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古诗小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章摘要: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到来了.5月30日上午,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孩子们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庆六一 迎端午”的主题班会活动,给这个端午节增加了难忘的色彩. 主题班会上,各班精心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民俗节…… 雨花外国语小学作者:狄万园录入人:狄万园时间:2014-6-3 11:02:18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伴随着孩子们童真的歌谣,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到来了.5月30日上午,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孩子们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庆六一 迎端午”的主题班会活动,给这个端午节增加了难忘的色彩.
主题班会上,各班精心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民俗节目展示、民俗活动参与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争相上台表演.民乐演奏、武术表演、书法、国画、舞蹈、古诗吟唱等,联欢的气氛十分热烈.有些班级还邀请了家长委员会的爱心家长们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织鸭蛋网、共编中国结、共画京剧脸谱,体味浓浓端午情……看着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民俗特色物品,家长由衷地开心.在此次过程中,同伴友情、亲子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此次“庆六一 迎端午”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感受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验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查看评论
本文关键字:
更多
一、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品传统文化意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初中生树立榜样,带领初中生共同品味传统文化的意蕴,增强初中生的综合实力。
比如讲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培养初中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材料。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教学情境,给初中生播放孔子讲学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初中生沉浸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配合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我还会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而且诸如“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之类的名言更是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初中生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品味传统文化的意蕴。
二、挖掘语文教材,发挥传统文化价值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找到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人文性”的指导。
比如讲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时,我不断地进行课型调整和创新,以创设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首先我让初中生通读全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带领初中生感受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从而让初中生理解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败坏社会风气的现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将读书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不要学习范进,他读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读书,在他那里已经变味了。在新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毒害依然存在,我们必须时时以范进为鉴,更好地审视自我。
三、联系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传统节日,更好地向初中生渗透传统文化的观念,从而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比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初中生去回顾经历过哪些端午节的习俗。这时初中生都比较积极,有的说端午节要吃粽子,有的说端午节要赛龙舟,还有的说端午节要选艾叶等。然后让初中生上网去查找资料,搜寻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哪些人物与端午节有关等。这时初中生会说与端午节有关的屈原,伍子胥。接下来我会让初中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关于他们的生平事迹,并最终每个小组由一人进行总结发言。我还会带领小学生观看端午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通过初中生查询资料、分组探究、实践体验,让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也在节日的气氛中优化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组织拓展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要想向初中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语文拓展活动,丰富初中生的文化生活,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锻炼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要鼓励初中生多阅读一些文言文或者古诗词等,如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感受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掌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法研究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本中占据的比例也更加突出,而在诗词题材上,即景抒情诗在不同阶段课文中所占比例都是最多。
教师节前,主席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可是近日,部分省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新版课本中古诗集体“退役”――删除了旧版本中《画》《草》《登鹳雀楼》等全部8首古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新版课本却增加了比重,并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同是古典诗词,同是小学课本,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这不能不引起一番热议与思考。
我们都是从古典诗词的滋养中一路走来,时隔23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背诵《锄禾》《画》《静夜思》《春晓》《草》等古诗的场景。那时,正处在换牙时期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领读这些美丽的古诗,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句从我们充满稚气的声音里连绵起伏并回荡在校园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妙绝伦!
一、美感的体验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这就让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虽然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却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孩子们身上的“诗性”。而且,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能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充分体会诗画一体的美感,并能从画面美进而感受意境美。
我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仅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背诵,还配了漂亮的山水花鸟画。一背这首诗就想到那幅画,一看到那幅画或相似的画、场景便脱口而出那首诗,这便是美的力量,让你能情不自禁地成为古诗的“俘虏”。而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我的作文一直在班上甚至全年级名列前茅,跟我熟读古诗不无关系。
二、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小学应该一直注重古诗教育,注重“经典诵读”,打造“诗意校园”,每到一个节日便发放相关诗词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们时时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收效良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当代文化浪潮的冲击力逐渐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为了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普及同时,最好的教育阶段是在小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始,因此,我国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以及传承从小学开始,从孩子开始,逐渐让小学孩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一、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来华夏儿女智慧与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不过,近年来,随着当代文化的逐渐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当代社会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这也不符合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的传统文化口号。因此,我国要加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好的传统文化传统起始阶段,因为小学教育属于教学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塑造民族精神,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本文从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当前传统文化现状问题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对其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照百度百科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可知,擦混同文化主要针对现代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代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以及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像古诗词、民族音乐、曲艺以及国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凝聚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传统发展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文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像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是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今的社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的核心动力和因素。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等两个方面探讨有关加强传文化教育。
(一)提高重视意识
随着当今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不断输入,我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更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当今文化的起源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要加强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提高他们最对传统文化重视意识。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生活实际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教学环境,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入相应有关传统节日的介绍,介绍有关端午节有关的人物,有关的故事以及有关诗词,让学生通过现实实践加强有关端午节,重阳节有关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有关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认知,找出他们有关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探讨和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关系,促进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当今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其发展现状,通过对当今传统文化现状总结,本文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现实实践加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进一步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才可以真正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兰凤.语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陶丽艳.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秦美玉.两岸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编写体例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外公爱诗,家人皆知。别人吟诗美景画意,在他口中却总附着更深的含义。
记忆中,外公带着我去公园散步。湖水清亮,随风荡起涟漪,几只水鸟闯入我的眼帘。“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兴奋的指着远处,大声的念出幼儿园刚教的古诗。一旁的外公听后点点头,给我说起《咏鹅》的来历。七岁的骆宾王用自己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鹅,写出诗句的清新欢快,千古流传。他教导我,观察事物要细致,语言表达要形象。
刚上小学,外公送我一本《唐诗三百首》,拍拍我的脑袋说:“有空就背几首。“ 看着厚厚的纸张,我顺手放在了一边。再碰见他时,问我看了么?最喜欢哪首?,我眼珠一转,随口答道:《竹石》。外公又点点头,他哪里知道我只是认得这个名字而已。后来,我发现写字台上多了一张纸,那是外公和我分享的读《竹石》的感受,我记住了其中这句:竹子顽强而执着,不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无惧无畏、积极乐观。你要向竹子学习啊!
不久前,恰逢重阳夜。我见外公独自赏月便凑了过去,耳边传来低沉的声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来,外公又想家了。他发现了我,朝我挥挥手。那晚,他告诉我古诗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有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也有我不知道阿福,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
白驹过隙,一切都在改变。诗,在古人眼中是表达的工具,却也注入了情感。透过诗句,我感受到中华历史、传统智慧、情趣审美。假如诗魂可以永存,就一定不会渐行渐远,诗中饱含的精神,终将指引我们的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已经被赋予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向小学生传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应该采用一系列教育措施来弘扬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来传播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添加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优秀文化的精神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字美、思想美等概念,将其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处于识字阶段,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期。低年级学生是开发记忆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的教学中去。《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教师利用《三字经》的文字让学生学习,不仅学会了识字,还背诵了解了传统文化。这些著作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国优秀文化的血液,作为小学生应该将它们传承下去。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故事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理解文著的含义,使其在一点一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在进行书写教学时,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书法。教师应将书法融入学生书写中去,使其练得一手好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书写占着很大的篇幅,从甲骨文到形声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时代赋予了文字丰富的文化,所以很多字不是多抄写几遍就能深刻理解的。中国的书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各朝代书法的不同,以及各字体的特点,开展临摹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加深对于书法的理解,还可促进其书写的美观性。
中国古诗词从春秋战国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诗词也是了解朝展变革的一个辅证,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对于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诗词莫过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课前先做出课文引导,例如,在学习《悯农》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农村种植庄稼的图片,了解耕种的情况,然后进入到诗词的学习,逐词给学生翻译,让他们理解古文对应现代汉语的意思,最后学生自己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掌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心思想。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做到了语文诗词的教学。
诗词中的音律美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方面。古代诗词都是唱出来的,所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多诵读,根据诗词的音律不断体会古人所表达的思想,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背诵也就不成问题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二、在语文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
组织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举办语文诗词背诵比赛、古文默写比赛等。活动的组织可以消除课堂中的沉闷感,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节日的由来、朝代变更的历史等。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挖掘语文课本中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传承下去。
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节日食物和纪念品。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月饼的制作,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因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小学生多多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再通过传统节日学习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营造节日的气氛来感受我国文化的特点,做华夏子女的继承人。
三、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青花瓷所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歌曲,将中国文化与现在歌曲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流传,让中国乃至外国人更加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多听些民族风歌曲,多看些有关诗词歌赋方面的节目,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将传统文化深入到课堂中来,让小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日后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0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向学生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而是直接把这部分内容当成一个单一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来对待。其实,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对学生道德修养和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是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
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更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孩子们没有兴趣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比如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让学生知道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二、小学语文的阅读是学习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古诗词,意境优美、内容丰富、语言精练、思想深远,反映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石灰吟》、《竹石》、《墨梅》,都展现出了做人的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也让学生知道“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趣味性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利用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教育的学习更有趣味性。
四、要在古诗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历史文化
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不仅要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
我们每天都要写各种各样的作业:在数学世界里列式解答,在语文海洋中写字思索,在英语国度中读文练词,在科学天空中冥思苦想……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语文老师布置的“奇特”作业。
“奇特”作业之一:阶梯式作业
大家看到这个词都很疑惑吧?作业不是全班都一样吗?怎么还有“阶梯式作业”呢?可能吗?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班的作业就是按照语文成绩来布置的。上学期期中考试后,老师根据考试成绩把作业分成A、 B 、C三大类。90分以上的同学写A类作业,一般只有一项;80~90分的同学写B类作业,会有两项;80分以下的同学写C类作业,一般会有三项。大家都认为这样很公平。因为成绩优异的同学不必书写大量重复性的字词,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不再因做不出拔高题而愁眉苦脸。真可谓两全其美的作业呀!
“奇特”作业之二:动手型作业
这可是我最欢的作业了。很多同学对手抄报、知识卡片、古诗配画、阅读卡等情有独钟。我们创办“安全手抄报”“护眼手抄报”,制作“劳动节知识卡片”“端午节知识卡片”,创作精美的“古诗配画”,书写许多有价值的“阅读卡”。每次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我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好像全身每根汗毛都活泼地跳了起来。一回到家,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找出纸和笔,找好相关资料,创编我的佳作。片刻功夫,一幅精美的作品便从我这位聪明伶俐的“大师”手中流泻而出。当它被粘贴在班中的“文化墙”上时,我心里就像夏日里吹来一阵凉风一样舒畅。这样的作业不仅让我们积累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更让我们拥有愉快的心情。
你喜欢这样的“奇特”作业吗?如果你也喜欢,就让我们期待下次的作业吧!
(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简评】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1的其中一个题目是“我喜欢的作业”。所选例文《我喜欢这样的作业》,开头即点明“我”最喜欢语文老师布置的“奇特”作业,然后分两点叙述作业的奇特之处,结构清晰,语言明朗。这种作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 教育资源 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24-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传统节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各种教育活动应运而生,如清明网上祭英烈,重阳节向身边的老人送祝福等。然而这些活动却呈现形式化、低效化、样板化等趋势。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1 活动低效的原因
1.1 为了活动而活动
创建文明城市或文明学校,或是其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的检查,都会涉及传统节日教育这个领域。于是,同传统节日相关的德育活动很多时候都沦为迎检的规定性动作。节日小报,征文绘画,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看似精彩纷呈,可是目的却不是为了通过传统节日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而是为了照几张照片,写一份总结。目标出现偏差,效果就会很差。长此以往,教师、学生一遇到传统节日就感觉“亚历山大”,苦不堪言。
1.2 传统节日教育氛围的缺失
很多有识之士感慨,当下的中国,传统节日静悄悄,反倒是一些洋节日很热闹。圣诞节,万圣节之类的节日,铺天盖地都是媒体或商家的宣传。近年来“光棍节”之类的节日也纷至沓来。而清明、端午、中秋节,媒体关注的往往是高速免费,景区拥挤之类的话题。传统节日仅凭学校深挖其德育价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3 样板化的活动,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一到节日就办小报,搜集相关的节日资料。活动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往往是一些样板化的活动。通过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的兴趣要远高于高年级学生。
如今的教育现状是,传统节日教育越来越“受宠”,可相关的德育活动却收效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些“假冒伪劣”德育活动。给予上面的思考,笔者所在学校在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时,努力使活动丰富起来,同时代接轨,同学生的学情接轨,收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并总结出学校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几种有效途径。
2 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2.1 整合资源,把传统节日同其他教育资源结合起来
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但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智慧,把挖掘到的传统节日资源同其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丰富活动内涵,更新活动形式。
今年清明节,一所小学的几百名学生,开展了“清明远足祭英烈,感家乡之美”主题活动。活动中,学生从学校徒步几公里到烈士陵园。辅导员精心设计行走路线,让学生在途中能欣赏到家乡的新美景、新变化。把爱家乡和祭英烈融合在一起,不进行空洞的说教,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心的思考,今日的幸福生活同革命先烈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了教育,还锻炼了身体。在途中,师生在一起讲故事,背诗句,唱歌曲,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这个活动,就是在挖掘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资源的同时,整合热爱家乡、春游、师生互动等资源。活动自始至终,学生兴趣高涨,收效显著。
2.2 学生主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主体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因此,在开展传统节日类主题活动时,也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学校在端午节期间,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教育资源,结合端午节的特点和内涵,列出了端午节开展的活动清单。如:“粽叶飘香”包粽子比赛、观看龙舟比赛、端午歌谣传唱、织香袋等。不过有一点不同于以往,就是这些活动如同超市中的商品,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清单中的某项活动,也可以开展清单中没有的活动。端午节期间,学校的端午节活动精彩纷呈,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活动。有的同学在家包好粽子,送到社会福利院;有的同学上网查阅资料,在班级进行科普讲座,从科学角度分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有的同学在班级诵读屈原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活动形式之多,效果之好,超出了辅导老师的预料。学生在参与自主活动时,体会到端午节蕴涵的意义,激发了爱国爱乡情怀。
2.3 家校合作,让更多的人成为教育者
上文列举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困惑时,有一条是传统节日教育氛围的缺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很难去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的小环境。要想改善家庭传统节日教育的氛围,就需要家校合作,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在开展传统节日类主题活动中,家长的教育作用要远远大于老师。
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在中秋节时,某班就通过班级家长委员会,给家长布置了一个“作业”:和孩子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话家常。也可以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学生一些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在这个家校合作的中秋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增进了和家长的亲子关系。这样就把挖掘中秋节教育资源的任务落到了实处。
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节日,对于教育者来说,确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育者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充分依靠家长,只有这样,传统节日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所用。
⒖嘉南祝
【关键词】诵读 习惯 积累 兴趣
我们提倡经典诵读,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有个的目标;我们提倡经典诵读,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在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被人;我们提倡经典诵读,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古老的智慧、做人的道理、隽永的成语……
在人生最为宝贵的这一时段,孩子们的记忆了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这里所说的经典诵读,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经典的篇章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播中华文明,培养民族精神,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有“熟读经典,涵养本元”之说。由此可见,经典诵读是多么重要。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经典教育力量的巨大。通过学习经典,孩子们有了孝顺父母之心,增加了识字量,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背诵能力,加强了表达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明显提高。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经典诵读,让学生养成习惯。
经典诵读,“养成习惯”是关键,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在学校里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经”不离手,“诗”不离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给他们设计一份“诵读记录表”。以小学生喜欢的形式:奖励一朵小红花或奖励一个笑脸等,鼓励他们天天进行诵读,以此作为形成习惯的动力。
第二,建立家校联系卡,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我定期进行评比,对在班内、在家里读得好的学生随时给予表扬和不同方式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相互竞争的积极性。
第三,推选“诵读小能手”引导同学们诵读古诗等。每周固定时间再由“诵读小能手”来检查同学们的诵读情况,不能达到诵读要求的,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补上来。
第四,每日在黑板左上角写一条格言,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经氛围,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读经习惯。
第五,采取“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的方法,让记得好、背得快的学生随时随地教那些记得慢、背得慢的学生,即“兵教兵”。
二、巧背经典,实现“量”的积累 。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第一,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第二,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第三,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为学生引领了路子,为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第四,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第五,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诵读经典,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每天早晨,老师走进教室带领学生进行读经,保证每天的20分钟早晨读经时间;此外,课前1分钟、放学离校前等零散时间,也是读经的最佳时间。因为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有限,因此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尽量做到见缝插针。
四、诵读经典,重在激发兴趣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润泽生命。”因此,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感知世界,帮助学生提升认知,唤醒智慧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一、融入活动,体验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或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我把“端午”带进教室。(1) 运用各种方式,呈现自己带来的“端午”。(2) 交流自己了解的参与的端午民俗活动以及习俗的由来。(3) 诵一诵端午的古诗和儿歌。通过走近“端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
二、融入媒体,创设情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知世界的,形象的教学手段是最受儿童欢迎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课堂教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多媒体逐渐成为品德课堂的主要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高效性的特点,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实践,进入情境,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样历史题材的内容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遥远又陌生,教学时只是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始终觉得隔着一层,融不进当时的情境之中。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的影像资料, 出示一幅幅日本鬼子当年暴行的图片、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杀人数据并配合凄凉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起重新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亲历去感受那段耻辱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在既有可感性又有可见性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需要费更多的口舌,图片、数据立刻成为了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会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去和历史对话,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用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基础,打通了教材与与生活的通道,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通道。我们用类似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许多看似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生动起来,还原为学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做出价值的判断。
儿童是富有情感的,而情境具有趣味性和亲和力。在品德与生活《家庭树》这课的尾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FLASH《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认知,学生在歌声中明白有爱就有家,爱是关心,爱是付出,爱是严格,爱是感谢。
三、融入情感,激发兴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论语中曾描述孔子和学生上课的情境,孔子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他让子路、曾析、冉有等弟子陪坐在自己身边,“上课”前竭力帮助弟子们打消“教师君临课堂,弟子势必噤若寒蝉”的思想顾虑。还启发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在孔子的耐心开导下,弟子们终于如沐春风,畅所欲言,畅所欲问了。想想孔子真是用心良苦,他是在创造一种师生互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尚且能如此,我们现代的教师――课堂组织者更应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教师应时刻想着多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友好的提醒,或者可以带点“幽默”。幽默是一种剂,有利于情感的调动。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至今还记得有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媒体连着你我他》在设计的一个活动中,端出了一盘色泽红艳的小番茄,让学生为老师自家的番茄设计广告语,并戏称那是“潘多拉”小番茄。学生在老师幽默风趣的引导中开始畅所欲言,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活动快乐的同时认识到原来设计广告也不难。由此可见,与学生平等地交往,对学生由衷地关爱,给学生热忱地鼓励,跟学生友好地合作,让学生勇敢地表现,这是点燃智慧之火、开启灵感之窗、唤醒思想之力的必备之举。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不仅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更需要老师的身体力行。
四、融入积累,丰富认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本课程的实施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平时可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式以及评价标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材所呈现的事实只是范例,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照图讲图。教学前要反思,即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这不仅是老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老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后更要反思,在上完每一堂课后,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通过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老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每位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而富有个性化的钻研,具备渊博厚实的文化底蕴,拥有潇洒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样才能让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学科渗透;活动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62-02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博大精深,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的内涵广泛,基本包括:"忠、义、诚、信、礼、孝、廉、爱"等。我们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字。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1.营造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搭建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立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故事宣传栏,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在阅读故事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教育。又如: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励志标语等在校园的重要通道张贴,比起我们简单的说教好多了。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只要我们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以显浅易懂表达方式营造校园文化,小学生就会在这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收到预期的目的。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国学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们把经典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肇庆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每周安排1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体系,各年级开设以下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教学中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经费、有总结。
让国学经典进课堂,用传统文化之光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坚实基础。
3.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美德的形成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规范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当今,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
3.1 在语文科中落实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科的教学向来倡导"文道结合"。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它强调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传统文化与语文科教学密不可分。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在教学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节约粮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慈母情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
3.2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进行教育。数学教材表面上的传统人文因素没其他学科突出,但只要我们用心领会,也能把握住当中的切入点,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在教学"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3 在英语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英语科也能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的。我们同样也能从英语科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英语单词教学"apple(苹果)、banana(香蕉)、cake(蛋糕)"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因素无处不在,传统美德的培养不限时空。她不但存在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中,音乐、美术、体育科也蕴含丰富的因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悉心培养,学生终究会成长品德高尚的人。
4.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相关知识,又能从中得到锻炼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订的2014年上半年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的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目的
二月份诵读经典千人诵读《弟子规》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经典引路,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
三月份班级传统文化布置"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四月份"革命故事会"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五月份社会实践活动――"端午文化""爱我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一次家务劳动》优秀作文展家长指引级组中完成全校性活动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接受"劳动最光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