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索比拉特

索比拉特

时间:2023-05-30 10:1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索比拉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那天,我打开电脑,进入赛尔号游戏。我输入121550的账号,密码555555,我进入了赛尔号。

突然,一条白光闪烁,我被带进赛尔号的世界。我看到了我最喜爱的精灵索比拉特。他是满个体。

我和我的索比拉特去赫尔卡星,不幸,遇到了海盗,他们用了50多只100的精灵把我索比拉特给抓走了。索比拉特把我一推,我被推到了远处。就这样,我逃走了。

魔焰用自己257的速度向前冲,把我们抛在一边,我叫他等等,他说:“不行,索比拉特是我们的弟弟,我在也不能忍受了,你如果还是他的主人就支持我。”我不知不知办,就答应他了。

见到海盗,我看见我的魔焰和索比拉特被捉走了,我特别气愤,我叫鲁斯和丽莎和他们硬拼。可还是都不过。正在这是,海盗要对我下手了。我下的都尿裤子了。说时迟,那时快。我打盖亚和雷伊,上古炎兽,哈尔翼峰等许多100级的精灵过了就我。我高兴的不得了了。

我消灭了海盗。

第2篇

多国奥斯卡送选外语片选定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已启动运作,各国报送最佳外语片的截止日期为10月1日。印度方面,此前颇受推崇的电影《午餐盒》意外落选,而鲜为人知的古吉拉特语电影《公路故事》(The Good Road)爆冷入选。《公路故事》由印度国家电影发展公司(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投资制作,影片围绕三组人展开故事,他们中有大人有小孩,都沿着印度一条向西的公路旅行,期间相互之间产生命运交汇。这部公路电影于今年七月在伦敦电影节上首映,也曾作为古吉拉特语电影,获得国家电影奖(National Film Award)。第86届奥斯卡奖的提名将于2014年1月16日公布,因与俄罗斯索契冬奥会闭幕日冲突,颁奖礼延迟至2014年3月2日在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

《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2013.9.27

发行近280年 《劳埃德船舶日报》宣布印刷版停刊

出版发行近280年、世界上最古老印刷报纸之一的《劳埃德船舶日报》(Lloyd’s List)日前宣布将于今年12月停止发行印刷纸质版,全面转入数字报纸行业。《劳埃德船舶日报》创建于1734年,多年来,这份报纸一直被认为是全球航运业新闻领域中的权威信源。该报副主编理查德·米德(Richard Meade)在一份声明中说:“鉴于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开始转向数字报纸,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停发纸质版媒介。此外,数字报纸除了编辑速度更快之外,还可以为每一位读者量身定制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的纸质媒介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相当一部分传统报纸已开始尝试推出电子版,并推行付费墙等收费模式。

《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9.25

金牌制片人布鲁克海默与迪士尼分道扬镳

好莱坞再传“分手”消息,曾打造过《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金牌制作人杰瑞·布鲁克海默与老东家迪士尼不再续约,合作明年正式结束,就此,这段从上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在好莱坞堪称最成功的一段合作关系宣告完结。迪士尼方面的解释是公司今后将会把发展重点放在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卢卡斯影业上面,而布鲁克海默则正在寻求制作一些“更成熟、更大众”的作品。在合约到期前的时间里,迪士尼和布鲁克海默还将完成之前定下的工作项目:其中包括《加勒比海盗5》和《国家宝藏3》,而原定于2015年7月10日上映的《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将被挪后至2016年。

《综艺》Variety 2013.9.27

四部英语电影入围罗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第3篇

关键词:人物发展轨迹;形象定位;外形层面;内心层面;行为层面

1 剧本创作中的人物发展轨迹

《为奴十二载》的主人公索罗门・诺瑟普遵循了剧本创作中“平静生活――打破――进入情境――发展――情节1――情节2――――结局”的人物发展轨迹:

索罗门・诺瑟普是一名木匠兼小提琴手,他受过一定教育并且已婚,在美国纽约州的萨拉托加过着平静的生活。在一次想要寻找“打工”机会的过程中被两个白人诱拐绑架,而这一切打破了他原有的生活,开始进入“奴隶生涯”的情境。故事的发展是他被迫改名为“普拉特”并被卖给种植园主福特。情节点一是索罗门与种植园的管家迪比茨相处并不融洽,在一次被处以残忍私刑之后,福特不得已将所罗门卖给凶残的埃德蒙・艾普斯,这开始了他奴隶生涯中的又一次转折。情节点二是索罗门妄想用钱请一位白人帮他寄一封信到纽约,不料背地却被告发,他只能悄悄将唯一的希望烧掉。故事的是索罗门经过不懈努力寻求到了来自加拿大木匠巴斯的帮助。结局是重获自由,回到纽约的家。

整部影片的剧情和世界化的人性阐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触动,美国的黑奴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问题,更是世界人类发展史中难以抹去的一笔。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能够客观全面地消化原著,并利用电影手法从细节处着手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索罗门・诺瑟普的内心世界。从刚刚被绑架为奴隶时的自报家门辩白自身身份,到渐渐变得安静含辱偷生,在这过程中的伺机逃跑作罢,绝望着一直到后来,那个曾经血气方刚的索罗门几乎连自己都快要相信自己是从乔治亚州逃跑出来的奴隶。

2 人物形象定位之外形层面

从人物形象定位的第一个层面肖像、外貌、神态来看,索罗门黝黑的皮肤,蜷缩的卷发,紧皱的眉头,向外凸出的眼球和泛白的眼珠以及厚实的嘴唇,永远刮不干净的胡茬和破烂不堪的衣服,这几乎将黑人奴隶的全部特质融入血液。从他含情脉脉地凝视妻子可以看出索罗门深爱他的妻子儿女,爱自己的家庭;但从他与两个白人骗子交谈时流露出的笃定神情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而单纯的人。另外,在这一层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极大的反差和对比,在未被绑架赎卖之前,索罗门是西装笔挺、杖棍在手的翩翩绅士,而不幸进入奴隶群体后就只剩下破旧肮脏的薄衣衫和整日的蓬头垢面。初进牢房时,索罗门的神情是带有反抗性的,坚毅而倔强,但经过一次次的虐待毒打,甚至目睹了黑奴被杀的过程之后,索罗门的神态更大程度地变为顺从柔软、胆怯和恐惧。直至最后时刻,巴斯答应他的请求并被救出,索罗门才充满希冀地泪流满面。

索罗门神情态度的变化并不是一朝夕间就完成的,主人公是在经历了与原有生活极为不符甚至惨绝人寰的压迫之后一点点转变的。其中一个转折点就是几天来跟他“共苦”的克莱门斯被主人救赎逃生,这给了索罗门不小的打击。之后的重点转折是在福特老爷的种植园中,索罗门得到了福特老爷小小的“尊重和重用”,他天真地以为福特会了解他的苦衷给予他重生的机会,却不曾想自己竟被福特狠心卖给下一任奴隶主,这件事情对索罗门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他几乎不敢更不能去信任任何人,所谓的“奴性”不得已地慢慢被激发出来。

3 人物形象定位之内心层面

神态外貌的变动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要归结于它们的根――内心层面。从人物形象定位的第二个层面――性格、心理、情绪来看,作为一个受过教育并拥有良好修养的人,索罗门的性格是坚毅刚强、自信而高傲的。例如,在影片中,索罗门听闻两个白人对自己的夸赞后骄傲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哪怕是在被贩卖后索罗门向福特老爷讲述自己的工程观点时都是自信而胸有成竹的。而就是这样一个性情的人,在眼看着女奴伊莱莎与子女分离、自己惨遭转卖、被令亲自鞭打帕茨后心理状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一次意图妄自寄信的大胆行为被埃德温识破,埃德温夹紧他的脖子质问,索罗门的心情紧张不安到了极点,烧信时汩汩的泪水也将所罗门所有的美好向往和积极心绪摧毁。但从索罗门“卧薪尝胆”的忍辱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性格中坚毅隐忍、刚强笃定、充满智慧的一面,即使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索罗门还是在不断地寻求自救的途径。他在与自己所处的整个历史背景相抗衡,更是在与自身几乎被摧垮的心理情绪相抗衡,在逆境荆棘中的无声奔走,用淋淋鲜血开辟自由之路。

4 人物形象定位之行为层面

从人物形象定位分析的第三个层面――语言、动作、行为,我们更容易直观地剖析主人公索罗门。从影片开头索罗门调试琴弦、拉小提琴的行为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高雅情调的人。在牢房中他一脚踢走地上的饭碗并站起来大声解释自己的身份,可以看出他的爱憎分明和对自我的重视。他的多处语言如“为了捍卫自由,我的背上满是伤痕,你别乱谴责我”,“你得知道,我不是奴隶,我来您这儿之前是个自由人”等表明索罗门是一个崇尚自由、拥有极强自尊心的人。他严词拒绝帕茨的自杀要求,可以看出索罗门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品质。他将桑葚汁当作墨水,削尖竹签写字体现了他的机智灵活、有想法和主见。但在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种种之后,他却欣然捧起了黑奴主分发的食物,这样回答埃德温夫人的疑问:只懂“零零星星一两个词,但书面文字我根本看不懂”。他用力地摔烂自己曾经如获至宝的小提琴,用粗糙的手一遍遍抚摸刻在上面的妻儿的名字,也许这里是最让观众感动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支持索罗门不断改变自己、放低自己、忍辱负重等待偷生机会的全部力量。

在影片的00:47:05~00:51:22长达四分多钟的时段,索罗门被吊在一棵树上,清晨到黄昏,来往的奴隶没有一人敢将其救下,唯有女奴帕茨偷偷喂他一口水后匆匆离开。就像影片前半部分克莱门斯所说的“生来就是黑奴,黑奴可没胆量反抗”。索罗门・诺瑟普的人物形象承载了一个黑奴的十二年乃至一生,这也是旧殖民地时代千千万万个黑人奴隶的缩影。也许最可怕的不是被贩卖至异处它地,可怕的是失去自由、失去对非自由的反抗、失去追寻自由的念头。

5 结语

坚毅、刚强、求生、要自由,就是索罗门。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曾经讲过一句话:“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进入奴隶制的角度,后来我找到了这本书《为奴十二载》,一个自由的人,因为绑架而被卖为黑奴。选择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他。”一个宏大繁杂的史诗性题材如何拍摄,导演选择从最微不足道、切实可行的电影人物入手,永远站在最普通的观众角度,实为明智。其实我们都没发现,索罗门也许不仅仅是电影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带着我们讲完整个历史故事的人。

参考文献:

[1] 陈祖继,于宁.影视编剧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 路易斯・贾内梯(美).认识电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第4篇

2011,谁的青春比我狂?海莉・斯坦菲尔德如是说。2011年2月27日,在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14岁的美国女孩儿海莉・斯坦菲尔德因获得最佳女配角奖提名而备受瞩目。

海莉出生在美国洛杉矶,父亲是室内设计师,母亲是健身教练。海莉曾在加州上学,但12岁那年开始在家自学。她具有过人的表演天赋,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8岁就在一些青少年教育电视节目中担任配角,同时还担任美国著名零售商店K-mart的代言人。海莉的才华和美丽最终引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科恩兄弟的关注,受邀参演他们的新片《大地惊雷》,饰演“Mattie Ross”一角。海莉的精彩表演赢得广泛好评,并使她成功亮相奥斯卡。

2011,谁的青春比我比亚莉克希亚・索洛尼如是说。2011年4月,欧洲议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会议,会场设有专供翻译员工作的小屋,欧洲议会曾有规定,走进这间小屋的人不得小于14岁,然而,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儿亚莉克希亚・索洛尼改写了历史。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高级环境会议中,她戴着专业的头戴式耳机,一边倾听耳机里代表的发言,一边准确无误地进行同声传译,将西班牙语和法语译成英语。来自英格兰的代表罗伯特・斯特迪说:“我们都爱这位天才又迷人的小姑娘!在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上,10岁的她能如此出色地完成工作,真是太神奇了!”

索洛尼出生在剑桥市,父母都是剑桥大学的教师,会讲法语和西班牙语。两岁时,索洛尼得了神经胶质瘤(恶性脑肿瘤的一种),危及生命,经过18个月的痛苦化疗,虽保住了性命,但视神经受损而完全失明。在父母的爱护和帮助下,她4岁时接受盲文教育,6岁时学习最难的汉语,9岁时以全A成绩顺利通过GCSE(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法语和西班牙语考试。如今,索洛尼是公认的语言奇才,精通英、法、西班牙和中文。

2011,谁的青春比我狂?王江如是说。2011年8月5日,王江顺利通过金融投资考试(FINRA),并于8月8日成为注册股票经纪人,年仅17岁零77天,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股票经纪人。王江,英文名JohnWang Clow,是一位中美混血儿,父亲是美国人,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母亲是中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专业,也是一位博士。王江的童年时光在中国武汉市和美国圣保罗市轮流度过。受父母的影响,王江对写作、声乐、钢琴、围棋都充满了浓厚兴趣,他曾两次参加楚才作文竞赛,并都获得好名次。数学更是他的最爱,从武汉的初中毕业后,他被美国圣曝罗中学录取,凭借在中国积累的数学基础,直接跳读该校高四的数学课程,当时令他的美国同学目瞪口呆。

2011,谁的青春比我狂?侯逸凡如是说。2011年11月,在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17岁的中国女孩儿侯逸凡成功卫冕,成为历史上两夺世界冠军的最年轻棋手。

侯逸凡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兴化市,小时就有男孩气。5岁时,大孩子教她学跳棋,她一学会就将那些小老师全部打败。父母注意到了她的天赋,尽一切努力帮她学棋。父母甚至双双辞职全程陪伴她的学棋之旅,曾经有一段时间,一家三口挤在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过着艰辛的“北漂”生活。9岁时,侯逸凡进入国家队,每天训练5小时,12岁时,成为世界最年轻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侯逸凡下棋思路清晰,棋风充满霸气,被誉为“天才少女”。

2011,谁的青春比我狂?乔丹・罗梅罗如是说。2011年12月24日,年仅15岁的美国男孩儿乔丹・罗梅罗成功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温森峰,成为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最年轻征服者。这一成就是许多职业登山家到三十多岁才可能达到的目标。

乔丹・罗梅罗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和继母都酷爱登山运动。9岁那年,乔丹被学校走廊上描绘世界七大高峰的壁画深深吸引,就萌生出征服这些山峰的梦想。于是,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开始进行艰苦的登山训练,并自己出面向邻居和同学募集登山经费。从10岁起,在父亲、母亲和继母的支持下,他先后登顶了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欧洲厄尔布鲁士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洲麦金利峰、大洋洲查亚峰、亚洲珠穆朗玛峰等六座高峰。2011年圣诞前夕,他终于实现了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梦想。这个有点腼腆的少年有一段经典语录“我想为自己做些值得铭记的事情,登山只是生命经历和体验,不过碰巧现在我只有15岁罢了。”

2011,谁的青春比我狂?贾斯汀・比伯如是说。2011年岁末,在世界权威财经媒体《福布斯》杂志所公布的2011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100名人排行榜中,年仅17岁的加拿大流行小天王贾斯汀・比伯综合排名第三,收入高达5300万美元。

第5篇

哈尔滨犹侨深受俄罗斯民族的影响,十分偏爱音乐与戏剧艺术,经常可见犹侨在中东铁路俱乐部、商务俱乐部、秋林俱乐部等场所举办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及独唱、合唱音乐会。20世纪20年代始,一大批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犹太音乐家受邀来此表演,使哈尔滨犹侨的音乐戏剧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犹太音乐家,同时也学习传播了中国的民间音乐,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正是由于犹侨对音乐艺术的偏爱,因而对音乐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亦十分重视。1925年11月18日,在俄国市政当局的倡议下,由俄国犹太人U.M.戈尔德什京与妻子V.I.迪龙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炮队街(今通江街)上开办了一所音乐学校。

U.M.戈尔德什京1910年毕业于德国柏林皇家学院音乐系,师从著名小提琴家马托教授。1913年他在彼得堡音乐歌剧院任首席小提琴独奏。1915年至1923年,他在高加索组建了“巴库音乐学校”并担任校长一职。1917年他初识天才钢琴家V.I.迪龙,即邀请她一起合作演出并担任“巴库音乐学校”的钢琴教师。迪龙生于俄国萨拉托夫市,幼年曾在乌克兰波尔塔瓦的“莱索夫斯基音乐学校”受过系统的钢琴培训,12岁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家人送往德国莱比锡公立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师从著名钢琴家泰克马勒教授。1911年毕业后辗转到彼得格勒(圣彼得堡旧称)继续跟随布卢门菲尔德教授学习演奏技巧。1923年,U.M.戈尔德什京与V.I.迪龙在莫斯科演出时遇到了大提琴家S.M.施皮尔曼,三人商量组建一支“莫斯科三人演出小组”,开始在俄国国内及国外众多城市间展开巡演活动,深受观众欢迎。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U.M.戈尔德什京一直考虑在上海建立一所音乐学校,但机缘巧合,他与妻子迪龙在哈尔滨定居下来并且一住就是十二年。他们夫妻俩开办的音乐学校一开始叫“哈尔滨市立音乐学校”,1928年8月18日才改为以俄国著名音乐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格拉祖诺夫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学校,即“A.K.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由U.M.戈尔德什京亲自任校长,V.I.迪龙任钢琴部主任兼学校艺术顾问,S.M.施皮尔曼任大提琴部主任。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担任教师,包括:B.M.拉扎雷夫、I.M.霍维茨、B.希费尔布拉特,以及著名歌唱家A.Y.索洛维耶娃-马泽列维奇、M.V.奥斯波娃-扎卡尔耶夫斯卡娅。

为了方便学生中午下课后可以来学音乐,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安排每天下午3时开始授课,学校完全采用俄国和欧洲音乐课程设置方法,设有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声乐、管乐、乐队合奏、合唱、理论作曲及其他有关理论课程,教师大部分是俄国犹太人。从学校建立伊始,U.M.戈尔德什京就牢牢秉持办学的基本方针:即与俄国国立音乐学院的一线教师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中俄两国青年音乐家,相互提升音乐水平并学习中国民间音乐,扩大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尽己所能地扩大中国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学校成立伊始,资金并不充裕,为了解决经费来源问题,U.M.戈尔德什京与夫人迪龙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各种募捐演出活动、室内音乐会等,一方面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一方面以练促学提高了学生们的现场演奏技巧。

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人才济济、师资力量雄厚,该校钢琴部授课教师有V.I.迪龙、L.B.阿普捷卡列娃、I.M.霍维茨、I.M.伊康尼科娃、R.G.卡尔波娃、Z.A.普利贝特科娃、T.A.齐纳列娃、N.V.鲁迪科娃。小提琴部授课教师包括:U.M.戈尔德什京、N.A.希费尔布拉特。大提琴教师有S.M.施皮尔曼、I.M.乌尔斯坦因、S.I.斯图宾、K.I.夏皮罗、N.D.科察列夫。管乐器授课教师有I.A.阿尔比茨基(巴松)、P.F.索博列夫(黑管)、L.F.奥维钦尼科夫(双簧管)、D.I.塔伊洛夫(小号)、S.P.施耐德尔(圆号)。声乐(独唱)部授课教师有F.P.卡恩、A.S.波利卡尔波娃、M.V.奥西波娃-扎卡尔捷夫斯卡娅、V.G.舒什林、A.N.索洛维耶娃-马祖列夫斯卡娅。声乐(合唱)部授课教师为I.P.拉伊斯基,音乐史教师为S.S.阿克萨科夫,艺术史教师有M.A.苏加诺夫、V.M.安娜斯塔谢耶夫、I.P.瓦尔福洛梅耶夫、A.Y.泽林斯基。此外还有打击乐器部教师L.J.切尔诺莫尔丁,铜管乐器部教师D.I.伊洛夫和S.P.施耐德,意大利语教师S.P.彼得瑞兹,而音乐和声理论则由校长U.M.戈尔德什京亲自传授。

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共培养近500名音乐人才,绝大部分为犹太青年。毕业生中后来成为苏联和其他国家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的人数不少。其中成绩最出色的的有乔治?克雷切夫、阿里克谢?贝比科夫、安纳托利?波帕、西格斯蒙德?莫拉夫斯基、亚历山大?迪赛加尔,此五人皆为U.M.戈尔德什京教授之高足,以及塔蒂亚娜?切娜丽娃、伊丽娜?费德洛夫斯卡娅、安纳托利?维德尔尼科夫、斯维特拉娜?布尔苏克、文西?托玛切夫斯卡娅,五人均系V.I.迪龙教授的弟子。这些优秀的音乐人才不久就显露出他们的卓越艺术才华,有些人甚至蜚声国际。特别是校长U.M.戈尔德什京的女儿埃莉奥诺拉?戈尔德什京,后来成长为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在她离开哈尔滨之前,年仅9岁的埃莉奥诺拉与父母共同演出了一场音乐会,哈尔滨当地主流报纸皆详细报道,评论家们称赞埃莉奥诺拉的演奏精彩绝伦,并预言其日后必成可塑之才。

从1925年学校创办之初,到1936年学校关闭,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共举办过七届毕业学生演奏会,此外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经常在商务俱乐部、铁路俱乐部举办教师经典作品系列音乐会,所有艺术家都轮番上台献艺。仅1929年一年教学计划中就安排了4场学生音乐会,其中1场是歌剧作品节目,导演由I.P.沃尔夫洛梅耶夫担任,其余3场分别为:纪念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35周年音乐会、纪念俄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逝世20周年音乐会,以及巴赫、舒伯特作品专场音乐会。1931年1月,学校举办了纪念莫扎特诞辰175周年室内音乐会。2月举办了第二场室内音乐会,演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与四重奏作品。3月举办三场室内音乐会,分别演奏了尼克拉耶夫的小提琴奏鸣曲、阿伦斯基的双钢琴组曲、圣-桑的双钢琴组曲、福尔埃的小提琴奏鸣曲、舒曼的双钢琴组曲,以及现代派作曲家马克斯?列格尔里、哈尔德?什特拉乌斯和多纳尼的音乐作品。

1936年,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举办了第七届也是最后一届毕业演奏会,在那之后不久学校就关闭了。学校教师有的返回苏联,有的回归巴勒斯坦,还有的则继续辗转于中国其他城市从事音乐教育,例如声乐教授V.G.舒什林和音乐史教师S.S.阿克萨科夫。

V.G.舒什林1924年侨居哈尔滨,是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的音乐教师,又是哈尔滨歌剧院的演员和歌唱家,在哈尔滨期间曾参加歌剧《浮士德》、《拉克美》、《霍夫曼的故事》、《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剧目的演出。1929年辗转到上海,应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之邀请,任该校声乐教授前后达26年之久(1956年返回苏联)。舒什林桃李满天下,得意门生众多,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然、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周小燕、高芝兰、茅爱立等人,他们有的享誉欧洲,有的知名新大陆,故时人认为,“中国的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列入国际艺坛之林,舒什林教授是不无功劳的”。

S.S.阿克萨科夫系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俄国著名音乐家A.T.格列恰尼诺夫。1918年侨居哈尔滨,1925年起任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的音乐史教师。1928年移居上海任《上海柴拉报》音乐编辑,不久应聘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钢琴及理论作曲教授,其授业弟子有:吕翼、向偶、杨伟烈、黄廷贵、林亭玉等。阿克萨科夫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1930年曾被评为上海最受欢迎的演员(钢琴)之一。

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在经受过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同年8月哈尔滨特大洪水袭击,又经过1935年苏联政府单方面将中东铁路卖给日伪政权等几次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的冲击后,于1936年停办。校长U.M.戈尔德什京及其夫人迪龙教授后来迁往巴勒斯坦,1938年4月10日,夫妻二人在特拉维夫开办了一所音乐中学,并在“亚沙-海菲茨”大厅举办了一场成功地音乐会,不久之后这对年轻的夫妇离开了巴勒斯坦,移民美国。有关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在哈尔滨所创造的辉煌成绩的史料,近年来不断地被学者们所发现。

第6篇

[后麦克拉伦时代的矫枉过正]

诚然,史蒂夫・麦克拉伦掌舵英格兰队之旅可谓失败透顶,但在带领中小俱乐部方面,这位曾师从弗格森多年的憨厚大叔却绝对有两把刷子――执教特温特的首个赛季,他便征服了挑剔的荷兰记者,球队风评之高甚至超过了冠军球队阿尔克马尔。而在其2001~2006年执教米堡的六个赛季里,也曾给予这支积贫积弱的球队以盎然生机。2005-2006赛季,米堡在河畔球场连续斩杀阿森纳、曼联和切尔西三大豪门,联盟杯也一路挺进决赛,麦克拉伦风生水起仰仗的不是本土青训,而是那些廉价的外籍战士:在巴塞罗那难觅养老合同的门迭塔成为了球队的发动机,全能战士罗申巴克在为前者保驾护航之余还能秀一脚重炮攻门,博阿滕和哈塞尔巴因克的荷兰中轴始终心有灵犀,雅库布和维杜卡两大强力中锋曾不止一次地令费迪南德与特里难堪……那时的米堡阵中,能长期占据主力位置的英格兰人只有后卫线上的里戈特、帕纳比和现在的主教练索思盖特。

也许是目睹了队内的年轻人被外援压制得如此凄惨,2006年当麦帅高升“三狮军团”,索思盖特见习井转正后,第一件事便是对队内的外籍军团挥起裁员的大刀。

诚然,麦克拉伦召人的一群外籍老将的烂尾合同对于财力并不雄厚的米堡而言是沉重的负担,但索氏的清洗策略显然过于激进,上赛季便是明证。维杜卡固然人老珠黄,但慷慨到连转会费都不要直接送给纽卡斯尔联,白白错过敲一笔竹杠的机会;架不住埃弗顿的软磨硬泡,以1000万英镑的低价将尼日利亚铁塔雅库布折现,结局是只能在去年冬季忙不迭地贴上200万英镑拉来阿丰索・阿尔维斯救场;而早在以球员兼教练身份实习的2006-2007赛季,索思盖特的“慷慨”就人尽皆知,马卡罗内和涅梅特被分别送到锡耶纳和亚琛,均是分文不取,也难怪转会市场上被套牢的米堡本赛季无力引进新援,只能依靠上赛季加盟的通恰伊等人苦苦支撑。

稍有英超阅历的主教练都明白,一名优秀的外援尤其是前场外援,在中下游球队的保级路上是何等重要。尽管通恰伊勤勤恳恳、满场飞奔,但他归根结底并不是一个纯射手,当扎基、西塞和麦卡锡分别带着威根、桑德兰和布莱克本暂时逃离降级泥潭时,曾勇夺欧洲银靴、荷甲场均进球一个以上的阿丰索・阿尔维斯(一个半赛季39场进45球)却只能在场上无所事事――索思盖特对外援的不信任乃至偏见,让阿尔维斯空有一身本领,却得不到支援:加里・奥尼尔这样的纯工兵不能给阿尔维斯输送炮弹、埃姆内斯这样的一年级菜鸟也不行、享有左路无限盘带权的队长唐宁同样对巴西人颇有微词。给予英格兰本土球员过长试用期,甚至不惜重金频繁添购是基思、英斯和亚当斯等长期浸英式足球文化的前巨星级少帅履新后犯过的共同错误,而索思盖特不过是在这个“阵亡”名单上添加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案例――本赛季米堡最辉煌的胜利、第33轮以3:1大胜赫尔队一役,恰是琼斯(澳大利亚)、胡特(德国)、阿利亚迪埃(法国)、通恰伊(土耳其)和阿尔维斯(巴西)五大外援联袂首发的结果,这对少帅的本土化战略不啻为天大的嘲讽。

[“恋童癖”更适合游戏世界]

本赛季英超恐怕没有哪支球队拥有米德尔斯堡多达12名青年队教练的编制,也没有哪支球队敢直接提拔五名U-19球员进入一队,但是索思盖特做到了。在近乎病态的新陈代谢需求下,1983年出生的加里奥尼尔和1984年出生的唐宁俨然成了老将,他们统领着22岁的麦克马洪、21岁的安德鲁泰勒、贝茨和惠特、20岁的埃姆内斯……

如果是在足球经理游戏中,这批大有潜力可挖的青年军也许会在两三个赛季后打出名堂,然而这却是全世界竞争最残酷的英超联赛,每一轮都事关生死。即便以提携新人不遗余力而闻名的温格,依然要召入经验丰富的西尔韦斯特,米德尔斯堡却第一个在全英超实现了一线队绝无30岁以上球员。在本赛季大多数时候,首发阵容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他们更像是一支国青队。

去年普拉特领军的英格兰U-21国家队只是因参赛资格问题才无缘奥运会,但那届欧青赛冠亚军荷兰和塞尔维亚在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相形之下,足见那支英格兰国奥队成色几何。米堡的年轻人们恰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就凭这点微不足道的比赛经验要想在英超赛场上去抗衡一群在成年国家队呼风唤雨的名将,实属螳臂挡车。在冬季转会没有补充混迹英超两三个赛季的马龙金之前,这群娃娃兵的进攻效率之低令人不忍卒睹。一则冷笑话很能说明问题:当卡佩罗为英格兰队门将人选发愁时,媒体力荐米堡年轻门将特恩布尔。理由?他在英超同年龄段门将中出场机会最多,被蹂躏的次数也最多,心态肯定比哈特利卡森好!

[老国脚出走揭穿“伪青训”]

米德尔斯堡果真对青训情有独钟?就索思盖特执教以来球队在转会市场的运作,恐怕难以支撑这一定论。记性稍好的球迷不会忘记,2006-2007赛季,米德尔斯堡从皇马租借来了半报废的伍德盖特,一个赛季下来,当年的“玻璃人”踢出了自2000 2001赛季在利兹联打进冠军联赛半决赛后的最佳水准,米堡在赛季结束也行使优先购买权队700万英镑将其拿下。但仅仅半年之后,托特纳姆加价区区100万,便将伍德盖特从河畔球场带到了白鹿巷。作为土生土长的米德尔斯堡人,乡情本可令英格兰中卫抵挡住金元诱惑,但俱乐部CEO兰姆的一席话却令人心冷:“我们有许多中卫,惠特和胡特都回来了,我们还有波加特茨,主教练认为应该走一人。”当身披托特纳姆39号球衣的伍德盖特在上赛季头槌绝杀切尔西,以一尊联赛杯捍卫了胡安德拉莫斯的帅位时,为了蝇头小利送出良将的米堡作何感想?本赛季同样的一幕又发生在了卢克・扬身上,一度作为英格兰队首发右后卫的他不满30岁便被低价处理,这对米堡经验匮乏的防线无异于灭顶之灾。

第7篇

点球决出胜负这种方式本身不乏争议,很多深受欢迎的优秀球队都倒在了12码线前,许多球艺非凡的巨星都因为罚失点球而饮恨终生,但是跟用掷硬币来决定谁胜谁负相比,罚点球毕竟要合理得多。

6月30日在柏林的奥林匹克球场进行了一场四分之一决赛,120分钟紧张激烈的大战之后,德国和阿根廷这对宿敌没能决出胜负,双方不得不进行残酷的点球决战。双方门将莱曼和弗朗哥走到球门前经受考验,诺伊维尔,巴拉克和阿亚拉等人先后主罚……气氛紧张得让人屏住呼吸,不过四轮罚球结束之后,赢得胜利的又是德国人。

比赛结束后阿根廷《民族报》说:“该死的点球!莱曼――阿根廷人的噩梦!”如果点球对别人来讲是恶梦的话,那么对德国人来说则是美梦。克林斯曼赛后表示:对于点球,我对我们主罚点球的所有球员都充满信心,而对莱曼则更甚。他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守门员啊!今天就是他带领我们进入半决赛的!点球大战中的无往不利帮助德国足球笑傲群雄,称霸世界,从1982年至今,德国人已经连续赢得了4次点球大战。

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vs法国(3:3,点球)

对手是普拉蒂尼领军的法国队,这场强强对抗异常激烈。德国队由利特巴尔斯基率先攻进一球,而后普拉蒂尼罚进点球扳平比分,90分钟比赛结束后双方战平。加时赛开始后法国队发起攻势,德国队守门员舒马赫凶狠的犯规让巴蒂斯通重伤离场,但未受到任何惩罚。法国队群情激愤,连进两球以3:1领先,如果当时采用金球制的话比赛早就结束了。但是德国人奋起直追,不可思议地扳平了比分,替换上场的鲁梅尼格和首发的菲舍尔先后建功,将比赛拖进点球决战。

前两轮双方四名罚球队员都命中。法国队第三个主罚的18号罗什托踢进点球,德国队第三个主罚的老将施蒂利克的射门被扑出,形势一下子变得对法国队很有利。德国队的门将舒马赫开始大显神威,他扑出了接下来法国队西克斯的射门,接着利特巴尔斯基罚中,让双方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而后第五轮出场的普拉蒂尼和鲁梅尼格先后罚中,普拉蒂尼罚球时施蒂利克埋头不敢看。双方平分秋色,不得不进行加罚。舒马赫向右扑出了博西斯的点球,随后德国队的赫鲁贝施一蹴而就,将球队送进决赛。

不过在决赛中德国人被意大利人击败,没能第三次赢得世界杯。

法国 德国

第1轮 吉雷瑟 罚中 卡尔茨 罚中

第2轮 阿莫罗 罚中 布莱特纳 罚中

第3轮 罗什托 罚中 施蒂利克 罚失

第4轮 西克斯 罚失 利特马尔斯基罚中

第5轮 普拉蒂尼罚中 鲁梅尼格 罚中

第6轮 博西斯 罚失 赫鲁贝施 罚中

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德国vs墨西哥(点球4:1)

跟四年前相比,德国队的主教练换成了足球皇帝贝肯鲍尔,马特乌斯和布雷默等球星挑起了大梁。对手则是神奇教练米卢蒂诺维奇执教的东道主墨西哥队。一方是四年前饮恨决赛的老牌强队,一方是在家门口作战的美洲劲旅,双方自然是互不相让,在120分钟比赛里各被出示了一张黄牌,贝特霍尔德和阿吉雷先后被罚下。但是谁也没能改写0:0的比分,墨西哥队只击中了两次门框,两队不得不进行点球大战。当时争夺四强席位的四场比赛中有三场是靠点球来决胜负的。

阿洛夫斯和内格雷特先后主罚,均命中,他们都把球踢向了右侧;布雷默踢中路,罚进,基拉夫特也选择了中路,舒马赫向右侧作出了移动,但他用腿将球挡出,2:1接下来主罚的是马特乌斯,在之前同摩洛哥队进行的八分之一决赛中,他刚攻入一记漂亮的任意球,四年前他坐在替补席上观看了球队点球战胜法国队,这次轮到他亲自上阵了,马特乌斯干脆利落地踢进点球,而墨西哥队塞尔文的射门绵软无力,被舒马赫轻松扑在怀里,3:1;第四个主罚的是技术细腻的利特巴尔斯基,他如果罚进,比赛将提前结束,他选择了左路,一记轻巧的射门将球送进球门,4:1,德国队胜利了!

德国球员四罚四中,门将舒马赫也发挥出色,扑出两记射门,帮助德意志战车有惊无险地战胜了对手。在墨西哥这次德国队又打进了决赛,可惜他们碰到了如日中天的阿根廷队,马拉多纳正值巅峰,德国人又一次屈居亚军。

德国 墨西哥

第1轮 阿洛夫斯 罚中 内格罗特 罚中

第2轮 布雷默 罚中 基拉尔特 罚失

第3轮 马特乌斯 罚中 塞尔文 罚失

第4轮 利特巴尔斯基 罚中

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vs英格兰(1:1,点球5:4)

1990年世界杯以乏味难看而著称,这场在阿尔卑球场举行的半决赛观赏性较高,是为数不多的场面壮观的比赛。布雷默的任意球让德国队取得了领先,他踢出的球碰到前来“堵枪眼”的英格兰球员身上,高高飞起后诡异地落进了球门。这个有些不走运的失球没有让英格兰队束手就擒,莱因克尔在内奋不顾身的抢点攻门扳平了比分。加时赛双方各打中一次门柱,最后又迎来了点球大战。

英格兰队首先主罚,莱因克尔的射门力量角度均无可挑剔,得分,布雷默踢出一记地滚球,希尔顿判断对了方向,但球还是滚进了大门;比尔兹利选择了向上的射门,罚进,马特乌斯的射门劲道十足,罚进,这是他第三次在世界杯赛场上经历点球大战;第三轮普拉特和里德尔罚中,防守里德尔的射门时希尔顿又判断对了方向,但没能扑出点球,他跪在地上仰天长叹;皮尔斯的射门被伊尔格纳用脚挡出,留着小胡子的托恩将球罚进;英格兰队的瓦德尔第五个出场,他必须罚进,比赛才能继续下去,但是他踢出的皮球飞出了横梁……

英格兰 德国

第1轮菜园克尔 罚中 布雷默 罚中

第2轮比利尔兹利罚中 马特乌斯罚中

第3轮普拉特 罚中 里德尔 罚中

第4轮皮尔斯 罚失 托恩 罚中

第5轮瓦德尔 罚失

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德国vs阿根廷(1:1,点球5:3)

刚刚结束的这场大战同样留下了令人难忘的镜头。德国队拥有两名实力不相上下的门将,卡恩和莱曼两人都经验丰富,发挥稳定。从2000年欧洲杯开始卡恩就是国家队的主力,四年前他还当选了韩日世界杯的最佳球员,但这次克林斯曼选择了和卡恩同岁的莱曼。克林斯曼的做法广受非议。这次在罚点球之前,卡恩来到莱曼的身边,他紧握着莱曼的手鼓励他战胜对手。另外守门员教练科普克将一张神秘的小纸条交给了莱曼,上面总结了阿根廷罚球队员的射门方式,莱曼在防守坎比亚索的射门之前从球袜中掏出这张纸条看了看,然后果断地扑向左侧,封杀了坎比亚索的射门。

双方球员在赛后的感言:

莱曼:我们的小伙子们打进了一些漂亮的点球。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因为又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在迎接着我们。我要开始为迎战下一个对手做准备。

诺伊维尔:这是本届杯赛我们经历过最艰难的比赛。最终,我们只是比对手稍微运气好了点,因为比赛顺利地进入了点球大战。今天我们表现出了某些德意志民族的特质,在落后的情况下继续在比赛中顽强奋战。

拉姆:莱曼是那种能够散发出强大自信心的守门员。而我们所有人也对他充满信心。他每一次都能找出正确的方向,并且成功地扑救了其中两个――没有人能够做得比这个更好。

施魏因斯泰格:小伙子们面对点球时的勇气并从容射进点球的方式真的太棒了。他们成功地击垮了对手。我们知道只要犯下的失误越少,比赛就将越轻松。

弗朗哥(阿根廷队门将):我认为我们的表现很出色。我们输了比赛,这便是全部,但在比赛中你总是需要一些运气,不幸的是我们一点都没有。在罚点球时他们比我们更冷静。

赢得一两次点球决战或许运气会占据主导因素,但是德国人的屡战屡胜说明除了运气之外,他们肯定有值得称道之处。

德意志民族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发挥了作用,像这次科普克提供给莱曼的小纸条,对细节的重视让球队取得了胜利。在1990年世界杯的决赛中,马特乌斯本是罚点球的第一人选,他在同捷克和斯洛伐克队的四分之一决赛罚中点球,帮助球队晋级。但是决赛时他球鞋的鞋钉出了问题,作为队长的马特乌斯将点球机会让给了布雷默,后者凭此攻入了全场比赛的惟一一粒进球。马特乌斯曾在自传中层示过自己的那双球鞋,鞋钉快脱落了。

第8篇

关键词:王表;《同步王表》;亚述;巴比伦尼亚

DOI: 10.16758/ki.1004-9371.2017.03.002

《同步王表》(Synchronistic King List)是一部由亚述书吏于公元前7世纪末作成的阿卡德语(新亚述字体)泥版文献。该文献以表格形式记载了上自古巴比伦王朝(公元前19世纪)、下至新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近1200年间82位亚述王与98位巴比伦王的名字。在泥版上,亚述王与巴比伦王分列左右两侧,同时在位的两国国王则被登记在同一个单元格内,形成水平方向上的对应关系,因此,W界称之为“同步王表”。1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文献中,王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为王表记载的国王序列与统治年限构成了年代学乃至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石。2而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诸王表文献中,3《同步王表》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同步王表》是唯一同时记载亚述与巴比伦两国国王的王表,从而可与《亚述王表》及《巴比伦王表》形成史料上的互补性。

迄今已知的《同步王表》文献,包括一块泥版(A.117)及6块残片(A.118、VAT 11931、VAT 11261、VAT 11345、VAT 11262、VAT 11338),均由德国东方学会于20世纪初在阿淑尔城遗址(Qal‘at ?erqa?)挖掘出土。1A.117与A.118现藏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其余藏于柏林近东博物馆,详情参见下表:

20世纪初,《同步王表》诸版本最早由魏德纳发表,2A.117(第三、第四栏)及所有残片的摹本最早由施罗德(O. Schroeder)发表。31926年,A.117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被重新发现后,魏德纳又根据纳索伊(E. Nassouhi)提供的馆藏照片改进了A.117的文本复原及泥版摹本。4在此基础上,埃贝林(E. Ebeling)、5卢肯比尔(D. D. Luckenbill)6及奥本海姆(A. L. Oppenheim)7分别将《同步王表》译为德文或英文。1949年,克劳斯(F. R. Kraus)首次校对了A.117第一栏。81956年,《巴比伦王表C》被发现后,波贝尔(A. Poebel)重新修复了A.117第二栏。91969年,格雷森(A. K. Grayson)首次校对了《同步王表》的所有残片。101971年,布林克曼(J. A. Brinkman)校对了A.117第一栏的部分内容。111989年,格雷森汇集并转写了《同步王表》诸版本的文本。12013年,笔者重校了除A.118之外的所有残片,并结合A.117与A.118的考古照片,在文本考证、文本格式、文献性质等方面对《同步王表》首次展开了系统性研究。2在波贝尔与格雷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改进了A.117第二栏的文本复原。3

A.117是《同步王表》的主要版本。现存泥版约保留了原泥版的三分之二,正反双面刻写(其余所有残片均为单面刻写),正面损毁严重,反面保存状况较好;每面泥版由中间竖线均分为两栏,每栏再以竖线均分为两列,亚述王被登记在每栏的左列内,巴比伦王被登记在右列内,同时在位的两国国王之下划定一条横线。此外,某些国王的“乌玛努”(即首席书吏),4也被登记在国王之下。根据A.117的文末题署,王表共记82位亚述王,5始于埃瑞舒姆一世,终于阿淑尔巴尼拔;记巴比伦王共98位,始于苏姆―拉―埃尔,终于坎达拉努。A.117应作于阿淑尔巴尼拔统治时期。6

A.118分为左右两栏,右栏现存14行,登记14位巴比伦王,始于卡什舒―纳丁―阿赫,终于巴巴―阿哈―伊迪那,应与A.117第三栏第四行以下内容一致;左栏现存11行,登记亚述王,仅余阿淑尔巴尼拔及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与A.117不同,在该残片上,国王的乌玛努并未登记在国王名字之下,而是登记在与国王并行的另一列内。格雷森认为,巴比伦王所在的右栏应属于原始泥版第三栏左列,而亚述王所在的左栏则应属于原始泥版第四栏右列,7即A.118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应与VAT 11338原始泥版一致。A.118应作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统治时期。8

VAT 11261与VAT 11345应是同一块泥版上的两块残片,9其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应与A.117近似。在VAT 11261上,亚述王登记在左侧,共计10位,始于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终于沙姆什―阿达德四世,与A.117第二栏第七行至第三栏第三行内容一致;巴比伦王登记在右侧,共计9位,始于施瑞克提―舒卡姆那,终于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与A.117第三栏第七至第二十行内容一致。然而,只有各巴比伦王之间以横线隔开。1VAT 11345共登记5位巴比伦王,始于尼努尔塔―阿普拉―,2终于那布―舒玛―伊施库恩,应与A.117第三栏末残缺部分内容一致。

VAT 11931现存13行,前6行登记了6位国王的名字,前3位难以确定,后3位应是辛那赫里布、埃塞尔哈东及阿淑尔巴尼拔;后7行仅存一些数字,如果这些数字表示国王的统治年限,则这些国王应为中亚述国王,始于埃瑞巴―阿达德一世,终于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格雷森认为,这块残片应位于原始泥版的中间部分,前6行属于原始泥版第四栏右列,原登记巴比伦王,后7行属于第三栏左列,原登记亚述王。3由此看来,VAT 11931的原始泥版文本格式也应与A.117近似,即亚述王登记在左侧,巴比伦王登记在右侧。

VAT 11262现存9行(最后两行为空白),所载国王均为亚述王,始于恩利尔―那塞尔二世,终于阿里克―登―伊利,应与A.117第二栏首残缺部分内容一致。格雷森认为,在原始泥版上亚述王应登记在右侧,巴比伦王(现已全部遗失)应登记在左侧,即两国国王的相对位置应与A.117的情况完全相反。4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亚述王被登记在同一行中并只记有一位乌玛努(见第六行)。

VAT 11338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与A.117基本一致,唯一的不同在于,在VAT 11338原始泥版上,亚述王登记在右栏,巴比伦王登记在左栏。在这块残片上,左栏现存5行,共载3位巴比伦王,始于尼布甲尼撒一世,终于马尔都克―纳丁―阿赫,应与A.117第二栏第十六至第十八行内容一致;右侧现存6行,共载5位亚述王,始于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终于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应与A.117第二栏第十二至第十八行内容一致,但相互对应的同时在位的国王存在差异。

以下《同步王表》诸版本中译文由笔者根据泥版照片及泥版残片对文本进行修复并译出,原文遗失而又不可复原的内容以“”标示。译文以两栏对照形式对应原始泥版的分栏格式,故仅显示原始泥版上书吏划定的横线,而未显示竖线。各版文本评注于译文后顺次列出。该王表涉及王名与官名繁多,相关拉丁化转写不便于译文与注释中随文附注,特将相关人名拉丁化拼写与国王在位年限按附于文后;为便检索,相关条目按译名拼音顺序排列。

一、A.117

【译文】

第一栏

(栏首残缺部分)[1]

1. 阿达西同上[2] 达米克―伊利舒同上

2. 贝尔―巴尼同上 伊什―基巴尔同上

3. 利巴亚同上 舒什同上

4. 沙尔玛―阿达德一世同上 古尔基沙尔同上

5. 伊普塔尔-辛同上 吉什―恩同上[3]

6. 巴扎亚同上 派什伽尔达拉麦什同上

7. 鲁拉亚同上 阿达拉卡拉玛同上[4]

8. 基丁―尼努阿[5]同上 埃库尔杜安那同上

9. 沙尔玛―阿达德二世同上 麦拉姆库拉同上

10. 埃瑞舒姆三世同上 埃阿―伽米尔甘达什[6]同上

11. 沙姆什―阿达德二世同上 阿古姆一世,第一个,他的儿子同上

12. 同上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一世同上

13. 同上同上 阿庇拉塔什同上

14. 同上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二世同上

15. 同上同上 乌尔兹古鲁玛什同上

16. 同上同上 哈尔巴―施帕克同上

17. 同上同上 提普塔克兹同上

18. 同上同上 阿古姆二世同上[7]

19. 伊施梅―达甘二世同上 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同上

20. 沙姆什―阿达德三世同上 同上[8]

21. 阿淑尔―尼拉里一世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三世同上

22. 普祖尔―阿淑尔三世同上 乌拉姆布瑞阿什同上

23. 恩利尔―纳塞尔一世同上 同上同上

24. 努尔―伊利同上 同上同上

25. 阿淑尔―沙杜尼同上 同上同上

第二栏

(栏首残缺部分)[9]

1.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同上 同上

2.

3. 阿淑尔―纳丁―阿普利[10]同上 同上

4. 同上同上 同上

5. 阿淑尔―尼拉里三世同上 同上

6. 恩利尔―库都瑞―乌苏尔同上 同上同上

7. 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同上 阿达德―舒玛―乌苏尔同上

8. 同上同上 梅利―施帕克同上

9. 同上同上 麦劳达赫―巴拉丹一世同上[11]

10. 阿淑尔―丹一世同上 扎巴巴―舒玛―伊地那同上

11. 同上同上 恩利尔―纳丁―阿黑同上

12.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同上 马尔都克―卡庇特―阿赫舒同上

13. 穆塔基尔―努斯库同上 是他的乌玛努

14.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同上 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同上

15. 同上同上 尼努尔塔―纳丁―舒米同上

16. 同上同上 尼布甲尼撒一世同上

17.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同上 恩利尔―纳丁―阿普利同上

18.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同上 马尔都克―纳丁―阿赫同上

19. 是他的趼昱[12]

20. 阿淑尔―贝尔―卡拉同上 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同上

21. 阿淑尔―贝尔―卡拉同上 阿达德―阿普拉―伊地那同上

22. 阿淑尔―贝尔―卡拉同上 同上

23. 同上同上 同上

24. 同上同上 同上[13]

第三栏

1. 埃瑞巴―阿达德二世亚述之王 辛巴尔―施巴克阿卡德之王

2. 是他的乌玛努

3. 沙姆什―阿达德四世同上 埃阿―穆金―泽瑞同上

4.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一世同上 卡什舒―纳丁―阿赫同上

5. 沙尔玛纳塞尔二世同上 乌尔玛什―沙金―舒米同上

6. 阿淑尔―尼拉里四世同上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一世同上

7. 阿淑尔―拉比二世同上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同上

8. 阿淑尔―赖沙―伊什二世同上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同上

9.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二世同上 那布―穆金―阿普利同上

10. 同上同上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二世同上

11. 同上同上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同上

12. 是他的乌玛努

13. 阿淑尔―丹二世同上 沙玛什―穆达米克同上

14.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同上 同上同上

15. 卡利亚是他的乌玛努

16.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同上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同上

17.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 是他的乌玛努

18.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二世同上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同上

19.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 是他的乌玛努[14]

20. 沙尔玛纳塞尔三世同上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同上

21. 鲁哈亚是他的乌玛努

22. 沙姆什―阿达德五世同上 马尔都克―巴拉苏―伊克比同上

(栏末残缺部分)[15]

第四栏

1. 辛那赫里布亚述之王 阿卡德之王

2.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是他的乌玛努

3.

4. 阿卡德之王,在阿卡德人

5. 反叛之后,

6. 他将阿淑尔―纳丁―舒米扶上王位[16]7. 辛那赫里布 耐伽尔―乌舍兹布,伽胡尔(Gahul)人

8. 穆舍兹布―马尔都克,达库鲁(Dakkuru)人

9. 是阿卡德之王

10. 辛那赫里布 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11. 贝尔―乌帕黑尔 卡尔布是他的乌玛努

12. 埃塞尔哈东,辛那赫里布之子 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13. 那布―泽鲁―利西尔、伊施塔―舒玛―埃莱什 是他的乌玛努

14. 阿淑尔巴尼拔同上 沙玛什―舒玛―乌金同上

15. 阿淑尔巴尼拔同上 坎达拉努同上[17]

16. 伊施塔―舒玛―埃莱什是他的乌玛努

17. (共计)八十二位亚述之王 从埃瑞舒姆一世,伊鲁―舒玛之子

18. 到阿淑尔巴尼拔 埃塞尔哈东之子

19. (共计)九十八位 阿卡德之王

20. 从苏姆―拉―埃尔 到坎达拉努

21. 那布―图克拉特―苏

【注释】

[1] 根据《亚述王表》(Grayson 1980-83, pp. 105-106),从埃瑞舒姆一世到阿达西,共有14位亚述王;

根据《巴比伦王表A》(Grayson 1980-83, p. 91)与《巴比伦王表B》(Grayson 1980-83, p. 100),从古巴比伦王朝第二位国王苏姆―拉―埃尔(实际上,苏姆―拉―埃尔与古巴比伦王朝第一位国王苏姆―阿布姆应为同时代人,见Wu Yuhong, S. Dalley, “The Origins of the Manana Dynasty at Kish, and the Assyrian King List”, Iraq, Vol. 52 [1990], pp. 162-163;A. Goddeeri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Northern Babylonia in the Early Old Babylonian Period, ca. 2000-1800 BC, Orientalia Lovaniensia Analecta 109, Leuven-Paris-Sterling-Virginia: Peeters Publishers and D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dies, 2002, pp. 316-325)到海国第一王朝第三位国王达米克―伊利―舒,共有12位巴比伦王。由于每位王在《同步王表》中至少占据一行,此处残缺部分应至少包含14行。

[2] 根据《亚述王表》的记载,阿达西本为“无名氏之子”(见I. G. Gelb, “Two Assyrian King List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3, No. 4 [1954],[下文简作“Gelb 1954”] p. 225;Grayson 1980-83, p. 106),即不具有王室血统,但依据《亚述王表》所构建的王族谱系,阿达西又是后世所有亚述王(鲁拉亚除外)共同的先祖(这一点可在新亚述帝国时期某些国王的王铭中得到直

接反映,见E. Leichty,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Esarhaddon, King of Assyria [668-669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he Neo-Assyrian Period 4, with a contribution by Grant Frame, and the editorial assistance of Jamie Novotny, Matthew T. Rutz, and Amy E. Barron,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2011, No. 48: 48’, No. 98: Rev. 17’;R. Borger, Beitr?ge zum Inschriftenwerk Assurbanipals: die Prismenklassen A, B, C = K, D, E, F, G, H, J und T sowie andere Inschriften, mit einem Beitrag von Andreas Fuchs,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96, p. 169;G. Frame, Rulers of Babylonia from the

Second Dynasty of Isin to the End of Assyrian Domination [1157-612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Babylonian Periods 2, Toronto, Buffal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5, B.6.31.12: 27’, B.6.31.15: 28’, B.6.33.4: 23’;J. A. Brinkman, “Bēl-Bāni”, in K. Radner ed.,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Neo-Assyrian Empire, Vol. 1, Part II: B C G, Helsinki: The Neo-Assyrian Text

Corpus Project, 1999, p. 288),或者说,阿达西之后,直至公元前7世纪末新亚述帝国灭亡,其间整个亚述历史时期可被统称为“阿达西王朝”(见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continue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 No. 4 [1942],[下文简作“Poebel 1942”]

p. 467)。在《同步王表》中,“同上”(写作楔文符号“MIN”;“同上”也出现在《亚述王表》及《巴比伦王表B》中,写作“KI.MIN”)有两个功能:1、表示王衔的重复(如每行末尾所记),即本行所记国王的王衔同于每栏首行所记国王的王衔(如“亚述之王”、“阿卡德之王”);2、表示王名的重复,即本行所记国王同于上一行所记国王。

[3] 亚述王伊普塔尔―辛也出现在《豪尔萨巴德王表》(Khorsabad King List;该王表是《亚述王表》

的其中一个版本,见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 No. 3 [1942], pp. 247-306;Poebel 1942;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conclude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2, No. 1 [1943], [下文作“Poebel 1943”] pp. 56-90;Gelb 1954, pp. 209-230)中(见Gelb 1954, p. 225;Grayson 1980-83, p. 107),但里德(J. Reade)认为(见id., “Assyrian King-Lists, the Royal Tombs of Ur, and Indus Origin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60, No. 1 [2001], pp. 6-7),伊普塔尔―辛与普祖尔―辛(根据《普祖尔―辛铭文》,该统治者了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家族在阿淑尔的统治,见A. K. Grayson, Assyrian Rulers of the Third and Second Millennia BC [To 1115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Assyrian Periods 1, Toronto, Buffal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7, pp. 77-78)应是同一人,书吏可能将“普祖尔”(Puzur)误写为“伊普塔尔”(Ip-tar)。巴比伦王吉什―恩仅出现在《同步王表》中,而并未出现在《巴比伦王表A》及《巴比伦王表B》中。这位国王名字的拼读并未在学界达成一致,因为在A.117上,“EN”前面的楔文符号非常模糊,魏德纳将其转写为“…-ri-en”(见Weidner 1921, p. 13),兰茨贝格尔(B. Landsberger)转写为“x.K?D-en”(见id., “Assyrische K?nigliste und ‘Dunkles Zeitalter’ [continued]”,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ol. 8, No.2 [1954], p. 69),格雷森转写为“G??-EN”(Grayson 1980-83, p. 117),达利(S. Dalley)则转写为“DI?+U-EN”(见id., Babylonian Tablets from the First Sealand Dynasty in the Sch?yen Collection [Cornell University Studies in Assyriology and Sumerology, Vol. 9], Maryland: Capital Decisions Ltd, 2009, [下文简作“Dalley 2009”] p. 2)。

[4] 达利认为,派什伽尔达拉麦什与阿达拉卡拉玛统治时期临近古巴比伦王朝末期,为海国第一王朝

的繁盛期(见Dalley 2009, p. 1)。

[5] 亚述王基丁―尼努阿的名字的拼读在学界曾有争议。在《豪尔萨巴德王表》及《SDAS王表》

(Seventh Day Adventist Seminary King List;该王表是《亚述王表》的其中一个版本,见Gelb 1954,

pp. 209-230)中,这个名字写作“??-URUAB×HA”(见Gelb 1954, pp. 214-215;Grayson 1980-83, p. 107),但在《亚述王表》的一块残片(VAT 9812)上,这个名字写作“m??-U-dAB×HA”(见Grayson 1980-83, p. 115)。《同步王表》上的写法应与VAT 9812上的写法一致。然而,波贝尔认为,VAT 9812上的写法是错误的,因为“尼努阿”(NINUA)即尼尼微,显然为地名,而非神名(见Poebel 1942, p. 475)。格尔布(I. G. Gelb)将这个名字读作“基丁―尼努阿”(“Kidin-Ninua”,见Gelb 1954, pp. 225-226),但布林克曼读作“舒―尼努阿”(“?u-Ninua”,见Brinkman 1973, p. 318)。经过重新校对VAT 9812,黑泽尔(N. P. Hee?el)认为,这个名字应读作“基丁―尼努阿”,因为原文应为音节拼写形式,即“[mKi-d]in-dNINUA”,并且,根据相关文献证据,“??”可被用作“kidinnu”(阿卡德语,意为“神灵的保护”)的表意符号(见id., “Zur Lesung der K?nigsnamens ??-URU.NINA”,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2002/3, pp. 60-61)。

[6] 埃阿―伽米尔(海国第一王朝末王)与甘达什(迦喜特王朝第一位国王)被登记在同一行之内,

在A.117的文本中,这是仅有的例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A.117的作者一开始漏掉了甘达什,发觉这一疏漏后才将甘达什的名字补录进这一行。但波贝尔认为,这是一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意在表明:在时间上部分重合的海国第一王朝与迦喜特王朝本应该分别登记在并列的两栏内,而非前后相续地登记在一栏内(见Poebel 1943, p. 61, n. 236)。

[7] 亚述王沙姆什―阿达德二世与8位迦喜特王并列登记,他们显然不可能同时在位。阿古姆一世

的名字后面附有“第一个”(IGI)、“他的儿子”(A-?ú)的记载,此处记载似乎可以理解为“第一位阿古姆,甘达什之子”。在《巴比伦王表A》中,“IGI A-?ú”也出现在阿古姆一世的名字之后(见Grayson 1980-83, p. 91)。由于此处首尾两位迦喜特王均名为阿古姆,雅里茨(K. Jaritz)认为,A.117的作者可能不确定沙姆什―阿达德二世与哪一位阿古姆同时在位,遂将两位“阿古姆”之间所有的迦喜特王登记在一起(见id., “Quellen zur Geschichte der Ka???-Dynastie”, Mitteilungen des Instituts für Orientforschung, Nr. 6 [1958], p. 195)。扬森(T. Janssen)则认为,沙姆什―阿达德二世应该与第二位阿古姆、即阿古姆二世同时在位(见id., “Untersuchungen zur kassitischen und assyrischen Herrscherchronologie vom 17. bis ins 15. Jahrhundert v. Chr.”, Akkadica, Vol. 132 [2011], pp. 48-49)。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是沙姆什―阿达德二世而非其他的亚述王与众多迦西特王并列登记?鉴于第一栏内两国国王的并列登记多为“一一对应”的形式,《同步王表》的作者可能为了保证下面两位国王,即第十九行的伊施梅―达甘二世与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能够并列(对于这两位国王同时在位,A.117的作者必然十分确定),而将在此之前的所有国王(第十行以下)全部登记在一起。

[8] 此处巴比伦王(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的继任者)的名字完全遗失,目前也没有任何史料可直接提

供相应的信息。在早期的研究中,魏德纳认为,这位巴比伦王应是梅利―施帕克(见Weidner 1921, p. 14)。然而,对于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的继任者,格策(A. Goetze)认为有两种可能:库里伽尔祖一世或梅利―施帕克(见id., “The Kassites and near Eastern Chronology”,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ol. 18, No. 4 [1964], p. 99);布林克曼则提出了3种可能:卡什提里阿舒三世、乌拉姆布瑞阿什或阿古姆三世(见Brinkman 1976, p. 26, n.71)。弗朗(P. J. Furlong)则主张,此处巴比伦王应是库里伽尔祖一世即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之子(见id., Aspects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Chronology [c. 1600-700 BC], New Jersey: Gorgias Press, 2010, p. 84)。

[9] 第一栏最后一位亚述王是阿淑尔―沙杜尼,第二栏第一位亚述王是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

世,根据《亚述王表》(见Gelb 1954, pp. 226-227;Grayson 1980-83, pp. 108-110),此处残缺部分应共含有13位亚述王,即从阿淑尔―拉比一世到沙尔玛纳塞尔一世。第二栏右侧诸巴比伦王的

名字几乎全部遗失,然而,由于第三栏第一位巴比伦王是辛巴尔―施巴克(埃阿―穆金―泽瑞的直接前任),故根据《巴比伦王表A》(见Grayson 1980-83, pp. 91-92)、《巴比伦王表C》(见Poebel 1955, p. 3;Grayson 1980-83, pp. 96-97)及迦喜特国王序列(见Brinkman 1976, pp. 11-16),第二栏第一位巴比伦王可能是卡什提里阿舒四世。依此而论,此处残缺部分应共登记了14位巴比伦王,即从阿古姆三世到沙伽拉克提―舒瑞阿什。

[10] 此处亚述王为阿淑尔―纳丁―阿普利,与《纳索伊王表》(Nassouhi King List,该王表是《亚述

王表》诸版本之一,见E. Nassouhi, “Grande liste des rois d’Assyrie”, AfO 4 [1927], pp. 1-11)及《豪尔萨巴德王表》的记载一致(见Gelb 1954, p. 218; Grayson 1980-83, p. 110)。然而,《SDAS王表》将这位亚述王记为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见Gelb 1954, p. 219; Grayson 1980-83, p. 110)。波贝尔认为,阿淑尔―纳丁―阿普利与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为两兄弟,同为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之子(见Poebel 1942, p. 488)。山田重郎则认为,“阿淑尔―纳丁―阿普利”与“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应是同一人,后者是前者的误写形式(见S. Yamada, “The Assyrian

King List and the Murderer of Tukulti-Ninurta I”,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1998/1, pp. 26-27;id., “Notes on the Genealogical Data of the Assyrian King List”, Eretz-Israel, Vol. 27 [2003], p. 269)。彼得森(O. Pedersén)也J为这两个名字应指同一人,但他提出,“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应是“阿淑尔―纳丁―阿普利”的简写形式(见id., “A Problematic King in the Assyrian King List”, in B. B?ck, E. Cancik-Kirschbaum & T. Richter eds., Munuscula Mesopotamica: Festchrift für Johannes Renger,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267, Münster: Ugarit-Verlag, 1999, pp. 369-373)。

[11] 述王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显然无法依次与3位巴比伦王,即阿达德―舒玛―乌苏尔、梅

利―施帕克、麦劳达赫―巴拉丹一世同时在位,因为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即位时,阿达德―舒玛―乌苏尔尚在位(见C. B. F. Walker, “Babylonian Chronicle 25: A Chronicle of the Kassite and Isin II Dynasties”, in G. van Driel et al. eds., Zikir ?umim: Assyriological Studies Presented to F. R. Krau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Leiden: E. J. Brill, 1982, p. 401;J.-J. Glassner, Mesopotamian Chronicles,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04, p. 283),但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在位十三年(见H. Tadmor,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orrect Rendering of Akkadian d?ku”,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7, No. 2 [1958], p. 135;M. B. Rowton, “The Material from Western Asia and the Chronology of the Nineteenth Dynasty”,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25, No. 4 [1966], pp. 241-242;H. Freydank, Beitr?ge zur mittelassyrischen Chronologie und Geschichte, Berlin: Akademie Verlag, 1991, p. 29& p. 195;E. Cancik-Kirschbaum, “Nebenlinien des assyrischen K?nigshauses in der 2. H?lfte des 2. Jts. v. Chr.”,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Band 26/2 [1999], p. 217;Y. Bloch,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ssyrian King List: Toward a Precise Reconstruction of Middle Assyrian Chronology [Part I C II]”,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 25 [2010], pp. 28-30),而梅利―施帕克在位十五年(见Grayson 1980-83, p. 92)。

[12] 从第十二行开始,右侧巴比伦王为伊新第二王朝国王。《巴比伦王表C》被发现后,波贝尔修订

了魏德纳之前对A.117第二栏文本的复原(见Poebel 1955, p. 14)。根据《巴比伦王表C》,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是伊新第二王朝第二位国王,而非第六位;同时,波贝尔排除了伊新第二王朝有一位国王名为“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马提”(“Marduk-?apik-zeri-Mati”)的可能,即只有一位国王名为“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见Poebel 1955, pp. 16-17)。格雷森认可了波贝

尔的修订(见Grayson 1980-83, pp. 118-119)。然而,波贝尔的修订依然存在两个显著的缺陷:1、如果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被列入第十二行,则将导致两位亚述王与两位巴比伦王并列登记,这有悖于《同步王表》的格式规范,即在一个单元格内(上下两条横线之间的方格),只能有一位国王与另一国的一位或几位国王并列登记(即只有“一对多”或“多对一”,而没有“多对多”);2、如果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被列入第十八行(即替换魏德纳的“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马提”),则将导致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重复出现在第十八行及第二十行,这也有悖于《同步王表》的文本格式,即一位国王仅能出现在一个单元格内。因此,波贝尔的修订须进一步完善。为避免以上两个缺陷,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不可被列入第十二行,而应被列入第十三行;第十二行的位置应是马尔都克―卡庇特―阿赫舒的乌玛努。相应地,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的名字以下,直至马尔都克―纳丁―阿赫,每一位巴比伦王应顺次下移一行(见Chen 2016, pp. 42-44)。

[13] 亚述王阿淑尔―贝尔―卡拉的名字连续写出3次,仅余两行以“同上”代指。同样的现象出现在

第四栏第十四至第十五行,阿淑尔巴尼拔的名字连续写出两次,并未以“同上”代指。这并不符合《同步王表》文本的一贯特点:国王名字在同一单元格内的重复均以“同上”标注,以此来表

明王位的连续性,即上下两任国王之间并无任何第三者(见Poebel 1943, p. 61)。然而,对于阿淑尔―贝尔―卡拉与阿淑尔巴尼拔的特例,目前尚无法解释其原因。

[14]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先后任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及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二世两位国王的

乌玛努。值得指出的是,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亚述书吏家族,其后代那布―泽鲁―利西尔及其子伊施塔―舒玛―埃莱什(见第四栏第十三、第十六行)则出任亚述王埃塞尔哈东及阿淑尔巴尼拔的乌玛努(见Parpola 1983, pp. XVII, XIX)。此外,那布―泽鲁―利西尔的另一个儿子舒玛居是亚述驱魔师(见S. Parpola, Letters from Assyrian Scholars to the Kings Esarhaddon and Assurbanipal, Part I: Texts,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5/1, Kevelaer: Butzon & Bercker,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 des Erziehungsvereins, 1970, No.174, 238);那布―泽鲁―利西尔的兄弟阿达德―舒玛―乌苏尔则是埃塞尔哈东的私人驱魔师(见Parpola 1971, p. 28;Parpola 1983, p. XV),而阿达德―舒玛―乌苏尔的儿子乌拉德―古拉也曾任亚述王辛那赫里布的医生及埃塞尔哈东的驱魔师(见Parpola 1971, p. 44;Parpola 1983, p. XVI)。

[15] 第三栏最后一位亚述王是沙姆什―阿达德五世,第四栏第一位亚述王是辛那赫里布,因此,根

据《亚述王表》(见Gelb 1954, p. 229;Grayson 1980-83, pp. 114-115),此处应含有7位亚述王。然而,由于《巴比伦王表A》第三、第四栏残缺不全(见Grayson 1980-83, p. 92),此处巴比伦王的准确数目无从得知。

[16] 与辛那赫里布相对应的前两位巴比伦王的名字(第一、第三行右侧)已遗失。由于第四至第六行

的巴比伦王是辛那赫里布之子阿淑尔―纳丁―舒米,第三行的巴比伦王应是贝尔―伊布尼,一个养在亚述宫廷中的巴比伦人质,在阿淑尔―纳丁―舒米之前被辛那赫里布扶上巴比伦王位(见K. Radner, “After Eltekeh: Royal Hostages from Egypt at the Assyrian Court”, in H. Baker, K. Kaniuth & A. Otto eds., Stories of long ago. Festschrift für Michael D. Roaf,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397, Münster: Ugarit Verlag, 2012, pp. 473-474)。然而,第一位巴比伦王难以确定,因为在辛那赫里布统治时期,在贝尔―伊布尼之前的巴比伦王有两位:麦劳达赫―巴拉丹二世与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二世。相较而言,后者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在辛那赫里布统治时期,麦劳达赫―巴拉丹二世乃是第二次执掌巴比伦王位,在此之前,他已在辛那赫里布之父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占据巴比伦王位逾10年之久(公元前721―前710年),因此,他极有可能已经

与萨尔贡二世一同登记在第三栏末残缺部分中。

[17] 由于史料中(除个别王表及年代记文献外)极少提及坎达拉努,学界一度认为坎达拉努并非真实

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仅是阿淑尔巴尼拔在巴比伦尼亚地区使用的化名,但这一观点现已被摒弃(见J. A. Brinkman, “Babylonia in the Shadow of Assyria (747-626 B.C.)”, in J. Boardman et al.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2nd ed., Vol. 3, Pt. 2,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 F. F. Walk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60-61;Na’aman 1991, pp. 251-252)。事实上,坎达拉努应是阿淑尔巴尼拔家族的一位王室成员,因为他曾与阿淑尔巴尼拔的妹妹舍卢阿―埃特拉特一同出现在一封信件中(见G. Frame, Babylonia 689-627 B.C.: A Political History, Leiden: 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het Nabije Oosten, 1992, p. 195)。

二、A.118

【译文】

第三栏

(栏首残缺部分)

1. 卡什舒―纳丁―阿赫

2. 乌尔玛什―沙金―舒米

3.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一世

4.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

5.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

6. 那布―穆金―阿普利

7. 尼努尔塔―於既稹乌苏尔二世

8.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

9. 沙玛什―穆达米克

10.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

11.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12.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 穆―帕普[1]

13. 马尔都克―巴拉苏―伊克比

14. 巴巴―阿哈―伊地那

(栏末残缺部分)

第四栏

(栏首残缺部分)

1. 辛那赫里布,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那布―巴尼[2]

2. 卡尔布

3. 贝尔―乌帕黑尔

4. 埃塞尔哈东,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那布―泽鲁―利西尔

5. 阿淑尔巴尼拔 伊施塔―舒玛―埃莱什

6. 同上 同上[4]

7. 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3]

8.

9. 那布―图克拉特―苏

10.

11.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的乌玛努也出现在VAT 11261第二栏第十行(见F. Chen, “mMU.

PAP and [m… …]-?a-a-a”,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2015/1, [下文简作“Chen 2015”] pp. 24-25)。

[2] 辛那赫里布的第一位乌玛努那布―巴尼仅出现在这块残片上,在A.117第四栏第二行,他的第一

位乌玛努是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3] 根据A.117第四栏第十四至第十五行,此处与阿淑尔巴尼拔对应的两位巴比伦王可能是沙玛什

―舒玛―乌金与坎达拉努(名字均已遗失)。与A.117不同,此处“同上”的楔文符号是“ILIMMU4”,而非“MIN”。

[4] 此处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对应的巴比伦王难以推定。纳阿曼认为,这位巴比伦王应是坎达拉努,因为按照纳阿曼的年代学框架,坎达拉努统治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统治的最后一年(见Na’aman 1991, p. 248)。然而,根据《那波尼德哈兰铭文》(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见B. Landsberger, “Die Basaltstele Nabonids von Eski-Harran”, in Halil Edhem H?tira Kitabi / In Memoriam Halil Edhem, Vol.1, Türk Tarih Kurumu Yay?nlar?ndan VII. SERI, No.5, Ankara: Türk Tarih Kurumu Bas?mevi, 1947, pp.115-151;C. J. Gadd, “The 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 Anatolian Studies, Vol. 8 [1958], pp. 35-92;M. Gerber, “Die Inschrift H[arran] 1.A/B und die neubabylonische Chronologie”, Zeitschrift fü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 Arch?ologie, Band 88 [1998], pp. 72-93),阿淑尔巴尼拔在位42年,与坎达拉努殁于同一年,紧接着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才登上亚述王位,一年之后,那波保拉_尔登上巴比伦王位,新巴比伦王朝建立(《那波尼德哈兰铭文》的作者似乎误将那波保拉萨尔的即位年等同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的第三年,并将那波尼德之母阿达―古皮的卒龄计算为104岁,而非102岁,从而与现行的年代学体系产生了两年的差异);同时,根据《乌鲁克王表》(见Grayson 1980-83, pp. 97-98),在坎达拉努与那波保拉萨尔之间先后有两位巴比伦王(在位共计1年):辛―舒姆―利西尔与辛―沙尔―伊施库恩。因此,此处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对应的巴比伦王极有可能是辛―舒姆―利西尔。

三、VAT 11261

【译文】

第一栏 第二栏

(栏首残缺部分)

1. 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 (栏首残缺部分)

2. 阿淑尔―丹一世 1.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

3.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 2.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

4. 穆塔基尔―努斯库 3. 那布―穆金―阿普利

5.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 4.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二世

6.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 5.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

7.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 6. 沙玛什―穆达米克

8. 阿淑尔―贝尔―卡拉 7.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

9. 埃瑞巴―阿达德二世 8.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10. 沙姆什―阿达德四世 9.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

(栏末残缺部分) 10. 穆―帕普[1]

11.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格雷森认为,穆―帕普与A.117第三栏第十一行的鲁哈亚应为同一人(见Grayson 1969, p. 114;

Grayson 1980-83, p. 119)。然而,穆―帕普应是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的乌玛努(另见A.118第三栏第十二行),而鲁哈亚则应是亚述王沙尔玛纳塞尔三世的乌玛努,因为他们分别被列在各自国王的名下。此外,鲁哈亚的名字的第一个音节应该为“LU?”,而非“MU”,并且“?a-a-a”与“PAP”之间也无必然联系(见Chen 2015, pp. 24-25)。

四、VAT 11345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尼努尔塔―阿普拉―

2. 马尔都克―贝尔―泽瑞

3. 马尔都克―阿普拉―乌苏尔

4. 埃瑞巴―马尔都克

5. 那布―舒玛―伊施库恩

(栏末残缺部分)

五、VAT 11931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2.

3. [1]

4. 辛那赫里布

5. 埃塞尔哈东

6. 阿淑尔巴尼拔

7. 27(年)

8. 35(年)

9. 10(年)

10. 12(年)[2]

11. (20+)13(年)

12. (20+)10(年)

13. (30+)7(年)[3]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此3行内容已不可复原,但据A.117第四栏第六至第八行,如果此3行记载了辛那赫里布之前的3

位巴比伦王,则他们应是阿淑尔―纳丁―舒米、耐伽尔―乌舍兹布、穆舍兹布―马尔都克。

[2] 根据国王在位年限,此4行可能记载了4位亚述王的名字,分别是:埃瑞巴―阿达德一世、阿淑

尔―乌巴里特一世、恩利尔―尼拉里、阿里克―登―伊利。然而,根据《豪尔萨巴德王表》,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应在位36年(见Grayson 1969, p. 109)。[3] 第十一至第十三行数字保存不完整,原数字应分别是33、30、37。据国王在位年限,此3行所记3

位亚述王可能分别是阿达德―尼拉里一世、沙尔玛纳塞尔一世、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然而,据《豪尔萨巴德王表》,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应在位32年(见Grayson 1969, p. 110)。

六、VAT 11262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恩利尔―纳塞尔二世 阿淑尔―尼拉里二世

2. 阿淑尔―尔―尼舍舒

3. 阿淑尔―里姆―尼舍舒

4. 阿淑尔―纳丁―阿赫二世 埃瑞巴―阿达德一世 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

5. 恩利尔―尼拉里

6. 是他的乌玛努

7. 阿里克―登―伊利

8.

9.

(栏末残缺部分)

七、VAT 11338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尼布甲尼撒一世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

2. 穆塔基尔―努斯库

3.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1]

4. 恩利尔―纳丁―阿普利[2]

5. 马尔都克―纳丁―阿赫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

6.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尼布甲尼撒一世的名字下方两行均为空白,此处空白的意义似乎可以理解为“同上”,即尼布甲

尼撒一世名字的重复。

[2] 此行右侧为空白,这在一个单独的单元格内极为罕见。按照布林克曼的解释,这表示此处仍为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即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与尼布甲尼撒一世和恩利尔―纳丁―阿普利先后同时在位(见Brinkman 1968, p. 28)。

附录:国王在位年代与人名拉丁字母转写

一、国王在位年代1

阿庇拉塔什(Abirata?)

阿达德―阿普拉―伊地那(Adad-apla-iddina),约公元前1068―前1047年在位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Adad-nirari I),约公元前1305―前1274年在位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Adad-nirari II),公元前911―前891年在位

阿达德―舒玛―乌苏尔(Adad-?uma-u?ur),约公元前1216―前1187年在位

阿达拉卡拉玛(Adarakalamma),在位28年

阿达西(Adasi)

阿古姆一世(Agum I),在位22年

阿古姆二世(Agum II)

阿里克―登―伊利(Arik-den-ili),约公元前1317―前1306年在位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A?arid-apil-Ekur),约公元前1075―前1074年在位

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A??ur-etil-ilani)

阿淑尔巴尼拔(A??urbanipal),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

阿淑尔―贝尔―卡拉(A??ur-bel-kala),约公元前1073―前1056年在位

阿淑尔―贝尔―尼舍舒(A??ur-bel-ni?e?u),约公元前1417―前1409年在位

阿淑尔―丹一世(A??ur-dan I),约公元前1178―前1133年在位

阿淑尔―丹二世(A??ur-dan II),约公元前934―前912年在位

阿淑尔―里姆―尼舍舒(A??ur-rim-ni?e?u),约公元前1408―前1401年在位

阿淑尔―纳丁―阿赫二世(A??ur-nadin-ahhe II),约公元前1400―前1391年在位

阿淑尔―纳丁―舒米(A??ur-nadin-?umi),公元前699―前694年在位

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A??ur-na?ir-apli)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一世(A??urna?irpal I),约公元前1049―前1031年在位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二世(A??urna?irpal II),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

阿淑尔―拉比一世(A??ur-rabi I)

阿淑尔―拉比二世(A??ur-rabi II),约公元前1012―前972年在位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A??ur-re?a-i?i I),约公元前1132―前1115年在位

阿淑尔―赖沙―伊什二世(A??ur-re?a-i?i II),约公元前971―前967年在位

阿淑尔―纳丁―阿普利(A??ur-nadin-apli),约公元前1206―前1203年在位

阿淑尔―尼拉里一世(A??ur-nirari I),在位26年

阿淑尔―尼拉里二世(A??ur-nirariII),约公元前1424―前1418年在位

阿淑尔―尼拉里三世(A??ur-nirari III),约公元前1202―前1197年在位

阿淑尔―尼拉里四世(A??ur-nirari IV),约公元前1018―前1013年在位

阿淑尔―沙杜尼(A??ur-?ad?-ni),在位1个月

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Ashur-uballi? I),约公元前1363―前1328年在位

埃阿―伽米尔(Ea-gamil),在位9年

埃阿―穆金―泽瑞(Ea-mukin-zeri),约公元前1008年在位

埃库尔杜安那(Ekurduanna),在位26年

埃瑞巴―阿达德一世(Eriba-Adad I),约公元前1390―前1364年在位

埃瑞巴―阿达德二世(Eriba-Adad II),约公元前1055―前1054年在位

埃瑞巴―马尔都克(Eriba-Marduk)

埃瑞舒姆一世(Eri?um I),约公元前1974―前1935年在位

埃瑞舒姆三世(Eri?um III),在位13年

埃塞尔哈东(Esarhaddon),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

巴巴―阿哈―伊迪那(Baba-aha-iddina)

巴扎亚(Bazaja),在位28年

贝尔―巴尼(Bel-bani),在位10年

贝尔―伊布尼(Bel-ibni),公元前702―前700年在位

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Burnaburia? I)

达米克―伊利舒(Damiq-ili?u),在位26年

恩利尔―库都瑞―乌苏尔(Enlil-kudurri-u?ur),约公元前1196―前1192年在位

恩利尔―纳丁―阿黑(Enlil-nadin-a?i)

恩利尔―纳丁―阿普利(Enlil-nadin-apli),约公元前1103―前1100年在位

恩利尔―纳塞尔一世(Enlil-na?ir I),在位13年

恩利尔―纳塞尔二世(Enlil-na?ir II),约公元前1430―前1425年在位

恩利尔―尼拉里(Enlil-nirari),约公元前1327―前1318年在位

甘达什(Ganda?),在位26年

古尔―基沙尔(Gulki?ar),在位55年

哈尔巴―施帕克(Harba-?ipak)

基丁―尼努阿(Kidin-Ninua),在位14年

吉什―恩(G??-EN),在位12年

坎达拉努(Kandalanu),公元前647―前627年在位

卡什舒―纳丁―阿赫(Ka??u-nadin-a??e),约公元前1007―前1005年在位

卡什提里阿舒一世(Ka?tilia?u I),在位22年

卡什提里阿舒二世(Ka?tilia?u II)

卡什提里阿舒三世(Ka?tilia?u III)

卡什提里阿舒四世(Ka?tilia?u IV),约公元前1232―前1225年在位

库里伽尔祖一世(Kurigalzu I)

利巴亚(Libaja),在位17年

鲁拉亚(Lullaja),在位6年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Mar-biti-a??e-iddina)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Mar-biti-apla-u?ur),约公元前984―前979年在位

马尔都克―阿普拉―乌苏尔(Marduk-apla-u?ur)

马尔都克―巴拉苏―伊克比(Marduk-balassu-iqbi)

马尔都克―贝尔―泽瑞(Marduk-bel-zeri)

马尔都克―卡庇特―阿赫舒(Marduk-kabit-a??e?u),约公元前1157―前1140年在位

马尔都克―纳丁―阿赫(Marduk-nadin-a??e),约公元前1099―前1082年在位

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Marduk-?apik-zeri),约公元前1081―前1069年在位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Marduk-zakir-?umi I)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二世(Marduk-zakir-shumi II),公元前703年在位

麦拉姆库拉(Melamkurra),在位7年

麦劳达赫―巴拉丹一世(Merodach-Baladan I),约公元前1171―前1159年在位

麦劳达赫―巴拉丹二世(Merodach-Baladan II),公元前721―前710年、公元前703年在位

梅利―施帕克(Meli-?ipak),公元前1186―前1172年在位

穆舍兹布―马尔都克(Mu?ezib-Marduk),公元前692―前689年在位

穆塔基尔―努斯库(Mutakkil-Nusku),约公元前1133年在位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Nabu-apla-iddina)

那布―穆金―阿普利(Nabu-mukin-apli),约公元前978―前943年在位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Nabu-?uma-ukin I)

那布―舒玛―伊施库恩(Nabu-?uma-i?kun),约公元前760―前748年在位

耐伽尔―乌舍兹布(Nergal-u?ezib),公元前693年在位

那波尼德(Nabonidus),公元前555―前539年在位

那波保拉_尔(Nabopolassar),公元前625―前605年在位

尼布甲尼撒一世(Nebuchadnezzar I),约公元前1125―前1104年在位

尼努尔塔―阿普拉―(Ninurta-apla-)

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Ninurta-apil-Ekur),约公元前1191―前1179年在位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一世(Ninurta-kudurri-u?ur I),约公元前987―前985年在位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二世(Ninurta-kudurri-u?ur II),约公元前943年在位

尼努尔塔―纳丁―舒米(Ninurta-nadin-?umi),约公元前1131―前1126年在位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Ninurta-tukulti-A??ur),约公元前1133年在位

努尔―伊利(Nur-ili),在位12年

派什伽尔达拉麦什(Pe?galdarame?),在位50年

普祖尔―阿淑尔三世(Puzur-A??ur III),在位14年

普祖尔―辛(Puzur-Sin)

萨尔贡二世(Sargon II),公元前721―前705年在位

苏姆―阿布姆(Sumu-abum),约公元前1894―前1881年在位

苏姆―拉―埃尔(Sumu-la-El),约公元前1880―前1845年在位

沙尔玛―阿达德一世(?arma-Adad I),在位12年

沙尔玛―阿达德二世(?arma-Adad II),在位3年

沙尔玛纳塞尔一世(?almaneser I),约公元前

1273―前1244年在位

沙尔玛纳塞尔二世(?almaneser II),约公元前1030―前1019年在位

沙尔玛纳塞尔三世(?almaneser III),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

沙伽拉克提―舒瑞阿什(Shagarakti-Shuriash),约公元前1245―前1233年在位

沙玛什―穆达米克(?ama?-mudammiq)

沙玛什―舒玛―乌金(?ama?-?uma-ukin),公元前667―前648年在位

沙姆什―阿达德一世(?am?i-Adad I),约公元前1813―前1781年在位

沙姆什―阿达德二世(?am?i-Adad II),在位6年

沙姆什―阿达德三世(?am?i-Adad III),在位16年

沙姆什―阿达德四世(?am?i-Adad IV),约公元前1053―前1050年在位

沙姆什―阿达德五世(?am?i-Adad V),公元前823―前811年在位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irikti-?uqamuna),约公元前985年在位

舒什(?u??i),在位24年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Tiglath-pileser I),约公元前1114―前1076年在位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二世(Tiglath-pileser II),约公元前966―前935年在位

提普塔克兹(Tiptakzi)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s公元前1243―前1207年在位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Tukulti-Ninurta II)

乌尔兹古鲁玛什(Urziguruma?)

乌尔玛什―沙金―舒米(Ulma?-?akin-?umi),约公元前1004―前988年在位

乌拉姆布瑞阿什(Ulamburia?)

辛巴尔―施巴克(Simbar-?ipak),约公元前1025―前1008年在位

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

辛―沙尔―伊施库恩(Sin-?ar-i?kun)

辛―舒姆―利西尔(Sin-?um-li?ir)

伊鲁―舒玛(Ilu-?uma),约公元前1934―前1921年在位

伊施梅―达甘二世(I?me-Dagan II),在位16年

伊普塔尔―辛(Iptar-Sin),在位12年

伊什―基巴尔(I?kibal),在位15年

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Itti-Marduk-bala?u),约公元前1139―前1132年在位

扎巴巴―舒玛―伊地那(Zababa-?uma-iddina),约公元前1158年在位

二、人名拉丁字母转写

阿达―古皮(Adda-guppi)

阿达德―舒玛―乌苏尔(Adad-?uma-u?ur)

贝尔―乌帕黑尔(Bel-upa??ir)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Gabbi-ilani-ere?)

卡尔布(Kalbu)

鲁哈亚(Lu??aja)

穆―帕普(MU-PAP)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Nabu-apla-iddina)

那布―巴尼(Nabu-bani)

那布―图克拉特―苏(Nabu-tuk-lat-su)

那布―泽鲁―利西尔(Nabu-zeru-lisir)

卡利亚(Qalia)

舍卢阿―埃特拉特(?eru’a-eterat)

舒玛居(?umaju)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化指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美国自1991年处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美国国内看,对美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美国信息产业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其他产业投资,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美国的信息化水平已远远领先与其他国家。其产业结构已经历了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目前正向信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迈进。信息化迅速席卷全球,各国纷纷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以计算机、通信、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

1 信息化概述

1.1 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最初时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描述社会形态演变的综合性概念,信息化同工业化一样,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志。

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其研究中已经含有“信息社会”的含义。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F·马克鲁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些研究为人们信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arat)出版了《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一书,他的研究包括信息产业的划分、信息业创造价值的测算、信息业从业人数的测算等几项主要内容,将美国就业结构的变化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四分法来分析。中国信息化问题的提出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研究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对信息化的许多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不断丰富、不断提高的过程。完整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水平;社会信息基础环境支持的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允许信息化发展的自由度;信息活动的不断提高和丰富的过程。

1.2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要了解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先要了解信息化水平。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是可以测量的。目前世界上测度信息化水平的代表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美国学者提出的波拉特法,二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与前者相比,信息化指数法简便易行,便于推广。它是以指数的形式来测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信息化指数是以下四项指数的算术平均值: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信息系数指数。

信息化指数=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信息系数指数

信息量指数:是以人均函件数、人均年通话次数、每百人报纸期刊数、每万人图书销售网点数指数和每平方公里人数指数的简单算术平均;

信息装备率指数:是百人电话机普及率指数、百人电视机普及率指数的算术平均;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百分比指数和百人中大学生在校人数比例的算术平均;

信息系数指数:指平均个人消费中杂费占总消费比例的指数。

我们国家在利用此模型计算信息化指数时,自然采用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大类指标,但具体指标与日本学者提出的有所不同。

2001年7月我国成立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此方案共有20个指标构成。这一标准的出台,使国家信息化实现了量化管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于2003年3月在北京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测算结果,报告显示,1998~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了48.6%,平均每年提高16.2%,大大快于国民经济7%~8%的增速。

2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

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途径有三个。

2.1 产值总量增长的贡献

即信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信息部门直接创造的产值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可以直接创造GNP。信息产业是高增长的产业,它本身极具潜力,以裂变式的速度向前发展,极具轰动效应。由于信息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高渗透、高增长的特点,使得它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200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的1/3要归功于信息产业。具体来说,信息化对国民生产总量增长的贡献可分为两部分来考察,一部分是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另一部分是非信息产业信息部门的增加值。用公式可表示为:

EP=%

EP:信息化对国民生产总量增长的贡献率;

P:统计期信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信息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总额;

GNP:同期国民生产总值。

由于其贡献可分为两部分,故上式可进一步分解成:EP=EPI+EPJ

其中:

EPI=×100%;

EPJ=×100%;

PI=Pi; PJ=Pj

EPI: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EPJ:非信息产业信息部门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EI:信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之和;

EJ:非信息产业信息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之和。

2.2 信息要素内生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只包括劳动和资本两大要素的投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反映出来。Y=AK?琢L?茁,其中A为常量,表示技术水平;K为资本要素投入量;L为劳动要素投入量;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说明社会总产量仅由资本和社会劳动两个因素来决定。然而经济发展的现实显示经济增长不仅由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决定,而且还存在其他要素。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首次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并对此进行了测算;美国经济学家索罗利用“索罗余值法”再次计算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保罗·罗莫(1986年)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改写为: y=AS?琢K?茁L?姿,认为科技进步是经济的第三增长源。此外还有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等。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方法都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需要对信息化要素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更加详细的数理分析。

若把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信息投入作为三个并列的生产要素,则产出与生产要素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Y=f(A0,K,L,I),

此公式反映了产出和资本、劳动、信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这种关系,将上述公式变化为:lnY=a+?琢lnK+?茁lnL+?姿lnI,通过回归得到计算结果为:

lnY=0.841597lnI+0.255566lnK+0.697838lnL-0.032861

线性回归判定系数:R2=0.9289。回归结果表明,GDP与K、L、I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经济的增长由信息、资本、劳动三种要素决定。其中信息要素的作用最大,因此应把信息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即通过增加信息要素的比重为原动力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2.3 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信息化的发展是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不断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的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H·钱纳里等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不仅表现为不同收入水平上经济结构的状况不同,而且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特别是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能够加快经济增长,并且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而变动。

当今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着传统结构和增长方式,以极强的渗透力,极高的倍增效应,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和核心。同时,随着信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等非信息产业中逐渐开始融入信息产业,如信息技术设备再各部门的普及,各行业信息活动量的不断增加等,使得传统产业得以改造和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2.4 通过对其他要素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

信息化对资金和劳动力有优化作用。电子转帐系统,信用卡支付系统等支付手段的应用可以加快资金流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需求将占据主导地位,这有利于改造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人口向高技术领域的转移,从而带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

3 信息化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首先分析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前面的公式:,将此式先求对数再求导:

lnY=a+?琢lnK+?茁lnL+?字lnI

=+?琢+?茁+?字=

a+?琢+?茁+?字

利用此公式可计算出资本、劳动、信息和余值要素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实际计算时,首先用年增量代替公式中的微分变量,其次假定α、β、γ为常数。根据已知数据,利用上式进行回归估计,可求出估计值:、、。代入上式整理后得:

K=,L=,

I=,A=1-K-L-I

A剩余要素的贡献;K资本投入的贡献;L劳动投入的贡献;I信息投入的贡献。

在利用上述公式计量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我们对生产要素指标作如下规定:

一是用国有单位固定资产存量代替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二是用国有单位劳动力数量代替社会劳动总人数;三是用邮电业务总量代替信息活动总量。通过对我国1988~1997年的经济增长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近1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仍然是以依赖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主,10年间资本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贡献率占据了主要地位,说明我国近1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有形资产或物质资源的消耗。

另外,从分析中还发现,信息活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源泉。劳动投入和信息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基本相等。信息投入已经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并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三大生产要素”。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低,与美国相比,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相差45倍,社会信息化落后美国40年,因此中国应加速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也不宜重复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传统模式老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应抓住信息化这个契机,推动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中的支柱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转型。通信网、计算机、信息源、微电子和人才是我国信息化的五大关键要素,我们应围绕这几个关键要素,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 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吴刚,施利.经济增长的引擎—消息化[M].北京:冶金出版社,2002

第10篇

玛利亚・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1923年12月2日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父亲以开药店为生。4岁时,小卡拉斯总是喜欢长时间地坐在钢琴旁,一边用小手胡乱按着琴键,一边随声哼唱。母亲在她身上隐约发现了音乐潜质,为她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张唱片――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这冥冥中似乎是上帝的安排,“为艺术为爱情”竟然成为她一生的写照。

从7岁起卡拉斯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10岁时就能演唱歌剧 《卡门》中的咏叹调,13岁进入雅典音乐学院学习。15岁时,卡拉斯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教学演出的机会,在《乡村骑士》里饰演桑图扎,她出色的表现引起了著名声乐大师艾尔薇拉・德・伊德尔格的注意,她要求卡拉斯试唱。后来伊德尔格回忆说:“当卡拉斯演唱的时候,我听到了强烈的情感宣泄而出的声音”,“充满了戏剧的激情”。

后来,伊德尔格成为卡拉斯的导师。经过伊德尔格的传授和指点,卡拉斯的歌唱技巧和舞台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学会了像女疯子一样的工作方式:她整夜整夜地背诵乐谱而不知疲倦;每天早上10点钟到老师上课的地方,晚上与最后一个学生一起出来――她不只是学习自己的课程,而且听老师给每一个学生上课,听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演唱分析。卡拉斯对其他人演唱的各种曲目也如醉如痴,她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即使是最笨的学生也有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学习提升的空间对我而言并不是辛苦,反而是一种享受。”

1940年11月,17岁的卡拉斯在雅典歌剧院首次正式登台,从此进入辉煌的歌剧世界,奠定了自己一生的地位。

即使在声名远扬之后,卡拉斯的精力依然几乎全部倾注在事业上。“她的活动范围就是家――剧院――家。”指挥家尼古拉・雷西尼奥回忆说,“在外面吃一顿饭是她不同寻常的享受和例外。”卡拉斯曾经宣称:“一个真心实意想达到歌剧要求的艺术家,必须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然而卡拉斯的确是个歌唱天才。1949年,图里奥・塞拉芬推荐卡拉斯出演贝里尼花腔类歌剧《清教徒》中的埃尔维拉,卡拉斯仅用7天就学会了《清教徒》总谱,演出引起了歌剧界的巨大轰动。此后,卡拉斯复活了一些已经被人遗忘的剧目,其中包括19世纪初期美声学派的传统剧目,如威尔第的《纳布科》《西西里晚祷》、贝里尼的《梦游女》《诺尔玛》《海盗》、多尼采蒂的《安娜・博莱纳》《露克列齐・亚波吉亚》、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歌剧。这些作品经由卡拉斯演唱后,被注入了新的色彩、赋予了新的生命,在舞台上重现光芒。而通过出演这些不同类型的角色,卡拉斯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全能歌唱家。

从1951年到1957年的7年间是卡拉斯事业的巅峰期,她是全世界歌剧界瞩目的巨星,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1951年,她在斯卡拉歌剧院开幕季的演出剧目《西西里晚祷》轰动一时,宣告着这位希腊女高音时代的来临。在那个披头士和猫王都尚未成名的时代,卡拉斯是唯一一位拥有巨星般地位的国际歌唱巨星。1965年3月19日,卡拉斯自1958年3月5日最后一次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的7年之后,重返大都会演出普契尼的伟大作品《托斯卡》。当她躲在幕旁刚唱出第一声“马里奥”时,观众已经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刚刚步上舞台的她立刻引爆全场震耳欲聋的、长达4分多钟的欢呼声。

作为歌唱家的卡拉斯光芒四射,她的成功就是一片大海,但海水冰冷而喧嚣, 淹没了作为女人的卡拉斯。

1949 年4 月21 日, 卡拉斯和她的演出经理――意大利人乔瓦尼・梅内吉尼结婚。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式婚姻。

一天, 一艘“海上宫殿”般的豪华船出现在卡拉斯的眼前: 它有着青金石的栏杆, 纯金的浴室饰物, 名贵的油画珍品, 西方现存最古老的嵌宝佛像, 用克诺索斯彩石镶嵌画的放大复制品装饰的游泳池, 这就是著名的“克丽斯蒂娜”号。它的主人是世界首富、希腊船王阿里・奥纳西斯。船王奥纳西斯对卡拉斯展开了强烈而浪漫的追求。当时,过完35 岁生日的卡拉斯正在巴黎。有一天上午、中午和晚上演出前,卡拉斯连续三次收到一大束红玫瑰,花束中附着用希腊文写的美好祝愿,署名一次比一次简单, 最后干脆没有署名。卡拉斯觉得这真是浪漫极了――这就是她对奥纳西斯的最早的印象。

终于, 奥纳西斯攻克了卡拉斯的最后一道防线, 她决定和丈夫离婚。卡拉斯戴着奥纳西斯送给她的一枚刻着“TMWL”(“送给我亲爱的玛利亚”四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的手镯,驱车直奔意大利西尔米奥内。卡拉斯满怀欣喜地享受着她的爱情,而她并不知道, 奥纳西斯的前妻和他几年后的妻子杰奎琳・肯尼迪都得到过这份特别的礼物。

卡拉斯直截了当地告诉梅内吉尼,他们之间的婚姻结束了。1959年底,他们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卡拉斯已经决定留下来和奥纳西斯在一起。随后的8年, 人们认为他们随时可能结婚,但是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 卡拉斯与奥纳西斯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谜。和奥纳西斯在一起使卡拉斯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快乐, 然而她的健康出现了问题。这自然影响到了演唱。媒体认为是她与奥纳西斯的关系影响了她的歌唱事业, 导致她牺牲了一切。但卡拉斯却始终认为与她所热爱的至高无上的艺术相比, 和奥纳西斯的感情永远是第二位的。她告诉人们: 即使到她临死的那一天,卡拉斯也决不会为任何人或任何事而牺牲哪怕是一点点的艺术。

第11篇

今年4月。上海中润解放传媒在当地媒体上刊登了一个整版的对PPG的债务催款公告,称PPG拖欠中润165万余元的广告。由于PPG是国内最早做服装B2C的公司,此事不仅引得PPG遭到质疑,整个服装B2C行业也遭遇到媒体和投资界的质疑。

知难而退还是继续向前?服装B2C行业走到了十字路口。

就在市场风声鹤唳的紧张期,同样是服装B2C网站的凡客网却又获得了总额达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据悉,此次投资由启明创投领衔投资,IDG、联创策源、软银赛富跟投。此轮投资是凡客网进行的第三轮投资,第一轮投资来自凡客网创立之初,投资者包括联创策源、IDG两家投资公司以及陈年、雷军等创始人。参加第二轮投资的VC除首轮的IDG、联创策源外,增加了软银赛富。陈年透露,前两轮投资获得的资金超过1000万美元。

胜利?

PPG率先开创了服装B2C的商业模式,曾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并最先获得了风投的青睐和注资。从2005年10月到去年4月,TDF、JAFCOAsia以及KPCB分别向:PPG进行了两轮投资,总额接近5000万美元。

在资本助推的情况下,PPG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PPG提供的数据:PPG去年全年的营业额超过10亿元,相比2006年同期增长近50倍;至去年底,PPG拥有员工500人,每天销售的服装数量超过1万件,接近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雅戈尔,雅戈尔每天的销售量约1.3万件。

VANCL也赶上了这个行业的膨胀期。VANCL副总载钟凯欣向记者称,其目前已实现单月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按此速度,全年的营收将超过7亿元。

PPG与VANCL的成功使得传统服装行业的巨头们眼热心痒。去年底,报喜鸟集团宣布,向其旗下在线直销网站BONO投入8000万元,随后香港领秀旗下男装品牌Latland(拉特兰)也宣布巨额投资服装B2C。一时间,形成风投、传统服装巨头抢食服装B2C的局面。

“服装B2C的超速发展是互联网的胜利。”VANCL某人士表示,服装B2C没有任何形式的门店、厂房和流水线,只有几个小仓库,用户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就能送货上门,而雅戈尔在全国的零售网点超过1500多个。

记者获悉,由于PPG事件的影响,启明创投对VANCL进行投资时,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调查和评估;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年轻人已经喜欢上了这种简单、便捷的网上生活方式,并且表示渐渐养成了网上购物的习惯,这将改变了以前在传统门店购买服装的习惯。

陈年认为,互联网的胜利不止是服装B2C目前获得的成功,其最终的成功是对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刚刚开始。

陈年的选择

尽管服装B2C的超高速成长令业界和资本极度欣喜,但PPG拖欠广告事件开始让行业开始警觉。

对此,钟凯欣认为,VANCL能在紧张期获得风险投资的青A,与自己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VANCL的模式与PPG有区别的。”

PPG最初的成功来源于对用户界面的改变,传统服装业的用户界面是专卖店、大卖场等,服装巨头的产品通过这些界面到达用户:而PPG的用户界面则是平面媒体、电视、电脑,通过这些界面,只要用电话呼叫中心就能实现送货上门。

PPG最主要的用户是电视与平媒,然而要占有平媒、电视两大用户界面。就必需投入巨额广告费用。此外,为了吸引电视、平媒受众的注意力,PPG还要请明星代言,这也要一笔不菲的广告支出。事实上,在这次PPG拖欠广告费事件中,即是付给平媒的用户界面费用。

运营成本的增加还提高了赢利门槛,VANCL一位人士称,仅以互联网作为用户界面,5亿元销售额即可赢利,但以平媒、电视为用户界面,却无法实现赢利。“VANCL的优势就是专注以互联网为用户界面,坚决不做平媒、电视用户界面。”钟凯欣说。

VANCL的这个模式借鉴了以往图书B2C的经验和教训。

在服装B2C异军突起之前,国内B2C行业并无真正赢利的行业。B2C模式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图书音像行业,代表是卓越、当当,但即使它们如今营收已经超过10亿元,却仍然处于不赢利的窘境。这似乎在印证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美国经验――B2C需要做到百亿美元规模以上才能真正赚钱。

陈年是卓越创始人和高级副总裁。2005年4月时,陈年离开卓越单独创业,他当时便开始寻找这样一个商业模型――仍然坚持B2C模式,但规模不需要那么大就能赚钱。从1998年开始进入B2C行业,陈年仍然钟情于这个商业模型,坚信B2C商务模型在中国的未来。最终,陈年找到了服装行业。

钟凯欣说,服装行业之所以不同于图书音像行业,能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就赢利,缘于不同的商业模式,图书音像电子商务网站的本质是一个商,出版社、唱片发行公司的产品,而服装行业不同,做的是自有品牌。

第12篇

【真题再现】

⑴在“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参照例句,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①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例句②塑料袋的发明和使用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也可以污染环境。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潜水艇的发明者之一西蒙在自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现代直升飞机发明者西科斯基的灵感源于年轻时读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云的快船》,他经常引用凡尔纳的话“一个人可以想象任何东西,另一个人可以使之变成现实”。

【材料二】1914年,威尔斯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释放》的科幻小说。该小说想象1933年出现“人造”原子能,接下来发生一场灾难性的世界大战,最后出现一个全球性的和平政府。物理学家齐拉特于1932年阅读了这部小说,该书启发他于1933年解决了核键式反应出现的一个问题,也启发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起了在国际上控制军备、和平利用核能的运动。

从以上材料中你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⑶科学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巨大动力。请你写一句赞美科学的话。(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试题解析】

⑴题考查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做好本题需要注意: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内容协调一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或称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感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一定要结合被仿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句式要统一。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3.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⑵题考查了考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两则材料,从两个材料中提取相同的信息,抓住“科幻小说给人的启发,以及科幻小说的贡献”去写出其中的任何一点即可。在写作时注意语言得体、简明、连贯即可。

⑶题要考生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对科技说一句赞美的话语,属于考察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写作时考生要用上一种修辞,最好把科学比喻成什么,当然也可以使用拟人等修辞方式,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凝练性。

【参考答案】⑴示例:①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②汽车的广泛利用可以方便人们出行,也可以成为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之一。③冰箱、空调可以使人们生活更舒适,也可以破坏臭氧层。④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开阔视野,快速获取信息,也可以使人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自拔。⑵示例:①科幻小说能给科学家很多启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②科幻小说为科学的启蒙和文明的传播做出了贡献。③科幻小说能激发科学家的灵感,促进他们把幻想变成现实。⑶①科学像一粒种子,孕育了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文明创新思维的大门。③我爱科学,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④让科学之树,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⑤科学就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为人类的发展导航。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题。

材料一: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电脑、手机,在十多年前还是一般人不敢企及的高档商品,如今却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寻常百姓家,特别是手机,在中小学生中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据调查,某城镇中学学生手机拥有量已达80%。手机已不再是单一的呼叫接听器,还有收发短信、游戏、聊天、上网等功能,有人甚至在平时考试时用来传送答索。一个自制力差的学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可达一个多小时。有的学生课上课下,随时随地手不离机;有的学生白天不敢玩,深夜起来偷偷玩。很多学生因为玩手机,成绩越来越差。

材料二: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约弟弟妹妹带着孩子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爷爷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们交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只顾着低头玩手机。老人不高兴了,说了一句“你们和手机过吧”之后,摔了眼前的一个盘子,生气地回了房间。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立刻变得尴尬无比。

⑴读了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观点或看法。

⑵如果看到你的同学在课堂上玩手机,你该如何劝说?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各题。

有关部门对儿童接触和使用电子科技产品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数据显示:67. 28%的孩子接触过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84. 14%的孩子每天都会使用QQ;80. 08%的孩子每天都会上网看视频;71. 21%的孩子每天都会玩网游;42. 02%的孩子每天都会使用腾讯微博;50. 41%的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或与父母争夺手机玩网络游戏。

⑴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⑵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请你给家长或孩子提两条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