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中秋的诗句

描写中秋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10:1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中秋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中秋的诗句

第1篇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

………………………………………………………装……………………………………订……………………………线…………………………………

统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十一

十二

总分

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shì

jiè

bèi

yǐn

rén

zhù

guó

shānɡ

diàn

fǎn

wánɡ

yánɡ

láo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分)

似的(shì

sì)

烟囱(chōnɡ

cōnɡ)

羊圈(juàn

quān)

浴室(ɡǔ

yù)

毕竟(jìnɡ

jìn)

花瓣(biàn

bàn)

三、查字典填空。

(5分)

要查的字

音序

音节

部首

再查几画

第九画是

四、辨一辨,并组词。

(10分)

州(

植(

精(

决(

蛙(

川(

值(

睛(

绝(

娃(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8分)

)的天空

)地看

)的阳光

)地说

)的柳条

)地跑

)的小草

)地问

六、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6分)

)(

)无云

眉(

)眼(

恋恋(

)(

)(

)如洗

)疲(

)尽

一望(

)(

七、连一连。

(8分)

蘑菇

元宵节

吃月饼

野菜

端午节

看花灯

蜻蜓

重阳节

赛龙舟

野果

中秋节

八、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

(4分)

1.太阳驱走了黑暗,带来了(

);赶走了寒冷,带来了(

)。

2.这里的河水很浅,很安全,不像那边的很(

),很(

)。

九、课文内容我知道。

(10分)

1.描写柳树外形的诗句:

妆成

,万条

绿丝绦。

2.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句:儿童散学

,忙趁

放纸鸢。

3.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接天莲叶

,映日

别样红。

4.

则大信立。

5.秋处

寒霜降,冬雪雪冬

十、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

(8分)

1.

好像

2.妈妈下班回到家后,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3.房子旁边

4.

十一、我爱阅读。

(10分)

爱玩的太阳娃娃

天上的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儿。

瞧,她把嘴巴鼓得(圆圆

园园)的,朝着身边的云吹呀,吹呀,吹出了一对长(chánɡ

zhǎnɡ)耳朵,一条短尾巴,一个胖肚子,一个圆脑(nǎo)瓜。哈,她把那朵白云改(ɡǎi)成一只小白兔啦!

太阳娃娃一边在天上跑,一边吹,把这朵白云吹成荷(hé)花,把那朵白云吹成白雪公主……她越吹越开心,一不小心把一朵白云吹进海里去了,自己也一起滚(ɡǔn)进了大海中。

啊,她在海里把(那

哪)朵白云吹成了一朵漂(piāo

piào)亮的白浪花。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2分)

2.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

句话。(2分)

3.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儿,她把白云吹成了

。(4分)

4.找出短文中写小白兔样子的句子,用“

”画出来。(2分)

十二、写话。

(15分)

小朋友,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呢?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

一、世界

碧绿

贝壳

引人注目

祖国

商店

反复

亡羊补牢

二、shì

cōng

juàn

jìng

bàn

三、K

kǎo

6

J

jiāo(或jiào)

7

四、示例:神州

山川

植树

值日

精力

眼睛

决心

绝对

青蛙

娃娃

五、示例:辽阔

温暖

细长

嫩绿

仔细

惊奇

飞快

好奇

六、万里

不舍

碧空

无边

七、摘

蘑菇

元宵节

吃月饼

野菜

端午节

看花灯

蜻蜓

重阳节

赛龙舟

野果

中秋

八、1.光明

温暖

2.深

危险

九、1.碧玉

一树高

垂下

2.归来早

东风

3.无穷碧

荷花

4.小信成

5.露秋

小大寒

十、示例:1.高大的榕树

一把翠绿的大伞

2.打扫卫生

整理房间

准备晚饭

3.种着两棵高大的玉兰树

4.你为什么迟到了

十一、1.圆圆

cháng

piào

2.4

2

3.小白兔

荷花

白雪公主

第2篇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官方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6]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三年级下册),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7]清明正值暮春,人们把扫墓和郊游巧妙地结合,使得踏青也成为一项重要节俗。踏青时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最后谈谈“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此时适宜种植如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所以称之为“芒种”。[8]时间是公历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热潮湿,梅雨不断;节俗有:夏收夏种,饯别花神。白居易在《观刈麦》(七年级上册)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芒种时节小麦成熟,人们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麦。此处讲的就是芒种节气前后农民收麦时的农忙场景。此外,芒种节气过后,春花多凋谢零落,预示着花神退位,因此民间也有饯别花神的节俗。[9]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A.对偶:整齐悦耳,凝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均要求对仗,节令诗中这种手法也有,如苏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较的作用,人的离合如月的圆缺,更好表达出对于手足分别、人生无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手法。B.比喻: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在节令诗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用本体、喻体的有关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点,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与“润物细无声”类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韩愈的这首七绝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夸张也是节令诗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适当的夸大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既能表现出阴雨不断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现出扫墓时的庄严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节令诗中广泛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灵蕴藉之感。[10]作者虽未曾去过天上,但是通过想象之语使人如身临其境,通感能表达作者与笔下人物同样的情感。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3篇

关键词:古诗;积累;写作运用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将古诗运用到习作中呢?我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从古诗积累到写作运用的“三部曲”。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整为零,丰富积累

1.开辟阵地,营造氛围

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我在黑板左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每一周必须积累的古诗抄在这个栏目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黑板上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学生玩耍之余,抬眼一瞥,无意间诵读,会加深对这首诗的印象。

此外,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贴一些后续要积累的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到新鲜,乐意主动去诵读、记忆。通过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2.精选古诗,灵活延伸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但我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有的教师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积累材料使“乱花渐欲迷人眼”。沸沸扬扬的阅读和背诵中,学生未必能收获多多。有可能是打开积累本,积累在眼前,合上积累本,积累就为“0”。所以,要精选古诗文!我以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为蓝本,又在诗文海洋中精选了“季节诗”“壮志诗”“抒情诗”“思乡诗”“爱国诗”等作为中高年段学生诗文积累的重点。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激活库存,灵活运用

1.在阅读情境中回忆

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古诗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师可灵活借助其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诗句。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如,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阅读《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回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课文情境与诗句的情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文情感与古诗情感相互促进,情意共生,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在生活语境中运用

生活中许多情境与古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关联,教师要善于捕捉其关联点,有意为学生创设运用的语境。如,春天到了,百花争艳,用一句古诗描写校园的一角;中秋之际,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创造与利用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进教室,我正要讲古诗,发现黑板上还残留着昨天写的板书。于是,我开始找黑板擦,在教室里前前后后找了两圈都没找到,正当着急时,数学老师手拿黑板擦进来了,顺手放在讲台上。我灵机一动,问道:“谁能用诗句形容一下刚才的整个过程?”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巧引妙借厚底蕴,文有诗词言自华”――沁入诗香,文采斐然

在积累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诗句嵌入作文,给作文增辉添色。想让学生习得引用古诗的方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片段练习,填写诗句

先让学生在片段练习中尝试运用古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片段,用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填入相关的诗句。

例如,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诵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你如同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广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

此类片段练习把现代文和古诗结合了起来,与我们的习作十分相似。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这样的片段入手,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逐步领会引用古诗的方法。

2.课内作文,选用诗句

利用课文中的习作,在习作前提供与本次习作主题相关的诗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引用古诗句。如,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树叶写“秋天的树叶”为例,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或者引用亲自实践、观察耐心的诗句,或者引用描写秋天的诗句,并提供了两组参考诗句。第一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第二组是:“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这样提供诗句作为参考并加以选用,如同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们尝试着自己行走。

第4篇

本人觉得要让学生"更准确、更生动、更活泼地学好、用好语文"、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需要处理好的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古诗鉴赏的教学。

对于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积极性和自觉性。那就是先要缩短学生与作品在生活上的距离感,从而消除他们对于古诗的恐惧心理。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有利于将学生生活与古诗学习有机沟通起来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带领学生走近传统诗词。

在教学传统诗词的时候,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除了要做好对教材中所选编的内容的教学外,还要重视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传统诗词,使他们对传统诗词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教材的内容是选自《诗经》,我们就应增加讲述《诗经》的"六义"和它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等。我们这样做就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诗词在体裁上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有"风"、"骚"、"乐府"、"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律诗"、"绝句"等。也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历代有重大成就和影响的诗人,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具有"建安风骨"的"三曹"、"七子";田园诗人陶渊明、"王孟";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唐宋家"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有关诗人的生活故事,如:屈原投汩罗江、曹植七步赋诗等。

2 引导学生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节指导学生吟唱相关古诗一样,我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日常教学渗透中去。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例如:快到中秋节了,我便先要求学生总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句;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有关的诗句,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学生听;秋天到了,我便要求学生去寻找写秋天的诗句,师生一起讨论世人对秋天的感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从这一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阳春白雪,遥不可及的,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后,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得到了巩固,有一些学生已经自己在课外背了许多的古诗了。

3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入手。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课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想象力。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使远古的画面进入学生的脑海。可以指导学生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也可以续写或改写古诗文,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抓住九种景物,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想象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陶渊明所创造的理想社会。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桃花源存在到今天会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 加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

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生活品文,发人深省;描写战争跌宕壮阔;写景话人入木三分;可以说辞简意丰,言简意赅。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难在语言的嬗变导致的语义差异。学生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难走到"品味语言,寻访思路,找准精髓,鉴赏意境"的路上去。

第5篇

二、研习文本

(一)刚才我们背诵的文章体裁是“词”,那么,请同学们看题目,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生:赋。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古人解释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板书:赋,体物写志)“体”的意思是“借”,“体物写志”也就是“借物抒情”。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主要借助什么景物来写志抒情的。

生:赤壁。师提示:怀古的地点。

生:江水、清风。师提示:这是俯视。生:还有仰视“月”。师:文中出现的这些景物,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生:是“月”。(板书:月)

(投影)一、自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借“月”写赤壁之景的。(板书:写景)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提示:这是月出前的景色,此时作者做些什么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师提示:《诗》三百篇,作者为何单呤诵《月出》这一章呢?

生:想月亮早点出来。

师提示:月亮听到作者的呼唤了吗?

生:听到了。

师:哪几句能证明?

生齐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这里,作者用“徘徊”来形容月亮动作,“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来回走动。师提示:月升起后,又怎么会来回走动呢?生:苏轼酒喝多了醉眼朦胧,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生笑)生:因为作者在江中的小船上,清风徐来,江水流动,小船飘荡,观察点在不断的变化,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师提示:请从下文中找一个字来证明这个分析。生:“纵一苇之所如”中的“纵”。师提示:大家试试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生:拟人。师提示:修辞的效果呢?生:用“徘徊”一词赋与月亮楚楚动人的情态,显得它很多情。生:月亮不会对作者多情,而是作者对月亮多情,作者对月亮情有独钟,不愿离她而去,却倒过来说月亮流连忘返,可见月亮与作者心心相印。师提示:心“月”相印,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分析得很好。

师:作者千呼万唤,月亮终于出来了,此时景色怎样?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提示:此时“秋水共明月一色”,那么人的活动呢?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师提示:作者此时的感觉怎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师:这天是阴历既望日,为何选择这日?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作者就是想去欣赏明月。

师小结:作者借助月亮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欲乘风归去”“羽化登仙”之感,本段无一“乐”字,但……(停顿)生答:字字显“乐”情。师:(板书:乐)请大家齐读一遍,要读出这种乐的感情来。生:齐读。

师:作者陶醉在这样的良辰“月”景下,作者由月还想到了什么呢?

(投影)二、作者由“月”想到了什么?

生:与“月”有关的诗歌。

师:诗言志,作者先吟咏诗经中的作品《月出》唤月亮出来,现在,随口吟出自己的作品,大家齐读作者自己的作品。生齐读“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作者饮酒唱歌,由“月”想到在天一方的美人。你是怎么理解“美人”的?

生:不就是美女吗?(生笑)师提示:你的理由呢?

生:上文中的《月出》诗,不就是描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吗?(生笑)……此时有酒有美景,不就缺一位美人吗?(学生鼓掌)

师提示:大家都认为你的分析不错,能从书中找到根据,言之有理。大家有不同理解的吗?

生:我认为是指自己的理想。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离自己济世报国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这个理想此时就像远在天涯的“美人”。

师提示:能知人论世,有道理。还有其它的分析吗?

生:我认为是指君主。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远离了皇帝,用“美人”喻皇帝,用“望”来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贞之情。(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分析都有理有据,我认为这里的“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屈原《离骚》中的“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美人”就可以理解成自喻;从创作背景及后文对音乐的描写来看,苏轼心有报国济世之志,却被贬到黄州,这不正是幽壑中的潜蛟吗?对君主忠心耿耿,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不正象孤舟中的嫠妇吗?另外,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此诗句后面还有两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就是形容人才没有归宿时茫然无措的样子,不也正是此时苏轼的自我写照吗?所以我认为“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当然同学们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可以。

师小结:由“美人”一词,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壮志未酬的忧伤,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的悲情。(板书:抒情悲)可见被贬黄州,这对胸有“鸿鹄之志”的苏轼打击很大,赤壁的美景只能暂时抚慰一下他失落的灵魂,但还不足以抚平他心中的创伤。看来要想彻底摆脱忧伤苦闷,还得靠自己从思想上精神上去解脱。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通常采用“主客对答,抑客扬主”的形式。

师:(板书:“主客对答”)苏轼此时,就借“赋”的“主客对答”的形式,请出一位“客人”来与自己辩论,其实“客”也是作者自己。通过“抑客扬主”的手法来展现了自己的解脱过程。

 

(投影)三、自读三、四段,思考主客是如何议论的?

生:客借“月”表达了“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

师提示:为何有此梦想?

生:因为客感到“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

师提示:为何有此感叹?

生:因为看到了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一世之雄——曹操,他与山川明月之永恒相较,也不复存在了;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等闲之辈了。(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很精彩,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小结:客借月道出人生最大的理想——永生不朽。同时也点出了人生最大的悲剧——人生苦短、“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耳”。客人的言论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内心写照。

师问:那么“主”又是怎样超越解脱的呢?

生:“主”指出,从“变”的角度看,水逝者如斯,月盈虚之变。从不变的角度看,而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故不应羡乎。师:原来客只知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却不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客“知不可乎骤得”是只知皮毛,而并不是真知灼见;那么客的理想“抱明月而长终”能否会实现呢?

生:不能。

师:为何?用下文中的原句来回答。生齐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师:那么我们可以拥有些什么呢?

生齐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如何将清风明月这些无主之物,变成为我所有的有主之物呢?

生:用耳去“得”,用目去“遇”。

师:苏轼说过“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从此文中,你看如何才能做到“闲者”呢?

生:伸长耳朵,张大眼睛,卸下心中的包袱,用心去拥抱自然,做到随遇而安,随缘自适。

师:也只有胸无尘渣的“闲者”才能享受到明月山水之乐。这场主客之间的辩论,谁取得胜利了啊?

生:是“主”。

师:何以见得?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客人终又破涕为笑、解愁为乐了,于是“洗盏更酌”,重新开怀畅饮起来。三杯下肚,管它周郎曹瞒,管它人间悲欢,放枕便睡,睡即入梦,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月亮此时消失了吗?

生:没有,月亮已与作者融为一体了。

师:不错,苏轼借助“月亮”,通过辩论,从精神上“解放”了自己。至此被贬黄州的苦闷、忧伤已经彻底战胜。(板书:“议论喜”)请同学们再齐读四、五段,读出“喜悦”的感情。

师小结:总观全文,可见词人对月情有独钟,前人评《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这的确有道理。本文中,“月”确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但是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四、作者借月抒情,但感情既有喜又有悲;以月为论据,但主客结论却迥然不同。这如何理解呢?

生:黑夜中的月亮显得格外皎洁,这与作者品质的高洁相似,所以月下赤壁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作者引月为知己,抒发了喜悦之情。

生:同时,夜晚中的月亮,它又是凄清的,这与作者被贬到黄州的悲寂心境类似,所以作者对月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情。

生:月亮的盈虚变化,同人命运的变幻无常相似,作者借月表达了人生的无奈。

生:月亮的永恒长存,这又反衬出人生命的短暂,作者借月抒发了人生如戏的感慨。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看看专家的评论:(投影)请大家齐读一遍。

“苏轼借月与月夜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理想。他从月之盈亏感悟宇宙的无常,从月之永恒追问生命的价值,进而从动态中把握人生奥秘,表达旷达的思想;他又从月之孤冷慨叹生存的挫折,从月之美好坚定人生的信仰,进而从静态中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反弹出达观的心态。总之,月这一‘天地自然之象’当它与苏轼的主观心态相统一时,便产生了苏轼月夜这一‘人心营构之象’。”〔丁美霞〕①

生齐读。

师小结:原来自然中的“月亮”本身就变化万千丰富多彩,而多情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望月寄情,借月抒怀。所以创作的有关“月”的诗文,既首首优美动人,又情感各异。同学们现在对这种借月抒情的手法有点感觉或感悟了吗?下面从补充的诗歌中,任选你最有感觉的一首来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附:《赤壁赋》拓展阅读材料

虞美人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注]。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注]①离披:枝叶散落。

中秋月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熙宁十年(1077)在徐州作,为《阳关词》三首之一。《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弟苏辙字)观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此跋当书于绍圣元年(1094)作者被贬至岭南途中。②银汉:银河。玉盘:指圆月。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宋杨湜《古今词话》谓其末句“北望”为表现作者“怀君之心”。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则谓词末两句为抒发“兄弟之情”,“疑是在钱塘(杭州)作”。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文选》沈约《咏源中雁》诗:“单汎逐孤光。”注:“铣曰:孤犹远也。”

生:我说说《虞美人》。我觉得作者由月亮的圆缺,感受到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借酒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感情,貌似超脱,其实内心充满了苦楚与无奈。

生:我谈的是《中秋月》。这首诗有点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味道。作者用天上月亮的永恒,来反衬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第6篇

中秋的月亮在空旷的苍穹下,显得更加明亮而圆大,你轻轻地洒向大地,给大地带来了明亮与祥和。

温柔的月光犹如飘逸的绸缎,无声地送给大地一件银色的纱衣,让我朦胧的心也随之轻轻飘向了夜空。宁静的夜晚,迷人的月色,把我的心幕缓缓地拉开了。

童年时的我是跟着奶奶长大的,所以每到放学时,总喜欢站在学校门口,等待着奶奶的身影。每次隐隐约约看到奶奶从远处的淡淡月色下疾步向我走来时,我的心中便会涌起说不清的欢喜与激动,不顾一切地扑向奶奶。奶奶总会张开双臂,蹲下身子,把我搂进怀中。那时的奶奶是我心中的神,是给我安全、快乐、幸福的神!

岁月的车轮很快把我载到了少年,那时的我,依然天天享受着细腻的祖孙之爱,可我已不再像童年时那样依恋奶奶,不再希望永远靠在奶奶那温柔的怀抱,而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自由的天地。

少年的飞翔之梦还未做完,岁月之舟就载着还在梦中的我匆匆起程,将我推进了中学的茫茫学海之中。为了实现我心中的梦想,我选择了刻苦求学。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让一切都显得那样急促和紧迫。宁静的夜空下,月光的娇媚容貌仿佛增添了一层更加迷人的银色。心灵深处的思念依然敲打着我的睡梦,奶奶已经步入老年了,银丝悄悄爬上了双鬓,岁月的刻刀也无情地在她的眼角印下了痕迹。岁月随风转,日月逐云飞。此时此刻,我更加懂得了我是奶奶梦想的寄托。岁月有情,她给我流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岁月又无情,她无法让奶奶找回那曾经的岁月。

人生的诗卷吟诵着风花雪月,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了很多美好与不舍。在这个月光如银的夜晚,有一个朦胧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浮现,那是奶奶对着明月独自思念在远方的孙子吧!祖孙的爱在天涯,明月是否知我心?我对着明月,把心中的希望与祝福默默地倾诉。秋风再温暖,也不及奶奶的一个拥抱;月光再美丽,也不及奶奶的一抹微笑。夜空中飘来了丝丝缕缕的薄云,缓缓向着明净的月儿靠拢,似乎要拥抱那轮明月。

夜深了,我的心幕却无法闭合。奶奶,您就是我头顶的那轮明月,从妈妈将我交给您以后,您就一直不知疲倦、充满深情地注视着我,关心着我,温暖着我,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走过生命的长河。

十二轮中秋明月里,有您慈祥的身影;风风雨雨间,有您默默的护佑。我为您付出的太少了,却让您时时刻刻为我牵肠挂肚。奶奶,如果真有来生,就让我做您头顶的那轮明月来回报您给予我的一切。

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亮,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喜欢抒写的一个意象。每每举头望月,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就会如山泉般从脑海里奔流而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可以说,月亮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具体的物象,它浸染着唐风宋韵,携带着文人们的万千情思,穿越时空,盈盈地映照着我们。所以,现在一说起月亮,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乡愁、乡思、怀人这样的意蕴。作者写月,亦不单单是写月,而是托物寄情,借月怀人,将奶奶比作明月,来叙述奶奶温暖的爱,以及作者对奶奶深深的思念。作者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对月光的描写之中,营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柔密的月光和奶奶绵长的关爱交相辉映,始终伴随着作者,给予她光明和温暖。读完文章,我们不由得祈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娜)

第7篇

一、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诵读教学

课堂上很难听到学生的诵读,只是看画面、听讲解、做笔记。有的教师虽然能要求读,但没有理解诵读的本质,也没能把握诵读的标准,为背诵、熟悉内容、模仿表演而读,流于形式。

2.教学取向的偏差

近年来,高考加重了诗词鉴赏的分值,大部分教师也开始重视诗词鉴赏,但他们并没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训练上,希望通过训练在考试中拿到这几分。

3.教师诗歌素养的缺乏

不少语文教师不善于讲诗歌,诗歌的鉴赏理论陈旧、过时,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语言平淡无味,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对其独立的审美特性缺少充分的注意。

二、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及存在问题分析

德国思想家席勒认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把教学重心放在背诵默写名句上,解读文本时却敷衍大意,或者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研读文本,这些方法不能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和领悟意。其次,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个性。古典诗词语言丰富而含蓄,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然而很多教师把古诗词鉴赏课上成文言文翻译课,回避了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象意境、情感意蕴。

三、诗歌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美

诗歌讲求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因此,诵读时应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能运用富有美感的“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迅速把学生带入诗歌表达的情感世界中,主动去体验诗歌表现的情感。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的第二段里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开始如急雨声音浊杂粗重,接着如私语般轻细,再接下来声音交错夹杂,像大珠小珠跌落到玉盘。一会儿又如黄莺啼叫般婉转流利,忽地又由流畅变为冷涩,直至凝结不动了,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雄壮的乐音。在朗读这部分时,时而急时而缓,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浅吟,诗句的含意、朗读的节奏、音乐的旋律、诗人的情感几者相互交融,不需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能品味出诗的韵味了。

2.想象再现,感受诗歌意象美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相凝聚的复合体。王维在《鸟鸣涧》中的静谧是由“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形成;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认识是通过“月”和“江”两个意象的组合形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展开想象,领会诗歌的意象美。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美的诗歌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读者可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歌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图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教师让学生在头脑中幻化出一幅优美的乡村图:榆树和柳树成荫遮蔽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离我很远的村庄隐约可见,墟里的炊烟依稀能辨。深巷中的狗儿吠号,鸡在桑树枝头鸣叫。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说:“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些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

3.潜心涵泳,品味诗歌语言美

第8篇

近段时间,我阅读《人文素养教师读本》时发现前面所选登的经典诗篇别具匠心。编者在古代经典诗词原本固有的艺术魅力基础上,加了一些充满现代信息的注解说明,这让我明白,原来诗词还能这样使用。试想,生活交际中如果也这样巧妙选用,那可算得上幽默风趣了。豁然间,我喜上眉梢……

其中缘由得从我的作文教学说起。教学的苦与乐暂且不提,单是看到学生以不屑的眼光浏览自己煞费苦心的作文批语后,又漫不经心地将作文本塞进抽屉时的那一瞬间,作为教师的酸楚之情便不由得涌上心头。曾几何时,我尝试着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但学生也只是笑而忘之。我开始有些漠视作文教学了。我也知道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教学内容,我的消极态度肯定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下滑,因而这成了我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如今,看到这些诗词新解,我灵机一动:我何不也来个“诗词大练兵”使自己的作文批语“闪亮登场”呢?

于是,在接下来的作文批改中,我尽可能多地用诗词名句写批语,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批语,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写批语就如同在看自己的孩子,需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用赞赏激励的口吻去写。例如:习作批改中我发现某位学生文章构思新颖,主旨鲜明,我会兴奋地来写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堂讲评作文时,我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时就送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有些学生写的文章开头平淡朴实,毫无新意,可越往后读,越觉得引人入胜,我会情不自禁地批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有的学生,苦于写作,每次都牵强完成作文,我仍会热心地送上鼓励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于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我都满腔热情地、耐心地用诗文和他们交流着。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传阅作文本的次数多起来了,班中诵读诗句的同学也多了起来。至此,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后决定从文章内容、写法技巧上对他们加以指导和鼓励。

记叙文写作训练中,某位学生将发生在自家周围的新人新事尽情讴歌,文章至情至真,让人感动。我赞赏地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淳朴的民风,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诗歌创作单元中,读到学生李某语言清新质朴的诗歌时,我忍不住送上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景状物单元中,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会批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精彩的写景片段时,我也会添上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为之助兴……作文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必须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每当看到学生在我的激励下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时,我越发觉得是诗词让学生的作文活了起来――学生不仅对诗词名句感兴趣了,而且对写作文也感兴趣了,写起作文来也更认真了。

写作讲究真实、可信。因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会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说给老师听,作为语文教师,我自然容易成为学生知心朋友。当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欣喜不已时,我会送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学生诉说自己的苦恼时,我会告诉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当某同学喜欢搬弄是非时,我会恰当地告戒他“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当一名学生迷恋网络,不能自拔时,他在一次作文中将自己的苦恼说给我听,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教育后,我在他的习作后面写下了这样一句批语:“富贵本无根,尽是勤里得”。谁知下次作文上交时,我惊喜地发现他在作文批语下写了这样一句话:“感谢老师!我已明白您的苦心,我知道该怎么去做了。遇到您可真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好可爱的学生,学会用诗文和我交流了。是诗文使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诗情画意了,我越发爱上了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场愈演愈烈的诗文批语活动中,班级阅读唐诗宋词的读书活动也开展的如火似荼。我趁机送上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多了,学生的文章就有了文采,我马上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鼓励学生去读更多更好的书。书读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文章也越发精彩,部分学生的自傲情绪也有所露头,这时,我会这样告诫他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够“一览众山小”。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的古典瑰宝,唐诗宋词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水。它不仅让沉寂似潭水的作文教学越发耀眼夺目,更为师生间的心灵沟通蒙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惬意!舒心!如果让我用一句诗词来形容此时心情的话,那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漫漫作文教学路,我将让诗词成为那潭永不枯竭的活水,翻腾!跳跃!

[作者通联:河南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中心学校]

第9篇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句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第10篇

石榴,雌雄同株,在我国北方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在南方热带地区则为常绿植物。叶片质地肥厚、叶脉红色,形状为卵圆形,全缘无叶齿,根系分布较浅,须根较多,根系发达。石榴树耐旱、耐瘠薄、不抗涝、喜温暖、喜光照,在土壤pH值为4.5~8.2范围内的任何地形、地势下都可种植,不过以质地疏松的石灰质壤土最好。因为在-19℃以下时,石榴树会因冻害而致使其死亡,所以,需要在极寒天气时做好防寒措施。

石榴的文化底蕴

石榴原产于古代波斯,经过2000多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经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独具特色的中国石榴文化。历代名家出于对石榴的喜爱,作了大量吟咏石榴的诗词,并赋予了沃丹、安石榴、丹榴、天浆、丹若、金罂、涂林等许多美丽的名字。农历的5月,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各种颜色的石榴花争相盛开,是石榴花最艳的季节,因此,5月有“榴月”的雅称。在明朝,石榴就已经开始进入插花市场,有“花盟主”的称号,列为花主,由此可见在古代,石榴被人推崇之极。在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中,石榴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的佳兆,是吉祥如意、子孙千秋的象征,是人们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石榴是亲朋好友彼此之间馈赠的重要礼品,中秋佳节送石榴,象征吉祥如意,在不少地方,结婚生子也有送石榴的风俗,以示家庭美满、多子多孙。石榴还有友谊长存的象征,榴原作“留”,赋予“留”之意,自古至今就有“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之说,是我国民族文化有的民俗。石榴与爱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因为年轻女子多喜欢穿着石榴红色的裙子,被称为“石榴裙”,用“拜倒在石榴裙下”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在日本,石榴象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还有在端午节佩戴石榴型香囊的风俗。

石榴的园林绿化应用方式

1庭院绿化和景观绿化

在古代,石榴就应用于庭院美化绿化。唐代诗人孔绍安曾用“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这样的诗句描写石榴栽植于庭院中的美丽景色。庭院具有环境较好的小气候,石榴适应性强,栽培区域广,属于栽植石榴的理想场所。石榴初春观叶,碧绿有光泽;入夏观花,从农历5~9月,花色艳丽,花期长;秋天果实累累,点缀于绿枝之间;冬天观姿,石榴树姿清雅,枝条扭曲形状独特,在庭院中观赏价值极高。同时,石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等,降低烟尘、净化空气,有保护美化环境和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的作用,是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绿化设计的理想树种。

2盆景景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榴被制作成高级盆景放置于庭院、公共空间或居民家中景观观赏。石榴树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其干劲壮古朴、根繁多盘曲、花艳叶细、果美枝多,将其制作盆景,展现自然风光,随季节的变化,还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微型或小型盆景一般选择月季石榴、墨石榴等矮生品种。大中型盆景多选用修剪蟠扎完成的老桩或枯桩,有直干、双干、曲干、斜干等形式,枝叶多为自然造型。

3海滩、山坡绿化

第11篇

C.《孟子》

2.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A)。

A文章书画稿费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D)。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李清照《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B)。

B.盛夏

5.“爆竹声中亭岁除,春冈送暖入屠苏”,这里德“屠苏”指的是(C)。

C.酒

6.“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7.“豆蔻”是指女子()岁,“弱冠”是指男子(A)岁。

A十三岁、二十岁

8.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9.中国传统习俗中,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C)。

C.腊八粥

10.“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B)。

B.二年

11.近日,李先生收到陈先生的一份请帖,上写为了庆祝“弄璋之喜”。陈先生的喜事是(C)。

C妻子生了个男孩

12.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C)。

C.圆规曲尺

13.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B.小篆

14.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刃约相当于(A)。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15.人们为伺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16.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17.唐代诗入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B李贺

18.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D.河砚

19.“天知神知栽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B)。

B.劝人投案

20.“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B)。

B.风水勘探

21.“生日净未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22.“文武二圣”指的是(B)。

B.老子,关羽

23,“小李杜”指(C)。

C李商隐、杜牧

24,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A)。

A130

2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26.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

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B.5月5-6号

2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哪

方面的典型表现(B)。

B.虚实相生

2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A)。

A注重线的作用

29.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C)。

C.《乐府诗集》

30.成语“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B)。

B.捧起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那

句话最相似(B)。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2.中国民间的“冬力力,”是从哪一天开始的(B)。

B.冬至

33.“变脸”是哪一个剧种的绝活(C)。

C川剧

34.龙门石窟位于哪个城市(A)。

A河南洛阳

35.古汉语中,有关“阴”、“阳”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36.“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B)。

13.‘安徽

37.按我国传统风俗,在农历那一天喝“腊八粥”(B)

B十二月初八

38.在古代,人们尊称刘方的老婆为(B)。

B.令正

39.古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咀姐时你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当用下面哪种称谓(B)。

B.舍弟、舍妹

40.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A)。

A庐山

41.毛笔中“狼毫”的原料取自(C)。

C.黄鼠狼

42.我国音乐的发展有悠久历史,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B)。

B.宮、商、角、徵、羽

43.掘称为“荷月”的月份是(B)。

B六月

44,“蜀犬吠日”的意思黟B)。

B.少见多怪

45.“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B)。

B医学界

46,古人对“郴”年龄的称呼是(D)。

D花甲

47.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下列哪个节日有关(A)。

A中秋

4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吕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是(C)。

C.杜甫

49.在“精卫填海”的嚶,“精卫”是(B)。

B.一只鸟

第12篇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那么中秋节主题小学作文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我的中秋节主题小学作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1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都有自己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蕴涵着它值得纪念的意义。《我们的节日》一书中,详细描写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还有部分外国节日。阅读了此书后,就能对这些节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让大家更爱这些节日,更爱这个民族,更爱这个社会,更爱这个家园……渐渐地,你会发现,原来节日也能够过得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回忆。

一听到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人们首先跳入脑海的便是那又大又圆的月亮,随后想到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赏月、吃月饼等,到后来也会慢慢联想起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不错,中秋节的夜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家户户来到阳台上,走到树阴下,抬头望着墨蓝的天空,观赏这一轮滚圆的月亮,这一道皎洁的月光。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身于五湖四海的儿女们总会回到家乡,与父母亲戚吃上一顿团圆饭。虽然只是一顿饭,却是老人们最朴实的期盼。吃吃月饼,看看孩子,聊聊生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足以让他们脸上露出涟漪般灿烂的微笑,渐渐荡漾开来,一圈又一圈……然而,有些人由于多种原因并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只能寄托这夜晚,望着月亮,对家人勾起一丝丝的回忆,对着天空,向着月光,许下心愿,望家人们能够幸福、平安。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而对于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共同携手创建我们的家园,让它变得更加美好。比如就对于中秋节来说,我们可以陪亲戚家人一起吃饭;可以自己亲手学着做月饼,让这个节日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可以寻找、搜集一些节日的来历,充实我们脑袋里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传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国家的节日;也可以关心孤寡老人,让他们在中秋节时同样能感受到爱的温暖……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做的事正在等着我们去做,只要大家都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身影踏遍更多的泥土,让我们的节日影响更多的人心,让我们的家园充实更多的地方!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2“今人不是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此诗句出自李白笔下的《把酒问月》。多么优美的诗句,而又有些沧桑和凄凉,啊,这就是洁白无瑕的月亮吗?

夕阳的火红色渐渐从天边退去,一轮粉红色的月亮从天边缓缓飘到夜空中。月亮是一个婀娜的舞女,舞姿是那么文静而又贤淑,美得让我不得不如痴如醉地,一往深情地望着她。

每当心中怀念家人时,总会去看看那皎洁的明月,把思念之情寄托于月亮之上,让自己有一丝安慰。

中秋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我们正在那柔和的月光下,吃着美味的月饼,看着天空的明月,大家竟是多么开心。

望着月亮,看着楼下车水马龙,心中不由地升起一阵伤感,望着那作业多如一座山,便想到那月中的嫦娥。可是广寒宫里只有嫦娥自己,虽然没有作业,可她没有家人和朋友,多么寂寞呀!还是生活在有家人和朋友的世界里才会更加快乐。

夜空中的月是皎洁的,是无私的,月亮供我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各种各样的情感,七情六欲。在月亮上,我们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放松下来,用不着忐忑不安,惴惴不安。月亮的清明把我们的烦恼一扫而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人把月亮的美抒发在自己的笔下,让我们有了一个有血有肉,内涵了千万情肠的月亮,月亮也就越发美丽而多情。

再看看夜空,弯弯的月亮挂在天幕上,凄凉,神秘,孤独,寂寞,温馨,含情,幽怨,也正是这些,让我们看一眼就忘不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百看不厌,如醉如痴,是啊,我们对月亮有着永久的寄托!

月亮,我们珍贵的精神花园,我们灵魂的舞池。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3今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嫦娥在月宫里玩着电脑,这台电脑可是玉帝在春节时送给她的,自从联上了互联网,嫦娥天天在网上游,一刻也没闲着。

而电脑周围则堆放着各路神仙送来的五花八门的月饼。正所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玉帝在月饼上刻上了自己的卡通形象;王母娘娘则是把月饼做成了仙桃形状的;而七仙女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充满了仙气;孙悟空更是神通广大,做了一个天庭最最的月饼,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呢!

这各式各样的月饼,有的包装精美,有的品质优良。嫦娥看着这些可爱的月饼,咽了咽口水,虽说年年吃月饼,但这些品种不一的月饼还是有很大的诱惑。

吃完了月饼,嫦娥漫不经心地浏览着网页,忽然发现,今年月饼不仅有面和馅做成的,还推出了电子月饼,嫦娥心血来潮,立即买下了一个,用电子邮件发给了哪吒。这时嫦娥打开收件箱,发现了一封电子邮件,原来是唐僧发给她的。打开一看,是一份电子月饼,发出动人的音乐,变换着精美的图画。

嫦娥想用她半生不熟的电脑技术办一个月饼展览会,但她发现已经有人办了。一看,原来是玉兔办的。

嫦娥气得脸色都变了,嫦娥气冲牛斗,吼得整个月宫都震动了:“玉兔,你给我过来!你不好好捣药,跑到网上干什么?”谁知玉兔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月宫也都机械化了,什么都是全自动的,我的任务早都完成了,我还在网上推销我捣的药,连忧忘兔也十分欣赏我捣的药,他还向我高价收购呢!谁像你呀,在网上玩了那么久,连网友都没有,真差劲!”嫦娥觉得十分没面子,自己好歹也是月宫的主人,中秋节的主角,竟让玉兔抢了风头。嫦娥气的抓起玉兔就打。

唉,可怜的玉兔,明明说的是实话,还要挨打!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4秋高气爽,气爽秋高,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全家都喜欢过中秋节,我爸,我妈,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也全喜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这天,我们全家能在一起合家欢乐地吃月饼。

今年中秋节,恰逢农历八月十五,黄昏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挂在葡萄架上,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又飞去飞来,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弟弟也和我,我俩站在院子中央,抬着头,仰脖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说:“看呐,这边的月亮升起来了!”弟弟说:“看呐,那边的月亮也升起来了!”这时,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几乎全都异口同声地一起喊道:“看呐,东边的月亮真的升起来了!”

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既像一轮明月,又像一轮圆月,正在升起来!

我们在院子里高兴得简直就是高兴,没有人能说出这不是高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美丽而又美观的中秋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正巧又赶上中秋节,真是双喜临门呐!

月有悲欢离合,人有阴晴圆缺,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地的全国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团圆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高高举起月饼,共同畅饮这一杯高兴的月饼吧!

夜色已经很深了,深夜也渐渐地浓了,皓月当空,映着皎洁的月光,我们全家都流连忘返,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依然兴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着那轮明亮的月亮!

今年的中秋节,真是让人难忘啊,但愿明年八月十五,还能赶上中秋节!作文

我的中秋节小学作文5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是个美好、祥和具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备思亲”,谁都希望在中秋佳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

在这样一个圆满、美好、温馨的节日里,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国家四A级景区——巽寮湾,它巽寮湾位于惠东县城平山镇南部,南海大亚湾的东部。那里依山傍海,山海相嵌,海天交融。

伴着火辣辣的太阳,经过长途跋涉的我们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不愧是4A级景区!刚一下车,一股清新的海风就迎面拂来,把热全都吹跑了!好似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当换好泳装,赤着脚,踩着细软、无边无际的银沙,在阳光的沐浴下,望着闪闪发光的大海,心里是无尽的轻松愉悦。

“哗”的.一声,伴随着溅起的浪花,我跳进了海里。真清爽啊!在温暖的阳光的沐浴下,泡着凉爽的海水,这种待遇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呢!不一会儿,我便在海里游了起来。我一会儿蛙泳,一会儿蝶泳,好似一条欢快的鱼儿在水中畅游,与大海嬉戏。时而呛到了几口咸咸的海水,一边“呸呸”地吐,一边傻傻地笑。

夜晚就这么悄悄来临了,玩累了的我早已回到了旅馆,正与家人一起吃月饼呢!看着那一张张脸上荡漾的笑容,洋溢的幸福,我也不禁笑了,是那样美好,那样甜蜜……

夜,静悄悄的,一阵凉爽的风穿过我的窗户,轻轻地抚摸我的脸;我站在窗前,痴情地望着十五的月亮和偶尔绽放的绚烂“花朵”。

玉盘一般的圆月悬于高空,散发着朦胧的光辉,使清冷,寂静的天空有一丝温暖与光。再加上时有时无的烟花的装点,变得更加璀璨。月光透过窗户,投入了细细碎碎的月影,宛如剪纸一般,有条理而美丽。在这一刻,天地充满静的安。

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我不禁想到,嫦娥真的是如诗人所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吗?我又不禁联想,那广寒宫里,嫦娥真蹙着眉头,点点星泪挂在如玉的面庞上,玉兔随着胸腔的起伏而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