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麻疹的护理措施

麻疹的护理措施

时间:2023-05-30 10:2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麻疹的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麻疹的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了麻疹并发重症肺炎22例患儿,在给予患儿及时的抢救治疗的同时,予以所有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鉴于护理干预对患儿的治疗都具有显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22例,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有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4±0.15)岁。给予所有患者入院ELISA法检测之后,所有患儿的麻疹抗体均呈现为阳性,已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而确诊是麻疹,再给予所有患者胸片检查后,显示出重症肺炎的症状。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3例患者出现脑水肿,12例患者出现高热症状,并且伴有严重的咳嗽、头痛以及喘息等临床症状。而有19例患者是在第4d的时候出现的皮疹,表现为淡红色,于耳后、额部、发际处最为多见,并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直至手心、足底。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均符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给予患儿发热护理 由于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通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而如果高热长期不退,就可能会出现惊厥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到患儿生命。出诊期,体温上升可达40℃,所以要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4h/次,必要时测体温1次/h,并采取温水擦浴或温水沐浴以及减少被盖等物理降温措施,并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患儿,必须谨慎的使用退热剂,并且不能使用冷敷,或者是酒精擦浴的方式[1]。通常情况下,经发热护理后,患儿的体温都会逐渐下降,但是为了防止因体温下降过快而影响透疹,应使患儿的体温保持在正常状态。而针对高热持久不退的患儿,必须给予实施药物降温,可以予以外用小剂量的退热剂,或者是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就能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给予患儿降温同时还应让患儿多饮水,按时进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无刺激性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少量多餐。

1.2.2给予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确保患儿的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是实施抢救措施的关键环节。给予患儿行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并定时进行叩背,2h/次。予以口服适量的化痰类药物,3次/d,连续服用5d。同时,为了防止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必须及时予以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给予患儿行雾化吸入配合溴环己胺醇[2]。②吸氧护理:根据患儿的呼吸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的面罩吸氧,或者是鼻管给氧。面罩吸氧时的氧流量为5~6.0L/min左右,而鼻管给氧时的氧流量为1. 0~1.8L/min左右。在给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呼吸、心率以及意识、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再对氧流量或给氧方法做出适当调整。

1.2.3给予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定时查看并记录患儿的瞳孔、意识、血压以及心率等。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治疗。②药物护理。由于强心剂有效的减轻患儿的心脏负荷,因此可以在医师的医嘱下给予适量的强心剂。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的尿量,确保每小时尿量能够达到20ml。并严密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针对使用洋地黄制剂的患儿,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早搏以及心动过缓等症状。

1.2.3给予休克患儿的护理 针对出现休克症状的患儿,应予以行中凹,观察患儿的回心血量,并及时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补液,合理调整液体速度,使患儿微循环得以改善。同时,给予患儿使用强心剂,以头孢哌酮联合葡萄糖注射液行静脉注射,2次/d。

2 结果

经我院护理人员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实施,有21例(95.45%)患儿已成功治愈出院,有1例(4.55%)患儿因治疗无效后死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传染性。麻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等。当患上麻疹后,患儿的皮肤上会长出红色的斑丘疹,颊粘膜上也会出现麻疹粘膜斑,而且麻疹退去后,还有色素遗留沉着,并伴随着糠麸样的脱屑[3]。针对麻疹患儿,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就可能会引起诸如重症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重症肺炎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早期的肺纹理会明显的增多变粗,且在两肺下野的中内带迅速的长出双肺弥漫性网格状斑片状的阴影,给予肺部听诊后会发现湿性的音,且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患儿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

本院将22例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具体病症与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21例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因治疗且抢救无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此可见,给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综述,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率,对患儿的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缌惠,阮启荣,柳克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婴幼儿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3,05(03):226-227.

第2篇

[关键词] 麻疹;患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098-02

麻疹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1]。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表现。大多数在儿童期发病,在麻疹疫苗接种之前,8个月内患儿由于受到来自母体胎盘抗体获得保护而很少发病[2]。近年来这类患儿发病又有增多趋势,现对我科收治的76例麻疹患儿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3~5月收治的麻疹患儿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个月~2岁;其中,45例8月内未接种麻疹疫苗;有明显接触史20例。76例患儿均有发热,41例体温在38.5℃以上,最高体温40.1℃。皮疹为典型充血性皮疹,按出疹顺序出疹,有结膜炎等症状。其中并发肺炎28例,心力衰竭7例,脑炎2例。

1.2 护理措施

1.2.1 病情观察小儿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快而复杂,且麻疹并发症多而重。因此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变化。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出疹及退疹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出疹期如出现透疹不畅、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加剧、鼻扇、喘憋、发绀、肺部音增多则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可致心力衰竭;患儿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为并发喉炎的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的表现;有些患儿还可导致原有结核病恶化。如出现上述表现应予以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2.2 高热的护理麻疹患儿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或继发感染有关,高热期间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防止高热惊厥。测体温时加强监护,防止体温计破损,造成患儿损伤,忌口腔测温。体温在39.0°C以上先给予物理降温,可用32~34°C的温水擦浴四肢,使皮肤充血,可退热,又可退疹。忌捂汗、忌用酒精擦浴、冷敷等强行降温,防止体温骤降造成虚脱,影响皮疹透发而导致并发症[3]。衣被穿盖适宜,出汗时及时用软毛巾擦干,更换衣服。

1.2.3 皮疹的观察与护理本组所有的患儿均出现皮疹,在发病的1~7 d开始出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颈部,24 h内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上肢,第3天延至下肢及足部。皮疹为暗红色充血性皮疹,部分融合成片,在发疹前24~48 h出现口腔麻疹黏膜斑,80%患儿累及整个荚黏膜并蔓延至唇黏膜,于出诊后1~2 d后消失[4]。皮疹的观察,首先注意皮疹的色泽分布,进行性增多或突然隐退等现象,若按顺序出疹,色泽鲜红,鼻尖、耳廓至手心足底均有皮疹,说明预后佳。若皮疹呈暗紫色以及突然增多或隐退,应考虑有肺炎等并发症发生,若皮疹进行性增多并融合成片或出现出血性皮疹者,提示病情严重,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护理上注意保持皮肤与床单清洁、干燥,内衣柔软宽大,勤换洗。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 次(忌用肥皂),腹泻儿注意臀部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注意防止烫伤),以促进血循环使皮疹出齐、出透,平稳渡过出疹期。

1.2.4 五官护理麻疹患者眼分泌物多,加上患儿经常用手揉搓,易造成眼部感染,因此室内光线宜柔和,勿揉眼睛,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滴入抗生素眼液或涂眼膏(动作应轻柔,防眼损伤),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另外,患麻疹时鼻腔分泌物易形成干痂,阻塞鼻道,不仅影响通气,而且易引起鼻腔、鼻窦及中耳的化脓性感染[5],因此告知家长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患儿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麻疹高热及代谢增强,食欲减退,口腔中治病菌容易繁殖,易形成口腔炎,应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温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温开水或朵贝液含漱[6]。口腔溃疡者,可用口腔炎喷雾剂。嘴角干裂者涂石蜡油或4%硼酸软膏。

1.2.5 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避免患儿直接吹风以防受凉),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尽量保持安静,使患儿能充分休息。如患儿有畏光,则光线要柔和,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儿宜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 d,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d。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 d。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 h,减少探视,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 min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或健康易感者。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为提高易感儿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 d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患儿后2 d内接种有预防效果[6]。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可以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日1次静点。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1.2.6 饮食护理急性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因维生素A消耗多,应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发热时多喂温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长作好饮食护理,无须忌口。

1.2.7 心理护理由于家长相关知识缺乏,对患儿的病情、治疗、隔离、预后以及传染情况不了解,会产生急躁、焦虑、担心等心理反应。医务人员应耐心向家长讲解麻疹的有关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解释隔离的重要性,检查患儿的免疫程序,督促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加强关怀照顾和有效的沟通,对患儿要保持友好的微笑,通过亲切的手势、动作、抚摸等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 结果

通过对76例患儿麻疹的精心治疗和周密的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麻疹的治疗并无理想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婴幼儿麻疹发热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本组7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且平均住院时间短,仅为7 d,这与笔者加强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有关。因此笔者建议婴幼儿麻疹在抗炎、抗病毒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监测体温、合理退热、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这样可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提高患儿救治率。另外,鉴于小于8月龄患儿麻疹发病增多,已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建议将首剂麻疹免疫接种时间提前到6个月,甚至4个月[7],可以有效预防麻疹大范围流行,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杨智宏,王晓红,朱启.上海地区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1(25):25-28.

[2]宋丽君,张交生,常桂芳,等.长春地区319例儿童麻疹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7):572-574.

[3]徐继国,胡绍欣.小儿麻疹的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7):198.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53.

[5]朱洪琪,郭晶平.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225.

[6]魏兴武,苏黎,叶永青,等.婚前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24-925.

第3篇

【关键词】麻疹,护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85-0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近年因超生及麻疹疫苗漏种等因素,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其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全身皮疹,可并发喉炎、肺炎、心肌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笔者总结了45例小儿麻疹的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45例儿童麻疹。男36例、女9例。年龄4月~6岁,平均18月。患儿均有发热、38.1~41℃,精神差,皮疹,上呼吸道卡他症状;9例有麻疹粘膜斑,2例并发喉炎,肺炎16例,心肌损害14 例,肠炎1例。所有患儿经疾控中心采样病毒检测证实为麻疹。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立即予以呼吸道隔离,与家属沟通,精心护理,配合医嘱积极抗病毒治疗,证实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营养心肌,口服维生素A,积极补充液体入量及口服中药治疗。

1.3 结果 45例患儿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与家属积极沟通:患儿入院后立即告知病情、诊断及潜在的并发症;家属自身加强防护;告知麻疹的隔离期限;了解家属的对麻疹的认知度,耐心解释,争取家属配合。

2.2 对患儿进行安抚:年幼儿予以抚触、小玩具、消毒安慰奶嘴等处理;年长儿在病房观看动漫节目、小玩具、适当游戏等减轻恐惧感。各种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静脉注射尽量采取留置针形式。

2.3 一般护理

2.3.1 隔离和消毒:患儿按呼吸道传染病予以呼吸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加强自身防护,防止院内感染。病房予以空气消毒机及消毒片消毒,器械采用84含氯消毒液擦拭。

2.3.2 病房通风:患儿家属认为患儿吹风后脸上留斑。医护人员解释大部分患儿病愈后出现色素沉着,最后出现脱屑而逐渐消失,故不会出现脸上留雀斑等现象。而病房通风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有利于疾病恢复。绝大部分家属予以配合。

2.3.3 发热的护理:患儿家属认为麻疹不能退热,否则疹出不透有生命危险,只能包被方式发汗。医护人员告知家属医生在患儿体温低于39.5℃的情况下采取多饮水、温水浴等物理方法退热,在体温过高或有惊厥情况下会予以退热药退热。患儿体温下降多汗时及时更换衣服,擦干身体。家属认为体温过高会"烧坏大脑"时,告知家属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解除家属心理负担,避免过度退热。

2.3.4 皮肤护理:患儿出疹后可能有不适感,及时更换柔软舒适衣服,汗后及时擦干身体,可适当使用爽身粉或滑石粉。剪短指甲,避免患儿抓挠而出现皮肤破损。

2.3.5眼部护理:患儿有流泪、畏光等症状,与病毒感染及维生素A消耗过多有关,予病房灯光柔和,避免眼睛受强光刺激,并及时口服补充维生素A,若有眼部干涩感,遵医嘱使用维生素A滴眼,佩戴眼罩。

2.3.6 口腔护理:部分患儿出现口腔麻疹粘膜斑,家属认为会影响食欲。医护人员告知该麻疹粘膜斑于出疹后逐渐消失,患儿食欲不振与疾病有关。采取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即可。唇干裂涂抹甘油。

2.4 并发症护理

2.4.1 喉炎的护理:2例患儿出现喉炎,表现声嘶,无犬吠样咳嗽,家属担心以后声嘶变哑。医护人员告知此为麻疹病毒累及咽喉所致,随病愈而消失。嘱患儿少发声或不要哭吵,积极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2例患儿声嘶于第3-4天明显减轻而逐渐消失。

2.4.2 肺炎护理:16例患儿出现咳嗽、咳痰经胸片证实为肺炎。咳嗽时鼓励咳嗽、拍背排痰;年长儿将痰吐于含84消毒液痰盂;年幼儿采取咳嗽时拍背,若痰不易咳出且量多时予以吸引器吸痰,量少嘱患儿饮水或进食吞咽;同时遵医嘱予以沐舒坦雾化吸入。除1例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住院24天外,其他均住院11-13天出院。无重症肺炎。

2.4.3 心肌损害护理: 14例患儿出现心肌酶谱CKMB及肌钙蛋白升高,无心肌炎依据,存在心肌损害。家属对此多无认识,告知家属麻疹患儿有心肌炎的潜在可能,应注意休息,防止心肌损害继续加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监测心率等;遵医嘱使用果糖及大剂量维生素c护心。

2.4.4 肠炎护理: 1例患儿出现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培养示侵袭性肠杆菌感染。患儿出现症状立即转入单独隔离病房。告知家属麻疹患儿免疫力低下,极易并发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患儿腹痛予以抚触及腹部热敷,症状基本缓解;遵医嘱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思密达保护胃肠粘膜,并适当补液。第5天患儿症状基本消失。

2.5 饮食与营养: 发热期间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富维生素的流质食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进食极少者予以静脉补液及必需氨基酸等以保证机体需要。

2.6 出院指导:出院后患儿因自然免疫,不需要麻疹免疫接种或免疫加强接种。因患麻疹后机体细胞免疫差,需1月后方可接种其他疫苗。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其他患病人群。

第4篇

【关键词】 麻疹;护理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眼结膜充血,怕光,流泪,口腔黏膜科氏斑及皮肤斑丘疹为特征[1]。我院2007年3~6月共收治53例麻疹患者,现将流行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53例麻疹为2007年3~6月住院患者,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7月~36岁。所有病例具有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血清抗-麻疹病毒Igm阳性。发热在38.7~40.5℃之间。出疹时间:发热2~3天出疹10例,3~4天出疹35例,5~6天出疹8例。出疹的顺序几乎都从发髻自耳后面部开始出疹,并自上而下扩散至全身,皮疹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其中合并咳嗽43例,畏光,流泪36例,眼结膜充血30例,咽痛及呼吸费力6例。胸部X线显示:支气管肺炎13例,支气管炎15例,肝功能损害10例。

1.2 治疗 治疗重点为支持和对症处理。一般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药物治疗;全部病例给予青霉素或头孢他啶抗生素抗感染及抗病毒,止咳,祛痰,雾化吸入等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者经4~10天治疗和护理后均治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隔离措施 本病为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确诊,应按呼吸道隔离处理,谢绝探视,与患者接触应戴口罩,接触后清洗手臂,隔离时间为出疹后6天。注意病房开窗通风,定时空气消毒2次/天。

2.2 发热的护理 瞩其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开窗通风3~4次/天,30分钟/次。加强体温监测,可用温水擦浴,以防皮肤干燥,引起皮疹破溃。小儿体温39~40℃时可酌情给予少量退热剂以防惊厥,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降温30分钟后测体温,了解降温效果。同时,做好眼、鼻、口腔的护理,眼部分泌物可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眼睛,滴入2%氯霉素眼药水2~4次/天,角膜溃疡者可用甘油滴眼,鼻塞者清除鼻腔分泌物后滴入1%麻黄素+呋喃西林3~4/天。

2.3 皮肤的护理 保持床褥的干燥、平整、内衣柔软勤换洗。小儿要及时更换尿片,大便后清洗臀部,保持肛周及会阴清洁,预防红臀。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温水或朵贝氏液漱口2次/天。口唇及口角干裂者,应局部涂抹清洁石蜡油,黏膜溃疡者涂抹西瓜霜或冰硼散。出疹期或退疹期后常有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以防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皮疹局部可用消毒棉签蘸板蓝根注射液或病毒唑软膏轻轻涂抹。皮肤瘙痒者遵医嘱擦炉甘石洗剂或外扑止痒粉,出疹期间防止受凉。

2.4 饮食的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避免生冷、干硬、油腻、含刺激性的食物。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不必忌口。补充足量的维生素A、B、C、D,恢复期逐渐增加食物的质和量,婴儿除母乳喂养外还应增加牛奶,米粉,蛋羹。

2.5 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支气管肺炎,喉炎,中耳炎)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加强巡视,随时观察体温与出疹的关系。如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紫绀,耳痛,咳嗽剧烈,应立即报告医生,瞩患者半卧位休息。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帮助翻身拍背2~3次/天,以利于痰液排出或遵医嘱雾化吸入稀化痰液,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3 小结

本组收治53例麻疹,均为典型麻疹,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全部阳性,10~36岁发病率较高,麻疹发病年龄后移,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体温过高、出疹不顺利者较多,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6天。

第5篇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简阳市 641400

【摘 要】为了探讨丘疹型荨麻疹的护理干预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采取一年内所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包括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方法,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准确合理的比较。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分别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有37 例痊愈,14 例效果显著,7 例效果良好,总体97% 的患者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有10 例痊愈,7 例效果显著,16 例效果良好,总体55% 的患者效果显著;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合理的的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者康复的进度,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治疗的效果,减低病症的复发和加重,应当加大力度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丘疹型;荨麻疹;护理体会

丘疹型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经常在儿童和青少年间传播,有时也会见于成人。由于该病的变异性十分强,目前临床上对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本文为了准确的探究能够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有效方法,对120 例患有丘疹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现得到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一年内经过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对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的解析,而且必须保证这些患者都患有丘疹型荨麻疹,且所有患者不患有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的药物过敏史等。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方式,随机所分的对照组中有男人35 例,女人25 例,年龄均在20 ~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 岁;观察组中男人40 例,女人20 例,年龄均在18 ~ 68 岁,平均年龄为36.16 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每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本文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给患者注射或者服用一些消炎类的药品;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具体采取的方法有:

(1)心理护理。患有丘疹型荨麻疹的患者通常情况下皮肤都十分的瘙痒,这种症状通常就会使得病人的情绪变得十分暴躁和烦恼,而且一旦患者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就会使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士应该经常与病人进行科学的谈话,能够与病人用心交流,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开导病人,让病人真正的放宽心,积极的去面对现状并积极的配合进行科学的治疗,缓解病人经常出现的暴躁急躁现象。

(2)饮食护理。首先就应该尽量不吃鱼和肉,不能吃对身体刺激性大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尤其应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病情,还能够对瘙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皮肤护理。临床上丘疹型荨麻疹这种病病情十分的复杂,反复性很强,很多的病人都不能够忍受那种锥心的瘙痒,会使得自己的正常作息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时刻提醒病人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要让病人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要去抓破皮肤,要经常洗手,不要使伤口受到进一步的感染。患者还要遵循医生的安排按时用药,一旦出现感染要做紧急的处理。

(4)作息护理。为了能够使得病人有良好的睡眠,护理人员应当让病人服用某些止痒的药物。而且病人的病房应当时刻保持通风和清洁,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作息环境,使得病人的睡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5)环境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还应该时刻保证病人的病房干净卫生,要使病人的病房处于一个通风良好以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要对病人的被褥等床上用品做定期的清洗,天气好的情况下还应当放在阳光下暴晒,防止有害细菌的滋生,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来进行表示,用X2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进行表示,用t 检验。

2 结果

经过定期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病人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37 例、14 例、7 例,总有效率为97%,而对照组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10 例、7 例、16 例,总有效率为55%,观察组中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丘疹型荨麻疹的病情十分复杂,对这种病症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现在针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其主要的方法还是利用药物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不会对患者进行过多的护理干预,这就会使得病人的病情复发或者感染,对病人的全面康复十分不利。因此现在在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过程中必须对病人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的护理干预,使得患者能够尽快的全面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55% 的总有效率,可以看出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干预护理后在治疗结果上有较好的效果,不但能够加强病人的治疗效果,还能够降低病人的感染率以及复发率,应当在今后的在临床实践上加大推广。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麻疹;婴幼儿;隔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0-01

麻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一般多在冬、春两季流行,在儿童时期最易感染,所以麻疹对儿童健康威胁很大,严重时甚至引起并发症而致死亡.麻疹护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护理不当可引起并发症[1]。麻疹主要经飞沫传播,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我科麻疹患儿,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基本资料

随着麻疹疫苗的普及接种及强化免疫,麻疹患者日渐减少,但麻疹疫苗的初免年龄为8月龄,8月以下的婴儿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仍然存在感染的危险,2009年至2010年我科收治麻疹患儿8例,入院时多有高热、咳嗽、口腔溃烂等症状。

2 护理

2.1 病房隔离:麻疹主要经飞沫传播,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病室安静、整洁,温度18-20℃,温度50-60%,晨间开窗通气30分钟,避免直接吹风,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室内空气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小时/天[2],室内光线暗淡,以免强光照射眼部,陪护人员戴口罩,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2 高热护理:患儿持续高热,随时监测体温变化。一般体温高于38.5℃才给与降温处理,以免体温骤然降低而影响出疹。高热时为保护脑细胞,给予冰枕物理降温,为使患儿舒适,冰枕用干毛巾包裹,防止发生冻伤,注意固定患儿头部,避免患儿耳郭冻伤。用药物降温时,防止体温骤降出现不同程度周围循环衰竭,注意观察患儿出汗情况,以免因出汗较多引起脱水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汗较多时,应防止衣物潮湿使患儿受凉,及时的更换衣物,注意给患儿喂水。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

2.3 呼吸道的护理:小儿因其特殊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如患儿合并肺炎,防止合并其它并发症,需严密观察病情。疹突然停止发展,色褪甚至消失,同时呼吸困难或发生青紫者,说明肺炎迅速恶化及发生循环衰竭者,应立即汇报医生,做好一切抢救工作准备[3]。如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帮助患儿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有发绀者及时给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黏稠不易排除者,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嘱患儿家属少量多餐喂食,以母乳喂养为佳。

2.4 静脉输液护理:患儿早期经物理降温效果差,轻度脱水貌,四肢冰凉,口唇干燥,不能进食,持续高热,头部红色皮疹密集,静脉输液难度较其他患儿大,进行穿刺的护士要仔细挑选静脉,争取一针见血,给予加强抗感染、抗病毒并适当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改善循环。后期患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饮奶量增加,防止患儿发生心衰,严格控制液体入量,输入液体每日100ml以内,药品配置稀释量精确计算,用量静脉输液速度以微量泵匀速控制在20ml/小时。

2.5 口眼鼻的护理:用0.9%氯化钠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预防口腔炎的发生。口腔溃烂,用1%~3%碳酸氢钠溶液[1]进行口腔护理,每日4次。眼部分泌物较多,可用棉球沾取0.9%氯化钠或温开水清洗,注意动作轻柔,必要时根据医嘱用抗生素滴眼液。发热时间较长,鼻腔粘膜于裂、易出血、分泌物结颠、堵塞,影响呼吸。每日须清洗鼻腔,鼻腔分泌物不易清除时可用温热毛巾轻敷患儿鼻部,利用水蒸汽使鼻腔分泌物软化,易于清除。

2.6 皮肤及肛周护理:出疹期间患儿皮肤会伴有瘙痒,应着棉质内衣,修剪指甲,夜间睡觉时手部用袜子套住,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出汗时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干燥勿用润肤露。大多患儿会出现腹泻,由于患儿年龄小,皮肤细嫩,注意臀部皮肤清洁,勤换尿布,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及量,每次大便后及时用清水清洗肛周,用柔软毛巾或纸巾擦干,必要时给予金霉素软膏涂擦[4]。

3 讨论

对麻疹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病情观察,对麻疹合并肺炎的患儿,尽量减轻患儿的不适,给与精心全方面的护理,患儿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运花,张先茂.小儿麻疹辩证施护.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8(23)

[2] 王新刚,陶婷,李英.42例小儿麻疹护理体会.山东医药,2009,49(15)

第7篇

关键词:小儿;麻疹并脑炎;早期观察;护理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的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是麻疹的主要表现[1]。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脑炎。小儿脑炎,开始表现有发热、流泪、流鼻涕、双眼发红,怕光可能有呕吐、腹泻、咳嗽等表现。2012年6月~2013年5月,选择65例麻疹并脑炎住院患儿,经过医护人员积极治疗时,密切观察头痛,恶心,呕吐 体温变化,皮疹消退情况,精心护理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麻疹并脑炎住院患儿,男32例、女33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8个月~2岁,其中6~8个月48例,占73%。临床上均以高热、脑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27例有麻疹疫苗接种史,38例无麻疹接种史。

1.2方法 对65例麻疹并脑炎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密切观察病情,细致的基础护理,正确积极抗炎、脱水治疗。

2结果

积极治疗与护理后,65例麻疹并脑炎患儿精神恢复,意识清楚,无头痛,恶心等症状,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完全消退,皮肤完好,全部痊愈出院,无1例脑炎加重,无1例死亡。

3讨论

3.1护理措施

3.1.1隔离与病情观察 将患儿呼吸道隔离至出诊后5 d,有并发症者将延至诊后10 d,入院即实行单间隔离。严密观察神志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改变,随时注意瞳孔大小。一旦发生改变,即应进行对症处理,注意营养及热量补充,昏迷患者可予鼻饲。抽搐频繁者应静脉输液,液量为50~100 mL/Kg,当用脱水剂时要注意补充钾盐。昏迷患者应经常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褥疮,保持口腔清洁,昏迷患者不能闭眼者要保护眼睛,注意清洁卫生和保护角膜。惊厥的患儿要防止舌咬伤,并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衣被要合适,勿捂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被,保持干燥。病房内每天设自动定时消毒,专职感染质控人员每天检查。

3.1.2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轻软,内衣柔软、宽松,勤换洗,忌紧衣厚被"捂汗出诊",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温水擦浴1次/d,禁用肥皂。保持皮肤清洁,勤更换内衣,勤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出疹处用红外线烤灯局部照射,2~3次/d,30~60 min/次,避免烫伤,促进皮疹愈合;保持口腔、眼、鼻部清洁,多喝白开水,常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溶液洗漱,保持口腔清洁。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应局部涂甘油。口腔溃疡先以1%~3%碳酸氢钠清洗,然后局部涂以1%甲紫、冰硼散或制霉菌素液等。眼部因炎性分泌物多而形成眼痂者,应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2~3次/d,最后滴入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加服鱼肝油预防干眼症;防止眼泪及分泌物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保持鼻腔通畅。腹泻患儿应在每次便后清洗、会,常规周围清洁,局部可扑粉。

3.1.3饮食与心理护理 麻疹出疹期,进清淡、易消化软食,常更换饮食品种,并做到少量多餐,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鱼肝油、动物肝脏、奶制品、绿叶蔬菜,多饮水及热汤。恢复期,食欲好转,给予富含高蛋白、高热量及多种维生素的食物,除生、冷、油腻食物外,不需忌口;因患儿孤独、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倍加关注,耐心劝导。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主动与患儿沟通,给予安慰鼓励,取得合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情绪,促进病情康复[2]。同时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因患儿大多是农村的,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属尽快了解有关病情,诊疗计划,治疗效果和预后信息,使其产生安全感,理解、支持和配合护理工作。

3.2健康教育 由于麻疹传染性较强,可经飞沫传播,针对传染病流行的特点、病程隔离时间、早期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可通过交谈、墙报、宣传册的方式向患儿及家属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科普知识。认真配合医院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院内的交叉感染。患儿出院后,保持清淡、营养饮食,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进行适当的锻炼,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3]。

小儿麻疹并脑炎,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在早期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后,能及时治愈,短期内能治愈并有效控制疾病传播。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8.

第8篇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 苍南人民医院 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

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中运用碘造影剂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间诊治的2630例CT增强扫描患者,对其增强扫描过程中因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共有7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未见有死亡患者。结论:CT增强扫描过程中运用碘造影剂进行检查出现的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甚至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意义显著。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64-01

近些年,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大量应用碘造影剂,让大多数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治。然而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应用碘造影剂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随着检查人数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增多,严重时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需要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1]。我院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间诊治的2630例CT增强扫描患者,对其增强扫描过程中因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间诊治的2630例CT增强扫描患者,其中1500例为男性,1130例为女性;年龄在14~82岁之间,平均为(44.2±2.3)岁;增强扫描部位:1525例为腹部,414例为胸部,350例为颈部,341例为头部;共出现7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

1.2 CT增强扫描方法及器材: 所选的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前均禁食、禁水6~10h,实施腹部检查的患者将大小便排空。运用64派螺旋CT实施检查,高压注射器运用ENVISION型CT专用高压注射器;非离子型造影剂为碘普罗胺以及碘海醇,离子型碘造影剂为泛影葡胺,注射速度为每秒2.5~4.0ml,通过外周静脉快速注射之后在实施CT增强扫描。

1.3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分类: 按照常用的Ansell分类法,根据需要治疗的程度及反应的轻重,将其分为四个类型。轻度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轻度荨麻疹等等;中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呕吐,全身荨麻疹样皮疹,轻度喉头水肿,面颊水肿,支气管痉挛以及轻度高血压下降等等;重度患者主要表现为神志恍惚,血压骤降,重度喉头水肿,甚至惊厥、休克、昏迷等;死亡:经过治疗未见效果或者没有及时处理而死亡。

2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共有7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未见有死亡患者。具体不良反应为:43例出现轻度呕吐、恶心、头痛症状,占54.4%;17例出现局部荨麻疹样皮疹,占21.5%;4例患者出现全身荨麻疹样皮疹,占5.1%;9例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占11.4%;4例出现轻度耳、喉头水肿,占5.1%;2例出现支气管痉挛、休克,占2.5%。

3预防及护理措施

3.1不良反应的预防: (1)了解病史:在应用碘造影剂前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等,特别询问有无碘过敏史,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存在特殊情况者慎用碘造影剂[2]。(2)认真做碘过敏试验:实施碘过敏试验前,询问病史得知存在严重碘过敏者禁用碘过敏试验,如为过敏体质应认真衡量后在实施过敏试验,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积极做好各项急救准备。(3)渗漏的预防:CT增强扫描时快速的向静脉内注入大量造影剂,对血管产生强烈的刺激,容易导致造影剂渗漏,对皮下组织产生刺激,导致程度不等的软组织肿胀,严重时甚至导致皮下组织坏死引起一些功能障碍,患者痛苦增加,因而需要预防渗漏出现[3]。因而在选择注射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血管粗的大血管,例如手背静脉、正中静脉等上肢静脉。

3.2不良反应的护理: (1)注射造影剂时,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注射速度影依据患者的血管粗细、弹性以及患者的年龄及病情而决定。开始注射5~10ml造影剂时应缓慢,之后可逐渐增快速度,但是在注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随着对速度进行调整,已经出现渗漏或者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药物,积极进行抢救操作。(2)注意观察造影剂的迟发反应 完成操作后,患者应留置观察半小时,避免出现迟发性不良反应,假如无不适症状方可离开。假如出现异常,应立即与急救中心联系,实施正确科学的处理方法,同时嘱咐患者大量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体外,帮助其早日恢复[4]。(3)渗漏的护理 依据渗漏的情况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于轻中度渗出的患者需要将患肢抬高,加快静脉回流,有助于将外渗的液体吸收,缓解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

4结语

综上所述。CT增强扫描过程中运用碘造影剂进行检查出现的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甚至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雍亚兰,李雪梅,谭兰英.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24(15):145-146.

[2]曹翠香.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30(03):976-977.

第9篇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穴位埋线 中医护理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致敏原不明确,常迁延不愈,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对2005年5月~2008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穴位埋线,配合中医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9岁。病史最长者12年,最短者4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寒束表型16例,风热犯表型25例,胃肠湿热型8例,气血两虚型11例。

1.2 治疗方法 自制穴位埋线针(取9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尖端磨平,针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锐,且使针芯长于针管尖端1mm),2cm长的00号铬制羊肠线数根,以及镊子,注射器。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辨证取穴后,在选用穴位处用龙胆紫标记,然后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进针点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浸润麻醉,用镊子将消毒好的羊肠线放入埋线针针管前端,后端接针芯。左手拇食指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将针刺入穴内,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线头不能露出皮肤,针孔处消毒后外敷创可贴。1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

2 中医护理

2.1 一般护理 维护病房环境的清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扫床及清扫地面时尽量避免扬尘。关注气候及天气变化,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热刺激。尽量追寻发病诱因,因患者多属于高敏体质,故发病期间不要食用鱼、虾等易敏物质,若有条件,可行过敏原检测。告之患者避免抓挠,不可自行乱服及外用药物。患者穴位埋线后要加强埋线针眼的护理,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2 中医心理护理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致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与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变化状况,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情是战胜疾病的法宝,能促进疾病的痊愈。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及瘙痒不适等,心情烦躁抑郁、痛苦焦虑,常导致肝郁气滞等,因此,我们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语与患者亲切交谈,解释本病的发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实回答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尽量打消其顾虑与不安等疏导患者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气机通畅,阴阳调和,这才能使疾病迅速治愈。穴位埋线治疗是种有创治疗,患者会有一定的痛苦,治疗前要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疗效。

2.3 分型护理 风寒型: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规律的生活会使人体强健,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尽量不用凉水洗漱,易食温热性食物,服用姜糖水、姜枣茶、当归生姜排骨汤等以疏散风寒,不宜食用寒凉、肥脂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阴寒湿浊内生。取穴:曲池、肺俞、足三里。风热型:平素避免热邪入侵,做好防护,如烈日酷暑防止日光曝晒,出门应带草帽,穿宽大衣服;因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等,要尽量安抚患者不良。对有吸烟者,应劝导其戒烟。中医有“医食同源”之说,病人饮食总的原则是清淡、易消化,忌用酸辣、酒类、肥甘厚腻等助火生热之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取穴:曲池、风门、肺俞。肠胃湿热型:注意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因本型患者瘙痒较甚,古特别要嘱咐患者修剪指甲,避免瘙抓,内衣宜选宽松柔软棉质品,勿穿化纤紧身内衣,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饮食宜清淡,不可暴饮暴食,如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及鱼、虾、蟹、海鲜等助湿生热食品。发病时注意观察是否伴有腹痛,及腹痛发生或持续的时间、部位及有无压痛。如腹痛剧烈,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取穴:足三里、丰隆、脾腧。气血两虚型:此型患者发作较频,病程比较缠绵,首先要树立患者治疗本病的信心,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宜加强营养、多食大枣、核桃、冰糖、梨等及服用银耳羹、参芪排骨汤等益气养血之品。加强体育锻炼,诸如跑步,气功等以增强体质,减少复发次数。取穴:足三里、血海、脾腧。

3 体会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中医则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祖国医学对其不仅有很好的治疗经验,而且也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整体施护: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仅要护理患者的病,还要护理好患者的整体,比如心理、病区环境等;(2)辨证施护: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根据荨麻疹的不同症型,安排不同的护理重点及方法,因人、因时、因地施护。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前后,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及减少了复发。

第10篇

[关键词] 隔离病房;心理探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106-02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1]。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隔离病房患者在隔离期间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虽然部分人员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心理变化很大。

1隔离病房患者常见心理反应

1.1恐惧和紧张

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被隔离的事实,缺乏心理准备,加之隔离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传染性,且病情比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2]。

1.2无效性否认

约有50%的患者产生无效否认行为,一般发生在入住隔离病房后第2天开始,第3、4天达到高峰。有时候对一些疑似传染病的患者需要隔离,但患者表现不典型或者病情轻微,所以往往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或者认为自己病情比较轻,不需要隔离进行监护治疗。

1.3隔离综合征

患者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

1.4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对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对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总感觉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1.5愤怒与敌对

患者得病被隔离后,心理极不平衡,认为受伤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只发生在自己身上[3]。最终导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卫机制转移,表现为对家人和医务人员面带怒容、双眉紧锁、尖叫等。

1.6孤独与忧郁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1.7对各种仪器存在依赖心理

如对一些肺功能障碍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要用到呼吸机,长期机械通气,习惯被动辅助通气,产生依赖,担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机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患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2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2.1疾病认知所致

不良心理反应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例如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上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因为麻疹患者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这样,对保护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处。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严重,只需对症治疗。而如果认为麻疹被隔离是很严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起心理问题。

2.2治疗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会引起患者的心理问题[4]。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引起情绪抑郁、易激动、妄想、幻觉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绪抑郁、定向障碍、坐立不安、欣快、短暂的兴奋状态。同时有些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因为容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惧不适。

2.3病室环境所致

隔离病房单调的空间和医疗设备的摆设,容易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时隔离病房一般谢绝探视,病区保持安静,容易导致患者分离性焦虑;而病区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医护人员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3隔离病房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3.1稳定患者情绪

隔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顾虑重重,常失去治疗信心而悲观失望,甚至想自杀。这些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恶化。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患者,热诚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属的紧密配合,满足患者情感上的需要[5]。稳定患者焦虑情绪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进行护理。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患者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使患者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3.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患者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等,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3.3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入隔离病区治疗后,因对自身的疾病不甚了解,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所以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失望,有的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够导致的,所以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可以讲解有关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6-7],让患者正确科学地了解疾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郭娟,巩亚玲,施丽萍,等.浅谈隔离病人的心理护理[J]. 西南军医,2007,9(2):121.

[2]李荣阁,王娜平,李玉敏.隔离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04,26(3):280.

[3]张淑燕,于汶,吴淑兰,等. 隔离病区SARS及疑似患者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2):115.

[4]王月娟,丁春芬,姚伟玉,等.SARS观察患者在隔离期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0.

[5]张瑾,钱引娣,钱秀芳.发热患者隔离留观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179-180.

[6]王晓妮.我院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6(21):114.

第11篇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细胞作用时产生迟发性的变态反应,皮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单核细胞浸润,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血浆渗出引起的皮疹。

1临床表现

潜伏期6~18天。平均15天左右。

1.1前驱期(3~4天)起病比较急,发热伴头痛、咳嗽、流涕、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90%病人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有时蔓延至口唇及齿龈处。出疹1~2天后逐渐消失,同时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呕吐及腹泻。

1.2出疹期(3~5天)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至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齐。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互相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肤色正常,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以上。精神萎靡,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肺部可闻少量啰音。结膜红肿、畏光、上睑浮肿。可伴有上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等,重者嗜睡、谵妄等。

1.3恢复期(3~5天)皮疹出齐后,体温于12~24h内降至正常,并顺序消退,同时有皮糠样脱屑及褐素沉着,如无并发症,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精神及食欲好转。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轻而淡,疹褪后无色素沉着、并发症。年老体弱、免疫力低的有严重继发感染的呈重型麻疹,体温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心肌炎等等)或皮疹骤褪,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2护理诊断及措施

2.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做好一切生活护理,医护人员要合理安排好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操作,可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2)病房的空气宜新鲜、湿润,每日通风2次(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室温18℃~22℃,湿度50%~60%,光线柔和。(3)密切监测体温,观察热型。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减少盖被、温水擦浴或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以防惊厥。忌用乙醇擦浴、冷敷、刺激皮肤影响皮疹诱发及体温骤降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并供给充分水分,利于毒素排泄和散热。(4)保持五官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清洁眼睛,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或红霉素眼膏,每日2~4次。角膜失去光泽者可用鱼肝油滴眼。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同时口服鱼肝油滴剂,鼻塞者清理鼻腔后滴入0.5%~1%麻黄碱,每日3~4次。勤翻身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2.2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麻疹黏膜斑有关。(1)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轻软,内衣柔软、宽松,勤换洗,忌紧衣厚被“捂汗出疹”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条件允许者,在保温的情况下,可每日温水擦浴1次,禁用肥皂。(2)每日常规用温水或朵贝液盐水彻底清洁口腔2~3次。每次进食后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应局部涂甘油。口腔溃疡先以1%~3%碳酸氢钠清洗,然后局部涂以1%甲紫、冰硼散或制霉菌素液等。(3)腹泻患儿应在每次便后清洗、会,常规周围清洁,局部可扑粉。并注意病人在出疹后有无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造成继发感染。痒者可涂炉甘石或扑止痒粉。褪疹后皮肤干燥可涂用油,忌用激素类止痒药。(4)及时评估透疹情况。出疹期保持皮肤温暖微汗为宜,对高温皮疹迟迟不出者,可用鲜芫荽30~60g煎水擦浴(手足胸背)或者碾碎的香菜煮汤帮助出。边擦洗,边擦干盖好,防烫伤、受凉,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出透、出齐。

第12篇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安全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72-01

1 对象与方法

对本科16名护士2006年1月-2008年1月被刺伤或划伤的次数及物种、被分泌物、体液污染的次数及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2 结果

2.1 手部皮肤损伤情况

共26人次,其中2年以下工作经验的18人次,占69.2%;2~15年工作经验的7人次,占26.9%;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1人次,占3.8%。损伤手部的物种为穿刺针、一次性备皮刀、输液针头、破碎的输液瓶等。

2.2 被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污染情况

共54人次,其中被各种细菌标本污染手部者17人次,占31.5%;被血液、排泄物喷溅到工作服或隔离衣上者26人次,占48.1%;被其它体液污染面部者11人次,占20.4%。

3 讨论

近年来,肝炎(甲肝、乙肝)、麻疹、肺结核患者逐年增多,2006年6月,我地区甲肝爆发流行,2007年2月中旬开始麻疹流行,而我科护理人员是直接接触此类患者体液、血液及分泌物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短的护士被刺伤、污染的频率最高,人数也最多;而几乎所有护士都有被分泌物污染的经历。为尽量避免损伤和被分泌物污染,减少护理伤害,制定以下防护策略。

3.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治理,规范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的理论学习,增进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优化工作方式,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2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对护士进行标准安全管理教育及预防知识宣教,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指导每位护士如何在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由于其工作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力,防范意识差,更应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增强防护意识,积极防范各种潜在危害因素侵袭,预防职业性接触感染的发生。

3.3 避免针刺等锐器伤害,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尤其是用过的、带有血迹的锐器,建立针刺、体液等污染后及时报告、登记制度。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放入容器内,不可用手弯曲或破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可套回针头帽内,以防刺伤手指。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预防。

3.4 加强消毒隔离观念,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

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min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所发生的锐器伤及污染物危害。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3.5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定,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