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辛弃疾的简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辛弃疾;田园词;语言;绘画;意境
辛弃疾作为南宋的“词坛飞将军”,豪放词成为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标签。而我们在关注这些豪放、带有爱国意识词作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辛弃疾笔下的田园词。辛弃疾以将近20年的乡居生活为创作底蕴,更为细致、丰富地展现了他眼中的田园生活。在辛弃疾现存的600多首词中,描写田园风光和表现乡村生活的词作有30首左右。
辛弃疾的一生也经历了许多波折。淳熙八年(1181年),朝廷罢免了辛弃疾的官职,之后他便在江西上饶带湖附近开始隐居生活。自淳熙九年(1182年)至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的二十一年间,辛弃疾除了在53岁至55岁期间被再度启用之外,一直处于闲散状态,隐居带湖和铅山。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田园词,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 语言美
叶嘉莹在评价稼轩的豪放词时曾说:“他的词中大都不是直接明说指实其事,他用了大量的景物和典故,而正是这些景物和典故增加了词的幽深隐约之美,所以他的词虽然豪放,但是也有多重的潜能和曲折的深意。”而在稼轩的田园词中,却“转成另一种朴素清新的词格”[1],这和他酷爱用典的语言迥然有别。白描、浅白如口语才是辛弃疾田园词的语言风格。
辛弃疾在描写田园景色时常用白描的手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作中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意象进行有机的结合,月夜下的乡间景色被描写的栩栩如生。“惊鹊”、“鸣蝉”、“蛙声一片”突出了夏夜中的生机与活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调整了常用的语序,表现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场景,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原本平淡的景象也增添了几分乐趣。结尾的“忽见”更是带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让读者浮想联翩。
在《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词句也运用白描,词人将他看到的景色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纯用白描,直陈其事又展现了人物的情态特征,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另外,辛弃疾在表现田家风光时,词句语言浅白如口语,深得陶诗真谛。词句浅而不俗,浅白而有韵致,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东邻蚕种已生些”,都展现了这种质朴自然,浅白如话的语言美。
2 绘画美
词论家龙榆生在提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时曾说:“他把农民心理结合诗人情调,描画成两幅真朴动人的农村风景画。”[1]除了这两首词,辛弃疾的许多田园词中都体现出了清新自然的绘画美。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上片写景由近到远,由眼前的“柔桑”、“嫩芽”一点点将视线延伸到不远处的小山岗上,再聚焦到远处的寒林中的暮鸦。景色如画,层次分明,和谐而宁静。在下片中,不同方位的景色交相辉映,又加入沽酒人家,使整个景色一下子活跃起来,多了几分生机,不再沉闷。
另外,《清平乐・村居》中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杨忠《辛弃疾词选》中对这首词也高度评价:“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3 意境美
辛弃疾在描写田园景色的同时,也不忘对词作意境美的营造。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提到:“南宋词人有意境者,唯一稼轩。”从意境美的角度去感受稼轩田园词,更能表现其词作的意蕴所在。
辛弃疾在田园词中虽然都在描写平凡的农村生活和自然的乡间景色,但其中也蕴含了词人内心的真挚情感,从而加深作品的意蕴价值,于平淡处激发起读者的共鸣。《清平乐・博山道中既事》就能展现出意境之美。
柳边飞,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纯用景物描写,没有抒情手法的使用,但却处处融景于情,于言外寄意。“一川淡月疏星”表现出作者对月夜的喜爱,一个“川”字为词作带来更加明朗自然的意境;“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读者仿佛也能体会到词人嘴角边的那一抹笑意。
在另外一首词中,意境美也表现的尤为突出。《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纵观全词,词人的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彼此升华,从而与作者的心灵相契合。陈廷焯评价:“纯以性情结撰而成。”[2]突出了作者对景物的融合与超脱。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朴素自然是他一生豪放之外的一种缓冲和调和,是他一生中的“别调”,但也同时是一种“本色”。田园词的清新恬静让我们看到“词坛飞将军”的另外一面,但在这份闲适淡然的田园生活中也带着些许的无奈和苍凉。
参考文献
[1]龙榆生.试谈辛弃疾词[A].龙榆生词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新加坡]蔡向荣.白描写景,白话入诗――辛弃疾田园词中的语言[J].当代小说,2008年第3期.
[4]张翼.工笔协议挥洒自如 画面诗魂浑然天成――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J].阅读与鉴赏,2011年7月.
[5]王颖.真景物与真感情――辛弃疾田园词的意境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关键词]辛弃疾;苏轼;农村词;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康丽云(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江西宜春336000)
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文人自身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等诸多因素,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生活的词作并不多。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最早写农村词的是苏轼。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创作了清新明朗、朴素无华的农村词。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农村题材,他常常用通俗浅近、朴素清新的语言创作农村词。辛弃疾的农村词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一、农村场景的描绘上
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作家,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他在任密州、徐州和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筑堤坝,修水利,灌溉农田,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等,并多次请奏朝庭减免农民的赋税。他还以“世农”自居,表示愿意世代务农。由于苏轼关注、热爱农民及农耕生活,因此他创作了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其农村词虽然数量不多,大约只占其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却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图画。如著名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词创作于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这一年竟然一春无雨,旱情严重。徐州城东20里有一石潭,与泗水相通。作为一州长官苏轼和老百姓一起来这里求雨,捉鱼放生于石潭。得雨后,苏轼又赶去参加石潭祭神“谢雨”的仪式,与民同庆,沿途所见所闻,写下了这组组词。词既描写了农村宁静质朴的自然风光,如“日照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麻叶层层苘叶光”;“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等词句。也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图画,如“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等词句。表现了苏轼热爱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怀。
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进一步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其词也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及农民的生活场景,但题材更广泛,反映更全面。
辛弃疾把农村的一虫一鸟、一鱼一雁、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等自然景物都摄入了笔端。如“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满江红・山中即事》);“朱朱粉粉野蒿开”(《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春入平原荠菜花”(《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宿路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村点暮鸦”(《鹧鸪天・代人赋》)等词句,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农村朴素清新的自然风光。
辛弃疾还善于选择农村典型的生活场景,反映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鹧鸪天・戏题村舍》);“青裙缟J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词句,描写了农民的劳动生活。
又如“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水调歌头》);“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满江红・山居即事》);“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余。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等词句,描写了农民的热情好客。
再如:“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鹧鸪天・戏题村舍》);“寿酒同斟喜有馀,朱颜却对白髭R。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浣溪沙・寿酒同斟喜有馀》);“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鹊桥仙・松冈避暑》)等词句,反映了农民的风俗习惯。
辛弃疾在继承苏轼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反映农民生活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农村的各种自然风光,把农民的劳动、人情、风俗等生活场景写入词中,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范围。
二、农民形象的塑造上
由于苏轼能够深入到农村中去,对农民的劳动生活情况有着直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与农民的关系友好亲密,因此,他在词中塑造了一些农民形象。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一下片:“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描写一群在户外劳作的农民乍见官家求神队伍的心理动作的反映。农民们平时怕见官家,猛地见到官家队伍来了,个个吓得象胆小的麋鹿那样,纷纷跑开。但是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所以并未跑得太远。当他们看清这是一支为百姓谢神而来的队伍,并不会伤害他们时,他们又顺着谢神的鼓声自动跑回来围观。有些小伙子还赶紧跑回村里,把消息告诉那些年轻的村姑们。词人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了农民的心理神态。
又如:“黄童白叟聚睢盱”;“道逢醉叟卧黄昏”;“隔篱娇语络丝娘”;“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等词句,描绘的是勤劳、质朴的黄童、白叟、醉叟、缫丝姑、卖瓜者的农民形象。
辛弃疾曾在江西农村闲居近二十年,与农民有着长期的亲密无间的交往,并且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会因农民的痛苦而痛苦,因农民的欢乐而欢乐,因此,他在词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象白发的老农老妇,年轻的浣纱女子、采桑姑娘,活泼可爱的村野山童,还有渔夫、蚕妇、山民、瓜农等都被辛弃疾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词中。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形象。秋风吹起,一位淘气顽皮的孩童在梨枣园中,手把长竿,偷打梨枣。这幅情景被一位老人看见,这位老人童心未泯,充满了好奇之心,因此他悄悄隐身一边,静静地闲看孩童偷打梨枣。孩童的专注神情,老人的闲适神态被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
又如:“一川明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描写的是一位身段窈窕、体态轻盈、神情羞怯、勤劳质朴的浣沙女子形象;“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描写的是冒雨回家的卖瓜农形象;“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描写的是面对丰收在望,眉头舒展的老农形象。“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头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舍》),描写的是一位农家五口人的生动形象。老人恬淡闲适,大儿、中儿质朴勤劳,小儿淘气顽皮的形象,被辛弃疾描绘的有声有色。
苏轼在农村词中,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塑造农民形象,所描写的农民形象数量也有限。辛弃疾在继承苏轼描写农民形象的基础上,极富感彩地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充满泥土气味、纯真朴实的农民形象,让农民在农村词中获得了主人公的地位,使得农民形象成为词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鲜活形象。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苏轼在具体创作农村词时,主要运用的是白描手法。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二上片:“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罗裙”,描写一群村姑出门观看官家谢神队伍的心理神态。她们出门看热闹,总是要先打扮一下,但又害怕误了时间,词人用“旋抹红妆”的运作描绘了她们此时的心理状态。村姑们还不好意思一个人挤在人群中看热闹,只能“三三五五”地远远地站在家中的“棘篱门”前观看,即使如此,她们仍是感到很害羞,总是把同伴推到前面,自己站在后面,在相互推让之间,以至于“踏破倩罗裙”了。简洁的三句把村姑们的心理与神态勾画的淋漓尽致。
又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四上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质朴的风光,通过“落枣花”、“响缫车”、“卖黄瓜”的特定景象,逼真地勾画出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真实地传达出了久旱逢甘雨之后农村出现的欢快情景。
辛弃疾在农村词中继承了苏轼的白描手法。如《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上片勾画一派农家乐的景象。农民们满足于有成群的鸡鸭,有比房子还高的茂盛的桑麻的闲适生活。下片用柳树、沙州、溪水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农民生活的安稳、悠闲。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图象。
又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词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位回娘家探亲的村妇形象。由于长年忙碌,村妇只有赶在寒食时节,趁着蚕生农闲之际回娘家。她着意打扮了一番,穿上了“青裙缟袂”,体态轻盈地走上了回娘家之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比较赏析
古典诗歌是古人抒情言事寄怀的途径之一,诗人借助周围的意象、意境来结构诗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都成了诗歌的外衣,读之意蕴绵长,美不胜收。古典诗歌的主题多是围绕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意象有重合的情感流露,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扰,容易使读者初读便断然下定义,这不利于对诗歌的深刻赏析。即便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不能“一概并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从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着手,分析两首诗歌在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提升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1] 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一、观题明眼
古人曾说过:“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好比窗户,仔细审读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揣测到其思想情感,同时为进一步鉴赏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赏鉴诗词即便如此。标题传达的信息很多,它通常涵盖了时令、地点、人物、情感、意趣等。标题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集中的概括,是诗词的纲,是诗词的眼睛。我们不妨借助标题来举纲张目,由“眼睛”这个窗户来透视诗词的内容。下面我们结合实例看一下标题的作用。
(1)标题展示诗歌的内容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我们初读正文,大都认为诗人描摹湖光山色;但仔细阅读标题后,方知晓,整首诗讲的是作者读书的体会,半亩方塘好比一本书,天光云影指书中蕴藏美妙的风景,源头活水则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思想永葆鲜活。
(2)标题表达诗人的情感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征人长期戍守边疆,转战塞外不能归乡的哀怨之情。四句诗中无一个“怨”字,但怨情自生,字字是“怨”,怨常年频繁调动,怨天天练兵备战,怨驻地寒冷单调。假如不观题目,要马上解读诗人的情感倾向,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我们要对诗词的标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鉴赏诗词快速答题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况等会在诗歌中有所展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恬淡平和,白居易的通俗鲜明,柳永的婉约含蓄。“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创作,也就是把作品与创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终生。他的词作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襟。
“知人论世”可帮助我们领悟诗人所处时代的诗歌艺术。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不妨高屋建瓴,把诗人回放到大的时代洪流中,力图站在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高度来品鉴诗作,探寻诗人所赋予的深刻内涵。
三、读文归类
所谓读“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歌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思妇闺情诗。
诗歌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不同。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及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大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咏物言志诗大多借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和节操;咏史怀古诗大多表现壮志难酬和昔盛今衰的感伤;山水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四、看注解惑
作者简介:
王崧舟,教授,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浙江省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倡导“诗意语文”,先后在全国二十九个省份开设观摩课一千一百多节次、讲座六百五十多场次,其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他先后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等多部论著,在公开刊物上二百三十余篇。
阅读,不过是以文本为镜,照见一个新的自己。你敞亮,文本才会对你敞亮;你敏感,文字才会对你敏感。
有人读到“田园”二字,想到的只是“种田的地方”。有人就不同,他能依着“田园”二字,想到青青的禾苗,泥土的气息,小虫的啾啾声,小溪蜿蜒地流淌着;还想到丰收在望的喜悦,炊烟袅袅的诗意,麦苗返青的生机,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趣。甚至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到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想到宗白华的“啊,诗从何处来?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这时的“田园”二字,于他不再是两个躺在纸面上的无声无息的符号,在他的心目中,“田园”二字有了色彩、有了韵律、有了气息、有了跳动的脉搏和呼吸的节奏。
是的,他读到的只是“田园”二字,而他读出的,则是他对“田园”的高度敏感,以及在高度敏感中被照亮的全部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联想和想象乃至对美的生命的凝视与渴望。读到这儿,敏感的你一定已经发现,原来,不会阅读的人,只带着一只眼睛;而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他一定会带上两只眼睛,一只看到文字的表面,另一只则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难道不是这样吗?阅读,重要的是“另一只眼睛”――心灵的眼睛。
来!让我们保持敞亮和敏感,睁大心灵的眼睛,你将发现,随着文本的敞开,随着一行行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字映入你的眼帘,一个繁花似锦的言语世界将在你的心中升起。《荷花》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掂量这个“冒”字,你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争先恐后、一种亭亭玉立、一种挣脱拘禁后的自由、一种蕴蓄能量后的喷薄。白荷花们是那样的充满活力,那样的招人爱怜。她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身段、自己的容颜、自己的精神和气质。读着“冒”、嚼着“冒”,你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白荷花。
此时的阅读,于你不再是一种枯燥的眼球运动。你仿佛成了一条鱼,一条感觉细腻、心灵自由的鱼,你投身在语言文字的水中,你的每一个感觉的鳞片都已敞开,语言之水的每一次细微的波动都让你惊讶、让你警觉、让你的内心为之汹涌澎湃、激荡起伏。一句话,你在阅读,如鱼得水。
你还有理由拒绝这样的阅读吗?
摘要:文章通过对四川方言的收集以及它进行生动的词义考究,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方言,更好地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来学好普通话,学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
关键词:方言;臊皮;睡告告;莫恁个
方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化统一的产物,历史上,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通常会出现许多的方言,即某一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随着民族众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方方言。具体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七大方言区,我们四川方言则属于占汉族人口73﹪的北方方言区。现在,我们就来探究四川方言的词义以及它无限的魅力吧!
四川方言是“臊皮”就是“丢脸”的意思,是否真有其字呢,现在来讨论一下。
臊(sāo)者,《说文》上说“豕膏臭也。”从肉(月),喿(sào)声,形声字,其本义是腥臊的意思,它又读sào ,表示害羞,羞辱的意思,正因为害羞,才易被人开玩笑,正因为爱开玩笑,才为丢脸不体面的事情做了依据,所以引申为如今的丢脸、不体面的事。见《红楼梦》第九九回:“我在这里和姨太太想你林妹妹,你来怄个笑儿还罢了,怎么臊起皮来了。”《三侠五义》第一四回:“欺负他是个孤行的妇女,也不过是臊皮打哈哈儿,并无诚心要把他怎么样。”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第一,是任你官家小姐,平日架子再大,一旦被痞子臊起皮来,依然没办法,只好受欺负。”所以,臊皮的意思是“丢脸,不体面”的意思。
睡告告,就是睡觉的意思,告,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是报告,上报的意思,过后又引申为称有病,因病请求休息,见苏轼《教战守》“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这里的“告”,就是有病告假休息之意,休息与睡觉意义有重叠,又根据声韵学原理,凡遇到g、k、h声韵的就变成j、q、x,而iao与ao则是由于声似渐渐被方言音误,读成“告”音。所以,“告”与“觉”即后来的“觉”就是“告”的声韵演变而来[5],睡吿告就当然成了睡觉之意了。
莫恁个,就是不要这样的意思,莫,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别”。恁,本义是思念的意思,思念到了极限,就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所以就引出了“这样”、“那样”的意思,见“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辛弃疾《沁园春》,又如表恁般,见“早知恁般么,恨当初不把雕鞍锁。”——柳永《定风波》]就是“这样,如此”的意思,所以“莫恁个”的真正意思就是“别这样,不要这样”的意思。
汉语言博大精深,通过各地的文化与地域的不同,并且它们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发展,我们对它的研究也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上述观点只是自己的一面之词,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或遗漏,以实际的观点为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上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上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新华辞书社. 新华字典 [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新华辞书社. 新华字典 [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杨健桥. 汉语音韵学讲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新华辞书社. 新华字典 [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作者简介:
摘要:李煜是中国词史上的一朵奇葩。后人对李煜词作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到了过度赞誉的程度,如王基。本文就王基的《光华千秋李煜词》中的评价进行分析,我们在评价任何作家或作品时都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关键词:李煜词 王国维 王基 评价
一、李煜的创作
李煜在政治上固然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他同时却是一位才子,工于书法,精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南唐灭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以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为主,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等。后期的词则更多地是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抒发亡国哀痛,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无言堵上西楼)等。
二、后世对李煜词作的评价
历来对李煜词作的评价都是层出不穷,品评的范围更是包罗万象。其中包括思想内容、词艺品评和艺术成就等等多方面。
首先,词作思想内容之辨析
吴颖《重新论定李煜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苏玉霞《词的本色探究及李煜前期词内容评析》等文章认为李煜前期词作有“人民性”的体现。而赵志中《李煜词作艺术魅力探微》则认为李煜是一个封建帝王,他的早期词作是他宫廷享乐生活,对于普通的读者,引不起共鸣,所以不具有人民性。
李煜后期词作是否具有爱国思想,一直也是纷争不断。高兰、孟祥鲁的《李后主评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见第188页《李煜词与南唐词》)、姜海峰《关于李煜及其词的评价中的问题》等,认为李煜后期词作中有“亡国不亡志的爱国精神。而毛星《评关于李煜词的讨论》、唐圭璋、潘君昭《论李煜的后期词》等均认为李煜的后期词作无爱国思想。
其次,词艺品评
对于李煜词艺的评论,旧有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认为后主词“不及飞卿之厚”;李笠翁《窥词管见》评后主《一斛珠》结句,谓“此妇倚门腔,梨园献丑态也”;苏轼《东坡志林》评《破阵子》,谓后主“当恸哭于九庙之外,顾及挥泪宫娥”;也有加以反驳的,如谢世涯《南唐李后主词评究》、俞陛云的《南唐词选释》。
再次,艺术成就的评析
章法方面,俞平伯《读词偶得》、詹安泰《李璟李煜词》、唐圭璋《南唐二主词汇笺》、许文亮《论李煜词的抒情手法》等皆认为,直抒胸臆,不用典,不雕琢,直用赋体白描,表现清晰明畅。文学风格方面,有王国维《人间词话》、谢世涯《南唐李后主词研究》、俞平伯《读词偶得·释南唐后主词》等。
三、对王基评价李煜词的再认识
翻开王基先生的《光华千秋李煜词》,在具体作品的诠释上确实让人受益匪浅,但在总体评论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方面,也还是有值得思量的地方。
(一)王基对李煜词的具体评价
首先,关于李煜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王文直截了当地断定“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后人几乎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
其次,对于李煜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王文归结为“他获得了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超越。具体地说,“失国之前,李煜才便蕴含着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的强大因子”;归宋后,“进入了无企求的精神自由境界,忘掉现实的苦乐,忘记自身的愁恨”,“李煜在词里表现的就是超越自我后的忘我境界”,“对人类怀有忧患意识”,“他为人类的命运忧心”①。
再次,王文还说,李煜“忘掉了现实的苦乐,忘记了自身的愁恨,把自己融合到了人生的苦海里去了”。
(二)对王基评价的不同意见
李煜把词从狭窄的的“花间派”中突破出来,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使词由樽前的曼声吟唱变成了能够言志述怀的新诗体,提高了词的格调与品位。毫无疑问,他在词发展的初期占了很高的地位。但是,任何一位作家都不是完美而神圣不可超越的,而王基认为李煜的词”后人难以企及“,当属过度赞誉了。
1、“超越”论
每位作家经历的社会人生不同,作品的表现内容也就不同,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任何一位作家都不能成为衡量他人的标准。李煜的词作是南唐末代帝王和北宋囚徒生活的反映,采用的只能是词发展初期的小令这一形式。所以我们不能把他作为标准去衡量其他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作家与作品。就像李白与杜甫。南宋严羽就曾指出:“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②
从李煜的经历与词作来看,他并没有“超越了世俗观念、生活的常规、传统的习惯性偏见”。史载:李煜在位时“性骄奢,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③,致使“百姓疫死,士卒乏食”④。他称得上是为风流十足的天子,昏庸糊涂的帝王。失国之后,李煜沦为囚徒。史载“太平兴国二年(977),煜自言其贫,诏增给月俸,仍赐钱三百万。”这正说明了他并没有“进入了无企无求的精神自由的境界”。囚徒的生活,在行动上受到监视,在精神上受到莫大的刺激,这怎么能够说他是“忘掉子安似的苦乐,忘记自身的愁恨”呢?
李煜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确实是有所贡献的。李煜的词作与以前词人所写的只局限于闺阁庭院之景和相思离别之情,在词史上,无疑是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果说晚唐、五代词人“难以企及”李煜的词作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说李煜在思想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就有些不符合实际了。北宋的苏轼解放了词体,堂堂正正地用词来抒发自己豪放的情怀与抱负。辛弃疾的词作体裁十分广泛,表现的爱国思想。李煜“为宋人一代开山”,为苏轼和辛弃疾开启先路,但“当行作家”并不等于已“擅胜场”,在评论李煜及其词作时,必须要结合时代与政治,而不能片面赞之。
李煜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是我们后人公认的。他写词喜用赋体,少用比兴,刻画精细,多用口语,等等。由于生活的历史时代,作家也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文学史上也就很少有相同重复的。所以,我们不能以其独特性就把它看作是“顶峰”。
如果我们能把作家与作品放在它们产生的历史大环境中去考察,就绝对不会有李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后人几乎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的结论。
2、“忧患意识”说
徐复观曾强调过:“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
李煜是位在乱世中苟延残喘的末代皇帝。他对“人类命运”、“众多的人群命运遭际”缺乏“深沉的忧思”,对国家命运缺乏热切的关怀。在位时,骄奢逸,词作内容也多是豪华奢侈的宫廷享乐生活的描写;失国后,囚徒生活使他感慨过去的生活,但“无恢复故国之愿”。在时代的长河中,每位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愁与恨,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有忧患意识。
五、总结:
南唐后主李煜是我国古代词坛上杰出的词人。他的一生经历了“雕红刻翠”的帝王生活和“日夕以泪洗面”的囚徒遭遇,他的词,十分真率地抒发了内心的思想感受,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坦露了失去心中美好事物的真实感受。这种情感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心灵共鸣。我们肯定李后主的词确实具有率真的情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但是,也不能因为他的词好就一味的脱离实际的夸赞。每位作家或作品都不是完完全全完美无瑕的,后人在评价时应该正视这些,应结合当时的社会与历史背景而论,不能过度夸赞。(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基:《光华千秋李煜词》,《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第14卷1996年第2期
[2]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第四》,中华书局 1984年版
注解
①王基:《光华千秋李煜词》,《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第14卷1996年第2期
②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第四》,中华书局 1984年版
大明湖公园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泉城济南观光游览,我是大家的导游刘x,您在停留其间将由我来做为您的陪同,希望您能喜欢我的讲解,我将尽我所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大明湖。大明湖作为一处风景名胜,之所以盛名远播、历久弥新,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自然风景和人文内涵兼而有之,不仅风光秀丽,更有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因为自古以来济南就是齐鲁文体交汇之地,所以人文荟萃,文教昌盛,又因大明湖风物绝佳,更受到四方文士名流的钟爱,吟诗作赋,在这里留有大量的遗迹,历代文人也都有诗文留在大明湖。古代的时候大明湖比现在大几十倍,它的名字也几经变更,宋朝时称湖,北魏和唐朝时因这湖里盛产莲子而得名莲子湖。“大明湖”的称谓最早是在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
好了,前方这座古朴端庄的仿古建筑就是大明湖的东门了,大明湖公园于1958年正式建成,一共有三个门,东门于1985年9月落成,门上的题字是当代书法家会同题写的,让我们一起进去吧。大家一定看到了,迎门的就是环列的假山,这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有个名字叫“开门见山”,与这个成语的意思恰恰相反,中国园林讲究迂回曲折,借助花木山石的掩映,增强园林的层次感和储蓄美,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种意境的生动写照。古人说“曲径通幽”,我们顺着这条小路往前走,就会看到风光旖旎的大明湖象一幅巨大的画卷一样徐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明湖公园面积约86公顷,其中湖面面积约为46公顷,它的水源是济南七十二名泉的泉水,水质清冽而且水量充足,固有“久旱不干”的特点。前方那座精巧别致,色彩明快的建筑是“汇波楼”,傍晚登临,霞光满天,映在湖面上别有情趣,这就是济南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汇波楼始建于元代,下面的这座北水门原为旧城的城门,宋代时候建有泄洪排水的作用,大明湖多余的湖水就是从这里流入城外的小清河,最后汇入大海。因此大明湖“久雨不涨”的关键就在于此。那么,这座北水门又是谁兴建的呢?说起他来,那可是鼎鼎大名,唐宋家之一的曾巩。当时曾巩任齐州知州,爱民如子,颇有政绩,后人为纪念他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南丰祠”,就是左边这一组院落。
大家看,大明湖的全景已尽收眼底了,我们站在北岸,向南可以望见南山苍翠,近观盈盈碧波。沿岸种植了八百余株垂柳,盛夏之时,柔枝点水,婀娜多姿,红莲白荷争奇斗艳,一红一绿相映成趣,可是大明湖中一大盛景,岂不知这碧柳红荷还真有一段婉约动人的“荷柳情缘”呢。传说在很久以前,湖畔有一对青年男女,两人痴心相受,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一个阔少年路过此地,见姑娘生得美貌,硬要抢了去做妾,姑娘万般无奈,跃入湖中,殉情而死,小伙子见状,也脱身为柳,根植在湖边,这湖里的粉荷绿柳就是他们的化身。他们隔湖相望,只能用轻风来互诉衷肠,但两个人永远永远也不会分离了。夏天走在湖边,轻风吹过时,我真的感到空气中弥漫着脉脉的温情。
如果说大明湖是姑娘的美目,那历下亭就是美目中的眸子了。前方小岛上的亭子就是大明湖的点睛之笔-历下亭。它年代久远,几经兴废,唐朝时,在现今五龙潭附近,清初移至湖中,唐天宝四年中,著名诗人杜甫,和当时任北海太守的大书法家李邕曾饮宴于此,杜甫即兴做诗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历下亭就是由此而得名。诗中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就题在游廊的门上,为清代的木质结构建筑,门上的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就是郭沫若先生的传神之笔。
大明湖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因而也就流传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关于大明湖的由来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古时候,这一带有一个大明国寺,表面上香火鼎盛,庄严肃穆,可是寺里的和尚却不守规矩,与官府勾结欺压百姓,坑骗掳掠前来进香的良家妇女。这附近住着一位官人,他的妹妹虔心信佛,非常想亲自到大明国寺烧香还愿,官人怕她遭到不测不让她去,妹妹于是乘着官人不在家时来到了大明国寺。和尚们见她如花似玉,就将她霸占在寺内。官人回家一听,又惊又怒,骑上马提着大刀就追到了大明国寺,这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闪电过后,天塌地陷,大明国寺从此就沉入地下,官人也救出了妹妹。再说那些恶僧遭了天遣,有的变成了蛤蟆,见到人们安居乐业,只能气得生气鼓肚,却叫不出声来了。
说到这里,大明湖还有一个特异之处就是“青蛙不叫,蛇不见。”说是唐朝时,湖边真武届里有一位高天师,呼风唤雨法力无边,他收了个门徒,徒弟出师时要考试,就是捉拿湖里的的蛇精蛙怪,徒弟挥舞着神剑,不一会就把蛙怪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蛇精,高天师收了蛇精做真武大帝手下的一员大将,而青蛙呢,被打得又聋又哑,再也叫不出声来了。后来人们分析说因为大明湖的水是泉水,长年在18 ,水温低,不适宜水蛇生长,青蛙不能,所以也叫不出声来。
大明湖主要的景点都在北岸,第一个就是我们面前高台上的这座气象巍峨的庙宇,这就是真武庙,济南市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宗教,其中唯一的土生土长的一种就是道教,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又名老聃)被尊为道教的教祖,他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道家的至上神是三清真人,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分为两派,金代形成全真派,主张炼气,清修,道人要出家修行。它的创始人就是《神雕侠侣》中提到的那位武功盖世的“中神通”王重阳,在元代形成的正一派可谓俗家辫子,崇拜鬼神,画符念咒,代表人物是张天师张陵。金元之际,济南道教兴盛,全真派的高人丘处机曾来济南传教,真武庙就建于元代。
各位请看,台阶前这对活灵活现的小狮子非常精美。我有个问题要问大家了,请问哪一个是雌狮子,哪一个是雄狮子呢?……对了,这位朋友答得非常好,左边这头脚下是一头小狮子,右边这头脚下是一个绣球,所以左边是雌,右边是雄,现在我们上去看一看,大家一起数一下一共有多少级台阶。一共是36级,为什么是36呢?道教的数字很有讲究,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另外,皇帝被尊为九五至尊,四九三十六,就是说比皇帝要低一个等级,可见皇帝是真龙天子下凡,连神仙也要让他一筹。
真武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原名玄武,是道教的四方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之一,北天星区,色黑属水,大家看这座英明神武的金身坐像就身着黑袍,人们把真武大帝供奉在大明湖畔就是希望他能镇住水里的妖魔鬼怪。左右墙上的彩绘壁画画的就是真武大帝的生平。传说真武大帝原来本是西方净乐国的一位王子,自幼慕道,而且非常奇异,从小喜欢与猛虎相伴戏耍,太上老君见他有慧根,便点化他去武当山修炼。历经四十二年,受尽磨难,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升仙之际为了脱去凡胎,他剖开肚子,拿出自己的肠子和肝脏,变成了龟蛇二将,成为自己手下的护法神。真武大帝立志要“斩尽天下妖魔,普救众生”,别看这龟蛇二将长相丑陋,他们的本事可不小,帮着真武大帝降妖捉怪立下了汗马功劳。前边这两座塑像原塑于明代是当时庙里塑像中最为生动传神的两座,二将肌肉突兀,神彩飞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惜都毁于中,只有前边这座小的铜铸龟蛇合体像是庙中的真品。两边的十四位神仙也都是真武大帝手下的爱将,最后面四座就是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我们再到后面看一看启圣殿。明成化年间增修,供奉真武大帝的父母,两座塑像手中都拿着笏板,因为人神不能对视,手拿护板,才能与真武大帝相见。大家看笏板上画有北斗七星图,也是真武大帝的符号,上面的匾额所题“父母天长”,取“天长地久”之意,祝愿父母健康长寿,是艺术大师刘海杰题字时正好八十八岁,而且父母还健在,“父母在,不言老”。“年方八八”的意思就是,尽管我八十八岁了,在父母面前我还是孩子,刚刚八十八岁。各位朋友可以上一柱香来祝愿父母福寿安康。
从北极庙可以饱览全湖风光,因为这里地势高峻,俯看碧波荡漾的湖面更别有一番情趣。湖上的百极洲,湖心亭,历下亭三座小岛代表了道家胜境蓬莱三岛。三岛中间是1985年5月1日落成的百米喷泉,共103个喷头,主喷头射程高达100米。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百头齐喷,水柱直冲云霄,蓝天碧水之间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非常壮观,也是大明湖的一大胜景。
前边就快到铁公祠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人物。铁公原名铁铉,是河南郑州人,自幼聪名好学,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常识,他处事明断,办案公允,明太祖特赐字“鼎石”。曾任过山东布政司使和兵部尚书等官职。公元1400年,明燕王朱棣与其侄朱允文争帝位,挥师南下,至济南城时,铁铉固守城池,势不开城,还险些放石砸死朱棣,燕王只好又回到北京,两年后又发兵绕道而行,到得南京推翻建文帝,隧收复济南,铁铉孤军奋战,不敌被擒。传说铁铉忠贞节烈,对朱棣破口大骂,朱棣命人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让他吃下去,又架起油锅,放铁铉下去受沸油煎熬之苦。铁铉不肯求饶,在油锅里还不肯正眼看朱棣,背对朱棣。朱棣大怒,命人用铁钩将他翻过来,突然之间,油花飞溅,众人近不得身,只好作罢,就地埋了。当时铁铉只有三十七岁。乾隆皇帝感念他忠心效主,1792年建了此祠以纪念。
我们面前的这座园中之园就是铁公祠了,园中之园是中国园林构景手法之一,增加借景的内容和游赏的层次美感,获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开敞和封闭。宏大宽广和精美小巧的对比,增强了环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效果。园内有曲廊花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与曲廊相接的就是佛公祠和铁公祠。佛公祠用来祭祀山东巡抚佛伦,是佛伦的族孙阿林保捐资修建铁公祠时同时修建的。佛公祠居东,铁公祠于西。铁公祠再向西的两层建筑建于1929年原名为“湖山一览楼”,因于楼上可观览对面群山和明湖全景,故而得名,1978年改称荷香村饭店。这座园中之园风光和园内的人工亭台楼阁连为一体。不知大家有没有去过颐和园,那里的长廊就是采取了这种借景的手法,游人可以从两边眺望,丰富了景观的层次。秋高气爽的时候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济南八景之一的“佛山倒影”。这边的山间水榭就是闻名遐迩的小沧浪亭了,小沧浪是1792年以修铁公祠的余料依照苏州沧浪亭而修建的,上面的匾额是清代书法家阮元的隶书题字。大家看我们面前的这座圆形门两旁有一幅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历代题咏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当年清代书法家铁保和诗人刘凤诰在小沧浪亭上饮酒对弈,刘凤诰一时兴起随口吟出这两句诗,铁保挥毫题字,后镶嵌在这里,为世人传唱。
好了,今天我们的讲解就到这里,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我们建议各位租一条小船到湖上领略一下这湖光山色,一定会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明湖泛舟”可是济南八景之一,现在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同时欢迎大家明年春天还能来大明湖游玩,大明湖一定会带给您全新的感受,我们将于一个小时之后在西南门集合,前往下一个景点趵突泉,再见!
附:
月下亭、兰圃、稼轩祠、遐园、鹊华烟雨、明湖牌坊。
由北极庙下来,西邻有一座桥亭,叫月下亭,因四周花木繁多,取“花间月下”之意。亭立于池中小桥上,造型优美,玲珑别致,游人还可凭栏观鱼,过桥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厅,这座大厅可不象表面上这么普通。大厅原名成仁祠,建于民国二十六年,厅下有地下室,1978年9月济南战役时,第二绥靖区司令、山东省主席王跃武在外城失守之时撤至此处。破城之时,跃武从地下道逃走,至潍坊寿光被俘获。作为历史的见证,月下亭更有特殊的意义。
铁公祠的背后竟然别有洞天,眼前这座优美小巧的园林是我省最大的兰花基地。因为兰花花香淡雅悠远,素有“国香”,“王者香”的美名,所以这兰圃又得名“天香园”,符合了兰花高洁的品质。兰圃也修得清新别致,以翠“竹”扎成的篱笆环绕,门上是绿色琉璃瓦,简洁明快。园内主要有仿竹苑,园林小品,仿木苑三个景区,分别用来展出兰花、盆景和各种稀有树木,错落起伏,各有韵味。游人走在里面只听见山涧小溪淙淙流淌,花木抚疏,如临仙境,不知身在何处。
大明湖的南岸原本也是景物繁多,但是几经风雨,大多都荒废了,比起北岸的繁华胜景,这边一定不会忘记一位济南著名的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辛弃疾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两宋词坛之冠,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词风豪放雄健,更令人景仰的还是他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他的词抒发了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志,抨击朝廷大臣的畏敌无能,咏颂祖国河山秀美,都是其心志的真实表露。辛弃疾年轻有为,在金人南下入侵之时,坚持主张抗金救国,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杰出的军事才干。后遭群臣排挤,闲居山林,这期间他也丝毫未放抗金救国之志,上书朝廷“美芹十论”,“九议”等。稼轩祠原是清光绪年间为李鸿章所建生祠,当地人称李公祠,六一年改建为稼轩祠,共三进院落,前院东西厢房展出名人字画都是对稼轩先生的咏颂。二址北大厅是辛弃疾纪念堂,抱柱楹联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大厅壁上有辛弃疾的生平简介、书画作品及行迹路线图。
再往东去,就是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的遐园。园内假山奇石林立,古木参差,环境优雅、清静。遐园建于清代。由山东提学使罗正钧主持建造,原为山东省图书馆的一部分,罗正钧取《诗经小雅》中“皎皎白驹,在彼深谷”诗意命句,希望能在这里大兴学风,造就人才,并以幽雅的环境,激发人们的读书情趣。遐园的布局设计是仿照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格式,假山为屏,园内溪水碧流,落英缤纷,蜂飞蝶蝶,绿树葱茏,与园内曲廊楼阁相互呼应。人们到这美妙的人工创造的自然环境中,或游或居,悠然自得,享受清静淡泊的林泉之乐,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这里还珍藏着许多名贵的历代石嘉祥汉画像石,北齐古业寺造像,北魏李璧墓志,隋开皇造像残石。还有镶嵌在海棠厅西北半壁廊上的岳飞手写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笔力遒劲豪放,字如其人,据说《出师表》是从河南南阳诸葛武侯祠拓来的。图书馆还藏有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云庄记》,这些艺术珍品,闪烁着古国文化之光,给遐园增添了不少姿色。遐园回廊尽头,假山之巅建有“浩然亭”。登亭可以纵览湖光山色,领略遐园幽深的意境。
一、教师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必备条件:
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即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认为有环境素养的人具有下列特征:
1.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2.对环境问题了解并具有经验。
3.具有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
4.具有辨认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我国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首先要具备环境素养,而且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更要求我们对环境意识有自身的体会和责任感,自觉利用文本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渗透和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将环境意识列为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意识:
以我多年担任的五六年级语文课(人教版)为例:老舍先生的《林海》这篇文章,清新、流畅、亲切,极具感染力。作者从千山一碧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讴歌了大兴安岭绿色宝库――林海。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完成教学要求让学生领略老舍的文学艺术魅力之外,我增加了一个数据资料:大兴安岭地区的木材18年后将消失。这个数据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冲击力,当时就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讲了人们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和环境恶变的关系,他们一片鸦雀。
2.课文扩展延伸部分渗入环保意识:
在多年的户外徒步中,我搜集了不少郑州郊外有关人文地理环境的资料以及河流污染的照片,学生们对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
例如《诗经・采薇》这一课,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又给学生介绍了《诗经・郑风》中几首诗里提到的溱水洧水,我告诉他们:溱水洧水就在我们郑州郊外不远,诗中描述了河两岸水草丰美,碧野茫茫的田园风光。 如今的溱洧水域再也比不得古时宽阔辽远,虽然河水两岸田畴村舍依旧,但诗经中的田园牧歌已经越来越远,河水被污染,河道垃圾到处都是,水流量越来越小几乎断流,有的支流已经干涸,如果再不保护,诗经中的溱洧也只剩下地名了。图片让他们感受辽远的诗经就在我们身边,诗中的溱水洧水犹在,环境亟待保护。这样的扩展延伸不仅唤起他们对《诗经》对家乡的热爱,也在他们心田留下了环境意识的深深烙印。
三、环境意识渗入的作用体现: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意识的作用显而易见,学生们对植物、动物、大自然更有爱更敏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更能自觉修正自己。
1.他们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关心并照顾小动物,不伤害昆虫。喜欢饲养仓鼠小鱼等小动物,教室里的盆花也有更多的人浇水关照。
2.植物为人类带来许多益处,植物是动物的家园,不再随手折花攀枝。
3.珍惜木材,不随意 乱撕作业本,并告诉家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并和家人一起做到洗衣服水冲马桶拖地,洗菜水浇花洗抹布。
4.外来农民工子弟回乡探亲自觉告知家里人不在河道扔垃圾,不污染田地、水源。
附:文本教学与环境意识渗入一览表(人教版小学五六年级语文课本)
课文题目
作者
环境意识渗入内容
资料来源
《小桥流水人家》
谢冰莹
感受天人合一的乡野小景自然风光。
野外摄影
《林海》
老舍
资料统计大兴安岭林木18年内将消失。
电视新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张建魁
为动物迁徙特别设计穿越铁路的过道。
电视专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感受农耕生活的田园牧歌景色。
野外摄影
《彩色的非洲》
彭仁
人们只取所需的渔猎生活
电视专题片《狂野非洲》
《珍珠鸟》
冯骥才
人与动物友好相处所创造的美好境界。
网络资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城市养花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教学参考
《草虫的村落》
郭枫
沟深林密、昆虫飞舞的郊外野趣。
野外摄影
《索溪峪的野》
曹敬庄
自然风景被人为破坏的例子
网络资料
《天净沙・秋》
白朴
秋天白草红叶的自然美景。
野外摄影
《诗经・采薇》
《诗经》
《诗经・郑风》溱水洧水村庄河岸美景。
野外摄影
《老人与海鸥》
邓启耀
不伤害小动物,并阻止伤害动物的行为。
一、梳理文言知识,拓展延伸教学内容
老师要做到教材的深刻研读,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创新教学方式,多方法教育学生知识文化、人文精神学习。对于文言文作品的作者简介要融入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才智方面,他们学识渊博、文化水平很高;人格品质上,他们或忠贞不阿,或道德高尚,所有的这些人物做具有的品格都市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要适当的利用学生敬仰名人的心理,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陶渊明《归去来兮》一课,老师首先向学生们讲解作者陶渊明的背景,讲解陶渊明的学识、生平经历,以及其他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们深入到了解作者陶渊明的境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情感,赞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也由此感染学生们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如此文言文教育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也得以很好的实现。
二、活跃课堂教学,创新文言文教学方法
学生在文言文可养学习中需要的是机会,是一种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老师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活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交流让课堂学习的效果更加良好。有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老师们要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文言文有很多的问题,包括诗歌、词曲等等。不同时代的文言文作品都有自己时代的特征,当然这些文言文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文言文内容开展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不至于陷入文言文学习的僵局,每一堂文言文课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效果也更加良好。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调研,作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更适合目前国内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1.诵读点拨式教学法。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诵读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学生在对语文文章的反复诵读中,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诵读法也同样适用于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的诵读文言文作品,在学生一遍遍的诵读文章过程中,学生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知晓其中作者的思想内涵,这个时候学生肯定还会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就可以及时的站出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如此诵读和点拨教学的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高中文言文教学自然效果良好。2.教材表演式教学法。这一教材表演式的教学法更像是传统的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参与教材内容的表演,学生可能是担任文言文教材中的某个角色,也可能是观众,但这都给予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机会,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文言文课程学习中去,对文言文作品内容的理解自然是更加的深刻。通过表演,学生直接的站在了文章作者的角度,传达文章思想情感,学生立体的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教材表演式教学法教学步骤为:读-译-编-排-演-评。
三、深化提高老师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学习,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只有老师的语文素养不断的提高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语文老师在大学的时候一般都是学习汉语言专业的,他们很清楚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老师以后学习的境遇和以前有所不同,老师们也要广泛的阅读我国古代名人著作,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所谓名师才能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路,老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广泛学习,才能更好的教学学生。语文老师文言翻译的功底都很好,但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工作中准确无疑的翻译出每个字句、词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它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文字特点都不一样,因此老师要了解中国文学史,知晓历代著名的文学家。举例如:宋代文学,老师要知晓诗新运动,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的代表作品、语言风格等。古代“而”字的用法就有很多种,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把握好“而”字的各个意义进行讲解。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文言文的教学一定会转到学生乐学、教师爱教、学以致用及知识拓展与人文教导相结合的方向上来,实现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引领学生认识古典文学、掌握文言知识的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一定会开辟出一条通畅之路。
作者:陈述会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大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程式化地去教,造成了古典诗歌艺术价值的贬值。其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大学生觉得古典诗歌意境不明晰,古诗词艰涩难懂,理解困难。第二,现代人们的性格浮躁,缺少深沉的品味和审美,而古典诗歌需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领悟而后内化为思想。显然,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古典诗歌的成长和发展。第三,我们学习的目的往往急功近利,缺乏人文知识的累积。综上所述,多方面的不足与缺失,造成了在大学语文中古典诗歌不被重视,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兴趣淡薄。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大学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的精髓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大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学习古典诗歌是为了发展美、感受美、鉴赏美,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风花雪月、人情世故,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但很多大学生无法了解学习古典诗歌的真正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也只能把学习古典诗歌当作苦差事,无奈地去做。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有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在精神美与文化美的层面上去教,将古典诗歌的教学提升一个品位层次。
(一)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习主体———学生,应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理论与方法在课前,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预习、准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这个活动可分组进行,以小组模式去搜集,人人参与,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其在搜集过程中加深印象。把这些搜集的资料整理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当学到同一个诗人或同类型诗歌时,有助于比较学习,还可以随时复习。在课上,教师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乐意去学。在讲解时,可运用多媒体,包括相关歌曲或图片。比如,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作导入,讲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放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境界之美。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玩诗歌接龙游戏等等。课后要巩固复习,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学以致用、大胆创新。鼓励学生以诗歌形式写日记或周记,然后评比优秀作品,贴于教室,以此互相学习和激励。
(二)讲解过程中学习诗歌文化
古典诗歌文化博大精深,它具有独特的体裁样式,非凡的文字内涵,含蓄的情感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还要熟悉诗人的不同风格。既要学习诗歌的文字内涵,又要体味诗人的情感流露。此外,还要领悟诗歌的奇妙构思、夸张想象、优美诗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等。
1.结合写作背景,反复吟诵。作为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在讲解古典诗歌时,首先要解说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或分组回答,运用他们收集的资料,教师予以点拨、补充和总结。古典诗歌需要反复吟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朗读教学中,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根据所含不同情感而选择不同的音调,用心去感受。如用愉悦、轻快的语调去读《钱塘湖春行》,感受西湖美景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要用感伤、低沉的语调,诗人吊古伤今,对人生苦难、生不逢时、理想破灭的愤懑之情一泻而出。
2.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还可以选定作品精讲,同类型或易理解的诗歌可略讲或交给学生自己交流学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锻炼学生。我国古典诗歌类型多样,但按内容主要分为:写景咏物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边塞诗、咏物怀古诗等。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需要教师详解。因为这首诗歧义多解,可以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最后点明多以“悼亡诗”“身世诗”为其主旨。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了解诗歌背景后,便可意会其为一首赠友送别诗,学生易理解。有些诗歌内容易理解,重点讲其艺术特色即可。比如柳永的《雨霖铃》,熟读后我们了解了这是一首离别诗,诉说了依依惜别的离愁别绪。但这首词,上阕为实景,写眼前的离别,下阕为虚景,写设想的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相生,而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还用了点染手法。“点”表意语,“染”表情语,第一句为“点”,第二句为“染”,先点后染,情意更浓。在学习古典诗歌过程中,较容易或相似的古诗词让学生分析,可培养其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所写四种景物很容易被找出,“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从字面也可以理解所写的北方荒漠的旷远荒凉之景。但深入思考一下“孤烟“”落日”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又说明了什么?“孤烟直”说明无风“,落日圆”更衬托了大漠的孤寂与荒凉。学生深入学习,也不难解。
3、比较中彰显诗歌多样文化。古典诗歌类型种类繁多,风格迥然不同,意旨也丰富多彩。这与诗人所生活的历史时期、思想信仰、气质性格、生活实践等有重大联系。古典诗歌按主题划分主要有:忧国忧民、感怀身世、寄情山水、淡泊世俗、离愁别绪等等。
(1)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将同种题材或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讲解。比如,同样写愁,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使愁成了再生资源;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使愁细化;“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形象地描写了多愁,将其量化。
(2)可以把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拿出来对比学习。比如,苏轼属于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读出他的激昂澎湃,可谓豪放洒脱;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可见其柔情温婉;“一蓑烟雨任平生”又可体现其超然物外的旷达虚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苏轼在现存诗词中,多为婉约清丽的婉约词。
(3)还可将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而风格迥异的诗人放在一起比较。李清照、岳飞、辛弃疾都生活在金兵入侵的时期,都激愤难平,愁绪万分,但词作风格却不同。李清照感情温婉;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感情一泻而出;辛弃疾的《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将激愤回荡在字里行间。
关键词:李清照;真实;闺阁之音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为著名学者,其母王氏亦工文章。耳濡目染,深受诗意文馨的熏染,使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十八,嫁太学士赵明诚,夫妻同志相亲,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集、研究和整理,以其非凡的才识和独特的判断力,明确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以亲身的经历、独特的视角、深幽的笔触,描绘着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女性世界,从才女闺阁中传播着一声声真实的闺音,并使得这种闺阁之音显得更加委婉、细腻、真挚。
李清照虽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极度浪漫,亦没有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然而,其真实的闺音、寂寞的美丽、深婉的爱国激情却形成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韵。她以心的结晶、泪的凝固铸就了中国词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座光耀千古的丰碑。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女性的心灵感受和欲望,往往是由男性作者代庖的。由于男女气质上的差异使得这类作品或缺乏真实感、或缺乏细腻感。有的作者甚至把描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看做是一种自己的消遣娱乐活动。这就使得女性的闺阁生活难以得到真实、生动、细腻的表露。而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必然有不同于男性的对于世界、情感、意识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就使得她在词的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将这种性别角色所决定了的特殊的女性意识和非特殊的女性潜意识渗入其中,形成了其文学的艺术特质――感性、真挚、细腻、生动。她以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独特的艺术视角,用女性之口,言女性之音,抒女性之情,一切出于肺腑,自然而成。
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压抑,闺房生活的孤独与寂寞,夫妻间的离愁与别绪,作为闺阁生活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在李清照的词中则得到了更真实、更完美、更全面的展示。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感情丰富的奇女子,难免会对社会人生抱有憧憬,尽管生活丰富多彩,但有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尽管这种惆怅是淡淡的,它或许来自社会对她的歧视与压抑,或许来自夫妻间的短暂离别,也或许是对其生活的过高要求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但毕竟是她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的,而这种感受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个人的思绪、个人的心理,而是一种超越了个人体验的具有了大众化倾向的普遍群体意识。这种感伤情绪代表了当时整个社会女性的内心感受,这种来自于社会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压迫,使其能大胆诉说对爱情的追求,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言他人之不敢言,为他人之不敢为,真实、直露地表达这种群体意识,成为了女性坦露隐秘生活和内心情感的代言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冬去春归、万物复苏、春心摇曳、夕阳西下、余晖斜照,乘醉驾舟而归,不觉又迷失了方向,无意间驶入群鸥鹭栖息的藕花深处,舟过鹭起,荡起层层涟漪,别是一番景致。作者表达了对这种无拘无束、充满情趣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及其异常强烈的欢快情绪。这种对春夕的敏感与关切,并由此而表现出的女性特有的心理情感与细腻生动的心理活动,唯有一个纯洁多情的少女方能道出。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在《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这首词中作者面对暖雨晴风、柳眼梅腮的美好春光,慨@自己却孑然一身、孤寂无奈,诗情、酒意无人共赏,不觉潸然泪下,愁断肠、心憔悴,夫妻别离,思君难眠,只好“试夹衫”“倚山枕”“剪灯花”,巧妙但却真实的将思君的闺怨融入其中,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切的夫妻思念之情。
《念奴娇・萧条庭院》也写别情,李清照却用了大量篇幅反复渲染,刻画因丈夫远离而产生的闲愁幽恨。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成诗,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上阕开篇写居处萧寂,天气恼人,隐隐逼出怀人情绪。接着写为了消磨时光,排解惆怅而吟“险韵诗”,喝“扶头酒”,但这闲愁幽恨仍旧萦绕于心头。然词人却偏又不言愁,只是说“别样闲滋味”,用笔委婉,一波三折。在无奈之中只好寄意于征鸿,想请她们托信给远方的亲人,然而雁子南归,飞鸿过尽,万千心事依旧不知从何说起,“难寄”二字包含的内容是反复的,感慨是深沉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下阕进一步烘染,先写懒得去凭阑,再写觉也睡不成。“被冷”“香消”“新觉梦”是三层,也是三重压力,亲人远离而去,一切都觉得不如意。想睡,被却冷;花在,香已失;人醒,君却无,只得逼人起床。“不许”二字,用得极为婉妙,但起来以后又能怎样呢?除了无聊惆怅,还是惆怅无聊。作者因别离而产生的百无聊赖的心情已发展到了顶端。在词中,她大胆而直率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在异乡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夫妻团聚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思夫之情让她吃不下、睡不着、坐不稳,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切皆因意中人的强烈感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女性对情人的思念并非如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而是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强烈而率真,大胆而直露。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则大胆地倾吐了李清照内心的苦闷,热烈的情感,扑不灭的欲望。她对丈夫爱之深切,即使眼前的一点点欢乐让愁眉稍解,也不能让其须臾忘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极其巧妙而细腻地捕捉了这种极细微的内心情感变化,由此可见她的一往情深和对爱的热烈执着。《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词则抹掉了作为一位封建女性的羞怯的面纱,越出了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地倾诉了自己真实的情感,表现了要求冲破封建伦理对女性思想与生活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而这种强烈的爱情思念,深婉的人间至情,炽热的欲望之焰,大胆的叛逆精神,在当时来说都是有悖于理学的。既非理的,秘不示人的,这种自身的愿望与追求和理学规范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与矛盾,使当时的女性生活凄苦不堪,李清照正以其典雅凝重的闺秀风度,真实地表达了热烈而又深沉的人间至情和女性对社会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人性的向往的闺阁之音。这些词作大多为词人前期所作,反映了她早年的生活实况,在平静、幸福、安逸、舒情的画卷背后,洋溢着乐观、活泼、无拘无束的青春气息。
才女笔下真实的闺音,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女性心灵深处轻轻的叹息,绵绵的倾诉与切切的思盼。大胆而热烈的追求,深邃而真实的抒情,体现了李清照特有的柔软与细腻,真挚与生动,与出于男性笔下的闺音阁怨相比,有自然深挚之趣,而无穿凿附会之痕,有真情坦露之美,而无忸怩作态之嫌。
参考文献:
[1]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