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轮滑课程

轮滑课程

时间:2023-05-30 10:1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轮滑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轮滑课程

第1篇

关键词:轮滑课程 教学 因素

前言

轮滑运动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正式的比赛项目。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轮滑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轮滑运动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休闲、惊险与一体,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和惊险性的运动项目。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克服畏惧心理,给轮滑课程的正常教学增加了困难,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增强自信,顺利地完成轮滑课程的教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怀化学院东校区2005级和2006级13个轮滑班40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27人、女生176人,问卷全部回收。

1.2 研究方法:随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在轮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教学的质量。一方面,学生运动水平低、身体素质差、自信心不足、练习时间短,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难和厌学心理;另一方面,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不足、保护措施不完善、专职教师缺乏,使在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时产生诸多困难。

3 建议

3

.1 加强学生柔韧素质练习。

身体素质是学生练习的保证,在轮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素质练习,其中柔韧素质尤为突出。在组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动作概念不了解,技术动作不娴熟,往往出现关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使得学生产生惧怕的心理,很难克服心理障碍,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轮滑课程中应当重视柔韧素质练习,使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都得到提高,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学生学习平地花式动作时,膝、踝关节的柔韧性制约着动作的学习与提高。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降低了伤害事故发生,提高了动作学习的效率,还为学生克服惧怕心理提供了条件。

3.2 学生主导,自定学习计划。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两者的关系不能相互统一。在此环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在轮滑课程教学初期,学生应根据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计划,细分至每一节课,将重点与难点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而在组织教学中可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自定的学习计划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避免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所导致的枯燥、乏味等抵制情绪的发生。

3.3 解决脚内旋的错误动作。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穿过单排轮滑鞋,主观上认为穿上单排轮滑鞋很难站立,因此在站立与行走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感促使脚部内旋,为脚部着地争取更大的面积,力求站得更稳,不摔跤。脚部内旋不仅制约着学生动作的学习,导致“八字步”迈步行走和侧蹬等技术很难掌握,还使得踝关节极易产生疲劳,造成学生课中休息时间远长于练习时间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因此脚内旋动作则是初学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丁字步”、“平行步”、“八字步”等站立姿势相互变换练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脚部动作概念,消除怕摔心理,增强自信。在迈步行走时,利用辅助工具帮助学生保持身体的平衡,有意识地将脚踝向外展,最大限度地解决脚内旋的错误动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4 因材施教、教法多样、教学评价标准符合实际。

在轮滑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轮滑经历和身体素质的不同,使得学习的基础产生差异。对于身体素质和动作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授动作的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所制定的学习计划,在不改变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可适当降低些难度,可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适当地多安排一些动作的示范、讲解,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轮滑的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减轻惧怕心理。而对有轮滑基础的学生可以按照正常的教学步骤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安排“手拉手”练习模式,既促进了学习,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在组织教法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游戏,以玩促学、以戏促练,从而增强学生对轮滑课的学习兴趣。在分散练习时,可适当地穿插些背景音乐,使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练习,不仅能够调动热情,还能缓解疲劳。

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包括专项技术、专项理论、身体素质、综合表现、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几个方面。就轮滑课程评价标准来说,专项技术评价区别于其他体育科目,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即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评价学生的进步程度,并且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习的态度,为下一学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加强轮滑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随着轮滑运动的成熟,轮滑教师自身素质也要不断的提高。首先,轮滑课程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轮滑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与讲解的能力是学生评价教师的第一因素,教师以优美、流畅、娴熟的动作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可依赖性,使学生对学习轮滑技能产生很强烈的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轮滑技能的学习。其次,轮滑课程教师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进教学改革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多了解轮滑运动的最新动态,走在运动的最前列,把“最时尚”、“最前沿”的轮滑运动带到课堂,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资讯,拓宽视野。

3.6 成立俱乐部,加强课外练习。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俱乐部是课外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可成立轮滑俱乐部,使俱乐部学习成为正常教学的辅助形式。在俱乐部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表现自我,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技术上的交流,彼此相互促进。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根据体育课中所学习的内容,安排一定的课外作业,并可定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俱乐部活动,让学生把在俱乐部学习中的问题带回到课堂,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解答,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技能,增强对轮滑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最终达到课堂内外一体化。

3.7 优化场地与器材设施,增强自身保护意识。

在轮滑教学当中场地与器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场地器材的不完善,一方面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降低练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使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给正常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场地方面,应符合教学的要求,修建专门的轮滑场地供轮滑教学使用。器材方面,要经常对鞋、护具进行清理和维修,注意保持卫生,对磨损比较大的轮子进行跟换,重视器材的检查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防范教育,要求在课前必须对器材进行检查,并且佩戴好护具,掌握正确的摔倒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洁.轮滑教学助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07,(7).

第2篇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积极建设学校特色项目

学校遵循“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特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工作。学校在自身的发展思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外聘优秀教练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轮滑运动。

学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设施;配齐配强教练、师资,健全体制,提高体育训练和管理水平;合理使用上级下拨的扶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全面推动体育训练和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并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学校还通过兴趣小组、俱乐部、特色班、社团活动、训练队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锻炼和活动。

二、提升学校特色项目基础设施

场地设施是学校特色项目实施的前提。采实教育集团由两个校区组成,本部校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建设了200米标准轮滑跑道。2014年,杭州市投资500万元在采实教育集团的新校区重新修建了国际标准的200米轮滑场地。标准的场地为轮滑运动项目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为今后学校承办国内外高水平轮滑比赛打下了基础,也为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提供了保障,带动了区域轮滑事业的发展。

学校现有普通轮滑鞋400余双,速滑鞋60余双,轮滑服120套,护具、头盔若干,满足了教学与训练的需要。学校现有轮滑专业教练3名,浙江省轮滑高级体育指导员一名,一级体育指导员6名。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参加过轮滑运动的培训,具有一定的轮滑教学与训练能力。学校聘请了浙江利群轮滑队国家级教练作为轮滑队的技术指导。2013年,学校又招聘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教练员。同时,在学校的体育教师中也培训了一批能胜任轮滑教学工作的教师,重点培养了一名教练员担任学校的课余轮滑队训练工作。轮滑队的教练都受过专业训练,有着丰富的比赛、训练经验。

经费是实施学校特色项目的保障。训练、比赛、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市、区体育局每年对学校进行常规考核后给予专项的体育经费扶持,以保障学校轮滑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学校特色项目“体教结合、市队联办”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是学校的特色。杭州市体育局自行车轮滑运动中心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器材、训练经费、教练员工资、业务培训费以及队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学校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保证了队员学习与训练的系统性。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有利于训练队伍的稳定和扩大。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队员们学习的热情。在安排轮滑训练时间上,学校与教练员紧密协调,兼顾学与训。队员们每天早上出早操进行技术动作训练,上午进行文化课学习,下午第一节课后安排1.5~2小时的滑行训练,晚饭后进行课业辅导时再加一个小时的技术动作训练。

学校领导也很重视轮滑队,从各方面给予支持。轮滑队的大多数学生家境一般,但他们平时吃苦耐劳,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在班级中积极承担劳动任务,在班级德育中发挥榜样作用。为了保障队员的文化知识学习时间,教练员缩短了其训练时间,但是队员在训练中思维更加活跃,对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训练成绩。

通过学校特色轮滑项目以“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三年周期的训练,第一批人队的队员在全国比赛中获男女乙组和丙组冠军,接力冠军。有两人获“国家级健将”称号,有10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有7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四、学校特色项目取得的成效

十多年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和课余轮滑训练水平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提升很快,学生在省市级轮滑比赛中屡创佳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上午的全程音控键力腕操、下午的武术操以及冬季的长跑运动等。校本课程轮滑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轮滑运动的技能,学校特色项目不但培养了师生的运动精神,也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轮滑校本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成长中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有很多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地方。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使轮滑初学者尽快掌握滑行技术,几年来,学校在开设轮滑课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开发了轮滑的“直线滑行”教学方法和“弯道滑行”教学方法,通过中学生轮滑入门教学实践法的开发与研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轮滑的基本技术,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2010年,学校组建了采实“飞鹰”轮滑队,这是目前杭州市中学里唯一一所依托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的专业轮滑队。“飞鹰”轮滑队的成立让学校的轮滑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学校的轮滑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比赛和省级比赛中夺得了很多金牌。如学校课余轮滑队在2006-2015年浙江省轮滑锦标赛上曾取得过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共获得金牌57枚,银牌48枚,铜牌42枚;在2010年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上,学校为杭州市代表队夺得了3块轮滑金牌;学校轮滑队在2011年浙江省首届社团轮滑比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2010年,在第九届杭州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上,学校“极速”轮滑社被授予首届“杭州市中学生十大精品社团”称号;2011年,在江干区中小学第九届“钱江品质少年”社团节中,学校轮滑社被评为“精品社团”;2012年9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全国轮滑运动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9月,在“采实杯”浙江省轮滑锦标赛中,学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第3篇

关键词轮滑课 教学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轮滑运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于19世纪初产生于英国,随后在欧洲和美国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初,轮滑运动在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发展。我国轮滑运动开展得较晚,于19世纪传入我国,当时仅限于沿海个别城市,并只作为一项娱乐活动,但受到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在全国各地都拥有大量的轮滑爱好者。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轮滑运动独特的体育内涵和运动健身价值,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挑战极限的心理,从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爱,已被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列入体育教学内容之中,并在一些地区迅猛发展。

轮滑运动是集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休闲性于一身的时尚运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轮滑运动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它不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从轮滑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对轮滑运动的热爱程度来看,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热门课程,也是从事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要健身手段之一。经常从事轮滑运动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强各关节灵活性,对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果断的判断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可作为娱乐手段,扩大社交范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的目的

轮滑运动自2002年被列入我校的体育选修课程以来,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是一项具有良好的娱乐功能和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轮滑课教学现状,提高我校轮滑课的教学质量,本文从轮滑课的内容设置、师资状况、资金投入、场地器材条件、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我校轮滑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更好地提高我校轮滑的教学质量,推动轮滑运动在我校的广泛开展。

3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广泛查阅了有关学校体育教学、轮滑运动及轮滑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报刊、著作和书籍,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为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参考。

(2)访谈法。本文对部分教师、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了解我校轮滑课的教学开展情况,并对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调查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轮滑选项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98.5%。

4 我校轮滑课教学现状与分析

(1)轮滑课程内容的设置。轮滑课程内容既是实现轮滑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轮滑教学活动的依据。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轮滑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基本上以直道滑行、弯道滑行、摆臂及终点冲刺等技术内容为主,缺少花样轮滑等学生喜爱的项目,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在某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质与健康状况、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要做到因材施教。

(2)师资方面。我校现有专任体育教师14名,其中从事轮滑课教学的教师有5人,均为非轮滑本专业教师,其中女教师1人,也就是说从事轮滑课教学的教师的专项与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渴望被理解和关怀,而女老师特有的细心和本身的体会对学生具有更好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同时对女学生参加轮滑运动也是一种激励,无形地减轻了女学生的畏惧感。专业轮滑教师的缺乏,不利于轮滑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作为轮滑任课教师,应该有较好的示范能力,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应适当引进轮滑专项教师,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同时应积极引进女体育老师,以缩小男女教师的比例,以适应体育教学实际的需要。

(3)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师生消耗的精力过大。此外,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轮滑,正确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轮滑的兴趣,在对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我校轮滑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等方法,而竞赛法和分层次教学法等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则较少。

(4)场地器材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场地器材情况是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轮滑器材设施是保证轮滑教学、课外活动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体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我校仅有一块室外的水磨石场地,并且石块间的连接处并不十分平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轮滑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平坦的场地、标准的器材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得到锻炼,优美的音乐熏陶也会提高轮滑运动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轮滑教学的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8.3%的学生认为轮滑场地好,43.1%学生认为轮滑场地一般,38.6%的学生认为场地不好。但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轮滑场地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影响了轮滑课的教学效果。但在轮滑的护具配备上是比较齐全的。

此外,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很难把动、静有机地联系起来,动作示范只能是瞬间的,而多媒体演示可以把示范动作的动与静有效地结合起来,动作示范准确、直观、形象,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评价体系上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体育成绩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标准。目前我校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在内容大多是以学期末的技能考核和技术水平来进行评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及技能提高幅度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等评价方式,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即使学习非常努力,也很难考取高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即使不努力,甚至不好好上课、不练习,到最后考试时也很容易拿到高分,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性,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轮滑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5结论与对策

5.1结论

(1)教学内容单一,仅限于速度轮滑,缺少花样轮滑等学生喜爱的项目。(2)专业教师队伍不够合理,缺乏轮滑专业教师和女教师,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适当增加女教师的比例。(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仍然主要是以传统的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为主,缺少竞赛法和分层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4)轮滑教学手段落后,仅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和练习,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缺少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5)在评价内容上仍采用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过程及成绩提高的幅度等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方法上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6)学校场馆设施不够完善,经费不足使学校的轮滑设备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影响了轮滑课的教学效果。

第4篇

【关键词】自我效能理论 轮滑教学 应用

一、前言

我国在新时期更加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因此,各大高校纷纷重视对高校学生的体育类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实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环境下,高校纷纷开设不同的体育竞赛类课程,其中,高校轮滑课程由于能够带动学生的肢体协调,引起学生的共鸣,非常受到学生的青睐。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我效能的大力发挥,需要对轮滑教学进行创新。下面便针对高校轮滑教学中自我效能理论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含义

自我效能理论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更加具有条例化和体系化的一系列指导性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主要主张个人对自身的工作和学习积极进行自我评估和等级划分,实现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的目标管理。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或者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便是自身的主动性,如果对一个人的内在想法和主动性进行积极引导和提升,便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工作[1]。

三、自我效能理论对高校轮滑教学的积极作用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学生在某一课程的学习中,智力因素并不是左右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关键因素,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伴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自我效能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理论基础被提出来,说明了自我效能理论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自我效能理论能够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行为选择,也充分左右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主观态度以及学习情绪。以高校轮滑课程为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够保障高效率课程的实现[2]。

四、自我效能理论在高校滑轮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

滑轮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任务制定过程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多选择一些能调动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简便易操作,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也要注意对于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也要制定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保证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积极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要注重学生对轮滑技术知识和基础技巧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掌握轮滑技术做好安全和技术准备。

(二)教学方法多样性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对于个体而言,多次失败经验的积累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课程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慢慢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步学习较难的操作,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认同感,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思考能力和实际问题反思能力,出现失误后要引导学生从自身找原因,积极尝试改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激励学生不断尝试[3]。

(三)榜样的力量

通过观察和分析成功者的行为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对轮滑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技术动作,教师应向学生进行示范,也可以以那些理解力强、做得熟练的学生为榜样,向其他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会更加顺畅,同学之间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可以先安排胆量大的学生进行尝试和学习,其他学生在观察了实际的动作之后就更加有信心模仿练习,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轮滑课程的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传统的轮滑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积极性和兴趣,降低了教学效率,令学生对轮滑技巧的掌握出现偏差。自我效能理论为高校轮滑教学开创出了一条极具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轮滑课堂,更切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轮滑技巧。所以,在今后的高校轮滑教学中,自我效能理论应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为其具有非常良好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甄琛,王晓丽.自我效能理论与高校英语专业听说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23-124.

第5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轮滑选项课阶段性考核 教学模式 实验研究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水平明显下降,而学校体育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课更是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因此,体育课也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各阶层的重视。体育课程最基本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本着这一出发点,国内高校大多从学生兴趣出发,采用选项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昌航空大学2004年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轮滑选项课,与其他项目不同,轮滑运动中的平衡性、重心转移的及时性和发力的正确性要求较高,运动中的身体感受更是增强了学生对该项运动的青睐,因其独特魅力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学生雄心勃勃的选了轮滑课,第一学期,因为内容以基础性滑行为主,难度不大,学生技术的差异性不显著;而在此技术基础上,第二学期则以向后滑行、绕桩花样滑行为主,技术难度较高,这就导致学生的技术出现多层次性,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迷失了学习的目标,从而混课等现象出现。针对此种情况,采用阶段性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不同阶段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更便于教师的集中指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明显的提高。

2实验步骤

2.1实验时间

2015年2月-2015年6月(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2.2实验准备

在轮滑选项课的第二学期教学中分别从2013级和2014级各随机抽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2013和2014级各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学生人数及实验前第一学期技术成绩见下表:

第一学期教材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学期的技术考核成绩,对照组略高于实验组,但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异。

2.3实验实施

4个班级均由本人教学,采用统一的公共体育轮滑选项课授课计划进行授课。实验班采用阶段性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根据技术考试内容的易、中、难分成向后滑行、基础绕桩滑行、绕桩滑行的选考与自由发挥三个阶段进行教学与考核,每个阶段先学练继而予以考核,然后下一难度的学练与考核;对照班则按照传统方式集中教学,期末课程结束前统一考核。

2.4结果评定

技术考试分值分配情况见下表:

成绩评定,由南昌航空大学学生轮滑协会三名骨干组成评定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4个班级学生予以考核,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考核内容的分值分配上偏向于难度较小的基础技术,这主要取决于课程的目标定位。

3结果与分析

3.1技术总成绩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阶段性考核模式的教学后,实验组的男生技术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男生,而实验组女生技术成绩虽高出对照组0.49分,但却无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实验组两个专业女生外出实习4周而导致的;实验组整体技术成绩高于对照组2.78分,有显著差异。轮滑选项课第二学期是在第一学期掌握基本滑行技术的基础上的延伸,鼓励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意志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动作创新能力,传统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其失去信心而放弃练习高难度技术,而阶段性考核模式教学中,学练与考核分阶段进行,使学生每次课的学练目标明确,并且在同一阶段练习中所有学生共同练习同一技术,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鼓励与帮助,使学生的同侪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阶段性考核的教学模式在轮滑教学中,教学效果好于传统教学模式。

3.2绕桩滑行技术完成情况对比分析

从表可以看出,在中等难度技术考试环节,绕桩滑行的向前蛇形绕桩或向后交叉绕桩滑行的2选1的考核中,实验组基本或熟练掌握的占6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4%;而没有掌握该两项技术中任何一项的学生,实验组有22.11%的学生远远低于对照组44.66%的学生数量。而高难度的技术考核学生技术掌握情况见下表:

该项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高难度技术掌握情况以及技术动作的创编能力,是完成课程目标后的延伸,从此类考核学生技术掌握情况看,实验组学生明显好于对照组,即实验组学生对于高难度技术动作的把握能力以及学生的技术动作创新水平都好于对照组。说明阶段性教学,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意志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动作创新能力。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技术总分上呈显著差异,但总体成绩差距不大,主要是由于分值的分配偏向于基础技术部分,即在向后基本滑行及前交叉和双脚平行S型绕桩的基础技术考核中,学生均能基本掌握;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经过阶段性考核模式的教学,明确了学练的目标,积极性高,对于有难度的选考类绕桩及自由发挥类绕桩技术掌握的程度要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阶段性考核,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新内容的学练中,这就脱离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为考试而练习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同时阶段性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实验组学生的一致认可。

4结论

轮滑选项课阶段性考核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惰性与依赖性,增强了学生学练的信心,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意志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动作创新能力。

根据轮滑项目特点,学生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采用阶段性考核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技术的集中指导,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采用阶段性考核,使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学练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使学生在同样学时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教学效果好于传统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彩惠,张兆发.高校公共体育课阶段性考核教学模式的试用研究[J].运动,2014(12):.

[2]胡燕.浅析设置阶段性目标的激励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31-42.

[3]李伟成.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87-90.

第6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 学生身体素质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取得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仅肩负着创新科技的使命,还是整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身体素质作为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和耐力能。为此,大学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一、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还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整体目标。很多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方面比较相似,不过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等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效果也不同。所以,大学体育教师需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切入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身体。

比如,在轮滑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组织学生学习轮滑技能,参加轮滑训练。从年龄上来看,大学生一般在17至22岁之间,对体育爱好与兴趣十分广泛与浓厚,这是开设轮滑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场地条件开展轮滑教学,教具应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轮滑运动主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性,学校可从大二开始设置轮滑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应先将就自我保护和安全常识的讲解,当学生完全认识之后在让他们接触轮滑。教师应按照轮滑运动的具体步骤进行教学,即为:站立、慢走、滑行、止步,并要求学生注意安全防护。

二、灵活改进大学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应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进和灵活运用,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还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体育技能方面,大学生经过不断学习已积累不少经验,特别是在篮球、羽毛球、足球和乒乓球等大众项目上。在进行上述体育项目教学时,教师可和部分技能纯熟的学生一起指导同学学习,不仅可为减轻教学负担,还能够提升锻炼效果和质量。

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篮球,有的甚至基本功展示,掌握部分技巧和技能。教师可选择一部分有篮球运动经验的学生加入指导小组,帮助篮球水平一般的同学学习,指导他们锻炼,训练篮球技巧。在篮球运动中,有的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擅长,诸如运球、传球、投篮、突破和罚球等,教师可要求这部分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和教师一起组织其他同学训练。这样学生在篮球训练中,不仅可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根据他人的经验在训练时运用小技巧,通过走捷径的方法提升个人篮球水平,身体素质也得以不断提高。

三、注重体育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践训练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应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融会贯通,先学习理论知识,明白和掌握运动项目的原理之后,再亲自参与实践,以此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大学体育教师需增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让学生敢于大胆实践,并重点讲解与健身和身体素质方面的理论知识,使他们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参加身体育运动。

比如,在大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对武术套路、优势、作用、动作技巧等进行讲解,当学生熟悉基本套路和动作技巧之后,教师应采用动作示范法,在他们面前展示各个动作,使其通过直观了解动作的要领、结构和形象。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教师开始应慢速进行且配合语言讲解,逐步过渡至正常速度;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武术动作进行清晰展示、慢动作分解,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观看方式,不仅可使其深化懂动作的理解和要领的掌握,还可领会单个动作与整套动作之间的联系。最终学生通过不断参与实践锻炼,在掌握武术动作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

四、优化大学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的教学评价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学生在接来下学习中的心态,虽然提高身体素质是最终目的,但是也应注重他们在训练中的努力,对其方法、态度和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为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应采用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整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使其锻炼成果得到肯定,并帮助体育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身体素质。

例如,在进行大学足球教学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环节,不能只关注他们对足球技巧的掌握情和身体素质的锻炼效果,而是着重考察在他们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努力、态度是否端正,以及部分小技巧的掌握,诸如:脚背正面颠球、脚内侧踢、停球和行进间传接球等。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主要通过15米×4往返跑训练来实现,教师应可以关注他们在该项目中训练情况。而且足球场上有多个位置,包括守门员、后卫、中场和前锋,教师运用的评价标准应科学搭配。对于淡化、漠视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参与足球训练,使其身体素质得以增强。

五、总结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基本目标,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可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优化评价机制等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段富贵. 贯彻全民健身 推动高校体育创新[J]. 高教学刊,2016,14:154-155.

第7篇

1多媒体技术在轮滑教学中有的运用

(1)多媒体技术对轮滑教学积极的影响①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技术动作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模仿体会动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解和示范,既得不到很好的效果,也缺少吸引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练习,遇到问题时请教老师指导,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由练习时间。由于示范简单明了,教师讲解及时到位,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②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形象具体的直观感受。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对于瞬间动作的描述往往不能描述清楚,使学生的认知目标不能更好的实现。如果在轮滑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整个技术动作借助图像、声音等综合多媒体技术,把完整的技术动作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突出重点、难点的技术动作要求,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图像播放,辅助教师讲解,这样易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③在教学中有利于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教学有效的支持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进度、内容和深度是一致的,但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导致有的同学掌握了,有的同学掌握不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中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更难的技术动作。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较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④在教学中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摄像机对学生练习动作技术的过程进行拍摄,找出多余错误的动作,将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动作反复进行观看和讲解,并和正确的技术动作形成对比,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够更加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⑤多媒体技术突破空间与时间优势。在轮滑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讲解与示范等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示范动作时间与空间的矛盾,而多媒体技术突破了空间与时间优势,将其动作技术以动漫动画,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各种示范,便于学生清晰地认知技术动作,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清晰的动作表象。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单一运用传统教学中的讲解与示范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使教学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2)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形象、生动的图像演示,动静结合的画面,能使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力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录像,让学生观看模仿,并了解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及时的讲解动作关键,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②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目标,熟练掌握动作技术。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轮滑教学中复杂的技术动作,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进行动作分解、慢放,突破重点、难点技术问题,使复杂的技术动作能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再辅以教师的演示、示范,就很容易使学生提高动作掌握的效率。

2结论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轮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兴趣。

(2)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教师逐渐成为引导者,使得轮滑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轮滑技术的掌握,以及对错误动作的改正。

作者:韩军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体育部

第8篇

为使体育教学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并与终身体育相结合。我们从大学生成长角度出发与终身受益的战略高度全面权衡,让体育课程改革适应、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出发点和归宿地,突破传统教学形式,建立学生自由选择体育专项课的模式。

该模式是打破原有自然班,以选课的项目组成班集体进行体育课教学,即以年级为单位,本人即担任轮滑俱乐部的一名负责人。模式改革实践中为了让体育课程形式、教材内容、组织方式等适应各类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我们除在俱乐部制体育课组织具体操作方法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外,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身健康的新理念。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选课自由、择师自主;分合相间、内外一体;寓教于乐、相得益彰;改革考核、严活相融;监控质量、合理评价”等特点,并利用体育各类教育功能,从实际教学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采用诱导、启发等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了过去“塑造”式的教学模式,切实做到了因材施教,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良习,培育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整个体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运用素质教育模块、分层教学考教分离、创新能力考核菜单、动态评价模型、开发成绩管理系统和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了体育教学深化改革,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达到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也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奠定了扎实基础。俱乐部制体育课模式从教学思想观念、内容和形式上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和创新,十年来的推广深受广大学生们欢迎。

创新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实施自由选择体育专项课式体育教学是符合学校体育教改发展方向的,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2)自由选课制体育课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变成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体育课锻炼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强化了体育课的功效。

(3)改革后很好的改善了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个体行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通过自由选课制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本校的轮滑俱乐部已经十分成熟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无论从轮滑技术还是从身体素质方面都提高较快。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班本;课程;积极;心理教育

江苏省吴江市黎里小学,自2003年开始,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经过八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学校“求我养正”的心理教育特色,先后出版反映学校心理教育实践成果的两本著作《心海探航》和《追求理想的自我》。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心理教育名校、江苏省心理教育优秀实验学校、上海心理辅导协会授予的“学校辅导示范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和吴江市AA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十二五”,如何深入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打下扎实的身体心理基础,我们需要寻找方向和突破口。我校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心理教育实践,提出了“以班本课程为载体,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路,将心理教育的重心下移到班级层面,并作为“十二五”心理特色教育的工作重点。

一、 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实现心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班本课程是相对于校本课程而讲的一个新的班级文化生态概念,是由校本课程演化而来的。我们认为,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所以,班本课程是以班级学生为本位的课程,它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的心理需要,不但解决班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实施班本课程,可以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1.由医学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以消极心理学观指导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把主要任务放在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其主要职能机构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室。而班本课程就是要以班级为平台,将学生心理辅导、心理素质训练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素质的发展上,而非专业的心理矫治上,这是积极心理学所要倡导的理念。

2.由面向个体向面向全体转变。传统心理教育重个体轻全体,注重关注少数所谓心理问题生,而忽视全体健康的学生。班本课程就是以班级全体学生为本位,以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宗旨的课程,这是积极心理学题中应有之意。目前我校31个班级1320多名学生,每个班级有至少两个课程项目,其中一个室内项目,一个室外项目,安排在校园活动时间,每周安排四次活动。这样以课程的形式,保证了全体学生素质训练落到实处。

3.由知识传授向教会技能转变。我们实施班本课程,不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开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让学生身心得到锻炼,意志得到培养,情感得到丰富。这些课程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直接或间接地教会学生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

我们还在每个年级中选择一个实验班,通过“三件好事”、“感恩拜访”和“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三条措施,探索如何教会学生提高幸福感的方法和技能。“三件好事”具体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天同伴之间口头交流三件美好的事情,每周在专用记载本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件好事记录下来,并填写一周的心情等级和心理话(画),以此来反映学生心灵的轨迹,探索调节心态的科学方法。

二、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和谐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从生理成熟过渡到心理成熟,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在这样一个积极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激发和强化学生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逐步转为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心理素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实施班本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坚实的心理品质基础。

1.课程的灵活性,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我们的班本课程包括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心育类和古镇文化类等五个大类。目前开设的课程项目有童话与心理健康、绘本与心理发展、古诗文与心理健康、茶文化与心理发展、武术与心理素质训练、跳绳与耐挫力训练、轮滑与感觉统合训练、游戏与心理发展、心理漫画与心理成长、纸艺与智力发展等涉及上述几个门类共30门课程,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智,促进体能的增强和心理品质的提升。

这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贯穿一个理念:以心理辅导为主线,融合学科特点,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从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入手。课程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的活动专题,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如“古诗文与心理发展”课程,就是以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古诗文为载体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丰富学生的古诗文底蕴;“绘本与心理健康”课程,就是以绘本为载体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引导低年级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古镇文化与心理发展”课程,就是以黎里古镇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心理辅导,在研究家乡、了解家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漫画与心理健康”课程,就是通过心理漫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心理,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同时提高其绘画的技巧与爱好。

2.课程的活动性,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开设班本课程,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即使与学科教学有关联的课程,我们也是以欣赏、陶冶情操和心智训练为主要目的,如童谣、古诗文、七巧板、珠心算等。活动性是我校班本课程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涉及室外的武术、韵律操、轮滑、跳绳、呼啦圈等,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起到提高感觉统合能力、调节身心、锻炼意志的作用。

3.课程的针对性,能对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进行矫治。我们的班本课程,尽力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低中高年段课程有别,要求不同。如针对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我们在低年级进行游戏活动矫治、中年级开展轮滑运动、高年级进行跳绳、摇呼啦圈强化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尤其是双轮滑和活力滑板,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对学校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训练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积极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幸福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化消极为积极,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我们开展的班本课程,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上,动了一些脑筋,想了一些办法。

1.教师资源的利用。教师是班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和实施者,我校90多名教师,人人参与班本课程的教学或组织工作,其中31位老师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其余60多名教师为协助开发者。课程开发的教师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活动。有的课程如“茶文化与心理健康”,对于一位年轻女教师来讲,有点难度,但我们的教师敢于挑战,通过查阅书刊、网络收集信息,教师豁然开朗,觉得这门课程有很多的话题要讲,有很多的心理教育元素可以融合,原先的畏难情绪顷刻消失了,一份方案很快制定出来了。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学生资源的利用。学生是班本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积极心理学强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投入地学习,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学生对活动的参与,靠空洞的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也是课程的间接开发者,一方面学生可以协助老师收集相关的材料以充实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解决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社区资源的利用。引入社区优势资源,可以解决学校师资短腿的矛盾。本学期我校在汾湖武术协会的支持下,在三年级开设“武术与心理素质训练”课程,11位校外武术教练每周两次来校指导武术项目,每班一个项目,包括三段刀、中生拳、五步拳、九式太极拳、八段锦和少儿拳操,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发扬,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有了可依靠的载体。

实施班本课程,推动学校积极心理教育,我们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其中牵涉面比较广,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个过程,课程如何评价,学生心理品质如何评价,如何不断调整课程项目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期待着这一门前沿性的课程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 高校的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的保证,是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平台,是关系学生一生的大事。所以,本文以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现状及对策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可供选择的课程项目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公共体育课程。本文通过调查、走访全省的高校发现,这些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项目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项目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上,这些课程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习过,不再具有新鲜感。而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泳、轮滑、台球等项目,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多数大学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课,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范围偏小,难以满足多方面的运动兴趣。

(二)体育课程的内容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些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偏少,除了硬性规定的内容之外,缺乏校本体育课程和特色体育课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学生明明对体育课程的内容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获得学分,不得不花费时间去学习。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及内容,一些高校由于场地、师资等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开设,这就压抑了学生的运动欲望。由表二我们可以看出,有34.7%的学生是出于应付考试和打发时间的目的来参加体育锻炼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一)转变思想,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思想是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将终身体育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目的,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观念。普通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项目,如游泳、轮滑、太极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例如网球、健身、健美操等知识内容都是学生走出大学后能够用到的。

(二)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体育课是以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体育兴趣的培养。所以,根据新《纲要》的规定,普通高校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形式,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的需要。所以,有的高校就形成了以系别为单位,男女分别选课、上课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然后进行统一分班,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统一授课。这种形式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性别差异和爱好差异, 方便教学的组织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目前,现存于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类型主要有两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后者比较注重考试成绩、出勤率等客观因素,而前者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提升幅度等等。很多高校采用的是二者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从运动技能、学习行为、技术技能、认知水平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中,过程性评价只占到了总分的10%,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事实上,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先天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在学习某些体育项目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有些学生则不同,即使他们努力练习也不能及格,这种评价体系就剥夺这些同学的体育锻炼的权利,所以,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优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在总分中的比例,既便于体育老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训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学习的乐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第11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他们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他们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一、 家庭,主题生成的第一摇篮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表现。如《水果拼盘》这一主题活动,在开展之前主要考虑到水果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食物,它不仅能给我们人体补充许多营养,还能给我们补充许多微量元素。同时,它还能通过组合搭配制作出精美的水果拼盘,使人们得到艺术的欣赏,美的享受。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合理地、科学地食用水果,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了“水果拼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把本应在餐桌上的学问引入了课堂。在教学一开始我就以自己制作的水果拼盘引入,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起学生的动手欲望。接着通过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水果拼盘图,直观、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更调动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了如何制作水果拼盘,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刀法和注意事项,随后小组里就利用自己所带的水果设计一个有主题的水果拼盘,并进行制作。而设计水果拼盘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载体,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运用多种能力,共同完成一件作品,这时的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作品的创作人。不一会儿,学生的“水果拼盘”就百花齐放,果香飘溢。在这样的氛围下让孩子再来介绍他们的作品,个个都是侃侃而谈,让人不由地佩服他们的设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无疑是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也锻炼了他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 校园,主题生成的第二摇篮

学校是孩子的主阵地,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路,是他生活的基本空间。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活动作为基点,从中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而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跳蚤市场”让孩子把自己想要拿到跳蚤市场上出售的玩具或者书标上价格,想好介绍词,向同学们进行推销,并把挣来的钱捐到学校的“爱心基金”,让活动得以延伸。哪个孩子的家中没有玩具与图书呢?谁又不喜欢玩具与图书呢?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比较兴奋。如结合学校的大课间,展开《走进老游戏》主题活动,让孩子去追溯以前的传统游戏,了解老游戏,学会玩老游戏,并创编新游戏。在一系列的活动后,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更为丰富了。我也发现很多孩子对学校生活中漠不关心的事情或现象都引起了极大地兴趣,那以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起来就更加有声有色了。

三、 社会,主题生成的第三摇篮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我们人类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少年儿童同大人一样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存在于他人之间,社会之间。而综合实践课,这一门全新的课程,密切联系着学生的生活。

这学期我看到学生玩大富翁游戏,对创业、经营、理财等有浓厚的兴趣,这和我们的经济型社会是脱离不了的,这就让我萌发了上一节关于创业的综合实践课,让学生了解创业需要考虑的必备因素,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创业似乎又脱离孩子的设计,为了能够让孩子感兴趣,我从学生的视角去选取她们关注的问题,使主题的确定基于孩子们的兴趣,贴近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符合她们发展的需求,这就体现了综合实践主题儿童化的特性。为此,我经过讨论研究选择了《轮滑俱乐部》这个主题,作为一节专题训练课。在课的开始,我导入了巴菲特的创业故事及两个的学生的创业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离我们不远,我们也可以尝试。随后我运用了轮滑这个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来组建轮滑俱乐部,让学生分析创建的价值所在。接着,在孩子的欲望得到充分激发后,我趁热打铁,创设了情景,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来创建俱乐部,并让学生思考俱乐部要运行的话,需要考虑哪些方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能够说个八九不离十。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的双手松绑,就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孩子们的的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最后交流评价,更是给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在台上学生侃侃而谈,展示了自我的风采。整节课,孩子们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综合”。

总之,我们老师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待学生生活的世界,发掘精彩的主题,那灵感的火花,智慧的源泉,情感的体验,习惯的养成都会在这方舞台上异彩展现。

第12篇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反映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让每个孩子“有健康的身心”、“有良好的习惯”、“有广泛的兴趣”和“有发展的潜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校把培养“四有”学生作为育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健康的身心”。健康的身体是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前提基础,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把孩子的健康发展作为首位考虑。像学校内容丰富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学年开展的趣味运动会和田径运动会,足球、网球等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锻炼了体魄、增强了体质。当然,不仅是健康的体魄,还应有健康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比如,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如何选择?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勇敢面对?这需要老师用爱和责任关心每个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和性格养成。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教育的良机也出现了,恰当的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校长室门口的“心之桥信箱”,卡通的画面、红心的造型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学生非常愿意把心理话与校长进行倾诉;校园网上的“连心桥信箱”、布置舒适的心理咨询室,孩子们遇到问题可以发邮件、与老师聊聊,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心灵舒展的空间。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快乐人生,就必须激励孩子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我校以“六好习惯伴成长”培养为抓手,内容涵盖生活、礼仪、学习、劳动、道德、思维六个方面,涉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从一年级入学的“引桥习惯课程”,到分年级段实施的“2+1”习惯培养工程,搭建了“六习惯、四指标、三段式”的好习惯培养体系。每学期各有侧重、循环上升,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还坚持正面激励,开展了六好习惯“点赞”活动、寻找学校好习惯代言人等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最美行为”在学校传播。如今,“六好习惯伴成长”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在潜移默化中润泽了学生的心灵。

学校还应该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各种事物、对各个学科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创造和发展的基石。在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从“科学探究、文化历史、艺体修养、身心健康、生活技能”五大板块入手,初步设立二十余门学校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课程实施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学校还开设了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小能人、头脑奥赛、机器人、小浪花文学社、白帆剧社、英语模仿秀、合唱、舞蹈、葫芦丝、古琴、民族打击乐、足球、田径、游泳、轮滑、PS图像处理、海洋研究、DIY手工制作、国际象棋、国际跳棋、轮滑、魔方、幻想画、儿童画、海洋教育、趣味数学、舞蹈、合唱、机器人等40个学生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团课上,老师重在激发兴趣、引导体验。以科技头脑奥赛社团和机器人社团为例,孩子们愉快参与,边玩边思,在合作中动手实践。正因为有了这份兴趣和放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近两年来我校获得了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机器人项目的多个全国冠军,并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决赛,机器人比赛也将于近期赴法国参加世界决赛。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必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

6-12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不仅要奠定好知识技能的基础,还要引导孩子有面向未来的美好梦想,帮助他们注入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还应该注重孩子发展的潜质,关注孩子的能力培养和持久的学习力形成。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其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让每一个孩子能主动求知,健康发展,认识世界,迎向未来,全面积淀未来发展的潜质,真正将“健康身心、良好习惯、广泛兴趣、发展潜质”的四有学生伴随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