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时间:2023-05-30 10:1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著阅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著阅读

第1篇

名著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记忆。阅读名著,拥抱经典,是中学生提升素养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要求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的名著有:《爱的教育》《伊索寓言》《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朝花夕拾》《名人传》《繁星・春水》等。

[备考指要]

按课标要求,同学们阅读名著,重点要了解故事的内容、主题及有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近年来,名著阅读考查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题型也越来越丰富新颖。综观近三年各地的中考题。从涉及内容来看,主要考查名著的名称、作者,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及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等。从考查的形式看,除将名著和仿写、对联、读书卡、颁奖词、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考查外,还有很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颇具新意的题目。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谈谈应试的一些策略。

一、直接考查人物、情节、作品、作者

1 选择题

例1 (2009江苏南京)下列对名著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B 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人是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一些怜悯弱者、歌颂光明的民间故事,

C 样子买第一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二辆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三辆车为虎妞办丧事卖掉了。

D 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犹如一座大山,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搬移小人国的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

2 填空题

例2 (2008浙江衢州)郑屠当不过,讨饶。(甲)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1)选段出自文学名著《______》。

(2)文中的(甲)是_______(人名)。小说中,他是一个_______(性格特点)的人。

3 简答题

例3 (2004江苏连云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之水浒传》中描写鲁达的两个经典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一个故事。

分析:以上这些名著考查题属直接考查。最重要的是必须将规定的名著篇目都认真读完,记住题目、作者、国籍等,熟练掌握名著中的人物及主要情节;其次要审清题干、弄懂题意,选择题一定要看清是选择正确的项还是错误的项,避免无谓失分;填空题要了解填写的是什么内容,特别要注意括号中的提示。不要填写与题目无关的内容;简答题要耐心读好题目,明确答题方向才能“对号入座”,还要组织好语言,做到简洁明了,流畅通顺。

二、结合情节谈阅读名著的体验和感悟

例4 (2004江苏南京)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三国演义》

例5 (2009江苏南通)请你对以下名著中任意一部的作者说几句话,谈谈作品某一方面的内容对自己心灵成长所起的作用。(要求:有作者称谓,语言得体,不超过60个字)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分析:此类试题无标准答案,要回答好,必须对名著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谈感想、作评价。另外,所谈感想和体会一定要联系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不能游离于名著内容自由发挥。如果是和作者对话,还要注意语言的文明得体。另外,答题字数也要注意不要超出规定的范围。

三、结合名言、警句评说人物和故事

例6 (2004山西)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3个(句、对)。

分析:此类试题一方面考查名著阅读的情况,一方面考查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有关诸葛亮的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三气周瑜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四、结合诗词、对联等概括名著内容

例7 (2006浙江温州)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于”。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_______。

分析:这道题是典型的对联题,必须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对联要求来拟写答案。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例如: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五、结合句子仿写点评人物、叙述故事

例8 (2007江苏泰州)(1)《格列佛游记》是________ (国家)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的作品。

(2)请仿照示例,依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从所提供的标题中任选一个,用几句话介绍它的情节,并简要写出你的思考(可评价人物,可叙说启发)。

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赠送银两、打发金氏父女走后,设计教训镇关西,不料三拳竟把镇关西打死了。

[我的思考]鲁提辖是一个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人。

备选标题:①了不起的粉刷工②扮一回胆大包天的海盗③快乐的海盗营地

分析:此类试题要求同学们在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规定句式来答题,所以分析好示例的句式特点特别重要。有的仿写要求比较严格,字数、格式都要准确。

六、结合综合性学习考查阅读评价名著的能力

例9 (2008江苏南京)四川绵竹地震灾区一位受伤学生转院来南京治疗,你和小丽打算前去探望。小丽准备送他一本《繁星・春水》,并在书的扉页写下了一段赠言: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冰心奶奶所营造的爱的海洋。真爱的伟大、童真的圣洁、自然的美好,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未来,快乐生活。

你准备赠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扉页写上一段赠言:________。

[实战演练]

1 (2009江苏苏州)(1)《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盗饮御酒、窃走仙丹被捉住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他才被降伏的?

(2)《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2 下午放学后,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馆,准备借一本文学名著。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

备选书目:《童年》《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骆驼样子》

(1)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取一点作简介):

(3)自己的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他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请你模仿下面对寿镜吾这一人物的简介,从《朝花夕拾》中另选一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第2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1. 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2. 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3. 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4. 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5. 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6. 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7. 鼓励创新

第3篇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主要内容

《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主人公简・爱的人生追求由两个基本“旋律”构成:首先,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另一方面她又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旅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三、人物分析

简・爱――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著、聪慧过人的女孩,拥有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正如书中所说:她有清澈的眼睛,伶俐的口齿,热情如火的灵魂,温柔又稳重、柔情又坚定的宁折不弯的性情。具体体现:

1.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简・爱的童年生活是她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2.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背诵这句话)

3. 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慈善学校的悲惨体验,表现了简・爱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力。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她经常挨饿受冻,挨打罚站。学校里传染病夺取了好多孤儿的生命,简・爱却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待了10年。

罗切斯特――坚毅、执著、风趣、富于情感、敢于追求、忠于爱情。一个完美的、冷面的、不幸的、善爱的、成熟的贵族绅士。简・爱的出现,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眼清泉灌溉了他几近枯萎的心灵。虽然简・爱身材瘦小并无动人姿色,又没有丰厚的嫁妆,更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但在他心目中,简・爱是个精灵。这个天使“善良、可爱”。罗切斯特先生不因地位悬殊放弃爱情,毫不犹豫地爱上了做家庭教师的简・爱,也显示了他的平等、宽容、仁爱;那个由简・爱执教的女孩并非他的女儿,而只是一个硬塞给他的“礼物”,他却以爱心抚育,体现了他的仁爱。

海伦――简・爱在学校的朋友,得肺病去世。

圣约翰――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后遇到的牧师,给了简・爱无私的帮助,后成为简・爱的表兄。

舅妈――是一个冷漠没有亲情的人。因为简・爱的不漂亮和对束缚的反抗,她离开了舅妈的家,而在舅妈临死时,简・爱不计前嫌前去探望,使舅妈深受感动。

四、主题思想

小说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书中弱小的简・爱不仅具有坚强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而且还拥有足够的才智和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

五、阅读感受

小说通过对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历程的感人刻画,唤醒了女性的尊严意识,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一个不漂亮的穷姑娘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了自己的尊严克制着对心爱男子的爱情。这个姑娘具备女性的柔情,又有丰富的女性的心机与理智,使读者在追踪她的命运的同时,又对她充满了敬佩。《简・爱》使全世界千千万万个女性从女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追求平等与自立的精神资源。

六、相关练习

1.《简・爱》是?摇 ?摇女作家?摇 ?摇的代表作。

2.《简・爱》一书中?摇 ?摇和?摇 ?摇曾要与简・爱结婚。

3. 简・爱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摇 ?摇。

4. 简・爱在学校最喜欢的老师是?摇 ?摇。

5. 简・爱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是?摇 ?摇,工作是做?摇 ?摇。

6. 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是什么?

7. 读完《简・爱》这本书,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英国?摇?摇夏洛蒂・勃朗特 2. 罗切斯特 圣约翰 3. 海伦 4. 潭波尔小姐

5. 登广告?摇?摇家庭教师?摇?摇6. 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第4篇

关键词:指导名著阅读;研读分析;储备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中考也已经把名著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从自身做起,运用更便捷、更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呢?

一、认真研读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是中考指挥棒,是中考内容的风向标,因此,认真研读课标要求是指导名著阅读的首要任务。

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至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根据这些要求,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具体安排如下:七年级(上):《汤姆・索亚历险记》;七年级(下):《西游记》;八年级(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水浒传》;九年级(上):《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下):《朝花夕拾》。

在认真研读了课标要求,在对学生阅读指导时才会心中有数,脑中有序。

二、仔细分析中考题型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自2004年始,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大都设置了“名著阅读”检测题,时至今日,“名著阅读”题题型多样、内容丰富。

下面就苏州市自2008至2013年的所有名著阅读的中考题型来具体分析:从考试出现频率来看,6年以来,《水浒传》出现过4次,《西游记》出现过3次,可以看出《水浒传》和《西游记》每年必考其一,甚至两篇均考,而其他《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均只出现过一次。就题型来看,主要是精彩情节讲述、重点人物性格分析,以主观题为主,而客观题几乎没有出现过。

三、精心安排阅读计划

俗话说:“前不算,后要乱。”“做事没计划,盲人骑瞎马。”名著阅读也是一样,要有计划性。初一的学习任务最少,初三最紧张,同时本着前紧后松的原则,可在名著阅读完成的安排顺序上作适当的调整。比如说,七年级上学期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寒假完成《格列佛游记》;七年级下学期完成《西游记》,暑假完成《水浒传》;八年级上学期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寒假完成《朝花夕拾》;八年级下学期完成《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相关影视剧的观看;九年级查漏补缺,扩充阅读。如此有序的安排,既让学生知道阶段任务,又让阅读张弛有度,延伸自如。

四、充分储备自身能量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引导好学生的名著阅读,必须先用名著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桶”里装满名著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也即做足名著指导前的储备功课。

1.反复读透作品内容

《三国志・魏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要反复读,方能领悟其要义。媒体人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时也主张:经典名著不可浅层次阅读,需要反复看,甚至一生都要阅读。如果教师都未能将这六本名著读通读透,又怎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指导学生呢?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描写、丰富的人物性格、深刻的思想意义……又岂能仅从点滴资料与讲义中去寻求答案?所以,反复读透作品内容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2.广泛了解相关知识

仅仅多看几遍名著还远远不够,毕竟名著涉及的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只有教师涉猎了广而博的知识,才能在指导阅读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比如说,在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我先反复精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狗・猫・鼠》《元常》等篇目,我还查看许多关于鲁迅作品的评论,对于鲁迅的相关小说、杂文、散文诗也要了然于胸。在指导《西游记》的阅读前,我先查找有关神魔小说的介绍,再翻阅关于该作品的评论,同时还浏览了《东游记》等相关作品。如此种种,为的是做一个先有“一桶水”的教师。

布鲁纳说:“教师不但是传授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力。”的确,一个不喜欢阅读,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一个不知经典名著“妙处”的语文教师,又怎能使他的学生感受到经典名著的魅力?

第5篇

下面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对江西文学名著阅读题做一些了解。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大卫的管教近乎残忍,强迫他挂着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大卫・科波菲尔》)

C.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

D.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试能力层级为A,即“识记”。本题四个选项分别选自《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红楼梦》和《堂吉诃德》。本题中B项在原文相应的情节为:有一次当继父用鞭子打大卫的时候,大卫把他的手咬伤了。继父就把大卫监禁了五天,之后又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大卫在这所学校里受尽了屈辱和摧残。一开始,校长秉承默德斯通姐弟的旨意,在大卫身上挂了一块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之后又多次鞭打大卫。B项混淆了人物。强迫大卫挂纸牌的是寄宿学校的校长,而不是继父默德斯通,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大卫被送到寄宿学校之后。可见B项判断不当。

江西省文学名著阅读题在命题上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1)题型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要求学生指出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考查内容明确,主要考查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考查材料均取材于人教版“名著导读”推介的名著,体现了“回归教材”的特色。考查范围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堂吉诃德》八部作品。(4)每题考查四部名著,每个题目的四个选项都各对应一部名著。

在三年的文学名著阅读考查中,命题人或许是考虑到江西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题型设计为单选题,主要目的就定位在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来表达,主要是考查学生“读没读名著”。题目难度不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成熟,这种题型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而其中最主要的弊端主要在于文学名著阅读任务太重而分值太低。繁重的阅读任务,让大部分学生难以真正把全部名著阅读到位,少数同学即便能够把名著阅读一遍,也不能确保熟记所有关键情节及人物特点。面对这样一道3分的名著选择题时,不管是阅读了名著还是没有阅读名著,更多的时候还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还可能出现阅读了名著的同学,只是因为对某些情节的记忆模糊而错选,而有些没有阅读名著的同学却蒙对了的尴尬情况。有的学生会因此而认为,相对于3分的分值而言,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太多,而收效又很小,甚至是无效。这就难以避免会挫伤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最后使名著阅读题的设置失去了意义。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采取主观题增加分值的主张,将选择题更换成主观题,从而杜绝学生死记硬背作品情节,引导他们真正完成从阅读转变到感悟理解。

2014年江西文学名著阅读怎样考?是继续采用客观题,还是主客观题两种形式均要采用?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主观题型应该引起江西考生的注意。

在进行2014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的备考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研读文学名著。

1.端正阅读态度。解答名著阅读题的首要条件是熟悉名著。阅读名著时,要谨记《课程标准》的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只有抱着这一态度与出发点去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名著。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平时就得未雨绸缪,化整为零,一本一本地去读。不能等到高考前几个月才去搞突击,那种方法显然是急功近利的方法,也是得不偿失的方法。

2.讲究阅读方法。一是在阅读时要梳理出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典型情节的对应表。二是注意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和背景。三是结合一些评论性文字提升我们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如有人这样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无论黛玉多么标致,湘云多么娇憨,探春多么有才,迎春多么老实,妙玉多么高洁,尤三姐多么贞烈,《红楼梦》中最适合做妻子的,还是薛宝钗。”读这样的评论,我们便能从大的方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及结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四是要处理好精读和泛读之间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在泛读全书的同时,要重点注意每一部名著的重点章节和重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备考时,特别是最后阶段,要反复阅读,且要带有研究性质地读,要凸显重点章节,突出典型人物,理清层次结构。五是要重视理解。阅读时,对一些重要的人物、情节,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熟知作品内容、关注情节发展脉络,特别注意细节与相似情节的比较,要避免人物张冠李戴和情节风马牛不相及。

二、掌握答题技巧。

1.明确设题的角度和形式,了解常见的设题陷阱,把握题型规律、特点。名著阅读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角度拟题。客观题设题陷阱主要有张冠李戴、时空错混、错置身份、混淆情节等等,答题时应该对选项进行仔细比较,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甄别。

2.审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是纯叙述的角度还是要求有适当的人物评价,或者是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

3.确定答题的切入点。是从情节角度,还是从人物角度;是从情节的起因,还是从情节的结局入手,要判断清楚,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

4.遵循答题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解题时要熟悉名著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常见典故等;不要把人物与故事混淆起来。

如(2013年江苏卷)《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答:

【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入画是惜春的丫鬟,司棋是迎春的丫鬟。惜春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因此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因此抄检大观园时,丫头司棋因与其表兄秘密往来,自主婚约,被抄出“罪证”,逐出大观园,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连一句话也没有”,听任司棋受辱被撵。

【答案】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解题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或故事,然后进行概括。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断,概括出结论。

如(2013年福建卷)简答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头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道试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对题目所设的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关键是简洁明了地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答题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重心要落在所问上,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不要面面俱到。

【答案】(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

(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

③感悟、评析、探究题类题型。这类题属文字表述题,可分为人物评述、内容评析探究、人物思想评析探究等。解题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审清题目要求,答题要有针对性,要弄明白是评价人物还是评价主要内容,抑或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选择好答题的切入点。

如(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人物情感态度。从断句考查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较巧妙。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伤人乎?不问马。”体现了重视人的安危状况,而没有问及马。“伤人乎?‘不’,问马。”说明关心人的安危,人没有危险,再问马,可见,也关注马的情况。

【答案】(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意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这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具有分析问题、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表述观点时要有理有据。题目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三、规避答题误区。

1.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来答题,切忌答非所问。

2.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词语来贴标签。

3.仔细斟酌词句,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

但事实上,一方面,不少教师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闻不问,应付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所读课外书籍多是一些言情、武侠、校园文学之类。形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低的局面。

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数量可观的课外书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在推荐时要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书中精彩篇目的推荐或生动有趣的内容的介绍,或通过讲述书刊中的片断,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在推荐内容、方式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在学习教材中节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时,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原著、作者的作品集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红楼梦》,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时介绍《朝花夕拾》,学习《小橘灯》时介绍冰心的《繁星》《春水》等等,这样,通过节选的学习和老师的介绍,学生就会有阅读的欲望,趁热打铁去读作品。

1.2针对学生喜欢看电视剧这一“文化快餐”特点,可以结合电视中播放的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来看电视剧改编之得失。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1.3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和时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如《中国青年》、《读者》等;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名篇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帮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监督阅读进展

由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及学习需求,可结合我们潍坊的“朝阳读书计划”和“中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实施,帮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长期计划和常规教学计划中。

在每学期初与学生统览新教材后,针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依据,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及阅读内容了,便于督促。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

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勾画,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等,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借鉴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司马光、朱熹、鲁迅、老舍等人的读书方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才会根据名著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常有的无所事事、收效低微的情况。

4 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是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在诸多评价机制中,考试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名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幸运地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考试题对课外阅读起了良好地导向作用,翻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既有对情节、人物熟悉程度的考查,也有对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有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些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习惯。

也可以采取活动评价,即在阅读后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问。

第7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发现能够达到课标要求的学生微乎其微。笔者曾经对本校200名初三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能够完整地阅读教材中推荐的六部名著的学生为0人;了解六部名著内容的学生只有58人,仅占29%;对名著内容一知半解的学生有115人,占57.5%;还有27人对这六部名著竟然毫不知情。这六部名著是教材推荐的篇目,而且是中考常考内容,阅读情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文学名著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状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不强

在现阶段,农村家长还是一致认为:要走出大山,要想真正在城里站稳脚跟,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而他们所谓的“读书”,就是学好中高考统考的科目。家长们认为只要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就是读好书了。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他们甚至认为阅读文学名著就是不务正业,完整地读完一部文学名著所花的时间都可以做完几个单元的数学检测题了。在他们的意识里,除非中考必考的几部文学名著必须要读,其他的则可读可不读。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围绕中考考点来阅读。比如了解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故事情节、典型人物,以及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等,很少有学生会去认真阅读整部作品。就以《西游记》为例,学生仅知道作者是吴承恩,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知道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但再往下问下去,知道的就越来越少。如果问到有谁完整地读过整部作品,得到肯定回答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

二、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无暇读书

不知从何时开始,“减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学生们也一度欢呼雀跃。而现实是考试制度依然存在,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依然把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标准,各学校依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理想的高中,家长们不得不把孩子逼进作业堆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们不得不“押”着学生在题海卷山中过日子;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学生们不得不拼命地去完成家长和教师布置的一道道作业。他们哪里还有闲暇去读那些提分较慢又伤神伤脑的名著呢?此外,网络游戏也不同程度地挤占了农村学生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部分农村中学生还承担着较重的家务农活,读名著的时间就更少了。

三、学生无书可读

农村学校的图书室一般都是为了迎接“普九”验收工作才临时凑了一些课外书,其实许多都没有可读的价值,有的学校的图书室连语文教材上推荐的六部文学名著都不齐备,有的只有上卷没有下卷,有的只有下卷没有上卷。还有些书一看就知道是盗版的,书上错字、漏字随处可见,根本就没有可读性。那么,提议让家长自掏腰包买书是否可行呢?一套正版的书籍多则需上百元,少则也需几十元,书价如此之高,囊中羞涩的农民怎舍得轻易花钱?家庭无力购买,学校财力有限,学生又没有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精神和意志,哪怕他们能够抽出一点时间,也只能对名著望洋兴叹。

面对此种情况,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笔者既忧心忡忡,又很无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兴衰。而恰恰是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中的许多人正无暇读书、无书可读。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农村中学生可以享受到“两免一补”和“阳光午餐”。笔者真诚地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农村中学图书室的书架上能够摆满各种各样的中外名著,让农村中学生免费享受到精神上的“阳光午餐”。

第8篇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较好地贯彻并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即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渗透。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名著阅读题,对各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作简要的解析。

一、 文学常识积累与辨别

题型透视考查名著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作者信息、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典型语言和主要故事、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常以填空或选择形式出现,其容量小,覆盖面大,便于对零散知识点的考查,但是难度并不太大。

真题回放(2010年安徽卷)运用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 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___________”,宋江任寨主后改为“___________”。

(2) 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________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家中的生活历程。

答案(1) 聚义厅;忠义堂(2) 一;外祖父(或“外祖母”)

备考方略考生必须要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做好知识积累,准确有效地识记一些基本名著常识,应考时方能得心应手。

二、 人物形象介绍或分析

题型透视这类考题要求考生把握名著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情节。注意:人物、性格与情节必须吻合。其命题形式较为灵活。

真题回放(2010年江苏盐城卷)阅读古典名著,回答问题。

(1) 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两个情节是()

A. 三顾茅庐 B. 三进大观园

C. 三打祝家庄 D. 三碗不过冈

E. 三败高太尉 F. 三英战吕布

G. 三入死囚牢 H. 桃园三结义

答案C和E。其它故事跟宋江无关。

(2) 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今日既是人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

选文中“那怪”指:,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

答案猪八戒,示例:八戒大战流沙河,高老庄取亲

备考方略名著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用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片段,考查人物形象和相关的知识,不仅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悉相关内容,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答好题。

三、 故事内容或情节概括

题型透视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片段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或概括某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概述故事情节,要紧扣试题提供的名著片断,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语言要高度凝练。

真题回放(2010年浙江东阳卷)名著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

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___。

答案《红楼梦》;香菱苦志学诗;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备考方略作品内容或情节概括题,要求学生正地走进名著,同时还得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因为要求概括的往往不能从选文中找到的原话,避免考生不动脑筋就能给出答案。需要考生对名著相当熟悉,巧妙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迁移能力。

四、 作品的理解及评析

题型透视这一类考题大多回放一个精彩片段,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或人物形象,对作品的意义与阅读价值做出评价。答题时一要联系原著,不要以偏概全;二要选准角度,不要泛泛而谈;三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要求。

真题回放(2010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答案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罗刹(即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曾经与孙悟空结拜过兄弟,所以称她为“嫂嫂”: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

第9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复习策略

一.《<家>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概括《家》的主要内容(重点);3、通过重要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透过人物把握作品主题。

学习重难点:1、通过重要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透过人物把握作品主题;2、明晰解题思路,建立答题模式。

学习流程:

课堂导入

巴金是一位充满恻隐之心的人,他的作品是强有力的,同时又是多情感的,的确,巴金在他的每部作品里都清清楚楚地将自己表现出来,在他最美丽的小说中,或者最动人的叙述里,我们听到他个人的充满正义和解放人类的呼声。用他小说中所选的人物,来表达他个人的理想和热情,痛苦和希望,爱情和憎恨。(法・明兴礼《服务人生的艺术》)

①考纲解读

名著名篇阅读(B)

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主要内容包括:作品的情节,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环境,作品的主题等。

考纲原话:⑴名著名篇阅读层级为B;⑵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细致解读:

【主要内容】⑴作品的情节; ⑵作品的人物形象;⑶作品的环境;⑷作品的主题。

【艺术特色】⑴热烈浓郁的抒情气氛;⑵善于挖掘人物心灵的丰富内涵,展示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⑶情节结构庞大严密、跌宕有致;⑷语言精练生动,流利畅达,总带着一股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走近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被誉为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先后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 (《火》)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

概括故事梗概(200字左右)

提示:时间(背景)、地点、主要人物、跟主要人物有关的主要经历、主要人物结局。

明确:故事发生在以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分析巴金的代表作《家》中的觉慧形象

明确:(一)反对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⒈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攻击旧制度旧思想;⒉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成立学生联合会;⒊反抗祖父;支持觉民逃婚;向鸣凤示爱……

(二)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

(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①向鸣凤示爱;②反抗祖父;③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 ④反对大哥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哲学,鄙视克安、克定荒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大胆。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帮助觉民逃婚……

(五)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例: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一句话概括觉慧的形象: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形象。

觉慧形象总结:

(一)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形象。(一句话)

⑴反对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攻击旧制度旧思想;反抗祖父;⑵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⑶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鸣凤示爱;反对大哥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哲学,鄙视克安、克定荒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4)大胆而幼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但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具体分析)

(二)觉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象征着新思想必然取代旧思想。(形象意义)

规律总结:(一)解题思路:1.结合时代背景(环境)2.紧扣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生活经历(情节)3.借助其他人物(侧面衬托或对比)(人物);(二)答题模式:(1)归纳人物的类型(身份)如:知识青年、英雄形象、妇女形象、小市民、官员形象、工人形象、贵族少爷形象……;(2)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注意:一般使用形容词)如:温柔、善良、稳重、幼稚、叛逆、逆来顺受、勇于抗争、多愁善感、纯朴、豪爽、乐观开朗、敏感、懦弱、坚强、吝啬……;(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重点情节和经历);(4)形象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即:人物性格+身份+简析

实战演练

运用规律分析《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高老太爷形象。

明确:(一)高老太爷是一个专横、冷酷、衰老和腐朽而又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一句话)(1)他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2)他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3)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他病重时意识到儿子和陈姨太暗藏奸心,让觉慧找回离家的觉民,答应不再提觉民的婚事。(具体分析)

(二)他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形象意义)

二.高考名著复习策略

1.还原文本重原著,夯实好基础。

阅读“原著”是基础,一切阅读和训练都要建立在“原著”的基础上,理清原著的来龙去脉,包括作者生平,创作成就,人物性格命运评析,把握好原著的时代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和成就等方面的问题,是做好名著阅读题的关键。如果原著内容把握得好,归纳、识记其内容也得心应手,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尤其是在二轮复习中,它能有效地增强考生对名著整体内容的积极效果。

第10篇

本文分析了名著伪阅读产生的背景,阐述了名著伪阅读与真阅读的内涵,提出由伪阅读走向真阅读的策略:一、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真阅读;二、名著中高考的命题方式应优化改革;三、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倡导中学生真正地阅读名著。

【关键词】

伪阅读 真阅读 言传身教 优化改革 博采众长

一、名著伪阅读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教育界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为了与课程改革同步,弥补学生文化传统、文学素养的缺失,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逐步纳入了中高考语文考试范畴。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名著考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催生了名著伪阅读的怪现象。

二、何为名著伪阅读与真阅读?

名著和经典列入考试范围,初衷在于以考促读,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无暇看书又需应付考试,于是对阅读进行式的技术处理:即不读原著,而阅读各种名著缩写本、名著主要情节梳理概括、名著一本通等教辅材料,这便是一种伪阅读。依靠这种手段,居然能基本保证考试得分。于是,伪阅读更加泛滥,渐渐由学生的自发应对行为转变成由教师、出版商“发扬光大”的行为,进而滋生了系统化产业化的相关社会利益链条。

无论考不考名著,时代需要的是真阅读而非伪阅读。什么才是名著真阅读?“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菜尔)“ 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书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瞻仰他们的风采,亲沐他们的行谊,聆听他们的言论,坐育其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幽美意境之中,如沐春风” (斯迈尔斯)。这些都是名家对阅读的真知灼见。阅读应该是不带功利目的的心灵陶冶和享受,应该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真正的阅读关乎的是内在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人文情怀,对世界观的形成深具意义。

三、名著伪阅读走向真阅读的出路在何方?

现代社会,以功利为目的的伪阅读和以消遣为目的的浅阅读横行当道,而真正阅读名著的人少之又少,那么,中学生的名著真阅读之路又在何方呢?

(一)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真阅读。

语文教师自身便是一张活名片,应该是一名爱阅读、会阅读、真阅读的终身阅读型教师。只有当教师有着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厚积薄发,才有资格有能力引导学生走向真阅读之路。语文教师身负向学生渗透阅读的魅力及方法的使命,必须引导学生为兴趣而阅读,而非为功利而阅读。

这种阅读的魅力时常出现在我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有一次一位男生遭到全班男生的围攻,我替他解围,说好色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共性,只要理性对待,这是特点,不是缺点。孔夫子说过“食色,性也”,学生嫌这话老套。我就告诉他们作家张贤亮有一部作品,其中讲到了一群野战在外多年的士兵,因为太久没看到女性,偶然间在林子里看到一头母野猪,居然觉得那头母猪是双眼皮的。全班大笑,说“老师果然博学多才”。那位被围攻的男生对我很是感激,迷上了阅读,班上同时刮起了张贤亮热。

(二)名著中高考的命题方式应优化改革。

全国各地语文中高考的名著考查,都圈定一定的范围,例如福建高考只考7部名著,2部文化经典。个人认为圈定范围的考试会产生学生阅读面过于狭窄的弊端。由于考试范围小,较易在短期内制定出一套不读原著又可得分的伪阅读应试方法,以考促读的初衷畸变为为考而伪阅读的怪现象。故而个人设想,名著考试是否可以不圈范围或者圈定一个更大的范围例如30部、40部或是50部。范围增大甚至没有范围,这便让众多投机取巧者无的放矢,让各种名著缩写本等伪阅读的载体没有了市场。没有了范围,抽掉伪阅读这根饮鸩止渴的拐杖,学生要拿分数,只能靠平时的文化积淀和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才会真正重视阅读,引导学生及早走上真正的阅读之路。此外,名著考题的设计也亟待改革创新, 5选2的选择题考查形式导致“三长一短选一短,三短一长选一长,参差不齐选第二,答案一般不第一”等所谓英语选择题规律妙招的无稽之谈蔓延至语文考试中。而情节概述题只能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与文学阅不阅读基本无关,这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败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谈不上提高文学素养。名著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学生应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基于对高考名著考查设定范围的质疑,设若这9部著作确实堪称典范,是鱼翅熊掌之类的饕餮大餐,但是一个人如果整日里都吃鱼翅熊掌,难保没有胃胀胃痛之弊。粗茶淡饭与山珍海味素荤搭配,才是营养均衡全面摄入的合理饮食。同理,名著阅读也应该是一个先广泛涉猎,再去粗取精的过程。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先读得更多。鲁迅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阅读固然应该读好书,但并非被冠以“名著经典”称号的书才是好书。即便是那些快餐文化类型的网络小说中,也可能有优秀作品。例如《庆余年》,架构有序,情节跌宕,伏笔巧妙,悬念设置奇特,就值得一读。金庸的通俗武侠小说被选入教材,也是明证。因此,真正的名著阅读,只读应试的名著,就量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就质而言,也未必全然适合中学生,金圣叹先生就有“少不看水浒”的警训。只有先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方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四、结 语

韩寒说:“现在社会,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时代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借助书籍来洗涤浮华。这需要师长以身作则,需要掌握主导权的部门指出正确的阅读导向,需要我们青少年一代以韩寒的话为诫,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重视积累,增加学生阅读的广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信息、对世界展开认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阅读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0 万字。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名著,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减负”,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漫步,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积累信息,提升阅读兴趣,变任务为内需,主动多读名著,达到并超过 400 万字的目标。 二、教会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厚度

名著阅读,不仅仅要了解对有关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更要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个人的阅读体验。因此,我们强调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从而强化学生个人情感的独特体验和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

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分类保存、阅读、品味。同时可以制作读书卡,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作品的不同,尝试做各种摘抄读书卡,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从而为写作提供素材,留下自己的阅读轨迹和心路历程。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完成了和作者的对话。学生单纯的心灵在名著浓郁的情感世界里回旋激荡,稚嫩的思想在深邃广博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永恒的风景,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再创作,成为自己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有了学生自身阅读体验的这些书,墨香氤氲,学生的知识储量增加了,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得到提升。

三、强化体验,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受。名著世界如烟海浩瀚,是广阔深远的天地,应当让学生自由驰骋。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我们要帮助学生喜欢名著,从而深入阅读名著,感受名著的亲切细腻,以及它带来的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语文课本的教学可以有机地贴近名著,我们要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相关名著。

例如“童年生活”单元推荐《渴望生活――凡高传》《童年》等,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阅读,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从而在阅读实践中理解和体验,汲取名著的滋养。名著的博大精深必定有若干个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轻松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四、注重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要内化成为一种持久的活动,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我们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满足感都会让学生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更广泛的阅读中。

学校和教师应当创设条件,让学生多方位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启发,思维空间得到拓展,阅读质量进一步提高。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名著阅读交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阅读情感的一种碰撞和融合,交流在阅读中的价值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它是名著的一种必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设计名著阅读心得的墙报。学生在读书交流会中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展示阅读成果,介绍自己所读的书,描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接受同学的质疑,完成答辩。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思维空间得到拓展,阅读质量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热情被激发,名著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

第12篇

[关键词]阅读 名著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27

阅读影响人的精神成长。名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有形象的说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

我们学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学生平时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作业做完后便无所事事。于是,我建议学生读一些课外书,举办故事会。通过故事会,我了解到学生所读的课外书一般是漫画书和作文选,范围太狭窄。根据此情况,我向学生推荐名著。比如,学完《三顾茅庐》后,推荐名著《三国演义》;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推荐名著《水浒传》;学完《三打白骨精》后,推荐名著《西游记》……我还经常利用晨周会的时间,给学生讲中外名人的读书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名著有了浓厚的兴趣,会利用课余时间迫不及待地读。

二、让学生读名著有方法

学生对名著有了兴趣,教师还要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说过:“读书之法,不同之书,该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名著中比较经典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优美语段等要慢慢“煮熟”,应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我教学生在这些地方圈圈点点,作批注,写心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轻易放过,还要做个记号,然后查阅工具书或向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这就是精读。精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增强阅读能力。

三、让学生形成读名著的能力

读一千本书,不等于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前能思能疑,在阅读中能圈能点,在阅读后能说能写,提高阅读能力。

1.质疑能力

我侧重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学会提出问题。每天我都安排十几分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先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内交流,在阅读中提出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如一位学生读了《西游记》后提出:“白骨精为什么第一次变成美丽的村姑,第二次变成老妇人,第三次变成老爷爷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是值得表扬的。于是我买了这一学生梦寐以求的书作为奖品送给他,当时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高兴得又蹦又跳,我发现全班学生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从那以后,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语文课上掀起了质疑的热潮。这一措施大大地鼓励了学生,使阅读活动更深入、更广泛,达到培养学生读书生疑的能力的目的。

2.解疑能力

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例如,学生阅读《西游记》后提出几个很好的问题:唐僧经常念紧箍咒,孙悟空为什么还不离开他,一直陪伴他到最后?唐僧最喜欢哪一位徒弟?从哪一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我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讨论,再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种讨论可以让学生把名著读“厚”。

3.写作能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我都让学生把名著中经典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等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例如,有一次我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时,发现一学生把《红楼梦》中一段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说的一些话和贾府中的妇人都被她逗得笑起来的片段摘抄下来,看到此片段,我眼前一亮:让学生仿写。于是,我就让班上的“故事大王”给大家讲笑话,让别的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看周围的同学是如何笑的,接着让他们把看到的情景都写下来。写好后,我找几位学生上台交流。我发现学生都能活学活用,且写得妙趣横生。于是,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都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这时,我们应该像保尔一样毫不畏惧,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这样才能战胜它。”是啊,我们不要惧怕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要努力战胜它们,因为它们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们就会弱,你弱它们就会强。

四、让学生对名著有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