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职业的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02-02
一、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分析面临的一些机遇或制约因素,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进行一些规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行动方案。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总体上来还说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自我评估不够客观,不能准确审视自己;规划意识比较薄弱,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职业目标比较模糊,时常抱有投机心理;规划的可行性较弱,缺乏实际践履意识”等。[1]也有研究者概括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树立不牢固;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等。[2]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需探求一个新方法。
二、团体辅导介入的必要性
团体辅导是一种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3]团体辅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激发其心理潜能,以便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促进健康成长。此种团体辅导的方式为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的良方。团体辅导中同质性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接受程度和速度。[4]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向职业目标一步步迈进。
三、团体辅导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自我规划,并自我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也是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的情感和为追求职业目标而克服困难并采取行动的过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的整个过程就是培训大学生相关认知、情感、意志以及具体行动的过程,即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知、情、意、行”一体化。
1.认知训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在团体辅导中,开展如“我的个性解读”、“我的优势大家找”等[5]自我探索活动,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倾向、职业兴趣,自己具备哪些潜力,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其次是对所处环境的认知。每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发展变化的情况、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等。再者是对职业的认知。要注意职业选择尽量与大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辅修第二专业。了解从事该职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获得什么资格等。通过对自我、环境、职业的分析,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以及环境中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找到生涯发展的落脚点。
2.情感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了职业目标后,还需加强职业情感的训练。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有了渴望从事此种职业的激情和动力,才会为达到职业目标愿意付出努力。首先是培养职业认同感。通过前期的认知训练,对有相同职业目标的人按10人一组重新组合,组内成员讨论从事该职业起码会获得些什么,如通过从事该职业能在社会上立足,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加强了对职业的认同。其次是职业荣誉感。如果社会上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一种价值认可,作为从事这种职业的个体会感到无比的荣耀,会从情感上产生对这种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再者是职业敬业感。把该职业视作自己生命的载体,处于这种情感支配下的个体,会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潜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完善。团体辅导中对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业感的训练是通过案例讨论,选取该职业成功人士的例子,探讨他们身上闪光点,把他们作为榜样,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具体行动。
3.意志训练。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行为的方向性,调节的最终结果表现为预定目标的实现。团体辅导规定每半个月组织一次,每个人要讲自己这半个月的收获及下半个月的计划和遇到的困难,最后汇总,大家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彼此鼓励。比如马上要面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些气馁,团体成员便集思广益,找出系统有效的复习方法,彼此鼓励,克服困难。在整个团体辅导中要教育学生应该把暂时的困难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迎着困难上,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坚忍不拔的精神,磨炼坚持到底的意志。
4.行为训练。对职业生涯规划而言,仅有职业兴趣和方向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仅停留在对职业的向往上而没有具体的行动,这样等于是“纸上谈兵”。故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例如,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可以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三、四年级通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为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做好准备。”[6]在追求职业目标过程中,应该明确,该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针对职业需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具体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团体辅导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各项目标的主题讨论:①学习目标,包括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②能力目标,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③从业资格目标,包括如取得教师职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等;④技能目标,包括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从事该职业的专业技能。团体辅导也会根据阶段需求,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教师职业要求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团体辅导中,选定主题,在团体中每个人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由团体成员评价和讨论,再由指导老师指导,进一步改进,反复训练,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四、小结
团体辅导中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者、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孤立的个体。团体辅导中,每个个体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多角度地学习,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团体辅导的关注点不仅仅放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上,更是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注重每个成员所具有的职业准备、职业技能,注重成员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知—情—意—行”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0):37-40.
[2]钟国祥,胡轶众,杨宇孛.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9):16.
[3]蔡小霞.我国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53-55.
[4]李洋,李芳.团体辅导在医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66-67.
[5]任贵秀主编.团体咨询手册[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13.
[6]陆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5-47.
关键词:新常态 经济师 职业定位 职业价值
伴随国际局势变动的新方向,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也具备较为雄厚的发展潜力。自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模式。那么针对我国经济师这一职业来说,经济师作为社会进步、经济事业良好发展以及企业高效化成长的重要一员,经济师行业需要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准确进行经济师的职业定位并准确评估自身的职业价值,以此来最大化的发挥经济师职业人员的效用。
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师的发展背景
在2014年,我国在河南视察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新常态”这一词语。而所谓新常态,便是在正常状态的发展形式下,表现出更具生命力、潜力和动力的发展状态。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中,针对我国众多职业中的经济师职业来说,其需要真正的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在所处的企事业单位中提升经济师自身的个体效用,准确把握自身的职业定位,突出经济师职业的职业价值,以此来实现经济师职业的稳定企业发展模式、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等方面的效用。
由于全球经济逐渐走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对知识型人才表现出更强烈的需求,针对我国经济师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中的发展背景而言,各规模和各领域的企业都纷纷处于积极转型和扩张发展的阶段,那么对企业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管理环节、营销环节以及内控环节等多个方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所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需要一支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队伍和力量,来作为提升总体社会经济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基于此,面对经济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的趋势系,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树立正确的经济师应用意识,提升对经济师这一专业重要性的认知,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发挥经济师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过去几年中,社会上便没有对经济师这一职业产生较为客观的认识,因此便也没有非常全面和彻底的发挥经济师的重要效用,从而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效率和经营规范性,也使得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师这一职业更应该主动思考、开拓思维,积极进行职业定位的转型,来突显和发挥自身的职业价值。
二、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师的职业定位
(一)战略决策的“军师”
经济师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其通过发挥良好的核算和统筹作用,对企业日后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了“军师”角色的作用。从职业定位的角度来说,经济师作为一个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引导者,其掌握了整个企业每笔资金的运用方向,对企业内部的发展运作了如指掌,这样才会对日后企业的良好经营提出正确和科学的决策定位。
(二)市场分析的“总工程师”
企业在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要实现规范经营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分析工作是基础。在市场分析的过程中,经济师要想立足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其必须具备更加清晰和灵敏的市场辨别能力,对市场供给、需求以及消费者的取向和变动等各个领域,都要做出非常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出经济师在市场分析中“总工程师”的职业定位。
(三)风险预测的“领头羊”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高速发展时期,因此整体经济是在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便面临了更多的市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基于此,经济师作为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其需要发挥准确的风险预测职能,对自身的内部风险进行一一排查,对面对的外部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方案,使企业面对的风险环境更为安全。
三、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师的职业价值
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对我国经济师这一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划。针对我国经济师这一职业来说,经济师作为社会进步、经济事业良好发展以及企业高效化成长的重要一员,为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来展开分析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中,我国经济师职业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具有全局统筹的思维
经济师作为企业发展、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职业人员,其职业价值的表现之一便在于经济师具备了的全局统筹的思维和逻辑模式。经济师在对企业整体发展进行统筹和规划时,不是单靠一个方面便能够完成这项工作,而是立足于多个环境层次,比如企业的人力、财务以及市场的政策、竞争等众多领域,所以经济师能够站在全局统筹的角度下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局规划,体现了非常专业性的职业价值。
(二)具有持续的创新精神
经济师通过发散自我的逻辑思维,为企业日后的转型和改革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发展方案和具体对策,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充分的创新精神。优秀的经济师能够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水品和眼界,积极学习更为优秀和先进管理理念来丰富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不断努力和寻求突破的过程中,体现了经济师具备持续性创新精神的职业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整体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模式,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稳定的增长趋势。本文通过以上对经济师这一职业的定位和职业价值进行了展开论述,突出了经济师对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师职业人员也应该立足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积极进行自我职业转变和定位,发挥更加科学和更具引导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志生,陆璐珂,等人.新常态下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探索――以广西农民工教育培训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5,03:157-166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过程没有和市场较好接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缺乏积极性。学生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重视大学阶段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把握不够,单纯重视概念,忽视具体操作,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职业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发展。
2.职业目标定位不明确。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定位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角度:第一,学生的自我评价太高,过于自信,导致就业目标定位存在问题,如果和实际不相符合,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差,导致在工作中会失去信心;第二,很多高职学生自我评价太低,自信心不够,难以发现自身优点,不能激发自身潜能,不利于个人发展。
3.缺乏对自我的合理认知。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期间缺乏对自我的思考,没有对事物的合理认知和考量,心智上存在一定的不成熟。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没有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每个人的特点存在差异,所以在工作选择上会有一定差异。因此,学生要从个人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定的工作,除此之外,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
4.职业价值观过于注重利益。个别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过于注重利益。特别是一些毕业班的学生,他们的就业观里主要为追求经济效益,选择职业时认为最好的职业是收入高的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问题,从过去的理想主义发展成现在的务实主义思想。对一部分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追求职业的经济性,没有关注职业的理想性,过于关注职业选择时的工资水平、职称和住房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选择职业时会出现错误的职业观,不利于选择恰当的职业。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
1.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高职学生来说,只有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高职学生的自我正确认知可以利用有效的职业测评工具进行,通过相关的评估工具把个人的职业兴趣加以明确,把个人能力进行深层次量化,分析自身的人格特征。这不仅是学生更好认识自己的正确方式,同时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对高职学生来说,开展自我探索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式评估法,另一种是非正式评估法。对正式评估法来说,它是按照标准化的评估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它的评估形式主要有两种技术支撑,一种是纸笔答卷,另一种是计算机测评法。对非正式评估法来说,它是通过非结构化的方式寻求相关信息,选择具体的方法时,各个职业规划师必须按照自身经验和水平合理分析评价结果。对非正式测评方法来说,主要有兴趣岛测试法、想象引导方法和生涯传记法等。
2.分析职业世界。分析职业世界时,首先要分析的是职业数量和具体分类,进一步分析职业信息的来源和自己所想要从事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对职业信息来说,它不仅包含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还包括工作地点和工资状况等。除此之外,学生要关注的是这一行业所需人才的人格特征,进一步分析行业的雇用前景。除此之外,学生要分析在工作里所获得的满意感,不同行业对个人发展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对职业信息来说,它的来源主要有书籍和论文等出版物,电影和幻灯片等视听材料,电子资源库和互联网等为主的计算机系统,还有一些在现场考查和访问工作现场等形式的直接考察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兼职和实习获得职业信息。
3.把握职业环境。要想合理分析职业环境,学生必须分析自己理想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状况,它不仅包含社会地位,还包含职业的技术因素和未来发展前景,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体现:首先,分析社会总体环境;其次,分析经济环境;再次,注意分析组织环境;最后,分析职业周围环境。通过对多种环境的共同分析,学生进一步了解理想职业的环境状况。
4.合理评估职业生涯机会。学生要想更好地认识职业世界,对自我有正确认识,不仅要分析外部环境,还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的特长,充分考虑到自身能力和性格等内在因素,分析自己是否和职业环境发展相适应,进一步评估职业发展的多种机会。
5.明确自身职业目标。对高职学生来说,其职业生涯规划要有一定的具体性,要有利于更好的操作。学生通过确定的目标实现时间和实现程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目标设置不合理,职业生涯目标问题会有失平衡。高职学生通常会设置很多目标,但在制定过程里要和生活目标有机结合。一个人的人生不仅要在事业上树立目标,还要在健康等方面上设立目标,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学生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6.职业生涯目标执行。确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就要付出一定行动。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它需要科学的行动方案以实现自身的提高。具体来看,这种行动方案包括工作层面和训练层面,还包括教育层面和实习层面。高职学生必须依据自身职业目标,把目标划分成小目标,进一步实现目标。具体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职业的探索期,就是大学一年级上学期阶段,这一阶段中主要是为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第二部分是职业定向期,这一阶段指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要针对未来理想职业提高个人素质;第三部分是职业准备期,就是大学二年级,这一阶段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有利于更好就业;第四部分是冲刺阶段,就是大学三年级时期,学生通过最后的冲刺阶段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总结
对高职学生来说,现在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必须通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成功率。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步骤分析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陈佳清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编者按:是只依自己的,还是兼听别人的?说来容易做来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很多年轻人都将但丁的这句话当成座右铭,置于案头,思之践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父母则以这句话为准则,教育自己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女。于是,矛盾出现了,双方各抒己见,相持不下。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认识和解决这种矛盾。希望读完这组稿件后,大家会有一些启发。
我父亲是个医生,所以一直希望我学医,母亲则认为做老师不错,他俩希望我高考选择专业时能够二选一。
但是我非常不喜欢别人为我作决定,别人让我做的,我就爱对着干,处于青春期的人总是有很多想法的。
高中学的是理科,我一直觉得工程师是个伟大的职业,所以心里很向往。虽然当时还分不清楚工科和理科的差别,但我还是贸然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的一个通信工程类的专业。结果,那年北广在新疆的招生人数很少,分数线特别高,我虽然考得不错,但是没能如愿。
第一志愿没有实现,我被调剂到新疆大学,有机会重新选择一个专业。我还是不听别人的建议,觉得地理这个专业有意思,可以经常到外面玩,就义无反顾地去学地理了。
等到我学习地理专业时,我才发现那些学科根本不能激起我的兴趣,于是我的大学时光就花在玩儿和整日在图书馆看小说上了。直到快毕业了,我才有点着急,因为地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差不多都是去做地理老师。为了不当老师,我就只有考研一条路了。
我的同学中也有不少考研的,但是大多数仍旧留在本校继续学地理。为了圆自己想去北京的梦,也考虑到自己可以选择的专业范围,我报考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口统计专业,因为地理专业里也有人口学,所以专业差得还不太远。凭着自己的一股子冲劲,我考上了。
到了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去投了几份简历,完全没有什么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误打误撞地进了中科院的计算所,工作了整整4年。这4年里,凭着自己的努力,我在人工智能领域里做得还算不错。可是我发现由于人工智能领域里计算机知识的应用非常普遍,也极其重要,而我自己尽管有计算机方面的天赋,也很努力,但是如果想继续发展,还上一个高度的话,就会很难,不如那些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做得出色。考虑到职业的发展,我决定换工作。
结束了在中科院的工作后,我进入一家市场调查公司。我的新工作涉及到的基本都是统计方面知识的应用,所以工作起来驾轻就熟,几年后我就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回想起来,我觉得当时那么执著于自己幼稚偏激的想法其实是走了很多弯路的。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他们是很了解我的性格的,从医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好的选择。我到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才知道,老师这个职业的确很适合女生,尤其是现在老师的待遇越来越好,在社会上那么受人尊重。还有,通过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发现自己有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天赋,如果当初选择了读计算机专业,也许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得很好。
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作选择时最好多听听长辈的意见,毕竟我们有时候太冲动,对自己不能把握好,对于职业更没有长远和完整的规划,而长辈们会比我们更了解一些行业的特点和需要的资质。根据个人的特点来选择职业,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乒乓球运动很火,很多人去学,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这种运动一样。还有,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还是比较好的,这样未来才会更有发展前景。
徐凯文所说的“空心病”当然不仅仅存在于北大新生中,它在很多学校新生中普遍存在。“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属于典型的青春期迷茫,造成这种迷茫的原因很多,但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来说,专业选择、职业方向上的迷茫在“空心病”病因中占有很大比重。
“空心病”的病因之一是对专业不满意
患“空心病”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十几年的学习都是为了考个好分数,做个好学生,但对自己的兴趣所在、想学什么专业、想从事什么职业、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填报志愿时大多是听从父母安排,等真正进入这个专业学习,才发现提不起兴趣,于是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
一项针对全国31个地区、175所普通高校、47000余名2007级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不高,许多学生期望转专业。这项调查显示,在对就读专业“未达到满意”的22437名学生中,有27.06%的人打算转专业,还有8.48%的人打算转学或重新参加高考,同时改变主修领域。这两项加起来,对专业不满意并打算转专业的比例超过35%。事实上,这还没有全面反映当前我国大学生对转专业的期待,因为有部分学生因为转专业的诸多限制而打消了转专业的念头。
近年来,一些知名大学如北大、清华在满足学生转专业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转专业的需要,但这样的学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校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一项关于硕士研究生报考原因的调查表明,40%以上大学生考研动机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想通过考研进入喜欢的专业。
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并非学生自己选择,而是家长的安排。家长为孩子选专业,往往有追逐热门专业、高薪职业、追求名校、盲目攀比的特点,这从20年来历届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可见一斑。高考状元作为全国各省份得分最高的考生,在学校、专业选择上有优先权,他们选择的专业,是当今中国大学最热门、最具竞争力的专业。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统计了1977~2015年中国大陆各省份高考状元所选专业的情况,排名前十的专业是:经济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法律、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大元培班、建筑学、物理学、自动化。这些专业的特点是好就业、薪酬高、就业后薪酬增长快。高考状元过度追逐热门赚钱专业有其社根源,热门专业往往意味着好前程、高收入,而相对冷门、学业艰苦、未来职业薪酬较低的专业较少有状元问津,比如地质工程、农业。
但是,社会公认的热门专业、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家长心目中有“钱”途的专业,学生就喜欢、就适合吗?
事实并非如此。北大一位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他招生时,当年的某省份高考文科状元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是历史,但状元的家长通过分析性价比,认为上光华管理学院“最值”。状元在光华管理学院学了几年后,还是不忘初心,最后通过考研学了喜欢的历史专业。另一个例子就是大家熟知的北大生命科学系大二学生周浩放弃无数人羡慕的北大学子桂冠,转至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他喜欢、擅长的数控技术。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严重缺失
现实表明,许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存在很大盲目性,究其原因是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学校、家庭在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职业特点,找寻自己专业兴趣方面做得很不够。
目前,各高校普遍设立了职业指导中心,开设了职业指导课或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大学生规划人生,认清自己,发挥个人潜质和优势。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如上所述,如果到了大学阶段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学生此时才意识到选错了专业,那么,无论是转专业给自己和学校造成的麻烦,还是无法转专业退学重考或通过考研转专业,都会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状态,需要进行的知识储备、掌握的技术技能,体验这些职业的酸甜苦辣,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与理想职业的匹配情况,从而为未来报考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做好准备。
但遗憾的是,我国青少年在初高中阶段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比例很低,更不用说小学阶段了。
几年前,一项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和韩国青少年开发院联合进行的“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毕业去向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表明,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美、日、韩相比还比较落后,存在严重缺失。
一是严重缺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设计。我国仅有30%以下的高中生在学校接受过职业指导,日、韩、美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3.2%、72.3%、68.8%。
二是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我国高中生大多以高考为主要目标,仅有30%参与过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
三是严重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美、日、韩对高中生的职业指导,70%以上由专业教师承担,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承担辅助工作,而我国只有25%由专职教师承担,由班主任承担的占70%以上。
四是严重缺乏职业准备和规划意识。调查表明,我国高中生对自身能力和特点有明确了解,但缺乏职业准备,对就业信息没兴趣,原因是我国高中生缺乏自我成长的规划意识,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把高考作为唯一出路,只想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干什么,或者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十分迷惘。
五是严重缺乏家庭职业启蒙教育。高中生普遍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影响最大。然而,调查发现,我国父母与高中生谈论最多的是目前的成绩(42.0%),而谈论兴趣和能力倾向(34.0%)、毕业去向(32.2%)、未来工作(30.7%)、生活方式(26.1%)、专业选择(26.0%)的比例相对较低。
应尽早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使学生对职业、专业缺乏了解,将选择权交给父母,这是导致高达35%以上的大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原因,也是许多大学新生患“空心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学校、家庭在中小学阶段就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尽早了解各种职业,审视自身特点,从而自主进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专业。
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业绩的考核要更加全面。要从只考核升学率,转变为考核学校是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要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自身才能与理想职业的匹配度、他们的幸福感、存在感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眼下,考核学校最重要的指标是升学率,在这个指挥棒下,学校没有关心学生职业去向、幸福感、存在感的动力,甚至有些学校还会误导学生,只要考上985、211、一本大W,上什么专业无所谓,因为对学校来说,学生考上985、211、一本大学的人数最重要。所以,要让学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就要转变对学校的要求和考核指标。
第二,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状态、所需知识技术技能、适合这一职业的工作人员的性格特点。学是为了用,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仅仅把学生输送到上一级学校就完成任务。鉴于我国70%以上的高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小学阶段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与此同时,面对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至少在30%以上的现实,应当由教育部门主导,由教材编写部门统一编写教材,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第三,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学校应加强与各种不同类型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进行职业体验的条件。平时经常组织学生去不同单位参观,寒暑假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工作情况、工作人员的甜酸苦辣。目前,学生进了学校,就像进了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刷练习题,至于职业体验、职业规划,反正和成绩无关,一律不关心。他们对很多专业、职业都处于想象之中,等到真的学了这个专业,或从事了这一职业,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情况有很大差距。
第四,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目前,许多大城市的部分中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不正规、不系统,教师多为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因为是兼职,这些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他们上课的方式,只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些职业的特点、请家长志愿者到学校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带学生到一些单位参观,这些教育,还处在浅层次,因而,不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职业指导。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急需向教师专业化、教学系统化、内容全面化、指导个性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15-02
一、背景
国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对职业生涯及其规划的认识探讨和研究。目前,美国已形成“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职业兴趣分析”和“Coop”[1]等一系列的方法对高中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高中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以及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西方晚了30多年。对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更是滞后。[2]作为高中时期的学生,其正处于职业的幻想期,所承担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也不同。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职业规划课程应具有其独特性。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就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本文问卷调查了南京市某高中101名普通高中学生,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达99%。其中男生48人,女生52人,男女生人数相近,性别对数据的影响比较小。本问卷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自我认识情况;2)高中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情况;3)影响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4)学生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愿景。
三、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对自我的认识
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认识的能力不强。舒伯在其“生涯发展型态研究”中指出:15岁至24岁阶段的青少年的任务是: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3]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认识成长的重要时期,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中生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和做好未来规划,进而降低其未来选择职业的盲目性。以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例,南京某高中被调查者中,70%的学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是什么。其中只有30%的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所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兴趣或特长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对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教育,特别是针对高中生自我认识的辅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普通高中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不全面。在被调查的100名普通高中生中,把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为:指导选择未来道路和了解目前应该做什么准备的分别占81%和77%。然而,对职业生涯规划所包括的其他内容,如自我认识,自评价我、自身条件分析和认识各类职业等却没有提及。另外,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依据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普通高中生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观点持相对统一且肯定的观点,然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认识,却了解的并不全面。因此,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引导高中生重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规划未来职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普通高中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考虑的因素
1.普通高中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考虑的因素个人兴趣、个人性格、个人能力已有知识、未来发展空间、社会需求等。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因素依次是: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个人性格和未来发展空间(如表1)。兴趣,无疑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是我们从事某项职业最重要的因素。高中生对于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的考虑则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趋于成熟的重要表现。此外,家庭因素、已有知识和社会需求作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对于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2.高中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考虑的因素存在性别差异。虽然男生和女生在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四个因素都是个人兴趣、个人性格、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但是男、女生在考虑因素的排列次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男生,考虑的因素前四位依次是:个人能力、未来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和个人性格;然而女生考虑的因素前四位依次是: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个人性格和未来发展空间(如图1)。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明显存在性别差异。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首选考虑的因素还是个人兴趣。此外,对于自身的能力、职业发展空间、社会需求和家庭条件等也成为他们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未来发展空间和社会需要的思考,体现了现代高中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考虑的成熟表现。另外,在职业的选择上,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想过选择与家人相同的职业,34%的学生会参考同伴的职业选择,63%的学生会考虑选择社会上的“热门”职业。据此,高中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容易受外界或他人因素的影响,自我独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不强。
因为性别的不同,影响那女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也不相同。对于男生,主要是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然而对于女生来说,她们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兴趣和个人能力。
(四)普通高中生对生涯规划辅导的愿景
1.普通高中生对于生涯规划辅导的形式
对于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形式学生也提出了以系列讲座为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选修课为辅,教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咨询辅导的形式。目前,高中生学习任务多重,很难再抽出时间参加课程定时的学习,因此,通过空余时间开设系列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文化课学习之余的自我认识教育。对于我们的高中生无疑是有益的。
2.普通高中生对于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期望
对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上,高中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偏重于职业介绍、高中学习生活规划和自我认识。这与我国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是分不开的。我国的高中生,生活在学科知识的“象牙塔”内,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对于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了解甚少;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过好高中学习生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理念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是如此。人总是处在一个自我不断认识的过程中,高中阶段,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要求更加强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各类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高中学习生活规划、自我认识等,是我们对于高中生职业规划课程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
四、以学生为本的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几点注意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要明确
高中时期,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幻想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职业等。因此,对于高中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准备阶段的任务,确立以自我认识为主,了解各类职业、指导高中生活学习为辅的课程。
(二)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此外形式不应该还是呆板的课堂学习,而应该以系列讲座为主,班级集体教学、教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团体辅导的形式为辅,从而加强学生老师的交流,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活跃,为学生所接受。另外,学习借鉴国外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方法――职业分享和体现等。
(三)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既要满足学生期望,又要切合学生需要
一方面,对高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期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介绍各种社会职业及其发展空间、高中学习生活指导和自我认识等内容的教学,并且这些内容确实符合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特点,切实反映了高中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面急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具体的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例如,针对学生对自我认识的需求,我们可以开设气质类型测试、性格类型测试、学习类型测试和职业能力类型测试等,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适合哪种类型的职业。针对社会职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开展“职业分享”和“职业体验”,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职业。另外,针对高中学习生活规划指导,则可以通过学生团体相互交流并加以教师指导的方式,相互学习探索符合各自学生的不同高中生活规划。这一系列活动或者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活。
(四)教师、学校、社区保障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
作为新开发的校本课程,社区、学校、教师应该积极的支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社区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环境,社区内的相应社会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可以为高中生提供相应的业余实践职位,让高中生通过职业实践,发现并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学校则在课时和政策上保障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吴君 浅析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J].中国市场 2010(1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开放性 教学 考核
一、简介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包括一个人一生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简单地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1]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编织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养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其内容包括:(一)个人探索,对于个人的兴趣、性格、价值观、职业能力、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个人资源进行分析;(二)职业探索,对于目标职业的岗位、工作内容、发展前景、任职能力、任职条件、工作待遇福利等内容进行分析;(三)环境探索,对于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济环境、目标城市的发展情况、风土人情等进行分析;(四)职业决策,利用相关职业决策理论,综合各种已分析的材料,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五)规划步骤,对于已确定的目标进行解析,分割成若干小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分阶段实现各小目标,以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同时,还应制定评估计划;(六)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将之前的探索及规划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七)实践,按照规划的内容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八)评估、修正,按计划对原本的规划进行评估,如果出现足以改变规划的因素,那么就应该对原有的规划进行修正。
二、开放性
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理由如下:
(一)根据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要求规划者要有开放性的发散思维。从简介可以看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需要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要求规划者尽可能广泛的探索自身情况,理想职业情况,社会环境情况等,然后从中分析可以搭配的最佳路线,实现职业的理想。从个人情况而言,可以探索的维度包括个人的身体素质、学习背景、家庭背景、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职业能力等;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可以探索的维度包括岗位、内容、分布、任职资格、现状、发展前景、目标企业的发展情况、工资福利待遇、晋升空间、同行业地位、是否有重大事件会对其构成影响等;从环境的角度来谈,可以探索的维度包括国家政策、法律环境、地域环境、科技文化环境、就业形势等。规划者只有尽可能地探索各种可能因素,并分析之,才能够尽可能地需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和目标,才能实现最理想的人职匹配情况,如果没有开放性的发散思维,那么探索和分析都不可能到位,那么,规划出来的结果肯定不能算是完美。
(二)根据CASVE循环决策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即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职业生涯决策包括五个阶段:
1、沟通(Communication)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觉察到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我们开始感到不满、厌烦、焦虑。父母、朋友、同事开始关心我们的职业发展前景,或者是工作的前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事件。
这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和思考充分接触问题,发觉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差距。
2、分析(Analysis)在这阶段,规划者需要花时间去思考、观察、研究,从而更充分了解差距,了解自己有效地做出反应的能力。规划者需要去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了解自己的哪些方面,了解环境的哪些方面,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受,家庭会怎看待我的选择等等问题。
这是了解我自己和我的各种选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规划者通常会改善自我知识,不断了解职业世界和家庭需要。简单说,在分析阶段,应尽可能了解造成在第一阶段发现的差距的原因。
分析阶段还需要把各种因素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把自身情况和职业选择联系起来,把家庭和个人生活的需要融入到职业选择中等。
3、综合(Synthesis)主要是综合和加工上一阶段提供的信息,从而制定消除差距的行动方案。其核心任务是,确定我可以做什么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扩大并缩小选择清单的过程。首先,尽可能多地找到消除差距的方法,发散地思考每一种办法,甚至采用“头脑风暴”进行创造思维。然后,缩小有效方法的数量,通常缩减到3至5个选项,因为这个数目是我们头脑中最有效的记忆和工作容量。
4、评估(Value)第一步是评估每一种选择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例如,如果选择了继续深造,这一选择将会给自己、伴侣、父母等带来什么影响?每一种选择都要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代价和益处两方面进行评价,并综合物质上和精神上因素。
第二步就是对综合阶段得出的选项进行排序。能够最好的消除差距的选项排在第一位。次好的排在第二位,依此类推。此时,规划者会出选一个最佳选项,并且做出承诺去实施这一选择。
5、执行(Execution)这是实施选择的阶段,把思考转换为行动。很多人都觉得在执行阶段制定行动计划是令人兴奋的和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开始采取积极行动去解决问题了。
然后,当你再次在沟通时,发现你与现实出现差距的时候,那么就得重新开始这五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而这个世界无时不刻都是在变化当中,当有一天因身体,或家人的因素而无法再从事当前职业时;或者当有一天,你的竞争者赢得了你的前途时;或者有一天,你所从事的职业已经没有发展前景了,或者公司破产了,当这些信息传递给你的时候,你就需要重新开始规划你的职业和人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53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12月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的通知中指出:“把此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对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讲,尤其要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建设,将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管理。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实施课程改革,将《大学生职业职业发展与就来指导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经过几年建设,该课程的建设发展日渐成熟。笔者对2013级学生2069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1546人,占全年级的74.72%。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一、新生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尽管大学生在入校前填报志愿,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有所了解,但是,调查发现,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的占83%。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不强,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13级学生为例,在进人大学前,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的占36%,只是听说,但不知道具体内容的占47%,有一定了解的占15%,了解的仅占2%。其中,84%的学生认为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非常重要。
二、效果分析
(一)增强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探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涉及到学生对自我的探索和了解,包括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通过自我探索,学生对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非常清楚的占17%,清楚的占67%,不太清楚的占14%,没怎么想过的占2%。
(二)开始探索职业世界
职业世界探索是学生了解职业世界重要的一步,如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雇佣状况、雇佣条件等,通过职业世界探索,可以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弥补自己的短板与不足。在喜欢从事的职业方面,29%的学生对喜欢从事的职业非常清楚,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56%的学生清楚所喜欢从事的职业,只是还没有行动,14%的学生试图搞清楚,但不知道怎么办;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喜欢从事什么职业。
(三)开始对职业进行规划
职业规划包括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27%的学生有明确的远期、中期和短期目标,52%的学生对职业有所规划,但只有近期的规划,并没有长期规划,2%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只有一点想法,1%的学生表示还没有想过。
(四)对学涯进行合理规划
学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路径设计,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基础。25%的学生在未来三至五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愿意付诸行动。56%的学生已经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只是在执行力上还有些欠缺;21%的学生只是对大学三年的目标有所了解,毕业的职业目标还不太清楚;1%的学生表示没怎么想过。
(五)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经过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30%的学生认为对人生非常有帮助,5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12%的学生有一定帮助,1%的学生认为帮助并不明显。其中,认为有帮助的占78%,其帮助体现在使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职业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大学学习生活更有计划性。
三、所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职业世界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尤其是对学涯进行规划与管理。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清楚喜欢的职业,但执行力不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84%的学生清楚自己喜欢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清楚内心想法和追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与90后的学生追求自我,崇高个性有关。但这种想法,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多学生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方面还有一定缺失,亟待加强。
(二)对于职业世界需进一步探索
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学生对性格和能力充分了解的情况基础上,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明白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从而实现人职匹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适合从事的职业还不大确定,这需要不断加强对职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明晰自己适合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三)近期目标明确,但缺乏清晰长远的发展目标
经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较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大学生活的目标较为清晰,并开始着手计划与实施。然而,对于中长期目标,不少学生表示并不明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世界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对于职业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路径、工作环境等还需加一步探索,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自己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四、改进措施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规划学业与职业生涯,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发展方面的困惑,提高学生的行动力和就业能力,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提高学生职业世界探索能力
职业探索行为是大学生出于职业发展而进行的、有助于个人了解自我和了解职业环境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的关键时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学生初步意识到了职业探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鼓励、激励学生去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去了解职业信息,有目的,有计划,有渠道地开展职业探索活动,提高职业探索能力。比如说.学生可以浏览招聘网站、参加生涯人物访谈、双选会、人才招聘会、社会兼职、实习实践等活动,来探索职业世界。
(二)建立全方位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绝不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整个学涯阶段,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大一阶段是职业探索期,应让学生进行自我和职业探索,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让学生在专业探索的阶段,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和访谈等渠道进一步了解这些职业。大二阶段是职业定向期,学生根据自己发展意愿选定专业或主攻方向,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工作,积极参加兼职工作,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大三阶段是职业准备期,其主要目标是提升职业技能,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兼职、实习的职业针对性,积累职业实践经验,为就业打下基础;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简历、了解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积极参加招聘会,顺利就业。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求日益提高,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却存在一些误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消除部分认识误区,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途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1.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那么何谓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求齿轮的顺利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目标职业要求趋同,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在无形中大学生就适应了目标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进入目标职业时,就无须再重新适应和磨合了,这种无形的财富又会为其职场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个性才能,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时代,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方面都对个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身特点,确立符合自身爱好的职业目标,不断丰富该目标下的知识与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增长自身的优良个性。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自我优良个性,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就业是否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为今后的就业早做准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养成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和适合的单位。另外,用人单位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从而实现合理的双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认识误区
笔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普遍的是以下三点:
认识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设想,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为了毕业后找到工作,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重视。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看法是对的,大学的确是个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的理解为找工作,有这种理解的学生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众所周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适合的职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充分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为了一时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认识误区二:职业生涯规划靠听讲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诚然,在此类讲座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对职业环境的初步认知。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须经过实际验证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全面考虑才可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讲座、报告等更多是大学生在没有实践或者实践不充分的条件下参与的,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认知方面因素是在讲座和报告上无法体现的,诸如“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个人对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实际认同,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修正等等,况且就是在实际的职业探索中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2]所以说,讲座和报告本身能达到的作用、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以实际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来塑造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潜力开发等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来速成的。
认识误区三:职业生涯规划是高年级才考虑的事。
很多大学新生都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言之过早。的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毕业后才开始的,那这是否就说明了大一大二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系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择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选择的专业与兴趣错位,而这个错位的弥补只能由上大学后的大一大二来纠正和确定。所以,大学生要在大一大二时通过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来发现并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这里所选定的专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欢和选择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次,学生上大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选择一份好职业,而当意识到职业选择时就已经客观上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学的大一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那你就应该在大一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安排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1.准确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于是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如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总之,自我定位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盲目性,做到规划设计高度适宜。
2.清晰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准确定位自我,职业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实习,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了解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非职业素质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听专业人士的讲座等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职业环境、了解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了解目标行业或机构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这样才能够对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目标进行合理化分析,提炼出进入这一行业或机构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动措施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计划做保障,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制订详尽可行的计划,而且要落实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这个行动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所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行动措施”是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总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有韧性,有耐心,并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终身教育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理念日受重视,生涯发展的研究,已不只偏重个人的职业选择方面,进而扩大到个人自我潜能的发挥。教师逐渐体会到在职进修的必要性,光凭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实在很难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地进修,吸取各种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知识,以扩大知识领域,提升专业能力,最大程度地扩大个人自我潜能。
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将教学工作当作终生的志业,或是将教学工作当作一生值得奉献的专业。
因此,教师必须有自我发展需要和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规划自我发展就是“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后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教师发展传统的模式是学校要求—学校组织学习—教师实践—总结。教师发展应有的模式:“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提升”。
3.有助于教师确立发展目标
上班已接近五年时间的我,过去缺乏生涯设计的概念和意识,也了解到不少教师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自己处于什么阶段等等问题,往往是模糊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这样考虑过。在工作上,就是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自己的追求,态度被动;当工作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制约,认为自己尽了力,没有办法克服困难。
所以,生涯规划,可化被动为主动,在追求中体会快乐人生。
4.有助于教师适应未来的竞争与社会需求
处于世纪的转型期,教师面临的问题将愈来愈复杂,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不只是学校内部教学的事情,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科技、家庭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所以,教师必须对生涯发展有所了解,并且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
5.有助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多方面的症状和表现。首先,精力耗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早晨去上班常常感到畏惧;其次,人格缺失,对学生抱消极态度,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理睬;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工作看不到成就,对困难不愿努力去克服,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一些教师由于缺少有意识地训练,因而教学水平和能力往往处于高原状态,没有成就感和发展感,这样很快就会出现职业的倦怠和退缩。职业倦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我们发现,在教师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我相信:一个能做好生涯规划的教师,必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并快乐地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9-01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从认可学历到认可技术之间逐步转变,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力,教育部门、高校、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积极的出谋划策。
1 就业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分析
1.1就业力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界定,就业力不是一个名词的统称,根据求职者角色、企业要求进行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的就业力,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系统的就业力训练,提升初次就业的成功率;二是普通求职者的就业力,结合在校期间的就业力训练和自己已有的工作经验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就业力提升性质训练”,提升能力的持续性。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内涵的实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或者字面上的计划,更是包含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实施以及最终的监督审核直至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系统性工程,是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认识职业岗位从业标准,了解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状的基础。
1.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之间的关系
在就业力视角下来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学生把“规划好大学生涯”作为前提,学校为其提供引导、激励、服务和保障的过程,加强其就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内化体现在“就业力”提升的目标上,二者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为因果。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大学生抓住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黄金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华,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2.2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确定自我的奋斗目标,调动自身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自觉进行终身学习,使自身就业力逐步得到提升;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探索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机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3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注重把专业能力和就业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有效途径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高校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指导欠缺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许多高校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或就业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
3.1.2学生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欠缺
大学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了解,一是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高,不切合实际,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二是自我评价过低,目光狭隘,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多数集中在几个热门职业,缺少理性的思考与规划。
3.1.3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与后续反馈机制欠缺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它涉及到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从微观上,它涉及到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3.2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3.2.1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和发挥他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3.2.2完善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目标方案
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指导学生严格做好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明确目标、执行策略、及时反馈五个步骤,要对学期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决障碍的对策,并进行修订与完善。
3.2.3完善引入社会市场职业标准服务体制
高校要积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引导体制,制定相关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体系,提高职业咨询师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建设与大学生实践相关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市场相结合,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与社会的良好接轨,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起到职业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34-02
为了解我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理想的实现,根据医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有效问卷380份,其中涉及护理、助产、口腔、眼视光技术等专业,男生240人,女生140人。笔者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类分析。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深刻
职业生涯规划涵盖了确立职业理想、正确认识自我、设立职业目标、评估职业环境、制定行动计划、付诸实际行动和自我评估修正7个内容,医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不足一半,在选项中只有确立职业理想和设立职业目标是大部分同学所认同的,评估职业环境和自我评估修正被很多同学所忽视。部分医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同起来,42%的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含糊不清。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做生涯规划就是“纸上谈兵”,认为订立目标、写出规划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实际意义,没有目标照样可以工作和生活,把目标用文字写出来太麻烦,不愿为此煞费苦心。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还不到75%,超过25%的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很淡漠。调查显示仅有17.6%的医学生做过个人未来3~5年的职业规划,35.3%的医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未坚持实施,说明医学生的执行力不强,落实规划的动力不足。
1.2 对专业的选择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专业选择是个人就业的起点,影响就业者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专业选择的实质就确定自我的职业方向和领域。调查显示,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趋于主动选择的只占18.5%,32.4%的学生报考所学专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11.6%的学生是因为亲朋好友或老师的推荐,23.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热门、报考人数多、好就业,7.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社会地位高,10.5%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对应的职业收入高,还有3%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不难看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父母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对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认知落后,只有5%的学生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具体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的关注较少,因而对所学专业今后对应的工作了解不够,大部分同学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来自父母或者亲朋戚友,对职业世界的认知途径单一,对职业的发展前景的认知不全面。同时,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较低,调查显示,只有12.5%的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32%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
1.3 对个人自我特质的认知模糊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和出发点。在对自身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职业兴趣有了较为全面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才能真正做到“知己”。这也是真正实现人职匹配的前提和关键。从调查情况得知,在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职业兴趣、优势劣势五个选项中,很清楚和较清楚的均不到50%,说明学生对自我剖析不够深刻,平时较少自我反思,在自我认知方面也未做过专业的测评,甚至有学生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对自己进行定位。
1.4 职业价值取向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职业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在学生中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很多受到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的影响,部分同学普遍欠缺吃苦耐劳、为人服务的奉献精神,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滑坡现象令人担忧。
大部分医学生过于崇尚物质报酬和个人享受,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职业价值观比较狭隘。部分学生只考虑主观意愿,比如我想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我希望将来的单位能给我提供什么等,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考虑较少,过于重视主观感受,没有意识到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较少思考怎样的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择业时比较看重收入、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希望进入知名度高、稳定、收入可观的大型三甲医院工作,还有一些同学比较看重单位是否能为自己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而对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医学生普遍存在为难和排斥情绪,对未来职业的期待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调查显示,医学生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不清楚和没有考虑过的接近40%。
1.5 职业生涯成功的认识和归因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