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研究

企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3-05-30 10:1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发展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发展研究

第1篇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说,想要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本文拟从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改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新时代

一、深化企业管理水平是造就企业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的新时展离不开规范化的管理。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将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去,那么不仅会对这个企业的质量水平的提高造成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这个企业想要做好做大,那么这个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强,因为只有这个企业做强了,才有资格谈论做大做好。而只有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去,才能保持企业的稳定与活力,进而促使其设计水平与制造水平乃至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做强。当今时代,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叠加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虚拟经济、共享经济等,诸多新经济形式的出现,促使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变革。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着力修炼好企业的“内功”,才能够使企业始终保持发展的态势,避免在突飞猛进的市场发展浪潮中落后甚至遭到淘汰。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企业管理问题,例如,2017年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共享经济企业,在经过两年左右的爆发式增长后,出现了大范围的企业倒闭,其中包括共享单车企业、共享汽车企业、共享充电宝企业、共享租衣企业、共享雨伞企业和共享睡眠仓企业等。这些企业的突然倒闭,既有社会经济的宏观原因,同时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上述企业沉迷于融资的争取,不断地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市场份额抢占,而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等内部管理却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企业的核心不是人才而是金钱,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且无法进行及时地策略调整,最终不得不面临惨淡的结局。(二)深化企业管理水平是产业发展、产能提升的需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想要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个企业就必须要将自身的理念进行更新并且开拓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去,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一些企业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够明晰,再加上企业的决策机制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企业出现人才紧缺和队伍建设落后的现象,进而造成企业的产供销衔接不够合理等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经济理念的逐渐转变,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管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互联网+”开启了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新渠道。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许多传统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倒逼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否则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此,企业必须通过加强管理水平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转型的目的,建立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为方向的目标,将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提高上去,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三)加强企业管理是应对当前形势以及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地方区域的经济状况,而是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中国长期以来都属于制造行业的大国,“中国制造”闻名世界,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在制造行业方面的兴起,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已经逐渐失去,应当也必须进行企业的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演变。而在这样的升级过程中,离不开企业自身潜能的挖掘,更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使企业的资金更加稳定,人才队伍更加成熟,机构设置更加合理,从而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最近两年,中美贸易争端成为了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国在出口贸易领域具有比较大的优势,而在进口领域方面则缺乏足够的需求,导致美国率先挑起对华的贸易战。在这场贸易战中,两国的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就很有可能在这场贸易战当中失去市场份额,无法抵抗住经济风险。相比之下,如果企业能够强化自身的管理,努力打造企业独有的品牌并拥有稳定发展的团队,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在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

二、深化企业管理水平、创新企业深入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且科学的实施。为了能够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对国际上的市场趋势进行超前的预测,而且还要对我们国家的政策进入较为深入的研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认真学习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并且进行运用,使企业能够在危中找到新的机遇。同时,企业还应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以强大的人力资源和规范的企业管理,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遇到生产或者经营瓶颈时,要通过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强大的管理团队在逆境中发现问题并且培育有利的因素,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争取采用最合理的方法为企业开源节流并且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共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想要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在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从而对市场中的变化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以及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使得企业能够将自身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整,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应该广泛的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以及方法和手段将企业中存在的有规章制度不遵循以及财务混乱还有原材料消耗过大等问题解决掉。比如说加强企业的会计预算管理水平,从抽象的层面上来看一个企业每天都是在重复吸收,提供以及转化这三项内容,如果具体的形容这三项内容就是产品的生产还有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成品的销售三项基本内容。企业在采购这一环节当中主要有物流成本,材料购买成本和人工成本这三个主要成本构成,并且这三项主要构成成本之间存在着不能分割的关系,不管是哪一个主要构成成本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两个构成成本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想要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就必须对成本控制的每一个部分引起重视。(三)紧跟时展潮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要时刻认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指数,从而更加适应新时展的需求。例如,企业可以将企业管理与“互联网+”理念进行充分的融合,加快步伐寻求助力发展的企业管理软件,以网络和局域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决策、领导、组织、谋划、人事、业务、财务等全方位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促使企业管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企业要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当前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和政治、经济形势,从而有效提升企业驾驭市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针对共享、流量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要保持审慎的态度,着力从强化自身管理入手,在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探索新领域的经济运作,从而确保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三、结束语

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企业必须要努力做到“一心一意练内功、创新管理谋发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程序以及管理规范,切实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在保障企业深入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

关键词:发展能力 现状与效果 对策建议

一、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及主要特征

“十二五”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入,年均经济增长达到8.2%,2014年生产总值达到40153.5亿元,同比增长7.6%,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

(一)“退二进三”格局初现,税收结构变化趋同

2014年,浙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47.7:47.9,其中三产占比较5年前提高了4.8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二产,“三、二、一”的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同期税收结构变化也趋同,第一产业税收占比持续稳定在0.1%左右;第二产业税收从63.87%回落至62.63%;第三产业税收从35.97%上升至37.28%。

(二)新兴产业发展快,传统产业比重降

2010年-2014年,高新技术制造业税收从196.39亿元增至342.11亿元,增幅达74.20%,在二产中的占比提高了2.36个百分点;三产中软件信息和金融业发展迅猛,2014年税收分别为75.08亿元和197.38亿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27.88倍和122.32%,软件信息业税收占比从12.25%提升至17.34%。与此同时,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电力等传统产业税收占比明显下降,5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和房地产业税收份额也明显下滑,5年间分别下降了13.21和4.96个百分点。

(三)企业小型化特征明显,大、中型企业转型效果好

从静态看,在2010年-2014年纳入国税管辖的企业中,年纳税额不足1万元的企业占五成以上,年纳税额在1-5万的企业占二成,企业小型化特征明显,且将近一半分布在批发零售业。从动态看,同期小微企业数量年平均降幅为4.05%,呈连年下降态势;而大型、中型企业的数量和税收则持续增长,其中:大型企业户数和税收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3%和15%;年纳税能力为50-500万元、500-5000万元两个档次的中型企业表现尤佳,其单位数量增长和利税贡献的相关性更是分别达到了99.77%和99.58%。

(四)出口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

2010年-2014年,浙江制造业出口占比始终稳定在93%左右,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其中纺织业占12.39%;而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则相对较低, 2014年占比仅为16.85%,比2013年下降了2.5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出口急剧增长,2014申报出口销售53.25亿元,是2010年的7.63倍,年均增幅达67.53%。

(五)民营企业贡献大,外资企业增长快、国有企业比重降

2010年-2014年,浙江民营经济累计贡献税收1930.24亿元,占比稳定在60%以上,2014年达到67.27%,较2010年上升了0.65个百分点;外资企业累计贡献税收593.85亿元,占比从2010年的19.11%上升至2014年的20.7%,年均增速为13.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贡献税收339.92亿元,年均增速维持在5%左右,但占比呈下降趋势,2014年较2010年下降2.39个百分点。

二、产业转型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获利能力总体提高,新兴产业上升最快

2010年-2014年,浙江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由2%上升到3%,与同期银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25%-3%的变幅基本同步。分行业变动看,新兴产业提高最快,从4%上升到了6%;高耗能产业也从3%上升到了4%;而传统产业维持在2%的水平,相对于基准利率的上升,其资产收益率是降低的。

图1:产业资产收益率对比图

(二)营运能力大幅上升,传统产业升幅最大

资产周转率的快慢是体现企业营运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规企业一般都在0.8以上。2010年-2014年,浙江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从0.87上升到1.73,上升显著且总体高于常规水平。其中传统产业升幅最大,从0.77上升为2.28,反映出浙江传统产业在负债率高企、获利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寻求生存的转变。

图2:产业资产周转率对比图

(三)负债普遍上升,但短期债务压力有所减轻

从财务风险角度看,国际惯例的资产负债率安全区域为60%-70%。2010年-2014年,浙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总体从位于安全边际附近的71.7%上升到170.3%,其中传统产业2014年更是高达218.2%,表明大部分企业都在负债运营,且财务风险已经极高。但同期浙江企业的流动比率也从1.57上升到3.82,总体上升了2.25个百分点,其中传统产业提高了3.3个百分点,反映出当前企业的负债结构中大部分已调整为长期负债,短期债务压力有所减轻。

(四)新兴行业高成长能力显现,传统行业面临成长困境

从市场扩张能力看,新兴产业销售增长率五年平均为4.33%,高于传统行业的2.24%和高耗能行业的-0.98%;从创富能力看,新兴产业和高耗能行业的利润增长率五年平均分别为8.12%和8.32%,而传统行业则为-22.17%,其利润成长性最弱。从资本扩张速度看,新兴产业的总资产增长率五年平均仅为-0.03%,基本没有扩张;高耗能为0.16%,呈微幅扩张态势;传统行业则萎缩了22.17个百分点,资本规模扩张性最弱。

(五)税收产出率明显提升,传统行业贡献较大

2014年,浙江企业的百元资产税收贡献率平均为7.59,比2010年总体上升了189.26%。其中,传统产业税收贡献增长最大,上升了286.83%;新兴产业居次,上升了89.02%;高耗能产业增长了38.68%,相对较少。

(六)节能降耗力度大,高能耗行业影响明显

浙江自2010年起就启动了落后产能的淘汰,2012年后高能耗产业的资产收益率显著下降。从相关数据看,2010年-2014年高耗能行业的资产收益率波动起伏较大,2013年降幅最显著,直接由2012年的0.048回落到了0.044,下降了7.5%。

三、进一步提升浙江企业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领域推进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互相协调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二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化,为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要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搭建金融服务矩阵,有效解决研发资金投入难题。四要优化环境,简化审批,提升服务,鼓励企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一要加强投资引导,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浙商回归和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加大重点领域的有效投资。二要放开投资领域,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等方面扩大投资热点:引导社会投资投向交通运输、仓储、教育等基础行业,发展壮大生产型服务行业。三要注重投资效率,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完善税收政策,发挥调节职能

一要全面落实“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扩大结构性减税的受益范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要保持现有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稳定外贸增长、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三是要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一方面要发挥好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对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提高限制类、淘汰类企业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2]陶良虎,周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调整[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5

[3]张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M].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81

第3篇

关键词: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现状;对策

1 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分析

所谓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或实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智力、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可见,民营科技企业是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而言的新型科技企业。贵州省的民营科技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十多年来,民营科技企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当前,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发展状况:

(1)企业数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2)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技工贸收入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本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3)研究开发支出总体呈上升态势,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已成为本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

2 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1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匮乏

据调查,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经营者经营管理理念陈旧,在管理上仍旧停留在凭过去经验进行市场判断、凭主观愿望进行经营决策、凭个人威信进行内部管理的初级阶段,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成本,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家族化经营。家族化经营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迅速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的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化经营由于缺乏有效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容易造成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之间的不和与冲突,致使企业内部沟通困难,影响企业工作效率。

此外,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情况也不乐观。一是科技人员所占总的工作人员比例较低。二是企业中高学历职工比较少。可见,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资金来源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大多数企业实现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自我积累实现,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基金和有关贷款担保机构大部分地区没有成立;其次,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欠发达;再次,缺乏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融资难与民营科技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前景、资产状况、管理水平、领导集体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但是,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失灵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贷和投资的最大障碍。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较差

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进行创新,但是目前贵州省大多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以模仿型创新为主,原质性的、独创性的自主性创新比例不高,这就成为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难以同国内外大企业竞争与抗衡。

2.4 产权制度不规范,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集体科技企业大多产生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就会导致其与母体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难以理清。近年来,集体科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产权模糊问题。产权关系难以理清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导致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此外,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国家和西部各省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投资软环境中,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没有优惠政策和政策力度不够的问题,也不是发文件的问题,而是执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并且越到基层,执行落实中的问题越严重。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企业家素质,规范管理机制

(1)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专门的职业企业家培训体制,对在岗的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职业经理人培训。重点培养科技创新型企业家,即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鼓励高层次人士创业,尤其是要鼓励大学生、研究生或专业人士创办科技企业,并在政策服务上给予支持。

3.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的投融资体系

(1)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推行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和信用担保体系,突出政府积极发展科技事业的导向,给予企业直接的资金支持,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扩大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降低金融机构对民营科技企业贷款的经营风险,支持其发展。

(2)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

首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创新。在现存的银行体制下,通过激励机制、融资工具、贷款技术等方面的优化改造与合理运用,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其次,针对民营科技企业因不能满足传统大型国有银行的银行贷款条件无法得到贷款以及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力量薄弱、资金来源有限问题,需要建立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相匹配的区域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供应不足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小小科技;发展;科技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50

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绩溪县生态工业园区北侧,成立于1995年,专业生产与加工汽车同步器精锻件、高精度齿轮和大规格链条套筒,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资产8000余万元,占地面积120亩,年产值过亿元。

公司之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自主研制了“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使用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中用于冲压设备的连续模具,材料利用率提高25%,成本降低25%,该项技术于1999年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02年成功研发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第一次将该工艺应用于汽车同步器齿套的生产中。此项技术可以使材料利用率提高35%~40%,加工成本节省10%,而且实现了少切削或无切削,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加工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密度和精度,提升了产品质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005年,公司研发的自动化链条配件生产线,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并获得杭州东华链条集团优秀供方荣誉,且对小小科技生产的链条配件产品实行全线免检。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凸显,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公司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产品转型、自动化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公司快速发展再添动力,并且积极做好上市的准备工作,争取于2018年在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未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1小小科技创新之路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1企业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小小科技董事长许道益始终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发,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因为许道益先生深知小小科技本身规模小、资金少,要想在企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上做好、做活文章。自主研制了“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这使得小小科技生产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在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许道益董事长仍坚守科技兴企的信念,鼓励大家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成功研发出了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正是由于徐道益董事长的高度重视,起到良好的表率和督促作用,公司的科研人员也倍加努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也源源不断地从研发中心流出。

12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有效保障

小小科技早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专业型的研发车间,并且多年来一直以产值的6%~7%致力于研发的投入。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困难时期仍前后投入600多万元到科研工作中。2006年,公司建设新厂区,又专门建立了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公司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和先进设备。其中研发人员共49人,占到公司总人数的20%;公司采购众多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小小科技找到了特色的专业制造技术,目标产品生产过程节能节材,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公司的材料成型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的技术在全球同类行业中达到一流水平,在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13产学研平台构建不遗余力是制胜之道

小小科技成立之时就设立了研发车间,在2008年迁入公司新址时,又扩大了原来的研发部门,增添了许多新的研发设备,扩展研发人员至49人。小小人一直秉承“以产促研,以研促产”的先进理念,在生产中研究,用生产所得资金支持研发,利用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促进生产,可以说小小科技的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同时小小科技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紧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这些都为小小科技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用好用活政策是必要之举

这些年来,国家和省一级都设立了企业创新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专门进行奖励,这本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如,小小科技公司生产精密锻件,由于在精密锻件生产技术工艺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申报的空心轴辗制技术项目2010年被安徽省科技部门破格纳入上报的全省18家国家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除此之外,小小科技还多次成功申报《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由于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小小科技的科技创新之路再添动力。

15培育创新文化是永恒主题

小小科技十分注重创新文化的培养,董事长带头创新,积极鼓励创新,为员工提供资金和各项技术支持,同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小小科技有着宽松、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允许失败,允许冒险,因为小小科技明白每一次的科技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能为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小小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小小科技的创新是自由、平等的,每个员工都有自由、平等的创新机会,公司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在小小科技,创新已经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它也是小小科技全体员工共同的事业,创新的血液在小小科技每位员工的身体内激情地流淌着。

2结论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和竞争力不强的困扰。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历史课题。绩溪县的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始终践行“科创引领”战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链结构水平,成功化解了许多企业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

[2]刘耀,金恩焘企业模式的发展及创新型企业模式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2008,25(2):86-91

[3]刘耀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企业经济,2008(6):20-22

[4]马永红,赵凌晨,刘拓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2007(10):1-3

[5]果洪迟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2,2(15):1647-1648

[6]杨丽霞科技创新要求优化创新环境[J].沧桑,2013,6(37):985-986

[7]巫英,向刚企业持续发展创新过程的重大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8-89

第5篇

【关键词】陕西;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未尽,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利润降低的双重困难,经营压力还在不断扩大。寻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陕西的经济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一、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间,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从6296亿元增加到1619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8.5%增加到48%,中小企业在陕西全省经济总量中已经形成“半壁江山”格局。目前,陕西省中小企业已发展到140万个,增加值达到5800亿元,实交税金680亿元,利润总额为1500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725万人。据人行西安分行统计,至6月末,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1072.9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16.9%,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今年陕西省1000户小企业申请贷款满足率达到78.12%。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数量的不断增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也逐年在提高,纳税额在税收总额的占比也较高。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的主力军,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使其发展受阻。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过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近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中西部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指出:在对小微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诸因素中,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最大,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位居第三。调查总队2012年一季度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9.9%的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25.8%的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亏损企业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个百分点。要想使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和扶持。

二、陕西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

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且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抵押资产有限,企业融资难度很大。按照现行金融货币政策,不少中小企业在银行很难得到贷款,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取得贷款,但往往要支付很高的利息。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达到100%,中型企业也达到90%,而小微企业仅为20%。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一季度,有银行贷款需求的小型微型工业企业中,有41.9%的企业没能从银行获得资金,微型企业更是达到了45.7%。此外,一些大企业拖欠货款,加剧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有的中小企业互相借贷,形成“三角债”问题,资金链一旦断裂,便发生“跑路现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于2012年4月对重庆、西安等中西部多个省市开展的小微企业经营和融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小微企业经营的诸多因素中,资金紧张因素仅次于原材料上涨因素位居第二,进入2012年后,资金紧张或不足对小微企业的掣肘表现更趋强烈。调查总队也曾对212家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问卷中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它们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前进中的桎梏。由于资金紧缺,企业在一次性投入固定资产后,无力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不仅生产经营受到了限制,而且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后劲不足,一些企业只是靠来料加工赚取加工费来维持企业的运转。

(二)财税政策方面负担较重

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讲,既没有垄断优势,也没有得到更多的财税政策惠顾。中小微企业承担的各种税费中,增值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最为普遍,其他由于行业、区域不同,中小企业微还需承担类似地方教育费、残疾人就业金、工会经费等税费项目。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截止2011年年底,面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收费的部门依然有18个,涉及的收费项目高达69个大类。2010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总额达123亿元,该专项资金的补贴对象以中型高科技企业为主,补贴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2%,但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基本无缘享受。

中小微企业承担的税收和非税收费用增长迅速,甚至大幅超过了企业利润。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在工业企业利润下滑30%-40%的情况下,所调研各省的税收增长仍然达到两位数以上。从税收负担上看,2012年中小企业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保证预期的财政收入,不少地方加大征收各种非税收费。一部分行政性收费“变脸”为经营性收费,征费方式隐性化趋势初显;“小且散”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了,“大且重”的费种并未减,“避重就轻”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三)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设备落后

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技术资金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企业的落后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改造和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转,甚至一些五十年代的设备还在超期服役。调查总队曾对某镇进行过专门调查,结果是该镇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达到90年代前期技术水平的只占20%;80年代后期技术水平的占34.6%;80年代前期技术水平的占17.0%;有约10%的企业使用的是70年代的设备技术。陕西省中小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等因素影响,一些大学、中专毕业生不愿在中小企业就业。企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为土生土长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奇缺。中小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利用能力不强。陕西省中小工业企业中,除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为大企业配套外,多数企业都是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和发展的,产品大都为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品。主要有生产建筑材料类的砖瓦、砂灰、石材等。农副产品加工类的豆制品生产、小食品加工、刺绣加工、木质家具等。由于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四)聚集行业相对集中,差异性较大

亚当·斯密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这样的一个企业群体,群集内的中小企业具有分工性质,但是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而联合在同一地域。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灵活性较强。如果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其“产-供-销”在同一个区域,那么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另外还可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享受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

目前陕西的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与省内配套不足并存。大中型企业数量相当于广东的10%和四川的50%,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排第26位,省内配套率只有30%左右。优化产业结构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发挥信贷担保杠杆作用,提升融资服务能力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农村,中小微企业的市场主要在县乡镇及农村。所以可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活力,有效增加融资供给。国资民资强强联合,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利用省中小企业促进局支持资金,引进民营资本,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贷款难问题将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另外,不断推出新的抵押融资方式,创新贷款模式。一是贯彻落实《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法规,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二是开展订单农业贷款试点工作,促进了涉农企业发展。三是发放人民银行再贷款,增加信贷规模。积极开展直接融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集合票据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于探索拓展农业企业融资渠道,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还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可积极开发合作伙伴,加强银企合作,引进信贷资源。全面开展担保评级授信,深化融资服务。担保评级授信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时间紧、期限短开发的新产品。通过担保评级授信,为企业普及融资知识,培训财务人员,实现审批前置,缩短贷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预防监管,防控经营风险。可与省再担保公司签订再担保协议,共同分担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财税政策方面应有针对性地支持

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这样才有利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竞争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股权托管中心及中小型创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享受自取得第一笔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价格、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的行为,确保新的收费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对有市场、有前景的小微企业贷款,酌情减少利率上浮幅度,对创新型和创业型小微企业可优先予以支持。

(三)中小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2011年12月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为支持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创新能力,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继续深化产学研的结合,推进企业科技创新。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积聚和培养,健全人才机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除了人才的引进,也应注重完善研发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促进陕西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发挥共建优势,打造企业集群发展的园区化承载平台。充分发挥省部共建、省内共建的体制优势,对原有工业园区重新规划,推动一批专业化园区的建设。发挥园区聚集效应,实现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另外,应突出主导产业,强化特色,提升专业镇产业集聚发展的层次,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集群专业镇创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和示范创业基地的综合实力。加快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技术高新化、产品特色化和国内有影响、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

综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融资问题,需要金融管理部门以及财政税收等各个部门的政策合力,也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其中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服务和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罗卫国.中小企业发展障碍及清障对策探讨[Z].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2,7:24.

[2]上半年陕西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策[OL].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11,08:24.

[3]胡莹.2013年3月各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汇总[OL].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13,04:8.

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WTO;措施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到2000年末,全国60%的工业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全国75%的劳动者就业问题;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继续发展中正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试图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着手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尚是一种弱质经济,由于外部环境和企业规模、技术等原因,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问题突出表现在:(1)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2)生产盲目性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3)劳动力密集,高层次人才资源流失严重;(4)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等。此外,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国历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也从客观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加入WTO在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加入WTO后,市场的“游戏规则”趋向透明,我国中小企业原来所具有的本地化优势将消失殆尽。外资企业准入门槛降低,其非经营风险减小,与国内中小企业将展开激烈竞争,传统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由于设备老化、技术素质低和经营机制问题,融资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企业改制难度加大;而高科技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冲击。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中小企业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为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加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以期熟练地驾驭市场。

(2)加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企业要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企业改制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各中小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应的企业发展机制,明确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3)培养管理创新的能力。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查和研究,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等等。管理创新应包括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创新,提高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有效地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目前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些企业中虽然有的生产经营业绩较好,但由于申请信贷时不能提供健全的财务报表和贷款资金营运分析,使银行难以了解它们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发展前景,并增大了贷款风险,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应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条件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小规模企业,应从税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聘请会计人员建帐核算。

(5)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小生位”经营战略。一般说来,我国中小企业属地方管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有相当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以致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中小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另外,重复建设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而全”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大企业也没有建立协作体系,因此,在大企业的经济优势面前力单势薄,生存艰难。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小企业应该选择“小生位”战略。“小生位”战略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意思是企业要垄断市场中的某一个小领域,使自己免受竞争和挑战,在大企业的边缘地带发挥自己独到的专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小生位”战略有“自然小生位”、“互补小生位”“服务小生位”等很多种,如企业可选择生产一些小批量特殊专用产品,或者与大企业生产形成互补关系,甚至通过提供特殊的售后服务,也能够在无差异市场上或分出相对安全的经营区域。2.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不是干预,而主要是通过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相关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政策。国家各项产业政策中应当有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产业的专门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尤其要重点扶持科技创业型、吸收劳动力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良好机制;要坚持“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综合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快速产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效应。②税收政策。由于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实力弱、生产率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作用,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取消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坚持税收优惠按国家产业政策向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它需要国家扶持的产业倾斜,为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税收政策环境;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税销售额标准,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有固定场所,财务制度健全,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偷税行为,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消除私有中小企业主双重纳税现象等。③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它们是否能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为了获得这种优势,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愿意承担风险,并且能够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因此,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允许小企业在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及生产过程中,技术开发费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符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求和规定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组建多元投资主体企业时,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本(管理才能、技术成果)等要素可视作物化资本,作为资产参与投资,并适当放宽无形资产投资比例限制等。

(2)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融资支持。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融资难,贷款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首先是保证大型企业的需要,如有余力,才会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由于僧多粥少,中小企业贷款来源很不稳定,致使生产经营难以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据调查,有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即使市场前景较好,效益较高,也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为此,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仿效国外做法,由中央财政拨款,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也可委托现有商业银行办理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业务,这类金融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执行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保证贷款的专项使用,真正体现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目的。②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如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贷款。③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都有第二板市场,其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低,有利于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我国也可在沪、深两个证交所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宽松的第二板市场和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产权交易场所。

(3)创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所需的社会化服务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可以完成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以及企业行为的日常监督等职能。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创办中小企业联合会、企业服务中心和企业网络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技术、出口、人才、协作等信息,另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理财、投资、工程设计、会计和税务以及广告等咨询和服务,并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1.邓荣霖.小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随着对外贸易及商品流通速度加快,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在竞争机制以及企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物流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

一、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1.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在向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的运用,实现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物流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许多物流企业将信息化管理单纯地认为是办公信息化,这种错误的认知使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受到阻碍。物流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行信息化管理时,要将办公信息化与物资配送的信息化相结合,保证对整个物资流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做到客户可以随时查询物资配送状态。

2.缺乏综合性物流系统。为了适应市场信息化的需求,物流公司对物资进行了全程配送的信息化管理。但却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性的物流管理系统。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大都设有配送中心,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物资配送管理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导致配送中心无法获得高效的信息支撑,进而造成物流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闲置率增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3.实行分割的管理模式。我国的物流管理企业,大都呈区域经营模式,无法实现企业的跨区域管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几乎都是区域管理,各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只是负责各自的区域物流,并不向外发展。随着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行跨区域管理已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物流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模式。

4.专业的物流人才不足。物流管理是我国新兴的一种行业,也是最近几年被列入高校教育中的。因此,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中,专业的物流人才缺失,这也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高校毕业生尽管进行了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但还不能对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在实际的物流管理工作中,并不能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不能将专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影响物流企业的发展。

5.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局限。我国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就是要将企业做大做强,这种观念是大而空的盲目发展思想,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物流企业受这种传统的经营理念影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一味扩大企业规模。其实,要想使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对自身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估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规划。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

6.缺乏综合性物流服务。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缺乏一项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便会发现,先进的物流行业是将规划、执行和客户需求管理进行产业链模式生产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会经过最为专业的物流设计,运用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的满意度的物流服务。然而,在我国的物流管理中,在满足客户需求、收集并处理物流信息方面的能力还极为欠缺,只是将工作停留在单纯的对物资的搬运、配送上。不具备物流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基于项目管理的物流企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不断扩大发展,物流企业在物流项目上的投资规模及投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自然对项目管理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只单纯地依靠某个领导或某个部门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企业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及规范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1.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项目管理过于笼统,对企业项目的管理大都是项目管理部门或领导针对整个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想保证企业项目运行的高效性,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专人负责管理模式。并在不同企业部门之间加强联系性与协调性,使物流企业的每个发展项目都能有效、有序地完成。项目管理体系就是针对企业中的多个角度对企业发展项目进行综合性管理的有效管理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物流企业的项目管理进行制度、组织、评价体系的完善与设计,进而为物流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提供保证。

2.加强项目管理创新。我国的物流企业不断增加,并且还有国外的跨国物流公司在国内发展,这就导致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提高其竞争力,而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进行项目发展时,物流企业可以根据时代需求不断更新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寻求一种可以使企业适应时展步伐的项目管理办法。物流企业可针对制度保障、奖惩机制及企业的文化环境进行创新。对企业制度保障进行提升,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会不断地为企业的发展寻求创新项目,进而保证企业的创新性。加强奖惩机制的执行,在公司内为员工设立创新奖,在创新项目成功后对员工进行奖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就是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3.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大都是临时组建管理部门。部门之间大多是平级关系。因此,在项目进行时,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员管理,进而影响项目进度与质量。企业文化是针对整个企业的所有人员进行的思想文化教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并且对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因此,针对项目管理中的缺陷,物流企业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形成企业凝聚力。让每个员工都形成为企业发展而遵从管理的思想,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4.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人才是确保物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保证企业中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在物流行业具有综合能力的物流人才较少。大多数都是要么拥有物流管理经验却不具备专业管理知识的人员,要么就是空有理论知识而实际经验并不丰富的大学生。针对这一现状,物流企业除了向外引进专业人才外,还要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可以定期组织培训班,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进行训练,对实践经验不足的员工,可以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流程以及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教育;对于专业知识不足的人员就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而达到企业对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

5.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商业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风险,为保证企业持久稳定健康地发展。企业必须对企业风险有更深的认识,并且要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管理,提高企业预防风险与面对风险的能力。企业的风险是来自多方面的,主要有竞争对手风险、营销风险、项目风险及政策风险等。针对这些问题,物流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并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等措施,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6.增进客户管理水平。物流行业是服务类行业,物流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满足客户需求,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因此,物流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以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对项目进行改进,增加客户的满意度。还可以运用专门的人员与客户在项目中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客户信息,同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客户管理工作需要物流企业长期进行,要不断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客户进行沟通、联系,进而赢得客户的满意,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三、结语

物流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硬件设施外,还要注重管理方法的运用。项目管理方法由于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被物流企业广泛运用。但由于每个物流企业所具备的经济状况、市场环境及人才状况不同,对于项目管理方法的运用还有待调整。

参考文献:

[1]张伟.基于项目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控研究[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2014.

第8篇

一、建立跨区域钢材信息收集体系

实时、有效、充分的获取商业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修改生产计划,提高产品销售量,保证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了搜集全面、有效的信息,企业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商业信息监督小组,针对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竞争对手情况、相关国际形势、市场动态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依靠下游分销商的信息反馈收集信息,为企业的商业信息收集体系提供补充。

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优秀的营销队伍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销售业绩,增加企业钢材销售量,是企业在钢贸市场获得优势竞争力的关键。建设优势的营销队伍一方面需要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这是钢铁企业钢材营销策略全面实施的保障,对营销绩效科学的判断是评价营销能力的标准,也是评价营销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营销培训是提高销售人员业务素质、增强推销能力和效率的主要手段,企业可从知识讲座、上岗实习、外派培训等多方面强化营销人员的销售水平,进而建设优秀的营销队伍。

三、强化质量审核体制建设

生产与销售是钢铁企业的两大主要职能,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及信誉。一方面,在相关产品国际、国内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公司内部产品质量标准,所有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均高于国际、国内质量标准,以确保公司的产品品质到达优秀;另一方面,根据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内部审核机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任何一个环节的生产资料或产成品出现问题,均进行返工或淘汰,并进一步查明质量问题原因,避免同类问题的产生,提高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满足市场对钢材高质量的要求。

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钢铁市场已不满足传统钢材的品质与技术工艺,尤其是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更要求钢铁企业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钢铁企业不但需要聘用高学历、高技能的研发人员,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原有产品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产品,同时派遣公司研发人员参加高水平与钢铁行业相关的研究交流会、并聘请钢铁研究专家对公司研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品种和工艺。

五、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第9篇

(一)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使用云平台大数据整合、智能传感器、互联网等手段,达到企业大部分关键的业务实现自动化,企业管理、项目决策智慧化、自动化,这样使得企业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获得最科学、优化的安排,实现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生产物资、市场业务等方面达到合理的整合,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

智慧企业的内涵包含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硬件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即时性、企业创新的智能性。

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敏捷化。

(二)发展智慧企业要从这六个方面着手

1. 企业智慧化基础设施:企业要发展智慧化应该首先在网络接入方面建设自由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云平台、互联网接入、大数据平台和相关应用软件系统。

2. 企业经营业务智慧化:企业要实现智慧化,应该加强企业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整个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各类核心业务全部智慧化。

3. 市场营销智慧化:为加强企业市场营销智慧化水平,企业应保证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管理动态追踪智慧化。

4. 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

5.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精神文明、商业文明、生产服务文明的系统化建设,智能化技术普及教育,使企业转变成学习型的企业,并在公司内部健全有关学习、培训的相关制度,实现全体员工的继续教育。

6. 企业信息数据库智慧化:企业应建立有利于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的有关数据库作为知识储备,从而实现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智慧化及深度挖掘。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企业的智慧化建设。2012年6月胶州市启动“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使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推进一千家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201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胶州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施细则》,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促使企业的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2013年年底对全市305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5家)进行了摸底排查,随着近年来网络、软件技术的发展,胶州市企业信息化的平台建设规模基本达到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水平,计算机拥有量逐年创新高,服务器的拥有量也基本达到每家企业有2台,交换机更是达到了8台,调查发现胶州市有 98%的企业安装了宽带网络,约有82%的企业搭建了供企业自身使用的内部系统网络,大约70%的企业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员自建了企业自身的门户网站;32%的企业在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网络销售的运营方式。从胶州市的智慧企业发展整体布局来看,胶州在建设智慧企业方面发展还不够同步,有的片区发展智慧企业较快,有的偏远乡镇发展智慧企业的劲头还不够足,多数企业存在有硬件,但无软件的情况,需要继续完善智慧化企业的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中的问题

虽然胶州市在智慧企业建设的过程中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化集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较高水平的智慧化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企业对发展自身的智慧化系统方面还没有头绪,企业负责人对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投资仍然较为谨慎;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企业缺乏整体的设计,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等浪费现象。除此之外,胶州市很多企业的负责智能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

通过调研,智慧企业建设存在问题如图1所示,这里主要针对企业信息化的问题进行分析。

企业要想实现智慧化,应该着重三项内容,首先企业应该建立生产运营整个过程各类信息的综合数据库;第二是企业从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整个企业运营环节实现信息化;第三企业最终达到管理、决策的智慧化。当前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 很多胶州本地的企业对发展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意义及功能还没有认识到位,对于建设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够强,发展智慧系统还处于企业自发实施的状态。

2. 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建设不够成熟;企业智慧化的应用软件成本较高,超出了胶州很多企业的承受范围,甚至不少大型企业也感觉成本过高;胶州的智慧化硬件实施服务商力量薄弱,缺少专业人才,无法完成较大的定制服务,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经过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大约有60%的胶州企业认为缺乏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技术人才限制了胶州市企业智慧化系统的普及程度。另有调查,将近一半的胶州企业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平台的使用;胶州近半数的企业数据安全仍然是靠本地电脑的杀毒软件等;80%以上的胶州企业都已经普遍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

3. 胶州部分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制度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很多企业依然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适应智慧化企业建设的标准,因此胶州企业急需改变传统观念,更新企业管理模式。

4. 政府各级部门对胶州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建O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并且各级部门存在管理协调不到位的情况。胶州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少,影响小;青岛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整体存在门槛高、覆盖率较低等问题,小企业难受益。

三、解决胶州市建设智慧企业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对策

企业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为了使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更加普及,更加深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坚持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智慧化建设协同发展的思路,找准胶州企业发展智慧化系统的关键要素,统一规划、实施。

2. 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阶段推进企业智慧化系统建设。

3. 寻找合适的智慧化系统服务商家为胶州企业定制适合、实用的智慧化集成系统,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

4. 政府、企业都应增强发展企业智慧化建设的信心及意识,在投资方面加以侧重,并将技术人才的培养、储备提上日程。

(二)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意见

1. 智慧企业建设的目标

在10~20年时间内,使龙头企业实现动态经营、敏捷反应、精准决策、低碳绿色,中等企业实现管理透明化、合作协同化,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人、财、物等全部数字化,最终形成一个覆盖胶州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

2. 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1)根据智慧城市的发展框架,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依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中有关智慧城市发展的规划,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设计,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使胶州智慧企业建设适应智慧城市的相关规划。胶州发展智慧企业建设应该与政府政务、便民医疗、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等相互匹配;胶州智慧企业建设应该结合胶州市工商各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胶州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在应用的扩展上要遵循从点到面的原则。

(2)以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做为基础,明确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

推进“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分行业不断推进胶州企业智慧化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在商业企业,加强采购进货系统管理、库存系统管理、授信额度管理、产品促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对于工业企业,应建设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达到生产、销售整个环节的智慧化。胶州的物流发展对于胶州经济贡献非常重要,物流方面,为保证实时追踪货物的运输状态,应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实时动态追踪的智能化系统。

(3)以胶州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构建智慧企业建设的服务平台

利用“1+12+X”公共服务体系展开广泛宣传和服务。“1”指胶州市级综合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2”指12个镇办公共服务平台、“X”指以23家行业协会和若干个特色园区及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为主导的专业性、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公共微信、服务热线、IMO、云平台、公用邮箱、QQ群等多种沟通渠道,对纳入服务网络的872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万余家小微企业进行政策宣传、智慧企业知识传递等。完善胶州市服务平台,设立企业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管理培训、市场开拓、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

(4)抓好智慧化企业人才积累,保证企业智慧化发展的人力储备

一是政府应积极联系引入海内外高级人才。对于掌握智慧化企业建设核心技术的人才给予优厚条件吸引来胶州进行创业;二是加强胶州市企业智慧化人才队伍的培训。通过与青岛地区各类大专院校以及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C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位的联合,建立企业智慧化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人才的培训课程。三是加强企业智慧化建设的宣传、科普。定期组织各级领导、企业负责人、技术人才学习考察,并在全社会科普有关企业智慧化的知识。

(三)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1. 政府组织: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智慧化建设

政府在建设智慧化企业方面应起到组织作用,政府可以联合大专院校、信息科技供应商、企业建设胶州企业智慧化的行业协会。及时掌握全球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定期组织相关人才考察学习,培养一批肯为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专业人才。

2. 财力保障:为胶州发展企业智慧化提供资金保障

为保障胶州企业智慧化发展建设,可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胶州市智慧企业发展基金,在财政方面采取税收返还等政策激励胶州企业增加智慧化建设的投入,鼓励胶州企业自主创新。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创新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企业创新成绩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政府还应促进胶州各类金融部门与企业智慧化建设单位合作,以保证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3. 制度健全:建立智慧企业建设的相关机制

要想长期规范发展胶州的企业智慧化建设,应该首先在制度上予以保障。首先应建立考核机制,由胶州市政府安排相关专业机构采取量化赋分的方式,定期考核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发展情况;第二通过智慧企业行业协会的监管激励,推动胶州大中型企业发展智慧化建设;三是群策群力,联合智慧企业建设水平较高的多家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打造胶州智慧企业的标杆。

4. 产权明晰:重视维护智慧企业建设的有关知识产权

智慧企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企业新型管理模式,智慧企业建设包含了很多最新的技术专利。为了保障智慧企业建设单位的权益,胶州政府应加大对智慧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首先应该支持胶州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专利;其次政府应帮助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第三政府应引导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推动形成胶州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企业智慧化运作体系。

四、结语

第10篇

科技项目管理是对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相对于企业内部项目管理来讲,它是一种层次更高的管理活动。它是利用目前现有的有限资源,在尽量减少项目失败的前提下,为保证科研项目的各项指标达到最优而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需要各部门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它是企业技术管理与具体科研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但强调项目管理技术的灵活性,同时必须将管理与相应的科技研发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管理的意义在于项目管理者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运用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以满足项目设计人员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且对不同的利害关系者在项目运行活动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并通过管理手段予以满足,以创造出令各部门均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2科技项目管理的难点

(1)科技项目涉及部门较多、协调工作量大、信息共享困难,需要管理者对各部门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通力协作;

(2)一个项目最终目标只有一个,但期间会出现不同的短期目标,如阶段性目标、知识产权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这就需要管理者兼顾不同目标,有计划地各个完成;

(3)一个项目从项目申请到最终验收推广,有多达9个流程,加大了对进度把控的难度;

(4)某些企业同时申请多个项目,这些项目可能有合同项目、计划项目或专利项目等,对这些项目很难进行统一管理。针对以上难点,若不能有效解决,将给项目实施和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阻力。

3科技项目管理要素

科技项目管理包括流程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过程管理等要素。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使之形成最佳成果,为企业和社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政府和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2015年3月12日,科技部长万钢表示政府部门不再介入科技项目管理,这将为企业的科技项目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1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包括企业相应的科研管理者及科研人员针对市场需求或企业长远发展而进行针对性的项目申请;相应级别的科技机构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立项论证;在论证通过后,申请单位对该项目组织实施,并不定期接受科技机构的检查;项目完成后提交验收资料,监督机构按照合同预期对项目成果进行鉴定;对优秀项目进行成果申报并加以科技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安排。尤其在科技推广这一项,是最终体现项目价值和增加公司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却不容易被管理阶层所重视。

3.2人员管理

一个项目的实施,不仅单纯是项目的技术研发活动,同时也包括项目的有效组织活动。一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需要将权利和责任从企业的职能部门转移到该项目的负责人和相应的项目团队成员。因此,如何对企业各项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有效整合将成为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特别是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具有管理能力的人员和具有科研技术的人员进行配合,将是项目人员管理中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人员管理实行责任到人、独立负责的制度。将项目的各个环节细化到每一个项目组成员,并进行实时监督,可解决企业在既有体制下,当遇到各部门人员权利交叉、责任交错而产生责任不清、原因不明的尴尬问题。管理者及时对团队的协作进行协调,使项目组成员的潜能最大化开发,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3资金管理

为了项目能顺利实施,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对可行性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科技项目管理需要对每一笔资金的去向负责,严格按照项目的经费预算执行。将资金用于项目的各项工作当中,防止资金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对结余资金或超额资金应在项目验收或提前对相应级别的财务部门进行申报协商。

3.4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需要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在制度体系、科技研发、项目运行机制三方面细化,使项目严格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管理者应做好风险预案,对存在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防止项目流于形式甚至终止的不良结果。通过对实施过程的全程管理,可以及时发现项目中已经出现的风险和预期将要出现的风险,通过风险等级的划分,提出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进而通过及时调整项目计划等手段尽可能规避风险,将风险水平降至最低。

4科技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利好

科技项目是政府和企业实施科技计划的主要途径,优秀的科技项目管理团队可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客户生产出新的或更优的产品,为社会增加更大的效益。

4.1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

科技项目是以提升核心产品和行业、产业的竞争力为重点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创新程度较高、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技术产品,因此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对提升科技实力和某一行业或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都会形成很大的影响。企业科技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利润水平,甚至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更甚至关系着行业、产业的发展前景。高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可促成项目的顺利完成,使相应的技术得以提升。开展产学研的研发活动,将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室内试验凝聚于企业产品,提高了其附加值。通过项目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使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4.2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则需尊重人才,而尊重人才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使其能力得以最大化发挥。通过科技项目管理,一个项目可培养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或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进行大幅提升,使得这些人才成为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经过一个优秀项目的实施,部分技术人员将在相应领域成为专、精、尖的领头人,这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

4.3项目成果产业化科技项目

第11篇

[关键词] 南昌;物流企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102-03

[作者简介] 管 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林 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8)

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需求迅速增长,拉动了南昌市物流企业的生成和发展,同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南昌市的物流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中等水平。据统计,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从事物流的企业(含货运信息部、货物托运部)共计1000余家,规模大多为中小型,分布在城区及城区的周边,主要提供货物运输、储存、保管、中转、配送等服务。

一、南昌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1.南昌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偏少(见表1)。截至2007年上半年,南昌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注: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63家,约占南昌市物流企业总数的6.3%,其中:在这63家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在200-500万元的物流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近4成;主营业务收入在500-999万元的企业所占比重为17.5%;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5000万元的企业所占比重为23.8%;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所占比重为20.6%;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物流企业寥寥可数。南昌市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转型而来的。很少的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功能尚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200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第五批A级物流企业名单,南昌市江西京九物流有限公司、江西省邮政物流局被评定为全国28家4A级物流企业,其中,江西邮政物流局也是此次评审中全国邮政系统唯一一家4A级物流企业。200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第六批A级物流企业名单,江西昌顺物流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全国31家4A级物流企业。

2.企业注册类型多元化,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优势(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在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39.7%;有限责任公司为30.2%,两者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集体企业占9.5%,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都为7.9%,中外合营企业为4.8%。其中国有物流企业有江西省南昌商业储运总公司、江西省物资储运总公司、江西省外贸储运公司、江西邮政物流公司等;改制企业或股份制企业有江西长运物流有限公司、江西京九物流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有江西交运物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有兴发物流(南昌)有限公司、南昌市洪城大众货物运输有限公司等。

3.物流企业表现“小”、“弱”、“散”。2005年,南昌有货运信息部、货物托运部750余家。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1)依托洪城大市场的货运信息部、货物托运部有540家,集中分布在天浩物流有限公司(交警停车场内50户)、洪大物流有限公司(洪城大市场停车场内50户)、金润物流、联信市场广场(150户)、洪城大市场南端(135户)、工贸一村(150户)等地。(2)挂靠城南兴发物流园区的货运信息部、货物托运部大概有160家。(3)紧临国道的京山物流的货运信息部、货物托运部有50户左右。

二、南昌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南昌市物流企业起步晚,发展快,标准高,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物流资源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

1.盲目发展比较严重。首先,社会各个层面对流通的重要性特别是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对物流的概念、功能、作用认识不清的问题,几个人、几辆车登记注册一个物流公司后,并不能行使物流公司的功能。其次,许多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商贸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但对如何转型缺乏清晰的认识。如南昌全市2007年从事物流的企业(含货运信息部、货物托运部)共计1000余家,但规模大多为中小型,分布在城区及城区的周边,主要提供货物运输、储存、保管、中转、配送等服务。由于登记时缺失物流资格认证这一重要环节,“零门槛”和宽松的登记导致了不少问题物流公司的产生。

2.物流企业无序竞争。伴随着企业对降低成本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要求物流外包,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因此变得空前繁荣,一时间各种各样的中小物流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一些从事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物流业务的公司也开始转型。如南昌市中小型物流企业约占物流企业总数的97%,但一方面,南昌市物流企业鱼龙混杂,有的是现代物流企业,有的是运输公司的翻版,有的则是皮包公司。对此,物流需求客户难以判断,也无从判断。另一方面,中小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像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信息化水平低以及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等。而且中小物流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低运价,导致整个运输市场低迷,运价低于成本,很多企业只能靠超载来维持生存。此外,大量只有运输或只有仓储单项功能的“物流企业”的出现,使物流业内恶性的不规范竞争愈演愈烈,南昌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加剧,已成为制约该市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

3.现有物流企业功能不全。目前,一方面,生产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影响,依然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的需要,真正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还不多,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4.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困扰物流企业。人才缺乏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物流企业的工作比较严谨,供应链一环扣一环,处理起来比较琐碎,一些人认为这种工作太辛苦,不如坐办公室舒服,因此,很难留住人才。

5.管理分散,缺少统一管理和支持政策。物流业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相关的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及信息沟通需要各个行业和部门的相互配合,统一管理。目前,在物流业管理中存在着行业管理多头,沟通不及时,缺乏有权威性的统一的行业管理,这势必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另外,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靠市场化运作来推动,但是,在其起步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要靠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资金的扶持,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的发展关键因素。

6.非标准化问题突出。发达国家的物流业效率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准化程度高。如在发达国家,物流行业的运输车辆一般只分为几种型号,每一种的规格、大小、容量都是相同的,而我国的车辆则形状各异,致使物流效率低下。

三、南昌市物流企业发展建议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南昌市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思路是:“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提升服务”。现代物流是融合生产加工、包装验货、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业、批发零售业、对外贸易业等形成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其核心是按照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对分散的运输、装卸、包装、信息、流通加工、储存等环节的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

1.营造良好、有序、有利于南昌市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第一,政府应尽快出台力度较大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包括税收、财政金融支持、发票抵扣、土地支持、车辆通行政策、养路费的减免、简化办证手续等,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强物流企业,引领南昌物流产业走向成熟。

第二,呼吁尽快建立南昌市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引导基金,鼓励物流企业做优、做大、做强,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

第三,要加速培养国际化高端物流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应通过多种形式聚集、培养一批物流人才,与大专院校和外地专家合作,用智力投资方式帮助解决南昌市现代物流领域运筹组织、经营管理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还要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物流人才加盟到南昌市现代物流行业中来。

第四,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领导。由于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对滞后,部门分割、行业封锁现象十分严重,必须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如制定物流标准化的发展规划及总体规范;完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归口管理的作用,组织制定全国物流标准体系表,具体实施规划。

第五,促进第四方物流,整合和带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第四方物流是集价值化、集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等特征于一体的具有很强的产业领导力的物流供应方式,能通过发挥技术、管理和设计等方面的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协调并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从而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效率。

2.大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物流企业应通过战略调整做大、做强。如江西省南昌商业储运总公司市场日客流量1万余人,日车流量2000余辆,最高年销售收入达3.7亿元,上交国家税利200多万,已属发展较好企业。但是,此类物流企业面对物流业全面开放的现实,如何做大做强,以对抗实力超过自己的外资巨头,已是迫在眉睫。激烈竞争的现状,要求每个物流企业都要进入到供应链里去。

第一,调整企业战略。现代物流的精髓就是客户服务。物流企业是为目标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支持的。物流企业在宏观层面上的战略调整必须以客户的物流战略调整为依据。如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就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全球化的物流服务支持。

第二,企业市场定位要准确。定位的目的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物流公司有综合型和专业型之分,企业做到很大规模时,必然是综合型的。

第三,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备的信息库。企业只有保证了进货、加工、仓储、配车、配送等各环节的高效运行,才能推动物流业的高效率化,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同时,应把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结合起来,使其同步运用、同步发展。

第四,南昌市的物流企业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通过整合物流企业,建立区域联盟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实现互补和共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3.中小型物流企业应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小型物流企业应本着专业化服务原则,开展个性化服务。寻找专业化的服务,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选择集中一点战略,实施一对一营销,才能做到量体裁衣,服务专业化,才能具有竞争力。物流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追求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是必然趋势,只有一对一营销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在保持提供个性化服务水平不降低的同时,中小物流企业还可以开展其他类型增值服务,遵循服务创新原则,在保证原有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4.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企业新的选择。绿色物流将物流企业推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有助于物流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赢取公众信任,绿色物流企业也比较容易获得一些环境相关的认证,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绿色物流企业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运输仓储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大大压缩物流成本、降低物流的环境风险成本,拓展有限的“第三利润”空间。资源循环、资源回用等逆向物流的举措可以给物流企业带来实际收益,成为物流企业利润的新源泉。

绿色物流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

第一,选择绿色运输。通过有效利用车辆,可以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共同配送可以节省企业的资源,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尤其对中小物流企业而言,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采取联合运输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运输效率简化手续,方便货主,保证货物流通过程的畅通,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货运货差的发生,提高运输质量。

第二,提倡绿色包装。包装不仅是商品卫士,而且也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目前,全球掀起了“绿色包装”的风潮。对此,欧洲各国政府极为重视,纷纷制定包装法。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法”,丹麦率先实行“绿色税”制度,很多国家要求制造商、进口商与零售商负起将包装材料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的责任。

第三,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如,应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等等。

第四,搜集和管理绿色信息。物流不仅是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如应加快建立公共信息文换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各种文通运输信息,合理安排物流的路线和车辆,实现物流活动的快速、准确运行。

参考文献:

[1]喻德火.江西省南昌市物流业发展基本状况[EB/OL].中国南昌商贸网,2007-01-05.

第12篇

关键词:录井信息 信息共享 录井中心库

录井信息即录井中心库里的数字化录井资料。信息共享是指基于录井中心库录井公司提供的各种信息应用平台。录井数据库通过几年的建设,信息结构更趋合理、完善,随着小型录井仪的应用,其中除包含探井信息也包含大量的生产井信息,涵盖所有开发生产、地质研究中涉及到的井基础信息、录井显示、岩性资料等录井信息。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制约而不能共享,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生产科研水平的提高,资源共享一直是研究人员不断呼吁的问题,因此,做为信息管理者,通过信息共享,让信息服务于生产科研,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发挥其最大化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录井信息在有天的生产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井位愈来愈密集、斜井水平井愈来愈多,导致井位部署、开采层位上时常重复,造成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浪费。

胜利油田本身油藏地质条件复杂,伴随开发程度加深,油田开发难度更不断加大,加强油藏动态分析增储上产、改善生产管理,优化油藏开发已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井位部署、部署,采油厂地质所、采油矿的方案编制、部署,生产运行及管理等过程中,各科研院所的油气藏分析研究过程中也不需要地下地质信息。

上述各个方面都需要录井信息的支撑。录井信息共享成为发展的必然。

二、录井信息共享介绍

近年来,油田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逐渐完善,不同开发组织,单位和个人,一线生产和后勤科研之间,更加高效的沟通,协同生产成为可能。录井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

1.影响信息共享主要因素

目前信息共享我们已做了一些工作,影响共享效果的是以下问题

1.1部分信息质量不高

源自于对生产信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对完井检验的报表中涉及到的信息能做到准确采集,而对一些过程信息,管理责任结合部信息难于保障其准确信。

1.2数据不全

大量历史井信息未入库。油田各数据库均始建于90年代中后期,鉴于管理及设备水平,录井数据库目前的数据主要2007年以后井的信息。大量历史信息急待补充。

1.3检索功能不完善,信息服务手段缺乏

录井公司中心数据库经过几年的建设,在信息应用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录井信息传输网站建设,可以对钻井现场的地质录井、气测录井、工程录井、随钻测井、随钻测斜的所有数据进行网络传输,油田生产单位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乃至决策层,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化系统”随时获取所需的现场信息。然而,与录井信息的应用广度和实际需求相比,这种服务还远远不够。还一直没有立足录井中心数据库的查询应用平台,这与目前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远远不对称。

2.信息共享措施

2.1加强源头数据质量管理力度

2.1.1 升级录入软件,对客观选项均采用字典管理方式,增加采集内容,确保满足开发研究需要。

2.1.2质量教育。录井信息是录井人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在工作中,要强调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克服重纸质,轻数据的心理,要有数据质量是百年大计的观念,让其他人能放心的使用,充分体现我们的劳动价值。

2.2 录井信息实时系统

该系统将地质录井、气测录井、工程录井、随钻测井、随钻测斜的所有数据实现web,为勘探开发提供了源头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现场信息在WEB页面中以图形、列表、文档、图片、曲线图、剖面图等多种方式显示,符合录井信息的应用习惯。只要登录指定网站就能在任何地方实时监控井场各种数据,能随时浏览井场钻井、录井过程的基本情况和实时信息,成为生产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现场动态,准确做出生产技术决策最快捷、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录井信息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主要信息分为文档、图片、图形、报表等形式,并且支持Word、Excel、PowerPoint、JPG、JPEG、BMP等格式文档的浏览,以多种综合方式向用户展现井场地表、地下各类信息。油田生产单位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乃至决策层,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化系统”随时获取所需的现场信息,录井数据系统每天的浏览量超过上千人次。为实现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共同决策,更有效地指挥现场工作提供了支持,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生产过程支持技术。

2.3 源头数据迁移

开发井源头数据迁移是指将开发井的单井地质资料数据从录井源头数据库中通过二次采集、数据迁移技术同步或定时迁移到采油厂的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迁移软件可以将所钻井录井数字信息转换、迁移到采油厂勘探开发数据库,实现单井资料自动入库,实现了油田开发数据库数据源头采集、录入的及时入库转移工作。在数据迁移过程中,各用户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任意修改、增删内容,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将已经有的开发井数据迁移到用户单位,与采油厂实现数据共享,极大的方便用户查阅各种数据,为开发研究人员、生产管理人员高效完成井位设计、方案设计、新区方案部署提供有力的帮助。

2.4 迁移数据审核平台

为采油厂数据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管理审查迁移数据的平台, 保证迁移数据迁移数据及时安全入采油厂数据库,方便管理和灵活应用。

2.5 建设应用查询平台

该平台是基于录井中心库的一个多样性、图形化的展示录井信息的多井查询应用平台,为各方应用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实用的应用环境,实现录井数据的共享,促进录井信息深化应用。应用人可方便的进行区域查询、常用业务查询、自定义查询、各类信息统计分析、数据图表打印。

2.6老数据入库

为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油田建设,实现录井信息数字化的共享,为油田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做好源头数据迁移工作,公司已组织人力、物力将部分老数据入库。

三、录井信息资源共享对企业发展意义

录井信息共享是发展的必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帮助录井中心库全面完善

共享前录井中心库主要是在现场管理和录井完井资料整理过程中起作用,一些信息的存储过程中错误难于发现,准确性难于得道验证。通过不同手段的信息共享,应用的人多了,应用的时间段不同,对数据库中信息进行了多方位检验。通过问题的发现、整改,促进录井中心库信息的更加完善。

2.信息共享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不同的用户提出了不同使用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做相关的研发,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使用环境,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3.录井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信息共享,采油厂及其他但未得研究人员不必再为寻找这些信息而奔忙,从而提高了生产管理和研究的效率。

4.录井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通过各种信息应用平台管理者可以直观及时地了解生产动态,利用分析各类图表,准确有效的发出管理指令,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5.信息共享将支持企业科研水平提高

科研过程需要大量的一首资料支撑,做油藏研究过程中,录井资料更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有了录井信息共享,科研人员就有了更多的资料支持,加之共享平台提供的辅助分析手段,企业的科研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6.录井信息共享直接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

通过信息共享,录井与其他采油厂、研究单位有了更多联系,在生产、科研、经营各方面有了更多角度的交流,直接促进了公司业务发展。

四、加强信息共享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1.提高源头数据库数据质量

组织人力,对已入库数据进行检查,对问题数据落实后进行修改。数据质量是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支撑。必须高度重视,花大力气,保证数据的可信度。

2.丰富数据库资源;继续老数据入库

只有数据库资源丰富了,信息共享才更意义。只有继续组织人力物力完善数据库信息,做到信息量上的保证,信息共享才会发挥其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