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1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解读红楼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红楼梦》 生态翻译学 适应 选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64-02
作为四大古著之一,《红楼梦》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价值,还是一本浓缩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目前学术界对《红楼梦》英译本比较认同的有两部,一部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另一部则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下文将分别简称为杨译本和霍译本)。纵观几十年来《红楼梦》的英译研究,笔者发现,学者们已运用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译者主体性理论、隐形话语权、接受理论、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等各种翻译理论对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将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两部译本比较的方法,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概括出生态翻译学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其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的要素包括原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即翻译生态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译者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
译者的中心地位体现为译者在翻译前和翻译过程中均进行了适应与选择。在翻译前,译者对原文的解读便是一种适应,根据自己立下的翻译目的,结合出版社的要求,适应性地选择出自己的翻译标准、策略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进行“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在转换中,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适应性的选择最恰当,最能体现原文思想和灵魂的翻译。
二、译者在翻译之前的适应与选择
(一)译者对原文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对原文的适应就是对原文整体结构上的理解把握。没有对原文的理解,就谈不上译者适应性选择出的翻译标准和策略。在理解适应的基础上,译者作为桥梁,要把握原作创作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考量作者的意图。下面便以《红楼梦》的英译书名为例,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对这部巨作的适应与选择。
杨将书名翻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则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宪益保留书名中的“红”,将“楼”翻译为复数“mansions”,用词精准。首先,“mansion”的释义为“a large, stately house”, 符合原著里描写的大院豪宅。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译者对小说内容及背景的准确把握,因为《红楼梦》主要围绕着荣宁二府,杨宪益则采用复数形式,可谓传神。而为了避免西方读者对“红”产生误解,深谙中西文化差异的霍克思取《石头记》作为译本主书名,作为补偿措施,以《红楼梦》为别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巧妙融合两者在封面上。这既适应译语文化和译文读者需求又照顾到原著及作者意图(此译文书名出现在第一、二、五卷)。《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故而只有分章没有分卷,霍克思出于对原书内容逻辑上的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时创造性地按照小说的内容自行分为五卷,并根据每卷具体内容另行命名。例如第一卷覆盖原文第1~26回,译本命名为“The Golden Days”。译文五卷本的卷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增强了译本可读性,减轻了读者阅读负担。
(二)对译者翻译目的的适应
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均会带有不同的翻译目的。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旨在向逐渐开启中西交流的西方人传播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带有政治任务的。霍克斯则纯粹出于个人爱好。霍克斯是个性情中人,崇尚文学,尊重具有才华的文学家。他说《红楼梦》“是一位伟大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晶”,他呕心泣血只译完前80回,而把后40回的翻译交由他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完成。面对蕴含文化特色的中英译时“杨译本情系文化,霍译本面向读者”:杨译本忠实于原著,完整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霍译本则更符合英文习惯,不拘泥于原作的字句结构,很好地融合了雅致与创新。
(三)对出版社要求的适应
应企鹅出版公司的邀请,汉学家霍克斯于上个世纪70年代着手翻译《红楼梦》。企鹅出版公司的一贯风格就是要求译文有很强的可读性,要通俗易懂。霍克思将自己的翻译灵感和翻译方法发挥到极致,被公认为是“学术成分较少、英语读者更加喜欢”的译本。
杨译本的市场定位则针对专业读者,读者群体就没有那么广。戴乃迭1980年评价《红楼梦》翻译时则表示:“我们的灵活性太小了。有一位翻译家,我们非常钦佩,名叫大卫?霍克斯。他就比我们更有创造性。我们太死板,读者不爱看,因为我们偏于直译。”
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霍译本语言地道,活泼生动,多采用意译,更符合译入语习惯,易于读者接受;杨译本语言正式,措辞精美,多采用直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两本译本都可堪称是翻译史上的佳作。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两个译本。
1.章回目录的翻译
[关键词]才德美;女性觉醒;女性困境;和谐两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093-05
刘展(1978-),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明清文学。(江西南昌 330038)
本论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课题“明清江南女性文化与《红楼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lOWXl4)的阶段性成果。
《红楼梦》的创作,与繁荣的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密不可分。明清江南女性文化构建了《红楼梦》创作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随着明清女性文化研究的兴起,一些学者将明清女性文化和《红楼梦》研究相结合,成为解读《红楼梦》的一个新切入点。明清江南地区有其特殊性,城市化和商品化带来了江南地区财富的激增,江南女性有了更多受教育、读书、出版和出游的机会,促成了明清江南女性文化的大发展。明清江南女性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情”的追求、“才德美”新型的品评模式、女性社会文化空间的扩大等构成了《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对《红楼梦》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女性观等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明清江南女性文化与《红楼梦》女性观之间的关系。
一、明清江南女性文化特征
明清才女文化在北方和南方都有出现,但才女文化的源头是江南,江南才女文化最突出、最显著、最有代表性。解读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将为我们揭示出《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进而为我们解读《红楼梦》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解读视角。概括起来,明清江南女性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才德美”的新型评价模式
在明清对女性特征的讨论中,叶绍袁首先明确提出:“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德也,才与色也。几昭昭乎鼎千古矣。”由此确立了“才德美”的新型评价模式。这与传统的女性评价模式“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大不相同。按照班昭的解释,传统“四德”对才和貌的要求并不突出。而新型评价模式则要求女性“才德美”三者缺一不可。
明清时期对女性“美”的发现和肯定是引人注目的。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则带来了新一轮对女性“美”的关注。杜丽娘自叹“如花美眷”,死前也留恋自身“二八春容”,亲手绘制了自画像;叶小鸾则“风神韵致,亭亭无比”。但“美”不仅仅关乎外貌。自古怎会无美人?“然当花香月丽而不知游赏,形如木偶。踽踽凉凉,则失风流之韵”,真正的美人应是“必也丰神流动,韵致飘扬”。我们看到,在注重外貌美的同时,更强调作为女性的自然的、复苏的人性之美、有情之美,强调内外兼修之美。正如杜丽娘对着满园春色,情思萌动,开启的是一个女性活生生的自我苏醒的时代。
在“才德美”的新型评价模式中,“才”也是佳人的必备因素。明清女性“才”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明清女性不仅文学作品数量大大超越宋代,还出现了诸如徐灿、贺双卿、沈宜修、叶小鸾、王端淑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女作家。很多女性也因博学而称著,诸如王端淑、邹赛贞等。一些互不相识的女性因为文学创作而走到了一起,诞生了一些著名的文学社团。但是“才德美”品评模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三从四德的否定。实际上,才德美的品评模式只是在“三从四德”内涵上的适当延伸,即赞成和拥护新型评价模式的女性还是以维系儒家传统道德为最高追求。
(二)上流阶层家族女性文化的发展
明清随着江南财富的增长,江南上流家庭开始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关注和发展家族文化,推动家族文化走向精致。一些明清小说和笔记体小说显示出这种社会文化的转变,如开启了世情小说先河的《金瓶梅》。一些笔记体小说则对精致诗意的家族生活有生动的描写,如李渔的《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记》。女性在家族文化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她们通过自身的才能,精心创造出独特的明清江南家族女性文化。
“伙伴式婚姻”是明清家族女性文化发展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石成金与周氏、沈宜修与叶绍袁是较为典型的伙伴式婚姻,而同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也为我们解读伙伴式婚姻提供了素材,《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芸娘、《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与冒辟疆,其新型的夫妻之情让人难忘和感动。“伙伴式婚姻”最突出的特点是女性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夫妻之间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并共同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这些文化活动包括诗歌创作、家庭诗意生活的营造。“伙伴式婚姻”成为明清江南才女的美好追求,但基本上,这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的婚姻大多很不幸,一些才女因为对婚姻的惧怕而早亡。而即使拥有伙伴式婚姻的夫妻,也因为家族对私密之情的不能容忍而不能尽情享受夫妻之情。
明清女教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家族文化传承。顾若璞作为江南杭州一名士家族的长辈,对家族内的女性教育尤为重视。她为家族的女性聘请家庭教师,教习女性阅读与写作。她自己也承担起教师的职责,在她的精心教育下,家族内女性都非常好学。她的侄女顾玉蕊就是蕉园诗社的创办人。大多数的明清上层女性所受的教育都来源于家族内的传承教育,像我们熟知的沈宜修、叶小鸾、王端淑、商景兰等,她们的文学修养都得益于学识渊博的家族传承。
读《红楼梦》
我不是“红学家”,不懂得专业或专门的“红学”研究法。然而我自认为算是《红楼梦》的忠实的读者。《红楼梦》对我这个读者来说是唯一的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读不厌,可以终身阅读的书,不论从哪一页翻开都可以读。
读来读去,我个人觉得《红楼梦》其实并不够切题,思来想去还是是《石头记》的名字更好一些。
从补天遗石引出绛珠仙草,引出木石前盟的故事。而石头却进一步上升为玉石,又引出了金锁,引出金玉良缘的故事。归根到底,总体还是以“石头”为线索的。虽然全书犹如南柯一梦、庄周梦蝶,但是仅仅有“梦”之说法,“红楼”虽在文字有所提及,但确实一笔带过,有点牵强之嫌。
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学的落日余晖、巅峰之作。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一本奇书,其中融入了中国的佛、儒、道三大精神领域的各种思想,包罗万象涉猎的范围也极其广泛。用词之精妙绝伦,构思之神来之笔,谓为惊叹。
记得在《红楼梦》第二回写到贾雨村和冷子兴的交往,不过两句话: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最相投机。但是这可以用“狼狈为奸”的文人与商贾的联谊,文人敬佩商贾的大本领,商贾艳羡文人的斯文名,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散文网: )
在很多解读中,林黛玉是超脱世俗的,但我觉得林黛玉其实也是很会变通的,她的心事重重,寄人篱下、如临深渊的慎重心态,以及入乡随俗的人情世故。比如饭后喝茶等等琐碎小事上,黛玉便注意到贾府与林家的不同,而且十分的随和。如此看来,黛玉并没有那种病态中的脆弱与毫无城府,而是懂得委曲求全。或许有人会说那黛玉对待宝玉是何等的任性。其实这只是多面性之一,人们面对爱情总是盲目的和大胆的,黛玉在长时间的压抑之下,爱的太痛太痛,在宝玉的那里好不容易求得一份释放与“特权”待遇。要是不在宝玉这里爆发,难道要像鲁迅所说那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这只是黛玉小女人的一面,难道这都不允许吗?
不知道曹雪芹是否想到自己的作品被无数的人在解读,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是该含笑九泉还是啼笑皆非;不知道曹雪芹是否会为自己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而欣喜,这或许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吧。但作为学生,却对古人可谓恨之入骨,你好端端的写什么名著,搞得后面一群后学者中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流氓“红学专家”,吃饱撑的去写什么研究报告,让学生的考试苦不堪言。(确实有很多大家,比如王国维等等,但我还是较为赞同宗璞对王蒙“作家学者化”的说法,并且王蒙在自己的《红楼梦启示录》一书中很谦逊地称自己的这个不是解读什么“红学”,仅仅是以札记体的记录自己的读后感。)
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解读所谓的名著,不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学者专家级的,最多会产生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区分,但是归结起来都是在写自己的读后感。只是因为人们的世俗观念和尊卑秩序,于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却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并非在否定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论,只是残酷的现实让人们在仰望巨人,滚滚洪流剩下的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为一个业余的读者,我有一个直觉。曹雪芹深知他的作品的宏大与细致,越写越是陷入生活的大海,越是难以收笔。这对作家是多么幸福啊,这也给作家带来无际的烦恼和压力。或许曹雪芹写完了后四十回,不慎丢失了无法传承下来,也或许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他便“出师未捷身先死”。至于后面四十回谁人所写那都无关紧要,就算不是很理想,但也大体在曹雪芹的思路下完成。反正作为读者,我也深感幸福,能够在这支“未完成的交响乐”里品读,感悟自己的理想国,多么美妙啊!
《红楼梦》是一本挖掘不尽的书,其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将会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积淀,被解读出新的东西,产生新的认识。
细读《红楼梦》的人都会隐隐地感觉到,缕缕生命的颤音缭绕于整部作品之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凉之雾,遍布华杯”。据粗略统计,《红楼梦》里涉及音乐描写的共有十三处,它们既是构成《红楼梦》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解读《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载体。
作品的宏大气场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谬曲演红楼梦”,是作品的总纲。这一回涉及音乐描写共两处:一处是在睡梦里到太虚幻境。忽然听山后有人作歌曰:“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这是作品中音乐的序曲,也是对生命的吟唱。生命源于“情”,可是最终却绝于“情”,情是生命里最核心的要素。曹雪芹体验到了人类情感的悲剧性,他从灵魂的深处发出了为情而哭的生命颤音,它如一个个画外音在提醒读者,生命如何“亦可免沉沦之苦”?也使整部作品在神界与人界,在离开与回归之间联通了起来,如空谷绝音在作品构建的硕大时空里回响不绝,又如生命情感的隐喻之音,时时让我们在沉思生命的荒唐里而觉醒。这就使整部作品有了深邃的哲理,避免了因为“大旨谈情”而使作品流于密实而涩滞。音乐构建了作品生命美学的宏大气场,我们会在这种气场的氛围里,占据超越生命局限与生活拘囿的制高点,来自由地观照生命形态与生活形貌。
音乐是“梦”的显现。第五回涉及音乐描写的另一处,是在贾宝玉被警幻仙子“醉以灵酒,沁以仙茗”之后,又“警以妙曲”――《红楼梦》十二曲。但对于此时“凡心偶炽”、“尝欲”急切的贾宝玉来讲,这是虚写,因为这些曲子都是对生命情感的吟唱。在生命的气场里,生命的形态就是这般虚无缥缈,扑朔迷离,这也是“写实”文学里的一种“间离”,而“间离”就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观照。“命”与“运”的纠缠,演变填充了生命的内涵。十二支曲子,实际上一直回荡在我们耳边,回荡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我们在这种悲凉的气场里,感觉到了生命的沉重,仿佛也听到了生命那悲欢离合的沉重叹息。这种气场,使我们自觉地从自然人生、社会人生向审美人生层面过渡。尤其是那支“红楼梦引子”,是《红楼梦》这部经典的“片头曲”,更是“主题歌”。“谁为情种”的发问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它确立了生命历程里的起点与终点。它也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本质。情感是最荡人魂魄的元素,音乐是生命的声音,是生命的征兆或卜辞,这些曲子不是宿命的宣示,而恰恰是人类命运的无奈与荒诞。
生活的缕缕颤音
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会发现小说在生活场景的描绘里,总爱穿插音乐来渲染主旨、烘托气氛。这些音乐不仅仅是故事的点缀,而且是生活本身发出的缕缕颤音。比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林黛玉“正欲回房,刚走到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音乐是林黛玉生活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当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她只是觉得“十分感慨缠绵”。等再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已不仅仅是感官的欣赏,而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人物心灵发出的缕缕颤音。作者洋洋洒洒,把人物的情感世界、命运追问、生活意义,全都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显得高贵典雅,不落俗套,又与人物的心境极度吻合,与生活环境的氛围极为融洽适宜。
《红楼梦》里的音乐艺术还是生活的铺陈与延展。音乐能够愉悦心灵,能够为平淡的生活增添无穷的韵味。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制造声音”,生活就是声音的叠加与组合,没有声音的生活是死寂枯槁无味沉闷的生活。《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小说,它的音乐描写就应该成为小说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就不仅要用视觉,更要充分调动听觉,来体验作者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深刻意蕴。音乐的氛围里,我们体验到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荒诞,特别是“秦可卿”死后那“和音奏乐”的排场下面各色人物的表演。音乐在小说里是生命之音、是生活之音。命运无常,生命短暂,音乐是一种巫语。“悲音”是小说贯穿始终的背景音乐,有时候这种“悲音”是通过“乐音”来表达的。《红楼梦》是一部生命“悲音”的大放送,在生活中麻木陶醉的人们,会被这让人心颤的“悲音”所击倒。“悲音”是《红楼梦》的“主旋律”,是对生命“在场”的提醒。《红楼梦》“悲音”从低回细小到高昂粗放的大爆发,使命运之神开始紧紧地叩响了生命的门环,我们听到了无常那肆虐的号叫。在生活的欢愉里,我们看到了“叹人世,终难定”的叵测与诡谲。
生命的空谷绝响
我们研读《红楼梦》会发现,每一回都有着似有实无的音乐之声在耳边及身心周围回荡,仿佛一种生命回音的激荡。寻找声音的发源地,可以明显地感到,从第一回开始穿插的诗歌,成了作品无声的音乐。过去我们只是从作品的诗性色彩来解读这些诗词的功用,实际上它们都是作品硕大的音箱,它们制造的音乐加深着作品浓厚苍凉而又悠长的悲剧意蕴。这些没有吟唱的诗歌,如一把无弦琴,需要读者调动自己所有的音乐,去感受自己哼唱品味这些无声音乐的韵味。即使我们读不懂,也会从直觉中感到小说里那凄凉的“悲音”,直接熏染着身心,诱引着我们深入思考人类共同面对的荒诞而又荒谬的主题。《红楼梦》如果抽掉了这些诗词,就好像由“有声剧”变成一幕“哑剧”,由一幅水彩画变成黑白画,由经典的厚重变成流行小说的轻飘。这些无声胜似有声的诗词歌赋,仿佛就是作品内部发出的生命绝响。人生如戏,如戏般的人生本身就是声音的合奏。《红楼梦》以这种“音乐剧”的独特构成,完成了生命空谷绝响的大合唱。作品气势磅礴恢宏,如一幕幕回肠荡气的生命音乐剧,声音画面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红楼梦》既是一部诗歌体的小说,又何尝不是一部诗歌音乐剧呢?这些言短旨深的诗词歌赋,是作者对人间的恩怨情仇、是是非非发出的深长叹息,是命运之神的一声声乃,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的不二法门,是作品释放思想精神的透气孔。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外语系)
影视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必然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为迎合高收视带来的高收益,降低新剧本创作带来的风险,许多影视剧创作者开始翻拍经典,拍摄了众多的名著改编题材影视剧,例如以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笑傲江湖》(2013)等。在电视荧屏狂轰滥炸的包围下,我们不得不对这种形式的名著改编进行审视。随着电视剧领域市场化的深入,影视剧创作逐渐显示出脱离精英化趋向娱乐化的趋势。刘彬彬在其《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一书中曾提出,当前的电视剧改编应归纳为三类:“照编法”、“整编法”和“创编法”。“创编法”电视剧比较著名的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宰相刘罗锅》等,虽为“戏说”,却是大众文化的优秀产物,传播健康向上的大众审美。“创编”虽有戏说的成分,但这不代表所有脱离原著精神的戏说作品都有艺术价值,这需要我们区别对待。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历年来不乏对其进行的改编,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戏曲,都演绎出了対《红楼梦》不同的审美。为更全面的分析影视剧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笔者选取了影视剧改编中最经典的87版《红楼梦》和2010年的新版《红楼梦》为比较研究对象,试图从经典入手,观照当代影视剧改编中的不足,窥见名著题材影视剧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87版《红楼梦》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组织摄制,由王扶林担任导演,吸收众多红学家的思想精华,历时三年拍摄完成。在内容上,87版红楼梦仅选择以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为蓝本,创作了电视剧的前29集,而后7集则是根据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所著的伏笔、脂砚斋的点评以及众多红学家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内容的研究进行创作的。导演王扶林将主流思想及个人的创作风格与《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相融合,创作出了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精英文化色彩的电视剧作品。在演员选定上,87版《红楼梦》更是举全国之力,创大规模海选的先河,这些经过层层筛选后的演员,在电视剧播出后,因他们深入人心的形象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87版红楼梦凭借优秀的创作思想和演职员的共同努力及卓越的后期制作,成为观众心目中《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不可超越的经典。
新版《红楼梦》在创作风格上沿袭了李少红导演唯美的创作风格,力求展现一种浪漫高雅的诗意景象,这也是整部电视剧最突出的特色。众所周知,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古典名著,全书一百二十回,学术上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先生所著,后四十回遗失,现今流传的《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而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历年来为红学家争论的热点,虽未能尽如人意,但基本上继承前八十回的悲剧精神。并且历代续作版本层出不穷,唯高鹗所续后四十回流传至今,可见高鹗的续作同样具有艺术价值,需要进行辩证的阅读分析。所以在进行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版本的选择就成了首要问题。87版《红楼梦》只选用了由曹雪芹先生所著的前八十回,并且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删改。突出的删改情节有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颇有文采的“海棠诗社”以及与秦钟相关的章节等。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和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内容的影视表达需要借助一定水平的特效技术,但在当时八十年代的影视剧制作条件下,电视剧制作还不具备这种先进的技术,并且这些章节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悖于八十年代我国总体的历史环境。另外,有关秦钟的章节也被认为涉及以及封建的文化糟粕,自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但最可惜的删改内容莫过于“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的有关章节是大观园最繁盛时期的章节,也正处于林黛玉文采诗情的顶峰时期。“海棠诗社”的内容最终还是因资金和技术等因素被迫撤出了电视剧的拍摄计划。但对于87版《红楼梦》,最为观众期待和关注的还是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解读。87版《红楼梦》抛弃高鹗所著的后四十回,采用了众多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结局的安排上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高鹗所著《红楼梦》后四十中,探春远嫁镇海总制;黛玉听闻金玉成姻,焚稿断情悲痛而死;金玉成姻是贾母等人在宝玉疯癫的情况下施掉包计所致;宁府虽遭抄家流放,但最终两府却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大团圆结局;而宝玉最终是在中魁之后随僧道出世。而在87版《红楼梦》中,探春是作为北静王的义女远嫁和亲的;黛玉是梦见宝玉客死他乡伤心惊惧而死的;金玉成姻是奉元妃旨意而行的;荣宁两府最后落得满门抄家,家破人亡;宝玉在被救出铁槛寺后归于“白茫茫厚地高天”的精神放逐……这些情节都与高鹗所著后四十回有较大差距。编剧周岭先生曾说,87版《红楼梦》是“根据人物发展、情节推进的自然逻辑,根据原著前八十回正文的伏线,根据现在能看到的脂砚斋批点的版本,根据《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尽可能合理地把八十回以后部分构想出来。
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缺失,使得87版《红楼梦》还是使观众觉得若有所思。可见,忠实于原著,不仅仅在乎他的内容,还要重视继承原著中深刻的民族文化,不能将名著的影视剧改编视作一场学术盛宴,太过追求学术研究还是会脱离群众的审美要求,得不偿失。相比之下,2010版《红楼梦》在内容上相对于87版《红楼梦》更加符合原著的内容设置,但缺少了87版《红楼梦》对原著的思考与探索。2010年《红楼梦》完整地采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为实现影视剧整体的情节紧凑与连贯,只在少数情节上略作调整。李少红也曾指出她的拍摄原则是“只有删减,没有杜撰”。2010年版《红楼梦》一经上演,被许多红学家赞为是“非常忠于原著”的影视剧改编版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比87版《红楼梦》与2010版《红楼梦》的结尾之后,观众更加倾向于老版《红楼梦》对结尾的诠释,认为这其中蕴含着众多红学家的智慧,更加贴近曹雪芹先生对《红楼梦》的结尾。新版《红楼梦》这种照搬原著的方式不免使观众产生肤浅之感,并且高鹗所著后四十回中的大团圆结局确实不符合曹雪芹先生在前八十回中的描述,从这一方面来看,新版《红楼梦》对后四十回的解读确实缺乏学术上的深度思考。何为名著之“忠诚”?刘彬彬在《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中,对“忠实于原著”的内涵有具体的界定,即“忠实于改编者对原著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对于从长篇小说到电视连续剧的改编来说,还应忠实于电视连续剧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另外,改编还应当忠实于改编者的审美风格与创作意向,使作品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的生命活力,以此促使改编题材影视剧的长盛不衰。
作者:刘培
【关键词】哈斯宝 新译红楼梦 翻译特点 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6-01
一、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特点
哈斯宝是曹雪芹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他不断称赞曹雪芹先生的创作才华,说:“作者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蒙、汉古代文化的熏陶,对于蒙、汉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极为熟悉,喜好音乐和绘画。从其译著的序言、读法、总录和评点文字看,他的世界观以儒家思想为正宗,同时掺杂着佛教、道教思想。
二、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技巧的应用
(一)人物称谓的翻译
在大多数语言中一般有两种称呼格式,即名字和代名词。通常一些特定称谓在文中的展现,只是为了丰富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内涵和反应一定的文化特点,其实如果想要用合适的翻译来完全概括其中的含义是十分困难的。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大多数场合下其家庭成员之间都不使用真正意义上的亲戚称呼。
(二)长者称谓词翻译
这个词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很高,我们举例说明首先我们来讨论“老爷”一词的翻译特点。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来就忘了我了?”(第四回)。在这里的“老爷”指的是贾雨村,英文很多翻译被翻译成“尊敬的阁下”,其实这样的翻译十分的正确。因为在《红楼梦》中很多情况下去贾府做客的客人们要使用“老爷”来称呼贾政,用“大少爷”来称呼宝玉,这些尊称不仅表现了他们阿谀奉承的意图,同时也表现了由于社会地位的原因他们不得不如此。而老爷也是成了一些很多人们口中表示奉承的词语。
(三)回批、回译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回译是在浪费时间,做无用之功。但是其实不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相似、相同之处,是翻译中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而“异化”则主张保留原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把它输入到译语文化中去。“白”与“黑”在蒙汉两个民族中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研究其母语中的意义,把它稳妥地转换到译语中去。哈斯宝精通蒙汉两种文字。他翻译汉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一套审美原则和艺术主张。回译在笔译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习者通过比较中英文的差异了解词语搭配的概念,以此来减少带有中文色彩的译文。哈斯宝的回批,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十分注意地加以评议,有的见解也是十分独到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哈斯宝在分析人物时,透过现象来深入了解人物的本质和面貌,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将汉文作品大量译为蒙古文是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一大景观,其中,尤其是小说的翻译最为繁荣。《红楼梦》中人物姓名复杂多变,各具特点,人们可以从名字看出人物的性别、社会地位、长幼尊卑,而且很多名字看似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文学翻译的发展,又需要蒙汉语言兼通人才的大量出现,民族之间的审美理想等方面的日渐相似,甚至沟通更为密切。各个民族的语言,词义搭配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都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当然,各个民族语言词义的搭配,总是有一些共同性的,这是因为事物都有共同性质。红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许多人偏离了《红楼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却陷入了考证的谜团中去了。在那个年代,哈斯宝就指出了红学研究方面的这种错误倾向:“读此书,若探求文章的神灵微妙,便愈读愈得味,愈是入神;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 作者哈斯宝能够从社会矛盾的高度去理解《红楼梦》最精华的主题思想,把握住了作品的精神实质,这一点高于和他同时代的那些把文学当作猜谜的索隐派的作家。他不仅仅领悟了曹雪芹的创作技巧和情绪表达的出发点,而且能够体会书中隐藏的伏笔的艺术。说:“此书中诗谜小令而下并无一句空话。读时不查,含糊滑过,就可惜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又在有意无意之间处处提示后文”。哈斯宝的关于《新译红楼梦》的翻译技巧研究还需要在今后的进一步学习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结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红楼梦[J].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8):68-80.
[2]哈斯宝. 新译红楼梦[J].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2):35-48.
[3]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55-56.
[4]米克・巴尔.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58-66.
[5]王彬. 红楼梦叙事[J].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9):95-98.
[6]韦恩・布斯. 小说修辞学[J].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6):55-62.
编剧是9个年轻人,最大的30岁出头,最小的23岁。他们是影评人顾小白、编剧柏邦妮、九界网主编青枚、优视中国网红楼频道主编胡楠、策划人张天然、自由撰稿人李雪、中戏戏文系在校生董友竹和刘,以及蔡一玛。因为除了顾小白,全部都是女孩,女孩们就戏称:“小白是宝玉,我们是十二钗!”
年轻编剧们自发地建了一个QQ群,大家不断把自己积攒了多年的红学资料发上去。“我们有时也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宝玉是什么星座?黛玉是什么星座?甚至也会猜测:曹雪芹是什么星座?所以这不太像一个工作组,倒很像一个同学会。”吃着零食快乐地写,轻松地写,忘我地写,激情地写,写出激情。这是一代新人的工作状态。
柏邦妮:红楼梦是一款感触超真的虚拟世界游戏。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是在一次火车上,彻夜不能睡,在火车的厕所门口站着读《红楼梦》。我第一次感觉到我进去了那个世界。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是对自己的一个全新挑战。刚开始去的时候,我也很怀疑自己是否能写红楼的剧本。结果我写了,而且还不错。我觉得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应该欢欢喜喜的迎接所有变化,所有挑战。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我最喜欢王熙凤。从小就是很喜欢她。喜欢她那种生命光彩,那种极端高调,炫耀,其实深有分寸,进退如意的方式,也喜欢她命运中的悲剧感。她是一个杰出的女性。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我觉得读一本书,不是教科书,不会刻意的去学什么。红楼里是有一些人情世故的东西,可是我觉得不是我要学习的。我看任何我喜欢的,我欣赏的艺术作品,都不是为了要学什么东西。如果说我喜欢一个作品,是因为我珍视其中的生命,我汲取的是其中活生生的生命力,以及那些珍贵的心性,生命的痕迹。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这个世上不存在什么理想的女性,也不存在理想的男性。我觉得红楼里的每个女性都很理想:因为她们自己都非常饱满,完整,鲜活。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不管是湘云,还是袭人。你无法想象有这么一个人:有黛玉的灵秀,宝钗的浑厚,湘云的憨真,袭人的贴心。因为
她们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体,是无法萃取其中一个断面的。更加无法揉合。生命本身如此:光影共存。我不相信有任何完美的事物和人物: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残缺。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我不希望人们从这部书中得到什么现实的教益,不管是给什么人。《红楼梦》之所以是《红楼梦》,不是任何妇女生活指南,是因为它超越了这个层面。要得到这种启示,我觉得,是对红楼的降低,实用,庸俗解读。一个艺术品之所以美,在于它无用。有用很可怕。如果要给女人什么意义的话,我希望是:去爱吧,女人!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未婚,爱过很多次。关于爱情,似乎最难忘的都是痛苦,不是快乐。因为痛苦是我们感官记忆最强烈的感受。但是其实还有很多快乐的片段吧。最难忘的也不是什么具体的事,而是一些感觉:你可以像一把伞一样尽情的张开,你的生命欢喜怒放,也包括一些最现实的感觉:如果为自己,你都不肯放下自尊去求人,但是为那个人,你可以。我希望永远在盛放的感情,我希望被精美的爱着,我希望可以永远燃烧,永远在响进行曲。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坚持梦想,爱周围的人,一直到死。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一个小胖姑娘。
你怎么看待自己?
我是咆哮女郎柏邦妮!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亲切,可爱,善良,有智慧和锐气,勇敢,坦率,真诚。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我觉得看文学作品,就像看一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的浑然天成,不可分割,我最近看了《玫瑰人生》,当然好,表演好,剧本好,音乐好,剪辑好,导演也好。红楼也是这样,我难以回答什么最吸引我,如果要说的话,因为它是《红楼梦》――这就够了。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王熙凤。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如果问我谁得到了真正的幸福,那么我觉得黛玉和宝玉都得到了幸福。他们的爱不是孤掷的,也不是荒废的。他们有最美好的时光。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我深切以为:没有!红楼里的女人很有吸引力,她们深具性灵之美,她们具有强烈饱满的个性,所以她们很美。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女人拥有独立,强大,自由,饱满的自我,这就是最有吸引力的女人。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与其同位?没有就算了。
没有。一本书在我心中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问我:哪个爱人和初恋情人占据一样的位置?没有。爱是唯一的,它本身就是特殊的,永恒的。
柏邦妮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八集,分别是:
4集:(7回?;8回)
5集:(9回;10回?)
11集:(21回;22回)
29集:(57回;58回)
33集:(65回;66回)
34集:(67回;68回)
35集:(69回;70回)
46集:(96回;97回;98回;99回?)
张天然:资深策划人。
标题张天然:红楼梦于我,没有词语能够形容
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google之,百度之。比我自己知道的还详细……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小学的时候,老妈某天拿了一套颇古典的书回来给我,外面用什么包着。我没看封面就翻开 来,只看见回目上写着:“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误以为是《封神演义》……嗯,大约就是 这么一回事。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一瞬间就能想起很多与红楼有关的事。如果说影响比较大的话,应该是高中时看到了报纸上连载的《红楼梦真故事》。平面传媒是不可替代的好东西,笑。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多年来读书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一次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领悟这本书,忽然感觉豁然开朗,又是一片新天地。每次被导演教着写戏,都获益匪浅,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红楼梦》里有像样的男人么?大笑!在如此市侩的世界里,兴许,力保石呆子扇子的贾琏 同学还值得我们点一点头吧?至于女子,“红楼”写的是女子,好女孩太多,讲都讲不完。个人更欣赏史湘云洒脱的气质 ,无他,自己不具备阿!再笑。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幼年启蒙,三百千,李杜诗。想来是我资质平庸,偏偏要到“红楼”才真正对诗词发了兴致 。歪歪扭扭的写些打油诗,小文章。尽管“红楼”中有无数做人处事的真理,但对一个小女孩来说,那些美丽的字句才是最值得习学的文本呢。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湘云之才华胸襟,凤姐之精明能干,李纨之抱拙自守……但是,当然这种人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了。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应该说,古今一理,书中所写的那些情感或者心机实在适用于当下。虽然自己年少时懵懵懂懂的感觉很好,并不建议女孩子们个个学的精明无比浑身是刺,但如能体会书中情感,或者可以在自己的感情路上少走些许的弯路吧?
你恋爱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呵呵,有!我自认始终是个懵懂无知的人,相对很多少女尝情而言,一把年纪才开始牵手、约会,其中的心跳体验本身就足够令人难忘了。如果说“希望”得到,那是一种“知己”式的感觉吧?我亦相信,大部分的女孩子总有这种“希望”,所以宝黛爱情才千古传诵。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围院落,有树有草;一张长椅,可以坐下来闲闲的读书……好吧,说到底我只想提前几十年退休而已。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特意收集了一些朋友们的意见,结果似乎不同人眼中的我是反差极大的不同人……总之,我自己是没什么发言权的了。
你怎么看待自己?
有些懒散,又不算非常懒散的普通人吧。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也就是……不算很懒散的普通人吧?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小时候喜欢看那些诗词歌赋啦、螃蟹宴、烤鹿肉啦,后来长大些,更喜欢看那些女孩子们讲话了。女孩子们凑在一起大段大段,都是噎死人不偿命又或者笑掉下巴的长白。真是精彩绝伦!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一本好书的共性,我想就是让人拿起来总是放不下,一读读到三更半夜。即使很多年之后,很多遍之后,无论翻开哪一页读下去,还是一样津津有味。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一本书成书之后,自然有它的构架基础,更何况又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构架基础。既然如此,为何要去更改呢?现在的主、配角构成就是最佳组合啊!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也许是……巧姐儿吧?虽然颇经风雨,毕竟最后有了个安定的生活状态,无论身心都有归宿。这实在是个令人欣慰的结局了。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和女性朋友们聊天,总感觉现在女子身上越来越多的具有了古代女子的素质。也许是现代社会要求女人必须隐藏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那部分古典气质。如能将其释放出来,相信古人今人并无分别。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
如果都是好书,我自然照单全收,这一点上我倒是没有什么偏爱。
张天然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七集,分别是:
3集:(5,6回)
6集:(11,12回)
7集:(13,14回)?
28集:(55,56回)
41集:(81,82回)
45集:(93-95回)
胡楠:
来自四川自贡的女孩胡楠,被称为“红楼美眉”。她12岁开始读《红楼梦》,15岁开始写作,用了12年的时间来圆自己的“红楼梦”。在先后三易其稿后,终于完成了作品《梦续
红楼》,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红学界专家张庆善、刘世德、邓遂夫、杜春耕等都力捧
她。这次她进入新版《红楼梦》担任编剧,还是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鼎立推荐的。胡楠目
前在优视中国网担任红楼频道主编。
网名雨山雪,巨蟹座的属羊女。生长于天府之国古盐都自贡。自幼喜好诗词书画,兼各类童话小说民间杂记。六岁之时曾专事习画,奈何无甚建树。稍年长,兴趣移至《红楼梦》,从此一梦未醒。将笄之年,忽萌续梦之念,至此十余年间,得诸多师友鼓励,三易其稿,终书成一部《梦续红楼》。
红楼梦是凉而彻骨的悟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
六岁,偶然翻到书柜里带有美丽插图的由红研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二十回《红楼梦》。人生的巧合在于,我第一次看的插图是“晴雯撕扇”,第一次读的章节也是“晴雯撕扇”,而多年后的今天,参与新版《红楼梦》的编剧,写的第一集,竟然又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2007年10月的某天下午,毫无征兆的接到加入新版《红楼梦》编剧组的通知。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担任《红楼梦》编剧的体会,断章取义地借用鲁迅先生评价宝玉的一句话,爱博,心劳。爱博,是因为原著字字珠玑,人物生动饱满,取舍难定。心劳,则是重任在肩,不敢稍有亵渎,生怕辜负。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要说起来,喜欢的人其实很多,比如忠心聪慧的紫鹃,直爽灵巧的晴雯,活泼精怪的芳官,不卑不亢的鸳鸯,甚至风趣强势的凤姐……当然,小时候最爱的是黛玉,长大后移情别恋给湘云了。因为欣赏湘云的豁达豪气,快意人生。黛玉是我心中一个很精致的梦,如她般极致的女子,尘世中少有人企及。而湘云,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像她多一些,就能更勇敢更快乐更豁达的面对生活。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得到与失去,叛逆与成长,逃避与承担……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黛玉的才情,湘云的性格,可卿的相貌,凤姐的魄力。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在曹雪芹看来,女性角色所包含的价值远高于男性。因此在他笔下描写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子。而她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却给她们造成了共同的悲剧。因此,抛开时代的局限和烙印,我认为,女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精神世界和人格的觉悟、独立与强大。摆脱对男人情爱的束缚和依赖,不是说不需要,而是有能力需要,有能力得到,有能力享受,也有能力选择、放弃和承担。
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慢慢地陪着你走,慢慢地知道结果。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小小香闺,人影一对。房前翠薇,屋后老梅。厅中藤椅,清茶两杯。架上书垒,几上墨飞。池鱼戏水,梁燕双归。携手并肩,浅笑妩媚。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后,收到鲜花与白眼各若干,结论如下:我有着典型的巨蟹座特征,请参照星座书上对巨蟹座详细、科学的解释。
你怎么看待自己?
一分惜春的冷漠孤僻,两分迎春的怯懦木讷,三分湘云的心直口快,四分黛玉的敏感多愁。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顺其自然。别人眼中的我不一定是真我,而我若做到别人希望的我也不是真我。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我想披着林妹妹的斗篷,笼着宝姐姐的红麝串,嗑着奶油小瓜子,品着梅花雪,乘着画舫,穿过残荷,听着唱戏的女孩儿们清悠的笛声,去翠竹摇曳的潇湘馆月洞窗下烤鹿肉!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吸引我的原因是我一直在思考它为什么就让我以及其他的许多人如痴如醉不可自拔?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每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子,都是青春的主角。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当然是林妹妹了。且不说她有外祖母的溺爱,姐妹们的情谊,紫鹃的耿耿忠心。至少她得到了宝玉完整的爱情和完整的一颗真心。这对于一个视爱情为生命的女孩子来说,是一种温暖的幸福。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娴静优雅。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与其同位?没有就算了。
很抱歉,目前暂时还没有。
胡楠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八集,分别是:
16集:(31回;32回)
18集:(35回;36回)
?27集:(53回;54回)
30集:(59回;60回)
31集:(61回;62回)
32集:(63回;64回)
47集:(100回104回)
48集:(105;106回;107回)
青枚:
陕西人青枚原名苏向晖,是九界文学网主编。自幼聪顽,喜爱文学,入籍深圳,初习金融
财会,入建设银行执业。后辞职向学,远涉重洋,进入新西兰国立怀卡大学学习。曾出版作
品《流云尼玛》、《凤凰的哭泣》、《一步之遥》等。
标题青枚:红楼梦是我随时会吃的饼干
商品名:青枚
通用名:青瓜
成分:凉粉,皇帝命,卡卡饭,总理饭,丞相饭,李白饭,以及其他任何与以上名称有共同
特点的隐性名。
保质期:永不过期……
保修期:永久。
特性自述:花痴的时候,我就是青瓜,虽然偶然会换一个比较正经的面孔说点比较正经的话,那个时候被人称作青枚),但实际上,花痴的本质不可更改。
厂家建议:考虑到以上本质,青瓜做出任何骇人听闻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基本上青瓜属于惰性元素,不容易骤变,最多就是在沸点和冰点之间上下游移,目前来说该物品可以安全使用。如有任何本说明未涉及的非预见性自主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或可能性,请与本公司联系,我们会及时为您的青瓜诊断修理甚至退换。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左右,收到父母送的一套《红楼梦》连环画。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大家都不容易,尤其是导演。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男、女各举一位。理由是什么?
男:疯道士女:探春。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曹公讲故事的手法,简直是天人手笔。故事线的发展,人物关系和性格的表现,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无比精妙。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理想中的女性应该有探春的远见,湘云的性格和老太太的气量。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其实,我反对用现实的眼光或者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因为红楼的世界不属于这个时代,你只有深入这个世界才能充分理解那些人和事。用现代角度现实眼光去解读,就无法真正理解那个世界。你所理解的,永远只能是“约等于”。这只能是速食时代的一种功利的做法。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谈过恋爱,没有结婚。恋爱的整个过程都很难忘,值得铭记终身。我所希望的情感,应该是冷静的相遇,热烈的相恋,宁静的相守。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年中三个月发奋,三个月思考,三个月旅游,三个月学习。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呃,我怎么会知道?
你怎么看待自己?
缺乏自信,努力坚强。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希望别人说起我来会说:她是个好人。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细节,尤其是关于情节的细节。比如老太太吃饭,邢王二位夫人都送来菜,老太太只吃王夫人的菜,而把邢夫人的菜退回去。心都偏到脊背了。又或者,怡红院的格局究竟是什么样的?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细节浩如烟海。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老太太。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老太太。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古代女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嫁人。从出生开始就做准备,真正嫁人之后就全心全意扮演这个角色,直到老死。不是说了吗,做一次不难,难得是做足一辈子。现代女人恨不得各个都是八爪鱼,铁人三项,十项全能。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
魔戒。
或者说是托尔金的中土系列。
极端丰富的细节构建出来的世界,一样令人沉迷。
青枚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九集,分别是:
19集:(37回;38回)
20集:(39回;40回)
36集:(71回;72回)
37集:(73回;74回)
38集:(75回;76回)
39集:(77回;78回)
40集:(79回;80回)
51集:(114回;115回;116回;117回)
52集:(118回;119回;120回)
董友竹:
生于1985年的成都女孩董友竹,白族。是新版《红楼梦》编剧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毕业于成都12中(川大附中),目前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舞台剧创作班在读。
在校时写过一些值得骄傲的东西,但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半年后毕业,会留在北京作一个好好写字的人。
董友竹:红楼梦是一台时光机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
一个同在组里的美工朋友推荐。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同编剧组姐妹们的友谊。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体会多多,五味杂陈,不知该说哪一段。即庆幸又惶恐:庆幸天降大任,能和钟爱之书如此接近;而放了很多爱在里面的东西,怎么触碰,都会觉得诚惶诚恐。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
黛玉。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从小读到大,看到了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痴男怨女;看到自己和自己成长的思想。最单纯的感情也有它深不可测的一面。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黛玉和史湘云的合体吧。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现代女人应该是主动的,可以自己把握命运,可以自由的去爱去恨,去选择去追求,去成功去失败。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单身。
难忘的事:买了一盒百色的彩色铅笔,一支支试用竟然写的全是暗恋的人的名字,等自己回过神来,已经五颜六色的写满一大张纸,那种感觉苦涩又幸福。――龄官画蔷时一定也是这样的心情。
希望的爱情:轰轰烈烈,秘而不宣;就算同死也不会感到害怕的感情。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有人陪伴,但不被打扰,尽情尽兴自己想作的事情。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没有综合过意见,一定很不一样
你怎么看待自己?
缺点是人可以忍受的,优点是特有的。如果还有下辈子,还是选择作自己。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客观一点,无论褒贬。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诗词;残缺美。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还没读过红楼时已经能背里面太多诗词,由诗到书,越爱越深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黛玉。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红楼中有幸福的人?秦可卿吧,虽然早夭,但她生死都在荣宁二府的极盛时期,人生八苦,她最多受了一重,她身后的十二钗,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每一个的结局都令人心碎。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特别羡慕红楼里的女子吟诗对对、联句射虎、鼓琴行令、作赋葬花。这是我们现代女性很少具备的吧――教育背景不具备这种能力,生存环境也不容忍这种雅兴。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
《约翰。克里斯多夫》
董友竹,刘合作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六集,分别是:
15集:(29,30回)
?17集:(33,34回)
?26集:(51,52回)
?43集:(86-89回)?
44集:(90-92回)?
50集:(110-113回)
李雪:自由撰稿人。之前一直做编辑,写写稿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详细说的。
李雪:我不想从红楼梦中学什么
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什么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因偶然的机缘被介绍如《红楼梦》剧组。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创作团队的融洽和友爱令人记忆深刻。
担任编剧,有什么样的体会?
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对《红楼》的新的理解和阅读。
你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谁?男、女各举一位。理由是什么?
黛玉――聪明,有才。
薛蟠――戏不多,但出场的段落都非常经典鲜活。
《红楼梦》教了你什么?
看文艺作品只是当作享受来看的,不太去想从中学习什么。
你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她应该是《红楼梦》中的谁或是哪些人的综合体?
理想中的女性:黛玉、湘云、凤姐,都是。不完美并不妨碍她们是我认为的理想中的女性。
《红楼梦》给现代女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红楼梦》提供了多种女性的范本,对女性了解自身和她人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你恋爱(或者结婚)了吗?关于你的爱情,难忘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什么样的情感?
已婚。我不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人,更长于记忆感觉而非事情。我喜欢比较虚幻一些的感情,尽管不太实际,但是感觉很美好。
你渴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平静、顺其自然、心满意足。
别人眼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这个……不太清楚。
你怎么看待自己?
还好。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
没什么希望,那是别人的事。
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最吸引你?
应该还是人物的性格,塑造极其丰满,百看不厌。
红楼梦吸引你的原因是?
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年纪不大,当时觉的里面人物的生活很有趣。
如果是你亲自导演红楼梦,你将会把谁作为主角?
会有一群主角吧,这是一个群像戏。
你认为红楼梦里面,谁最幸福?
想不出。
你觉得古代女人身上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而恰好是现代女人身上少于具备的。
美感。
在你心目里,与红楼梦同位置的书还有哪些?为什么它们与其同位?没有就算了。
喜欢的书都有自己的位置,《红楼梦》并不比别的书一定要高一些。
以下三位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参加我们的采访,她们编写剧本的情况如下:
李雪在新版《红楼梦》中一共写了五集,分别是:
12集(第23回,第24回)
13集(第25回,第26回)
14集(第27回,第28回)
42集(第83回, 第84回,?第85回,?第86回)
49集(第108回,第109回,第110回,第111回)
顾小白:共七集
1集:(1,2回)
2集:(3,4回)
9集:(17,18回)
10集:(19,20回)
21集:(41,42回)
22集:(43,44回)
23集:(45,46回)
蔡一玛:共两集
【关键词】秦可卿;词义分析;符号阐释;暗示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118-03
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最后一钗,也是压轴的一钗,她在全书所占篇幅不大,却极有分量。秦可卿研究贯穿着“红学”研究的始终,然而引起轰动效应的却是近几年刘心武的“秦学”。刘氏“秦学”使枯燥刻板的红学研究走向大众化和趣味化,但他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了“对号入座”式地分析,其研究方法也未曾脱离索引和考据的窠臼。然而人们通过刘心武开始广泛关注、研究秦可卿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拟从文化阐释的角度对秦可卿形象加以分析,通过对“秦可卿”的词义分析和符号阐释来发掘其深层意蕴。
俞平伯曾经在《论秦可卿之死》一文中写道:“可卿之在十二钗,占重要之位置;故首以钗黛,而终之以可卿。第五回太虚幻境中之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则可卿直兼二人之长矣,故乳名'兼美'。宝玉之意中人是黛,而其配为钗,至可卿则兼之,故曰'许配与汝','即可成姻','未免有儿女之事','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此等写法,明为钗黛作一合影。”[1]又说:“十二钗底结局,八十回中都没有写到,已有上篇这样的揣测。独秦氏死于第十三回,尚在八十回之上半部,所以不能加入上篇中去说明。她底结局既被作者明白地写出,似乎没有再申说底必要。但本书写秦氏之死,最为隐曲,最可疑惑,须得细细解析一下方才明白。” [1]秦可卿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秦可卿的研究对于解开《红楼梦》这个像梦一样的迷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书中前十三回对秦可卿作了集中描写,由她来完成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两次转换。第一次秦氏引导贾宝玉由现实世界进入太虚幻境,接受警幻仙子的规劝,并通过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作了暗示;第二次秦氏托梦给凤姐对书中主要人物和贾府的命运做出预言,并对凤姐发出警戒。可见她是小说虚实转换的切入点,《红楼梦》真假世界的转换正是通过她来完成的。此外,秦可卿体兼薛林二钗之美,“温柔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又似乎黛玉”,是警幻仙子用来警戒宝玉,望其摆脱声色,得脱苦海的工具,是的一种象征符号,是薛林二钗的复合体。因而,对《红楼梦》的仔细品读和对秦可卿的符号阐释与深层探究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秦可卿的词义分析:重情思想与色空思想的二重性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红楼梦》以其复杂的思想,精湛的技法,深邃的意蕴著称于世。文中大量的运用谐音、双关、暗示、隐喻等修辞手法,这一方面使得作品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另一方面又使得文章隐约曲折、晦涩难懂。而秦可卿这一人物更是朦胧含蓄,疑云重重,她的形象关乎《红楼梦》的思想意义、情节走向和主要人物的命运。因而,要想读懂《红楼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响,就必须透过词句的字面义,对其多义性和复杂性加以发掘,以把握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
瑞恰兹在《修辞哲学》中讲道:“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可以激起人们多方面的想像。语言具有柔韧性,不是僵滞的,具有一定的弹性或伸缩性,语言的柔韧性可以传达出'微言大义',把人们的情感和微妙的意思传达出来。文学语言可以'不精确',但必须'精妙',在精妙的语言中,文学的意蕴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文学语言的柔韧性和精妙性是二位一体的,柔韧性是语言的内在要求,精妙性是语言的外在状态,这两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必然构成作品语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2]
瑞恰兹的《修辞哲学》为我们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并为我们阐明了文学语言何以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的内在原因。但他没就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作具体分析,而真正有利于我们批评运用的则是他的弟子燕卜荪的词义分析批评。燕卜荪的《复杂词的结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词义分析批评。其具体操作模式为:选择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多角度分析--通过关键词揭示文本的内在意义(在关键词选择过程中,该词必须是能反映主要人物性格或能概括文章主旨的)。[3]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回前评语说:“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可见“梦”“幻”等字是该书的关键词。又说“本书大旨谈情”,“情”亦当为该书的一个关键词。该书在命名上也别具蕴意,文章开篇即说通灵宝玉产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因受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化,到尘世历炼后重归原处。后与空空道人邂逅,空空道人将石上字迹抄镌一份,传于人世,这便是《石头记》。可见“渺渺”、“茫茫”、“空空”、“大荒”、“无稽”均有深意,关乎文章主旨。纵观《红楼梦》全书,皆围绕“梦”、“幻”、“色”、“空”等字行文。故空空道人在看过《石头记》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故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空空道人的转变实为宝玉的转变,情僧者,即为宝玉,盖“情”“色”相连,“僧”“空”相随。故全书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阶段:空——色——空。本书首回追溯故事本原时交待,宝玉(顽石)为女娲炼石补天时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而“青埂”谐“情根”,则情根生于大荒无稽,故色生于空。宝玉本为顽石,后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化而惑于色,情由色生,遂历人世情缘,悟诸法空故得脱苦海,遁入空门,重返故地。所以宝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石——玉(人)——石。
倘若曹雪芹悟彻菩提,随缘而化,《红楼梦》就会变成一部令人乏味的佛法讲经。但曹氏在一开始便指明全书的主旨“大旨谈情”,而其目的则是使世人明白,“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而使其泯灭”,故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可见曹氏是重情的,而“情”却不可常久,作者陷入了“重情”思想与“色空”思想的二重矛盾中,因而作者写下了本书,使闺阁昭传,人情永驻。
在“情”与“空”的问题上,秦可卿这一人物显得极为重要。秦氏的重要意义在于自身所涵盖的重情思想和色空思想的矛盾,因而发掘秦可卿的深层意蕴就显得极为重要。“秦可卿”谐“情可亲”,又谐“情可轻”,在全书中关于情的两种态度对立的集中在秦氏一人身上。“情可亲”对应的是一种重情思想,而“情可轻”则对应的是一种色空思想,重情与色空的二重矛盾贯穿着《红楼梦》全书,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初试云雨情,重情思想大于色空思想。《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打算“以声色警其痴顽”,希望宝玉能感悟到“情”的虚幻与无常。于是,她殷勤接待宝玉,让他品仙茗,饮仙醪,闻仙曲,狎仙姬,而该仙姬正是警幻的乳妹,名兼美,表字可卿。可卿在这里作为一种的虚拟符号,对宝玉起着鞭策与警戒的作用。本来警幻是要宝玉通过可卿领略仙闺风景也不过如此,何况尘世风情?然而宝玉初试云雨,而黛玉、宝钗、湘云、袭人、晴雯诸芳正盛,宝玉情入膏肓,不可自拔,哪里知道“情之为物,可轻而不可亲”的道理。于是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与秦钟惺惺相惜,与香怜、玉爱等美男交结,每日“以目传情”。在元妃省亲之后,宝黛二人的爱情也由萌芽走向成熟,对众姐妹也是呵爱备至。可见,在这一阶段里,重情思想节节胜利,完全压倒了色空思想。
第二阶段,贾宝玉听曲文悟禅机、识分定悟情缘,夹杂于诸钗当中,左右为难,苦不堪言。这一阶段更多体现的是宝玉在重情思想与色空思想中的踌躇与彷徨。第二十四回薛宝钗过生日听戏一节,宝钗为讨好贾母而点了一出《山门》,其中一曲《寄生草》中有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戏罢后,史相云无意间打趣了林黛玉,宝玉怕黛玉憎恶湘云,故向湘云使眼色,结果湘云不领情,反迁怒于宝玉,黛玉亦因宝玉关心湘云而生气。宝玉夹在二人当中饱受怨气,左右为难,因有感于曲文《寄生草》中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调寄《寄生草》言:“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人。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又作一偈语,微露禅意:“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由于此时贾府势力正盛,宝玉与诸钗势同鱼水,所谓的“禅机”不过是不顺心时的一时感喟,因而悟得不彻并受黛玉奚落。但是,色空思想在这里已初露端倪,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第三阶段,贾宝玉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看破红尘重返故地。这一阶段应证了秦氏在梦中向凤姐所作的谶语:“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宝玉是倾慕尘世繁华才托渺茫二仙把他携入人间的,然而现实当中他所处的贾府却是一个充满肮脏浊臭的封建贵族家庭。在短短几年里,贾宝玉和众女性在大观园内得到了短暂的快乐和宁静。好景不常,贾府在宫廷倾轧中一败涂地,大观园中众多的美丽女性随着贾家的败落死的死,亡的亡。正如《飞鸟各投林》所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宝玉在家族破败,众姐妹死伤殆尽中见证了人生的无常和情缘的不可持久,感悟到“情之为物,可轻而不可亲”的道理,最终色空思想压倒了重情思想,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情的两种态度——重情思想和色空思想对立地贯穿全书的始终,只是各个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秦可卿虽然早早的离开我们的视线,但她自身所包孕的思想却纵贯全书。
二 秦可卿的符号阐释:走出索引的窠臼
秦可卿在全书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她的符号义上。她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她是薛、林二钗的合影,是声色的一种象征符号,小说通过她在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梦中,完成了现实世界向虚幻世界的两次转换,一方面对宝玉起警戒和规劝作用,另一方面对书中主要人物命运起一种隐喻和暗示作用。关于秦可卿的研究,无论是早期红学的王梦阮、沈瓶庵,还是标榜“秦学”的刘心武,他们的研究方法都不曾脱离考据和索引的窠臼。他们把秦可卿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了“对号入座式”的分析,把曹雪芹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简化为宫廷倾轧的政治悲剧。王国维曾在《红楼梦评论》对索引派作了如下批评: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现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4]
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全体人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共性,现实中的个体自不免与之相仿佛,然而煞有其事的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作现实生活中的人来看待就背离了美学原则。论者以为秦可卿研究的意义不在于猜谜式的索引,而在于她的符号学意义所蕴涵的对全书的隐喻和暗示作用。因而要读懂秦可卿就必须对其形象作符号阐释,通过符号阐释来发掘其深层意蕴。
林方直先生的《红楼梦符号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运符号学阐释《红楼梦》的范本。他认为:“《红楼梦》中有许多符号化人物。所谓符号化人物,是说该人物只是某种概念或某种特性、或某种品格的抽象,一直抽象到最单纯的形式符号。”[5]
秦可卿正是这样一个符号人物,她是薛林二钗的复合体,是王熙凤的一个参见式符号,又是声色的一个象征符号。
美国符号学的奠基人C.S.佩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种类型。有肖像式的(icomic),符号以某种方式与它所代表的东西相像;参见式的(indexical),符号以某种方式与符号所属的东西相关联;象征式的(symbolic),像索绪尔所说的那样,符号只是任意或按照习俗与它所指的对象联系起来。[6]
秦可卿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同时符合这三种符号类型。《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幻境中的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又似乎黛玉”,由此可知秦可卿是钗黛的合影,这便是肖像式符号。而秦可卿和王熙凤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她们分别是宁荣两府的“管家”,在操持家务时均兢兢业业,持家有道,并受到了长辈的赏识,第十三回秦可卿死时给凤姐托的梦,更能体现出她是王熙凤的一个缩影。从文中秦氏给凤姐的托梦,我们可以得知三层意思:第一、婶侄交厚,向凤姐话别,并对其发出警示信号;第二、向凤姐阐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暗示了贾府必然败落的命运;第三、为家族的延续,向凤姐出谋划策,以希能于荣时筹划衰时的世业,以保家族永全。贾府合族妇女何止数百,掌权者也有十数人,而秦氏独托梦于王熙凤。盖因秦、王二钗均是:“脂粉队里的英雄”,秦氏的这番识见恐非凤姐能及,秦氏在凤姐梦中的出现实则为王熙凤形成一个参照。可见,秦可卿是王熙凤的一个参见式符号。《红楼梦》第五回秦氏判词首句云:“情天情海幻情身”,它实际上是说,秦可卿来自情天,去至情海,她只是“情”的一个幻影,一个象征符号而已。她本是警幻仙子用来规劝宝玉,警其痴顽,望其跳出迷圈,步入正途的工具。是以,警幻才对宝玉说:“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风光尚且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秦可卿在太虚幻境的出现意在警戒宝玉,望其感悟“情”的虚幻与无常,然后脱离苦海。论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有详述,这里便不再细讲。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形象最为单薄的一钗,她的意义不在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在于她是解读《红楼梦》全书的一块敲门砖。秦氏体兼薛、林二钗之美,实为体兼精神与肉体之美。贾宝玉所爱的是林黛玉,而他的配偶却是薛宝钗。他拥有着和林黛玉的精神之恋,却始终无法走到一起,拥有着薛宝钗的肉体,却始终貌合神离。正如《终身误》所言:“眼望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的悲剧。贾、林、薛的爱情纠葛始终是一种灵与肉的冲突。而秦氏则不然,她作为一种“”的象征符号,在梦中与宝玉完成了精神与肉体的融合。但是,秦氏的早夭,实则暗示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精神和肉体的冲突和有始无终的爱情悲剧。
秦氏与凤姐素日交好,她临死时给凤姐梦中的托辞,不但是凤姐悲剧命运的暗示,“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更是以隐喻的方式为贾府和诸钗命运作了谶语,它暗示着贾府在历尽三年“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奢靡生活后,在宫廷倾轧中一败涂地。“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贾府中的众多美丽女性也随着贾家的颓败各奔东西,死伤殆尽。正如秦氏在梦中与凤姐所言:“你如何连这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然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关于秦可卿的象征意义,她的判词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隐含了大量的符号信息。首句便点明了她的象征式符号意义。上文已有详述,这里便不再赘叙。第二句历来颇有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它暗示了秦可卿的不贞和与公公贾珍的私通。秦可卿在书中固然有的一面,但是以“不贞”对秦氏加以简单否定,实际是对全书的一种误解。倘若秦氏不贞,无一足取,何以在秦氏死去时,“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论者认为,“”在这里当以“泛滥,无节制”讲。因为秦可卿只是“情”的一个象征式符号,它包含了人类的“爱情”、“亲情”、“友情”、“恩情”诸种情感,当然也包括“”。“情既相逢必主”实则是指人类普遍的精神内质,人类一旦放纵的野马,便如同洪荒的巨流一样难以节制。这么一来,该句实际上指得是人类无节制的情感,亦即对人世情缘的贪恋。三、四两句指贾府的祸端并非荣府的宝玉,而实为宁府的秦可卿。怎么会是秦可卿呢?传统的学者认为,致使贾府破败的祸端在宁府的贾敬、贾珍父子。作为宁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敬只是一味的好道,抛下家业不管,交给只知寻欢作乐,极尽声色之能事的儿子贾珍,自己和道观的道士整日泡在一起。所以《红楼梦》第五回关于秦可卿的曲子《好事终》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这实际上采用的是传统的从外部环境--即政治、经济、文化对人物或作品进行评批的方法。贾氏宗族的败落固然有贾敬父子的责任,然而东西两府奢靡者何止贾敬父子,传统的评论者多把罪责归诸二人,则显得不近人情。实际上,作者在贾府破败的问题上作了形而上的思考,所以才安排秦可卿这样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以隐喻的笔法暗示出贾府败落的根源。这样,从人类的内宇宙,即情感、心理、思想对秦可卿及《红楼梦》进行批评就显得意义更为重大了。《好事终》还说:“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根本”、“宿孽总因情”,这很明显说的是秦氏是败家的根本,因为秦氏是“情”的象征符号,人类对“情”无节制的贪恋与痴迷才是诸种痛苦与不幸产生的根源,贾家败落的原因就在于此。秦氏托梦给凤姐时便暗示了贾家败落的必然性,凤姐对此曾抱有幻想:“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对凤姐的幻想报以无情的冷笑:“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然而,王熙凤与贾氏人众究竟没能放开“人世情缘”,在权力与欲望的泥沼中愈陷愈深,终于走向败落。
秦可卿的符号学意义就在这里:她不但暗示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及王熙凤与其他重要人物的悲剧命运,还从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揭示了贾府败落的内在原因。作为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索引的实质是本事论,它采用实证的方法,把文学作品看成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自传或他传,因而无法从人类的精神层面探求秦可卿的美学意义。要使秦可卿研究深入持久地走下去,就必须得从索引的窠臼中走出来。
秦可卿的深层意蕴在于:她是一个集肖像、参见、象征为一体的综合性符号,“情”的象征意义与重情思想和色空思想的二重对立赋予了秦氏永恒的魅力,秦可卿研究在现代和未来都会是红楼梦研究的热门话题。
参考文献
[1]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1.165
[2]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4-165
[3] 吴学先.燕卜荪的词义分析批评 [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1.135-136
[4]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19-20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人物性格;写人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与其它三者不同,是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在对人物性格的展现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人技巧。这些写人方法对于我们现作来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在品位红学艺术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借鉴。下面结合自己读《红楼梦》的一些感悟,对其女性主义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红楼梦》概述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内容和情节有其他三者不同,其描写的重点是一个大家庭的平常生活和在这种看似和谐表面下的家族斗争。我们在品读《红楼梦》时看到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里的打打杀杀,也不是天外神话,是在一种柔情描述里的诗情画意。一般的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间冲突的描写来使人物鲜明的性格得到展示,但《红楼梦》更多的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叙述,这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但在作者笔下却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并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谓是入木三分,我们不得不称赞曹雪芹写人手笔的高超。
二.《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特点
1.林黛玉的女性特点
在对林黛玉的介绍首先是借助于其他人看见黛玉时反应 “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接着又借助于宝玉见到黛玉时的反应“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将黛玉的形象借助于他人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在贾宝玉还没有出场时,首先是他的母亲王夫人对其日常的一些行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黛玉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描写,借助黛玉对宝玉的推测,丰富了宝玉的形象,在贾宝玉出场后,又借助于黛玉对其的观察,借助于黛玉之眼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完整的描绘了出来。对于王熙凤的出场介绍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在其没有出现之前,曹雪芹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透漏,在他人进行谈话的过程中,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到。
2.不同阶层的女性特点
在第六十五、六十六回,兴儿生动的向尤氏二姨介绍了平儿、王熙凤、迎春、探春、贾宝玉、薛宝钗以及林黛玉等的性格特点,兴儿本省是一个下等奴仆,其形象朴素,讲话幽默风趣,在介绍的过程中不仅使读者对其所介绍人物有了更好的了解,还准确的认识了兴儿这个角色,一举两得。由于主要是对王熙凤的介绍,所以这可以看作是从侧面对王熙凤这个角色的具体展现。通过兴儿的介绍,人们对其在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有了了解,滤清了其余他人之间的矛盾,了解到了她为人的刻薄,对其人物的品性有了认识。在其他的回合中,对于王熙凤人物性格的描写主要是一种含蓄的方式和一些褒扬的写法,有时还借助于一些与其相关事情的描写。通过兴儿的描述,使大家对王熙凤有了整体而清晰的认识。兴儿这部分在书中没有占用过多的字节,但是却完整的呈现出了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红楼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手法
1.铺垫烘托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中的人物,其性格十分丰满,内心活动也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人物的真实性,曹雪芹在书中运用了较多的烘托写法。他运用自己精湛的语言艺术,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场景和人物。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较多,其文章结构十分复杂,内容较为丰富,要想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描写是不可能的,曹雪芹为了使人们清楚的认识每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中使用了大量的铺垫和伏笔手法,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人物的具体形象。从书的整体上来看,前五回可以说是对人物描写的一个铺垫,在当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都逐个出场,其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展现。在他们的出场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铺垫手法。在《红楼梦》中关键人物,在其出场时,几乎都是用来铺垫的写法,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通过大量的铺垫,使得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大幅度减少,只需简单的介绍。
2.正反结合
如对于薛宝钗和王熙凤,曹雪芹对他们有着明显的贬意,但是在文中大部分时候是对其的褒奖。作者通过在关键处设置暗点以及通过一些非主要的情境,将自己的真是情感进行表述。例如在金钏之死的章节中,描述了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同情和安慰,并且主动献上自己的衣服,表面上是对薛宝钗的赞扬,但实际上是对其虚情假意的批判。
总结:通过对《红楼梦》写人艺术的分析,曹雪芹在写人的时候在平凡中进行创新,整本书中都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此外还加入了一些神话色彩。使得每个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种写人的艺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读和借鉴。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红楼梦》写人艺术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具体,要想更好的做好红学的研究,最大程度上发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还需更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梁归智.曹雪芹“写人”的二纲八目与痴、常二谛、三象合一[J].晋阳学刊,2012(3):65-66.
[2]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但是由于语文本身的特性,语文课程改革并不顺利。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和特性,尤其是我们现在课程中,传统文学比例持续下降。不仅降低了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语文这门科目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学习中我们要积极扩展语文课本的文学性,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文学性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语文学习更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单我们在人文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要结合现在的语文教材,转变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注重人文素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扩展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反复考证,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有必修课文还有选修课文,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非常高。比如高中人教版语文选择了有几篇《红楼梦》的选集,即《黛玉进府》、《宝玉挨打》、《香菱学诗》、《诉衷肠》、《抄检大观园》。《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这五篇文章只是这部鸿篇巨作的冰山一角,红楼梦大大小小的人物有几百个,以及上千首诗词和多个经典场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学习课文上几篇文章,是无法真正解读作者的意图。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要阅读《红楼梦》这本小说,了解这篇小说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自身的遭遇,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让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这样即便有助于扩展我们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当下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
二、扩展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中国文化记录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等品德,是封建社会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儒家经典也被誉为国学。四书五经更是历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科目,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比如北宋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研究儒家文化主要作品。但是目前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学生仅仅只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而缺乏对它更深层次的了解。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增加了传统文学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混乱。比如人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上册是春秋时期文学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到下册的时候,就有战国时期的《离骚》,高二上册是李白的《蜀道难》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材的设置比较混乱,学生一下子从春秋到唐朝然后再回到战国时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设置一个学习课程表,以时间为轴,将课文从春秋到战国、先秦文学,再到唐宋诗词,元曲,按照时间表格,将课文梳理一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字表现形式和含义的变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古代文学,提高学习传统文学的兴趣。
三、开发语文教材的资源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变得功利化,很多学生学习语文、背诵诗词,分析诗词中的意境,诗人的表现手法,纯粹只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这完全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学性、思想性和结构展现艺术魅力的,而不是几句话就能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尽量避免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去解读文章,而应该尝试从艺术性、文学性的方式去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风格和艺术形式,从而发现语文的魅力。课余时间,学生还应该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作品,了解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些伟大文学家的作品。
四、结语
语文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同时兼顾哲学、历史、政治的一门人文学科。语文的文学性是它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区别。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之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从而得以全面发展。
关于“空”之中国美学片断
老子最看重什么——恒,反,抑或其他
《易经》在越南的流传、翻译与影响
《文心雕龙》书名再解读
《金瓶梅》翻译史略
略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元宵叙写
柏林皇家图书馆所藏第一部《红楼梦》的来龙去脉
三国之间:翻译巨匠与中、英、日跨国文化关系
《红楼梦》霍克思英译的言语风格动态对等
改编乎?抄袭乎?——评王国振《红楼梦》英文改编本
《红楼梦》版本研究的思考
金启孮先生为周汝昌先生题写女真文“红学旗帜”发微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悲美”之纲要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他乡琴奏故国曲——法国华裔作家山飒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中的陌生化策略
《虞美人草》在中国的传播
契丹语的元音长度——兼论契丹小字的拼写规则
21世纪以来国内契丹语言文字研究述略
《钦定辽史语解》中的唐古特语
木卡和绵虒羌语格标记对比分析
论苏美尔语校园文学《学校之日》中的教工
汶川县绵虒镇羌族语言生活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儒家典籍“四书”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
19世纪《教务杂志》对中国道教经籍的译介
雷慕沙与《道德经》的译介
从符号学角度的文字分类看彝文的性质
从纳西东巴经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关系
古壮字的发生与壮族原始图画及刻符
东巴文合文与会意字、形声字的异同
巴尔福《庄子》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探析
儒家典籍“四书”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
为何科学,如何科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科学主义审查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论维特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人性扭曲的病理标本:《连城诀》中的人性分析
基于谓语语义范畴的日语ニ格语义分类之考察
中日两国“性向词汇”的比较研究
试论汉语和日语中“素”/「素的意义用法
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共现的汉语限定词短语研究
日语汉字的音读与汉语读音的辅音对应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隽研究员访谈录
再论刘勰与classicism——兼及王和达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
《文心雕龙》(26篇)《神思》汉译法及其思考
妙手译文心——评陈蜀玉《〈文心雕龙〉法译及其研究》
中国大陆学者的尝试:《文心雕龙》法译述评——以陈蜀玉译本为例
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结构顺序——汉英对比的认知研究
道家、禅宗对中国古代绘画和当代非具象绘画的影响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以不同的主题解读文本内容
1.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灭亡
贾氏家族衰败和枯竭,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衰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贾氏家族一家所折射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没落。
2.对封建家长制的诅咒
宝黛的爱情悲剧,晴雯的病逝,司棋的撞墙,金钏的跳井……都跟贾母、王夫人、贾政的专横独断、凶狠残忍有关。正是他们断送了宝黛的爱情,葬送了宝钗的青春、毁灭了晴雯等如花似玉的姑娘们的美好生活。
3.对个性自由、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宝玉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情弱者,敢摔玉,敢诅咒科举,敢蔑视权贵,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已折射出他身上的自由个性,敢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情,对龌龊世俗的抗争(虽然这抗争的力量很微弱)。
4.对女性的赞颂和同情
晴雯的刚烈,金钏的纯净,宝钗的聪颖,湘云的天真,体现的是她们美丽的外形,纯净的心灵,高尚的灵魂,让我们对女性重新审视。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人物性格
1.个性化的语言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我来迟了”,看似歉疚,实则道出“我”繁忙无比,突出“我”的重要性,“不曾迎接远客”,当然知道是老祖宗无比疼爱的外孙女,恭迎黛玉?分明是恭维贾母!这恍若惊天炸雷的笑声,突显其放诞无礼,轻狂无比!
2.照应,对比、衬托手法
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当黛玉反问贾母姊妹们读什么书时。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宝玉问及黛玉读书一事时,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种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看似黛玉前后矛盾的回答,恰恰突出黛玉“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见微知著,抓住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更能把握人物的
性格。
3.个性化的动作
“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雪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众人对贾母的“搀”既突出她年岁已高,更突出贾母众星捧月的独特地位;一个“迎”字把亲人相见的那种激动、亲热、急切的心态表现了出来;一个“搂”字把贾母对外孙的疼爱、喜悦、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个性化的服饰
王熙凤一出场:“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穿红着绿、大红大紫、艳而俗、美而恶,独得贾母之宠,恃宠弄权,俗不可耐,自恃与众不同的“泼皮破落户儿”跃然纸上。
三、含英咀华悟佳句――以不同的方式解读文本语言
1.遣词造句
刚进大观园时,一座青翠假山作为屏嶂遮景挡在前面,“叠翠”“锦嶂”“赛香炉”“小终南”等题名虽能扣住假山特点,终是过于直白,且有喧宾夺主之嫌,此山并非大观园主景,不过是作为屏嶂以突出园子的深邃清幽,终题以“曲径通幽处”,此种遣词造句,因景赋辞,因事造文倒也给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诸多启迪。
2.铺陈排比
《芙蓉女儿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通篇的排比句式,华丽非凡,文采焕然,突出了晴雯的美丽容颜、冰洁气质、高贵品性,充分表达宝玉的敬慕喜爱!
3.引经据典
十二钗正册写钗黛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停机德”出自典故《乐羊子妻》,乐羊子外出求学未果,妻子停下织布机,并剪断织了一半的布匹,规劝丈夫求学。这是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称“停机德”,暗指薛宝钗。“咏絮才”:谢安聚家人咏诗,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后称谢道韫“咏絮才”,赞女子咏诗的才华,暗指黛玉。此种解读,既丰富扩展了阅读内容,又批文入里,掌握更多的古典文化知识。
四、苦吟深究方得趣――以不同的隐喻解读表现手法
1.双关手法隐喻
在一个特殊时代,曹雪芹写《红楼梦》得用曲笔,以巧妙的隐喻达到目的,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好一个“贾雨村”:假语存抑或假语真?正应了文中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是这个名、这个人,才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荒唐和可笑!
2.比喻手法隐喻
十二钗中迎春的画册及批语: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以恶狼比迎春的丈夫孙绍祖,恰当又深刻揭示忘恩负义之流的可憎面目。
3.以小见大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