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思维的培养

孩子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3-05-30 10:1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思维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孩子思维的培养

第1篇

一、参观考察活动的组织

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这项参观考察活动的宗旨是什么?要求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认识目的?要思考哪些问题?怎样思考?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在活动设计中明确下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一部分可以向孩子言说,有一部分可以让孩子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感悟,但无论怎样都要有个事前的设定,纳入活动的组织方案中。

2.明确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线路。这是关于认识对象的确定问题。参观考察内容是支撑活动的担负物,线路是实现认识目的的路径。参观考察内容要尽可能精简,这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避免与目的无关的信号的干扰,扰乱或分散参观考察者的思维。精心设计参观线路,也是精简参观内容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

3.提供一些认识参观内容的手段和方法。孩子的生活学习经验少,在组织他们开展参观活动时,教师事前要为孩子提供一些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如记笔记、拍照、录音等。此外,有秩序、有礼貌地询问和请教等问题,也可事前预设,事中关注。根据参观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有些参观活动还可进行样本采集和现场操作。总的来说,认识手段,应根据不同的参观对象和类型确定,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4.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小学生毕竟年纪小,自立、自律、自护能力较弱,在为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时,教师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包括有关生活管理的措施,如食品的卫生、保健箱的配套等;要耐心细致地向孩子讲述遵守和维护有关秩序的必要性,强调同伴间相互关照的重大意义。

5.围绕本次参观考察活动设计和布置相应的学习作业。作业的设计要富有情趣,要有特色,要以活跃思维,提高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加深对参观内容的认识为目的。所设计和布置的相关作业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点评。参观活动的作业设计要尽可能与相关的教科书内容相联系,与预期的孩子参观感受相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孩子在参观中得到的认识。作业的文体形式或作业载体应多样化,最好是由孩子自选自创,比如绘制一张参观对象的平面图或设计某部分内容的立体模型。

6.活动的组织者要进行活动总结,并对参观考察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建档。教师要充分认识写出相应的活动总结评价书面报告,和与此次参观活动相关的资料归档的重大意义,重视和做好参观活动的建档工作。

以上六个方面都应反映到参观考察活动方案的设计中。过去各个学校都为孩子组织过不少的参观考察活动,但认真进行活动设计,特别是从教育科学的视角进行活动设计的并不多,致使参观考察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反思。

二、实习和设计活动的组织

无论是围绕教材开展的实习活动,还是各种类型的设计活动,从整体上来看,都可称为“大作业”,都能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全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都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组织和指导孩子开展各种实习和各类设计活动,要明确该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在评价中反映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品位。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和设计活动项目,可以作为学习成果、劳动成果或发明成果评奖,以资鼓励。设计活动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品位,最能实际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教师除了要有计划地设计选题之外,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设计选题,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并使之在孩子中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创先争优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学习氛围。

三、辩论和演讲活动的组织

辩论会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敏锐性和逻辑性的平台,也是最能综合地反映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精心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专题辩论会,对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以及孩子一生的学习和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辩论会的形式,有个人与个人的辩论,有组对组的辩论;有专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的辩论,有自选问题相互发难的辩论,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要安排裁评,制定活动规则,寓学于乐。在辩论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既要围绕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培养思维、检测思维的宗旨,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孩子的阶段学习任务、知识基础,充分发挥辩论的作用。教师在辩论点评上,要着眼于思维方式运用上的正确性,概念运用和命题表达上的艺术性,答辩应对上的敏锐性,这样才会使孩子记忆深刻,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演讲会,也是最能培养和体现孩子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平台。虽然演讲时有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不一定能检测思维的敏锐性,但是演讲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语调、姿态,以及讲稿的内容和文体结构,能较全面地体现演讲者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演讲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不可替代的教学项目。20世纪60年代前的小学,在高年级中组织演讲比赛,是很经常的事,但现在在小学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却比较少了,这令人遗憾。演讲会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专题演讲,也可以自由选题演讲。但无论是一般性的演讲会还是演讲比赛,教师都应安排裁评,这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评鉴形式。没有点评和裁判,就没有学习的参照系,就起不到培养学习能力的作用。要点评和裁判,就得打分,就得全面制定评分标准,这是演讲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一项前期工作。对优秀的可资榜样和奖励的演讲,可以公开点评。对表现不是很好的演讲,教师可个别交谈点评,充分挖掘其中的亮点并加以鼓励,存在的问题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孩子阐明,既要让孩子明白问题的所在和改进方向,又要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组织同年级的辩论会、演讲会,还是分班、组开展辩论和演讲活动,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用心组织,全面点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但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教学活动。为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广大教师要不辞劳苦,精心设计和组织这项教学活动,尽力多开展这类活动,并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独立性;重要性;培养方法

孩子背负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孩子们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个性的培养是极其关键的。现在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被老人捧在手掌心,什么要求都被满足。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孩子应当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养成依赖性。同时,应培养孩子独立判断、思考、做出选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独立性是指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过程中逐步具有的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孩子们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有着极强的洞察能力,也是各种能力逐渐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生。能否独立习得各种生活技能,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能否独立冷静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有赖于孩子在幼儿期独立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随着身体的不断生长发育,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了解与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生活中,可以逐渐让孩子独立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这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从小就培养独立的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做得不好没关系,慢慢来,但自己的事情就应当自己独立完成。

2.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是培养孩子思维独立的很好时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更多地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要立刻告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养成任何问题都先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极其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社会,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幼儿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无疑是对孩子的一个极大馈赠,它赋予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必定能独立地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滨州师专学报,2002(9).

第3篇

    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就十分好动,蹦蹦跳跳,整日不知道疲倦。有些父母认为,游戏属于体力活动,无益于智力。其实不然,让孩子欢快游戏,并加以科学引导,对孩子智力开发十分有益。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世界,也是他们亲手创造的世界。游戏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五大益处:

    第一,游戏中欢乐愉快活泼的气氛,是孩子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孩子的欢乐情绪是生长发育和健全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缺乏双亲、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因缺少欢乐的环境气氛,其智力与健康水平都不佳。游戏给孩子创造欢乐气氛,并能够在孩子脑海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所以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积极手段。

    第二,游戏有助于孩子快速反应判断能力的形成。孩子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判断,这种反应判断方式十分生动活泼。孩子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养成了敏捷的思考反应能力,对这一时期孩子脑功能的发育极有助益。

    第三,游戏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力。一些形象的游戏,如“老鹰抓小鸡”等可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游戏又使孩子去思考如何取胜、为什么失败等。

    第四,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体力和智力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孩提时代往往通过一些游戏去逐步感知和认识世界。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无限的热情,游戏正是给天才的形成添加一份力量。

    第五,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努力达到目的的意志力,这是孩子成材极重要的心理品质。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有惊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游戏中孩子那种认真执着的神情和夺取胜利的劲头,正是养成这两种心理品质的萌芽。

    懂得游戏的好处和重要性,家长就不会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也不会一味要求孩子把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学弹琴或学书画。细心的父母还可以从孩子的游戏中观察到他们的理想、欲望、焦虑等。游戏是孩子在文化和心理上获得的第一个成就,他们在游戏中表达了自己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想法和感情,有时甚至藉游戏来克服眼前与过去的复杂的心理困扰。

    为了使游戏对孩子身心键康收到更佳的效果,可把游戏与启迪孩子思维结合起来,在游戏过程中向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思考。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游戏,使孩子倍感愉快,有益于孩子健全心理的形成。同时注意体力性游戏不要过分劳累,用脑的游戏也不要时间过长。

第4篇

“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象征勇猛、权利的神物,是古时候人们膜拜的对象,而在今天“龙”的图案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龙”的本领高强,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此次活动意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欣赏感受“龙”千姿百态、威猛雄壮的美,使其了解“龙”的外形特征,知道“龙”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的,增强我们是“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并通过模仿和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中国龙”。

活动目标:

1、 欣赏感受龙的美,了解其外形特征。

2、 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龙的形态。

3、 激发我们是“龙的传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龙”的图案 画纸 勾线笔

活动过程:

1、 参观“龙展”,观察“龙”的外形特征,感受“龙”的美。

2、 介绍讲述自己的“龙”展品,进一步感受“龙”的美,知道“龙”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神物,激发我们是“龙的传人”。

3、 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龙”。

4、 将作品放入“龙展”,相互欣赏。

第5篇

让孩子知道怎么去思考

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在试验中发现新规律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

妈妈可以用袋子装满多种不同质地和形状的物体,比如缎子、 饰带,、天鹅绒等,让孩子触摸,鼓励孩子描述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同。妈妈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各式各样不同质地的材料,如不同质地的纸,、线等等,让孩子用胶水粘起来,并用不同的颜色对其进行染色。然后让孩子用红色、蓝色、绿色或两两混合,或三者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颜色。最后妈妈与孩子一起讨论完成的作品,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红色、蓝色、黄色是三种基本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它的新颜色。

整个游戏下来,看似枯燥的东西变得五彩缤纷。类似的游戏可多做,在游戏中孩子能学会试验、分析、比较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做出杰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和孩子做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种,它可以将音乐活动内容融于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使孩子在情感上获得美的陶冶。当然,这些音乐游戏也能培养幼小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审美力、丰富孩子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

做音乐游戏时,孩子能够体验声音、运动和音乐的关系。妈妈可以主要集中在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方面, 当音乐响起,你可以让孩子按照他对音乐的理解翩翩起舞。在运动中,孩子想象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这就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每个孩子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培养了孩子的求异性,而求异性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样的游戏要多做。

让孩子大胆地去探索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促进孩子学习和发展,鼓励孩子大胆去探索去创造,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小故事。父母还可以和孩子谈他们的所见所闻,让孩子说说喜欢什么,嫌恶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创作时,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多种东西,如手提包、帽子和鞋子,电话、杂志和围巾等等,让孩子去应用。

第6篇

深化和拓展父母的认识观念

事实上,众多家长都是凭借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固有的观念对孩子实施数学教育,然而,能否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家长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深化和拓展父母的认识观念不止在数学教育的层面,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龄前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许多家长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是相对模糊的。首先,学龄前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学龄前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以及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这里面也包含着锻炼和培养孩子专注品质。

2、 数学教育的目的。

家长缺少这方面的认识,会延缓或阻止孩子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龄前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空间等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以及孩子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里要强调一点,对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家长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3、 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缺乏了对孩子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识、理解,才导致了很多家长数学教育的无效、失败以及他们自身的失望、泄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能从1数到10的时候,你让孩子从一堆糖果中拿出3颗糖来,孩子可能会抓一把或是拿4颗2颗给你。如果不理解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的水平或特点,一些家长就会为自己的孩子贴上标签了:我的孩子数学水平不好。这种自以为是的结论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学龄前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萌芽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思维发展水平主要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判断上述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在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即到孩子依靠动作进行思维,这说明了孩子会念1或更多的数,但对这些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还不能正确地用其表示物体的数量。

4、 了解孩子实际的数学水平和经验

认识孩子实际数学水平和经验是正确进行数学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认识孩子的数学水平要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幼儿园联系,对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孩子进行充满趣味的对话等。

实际操作方面是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层面,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拔苗助长,比如让孩子学习小学的数学教育内容,这样做与其说是在开发孩子的数学智力,不如说是在损害孩子数学发展后劲。对家庭而言,可采取以下方式:

1、 创设富有数学教育意义的环境

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锻炼、发展、提高着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数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如此。因此,适合孩子自身探索和学习的环境应是:

①环境要相对优美和安静,适宜于孩子的心理感受,否则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环境中,家长最好为孩子树立一个数学学习榜样,如尽可能多地从事数学方面的游戏活动。榜样既是参照又是模仿的对象,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数学方面的探索和学习时,他们会加入其中。

②有充足的数学用品和足够的数学玩具,用品和玩具要有吸引力,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除了数学读物外,还可以为孩子购买和自制一些实际操作的数学玩具,比如不同颜色的粉笔,数字卡等。要注意的是,为孩子投放的用品和玩具不宜过多、过分新奇,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过于成品化的用具使孩子失去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也难以达到直接的目的。

③以孩子的自身探索为主。当孩子在家庭所创设的环境里进行数学探索时,家长适时的帮助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孩子在为粉笔排队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是怎么排的,让孩子数一数粉笔的数量,说出粉笔的不同颜色等。家长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孩子在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自觉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2、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和培养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广阔天地。事实上,此种环境中的数学教育和培养不但直接而且更有效果,因为孩子是最能感知大自然的。自然界的事物均有一定的数量、颜色、大小和形状,并存在一定的空间里,这就为孩子习得数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源泉。比如家里的几个茶杯、孩子的几件衣服、楼下的5辆自行车、花园里各种颜色的花儿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形、量和颜色来培养孩子的数学认识水平,久之,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很快发展起来。

3、 让孩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以致用能加强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加之,孩子的理解和记忆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必要让孩子运用他所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当孩子初步理解了时间概念之后,可以为孩子制定相应的学习或是阅读计划,加深他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当孩子初步掌握了空间方位概念,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之后,和孩子外出时,可让孩子作方向的引导者等。

与幼儿园密切合作

第7篇

“我的儿子怎么变得这么懒了,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平常都是我做家务活,今天我生病在床,要他帮忙拖一下地板都不肯。我说我生病了,你帮忙做一点,他却说,等你病好了再拖地吧。”一位妈妈伤心地倾诉着。

“唉,我儿子一有数学题不会做就问我,我说你自己动脑筋想想嘛,他就说他不会做,其实题并不难,就是怕动脑筋!”一位爸爸摇头叹息地说。

这两个情景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这两位父母的话透露出对孩子的不满和心中的困惑,我发现不少家长都面临相同的问题。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很多孩子虽然年龄、习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缺点,那就是懒惰——懒于做事,懒于思考。

透视懒于做事

懒于做事是行为上的懒惰。从小没有劳动观念没有做惯家务活的孩子,你突然叫他去做,他怎么会做?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他的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这种孩子大多出现在溺爱的家庭中。父母从小不让孩子动手,或保护过度,或事事包办,生活上的事都替他做好了,他哪里还有动手的机会?很多孩子的动手权利是家长剥夺的。两三岁的孩子探索欲很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世界于他是充满好奇而新鲜的。但正是在他喜欢用自己的手来探索世界的阶段,父母“无情”地剥夺了他的动手权利。孩子要自己穿衣,尽管显得很笨拙,但家长嫌他动作太慢,或看不惯,于是便帮他穿好了;孩子要学大人的样去洗碗,“你太小了,会把袖口弄湿的。大一点了再洗。”妈妈的温柔拒绝阻止了孩子的积极行为;当孩子上学后,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成重中之重,孩子想帮着做点事时,一句“这活不用你干,只要你把时间多花在学习上,学习搞上去才是真的!”就把孩子的积极性打发掉了。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大人为他安排好一切,家长也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服务。孩子一天天长大,当有一天家长发现孩子不爱劳动、不爱帮忙时才质疑:这孩子怎么这么懒惰!可悲的是懒惰已成为习惯。

俗话说,“懒惰娘育勤劳儿”,这句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很多事情往往是互相牵制的,家长干多了孩子就干少了,家长太勤快了孩子就懒惰了。你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孩子到哪儿去找这样的机会?家务劳动本来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的义务,但是,孩子头脑中没有这样的观念不能不说是家长培养出来的。有调查表明:中国城市小学生每日做家务时间几乎是全世界城市孩子中最少的。美国孩子日均劳动时间为1.2小时,而中国不足12分钟。不要说家务活,懒惰成习的孩子就连自己的事,诸如收拾房间、整理书包等也懒得去做了,恨不得父母继续为他服务。这样,独立生活能力差、没有自信、感觉自己无能、对家庭依赖性强也是顺理成章了。

透视懒于思考

懒于思考是思维上的懒惰。思考于这类孩子来说,感觉很累。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没有感受过思考的乐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有强烈好奇心的幼儿,喜欢问这问那,有的父母不是引导孩子思考:“是呀,你说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想一想好吗?”而是呵斥制止:“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烦不烦呀。”这样,把孩子的好奇心给抹杀了。而还有一种父母呢,却积极过度,当孩子一提问,马上就报上答案。如果自己答不上来了,又急忙去查找资料来告诉孩子,而不是启发孩子一步步去思考,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这两种家长都在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维细胞不再活跃,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不再敏感。

思考是一种脑力劳动,既然是劳动,就会有辛苦在其中。如果没有家长就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去启发孩子思考,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孩子就不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不会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当孩子提问时,你应该说:你说呢,你想想看,再想想看。如此一步步引导,而不要急于告之现成答案。即使孩子经过思考后的回答不科学,不符合事实,那也要以赞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去欣赏孩子的思考之果。因为,这可以当作想象的成果来欣赏。只有这样,孩子的思维才会活跃,也只有欣赏和表扬,孩子才能享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当思考变成一种乐趣时,孩子会不喜欢凡事去思考、去探究吗?现在提倡享受学习、快乐教育,同样,我们也该提倡享受思考!将来的人才,是善于思考,肯于思考的。美国创意思考中心主任李察·博尔说:“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应负七成的责任。”所以,培养孩子的思考力,不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懒惰,家长要尽早开始行动。

责编:肖云

第8篇

    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等的总和。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因而,它会使人在社交场合受到欢迎,增加成功的机率。气质是要从小培养的。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智慧使人文明。因此要从小鼓励孩子多学知识,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这些都会使孩子的言谈举止中透出智慧与大方,对培养孩子气质十分有益。

    其次,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家长尤其要注意给孩子做出表率。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因此,家长要尽量使家庭中充满愉快、和谐、文明平等的气氛,使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够健康成长。

    其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良好气质的灵魂,孩子具有同情、关心他人的品质时,才会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从而表现出谦荣有礼、尊敬老人的气质。同样,孩子只有表现出乐群、合作等良好的品德时,他才不会表现出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等不良气质。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使孩子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具备良好的外在气质。

    最后,要注意孩子服饰打扮,服饰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俗话说:“佛是金装,人是衣装”,得体的服饰会给孩子的气质锦上添花,家长在打扮孩子时,应以自然、朴素、大方、美观为原则,不要过分追求奇装异服,以防养成孩子追求穿戴,自我欣赏,爱虚荣和任性等不良习惯。此外,有的家长喜欢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这些做法不利于养成孩子优雅,适宜的气质。

第9篇

一、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培养想像的主动性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像的起点。当孩子发问时,成人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与解释,然后再有步骤地进行反问: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你是怎么想的呢?进而培养孩子想像的主动性,特别是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想像。

二、 要丰富孩子的感性材料,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像力发展的基础

因为孩童想像力的特点是由无意想像到有意想像,然后才是再造想像。特别是幼儿时期,想像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想像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获取到各种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像力的发展。要有计划地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活动,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各种动植物。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像,而想像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想像的基础。例如,采集树叶做标本,比较各种树种的不同,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等活动。另外,用树叶粘贴各种动物或者植物,这样既丰富了儿童的想像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有助于儿童的想像思维的培养。

三、 鼓励孩子大胆想像

孩子常把一根小凳当车推,常梦想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他们的想像充满了幻想,丰富而大胆。所以,无论孩子的想像有多离奇,成人一定要保护孩子想像的欲望,鼓励孩子大胆想像。

四、 充分利用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激发孩子想像力

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像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像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孩子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孩子想像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提高孩子的想像力。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像力的有效途径。

五、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孩子的想像力

第10篇

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同时,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若想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呢?

3岁:用动手来感知

雯雯3岁时,喜欢上了拍球。刚开始,她只会胡乱地拍,并不了解自己的动作与球弹起之间的关系。妈妈手把手教她,爸爸耐心地和她一起练习,一天、两天……雯雯将她的拍打动作和球的下落、弹起联系了起来;一个月过去了,雯雯学会了正确的拍球动作。

家长策略:和孩子一起“玩”

3岁时,孩子特别需要那些重复的动作训练来帮助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孩子来说,像爬行、滚翻、蹦跳等与运动相关的协调训练,还有像捏橡皮泥、摆积木等操作性较强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爸爸妈妈能和孩子一起“玩”这些节目,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孩子也会获益良多。

小提醒:

孩子大都喜欢自己动手,感受未知,体验其中的乐趣。如果限制孩子的活动,只让他看电视、玩玩具、玩游戏机,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3~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

4岁的翔翔非常聪明,一次,奶奶向人夸耀:“昨天我问翔翔‘2个苹果加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他马上就答上来了,是‘5’!”隔壁的阿姨听了,问翔翔:“2加3等于几呀?”翔翔摸摸小脑袋,眨了眨眼睛,不知道……

3~6岁阶段,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则刚刚萌芽。所以,在做计算题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孩子很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就反应不过来了。

家长策略: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培养学前孩子的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其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又要力求逐渐摆脱动作和实物的约束和干扰,达到更高一级的抽象和概括。

在这一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时,让他从玩中学会归纳和抽象。

日常生活中,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时常向他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TIPS

如果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片面、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其实并没有益处,因为这种做法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前孩子的思维特点。

6岁以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杰妮的判断、推理能力一直不强,上小学前,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她找来很多卡片,有一些是训练排序能力的,有一些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妈妈和杰妮一起看这些卡片,一边看,一边引导女儿“为什么这样排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和训练,杰妮不仅能很快地将卡片排序,还能够自己编一些小故事。

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会提升语言能力,而语言的发展又会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这一点看,杰妮的妈妈非常有智慧。

家长策略: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6~11岁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期。爸爸妈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孩子的思维活动外,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练习和指导,以激发他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为孩子创设有助于扩展知识面的环境,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如:创设吸引孩子参与的动手环境,可以自由地与伙伴、与成人接触的环境,能激发思维活动的艺术环境等。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B50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71-02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有着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学习的原动力。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1 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比方说在教磁铁的性质时,我通过“巧妙取铁砂”的实验游戏,启发孩子思考磁铁的性质。在米中混入近三成细铁砂,让孩子把大米和铁砂分出来,在没有给磁铁的前提下,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通过讨论思考孩子的想法非常的多。我又在前面加了一个附加条件(5秒钟),对多数孩子来说真的是难上加难。但是出示磁铁以后就变的轻而易举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解决了难题,再加上孩子的动手操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2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

注意是顺利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兴趣是注意的基础,注意又是记忆和思维的前提。由此看来,要使学生课堂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要想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讲课要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发生偶然事件时,教师必须冷静、沉着、因势利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善于说理、操作而且教态要自然,把科学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认真对待学生的“记录”,对学生的努力表示肯定,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科学教师要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这也是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的探究水平;在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探究的内容可以是教材里的,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延伸,但必须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近的或是他们感兴趣的。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生关注的科学现象及有关科学方面的社会热点等内容来选择。

3 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

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给予保护,孩子的奇思妙想我们更应该给予呵护,也许在孩子的奇思妙想当中就有可能得以实现,过了若干年之后也许在这些奇思妙想的孩子当中出现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孩子在经过启发之后,思维更加活跃,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奇想,而孩子的这些突发奇想像一束耀眼的火花,只在那一刹那,如果教师帮助孩子捕捉到它,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将有力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的茎时,我课外布置孩子选择小树的树枝来进行“筛管运输养料”的观察实验,于是孩子从选择实验对象到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把树皮割断,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就膨大起来,大家都明白这个瘤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是养分。班上一个调皮的孩子冒出一个想法:那个瘤子可以吃。结果引发了全班的大笑,也许多数老师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一种奇思妙想,正是孩子思维中难得的智慧火花,我有意识的鼓励他,呵护他。问他为什么可以吃,孩子们的回答很使我惊讶。“因为里面是养分,肯定可以吃!”结果全班都被他的这种奇思妙想所吸引,展开了思考和讨论。我们明明知道这不可能发生,但孩子们却认为以后发明出一种树,会结出一种可以吃的这种“瘤子”,而且味道很美,我们每户人家只要种这么一棵树,一年的蔬菜就有了,随着树的长大,还会结出各种味道的“瘤子”想吃什么味道的就吃什么味道。我说:“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发明,如果你们发明出来,要把第一个送给老师尝鲜。”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如果选取了一票否决的方法,将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体验不到这种奇思妙想所带来的喜悦。

4 让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激发学习兴趣

4.1让学生多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人人有表现。如开展种植,进行菜豆芽发芽试验,收集树叶标本,集商标展示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也有了更加充分的表现机会。

4.2让学生在竞争中表现,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如开展手工制作:科技小玩具,做个“起重机”等。

4.3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如学习简单机械,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轮轴等。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哪些是变形的斜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2篇

猜谜语是一种有趣的游戏,猜中时有一种胜利的喜悦;没猜中知道答案后有一种恍然大悟;总也猜不中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意味深长……谜语能使孩子在猜测中接受知识,培养言语表达能力。它的语言生动、明快、有趣、又富有韵律感,所以能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大量词汇。

孩子猜谜语好处多多

建立语言与形象的关系。无论谜语是直白地表达,还是用一些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谜语都能用最简短的语言精练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引发孩子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建立语言和具体事物形象之间的联系,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激发孩子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谜语最大的魅力,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原来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表述,进而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所以,说谜语是一种“智力体操”一点也不过分。而且还要求有认真的态度,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促进孩子智力方面发展。孩子听了谜面的描述,就会在头脑中出现平时观察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颜色、形状、用途及其特性,还要经过分析与比较才能作出判断,说出谜底。

给孩子以多方面的教育。谜语结合的内容,可以带给孩子很多感受。比如猜谜底是星星的谜语,除了用安静、柔和的声音给孩子描述夜空的宁静之外,还可以用画有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来启发孩子。

谜语怎么猜才能收奇效

选择合适的谜语。学龄前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限,因此选择的谜语一定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必须是孩子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由于眼睛是孩子很熟悉的器官,孩子通过分析谜面将会猜着。如谜语“夹生饭”,谜底“烦”,由于孩子尚未认字,孩子不易猜着,这样的谜语就不能选择。

适度适时地帮助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猜谜过程中积极思考,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孩子不能一下子说出谜底时,父母先要有耐心,不要着急把谜底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启发,鼓励孩子思考,从而促进他思维发展。孩子一直猜不出来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一些小提示,一步一步引导到正确答案。

鼓励孩子自编谜语。 孩子在成功猜出一些简单的谜语,并且熟悉了谜语的形式后,可以引导孩子根据物体的特征、用途等来编一些谜语,这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虽然孩子自编的谜面不可能像大人编的字数一样,也不会押韵,但是切不要因此对孩子编的谜语进行批评,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和修改,修改不成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维在编造谜语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所以家长要及时地给予孩子最热烈的表扬,让他对猜谜语充满自信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