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件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件

时间:2023-05-30 10:19:07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件

第1篇

一、读出语言的滋味

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提倡“自然朗读”,我以为就应当像说话一样自然,恰当地停顿,恰当地轻重缓急,以合理的语气、语调表达感情,这样才能做到音随气转,气随情动,以情带声。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我是这样指导读课题的。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全班齐:(我不是最弱小的。)(有点拖腔)

师:孩子们,我提三个问题,请听好!第一个问题:谁不是最弱小的?请你用课题回答这个问题,该怎么读呢?

生1:我不是最弱小的。(重音落在“我”上)

师:第二个问题:我是不是最弱小的?又该怎么读课题?

生2:我不是最弱小的。(重音落在“不是”上)

师:第三个问题:我不是怎样的?你又会怎么读课题?

生3:我不是最弱小的。(重音落在“最”上)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这三位同学读得有什么不同?

生4:这三位同学把重音落在不同的字上读这句话,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重音落在不同的字上读这句话,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全班再次齐读。

我这样指导学生读课题,学生自然地读出了轻重音,读出了课题的多重意思,读出了语言的情味,读出了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在指导学生读“野蔷薇、一丛丛、粉红粉红、芳香扑鼻、娇嫩纤弱”一组词语时,学生一开腔就拉长音调读“野蔷薇”。我示意学生先停下,出示一张漂亮的野蔷薇图,让学生们看着野蔷薇轻轻地呼唤它,像跟亲密的小伙伴打招呼一样叫唤它。再读“一丛丛”时,我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看到了许许多多野蔷薇。我提醒孩子们把看到的画面送入“一丛丛”再读,学生就读得有滋有味了,仿佛真有无数野蔷薇呈现在眼前。不用再提醒,聪明的学生很自然地就想着词语描绘的画面读好了接下来的三个词语。这样让学生人情入境地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情味,学生置身在语言的情境中自然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从而摒弃了矫情做作的腔调。

二、读出文章的大意

如果说阅读理解是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能把书读薄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力。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昧同嚼蜡,兴味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就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能力的提升,就好比学习游泳,下水前教练总会先教授一些基本的动作,水下呼气的方法,而后下水练习,多练后自然就学会了游泳。同样的道理,我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简要地说一说。在练习说大意的过程中,学生要么抓不住要点,要么大段复述课文的内容,不能简要地说清写了一件什么事。我适时抛出了这样的提示:什么时候、谁、到哪里、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我发现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方法后说得简练有条理了。我随意请几位同学,都能说清课文写了“假日里,一家人到森林里去,因为突然下了暴雨,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成了不是最弱小的人。”这样一件事。

运用这样的方法,课后我让学生阅读《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没多久学生就能简要说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见,这样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学生已经接受,并运用到了自己的阅读实践中,阅读概括能力随之提升了。

三、读出正确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第二部分,我是这样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

师:请全班女同学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大家都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森林里的什么美好?

学生交流后小结: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写的。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野蔷薇的美好,写了到森林里来的一家人的美好,还写了他们做的事美好。

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这三处句子,想想:野蔷薇、一家人以及他们做的事美在哪?用一两个词或一小句话,在这些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思考。

课堂静静地闪着智慧,每个学生独立在语言文字中涵泳,思考、品味语言的情味,感悟“美好”的意蕴。听了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我笑了。学生有的说:刚刚开放的野蔷薇真美呀,嫩嫩的像刚出生的小妹妹。有的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真好呀,那么开心。还有的晚:粉红粉红的野蔷薇把草地打扮得更美了,真是太好了……我还看到学生在课文句子旁都留下了他们智慧的结晶:茂盛、娇嫩、自由、关爱……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思想品德课 教学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2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必须通过耐心实践才能掌握。我在长期从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研究学生,努力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的路子,最终大面积提高了学生思品课学习的质量,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绩,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是我的教学探索的收获。

收获之一:让课堂活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现代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上一旦失去了学生的动力,就失去了课堂的生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尽可能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采取一切方法吸引学生,尽最大力量使学生学有所得。今天的思品教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也很多,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事例,如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如小品),去直观的感受事例,因为这种表演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 的是能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创造的思维。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男生 女生》时就用了小品导入――情景:在初二的劳动课上,大男的衣服刮破了,需要用针缝一下。大男极不熟练地穿针,不小心扎了手。小女的凳脚松了,需要钉个钉子。小女笨拙地用榔头敲打,不小心打在了手上。唉,他们两个无奈的摇了摇头。演完我提问:小女和大男该怎么办呢?这样就能很顺利地引出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差异。这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多起来,脑筋动起来,思维方式活跃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境界中进入最佳状态,并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创设了一种你追我赶,蓬勃向上的“乐学”氛围。

收获之二: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今天的农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多,导致留守学生多;父母离异的多,造成亲家庭学生多。这些缺少父爱母爱的学生,往往性格古怪,脾气或暴躁或阴郁,不思学现象尤为严重。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任何老师都头痛。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我充分利用思品课的优势,利用思品教材中现有的例子,去教育他们,去感化他们,去和谐他们与老师与家长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在教授七年级《成长中的烦恼》单元和八年级《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两个单元时,就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现成例子,有意识地教育引导这些父爱母爱缺失的学生,课后也经常关爱、帮助他们,与他们真诚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努力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真诚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让他们喜欢老师,热爱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收获之三:弱差生一个也不放弃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生原本的学习基础就不太好,上了初中之后,由于学科的增多,各科学习的难度加大,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学好,自己很笨,再也赶不上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赞扬而欣喜,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正确鼓励学生,耐心引导,使学生不断进步。

针对这部分弱差生,我在教学工作中,制作了详细的成绩册、积分表等,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加分,包括学生的每一次提交作业、回答问题、考试、遵守纪律等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弱差生的热情,不断强化弱差生的积极行为,又可以增强弱差生的信心。

对每一个弱差生都不放弃,弱差生进步了,班上的整体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

收获之四:运用多媒体激发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思品课《创建新集体》时,我播放了从网络搜集到的《众人划桨开大船》视频画面,音乐中优美流畅、豪气十足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很快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学习兴趣不断高涨。此时我及时就歌词提问:为什么“一棵小树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耐岁寒”?这首歌对我们有何启发?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感想,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收获之五:善用教学技巧增添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 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就注意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1)故事引入法

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终生不忘,受益无穷。比如在讲到 自尊一课时,我和学生分享了《晏子使楚》的故事,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讲到父母亲情时,我讲了《母爱如佛》的故事,那一刻,全班一片寂静,孩子们都陷入了沉思,体会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

(2)合作探究,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解决问题。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问,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抹杀学生的好奇心,应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

(3)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时事

许多学生不重视政治课,是觉得政治课就是讲道理,太枯燥。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吸引学生,把每天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传递给学生,比如每节课开始前的“新闻3分钟快报”。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比如诈骗短信的 套路,马航失联事件我们该关注什么?比如老人倒地扶不扶?把课本知识立体化到生活中,让法律和道德观念内化到学生的行又小

总之,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让自己教有所得,让学生学有所得。而这,也是我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所得。

第3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薄弱学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

薄弱学校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对薄弱小学和薄弱初中的总称,是近几年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强调的问题。薄弱学校的产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并成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障碍。近两年,尽管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已认识到薄弱学校存在的严重弊端,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但我们认为,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薄弱学校的历史由来及与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差距

薄弱学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当时政府实行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迅速发展、需要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今天,这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和存在,便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东北学校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更何况,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则始终处于“饥饿”状态。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条件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同时,虽然我国教育界一直呼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并要求中小学必须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精英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在这各具才观和教育凤的影响下,必然导致许多办学条件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因此可以说,薄弱学校是多种社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据统计,就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而言,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5~20%。如果加止广大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所占比例可能更大。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引起学生及其家长的很大不满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干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导致了大中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高收费的现象愈演愈烈。从教育本身看,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使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平等性、强制性原则。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生源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工作运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精神压力较大,学生在学习上则被动应付,学习目的不明确。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又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革力度,这既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是教育公理原则的体现,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多年来,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待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应该说,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多样化个性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垢有效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生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育技术中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呈现次数,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笥、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根据薄弱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构想

原国?997年10月

29日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争取在几年内使薄弱学校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在薄弱学校的建设与转变过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财力、师资、物力及办学政策上的支持。二是学校自身团结奋斗、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其中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力量,帮助改善办学条件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办好薄弱学校的前提条件。但办好薄弱学校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靠学校自身的艰苦努力。学校自身的努力在转变教育观念、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起着实际有效的作用。没有自身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薄弱学校是很难建设好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并不差,但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精神面貌以及办学质量都属薄弱一类。由于薄弱学校面貌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所以面对大面积的差生和学历达标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薄弱学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入手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端正办学思想,改变经验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彻底放弃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拼升学率”的传统做法,探讨一篥切合实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途径。这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务真求实地从多维度进行探索、实践,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4篇

《春雨蒙蒙地下》是影片《绿色钱包》中的一首插曲。曲调细腻流畅,描绘了绵绵的春雨,使冬眠的万物复苏,也隐喻着春雨滋润着少年儿童的心田。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淳朴而富有诗意。歌曲为2/4拍,宫、徵交替调式,一段体结构。曲调由弱起开始,中间不断出现跨小节的切分节奏,使音乐充满生气和活力。象声词“刷刷刷刷”处的二声部手法及其间奏的插入,十分形象生动。尾声时“刷刷刷刷”再现,三次重复及力度的减弱,最后结束在徵音上,给人以曲终意未尽之感,令人寻味。

二、设计意图

本课我抓住春雨设计了:1、赏春雨 2、颂春雨 3、模仿春雨 4、唱春雨这一线索,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的同时模仿春雨的声音,在唱春雨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旋律线条美和歌词美。从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进而激发他们去热爱美,追求美。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由衷的赞美春雨,并抒发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2、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3、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通过赏析、歌唱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聆听,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歌唱。

难点:注意掌握歌曲的弱起节奏,乐句间的换气,切分节奏。

五、教学方法

听赏法、跟唱法、讲解法、谈话法、体验法

六、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安排

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难以掌握歌曲弱起节奏、切分音等实际情况,我将本科划分为二课时,我设计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件:播春景)

师:同学们,我们走过了严冬,一起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你们能说出一些关于春天的成语或者诗句吗?

生:春光明媚、春满人间、春风雨露、春色撩人、满园春色……

师:同学们说的好美呀!

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在这春天的美景中闻一闻这迷人的花香吧!

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缓缓的吸气,把这迷人的花香运送到小腹,使你的胸腔扩张到最大限度,保持住,1,2。好,让我们把气息缓缓地呼出。同学们做的不错,我们再来一次。

(二)感受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瞧!春风吹来了!谁来模仿下刮春风的声音?(课件:春风)

生:呼―呼―

师:春风为我们吹来了一条轻柔的旋律,我们就用”hu”的声音模仿一下吧!(课件出 示歌曲中的难点)

同学们试唱的不错,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换气,只有恰到好处的换气,才能更形象的表现春风的柔美,所以,我在这加了换气记号。我们再来试试。

生:试唱。

师:同学们唱的好美呀!我们用“啊”来抒发对春风的热爱吧!(课件)

师:轻柔的春风过后,调皮的春雨又来了。(出示下雨的图片)

人们都是怎样形容春雨的声音呢?

生:刷刷刷刷,沙沙沙沙……

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春雨给农民伯伯带来了希望,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春雨蒙蒙地下》,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歌曲是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唱的?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歌唱的?

生:初听歌曲。速度:稍快。情绪:活泼、欢快……

(三)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边看谱子边听歌曲边思考:歌曲是几拍子的?并在歌曲中找出这两种节奏型。(出示课件)

生:看谱子,听歌曲。

师: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2/4拍的。

师:2/4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呢?

生:强弱。

师:同学们在歌曲中找到这两种节奏型了吗?(出示课件)

生:找到了。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这种节奏型叫做切分节奏,这个音叫做切分音。切分音改变了正常的强弱规律,把第一拍边成了弱拍,切分音变成了重音。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配合,进行接唱。我唱第一段的歌词部分,同学们接唱拟声词“刷刷刷刷”部分。

生:和师配合接唱。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听歌曲,可以默唱歌曲也可以用自己或者同桌能听见的声音轻声跟唱。

生:轻声跟唱。

师:同学们做的都很不错,我们先来看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当中弱起小节是它最大的特点,还记得应该怎样演唱吗?

生:我们应该从歌曲的第二拍开始唱。

师:那我们唱的时候应该是唱的强还是弱?

生:弱。

师:我们来试试。

同学们听我来唱一下,看我唱的时候有什么特点。示范:唱出切分音的重音。

带领学生唱前两句。

这时微风过后,春雨刷刷的下了起来,落到不同的地方,忽高忽低,忽远忽 近落到地上会发出很多声音,我们一起来演唱。

生:拟声词部分演唱。

师:雨后的春天是那么的富有生气,一场春雨过后,我们身边的事物发生了哪些 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唱歌曲的第三部分。

同学们唱的很完整了,但是怎样演唱才能更形象地赞美春雨呢?去表达对

春天充满希望之情呢?

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我们演唱的时候要唱的连贯,声音要圆润,呼吸要均匀平稳,换气要自然。

我们再来试试第三部分。

生:演唱第三部分。

师:下面我们完整的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有问题及时的纠正,强调声音)

生:完整演唱第一段。

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弱听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55-01

一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提高弱听学生的素质

搞好信息技术教育,能提高弱听学生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模式不可能创新。因此,教学模式要变,教师角色也要变,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学生地位的变,是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变,是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三 学习信息技术的金钥匙——兴趣

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动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能激发弱听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我并没有枯燥地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而是利用微机的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展示美轮美奂的视频课件,并告诉学生这是老师制作的动画课件,就是用你们眼前的这台微机制作出来的。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表现出来:“真好看!”“老师,你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能做吗?”“你能教我做吗?”…… 这时,我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学,人人都会做,你们也不例外。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不过你们要有耐心,要从基础知识学起,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学生有了兴趣,也就很自然地愿意上信息技术课了。

四 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1.新课从游戏引入

弱听学生由于听力上的缺陷,造成了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把信息技术课的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五笔字型的基本字根”时,我先用小孩搭积木和搭汉字的图示,启发学生从搭积木联想到搭汉字,然后拿出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字根积木块),再请学生分别到讲台来做搭汉字游戏。学生利用字根积木块搭出了许多汉字,趁他们兴趣正浓时,适时提出了问题:“你们搭的这些汉字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脱口而出:“每个积木块。”接着再问:“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也就是每个积木块)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笔画。”教师提示:我们搭汉字游戏用的积木块,在五笔字型中叫做字根,字根组成了汉字,而笔画构成了基本字根。这样就轻松自然地学习了新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抓住主要特点,展开联想,加深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抓住微机本身的固有特征,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联想,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方法。

在教学“几个重要键的作用”时,教师先提出:空格键、转换键键面上有什么特征?然后再通过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抓住空格键键面上没有任何字符的特点,记住按下空格键,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产生一个空格,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输入空格。同样抓住转换键键面上有向上的箭头,联系到转换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输入上标符号。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不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目标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了用Word设计表格一课后,我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自己(或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照这个作息时间表来执行。通过设定目标驱动,学生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表格的设计,而且大部分同学在以后的时间里都能够按照这个作息时间表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一个小小的目标驱动,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一举两得。

4.交流学习成果,增强学生信心,保持学习动力

第6篇

[关键词]:ERP沙盘 物流专业 高职院校 薄弱环节

一、ERP沙盘教学简介及其优势

ERP沙盘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MBA教学,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本世纪初ERP沙盘教学开始在我国高校中普及。ERP沙盘是通过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进行结合,构造一个仿真的企业运营环境,从而来模拟一个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

ERP沙盘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实战性强、针对性强、综合性强等诸多优势。例如在物流专业中通过ERP沙盘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决策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可模拟从事不同岗位,能够提高学生不同岗位的操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ERP沙盘教学的薄弱环节

(一)ERP沙盘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沙盘教学引入我国时间较短,最初作为MBA等学员的课程,总体来说还算较新的教学模式。同时,物流专业化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也不太长,以前物流专业并没有专门开设ERP沙盘课程,加之ERP沙盘软件的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学校精通ERP沙盘的教师数量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在于讲解沙盘的操作规则,而对于在ERP沙盘教学过程中会运用到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讲解较为薄弱,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不能很好地达到ERP沙盘课程的实际要求。在ERP实战中,教师承担了多项工作,虽然全程参与了模拟,但因为精力有限,教学时数有限,就不能关注到每个小组的所有情况,因为繁重的教学工作量,从而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承担改课程,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ERP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ERP沙盘教学课程开发针对性不足

ERP沙盘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若要开展ERP教学还必须要有教学课程。当前是软件开发公司负责ERP沙盘的开发,同时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适当修订。但是每一所学校的专业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专业,不同学校也存在教学理念、师资配制、学生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发有针对性的沙盘教学课程。但是受制于师资、资金、时间等多个因素,物流专业ERP沙盘教学课程开发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ERP沙盘的有效利用。

(三)ERP沙盘补充教学欠缺

ERP沙盘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也存在固有的系统缺陷,包括企业运营规则、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误差和理想化等,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完全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运营环境。例如模拟物流运营过程中,其库存管理、时间安排、成本核算上往往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这种模拟与实战的差异,容易导致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理想化、模型化,从而影响工作效果,甚至出现工作失误,给公司带来损失,影响个人声誉。

(四)经费和技术制约ERP沙盘的推广

目前,国内采用的ERP沙盘软件多为金蝶和用友公司生产,每套价格至少十几万,软件升级的费用至少几万。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而言,资本实力较弱,难以负担较为昂贵的软件费用,甚至很多学校只有一套ERP沙盘软件。当前,我国大学每个班级容量较大,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很多课程都是全专业一起上课,而ERP沙盘软件适合小班制教学,加上课时的制约,致使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去体会ERP沙盘教学的精华和优势,从而影响沙盘教学的普及性,使教学质量大大折扣。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ERP沙盘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要多管齐下,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教师的引进工作,从国内外知名院校物流专业、信息系统专业、工商管理等专业招聘精通ERP沙盘应用与教学的高水平人才,使之即精通ERP沙盘又了解物流专业的相关知识,能够胜任教学需要。其次要加强本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可选择一些学术造诣较深,潜力较大的青年教师去企业深造,深入学习ERP沙盘相关知识来弥补自己薄弱环节,鼓励教师编写适合于各高校各专业的ERP教材。最后,要积极开展兼职导师引入工作,让企业、其它高校优秀人才以兼职教授、客作教授的方式来充实教育队伍,尤其要引入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兼职导师,最终实现教师队伍的长足进步。

(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ERP沙盘教学物流课程

学校和任课教师要结合本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学生水平等来开发ERP沙盘物流教学课程。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在开发相关课程时在适当添加ERP沙盘运营原理的情况下,应着重加大模拟操作的课时。此外,不同的学校应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可在知识产权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符合各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实际。

(三))完善ERP沙盘补充教学

如上所述,ERP沙盘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必然存在着固有缺陷,若想进一步提高ERP沙盘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一些手段弥补ERP沙盘教学系统的固有缺陷,使沙盘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更加接近实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际中笔者探索出用“理论+顶岗实习”的模式来弥补ERP沙盘教学的不足。首先,从理论上阐明ERP沙盘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让学生明白沙盘教学存在理想性、程序化等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照搬沙盘模拟教学的流程和结果。其次,结合物流专业的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实习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比较真实企业和虚拟企业的异同,然后通过QQ、微信等方式来进一步探讨相关知识,最终使学生更加巩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切实解决ERP沙盘的使用广度和深度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中ERP沙盘使用广度和深度较欠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资金和技术,因此笔者建议应创新多种筹资机制,筹措更多资金来购买相关软件以满足教学需求,笔者认为融资租赁模式是一种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软件开发公司将软件出租给学校,待一定年限后所有权归学校所有,这样即能保证学校分期付款来减少财务压力,又能确保学校最终获得软件的所有权。

四、结论

ERP沙盘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优势明显,对推动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固有的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较差等问题,制约着ERP沙盘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充分发挥ERP沙盘的作用,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完善补充教学方式、提高软件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最终提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文伟,黄春丽,穆春晓,等.复合目标导向的经管类专业ERP教学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05):24-25.

[2]肖红,张运,苗金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ERP教学研究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15.

第7篇

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毋庸讳言,许多地区还仅仅处于低水平的“普九”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当前的目标是在基本完成“普九”任务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则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鉴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统一要求,平均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在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再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更大范围内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系统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同一地区校际间资源的差距,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或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改造。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体教师。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程度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制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可以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高质量“普九”的重要工程,做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深圳市政府在第三次“全教会”后,把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制定并实施了《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市、区两级共同筹措两亿资金,分3年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2年初,深圳市新建中小学15所,一律按照现代化建设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郊率管理。如今,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每一所学校都受到重视,每一个孩子都接受着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是受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制约的,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建设标准也要相应地提高。为了适应高质量、高水平“普九”任务的要求,需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标准。在新一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既要注重学校硬件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等软件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标志着现代化教育的信息技术,更不能忽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工程在完成的时间上,要有灵活性,发达地区要短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稍晚一些,但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要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要加强宣传和政策规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各级领导的观念转变工作。一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来提高他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内行。其次,要健全组织体系与法规建设。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有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至少要明确一位副职分工负责此项工作,

要把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规划,切实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要逐步制定必要的法规政策,使各校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

二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在信息技术硬件投入上,不能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拖延或凑合信息技术硬件建设,要想尽各种办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永远是不够用的,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教育经费多得用不完。有鉴于此,不能等待,要创造条件,把钱花在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有价值的地方——信息技术教育上。同时,我们应加强校园网建设,在建网、建队伍等方面予以全面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力争校校联网,使教育信息流动起来,促进师生在网上交流,以激活各地区各级学校的信息教育。

三要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组织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高质、高效且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供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以利用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课件。同时,各地区应积极组织实施各学校校园网的连接工作,推广虚拟上网及视频点播技术,由“信息资源中心”将网上有关信息集中“过滤”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受到网上学习的便利。

四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都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到中小学任教,尤其是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另外,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工作,使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五要逐步建构完善的信息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数量、质量、使用及信息技术开设的教育课程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避免一些学校只把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当做摆设,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或随意减少课时,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为原则,以考核技能为主,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与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这三大能力出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做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师范院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坚决不收“择校生、条子生、高价生”。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分类 构架 集合编码 整合编码 课程类型

一、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的内容

伯恩斯坦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其重要思想,该理论揭示了社会如何选择、分类、传递和评价教育知识,以及不同的教育知识编码类型与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的关系,理论内容丰富,简要归纳有四点。

(一)教育知识传递的三种信息系统

教育知识的传递是通过课程、教学、评价三种信息系统实现的。“课程规定什么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是有效知识的传递,评价规定什么是这些知识的有效实现。”[1]

(二)两个核心概念:分类和构架

教育知识如何在三种信息系统中组织和传递?伯恩斯坦运用分类和构架两个概念,分析了教育知识的内在结构。“分类,适用于提供信息系统的结构――课程,指内容之间的差异性,涉及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2] 分类强,各类知识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分类弱,各类知识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知识之间的独立性较弱。“构架,适用于规定信息系统的结构――教学,用于分析动态知识传递过程。”[3] 一方面,构架涉及传递内容与非传递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对教学内容和范围控制程度。构架强,则传递内容与非传递内容之间有鲜明边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内容的选择范围小。构架弱,传递内容与非传递内容之间界限模糊,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大选择范围。另一方面,构架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社会知识和教育知识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分类和构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分类强度和构架强度能够彼此独立地发生变化。

(三)课程编码类型: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

在分析分类和构架两个概念的基础之上,伯恩斯坦提出课程编码(教育知识编码)的两种类型。“所有涉及分类强的教育知识的组织,属于集合编码。所有涉及分类强度明显减弱的教育知识的组织,称为整合编码。”[4]

(四)课程编码类型,体现权利的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

教育知识分类与构架的差异,形成了教育知识编码之间的差异,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的原则,通过不同的教育知识编码得以实现。集合编码调控的领域,教育知识通过分割的等级科目得到组织分配。其特点有:①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控制权较小;②师生关系呈权威等级性;③通过分科形成的专业化知识,使学生较早意识到人与人教育上的差异,明确自己的教育身份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身份;④学校内部成员的工作边界较清晰,成员之间的垂直联系多,相互关系有较强的等级性。整合编码调控的领域,不同门类的知识之间、传递知识与非传递知识之间、日常社会知识与教育知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相对于集合编码,会有一系列变化:①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控制权加大;②师生之间的权威等级关系发生改变,教师权威减弱,师生关系较为平等;③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也鼓励学生变得开放,拥有更多的想法;④学校内部成员之间加强合作,水平联系增多,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垂直等级关系会减弱。

二、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依据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对我国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分类强度、构架强度、课程类型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的课程类型。

(一)学前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较弱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幼儿园工作规程 》等文件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游戏本身就是学科界限较模糊的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分类强度弱。

2.构架强度:较弱

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日常社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界限比较模糊。学前教育主要教学内容是游戏,强调教育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属于活动课程。游戏之外的其他教育内容,也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如老师要教会儿童使用餐具、洗涮,日常社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界限较模糊。另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大选择权。我国没有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虽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园工作规程 》等文件,但此类文件强制性低,指导性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的控制权较大。

3.课程编码类型

分类强度弱、构架强度弱的教育知识整合编码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主导形式。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新课改之前的义务教育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较强。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上以分科课程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但从设置的具体科目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保持分类强的特点,知识与知识之间界限明确,分科课程占主导,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所占比重小。

(2)构架强度:较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课程管理体制属集权制,课程大纲、教学大纲、教科书由国家统一制定,教师和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较小;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实行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制度,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的联系不大,且对学生的评价较强调选拔功能,教学内容围绕考试进行,总体而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的选择权、对测试知识的内容范围的控制力较小。

(3)课程编码类型:分类较强、构架较强的集合编码在课程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2.新课改以后的义务教育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分类强和分类弱的两类课程都占有较高比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课程,仍保持分类强的特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界限明确。而部分课程,分类弱化,突破学科界限,整合学习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有19个科目,这些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分科课程,知识界限明确、分类强度较高,如数学、外语。另一类是综合课程,打破学科的界限,增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分类强度变弱,如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体育与健康课。

(2)构架强度: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目标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说明,一方面,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加强教师、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与教育知识的联系,教育知识编码的构架有减弱的趋势。另一方面,现在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相比以前的集权型管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更大空间,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出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这个角度分析,课程编码的构架减弱。

(3)课程编码类型:分类强、构架有弱化趋势的集合编码与分类弱、构架有弱化趋势的整合编码都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得以制度化,都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较强

目前的高中课程结构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存,但学科课程较多。

2.构架强度:弱化

分析高中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高中课程相比过去,构建强度有弱化趋势。高中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倾向选择适合的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加大。此外,高中课程更注重教育知识与社会重要知识的联系。

3.课程编码类型

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在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都有体现,但分类强、构架弱化的教育知识集合编码在课程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四)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

(1)教育知识的分类强度因学校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高等教育学校因任务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侧重于教学的学校,知识分类强度稍强,侧重于科研的学校,知识分类强度稍弱。

(2)教育知识的分类强度因高等教育的层次不同而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越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素质要求越高,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层次的增高,对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视度也越高,相应的教育知识的分类会弱化。

2.构架强度:有弱化的趋势

不论是科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相比下位层次的教育,课程构架强度都有弱化的趋势。从教师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教师享有更大的教学自。很多大学教科书的选择权属于教师,有的甚至由教师本人编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权也较大。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生已成年,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教育经费分摊机制,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希望对接受的教育服务有更多的参与权,希望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有发言权。

3.课程编码类型

分类强、构架弱化的集合编码和分类弱、构架弱化的整合编码都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分类强度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进行的教育层次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构架弱化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共同特点。

三、不同教育阶段课程类型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教育阶段,各类权力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差异

“教育权有三种类型: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5] 三种权力都不同程度地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产生影响。在国家教育权影响力、控制力较强的教育阶段,课程的分类和构架相比其他教育阶段会更强。

从我国不同教育阶段中国家的控制力、影响力来分析,我国的学前教育大多数由社会举办,国家没有设置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这为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分类弱和构架弱的整合编码的特点提供了空间。义务教育对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国家教育权的控制力比较强,因此我国在没有进行新课改以前,义务教育课程的构架和分类都很强。

(二)不同的教育阶段,承担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职能有差异

学前教育基本不承担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职能,通过教育知识对个体身份进行定位的功能也较弱,这也是分类、构架都比较弱的整合编码能在学前教育课程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本科阶段,通过教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分类弱的课程有所体现,但分类强的课程仍占重要地位。而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通过教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功能大部分已由下位层次的教育承担完成,它更注重培养有创新性、研究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所以课程的分类和构架会相对弱化。

(三)课程最终落实在学生个体身上,课程的编码类型、分类和构架的强弱程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课程编制更强调综合性、生动性、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儿童掌握知识。初中生既有整体性的形象思维,同时逻辑性思维也有一定发展,因此初中课程强调分科和综合相结合,分类强的课程集合编码与分类弱的课程整合编码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很好的体现。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能够较好地理解分门别类的独立学科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联系,即使课程以分科为主,也能较好地掌握,所以分类强的教育知识集合编码是这个阶段课程制度的主要形式。

(四)不同教育层次间的衔接方式不同,彼此间的课程类型的相互影响力也有差异

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拔性考试,才能从下位层次的教育阶段进入到上位层次的教育阶段,但上位层次教育阶段的课程制度、课程类型对下位层次的课程制度的影响较大,控制力更大,且两个层次的课程编码类型会有较多相似之处,上位层次的课程编码方式变化,下位层次会受到影响。

如果上下两个层次的教育衔接不需要严格的选拔性考试,则上位层次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对下位层次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的影响力、控制力相对较小,彼此之间的课程类型有一定的独立性。

(作者单位:张婧霞,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毕节,551700;陈恩伦,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第9篇

我发现幼儿对音乐和舞蹈十分感兴趣。多媒体课件能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集成,使之为教学服务,为孩子的学习服务。在音乐和舞蹈教学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和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幼儿喜欢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舞蹈动作,让幼儿体会音乐在舞蹈中的情感表现、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美、舞蹈美,是我们每一个幼教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获得艺术美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能对抽象、无形的音乐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使“一言难尽”的教学活动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能更形象地展现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和艺术性。例如,韵律活动“苹果树和啄木鸟”,这首乐曲是一首三段式乐曲,每个段落节奏和曲调都表达不同的内容。我借助flash课件让幼儿充分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苹果树上爬满虫子,苹果树在伤心哭泣,充分体现了第一段音乐忧伤的情绪;第二段节奏跳跃,画面为飞来两只啄木鸟,有节奏地为苹果树啄虫;第三段抒情优美,表现苹果树病好了,摇摆枝条和啄木鸟一起欢快舞蹈。这次活动,通过课件的使用,幼儿很快掌握乐曲的分段和各个段落的差异,充分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并通过课件中的信息,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如苹果树生病的样子、啄木鸟是怎样啄虫的,等等。幼儿在自由表现的时候,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创编出各种动作来表现苹果树的无精打采、生病难受的样子以及啄木鸟帮助苹果树治病的动作,音乐节奏掌握得很好,不需要老师强调节拍就能较好地表现出来。

二、通过课件对音乐结构进行简化再现,对舞蹈动作艺术再现

对于音乐作品,教师应先熟悉作品的基本情绪。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放大舞蹈形体的变化、表情及节奏的变化,再现音乐作品,让幼儿生动、形象、直观地体验到音乐的情绪,从而打动幼儿的心扉。应在幼儿音乐和舞蹈欣赏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及每个乐句的强弱拍以及舞蹈动作的艺术性。以前,教师要把乐曲结构和乐曲的风格让幼儿理解并不容易,特别是一些外国音乐作品,幼儿不熟悉,教师也觉得无从下手,单靠找一些有关的图片,难以做到形象生动,让幼儿感兴趣,而在欣赏活动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更是难上加难。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发掘出乐曲中和舞蹈教学中幼儿的兴趣点和难点并进行突破,例如乐曲“卡普里岛”的欣赏,乐曲优美,具有海洋群岛的音乐风格和诗情画意。乐曲中有四个乐句为弱起乐句,前三个乐句起于强拍的弱部分,第四个乐句起于弱拍。在用动作来感受音乐节奏时,必须将每句的第一个动作做在每句的第一个乐句的第一个强拍。幼儿对音乐结构熟练掌握,从而进一步使用打击乐进行演奏。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一目了然,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控制指导幼儿学习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能够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学习,因此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狮王进行曲”是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乐曲,它选自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首乐曲的教学有两个内容,一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二是音乐的结构图。所以,我制作课件时采用了按钮分层,一是根据音乐内容剪辑动画片《狮子王》的片断,用动画作品给幼儿讲述了狮王的故事;二是音乐结构图;三是将结构图中的“吹号”、“狮吼”、“狮王走路”“小动物走路”的图示单独做成按钮,一点击就出现吹号、狮子吼叫、狮王走路和小动物走路的形象。这个课件对于欣赏基础一般的幼儿,首先欣赏故事,然后出示结构图;对于欣赏基础较好的班级,先出示结构图中的“吹号”、“狮吼”图示,帮助幼儿感受和进一步模仿“吹号”和“狮吼”,接着出示结构图,引导幼儿想像和集体拟编故事,最后展示动画,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作品。对于欣赏基础更高一些的班级,可以分别感受和模仿“吹号”、“狮吼”、“狮王走路”“小动物走路”,在完整倾听音乐后帮助幼儿编制结构图,最后还可以分角色随音乐表演、做游戏以及打击乐器演奏,以便进一步感受音乐。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幼儿从音乐、舞蹈活动中获得愉悦和美感,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处于放松状态,从心中有种欲望想欣赏音乐、想舞蹈、有模仿舞蹈动作的兴趣,使幼儿在表现中得到发展,体验快乐。其次,培养幼儿随音乐的节奏尝试按自己的想象自由地作模仿动作、律动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动作协调优美,能表现出音乐的力度、速度变化和情感。第三,可鼓励幼儿自编律动、舞动,创造性地为歌曲作即兴伴奏,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注:本文为河北省儿童心理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课题编号为2012-HB-118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幼儿园)

第10篇

一、高中会考薄弱学校出现的原因。

客观的说,导致高中会考质量不高而成为会考薄弱学校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教育政策因素、也有学校管理因素,既有领导思想因素、也有教师教学和学生质量因素等多种原因,各路学者在此问题上纵横拜谒、见仁见智,但通过笔者几年来对本地区130 多所高中会考成绩深入实际的分析、通过和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的实地调研,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和斟酌,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不可选择的地理环境和不公平的资源分配是导致会考质量两极分化,出现薄弱学校的首要因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会考薄弱学校主要分布在山区、农村、海岛,学校层次主要是民办、私立、公立学校中末流学校。这些学校呈现出的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学校远离城市、位置比较偏远,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办学硬件简陋、教师收入过低缺少工作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影响考试质量致差的头等因素。

(二)薄弱学校的领导素养以及由此而致的禁锢的管理模式是导致会考薄弱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合格的学校领导,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的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判断力之外、还要富有锐利的发展眼光和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调动一切现存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领导都缺少这种素养,他们认识不到会考在学生和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把会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更没有激励会考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研制,而只把眼睛紧紧盯在高考上,这势必导致了重高考轻会考这一现象的出现,由于认识不到高考和会考的紧密联系,所以最终结果是会考和高考都抓得一团糟,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会考薄弱学校的出现。

(三)教师发展机遇的缺失是导致学校成为会考薄弱学校的关键原因。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会考薄弱学校,除了学校管理、学生因素、政策影响之外,教师的因素是其核心因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些会考薄弱学校的共性是:教师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缺少知识更新的机会,教师缺少专家的引领,教师团队缺少科研氛围,教师普遍缺少工作的积极性,上班只是为了生活。

(四)国家招生和就业体制改革是导致薄弱学校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取代了上个世纪的精英化,人人接收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理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但是面临的一个更残酷的问题就是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就业腐败问题是导致学生轻视读书,轻视考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有志报国,就业无门,就业的问题上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等级,众多高校毕业生宁愿选择失业,也不甘做金字塔的底座。所以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了游戏人生,轻视考试。

二、矫正会考薄弱学校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症结,我们感到了强大的压力,同时,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才能扭转会考薄弱学校的劣势。

(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学校存在的巨大差距。从目前各校会考成绩和对不同层次学校调研结果来看,会考薄弱学校大部分是农村边远学校、民办学校,这些学校的共同点就是学生基础薄弱,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收入偏低,缺少工作积极性,学校办学硬件简陋,学校领导缺少思想。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加大力度,出台政策,禁止学校跨区域招生,使学生都就近入学。其次是逐步瓦解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加大改革力度,各地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达到优秀学生资源均衡化。其次,各相关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要尽快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发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留得住,用得上,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潜力。第三,从学校的办学设施来讲,各级政府机构和行政机构要充分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实验器材,教学用具等等和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全部物资条件。

第11篇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初中英语教学的新课改之路应该怎么走?作为一名农村英语教师,我对于自己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一些看法。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许多不利因素。第一,师资力量差;第二,学生基础差;第三,评价方式单一。然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却不能因为这些客观的因素裹足不前。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为了我们的学生把教学改革做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师资力量差

目前,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虽然重视英语教学,但无奈资金缺乏,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走进日常教学仍然是一个梦想。英语教师数量少直接决定了作为英语教师任务重、工作量大,并且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一是硬件设备差。对于硬件设备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用更多的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让学生每天在课唐上进行Free-talk练习,多提供用英语表达的机会。为了给学生营造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定一些特殊的英语课堂小规定,比如说为了应对学生口语差,我们可以规定只要走进英语课堂就只说英语。教师在讲课时也要用英语进行,对于新的知识可以借助肢体语言,例如short和long可以用手势语表达;为了让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查找和本课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多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并且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成彩色卡片或配上插图展示给大家,也可以让他们用表演的方式展示。

二是教师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确保英语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是参与者,是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参加者。而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现状却是这样的。在有些地方教师的口语带有地方口音,有些是从事其他科目教学的非英语专业教师。如果老师在教学生时错误百出,那么教出的学生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针对于目前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得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学生基础薄弱

学生基础薄弱,或者根本没有任何英语基础。在城市,学生从幼儿园或者小学就在学英语了。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小学没有英语教师,或英语教师少,直到初中才刚开始正式的英语学习。再加上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并且家长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等众多因素比起同龄孩子,他们已经落后了很多。

一是要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我认为把兴趣培养放在第一位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总是在他们刚接触英语的入门阶段,把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消除对英语的恐惧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刚开始入门时对于学生的错误的口语用法不要每错必纠。虽然他们表达的意思不够完整,不够连贯,并且经常出现按汉字顺序罗列英语单词的表达形式等等。但为了保护学生们本就不多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尽量的不去评价他们的句子而更多鼓励他们多说,用更多委婉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自己纠正错误。

二是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建立一种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过程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交流,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老师就更能够走进学生的世界,会更了解他们,学生也会更亲近老师。这对于英语教学的进行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要想让他们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先消除对英语老师的恐惧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在英语课堂上出错对他们而言也就没什么了。当他们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开始交流时,就走出了学好英语的第一步。你会发现不久之后那种错误百出的英语越来越少,标准的英语越来越多,学生们对学英语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三是了解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他们的优势和缺点。只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才能找到最正确最有效的方式教导他们。我们的学生中英语基础也是参差不齐,有比较好的也有基础很薄弱的。所以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进步,可以让英语学习基础好的带动基础差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全程指导员——小组长,以学促教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方式单一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不短的时间了,但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其中评价方式的单一就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

一是教师评价学生方法不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农村学生由于基础差,没有英语的环境,张开口说英语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但在他们练习口语的过程中却没有机会展示,考试不考口语,对他们练习口语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第1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还有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那么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而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阅读提示:(课件展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

①检查识字、词语理解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声音大得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失魂落魄:丢掉了魂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填空(课件展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母亲用( 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鼻子一酸,(攥 )着钱跑了出去。

③小结

60年代,15岁的梁晓声渴望得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钱买书,当他走进工厂听到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而他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当他看见母亲瘦弱的身躯在一刻不停的忙碌着,而母亲却用龟裂的手毫不犹豫的把这来之不易的毛票塞在他手里的时候,他深深地被母亲感动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句

1.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提示: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这些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读了这些句子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研读以下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①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穷的母亲)

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通情达理的母亲)

⑤小结这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让我们体会到母亲的辛劳、贫穷和豁达,尽管如此的贫穷,可是为了能满足儿子的读书欲望,毫不吝啬的为儿子凑足买书的钱!此情此景,不仅刺痛了儿子的心,也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哪!这样的母亲能不让人感激 、崇敬、 热爱吗?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这对母与子的真挚情感。

⑥齐读全文(板书:感激、崇敬、热爱)

四、感情升华

1.文中“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立刻”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写出母亲的辛劳,引发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呼唤)

2.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此时此刻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和笔,写下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

提示: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懂事,但无论些什么,请在句子前边加上母亲这两个字。

3.交流所写内容进行总结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搜集颂扬母爱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

3.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