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孟子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0、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2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2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6、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27、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28、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0、养心莫善于寡欲。
3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3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5、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9、仁则荣,不仁则辱。
40、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1、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4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6、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4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0、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51、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5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3、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仁政
公共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施政理念和管理措施。由于根植于内心的“性善论”,孟子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和谐”、“大同”世界,对统治者提出了“仁政”的建议。为了宣扬“仁政”理念,孟子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他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更迭,归结为统治者的“仁”与“不仁”,即“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在此基础上,孟子还提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言,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封建社会初期,君王独霸天下,孟子此言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了其“民贵君轻”的思想,以及其对“仁政”理念的鼓与呼。在“民为贵”思想的指导下,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目标就是“得民心”。他认为,桀、纣王朝之所以被,是因为“失其民心”,而君王要想真正“得民心”,就必须要给老百姓所需要的东西,切不可将一些百姓不需要、厌恶的东西强加与人,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由此可见,孟子将“仁政”作为其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并给统治者描绘了一个很美好的前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如此天下归一的繁荣盛景,将孟子“仁政”思想与统治者一统天下、万民朝贺的理想进行了完美统一。
二、《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策略———分与和
公共管理涉及到的事务和对象非常繁杂,如何使这一行政系统有机运转,达到“仁政”的目的,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孟子提出了“分”与“和”的具体应对策略。“分”与“和”是辩证的统一体,孟子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公共管理的具体策略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能够很好地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所谓“分”,是指劳动分工。孟子认为,工匠们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分工,不能一边耕种一边从事其它工作。同时,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基于各自的社会作用不同,其劳动分工自然也有所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分工后,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孟子提出了“通功易事”的商品交换理念,即社会各行业间进行互通交换,用自己多余的物资来换取生活中的其他需求。而所谓“和”,主要是指工作中的互相合作、配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的经典名言,从中也可以看出“和”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份量。如何在公共管理中体现出“和”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国家的强盛不能仅仅依赖广阔的边疆、坚固的城池、兵器的精锐,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仁政,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这样“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措施———养民富民
孟子以周文王为案例,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业绩,主要归功于其“养民富民”的施政主张。在此基础上,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养民富民”措施。一是减税。即通过合理调整国家与百姓的收益比例,将社会财富“藏富于民”。在具体征税措施方面,孟子考察了夏、商、周的税赋制度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提出了“清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即根据郊内、郊外田地的不同,分别实行不同的税率,以满足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孟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不得重复征税的主张,以免增加百姓的负担。二是保障粮食供给。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粮食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孟子认为,“民不违时”,粮食就能够得到充足供应。而“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其意是说,水、火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料,是需要保障供应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给百姓提供充足供给,百姓自然也会讲求仁爱。如果统治者做不到这一点,“率兽而食人”,那么就不能称其为“父母官”了。三是保护工商业。在封建农耕时代,工商业是受到抑制的。作为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孟子认为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并保护工商业,“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即对市场上的工商业,国家不应征收税赋,并且还应为其提供一定的经营、储藏场所,当商品滞销时,也可采取国家征购的方式帮其渡过难关,政府设置的各种关卡只能实施稽查而不应收税。由此可见,孟子对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是比较重视和呵护的。笔者认为,孟子之所以提出如此过于关爱保护工商业的措施,可以与当时农耕社会时期工商业相对弱势有关,唯有此,才能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四是保护私人财产。孟子提出“制民之产”主张,请求统治者给予百姓一定的财产,即生活资料,以此来满足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孟子》还进一步要求“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即给予百姓五亩的土地用于住宅,百亩的土地用于耕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制民之产”也为当时划分地界、实行井田制打下了基础。
四、《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保障———教民
孟子为统治者提出了“仁政”的公共管理思想以及相应的策略,但为了保障这一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他认为,必须通过“教民”来更好地加以贯彻。《孟子•尽心上》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德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教民”对于统治者治国理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也是统治者“善政”的职责所在。在具体教民措施上,孟子主要提倡德教,即用道德教化来推进统治者的公共管理理念和措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是明辨义利。孟子把义和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君子取义,小人取利。如孟子提出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与孔子提出的“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充分展现出了“义”对人的行为的重要规制作用;二是分清理欲。孟子认为,人的欲望与“善”是成反比的,当人的欲望增加时,其善性就相对要减少一些,因此要清心寡欲。当然,孟子对合理的欲望还是认同的,如《孟子•告子上》所言“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其意是指人们对富贵的向往无可指责,只不过要少一些不劳无获的奢求罢了;三是在生命和大义发生冲突时,孟子教化人们要“舍生而取义”。因为在孟子看来,仁、义是至高无上的,值得用生命来守护。孟子作为一代学者,其通过自己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见解,向当时的统治者传递出一种“仁政”的公共管理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科学论述来力求博得统治者的认同。历史证明,孟子及儒家学派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包括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经溶入到了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孟子•尽心下》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笔者认为,孟子及其言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公共管理思想,实质上就是“仁”与“道”的完美结合,并通过历朝历代的社会实践,产生出了巨大的社会效能,并引领儒家思想和文化深植华夏,扬名世界。
作者:梁芷铭单位: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1、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3、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5、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
6、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7、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度
8、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9、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10、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1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3、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1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5、激情,友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张爱玲
16、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17、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8、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19、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20、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黄宗羲
21、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22、爱情,亲情,友情,我都有了,马上就要迸发激情了。——金志文
23、回到父母身旁,看着儿时的照片,更觉得往事如昔,光阴似箭。但愿我们能多花时间陪陪最爱的亲人。——陈雨黎
24、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2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6、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7、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2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29、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比彻
30、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31、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3、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4、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3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36、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3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38、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
39、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40、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41、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钱大昕
4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43、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44、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
45、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代诗人王建
46、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47、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谚语
48、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
4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50、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51、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5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53、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54、长幼有序。——孟子
55、亲情名言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比沏HW
56、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5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孟郊
58、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59、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v
60、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英国谚语
6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谚语
6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63、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6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5、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6、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67、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庄子
68、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欲安其家,必先安国也。——武则天
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垲
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关键词: 孟子主体性教育思想师生关系
我国教育自近代以来一直在模仿西方,学习国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作为拥有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中也包含着非常丰富、至今仍具重大价值的教育思想,本研究旨在探析孟子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以对现代教学有所启示。
一、孟子主张的师生关系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授业的主要形式同孔子一样,主要通过师弟子之间的对话和问答来进行,但是孟子比孔子更强调尊师,重视“高致之教”,与孔子的“俯就之教”有区别。程颐谈道:“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就则门人不亲;孟子教人,常高致,不高致则门人不尊。”[1]孟子常常给学生制定一些高标准,让学生按照高标准提升自我,即所谓“高致之教”。如,孟子相信:“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2]又如,公都子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孟子答:“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3],“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4]。虽然孟子强调“高致之教”,但是对于弟子的提问则几乎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正所谓“往者不追,来者不拒”[5]。师弟子之间的问答作为授业的主要形式也是与主体性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对话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以学论教的思想特点有清楚的体现。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6]。学问之道就是学习之道,就是教育之道。此外,孟子还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成为学习者,教育就是一种学习转化为另一种学习。之所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就是因为教育者未能注意使自己首先成为一名学习者。其次,教往往是一种学,教不过是促人学。‘私淑艾’是一种教,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学;‘不屑之教诲’也是一种教,但这无非是借此刺激学习者去学、去思,所以教最终归结为学。”[7]孟子的以学论教正说明了文学的作用的重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与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孟子还认为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学习者,本着谦虚的态度,本着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教学,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孟子的言词中也流露出教学相长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孟子虽然重视尊师,但是主张师生平等,通过对话和问答的形式而实现主体与主体的交往的。
二、孟子关于教学的论述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扩充善端的过程。孟子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学习中个体认识的自觉。重视学生个体认识的自觉性,这正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1.“深造自得”——自求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8]。只有深入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智慧,遇事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孟子主张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牢固地习得知识。独立自主的、深入的思考对于学习是必需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不可或缺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9]。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批判的精神,要“存疑”。孟子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0]只有经过深刻批判和思考、自己积极主动地体会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内化,融合到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去,才能得心应手的加以运用。可见,孟子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这正是主体性教育旨在培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重要特征。
2.“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要遵循“盈科而后进”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孟子认为“其进锐者,其退速”[11],进程过于迅疾,一味贪图速度,势必会影响实际效果,即便当时记住,也会很快忘却。正确的做法是“盈科而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12]。应像源源不断的流水,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13]学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无视规律,一味贪多贪快,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4]。
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孟子非常重视针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15]。教导学生,有的要像及时雨滋润禾苗一样及时启发和点化,有的需要促进其品德完善,有的需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疑解问,不能登门授业的人也可采用相应方式使之间接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6]。拒绝教诲,如果能使人醒悟,则不失为一种教导。
4.“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便难以学有所成。孟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7]即使像下棋这样不算太复杂的小技艺,也必须专心致志,否则也不可得。孟子认为,学习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而不是天资高低。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除了专心致志外还要持之以恒,方能成功。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8]学习要有所成,就要像孟子所说,避免半途而废,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虽时过境迁,但孟子对于教学的论述,“深造自得”、“盈科而后进”、“教亦多术”及“专心致志”仍含有主体性的意味,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颐.入关语录[A].周德昌.北宋教育论著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2-333.
[2][3][4][5][6][8][9][10][11][12][14][15][16][17][18]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3,270,336,267,189,270,325,322,312,62,320,300,264-265.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出自:《孟子梁惠王》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出自:魏晋李密 《陈情表》
释义: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自:唐代孟郊《 游子吟》
释义: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5、将出牵一送,未归依阁望
出自:清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
释义:要出门的时候牵着把你送到门口,倚着门口望着盼着你早日回来。
6、子孝父心宽。(现代陈元靓《岁时广记》)
7、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孟郊《游子吟》)
白话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
1、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2、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3、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4、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5、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6、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7、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8、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10、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11、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12、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13、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14、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16、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8、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19、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1、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22、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2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24、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5、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26、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2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28、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2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0、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1、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2、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3、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4、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8、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0、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1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13、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14、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16、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1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8、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19、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2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2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寡()夫()域()戚()粟()
2、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pàn叛,背叛
二、解词
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限制。
固国固:使……巩固。
失道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傅说()胶鬲()空乏()
2、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bì弼,辅弼。
衡于虑衡:héng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测试
1.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山不加增
D.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
3.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多助之至到了极点
B.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C.所以动心忍性坚韧
D.人则无法家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4.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但是)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转折关系)何苦而不平(并列关系)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承接关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转折关系)
D.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表示修饰关系)
3、C
解析:C.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
4、C
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5、A
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是在说城池之小,包围起来攻打但却不能取胜,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______;红色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为:bì犯过失同“横”,梗塞、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翻译为:(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或名言警句与文中第二段内容含义相符即可。
24.(2001年,安徽)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__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红色“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理解。答案为:①兵器②限制③通“叛”,背叛。
(2)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项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词,可以译为“的”;C项中的“之”是代词,代上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译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要选取恰当的原句来回答问题。答案为:得道;天下顺之。
作者简介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做为老祖宗的古训,这句话是稳定的真谛。从善的根底是择善,至于怎样择善,昔人早就为我们做出楷模。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物以种散,人以群分”。
孟母择邻而居,说的是孟子小的时刻,父亲早早地死来了,母亲守节出有再醮。一开端,他们住在坟场中间。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同学着大人膜拜、哭嚎的模样,玩起打点凶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可!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墟市,接近杀猪宰羊的天方去住。到了��,孟子又和邻人的小孩,学起贩子经商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晓得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处所也不合适我的孩子寓居!”于是,他们又搬场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四周。每个月农历月朔那个时间段,民员到文庙,施礼跪拜,相互规矩相待,孟子见了逐个都进修记着。孟子的妈妈很合意所在着头说:“这才是我女子该当住的中央呀!”
后来,大师就用“孟母三迁”来暗示人应该要靠近好的人、事、物,才气学习到好的风俗!。这是古人择人而交的范例,时至昔日仍旧深深影响着先人。。唐代孟郊诗云:“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交友若掉人,中道生谤言。”孟母应当是择地种树的模范了。
徒留一个人的欣然,
在太古的世界里丝绝不被尘凡骚动,
瑶琴一曲山川吟,
相思总在枫前绕.
俞伯牙从小就热爱音乐,他的琴声漂亮悦耳,如同高山流水普通。却不断苦于知音难觅。曲到汉阳江心偶遇樵妇钟子期,当他弹奏的琴声高卑富丽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宏伟气魄。当琴声变得清爽流利时,挨柴人说:这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欣喜万分,没念到在家岭之下,碰到自己久寻不到的知音,两人相知恨晚,把酒言悲,相约来年中春。惋惜的是这竟是永诀,钟子期抱病逝去,伯牙只留一腔摔碎瑶琴凤尾热,子期不在与谁弹的绝世哀戚给后人品尝,至古让后人欷�不已。
高山流水逢知音更是将择人而交的思惟精华阐扬到了绝美的田地,那一下摔琴以祭知音的凄迷,末成为那把宓羲氏瑶琴的绝响,将高山流水的旋律中增加了多少幽吐的空明。
刘备三瞅茅庐,结交卧龙诸葛明,终得卧龙帮手,成绩三国鼎峙的一番伟业,雄霸一方,却是将君子择人而交的好处施展到极致。
现代过日子中人们的寒暄面日趋扩大,择善而交比起前人就隐得更是首要。有几指导干部结交不慎锒铛入狱?有几多花季少年择友不善误入邪路?又有几何风华男女为庞杂的价值取向支出损失平生幸运的凄惨代价?现代有一句各人都很熟习的名言,“看一个人可以看他身旁的同伙”,这说的恰是“择善人而交”这个原理。择善而交浸透到我们当代生存的各个方面。
岁月徐徐的流逝,
这纷绕的红尘云云的富贵,
如何不让后悔滴降成泪,
溅起阵阵尘埃,
如安在那蓝色的星球上守住一颗心不染灰尘?
“远墨者赤,近墨者乌”是晋代傅玄对选择来往工具的明智考虑。发导干部要做到择善而交,建立准确的交友不雅。清终出名头脑家说过:“一生之成败,皆闭乎朋友之贤可,不成不慎也。”在交友时掌握不住准则和标的目的,热中于傍大款、包2奶,与犯警之徒狼狈为奸,互相操纵,大搞权钱生意业务、权色买卖。这已成为当前向导干部违法背纪案件的一个主要特性。君不见都会霓虹处,莺歌燕舞中,酒肉脱肠过,称兄又讲弟,黑暗通款直,钱权交易闲,一晨事败事,南柯一梦梦,美丽出息誉。这正是工钱善,福虽未至,祸已阔别,报酬恶。福虽未至,祸已近离。进步本身情味辅导干部要择善而交。古人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喷鼻;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肆,暂而不闻其臭。对带领干部来讲,社交决非生活末节,交友必需慎之又慎,必然要慎重交友,沉着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
爱情的门路上应该怎么去探求爱的感情,
缺得的价值取向将风华男女变得很惨白,
如飘雪的天下,参进了丝丝细雨,凝完工两行浑泪
恋爱的话题,被款项改写,感情被掏空了。
如何救济这份苍黑与懦弱?
窈窕淑女正人好逑,婚姻是人生一条必走的路。已婚男女选则毕生朋友时,经常会有所嫁非人的遗憾。现今社会许多人的的价值取背严峻变形,有一名在择奇中的年青女人说过一句话:我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肯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有了这类价值与向,大要很易择善而交,只能择钱而交了。中遇故事我们听得许多,常常有人一段情感还没有完毕,就在寻觅另外一场热情,进而招致外遇与原配捉对厮杀,狼狈万状。这是择偶失慎的恶果。所谓5官刺激,不是真实的享用。内涵宁静,才是动手的地方。
童年是梦,少年是歌
您的笑脸像1缕晨光好素的晕光暖和满意;
请用你明澈如水的笑容,悄悄弹奏出一串串动人的音符,
让花季光阴摇摆在动听的噪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