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念家乡的作文

思念家乡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1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念家乡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念家乡的作文

第1篇

《撒哈拉和会飞的草帽》是马金真老师的着作。

刚开始看的时候,情节并没有吸引我,往后看,发现越来越精彩,可谓是“童话中教作文,作文中有童话”。当读到“给猫挂铃”这章故事的时候,里面讲到了如果把作文写的生动具体,必定少不了观察,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多个器官去观察,比如:鼻子、嘴巴、耳朵、眼睛……而且要写出观察时的感受想法,不要使作文干巴巴的。这就是里面的撒哈拉教黄猫的儿子黄仔如何写好作文的内容,并且教作文的过程中,故事很有趣。撒哈拉还讲了“如何从生活中选事”、如何“写好人物”、“一件事如何用在多篇作文中”等等,都是通过故事讲出来的。我一看,这种方法不错嘛!

书中的撒哈拉是一只聪明、勇敢、有爱心的小老鼠。当我看到撒哈拉被关在笼子里思念家乡的时候,我特别感动,看到这个可怜的小老鼠,心里酸酸的,特别想去救它。我担心撒哈拉死了,就翻到最后一页,看看它到底死了没有,知道它没有死,我才放心了,心里很高兴。

这部书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很有意思,而且语言也很幽默,一边看还会让你开心地笑,并且还在童话故事中融入了教作文的方法,既可以看童话故事,又可以学作文,真是两全其美呀!

我喜爱这本书!

六年级:白如玉

第2篇

回到家,突然想起我以前的时光,由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陪伴的时光,还有一些杂乱的东西。

[我的朋友]

在别人眼中,我应该是个幸福的人。人缘级好,很少和别人吵架,即使吵了——也就是玩玩而已,过几分钟就和好了。与前后左右的同学打打闹闹,不知不觉就有一种和睦,融洽的气氛在了。记得毕业晚会上,好多同学都说“以后要想我啊”“不要忘记我啊”之类的话,平时听起来好做作,让人起了鸡皮疙瘩。但是融入感情说这些话,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感觉,现实中的朋友总比网络上的朋友可靠,他们是我看的见的朋友,我了解他们,也触碰得到。网络是个不实在的东西。我的朋友依旧很多,虽然我没有看见过他们的容貌,虽然我不了解他们的性格。但是,对每一个朋友总是真心的,当然也愿意相信,他们也是真心的。

最近老是看到和朋友闹矛盾的作文,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要写?呵呵,发泄而已吧。

[我的亲人]

我的亲戚可是全面的尽到了他们的责任。我就读的学校里,全部都有亲戚当老师。他们经常到我班主任那里了解一些我在校的情况,结果就害的我做事情都得小心翼翼。真是无聊。有时候真的想摆脱这些目光,感觉有些烦。

在所有亲戚眼中,我都不是一个乖小孩。我叛逆,我和父母顶嘴,我闹绝食。现在在自己眼里看起来,真是幼稚。

[今天和昨天]

昨天干了些什么,已经忘了。今天干了些什么,似乎也已经忘了,只感觉很累,只想睡觉。可能跟昨天晚上熬夜到12点多,一晚上看完了《鲁滨逊漂流记》有关吧。其实挺羡慕鲁滨逊,好自由,虽然日子过的很辛苦。今天我在QQ群上问大家,为什么鲁滨逊不留在岛上。笑笑和老徒老说,因为思念家乡吧。我想,这种情感我暂时不会有的,我从来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

很晚了,想睡觉,晚安。

[明天]

不知道明天干什么。

快要上学了吧。过了这个冬天,我15岁了。当然不是周岁。

好无聊。QQ下了,没有人可以陪我聊天了。想到白云飘飘网看看,却发现没什么好作文。

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

第3篇

中秋之夜不少于500字作文篇【1】今天,我们又迎来了这个象征着团圆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是我国独有的节日,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为中秋节。在那天,人们就会团聚在一起,吃月饼,提灯笼,赏月。因此,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也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象征着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朝,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也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夜幕降临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团聚在了一起在享受美味家肴的同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而我也不由地想起了驻守在边疆的战士,在中秋佳节里不能和亲人团聚;也想起那些曾经遭受地震灾害,没有亲人的小朋友,在中秋之夜,更需要大家去牵挂和关心他们,在这里我要祝愿所有的小朋友节日快乐!童年幸福!

中秋之夜不少于500字作文篇【2】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是家人团聚的一天。

中秋节当天下着蒙蒙细雨,不过街道上还是热闹无比。傍晚,我们全家人一起吃着团圆饭,一幅和谐的画面。我家的楼顶是赏月最佳的地方。一轮圆圆的月亮似一个大圆盘嵌在深蓝的空中,这一幕是多么美丽,不得不引起人们遐想。爸爸说起了中秋传说——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也混进来。一天,后羿开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这药能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药给妻子收藏,不料被小人看到,想偷吃成仙。他趁后羿出去时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在逼不得以的情况下服下药,飞到月亮上成为仙人……

我们一直谈到深夜才回屋休息。中秋这天,我特别高兴,因为能全家人相聚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谈月,不仅快乐,而且增长了知识。

中秋之夜不少于500字作文篇【3】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亮显得格外圆,也特别亮。家家户户都喜欢座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据说吃月饼像征着合家团圆,几百年来我的家乡一直有这一传统风俗。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桌上的月饼各式各样,有豆沙月饼、水果月饼、火肉月饼……还放着各种糖果。月亮渐渐地升上了中天,金色的圆月仿佛像一个大月饼,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这时劳动了一天的奶奶开始为我们讲起了“吴刚划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许多神话故事。听听奶奶的故事,看看天上的圆月,我觉得自己也仿佛进入了角色。

第4篇

一、衬托、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但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衬托就是指正衬,我这里所说的衬托也是指正衬。衬托就是“彩云托月”的写法,彩云漂亮,月亮更漂亮。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这一手法在诗歌鉴赏时常常化为“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

为了更好区别对比和反衬,我们看江苏省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中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如下:反衬。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评分建议:如答“衬托”亦可;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如答“对比”,不得分。在解答本题时,只能写一种表现手法,因而只能写最突出的一种手法,当然不能把对比反衬连在一起写了,对比反衬算两种手法。

二、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联想可以分成相关联想、 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等几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这就是“相关联想”。下面以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题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诗人前两句描写离别的环境和双方的感受,寓情于景。后两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本题名为含义题,实则也涉及手法。本题的答案如下:(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在羁旅思乡诗中,诗人长久漂泊在外,深情绵邈思念家乡及亲人。“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 “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下面以如杜甫的《月夜》为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浦起龙谈到这首诗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两句话,突出点明了此诗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对写法”。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颔联写自己在遥远的他乡怜惜天真幼稚的小儿女们不能分担为他们的母亲分忧;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和想象是写作文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第5篇

一、以课堂为阵地,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内涵

1.加强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引用

语文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辛弃疾的“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青玉案》)描写了元宵节的绚丽多彩;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征,突出了天涯游子的孤独之感;秦观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通过七夕相会,为我们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渴望家人团聚等等,这些经典古诗词,让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我国的传统节日,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立足课程,合理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把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文化应有的魅力,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古诗词中的民俗文化除了体现在节日上,还通过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例如,“月”“柳”“菊”“茱萸”“酒”“长亭”等,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其丰富的内涵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除此之外,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与节日有关的成语故事如仁者爱人、见贤思齐、化干戈为玉帛,谚语或者歇后语,这些都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2.以读写为载体,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口头语言即说与读。学生将故事、成语以及语段,利用早自习进行诵读,在诵读过程中领悟民俗文化。同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人文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叶圣陶作文教学的精髓就是“教作文和教做人的统一”。

3.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喜欢独立思考,在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能只满足于对与错,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有关的民俗内容,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学生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们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传递出对朋友的思念,教给人们珍视珍惜友谊;“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登驾回”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挚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教给人们哲理;“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二、以社会实践为渠道,拓宽学生认知民俗文化的视野

除了语文课堂教学外,我校还可以利用本地的优势,我们学校有很多彝族的学生,对于其特殊的服饰很多人都充满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彝族文化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可以带学生亲自观察了解彝族的饮食、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逐一介绍其节日的时间、由来、习俗和人们的庆祝方式,通过这些比较学生不仅能感受节日文化和民俗的迷人之处,还能加深对其文化内涵和精髓的理解。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形成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对民俗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通过竞赛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自身的价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实筑造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在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在众多学科中,美育和语文学科有紧密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育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印刷精美,编排富有儿童情趣,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画面感强,人文元素厚重,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美。

1.感受形式美。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声、形)及其组合规律(整齐、对称、比例、反复等)所显示出来的美。在语文课本中,形式美无处不在,十分直观,教师稍加指点,学生便能感受。如:插图的色彩美;拼音字母的音美、形美;汉字的结构美;词的变化形式美(水闸一闸水、认真一认认真真、研究一研究研究);成语整齐、匀称美;排比句的反复美;对偶句的对称美;诗歌的韵律美;童话体裁美;故事跌宕起伏的结构美。

2.感受自然美。自然美主要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如:山川草木、春花冬雪、红日皓月。《可爱的草塘》中“浪花翠绿翠绿的……茫茫地跟蓝天相接”把北大荒草塘的色彩美、动态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学生读了,仿佛置身于草塘。《第一场雪》《海上日出》《观潮》《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若恰当地运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学生一定会被大自然的美所陶醉。

3.感受社会美。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事物所体现的美。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就是歌颂社会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用诗的语言赞美了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雨中》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的睡衣》颂扬了俭朴、勤劳的中华美德;《鱼游到纸上了》说明了只有勤于观察、刻苦练习,才能成功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略加引导,社会美的神韵便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美是自然存在的,感受到美是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一种认知体验,是浅层次的。语文教学应在学生感受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评价美,领悟美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即鉴赏美的能力。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形成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1.鉴赏美的形式。学生不仅要感受到事物存在的这种形式很美,还要明白这种形式它美在什么地方。如写字教学时,教师选一些写得好的字让学生评价,让他们明白,字美在于其结构匀称,笔画舒展,重心平稳。朗读指导中,让学生明白别人读得好是因为注意了抑扬顿挫,融入了情感。诗歌之所以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是因为其结构整齐、音韵合谐、句法精炼、节奏感强。

2.鉴赏美的内涵。深层次的美需要人们去细细品味,就像蜡烛的美不只在外表洁白,还在于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童话、诗歌、写人及借物喻人的文章,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去领悟美的内涵,发现美的真谛。如:学生从《美丽的公鸡》中接受事物美不美不只在外表的思想;从《幸福是什么》中明白靠劳动尽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的行为是美;从《梅花魂》中懂得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是美。

3.鉴赏美的意境。小学语文课本中,意境美处比比皆是。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读、思、品味、想象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绪不但能徜徉于文中美的表述和情感中,还能在心中产生一种超然美的感受,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如:学习了《月光曲》中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后,教师不仅要利用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月亮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海面等画面,还要学生能沉浸在这意境中,仿佛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在为贫穷的兄妹俩呐喊,心中升腾起一种美好的愿望。鉴赏美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尤为重要,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头脑中不但要能产生一种宁静幽雅的静态美,还要能感悟出一种“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读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但要在头脑中浮现夕阳西下,江水浩荡的动态美,更要能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顿悟。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犹如磁石一般,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用感官直接去感知、来加深情感体验。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会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发下全黑了……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学生的兴趣一定会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如教学《黄山奇石》,利用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追求美的氛围中去创作美的作品,创造美的生活,建设美的社会,具备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训练方式很多。

1.日常训练。它不需要花多大力气,费多大精力就能进行,且能经常训练。如:要求学生把字写得端正、舒展、漂亮;课文读得有情有味,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作业干净整洁,格式规范,布局美观;说话、写句子不但要正确,还要生动形象,用上修辞手法;作文训练中写点童话、想象作文、诗歌;办好手抄报、黑板报等。这些都是创造美的训练。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影响评价效能的两个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语文学科评价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相关综合能力作出更全面、科学的评价,并将实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及相关能力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学生智力优势的迁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好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主体工作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决定能否发挥评价效能的重要问题。

一、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与个体优势迁移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论文,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但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人们逐渐发现“人才”这一概念有必要重新诠释,对“人才”评定的标准也需要改变。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在多元的评价指标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学业成绩不优的有可能富于交际天赋,沉默寡言的有可能具有绘画特长,生性好动的,却可能极具创新精神……这时,教师看到的,将不只是他们的缺点,而是同时看到有许多值得欣赏与鼓励之处,此时,何不紧紧抓住大加渲染一番,或不露斧凿地加以点化激励,以实现学生优势智力的迁移,促进其全面发展呢?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十一册《长江之歌》一课)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请你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这首诗真的理解了。

(大约10分钟后)

生1:我仍以长江为主题,赋短诗一首,以此表现对诗歌的理解论文提纲格式。

师:你能用诗歌的语言来表现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又赞美了伟大的长江,我们体会到了你对长江的热爱教育论文,真了不起!

生2:我根据诗的内容作了一幅画。

(画面内容:远方高大巍峨的雪山背景下,条条小溪潺潺流下,渐渐汇聚,渐近渐宽。)

师:你对诗的内容理解得很深刻,而且画得很好,看出你有很强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水平,太棒了!

生3:我想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师:他今天发言非常主动,大家表扬他!

……

这位教师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评价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也即发现并展示他们的智力优势。这样,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由此带来他们自信的增强、自尊的注重,这也必将促进他们的优势智力向弱势领域自然迁移。

(又一教师执教《凉州词》,在自由朗读时,一学生把“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读得非常响亮慷慨,另一个学生却读得低沉抑郁。)

师:(对生1)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句读得这么响亮吗?

生1:因为我对守边士兵的境遇感到非常愤慨,朝廷不关心士兵是错误的。

师:你能同情将士们的遭遇,说得很有道理。

师:(对生2)那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把这句读得这么低沉吗?

生2;因为士兵们很思念家乡,他们吹奏羌笛的曲调是幽怨的。

师:你能体会出士卒们的心情,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就请大家按自己的理解来朗诵这句诗。

(学生非常高兴,学习热情极为浓厚。)

当两个学生对一句诗的朗读作出不同的处理时,教师没有按常规思路马上肯定一个教育论文,否定一个,没有只从读的对和错本身去评价学生,而是关注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并给予积极的鼓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允许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评价理念。由此可见,只有放眼全面,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优势智力的有效迁移,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主体的工作量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是在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评价的操作过程显得单调枯燥,因为教师不用考虑太多,所做的只是机械重复的阅卷评分,关注的只是分数的多少,很少考虑形成之因及对策,因而很少存在工作量方面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质性评价方法,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以更全面深入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无疑,这样的评价更趋科学、更趋合理。但学习过程档案、评价日程表、反思日记、成果展示等定性评价方法的引入无形中给学生评价的主体之一——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少教师不禁陷入迷惘:怎样高效实施对学生的评价呢?

建立学习过程档案是质性评价最具代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它的应用可能使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自己在评价操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教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自己记录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制定好学习档案内容并教给学生记录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加以检查了解,适当添入自己的评价论文提纲格式。还可引入家长的评价,以掌握更多的评价信息。

以语文学习过程档案为例,可让学生自制各种收获卡,如“作文大王卡”、“朗读精彩卡”、“课本剧表演名演员卡”,可让学生填写“家庭作业反馈表”、可让学生填写“课堂表现记录表”等,可让家长填写“家庭表现记录表”等。可定期开展反思座谈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档案记录来了解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发展情况,实行自主评价,还可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不仅使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加强,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还减轻了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学习过程档案这一质性评价方法的优越性也得以充分展露。

就是对于考试这一传统的量化测评方法,我们也可以开动脑筋教育论文,加以变革,力求在减轻评价主体工作量的同时,还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效能。

让学生自制试卷就是一种较好的尝试方法,教师可从大的方面限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命题,互相检测,相互评改。比如中高年级的语文试卷,可按字、词、句及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等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拟题和组织测评。单元测试就可采用这种形式,不过次数不能太多。如此操作,不仅改变了学生对这一传统评价方法的看法,还均衡了评价主体间的工作量。这将使考试这一测评方法得以较好运作,并将实现其促进发展的本质功能。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必将日趋完善。只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多思考多探究,必将使评价的效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第8篇

一、 命题意图与考查指标结构

1.1 命题意图。

1.1.1 全面考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检测学生基本学业水平。

命题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点,本着“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评价功能,旨在考察学生语文素养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力求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1.1.1.1 命题能全面落实《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及三年级教材的知识点。

1.1.1.2 命题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

命题能从“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习作”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既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核心内容,又重视情境创设,关注语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这样,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全面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1.2 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业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命题能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各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权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1.1.2.1 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核心内容的考查。

测试突出考查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如字音、字形、字义,词、句的积累运用等。

1.1.2.2重视情境创设,关注语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命制情境新颖、背景公平的语文应用性试题,达到全面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1.1.2.3 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试题中的习作部分属于范围命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确定习作的具体内容,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1.1.3 命题力求引领教学方向,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1)引领教师“用教材”教,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2)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创新试题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1.2 各项考查指标结构

二、典型试题分析

2.1 每一小题的得分状况

2.2 典型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部分着重考查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四方面的能力。下面将结合“积累与运用”部分的一些典型题目来做具体分析。

2.2.1 读准字音。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字的读音是错的。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括号里。

lí tuò shì jiǎo

题号4 : A 黎明 B 唾沫 C 似的 D 比较

考查能力:

读准字音•能分辨常见误读

读准字音•能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读准字音•能读准多音字

正确答案:D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读准字音的能力。每道题的四个选项都分别针对四个考查点――读准多音字、分辨常见误读、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和读准除此之外的一些常见字。学生在哪一方面掌握得不好,或者说能力有欠缺,就会选择错误。也就是说,通过纵向比较学生题目间的表现,就可以推断出他字音上的能力发展情况。

上面题正确选项“D”。选择A说明学生在“分辨常见误读”和“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上均有问题,是i与ei不分;选择B说明学生在“分辨常见误读”和“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上均有问题,是uo与u不分;选择C说明学生在“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和“读准多音字”上均有问题,平翘舌不分。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选择A的占人数的1%,选择B的占人数的4%,选择C的占人数的10%。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多音字中,缺少对规律的提炼,即引导学生在组多个词语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似”这个字选择范围比较窄,只有在“像…似的”、“似的”时才读shì,其它的如“似乎”、“相似”都读sì。这样,学生才能扎实掌握。因此,对西岗区学生来说,读准平翘舌的多音字是读准字音能力中最薄弱的。

2.2.2 认清字形。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词语含有错别字。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5. A 莲蓬B 诚实 C 鱼翁D 恼怒

考查能力:

认清字形?能分辨形近字的误用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分辨形近字误用的能力。四个选项中,A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莲”和“连”, B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诚”和“成”,C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渔”和“鱼”,D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恼”和“脑”。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故正确选项为C。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选择A的占人数的11%,选择B的占人数的1%,选择D的占人数的15%。本题选项A、D的人数偏多。对于“莲”“恼”字,如果能够结合汉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就很容易记住。因为“连”表示字音,“草字头”表示字义;“恼”字的右半部分表示字音,“树心旁”表示字义。因此,对西岗区学生来说,加强形近字比较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字源字理等多种方法,在比较中明晰。

2.2.3 理解词义

典型题目

(1)无语境。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词的意思最接近?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1.机 灵

A 灵气B 灵活C 灵动D 灵光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分辨词义间的差别

正确答案:B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分辨词义间的差别,并做出判断。找出与目标词“机灵”最接近的词语。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均在字面上与目标词有相近之处,但与目标词词义最接近的是选项B“灵活”。

从学生在这道题目上的作答表现看,选择A占人数的13%,选择C占人数的15%,选择D占人数的2%,选择干扰项A、C人数较多,主要是由于“灵气”的意思或指人机灵劲,或指神话中超自然的力量,“灵动”的意思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这说明,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大致意思,但是对于词语的精细辨析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有语境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3.春节晚会上,刘谦表演的魔术让我感觉很 。

A 神奇B 奇怪C 神气D 奇异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并在简单的语境中恰当运用。

正确答案:A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能力,并在简单语境中恰当运用的能力。选择B、D的意思与答案意思接近,但不是语境应用的范围,不能搭配,选择C根本就不是这个语境的。

从学生作答的表现看,选择B的占人数的8%,出现这种错误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考虑给定语境的限制。“奇怪”是跟平常不一样,“奇异”奇特惊异,而在测试题目给定的语境中,“神奇”才能与“魔术表演”相匹配。这说明在有语境的词义理解中,学生结合语境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尚需要加强。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6.我看到中国运动健儿 地登上了领奖台。

A 神采飞扬 B 出神入化 C 神通广大 D 神气活现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成语的基本意思,并在较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

正确答案:A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成语的基本意思,并在较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选择出最符合语境的一项。句中“登上领奖台”是理解本句语境的关键点,与语境最相符的成语应该是选项A

从学生作答的表现看,有27%的学生选择了D,“神气活现”可以形容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但题目所给的语境是登上领奖台,选择错误的学生显然没有结合所给语境选择成语。

2.2.4 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

典型题目

下面三个小题中,哪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

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8. 画线处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A 水村山郭酒旗风

B 无边光景一时新

C 家家乞巧望秋月

D 长河渐落晓星沉

考查能力:古诗文积累?能准确记忆学习过的古诗文

正确答案:D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记忆学习过的古诗文。李商隐的《嫦娥》是学习过的古诗文。正确选项为D。94.63%的学生在这道题目上作答正确,说明学生对学过的古诗文掌握比较好。

典型题目

题目20.下面选项中,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是:

A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D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考查能力:古诗文积累?能正确理解学习过的古诗文

正确答案:B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基本意思的能力。A选项表现船行“速度飞快。”C选项表现“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D选项表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B选项表现诗人思念家乡。正确答案为B。选项A、C、D具有一定的干扰性,仅有59.36%的学生选择正确,表明学生虽然能够记忆古诗文,但是在理解内容上还不够正确。

第二部分:阅读

“阅读”部分着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体会情感”四方面能力。

第三部分:习作

“习作”部分考查学生记叙一个游戏,通顺连贯地表情达意的能力。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书写及标点”三个分项考查学生记叙游戏的过程。从测试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中,能选定一个游戏,比较清楚地叙述游戏的过程,标点符号的使用基本正确。

三、语文学科教学成绩、主要问题与建议

3.1 成绩

3.1.1 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扎实有效。

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指学生后续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如字音、字形、字义和古诗文积累运用等。

(1)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试卷中涉猎字的读音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容易读错的,包括大连地区的方音,像声调乱用、平翘舌不分,i与ei、b与p、uo与u等的混淆。通过学生答题来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分辨,准确认读。这说明教师在认读字音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基础上,能注意纠正学生的方音。长此以往,学生掌握较为扎实。

(2)学生能正确分辨部分音近形近字。

试卷中涉猎的正确书写的字,如“记与纪”属于形近字,如“望与忘”,属于同音字,通过学生答题来看,学生基本能正确分辨,正确书写。这说明,教师能把握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字源字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分辨。这样,学生掌握了区别音近形近字的方法,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学生能准确理解部分高频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意思。”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通过学生答题情况看,无论是有语境的,还是没有语境的,学生基本能正确理解。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能主动提取一些高频词语,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进行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学生能正确记忆学过的古诗文。

试卷中所呈现的古诗文均是二、三年级教材中的,也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学生能依据题目要求,正确记忆已学过的古诗文,答题得分率较高。虽然与学习该篇古诗文的时间已相距半年甚至一年,学生仍能正确识记,这说明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达到熟读成诵,因此,学生记忆很深。

3.1.2 习作教学扎实有效。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学生习作中能清楚、具体地表达。

批阅作文从内容组织、语言表达、错别字、标点和书写三方面打分。通过试卷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出发,体现出学生选材角度的多样性;对于游戏记叙得比较清楚与具体,体现出学生语言的丰富性。由此,折射出教师平日习作教学的扎实、有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3.2 问题与建议

3.2.1 继续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研究。

(1)加强多音字的教学,要寻找规律。

对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多音字,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加强多音字的教学,不是让学生一遍遍反复认读,既浪费时间,又毫无效果。因此,对于多音字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读音进行组词,然后对每个读音的多个组词进行归纳,并总结出每种读音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准确识记的目的,最后要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不断运用,掌握规律,形成能力。

(2)加强字形的教学,利用汉字比较和字源字理等方法,形成记忆。

所谓加强字形的教学,不是就某个字的反复强调与书写,也不是就某个字的死记硬背,这样,既枯燥,又没有意义。相反,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字形的基础上,要适当进行拓展练习,由这一个字想开去,可以勾联这个字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近字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区分,在区分中达成明晰。另外,在识记字形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借助字源字理让学生明晰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而准确记忆字形,形成深刻的记忆。这样,让学生头脑中的汉字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而应该是由一个个汉字穿成的一条条线,由一条条线连成的一个网。这样,学生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正确提取。同时,也不要给学生造成某种定式,一定要学生依据发生的实际情况灵活。

(3)加强正确运用词语的教学,掌握辨析的方法。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理解词语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这就要求并对课文中出现的高频词语或成语不仅要理解,还要正确运用。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还要在此基础上能准确运用。特别是学生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意思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所适用的不同场合、范围、情况、对象及不同的语言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词语的能力。

(4)加强理解古诗文教学,要凭借多种方法。

试卷中涉及古诗文理解的内容就暴露出诸多问题,学生对哪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举棋不定,难以决断。原因在于试卷中呈现的古诗文距离学生实际学习已有一段时间了,学生有一定的遗忘。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可能只是对古诗文中词句的串讲,接着就是熟读成诵。而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一带而过。这样,随时间推移,学生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渐渐就淡忘了甚至遗忘了。考试时,出现类似的题目,学生往往无法形成勾联而正确解答。因此,加强理解古诗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运用注释,借助学习资料,运用画面想象、反复吟咏等方法,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这种教学才不是标签的教学,是深入学生内心的,甚至是渗入学生骨髓的教学,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忘怀。

3.2.2 加强阅读教学研究,要明确年段阅读要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词句理解的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文理解重点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涉及的阅读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和体会情感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贯彻落实这四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学生答题来看,学生不能静下心读,对短文整体感知把握不准,学生只浮于表面理解,浅尝辄止,理解不到文字背后的内容,对于提取信息或形成解释等内容理解均不够准确或全面。

究其原因,就是阅读教学中对于年段目标要求不够明确,阅读教学常常被串讲串问所代替,常常被没有目的的琅琅书声所代替,常常被支离破碎的讲解所代替,教师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充斥于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非加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可,明确年段阅读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例子,实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能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通过“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和体会情感四方面的能力。

3.3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方法与规律。

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读音、字形、词义,还考查学生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能力,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习作能力。由于这次考查内容距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已有半年多时间,教师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对于一些知识存在淡化甚至遗忘的现象,导致引导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得分率不高。这是客观原因。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审题能力也较差,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4 加强习作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从批阅学生习作来看,尚有5%的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因此,仍需要加强习作教学研究。

重视平日的习作课。上好教材中的八次大作文,特别注意要上好习作讲评课,重视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5 重视习惯培养,提高学习效益。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表达能力;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0-02

在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是相当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更容易成功,让人生活得更幸福。每个人的综合素质都要通过表达才能得以体现,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学生才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在义务教育学校的语文学习是每个人良好表达能力形成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学习中,师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每门功课的合作学习都依赖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每门功课的考试都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运用知识离不开表达能力。教育中,学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师生沟通,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化解各种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重责,任重而道远。

1.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表达能力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侧重记忆训练,不断简单地强化"八股文"般的文章分析,甚至作文都已经严重套路化,学生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被淡化,众多教师没认识到素质教育精神。虽然初中生面对应试教育的高压环境,要通过优异的成绩来选择好学校,强化记忆训练不得不为,但我觉得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提高初中生表达能力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学生在生活中才能表现的更加游刃有余。其次,学生自身对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没有经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这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对自身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视度。

2.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对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议题,应该将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应该改变单线的教育模式,安排更多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展开谈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位置,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和多媒体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发言,多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小型的演讲和讨论,让学生相互间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愿,塑造良好的表达能力学习氛围。

例如:在对课文《乡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对歌曲《故乡的云》进行播放,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抛出当学生思念家乡时会把这种感情寄托在哪种事物上面?结合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事迹与香港、事件进行议论,引发学生对文章《乡愁》的思考,然后通过对文章进行朗诵,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锻炼学生节奏感和词语运用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得以提高。

2.2 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训练。要想培养出良好的表达能力并非易事,需要长期进行训练,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促成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需要较深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的逻辑思维要得到有效的提升,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要保证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对表达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努力情况教师要给出相应的鼓励,让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表达能力,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要一味的追求逻辑思维教学方式多样性,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表达能力的教学上面,在对表达能力进行加强的过程中,还要将出现的偏差及时改正,这更利于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表达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对散文集《朝花夕拾》的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复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内容进行了解,让后在全班进行齐读,把课文读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对作者的相关生平进行阐述,最后,在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说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想,或是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大胆地起来回答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增强。

2.3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要丰富多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多样性的课堂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不断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奥妙,增强知识储备对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提供一定的捷径。学生的知识文化越深厚,更利于学生交谈时有章可循,拥有较多的词汇量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当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重质量,不能只是就于形式化,社会实践是个大课堂,能够让学生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发展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且各种关系网交织在一起,能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在生活中,还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也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