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争力指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府职能的纵深化发展,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变,使得地方政府的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竞争力状况,且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或区域的发展。因此,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研究相应的提了出来。政府能力是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基础,而政府管理竞争力最终也体现为政府竞争力,因此,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研究离不开相关的政府能力和政府竞争力的研究。学者们在一般意义上的对企业竞争力思想的借鉴上对政府管理以及政府竞争力进行了探讨。其中对政府能力、政府竞争力指标要素的构建,有三个代表性的角度:一是政府战略管理的视角。从政府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运用能力四个方面建立评价地方政府能力的指标体系[1];二是公共物品的视角。地方政府对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状况的改善会提高地方政府的竞争力,建议从地方层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状况来构建政府竞争力指标[2];三是综合的视角。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及住宅6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3]。可见,已有的指标体系侧重对现状的描述,缺乏对其发展潜力的估量。本文在对政府管理竞争力内涵的探讨基础上,将更多的努力集中于尝试着对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作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将借鉴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提出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衡量思想,引入业绩和潜力两个维度,构建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考虑到长三角16城市的样板和示范效应,因而对其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
一、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内涵
结合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我们将地方政府依据一定的资源禀赋,通过组织、协调、规制、创新以及政府间的协同合作等手段,围绕公共行政及在地方社会领域所取得的相对优势,称之为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主要包括资源获取能力、政府组织效率、宏观经济管理竞争力、公共服务竞争力、政府创新能力、战略性政策执行竞争力以及社会交易效率竞争力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拓展性阐释。(1)地方政府核心能力的构建。政府管理的核心能力可以来源于政府管理的过程、知识、创新或者区位优势等。政府核心能力就是要基于区域的资源禀赋,不断强化和发挥政府管理中的强项领域,经过长期发展,使其形成具有独特性的、其他政府难以模仿的并且能为政府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2)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动态性。纵向来看,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价值取向、管理模式等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横向来看,我国政府间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政治竞争—要素竞争—制度竞争—协同治理,政府管理竞争的手段日趋理性化和合理化。因而,政府管理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动态性的相对指标。(3)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多元性。既有经济的发展,也有社会福利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当然核心构成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社会福利的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基础。(4)地方政府管理可持续的竞争力反映了地方政府管理发展的潜力。政府管理竞争力涉及区域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内容定位必须是可持续的,具备发展潜力。
可见,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是政府能力,竞争优势的获得是基于地方政府管理的资源、文化、历史等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创新,行政体制改革等手段,在某一领域构建起来的一种相对比较优势(即政府管理的核心能力),然后以优势地位为主导和突破口,带动和发展其他方面,从而构建综合的政府管理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多元化指标,其不仅反映了地方政府当前的发展状态,也反映着地方政府未来的发展潜力,其不仅仅关注政府竞争层面的内容,也关注政府间的协同合作。
二、政府管理竞争力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设计
我们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构建了政府管理竞争力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两个综合指标,用以衡量政府管理的总体绩效和发展潜力。业绩指数为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的平均值。其中:
业绩指数1=(地方财政支出/江浙沪财政支出总和)/(地方GDP/江浙沪GDP总和);
业绩指数2=(地方科教文卫支出/江浙沪科教文卫支出总和)/(地方财政支出/江浙沪财政支出总和)。
该指标的合理假设为,政府管理的绩效与政府能力(用财政支出来衡量)和公共服务能力(用科教文卫支出来衡量①)是高度相关的。且财政支出与GDP,科教文卫支出与财政支出都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某地区政府管理业绩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地区政府管理的绩效大于该地区GDP和财政支出下所应具有的期望值,即政府管理的“业绩突出”;如果某地区政府管理业绩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地区政府管理的绩效小于该地区GDP和财政支出下所应具有的期望值,即政府管理的“业绩低下”。
潜力指数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人均科教文卫支出、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对外开放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城乡收入差距8个指标的平均值。该指标体系的合理假设为,政府管理未来的竞争力的获得与政府在公共财政支撑下的经济发展基础上贯彻落实三项重大战略: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观高度相关,地方政府执行这三项重大战略的能力,我们将其表述为战略执行力。公共财政支持下的经济发展由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外开放度、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来衡量。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由城乡收入差距来体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由人均科教文卫支出来体现。而科学发展观,则综合地反映在这8个指标当中,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这一点首先得到了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已经由6个指标来很好地体现了),核心是以人为本(由人均城镇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来体现),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由城乡收入差距指标来衡量)、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既考虑到了人均GDP,也包括了对外开放度)。可见,8个潜力指标体系基本囊括了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很好地体现了三项重大战略的实施。因此,能很好地衡量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发展潜力。其中我们假设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人均科教文卫支出,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对外开放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政府管理竞争力高度相关,且呈正比关系。其中对每个指标都进行了标准化分值的转换。
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假设其与政府管理竞争力高度相关,且呈现反比关系。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分值的转换。
Vi为i地区某一指标的数值,Vmin、Vmax为长三角16城市中某一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经过这一处理,每个指标的潜力指数都是位于0~1之间的相对数值,且能对其进行求平均值的计算,数值的大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数值越大,说明其在长三角16城市中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
三、长三角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比较
我们对长三角16城市在2004—2006年以及2007年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分别进行了测算。数据分别来自2005—2008年长三角16城市的地方统计年鉴。我们以长三角16城市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为坐标值,分别建立起两个时间段各地区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矩阵分布图,图1和图2。以第8名为临界值,可将长三角16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综合地位分为四种类型:
(1)领先地区,即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均在前8名的地区;
(2)高于潜力地区, 即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排在前8名,而潜力指数排名在第8名之后的地区;
(3)低于潜力地区,即政府管理的潜力指数排在前8名,而业绩指数排名在第8名之后的地区;
(4)表现差的地区,即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均在第8名之后的地区。
(一) 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整体分析
长三角16城市在2004—2006年以及2007年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矩阵图,图1和图2。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应是高度正相关和契合的,也就是说,图1、图2中16城市的理论位置应是落于或沿着图中的虚线分布。但是实际我们可以看到,仅有上海,见图1、图2、南京见图1、南通见图1和常州见图2是位于虚线上,更多的城市是散落在各个区域。我们通过计算2004—2006年以及2007年业绩指数排名和潜力指数排名的Spesrman相关系数,得知2004—2006年的Spesrman相关系数为-0.135,2007年的Spesrman相关系数为0.218②。也就是说在2004—2006年间,长三角16城市间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是呈现负相关关系,在2007年才呈现一个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城市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是不相互适应的,排名的变动呈现出一个混乱的状况,如南京、南通在业绩指数有所提升的同时潜力指数下降,扬州、绍兴在业绩指数下降的同时潜力指数上升。
可见潜力指数的变化并未对业绩指数构成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潜力指数的构成变量之外,一定存在着某些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导致了城市特殊的区位优势或劣势,对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为政府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业绩的带动。在政策性优势作用下,城市经济的获得一个快速的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规模都有所扩大,相对于的科教文卫的支出也会获得增长,从而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指数得到提升。但是,从长期来看,忽视政府管理的潜力指数的下降或保持不变,仅依靠政策拉动,那么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迟早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有必要将政策和制度的重点,从对政府管理业绩的单一倾斜,转变为业绩和潜力并重,在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潜力指标比较薄弱的分指标中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这样,不仅可以继续发挥政府的政策效应,而且从根本上优化政府管理潜力指数的各个分指标,从而使得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和潜力沿着对角线双提升。政府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的Spesrman相关系数由2004—2006的负相关关系转为正相关关系,也说明,长三角16城市的政府管理正在不断完善,政府管理的业绩和潜力逐渐趋向“自适应”状态[4]。
(二)业绩指数分指标的进一步分析③
为了进一步分析政府管理业绩排名变动的原因,我们对业绩指数的分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表1④中我们整理出在长三角16城市2004—2007年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突出的城市(数值表现为大于1)。通过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表现突出的城市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呈现错开分布的布局,只有舟山在表1的2项统计中都有出现。这就意味着,对于第一、第二梯队中的城市地方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的提升应该加大科教文卫的支出比例,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而对于第三、第四梯队中的城市而言,应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财政支出的基础。
(三)潜力指数分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在潜力指数的8项分指标中⑤,上海是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着重分析其他城市。对于公共财政支持下的经济发展潜力中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和对外开放度指标,第一、二梯度的城市都处于领先地位。苏州、宁波和无锡在这些指标都有着很好的优势地位,而泰州、南通、扬州以及湖州都处于劣势地位。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指标中,一直处于末位的扬州、泰州、镇江和南通则在这项指标中处于优势地位。可见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政府对这些生产性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偏好。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在2006—2007年,嘉兴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台州在2004—2006年一直处于最末位,但是在2007年,南京市排到了最末位。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苏州、宁波和舟山处于前4名的优势地位,而南通、扬州和泰州一直为后3名的位置。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在若干个统筹方面,嘉兴在统筹城乡发展有着很强的竞争力,而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海、苏州、无锡和宁波有着很强的竞争力,而泰州、扬州、湖州处于绝对的劣势。
综合以上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分析,我们将整个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趋势归纳为4种典型的路径:(1)优势保持者。以上海、苏州、无锡和宁波为代表,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在若干个指标都呈现出很强甚至是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履行政府基本职能的同时也有着更多、更好的资源去实施三大战略即战略执行力强,从而不断巩固和强化其优势竞争地位。(2)后起之秀。以舟山为代表,作为一个第四梯队的城市,其一直位于领先地区,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舟山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良好,在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中舟山市都位于前列,潜力指标中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和人均科教文卫支出中都有着杰出的表现,从而构建了舟山市较强的政府管理竞争优势。(3)局部突破者。以嘉兴为代表,优势保持者以及后起之秀的存在,导致对于其他欠发达的城市要提升政府管理竞争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于是借着三大战略的实施之际,若干个城市选择了在某一个指标,如嘉兴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作出突出成绩,寄希望由点及面带动政府管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嘉兴在城乡一体化所作出的努力还是由于其经济整体的趋于疲软而导致业绩指数的下降。虽然政府管理竞争力是多元的,但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对于局部突破者而言在局部领域大有作为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才能根本上提升政府管理竞争力。(4)优势下降者。以南京为代表,南京作为一个第二梯队的城市,按照一般的逻辑其应位于低于潜力地区或领先地区,但其却落入表现差的区域。从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来看,其业绩表现平平,潜力指数当中,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位于长三角16城市的最末位。总体而言,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三项重大战略的执行力趋弱,导致了政府管理竞争力优势的下降。
四、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得知纵向来看,长三角16城市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逐渐正向相关,趋于一种自适应的状态。三大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引导了政府间管理竞争的战略方向和内容,促进了地方政府管理竞争结构的优化。横向来看,我们将长三角16城市具有代表性的趋势归纳为4种典型的路径:优势保持者、后起之秀、局部突破者和优势下降者。长三角16城市间的政府管理竞争力有着一定程度的路径锁定,因此局部突破者在三大战略的实施机遇中,尝试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以此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打破路径锁定,提升政府的管理竞争力。而如何借助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观推行之际,实现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加速经济快速增长,扩大财政基础,提高财政支出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夯实政府管理的经济基础,是长三角16城市尤其是优势下降者当下面临的一个综合性难题。综合来看,发展经济和促进质量型增长是第一要务。关键选择何种思路,以往形成的区域发展路径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已经不太适应,均衡发展战略模式要和快速提升经济发展的任务兼容。同时要打破长三角16城市的政府管理竞争力的路径锁定,主要的方法是深化长三角城市间的一体化合作,促进其均衡发展,从而提升各地方政府管理的竞争力。
注 释:
①之所以用科教文卫支出来衡量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是因为提供科教文卫是政府公共服务中最为重要的职能;另一方面科教文卫属于投资性公共物品,在政府倾向于提供具有短期效应的生产性公共物品时,对科教文卫的支出,最能体现出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和偏好。
②限于篇幅,具体的计算过程未列出。若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③2004—2007年业绩指数分指标的数据,限于篇幅,未在文中列出。
④表1中对梯队的划分,上海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包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第三梯队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嘉兴和台州;第四梯队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
⑤2004—2007年潜力指数分指标的数据,限于篇幅,未在文中列出。
参考文献:
[1] 张钢,徐贤春. 地方政府能力的评价与规划—以浙江省11个城市为例[J]. 政治学研究, 2005,(02):96—107.
[2]“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课题组.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物品融资[J]. 财贸经济, 2002,(10):5—11.
公式:RCAij=(Xij/Yi)/(Xwj/Yw),其中,RCAij表示i国j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商品的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商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商品的出口额,Yw表示世界全部商品的出口总额。
当RCA∈(-∞,0]时,则i国j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当RCA∈(0,0.8)时,则i国j商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当RCA∈[0.8,1.25)时,则i国j商品国际竞争力较强;当RCA∈[1.25,2.5)时,则i国j商品国际竞争力很强;当RCA∈[2.5,+∞)时,则i国j商品国际竞争力极强。
本文用RCA指数来评价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经公式计算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如表3所示,RCA∈(0,0.8)内,即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薄弱,但除1998、2008和2009年个别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年份的RCA指数有所下降外,RCA指数从1997到2010年基本趋于上升,即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在不断改善。
NRCA指数。NRCA指数即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它是由巴拉萨于1989年基于能够评价并反映进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而对RCA指数进行的创新与改进。NRCA指数是指用一国某产业出口在本国总出口中的比重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之差来表示该国该产业的贸易比较竞争优势,同时能够反映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影响。
公式:NRCAij=(Xij/Yi)-(Mij/Ni),其中,NRCAij表示i国j商品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商品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商品出口额,Mij表示i国j商品进口额,Ni表示i国全部商品进口总额。
当NRCA∈(-∞,0]时,则i国j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当NRCA∈(0,+∞)时,则i国j商品具国际竞争力,该指数越高,其竞争力越强。
本文用NRCA指数来评价我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经公式计算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如表4所示,NRCA∈(-∞,0),即中国运输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一结果是必然的,净出口竞争优势指数是以进口来反映出口的竞争力,而中国运输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但NRCA从1997-2010年基本趋于上升,即中国运输贸易虽不具NRCA指数竞争优势,但在向着具有NRCA竞争优势方向迈进。
CA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指数是指用一国某产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减去该国该产业的进口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国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
公式:CAij=RCAij-(Mij/Ni)/(Mwj/Nw),CAij表示i国j商品显示性竞争优势,RCAij表示i国j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Mij表示i国j商品进口额,Ni表示i国全部商品进口总额,Mwj表示世界j商品进口额,Nw表示世界全部商品进口总额。
当CA∈(-∞,0]时,则i国j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当CA∈(0,+∞)时,则i国j商品具国际竞争力,并且该指数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
本文用CA指数来评价我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经公式计算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如表5所示,CA∈(-∞,0),即中国运输贸易不具国际竞争力。中国运输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显然CA为所证。但CA从1997-2010年也是基本趋于上升,表明中国运输贸易虽不具CA指数竞争优势,但正在提高,说明中国运输贸易向着具有竞争力的方向迈进。
TC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又称贸易竞争力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门)化系数,它是一国某产业的净出口额与该国该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
公式:TCij=(Xij-Mij)/(Xij+Mij),其中,TCij表示i国j商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商品出口额,Mij表示i国j商品进口额。
当TC=-1,则i国j商品只进口无出口,其竞争力最弱;当TC∈(-1,0)时,则i国为净进口国,若TC-1,其国际竞争力减弱,若TC0,其国际竞争力增强;当TC=0,此时水平分工,即该商品国际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当TC∈(0,1)时,则i国为净出口国,若TC0,其国际竞争力减弱,若TC1,其国际竞争力增强;当TC=1,则该商品只有出口无进口,其国际竞争力最强。
本文用TC指数来评价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经公式计算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如表6所示,从1997-2010年14年间TC普遍偏低,即中国运输贸易总体竞争力很薄弱;而TC∈(-1,0)区域,表明此时中国为净进口国,并且TC0,则又表明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同样可以显示出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
MOR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出口总额占世界该产业出口总额的比值,即一国某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它反映一国某产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公式:MORij=Xij/Xwj,其中,MORij表示i国j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商品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商品出口额。
MOR越高,则i国j国际竞争力越强;MOR越低,则其竞争力越弱。如表7所示,14年来美国MOR值均在0.10以上,表明美国运输贸易竞争力极强,日本MOR值1997-2008年均在0.05以上,表明日本竞争力也较强,但美国和日本在14年间其MOR值总体均趋于递减,故其竞争力均减弱;韩国MOR均在0.03以上,并呈上升趋势,但2009年有所下滑;挪威MOR值不稳定有下降趋势;新加坡MOR比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其竞争力在增强;中国MOR值从1997-2005年每年都最低且其值均在0.03以下,表明中国运输贸易竞争力极弱,而在2006-2010年,MOR值提高到近0.044并超过了挪威和新加坡,14年来中国MOR值有着明显递增趋势,即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正稳步提高。
为便于比较总结分析,特将上述评价指数分析组合如表8所示。
本文所用的六个评价指数的侧重点不同。SCA侧重运输贸易在中国或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份额;RCA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影响,侧重产业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NRCA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影响,同时反映进出口两方面影响,侧重通过进口对出口竞争力影响所反映的净出口竞争优势;CA侧重考虑进口和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反映该国该产业竞争优势;TC剔除了一国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波动影响,侧重某产业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贸易总量的份额;MOR侧重中国运输贸易出口额在世界运输贸易出口额中的比重。
如表8所示,从宏观角度分析,14年来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中国运输贸易SCA、RCA和MOR指数普遍较低,NRCA、CA和TC指数均是负值,且MOR指数在六个强国比较中最低,即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弱。通过NRCA、CA和TC等指数测评也充分论证了中国运输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即中国缺乏竞争优势。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国运输贸易具潜在竞争优势。评价指数总体上虽偏低,但微观数据中反映出中国运输贸易发展的良好趋势。SCAi先上升后下滑,而SCAw则呈直线上升,即运输贸易在中国份额减少,但世界比重却迅速加大,表示中国运表81997-2010年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相关评价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的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到。输贸易竞争力在提高;RCA、NRCA、CA、TC、MOR指数从1997-2010年基本是上升趋势,表明中国运输贸易国际竞争力在稳步增强。
通过对现有有关服务贸易竞争力有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服务贸易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服务贸易竞争力 评价体系 文献 评述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日趋“服务化”,国际市场竞争的重心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俨然已经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关的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贺卫等(2005)以服务贸易出口额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通过数据测算得出: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改善资源禀赋质量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李秉强(2008)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发展中成员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与经济增长、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正相关,与货物贸易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负相关的结论;王永宁等(2009)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与服务业占比、FDI、人均资本、市场占有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城乡差距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国别或地区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针对国别和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采取不同的用以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单一指标对国别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赵书华、李辉(2005)运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10大服务贸易强国或地区1995年至2004年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谭晶荣(2006)运用RCA指数和TC指数对中日韩三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经研究发现,三国竞争力尽管有差距,但总体差别不大;殷凤(2007)用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开放度、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和显示比较优势等指标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徐秋菊、郑莉莉(2007)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和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了比较,并得出了两个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均较差的结论;殷凤、陈宪(2009)从显性比较优势、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对我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出口国家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差的结论,并对竞争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陈虹、章国荣(2010)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TC指数和RCA指数,邢孝兵、张清(2010)利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指数分别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国际比较,均得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但在逐渐提升的结论;尹国君、刘建江(2012)通过CA指数和RCA指数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分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和显性竞争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金融服务、版税与许可证费用两大服务贸易部门同时存在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与此相反,美国则在这两个部门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三)产业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产业视角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传统的产业:运输和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借助一些常用的贸易竞争力分析方法进行国别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比如,针对运输服务贸易,孙江明、苏琴(2006)和王晓东、胡瑞娟(2006)分别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NTB)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均得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结论;赵书华、徐畅(2007)采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运输服务贸易排名前10位的国家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分别列出了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此外还系统阐释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趋势;陈秀莲(2011)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和东盟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都较差,但在增速较快的条件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低于部分东盟国家。
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赵书华、李辉(2005)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收入前9位国家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墨西哥、中国、美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存在比较优势,英国和德国存在比较劣势,并阐明了原因和趋势;董小麟、庞小霞(2007)和徐虹、曲颖(2008)通过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尽管我国旅游服务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依然不是旅游强国。
除了两个传统的服务产业外,有些学者也对一些新兴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黄满盈、邓晓虹(2010、2011)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曲国明(2012)对中美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等等。
二、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和服务贸易开放度等单一指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殷凤,2007;林珊,2008;殷凤和陈宪,2008、2009;陈虹和章国荣,2010;黄毅,2012;黄健青和张娇兰,2012);或者是采用上述单一指标进行国别之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赵书华和李辉,2005;丁平和徐松、赵放和冯晓玲、董小麟和庞小霞,2007;尹国君和刘建江,2012);或者是在上述某些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服务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孙江明和苏琴、王晓东和胡瑞娟,2006;赵书华和徐畅,2007;方慧,2008;曲国明,2012)。上述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均没有形成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虽然有些文献的研究采用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至少还是不完善的。
因此,制定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全面评价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07):3-9+87.
[2]陈虹,林留利.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与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75-80.
[3]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84-05
Abstract: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de status quo of creative products and 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i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China’s trad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concentrated on the design and the crafts of traditional creative and cultural produc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ew media and other new typ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 and the trade structure needs to be upgraded and optimized.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Japan is in trade deficit, its trad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the advantage on visual products and publications is obvious. The design and new media of South Korea is much more competitive, and its trade structure is becoming reasonable.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rade competitiveness; comparative study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正以新兴产业的姿态高速发展着,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加,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鉴于现有文献对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研究的不足,笔者采用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方法,利用UNCTAD数据库中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建立多种贸易指标,对2003―2012年中日韩三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现状
UNCTAD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为:工艺品(地毯、庆祝活动、纸制品、植物制品、纱制品、其他)、视听(电影、CD、DVD)、设计(建筑、时尚、玻璃制品、内部装饰、珠宝、玩具)、表演艺术(乐器、音乐印刷品)、新媒体(数码、视频游戏)、出版(书籍、报刊、其他)和视觉艺术(古董、绘画、摄影、雕塑、其他)[1]。这种分类方式基本涵盖了各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笔者为统一数据的口径,一致采用了此种分类方式。
在世界文化创意产品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同属东方文化体系的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见表1)。
由表1可知,2003―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从381.8亿美元增长到1511.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14%;进口额从29.91亿美元增长到141.9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3.66%,因此,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是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国。日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从38.32亿美元增长到77.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96%;进口额从127.8亿美元增长到234.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7.19%,因此,日本一直是贸易逆差。韩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从39.67亿美元增加到57.6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9%;进口额从21.88亿美元增加到60.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2%。尽管韩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三国中是最小的,但10年里韩国从文化创意产品贸易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三、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基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三国中最高,从2003年的17.06%上升到2012年的31.91%,提高了14.85个百分点。2003―2008年变化幅度不大,上升幅度缓慢,从2009年以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速度非常快,2012年已经超过30%,可见其出口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即使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保持正增长。日韩的文化创意产品由于出口贸易总额较小,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较低。日本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前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最高,为3.14%,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2012年较2007年下降1.44个百分点。韩国与日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但总体水平低于日本,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2012年较2003年下降了0.55个百分点,同日本相同的是,2006年和2007年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近10年中最高,但2008年起,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的TC指数最大,大都在0.8~0.9之间浮动,表现出比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日本贸易逆差的存在使其TC指数值较低,一直在-0.5左右,因此,文化创意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比较弱。韩国的TC指数在2003―2006年之间基本保持在0.1~0.3之间,但从2007年以后TC指数变为负数,这是因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所致,因此,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是逐渐减弱的。
由表4可以看出,在工艺品上,中国和韩国表现出比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中国的TC指数从0.78上升到0.85,韩国则从0.81上升到0.82,接近于1,因此工艺品是两国的优势出口产品,日本工艺品的TC指数均小于0。在出版物上,中韩的TC指数明显高于日本,中国的TC指数从0.26上升到0.46,韩国的TC指数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日本的TC指数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数,说明日本出版物贸易竞争力水平较低。
在设计上,中国的TC指数始终保持在0.9以上,日本的TC指数都在-0.55以下,韩国的TC指数自2005年起变为负数,近年来一直保持在-0.5左右。在新媒体上,中国的贸易竞争优势明显高于日韩,中国的TC指数虽然呈下降趋势,从0.92下降到0.75,但依然保持较高的贸易竞争水平,日本在新媒体上劣势较明显,近几年一直浮动在-0.5上下,可见其贸易竞争力不足。在表演艺术上,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明显高于日韩两国,中国的TC指数浮动在0.8~0.9之间,韩国的TC指数在2003―2006年大于0,但是在2007之后变为负数,并且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在视觉艺术上,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也明显高于日韩,贸易竞争力水平非常高。在视听上,中韩两国的TC指数均小于0,说明两国的视听贸易竞争力较弱,日本的TC指数则呈现出比较高的竞争优势,虽然2003―2006年其TC指数小于0,但从2007年开始,日本视听产品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其TC指数上升趋势迅猛,贸易竞争优势明显。
总体来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最强,韩国次之,日本最弱。分行业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集中在工艺品、设计、视觉艺术等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上,这类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是中国一直以来的贸易强项。日韩之间的贸易竞争力差距也在逐步拉大,日本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减弱,此外,日韩与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上,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RCA指数明显高于日本和韩国,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品总体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中国的RCA指数近10年来一直在2.5以上,说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十分显著,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从波动趋势来看,中国在2006―2009年有小幅的下降趋势,从2010年起,RCA指数又有了回升,到2012年升至3.21,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比较优势是稳步增加的。而日本和韩国的RCA指数大部分年度均低于0.5,说明两国的文化创意产品比较优势不显著,贸易竞争力较弱。从RCA指数波动趋势来看,日本在2007年有小幅的升高,但随之却一直下降,韩国近10年来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逐步降低。
由表6可知,在工艺品上,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指数从3.98升至4.31,贸易竞争力很强,韩国虽然RCA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在1.25以上,而日本的RCA指数则在0.3上下浮动,贸易竞争优势不显著。在设计上,中国的RCA指数近10年来一直在3.7以上,贸易竞争比较优势非常明显,日韩则基本停留在0.5以下,尤其是韩国RCA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较弱。在视觉艺术上,中国则具备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RCA指数从2.79上升至3.16,贸易竞争力非常强,而日韩的RCA指数均在0.5以下,贸易竞争力非常弱。在新媒体上,中国仍然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RCA指数基本稳定在3.0以上,日本则在0.8左右浮动,比较优势不显著,贸易竞争力很弱,韩国近几年新媒体贸易优势有所增加,已具有中度贸易竞争力水平。在视听上,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韩,RCA指数从0.29上升至1.75,呈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在表演艺术上,中日两国都具有非常显著的贸易竞争优势,RCA指数均在2.5以上,而韩国则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RCA指数从2.12下降到0.57,贸易竞争力已变得非常弱。在出版物上,中日韩三国的比较优势均不是太明显,RCA指数低于0.8,贸易竞争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最显著,贸易竞争力最强,韩国和日本的RCA指数相差不大,呈现出比较弱的贸易竞争力。从分行业来看,中国在工艺品、设计、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新媒体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日本在视听上贸易竞争力非常强,在出版物上三国均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
产业内贸易指数也称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用来反映规模经济内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7可以看出,中国的GL指数很低,近10年来一直在0.2以下,说明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形成产品的单向流动,出口方式多为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日本的GL指数在0.5~0.7之间浮动,总的来说是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即在文化创意产品上,日本既有大量出口也有大量进口,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深度较大。韩国的GL指数最高,2009年为0.99,几乎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可见韩国在文化创意产品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分工状态,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本国的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了双向流动。
从表8可以看出,在工艺品上,日本的GL指数明显高于中韩,中韩的GL指数近10年基本保持在0.2以下,日本的GL指数基本保持在0.5以上,贸易则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在设计上,韩国的GL指数明显高于中日,近年来一直在0.6以上,可见韩国的设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日韩GL指数均在0.5以下,两国的设计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视听上,中日韩三国的GL指数都比较高,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GL指数都上升得比较迅速,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地位。在出版物上,三国的GL指数都在0.5以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日本在出版物上较中韩具有更高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新媒体上,中日韩三国在2007年之后GL指数均呈现上涨趋势,日韩则已经超过0.5,产业内贸易占主导,中国仍在0.5以下,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表演艺术上,日韩的GL指数明显高于中国,在0.6~0.8之间浮动,产业内贸易占主导,中国GL指数在0.2以下。在视觉艺术上,日韩两国的GL指数要高于中国,2007年之后,两国的GL指数浮动在0.7~0.9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较中国有更高的国际水平分工地位,中国的GL指数在0.1以下,几乎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比较低的,大多数的产品GL指数均在0.5以下,说明产业间贸易多于产业内贸易,国内市场开发程度高于国际市场开发程度。日本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表演艺术、出版物和视觉艺术的GL指数非常高,几乎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国际市场比较成熟,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占有主导地位。韩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在产业内贸易上发展十分迅速,是中日韩三国中发展势头最好的一个国家,产业内贸易化程度比较高,国际市场成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贸易竞争力显著提高。
四、结论
通过分析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现状和贸易竞争力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进出口额逐年增加,贸易顺差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进出口结构不是很合理。设计、新媒体和工艺品一直占有较高的出口比重,但是包含丰富创意元素和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仍然比较低。
第二,日本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贸易进出口额逐年增加,贸易结构比较合理,但贸易逆差趋势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视听、出版物和表演艺术等,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加深,在亚洲地区的贸易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
第三,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开拓国际市场,虽然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但贸易结构渐趋合理化,设计、新媒体和工艺品的发展最迅速,贸易竞争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周经,刘厚俊.世界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6):16-20.
曲国明.中美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2(3):79-89.
王巍.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51-53.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出口商品结构;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074-05
丝绸之路曾经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沟通了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与来往。“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东西方,连接中国东中西和中亚各国以及地中海沿岸非洲各国,它的振兴为中国沿带各省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陕西、新疆、青海和甘肃四省区是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区,随着西北四省区经济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各省区的贸易竞争力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
现有文献有关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多使用相关指标评价法、经济分析法和比较优势定量分析法(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法、贸易竞争力指数法、劳动密集指数法等)。Magas(1992)使用一般均衡古诺-纳什国际寡头竞争模型和变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美、日、德高技术产业,认为R&D行为、相对价格指数、工资水平和实际汇率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产生影响。范爱军(2002)以SITC一位数分类商品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经济体、10类产品对美国市场的18年RCA指数排名,研究发现中国的总体比较优势较强,在第5、6、8类的产品比较优势较强。David,Richard(2003)在经济演化理论基础上,采用案例经验研究方法,对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7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析,认为资源、制度、市场和技术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分析了导致高技术产业发生变化的原因。Brunner,Cali(2005)使用出口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测算了东南亚国家相对于OECD国家的贸易竞争力,并且分析部分亚洲国家对OECD制造业的实际竞争力水平。黄先海(2006)通过测算中国1992-2003年36个产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研究发现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比较优势处于递增阶段,非金属采矿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阶段。金碚等(2006)综合使用RCA指数、TC指数、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等多项指数对中国制造业1990-2004年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加入WTO后有较大幅度提升。屈小博、霍学喜(2007)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基本上反映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但整体竞争力仍较弱,处于竞争劣势。文东伟、冼国明(2009)使用我国1995-2006年24个行业贸易数据,测算了贸易竞争力指数,表明我国高技术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比较优势及贸易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对一国或地区贸易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两类指标来分析西北四省区的贸易竞争力。一类指标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包括出口商品结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另一类指标衡量竞争优势,包括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陕西、新疆、青海和甘肃四省区的出口商品结构特征,并测算2003-2012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揭示其贸易竞争力7k平。
一、四省出口商品结构特征
出口商品结构反映一国或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本文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SITC标准将四省区出口贸易品分为资源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大类产品,其中资源密集型包括SITC0-4的五类初级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包括SITC5、7类产品,劳动密集型包括SITC6、8类产品,并以此计算出四省三大类产品在其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比例。由表-1可以看出,西北四省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中,三大类产品出口比重均呈周期性波动,具体如下。
(一)从陕西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并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出口的主要部分。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29.7%,2009-2011年呈下降趋势,2011年达到最小值,2012年有所回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4年呈上升趋势,2005-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8-2009年又呈上升趋势,2010-2012年先下降再上升然后再下降,2009年达最小值32.53%,2011年达最大值67.9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9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有所上升并达最大值52.47%,2011年下降并达最小值22%,2012年又有所上升。
(二)从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基本呈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据出口的主要部分。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6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最大值20.74%,2006年达最小值9.81%,2007年有所回升,2008-2009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又有所回升,2011-2012年呈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6年呈下降趋势,2007-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有所下降并达最小值8.54%,2010-2012年呈上升趋势,2012年达最大值24.5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年达最大值81.17%,2007-2008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有所上升,2010-2011年下降,2011年达最小值64.39%.2012年又有所回升。
(三)从青海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并占据出口的主要部分。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5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达最小值2%,2006年有所回升,2007-2008年又上升,2009年又有所下降,2010年又有所上升并达最大值6.2%,2011-2012年又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5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最大值15.9%,2006年有所回升,2007年又下降,2008年又上升,2009年又下降,2010年又上升,2011年下降并达最小值6.1%,2012年又有所回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3年为最小值78.7%,2006年有所下降,2007年有所回升并达最大值90.39%,2008年又下降,2009年上升,2010年下降,2011年上升,2012年稍有回降。
(四)从甘肃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据出口的主要部分。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2003-2004年呈下降趋势,2004年达到最小值9.15%,2005-2006年上升,2007年有所下降,2008-2010年又上升,2010年达到最大值31.17%,2011-2012年又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3年为最小值,2007年有所下降,2008-2010年呈上升趋势,2011年又下降,2012年上升达最大值35.77%;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2003-2004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最大值77.51%,2005-2006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略有回升,2008-2010年又下降,2010年达最小值36.36%,2011年又上升,2012年稍有下降。
总体来看,西北四省区出口商品结构差异不是很大,这体现了其地缘特征。四省区出口商品仍以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表现出四省区出口贸易对资源性产品的依赖性。同时,也投射出劳动力要素丰富的特性。四省区中,陕西的出口商品结构,已出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绝对地位的趋势,这反映出陕西努力提升其贸易竞争力,正逐步趋向出口多元化。
二、四省区出口商品贸易竞争力变化分析
在分析四省区贸易竞争力变化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TC)。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因为它们从不同角度衡量了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更能揭示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变化趋势
贸易竞争力指数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生产的产品而言,本国同种产品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的程度。用标准公式表示为:
TCij为贸易竞争力指数,Xij、Mij分别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其取值在[-1,1]之间,数值越大意味着该国此类产品的出口竞争越强,反之亦然。通常,0.8≤TCij≤1、0.5≤TCij
1.从陕西的三大类产品TC指数来看,三大类产品贸易竞争力都较强。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5小于0.8,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O小于0.5,具有强的贸易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小于0.5,具有强的贸易竞争力。
2.从新疆的三大类产品TC指数来看,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由弱变强。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大于0小于0.5,具有强的贸易竞争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2003-2005年大于0.5小于0,具有低的贸易竞争力,2006-2012年基本大于0小于0.5,具有强的贸易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2003-2005年大于0小于0.5,具有强的贸易竞争力,在2006-2007年大于0.5小于0.8,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在2008-2012年大于0.8小于1,具有很强的贸易竞争力。
3.从青海的三大类产品TC指数来看,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较强,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较弱。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5小于0.8,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5小于O,具有低的贸易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5小于0.8,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
4.从甘肃的三大类产品TC指数来看,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5小于0.8,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2003-2006年大于-0.5小于0,具有低的贸易竞争力,在2007-2012年大于0小于0.5,具有强的贸易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5小于0.8,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
(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其变化趋势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比较该产业在该国出口所占份额与在世界所占份额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标准公式可表示为:
Xij表示i国j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it代表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总值;Xwj代表世界j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wt代表世界全部产品的出口总值。借鉴公式(2)本文计算四省区三大类产品的RCA指数,不过比较的对象设定为我国,即在本文具体如下:Xij表示i省j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it代表i省全部产品的出口总值;Xwj代表中国i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wt代表中国全部产品的出口总值。参照日本贸易振兴会设定的判断显性比较优势强弱的标准,对RCA指数进行细分,1.25≤RCAij说明i省第j种商品具有显著比较优势;0.8≤RCAij
1.从陕西的RCA指数来看,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由比较劣势转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不显著。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1.25,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2003-2008年小于0.8,处于比较劣势,在2009-2012年大于0.8小于1.25,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显著;劳动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8小于1.25,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显著。
2.从新疆的RCA指数来看,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1.25,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小于0.8,处于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1.25,具有显著比较优势。
3.从青海的RCA指数来看,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显著,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0.8小于l25,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小于0.8,处于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十年间均大于1.25,具有比较优势。
关键词:天然石材产品;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
上个世纪初到本世纪的100多年来,世界装饰石材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建筑业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装饰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天然材料,随之而来的是石材装饰用材需求的逐年提高,到2006年,世界对装饰石材的年需求量以标准2厘米厚成品材为计算单位,约为年12亿平方米,总重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加上建筑石材与异型材,世界石材的年消耗量达到7.35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1.4亿吨。我国是石材生产大国,但是却不是石材生产强国,我国石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面临着那些困境呢?
一、理论框架
(一)贸易竞争指数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其数值在(-1,1)之间,数值越大越具有竞争优势。
(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RCA大于2.5,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至1.25之间,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至0.8之间,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种产品出口额的比例,用MS表示。
二、对我国天然石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一)我国石材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有下降趋势
从2001年到2007年间世界主要天然石材出口国家前十一位的国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相对稳定,且一直大于9%,甚至接近于20%;出口大国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一直都是不断的攀升,从17%一直上升到22%,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国家;埃及、土耳其MS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国家基本上保持稳定;我国的天然石材国际市场占有率却逐年下降,由3.7%下降到2.1%,这种下降趋势还有可能持续。我国石材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也位于大国行列,然而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印度等天然石材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我国天然石材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二)我国天然石材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值
如表一所示意大利的TC指数一直是负数,但是有上升趋势,意大利的TC指数数值略低于我国的TC指数数值,相对于我国天然石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美国的TC指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仍然大于我国的TC指数;其他国家的TC指数均大于0,并且大多数国家的TC指数都有上升的趋势,只有少数国家的TC指数保持稳定,这些国家的TC指数都表示这些国家呈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的TC指数却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TC指数数值接近-1,这说明我国天然石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除意大利以外的其他国家还相差很远,我国天然石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我国RCA呈现下降趋势,且趋于小于0.8。
三、影响我国天然石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影响我国天然石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包含了国家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这一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我国石材产品出口额的不断上升可知退税并非主要因素,我个人认为以下因素是尤为重要的:
(一)我国石材的开采缺乏总体规划,包括发展战略、空间布局、营销网络规划等;我国石材开采过程中造成巨大的浪费,生产所带来的石粉碎石废料也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
(二)我国石材行业呈现出“小、土、散、乱”等状况,无序竞争严重,由于进入门槛低,造成低价竞争,成品质量低,由此引起的反倾销,索赔等也很严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水平低,产业链不完全;从而造成中国整体虽然出口数量上涨但是出口额却下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Z].2007.
[关键词]木制家具;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1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9-0063-03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家具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球家具产业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国家的家具业仍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产业正在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化国家家具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但是由于成本较高,不断丢失中低端产品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国际家具业的新秀。同时,伴随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中国木制家具进口规模也呈现出较快发展之势。中国木制家具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制约中国木制家具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凸显出来:一是木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二是中国木制家具产业工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1][2]。中国在加入WTO后,家具关税逐步降至为零,家具产业失去重要的关税保护屏障,中国的家具业正面临着强劲的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木制家具产业的对外贸易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提高中国木制家具的国际竞争地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常用指标,具有较大的说服力。本文应用这三个指标分析中国木制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从而为木制家具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MS)是指某国某产品的总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总出口额的比。它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和实现程度,是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MS=Ej/Wj。其中Ej为某国j商品的总出口额量,Wj为世界j商品的总出口额量,MS值越高说明该国j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2.1.2 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TC)是指某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额和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比。贸易竞争指数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反映该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他国家同类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TC=(Xi-Mi)/(Xi+Mi)。其中,M 、X分别表示进口额和出口额,i表示某国某产品或某产业。当该国某产业进口额度很大,而出口额却很小,其贸易竞争指数接近于-1,表明其竞争力比较弱;当该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度与进口额度基本持平,那么其贸易竞争指数就可能接近于0,表明着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并不太强;当该国某产业的出口规模很大,而进口额相对较小,那么贸易竞争指数就会接近于1,表明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是指某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该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描述某国家内各个产业相对于出口的表现,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判定该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表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为:RCA=(Ej/Ei)/(Wj/Wt)。Ej表示该国j商品的出口额,Ei则表示该国商品总出口额,Wj则表示世界j 商品的出口额,Wt则表示世界商品总出口额。
显性比较优势的结果一般分为,当RCA大于2.5,表明该国的出口产品极具竞争力;当RCA小于2.5却大于1.25,表明该国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当RCA小于1.25却大于0.8,表明具有中度竞争力;如果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8,那么表明该产品的竞争力较弱[3]。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对比参照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马来西亚这六个国家2000―2011年的木制厨房家具(HS940340)、木制坐具(HS9401)、办公室用木制家具(HS940330)、木制卧室家具(HS940350),居室、餐厅及商店家具(HS940360)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从而比较有针对性地分析木制家具的竞争力。
3 中国木制家具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3.1 中国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
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德国是家具出口的传统大国,如图1所示,除了德国实现小幅增长,其他传统出口国家的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均逐渐下降。2000年,意大利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4.4%,2011年下降到7.6%,美国、加拿大分别从2000年的8.3%,8.2%下降到2011年的4.5%,2.7%,德国从2000年的8.1%小幅提高到2011年的9.4%。传统工业国家的木制家具出口优势不复存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新的崛起力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中国。2000年,中国木制家具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1%,从2002年开始到2006年直线增长到17.1%,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呈现出增长后劲不足的态势,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木制家具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稳居第一,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9.1%,在世界木制家具出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期间的我国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加入WTO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完善,且木制家具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成本低廉。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木制家具出口的后劲不足,主要是因为国内木材原料供给不足,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非法木材和绿色壁垒的限制,并且劳动成本的优势也在逐渐弱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利用其劳动成本优势加大出口。
图1 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2000―2001年)
3.2 中国木制家具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分析
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考察6个国家木制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见图2),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有中国、马来西亚还有意大利,其贸易指数在均在 0.6 以上,说明这3个国家在木制家具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中国在2001年之后都是这三者之中最高的。处于中层的是德国和加拿大,贸易指数在0附近,且在-0.2~0.2。虽然加拿大指数大于0,但其却有不断走低之势,而德国贸易竞争指数走势恰好相反,其趋势总体在上升,但在2009年开始有回落的势态。说明这两个木制家具大国在国际市场上虽然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其竞争优势不大。最后美国是属于最低层,2003年后出现了走势止跌的情形,整体竞争指数在-0.6~-0.8。这表明美国木制家具的国际竞争力衰落,竞争优势不明显。这就为我国的木制家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得我国木制家具产业可以持续快速的发展,并为跃居于世界首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图2 木制家具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分析(2000―2011年)
3.3 中国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
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如图3所示,尽管意大利木制家具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总体下降,但是从2000―2009年意大利的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均大于其他各国,直到2010年之后才被中国超越,表明意大利在木制家具产业中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RCA指数从2000年开始一直缓慢爬升,到2011年为止其值达到2.80,显示了其木制家具产业具有有较强竞争力,属于同一竞争力层次的还有加拿大和马来西亚,其值多年来都在1.5~2.0,但是加拿大从2006年之后,其木制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急剧的下降,直降到1才保持稳定。德国与美国的RCA指数走势从2000年来都很平稳,德国指数波动范围为0.85~1.2,其木制家具产业有中度国际竞争力,而美国则为0.5~0.7,其木制家具产业竞争力较弱。
图3 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2000―2011年)
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三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各自从不同侧面考察了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马来西亚六个国家木制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来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但近年来增长后劲不足,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世界家具产业的转移,今后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可能不是来自欧洲和北美洲,而是亚洲,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走低成本优势道路行不久,关键还是要靠加强木制家具产业的自身建设,依靠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4.2 政策建议
4.2.1 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消费支出目前却不足GDP的40%,而其他较大的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GDP的65%左右。经调查在家具产品消费方面,美国人均年家具消费为236美元,而中国仅为5.48美元,相差甚远[4]。所以国内木制家具市场的潜力较大。同时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来讲,回升速度较快,开发国内需求是可行的。并且中国近几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家具消费观念增强,势头迅猛。因此开拓国内市场是一个可行性的方案。
4.2.2 培育品牌意识,提高技术含量
由于我国许多中小型家具企业在家具的生产过程中,很多都是模仿,甚至抄袭国内外名牌家具产品的款式设计,产品缺乏原创性新颖性,这也是我国家具出口产品的价格始终处于中低价位的原因。所以我国家具出口企业必须要及时了解国外家具生产设计理念,重视中西双方在设计方面的相通之处,使家具在结构设计、款式造型、材料应用、色彩搭配、功能组合、品牌等方面,都受到中外客户的青睐,特别是可以将我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元素加入家具设计中,创作出有中国风特色的品牌价值,提升我国家具国际出口价格及其附加值。
参考文献:
[1]侯胜田.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75-78.
[2]胡景初.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家具工业发展趋势[J].林产工业,2005,10(5):13-16.
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体现的是在具有相同的金融生态要素区域内,通过多方向的市场开拓、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更加优化的金融产品组合以及全方位的客户服务,获得比区域内其他同行业竞争对手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银行经营能力及商业利润的提升和经营目标结果的实现。为了更好的描述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的内涵,我们借鉴IMD和WEF的竞争力方程式,将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描述为: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过程×区域竞争力结果其中,区域竞争力过程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通过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市场扩张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对竞争力过程进行区别评价。我们建立相应的银行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经济区位化中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评价过程
(1)总体思路首先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过程与结果两个部分,通过将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五项能力指标以及银行经营成果指标依次与市场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分项进行汇总相加,以获取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数和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然后将二者进行乘法处理,最终得出完整的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
(2)评价过程以各家银行类上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地方金融统计年鉴及区域内相关机构公开披露的各类信息为来源,计算每个指标的实际值;根据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方程式,将标准化后的区域竞争力过程和结果的内部各项指标进行分类相加,形成各项竞争力指数,然后将两大类指数相乘,得到最终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在借助策略方格模型设计思路对各单项指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3)实证分析考虑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的样本选取以东北地区某地除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外的数据,以检验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性。对区域竞争力结果评价体系中代表银行经营成果的两项指标进行标准化运算,汇总相加后得到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见表2。对区域竞争力过程中的四个指标进行分项计算,得到盈利能力、市场扩张能力、成长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四个方面的指标数据,四项数据相加得出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标,见表3。为了解决原始数据标准化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负数现象,采用通用统计法对上述指数进行百分制转化,形成标准差为10,均值为90的百分制标准得分,然后将两项指标大类指数相乘,得到最终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如表4、表5。
3提升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明确市场定位。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引入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员工激励措施,培育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确立银行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同时银行发展也要明确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拓展新的市场业务,增强自主经营能力。
(2)提升风险控制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防范银行经营风险,提高运营监管水平,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3)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建立自主品牌。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在提高现有产品价值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凸显自身的个性品牌,进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市场价值。
4结语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市场份额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在国际贸易领域,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就开始高于货物贸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增长了10个百分点,而这10个百分点几乎都是缘于服务贸易比重的增加。对于中国而言,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偏低,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服务贸易规模在全世界只排第9位,服务贸易比重偏低,我国是贸易大国而非强国。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对于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1982-2007年的较长及更新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指数计算和国别对比,全面细致的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特点及现状。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及其特点
本文利用贸易竞争指数(TC)、服务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市场份额(MS)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三个指数来分别评价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首先对这几项指数加以简单介绍:
(一)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TC)是指某国某行业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TC=(Ej-Ij)/(Ej+Ij),式中Ej和Ij分别代表一国j产业的出口和进口额。TC在1和-1之间变动,TC>0表示产业处于优势,TC<0表示处于竞争劣势;TC=1或-1代表一国该产业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的极端情况。TC值绝对值越接近0,说明贸易收支越接衡,竞争优势越接均水平;而TC值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贸易收支差额越大,竞争优势越大或越小(正值为越大,负值为越小)。
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各项目进出口数据计算各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得出结果。从服务贸易总体情况看,1997-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一直处于劣势,TC指数一直在-0.07左右徘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行业来看,根据TC指数的正负值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大致可以将所有行业分为如下几类:
类别一:长期处于竞争优势的行业。此类行业的TC指数一直为正,包括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其中旅游业的TC指数相对平稳,基本保持在0.15左右;而其他商业服务业的TC值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其他商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增强。
类别二:竞争劣势较为明显的行业,这部分行业的TC指数为负,且绝对值较大,包括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业、电影音像,其竞争力也未见明显的提升迹象。如这三个行业在9年中的TC指数平均数分别为-0.89、-0.82、-0.46,且各年的数值处于波动状态,没有十分明显的趋势。
类别三:竞争劣势逐渐减小的行业,是运输业。虽然运输业9年当中的TC指数平均为-0.43,属于竞争劣势比较明显的行业之一,但是9年当中,除了1年有些许波动外,其他年份一直在上升,可以看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说明运输业虽然仍处于竞争劣势,但竞争劣势在逐渐减小。
类别四:由竞争劣势转为竞争优势,并且竞争优势有望继续增强的行业,表现为TC指标由负变正,且数值在波动中提升,包括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这些行业虽然有些波动,但已处在竞争优势地位,且地位在波动中逐渐提升。
(二)市场份额
本文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及各项目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及各项目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作为分析服务贸易世界市场份额的指标。1982-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及各项目出口额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见表2),根据表2制作的图表(见图1)。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及各项目的世界市场份额较小,但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25年来总体趋势是稳步的攀升。从服务贸易总额看,市场份额从1982年的0.68%增长到2007年的3.89%,2007年是1982年市场份额的5.72倍。从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项目的情况来看,25年间,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由1.03%、0.69%和0.34%增长到4.09%、4.81%和3.32%,三个项目2007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982年市场份额的3.97、6.97和9.76倍。
旅游出口市场份额增长的速度是最快的,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长。本文计算了各项目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在1983-2007年间各年的增长情况,并计算了其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3)。从表3可见,25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年均增长0.13个百分点,而三个项目当中,旅游的出口市场份额平均增速是最快的,年均增长0.16个百分点,其次是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都是年均增长0.12个百分点。标准差和均值的比可以衡量增长的波动情况,从这一指标看,25年间,运输服务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动是最具波动性的,标准差/均值数达到了2.27,接下来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业和总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其值分别为1.92、1.80和1.23。
本文再以2001年作为时间分隔点,因为2001年中国“入世”,从此逐步扩大了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分别计算了1983-2001年间及2001-2007年间总体及各项目世界市场份额年均增长的均值和标准差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2001年之后,从市场份额的年均增长情况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份额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除了旅游出口市场份额年均增长较2001年前只提高了0.01个百分点之外,其余两项,即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市场份额年均增长都大大高于2001年前;其中运输一项最明显,2001年前后市场份额的年均增长分别为0.02%和0.46%;其他商业服务2001年后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也从0.06%提高到0.29%,它们带动着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整体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率也大幅提高了。而从波动幅度看,总体市场份额的上升趋势更平稳了,体现在2001年后,服务贸易总出口市场份额的标准差/均值比从之前的1.52降到了0.62。其中旅游出口份额变动的波动性增大了,其标准差和均值的比值从1.23提高到3.45。但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出口的份额增长明显变得平稳,标准差/均值的比值大大下降。这似乎说明入世后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份额增长以及服务贸易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商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当RCA值小于1时,认为该国该行业在世界市场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当RCA大于1时,认为该国该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具备竞争力。本文计算了1982-2007年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在运输、旅游及其他商业服务行业的RCA指数(见表4)。根据表4中的数据,制作了图2、图3、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1982-2007这25年间在运输、旅游及其他商业服务行业的RCA变化情况。
从25年间的RCA均值来看,中国服务贸易中旅游的竞争力是最强的,要强于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业。旅游也是唯一一个RCA均值大于1的行业,说明中国的旅游出口具备国际竞争力。在运输业方面,中国的RCA均值为0.96,虽不具备优势,劣势也不甚明显,因为其值离关键值1比较接近。而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服务、电影文化等行业的其他商务服务业方面,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最弱,RCA值仅为0.77。
从国别比较方面看,日本和美国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高于中国和印度。从表4可知,日本和美国都分别有两个行业的RCA指数是大于1的,即日本在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业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美国在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分别只有一个行业的RCA值超过1,在中国是旅游,在印度是其他商业服务业。
与运输和旅游业相比,其他商业服务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这一领域同样具备国际竞争力,而且其RCA均值还高于日本和美国。这可能是由于印度近年在服务外包领域发展非常迅速,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不仅提高了其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更是直接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出口。而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其他商业服务业领域的RCA值从来都没有大于1,一直在1之下徘徊。这也体现了我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中心的分工地位。
日本的运输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出口都具备国际竞争力,但旅游的国际竞争力缺乏。相比较而言,美国在三个行业的贸易国际竞争力均比较接近于1。从图5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的三条RCA线从来就没有离1太远。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业的RCA指数也只是略高于1。这说明美国的服务出口模式与世界范围内服务出口模式比较接近。
中国旅游业出口的RCA值除了个别年份之外,一直都是大于1的,说明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较强,在2001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又开始缓慢回落,但整体看,还是比较平衡的。相对而言,运输行业的起伏比较大,1991年之前,运输业的RCA指数一直是高于1的,即具备国际竞争力;但1991年之后开始下降,一直到1999年降到最低后开始回升。如果用2001年作为一个分隔点来看的话,2001年后,运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在增强的,而且近年其RCA指数开始超过了1。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其他商业服务业,其RCA指数只在极个别年份高过1,不过从长期趋势看,它的RCA指数在缓慢的上升。其他商业服务业的RCA指数在1991年达到最高点1,之后一直下降,一直到2002年开始回升。
二、结论及评价
(一)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特点
本文用TC指数、出口市场份额以及RCA指数分别观察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强的。它的TC指数为正,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在三个行业中最大,且RCA指数也一直高于1。从TC指数和RCA指数两方面看,都可以得出运输业处在竞争劣势的地位,但是劣势在不断减小。
关于除运输和旅游之外的其他行业,从市场份额和RCA两个方面看,都可以得出其竞争力仍然比较弱的结论。如其市场份额仍然最小,RCA指数仍然小于1等;但2001年之后,其他商业服务业的市场份额高于平均水平,RCA指数也在不断上升。由于本文在对后两项指标进行比较时,无法得到更细致的行业分类数据,所以无法更细致的解释各个行业的变化。但是从TC指数方面看,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在增强,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业、电影音像业的竞争力持续处在劣势,且无好转的迹象。
可见,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比较迅速,但国际竞争力整体仍然比较弱,而处于优势地位的行业仍然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一些现代新兴服务行业,如专有权使用与特许、保险、电影音像,这些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服务业,中国的劣势地位更加明显。这说明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仍然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评价
本文认为,从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和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以及推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出口仍然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反,发展资源密集型的服务业和服务产品出口就不应该值得鼓励。
发展服务业,进而推动服务业出口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有重要意义。首先,面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约束加强的现状,制造业在某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受阻,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服务业相对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容纳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同时节省自然资源,必然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下一个目标。然而,我国最大的国情仍然是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关键,因此,不能因为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就忽略了就业问题的存在。
而当前,中国也正面临着一个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同时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好机会,即服务外包的出现。目前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考虑,将一些非核心业务职能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做,利用这样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迅速提高服务出口水平。利用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深入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水平的成本低、效率高的方式。
另外,服务业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就会导致服务质量低下,无法满足潜在的服务需求,更无法满足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对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各层次教育,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培养能够适应后工业化社会的综合型、国际型人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供给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3
按照新的理论框架:竞争力分为当前短期竞争力(综合经济竞争力)和未来长期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
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长期竞争力,是推动支撑城市永续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因素及有机构成。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是能确保当前和未来最持续、最有效率地创造财富,为世代居民提供最多福利能力的城市。依照理想城市的这些方面,通过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瞄准世界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长期的研究,我们认为,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具体由八个理想城市有机构成:
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
现状与格局
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是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选取表现产出价值的当前指标――“地均GDP”和“GDP”年均增量,同时反映当前创造价值的规模、速度和效率,选取全国及港澳台293个城市样本。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基于以上八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别提炼出了六到十个核心指标,选取港澳及内地地级以上287城市做样本。采用相关统计计量方法,可以计算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分析包括港澳台在内293个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状与格局,以及港澳及内地287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现实状况以及与理想城市的差距。
1.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比较。2012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进入二十强的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和成都,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6位。可见,区位优势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城市的行政等级来看,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明显高于其它地级城市。
从全国及各大区域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来看,港澳台城市、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环渤海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区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依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从区域城市内部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来看,港澳台城市的变异系数最高,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和环渤海地区次之,中部城市的变异系数最小。
2.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比较。2012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青岛、无锡、济南。和综合经济竞争力一样,仍是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其中,港澳台地区占2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3席。进入二十强的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长沙和成都,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位列第30位。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相对差距来看,无论是全国总体水平还是区域内部差距都要小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
从全国及各大区域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来看,港澳台城市、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环渤海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三大区域内部变异系数均要小于全国总体水平。其它区域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依次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从区域城市内部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来看,除了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外,其它各区域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全国总体水平。
3.城市竞争力指数的横向关联。2012年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与综合经济竞争力还呈现出典型的倒U型关系,即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在初期会随着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上升而迅速增加,但上升至一定阶段后,可持续竞争力的上升幅度会有所趋缓,甚至会出现下行趋势。因此,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现实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大小,而在于如何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中国城市的发展后劲,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
4.城市竞争力指数的纵向比较。2012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相对于2011年和2002-2011年的平均排名变动幅度较小,表明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在时间序列上有很强的传承性,而在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竞争力十强城市的排名波动幅度较大。表明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越强,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因此,对于可持续竞争力排名较低的城市,其发展转型的压力也就越大。
问题与挑战
1.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舍本逐末。中国内地多数城市不仅没有达到以人为本,而且距离一般性宜居也有差距。宜居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141,变异系数为0.3153。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第二,偏向于硬件设施,大型设施建设,忽视软件设施建设,小型配套设施建设。第三,城市建设投资不足,往往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和华丽外表,轻视排水管道等地下设施。第四,重视物的运行和车的方便,轻视人的流动和人的便利;第五,城市建设行政化严重,中小城市投资不足,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不全。第六,大中城市“城市病”开始集中爆发。
2.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亟待转型。多数城市创业至上条件和氛围远未形成。2012年宜商城市指数均值为0.3170,变异系数为0.4748,在八个分项竞争力中表现相对较差。第一,对宜商城市的目标定位有偏差,不顾自身资源禀赋,一味采用全盘推进的策略,呈现盲目抢占宜商城市高地的状态。第二,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招商引资或者鼓励本地实业发展的过程中,常采用的办法是给予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确实大大降低了“要素成本”,易于实现各类资本和项目的落户,但是却忽略了更为根本的商务环境的优化建设。第三,“虚而不实”地打造宜商环境,一旦企业入驻,招商引资目标得以实现,又以各种借口对优惠政策大打折扣,缺乏目标性和长远考虑以及对“利益”的尊重和恰当引导。第四,地方政策法规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企业的初创审批、经营纳税等难以清晰地按规则办事,审批程序较为繁琐,人情世故因素较高。第五,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中国城市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而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通常将精力和优惠政策倾向于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而对中小微企业的关注不够,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3.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压力巨大。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水平低差异大。2012年城市和谐指数均值为0.3751,一线城市压力大,东中部二三线城市的和谐度较高,西部贫困地区和谐度低、东中西部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相对封闭和落后,城市政府的行政透明度整体不足,对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回应较少,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评价较低。第二,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地区的公共支出水平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则相对较低。第三,城市每万人口犯罪率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第四,户籍歧视严重。外地人、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等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在287个城市中,户籍完全放开的仅有4个。
4.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建设充满挑战。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935,离广大人民的期望和理想城市的目标仍有不少差距。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环境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呈爆发式增长,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二,生态城市止于口号。截止到2011年, 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有230个,达到80%以上;提出低碳城市目标的有133个,占46%;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已经达到259个,占全部城市的90%以上。但绝大多数城市相关实际措施少,很多城市并没有制定生态的城市规划或者未能严格按照生态城市的标准执行。第三,经济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两难选择,缺乏国家层面生态建设的制度框架,缺少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第四,生产方式仍旧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第五,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将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企业和污染源放在本地区的边缘地带或江河、湖泊、海洋中,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公用地悲剧”的发生。
5.创新驱动型的知识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城市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步伐缓慢,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并未建立。知识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328,变异系数0.191。第一,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少。286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均值下降了1.1%,其中技术进步是上升状态,提高了4.1%,但综合效率确实呈现明显的下降,降幅为5%,其两个分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下降了2.4%和2.7%。从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情况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占比仅为41.6%,而58.4%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无任何改善。第二,创新要素投入比例低。过去十多年间,286个城市R&D占GDP比重的均值仅提高了0.6%,而54个重点城市的R&D占比均值也仅是提高了0.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如2011年北京、上海在专利申请、数虽然高于香港,但是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却远低于香港,人均高端服务业增加值香港是3.7万元,北京、上海分别是2.1万元和1.3万元。第四,中小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建设比较遥远。中小城市投入绝对值少、人才匮乏、以前的科技投入欠账较多,严重的影响我国知识城市的全面转型。
6.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中国城市的全域城市竞争力指数离理想城市的差距最远,并且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也最大,在可持续竞争力指数的八个分项中,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最低而变异系数最大。首先,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收入比在2002年为3.11:1,而在2011年达到3.13:1。其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再次,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无论在数量、质量、品种和属性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最后,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适应性来看,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城乡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滞后于非农产业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指出,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列、长期维持较高增速的中国,其国家竞争力已由1990年的第73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17位。中国力争2020年进入G20五强,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而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是“梯次追赶”。
蓝皮书根据独立开发的国家竞争力基本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选取了全球100个主要国家,从竞争力产出的角度,对1990到2008年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法国。
蓝皮书指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如果继续提升自身的规模竞争力,不仅要扩大数量,还要从结构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经济转型。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产业膨胀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必须立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提升结构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目前中国的整体效率竞争力处于世界中游偏下的水平。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日本、韩国远远领先中国。中国应向日、韩两国学习,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1位,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人力资源素质指数反映了本科学历以上、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占的比重。2004―2008年,美国、日本一直高居人力资本构成指数的冠亚军,加拿大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也有较强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在教育与健康方面,蓝皮书也指出,我国的教育与健康指数在2008年为0.453,在G20中排名第14名,较2004年提升了2位,进步比较明显,但与欧盟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和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比例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与中国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指数一直排在第4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但指数值却不及欧盟的1/10,也只有美国的1/3,差距很大。世界著名高校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欧盟作为整体优势非常大,其他国家在这一指标上与欧盟差距都很大。中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在金融体系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体系最完善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其次是英国和德国。中国排在第12位,排名靠后,但近五年来中国的排名在不断上升,2004年和2005年均位于第18名,2007年上升到第11名。虽然进步较快,但金融体系指数依然较低,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中国的存贷利率比其他国家要高,说明我国银行业利润率较高,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在G20国家中排名中处于第6位,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德国和韩国,但指数值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从2004年的第10名稳步上升到2008年的第6名,指数值也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近五年来不断提高。著名研究机构数量排名中前三位依次是美国、法国和德国,中国一直处在第7名。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达到329个,中国为61个。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体现――超级计算机拥有量排名中,中国排在第7名,低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08年,中国在超级计算机500强中拥有的数量为15台,排名第一的美国290台。
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蓝皮书认为,2004―2008年,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由第5名上升到第4名,略高于英国和德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是欧盟,达到284处,其次为意大利(44处),中国(38处)居G20中的第3位。蓝皮书预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为提升竞争力,蓝皮书建议中国采取“梯次追赶战略”,具体而言,梯次追赶战略就是高端引领、重点跨越、规模竞争、多层合作、国家营销、内外互动、制度创新。高端引领就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提升本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既可以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引入国外高端产业,也可以依靠技术创新或产业融合催生高端产业。既要保证传统产业优势和就业渠道,又要避免因“腾笼换鸟”而出现的产业断档和真空状态。重点跨越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七大战略性产业,利用这些制高点带动中国的整体发展。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有14个省份迈入万亿俱乐部。这标志着中国以一省之力与他国竞争力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应以规模优势掌握全球战略的动态制胜点,影响区域和全球市场。
蓝皮书希望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复旦大学: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2010年10月27日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称,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在根据报告的评价方法得到的2009―2010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美国以总指数5.31高居75个国家和地区总指数排名第一,中国以略高于日本的总指数4.58排名第二,排名3~20位的分别是日本(4.57)、德国(4.55)、英国(4.43)、加拿大(4.37)、法国(4.34)、澳大利亚(4.17)、丹麦(4.04)、西班牙(4.03)、瑞典(4.02)、瑞士(4.00)、挪威(3.98)、荷兰(3.97)、俄罗斯(3.95)、意大利(3.95)、中国台湾(3.91)、芬兰(3.89)、巴西(3.86)、韩国(3.86)。报告说,中国在经济表现维度和条件维度上得分最高,而在内能维度和环境维度上的得分偏低。这本报告的结果可以作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种解释。但是,中国的问题也还很多,比如半市场经济和收入分配机制的扭曲等。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东北三省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10-2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中央地位,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年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总值额约为38亿美元。自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必将导致东北三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本文通过对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的测算,来分析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所显示出来的竞争力,并提出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 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近几年来,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额在不断增加,农产品贸易在全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2008年,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达到13.1%。
资料来源:根据《辽宁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历年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3-2008年间,辽宁省相比上年农产品出口额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4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120.8%;吉林省农产品出口额总体上呈波动性变化;黑龙江省除2004年有所下降外,剩余年份均有所增长,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额总体上变化不大。二是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2003-2008年间,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比重平均为13.6%。其中,辽宁省所占比重最高,吉林省、辽宁省次之。
2 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指标是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和贸易竞争力(TC)指数,对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与分析。以下数据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各年相关数据整理和计算所得 。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商品的出口额与世界上该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MS=Xij/Xwj
其中,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j产品在世界上的总出口额。从理论上来讲,某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其国际竞争力越强;相反市场份额越小,国际竞争力越弱。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3-2008年间,全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比值不高在4%左右,而同一时期,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具体表现为:辽宁省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2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RCA=(Xij/Xi)/(Xwj/Xw)
其中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或地区)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 wj表示j产品在世界上的总出口额,Xw表示世界上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RCA≥2.5,i国在第j类产品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1.25≤RCA
从表3中的RCA指数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都明显高于全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体到各省份而言,辽宁省除了2003年外,其余年份RCA指数均介于1.25和2.5之间,说明辽宁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吉林省RCA指数在2003-2008年间,RCA指数均大于2.5,说明吉林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黑龙江省农产品RCA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RCA指数可以看出,2003年黑龙江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2004-2006年黑龙江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2007年和2008年黑龙江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3 贸易竞争力(TC)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公式为:TC=(Xij-Mij)/(Xij+Mij)
其中,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Mij 指i国(或地区)j产品的进口额 。
国内一些学者对贸易竞争力指数做了以下分类,0.8≤TC≤1,表明产品具有高竞争优势;0.5≤TC
从表4TC指数可以看出,2003-2008年中国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中国的农产品处于一定的竞争劣势。而东北三省农产品的TC指数均高于全国水平。具体到各省份而言,辽宁省的TC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TC指数均介于0和0.5之间,表明辽宁省农产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吉林省的TC指数波动性明显,其中2003年、2005年、2006年的TC指数介于0.5和0.8之间,说明这三年吉林省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竞争优势,而2004、2007、2008年的TC指数介于0和0.5之间,说明这三年吉林省的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相比2003年,黑龙江省其余年份TC指数有所下降,除了2004年和2008年外,TC指数均在0.5之上,说明黑龙江省农产品具有较高竞争优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长期呈上升趋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个别年份虽有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农产品出口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总体来看,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并不高,需进一步提升。
3 提升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1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过去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东北三省应当在农业调整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对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配置进行调整,扩大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较高的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方面发展,从而提升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2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同美国等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相比,东北三省出口的大部分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条件下,要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我们必须在科技兴农的方针指导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科学技术贯穿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东北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3 树立农产品自有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形象好、信誉度高的农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东北三省应充分利用其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品牌产品,树立自有品牌,提高质量水平和加工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和企业的农产品利润以及出口积极性,从而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4 开展国际合作, 拓展周边市场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中心,是我国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枢纽,具有发展国际农业合作的区位优势。因此,东北三省应当充分发挥其地缘经济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同东北亚各国大力开展农业技术人员、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农业合作,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国际市场的作用,从而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广翠.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J].人口学刊,2005,(2).
[2] 王为农,贾玉良.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2).
[3] 刘清芝,王勇.东北三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分析与政策取向[J].农机化研究,2008,(9).
[4] 潘文卿.面对WTO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