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赵州桥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的运用适应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意设境,激情引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的最佳途径。
例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上课开始,我首先播放石拱桥的录像,使学生感知石拱桥的形象,创设他们积极学习本文内容的情境,来诱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在学生的一片惊呼中,我们拉开了学习的序幕。这样,学生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分析完本文内容之后,我又为他们放映了很多世界各地著名大桥的图片,让他们了解桥梁事业的发展历史,尤其是现代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我想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创造也是很好的启发。
二、激发思维,释疑解难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媒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其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
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象,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笔之“点”的利用,即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找准课文的中心词句,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奇思异想,激起情感共鸣,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在教学时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 》等很多课文中都利用了多媒体,或从网上下载课件,或自制课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优化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认知平台。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实现这些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信息量明显增加,如何把握教材知识点与课堂时间内的信息量,是应当关注并不断实践的一个问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创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拓展想象思维,焕发课堂活力。一个宽容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成功喜悦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愿意活跃课堂气氛,喜欢采用灌输式的教育“老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基本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课堂气氛融洽、民主、轻松、和谐,才更有利于让课堂活泼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自觉思考,主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才有利于学生踊跃发言,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课堂充满成功喜悦。活跃的课堂气氛,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要发自内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同时,教师还要留心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信心努力学习。如果教师不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习惯于用指责的口吻与学生说话,冷淡、责怪、不适当批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动起来。小学三年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还比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比如,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回答正确,要马上加以表扬,表扬他的进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逐步加大训练难度,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如,“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的看法很独特!”使每一位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喜欢语文教学。
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赵州桥》一课时,就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笔者首先考虑到学生没有去过赵州桥,对于赵州桥在思维上比较模糊,就在网上获取了一段声音浑圆优美、画面清晰的赵州桥建造工艺视频,课堂上学生认真观看,兴趣盎然,优美有趣的图片、动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赵州桥的印象,还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知识,此节课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还有,在讲授第五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笔者也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让学生真实感受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美景,笔者通过互联网,搜集到许多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图片,配上合适的音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季节的美丽景色。大量的图片、文字,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通过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这一课时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时机
G623.2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接收的信息量大,可以极大的节约时间。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大幅度的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加快了教学进度,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
(二)能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文本的优美已经有一部分学生能感悟得很鲜活,但毕竟还有一些不能进入情境,感觉很是难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文章的优美情境,以致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增加课堂的情调和趣味,保证语言训练的效益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果的目的。
(三)是借助多媒体,实施美育。
语文教育教学是教育学生做一名具有健全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有用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品味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人物的心灵美。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使学生充分领略到文章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滥用多媒体教学
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的重心始终在师生的动态调控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情绪推测学生听课的愉悦或困难等,尽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课进度,随时给学生鼓励或提示,使学生及时受到启发,情绪在教师的适时调动下不断调整,更加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和情感体验。对媒体教学技术确实是开拓了学生的信息资源,但师生的真正交流却淡化了。有的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2、机械使用多媒体教学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某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机械滥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削弱了它的良好作用,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实施。为解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多媒体教学应把握好时机,正确应用。要做到四个“不用”,即不在为了创设情境,促进感悟时不用;不在为了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时不用;不在为了丰富教学内容,需拓展教学领域时不用;不在为了激发兴趣、强化记忆时不用。
(一)、创设情境促进感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创设情境教学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较好途径,教师依据学习内容需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创造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画中。
例如教学《燕子》一课,我同时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音乐素材,加上自己的教学思想,重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相符合的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学使用时,学生面对清晰、美丽、逼真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一下子进入了角色,缓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好地领悟了作者对春光烂漫、活泼可能的燕子喜爱之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二)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到实地考察、观察实物或观察过程,有些课文显得抽象难懂。那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文字说明、声音的巧妙融合、图像的辅助理解、视频的绘声绘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比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说明赵州桥的特征,再体会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很显然比起让学生凭空想象要容易的多,而且,通过图示,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领域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网络广泛推广的新时期。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使信息更丰富,加快了资源的共享。有许多课文的时代离学生实际生活相隔久远,有的课文涉及到大量的具有地域性质和人文性质的事物或要素,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考察,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明讲解,不能形象的展示事物的特征,不能形成形象的直观感知,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相关的图景、事物形状等,还可以跨越时空,还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灵性和阅读写作的灵感。
(四)激发兴趣、强化记忆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形象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动态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让学生综合感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语言的描绘让学生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学生很想知道内洞到底是怎样的景观。如果不让学生感受一下,真是遗憾,此时教师展示课件给大家,学生一定会为内动迷人的景观所惊叹,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顺理成章,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教学手段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都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应该适时、适度,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朝着健康、有序、稳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军.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002-12-06
[2]江信龙.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与设计原则.2002-12-06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研究
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明确载体与实体的关系,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实体,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运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应当把课程放在整合的重要位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宜与信息技术结合,恰当地选择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十分关键。通过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选用以下几类课文:具有丰富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的课文,如《朱飞回来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圆明园的毁灭》、《革命烈士诗二首》、《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较广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课文,如《看月食》、《赵州桥》、《蝙蝠与雷达》、《爬山虎的脚》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隔较远,缺少感性经验的文章,如《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习作指导和习作修改、讲评课;需要创设情境的一些口语交际课。
二、钻研新课程理念,吃透教材,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整合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应当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解语文课标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深入研究教材,进行精心备课,做到备深,备广,备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准确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不能过高、过全,否则难以达到,应当考虑:知识技能领域培养目标,发展性领域培养目标。例如,语文科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品悟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三、恰当运用教法,利用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立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当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媒体、网络可以运用于课堂的几个环节:新课导入阶段,通过录像、动画、游戏、故事、拼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主动探究,积极地搜集、筛选、获取、加工信息,解决学习中难点问题;运用于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超越教材,达到课内外延伸,知识螺旋上升;运用于评价,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进行网上人机、师生、生生互评。总之,网络、媒体应当运用在恰当之处,达到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质疑任务驱动学习、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等策略。
例如,《赵州桥》一课的设计我采用了观看赵州桥录像导入,创设招聘赵州桥解说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接着学生按照学习的兴趣分为四个导游小组,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然后学生针对全文质疑,通过联系课文、网上浏览、合作交流解决疑问,突破难点;接下来请学生做解说员介绍赵州桥,说练结合,积累语言;最后网上浏览我国及世界上的现代化的桥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课后完成说写结合的推荐选择性作业。
四、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巧妙整合
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通过筛选、处理、加工,下载有关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大量有关视频、课件、时代背景资料。针对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们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加工,重组,选出了课文录像,的简介,有关时代背景简介,的其他事迹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合成链接在“文本视界”、“时代背景”、“视频重现”、“总理事迹”、“讨论区”等网页栏目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在“文本视界”我们又插入了哀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既定目标下组建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是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五、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总结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有些教师已不知不觉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域,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能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
一、多媒体,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学生很少有人见过赵州桥,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紧紧扣往“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通过演示作者的头像及有关文字,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对表象的认识。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二、巧用多媒体: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1、深入情境,理解课文。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想问题,再加上画龙点睛的讲析,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怀乡,怀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情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呜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激发了对祖国深深地爱。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就能利用播音范读使学生领悟语言情感:用图片演示及动画效果,再现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教学思路与再现生活形象等。它可以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能够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目的。它以形象的直观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知识的密集性以及对学生感受的多元性等特点备受教育者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好的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树立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二)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三)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应该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还应该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五)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支撑;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64-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时代的教育要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16个年头了。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思想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感受颇深。在此,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一、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出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备三年级《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感受蒲公英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我制作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嬉戏、打闹的Flas场面,把草地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兄弟俩的快乐.学生观看后,有的立即举手告诉我他们也曾有过例似的经历:和姐姐在田野里玩耍、小伙伴们在草地上放风筝等,我就势引导:你们那时快乐吗?学生们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这节课,学生能够由多媒体动画感受到小作者的快乐,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如高年级《丰碑》一文的教学,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我顺势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自然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我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我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的导入、新课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不再被动的参与。师生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交流。以《赵州桥》为例,情境导入,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现代化大桥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就势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同时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和修建的时代背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自学方法,迫不及待的读这篇文章。学生兴趣盎然,朗读起来声情并茂。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为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参考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他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我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我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
“读”中仿“写”,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来源,同样,阅读也可以是写作的来源。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慢慢从读继而到写。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火烧云》的第一自然段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写人的范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句式描写其他的事物。开始时,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按照例句仿写,后面可以逐渐灵活处理,学生越写越自然。因此,学生阅读的时候先要认真思考,观察和寻找文章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句式描写出来的事物和场景感人,并且效果逼真。
比如,《火烧云》中作者就连用了七个“ 变成 了”,用这个变化的句式,将一副动态的景象呈现了出来。到这里,老师进一步使用文本资源,在课件中出示如下句式: (什么时候) (什么景物)变成 (什么样)了。让学生思考,试着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有的学生写道:秋天到了,苹果变成红的了,梨变成黄的了,柿子也变成红的了等等。接下来老师如何相机点拨:如果是夏天呢?冬天呢?春天呢?大地的哪些景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这时写作就有了生活这一巨大的源头活水。
抓住“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是上好写作课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自然地走向“写”,重点就在“自然”这个词上,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文章“读”的感悟是根本,只有学生有了要表达的思想,有话要说了,才能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悟阅读,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课文的文本内容挖掘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让学生认真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几个词,哪一句话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呢?即让学生从“写”返回到“读”中,加深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对于栏板上图案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致!描写各图案的句子间运用的一个新的标点符号“;”分号,学生第一次认识这样的符号。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片断描写的环节,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自己也写一写赵州桥。要求用上总分句式和分号。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一条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的龙,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有的刻着几朵牡丹,它们各有各的模样,有一朵还是花骨朵,有一朵开了两、三片花瓣,有一朵全展开啦;有的刻着一只美丽的孔雀,它正站在山顶,昂起头,展开斑斓的尾屏,好象要和别人比美呢!这些雕刻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表达范式,如总分段式、分号的使用等等,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又使学生从具体的写作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广受大家关注的情感阅读,即通过自己的写真实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提升阅读的情感体验,这是“读”与“写”关系的进一步结合。
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让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写作方法的学习过程;同时在学生的“读”与“写”的练习中,不仅是从“读”到“写”,还要从“写”再回到“读”,在这个来回中,促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网络教学 激发兴趣 因材施教 开拓视野 资源共享
多媒体教学以庞大的知识信息资源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取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的路径,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一、通过多媒体的情境模拟功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多媒体具有模拟现实情境的功能,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还能够根据操作者的需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文,借助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边演示动画边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入新课,三幅动画依次演示:(1)山坡上小草慢慢地钻出了地面,山坡变绿了;(2)小河边柳树吐出了一粒粒新芽,柳树渐渐被绿色包裹了;(3)乡村农家庭院周围桃蕾竞放,桃树被桃花盖住了。春满人间的动画,欢快无比的乐曲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学生感受春天,赞美春天的情怀油然而生。第二环节,伴随课文音乐,观赏五幅图。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逐一呈现,一幅幅直观、形象、动感的画面把大好春光活灵灵体现了出来,一句句充满情感,如痴如醉的朗诵,把学生装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春”的天地,朱自清散文的那种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在同学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加强师生、生生合作,有利于因材施教
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拥有大量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爱好选取信息,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过,它也不是完全脱离的个,也会与其他人发生着一定的联系,也需要谋求一定的合作。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学生对“拱圈”一词不容易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演示赵州桥的构造,学生就明白了,所谓“拱圈”,不是一个圆圈,而是一个弧。28道拱圈拼在一起,形成合力,其中任何一道拱圈毁坏,都不影响桥的整体使用。因为拱圈是在桥的内侧,单靠传统的挂图效果不理想,制作成课件后,就可以进行演示,效果自然就好得多。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学生合作找寻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师生交流的时间极其有限,而利用网络教学的交互功能、监控功能,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师坐在终端机前,可以直观地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点拨,帮助其解决困难。当然,学生也可以随时与教师在网上进行平等对话,交流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激励。这就使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即能进行集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有困难的学生和有潜力的学生都得到了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
三、借助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开拓学生视野,走进“大语文”学习天地
计算机联网后,只要网络一启动,学生便能享受到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联网计算机中已储存的教学资料开展自主性学习,可以自读自悟、圈圈花花,也可以配乐朗读、展示图片……如果不满足课文介绍以及计算机现存资料,还可以进入网站进一步收集资料,深入学习。可以说,学生网上学习,除了拥有学习的自外,也拥有了一个知识库,里面有文字、有音乐、有图片、有动画、还有影视……这些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资料,既有知识的介绍,也有研究的成果,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了一种探究、开放生动的教学环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了“大语文”的天地——学习内容向课本外延伸,学习形式向信息化递进,学生能力向综合性发展,学生步入了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比如,在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后,可以让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多种专题的拓展性学习:了解有关水土流失的资料和数据;了解我国黄河流域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有关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发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了解情况、献计献策。这样,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使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掌握、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广泛地进入语文教学实践,多媒体教学也会成为我们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语文是最具艺术魅力的课程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应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该如何让语文课闪现艺术之美呢?其实,艺术细胞无处不在,它时时处处存在于教与学之间。在语文教学之中适时融于艺术手段,定会使教学美化,课堂活跃。
一、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创新思维在旋律中飞扬
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就成了一首歌,一段曲,能说不言之言,能达意外之意,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融入音乐的形式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音乐是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的体验,中国古代的诗、词、曲都是可以歌唱的。至今还有些诗词名篇被谱之以曲,广为传唱。如的《沁园春・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助于领会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且让学生从而做到不背而诵,终生不忘,没有谱曲的诗词可以作为翻唱版的歌词来唱;第二,像电视诗歌散文那样,教师在范读课文或学生朗诵之时,适当配以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审美情趣;第三,在作文课上,可以结合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深思熟虑,文思泉涌。
二、美术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和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单说其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水融。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每课都配有挂图,可借助挂图向学生直观的再现课文的意境美、人物美;有的课文可以选用或制作幻灯片,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用幻灯机播放像赵州桥、卢沟桥的中国石拱桥图片,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把课文制成CAI课件,给课文配以动画片,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利用相关软件创制二维动画短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可以给课文画出示意图,使课文分析得更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装饰课堂笔记本。
书法虽然高于语文的书写,可是又源于书写。让书法回归语文课,更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名篇书法作品,体会意境。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引导学生欣赏的手迹,更利于领会该首词磅礴的气势;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则不妨一睹岳飞手书的该篇文章,以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大臣的忠贞报国之心。还可以让学生书写名篇名段名句,以自娱自励。这样既利于学生识记原文,又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可谓一箭双雕。
四、编制课本短剧或舞蹈,师生同台演出,丰富语文课堂
在教学小说、戏剧文学及其它叙事性课文时,教师可引入“戏剧教学法”,在教师与学生的同台演出中,学习语文。某些课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教师可放弃传统的课文分析,而去组织学生自编课本剧,在师生的共同表演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如寓言、童话类的课文,完全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对篇幅较长的叙事性课文,可以将其精彩片段编成短剧演出,或者让学生即兴表演。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以将鲁达“三激三打”郑屠的片段编剧表演;在教学某些意境优美、语短情长的诗歌时,可配以音乐、伴以舞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以配上小夜曲,并根据诗歌内容编排舞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作者不满现实黑暗、执着追求光明而又略带忧郁的复杂感情。
在语文课上引入艺术手段,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只图热闹,不着门道,必将走向语文教学的反面。在实现语文和艺术学科的整合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无处不存在美,如果你是一位善驾驭美的教师,必将拥有一群懂美、爱美、享受美的学生。让我们在语文教学天地里,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细胞,努力成为一位具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工作者。
《桥》最新的教学设计202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
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
(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
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
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
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评析: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家乡的桥真是太美了,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怎么画?老师根据学生说,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评析:示范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3.欣赏学生创作的家乡的桥的美术作品。(出示课件)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4.作业要求:
(1)用绘画粘贴等形式创作表现家乡的桥。
(2)桥创作好后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添画背景。
(3)表现创作的要是我们家乡的桥。
(评析: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阶段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教师点评)
(评析: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四)拓展阶级(出示实物投影)
1.一起来欣赏教师制作的立体桥,体会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的桥。
2.除了画桥,还可以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课下同学们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桥。
(评析:通过欣赏各种表现桥的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眼界,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3.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桥的造型、用途也在不断变化,老师知道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很聪明,老师相信通过你们大胆想象创作出来的未来的桥一定非常有特色。
一、妙用电教媒体,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引感共鸣。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把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充分体会作者对离开故乡的恋恋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借助画面,撞击情感火花。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先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学生们无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的牺牲表示深切的哀痛,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3.借助录音,丰富情感世界。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心灵得到净化。
二、活用电教媒体,剖析重点难点
1.借助幻灯,点明文章题旨。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写作兴趣
1.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植树节指导学生写作《植树》的过程中,可以作如下设计: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朱自清《春》一文的录音和画面,课堂上听到了“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气息。当学生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接着向学生播放一组男女老少植树忙的情景,把一幅幅声音、图像、颜色交融,人与自然内和谐一体的阳春植树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它们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醒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心中一片绿的行动。于是,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只听得“唰唰唰”的创作心声。
2.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并能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如教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渔夫的故事》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便可引导他们结合课后练习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并表演出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课本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