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时间:2023-05-30 10:1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纠正下,应是曲径通幽处。

下句是:禅房花木深。

选至《全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 。全诗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皆此寂,,唯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后所写。本诗描写山村风光、田园生活情趣以及友情的深厚都很真切生动。一、二句从自己应邀写起,以“鸡黍”“田家”点明地点。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合”“斜”等词都极传神生动。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彼此的眷恋,情意之厚溢于言表。全诗语言朴实清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意境鲜明。

探究练习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首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是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句子。

诗作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佛寺禅院的景色,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企隐逸的思想。本诗从诗人清晨游寺写起。他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当时正旭日升起,普照山上树林。从形式上看,首联即对偶,用所说的“十字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写出了诗人清晨入寺所见的最初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佛寺赞赏之情。接着,诗人写自己经过花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这些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禅寺的幽静和美好。接着作者写了禅房周围的景色。山林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在自由地飞翔欢唱;清清的潭水澄澈,使人顿感心地空明,杂念全消。结尾以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声收束,进一步衬托了禅寺的幽深宁静。对禅房美好、幽静环境的欣赏,表现了诗人悠闲适意的隐逸情趣,而这种隐逸情趣又是诗人仕途失意、心情不佳的曲折反映。全诗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有特色,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二句,词语平淡,却活画出后禅院的清幽静寂。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可见,诗歌的“炼意”比“炼词”更为重要。前人的叹服亦证明此诗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探究练习

1.细读诗歌标题,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诗中“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柴晓山/供稿】

参考答案

诗作一:

1.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2.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第3篇

漫步在春日的深山崾岩之下,体味禅意盎然的“无人之境”,呈现了天地间的白云幽石、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池泉古寺等自由清静的形象,其中隐隐然皆有佛在,可说是以佛对山水,以禅悟天地,亦即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是合了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境界。

宝岩寺,江南第一财神殿

宝岩寺、兴福寺、藏海寺、三峰清凉寺被称为虞山四大名寺。据民间传说,这四大名寺各司其职,有主天、主地、主平安,而宝岩禅寺则主奉财。

第一站就到了宝岩。虞山宝岩的杨梅树让我们叹为观止,漫山遍野,无处不在。初名延福禅院的宝岩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坐落于松林叠翠竹林成海的虞山第一湾宝岩湾,寺后的老虎洞相传为古代藏宝之处。常熟民间历来就有到宝岩“看杨梅,烧莳香,敬财神”的习俗,历经900多年不衰。当年,宝岩寺还广受吴越国王钱、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的恩泽,也是华章难叙个中因缘了。

既然是以主奉财神而名的寺庙,宝岩寺的财神殿自然器宇轩昂,占地达7亩,文财神比干笑容可掬,武财神关羽威严无比,有“江南第一财神殿”之称。

三峰寺,万株松树青山上

第二站的三峰寺位于兴福寺西北虞山第三峰,系南朝梁代古刹,龙殿古银杏是千年沧桑的见证。寺内胜迹众多,有寂照堂、翁相国读书处、法华古钟、六朝古松。寺西南有万松林,层峦叠嶂,万松连云。古人在寺前题联云“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三峰松翠”为虞山十八景之一。

三峰寺也大有来历。其寺前门额,便是寺僧超揆在清康熙帝南巡时,特地迎驾到苏州,奏请御书获赐的。三峰清凉禅寺始建于南朝梁代,那是佛教鼎盛时期。

据文献记载,其时寺宇占地甚广,建筑宏伟,有三门、七殿、四阁、十六堂、两亭、两楼、一轩、五房、五院、一庄,大小屋宇上千间。至明代嘉靖年间,几近废圮。后经万历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渐有拓展。清代后期,遭战乱所毁,又经数位高僧主持筹划,屡获修葺增建,渐成江南名刹。附近的“万松林”古木森森,浓荫蔽日,吸引了诸多名人雅士寻访踪影。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代两朝帝师翁同也常来寺内“闻思阁”闭门读书,“寂照堂”的匾额就出自他的手笔。另因高僧云集于此,僧才辈出。爱国僧人黄宗仰当年就在三峰寺受戒四年之久。

抗战期间,日寇侵入常熟,万松林被毁。解放后,经过植物造林,品种也增加了从国外引进的火炬松、湿地松等,“万株松树青山上”已成了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标志物。

藏海者,莲花藏世界海

藏海寺雄踞于虞山剑门绝巅拂水岩之上,是常熟地处最高的佛教丛林,也是一个著名景点。寺既在山巅,而为何取名“藏海”?这个疑惑,终于在国学大师钱仲联所撰的《重建藏海寺碑记》中得到了解答。原来,“藏海者,莲花藏世界海之简称也”,真叫人叹服佛学的精深。

始建于宋代的藏海寺,初名觉海庵。明代因庵处拂水岩之东,称拂水东庵。乾隆司邑人陈士煌增建大悲殿,渐具规模。但1934年全寺毁于火灾。近年由佛教协会重建。藏海寺名闻江南,还有一个“报娘恩”的故事。清初,被顺治皇帝尊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高僧通,由京返乡(江阴)途中来游虞山,深为拂水东庵内外的人杰地灵所吸引,遂应请主持庵务。后其母大慈老人亡故,通和尚经皇帝恩准并施金,将母葬于庵内大悲殿之后,建报恩草堂大慈大人墓塔,又由吏部尚书金之俊题谒勒石。通和尚的孝心传为千古佳话。至今,每到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百姓自发成群结队上山进香,上藏海寺进香已成了常熟民间“报慈恩、念亲恩”的重要方式。

藏海寺现在的山门原为报国院之正门,为仅存的明代建筑。上世纪90年代重修时,改为藏海寺的山门,而将报国院真武殿西移重建于今址。门额“藏海寺”三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两侧有于右任早年手书唐王维《青龙寺》联语:“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山门内正中广场,古木银杏高耸入云,宝鼎香烟缥缈不绝。

大悲殿再向东原为拂水东庵址,现辟为东园,草坪、水池、曲廊、花木,参差起落,曲折有致。乾隆年间《祖师庙归僧收管碑记》及1995年《重建藏海寺碑记》分别立于曲廊之壁。碑记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一块块精心雕琢的好石头上,刻下寺庙沿革、历代废兴、重建经过以及景观特点、命名含义等等的前世今生。

藏海寺向西一墙之隔为报国院,院内有真武殿,殿前另有庭院和殿门。周边的梅岭、小径、古木、曼花,都让我久久徘徊,沉醉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精深妙高。

兴福寺,禅房花木深

第四站当然是原名为“破山寺”的兴福禅院了。兴福寺位于常熟北郊虞山北麓。据地方文献记载,在佛教大盛的南北朝的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至梁大同年间,拓建寺基时挖到了块石头,清除石上泥土后,发现此石纹路左看如“兴”字,右看象“福”字,于是,这块“兴福石”便保留了下来,而寺名也因此而改成了“兴福寺”。唐代诗人常建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后,寺名声更盛,历代文人名流题咏甚多。

而常少府诗中称之为“破山寺”也是大有来由的。据古籍载,相传唐代贞观年间,一条白龙变化为白胡子老翁,常到兴福寺听高僧讲经。后揭谛神化作一条黑龙与白龙相斗,白龙冲山而去,寺前山坡为之破裂,故称“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而寺前破裂的山坡则形成了一条山涧,称为“破山涧”,因与龙有关,又称为“降龙古涧”。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特赐破山寺 口大钟。成通九年又赐“兴福寺”匾额,于是又恢复了兴福寺原名,延用至今。寺也屡建屡毁,不一赘述。

目前所见的兴福禅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全国重点寺院后,寺得到全面恢复,成为常熟最大、最著名的寺院及游览胜地。周边有破龙涧、罗汉桥、四高僧墓、联珠洞、舜过泉等景点。特别是又名胜果泉的舜过泉,在四高僧墓之南。呈长方形,纵横各米左右,石壁刻有“舜过泉”三字。泉水出于此地,虽久旱而不涸,水清醇之极。相传虞舜过此曾汲泉而饮,故名。昔日,王四酒家取此泉水酿制的桂花白酒甘醇芬芳,质佳味美,成为常熟特产。走的时候,还特地买了几瓶回去慢慢享用。

第4篇

引言:苏氏在创作此幅作品时自然悟得诗意高深境界,并把自身内在修养的境界一同融化于作品中,不仅使此诗意境充分地展现出来,更是体现了苏氏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而提升到更加不可跨越的境界高度。此幅书苏氏不仅融化了二王、颜柳欧苏的笔法精髓,更是融化金篆隶草章碑的笔法笔墨,因此使此幅作品在气势、厚度、广度和境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的大意是诗人在这清新的早晨,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在幽深静谧境象中,观赏到初升太阳的光芒,首先照耀到的是山顶上高高的树林。由竹林护拥的小径通向幽深寂静的方向,展现在眼前的禅房、寺院、花木掩映在花草树林中,环境幽静美妙。静寂的山林被初升阳光一照耀,欢快的乌声四起,一片生命便活跃起来,比喻佛教精神带来欢乐和生命,乌在林中自由自在,欢悦无限,仿佛就是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深潭空明清澈,人如潭中的影象,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忘却了自己的一切,脱离了红尘世俗。自然万象都进入空寂之中,与山林融为一体,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身临此境,只听到寺中发出的钟声,这钟声使这境象更加静寂、淡远、超脱。诗人远离人问,似乎进入一尘不染的佛国禅境、道境,忘我而超脱了,如同完成了体道、悟道、达道的境界追求也。

此诗意境高深,要想通过书法艺术来表现此诗境界,难度实属不易。然天通过书法艺术不仅充分表现了诗意,更是通过诗意、书法艺术合一,展现了自己的高深的修为,使诗和书法都达到很高境界。

天(1941.2――)原名苏伟堂。浙江宁海人。1966年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1981年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朱丹的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毕业留院在中国美术研究所工作;1984-2000年在深圳大学任教。2001年退休、回乡安居杭州。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关协会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文化部特聘画家。

天是学者型画家,他的中国画,师从潘天寿,深受关怀、倾心相教,寄予厚望的弟子。天秉承先师的遗愿,其画风,是在继承潘天寿、吴昌硕艺术的基础上,向传统、向造化,广采博取,立足时代,努力创新。喜作巨帧、擅画梅花。曾获东京富士美术馆“富士美术奖”,世界桂冠诗人、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还在美术馆旁的古梅坪种植了“天夫妇梅”,以为褒奖和友谊的纪念。

第5篇

这便是汉字特有的妙处,散发着因人而彰的美。启齿,轻溢唇角淡淡的余香。

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曾几何时,我已习惯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味这份美―一字,一词,一世界。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仿若彼时,初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曲径通幽”所给予我的悸动。

最初,或许是一种迷惑,为何要去经历那曲长而又寂静的小径,又为何是通向幽处?

于是,我尝试着去体验。午后闲散的阳光,洒落满是木叶的路面,狭窄得没有一丝空隙,也湮灭了一切声响。我驻足于弯曲的小径,挨着幽幽寸草屏息,踩上枝叶的脆响和心脏跳动的气息,寂静得似乎有些恐惧。可是当宁下心神,细细聆听小溪的奏响,望见广袤的天空,畅想风的怀抱时,突然发现:这不是孤寂,曲径没有被洒上孤寂的魔法,这是一种无法从眼眶逃离的美。

一种与大道不一样的美,静静地隐藏在它的幽幽深处。

似乎一切变得清朗起来,曲径通幽为的是一份“静”美,需用一颗单纯的心去欣赏与思慕。

可是转念间,却又觉得过于简单,想要寻找它更深的“质”感,按捺不住心情重新拾起四字,细读了一番。曲径通幽……

接受幽谷的洗礼,静静地探索,更深、更细地。渐渐地,我仿若发现每一条曲径都有着韶华流逝的痕迹,每一粒土壤都沉淀着茂盛蓊郁的记忆,每一处萦回被刻画的都是人生探索中最纯净、安详的符号。

经历了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绝妙意韵的我,一时有些缓不过神来。阳光投下的斑驳影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激荡着灵魂的清越之声。这份纯净和空灵似乎是经历无数的探索后藏匿下的平静。

不知为何,竟让我想起了老子出关的画面,“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尘头逐步而起”。他将道的支点撑起在心的纯净之上,隐匿在夕阳无限的黄昏暗景之中,在黑白的底片上烙印下,上善若水。

在曲径中流动过的生命,更多的是沉淀下一份纯“净”。用云一般的恣意,舒展随心所欲的形象,追寻生命本身的意义,无声的歌吟恰能美如天籁。

怀揣着感动与遐想,欲继续踱步,却发现不知何时自己已幸运地置身于幽谷深处。豁然开朗的是一份心境,阳光、雨露,无所谓哪个季节,哪个时刻,用欣欣然的喜悦舒展自己小小的花瓣将美延伸至极致。

第6篇

描述自然风光的句精选(一):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9、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4、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1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5、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2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1、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3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二):

关于雪的诗句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云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风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关于江的诗句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关于柳的诗句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愈《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关于花的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关于雨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三):

关于草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河的诗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关于树的诗句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四):

《燕歌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丕。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翻译】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大雁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游园不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古诗全文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五):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翻译】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古朗月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翻译】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能够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之后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十分,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江南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六):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古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先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鹿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一样的样貌。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先知心的朋友。

《绝句·迟日江山丽》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翻译】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七):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八):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九):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十):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 ·

· ·

· ·

· ·

· ·

· ·

· ·

· ·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练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一、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短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二、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

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三、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

参考文献:

第8篇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古诗词的赏析方法进行说明

一、字词品味与语言风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一个“阔”字,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两岸变得浩渺无限,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响也更为响亮。“悬”字是高高直上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的表达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用“生”“入”字,使人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海日”“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对偶句中,“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本诗语言风格可用朴素自然、清新飘逸、严谨细腻等来概括

二、画面欣赏与景物描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劲舞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这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用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

可根据此类方法赏析的还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中的诗句。

三、意境探求与情感体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心酸悲苦的心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正确对待死亡是以令人钦佩,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字把作者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等,均能体味出古诗词诗人的某种思想情感。

除了上述赏析方法之外,在解答中考诗词赏析题时,也可采用以下解题思路与技巧:

1、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诗句(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第9篇

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但是,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试题中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诗歌。”这就是不少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歌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

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大多是卡通、漫画、武侠,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每况愈下。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怎样应对呢?

1.强化读背要求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现代汉语句子通过一定的节奏、语气、语势表达思想感情,文言文同样如此,初中阶段学生初涉古诗文,会觉得新奇和畏难,如果这时学生能习得古诗文良好的语感,为文言的节奏美、韵律美所打动,必然原意亲近文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保持对古诗文的兴趣,又有利于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又何须老师煞费口舌、少慢差费的卖学习文言的劝世文呢!但是,要达到对古诗文情感内涵的深入感悟并内化,背诵实在比朗读效果要好得多,何况,人对背得的东西的理解会随时间推移、阅历增加而愈益加深,古诗文的语感,包括古诗文词语的理解,应该也是这样吧。可见,读和背各有各的功能和效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最好要能范读古诗文,而且,从一开头起,就要坚定不移地强化读和背。

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在诗歌教学中,“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句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

4.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10篇

一、“激趣”在课始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保趣”在课中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地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的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增趣”在课末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学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第11篇

初中阶段课内古诗词共有60首左右,虽然总数不多,但是学生很容易混淆,重点字词也容易出错,学生平时花费的时间不少,但常常出错。在集中复习古诗词时,我提前两周布置下任务,明确要通过举行班级男女生对抗赛来检查复习的效果。形式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题型有背诵、默写、诗句接龙、名句归类等。比赛采用积分制,分数高的队优胜。而且事先指出,女生人数较少,力量显得薄弱些。这反而激起了女生的斗志,有的说:“我们人少,但个个是精英,准能超过男生!”当然男生也不甘示弱。我专门留出两节自习课让学生自由复习,他们的复习热情一下被激发了起来,大声地读着、背着,认真地抄着、写着,相互交流着、讨论着,甚至还模拟出题进行演练,和以前恹恹欲睡的复习状态大相径庭。

比赛的时候到了,我特地安排了几个学生把黑板装饰了一下,大标题是用美术字体写的“古诗词大比拼”,左右分别是男女两队的得分表格,下面是鼓励的话语:“诵中华经典,做民族精英”,“团结协作,我队必胜”。

为了增强比赛的公平性,事先还宣布了比赛规则:1.每答对一次得一分;2.问题提出5秒钟后答不出为失败,给对方加一分;3.同一队内同一人不能连续三次答题;4.当遇到分歧时,由教师裁判,学生不能起哄,否则取消答题资格。

比赛开始了,首先是必答题,分三种形式:1.教师只说出诗歌的题目,学生立即背出全诗;2.教师说出诗歌的第一句,学生背出全诗;3.教师说出诗歌中的某一句,学生背出全诗;4.男生、女生各派出一名代表默写指定的古诗文名句。

其次是抢答题,由于抢答的竞争性较激烈,所以主要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诸如:1.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两句就表达了这种美学思想,请说出是哪一句?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什么?

另外,为了促使学生增加古诗词积累,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衔接,还设计了诗句接龙题。首先,教师出一句古诗词,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字开头,说出一句古诗词。例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以其中的“山”字开头可以说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哪队列举的诗句多,加分就多,课内外的诗句均可,一直到说不出为止。然后加大难度,教师说出一句古诗词,学生必须以诗句的末尾一个字开头,说出相应的诗句,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了均衡两队的差距,又让男队出诗句,女生接龙,或是女队出诗句男生接龙,一直到对方接不下去为止。

最后一种是归类列举题,教师提出某一事物或某一情感,学生举出相关的诗句,例如举出和“雪”有关的诗句,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自主举出某一类别的一组诗句,举出的类别越多,给本队加的分数就越多。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高昂,连一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团队意识空前高涨,有时,本队的队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急得其他队员直跺脚,答到精彩处,连连鼓掌叫好,而竞争对手则表现出极大的不服气的神情。快下课了,两队的分数相差并不大,仍然想赛下去分出个彼此,我不得不宣布比赛结束,并对两队的出色表现进行了表扬。为了巩固比赛的效果,又布置了课下作业,把刚才的一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加深印象。

课后,我调查了几个学生,他们说好久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了,毕业班本来思想压力大,学习任务重,老师们大都绷起脸来上课,学生们压抑的心情长久得不到释放。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很高,三节课就把课内的古诗词复习了,还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第12篇

【关键词】禅宗思想;唐诗;融合;意境

作为中国独立发展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是由初唐僧人六祖慧能结合印度禅学与中国文化而创立的。这是一种符合中国文人阶层口味的教派,不可避免地对唐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朝是佛教鼎盛与成熟时期,诗歌在唐展到了顶峰,因此“每当宗教意识以及宗教上层建筑统治社会的时候,宗教也必然对文学产生强烈的渗透与促进” [1]。

一、诗禅相融的基础

唐代是诗歌发展极致灿烂的时代,而禅宗思想亦在各个佛教宗派的发展衍化下至唐代兴盛。唐诗便在禅宗思想的无声滋润下,其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顶峰。诗词的艺术魅力源于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而禅宗思想亦更是注重一个“悟”,“悟”则直指内心,无以言表。由此,诗与禅内在相通,诗之言辞可为禅理表达添文采,禅之奥义可为诗词添境界。孙昌武《诗与禅》认为:“禅宗的发展,正越来越剥落宗教观念而肯定个人的主观心性,越来越否定修持工夫而肯定现实生活。而心性的抒发、生活的表现正是诗的任务。这样诗与禅就相沟通了。” [2]

(一)本质相通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从本质上来讲,诗歌的主体是精神,诗歌通过具有韵律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与思想。黑格尔说“(诗)是精神的无限领域”,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诗是注重心灵世界与精神主体的一种文学形式。同样的,禅在本质上也是属于内在精神领域的。禅宗的“禅”字是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的,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指的是由精神集中而进入有层次冥想的过程。禅宗的核心思想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禅宗思想,其寻求心灵主体超越以至物我合一之境的本质与诗歌的内在意蕴是可以共通的。

(二)特质相通

诗歌与禅思得以相互借鉴融通的重要因素还在于,禅具有不可言说之性与诗之含蓄象征性。禅乃心灵主体与精神世界的实修,其内在境界非言语足以企及,尤其是以“不立文字”著称的禅宗。“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4]由此可见,禅理佛思之不可言说性。

同样诗歌的表达亦注重“含而不露”。杨仲弘《诗法家数》所谓“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妙。”司空图《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由此可见,诗歌与语言文字之间若即若离的性质与禅思的不可言说性有相似之处。

这是禅悟与诗法起了汇通作用的基础。

二、以禅入诗――禅理开拓诗境

禅宗思想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禅宗思想深深地渗透进诗人们的思想中并给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和人生价值观念的支撑,从而反映到诗歌作品中,形成了空灵飘逸、洒脱超然的境界。同时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他们自觉地以禅入诗,在诗与禅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不仅使禅宗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以诗歌的独特手法流传下来,而且以禅理入诗的手法,大大地开拓了诗境。

(一)一切皆空的无我之境

佛家认为,世间诸相,皆由心起,欲得解脱,须得“目空一切”,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寂灭俗念,超然物外。此种境界,乃是众多文人隐士所追求的。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5] “宝月流辉,澄潭布影。

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6]此即水月两忘之境,修禅者,保持内心的空明澄澈,了解诸相空相,任运随缘,不为境转。同时,禅宗亦讲究“无住生心”,也就是说,禅宗并不是让我们对外物无动于衷,毫无感知,而是在保持内心空明的同时心容万物,随缘自适。当悲喜哀愁之事发生了,我们便以最自然的状态去面对,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空”却又不执迷于“空”;而当所有事情都过去的时候,我们也并不会有如释重负的解脱之感,有的亦只是清风明月般的清明之感。心如流水,方能不腐。在流动中保持它的空明澄澈,在无心中映照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获得超越悲喜的安详与静谧,这才是真正的无我之境。

后秦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的禅宗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有“无生无灭是寂灭义”之说,谓诸法之实体无有生灭之相。要达到此种境界,需静坐澄心,也即所谓的坐禅,就是说要清空诸般欲念,让心灵处于最原始也就是空灵澄澈几近于虚空的状态,进而渐渐进入一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动,内见自性不动,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中国古代诗人在接触到禅宗思想后便生发了这种由禅定而明心见性的精神状态。当这些诗人们从静室中坐禅出来以后,很自然地把禅识慧思带入现实关照之中,使诗歌由最初的壮景临物进而达到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样的意境创造。由此,禅境入诗境,为唐诗增添了清明空灵的无我之境,提高了唐诗的审美层次。

这种空明无我的境界在诗佛王维的诗中可见一斑。他的《辛夷坞》、《鸟鸣涧》、《鹿柴》、《汉江临眺》、《竹里馆》、《终南山》、《过香积寺》等诗中那一个个澄澈空明的意象、意境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诠释。以《辛夷坞》为例: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7]

在幽静无人的山中,辛夷花热情而炫丽地在枝头盛开着,艳红如火,极致绚烂,然而展示了生命最美的时刻后又毫无留恋地纷纷飘零凋落,这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没有人赞赏或是叹息她们的开落,而她们亦不需要人们的欢喜或是爱怜。无有生之愉悦,亦不需死之哀叹,来即来,去即去,心灵无一丝颤动,似乎也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同时我们也可感受到芙蓉花那种不死不灭,亦生亦死的超然之态,此种空灵之境,此前怕是无出其右者。王维的宁静淡然无须东篱采菊的悠然来体现,如芙蓉花一般,不执着于生的灿烂和死的哀愁,刹那中便得永恒,不迷信“空”,也不执著“有”,物我一体,两忘无差。

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更是借空门禅院来表达自己对禅理的领悟,以之寄托自己追求清净自性,超然物外的心境。

唐朝皎然禅师的《溪上月》:

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

蟾光散浦溆,素影动沦连。

何事无心见,盈亏向夜禅。[8]

在皎然禅师看来,若要悟道,唯有“无心”,无心便是空,但空与色并不是对立的,诗中便描写了清幽美丽的月下山色,而正是大自然灵动的生命才关照出心灵的纯粹本真。这也是空明无我的至境。

(二)任运随缘之境

修道之人,皆盼得道。而道却是不可修得的,大道无形,本如虚空,何所以修?如果执意去修“道”,那么道也将不道了,不说难以习得,那习得的还是道吗?本净禅师在《无修偈》中说“见道方亲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9]因此,禅宗为了扫除修道之人舍近求远的弊病,将修行纳入日常生活之中,主张内向型修道,反对外向修行,也就是所谓的人生即是修行。慧海禅师认为“饥来吃饭,困来睡觉”便是禅宗任运随缘,恣意生活的修持方式。就如临济法师所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但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并不是只要过平常生活便是修道,任运随缘,饥吃困眠也不是把禅道庸俗化,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而至于高情远韵,保持“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10]的超然的心境。无门慧开禅师亦有描绘任运随缘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11]

禅宗这种任运随缘的思想内化于安于此道的唐代诗人们,融于唐诗中就酿就了唐诗随意自然、平淡天然的意境。在这方面王维依然是代表,许多诗都表现出这种任运自然的禅意。在王维看来,只有随缘自适,才能无往而不适。他的诗大多都表现出了宁静、祥和、悠闲、自在逍遥的感觉。

《田园乐七首》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描述了宁静质朴的乡间生活。读者在诗里感受到的是纯朴、安宁、平淡、清新的气息。诗人便是想通过世间本来面目,寻求心灵的空灵,无挂无碍。还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狂,听歌五柳前。[12]

柴门之外,诗人倚仗临风,听晚树之蝉鸣,看渡口之落日,赏墟里之孤烟,那安闲的神态,潇洒的意趣,都通过无拘无束,毫无雕琢的笔法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尤其是《终南别业》

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无拘无束很自然地顺流而下,很自然地观云卷云舒,没有一丝刻意,行云流水的境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青山绿水中渗透着淡泊宁静任运随缘的禅意。而这不过只是诗人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却体现出了高情远韵,深得禅宗随缘之境。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述到诗人为村居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亦把酒话桑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此诗自然流畅,毫无渲染雕琢痕迹,感情真挚,也无刻意追求超然,一切都是随流任得性的自在之感。

禅宗思想到唐时始盛,诗歌至唐时极盛,非止于上述因由,此二者之交融必是不可避免的。诗与禅,虽各有缘由,却有共通之处。禅者,明心见性,不必诉诸文字;诗者,缘事而发,直指内心,然皆同取直觉顿悟,同现灵感的奥秘。诗禅互益,诗为禅添文采,禅为诗增意境。本文正是从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对唐诗诗境的影响来描述的。

注释:

[1]马焯荣.中西宗教文学漫议[J].文艺争鸣,1991(3):48.

[2]孙昌武.略论禅与诗[J].社会科学战线,1988(4):236.

[3]曾运乾.毛诗说[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0:1.

[4]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

[5]普济:前揭书,第1389页.

[6]普济:前揭书,第1223页.

[7]高铁民.王维诗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74.

[8]杨咏祁等.悟与美禅诗新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97.

[9]段晓华.吾心似秋月:禅诗选读[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2.

[10]高文等.禅诗鉴赏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