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控制工程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控制工程;工程教育论证;课程融合;教学改革
1《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把控制论融入到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来解决机械工程中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为日后学生成为工程测试人员必备的骨干课程。《控制工程基础》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以机械系统、电网络系统为背景,阐明了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在各理工科高校中广泛开设,为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把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作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2教学改革的举措
2.1根据工程教育论证的评价体系修订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控制必备的基础知识,对照工程教育论证的评价体系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修订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掌握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基本术语和定义,理解机械控制工程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具备将控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和解释的能力;掌握经典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训练分析研究机械工程中有关信息的传递、反馈及控制的能力;培养一般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并具备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或实验、实践等手段对不同系统方案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作出客观比较与评价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备确定设计目标和任务的分析能力
2.2明确教学主线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建立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其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这条教学主线,明确课程内容主要讲授的6个章节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让学生把抽象复杂的联系起来形成以下共识:绪论是让学生对控制系统有一个整体认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运用动力学、电学及专业知识,建立机械系统、电网络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与系统方框图;时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运用传递函数求解系统在某一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计算和分析其性能指标;频域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另一种方法,令传递函数中的s=jω,则系统可在频率域内分析,绘制奈奎斯特图和Bode图,分析系统性能;稳定性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的首要条件,利用传递函数的系数、奈奎斯特图和Bode图都可判断系统稳定性;误差分析是研究控制系统的准确性,理清误差与偏差的关系,系统在各种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2.3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紧密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正确处理好学时少、内容多、基本要求不能降低的矛盾。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突出讲解控制理论基本概念、系统数学建模、时域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及系统误差分析等重点部分。教学中紧密联系工程生产实际,侧重讲解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及其相互联系,减少一些定理和公式的详细推演,或把复杂抽象的公式及推理,换成简单易懂的案例表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比如讲解劳斯判据是基于特征方程式的根和系数关系建立时,以方程x2+3x+2=0为例更易让学生理解。将MATLAB、Simulink应用于《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在教学穿插演示二阶系统的响应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奈奎斯特图、Bode图、SIMULINK仿真。
2.4与其他课程教学融合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与机械专业其他任课老师沟通,寻求其他课程中与控制相关能扩展的内容,采用课程间的互相融合教学,实现课程之间的相关衔接。让学生拓宽思维,积极思考,把专业的各课程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实际工程的完整体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5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程作业和小论文情况,课程作业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小论文分析行业前沿发展,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比较,主题部分引用和评述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考试占70%,题型主要以客观题、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综合题为主。
3结语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该课程从时域、频域两个方面系统地对经典控制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重点讲述了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地方法论,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以下问题,大大影响了对控制理论知识的掌握。
①课程所讲的控制理论相对比较抽象,教学推导过程相对复杂。在工程上如果讲述简化,就会让学生很难理解。
②因为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因为它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③由于学生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做不到融会贯通,不能把这些相关的学科整合到一起进行问题解决。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对近些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和探索,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教学内容的调整
考虑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主要问题就是基础知识不太扎实,而毕业生大多数都将到生产一线进行工作,因此在大学阶段的时候,学校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要以扎实学生基础为前提,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为辅导,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要突出应用性和工程性,并且要跳过繁杂的教学推导,将内容给学生讲解明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比如在讲授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时,可以略去推导过程,只讲解结论就可。在介绍Naquist稳定判据时,不必讲授判据的来由,理解稳定判据并能够正确使用就行。
由于机械专业没有安排《信号与系统》和《积分变换》课程,那么就需要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要能够补充相应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有些概念是在《信号与系统》课程里定义的,但是本专业课程只是简单阐述或者根本不讲,比如:激励和响应,只要求理解不讲准确定义。《积分变换》中详细介绍了拉氏变换的内容,因而必须将拉氏变换补充进该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做到把课程内容讲授的详略得当,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与探索。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课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着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和目的来进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只是手段。整个讲授中,围绕“自动控制系统”这一中心,抓住一根主线,即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校正。
比如系统建模有数学描述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函数等,还有图示方法的系统框图和信号流图等;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我们同样有时域和频域的代数方式、Naquist图和Bode图的图示方法;校正分析同样有解析方法和图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把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及时传达给学生,比如控制理论中的“反馈”,可以结合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或作业中的问题,介绍学生传递给教师的反馈信号,以及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反馈信号如何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等,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把控制理论发展历程中科学家的故事穿插其中,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控制理论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这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便于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堂节奏还要布置一定量的典型课后作业,并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还要能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之处。
2.3 实践教学环节的充分利用
2.3.1 改革传统实验,增设计算机仿真实验
目前,《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实验课主要是依附于理论教学。我们应该围绕实验的教学目标,按照基本知识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改革传统实验,增设计算机仿真实验。而实验内容的选择则是整个实验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主要处理的就是以传递函数为主要特征的经典控制和以状态空间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控制中的问题。该工具箱主要是对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供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利用该软件的现代功能,开设典型系统的时间响应和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等项目的仿真实验,上机实验指导书可以根据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进行编写。而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开发,既能够节省投入资金,又可以拓展实验项目。只有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开设,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3.2 利用实习的机会,学习控制理论
开设本课程期间,学生有外出实习的机会。尤其对于机电产品比如高层住宅中运行的电梯、啤酒生产线、混凝土搅拌站等,多观察,勤思考,学习信号的检测、传递与系统自动控制的实现等。用所学理论能够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必将提升学习兴趣。
2.3.3 毕业设计是控制理论应用的最好时机
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结合的一个平台,也能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近些年,学生完成的相关毕业设计题目如:粮食水分测试仪的研发、塔式起重机的遥控设计、粮食自动称重系统和单片机控制输液装置等,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机电结合产品中控制工程理论应用的思考。
2.3.4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实践活动
河北省高等院校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设计大赛”,有经费支持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各种机器人大赛,师生都可以观摩学习;还可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这些都会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而且这些活动都会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控制工程的理论知识。
3 结束语
关键词:机械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0-02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和内容抽象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一直是授课教师所不断追求的目标[1]。2011年,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遵循卓越工程师“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上海理工大学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等多门机械专业骨干课程进行了改革,本文将从改革思路、具体方法等方面将课程改革的做法进行论述。
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普遍存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内容抽象等问题,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3]。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紧扣卓越计划精神实质,提出“保证基础,重在应用,教法先进,强调实例”的课改指导思想,进一步制订出课程的改革方案。
二、“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1.保证基础,重在应用,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质是使工科教育回归工程,面向工业界。在“保证基础,重在应用”的指导思想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改革。杨叔子主编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材内容完整,案例经典,同时获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理工大学一直将该教材作为授课教材,但在机械专业课程数目增多而总授课时数却在减少的大环境下,“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理论学时数由48课时减少至32课时。因此,在课堂中追求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对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在保持理论框架完整的基础上,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减。对推导过程冗长、对学生理解基础理论帮助不大的内容去除,减少课堂单纯的理论传授比重。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完备的机械控制理论体系,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在减少理论的基础上,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应用实例,更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教材第五章的系统稳定性为例,在新的自编教材中,弱化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严谨的数学描述,而是突出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统稳定性在工程应用中表征。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主要以罗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判据为主,而根轨迹的讲授仅限于方法的介绍。在减少纯粹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幅增加教学实例,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象,增强对控制理论的感性认识,而实例的如何选择将在下文介绍。
2.教法先进,发挥工具软件的辅助教学功能。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高性能数值计算软件,现在已成为适合多学科的功能强大的科技应用软件。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主要处理以传递函数为主要特征的经典控制和以状态空间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控制中的问题。该工具箱对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4]。另外,Matlab提供方便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将Matlab控制工具箱的相关功能集成一体。Matlab仿真工具箱(Simulink Toolbox)为实现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具,师生通过Simulink,能方便地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5]。将Matlab软件引入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在很多学校已做过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海理工大学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理论课程进度,将相应的Matlab知识添加到课程教学。以第三章中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为例,对照课程中的一阶、二阶和多阶传递函数,利用简单的命令,方便的实现传递函数对各种信号的响应仿真,并通过改变传递函数的参数观看传递函数动态响应的变化趋势,不仅达到一般的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工具软件强大的“即时所得”功能使学生参加仿真实验的积极性大大为提高。
3.面向应用,突出实例教学。按照“卓越计划”的突出创新的要求,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的每一单元后增加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工程案例分析,突出工程背景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以往课程授课中存在的理论比重偏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弊端。教材每一理论章节均附3~4个与本章内容紧密相关的工程实例。实例选用的原则:应较全面的包括启发型、认知型和设计型工程案例[1];讲述实例对象应是机械工程人员熟知应知,或对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实例内容的编写应该注意包括如下环节:问题及发生现象简介、问题或现象的简要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等。以教材第五章系统稳定性为例,在新的自编教材中,选用了4个典型的机械工程中常见的现象或系统:金属切削过程中的颤振现象、电液伺服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静压轴承及其稳定性分析和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稳定性分析。这四种现象或系统在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发生的现象或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在教材中对每一个问题的产生原理通过与稳定性原理进行结合,使学生学习时理论知识具有落脚点,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其本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又借助工程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旨在提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通过课程改革和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袁明新,王琪,洪磊,张鹏,申.数字仿真在机械控制工程教学中的强化应用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4):182-184.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30.
[3]白丽克孜・尤努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法探讨及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3,(13):159-160.
[4]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王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5):76-78.
关键词:控制;自动化;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42-02
一、目的
控制工程基础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从事控制类研究的基础,具有知识点多和理论性强的特点[1]。由于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导致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内容也受到所选教材的局限而更新缓慢,进而产生教学内容单一化、学生学习吃力、教师讲解费力等问题。
本文在总结已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引入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教学内容要兼顾学校的行业特色,充分考虑煤炭行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自动控制技术的需求,与实际问题结合进行讲授,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解决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创新方法
1.教学内容改革。《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综合性、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优化课程设置总体的角度出发,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确立了以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综合为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主线,构建了由时域分析、复域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4个模块构成的知识体系。
对教学内容改革,以突出控制理论的物理概念及工程背景,淡化数学证明为原则,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方式,理顺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使教学内容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突出煤炭行业特色,体现控制理论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发展的最新动向、最新技术,弥补在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与教材的滞后等方面的不足。
(1)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为课程主线,强调工程背景。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概念抽象,涉及面广,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采用的教学思路是:从课程的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综合设计作为课程主线,强调煤炭工程背景,突出能力的培养。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前提。系统分析方法是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是控制理论教学的重点[2,3]。系统设计是综合利用理论知识使系统的性能指标全面满足要求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也是教学的难点。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就抓住了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不同方法的理解。
(2)结合控制理论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控制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在非线性控制、分布参数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4]。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发展有一个较好的把握,注意处理好经典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的关系,从中选取一些比较符合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在讲课过程中及时介绍给学生,以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近几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通讯及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煤矿上的广泛应用,煤炭行业的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程度大大地提高,因此教师应结合煤炭类电子信息的发展讲授。另外,可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发展的最新动向、最新技术,弥补在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和教材的滞后等方面的不足。
2.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尽量结合专业实例。还可采用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以及在教学内容转换时适当留一些悬念,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由于公式多、绘图量大且准确度要求高,很多内容非常适合多媒体授课方式[5]。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来不及做笔记,并且也减少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交流。采用的方法是将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多媒体相结合,对于存在大量图表、公式和曲线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基于MATLAB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把MATLAB作为一种基本工具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利用MATLAB可以快捷的得到理想的结果和直观的曲线图,教学效果和效率均有明显提高。
(3)采取答疑质疑相结合的辅导方式。答疑和质疑是教师辅导学生自学的两种重要形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过程中,大多数对课程的掌握能力较差,或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平时主动找老师答疑的情况较少。可以采用答疑质疑相结合的辅导方式,以主动质疑为主,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集体辅导的形式统一解答或进行专门讨论。
(4)其他教改举措及方法。①利用典型示例、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科研实践和专业发展讲授课本内容。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应用是有一些差距的,结合科研实践讲解比单纯依赖书本传授知识,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的创造性思维。②实施灵活的实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同学给定实验题目进行实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开发实验。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创新实验基地,结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如通过控制系统建模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参观工厂体验实际的工业控制系统,等等。
3.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应有计划的修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大纲,将模拟实验与数字仿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MATLAB语言作为控制系统的仿真平台,扩大实验内容,增加具有设计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项目,提高实验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不但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有相当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课内实验内容设置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紧密结合专业,以实际应用为主,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内容;在每个实验设计中,都增加一些加宽、加深的内容,以使那些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重点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主要是检查和指导。同时,在特定的时间实验室对学生开放。
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将MATLAB仿真语言贯穿控制类课程设计体系整过程,跟踪国际与国内重点大学的主流教学体系;其次结合新型实验教学设备,重点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的开出,提高综合性设计项目的比例;最后,结合新的实验设计教学体系与内容,实施更加开放式的教学,从而更加突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创新能力培养。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第一建立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建立大学生实践活动基地,体现煤炭行业的自动化特色,突出控制理论在煤矿自动化中的应用。
三、取得的成果
我院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果,如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出版校内自编教材1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承担与课程相关的校教改研究项目1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取得良好成绩,获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交互系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果,在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中多次获奖。
四、结论
本文结合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以煤矿自动化为主要特色,通过教学内容、实验和课程设计改革等教学环节,通过开放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充分利用特色专业实验室等条件和手段,加强课程教学的煤炭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编写特色教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和专业特色,开发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视频资料,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网站,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创新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以后的教学实践开辟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满红,王琳,邹存名,冀勇钢.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5):71-72.
[2]孙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电子制作,2014,(5):115-116.
[3]李冬霞,石庆研.《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153-156.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 工程造价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策略
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其工程造价涉及到建设费用、设备和工具购买费用、火力发电设施的安装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合理控制这些费用,能够更好的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所消耗的资金投入,更好的推动火力发电厂的良性发展,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控制的工程中需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并且要实现全过程控制。下面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投资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在火力发电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投资阶段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能够为今后的造价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在火力发电厂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投资防范措施,进而更好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水平。通常情况下,火力发电厂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水平不能够选择过高,否则将会脱离火力发电厂的实际运营情况,也会和我国的国情背道而驰,出现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但是标准也不能够太低,否则将会影响到技术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火力发电厂的实际情况,综合当前市场状态和国情,合理选择建设标准水平,为今后的编制、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的尺度,为造价的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要做好投资估算工作。基本上来讲是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估算,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有很多的原始数据,例如火力发电厂用电率、标煤单价、日常修理费用等,造价的控制者需要将这些数据提供给编制单位,这样能够更好的利于对投资估算中的各项费用进行逐一分析,确保投资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有利于造价基建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工作。
二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策略
在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以节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首先,要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最为有效的造价控制举措,通过这一措施,能够确保设计阶段的造价不会超出投资的限额。在具体的应用操作中,需要严格的根据已经批准的投资估算进行初步的设计,之后再利用初步的设计概算实现对施工图设计的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需要确保每一个专业都要按照分配的限额进行设计,这样能够降低不合理变更发生的几率。
其次,针对限额中的不适用项目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火力发电厂基建项目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定额不适用的项目,如果电力行业的定额也没有这一项工作的话,就需要根据类似工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单价估价表的编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定额水平和施工材料的差价,并且要认真的分析批准概预算,并对概算中的各种费用组成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好节约资金的方式,进而达到造价控制的目的。
最后,需要对设计概念实现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在设计阶段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入原值、现值以及终值三个概念。原值就是根据概算编制时的费用计算出的造价;现值就是按照工程批准开工年份对原值进行调整之后的造价;终值就是开工之后对年份度投资产生价差和现值进行叠加之后的造价。在实际动态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这三个概念,这样在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中,造价的控制者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对预算的动态管理,进而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三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策略
施工阶段是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整体建设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其中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资金投入,因此说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造价控制工作,并做好该阶段的预决算制度建设。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确保造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由于施工阶段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造价的控制工作需要层层把关,并且要根据部门分工的量价审查制度开展有序的工作。即先由各个专业进行工程量的审核,之后再由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复核,这样更有利于得到较准确的单位工程造价。
其次,要建立健全造价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火力发电厂的基建项目涉及的环节和施工内容较多,这样造价控制工作就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并且要明确责任机制,需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确定每月工程进度款的合理拨付,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也能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施工的进度。
最后,要建立起工程设计和变更设计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对设计的变更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因为变更而导致的工程量增减清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西安擦很难过签证制度来讲,则需要对现场签证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造价控制策略
对于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来讲,做好竣工决算是一项关键的工作,也是竣工报告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这一工作,能够对新增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有效的核算,并且能够有效的分析投资的效果,进而逐步的完善经济责任。火力发电厂的规模较大,涉及到的环节较多,牵涉范围较广,因此说除了整个工程的费用之外,还需要做好各种管理费用、监理费用、征地费用等的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竣工结算比较简单,只需要相应造价工作人员的配合即可,但是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竣工决算还需要有财务人员的配合,使其能够和造价控制人员进行合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处理竣工决算中涉及到的多种财务费用问题,以及对其中的归类和分摊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五 其他造价控制策略
工程造价的控制需要贯穿在火力发电厂基建项目建设的始终,上文中对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造价控制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控制策略。
如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能够合同双方的责权利有着较强的明确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所以说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合同管理。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离不开合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为造价的控制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火力发电厂内部的管理工作,同时需要和地方政府协调好,为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资金的节约。
结束语:火力发电厂基础设置建设项目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好造价控制工作,节约资金,并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造价控制工作需要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始终,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各阶段造价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造价控制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最大限度的节约火力发电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参考文献:
[1] 安福虎 大型火力发电厂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基建投资的策略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第07期
[2] 孙艾艾 火力发电厂工程造价控制浅析 企业导报,2009年第03期
[3] 高健 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广东科技,2007年第S1期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分析
1.1发展第二阶段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展第二阶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此阶段已经到了空间技术时期,此时的控制工程性能更加优化,并且在数字计算机融合下,使分析设计得到有效实现,而且还使多输出、多输入以及非线性等复杂系统得到有效完善。另外,还能够得出更加优化的控制模式,从而使现代控制理论更具完善性及科学性。
1.2发展第三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如今,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日趋成熟,无论是系统的结构方案还是整体设计,均显得十分成熟。并且,能够完成分解方法以及协调处理的相关基础性理论研究。对于智能控制理论来说,是基于控制理论更为深入的一种扩展模式,能够完成控制信息的传递,使人类实现进行智能化活动。总之,现如今控制理论研究以及控制工程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2.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具体应用探究
基于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应用当中,其核心内容是最优控制。在对最优控制进行研究的情况下,需充分满足相对应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将最优控制方案得出,进一步在获取性能指标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基础上,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效果。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过程中,还会涉及两类极具典型性的研究策略:其一为PDI控制器;其二为Ka1man滤波器。在诸多实际系统当中,这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为了使投入应用的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有效实现,通常需要利用线性模型加以证实。从具体层面分析,上述两类方法还能够应用在非线性系统证明上,研究者对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反馈机制加以利用,进一步进行定量研究便是结合了上述两类方法。从现实生活层面分析,对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来说,在水槽内水位的控制利用较为广泛,同时在对电加热器温度的控制中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自动控制主要是对自动化的高度及温度测试仪进行了充分利用,进一步使测控目标得到有效实现。结合相关学者作出的研究,可以发现对控制理论进行应用,不但需要做好结构及性质层面的分析,还需要对系统运行状态加以调控。并且,反馈概念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通过反馈主要使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工程智能化,工程智能化将进一步使工程相关系统的性能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对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来说,在应用方面是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在充分融合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为企业生产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供保障依据,进一步使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实现。
3.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现如今,控制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并且在融入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控制工程在各大企业中具备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使企业相关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得到有效强化。显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大领域值得深入研究,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势必能够为社会经济的稳健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作者:牟铭 李懋蕊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能源与环境
作者简介:赵兵涛(1976-),男,陕西户县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74-0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研究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其大气中输运规律的科学和技术。现有高校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相当部分具有专业倾向性,例如体现化工类、热能类、矿冶类和交通类特色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等。为推进经济、能源与环境(Economy,Energy and Environment,3E)工程问题的解决和适应该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成为我国高校能源与环境类本科专业必修或主干专业课之一。
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过程的首要部分,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结合上海理工大学培养能源与环境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定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总体目标要求密切围绕能源动力类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在服从现有环境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要求、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更加注重提高素质和侧重专业特征,培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具有鲜明热能动力类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校重点建设课程的过程中,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本文将从以上方面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以期对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一、体系架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具体目的即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从工业废气中去除大气污染物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其典型净化工艺的设计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建立系统化的、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创新的课程体系架构。课程体系架构的建立有助于课程结构条理化、层次明晰化。此外,课程体系架构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架构总体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内容建设
在上述课程体系架构的具体过程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能源动力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相交叉的背景和特点,采用侧重、扩充和压缩等优化方法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建设重点进行了改革探索。
教材是课程内容建设的蓝本,尤其是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的合理选择与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适用专业、授课对象和培养层次的不同,目前已有多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系列教材被用于课程教学,[1]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为郝吉明、马广大等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近年来,由于出版业的国际化,国外的著名教材也被引进和吸纳到课程教学中来,例如Noel de Nevers编著的《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2nd Edition)[3]及其影印和中译本。这些国内外教材在内容设置的系统性、新颖性与前沿性和生动性与趣味性都具有独到之处。经过比较,采用文献[2]为主要教材,其他作为参考或辅助教材,相辅相成,结合学习。
为更加适应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要求和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调整。主要原则是选择借鉴、批判吸收,同时体现教学内容科学性、专业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的模块化。为便于全方位立体化掌握课程的结构、理清课程的脉络,尝试采用知识主线与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即全部内容按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设备设计及运行条件这一贯穿全局的主线进行,并结合具体内容将其模块化,如图2所示。
二是内容的倾向性与前沿性。即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努力做到结合专业特色对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例如强化了固定源燃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内容、典型污染物PM、SO2、NO、CO和汞的形成机理;重点讲述了燃料燃烧过程中所需理论或实际空气量理论或实际烟气量的计算方法;简化了大气污染气象学基础,强化了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及其推论和在特种气象条件下的应用;重点讲述了颗粒的粒径分布及颗粒动力学基础,加深了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机理、应用与设计;强化了SO2、NO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简化了移动源污染控制、VOC和全球温室效应的内容;补充了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CO2的捕捉与封存以及汞污染控制的相关知识。
此外,结合所讲内容的前沿性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例如在概述部分适逢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于是着重以新标准为基础并将其与原标准GB3095-1996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与剖析,包括污染物种类、阈值、功能区分类以及AQI的技术规定(HJ 633-2012)等,以加深理解。又如在排放标准别选取与能源环境专业特色密切相关且最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代替GB13223-2003)比较讲解,并让学生课后登录环境保护部网站的环境保护标准栏内查阅汇总最新的相关标准。在颗粒污染控制部分,补充了目前国内外关于PM、汞形成机制与过程、存在形态、控制方法等知识;在气态污染控制部分,更新了再燃脱硝和催化还原烟气脱硝的最新进展等知识;补充了CO2的捕捉与封存的最新知识,包括陆地、海洋封存以及CO2的物理化学法(吸附、吸收、低温等)、化学链燃烧以及生物法等前沿知识;补充介绍了美国汞污染排放的规范以及汞的吸收、吸附等烟气脱汞技术的最新情况,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增强兴趣的目的。
三是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的2、3、4、5和7章,是基础性内容,构成课程的基础部分;6、8、9、10章,是实际应用内容,构成课程的应用部分。课程重点和贯穿主线是由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至基本理论,再至基本技术和设备设计。为实现在体现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在设备设计和运行条件等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引入真实的工程设计案例,以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对电/袋除尘的设计、脱硫设备的设计运行等。
三、教学方法与条件建设
除教学内容外,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一是适应新的大气污染控制形势的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启发式教学,根据国内外本专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授课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始终紧跟国内外的学科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结合实际,引入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辅建设。
二是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包括提供工程实例的资料,对实用性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利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或实习等机会,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是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采用常规方法、多媒体方法以及网络课堂等综合手段授课,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灵活性。注重重要知识点的板书教学,在强化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系统化、逻辑化、重点化的掌握能力。同时结合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制作电子教学和实施课程上网等。例如充分发挥学校课程中心的网络资源平台优势,积极采用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电子习题解答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外,还借鉴其他相近领域的教学参考,在网上提供大量国内外名校的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网页链接等供学生课后参考自学。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经初步形成立体化、多手段组合的教学体系。
四是教学改革尝试素质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答疑方式从常规化向网络化倾斜,建立QQ群或者在线答疑等,初步尝试和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和改革考核办法,现实行半闭卷或开卷考试,加强考题设计科学化,注重全程考核等。注重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尝试通过科研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人员基础。[4,5]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方式等的培养。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已形成了5人的教学团队,其中包含热能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的人员。教学团队的学历、职称、年龄以及学缘结构较为合理。课堂教学主讲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课程的辅导、指导等主要由青年教师负责。全体在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80%为高级职称,80%具有博士学位,80%的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教育中至少一个不是在本校完成的,40%具有在国外访学经历。
五、结束语
通过对能源与环境类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建设与探索,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条件以及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特色。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加适应具有能源环境类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形势,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课程专业型、基础性、应用性的特点,进一步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兵涛.国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特点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04-105.
[2]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Noel de Nevers.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Second Editi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关键词:价值链;教材建设;细化;价值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97-03
一、引言
对于高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来说,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的问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材料成型加工及其控制工程、模具设计制造等专业知识的,能在机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环节,而源头环节就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教材的选择和编制,高质量的教材直接关系到到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价值的实现。本文利用价值链的有关理论去设计开发指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使其各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为实现人才培养进行价值增值,达到效率和价值最大化。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焊接、铸造、压力加工、模具设计四个方面,教材的选择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编制,但由于历史原因,教材建设存在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热加工类专业转向材料类学科发展,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大多转入材料学科,而铸、锻、焊专业有相当数量保留在机械学科。学科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建设出现了重复、滞后和脱节现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大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改革的方向不够清晰明确,往往是边研究边试点,在试点中积累经验、探索理论。从各校本科教改立项来看,项目或课题组基本由各学科专业的学者组成,不但没有相关学科的学者参加,甚至连高等教育专业理论工作者也很少参与。没有理论指导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可能是盲目的,成效难以预料。理论上的混乱导致教材建设也混乱,良莠不齐,诸多滥竽充数的教材遍地都是,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搞课题,随意拼凑复制去建设教材,专业学术委员会没有成立考核组对教材进行审核[1]。总之,高等院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没有合理的对教材进行选择、编写和修订。
(二)与人才培养目标分离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已从原来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可以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机械、冶金、汽车、电器、电子等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现代企业已经从原来只需要焊接、铸造、锻压等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转变为更迫切需要具有从事材料成形工艺、成形设备、自动控制等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是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出现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主要以汽车制造业、沿海开放地区的电器制造业、模具制造业、高等学校以及科研院需求为导向进行针对性培养,所培养出的能从事材料成形工艺、成形设备、自动控制及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将比原来单一专业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知识面应更宽[2],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应更好,适应性应更强,并能充分体现面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的应用型综合技术人才的特点。
从目前收集到的数十所高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普通院校,对培养目标基本上都定位于“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高度一致,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发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但各类院校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上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分工[3]。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方面,各学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比较重视,对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则缺乏详尽的要求,并且各类院校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上也同样缺乏层次上的定位。
由于各高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模式,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这种调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对专业内涵和对专业发展前瞻性的准确把握,所以表面上虽然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低层次的、不完善的临时措施,并且与原来的老专业对比来看,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印象。这种情况是由于专业内涵尚不够明晰造成的。
三、价值链分析
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价值链是一个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一系列完成的活动。价值活动是企业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它们是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础,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4]。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增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从而也影响整条产业链整体的竞争力。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由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边际利润三大块组成;其中,支持性活动由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组成;进料与后期、生产、发货与后期、销售、售后服务组成基本活动。各个活动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价值链创造和传递企业价值并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些活动被称为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用价值链分析公司企业整个流程,使之价值最大化[5]。
四、基于价值链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
本文借鉴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建材建设的基本活动主要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编写修订、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实训实习等。支持性活动有教材的评价、上课的评价、课件的开发、教材研究和再开发、教学环境、奖励政策等。通过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使教材建设在整个价值链上运行,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最大化,顺利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为社会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具体基于价值链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模型支持性活动由奖励、政策、教学、环境、教材研究、教材评价、课件评价组成;基本活动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实训实习组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都在价值链上产生价值,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动力和保障。
(一)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是教材建设的价值指导
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在于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什么规格和价值的人才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后,才能有效制定本专业的教材纲目,人才培养目标相当于树的主干,教材相当于树枝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后,就可以确知哪些教材应该开发、哪些教材应该删除、哪些教材如何评价等等。
(二)优化课程结构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的基本活动
基于价值链原理,以课程价值为约束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减少陈旧性知识,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架构来降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成本、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效率;课程流程再造过程主要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化,删除不必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简化和规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流程,增强应用性课程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效率[6,7],基于价值链优化的课程流程再造新方法由课程流程再造、课程核心流程细化两个过程对课程核心流程优化、核心课程流程评价,并且通过外部资源、绩效目标、内部资源的合力进一步综合影响核心课程流程评价,基于价值链优化的课程流程再造新循环过程起始于核心课程流程优化阶段,主要是把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部资源环境下基于流程分析确定的核心课程流程以及从用人单位外部资源环境下基于问卷访谈确定的核心课程流程,经过反复确认及验证使两者相一致,作为课程流程改进的方向。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部资源环境来看,核心课程流程通过正在从事的主要活动的观测内容确定;从用人单位外部资源环境来看,核心课程流程是由人才市场的需求决定,但最终两者定义的核心课程流程应该是一致的。在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后才能详细地进行具体的每门教材的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和推广。
(三)教材建设的价值链精细化
确定好课程结构后,必须对每门课程的教材进行详细的设计开发,根据价值链理论,确立教材建设的几点原则:第一,教材的教学大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课程结构,教材的每章的细节都要依据教学大纲来编写;第二,从教材流程始点到教材流程终点,尽可能涉及不同的核心能力(如程序设计方法与能力、力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机械基础理论与方法、热工基础理论与方法、电工电子与测控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系统设计基本能力、健康全面的人文素养、科学研究的数理能力)与其他教材之间的联系;第三,明确通识与学门教育、学类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与发展教育中各教材流程的构成;第四,采用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需求)满意度、教学课时、教学学分、优先规则和其他相关指标描述现有教材流程的绩效;第五,将教材流程分解成一系列子流程,并将根据优化结果分配到合适的子课程流程。
五、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教材建设的模型为合理地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和推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提高了理论依据,这个体系的效率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去检验,还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在价值链上建设的教材,才能使诸多因素形成价值合力,共同推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冒国兵,张光胜,张海涛,刘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陈翠欣.材料成型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3]黄长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特色化建设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赵中秋.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展与评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5]郭政,崔继峰.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标准化流程研究[J].上海质量,2014,(3).
[6]李新城.工程材料与机制基础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
[7]程巨强.材料加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3,(6).
论文摘要: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特色,如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业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必要的措施。
1.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进行要求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这是过程装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根本保证。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过-装-控一体化”,已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新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大类学科交叉型专业。这并不是专业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要求赋予专业以新的内涵,因此应结合内蒙古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和特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慎重确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做出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以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之需要,并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专业特色。
2.专业建设思路
内蒙古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4年获得批准,于当年招收第一届学生,现已累计招生四届八个班共计300余人。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专业总体框架,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过装控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涵盖学科领域宽、柔性大、适应性强的专业,能够培养21世纪内蒙古及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专业建设规划
校院领导非常重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动员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已安排购置了75万多元专业必需的实验设备,学院已购买数量可观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过控系全体教师均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究,集体讨论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共识并付诸实施。
3.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原专业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原化机专业或机械专业,过程控制或过程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比较欠缺;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总数90%以上),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且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因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当务之急。学院采用的办法是:
(1)引进硕士以上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
(2)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或攻读高一级学位。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比和研讨,对教学质量差的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他们帮助和指导。支持专业课教师参加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由此逐步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研究生以上占100%)、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占80%,高级职称占50%)、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3.2.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计划的修订
参照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制药、食品、生化、煤化工、机电及劳动安全部门等领域中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研究及开发等工作。
按此培养目标,结合内蒙古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其由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两大部分组成。基础理论知识包含人文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基础三方面,以科学技术理论为重点,人文基础和实践基础辅之。科学技术理论包括公共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专业知识的获得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知识以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流体机械为主体,过程工程原理与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为其两翼,并增设煤化工技术及装备等专业课程,以突出我们自己的专业特色。
3.3.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
根据“一体两翼”的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建立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弹性大、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1)增设控制类有关课程,满足专业拓宽的需要。如开出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使学生掌握过程装备控制学科的有关知识,以适应过程装备大型化、自动化的需求。(2)加强理论基础、淡化专业。将专业课学时数控制在总学时的20%左右。如对过程流体机械以解决选型和应用为主,将课时由72减少至48左右;增加流体力学及粉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理论基础课程;同时开出适当的专业选修课,如有限元原理及应用、过程装备CAD、药物制剂工程与设备、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过程装备密封技术,以增加专业的柔性。(3)加强外语、计算机基础教学。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增开过程装备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使得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较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4)加强实践性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如增设工程教育实践,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专业教材使用与更新情况
为了规范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保证教学质量,专业核心课程按新专业的要求全部采用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煤化工技术及装备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编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整合,使之更适应我校的实际情况。
3.5.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采用比较式、启发式教学,讲课中要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以提纲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指导、答疑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也积极进行探索。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与过程流体机械等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图片资料讲解,加深学生对过程设备结构的认识,节省在黑板上画图及板书的时间,以提高授课速度并充实授课内容;过程装备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需要增加典型容器的制造工艺,可用观看录像来代替课堂的抽象讲解;压力容器及过程设备被作为学院重点课程予以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CAI课件和研制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计算软件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3.6.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划情况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规划与安排。
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如表2所示,鉴于实验经费投入数量有限,大规模地进行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切合实际,在利用相关院系实验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计划先期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基本专业实验要求的压力容器综合实验、空压机性能测试及超声探伤实验、过程装备结构拆装实验和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实验四个实验室。第一期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用于购买实验设备的经费约为75万元,其中压力容器综合实验装置我们使用南京化工学院李健教授研制的专利产品——压力容器三合一验证性实验装置,其特点是结构设计巧妙,试件易得,实验效果良好,实验数据误差较小,价格仅为通用压力容器实验装置的二十分之一,许多高校如东南大学在使用该实验装置。通过第一期的建设,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改善。实验室第二期建设正在拟申报之中(含过程装备与控制仿真实验、过程装备密封实验装置、煤化工技术及装备实验装置等),相信经过两期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将得到很大的改观,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选择了区内外一些优秀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如南京紫光精细化工厂实训基地、南化集团、天津碱厂、神华集团煤化工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了厂里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完成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一个关键性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一方面制订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另一方面注重指导教师自身工程实际知识的加强,再者依据培养目标选好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并安排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教师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相信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和实践探索,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将会获得较大改善与提高,社会影响力逐年递增,师资队伍建设渐趋合理优化,为积极准备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的申报创造条件。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特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均有望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3(81):17~19.
[4]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6]余历军.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4,6(58):95~98.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对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有着明确的要求,支持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朝向应用型技术院校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而技术型人才还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因此需要高校发挥其桥梁作用,基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概述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其主要分为材料类与机械类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材料结构与性能特点,以及材料在热加工环节中各种工艺因素对材料加工生产质量的影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涵盖成型与控制知识。控制知识是该专业新增的内容,意在促使材料成型知识与控制技术知识能够交叉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控制水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内容,决定了该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学科,以及人才培养的厚基础与宽口径特点。该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为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然性
1.课程结构不合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课、个性课程,但是多数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虽然理论知识课程开展,能够扎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后期实践与个性化实践提供保障,但是缺乏实践性与个性化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此而言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必然趋势。2.课程内容安排存在断层。多数高校对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存在着断层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主要在大一与大二期间开展,专业知识则在后期开展,课程连接存在严重的断层问题。以人文社科与艺术类课程为主,而工程教育类课程较少,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教材知识与工程实际相互脱离,学生难以接收到先进的工程技术理念与方法,加之缺乏创新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合理配置课程教学内容[1]。3.实践课程形式落后。目前多数高校均开展了实践课程,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内容,实践课程主要以毕业设计与实习设计为主,课程形式落后,个性化课程流于形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必然趋势。
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改革实践措施
1.构建二级学科专业平台。我国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多数高校已经简称了梯级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以学科基础作为一级平台,以专业基础作为二级学科平台,二级学科体系中,还包括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交叉学科公选模块等。对于二级学科体系的建设力度不足,对此还需要加强,基于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模式,高校在开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时,则需要加强二级学科专业平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调整现有的选修课程模块,突出行业性以及专业特色。譬如:基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需求,则可以增开无损检专业,此技术是该行业发展的热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因此为了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就业需求,高校要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知识,将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连接,完善与补充一级学科体系。在设计课程时,要关注社会需求,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培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细化与分解教学计划与大纲内容[2]。2.提高实践性课程与个性化课程教学比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对此在实践课程设中,则需要提高实践课程与个性化课程教学的比例,将课程设计得更加贴近生活,满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运用需求,对此需要教学工作者基于理论教学,联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教学课程内容,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能够意识到专业学科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操作意识。3.优化课程结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时,则先要研究与分析本院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课程优化设计。基于课程内部构成要素与改造之间的关系,将相关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出现课程断层问题,解决课程体系独立与零碎的问题,比如南昌大学,其在打造核心课程群时,对汽车专业,从不同方向进行了模块式分类,对于成型知识课程,融合了冲压工艺、快速成型技术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等内容,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效率,以及汽车专业教学效率,值得其他院校借鉴[3]。4.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与创新力。(1)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朝向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方向发展,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为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开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优化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由于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较差,对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运用的熟悉程度不够,进而难以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使得实验教学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对此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则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则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掌握更多的实验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一同参与实验活动,以此来避免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2)加设实验操作环节。高校在进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时,要加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因为不同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思路不同,以及采取的解题方法不同,对此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多个答案一组数据的现象,通过加设实验操作环节,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机会,以此加深学生对材料成型理论的理解,使其能够明确塑料制品的缺陷以及原因。综合性实验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探索与发现,可以根据自身的体会,来简化实验环节,或者对实验进行细化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模具制造实训课程,将专业实验课与工程操作相互结合,围绕工程开展模具制造课程培训,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产品成型的加工技术,还能够掌握产品设计与功能设计等全过程,进而提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水平[4]。
四、结束语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技术在实践中运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促进着专业的发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的步伐始终是落后于专业科学发展的,对此则需要教学工作者积极的开展课程设计改革,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时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荣业,辛勇.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8):64-68.
[2]张文玉,刘先兰.《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20-221.
[3]杨晓平,武晓峰,周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7-129.
(一)招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招标阶段对标段的划分是一项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招标单位是否达到以下要求:一是对建设投资成本有直接影响的是管理费,严格控制管理费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必须考虑的因素。二是招标单位应该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达到相应的专业要求,技术和工艺都应该比较成熟。三是招标项目应该达到一定的管理要求,同时发包人的管理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招标工作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招标前应该对投标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应该实地考察,避免“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然后审核其是否具有合理的招标开支,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五是看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的衔接是否自然且紧密,这关系着工程进度的快慢和工程投资的多少。
(二)工程量清单及其编制。
工程量清单是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它项目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它是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编制的规则要求,同时按招标要求和施工图纸要求规定拟定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的工作。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为投标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竞争性投标的基础。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每月结算时可按照表中对应序号对已经实施的工程按照合同价格发给承包商,在工程项目变更增加新项目或者索赔的时候,也应依据工程量清单来确定新增项目的单价和索赔项目的单价。由于工程量清单的一系列作用,使得工程量清单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投标者的报价和招标单位标底的准确性以及施工过程中工程投资的控制,所以,应该合理编制工程量清单,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三)合同的签订工作。
应该签订条款明确的合同协议,对合同中涉及的工期、违约争议处理、价款结算等等通过谈判,在合理的基础上,尽量地降低,同时对于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应该严格控制,减少工程风险和索赔,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二、在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一)严格控制施工进度款。
监理单位应该配合工程的进度,对工程做好计量工作,应该定期比对计划投入值和投资实际值,同时对承包商的进度计划进行审核。对工程中因偏差而导致施工进度迟缓的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使得工程进度款和工程费用一直处于受控状态,应该严格控制超付进度款和拖欠进度款的现象发生,避免由于进度款的支付而引起的纠纷,从而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加快施工的进度,保证施工质量,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二)严格控制施工中的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部分或者全部工程材料、施工方法、技术指标等方面做出的改变。工程变更会导致工程量的变化,进而导致材料使用和施工预算的不可预见性,这是致使工程造价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变更的出现。如果出现不得不变更的情况,必须准确预估工程变更后对未完成的工程支出和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并且根据实际施工状况,按相关的规范标准设计拟定设计变更文件,准确编制变更后的工程量清单等,并且对变更后的工程费用作出精确的预估,在承包商和业主对变更后的一系列工程费用及进度达成一致后,方可实施变更,而且应该注意变更实施得越早,对工程的影响越小,进而减少工程资金的投入。
三、在竣工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同时应该核对事先签订的合同条款,对合同条款中所涉及到的计价定额、取费标准和索赔条件等等认真核对,如果发现有悖于合同的情况,应提请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得他们对工程竣工结算达成一致意见,从而明确结算要求。在竣工结算中应该尽量减少索赔款和违约金,在工程项目的监理过程中对合同方案和工程质量进行认真审核,能够对造成问题的原因和需要返修的内容认真分析,有效地控制返修费用的支付。同时应该将索赔款和违约金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将竣工结算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在此基础上应该注意有效的反索赔的实施,有效的反索赔能够帮助业主减少甚至防止损失的产生,也是监理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因此,监理方应该注意反索赔的进行,从而使我方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四、结语
1977年,清华大学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首次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标志着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安徽理工大学前身是淮南煤炭学院,浓重的煤矿类烙印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之一。煤炭及相关行业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是淮南市乃至安徽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安徽理工大学于1998年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毫无疑问,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设置是否合理、教学质量如何将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及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起步相对较晚。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相比,在原理、实践和相应教材建设方面未能及时跟进。基于上述原因,很有必要紧扣我校办学特色,做好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高级环保工程技术人才。
1.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是通过改革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本概念、定义和理论,熟悉各种污染物控制工艺。通过基本理论和各种污染物的控制过程进行分析,筛选出最优的控制方法。突出学生工程设计、运行相应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和装置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要加强煤矿类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的学习,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消化和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等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教学理念的改革。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至今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因此,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工作中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理念融入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工作,达到改革教学理念的目的。
2.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其理论性、基础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前瞻性。鉴于相关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要求授课教师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最新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此外,还应融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想。同时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阐述煤矿与环境污染控制相结合具有煤矿特色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煤炭燃烧领域大气污染控制的新工艺和新成果,以“火力发电厂污染源控制-燃烧或生产过程控制-末端净化处理”为主线,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SO2净化工艺、设备计算与设计上。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仅将着眼点瞄准于课堂教学主阵地已经满足不了时展的需要,我们应将“启发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将“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注重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模型,并结合板书授课形式。原本很难讲解清楚的操作与结构现在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效果。
4.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主要将燃煤电厂作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同时邀请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重点讲解实习过程中涉及的除尘、脱硫和工艺脱硫装置的布置位置、形式、基本原理、除尘效率和脱硫效果等运行情况。并回答学生设计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学生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结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涉及的创新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全国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是很多高校的主要考研课程。此外,对立志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课程中学到的大量基本原理、理论与设计方法将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应通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