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镜泊湖奇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首都北京名胜多,长城故宫颐和园,
香山北海十三陵,景山天坛大观园。
桂林山水美如画,苏州园林巧装扮。
世界奇观兵马俑,大小雁塔在西安。
天然浴场北戴河,泛舟西湖歌声甜。
海上花园鼓浪屿,洞庭湖里打鱼船。
海滨城市风关美,珠海青岛和大连。
云南石林景无限,西双版纳白宝园。
乐山大佛江边坐,一坐就是上千年。
五年级:小可爱
关键词: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
中图分类号:Q9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27-02
1 镜泊湖自然保护区概况
镜泊湖自然保护区位于43°46′~44°18N,128°30′~129°10′E,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80km,宁安市境内。东南至镜泊乡庆丰、小沟屯一线;西侧以省界为界;北部沿三陵乡三灵村、沙兰镇、桦树村向北至县界;东部在渤海上京宫城遗址附近。镜泊湖自然保护区以镜泊湖为主体,涵盖牡丹江上游流域及火山口地质公园、渤海国宫城遗址等地质和文物保护区域,以自然景观、原始森林和水产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总面积12万hm2,其中水域面积1.2万hm2。
2 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保护区范围过大,难以实施有效管护
保护区包括牡丹江上下游流域、镜泊湖区、火山口地质公园、渤海国宫城遗址、镜泊湖风景名胜区等地质、文物及风景保护区域,面积达1200km2。以景区管委会现有的行政资源,对整个景区进行保护和管理难免顾此失彼,目前有效管理范围只能维持在大门以内。
2.2 保护内容繁杂,难以突出重点
保护区保护对象涵盖自然景观、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文物遗址、野生动植物和水产资源等储多方面,保护内容广泛,跨度较大。镜泊湖自然保护区保护重点应为镜泊湖水体及原始森林等自然生态,保护内容太多易冲淡保护主题。
2.3 自然保护区与各专项保护矛盾日益增大,难以协调推进
在自然保护区域内国家先后设立镜泊湖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渤海上京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保护机构,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各规划之间在范围、主体及实施内容上存在比较大的冲突,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不断,既制约了各专项保护的深入开展,也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统筹协调。
2.4 保护区区划调整不及时,难以实现景区协调发展
目前核心保护区域未得到应有保护,大量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自然生态,同时旅游服务设施外迁和其他保护与开发项目也因保护区限制进展缓慢。致使大镜泊湖旅游经济圈还没有真正形成,景区内经济社会没有实现协调发展。
3 镜泊湖景区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和调整原则及理由
3.1 区划调整的必要性
(1)及时进行景区区划调整,才能发挥宁安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宁安市东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毗连,西南与吉林省敦化市接壤,处于长吉图和哈牡绥东两大经济区节点上,是中国哈尔滨——俄罗斯海参崴——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国家陆海联运国际大通道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人员流动、物资集散、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而且镜泊湖也是“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的后花园。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突出以长吉图区域在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中的先行先试地位和前沿平台[2]。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是该省打造对俄的贸易平台,经过多年努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已培育了木材、机电、食品、建材、轻工五大产业集群。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将推动宁安公园经济的迅速崛起。因此,及时进行景区区划调整,才能发挥宁安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2)及时进行景区区划调整,响水“两化”项目才能得以实施。宁安市响水米业产业化和响水小城镇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成为本地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典范,更可以打造成与其他地方城乡统筹相区别的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农村城镇化全国新型典范。依托石板田珍稀的资源优势及镜泊湖畔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渤海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按照“稻米公园+旅游文化名镇+高端米产业”模式,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走城乡统筹的路子,实现“五化四区”的目标,即响水米产区土地集约化、生产现代化、品牌高端化、全域公园化、农村城镇化,把10万亩石板田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展示区、“公园式”的休闲农业观光区、“餐桌上石板田奢侈米”的唯一集中生产区,把响水小镇建成为一业带动、多业支撑的镜泊湖畔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旅游区。“两化”项目区大部分位于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内如果镜泊湖自然保护区不及时进行区划调整,响水“两化”建设无法实施。
(3)及时进行景区区划调整,镜泊小镇及瀑布村整体改造项目才能顺利推进。镜泊小镇是依托镜泊湖东北方向部分火山熔岩台地建设的国际旅游名镇,规划总面积25.8km2,承载国际级休闲旅游目的地、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两大功能,突出度假养生、休闲娱乐、旅游地产三大特色,体现多元、智能、低碳、环保“四种理念”,打造赏火山奇观、品矿泉温泉、玩冬冰夏水、观南国风光、看马术赛马、住综合营地、打高尔夫球、享异域风情、逛影视基地、秀特色婚庆“十大旅游精品”。两年多来,累计开工项目56个,完成投资21.3亿元,具备了初步的旅游接待能力。镜泊小镇是黑龙江省重点打造的14个旅游名镇之一,该项目不仅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命题,更是牵动牡丹江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项目;不仅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之举,更是城镇化、一体化的全新实践,其建设规模、拉动效应在市城镇建设史和旅游开发史上绝无仅有。
宁安市渤海镇瀑布村,因地处闻名遐迩的镜泊湖吊水楼瀑布而得名,现状瀑布村位于镜泊小镇十大功能区民俗体验中心区内,在火山口地下森林、镜泊湖风景名胜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组成的旅游金三角中的点睛之处,项目定位“三区之核、旅游之窗、宁安旅游业的中心服务区”,是面向世界的门户之地,该村落的改造对小镇建设以及景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镜泊湖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30年来未进行区划调整,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内多种保护内容重叠,保护重点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非重点保护工作牵扯保护精力,制约了景区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宁安市处于长吉图和哈牡绥东两大经济区节点上及“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的后花园区位优势的发挥。为此,镜泊湖自然保护区进行合理调整是必要的。
3.2 区划调整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应在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基础上,重点坚持符合文化战略新兴产业大发展要求;突出镜泊湖水体及水源涵养区自然生态保护重点;合理调整区划范围,避免各专项保护区重叠;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专项保护规划矛盾。
3.3 区划调整的建议及理由
(1)依据省政府批准的小北湖自然保护区界,调整镜泊湖自然保护区界线。镜泊湖自然保护区与小北湖自然保护区存在重叠。小北湖自然保护区为省政府2006年批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小北湖自然保护区以野生动植物、原始森林、红松母树林、火山口地质遗迹为主要保护目标,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保护价值较高,保护和管理的专业性较强,将小北湖自然保护区从镜泊湖自然保护区中调整出去,交由小北湖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来管理,更有利于区域独特自然生态的保护。
(2)自镜泊湖瀑布以下,以镜泊湖迎湖面分水岭以北,原熔岩台地和渤海上京宫城遗址区域调整出镜泊湖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有渤海上京遗址、熔岩台地、基本农田和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域。鉴于该区域与镜泊湖自然区保护主要目标关系不大,并且已受到相应的保护,应将其调出自然保护区。伴随着镜泊湖旅游服务设施的逐步外迁,该区域应成为镜泊湖旅游服务建设的主要区域。目前该区域已建有镜泊小镇,瀑布村也将整体改造,并将建设其他的服务设施。熔岩台地大部分,只有极少区域存在少量的植被,近年开展了大范围的客土造田和玄武岩开采,生态保护利用价值不大。渤海上京宫城遗址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价值显著。中央已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该省文化产业也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旅游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对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黑龙江省人大出台的《黑龙江省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宁安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渤海上京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国家设立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予以文物保护。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的响水“两化”建设项目区大部分在此区域内,主要分布在3个乡镇的17个村。
(3)将转心湖、紫菱湖以北,小北湖自然保护区以东,西苇塘、小柳树河流域区域调整出镜泊湖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有两条主要流域,既大柳树河和小柳树河。大柳树河流经小北湖、北湖,在转心湖处与小柳树河汇合;小柳树河流经西苇塘汇入转心湖。转心湖出水向东流向湖北村,在湖北屯处北转,北上至沙兰新富村处汇入沙兰河,鉴于该流域不属镜泊湖汇水流域,对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小,保护价值不大应予调整。该区域已建有虹鳟鱼养殖场、财政接待中心、紫菱湖宾馆等旅游设施,同时将建设北湖湾——森林湿地小镇等城乡统筹社区,区域开发力度将加强,与保护区冲突较大。
(4)以南湖大坝为界南湖水产养殖区域调整出保护区范围。南湖大坝已将南湖水面与镜泊湖分离,南湖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景区主要景点关联不大;南湖周边主要是宁安市镜泊乡各村屯,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盼发展的要求迫切,宁安市将规划建设温泉小镇,建立亲水养生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及加工、旅游业、康体产业和现代农业,开展品尝、露营、垂钓、探险等旅游项目,打造为服务吉林等外省来湖旅游的接待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鹦哥岭文化为国家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南湖也是抗联的活动基地,挖掘、保护和开发该区域的文化是今后该省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开辟相应区域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桂林冬季旅游攻略
诗情山水,沐浴暖阳
素有山水甲天下美名的桂林,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旖旎风光,“山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让人为之向往。冬季由于是枯水期,漓江水确实没有旺季那么好看,但是冬季的桂林却有更多不一样的风景!漓江、阳朔、象山……行走在桂林,无处不景点,无处不美丽。你随时去桂林,她都不会令你失望,那雾里的山、雨中的水,正是人在画中游,心醉自然中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桂林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漓江绝对是桂林的灵魂。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水程,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吊、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诗情画意。如果你去了漓江,那顺便也去阳朔逛逛,此刻的阳朔已不再人流如织,漫步西街,享受难得的安宁,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沐浴在阳朔冬日暖暖的阳光下,欣赏着碧绿的江水映衬着如梦如幻的桂林风光,你一定会被此番美景打动。
推荐线路:桂林、大漓江、阳朔、三山-洞-公园品质双卧六日游
东北雪乡旅游攻略
冰天雪地,美不胜收
有人喜欢在寒冷的冬天去南方寻找暖意,而有些人钟爱在这个季节去东北,感受一番冰天雪地。那种透彻的冷,冷得纯粹,冷得美丽,冷得深刻,让你真正体验一把冬天独特的魅力。哈尔滨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名。市内建筑中西合璧,格调鲜明。人文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歌特式楼宇,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雅洁明快的建筑色调,灯红酒绿、繁华如锦的都市风貌,处处折射出“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魅力。
而位于牡丹江市的镜泊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是著名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冬季景区开辟冰雕、雪雕、滑冰、滑雪、滑道、冰上球类、冰上捕鱼、马拉爬犁等游乐项目,可以让你体验东北民俗,品尝山珍野味,冰雪风光皎洁鲜亮,冰雪游乐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你可以得到与镜泊湖名字一样的平静感,山清水秀的镜泊山庄,风光旖旎的百里长湖,气势雄浑的吊水楼瀑布,奇丽壮阔的火山口原始森林,怪石峥嵘的地下熔岩隧洞,令人惊叹神往。除此之外,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美誉的长白山,您也不能错过哦。
推荐线路:哈尔滨、镜泊湖、长白山双飞六日游
黄龙冬季旅游攻略
人间瑶池,五彩缤纷
黄龙位于四川省北部,最高峰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是中国存有现代冰川的最东点。黄龙以其雄、峻、奇、野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老师推荐的《航拍中国》之新疆,看过以后,我觉得太震撼了!我们的祖国竟然这么美!我们的祖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
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南面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中部有天山。今天我就乘坐着“飞机”从天山开始旅行。天山上有近万条冰川,有美丽无比的山峰,飞行到天山中部,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呈现在眼前,蜿蜒的河流在太阳的映射下,神奇地出现了九个太阳。
我又“乘坐着飞机”来到了乌鲁木齐市,这里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离冰川最近的城市。9月,是石河子的棉花采摘的季节,采摘下来的棉花要九千量卡车才能装完。新疆的番茄、辣椒,让我看到了一个火红的新疆。
再向西飞行,来到了安集海大峡谷,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4月,伊犁河谷的杏花,漫山遍野,有白色的,有粉色的,加上草木的绿色,形成了彩色的杏花谷!6月,薰衣草盛开了,我又看到了紫色的新疆。穿过气势雄伟的果子沟大桥,来到了赛里木湖,新疆之旅就结束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进行下一个航空旅行,妈妈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继续旅行吧!
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2 早在几年前,我曾无意中看到一部名为《看见台湾》的纪录片预告,摄影师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以俯瞰的视角、航拍的方式展示台湾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象,并以此获得2016年第五十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我当时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全片,无奈因没找到资源而一直遗憾。终于,在2017年,这个遗憾因另外一部纪录片而弥补,而且这个弥补来的极其丰厚,这部让众人震撼不已的纪录片就是《航拍中国》。
很喜欢《航拍中国》片头的这一段引言:“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这段引言由类似于演员张涵予的男声念出,再配以遨游天际的美景,很轻易的就将我带上旅程。
第一个遨游地点是海南省。在此之前,我对海南省的认知实在浅薄,作为了文科生,只是知道那是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那里适合度假,有椰林树影、海浪沙滩。上大学时,机缘凑巧认识一个海南的女孩,为人热情大方、活泼开朗,笑颜里永远有无尽的灿烂,当时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家乡使她如此灿烂。现在我终于得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来就是这个道理。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我一直对灯塔情有独钟,觉得那黑暗中的一束光带给人无限的希望,海南岛上也有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分别为木兰头灯塔、临高角灯塔、兵马角灯塔,它们在漫漫岁月长河中,给无数的航海人指引方向,让他们得以平安返航,同时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看完这集,才知道海南岛上椰树的由来,对在海水中生长的红树林印象深刻,对“蓝洞”之内的世界充满好奇,也终于看到了“南山海上观音”,莫名就想起来之前被热议时的一个段子,在此就不做详述。
作为了陕西人,我一直是以为对陕西的了解足够深,自己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上大学时又很巧舍友中一个是陕南安康人,一个是陕北榆林人,一个宿舍三分陕西,时常因为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的差异闹出不少笑话和小插曲,也是乐趣无穷。对于陕南的安康、汉中有过踏足,毕业之后一直待在陕北黄陵,关中自不必说,但看完《航拍中国》的陕西特辑之后,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汗颜,有种坐井观天之感。《看见台湾》中吴念真有句旁白“如果你没看过,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航拍中的陕西,的确是另一种模样,有一种我不知道的美。对于秦岭的绵延,华山的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坚定了要去爬太白山的念头,不过想来闺蜜是更想去看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棕色大熊猫七仔,大熊猫终于有了彩色照片。对于陕西的历史自不必赘述,第一次从空中看到“泾渭分明”实在令人感叹万千,同是梯田南北竟有如此差异景致,欣喜黄帝陵中的古柏有很长的特写镜头,也很自豪家乡的洽川湿地配以《关雎》出镜,不管漂泊何处,人对于家乡的热爱永远都是植根于心的,看了几集纪录片,还是最爱陕西,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新疆,最初的记忆是小时候姑父在乌鲁木齐当兵,逢年过节总会带来好吃的葡萄干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干果,听说那里冬天雪能下的没过膝盖,后来奶奶去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因为她是裁缝,看到维吾尔族小孩美丽的服饰,回来就亲手给我和弟弟做了一样的帽子和衣服,这成为我童年时期向小伙伴炫耀的物件,也是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宝贝。看完这集才知道,新疆远比我想象的要辽阔很多,各区域的差异之美出乎意料之外,每一处都是绝佳的电影取景地,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的每一个角度都美的令人窒息,开都河的日落叫人留恋,安集海大峡谷的大地抽象画让人连连称奇,伊犁河谷的杏花的确改变了我对新疆的印象,“杏花微雨”原来不止在江南,赛里木湖的美景与宫崎骏电影中的场景不谋而合,魔鬼城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沙漠上空俯瞰大地原来如此壮观,“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林很轻易就勾走了我的魂魄,当然火焰山也心向往之……
今年的春节,本来打算去东北感受冰雪纯净的美,可惜未能成行,但很幸运的是这个遗憾也得到了弥补。第四集走进冬的故乡—黑龙江,我很轻易就被雾凇上冰花的美所惊艳,很想去看看能工巧匠雕琢的冰雪大世界、镜泊湖天然形成的冰瀑奇观,也希望去雪乡体验身处童话世界的乐趣,亦或者坐上小兴安岭的火车来一次森林畅游,当然中央大街的异域风情也是不能错过。追逐航拍器的东北虎的确展示了“森林之王”的霸气,冬捕者的收获让我不由想起小学课文中的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东北物产之丰饶可想而知。至于江西那集,就留着日后慢慢欣赏,想来将会看到更多不同的美。
《航拍中国》带领我遨游天际,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了解到很多自然风光、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在当下忙碌的生活中,每天不知道要错过多少沿途风景,亲爱的你,是时候找个闲暇,趁着心情大好,家国河山大好,出去走走,碧海蓝天吹吹风……
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3
《航拍中国》是由余乐导演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方式记载祖国大江大河的一部优秀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综合类地理纪录片。第一季记录了祖国的,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上海六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势地貌。
正如影片开头旁白所说,带你领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航拍中国》所采用的特效是很炫酷的,在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加入独具魅力的视听语言更能突出祖国的神奇壮丽。余乐团队使用无人机用俯拍的方式展现出每一个省份地区的地形地貌,更能给观众营造一种震惊的视觉效果,采用推镜头的拍摄手法更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大部分是解说词,时而也会有无人机轰鸣的声音,更加增添影片的真实感。拍摄每一个地区都会先展示出该区域的动态,地形图。旁白解读出所要经过的路线以及该地的人文历史地理。之后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进行拍摄 多采用推拉镜头的手法拍摄。在的那一期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拍摄的特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田地里的大片红色,从上空拍摄给人以强大的视觉震撼力,随着无人机的下降逐渐看清原来红红火火的红色竟是大片大片的辣椒。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了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感觉。在很多时候纪录片中缺少的就是这种豁然开朗的神秘感。影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关于各地奇妙传说,从而满足观众的好奇感,更能激发观众到此处游玩的兴趣。在影片中,看着能“上天入地,无岁不能”的无人机,带我们领略之前难得一见的风景。我看到了直上云霄的崇山峻岭,看到了坐落于白云之上的建筑。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人机带我们穿梭于不同气候,不同纬度之间,各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
《航拍中国》带领我们认识了解了许多之前从未见过的东西,经过工作人员数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呈现给观众如此优秀的文艺作品。之前看到《航拍中国》的豆瓣评分就心生好奇,看完之后才的的确确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没有如此优秀的团队拍出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许多美丽的景观不被人熟识,欣赏,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
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4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
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
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
语文教师应善于从课堂中积极寻找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的切入口,利用感性教学尊重个体生命,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并通过感性的积淀,不断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引导其不断增强自我完善意识,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把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转换成对掌握语文知识内在规律性的探索,把对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理性认识,并把这种活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具体可从四方面着手,即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供多边交流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拓展思维空间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体悟人文精神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不仅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
1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这才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把新课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与学过课文中的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地推导,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做到善于归纳和总结,逐步掌握文言翻译的规律。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人总是渴望被人重视,渴望获得成功,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往往将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抓住这一特点,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并加以适当地承认、激励,会使其逐渐自信起来。
2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实质上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参与行为。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话是富于个性的,每个学生以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参与这种对话,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阅读经验对文章的意义做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造,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因素对文章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一次全新的变革。教师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有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既要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更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挥教师在阅读中的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3 创设有趣的学习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激励学生动脑子去思考,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主体意识。如教学《镜泊湖奇观》一文最后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形成地下森林这样的奇观是因为有哪几方面条件,想象描绘一副地下森林的景象。画得好的,老师当场奖励给一面小红旗,结果学生们学得非常有趣 ,反复体会语言文字描绘的景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换成直观的图画,动手画好了不同景象的地下森林,火山口有的画得大,有的画得小,有的画得高,有的画得矮,有的有缺口,有的还画上了松树,动物 。再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仿照这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内容即可以描写马鞍山,又可以写狮子岩旁边的森林,即可以写郊外的田野,又可以描写天上的晚霞等等。学生就在我出的这些点子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认真仿写。这样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点子的引导下,主动的参与,开动脑筋,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空间
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儿童入学前学会说话,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我们教师应抓住各种有效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空间,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空间。
一、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我教《黄山奇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处奇石,着力了解,反复诵读,然后由学生分别做导游介绍,并回答其他同学(游客)的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振。教《难忘的泼水节》时,放手让学生充分看图学文,在图文中探究发现,从而“自得”。从教学效果看,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钻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信息交流中,获取文本输出的知识信息,刺激了获取各种信息的疑问,开拓了更开放的课堂思维空间。
其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要完全摒弃效率低下的讲解法,打破将课文结构当成课堂结构的教学形式的窠臼,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里发挥主体作用。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曼谷的小象》,尊重、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方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文字,感悟语言;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处理重点段落第二、三、四自然段时,利用“思考练习”来设计教学结构――“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和讨论交流,进入情境之中;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理解第二、三、四、五次对话,相互质疑解答、相互交流信息,课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主体的实践,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表演、改编、创作等加以训练,使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掩耳盗铃》、《惊弓之鸟》这组寓言,通过多媒体了解故事内容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根据个性特长,练习表演、练习讲述,或立或坐,或三五成群,或二人合作,课堂不再是静止的,大家可以走动、选择。课本剧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和“观众”(不仅仅是观众,还是评委、记者)在相互发问、解答中晓事明理,不仅学生的自主心理得到了尽情释放,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品质。通过读、演、思、议学完《揠苗助长》,明白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后,老师以记者的身份来采访学生:请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揠苗助长的事吗?学生看到老师的角色变了,颇感兴趣,然后老师话锋一转:还有谁也想当记者采访吗?此刻,课堂内小手如林。几个小记者出发了,有的采访同学,有的采访老师,通过这个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联系生活实例运用词语的能力也提高了。
学《群鸟学艺》,师生同台演出――“凤凰”回访几个徒弟,把表演和认知结合起来;学《黄河魂》,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壶口瀑布面前叹为观止,身临其境;学过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我让学生进行改编,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体验诗情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观看同学的即兴表演,将诗中的情景转化成一个个场景,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环境中的江水、楼台、树林,在学生笔下一一展开;学习《尊严》后,让学生自创关于“尊严”的格言,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充分统一;学习几首送别诗和《她是我的朋友》后,以“我心目中的朋友”为题进行演讲,讲述朋友间的真情故事,阐发对“朋友”真正含义的理解,那浓浓的友情像涟漪在同学们心湖中荡漾开去。
二、让心灵在开放的空间翱翔
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它踏着时代的足音,款款走来。因而,它决定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实践空间,在不同内容、方法的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取与时代相适应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二、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三、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四、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五、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六、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七、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一、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需求,使自己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精心设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教师要想尽办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妙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在题目上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如《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我设疑:五星红旗是怎样遨游太空的?遨游过太空的五星红旗现在在哪?五星红旗能遨游太空说明了什么?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对状物绘景或抒感的课文,教师应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激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如教学《秋天的雨》《燕子》《镜泊湖奇观》等文章时,我充分利用PPT,再现书中所描绘的情感意境,演播与课文相匹配的音乐,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说:“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脉里。”教师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让学生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如《月光曲》一文,其中有一个段落用语言描绘了《月光曲》的具体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先用平缓、柔和的语调去读,最后用激越、快速、高昂的语调去读,以表现出贝多芬那颗滚烫的心,以及他希望盲姑娘能享受到光明和快乐的愿望。
二、体现主体地位,学会自我探究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会学知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教和学和谐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自读自悟,心中有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悟,默读思考,质疑问难;轻声试读,画出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最使自己感动的场景;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练习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边读边写学习心得――我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目标;边读边展开合理的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琢磨;细细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思、自解、自练、自悟,做到了心中有数,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2.合作释疑,生生互动。利用大量的时间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自己的自学收获,组内各抒己见,尽情交流,相互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落实“读什么”和“写的是什么”的训练,既理解语言文字,又要深入挖掘思想内容。
3.细读课文,指导感悟,重点探究。首先,全班交流自读和合作学习的情况,梳理问题,抓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第三,让学生领悟到怎么朗读文章,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教师应提供条件,给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肯定、称赞,让学生把成功的喜悦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动力,树立自学的信心。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给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若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主动性。
如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和学生查阅了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我板书课题,注意从“梦幻”两个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梦幻的感觉,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我还设计了多种练习,提出一些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最后,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文章清新、柔美的词句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除了让学生学会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外,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语句和段落的理解来通篇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学会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总结出中心思想。
要想让学生把学习方法转化为能力,教师就要选取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反复实践,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定期交流自主阅读经验,使他们能取长补短,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笔者在教授《初冬》这节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紧扣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指出文章中描绘了北方乡村初冬早晨的景色,特别强调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这一重点。
在课堂上,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文章中出现的各种画面,对一些重点的词语用红色的字体突出,起到加强的作用。再用Flas展现冬天出现的各种雾景,并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雾中的景物像什么?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对比,学生很快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又展示晨雾渐渐消失,景物慢慢变清晰的情景。让学生眼看屏幕犹如亲临其景,再通过阅读的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多媒体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话和写作创设了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喜爱的小动物”为例,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学生发言积极,举出了很多小动物,如小猫、小兔、小狗等。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现实生活中各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
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引导的方法去观察,同时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也为将来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声形并茂,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图1所示。
如:在教授《翠鸟》一文时,笔者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这个栏目吗?小学生齐声回答喜欢,借此组织教学,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此时教室里寂然无声,小学生瞪大了双眼盯着画面,全身心地投入到那诗情画意之中去,审美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教师用富于感染的语调提问,从录像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征?翠鸟是怎样捉鱼的?学生用心去理解,去体会课文,多媒体优势得以发挥,这样做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兴趣,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有利于扩大学生的信息面,突破时空的局限。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构思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图片等各种素材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去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如在母亲节前,笔者安排让学生写《妈妈,我爱您》,为了避免学生写空话、套话。为此,精心制作了Flas,展现一些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并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让学生在多媒体动画中受到教益,以及借助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全都拿起笔,几分钟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了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这样既突破学生时空的局限,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写作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图2所示。
4.情景交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较远,真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多幅图片,或播放一段音乐,再配以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字词,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如在执教《镜泊湖奇观》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课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从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5.直观形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授《桂林山水》一文时,如何领悟那奇山、那秀水、那迷人的美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在古筝乐曲《雨打芭蕉》的旋律中,以动画淡入淡出的形式展现连绵起伏、高耸入云的群山,又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千奇百怪的山峰,再加上具有动感的流水的效果,桂林美景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在美的诱导下,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向往的神情,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师乘机让学生尽情地畅谈桂林山水的神奇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在优美的古筝曲《雨打芭蕉》中反复品味,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领悟语言的内在美,学生完全陶醉在美的意境中,把“桂林山水甲天下”美好景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展示,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奇效,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