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细节感悟 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读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哪些地方让你难忘?(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园子的景象及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二)赏读园中景物自由
师: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的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令她难以忘怀。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第2节、第13节)
2.引读第二节。(读出园子的美和生机勃勃)
问:大家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告诉大家吗?
设计思考:投影仪出示几幅与文本相符的农家菜园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品读课文美丽语言的同时,再从视觉上给予冲击,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
3.自由读第13节。
师:我想,读着这些文字,漫步在这个大园子中,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两个词——无拘无束,悠闲,自由,随心所欲。
师:你的感觉和文中的“我”感觉相通了。读着读着,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 ,要做什么,就 ,要怎么样,就 ,都是 。(引读)
设计思考: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品读和感受作者儿时的那份自由、天真、快乐。
4.仔细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园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画下来。(学生画、读、议,教师巡视)接着,师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进行适当的句式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5.师:老师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啰唆?
设计思考: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品读感悟出萧红的文字很朴素,但读起来觉得很灵动,很清新,字里行间扑腾着两个字——自由。
6.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配乐朗读。)
7.为什么在萧红眼里,园中的花鸟、蔬菜、昆虫这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样,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做,我完全是自由的。
(四)感悟自由的源泉
小萧红在园中能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品味文中的“笑”,感受祖父对“我”的爱,指导读句子。
设计思考:通过一找一读,让学生感受到祖父是个和蔼可亲、慈祥、仁爱的人,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五)抒发对自由的渴望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配乐引读)
2.你渴望这样的童年生活吗?请你运用文中句式写一写。(……愿意……就……想……就……)
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园子, 。
设计思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作者的独特表达形式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突破难点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想一想,当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这个园子时,她心中是什么感觉?(快乐、幸福、回味、眷恋、对祖父怀念)
2.课文第一段写:“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句写得很特别,体会一下,为什么这样写?
3.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的思绪就回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想到了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忆起了对她百般呵护的祖父,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其实是要表达对祖父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4.《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展示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七)板书
我和祖父的园子
自由 勤劳 美不胜收
【设计理念】
一直很害怕教古诗,因为记忆中的古诗课堂教学都很死板,生搬硬套,缺乏灵动,缺失美感。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观上认为古诗大多深奥,晦涩难懂,要花大量时间讲解古诗的意思,枯燥无味;二是从教学目标来看,基本是感悟诗的意境,领悟诗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个目标在课堂上即使花了一定的时间,也不容易达成;三是从教学方式来看,受古诗与现代生活脱节,离现实生活较遥远的制约,教学往往只能走近诗人,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去体会诗意,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落入俗套,引起学生品读疲劳。之后,我阅读了大量古诗教学的经典实录、教学设计,观摩了大量名师的古诗课堂教学视频,在不同场所汲取与古诗教学有关的养分,或聆听,或讨论,或辩斗……在执教《池上》时,我产生了顿悟,终于豁然开朗。
一、古诗是什么?
古诗是绽放在唇齿之间的文化奇葩,烙印着千百年来民族的气质、精神与智慧。学习古诗,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过去,传承民族的文化,进而能有担当地展望民族的未来。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古诗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古诗之于学生都生发着特别的教育价值,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该怎样教古诗?
那么,如何让学生领略古诗的美,让他们通过古诗的学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首先,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正如萧统在《文选·序》中说:“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那想象在鉴赏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呢?只有凭借想象,读者才能发现诗词的意境,并进入意境。
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应该让学生咀嚼品味。可以先让学生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
第三,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美感,也是必不可少的路径。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地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但是,无论是发挥想象,深入理解,还是反复吟诵,如果脱离一个将它们有序相连的载体,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散、乱、杂,从而导致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破坏。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破坏古诗的整体意境美。然而,找准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可以避免“悲剧”课堂的发生。诗眼,指诗歌中能够提携全篇、精炼传神的字词。当然,根据各人的理解,同一首诗的诗眼不一定相同。执教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池上》时,我抓住一个“偷”字贯穿全篇,串起全诗:扣住“偷”,发挥想象;抓住“偷”,深入理解;品味“偷”,反复吟诵。可以说,这次的尝试打破了藩篱,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古诗教学。
《池上》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
2.通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丰厚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感悟乡村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插图,自主、合作、探究关键字词的意思。
2.感受乡村儿童纯洁质朴的美好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什么要用“偷”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个宝盒,盒里装着五彩缤纷的故事。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上画着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满着梦想,洋溢着快乐,你们的童年生活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让你难忘的事情呢?
生自由畅谈,师相机小结(有趣的,顽皮的,天真的……)
【设计理念】以回忆童年的趣事为话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设合宜的情感意境。
2.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少年是不是也跟你们一样?一样的天真,一样的顽皮……让我们一起走进《池上》。
3.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板书作者:唐 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插图,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并借助工具书,辅助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小娃偷采白莲)(板书:偷)
【设计理念】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首先明确古诗主要描写的事件,接下来就可以围绕中心扣住诗眼进行由浅入深、井然有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扣住“偷”字,发挥想象
1.既然是偷,小娃出门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吗?他是怎样悄悄溜出门的呢?
学生大胆想象小娃瞒住爸爸妈妈,偷溜出去的情景。
【设计理念】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未经父母允许,偷溜出去玩耍的经历。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感同身受,有话可说,可谓打开了话匣子。
2.偷采到后,小娃会高兴得怎么样?(想叫又忍住了、揣进怀里、迫不及待就剥了吃,嘴边还留着渣……)
【设计理念】通过对话交流,感受小娃因“偷”而表现出的天真无邪的美好形象,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小娃的一举一动,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指名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成语:率真可爱 活灵活现 古灵精怪 活泼开朗 天真活泼 可爱无邪
朗读指导:同学们,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位小娃的形象呢?(指导读好每一个词,教师可示范,语气俏皮些)
4.朗读全诗。
教师指导:小娃如此天真可爱,真让人忍俊不禁,带着笑意,我们来读读整首诗吧!(学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四、抓住“偷”,深入理解
过渡:一饱口福之后,小娃心满意足,他摸摸滚圆的肚子,准备回家了。
1.回来时,小娃可能又在想什么?
同样让学生大胆说,比如:下次还要再来,怎样继续不让爸爸妈妈知道……
2.白居易为什么认为小娃是偷采的呢?想象一下,白居易当时看到小娃时,小娃正在做什么?(头上戴着荷叶、猫着腰、一边划船,一边四处张望……)
结合插图,在交流中相机理解:不解、藏、踪迹、一道开
口头填空:白居易信步来到池塘边,只见满池的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咦?怎么不远处突然冒出一个小娃的身影,只见这小娃
,
。看到这一幕,白居易捋捋胡子,忍不住放声大笑。
【设计理念】此处填空旨在让学生继续想象小娃因“偷”而显露出的神态、举止,让故事画面更鲜活,以此促进学生对古诗句更深的理解。
3.再读全诗。
(1)师引导:是啊,这一幕恰好被大诗人白居易看到了。可小娃呢,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他看见自己被白居易发现后,还跟白居易打了个手势,猜猜看,他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表演)
(2)真是太天真、太可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
(板书:天真、可爱、顽皮)
【设计理念】扣住“偷”字想象、理解,此时的课堂趣味盎然,再读全诗,学生情感涨溢,自然喷薄而发。
五、品味“偷”,反复吟诵
1.小娃偷采白莲好像是不道德的行为啊,为什么诗人和我们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吗?
(生自由发言,列举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教师可提供句式:
(1)那是我在上**年级的时候,
。
(2)我也偷偷溜出去
。
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追问:你是怎么瞒着爸爸妈妈的?后来被人发现了吗?爸爸妈妈知道后,什么表现?
教师相机点拨:这里的“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偷”,而是小娃趁大人没注意的时候悄悄地采摘。这与偷盗、偷取是两码子事儿,要准确地理解字义,一定要结合语境。再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盗”也是偷的意思,但那个偷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也要另当别论。
2.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请再次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自由练习。
3.指名配乐朗读。
4.男女比赛朗读。
5.全体起立,一起吟诵。
【设计理念】诵读吟咏是诗歌教学的基石。从古至今,诵读吟咏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尤其是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节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缺少诵读,就无法感受古诗的音乐美,也无法感受蕴藏在这种音乐美中的诗人情感。
六、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1.出示作业: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课后,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老师期待你的佳作哦!
2.总结: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让人神往的,童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乐趣无穷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板书设计:
池上
唐 白居易
一、活动主题
通过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理论学习―确定研究专题--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评课等活动过程,展现学习型科组建设的过程,促进语文科组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而提炼出基于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科组建设的基本途径。
二、方案设计与要求
本方案设计以语文科组开展的一次完整的教研活动为重点,探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情况
本学年学校语文科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低中高年级学习重点,确定了各年段研究专题,期望通过两到三年的研究,低中高年级形成相对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成果。
1. 自学理论。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我们制订了现代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完成“四个转变”(即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使每个教师有目标,树立起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开学初,学校主管教学的行政就以区教育发展中心下发的小语科教学反馈为重点,并组合我校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向语文科各位教师推荐了三篇自学文章,让老师们在课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自学、思考,并在分年级教研时,与同级组老师分享自学的收获。
2. 确定研究小课题。结合自学的文章以及我校各年段研究的重点,确定了各年级分别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小课题,并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探索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的热点问题。低年段(一、二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爱读书会写字。中年段(三、四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课内外有效阅读。高年段(五、六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读写有效结合。
3. 集体备课。语文科组教师以年级为单位,结合本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课文,实施本年级的研究课题。大家通过多次的集体备课,讨论,形成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方案。一年级课例:《乌鸦喝水》《四个太阳》。二年级课例:《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课例:《可贵的沉默》《太阳》《妈妈的账单》。四年级课例:《触摸春天》《乡下人家》《鱼游到了纸上》。五年级课例:《冬阳 童年 骆驼队》《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六年级课例:《一夜的工作》《灯光》。
4. 上组内研讨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实施,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方法策略是否合适。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听课,在课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达成课前目标设置。
5. 组内评课、交流。各年级组的老师上完课后,依据第一次教学的实施情况,互相交流、评课,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两次备课。第二次教学设计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再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通过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音乐 教学 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识谱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全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写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新的渴望。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作用
审美的能力不光是通过大量的唱,也是通过大量的听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光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嗓音条件有限,他们所能唱的歌曲范围也比较狭窄。开展欣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发展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人有强大的感染力。教材中如能增加一些好的、短小的国内外民族音乐名曲欣赏,选择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也能使学生增加对民族音乐语言的了解,更加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同时,通过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开扩学生的艺术视野……这样,既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要把艺术的完整性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艺术的美,又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学作品;空白点;阅读教学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所以,当作品的“未定性”“空白”与读者的经验及他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时,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新课标也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进行深入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使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成为可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就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情节结构、情感、思想意境、主题等方面进行“空白填补”,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一、文本词句
诗人瓦莱特说:“每一个字都是无底洞”,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子的空白处进行深挖探究,领悟言语背后的底蕴。
如,八年上册周密《观潮》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题目中的这一“观”字入手,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周密看到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作者为何这样写”。抓住“观”这一文本空白处,发掘潜在的意义,在师生的创造性阅读中,实现了从“文本”到“文化”这一序列的升华。
二、情节结构
有些作品出于篇幅的需要或者创作构思考虑,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省略一些情节,或者留下悬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中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展开联想,理解和填补这些空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这两个是矛盾的词语布下了一个“空白点”,悬念顿生、耐人寻味。――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可让学生联系文本中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当时的社会人情冷暖去对这个情节进行延续补充。这对于学生思维的锻炼、文本的理解都大有裨益。
三、文本情感
琦君的《春酒》一文,一开篇是对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等事情的描述,“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可在文章的结尾写道自己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儿子却挑剔地指出,她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地道家乡味”,由此引发了琦君末节的如下感叹: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戛然而止的疑问,所造成的文本“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引发师生深深的思索:怎样的春酒才是真正的“家醅”,她所寻找的仅仅是“家醅”吗?随着思维的进展,我们也能读懂这杯浓浓的春酒,已超越了它的本身意义,它所承载的是童年的往事,母亲的甜蜜、童年的温馨、家乡的向往。对“真正的家醅”的寻找,即是对自己心中理想的美好“精神家园”的寻找。对“找”这一空白点的探寻,学生在体会琦君回忆往事时甜蜜温馨的同时也能读出如烟雾般挥之不去的丝丝缕缕惆怅和伤感。
四、思想意境
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有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字词组合之间弥漫着无限的空间可能性。
如《湖心亭看雪》中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简朴之文字寓苍茫之意境。进行赏析时,就需抓住这一句子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空白点所营造的空旷、苍茫、清冷的意境,从而感受到西湖雪景中的这种悠远脱俗之美以及人的渺小孤寂感。
五、文本主题
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由于个人审美经验的独特性有时会呈现出多元的理解。如《台阶》一文中说乡里人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于是勤劳的父亲一辈子努力追逐“高台阶”这个梦想,最终九级台阶也造成了,可却发出了:“这人到底是怎么了?”的感慨。高台阶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为什么父亲还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有关梦想追逐的问题还是一个评价农民形象的问题?这些空白点都是值得学生去质疑探讨的。
父亲的这个高台阶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建,更何况在建成后却没有人说“你家的台阶真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失落。父亲的这种做法有意义吗?他的追求错了吗?在层层的深入探讨中,学生的思维必将闪耀着人文的关怀。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我们对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正在日趋科学和完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文本“召唤结构”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未定性和空白点作为一种关注的对象,亲近言语,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读出文本未尽之言、言外之意,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有生命的。
参考文献:
物换星移,花开花落,弹指一挥间两年的岁月匆匆了,还未来得及品尝它的味道,还未来得及回味它的香甜,而如今它却在谈笑间悄然逝去,留下的是什么呢?是孩子嬉笑的脸庞?是孩子长高的身影?还是教学水平的提高 ?经验的不断积累?也许吧,几者兼有之。
忆往昔两载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岁月的逝去中也在心底留下了道道痕迹,就如所有的老师一样,我曾欣喜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快乐成长;满足于课堂上成功的讲解,教学设计的别俱一格;感动于学生对我悄悄关心,默默含笑;一件件小事一次次开启我爱的心扉。
记得那是10月24日学校决定于上午第二节课举行新生入队仪式及胜利60周年诗歌演唱会,在教室嘱咐几句话后,小家伙们搬着刚刚能拿动的小凳子来到操场上,随后我便按大小个儿开始给他们排好座位,一个个都安排坐好之后,我想自己也应该把凳子搬出来,于是赶紧从排尾走到排头,刚走到排头,我发现自己的凳子已安静地放在了前面,顿问:“谁帮老师搬的?”只见旁边又矮又瘦的李秋刚说:“老师我看你没有座就帮你搬了出来。”我的心间顿时有一股热流在涌动,多么好的孩子啊!这个调皮的孩子,平时里我没少和他操心批评过他,可是他却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到关键的时刻他还在想着我,牵挂着我……感动的我不知道如何去说,只是投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微笑。
合唱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孩子们个个儿表现的都非常棒,歌声阵阵,掌声四起,一张张欢笑的面孔,一颗颗跳跃的心灵,展现了孩子所独有的纯真,活泼,就连我这个成年人也仿佛回到了童年生活,随着他们毫无掩饰的尽情嬉笑,学校举行这样的活动可真好,即可以让学生悄无声息学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登台的成功体验,而教师也可以在忙碌中得到片刻的轻松,得到身心的愉悦……就这样暇想着,比赛结束了。
照例,还是先安排他们拿起凳子慢慢地走回教室,当一切安排好之后,我突然想起自己的凳子还没有搬呢,于是赶快回到那个位置,奇怪的是,凳子早已没有了它的踪迹,“哪去了呢?”心里默念着,左看看右看看,还是没发现,我回过头往前看,只见我们班的李琳琳一手拿着自己的小凳子,一手拿着那个看起来比她还要重的大凳子吃力的向前走着,我的心灵身处再一次涌出了感动,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从心底挂念着我,想着这个老师,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善待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一下子觉得以前所付出的值了,在苦一点累一点又算什么呢,我还能渴望什么呢?这些就足够了。于是我加紧脚步走到李琳琳的身边“孩子,老师来拿吧!”我轻轻的抚摸着她的头,眼中闪着感动的泪花……
这只是我和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每当我的嗓子哑了,他们会悄悄地在桌上放一袋金嗓子:累了,他们会轻轻地敲打我的肩头;冷天也不忘给我接一杯暖暖的热水……我们的故事就如绵绵溪水,无尽流。
如果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那孩子对我百般的爱却让我看到了教育事业中的亮点,以及给我所佩带的独有光环。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和我的学生一起走过初为人师的两载真诚而晴朗的日子。
看今朝,43个“小精灵”成长于我的这方沃土,而我更希望为他们创设一块乐土,让他们在这里快乐的成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远距离的审视,近距离的思考 ,不断的充电,听从“前人”的教导;多付出一点关爱,创教学的主导。相信并期待晚开花香味儿更浓,洞开桃花香四方!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7139教育网(7139.com)
知识与能力
知道通过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创造个人成功的记录等方式来确立自尊自信。知道一些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能够初步较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自尊自信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个人较恰当的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保持个人自尊自信的正确方向,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自尊自信方面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其行动。因而本框教学内容是全课的重点。课文提出了培养自尊自信的三点途径,前两点是实际性的指导,第三点是方向性的指导。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将这些方法落实于行动。
教法建议
在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以后,重要的是“怎样做”。也就是如何将心理品质教育最终落到实处。自尊自信的培养可以说有多种途径,但最根本的则是如何认识自己突出的优势和长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找自己的“长”。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差生”,教师应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发动同学帮助其发现也许连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的优势和长处,培养其自尊自信良好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教师持一带支架的相框进入教室,把它放在讲台桌上,老师引导说明相框能站立在桌上是因为后边有支架。而每个人要想以自尊自信的良好形象自立于社会,也需要这样一个“支点”,即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
学生活动:找优点
①以小组为单位
②每组指定一名同学作为找优点的对象
③自我找优点与小组其他成员给其找优点同时进行
④教师提示:“优点”不光是指学习好,体育好、唱歌好、人缘好、模仿能力强、做饭好等都是优点。
⑤时间五分钟
⑥先由自己陈述所找优点,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陈述。
⑦当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后,教师示意学生掌声鼓励。
(目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问:在赢得掌声的时候,你能说说是用哪些具体的方法找到自己优点的吗?
生答:要和别人相比较。当然,要选择好比较的对象,比如,踢足球的水平,我就得和同学比,不能和郝海东比;全面挖掘自己优势,当然,也要认识不足,才能扬长避短。
师:此外,还要逐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抓住今天,追求明天。
学生归纳:在成功的行动中,体验胜利的喜悦,自信心不断增强。要想成功,目标就要适当,行动也要勇敢。
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说明要自信,就要独立,不能有依赖性。:
议一议:“维护国家尊严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答:不对。人既要有人格,又要有国格。中学生也是国家公民,有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务。
问:维护祖国的尊严我们应怎样做?
生答:继承民族传统、对外交往不卑不亢、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尊重国旗、国徽、国歌……
学生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我的自信心在哪里
活动(一)学生填写调查表知道自己具有那些能力:
自我能力调查表
在符合你的题目的括号内划"√",在不符合你的题目的括号内划"×"。如果你还具备其他能力请填写在第9题中
1.我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充满信心()
2.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充满信心()
3.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
4.我对自己的表演能力充满信心()
5.我对自己的体育能力充满信心()
6.我对自己的组织能力充满信心()
7.我对自己的绘画能力充满信心()
8.我对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充满信心()
9.我还对自己的以下能力充满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回顾成功经历及内心体验,说明我们的能力还必须得到他人的肯定,自信心才可能确立。
"我得到了别人的大拇哥"
幼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优化 新课程教育 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
新课程教育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其能各方面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讲求策略,即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重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识需要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一、新疑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教学中,教师紧扣“新”字,可引起学生兴趣。如一位教师教《枫桥夜泊》时,在课始介绍说:“日本旅游者来到苏州必游寒山寺,自1980年以来,每逢新年除夕,总有数百位日本客人专程渡海来苏州,聚集在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日本电台还将钟声录下来,在新年零点向日本全国播放,以飨未能来华的日本人民,为什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如此吸引着日本人民呢?原来他们在儿时的教科书里早就熟读了中国唐代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说这首诗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韵味和情致写得太美了……”教师提供一个这样新颖的线索,就既对认知的对象起到指引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以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从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一位教师在教《孔乙己》一课时,进行导入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人们看了悲剧往往会流出同情的泪水或者是感到很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究竟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样的悬念疑问就紧紧抓住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
二、沟通情感,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有句话说得很好“情动于衷而溢于言”,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最真挚的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师生间的关系更为贴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有位教师到另一所学校讲课,由于师生间从来没有接触过,显得很陌生,于是就在课前这样说:“同学们,有句古话叫‘有缘千里来相会’,还有一句是‘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天我们由于一条求学的红线而相逢、相识,就让我们珍惜这次缘分,来互相配合,增进我们的友谊吧,大家说好吗?”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古有感情的课堂口语,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使自己句句求精的课堂用语入耳入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2.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让学生认真听讲,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一个动作会使学生开怀大笑……因此在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敞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更能吊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一实习生讲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学生经常是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只是会偶尔抬头看看老师是否在注意他,当时实习老师并不敢怎么管学生,只用温和的方法试着去提问他,即使他答不上来也不责备,还用一贯的眼神鼓励他,后来这个学生明显的课堂上不再睡觉,在他的周记中还写到:“我才知道一个肯定的眼神会给我这样大的鼓舞,他,一个实习老师,给了我学习勇气,真的很好!”,教师的言行确实会给学生莫大的影响。
3.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感染学生。在教材中有许多的情感素材可以挖掘运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赋予教材内容一定的情感色彩,设计教学情境去陶冶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有位教师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都知道,母爱是深沉不张扬的,她通常平凡的让人熟视无睹。而当史铁生能够清醒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时,便逐渐将目光投射到自己母亲的身上,原来,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同
时他还感悟到母亲的爱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但他却全然不知。即使这样,他的母亲毫无怨言。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体验到了这份比金子还珍贵的母爱呢?”整个课堂很静很静,很显然同学们被这份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着、思考着、回味着。这节课,教师很显然地把作品(作者)的感情波澜准确地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思维都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完全地透过现象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含义。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与之相配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与课文内容的讲解紧紧贴在一起,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更透彻。就像一位老师在讲《我们家的男子汉》时,首先播放了《童年》这首歌谣,让学生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快乐无比的童年,然后再让学生在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这样的课,轻松而又印象深刻,而且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讲究教法,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掌握较多的技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因此讲究不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1.言语性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口头语或书面语比较迅速、准确地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它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这些方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谈话,掌握讲授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等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这些方法是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手脑并用,能在自己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最后得以巩固。
3.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间的集体讨论或自我发现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和发现法两种,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但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某种方法对某种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方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行。”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有道理的,所以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四、立足教材,学生学习指导的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教不是单纯地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
1.课程式指导法是把学习方法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向学生系统进行传授。这样的做法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高度重视,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般的基本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
2.迁移式指导法是通过教师“举一”,培养学生“反三”的能力。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举一”要选准,而且选的“一”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与学生要反的“三”具有相通性,否则就收不到迁移指导的理想效果,影响学生使用科学方法的积极性。
3.点拨式指导法是教师以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为前提,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生学习。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设计、选择点拨点,垫在学法指导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另外还要选择点拨的最佳时机,点在新旧知识衔接时,点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就像一位教师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让学生解释“基础”一词,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指建筑物的根基。”教师在这里便用点拨法点拨学生:“以前我们讲解词的方法的时候,其中有一条叫随文法,大家想想,用随文法‘基础’一词如何解——指(原来文化的)底子。”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
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不光要关注学生的状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还要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只有在教师
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地位。只有让教师在课堂上讲究最优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新课程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8.
[2]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07.
[3]章康为.教学语言艺术浅谈.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2).
[4]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基于学生实际的思维发展现状,立足文本,适时调整教学环节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常常发现执教者不是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而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漫谈,游离于文本之外,偏离了教学重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缺乏准确的了解和分析。譬如,在我校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一教师教学《鱼我所欲也》,疏通文意后,执教者将这样一个问题之球“踢”给了学生:如果让你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选择,你将会选择什么?请说出选择的原因。好多学生异口同声:“熊掌!”一学生陈述原因:因为熊掌属山珍海味,谁不想品尝一下它的美味?学生的答案在老师预设之中。老师正欲趁机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想到一男生站起来说道:“我选鱼!因为熊是珍稀动物,咱们要保护它们。”这一与众不同的观点引起了一些同学的赞同。此观点没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也让其感到似对非对——是呀,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应该增强,对动物存有的一颗爱心应该呵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应该鼓励……基于这些想法,执教者不由自主地改变了预设教学路径,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于是趁势让大家就该同学的选择发表看法,结果绝大多数同学赞同该生的回答有其合理性。反思此教学案例,执教者已经觉察到初中生的求异思维正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教学中具有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意识,于是抛出了“假如让你在鱼与熊掌间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活动。但这位老师没有意识到初中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摆脱不了幼稚和谬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矫正。其实,课文中的“鱼”“熊掌”,不是实指现实生活中的鱼和熊掌,只是用来比喻珍贵的或值得珍视的东西。而那位学生由于对这个比喻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入,把熊掌仅仅理解成“山珍海味”这类具体东西,所以从环保的角度提出“择鱼弃熊”的观点,这是思维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而这位执教者对学生思维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没有做好相应的预设,面对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不但不能进行适时引导,反而步入认同行列,其结果是不但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误区。
二、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对于求异和创新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思维的独立性、逆向性、发散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也在不断优化,但他们的这些思维仍然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要关注到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而后两者的训练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状态,但往往忽视了对其他思维形式的了解和分析。比如,一教师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在质疑环节学生提出: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是不是就是课文里的孔乙己啊?”学生有说是,有说不是,教师的回答也很简单:“这个问题没必要讨论,名字嘛,就是一个符号,正如同学们的名字一样,有些在家里父母还叫你们小狗、小猫呢。”显然,这位教师轻描淡写的回答,扼杀了学生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发现。这也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没有根据学生思维流向适时改变教学预设的结果;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课堂教学就会大大增色。相反,在《斑羚飞渡》的教学活动中,一教师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是如何飞渡的?斑羚飞渡的壮烈场景将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该教师匠心独运,设计了这三个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遵循了第四学段学生的思维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到深层。此案例表明,教师正确把握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问恰当,设计合理,巧妙地帮助学生消化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培养思维能力,既要关注学生共性的思维特点,也要关注个性思维差异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学生的思维差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予以关注。但是,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性别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或者是个性不同,也会导致思维特点不同,思维发展状态不一。这方面的思维差异,教师往往关注得很不够,因而常常在课堂上用画一的方式、统一的要求训练学生的思维,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请看《风筝》的教学片段——一位教师采用以下方式导入:出示放风筝的图片,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和放风筝时的心情。一学生回答:童年的时候,我跟村里的小伙伴来到空旷的田野里放风筝。看见风筝在天空下飘荡,大家激动得笑啊,跳啊,玩得十分开心。教师启发:请你再描述得生动一些,语言再美一些,好吗?还可以渲染一下你当时激动的心情。该学生红着脸,保持沉默,课堂冷场了几分钟。此案例中,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是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执教者看来初中生大都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他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有差异的,思维特点也各不相同。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描述得生动一点,语言再美一点”,这样的引导是无效的。如果教师意识到该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可以对当时的天气情况、风筝形态、放风筝的系列动作等具体内容进行启发,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形象思维活动,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作者:宋远馨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连防中心中学
摘要: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实效性,充分利用和挖掘教育资源。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和优化课堂结构,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注重实效 改革语文课堂结构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学习求教的感悟。
一、重视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技能,语文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情境的创设要有其明确的目的,要有新意,有启发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时,在课件创设上就注重了这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揭题、导语、出示课件——棉花生长繁茂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想不想与棉花姑娘交朋友呢?生:想
师:播放音乐《棉花姑娘的故事》
师:出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读语段。棉花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师出示课件:蚜虫危害作物的情境,指名学生读句子:她多么盼望有医生给她治病啊!
师:同学们谁能给她治病呢?请看课件出示,读课文2——5自然段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师:指导学生在复读中体会句子、语段的思想感情。合作交流学习。采用分角色朗读、指名读、集体诵读。
读后汇报:你发现了什么?生:啄木鸟也来给她治病了。师出示课件: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教学生反复读,教学生字,识写:请、帮。
师:燕子、啄木鸟她们为什么都飞走了,棉花姑娘的病真的没给她治的吗?生:老师,是七星瓢虫来帮她治的。
师:你知道七星瓢虫是什么样的虫子吗? 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汇报。
师:出示课件:七星瓢虫捉蚜虫的情境,读最后两自然段。以这个教学案例看,情境创设恰到好处,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自主探究的兴趣。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好的情境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情境的创设由很多种教学形式,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要想使情境创设具有时效性,就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特征,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做游戏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童话故事等将其抽象的简单枯燥的知识赋予生动的兴趣,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目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力求识字结合运动多种直观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我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中感受颇深,同时巧妙的精心的教学设计让我耳目一新,值得我去认真学习。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制作了生动的课件:一群黑灰色的蝌蚪正要去找妈妈!在它们前面有一片美丽的水藻,较远的地方有红鲤鱼妈妈和一只大鳖,在学生正被吸引时,她适时地说:“这群小蝌蚪想去找妈妈。想去向鲤鱼妈妈和大鳖问一下妈妈的情况,但它们遇到了困难,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学生的热情被情境调动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只要你用很好的方法记住水藻两字,小蝌蚪就能靠近鲤鱼妈妈和大鳖了。识记的方法真是多极了,看看因为自己的帮助小蝌蚪能如愿以偿,学生们喜形于色,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识字教学是这样,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创设实用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人教版第十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田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练笔,引人入胜,尽快将学生的思维走向诗意。有一天,苏轼和几位朋友一起泛舟西湖。忽然一阵乌云飘过来,天竞下起雨来,无数颗雨点打破了这一池碧水,池面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水泡泡,远处的景色笼罩在雨雾中,如同画了淡妆的美丽的少女般含蓄羞怯;一会乌云散去,雨势渐小,斜阳夕照,天空挂上一弯七彩斑斓的彩虹。经过一番雨水的洗礼,阳光下的西湖就像施了浓妆似的妩媚妖娆。在饱览了雨天晴日的美景之后,大家出了一番争执,各持己见,到底是晴天西湖好,还是雨天的西湖美呢?请你把他们当时争论的情境写出来,有的说:“——”。有的说:“——”。苏轼见这种情况,立刻站起来提笔泼墨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田老师依据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练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美景,深入理解了西湖的美,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之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例:张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并结合班级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制作课件。
导语: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已经解到不少科学技术成就不仅依靠执着的科学精神,更饱含着伟大的献身精神。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进一步感受科学精神。
看图片,课前预习了吗?一定搜集有关资料了吧!那你一定知道他是谁(出示航天飞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随着神舟五号胜利飞天,全世界都记住这位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这是他即将走下飞船的照片,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了三句话(出示课件:“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生读感悟文意。师:这短短三句话圆了我中华炎黄子孙一个千年的梦想,这梦想是?(飞天梦)此时杨利伟用手势骄傲地告诉我们这个飞天梦此时此刻圆了。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前提。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还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于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应包含课前、课上以及课后三部曲。创建高效的课堂也就应该演奏好这三部曲。每一部分对于创建高效课堂都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具体的应该从以下这三部分出发。
一、认真备课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而备课工作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刻苦钻研教材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此来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我认为,不管课堂教学怎样改都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教材是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编排以及内容的选取都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对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在课堂做的功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充分指出了教师在充分各种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可见,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认为,我们在分析、研究教材的同时就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们学生具有的自身特点来深化或者弱化相应的知识点,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掌握。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
教学是基础,学生是目的。归根结底,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之余多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性格特点、认知能力、思维特点等基本情况,以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这也是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中“因材施教”的实际要求。学生的性格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内向,不爱发言,有的则活泼好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调动内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内向的学生,我们在上课时应多分配给他们一些任务,使他们完成指定的任务,以免使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中游离课堂,虚度上课的宝贵时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学案。但是在汇报交流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主动汇报学习成果。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指定一些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且我们还要多多鼓励内向的学生,使他们增加学习的信心。对于外向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忽略,应该引导他们继续保持主动性,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所在的学校正在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组内互帮互助。例如,在学习“距离”这个概念时,组内成绩中差的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划出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但并不十分理解这个概念,所以向学案中出现的“要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怎样修才最近”问题,他们自己很难解决。但是通过组内学生成绩好的同学的帮助,学生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此类问题。可见,合作学习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提高课堂效率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学案中知识所理解的水平也就不同,而且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展示交流环节中,对于问题讲解的清晰程度也有所不同。平时上课时,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使他们学习教师及其他学生表述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学生的成绩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认证倾听组内同学的发言以及班上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很多问题都会有多种解法,例如六年级的分数解决问题中:“学生一共植树540棵,男女生植树的数量比例为5:4,求男生女生分别植树多少棵?”多数学生往往只想到一种解题方法,那就需要学生拥有认真倾听的习惯,听取其他学生的解题方法接思路,以开阔思路学会更多的解题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思路开阔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只管学生的分数好不好,不管学生的心情好不好”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总是抱怨学生的脑子笨,学习不用功;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容器,只是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孩子们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充满稚气的孩子却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在紧张、疲劳的气氛中挣扎。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儿童的心变成什么样子,变成鲜花还是枯树皮,取决于教师。”或许,当今的教育更需要的是好的教师,有魅力的教师。只有在每个学生遇到魅力教师这样的“活水”来浇灌的时候,学生才能蓬勃生长,散发出魅力之光。
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生涯中独帜一树,光靠爱岗敬业的精神远远不够,还取决于是否具有魅力,能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课堂。而教师的魅力又需要具有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和洞察一切的睿智。因为内在的魅力不是被某个专家“牵着鼻子走”,也不是缩手畏脚“摸石过河”。从某种角度上看,魅力是一种个性张扬;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一场争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片曙光。
1 魅力老师的魅力课堂
“儿童的心,春天的脸,享受成功时,阳光明媚,遭挫败时,阴雨绵绵;与知识共鸣时,激情洋溢,相斥时,萎靡不振。” 布鲁纳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课前,魅力老师要悉心解读学生,认真寻找教学的起点,设法增添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和挑战性,提高学习的投入度。学习是像诗一样美的事情,我曾经听了一位魅力教师的一堂课,他在优美的诗文中,引导学生计算百分数问题,语数结合,趣味融融。“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该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看看哪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再让学生计算“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课下找找生活中的广告词等,使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该片段10%的,相互交流。当教学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时,有的学生心理上会人为地自己设置障碍,有魅力的教师要善于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就地取材,改编课本例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学习的内驱力,激活认识需求和思维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充分利用院子里的沙子,让学生做实验:先用空杯装满一杯细沙,再倒出另外装好(不要与其他沙混装,以便比较),接着往杯中放进木块,再往里面回放沙子。引导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木块占有空间。然后小组间比较观察几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启发学生认识,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连平时讨厌的沙子也变得可爱了。他们在玩中探索新知识,在身边学习新数学。
2 魅力老师的魅力实践
魅力数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开展有意义的具有浓厚数学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我要求学生通过调查与统计的实践活动,了解周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伴随人们休闲时光的一种重要内容,人们通过各种栏目的节目去了解社会,了解多彩的自然景观,认识生存的地球和宇宙,海外的游子们通过电视节目了解祖国的变化,倾听母亲的呼唤……每个人由于需求不同,选择的栏目也不同。谁来说说,每天你的家庭成员怎样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哪些栏目的节目的?学生参与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和情况分析的全过程,他们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并作出怎样的情况分析?学生跃跃欲试:“观众最多的是什么栏目,有多少人?这些人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我接着孩子们的话题“他(她)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类剧目?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观众最少的是什么栏目,如果你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人,你会做出怎样的改进?”留给学生一个个思考的空间,播下了一颗不断探索思考的种子。把自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围绕学习的内容大声交谈、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力争把原来自己进行教学的表演舞台,重新构建成师生对话的平台,用大量的时间站着或坐在他们前面倾听组际间的相互讨论或和他们交谈,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追求创新的价值。让孩子们从创新的教育走向魅力的人生。
3 魅力老师的魅力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认为有魅力的教师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通过亲切的话语、的动作、信任的眼光、认真的倾听等言行展现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欣赏、信任、期待,从而用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艺术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实现以情感人,以情治学,以情育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从不吝啬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将数学学习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例如:教学3×3=?一位学生答6,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此时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看了一下大家,又用和气的口吻对这位学生说:“不错么,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并安慰他坐下来再想一想:“你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吗?说说看”。这位学生虽然失败,但没有因失败面感到沮丧,又抬起头来认真听讲,继续发言。教师以无声的语言——目光暗示有效遏止了班上“讥笑”的不良行为,又用心灵的关怀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民主、营造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探索提供心理保障,以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实施以成功为价值导向,以充分肯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为出发点,以鼓励性评价为中心的赏识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唤起学生的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4 魅力老师的魅力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常常教然后知不足。其中有些属于精益求精的建议,有些属于教无定法的设想,还有一些是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有魅力的老师倡导课堂教学的随机生成性,但决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倡导随机生成与讲究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统一。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学者,我们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在课前,更多地是在课中和课后。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提倡教师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反思学生的变化发展,反思神圣的教育法典。因此,有魅力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就要求提供学习的条件,课堂上不拘泥于教案,把数学活用,把关注的目光全部投在学生身上,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及时写出反思笔记,分析和记录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其中不免有自己开心的教学故事,或困惑的教学案件。但我们不妨用老舍先生的话来作个总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魅力老师教学”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学设计中还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教法进行评判,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及时地回想和记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经验教训,实现学习内容的再创造,从而把握自己的学习风格,更好地加以利用。当然,魅力来源于挑战!充满青春活力的“弄潮儿”,你们还犹豫什么?让我们的数学教育拥有更多充满魅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