地及香港幼教界应该提倡CAP(cultur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的概念,而不再是DAP。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幼教教师 必备素质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这是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那么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关系如何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

1.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内化程度,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源泉之一,但素质教育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它不只片面强调人的内在潜能,而是既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又强调后天素质的建塑;它抛弃了人本主义“本能说”,认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它不再片面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而是重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又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2.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保证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但人与人的发展潜力是有差别的、有限的,后天素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之上,而个体素质结构中的各个要素均要获得高度、普遍的发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做人的各种基本素质,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

3.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

素质教育必须保障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受教育者都必须达到发展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不放弃任何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所以,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的素质自然也就息息相关了。

高素质的幼儿源自高素质的教师培养。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就没有教育的高素质,幼儿的良好素质也就是无源之水。很难想象,习惯于传统的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素质,只注重完成一日两节课的教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说,要想让幼儿园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幼教教师必备素质

1.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幼教教师不得不为自身的社会地位担忧,但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殷切期待,幼教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幼教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形象。

素质教育要求幼教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幼儿的素质,但原则和规范本身不是素质,只是养成素质的条件,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要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教师对幼儿来说最具有权威性,她们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范本,因此幼教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她们对待工作、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是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源头活水,因此身为幼教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2.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内涵丰富。然而,任何好的教育理念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具体教育艺术,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所以,广大幼教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之时,首先必须弄清楚素质教育内涵,然后再来考虑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幼教教师应树立以下素质教育理念:

①走进孩子内心,了解每一个孩子,注重所有孩子都能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和谐发展为前提。

②信任所有孩子,充分发挥孩子学习上的主体性。鼓励所有孩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片面地、绝对地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关心所有孩子,让所有孩子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应关注所有孩子,对孩子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太笼统,不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严格控制学额,加强对小型活动的组织与探讨。

④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孩子自觉地用新颖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习以为常的现象,养成孩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3.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知识与技能是提高素质的基础,也是素质体现的载体,因此,幼教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非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加强、写作与电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保持身心健康

幼教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环境、一个暮气沉沉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那是天方夜谭。教师对待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孩子,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所以,幼教教师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

素质教育对幼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此,希望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幼教的教师,深谙素质教育的内涵,孜孜不倦,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将会开得无比璀璨。

【参考文献】

1.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湖南教育》,2003.

第7篇

一、中国古代幼教思想的本要义理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是由西方传入的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那么,什么年龄段为幼儿呢?《礼记曲礼》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汉郑玄注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把人从出生到10岁出外上学之前的年龄段视为幼。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又把人从出生到8岁的年龄段视为幼。不论是把幼儿界定为10岁还是8岁,所指代的都是从出生到外出求学之前这段时间,幼儿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初始阶段的宽泛概念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幼教思想,民间也有小树不剪不成材,小孩儿不教不成人的俗语,反映了古人对幼教的深刻认知。孔圣人周游列国授经讲学,感悟出教习真谛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绝妙论断。汉代的贾谊则明确提出了早谕教的主张: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纯洁的心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就要及早教育,造就循规尊礼的言行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其所著的《颜氏家训》中倡导: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四十年之久,对幼教领悟颇深。他认为,幼童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也特别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稚之时,必见奋起之志,若举动无恒,即将事无一济矣。少年血气未定,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幼童时期,思维稚嫩,早以教育,生性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否则,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任何有所作为者,幼年时就确立了奋发向上之志,必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教主要是家庭教育。施教者一般是婴幼儿的父母尊长,注重根据幼童身心发展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灵活机动、适时而教,感知知识、遇物而教,应幼儿的性情,引发幼童的兴趣,导幼童行为,讲究教育的方法。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教以幼童坐、卧、爬、行等肢体运动、戏耍锻炼;按照幼童生理发育的特点创设幼童感知知识、辨析事相、发展语言能力的环境;造就幼童勤于动手、生活自理、讲求卫生的行为养成;培育幼儿日常生活、接人待物、言行举止等礼仪修养;塑造幼童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积德行善的行事之道;确立幼童为人处世、谦卑恭敬、诚实正直的德性;还特别重视对幼童言行举止的垂范和影响作用,朱熹论定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中国古代幼教的品德教育崇尚孝、梯、忠、恕、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思想,并把其作为品德教育的主旨。汉代的王修教育自己的儿子,未必读书,并学做人。朱熹则倡导: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钱穆在其《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说: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教育的主要对像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钱穆认为:儒家思想精髓,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孝、梯、忠、恕、仁、义、礼、智、信都是为人的条件,是人所遵守和具备的素养。幼童在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塑就长成难以改变。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古代的幼教在立德遵礼、修身养性的铸塑上是成功的,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才成为了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

二、古代的幼教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借鉴

中国古代的幼教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古代教育家倡行的顺应幼儿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顺导幼儿性情,鼓舞幼儿兴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幼儿成长规律施行穿衣膳食、肢体运动、感知知识、辨析事相、礼仪规矩、德性品行的塑造养成的幼教理念,对于幼儿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立国之本,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幼儿为本体,顺应幼儿的发展,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等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根本的目标要求。

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要借鉴古代幼教以道德教育为主,把道德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渗透入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培养、感知知识之中。克服幼儿教育为义务教育服务,重智育、轻德育,重识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倾向,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8篇

一、教材建设

教材是“EGP+ESP”教学模式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要加强ESP教材建设,选用或开发以目标情境需求分析为基础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材。首先,教师在教材选用上要做好ESP知识和EGP知识的衔接。其次,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选取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全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删减掉那些难度大、不实用的内容,增加一些未来职业需要的、实用的内容,拓展教材的课外资源,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使之更好地为“EGP+ESP”教学模式服务。最后,幼师院校可以从幼教岗位的职业需求出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正确的语言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组织能力强、素质高的英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同时邀请幼儿园资深幼教专家参与教材建设,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和职业性。

二、师资队伍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要会教英语,还要懂得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幼师院校ESP课程基本上是由EGP教师担任,由于EGP教师普遍缺少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教师队伍的现状很难满足实际ESP教学的需求。因此,从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入手,更新其知识体系,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其教学能力是开展“EGP+ESP”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条件。首先,英语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教专业课程自我学习提高,系统地将学到的幼教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到幼儿园挂职锻炼或在幼儿园兼课的方式拓展自己幼教专业知识面,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以增强。同时,学校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机会,选派一些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有一定培养价值的EGP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出国进修幼教专业课程,或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最后,高等学校可以与知名幼儿园签订合同,聘请其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或者开展短期培训,并通过这些教师了解幼教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教学方法

结合幼专院校的特点,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且差别较大的现状,根据学生入学水平和语言教育特点,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交际法、视听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为辅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EGP知识的学习和ESP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来,增强“EGP+ESP”教学模式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

针对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改变原来传统的评价模式,运用先进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元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主观和客观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绩效性评价”方式,尽量减少笔试环节的比例,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口试、课堂练讲、模拟教学等多种考核方式,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从态度、动机、任务完成情况、解决问题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核定期末成绩。具体操作如下:每学期平时成绩占30%,期末为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作品(含儿童英语教具制作、儿童剧表演、语音测试、演讲比赛等内容)完成情况,课堂任务组织、完成及汇报情况,口语表达流利与纯正熟练情况。期末考核分年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一年级侧重语音、听力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B级);二年级为口试、笔试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A级);三年级以学生各项教学技能验收(包括讲故事、幼儿活动设计、模拟教学等)为主,考察学生教学基本功。

五、结语

总之,“EGP+ESP”教学模式按照《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以幼教岗位需求为目标,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特色教学体系的构建做了有益的尝试,也为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宝峰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第9篇

“如今的孩子该怎么教育?”面对幼儿的厌食任性等,一些家长非常苦恼,想严厉管教,又狠不下心来,仍旧娇惯不停。这种情况给幼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孩子在园里懂事、听话、可爱,见人有礼貌,可是一回到家,就变了一个人。家长只好依赖幼儿园,依赖老师。一个好的幼教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还是家长的老师,家校牵手,才能提高幼教质量。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要求,过去,教育孩子“打是亲骂是爱”,如今的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小宝贝。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五六口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但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受知识水平所限,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于是,便由着感性走――溺爱。

幼儿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一定的育儿知识,要主动帮助家长做好幼儿教育指导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观看电教视频、亲子活动、幼教案例讨论、单亲讲堂等多种手段,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变化,宣传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比如,有一对夫妻,为孩子的吃饭问题苦恼不已:每天吃晚饭时,孩子非得看动画片,不让看就哭闹不休,但看完动画片饭凉了,又得给她热,天天如此。我建议他们,要立规矩,提前给孩子规定,几点吃饭,否则没有饭吃,并且冰箱里最好不要有其他替代食物。坚持一个星期,自然有成效。我担心夫妻俩心软,拗不过孩子,就每天傍晚给他们家打一次电话,提醒他们,要坚持。果然,一周后,夫妻俩在送孩子入园时,高兴地说:“现在可省心了,跟着大家一起吃饭,再不用操心了。”

一些家长不懂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指导,还有一部分家长,是什么都懂,也知道溺爱不利于孩子成长,但总是疼爱有加,以为孩子小,长大自然就好了。岂不知,幼儿期是塑成教育的最佳期。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讲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因此,作为幼教老师,要告诉家长幼教的重要性,并且制定相应的《家校教育协议》来约束家长的行为,建立“幼儿家庭教育备忘录”,跟踪了解幼教家庭教育现状,及时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此项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家长毕竟不是孩子,幼教老师要本着“为孩子着想”的原则,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与家长沟通交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幼教老师是孩子心智的启蒙者,二者在孩子的人生历程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捧着一颗心来,站在孩子和家长面前,为孩子的成长默默奉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国内幼儿教师任职之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近些年来,国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迅速,而相比较于高校本科学前教育,高职学前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此,有效地认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且以此作为前提条件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能够给幼儿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属于人生当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是开发一个人智力的黄金阶段。在此教育时期,能够实现幼儿智力的开发,从而奠定幼儿以后的小学教育基础。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跟幼儿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学前教育教师的水平与综合素质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理想与否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确保孩子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从而奠定孩子将来的学习基础。并且,也可以对幼儿教育实施最为理想的教学,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变成幼儿教育的主导。2.培养优秀的幼教人才能够提高高职学校的知名度,在扩大生源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如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使人才达到高水平的专业技能,那么这些优秀的人才必定会获得幼儿学校与教育机构的青睐,从而有助于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而且,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口碑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考察和报名,从而在提高高职学校知名度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学生跟学校之间的互惠互利,从而实现双赢的终极目标。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对策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是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与综合性。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该专业培养的是掌握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涉及到科学、社会、艺术、医学、教育、自然、生物、文学、心理等等一系列方面)和基础理论,有着较高的英语、美术、舞蹈、纸工、琴法、音乐等专业技能,以及具备较强的科研、管理、教学能力,可以胜任幼儿园平时的管理以及教育工作,且可以持续地开展专业化学习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实用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有:一是有着坚定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国家和教育事业;有着良好的敬业精神与道德素质,热爱孩子,具备比较强的自我教育观念,认真钻研,埋头苦干,有着较高的品德和修养。二是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知识,把握前沿的幼儿教育理论动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科研的技巧,有着相应的科研技能;有着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以及具备相应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能。三是明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着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纸工、舞蹈、音乐、琴法等专业技能;了解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方法等;结合实际工作,可以创新性地解决和处理各类问题。2.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培养教师的专业情意属于师德的一种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而专业情意属于教师师德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需要高度关注。有学者提出,所谓教师专业情意,就是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情感,教师完善的专业情意意味着进入了一种高超的专业成熟境界。鉴于此,专业情意跟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密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教师也缺少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可以归根于缺少专业情意。并且,由于幼教工作充满神圣的使命,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对工作的向往与激情。只有如此,才可以在该领域获得持续的发展,为幼儿谋福利。具体来讲,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情意的培养,也就是要求学生对幼教事业充满追求和热爱,对幼教工作充满信念与理想,以及让学生明确幼教工作的专业性、幼教事业的伟大和光荣,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认同专业,最终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钻研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最终为幼教事业奋斗终身。3.改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培养模式。基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影响下,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大大提升。在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之后,业已具备相应专业素养的过程中,高职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到幼教场所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学校首先要实现自身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扩大,进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空间,高职学校能够跟周边幼教场所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共赢。并且,需要实现学生实习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如能够有效地统一幼教场所平时的教学管理与幼教场所的实习,进而让学生切实感受以后的工作现状。这样学生在具备实践经验之后,以后毕业踏入社会就可以迅速地适应环境,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总之,教师要激励学生打破空间的制约,提供条件让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幼教工作岗位,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实际考察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顶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强化管理顶岗实习模式,在建设顶岗实习的体系上:首先,确保尽量丰富多彩的顶岗实习内容,这样学生在进行实习的时候能够系统地把握幼教工作的全部内容,逐渐地掌握自主带班的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外界帮助的基础上编写带班教学的全部文案。其次,需要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承担指导任务的教师务必明确具体的责任,还需要引导学生坚持行业规范。再次,需要规范学生的实习过程,能够划分实习过程为几个联系密切的环节,环节一的时间为1周,学生在这1周当中务必把握幼教工作的大体内容;环节二的时间为6周,学生在这6周中需要学会自主带班的方法;环节三的时间为3周,学生在这3周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习感受,编写教学案例与实结。最后,教师需要有效地监控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实习指导小组,由小组的教师负责执行。4.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要想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是根本所在,应当注重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增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是指专业指导教师不但具备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而且具备讲解专业课程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把握幼教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这样才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要求,才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并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能够在幼教挂职,从而跟幼教一线紧密接触。与此同时,坚持“请进来”的原则,请具备丰富幼教经验的教师或者是专家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以实现教师队伍的充实和壮大,这是由于他们可以以实践作为视角探究专业建设的策略,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档案,而且能够直接地讲解具备较强实践性的专业知识。5.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模式。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是高质量的人才考核评价模式。为此,需要建设和完善开放的教学评价机制与多元课程考核体系。一是针对专业理论课程来讲,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以笔试、日常考核、实践考核相统一的方式进行,且根据6∶1∶3的比例在期末总评中计入。笔试的根据是教材,选择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以此编制为试题库,在考试之前抽选试题进行考核。实践考核的根据是理论课程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实践项目情况进行记分,在期末的时候相加多次的考核成绩取平均数。日常考核是根据学生日常的作业完成情况、提问情况、出勤情况、课堂交流情况、听课情况等记录分数。总之,笔试、日常考核、实践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模式有效地统一了技能测试和理论测试、笔试和口试、闭卷和开卷,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笔试模式以及纯理论考核模式。并且,如此的考核模式完善了学生为了应对考核而临阵磨枪的不足之处,因而能够客观和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二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的考核来讲,也能够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即有效地统一比赛成绩和课程考评分数。具体来讲,首先,建设专业能力(语音、舞蹈、音乐、美术等)的达标体系,如此一来,能够确保所有任课教师都具备一致性的人才培养观念;其次,在进行考核的时候,由相关教师集体组织打分,如此一来,能够确保分数的公平性;最后,在课程规划中组织艺术性的技能比赛,这涵盖绘画、舞蹈、声乐、钢琴、手动操作、课件制作等等,且以附加分值的形式在期末的总评中计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需要明确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改进实习培养模式,以及优化考评模式。只有如此,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易.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策略[J].艺海,2016,(10).

[2]周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32).

第11篇

关键词:幼教专业;听说能力;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的竞争尤其强烈,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而对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丰富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现阶段幼教的语文课本有多种,为此,教师在选择课本时,应当充分地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

一、听说能力的重点培养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专业培养,这对于加强幼儿教师的口语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现如今幼教专业的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较差,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开口讲话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强化幼教专业学生的口语方面的训练,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方法:

(1)在口语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以文本为载体,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够充分地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进行故事复述或者是编故事,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2)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间时间来进行口语的训练,诸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讲话,或者是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几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演讲,以此鼓励学生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注重写作能力的提升

能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固然是最好的,但是,这样的交流方式也往往是局限在临时的感性思维的层面上的,而也只有写作能够充分地展示人们的思维,使人们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和严谨性。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将整个过程想得特别完美,但是在进行写作时,又时常会语塞,为此,教师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应当要求学生完全地将所想到的都写出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不断地开阔眼界,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平时,学生可以写一写周记、日记或者是即情作文之类的,在才开始训练写作时,学生应当先借鉴教师作文的写作方法,先让学生写短篇作文,然后再逐步加长,再慢慢地加入一些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是内心的感受,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并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

三、巧用多种教学形式

仅仅会说话、会写作,这对于幼教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当完善自身能力,锻炼自身多种多样的能力,诸如:听说读写、歌舞弹唱,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将整个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进行个人展示的舞台,不断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教师在讲解《鸿门宴》或者是《荷花淀》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编排话剧,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讲解《月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深情的演唱和月亮有关系的歌曲,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整个文章的认识和理解。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在讲解诗歌时,应当举行诗歌比赛,而在讲解幼儿文学时,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而在讲解剧情性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编排话剧演出,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身的实践能力,以此来鼓励学生不断地完善自身。

综上所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大多数的幼教专业的学生而言,真正地掌握课堂训练,将课堂训练转变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来感知幼儿教学,不断地进行各种实习,以此来更好地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徐朝纯.论中职幼教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8).

第12篇

一、站位高,远见卓识谋发展

新一轮课改给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也给幼儿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搞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起点教育”,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作为园长,我认为应该面向未来,高瞻远瞩,居较高站位,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现代幼教审时度势,使校园永远充满活力。

一个成功的园长应有远见卓识,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和分析能力,更应具备超前意识,能够在管理上统筹全局、未雨绸缪,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分析和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睿智果断地制定幼儿园发展的远景规划,并保证自我决策的正确性和先行性,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要科学地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摸清幼教工作发展的规律,抓住关键、分清主次、高质高效,使幼儿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出最高效益。

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经过顽强拼搏,艰辛付出。我们作为省级一类示范园,在今后的达标、巩固、提高工作中必定会遇到种种矛盾和困难,因此必须要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勇气,又要有科学发展的谋略,促使我园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大步迈进。

二、理念新,推陈出新勇改革

实施科学管理运作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创新过程,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全民教育形势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墨守陈规不思创新,最终会被教改大潮所淘汰。因此,我们园长不仅要有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意识,还应具备推陈出新的独立批判精神,敢于打破幼教工作中沿用多年的老框框,向一切不适应现代幼教发展的传统观念和陈旧模式挑战。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我们幼教工作而言,改革的深入,幼教工作特色的形成,在特定意义上往往决策于园长创造性思维。所以,在工作中要把创新作为我园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提高幼教质量的中心环节,把握时机,勇闯新路,因园制宜创特色,力

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精益求精,不断创造出适合我园发展的新模式。

三、敢开放,打破封闭求生机

现代社会步入了高速发展快车道,变革快,机遇更难求,如果一味封关闭守无生机,最终会导致幼儿园因缺乏活力而退出全县幼教舞台。园长如何做?我们只有主动去适应幼教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声息相通,用现代管理的最新理念打破孤立和封闭,实施开放办园的管理模式,走出去“取金”,请进来“点睛”,全面走活“管理”这盘棋,使全园获得生机和活力。

不置可否, 幼儿园必须探索出与现阶段相适应的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园长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多元信息流通的立体管理模式,使社会、校园、家庭成为一个联合体,各司其责、整合联动,努力为幼儿园幼教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投向社会,参与竞争,以优良的保教质量建立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使幼儿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支撑起全县幼教工作的一片田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几年,我园在校园开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如:家园共育、家长课堂、亲子行动、家长支着、挂职锻炼、聘请专家等等重大举措,都为我园的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在万全的大地上浇灌出一朵娇艳的“奇葩”。

四、抓科研,高屋建瓴促发展

“科研兴园”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园赢得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凭借这种强烈的科研意识,我当园长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几年来,我亲自跑课题、抓科研,成功申报省市以及国家级科研课题。身为园长,我始终保持者清醒的头脑,在科研中极其注重引导教师把教育研究、教育科研与幼儿园保教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园长远的规划出发,综合各种因素,实事求是,结合园情,带领教师搞教科研,从源头上就杜绝了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人云亦云现象的滋生,确保了科研质量。

实践表明:园长应是教科研的管理和践行者,能够把管理、决策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率先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成果,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从事务型,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专家型,高屋建瓴,有力指导教育科研工作,建立科学型的幼教管理模式。

此外,抓教育科研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园长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掌握,运用教育科学基础理论,按教育规律搞科研,探索幼儿教育的规律,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使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迅速提高,提高

全园幼教教育教学质量。

五、重人才, 知人善任提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