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浪淘沙李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被虏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懂政治,但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破阵子》均为代表作。李后主首开宋词“婉约派”的先河。那种家国之痛,心灵之殇,构成情感与记忆之重。从“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别时容易见时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可看出,情感与记忆之重,以“愁”的审美方式,从根本上造就词的柔性之魂。如果说,“骚”是屈原的“审美之维”,那么“愁”便是李煜的“审美之维”。本读共选李煜词10首。
1、渔父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2、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3、忆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愁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4、捣练子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云鬓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懒,为谁和泪倚阑干。
5、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6、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开,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7、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9、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
最是苍黄辞庙日,教坊独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10、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意阑珊的阑珊是将尽、衰落的意思。春意阑珊,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yìlánshān,意思是指春天就要过去了。出自南唐·李煜《浪淘沙》。
春意阑珊的意思是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全诗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来源:文章屋网 )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水调歌头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静夜思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 ;江楼感怀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相见欢 ;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箜篌谣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度大庾岭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赠别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清平乐 ;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 ;赠别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别董大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渭城曲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人日思归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赠卫八处士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 ;寄黄几复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理卫风.木瓜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 ;无题 ;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送韦城李少府 ;
关键词:李煜;李煜词;风格;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03-02
在李煜的一生中,经历了从九五之尊到亡国之君这样巨大的变化,这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身地位的颠覆性变化,赋予了他丰富的生活情感。而相对应的,他的词也可以分为前期词和后期词。
早在李煜继位之前,后唐就向宋纳贡称臣,李煜继位之后,仍对北宋卑躬屈节,不断以金帛珠宝结宋朝皇帝的欢心。李煜不关心政事,常常在宫中歌舞宴饮,通宵达旦。此时期他的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沉迷与陶醉。如《玉楼春》这首词写的是宫中春夜歌舞宴游之乐,李煜兴犹未尽,出宫赏月。“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宫女们化妆完毕,个个肌肤雪白,光彩照人。宫女们人数众多,排列整齐。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场面壮观。“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这两句写音乐演奏,李煜笙箫优美的乐声飘荡于云水之间。《霓裳羽衣曲》原是盛唐时的大曲,安史之乱以后曲谱失传。嗜好音乐的李煜得到它的残谱,经过天资聪慧又善音乐的王后大周后的整理,失传近百年的《霓裳羽衣曲》又重现人间,现在演奏这首盛唐时的名曲,欢愉之情尽在其中。宫中香料的香气随着风飘散,作者沉醉其中,兴奋得伴着曲调在栏杆上打着节拍. 欢宴完毕,就不要点红色纱灯小心翼翼地打道回府了,放开马蹄任意它带你去任何地方吧。李煜的宫廷享乐生活在此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煜后期词中多写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感受,象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这向人世间传达出了多少无奈,作者只能感慨“往事知多少”,只能沉浸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不能自拔,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便将作者的万斛愁恨和盘托出。再如《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将生活强烈的反差漂流尽致地表现出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将今昔景况揭示得一览无余,令人深思玩味,唏嘘不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浓艳华丽,也没有什么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他的词语言鲜明,形象生动,情真语挚,一方面其词受晚唐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影响,另一方面李、冯延巳等人对李煜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也决定李煜能将词的创作提上一个新的高度。李煜的词和花间词相比,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主要以为主,内容主要描写花前月下、依恋相思等内容,风格以香艳为主,抒情则含蓄蕴藉,不直接抒情,大都借助于比兴手法,藏而不露,隐而不显。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表现出其最大的特点:真。李煜能写真性情,真景物,真境界。直抒胸臆,写身世所遭,写宫廷宴饮,写听歌看舞,写家国亡没,可谓无一字不真。所以王国维有《人间词话》这样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概括性强。他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并通过自己的内心感悟形诸笔端,内容的含量有所增加,创设的境界也能廓大,特别是他的后期词,既能入木三分地剖析自己的一己哀愁,又能对人类普泛化的哀愁有所感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另外李煜的词语言自然、精炼。其词不镂金错彩而平易出之,却能文采动人,真情感人,形成清新婉曲的艺术特色。难怪纳兰性德有如下评价:“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李煜的词呈现以上这些特点,细究起来,大致有如下数端:
首先,特殊的时代文化和审美习尚。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国干戈四起,战乱纷生,时代文化已经由中唐以前的外向渐渐蜕变成内向,由豪迈奔放渐渐转变为沉潜幽微,由热情扬溢渐渐转变为感古伤今乃至悲伤自吟甚至于无病。作家的审美习尚也由朝堂风波、战场厮杀转向为花前月下,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的熏染之下,文学题材多为依恋相思,意境多呈细致幽深,格调多是缠绵悱恻,秀丽婉约。李煜的前期词无任何政治功利可言,内容多也局限在宴游娱乐、花前月下的生活享受,作者却以真情出之。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而后期词词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望江南》(多少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一些,都写得质朴凄凉,但是却也还是能够感受出其中一种真挚纯真的情感。这都显示了整个时代文化背景对他词作风格的影响。
其次,城市经济的繁荣,是李煜词作产生的经济基础。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中原地区,南唐政治较为安定,商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南唐都城建在金陵,众所周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金陵的繁荣,必定会滋生出上层士大夫的奢靡享乐之风。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李煜词大肆渲染男女情爱,歌舞宴饮,离愁别绪以及醉生梦死的乐趣。如“笙歌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红日已高三丈透。”、“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玉楼春》)、“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将花蕊嗅,别殿时闻箫鼓奏。”(《浣溪沙》),无不表现出一种奢靡享乐的宫廷生活;以上词作全是李煜前期所作,他的后期词虽然不是表现这些宫廷生活,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没有年轻时的奢靡生活体验,怎么会写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绝唱?因此可见,城市经济的繁荣,对李煜词的风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特殊历史和家庭因素对李煜词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南唐从先主李篡吴建国(937年)到后主李煜亡国(975年),经三代君主,从兴盛到亡国,时长三十八年。后主李煜即位于南唐去帝号,岁岁纳贡的危难之际,强敌在侧,虎视眈眈,可以说李煜是接了一个烂摊子,亡国只在时间长短而已。从小就娇生惯养,从不参与政治的李煜,怎么可能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加上他独特的心理人格特征,本就不愿从政,形势逼人之下只好纵情声色,作犬马之乐。这一个特殊历史环境,就造就了他早期词的,并为后期词的哀婉长恨,打下了历史铺垫。
而李煜的家庭,也是充满了不幸与悲伤。在即位之前,他亲眼目睹了同室操戈,勾心斗角的宫廷争斗,经历了皇兄太子弘冀毒死李(未遂)和时刻受到他人猜忌的惶惶时日。这形成了他的忧患心理。而后在他28岁时次子仲宣夭折,大周后郁郁而终,这种失去至亲之痛,对其词的影响可见一斑。
第四,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词的影响巨大。李煜为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生于南唐盛世,工书画,知音律,精鉴赏,善藏书,好诗文,才学均在众兄弟之上,但性格懦弱,治国无方。早期其兄弘冀便对王位有野心,但李却想将王位给他的叔父李景遂。弘冀鸩杀了叔父景遂,继而妒嫉李煜超凡的才华,李煜怕引祸上身,于是“惟覃思经籍”,可弘冀不久后暴卒,李煜也因几位兄长的亡故而顺理成章的做了皇帝,在位十五年,公元975年金陵城破,李煜肉袒出降,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被俘押至汴京,封为违命侯。正是因为后主曲折的人生经历,从而也为其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读后主的词作可以从中读出生活的意味,嗅到其生命的气息,经历了由皇帝沦为囚徒这种极乐到极悲的的转换,也正是这种由人间天堂到地狱的体验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最强音,他对生活、生命、人生的思考也便更深进一层。
李煜的词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沉迷与陶醉,特别是李煜娶了大周后娥皇之后。娥皇生得明眸皓齿,非常美丽,早就美名在外。娥皇不但容貌秀美,而且还精通诗书,善长歌舞,熟知音律。与娥皇的结合就像在李煜的生命之泉中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那孤独单调的生活从此变得摇曳多姿、绚丽多彩。以至于大周后去世后李煜亲作悼词《鳏夫煜》,“天漫漫兮愁云噎,空暖暖兮愁烟起。蛾眉寂寞兮闲佳城,哀寝悲氛兮竟徒尔。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前凄咽兮旗常是举。龙一驾兮亡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亡极。呜呼哀哉!应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亡声兮何续,神求逝兮长乖。鸣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又如“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谢新恩》)这首诗充分显现了这位南唐后主的怀念从善。花随春去而掉落满地,但相思却依然恼人,台阶前的明月高挂,照着坐卧在象牙床而斜倚薰笼的愁人儿,但只令人愁上加愁,就好像去年的今日一样。佳人只因相思苦而无心整理散乱的头发,而脸色也显得憔悴无光彩,泪沾湿了衣裳,却无人怜爱,唉!有谁能了解相思的滋味呢?
李煜后期词作写满了从一国之君的尊荣华贵降为臣虏的卑贱屈辱这,写尽了难堪的人生体验和无法弥补的心灵巨痛。词作主要内容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感受。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作者将人生失意、人生苦短进行了诠释和解读,虽为借花叹息,实为自叹自伤自怜,那种任凭外力打击摧残而又无能为力的感慨与凄怆溢于言外。再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体现了故国之思,真实再现了词人从九五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和“别时容易见时难”几句充满了无奈和伤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是以血泪书就,将失望之情、无奈之感、绝望之叹推向了极致,是对自己人生的经典解读和告白。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文采。我们今天看着他的作品,会感到无边的愁结笼罩着他,也笼罩着千年后的我们,而李煜,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对于生于皇家的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对于纵身于文学艺术的他,从来没有从政的期盼,然而历史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这个六皇子终于还是即位了,这是他的悲哀。但是很残忍的,正是这种他个人的悲哀,才赋予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多变的经历,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后主词。
参考文献:
[1]高兰、孟祥鲁.李后主评传.齐鲁书社,1985,67.
[2]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4.
关键词:梦;李煜;意象
在中国的词史上,李煜的词并不多,却达到了一种巅峰至极的地位,改善了花间词的“靡靡之音”,对宋代的词产生了深渊的影响。身兼帝王与词人两重身份,经历了生死炼狱的李后主对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把词作为一种抒发其内心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前人多从他的身世、处境之不同、情感宣泄之方式、意象组合之特点以及心理时空之倒置,修辞行文之独特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其词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笔者在对李煜词的研读中发现,在其现存的30余首词中,有梦的意象的词占了三分之一。本文试图从李煜词梦的意象人手,直探其词梦的意象根源和魅力,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赏析他的词和情感。
一
李煜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尤其是随着他本人的命运际遇和思想感情的大起大落,其词中意象更加变幻无穷,光隆陆离。然而细读其词,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李煜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怎样的起伏跌宕,他总喜欢运用“梦”这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总体来看,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二是写怀乡念人,抚今追昔。三是写^生无常,命运难测。
1.男欢女爱,离情别绪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人梦来”([采桑子]),这是春天怀人的词,却带着一些幽怨。“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菩萨蛮]),这是在筵席上钟情和依恋一个奏乐女子的自白。《古今词话》云:“词为立周后作也。”也可以从中看出年纪轻轻的李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菩萨蛮])。这四句中写“潜来”,写“惊觉”,写“笑”,写“相看”,生动仔细,这里梦虽不是做梦,却惊破了二人的梦,显得更真实、更真切。这些词写的是男欢女爱,都是李煜前期的词。
还有一类写的是离情别绪的愁苦。“雁来音讯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俞平伯《读词偶得》:“‘雁来’句轻轻地说,‘路遥’句虚虚地说,似梦之不成,乃路遥为之,何其微婉欤。读此觉赵德鳞《锦堂春》‘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便有伧夫气息,彼语岂不工巧,然而后主远矣。”用淡淡的语气、淡淡的词将飘无虚渺的离愁写出来。路遥遥,梦不成,到头来只是空喜欢。连梦都奢侈,都做不成,无处寄情愁,只能将愁寄于草,遍地草生,遍地离愁。“梦回芳草依依,天远雁声稀”([喜迁莺])通宵地想自己心里的女孩子,却没有消息。只能辗转反侧,留下一片伤心。
2.怀乡念人,抚今追昔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令])。就这一句话,道出了那种“那知半生富贵,醒亦是梦耶”的悲凉,道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无奈。仅仅11个字,由梦道出了他的悲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有着相似之处。这是李煜人宋后抒写亡国哀思的作品,用这简简单单的10个字,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这―类的词,大多是通过强烈的今昔对比,鲜明的时空转换,来表示其地负海合、悲怆忧愤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怨恨之感。
3.人生无常,命运难测
李煜晚年在“危在旦夕”的状态下,词章篇篇言愁说恨,并且运用“泪、愁、恨、江山、故国”等这些意象建构了一个依旧如故繁花似锦的空心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不能再回忆,回忆了也只有伤心,只是繁华一场梦,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这些梦中的情景,这些梦的意象,大多用白描的手法,却句句意义重大,道出了他的悲凉,他的故国,他的物是人非。
二
这三类词中梦的意象,无论是温馨的,无论是悲凉的,无论是无奈的,李煜都在梦中将他真实的情感抒发了出来,在梦的世界中他真实坦诚地将自己的内心解剖开,同时又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将梦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地在现出来。这也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何是借梦这个意象来抒感。这又不得不从他的经历身世说起。
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予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试想,如果没有囚禁的不幸,贬逐的悲哀,他又怎能“感慨遂深”、“书之以血”?充其量也只能是继续写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的陈词滥调,又怎能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大宗师?
再来看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清代执文坛牛耳者王士祯,也自豪地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日婉约,一日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俨然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其他赞美之辞,比比皆是。
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无穷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
与李煜一样,李清照词的创作同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她的许多词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捕摹少女初恋和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可以看出。这样的描写,总是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可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
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鸟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外,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中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如以下一首词:
风住尘香花巳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侵犯。她避难到金华,那时已是51岁。我国的抒情词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概括起来说,可大致分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但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她的抒情词所透露出来的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如上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的闺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作品里。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
所以当我们在惋惜李煜的亡国亡家,感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不妨来个假设,假设两位大词人的后半生一如前半生般顺风顺水,换句话说,就是将二人作品中的后期作品去掉,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文学史就没有了“词中之帝”、“婉约之宗”。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感伤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08―02
李煜是五代词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在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天才。《南唐书》说他工书、善画、精通音律,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父亲李是南唐国主,虽政治才能平庸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词的造诣在南唐词坛屈指可数,后人称他们父子为“南唐二主”。
李煜从少年时起,在文学艺术领域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深得李的赏识。他的大哥太子弘骥很怕这位有才华的弟弟夺走他的储君之位,对他百般猜忌。为了避祸,李煜在整个青少年时期都不问政治,只是读书和从事艺术活动,所填词作亦流露出归隐的思想。公元959年,太子弘骥在和叔叔晋王李景遂争夺皇位时双双死去,这一年李煜23岁,受封吴王,两年后李病故,李煜继位南唐国主。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曹彬率宋军渡过长江的采石矶围攻金陵,李煜肉袒投降,南唐立国39年,最终灭亡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何曾见过战乱的残酷,而今国破家亡又归为臣虏,留给词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悔恨。南唐亡国后,李煜被押解到汴梁,宋太祖以其屡召不降之故封其为“违命侯”。从此,李煜在汴梁开始了自己屈辱的阶下囚生活,“日夕以眼泪洗面”是他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公元978年的7月7日,正值李煜41岁生日,宋太宗赵光义命他的弟弟赵廷美赐牵机药给李煜,李煜七夕服毒,一代词人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李煜由一个帝王到一个囚徒,他的生活、情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李煜的词以他被俘、南唐灭国为界,创作上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生活在皇宫里,物质和爱情都很富足,词的内容也多写宫廷的享乐,带有花间词的遗风。李煜被俘后抒发国破家亡、感时伤世、宣泄屈辱情感的词成就最高,这些词都形成了与前期不同的风格。
李煜在汴梁过了两年的囚徒生活,这使他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听任两朝天子对其命运的摆布。他在写给金陵旧宫人的信中说:“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时悔杀了潘佑和李平”,屈辱、悔恨和伤感可想而知。也许此刻,李煜才真正感悟到什么是残酷的政治、无常的人生。对往昔生活的回顾,对故国江山的眷恋,对过去错误的追悔,对人生自由的渴望,词人把这一切都写入词中,使他这一时期的词具有一种无比感人的艺术魅力。
先读《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本词叙写由“林花红落引发的一切有生之物的苦难无常之哀感”。词人将人生的无限怅恨寄寓在暮春残景的描绘之中,面对被凄风寒雨昼夜摧残的杏花红蕊而感到无可奈何。词人家亡国破,因而敏感于眼前季节时序之变化,花之处境亦人之处境,无力护花亦即无力护国之语意双关。祖父辛苦开创的南唐基业毁于己手,回首往事更是寸断肝肠,这绵绵的愁思和悔恨有如东逝的流水,无穷无尽啊。
次读《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将苦涩凄凉渗入到帘外的残春景象,痛苦的囚徒生活和梦境的片刻欢娱,又折射出词人思念故国的感伤情绪,只有在梦境中,词人才会忘记自己是个阶下之囚,才会贪恋那片刻的欢娱。泪眼登楼,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词人朝思暮想的故国,如今已如流水落花般随春而去,今昔生活的境遇,真有如天上人间的轮回。词人在梦与现实的对照中,理出了血泪浸透的情丝,感叹那逝去的人生经历。
再读《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凄凉的秋夜,词人愁绪难遣,独自默默登楼。那随风飘落的梧桐叶和头上那弯新月,又勾起词人多少愁苦与悲伤。“无言”,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多少不能与人倾吐的孤寂与悔恨,“锁”字又写出了环境的死寂,此种意象与“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成鲜明的对照。面对此景,这位昔日的南唐国主心中又涌动着怎样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富贵荣华,还是痛悔“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的生离死别。这诸多的愁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有如那裹缚全身“剪不断,理还乱”的乱丝,不可超脱、不可回味啊。
李煜虽身为臣虏,但心灵是高贵的。当高贵的心灵一再受到伤害、侮辱甚或摧残时,他不再掩饰了,选择用他那颗特有的诗心来抗争,任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奔涌其间。
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后的第三年,宋人王在他的《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可见这首词是李煜被宋太宗毒杀的一个借口,亦是一位绝代词人的绝命之词。全词通篇以问答的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过程。春花秋月是人生中难得的良辰美景,本应令人欣喜,但对日夕以泪洗面的囚徒来说,已了无意趣。越是良辰美景,越能诱发他对痛苦往事的回忆,越是回忆往事,越会带给他无穷无尽的精神折磨。“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却表明了词人对生命决绝的心态。接着他从囚徒的狭小天地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便是滴血之语。如果说未能守业的无奈已令他难堪的话,最令他屈辱的是,归降以后自己的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封为郑国夫人,随例朝谒,常被强留宫中,饱受太宗,数日方被遣回。小周后回到家中,“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李煜残破的心灵再次受到重创,这种记忆愈刻骨铭心,悔恨就愈撕心裂肺。当屈辱在词人的内心积淀到无以复加时,他用笔墨和着泪血,凝成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悲怆千古的不朽之歌。
以水喻愁,并非始于李煜,唐诗中已有过尝试,如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等。但李煜泼在水里的愁最令后人心灵震颤,何者?词人触景生情,一任故国之思和亡国屈辱之恨,如江水般涌泄,从春花秋月到小楼东风,从雕栏玉砌到朱颜改变,几乎每一个字都浸透了词人孤独绝望泣血之心,反映了人类悲悯的共同情感。还是王国维的解读最精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的词,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尤其是他后期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作品,充满了感伤主义情怀和悲剧色彩。词人以写实笔法,恢复自己被扭曲了的人性和尊严,历历悲欢,字字血泪,是词人被俘后屈辱生活的真实画卷。李煜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愁苦和悔恨,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更是用血泪书写成的不朽的生命篇章。正因为它反映了对人生毁灭的普遍深沉的挽歌式情调和悲剧性精神,具有悲悯的深刻普遍性,才得以在历代读者的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J].明嘉靖四十三年抄本.
[2]叶嘉莹.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龙衮.江南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0、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9、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3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3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3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8、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4、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4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
4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5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7、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6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6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7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1、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7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7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7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76、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7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7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0、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8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8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8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8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9、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借周先生之名,重提起《伤逝》。
02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然也,若再直接一点,便为:“悲剧是将美满撕给人看的。”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满月,有许多人都会因为一弯弦月而拨动情思;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晴天,有多少文人骚客在雨中俯首低徊。
03
并不多评《伤逝》一文 ,但,慨叹依旧……
04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黛玉在梨香院墙角边听《牡丹亭》唱词,戏文里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感慨缠绵,便侧耳细听去,又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少顷,又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你在幽闺自怜。”这便想到唐朝诗人崔涂《旅怀》中的“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而《西厢记》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又使黛玉想起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
05
不管如今人们怎样理解黛玉当时的心境,但我想,那个吟诗填词的潇湘妃子,那个世外仙姝寂寞林,那个携锄葬花的黛玉,在那个院墙角独自听戏时,该是被那几句如诗般的唱词打动心扉,而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这个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颦颦,应是触动了那湿润的就要滴出水的心,然后不小心泪洒一地。
06
另一位要说的,是纳兰。纳兰出生在一个天潢贵胄的家庭,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07
初识纳兰,是读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又读,则是“梦里何曾到谢桥。”“一片幽情冷处浓。”即刻间噤若寒蝉,心底深处一生惋叹,这样的词,这样的人,这样的情,怎能不在加冠之年以后,而立之年之前便匆匆逝去,只留下他千古流芳的旷世奇作。对于他来说 ,甚至韶华易逝这个词都未来得及出现,便陨落在无垠星海的一隅。
08
曹梦阮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是有些许联系的。他们同为大内侍卫,也有过诗文上的切磋。而曹沾和纳兰同属风雅之流,脱俗之士。这二人,都是奇才。
09
最喜欢纳兰的《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苑矍矧松ā2上阈写玖???暗么淝毯魏薏荒苎浴!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和东坡居士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1、某次,欧阳修主考,发现有位考生的名字竟与自己名字相同,大为不悦,就在批语后附加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这位考生接卷后竟立即对曰:“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欧阳修看后拍手称绝,补录了这位考生。
2、有个考生在试卷上模仿南唐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写了一首“词”:“卷纸对笔尖,七窍生烟,燥热难解心头寒。摸耳搔头皆不济,如坐针毡,独自干瞪眼,无限辛酸!出题容易答题难。铃声一响交卷出,分数若干?”阅卷老师看后,写的批语是:“虽无实学,却有歪才;屁股免打,下次再来。”
3、明代大书法家徐渭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在试卷上只写了四句诗,考官批语:“太短”。第二次乡试,徐渭吸取“教训”,不但写满了整个试卷,还写到了桌子上和椅子上。
4、清朝某县考童生,规定至少要录取三名,应试之日,恰好来了三名考生。主考官收上试卷一看,不觉目瞪口呆:一个考生抄了试题后,只写了“且夫”二字,再无下文;另一个抄了试题,却只字未答;第三个干脆试题也未抄,交了白卷。主考官大伤脑筋,为了交差,他只得大笔一挥,把抄了试题且写了“且夫”二字的考生取为第一,批道:“但观‘且夫’二字,必定满腹珠玑,应名列第一。”把仅抄了试题的考生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异,足见其材可造,应名列第二。”把交了白卷的考生取为第三,批道:“慎重其事,不轻落墨,应名列第三。”
5、清代有一次科考,以《事父母》为题。某生承题写道:“夫父母者,何物也?”考官评语毫不客气:“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不合,乃生此怪物也。”又有一次以《鸡》为题,有个考生在“中比”写道:“其为白鸡耶,其为黑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评语三字:“芦花鸡。”该考生在“对比”中又写道:“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考官评语更简练,仅有两字:“阉鸡。”
6、某考官见一试卷,未写一字,批曰:“皓月当空,一尘不染,何吝赐教乃尔?”
7、清代有一学使(考官)以“临财毋苟得”为题试考生。一考生错把“毋”字写成“母”字,“苟”字写成“狗”字,学使啼笑皆非。他没好气地对考生说:“我出一联,你如果对佳,就免罚,否则重责不饶!”遂出句道:“《礼记》一经无母狗。”那考生对道:“《春秋》三传有公羊。”学使叫绝。
8、清代梁章矩《制艺丛话》曾记一个考官出题为《盖有之矣》(见《论语》),考生作八股破题是:“凡人莫不有盖。”考官见了大怒,批曰:“我独无。”往下看其讲的是:“凡自言无盖者,其盖必大。”考官赶紧将前面的批语涂去。往下再看是:“凡自言有盖者,其盖必多。”
【选自维普网】
关键词: 李煜; 心路历程; 真情实感; 独特风格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12-02
南唐后主李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命运风云变幻,由权利至高无上的君主沦为任人宰割的囚徒,由奢侈豪华的帝王生活到以泪洗面的凄苦现状,因此,他的一生,经历了大喜大悲,心里藏着无数的悲欢离愁,正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他生于公元937年,卒于公元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蓬莱居士等。南唐国主第六子,公元961年继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公元975年,宋军进攻金陵,城破沦为阶下囚,次年,被封为“违命侯”,后改封陇西郡公,过了三年的囚犯屈辱生活。相传在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被宋太宗赵光义赐毒药而亡。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经史诗文俱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其对于诗词,有着独到的造诣。其词以国为界,前期多描写宫廷享乐和男欢女爱,后期多抒发亡国之痛和追念往昔帝王生活。李煜的词开始突破了晚唐、五代的传统,语言朴素,形象鲜明,意境深沉,对后代颇有影响。 在李煜的这一生中,他的感情经历过了太多的悲欢离愁,曾欢喜过、浪漫过,也曾伤心过、悔恨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他的身上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他的“喜”、他的愁”、他的“悲”、他的“恨”,都是那样真实而又热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一、享乐的精神追求,内心的真实——喜
在李煜的身体里,流淌着与世无争的血液,他一生都在追求精神安慰和享乐。
首先,从李煜号“钟隐”、“蓬莱居士”等,可以洞察出,在现实的世界里,他多想摆脱尘世的纷繁复杂,或归隐山林,或信佛念经,不问世事,不理尘扰,寄情于山水,多么真实的内心反映!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懂得生活享受的人,这就是李煜心灵深处的最真实的“喜”。他的这些想法,在早期的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渴求隐逸的词《渔父》二首:“浪花有意千层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前首中,全词没有希求,忘我入化,勾勒了一幅旷野寂静的山水画:千里有雪,桃李花开,只身一人,一边饮酒,一边垂钓,他意在鱼又不在鱼,心中没有一丝杂念,他已经忘情、忘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自得自乐。后首词中的“万顷波”象征着世事的险恶变化,而词人正是要从这中间摆脱出来,表明他虽处尘世,但追求解脱,追求淡泊的生活情趣,将自身隐藏在山山水水之中,无欲无求,在这种生活中,李煜是真正的寻找到乐趣和自由,并在自我的安慰中得到解脱。
其次,在现实中“寻欢作乐”,是他的又一“喜”。憧憬和追求世外桃源的生活似乎与之无缘,上天安排给了他自古以来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帝王生活,却又戏剧性的让他沦为阶下之囚。其实,从李煜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命运,将永远与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彻底绝缘。
李煜一直追求自由而舒适的生活,当手握大权的时候,他必定会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将心情释放到极至。白日里莺歌燕舞,夜晚寻欢作乐。他在词里这样写道:“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好一个热闹而又浪漫的夜晚,李煜在这宫廷奢靡绮丽的气氛里,纵情享乐、醉生梦死。再如李煜的《玉楼春》里写道:“晓庄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秋月。”好一个春夜宫中歌舞宴乐的生活。在南唐全兴时,词人以飞扬的意兴把声势宏大的歌舞盛会尽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你看那佳人鱼贯而立,凤箫吹奏,旧曲唱得曲曲相连,李煜经不住“诱惑”,陶醉于歌舞中,任情释放在迷人的狂欢之夜,竟然在回归时,不点红烛花灯,乘马踏月而归。想必那夜,词人所有的烦恼忧愁都已抛在九霄云外,正是“大喜”、“大乐”。一个本就懂得享受的人,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的时候,他必定会展示出他的内心本质和内心的真实面目。这何尝不是李煜的“欢”呢?
二、李煜的“离愁别绪”
李煜在纵情声色中,让心灵找到了归宿,这也导致并加速了他自取灭亡。因此在李煜的心里,特别是降宋后沦为阶下囚时,内心的“愁”便迅速地涌上了心头。
(一)愁过去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李煜一直过着奢华的生活,一旦不能拥有,他的心里该是多么渴望和留恋啊!这也是李煜愿意在降宋后还能苟延残喘地、低声下去地生活的原因。他多么怀恋那段美好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虞美人》里写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这是词人在汴京忆旧思家,见那东风吹回庭院,春来冬又去,而自己去独自久久倚栏而立,惆怅无言,陡听见竹声萧萧好似当年,还有那新月细如刀,这一切恰如过去,可在这时候,都只能活在记忆中了。手中的酒杯还在,那笙歌悠悠也不肯停歇,眼前的冰消烛亮,香烟袅袅,想自己却两鬓斑白,发如残雪,心里顿时愁思难忍。正是触景而生情,生情而发愁,想必那夜又是彻夜难眠了,哎,好一个多愁的夜啊!
(二)睹物思人的相思之“愁”
李煜是多情的,帝王豪华的生活养成了他多情的性格,在平日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中纵情声色,无疑让他对美人无比眷恋。在囚徒的生活中,对自己珍爱的小周后更是相思肠断。过去的长相厮守,而今却永不相见。在李煜的心中又怎能不想呢?而现实却如此戏剧性的捉弄,他又如何不愁呢?多少个孤独的、冷清的夜晚,他回想起自身的处境,竟然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每次“无言登上西楼”,很自然地、毫无保留地想起曾经与相爱的人依偎缠绵的镜头,便提笔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哎!在这仲春之季,,我和她就这样匆匆分别了,如今满目所及都是令人愁肠欲短,那归来的大雁竟然也没带来一点音信。想想自己吧,回家的路还如此遥远,心中的好梦呀,何时才能实现啊?从这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李煜在背井离乡之时,对爱侣的无限追忆和怀念,他心中用情如此之深,那思念之愁涌上心头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因此,在他的心中,感情的愁是无法排除的。
(三)眷念故国的思乡之“愁”
李煜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加之平日充足而奢华的生活养成了追求享乐的性格,使他在沦为囚徒时,尤其是现在的处境好比是别人盘中的鱼肉任人宰割的时候,他对故国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啊!在他身不由己的岁月里,压在他心中最大的“石头”就是对故国的思念,他多么想摆脱这种现状啊!虽然在入宋之后,仍被封为侯爵,可他对这种屈辱的生活极为怨恨。在那伤痛的岁月里,李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表达了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在这痛苦纠缠的思念之中,李煜是终日以泪洗面,《历代试余词话》引《乐府纪闻》写道:“后主归宋后,与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以眼泪洗面’,每怀故国,词调愈工……”从中不难看出,李煜在归宋后,他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安全感,这就不得不引起他对故国的追思,而在这种千回百转的思念中,现实却毫不留情地、彻底地击碎了残留在心头的希望,他痛哭流涕的生活着。在《虞美人》里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李煜著名的绝命词,毫不掩饰的流露出了对故国的思念。词中以问起,以问答,刻绘出词人的内心活动。由问天、问地到自问,问的如此悲凉凄惨。从他的处境设身处地的去想,他对人生已经彻底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曾经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最后,悲壮之情犹如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词人满腔幽恨,对人生的彻底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以答问之,加倍的突出了一个“愁”字,词人以水喻愁,感觉愁思如春水的恣肆,读来亦觉得连绵不断,声情并茂。在入宋后,李煜竟如如此大胆而又直接的直抒心中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致使他由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见,这种盘踞在心头的感情之“愁"该有多么的深啊!
三、李煜的亡国之“恨”
所有的离愁别绪,在李煜的心中,虽然留下了多少伤痛的记忆!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作为囚徒时的亡国之思——无尽的悔恨。想过去豪华生活,看如今囚徒现状,想过去山河壮丽,如今却支离破碎,这一切的一切,既熟悉,而又陌生;似曾相识,又如此遥远。它犹如千金巨石,压得李煜几乎喘不过气。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凄凉悲壮、意境深远的生命绝唱,向世人诉说着他的无尽的悔恨。尤其在他人生最低落的时候,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反复咀嚼,追思,从而深化到对亡国的恨,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这首词中,李煜借伤春、伤别,实是自悲身世,那朝雨、晚风的无情摧残,则是恶势力的更施暴虐,而自己却抗争不得。再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人在上片中写道,听雨、伤春、寒重,接着又写梦中的印象,梦见自己不是栖身人下的俘虏,而是贪欢于梦境,暂可以忘却现实。但这可贵的一瞬间就逝去了,又多么可叹!由此可见,故国的灭亡,在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痛彻肺腑啊!词中语意凄惨,正是花落而不能重开,人亡而不能复生,天上人间而不能相连,李煜的心中如何不恨呢?
在李煜的一生中,充满了太多的心酸。虽然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在享乐中得到了精神的安慰和满足,可在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会是不平凡的一生,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人生。所以,在李煜入宋的那些日子里,是他感情最复杂的时期。他在这一时刻所承受的,是他生命之中最重的、最不堪忍受的,我们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复杂。所幸,李煜用他的词,饱含深情的倾诉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他这一时刻的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扩展了词在表现生活和抒情言志的功能,为后世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李煜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始终活在悲喜交织的情感世界里,正是“剪不断,理还乱”啊!他的伤痛多于欢喜,眼泪多于欢笑,就让世人在他的词中永远为他感叹、祝福吧!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1.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的一生随着坡的境遇起起伏伏,由于新旧党争,他先是出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又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连番的打击被贬摧残着词人敏感细腻的内心,词人心中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历来颇有争议,坡绝爱这两句,秦观贬谪而亡后,曾痛心感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并将此句书于扇面上,永志不忘。王国维却不以为然,他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可堪”二句景中抒发了作者羁旅郴州凄苦悲凉的情感,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读后感到其中有个“我”在,符合王国维的美学――“有我之境”,所以他很欣赏。“郴江”两句词人似乎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江水流向,和天要下雨草木生长一样,本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施的。可是这句,无理却有情,无理而精妙。
那么,什么是“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常常“以必无之事,写必有之情”,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清代的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里举唐代李益的《江南曲》和宋代张先的《一丛花》末句,说“此皆无理而妙”。以李益《江南曲》为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诗写的是一位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她日日伫望江头,盼望夫归,而丈夫归期常误,于是失望至极。潮涨潮落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存在“信”与“不信”的问题。“嫁与弄潮儿”,是女子的怨恨之语,她不是真的要嫁给弄潮儿,而是埋怨丈夫久久不归。她很爱丈夫,可是却得不到爱情,不禁由爱生“恨”,说出了“看似无情,实是有情,看似无理,实是有理”的话。正因为这样,她那颗焦急怨苦而又无人告语的火热的心,才真切地呈露出来。
人在感情激越的时候,常寄情于物,说出“无理”的话来。韦庄在凭吊六朝遗迹,看到依旧繁茂的台城柳时,感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草木本无心,草枯草荣本是自然现象,韦庄却责备台城柳无情,不管六朝的衰亡,自顾自地繁盛着,这实则透露了诗人的无限伤痛。诗人身处唐代末年,国家的覆亡已回天无术,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避免,诗中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无情亦有情”,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在历史感慨中寄寓伤今之意。
坡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子由的词中写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月亮的圆缺,是亘古以来不变的自然现象,但苏轼却责怪月亮:你没有恨,为什么偏偏在人家离别的时候圆呢?这问得似乎古怪,毫无道理,但是“无理有情”,表达出了词人怀念弟弟之情深。
最后再联系苏教版课本里的两首诗词谈谈这种现象。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一文引用了唐代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前两句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来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生死未卜。诗人通过音书断,不但暗示了生活的艰苦,而且表现出长久与亲人没有联系的思念之痛。下两句按照常情,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然而诗人笔下所写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时的诗人,按照常理,应该是兴奋的,是高兴的,是迫不及待的,但真正快到家乡,却又犹豫了,害怕了,情感上完全出乎常情。诗中,一个“怯”字,道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复杂性,一方面日夜在思念家人,急于回家;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或者因自己受到牵连而遭不幸,或许遇到意外事故而不幸。这两句“看似无理却有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中亲人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
再则,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取李煜《浪淘沙》一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曾经的帝王,如今的阶下囚,曾经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如今的“罗衾不耐五更寒”,巨大的落差难免会产生故国之思,凭栏远眺“无限江山”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竟道出“独自莫凭栏”,为什么呢?原来,凭栏南望,只会引起内心的无限痛楚。“莫凭栏”这一无奈下的“无理”之语,恰恰道出词人思国之切,亡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