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趋势

农村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30 10:1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微型金融;农村经济发展;小额信贷;社区发展基金

1农村微型金融的概念和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1.1农村微型金融的概念

对于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观点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不同学者对农村微型金融实体和服务内容上的认识不同而导致的。从实体的角度上讲,农村微型金融是指专门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信贷公司等,它强调的是实体形式。从服务内容上讲,农村微型金融是指向农村人口,尤其是低收入人口提供小额度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存款和贷款,在我国既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向农村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也可以包括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提供的农村小额金融服务。

1.2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省内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势。其形成的动力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黑龙江省农村地域上的分散性是我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黑龙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拥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在肥沃的黑土地上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处于中国版图的东北部,广阔的地域和稀少的人口,决定了农村的地域分散性。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很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微型金融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二“,两个百年”的深入推进,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黑龙江省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与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支持。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是在国家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在功能上体现国家的农村扶贫规划,在内容上多是围绕国家出台的助农政策展开的。它是为了加快黑龙江省农村的经济发展。构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保证省内扶贫政策的顺利实行是全省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三,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省农村整体发展较为均衡,整体的发展情况成为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外部动力。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的整体发展状况良好,较为协调,与城镇的差距逐年减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正处于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农业发展全面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2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的性质及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目标

2.1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性质

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在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商业性的和公益性的。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是建立在国家抚平工作开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主要的任务是扶农惠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所以,黑龙江省的农村微型金融多是公益性的。黑龙江省的农村微型金融以国家制定的农业政策为导向,围绕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它主要包括提供信贷业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和一些由国家扶贫工作开展形成的特定组织和农民自己组建的资金互助合作社等。

2.2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目标

由于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具有公益性,使得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把贫困地区的村民最为主要的目标群体。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目标是更好的完善惠农扶贫工作,为贫困农村的村民解决贷款难问题,保障贫困农村村民进行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为农民贷款提供一个崭新的通道,促进农业的协调全面发展,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GDP总量,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的主要类型及其运作情况

3.1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的主要类型

由于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主要是公益性的,所以它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提供信贷业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还有一些由国家扶贫办公室开展的特定组织和农民自己组建的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民提供业代业务,并且给农民以优惠的贷款利率。国家扶贫办公室开展的特定组织,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农民自己组建的资金互助合作社使农民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确保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3.2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的运作情况

3.2.1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主要指的是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提供贷款服务。针对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多是公益性的,小额信贷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性拨款、扶贫贷款和社会的公益捐赠等作为资金来源,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政府性金融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对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或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短期的,无抵押的贷款服务。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的一个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小额信贷,小额信贷为存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下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例如:小额信贷提供的资金周期短,政府给予的补贴利息有限,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3.2.2社区发展基金

社区发展基金的出现是由于小额信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因此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资金援助的方式。由于小额信贷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很多机构开始探索新的模式,因此推动了社区发展基金的产生。农民自己参与社区发展基金项目,吸纳外部资金由民间的组织发起,同时鼓励农民入股基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村发展建设需要的资金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来源。

3.2.3贫困地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贫困地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主要是把国家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以及贫困村内农户的一种全新的改革,同时它也把农户以入股方式投入的自有资金作为运转费用。在贫困村内实行“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周转使用、滚动发展”这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模式,重点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的压力,让贫困户不担心资金紧缺的问题,竭尽全力去发展农业,推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响应国家针对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积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我省的整体实力。为了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黑龙江省在贫困地区投入数十亿元作为贫困地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建立新型农机合作社200多个,如2006年,省政府将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绥滨县作为重要试点县。此后,在村干部的努力下,让贫困户了解信赖发展互助资金,使贫困村的农户们全身心地发展农业以及各种副业。到如今,绥滨县的大多数贫困户通过发展互助资金已经摆脱了贫困,基本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在2015年,黑龙江省投给贫困,县扶贫资金3000万元,把绥滨等3个县、60个村作为开展扶贫互助金贷款的试点,互助金总量达到1.44亿元,有效缓解了1.44万个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难题。

3.2.4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资金互助社拥有独立的法人,对互助社成员的股金和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的其他财产,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并对这些财产承担相应的责任。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2)具有10名以上符合规定要求的发起人;(3)有符合规定的资本;(4)规定要求的注册资本有符合任职资格的理事、经理和具备从业条件的工作人员;(5)有符合条件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6)有符合规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4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4.1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总体发展迅速,信贷规模日益扩大,信贷总量增加,贷款利率降低,农民贷款积极性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成本投入有所降低,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所加快,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存在垄断,农村信用社是黑龙江省最早为农民提供贷款的机构,虽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了可以提供贷款的村镇银行、邮政储蓄等微型金融机构。但是,农村信用社依然存在垄断的问题。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存在外流的趋势。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存在流向城市建设并具有较高收益产业的趋势。由于农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自然风险大、流动性差,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缺乏关于农村信贷的担保机构。当前,黑龙江省只具有农业发展银行这一家政策性银行。

4.2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前景

由于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村农业的发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微型金融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使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黑龙江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村微型金融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微型金融提供的可贷资金将进一步增加,农业发展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5黑龙江省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村微型金融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大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黑龙江省黑土原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拥有将近4000万的人口,其中农村人口约占44.5%。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0%。黑龙江省推进两大平原的改革,加大了对农业水利、农机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使两大平原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促进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为农民创下了可观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使得黑龙江省能够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有了基本的支撑。在农业发展的带动下,黑龙江省积极开展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经济的实力有所增强。

作者:王盼 张宇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明.对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农村,2009(06).

[3]王国良,褚利明.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何广文.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赵欣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价格月刊,2011(01).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集市;农村地区;集市功能

一、关于集市的概述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集市有不同的描述和定义,但是大体上却是大同小异的。有的学者认为:集市指的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是一种周期性的市场。

二、关于农村集市的起源

以前的学者主要研究了集市产生的原因、整理了我国农村集市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结果。然而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对集市起源作了研究,如许檀在《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一文中对农村集市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作了研究探讨,指出,我国农村集市起源很早,至少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发展,但是它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代。胡新德也在其《集市贸易琐谈》中进一步指出,有规模组织的集市大概在殷、商时期出现。而张婧在《支撑与收容―北方农村集市个案研究》中指出,集市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些研究,使我们对集市出现的必然性和集市的起源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三、农村集市的特点

关于农村集市的特点,樊卫宾、黄伯寅在《我国乡镇集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997年第2期第17卷)一文中指出,农村集市具有四个特征即:周期性、传统性、自发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而钟兴永也在《建国后湖南集市Q易的曲折发展》一文中对农村集市的特点做了描述,即农村集市的定期性、在城乡之间以路或街为集而形成的网络性、集市的交易双方基本上都是农民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农民之间的交易直接性、农村集市规模较小、种类单一、农民自产自销体现了集市交易的自由性。

四、农村集市的功能

农村集市承载着多种功能,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集市的作用,学界达成了共识,即“交易作用、交流作用、宣传作用、教育作用、消费作用、娱情作用,带动作用等”。比如樊卫宾等认为农村集市的功能大体上有六个方面:集市具有服务农民生活的功能;具有扩大商品流通的功能;增加财政收入;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钟兴永在《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一书中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集市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商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便利群众生活”。另外,公风华、王顺冬在《现阶段农村集市的文化功能探讨―以豫南蒙阴为例》一文中,运用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方法,对集市的文化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集市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由此可见,农村集市承担着各个方面的功能,这些研究认为集市在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起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居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商品交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型超市、购物广场等新的商品交易形式快速发展,已经取代了传统农村集市的部分功能。并且,随着政府“村村通”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道路状况得到了很大的修整和改善,交通十分便利,促使了部分农村居民去镇上、县城进行交易和消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取代了该地区集市的部分功能。所以,从集市的功能方面对集市衰落的原因进行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关于农村集市的发展趋势

关于集市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村集市的数量将越来越多,集市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功能也会随之增加,形式将呈现出多样化。如:龚关在《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华北集市的发展表现为农村集市数量的大幅度增长,集市层级的结构也更加分明,集市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会逐步加快,与城市的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它的功能会被其他的商品交易形式所取代。

近期学者们关于农村集市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到农村集市衰落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明清时期集市的研究,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研究。但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关于二十一世纪农村集市发展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可以对近期农村集市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农村集市的功能和地位的变化进行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婧.支撑与收容―北方农村集市个案研究[D].河北:河北理工大学.

[2]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2).

[3]胡新德.集市贸易琐谈[J].经贸导刊.1997(3).

[5]樊卫宾,黄伯寅.我国乡镇集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1997,17(2).

[6]钟兴永.建国后湖南集市贸易的曲折发展[J].娄底师专学报,1998(1).

[7]黄东风.近十年来乡村集市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3,34(2).

[9]钟兴永.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8).

[10]公风华,王顺冬.现阶段农村集市的文化功能探讨―以豫南蒙阴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

[11]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M].近代史研究,2001(1).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金融服务 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大部分国有银行都纷纷退出农村市场,这就给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为主。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广大基层农民的金融意识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太突出了新的要求。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的问题

资金问题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制度较之其他的商业银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其存款业务难以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抗衡,这就导致农村的存款业务严重流失,信用社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结算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与各地都有着资金往来的情况,但是相对于其他的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往往以传统的结算形式为主,通存、通兑以及信用卡业务的普及型很小,除此之外,异地存款业务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存款流失,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服务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金融服务非常单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农村的发展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必须从内部的体系为出发点,不断扩展新的金融品种,为广大的农村和农村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理念的全面提升

农村信用社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提升现有的服务理念,为此,管理人员必须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导向,将广大的客户作为服务的中心点,全面的提升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据有关数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群体中,其学历以专科和专科以下工作人员为主,这种学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做好信用社工作人员的培养及教育工作,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思想上的进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工作人员的心目中树立起客户为上帝的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入门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除此之外,信用社管理人员还要注重内部企业文化的塑造,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保证农村信用社也已得到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信用社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建立起差别性的服务观念。这些优质客户主要包括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个人和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处于发展的阶段,在企业得到发展,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之后,可以会脱离信用社与其他的银行合作,那么这就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企业依靠信用社的贷款得到发展,但是在发展之后又脱离了信用社,这就严重的制约着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因此,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树立好有差别的服务观念,为优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在帮助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

(二)服务制度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服务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但是与其他的商业银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条件上,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制度的改革,促使其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人才引进制度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才机制不合理,人才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不高,那么农村信用社便无法得到完备的发展,因此,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制定好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实施阳光公平的人才招聘制度,提高人才的准入门槛,聘用有学历、接受过专业内训的人才,此外,还可以使用外聘的方式从其他金融机构聘请有能力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为了提高信用社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为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的不同,完善现阶段的职工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实际目标的完成对职工进行全面的考核,此外,考核制度要与薪酬直接挂钩,对于表现优异,任务完成情况好的职工要予以适当的奖励,未完成任务、工作积极性差的职工则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全面提高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制度的改革是其必然的发展道路,在未来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将会在人才引进、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相信通过个方面的努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将会步入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定军.对完善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探讨,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以粮食为主食的支出比重大幅下降,副食支出比重显著上升,肉、家禽、蛋类等人均消费量增速快,居民的食品消费向营养型转化。娱乐服务业特别是健身业都在兴起。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在满足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追求精神生活和耐用物品享受已成趋势,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不断提高。

1.3 农村科学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农民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从过去一味追逐低价质次产品,逐步变成了价格、质量、品牌并重。在冬季农闲时间打破了以往大办婚丧嫁娶、吃喝赌等恶习,有了钱,他们注重改善居住条件、交通工具,还有许多农户买了健康保险。这说明农民生活改善后,就会将手中的钱投入到健康、子女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走上了科学消费的道路。

2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低下,限制了其购买力

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相比较之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10a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2%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仅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间的差距较大,并有扩大趋势,从1998年的1:2.56上升到2008年的1:3.09。

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不好

近年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整体水平较差,普遍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从而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2.3 商品的适应性差,安全状况欠佳,使农民不敢在农村市场上花钱

由于农村流通网络的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且分散度大,市场监管难以奏效,农民对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

2.4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或启动不明显

我国近10a(1998~2008年)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步,逐年递增。尽管如此,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呈逐年递减趋势,由1998年的55.3%下降至2009年的45.1%。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影响农民的消费预期。

3 开拓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思路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现有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扩大低保面,提高低保水平,让更多的穷人享受政策的实惠;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补贴,提高对农业补助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加大对非贫困地区的穷人扶贫开发支持和帮助,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拉动消费。

3.2 各地要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结合起来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开发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小城镇,使其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增长点,拓宽农村居民消费渠道。

3.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大力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关键是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当前,急需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增加投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 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要改善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要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5 加强农民消费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消费教育要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以成人教育为重点;要把消费教育和保护农村居民消费者权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引导农村居民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减少并最终消除那些愚昧落后、腐朽庸俗的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金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中国消费需求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启示;趋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国百强村经济转型与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L-14001;项目负责人:戴子刚、彭智勇。

农村工业化是城市化与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农村现代工业,加大农村服务业投资比重与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发挥农村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借助经济园区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土地规模化流转,鼓励青壮年通过在本地就业创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行并村建设中心村、将行政村改为社区居委会,以及动员村民集中居住并妥善安排其转移就业,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民养老和就医有保障,对于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减轻非农化发展给中心城市带来的各种压力,具有客观必然性和长久意义,是广大农村实现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工业化的实践启示

(一)农村工业的实践模式具有多样性

农村工业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实践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由于我国三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农民素质、村级财力、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便于使研究具有针对性,本文将我国农村经济大体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工业主产区的农村经济。这里(例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以及大中城市的城郊结合部)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兼顾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类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村经济。这里(例如安徽、江西、山东、甘肃等地)以农业为主导,兼顾乡镇工业发展。第三类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这里既无工业基础、也缺农业资源的偏远农村,例如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荒山丘陵地带。第四类是以商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中村”经济。此类村庄已经完善丧失耕地资源,有的具有一定的工业产业基础,有的没有工业企业。这类村庄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周边的各种城市资源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上述各类农村发展经济的基本动力。虽然工业化发展对于各地农村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但是各地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实践模式、经济运行机制不可能全部一致,一定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工业化实践模式必然多样化。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现代化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

农村工业化是改革期间推动国民经济和工业化的主要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工业的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不足20%。然而经过80年代中期以来的快速发展,到1992年,农村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上升到71.15%,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多年平均高41.16%。1997年乡镇工业完成增加值125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50%,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形成与国家工业化并驾齐驱的新格局。1994年,山东省的农村工业增加值就已占到本省工业增加值的67%。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的乡村工业产值已超过苏、锡、常三市的市区工业产值。

农村工业化是改革期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非农乡镇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由1978年的4%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27%左右,同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了GDP增长率的36%。同时,农村工业与区域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密切程度也越来越强,农村工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由1988年的0.16656上升到1994年的0.17685。表明农村工业化越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农村工业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乡镇企业外贸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91.19%,到1997年,乡镇企业完成出口额7000多亿元,占全国出货总额的40%以上。“八五”期间,全国出口商品交货额净增量的45%来自乡镇企业。1992年,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已达10475家,生产涉及国民经济40个行业近千种产品,其中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较大比重有:服装占89.17%,工艺品65.14%,轻工产品也达53.19%。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这是各个工业发达国家的共同规律。因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也只有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中国解放以后50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工业高速增长的年份,也必然是新城市不断建立、老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年份,如1953年到1960年,1984年至今等。其间也有过两次逆向流动,一次是1961年的城市职工下放和1968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这两次都导致了工业发展速度的停顿甚至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其特点是乡镇工业高速增长,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大幅度提高,但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相对较慢。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的GDP总量翻了两番多,但城市人口的比例只提高了13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稳定增长,农村城镇化进程会应显著加快、城镇化水平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整体建设。

(三)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从笔者对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调查看,我国农村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亟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归类梳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向四个方面,而且具有普遍性特征,这就是:农村工业化发展与用地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工业产业转型与外来技术制约之间的矛盾、村集体经济积累与经营骨干控股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深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说明矛盾的严重性,下面对工业用地矛盾进行简要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市场 保险产品 营销策略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制化的建设,使外资公司进入市场更加有法可依,保监会也努力提高保险市场的专业化监管水平,也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法的制订和监管工作透明度,加强了监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模化的建设。这两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明显快速化,大批外资机构人员和资金的介入让中国的保险业更加快地走向国际化。市场是很大的,当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同样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也同样在迅速成长,国内的保险公司现在水准也很迅速地在提高。

二、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

1、国际化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未来三至五年,更多的国外大公司将进入中国,与中资公司同场较量,与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由于竞争的“鲶鱼效应”,中资公司必将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经济绩效。例如,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售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公司就售出70万张,占91%。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转,在上海市场根基深厚的中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1996年中保人寿和平安保险分别占个人寿险业务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外资公司还会以与中资公司合资经营或与中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合资经营或战略联盟的“干中学效应”,中资公司能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尽管保险国际化过程中。中资公司暂时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增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密度都很低,在未来的保险业竞争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保险业务的“蛋糕”将做大,中资公司的业务的绝对量仍会上升。经历激烈的竞争生存下来的中资公司将变得更有效率,并将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2、保险制度市场化带来竞争之路

由于目前保险市场超额利润的存在,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而政府也会顺势而为地放松市场准入,供给主体将增加。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政府已在1999和2000年分别组建一批全国性中资保险公司。从长期来看,大量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供给增加,保险价格将逐步下降。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在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背景下;保险市场必然出现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问的兼并与收购、保险公司与其他经济组织如银行的竞争与联合的“大戏”必将在我国上演。

3、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

保险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是经营投保人转嫁过来的风险,它一方面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如果采取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保险企业逐利润而居,保险业利润率下降时则采取各种方法退出,利润率高时则一窝蜂拥进保险行业,势必造成过度竞争。虽然在短时间内保险费率将下降,但伴随保险费率下降而来的利润率的降低则会导致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不足,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我认为将来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

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不排斥竞争。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均是几家大的保险公司。而市场上的中小保险公司因其专业性强,经营灵活,而一直活跃于保险市场中。大型保险集团应是在竞争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否则依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圈地份额将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被别人所吞食。

4、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第8篇

跆拳道是来自韩国的搏击运动,其主要利用拳脚进行搏击。近年来,跆拳道这一运动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在各地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及比赛。跆拳道在我国及全世界都有着较快的发展,针对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发展跆拳道的趋势,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跆拳道的优点

1.1跆拳道特点方面的优点

跆拳道运动中有着以腿为主,以手为辅的特点。在跆拳道的学习中,主要是学习腿法,腿法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运用中占到3/4,因为在人体中腿的长度及力量是最长最大的。在跆拳道运动中,腿的技法与运用有着很大的优势,相对于手来说,腿的技法有着可高可低、可近可远、可转可旋等的特点。这一点较符合人体的运动习惯,因腿的力量较首大,并且容易学习,而技术动作的威力也比手大。

并且,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武术来说,跆拳道不仅有着简单易学的特点,还有着动作美观大方的特点。

1.2跆拳道精神方面的优点

跆拳道有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要求,这正符合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要求。在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与跆拳道中要求尊师爱幼、谦虚知耻、勇往直前等的要求有着相辅相成的优点。这些对激励人们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促进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过这方面的锻炼,使得他们在困难面前变得退缩不前,而这项运动就是给特闷一个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机会与平台。

1.3跆拳道竞技与表演方面的优点

在跆拳道的表演方面,不仅有着个人表演还哦有着团体的表演,可以小场合表演,也可以大场合表演,这就使得跆拳道的表演形式变得多种多样。相对于其他的运动来说,跆拳道的表演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跆拳道的竞技方面,跆拳道分公斤级的比赛,保护了竞赛者的安全,并且在比赛中护具的使用也很好的保护了竞赛者的安全。

1.4跆拳道训练对孩子自身的优点

在跆拳道的近身格斗联系中,学生对于自卫方面的学习,对于提高孩子们保护自己的安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孩子的身体形态及协调性,有着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孩子门的生长发育及正确身体姿态的形成。

2跆拳道在农村中小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综合上文来看,跆拳道运动对于身体及心智都处于发育中的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现在,跆拳道已经发展到各个中小城市,并且在一部分学校中已经开设了跆拳道这一门课程。虽然跆拳道的学习对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好处,但是在各城市周边的乡镇农村,跆拳道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下是跆拳道在农村得不到很好发展的因素的分析:

2.1教练的短缺

一直以来跆拳道的传播基本都是靠俱乐部或者培训班来进行的。然而,在条件较差的城市周边地区,这种推广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培训班盈利利润的降低,使得在城市周边办培训班或俱乐部的人变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教练的减少,而教练的减少则导致了城市周边跆拳道发展的缓慢。

2.2 对跆拳道的不了解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跆拳道这一项运动,更加不明白跆拳道的学习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他们只是认为这是在打架而已,因而更加不愿意让孩子去学习跆拳道。

2.3跆拳道的活动较少

在城市周边地区,只有学校才会开展运动会。在这里缺少跆拳道的有关比赛活动或者表演活动,这就使得家长对于跆拳道的了解变得更加少了。

2.4家长不注重体育活动

很多家长只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而不愿意孩子分心在其他事情上。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跆拳道只是一项体育运动,并不能提高成绩,还要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家长对于跆拳道是很不支持的,这也是影响跆拳道发展的因素。

3面对跆拳道在农村发展受制约的解决办法

首先,要根据农村的特点来制定与城市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乡镇当中,学校是作为中心的,因此,应该在学校开展兴趣小组的学习,有更多的学生了解跆拳道后,就可以在学校里全面推广来让更多学生学习。并且可以将跆拳道的教W加入到体育教学中去,让学生可以在学校系统的学习这项运动。

其次,在学校里跆拳道的学习达到一定规模后,还可以开展小型的竞技比赛或者表演活动。接着写活动的举办,让更多的家长对跆拳道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进而获得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跆拳道及体育课程的支持。

然后,在大家了解跆拳道以后,可以办一些大型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跆拳道,进而让家长们支持孩子学习跆拳道。

最后,可以在学校外面开设培训班并设置考点,教授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参加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提高自身水平及该活动项目的地位。这样,缺少教练的问题也会随着跆拳道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任务;发展

十报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两大重要任务:首先要培养具有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其二是要培养适应中国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有效转移。

(一)面向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照合同生产、交货;企业按照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中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共同体。我国这种农业产业现代化就意味着整个生产过程包括耕种、运输、收割、排灌等都要采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如使用生物技术杂交育种、基因工程,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还有改良土壤、消除病虫害,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等。

因此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农村广大的农业劳动者包括管理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型的农民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要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管理经验。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则必须由农村职业教育来完成。作为知识和科技等的载体,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为农村产业现代化服务,才能够实现其振兴农村经济的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实现“科教兴农”中发挥作用也已成为摆在农村职业教育面前。

(二)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转移

随着中国“四化”的发展,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农村存在着一支数目庞大的滞留失业大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有效的转移?是影响未来社会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国家目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政策是“控制流动的规模,就近转移为主”。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广开门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步骤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就地实现农转非。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亿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分离出来,寻求新的职业,同时职业教育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校点布局及培养层次,以适应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的需求。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就业。

二、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是从属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社会发展需求和资金的投入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与普通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直接为产业部门输送各类劳动力为根本宗旨。农村职业教育在“四化”的大的前景下,更加应该把培养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及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目标进行大力发展。

(一)进一步端正教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明确培养新型农民这一目标,办学、专业设置要把重心体现在“农”上。首先,要根据办学对象特殊性因材施教。开发新的产业,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把校园扩展到农村的田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其次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发展。在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启动弹性学分制、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自主的选择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和学习进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使学习期限有较大的弹性,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个性发展的优越性。

(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要紧跟时代,掌握相关科学领域的新成就,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以及该科学领域未来的发展动向写入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把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新的案例进行教学。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内涵和扩大专业外延。改革专业定向模式,不以具体岗位定专业,不以狭隘的专业定课程。农村职业教育要把实习基地建设成教学基地、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学习窗口。

注释:

① 张睿,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甘肃农业,2005.12

第10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困县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资源。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大多为这种情况。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非货币收入都是相当重要的。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非货币收入平均占收入总量的25%左右。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特点,要在这些地区推行货币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可以探索建立非货币化的以实物合作为主的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点,从而使之“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有:

1.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对穷人尤其重要。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效度,从而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缺乏劳动力的个体农户的保障作用失灵。在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土地资源丰富,那么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诸如建立体弱年老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医疗保障”的机制,在公正公平、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签约,以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按时支付补偿金。政府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融资,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合作信托、土地储备等方式,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高效盘活土地,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退出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赢共利局面。实践表明,在一些保留了部分集体经济或乡村工业发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甚至还代替农民个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因此,这些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都是100%,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得非常好。如陕西洛川县永乡乡郭家村利用部分村集体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为全村所有村民缴纳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村民的参合率每年都是100%,村民们都比较满意。这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人成了最大的筹资主体,既解除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缓解了基层地方推行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出资额度,从而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3.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尤其是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数量更为可观,估计劳动力中有60%一75%为剩余劳动力。加快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步伐,以区域化带动专业化,在剩余劳动力中创造劳务品牌,铸造劳务名牌,并使创牌的触角不断向高技术行业延伸,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在劳务品牌形成中逐渐升值,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劳务化的当务之急。

4.环境劣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并存。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虽然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率和土地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能源、金属矿产以及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其中4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在总量约占全国的40%,开发潜力巨大。以陕西陕北贫困县为例,一方面,这些地区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资源。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大多为这种情况。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现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部分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很低。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饮水不卫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差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方面。在这样的“贫困——人口多+素质低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地区,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仅起着外因作用,难以通过内因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效用。拉文斯坦首创的“推拉理论”告诉人们,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在劳务市场上不停地交流和比较各种信息,做出流动与否的决策,对当事双方都有好处,劳动力富裕国家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潜在的社会经济压力;劳动力接受国似乎也从中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譬如,政府高效担当起自己的服务角色,加强对国际劳务市场的调研,建立境外劳务信息网络,抢占先机,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对内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挑选出一批劳动力进行对口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劳务输出,就可以为国家赚得外汇,政府按其赚回外汇的多少,给予其家人一定比例的医疗支付补偿金,其标准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在国内流动,流^地政府也可依据合理的标准,对其家人进行—定的医疗支付补偿金,以保持流人地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解决“民工荒”的困境。这样,政府的外部力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内因长效激励流出地劳动力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素质和技术层次,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那么在这样的地区,只能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外援方式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国外来看,非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非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也不丰富,外部援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援助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利用外部援助,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肯尼亚妇女的总生育率由1977年的811个降至1993年的514个。赞比亚利用外部援助,解决了其西部省的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1985—1993年,由援助而兴建的水井高达108眼,使2115万人从中受益。从国内来看,宁夏在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贫乏的省区,但宁夏是在全国较早利用外援的省区之一,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1.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应当遵循多样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因此在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时应遵循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一是要充分认识建立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走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工程量很大。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2.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它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又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还能维护农民的自身利益。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以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号召发展合作经济,容易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也许这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3.政府应把发展合作医疗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列为非营利性组织,利用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给予支持。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卫生资源的投入能力有限,非营利性医疗组织应该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非营利性医疗组织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控和支持等方式,为其发展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这种合作经济组织在管理上也可采取招标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非货币收入都是相当重要的。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非货币收入平均占收入总量的25%左右。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特点,要在这些地区推行货币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可以探索建立非货币化的以实物合作为主的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点,从而使之“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有:

1.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保障手段对穷人尤其重要。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与利用效度,从而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缺乏劳动力的个体农户的保障作用失灵。在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土地资源丰富,那么建立以土地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诸如建立体弱年老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医疗保障”的机制,在公正公平、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签约,以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按时支付补偿金。政府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融资,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合作信托、土地储备等方式,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同投入,形成合力,高效盘活土地,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退出和约束机制,有效地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赢共利局面。实践表明,在一些保留了部分集体经济或乡村工业发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甚至还代替农民个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因此,这些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都是100%,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得非常好。如陕西洛川县永乡乡郭家村利用部分村集体土地发展苹果产业,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为全村所有村民缴纳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村民的参合率每年都是100%,村民们都比较满意。这些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代替农民个人成了最大的筹资主体,既解除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缓解了基层地方推行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出资额度,从而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

2.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就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现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部分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素质很低。这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自然条件差、饮水不卫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落后地区部分农民的身体素质差方面;还表现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方面。在这样的“贫困——人口多+素质低一贫困”的恶性循环地区,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仅起着外因作用,难以通过内因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效用。拉文斯坦首创的“推拉理论”告诉人们,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在劳务市场上不停地交流和比较各种信息,做出流动与否的决策,对当事双方都有好处,劳动力富裕国家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潜在的社会经济压力;劳动力接受国似乎也从中找到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办法。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以劳务合作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合作医疗制度。譬如,政府高效担当起自己的服务角色,加强对国际劳务市场的调研,建立境外劳务信息网络,抢占先机,对外承包劳务市场,对内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挑选出一批劳动力进行对口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劳务输出,就可以为国家赚得外汇,政府按其赚回外汇的多少,给予其家人一定比例的医疗支付补偿金,其标准不低于现行合作医疗的保障标准;达到培训要求的学员,如果能在国内流动,流^地政府也可依据合理的标准,对其家人进行—定的医疗支付补偿金,以保持流人地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解决“民工荒”的困境。这样,政府的外部力量不仅有利于通过内因长效激励流出地劳动力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素质和技术层次,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如果一个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那么在这样的地区,只能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外援方式在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国外来看,非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非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也不丰富,外部援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外部援助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利用外部援助,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肯尼亚妇女的总生育率由1977年的811个降至1993年的514个。赞比亚利用外部援助,解决了其西部省的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1985—1993年,由援助而兴建的水井高达108眼,使2115万人从中受益。从国内来看,宁夏在总体上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贫乏的省区,但宁夏是在全国较早利用外援的省区之一,其实施的外援项目,无论数量、质量、效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使宁夏的生态得到了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既无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自身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实施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为继,那么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乃其最佳选择。发展外援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外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医疗卫生服务引进计划,同时,依据循证医学可知,大部分的疾病是与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生活习惯不良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利用外援时应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普及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健康促进等社区卫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农民的受益面最大,受益程度也最深。利用外援方式改善市场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第一的观点,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信守各项协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建立以上三种路径的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的建立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结合当地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援,充分发挥三种路径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混合模式中,可以合理发展土地、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以农民医疗卫生事业为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实行农业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民医疗卫生事业——农业的进一步投入”的规模化经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对策

1.非货币型发展路径选择应当遵循多样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因此在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时应遵循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一是要充分认识建立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走非货币型发展路径的工程量很大。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选择非货币型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第11篇

【关键词】劳动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这两种主要途径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中国刚建国时,片面追求收入的平等分配,大大打击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按劳分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劳动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数目很大,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农村劳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劳动收入在中国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这一相互矛盾的现象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经济也极具特色。中国经济的特征主要有:面对非常大的国际经济压力;国内经济的各项宏观指标有所下滑,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对部分领域的投资增速下滑;居民消费难度加大;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上涨等。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威胁,如何突破重围,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劳动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劳动经济也要考虑这些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全面认识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制约与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究中国特色劳动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寻找更加高效的劳动经济发展策略,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甚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劳动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经济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已经和建国初期的劳动经济状况想去甚远。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如下。

(一)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在各相关方的努力下,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很多新型科学技术也应用到了劳动经济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释放,与此同时,城市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劳动经济已经成为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越来越健全。

(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农民靠种地所得收入不多,难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甚至导致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有所剩余,农民可以离开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劳动经济的优化,使劳动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经济发展。

(三)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乡镇经济增长也较为缓慢,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乡镇企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大多起步晚,起点低,经验不足,导致乡镇企业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差的乡镇企业被社会经济所淘汰,更进一步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基于前三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是劳动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这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融人城市各行业的难度,在城市中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最终制约了劳动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环境的制约。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农村以及乡镇必须思变,从内部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城镇化发展依旧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农村以及乡镇无法妥善处理剩余劳动力,对劳动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六)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制度环境的制约。回顾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一直在实行的,这导致了城市更多的进行工业发展,而农村更多的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不能面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更有甚者,有些地区为了照顾城镇下岗职工,甚至出台了很多不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导致很多已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清退,严重阻碍了劳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产生社会问题。

三、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劳动经济现在面对的状况不容乐观,但值得欣喜的是,国家、社会等各相关方都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劳动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的特色劳动经济的前景非常光明。那么,中国特色劳动经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

众所周知,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其实可以享受到很多“人口红利”,即由于众多的劳动力数量而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红利”很难有效且长久的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必须转向“人才红利”,才能取得长期且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红利”要求充分利用人的才能,解决好人们就业难的问题。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形成人才过剩的现象。而与此相对应的,对农民工的需求逐渐增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成为稀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劳动经济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每个劳动力的优势。

(二)“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

中国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都越来越多,政府、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快产业之间的对接合作,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促进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三)劳动者倾向于创业

以前,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更多的是“被动就业”,劳动者对这样的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但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的劳动者开始向主动创业转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进行相关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教育方面则应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体制,市场应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法律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公平就业

随着劳动者意识的觉醒,劳动者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平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公平就业,在法律法规方面,应提高相关的制度保障;在劳动者思想层面,应该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维权意识;在第三方力量方面,工会组织等第三方的谈判权利应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方面,应该深化相关的体制改革。

(五)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

以往,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十分低廉,导致我国工人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遭受到很多压榨,却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去改变这种局面。但是,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了优化升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现在以及未来我国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体面劳动”,得到更高的劳动报酬以及福利保障,有效促进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六)集体主义

长久以来,我国奉行的是具有从属性的个体劳动关系,导致劳动者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经常单兵作战,不懂得合作。集体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现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为完成向集体主义劳动关系的转变,相关的法律政策应该得到完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协商机制中的作用,劳动者也应加强集体劳动关系的意识。

(七)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

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员工具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员工以前只是单纯的“打工者”,现在却逐渐向“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四、总结

对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劳动经济的现状,然后再结合政策等因素对劳动经济发展进行探究。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劳动经济,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特殊,国情也和其他国家差别非常大,中国的劳动经济,可以称为特色劳动经济。本文就是基于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研究了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劳动经济现状下,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劳动者倾向于创业;公平就业;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集体主义;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雇佣时间向长期发展。

通过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可以在顺应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有效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中国经济水平。总而言之,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I:

[1]杨宜勇,张强.当代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变化特征[J].中州学刊,2016,(10)

第1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化;乡镇

当今数字化电视发展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的主要形式,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这一趋势也正在从城市向乡镇发展,我国乡镇分布广泛,地域辽阔,将数字化电视推广到广大的乡镇农村对于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国家的农村发展建设要求。在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以下笔者结合我国南方某地的乡镇广播电视数字化对我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做出分析探讨。

1 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1.1 数字电视自身的发展优势

数字电视业务正在逐渐发展扩大,向着农村地区蔓延,这不但得益于广电总局的政策支持,更是由于广播电视事业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从政策上,国家当前正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转换模式进行,这一趋势已经在各大中城市开展并且在利用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有很好的基础。在提供的业务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图像更加清晰。数字电视的推进运行可以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结合成政府、投资、用户共同负责的费用支出安排,不但用户的负担小,还能提供到比有线电视数量更多、品质更好的服务。我国浙江省的某镇在试行推广中已经发展了数字化电视用户超过万户,效果十分显著。

1.2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发展的竞争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同时新崛起的还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形式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势,使得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首先,与网络电视之间的竞争,网络电视业务在我国出现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大量的用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包括网通、电信的IP网络,也已经有央视国际网络公司等多家单位正式运营网络电视。

其次,与手机电视之间的竞争,手机电视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业务,对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广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对手机电视也有相关的支持,对手机电视的运营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国内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也都在积极的推进自身的移动电视业务发展。手机电视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业务的推广,加之现在使用终端产品的用户量大,使得手机电视业务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赞许,同时也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此外,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遇到了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卫星电视接收机将信号连接到普通的电视,国家在政策上严令禁止个人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来收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但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务需求,卫星电视业务也将会得到发展。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对数字化电视的影响主要在于乡镇大量客户的分流和广告客户的分流。

根据国家制定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将逐渐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进而全面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我国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占有我国电视事业的最大市场份额,只有将数字化广播电视推广到乡镇地区才能实现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广播电视数字化必须要在广大的乡镇地区打好基础,为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数字化虽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竞争,但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发展中要牢牢把握住乡镇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给数字电视发展更大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村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更好更快发展。

2.1 个性多样化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业务过去的发展都是采用统一的模式,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在推进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各地乡镇的不同发展情况,在初装费、收视收费标准上进行个性化的定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对乡镇的数字化电视业务进行管理,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才能吸引当地的群众安装数字电视。同时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也要尽量多的结合三农方面的信息,例如融合当地特色的乡镇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汇总以及农业致富类节目等,这些都会受到乡镇农村地区的人们欢迎。

2.2 促进广大乡镇农村卫星天线安装的取消

在广大乡镇农村存在的大量的家庭安装的卫星天线是非法的,需要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加以治理取缔,鼓励用户安装合法的卫星电视或者数字化电视业务。有了数字化广播电视为取缔卫星锅的安装提供了服务上的保障,这也是保护国家卫星信号的一项举措。

2.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数字化电视的科学化管理

在乡镇农村发展数字电视是丰富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作为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支持,可以形成政府的主要考察业务之一,通过数字化电视的推广,政府和数字化电视经营主体共同致力于推广数字化电视的研究、检查和验收等,对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浙江省某乡镇也是应用了这样的策略在发展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

2.4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将成为在乡镇地区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有线电视是面向大众的一项服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手段,由于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收费是必须的,在收费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监管,因此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监督检查措施,这也能够加快资金的回收,对进一步的推广和扩大服务也是有好处的。

2.5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也将成为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传输建设中所建设的光缆具有超大容量,具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利用这一资源还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开发和其他业务的推广。因此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服务基础,形成畅通的渠道运行,将使得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等方面的竞争,但是结合乡镇地区的发展需求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市场广阔,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必须是符合三农政策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乡镇这一市场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