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涪陵白鹤梁

涪陵白鹤梁

时间:2023-05-30 10:2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涪陵白鹤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高应乾;《白鹤梁观石鱼》;时代

高应乾诗,今存一首,题为《白鹤梁观石鱼》:“访胜及春游,双鱼古石留。能观时显晦,不逐浪沉浮。守介难投饵,呈祥类跃舟。胥归霖雨望,千载砥中流。”《全宋诗》第 72冊、卷三七七九李洪波先生据清代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整理辑入了该诗,传云:“高应乾,字侣叔,涪州(今四川涪陵)人(清同治《涪州志》卷一五)。” ① ;《宋代蜀诗辑存》据“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五”也同样将该诗采入其中,按作者籍贯分县排列编次于“涪陵市”下,传云:“高应乾字似叔,生平不详。” ② 覆核原文,在《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所收宋代涪州“石鱼题刻一百段”里确有该诗,置“何宪等诗”与“杨太守诗”之间 ③ ,杨殿珣先生《石刻题跋索引》将其一并附于“宋末” ④ ;而同治《涪州志》,除了在卷一五《艺文志·古今体诗一百八十五首》所录苏轼、陆游、范成大等13人17首宋代诗歌中确有该诗,排马提幹《涪州十韵》后、张士环《张桓侯刁斗》前,只是题下小传作“西陵人高应乾侣叔” ⑤ ,诗人籍贯与前二书不同(按:《蜀诗辑存》谓高字“似叔”,系编著者读“侶”为“佀”致误。)外,卷二《舆地志·碑目》也是将其列入宋代,排“刘叔子诗序”、“王庶诗”之间,云:“高应乾诗镌白鹤梁” ⑥ 。可见,自晚清同治以来直至现在,人们一般都是把高应乾及其《白鹤梁观石鱼》目为宋人与宋诗的。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今年初始,笔者因故从事白鹤梁题刻文字的校理工作,通过反复审读原诗,并且广泛查证相关记载之后认为,相沿已久的以高应乾《白鹤梁观石鱼》为宋人宋诗的观点应予完全否定。具体理由如下:

一、诗歌最后两句存在的疑点

《白鹤梁观石鱼》尾联云:“胥归霖雨望,千载砥中流。”从诗意看,“千载”为“双鱼古石留”距离高氏“访胜及春游”赋题该诗的时间约数。而涪州(按:原四川省涪陵市,今重庆市涪陵区)水标石鱼,最早为“唐代所见鱼”,简称“唐鱼”。历史考古学界根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等文献资料及白鹤梁上现存的开宝四年( 971)谢昌瑜等题记的记载,一致认为其初刻年代当在唐代的广德二年(764)及其以前 ⑦ 。倘若高应乾真是宋代人,其观鱼赋诗至迟不会晚于祥兴二年(1279),距离“唐鱼”出现的最早可能时间武德元年(618)也仅有六百多年,去“千载”差之远矣,何敢言之?尽管,诗歌有诗歌的语言特性,也允许夸张,但纵观全诗的纪游性质和记实偏向,“千载”二字不能不让人放心不下,疑窦顿生。

二、原始文献未包含时间信息

本文首段举证材料显示,《全宋诗》、《宋代蜀诗辑存》等之所以将高应乾诗作为宋代诗歌加以辑录,主要是甚至可以说完全是因为采信了陆氏《八琼室金石补正》和同治《涪州志》的判断。那么,此二书又是依据什么把高应乾诗列为宋代的呢?笔者通检再三亦不得而知。在进一步广泛查阅《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清姚觐元、钱保塘,上海国粹学报社 1912年古学汇刊本)、《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昌彼得、王德毅等,中华书局1988年)、《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李国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沈治宏、王蓉贵,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续编》(王蓉贵、沈治宏,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等,商务印书馆1933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伟、刘德重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等相关诸书,仍然一无所获、不见有高应乾其人其诗的丝毫记载的情况下,笔者循由同治《涪州志》卷二“高应乾诗镌白鹤梁”一句提供的线索最后对原始文献——白鹤梁石刻的该诗碑文或碑文拓片、拓片图录作了查勘。虽然,由于白鹤梁题刻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将被淹没在30多米的江水之下,目前正采用“无压容器”方案对其进行原址水下保护,处于封闭施工状态,根本无法实地勘验。但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代缪荃孙艺风堂碑文拓片涪州石魚題刻《高应乾诗》⑧和《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水下碑林白鹤梁》等公开出版物中所载高诗的碑文拓图及相应文字资料⑨来看,石刻内容原本非常简单:除了刻录诗歌(同前),就是落款“西陵人高应乾侣叔氏题”,并无任何可以判断赋诗留题年代的时间信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高应乾诗》这同一件作品的断代上,《图集》和《白鹤梁》却是将其归入清代。这就更加显示出《八琼室金石补正》、同治《涪州志》存在误判误收的可能性。

三、关于诗人年代的明确记载

鉴于高应乾其人其诗在断代上实际存在或宋或清的两歧现象,而宋代说又存在疑点、晚而无据,不足以让人采信,笔者遂将查阅重点转而指向清代。虽然,和宋代一样,在有关清人的史传杂著、地方书志乃至诗歌总集如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依然不见有高应乾侣叔氏的任何记载,笔者却在一则素以水文价值高而著称的白鹤梁清人题刻——《萧星拱重镌石鱼记》 ⑩ 中有了一点发现。萧氏记云:

涪江石鱼,镌于波底,现则岁丰,数千年来传为盛事。康熙乙丑春,五水落而鱼复出。望前二日,偕同人往观之,仿佛双鱼 蓂 莲隐跃。盖因岁久剥落,形质模糊几不可问,遂命石工刻而新之,俾不至湮没无传,且以望丰亨之永兆云尔。时同游者旧黔令云间杜同春悔川,州佐四明王运亨元公, 旴 江吴天蘅囗囗、何谦文奇,西陵高应乾侣叔,郡人刘之益四仙、文珂奚仲。

涪州牧旴江萧星拱薇翰氏记略

题记不仅有明确的年代信息:“康熙乙丑(按:二十四年, 1685)春”,而且也明确记载了“西陵人高应乾侣叔”为“时同游者”之一。为慎重起见,笔者又查找了题记所载当时同游诸人中高氏之外其余数人的有关材料,兹将所获胪列于后,以为辅证:

1、《大清一统志》卷三七五《东川府?名宦》:“本朝萧星拱,南城人,康熙四十一年任知东川府,勤于政事,整顿地方。以东川土地空旷难守,乃于东门截筑土城约退三十余丈,捍卫赖之。”(和珅等撰,《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83册第65页)

2、《四川通志》卷三一《皇清职官》载:萧星拱,江西吏员,康熙十九年、二十三年二任涪州知州,康熙二十一年任忠州知州,三十年任重庆府知府;又,杜同春,江南拔贡,康熙五年任黔江县(按:时属酉阳州,与涪州、忠州同隶重庆府)知县。(黄廷桂、张晋生等纂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 560册第666、669-671页)

3、同治《涪州志》卷首《附录旧志纂修姓氏》:康熙庚子(按:当为“癸亥”,详下条)年纂修邑人刘之益、何詵虞、文珂、陈命世、夏道硕、向牖螭;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知州》:萧星拱,江西人,康熙十九年任,重修学宫补修官署;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吏目》:王运亨,吏员,浙江人。(吕绍衣、王应元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46集,巴蜀书社1992年影清同治九年刻本,第481、502、508页)

4、《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二七《序录·旧序》载:《康熙癸亥年(按:二十二年,1683)续修州人刘之益序》、《康熙癸亥年续修州人文珂序》。(王鑑清、施纪云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47集,巴蜀书社1992年影民国十七年铅印本,第193-194页)

5、涪陵白鹤梁题刻碑文拓图《萧星拱(观)石鱼记》:“涪江之心有石鱼,春初鱼见,可卜丰稔。州之八景云‘石鱼兆丰'者,即其所也。甲子春正月,忠州守朱世兄自巴渝返舟过此。其尊人与余谊属师弟,而其叔朱羽公讳麟祯者 ⑾ ,初官于涪,士民德之,亦尝来此。余因携觞偕往,以续旧游。见石鱼复出,则是年之稔可知,因举觞相庆曰:国之重在民,民之重在食;而食之足,又在乐岁之有余。则吾侪之此一游也,非但以游观为乐,直乐民之乐也云尔。于是乎记。大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春正月二十九日,同游知忠州事三韩商玉朱囗囗、浙江慈溪寅囗周囗囗。郡守旴江萧星拱题” ⑿

综合上述,足够断明:高应乾实为清人,而其《白鹤梁观石鱼》诗,亦当是赋于“康熙乙丑”与萧氏等同游之时。要之,晚清迄今《八琼室金石补正》、同治《涪州志》、《全宋诗》、《宋代蜀诗辑存》诸书相沿已久的以高应乾《白鹤梁观石鱼》为宋人宋诗的错误观点应予澄清。

注释:

① 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45613页。

② 许吟雪、许孟青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页。

③ (清)陆增祥编撰,文物出版社 1987年版,第587页。

④ 商务印书馆 1957年增订本,第474页。

⑤ (清)吕绍衣、王应元等修纂,《中国地方志集成 ·四川府县志辑》第46集,巴蜀书社1992年影同治九年刊本,第678页。

⑥ 同注⑤,第466页。

⑦ 详《长江上游宜渝段历史枯水调查——水文专题之一》:“白鹤梁石鱼枯水水位标志的辨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水文、沙漠、火山考古》,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15-17页;《白鹤梁题刻》,蒲国树等《涪陵市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5页。

⑧ 典藏编号:21595a:113,钤有“荃孙所得金石”阳文朱印。

⑨ 见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拓图 编号: 123;陈曦震主编《水下碑林白鹤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拓图 编号: 146,题作“高应乾题记”。

⑩ 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水文、沙漠、火山考古》,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19页;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拓图 编号: 129;重庆市涪陵区政协《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9页;水利部长江水委员会编《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拓图 编号: 122;重庆市博物馆编《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四川重庆卷》第二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第2篇

带着一本《river town》和《艺术界》, 在这个多雨的季节再次南下,因为广州的暴雨,飞机在跑道上踌躇不前,在一群人抱怨声讨的噪音中,继续《river town》的阅读。

这本原版小说其实2002年就已经出版,最近随着中文版的推出搞得声势不小,其实原版的封面上印有“水城”的中文书法字样。不过《江城》的名字也许更贴切,记得很多中国的谍战电影电视剧经常把江城作为案件发生的虚构城市的名字,片子往往一开始就噱头十足:江城昨日发生一起离奇分尸命案等等。《river town》作者是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他有个中文名字叫何伟,1996年作为教育志愿者被派到了乌江边的小城四川涪陵,那个时候三峡大坝正在紧张筹建中,还在倒计时,作为城里为数不多的老外,何伟用细腻的文笔记录下了西南边城的生活细节及社会风貌,荒谬幽默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他在涪陵的2年工作及生活经历。里面提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成为全城长跑冠军,白酒从不习惯到超级能喝,被大胆中年单身妇女求爱,与领导干部的各种不快,对城市嘈杂和长江上肮脏航船的适应,以及各种善意或恶意的Culture Shock。

《江城》里提到了位于涪陵长江水里的无价之宝—白鹤梁,这一块记录了一千多年以来长江水文信息的活化石因为三峡大坝的修建将永远沉眠于水下,当时何伟没事儿就往白鹤梁跑,蹲在那里慨叹历史的伟大与脆弱,看着何伟的描述,我很想去涪陵看看那些他笔下的老街道是否还在,水下的白鹤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据说建了水下博物馆)。

到了广州,除了吃喝,方所书店是不得不逛的地方,买进周梦蝶的文集一本,在这里,所有员工穿的围裙上都印着周先生的诗文《刹那》,翻开,看到一个目光散漫的老人,仙人一样与你无语对视。在广州的时代美术馆,见到了久违的蒋志,他送我两本东西,一个是极其珍贵的2002年他和几个朋友做的独立杂志《谬》的创刊号,他自己手头都没有了,托艺术家陈晓云从武汉专程带过来给我。感动不已。

《谬》是当年中国独立先锋杂志的先行者,那个时候参与过杂志制作的很多人现在都是中国文化圈艺术界的大小人物了,比如维他命空间的胡坊,艺术家杨福东,陈晓云,媒体人李孟夏等。《谬》第二期的杂志中间有个洞,内容也跟各种洞有关,当年李孟夏的胆量,可比今天为《GQ》策划熊族专题要狂野多了。

另外一本是蒋志此次个展的画册《蒋志— 如果这是一个人》,里面有因乳癌而切除双乳的女人,有做了隆胸手术的男人,还有那个网络上叫做“非常地妖”的北京孩子杨佳晒在博客上的一些布满鲜花的风景照,没有人知道拍照的几天后他就在上海制造了惊人血案,这些花儿的色彩被蒋志永久的记录下来,让人不禁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停发问。

在飞机上还断断续续翻了最新一期《艺术界》,封面上顾德新的作品其实挺可爱的,把关于人类异化的专业台词扔到一边,我倒觉得那些多眼多乳的神仙形象更让我想起蒂姆·波顿的电影画面,比如《大鱼》中的连体双姝。杂志中关于香港奇人曾灶财的报道也挺有趣,我在香港IFC的米其林餐厅“正斗”畅快的吃完猪手云吞面之后,在拐角的摄影书店架子上立刻看到他的作品画册,挺厚重的一本。这样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某日查阅家谱之后发现其实九龙很久以前应该是皇帝赐封给曾家的封地,于是他开始在九龙各个地方用他的文字涂鸦抗议和控诉命运的不公,很多地方都留下他的墨宝,因为经常被警察拘捕又释放,曾灶财名气越来越大,被香港市民戏称为“九龙皇帝 Kowloon King”,没有人想到他的作品后来会去到威尼斯双年展,成为知名设计师的创作素材,登上报纸电视的头条。后来香港政府也开始保护他的涂鸦艺术,还为他做了个展,出了画册。

旅途中的阅读经常带你远离和穿越,要多远有多远,然后你会很快在现实中找到呼应,其实所有的一切惊喜都在你周围,不过我们往往需要记录者为我们引路而已。

第3篇

论文摘要:粉品服务策略在图书馆的利用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深受读者的欢迎,如何利用粉品服务策略指导图书馆信息营梢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信息营梢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图书馆信息营梢工作中实施粉品服务策略的含义及优势的基拙上,着重就图书馆信息营梢中实施粉品服务策略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随着图书馆信息营销理念的逐步形成,图书馆信息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信息营销工作,在信息营销工作中大力实施精品服务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图书馆的信息营销,首先必须树立精品服务意识、制定精品服务规划和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优势,不断开发出适合用户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信息精品。

1信息营销工作中精品服务策略的含义

图书馆信息营销中的精品服务有两个含义,首先是信息产品的精品服务,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形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产品。具体讲,就是通过不断为用户寻找和提供新的信息源,及时为用户提供经过信息营销部门组织、加工、开发和生产形成的信息产品以及通过信息咨询等途径获取的用户急需的定制化信息服务等过程,为用户提供他们急需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由于信息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产品使用的选择,因此生产高质量的信息精品是图书馆搞好信息营销工作的首要条件。其次是服务方式的精品服务,优质的服务是任何商品营销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样也是图书馆信息营销成功的必备条件,图书馆的精品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上的优质服务、信息产品售前和售后的优质服务等方面。

2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中实施精品服务策略优势

图书馆与其它信息机构比较在信息营销工作中实施精品服务策略具有以下几大优势。图书馆的这几大优势既是图书馆在信息营销工作中实施精品服务策略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信息营销工作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2.1馆藏资源优势

2.1.1传统印刷型信息资源优势

许多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积累,收藏了大量的传统印刷型信息资源(书本式一次文胡,这是当今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的宝贵资源,是时代造就了图书馆至今保持的相对一次文献优势。虽然近年来,国内陆续建立了一些电子文献数据库,但由于这些数据库资源有限,加上其它种种原因,在一定时期内将难以满足人们对一次文献的需求,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仍将保持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其它任何信息机构都是无法比拟的。

2.1.2电子资源优势

电子信息因为具有记录信息量大、保存数据时间长、占用空间小便于收藏、使用方便快捷等特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许多图书馆已经逐渐开始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收藏和建设,并且开发出了许多具有自身馆藏特色的精品数据库,如西安交通大学自建的“钱学森特色数据库”、深圳市南山图书馆承建的“深圳南山人文信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以及我院图书馆自建的涪陵“水下碑林一白鹤梁”大型数据库等,这些自建数据库深受用户的好评。

2.2人才资源优势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人才结构需求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传统的以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和学科专业人才为主逐渐转移到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学科专业人才、计算机操作和管理人才、高水平外语人才均不可缺少的多类型人才需求,特别是一批既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熟练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的崛起,为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精品服务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图书馆的心理优势和地理优势

图书馆由于悠久的历史,使其早已在社会各界的心目中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和用户群,这是其他任何信息机构都不具备的一种心理优势。加上图书馆宽敞的馆舍,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和合理的布局,这种结构和布局上的优势也是其他任何信息机构无法相比的。

3图书馆信息营销中实施精品服务策略的主要措施

3.1抓思路,明确努力方向

图书馆信息营销中的精品服务策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要把精品服务意识贯彻到图书馆的整个信息营销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好精品信息的选题立项工作;第二,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要根据图书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选择适合用户需求的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的信息精品;第三,职责明确,要排出进度、责任落实到人,以保证信息精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3.2抓布局,突出工作重点

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要想有大的突破,就必须首先从抓精品、出精品这一工作做起。为此,图书馆信息营销部门必须把精品服务策略作为信息营销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在工作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其次,在力量配备上向重点倾斜,必须根据任务和时间要求配足配强精品服务工作人员;再次,在工作精力上给予保证,对担当精品服务的人员,在任务没有完成之前,必须做到专人专用,以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保证信息精品的生产。

3.3抓组织,形成攻关合力

抓精品、出精品仅靠图书馆信息营销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调动全馆工作人员,精心组织、协同作战、整体推进才能办到。馆领导必须经常过问这项工作,主动出题目、提要求,听取图书馆信息营销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图书馆其它部门的同志虽然不直接参与精品信息的生产和加工,但他们必须把出精品信息的生产当作自己的任务来对待,积极出点子、提建议,协助信息营销部门搞好这项工作。

3.4抓质量,做到精益求精

精品信息的生产,既离不开信息营销部门的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精心组织,也离不开精心制作、精心加工、精心雕琢。信息精品的生产不求多但一定要求精,要舍得在精品信息生产上下功夫,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是精品不是鹰品。为了确保信息产品的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4.1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标准

信息产品要创名牌,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也要创名牌,出信息精品就是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创名牌的具体表现。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的精品服务,主要体现在信息精品的生产和信息服务的优质两个方面。因此,必须始终把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视为精品服务的生命来抓。

3.4.2层层把关,严格按照工序办事

尽管信息精品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但客观存在的生产也有着严格的工序。这些工序环环紧扣,有机联系,任何简化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从信息产品生产的立项、拿出思路到拟定提纲、起草初稿、产品的最终形成,都必须严格按工序办事,决不能马虎敷衍,必须保证信息精品的质量。

3.4.3反复修改,不断充实完善

对于每一个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还必须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进一步加工和修改的方案。通过多次反复加工、修改和润色,使生产出来的信息精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3.5抓开发,生产特色精品

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题剪报产品,以配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我院图书馆为例,我馆地处渝东南地区,是这一地区惟一的一所高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我馆利用涪陵白鹤梁题刻资源制作的“水下碑林一白鹤梁”大型特色资源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珍贵的白鹤梁水文碑刻照片、水文史料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深受用户的好评。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白鹤梁横亘1600米.顺江而卧,冬显夏隐,因出水期常有白鹤栖息而得名,有历代骚人墨客如黄庭坚、王士祯等题刻其上,共163段,3万余字,题意隽永、书法绝妙、刻工精湛、保存完整,堪称水下碑林。尤其珍贵的是在这1200多年间,长江上游每个枯水年头的最低水位,一代又一代的先人都刻石鱼留下了真实而精确的记载,使之成为举世罕见的古代水文资料库。惠及当今,我们研究长江航运、流域气象、城市规划、水利建设都要继续从中获取佐证。空前规模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也赖此得到了计算水量的史料数据。涪陵作为全国闻名的榨菜之乡,既有发达的制药、卷烟等优势企业,同时又是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这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我馆信息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从开辟榨菜加工技术、制药技术、烟草生产技术、水果生产技术、各种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等着手,生产出相关的信息精品,主动向企业、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3.6抓服务,底得更多用户

用户是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存在的前提条件,失去用户,也就失去了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的基础。服务质量的高低,是用户选择取舍的最直接原因,它直接影响图书馆信息营销中工作的开展。

3.6.1以人为本,尊重用户

在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者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服务用户,尊重用户,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以饱满的热情接待每一位用户,让用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6.2竭诚服务,方便用户

随着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使用,数字化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信息产品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在营销自己信息产品的同时,还必须对用户进行专门培训,以使他们熟练掌握产品的各种性能、使用方法,并帮助读者及时排除使用过程中的设备、技术和方法障碍等等,为读者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精品。

3.6.3根据需要,服务用户

图书馆信息产品的特色是用户选择使用产品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应该根据潜在用户和用户潜在的需求进行自己的“市场定位”,随时根据用户的“定购”要求设计差异化“产品”和提供特殊服务。图书馆首先应该全方位报道自己的馆藏信息,形成各种信息组合,开发出自己的特色化的系列信息精品;其次,要结合自身优势,创造出有自身特色的营销精品服务策略。这就要求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者必须经常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充分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按照用户的需要,结合自己的馆藏特色,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信息精品。

3.6.4以情动人,感动用户

第4篇

 

修辞格,也称辞格、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从网上搜索到重庆40个区县城市宣传语共40则,发现城市宣传语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格有以下几种: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引用等。现从修辞格的角度对部分城市宣传语作分析:

 

一、对偶

 

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词组或句子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对偶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传诵。如:

 

1.两江新秀,都市花园(北碚区)

 

2.版画结交天下,齿轮转动世界(綦江县)

 

3.钟灵绿岛,毓秀璧山(璧山县)

 

4.览人间奇景,品脐橙诗韵(奉节县)

 

5.神秘边城,魅力秀山(秀山县)

 

第2句中,“版画”对“齿轮”,“结交”对“转动”,“天下”对“世界”,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很好地突出了綦江县版画的民间艺术和以齿轮为核心的现代机械工业。

 

其他几则宣传语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语言简洁有力,或是描述了城市独特的环境特色,或是突出了城市丰富的物产。城市宣传语顶多不超过二十个字,句子短小却又承载重要的信息和宣传目的,对偶修辞格刚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二、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如:

 

1.高峡明珠,平湖万州(万州区)

 

2.心灵家园,峡谷之城,清凉之都,美丽黔江(黔江区)

 

3.渝西明珠,美丽龙乡,宜居城市(铜梁县)

 

4.区域经济中心,重庆卫星城,特色旅游区,都市后花园(南川区)

 

5.天上街市,魅力渝中(渝中区)

 

第1句和第3句都把城市比作“明珠”,读者读到这两句宣传语时便会唤起情感世界对美好珍贵事物的向往,美妙并且值得追寻。

 

第4句把南川区比作“都市后花园”,进而突出了南川的自然山水特色和地理位置(南川有著名的金佛山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约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第5句将渝中区比作“天上街市”,让人自然地联想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诗句。凸显了渝中区山城夜景的灯火璀璨,都市的繁华。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把城市比喻成什么,设计者选择的喻体都应是结合城市的特色而来的,否则就是名不副实,有吹嘘之嫌。

 

三、夸张

 

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引起读者的联想。

 

1.榨菜飘香万里,白鹤绕梁千年(涪陵区)

 

2.感受地球心跳,体验地心之旅(武隆县)

 

3.版画结交天下,齿轮转动世界(綦江县)

 

第1句用夸张的手法很好地彰显了涪陵榨菜的优异品质和盛销各地的状况,也说明了白鹤梁作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的巨大价值。

 

第2句宣传语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武隆县气势磅礴,瑰丽壮观的天然的石桥和天坑群带给游览者的主观感受,让人读了宣传语之后有一种一定要一探究竟的冲动。

 

四、双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营造幽默含蓄的趣味。

 

1.想长寿,到长寿,常到长寿,健康长寿(长寿区)

 

2.天下大足,福满人间(大足县)

 

3.一城海棠,四季荣昌(荣昌县)

 

以上三句都巧妙地将各自的地名“长寿”、“大足”、“荣昌”融入到城市宣传语中,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它们的另外一层含义:“健康长寿”、“丰饶富足”、“繁荣昌盛”,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富足与繁荣昌盛生活的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

 

五、引用

 

引用是指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

 

1.半城山水满城橘(忠县)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县)

 

3.高峡明珠,平湖万州(万州区)

 

第1句宣传语引用了香山居士的诗句:“半城山水满城橘”,突出了忠县江水绕城而过,漫山遍野柑橘飘香的特点。

 

第2句巫山县宣传语直接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里包含了巫山女神的传说,意蕴丰富。

 

第3句宣传语则化用了的《水调歌头·游泳》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这正好点明了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把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

 

六、其他

 

其他还有比拟、顶针、排比、反复等在城市宣传语中也有一定的使用。在搜集到的40则重庆城市宣传语中,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格的有26则,占65%。

 

在设计城市宣传语时,首先应分析城市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对城市形象进行准确定位,然后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修辞格,达到语言凝练,朗朗上口,生动幽默,意蕴丰富,显现城市魅力等作用。

第5篇

2003年,三峡电厂首批机组蓄水发电,大坝坝前水位涨至135米,淹没区扩展到四川境内的涪陵,有13个市县或全部或部分位于淹没线之下;

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蓄水位高达175米,从四川省江津市到湖北省宜昌市共有632平方公里的陆地被江水吞没。

据最新的考古调查表明,三峡工程淹没水线下的地区,可考历史上溯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下延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消各个历史时期:其中有至今仍是一个历史之谜的古代巴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这里遗存的文物古迹,经初步发掘已有不少惊人发现。在三峡工程分阶段水位上扬之前,能否对淹没区文物进行系统地发掘、保护和研究,事关华夏文明史以及人类文明史是否能添补辉煌的新篇章。

海内外知识界对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工程本身。日前,有关三峡工程淹没区现存文物古迹的“摸底”和保护规划大纲终于“亮相”。这一由权威方面开列的长长的“清单”来之不易,所涉及到的大面积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去年年初,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确定: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落实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工作,并成立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在此前后、国家文物局和规划组先后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近30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门队伍进入库区,开展文物遗存的调查、勘探、测量和试掘。去年12月,野外作业已基本结束;今年3月,一个初步的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大纲已经形成。

根据规划组的初步统计,在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已发现文物点1208处,其中地面文物441处,包括各种结构的古代建筑215处,石刻造像123处,桥梁及其他103处:地下文物767处,包括古遗址460处,古墓葬(墓群)307处,地下文物的埋藏总量达2200余万平方米。根据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定,三峡工程淹没区内,除已公布的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又有8处文物遗存已列入申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正待国务院批准;还有相当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了50处。

这一系列载负沉重历史的数字,首次展示了三峡工程淹没区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文化遗产状况。这是300多位科学工作者在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川省的巫溪、巫山奉节、云阳、万县、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武隆、涪陵、长寿、江北、巴县、江津和重庆共20个市县,历经一年多艰难跋涉考察的结晶、堪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文物考古系统工程。

然而,这是在资金严重不到位的困难条件下完成的――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仅得到1000万元预拨经费中的200万元,近一年多不得不靠举债维持运转。据悉,各种借款已达290万元,而规划组欠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各种款项已累计达230万元。有专家担心,这预示着随之展开的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将面临更大的资金难题。

难以估价的珍贵文物遗存清单

位处长江中游的三峡,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方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地区。这里地理复杂、交通不便,国家有组织的文物考古调查工作仅在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小范围进行过两次、发现的文物点不过100余处。由于三峡工程久拖未决,库区文物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及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等项工作落后于全国甚至四川、湖北两省其他地区。三峡库区文物遗存分布的状况及其所包蕴的历史,在这次大规模考古调查之前一直锁在重重迷雾之中。

目前,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称此次三峡考古找到的东西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三峡工程淹没区遗留的大最珍贵的文物古迹,充分说明三峡是华夏文化遗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区,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史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据俞伟超介绍,经过这次初步发掘,已可证实,三峡库区至少有3万年的可考历史,许多惊人的发现,不但填补了历史空白,而且还为解开历史之谜提供了契机。他开列了一份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遗存清单。

清单之一: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并多达50余处,还发现了10余处古生物化石地点。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对三峡地区有没有早期人类活动的疑问作出了回答,为探讨中华大地人类的早期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令科研人员激动的是,已发现的我国南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工艺截然不同,而在这里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工艺,正好是介于南北之间的过渡形态,这说明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南北文明就已在三峡地区交融。这一发现有助于展开我国旧石器文化南北差异及过渡情况的研究。

清单之二: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73处,包括首次在巫峡以西发现的属于另一种文化序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3处。科研人员发现,虽同属长江流域,巫峡以西和巫峡以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造工艺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俞伟超风趣地比喻为:“就跟一个穿中装,一个着西服一样。”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种文化差异虽经各个历史时期的磨合,却一直延续下来;三峡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分界线又与后来的楚与巴、楚与秦的分界线重叠。这是一个对于探知人类文化起源及历史沿革具有重大价值的发现。

消单之三:共找到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的巴人遗址168处,有几处大得惊人。如巫山县双堰塘巴人遗址占地10万平方米、经初步发掘,可以断定是距今3000年前后巴人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还发现了毫不逊色于中原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风格与前几年在成都平原三星堆发现的蜀人青铜器非常相似:云阳县李家坝巴人遗址占地5万平方米,与双堰塘巴人遗址相距80多公里,年代相同、是巴人的第二个经济文化中心。巴人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古代渔猎民族。在相当于中原夏朝前后,巴人中心区在西陵峡一带,后来楚人在江汉平原强大起来,巴人西迁,战国时至涪陵、重庆一带,开始汉化。以往缺乏实物资料,神秘的巴文化一直是困扰史学界的一大谜团。随着三峡工程淹没区考古发掘的深入,被历史长河所湮没的早期巴文明定将重放异彩。

清单之四:据此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已可明确楚文化向西分布的界限在四川省忠县一带,并发现大量楚人墓葬。最为重要的是,在云阳县找到了《水经注》记载的6个楚国大墓中的一座。对这些墓葬的发掘,将为巴、楚文化势力的消长及楚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清单之五:发现大显秦汉至明清时代的地下文化遗存。《汉书》记载的位处三峡库区

的10多个县城,已确认两处,即可见云阳境内的汉代朐忍县和现万县境内的汉代南浦县。在找到的大量墓葬中,以汉至南北朝的崖墓最为突出。通过试掘,发现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现象。一是在大巴山和小巴山地区,汉代仍有被称为板蛮的巴人活动,虽已开始汉化,却仍有本民族特点。若进一步发掘,可望摸清巴人的汉化过程:二是在奉节发掘的少量三国时期蜀汉墓葬、墓葬体制与东汉大体相同,却与巫山以东的东吴墓葬异。有趣的是,在奉节发掘的西晋时期的墓葬,体制却与东吴相同,而东汉慕葬体制则随朝代的更迭消失。此番墓制兴替的过程,包含着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内涵。

消单之六:淹没区现存的枯水题刻和洪水题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观。据史书记载,三峡地区共有5处枯水题刻、由西向东依次为重庆灵石、长寿莲花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绵延数百里,全部位于淹没范围之内。著名的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有自唐以来黄庭坚、王世贞、李渲等历代名家题字170余段,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最早的枯水题刻是重庆灵石、始刻于东汉初年,清末民初还露出过一次,但此后一直深藏水中。此次科研人员找到了除灵石之外的四处枯水题刻,灵石的具置也已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水下查明。另外,忠县汪家院子宋代洪水题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长江洪水题刻。峡还保存着明、清洪水题刻多处,这些洪水纪录是研究历史上长江洪水频率、洪水水位等的重要依据。

清单之七:发现淹没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是忠县汉代的无铭阙和厂房阙。这两处重檐结构的特点,在国内目前已找到的不足30处汉阙中,绝无仅有。

消单之八:淹没区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建筑。数量众多的宗教寺庙、祠堂、古衙署、民居、桥梁、城门城墙等,依山傍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等宗教纪念性建筑,以及巫山大昌古城、秭归新滩民居群、陆安桥、石坊古塔等民俗民风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当地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

清单之九:沿江发现大量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隋、唐、元、明、清各代均有,以宋代以后崖刻居多。重庆弹子石大佛、奉节瞿塘峡壁石刻、忠县临江岩摩崖造像、下岩寺摩崖造像等,是研究三峡地区历史和古代宗教艺术、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迹。

大面积抢救性发掘与保护迫在眉睫

据了解,在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大纲形成之后,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开始展开。这项工作将于今夏完成,年底报国务院审批。

俞伟超焦急地说,由于时间紧迫,三峡工程淹没区大面积的文物抢救性发掘,不能等规划完成之后再进行,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启动。

――5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都必须发掘,因为太珍贵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应如此,特别是首次在巫峡以西发现的属于另一种文化序列的3处遗址,必须做全面的发掘;

――双堰塘、李家坝等3处巴人中心遗址,都必须全面发掘。这3处遗址的海拔均只有140至150米,距淹没时间仅有10年左右,要尽早发掘。对这3处遗址的发掘是解开巴人之谜的关键、否则巴人的历史将永远被江水吞没;

――已找到的古代墓群,每处均有成百上千个墓葬,必须有重点地发掘。《水经注》记的云阳故陵楚墓必须发掘。这极有可能成为已发掘的最大的楚人墓葬;

――有7处地面文物非保不可。无铭阙、丁房阙必须迁移;建于明代的忠县石宝寨,是三峡地区最美丽的人文景观,大坝建成后,水将淹至建筑物的第二层,可筑堤围护,原址保存:云阳张飞庙是清代建筑群、从年代沦,不是最珍贵的,但是当地群众要求保护的呼声极高,应迁移保护;巫山县大昌镇和秭归县新滩有大量明清民居留存,可各选择一条典型的街道迁移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枯水题刻,对于长江的水文史有重大价值,一旦迁移则价值全无,因此可建水下博物馆,原址保存;

――大量摩崖石刻,可迁移保护,无法迁移的,可考虑筑堤围护。

面对经过核查的文物遗存“清单”,俞伟超估算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资金约为20亿元人民币,多则可定到30亿元人民币。但具体数额须等到规划方案具体完成之后才能明确。二三十亿元对于现已找到的1208个文物点是什么概念呢?俞伟超坦言,只能保住十分之一,而其余九成还须另寻资金保护,否则将会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葬没江底。

尽管这已是一个令人叹息的资金计划,但是面对前期规划资金极度匮乏及难以到位的现实,人们不禁要担心保护住1/10文物的计划能否落实。

根据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是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的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规划一样,规划经费由移民开发局统一拨至长江水利委员会。

去年6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邀请国家文物局与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进行协调,形成了《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协调会议纪要》。根据《纪要》,用于淹没区文物抢救保护规划的1000万元,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合同形式全部交由文物保护规划负责单位统筹使用。可是,长江水利委员会除于去年4月预拨200万元外,至今未再支付用于文物保护规划的任何费用。

近一年来,在专款不到位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利用有限的预拨款和借款,连同国家文物局先期垫付的经费,安排了一批为完成规划急需进行的项目。目前,预拨款和借款已全部用完。为继续完成规划除还清欠款外,尚需经费280万元。据介绍,距离完成规划的时间只有短短几月,如规划经费再不到位,整个规划恐难完成。

按照工作程序、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资金总额将在规划编制完成之后确定。可是规划组最近获悉,在年前确定的三峡工程水库移民补偿总投资测算报告中,文物古迹保护被列入“专业项目改建、复建补偿投资”项目的第10项,投资额仅为3亿元。这引起许多专家的不安。专家们认为,不宜在规划工作尚未完成之际就确定具体金额,应按程序办事。另外,3亿元概算也太少了,这和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意义之重大、时间之紧迫、困难之多的实际相去甚远。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老教授闻讯后说:“中央美术学院要搬出王府井,资金尚需10亿元,而三峡库区这么多珍贵的文物要发掘、迁移和保护,3亿元怎么够呢?!”

勿让巴楚遗韵成绝响

翻开共和国的建设史,我们能够看到,在国家基本建设中重视对文物的保护与发掘,是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国家曾投巨资保护淹没区文物。山西省永济县境内的永乐、存有大量珍贵的元代壁画,为免遭淹投,当时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将整个建筑物迁建复原至芮城县新址。

针对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总理生前曾多次指示,必须坚持“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

建设有利”的方针。有不少专家指出,我们现在已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理顺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而这正是做好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这一浩大的历史工程的重要基础。

资金投入,无疑是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的最大难题。文物保护专家们对此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有关决策层要重视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保护,真正坚持“两重两利”的方针,切实认识到这同样也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

专家们呼吁,应该及时落实完成保护规划的经费。鉴于三峡工程已经开工,留给文物保护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能否先行支付一笔保护专款,以便于整个规划在年底被批准以前,就对部分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专家们说,要求三峡库区所有的文物都由国家出资保护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时间如此紧迫。因此能否仿效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做法,在文物抢救性保护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国际组织资助。因为三峡库区的文物是民族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60年代埃及政府在修筑阿斯旺大坝时,在文物保护方面也遇到资金方面的巨大困难。埃及政府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援助,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难题。如菲莱岛神庙群被全部迁移到阿基里基亚岛,历时20年完成,所耗3000万美元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筹集。埃及政府同时允许国外的学术机构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渠道,与埃及政府合作,共同发掘库区文物。阿斯旺大坝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这些成功经验,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处理同类难题时,可资借鉴的例证。

专家们建议,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空间应该是十分宽广的。在目前时间和资金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允许国外的考古科研组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适当的渠道,来华合作参与三峡库区的抢救性文物发掘,并立即着手制订有关政策。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国际合作展开的文物发掘,实物资料归本国所有,而文字记录双方可各拿一份,研究报告双方联名发表。如遇到本国技术上处理不了的实物标本,经政府批准,可拿到境外研究,但必须适时归还。

在三峡工程应否和国际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一样,把环境与文物保护经费优先列入预算的问题上,专家们表示,有了充分的环境与文物保护评估,工程建设就能够在寻求世界各大银行的贷款方面争取主动,而文物保护所需的贷款,又可通过工程发电后的收益来偿还。三峡工程的“投入一回报”、“借贷偿还”的机制不容忽视,有了这种机制,文物保护经费作为工程预算的一部分,就可通过拆借、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因此,能否尝试通过经济的手段面向海内外筹集文物保护资金。

三峡库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能否让海内外华人都共同关心、支持、参与这项跨世纪的文物保护工程?专家们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可建立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基金会,接受海内外的各种捐助。另外,欢迎台湾的学术机构积极参加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程。据悉,海协会与海基会最近已就此达成共识,两岸合作发掘三峡库区文物已指日可待。

专家们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应由中央机构统一调集全国力量,以便统一协调;制定相应的吸引投资政策,在文物所有权归国家的前提下,把文物的发掘、搬迁等,与今后的旅游、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

在众多的建议中,专家们认为最关键的是一个“快”字,就是各项措施的落实必须抢在淹没时间的前面,否则,文物一旦沉至水线以下再给多少钱也难以补救。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对待。这种历史回归的现象,反映了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我们在解答“我们到哪里去”这一永恒的命题,必须首先回答“我们从哪里来”。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科技人才高地 人才结构 人才布局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20-04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赋予人才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战略要求。科技人才是有品德、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有较大社会贡献的人。科技人才竞争优势地位的确立,代表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区域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人才开发存在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区域性人才高地,就是集中区域各方力量,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充分吸引、聚集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的特定区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竞争上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发展实际上是区域竞争上的发展。从涪陵发展的战略方向来讲,实施区域性人才战略是我们必然的路径选择。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涪陵与周边城市竞争,由此必然导致市场要素的竞争。市场要素竞争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人才竞争。涪陵区经济发展拥有不可多得的叠加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人才则是这些优势和条件得以最大化发挥的基础。只有拥有科技人才优势,培养和开发一批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善于创新的科技人才,才能高起点地发展区域经济,确保人才安全和经济、社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涪陵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环境”的新思路,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才辈出的新格局,构筑涪陵区科技人才高地。

一、坚持多途径培养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才整体素质

科技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科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培养拔尖科技人才、年轻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第一,强化科技人才战略意识。党委和政府需强化科技人才优先战略,牢固树立“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区科技人才开发财政性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通过制定税收、奖励政策引导用人单位逐年提高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人才投入机制,保障科技人才培养资金的需要;提高基础性科技人才的输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密集地。第二,改善农村教育现状。财政拨付的有限资金不能满足广袤农村对教育的需求。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夯实基础性科技人才培养阵地,需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一是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二是下放学校的教育管理权限,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三是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高校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等问题。四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相关设备。第三,保障基础性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领域的基础性科技人才培养输送能力和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提高全民创业以及就业能力。提高科技人才个体资助惠及面,使更多的人才得到学习资助,以激励本土基础性人才迅速成长。进一步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制度。第四,突显继续教育作用。根据涪陵区成熟科技人才较少的现状,鼓励在岗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既注重参加提高学历的继续教育,又经常参加重在提高技能的短期培训、进修,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例如,定期邀请专家和拔尖科技人才为在岗人员授课,选送人员到高科技园区进修,提高技能。通过学历教育、培训、进修等方式,使在岗人员具有胜任岗位要求的资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岗位成才。第五,加大科技英才培养力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以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进程;充分利用涪陵区“十大人才计划”等财政性人才开发资源,通过选派、资助优秀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进修等措施,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制定政府科技投入引导型计划,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市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英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在特色农业科技领域拥有一批领军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第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整合部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人才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鼓励各类科研院所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以重大科技项目为平台,建成科技骨干人才培养基地;积极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涪陵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鼓励各类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人才实习基地;加强与高等院校联系,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吸引各类优秀毕业生,逐步形成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队。

二、坚持战略性引进科技人才、优化调整科技人才布局

涪陵区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立足于涪陵区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希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优秀人才落户涪陵,构筑涪陵产业发展人才竞争新优势。

(一)坚持科技人才资源优先布局

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集聚和开发各类优秀科技人才,着力培育推动全区科学发展的新动力。第一,紧扣创新资源开发模式需要,培养科技人才。涪陵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不高,必须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涪陵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十分匮乏,在产业科技领域有重大影响和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非常少。只有通过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建成科技创新人才密集地,打造一流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二,紧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科技人才。涪陵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很重,既要推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又要推进支柱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而人才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只有不断壮大产业人才队伍规模,形成高、中、低层次的人才合理搭配、人才链与产业链高度适宜的人才匹配,才能奠定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基础。第三,紧扣推进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培养科技人才。推进涪陵城市转型发展,将涪陵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有门类齐全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涪陵人才队伍的专业门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旅游、商务、物流等第三产业人才资源不足。因此,只有形成区域领先的人才竞争力,才能满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各类科技人才的需求。

(二)坚持科技人才结构优先调整

根据涪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政府引导、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优先调整科技人才结构,使科技人才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协调。首先,着力优化工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涪陵工业园区要加快医疗食品、电子信息、石油化纤和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集聚,力争到2015年,工业产值突破1 000亿元,发展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见,工业科技人才是涪陵区最具区域优势的人才资源,优化工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要围绕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来进行。着力培养医疗食品、装备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六大支柱产业的科技人才,在保持支柱产业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培养、引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所急需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扩大科技人才专业覆盖面,促进科技人才层次、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需要高度匹配。其次,着力壮大旅游及现代服务业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围绕打造周易园、白鹤梁、石夹沟、滨江文化长廊、涪陵御泉河景区、816核军工洞等旅游资源,大力培养与引进旅游策划、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饭店管理等旅游专业人才。围绕打造南门山商贸中心,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引进信息技术、物流、商贸、流通、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此外,着力打造公共管理服务业科技人才队伍。涪陵全力打造渝东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交通枢纽、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文化软实力等成为涪陵的重点建设领域。涪陵区委和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养与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教卫、道路桥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应急管理等重点专业科技人才,促进涪陵区公共管理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三)坚持高端引领打造人才高地

坚持高端引领,打造人才高地,一方面,我们坚持重在求质,以引进创新型、成熟型科技人才为主要对象,以人才质的提升弥补量的不足。通过聘请专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来缓解目前急需,发挥“传、帮、带”作用,扭转科技园区因科技人才匮乏而影响运作的局面,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注重意在引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重在引智,带来新的服务、管理、创新理念,使各类科技人才心系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端引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坚持科学化管理科技人才、健全科技人才保障机制

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根本在于创新管理思路,完善机制,保证人才管理的正确导向。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积极搭建平台,发挥政策对科技人才的导向作用。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科技人才;积极构建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政策。第一,健全市场化的薪酬待遇确定机制。鼓励用人单位探索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各种实现形式,引导、鼓励科技人才凭贡献获得高收入。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划定月最低收入保障线。第二,健全科技人才配置政策。设置科技人才“特岗”,在学科建设及科研、生产的关键岗位设置“首席专家”、“特聘研究员”、“首席技师”等特设职位,所聘人员可享受相当于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人员收入水平的薪酬和津贴。设立“企业引才专项事业编制”,企业引进所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紧缺科技人才可使用专项事业编制。第三,建立科技人才灵活流动机制。探索利用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人事制。对新进科技人才不再具体办理人员的进出手续,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由人才市场集中统一管理。通过聘用制和人事,规范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达到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目的,保证科技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开放性、有序性。第四,实行科技人才有效激励机制。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科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让科技人才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荣誉、地位和实惠。对高层次、紧缺型专业科技人才发放特殊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开展企业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等符合企业内部发展需要的奖励活动。充分调动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努力把涪陵区建设成为吸引八方英才的沃土和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基地。第五,实施严格科技人才准入制度。坚持新进人员考试制度,劳动关系聘用制,严格按照“逢进必考、竞争上岗”的原则用人,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第六,制定科学的科技人才全面评价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业评议相结合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营造全社会尊重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第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财政优先保障机制,每年从区财政拨付的费用中列支部分资金作为科技人才培训专项资金,优先保证科技人才开发、培养和引进,对重点科技人才进行重点保障;对柔性引进到市财政补助类事业单位工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期间除单位报酬外可享受特殊岗位政府补贴待遇;对符合重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视其学科领域研究项目所需经费的实际情况,提供实验室筹建及科研、项目、教学启动经费;对带项目、带技术领办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人才或团队,可视其项目给予创新创业资金资助;涪陵区对科技人才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各单位也从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政府为导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保障科技人才经费的落实。

四、坚持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促进科技人才形成产力

涪陵区的“418”战略针对“打造渝东地区科技人才高地”提出了具体要求。涪陵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必须以高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示范带动,推进全民科技振兴。首先,全面推进科技振兴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科技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等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市、区、乡三级共同重视推进项目建设的机制,加大引导资金投入,打造一批科技人才培训的高端平台。其次,积极探索技工院校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对接活动”,积极探索技工院校招生、培养、鉴定和就业“四位一体”服务产业调整和集聚区发展的新途径。加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从国内外和企业每年引进技工教育师资,选派优秀技工院校教师去高等院校和企业学习深造。再次,合作共建农村劳动力就业科技培训示范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推动技工院校与市区技能培训对接,培育一批劳务培训品牌,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后,发挥高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示范带动作用。打破身份等各种界限,完善高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与高层次专家选拔培养的衔接机制,探索建立各类科技人才交叉评价新机制。对特别优秀和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可推荐参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优秀专家的评选,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和待遇水平,增强其职业荣誉感。通过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激励措施,带动整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全民科技振兴。

五、坚持营造科技人才大环境、搭建科技人才发展平台

人才环境在人才工作中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的作用。我们须为科技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市场、社会、服务在内的配套措施,“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推动科技人才优先发展。

(一)着力改善科技人才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

重庆市各级政府为涪陵区人才落户提供多方面的政策保障。从2010―2012年,重庆市在继续安排2 000万元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和3 000万元社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新增补助涪陵3 0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涪陵培育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岗位。“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实施高技能科技人才引进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优秀科技人才落户涪陵,构筑涪陵产业发展人才竞争新优势。涪陵是重庆市的工业强区,涪陵强大的工业发展亟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涪陵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引进的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突出贡献科技人才和拔尖科技人才,提供政府补贴的社会化科技人才公寓,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形式解决各类科技人才的住房问题,切实改善科技人才的居住生活条件。涪陵区加强科技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科技人才提供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涪陵区将实施“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打造计划”,依托工业园区和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医药、食品等十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行工业园区科技项目招标制、首席专家制、协同合作制,推行“项目+人才”聚才模式,将重大科技项目建成人才创新平台。推进涪陵区长江师范学院、区农林科学院以及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功能定位的科研院所,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更广的事业平台。立足重庆产业转移基地等重要载体,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平台。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的人才聚集效应,将科技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结合起来,形成科技人才聚集与招商引资相融互补的良好局面。此外,积极发挥涪陵区移民文化优势,充分展现包容、亲和、开放、创新的人文环境魅力,鼓励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创业创优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成就感,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着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的市场环境

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科技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是实现科技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科技人才产业,扶持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创办猎头公司、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交流机构以优势资源为纽带,加强与重庆其他城市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协作关系,推进科技人才信息库、科技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科技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科技人才服务水平。此外,进一步完善保障人才市场体制运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科技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构,打破科技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疏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

(三)着力营造科技人才社会氛围、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的社会环境

积极努力营造崇尚劳动、崇尚知识、崇尚人才、崇尚创造、崇尚贡献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唯才是举、机会均等原则;认真做到“五重五不简单”:即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涪陵区大力实施“乌江英才激励计划”,做好杰出人才贡献奖、科技拔尖人才、人才工程项目奖等评选表彰工作,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才社会竞争环境。

第7篇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及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旅游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将旅游业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强调和坚持“四大发展战略”:一是旅游业必须紧紧服务于三峡移民、库区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二是旅游业必须成为直辖市提升品位、完善功能、树立形象的重要承载者。三是旅游业必须成为加速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促进力量。四是旅游业必须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

在上述战略性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把旅游业作为振兴三峡库区的核心产业

旅游业是三峡库区具有资源条件、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是解决三峡产业空心化、库区移民问题和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应该明确将其培育成为三峡库区的核心产业。

1、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三峡库区的核心产业

围绕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配套,应享受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特殊扶持政策和重庆市的优惠政策。

2、坚持三峡旅游品牌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加强与湖北省共建大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加强对重庆市内各区县市开发三峡旅游产品的统筹协调;加强对外宣传促销的统一性,避免宣传战和促销战。

3、坚持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要加强对库区丰都、奉节等县部分搬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复建工程;加强沿江城市各自特色的建设(如云阳奇石园、奉节白帝城、大昌新镇等),尤其是对沿江一侧和码头的设计和建造;新开发的旅游区点,要以国家六部委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具体旅游开发项目也要规划先行。

4、加强对三峡游船和码头的改造提升

要加快对三峡游轮的升级换代,积极发展豪华游轮、普通游船、快速游船、会务游船、小型观光游船等的内河游船产品系列;合理布局适应不同类型游船停泊的3000吨位和500吨位级旅游客运码头,重点抓好万州江南、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巫山小三峡等旅游客运码头建设,完善码头上下客船及船岸衔接等配套设施。

5、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推动长江三峡沿线特色城镇建设,力争做到“一县一风格”、“一镇一特色”;加强退耕还林和生态绿化,加强对库区环境的治理,加强对库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6、加强对库区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

旅游业要享受与库区其他主导产业平等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库区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相统一;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保证,旅游企业与生产企业水、电、气应做到同价;推动各地的三峡对口支援中将旅游作为专项支援内容。

(二)把旅游业作为强化直辖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旅游业是城市都市化、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有创造城市品牌、推动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素质、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重庆市要把旅游业作为强化直辖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1、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重庆市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直辖意识”,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建设大重庆与发展大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重庆尽快成为西部旅游发展的强力增长极。

2、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

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要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予以鼓励和扶持。要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旅游社会功能,就业功能、拉动功能。

3、加强城市功能提升与旅游发展的结合

要进一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桥涵隧洞、立交桥、城市广场、夜间照明灯饰、城市绿化、生活垃圾处理等;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例如,中英文对照的道路指示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地图广告牌、旅游信息服务电话、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要争取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例如,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等,对交通占道、马路市场、违章建筑、破损广告等的治理;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例如,治安、经营、欺诈、文明礼貌。

4、加强城市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

一是要大力推进城市中心商业游憩区的建设。二是积极开发环城市旅游休闲带。要重庆周边“一圈”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主城区、近远郊区的旅游资源潜力,建设包括观光、度假、休闲、特种旅游在内的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加强三峡库区县城复合旅游产品群的建设。争取把重庆主城区和三峡县城培育成为旅游企业总部集聚区、分支机构分布区、结算中心、企业第二总部等。

(三)把旅游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力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千百万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促进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旅游可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地位,增添农业经济的附加值,提高农村综合经济效益;旅游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便捷途径,可以为农民创造长效增收机制,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几乎不再返贫;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所有发展旅游的农村乡镇普遍环境卫生、村容整洁,参与旅游的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1、要加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农村旅游资源与“三农”紧密相融、互为表里,要引导农民充分认识“三农”旅游资源的价值,及时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要树立“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开发理念,保护古镇古村、特色民居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协调“三农”旅游资源与其它方式的开发利用关系,避免因统筹不够而造成旅游资源破坏;要坚持节约办旅游的指导思想,指导农民用好发展旅游的每分钱,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因走弯路而劳民伤财。

2、要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分类指导

农村旅游产品并不等同于“农家乐”,而是种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重庆市应该立足三峡库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特色,建立和完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搞好旅游服务的综合配套,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的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的要求,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争取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与此同时,要立足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工副业等优势,积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三峡石、乌江石、竹编、木雕、漆器等农副土特产品,做大做强农村旅游产业。

3、要加强对农村旅游的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要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突出的功能,把发展旅游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作为解决库区和广大农村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政策上和资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和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争取扶持“三农”建设的各类资金用于农村旅游,争取享受扶持库区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重点项目纳入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保证信贷规模,给予适当的财政贴息;要依靠和发挥市场渠道的融资作用,争取商业银行支持农村旅游小额贷款;要把农村旅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推动建立金融投资与乡村旅游沟通与协作的平台。

4、要加强基础建设和市场促销

要根据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国家骨干路网和乡村公路建设,重点解决“断头路”和景区直线公路建设;加快农村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城镇的电水气配套,加强与旅游相关的生态环保工程建设;要加强农村旅游市场的培育,支持以旅行社、乡村旅游景点等旅游企业加强市场促销,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城镇居民、大中学生、海外旅游者到农村旅游,争取使乡村旅游在大中城市成为比较热销的旅游产品;认真研究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探讨农村旅游与都市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蓝色旅游等的结合,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四)把打造区域旅游精品作为工作重点

重庆市“*”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开发旅游名品和新品,形成以观光旅游为主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都市旅游和复合型旅游为新增长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1、提升“三峡旅游”

要坚持不懈地完善、提升和创新三峡旅游品牌。三峡旅游是我国最早向海外旅游市场推出的黄金旅游线之一,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已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是重庆市的主打旅游产品。三峡大坝建设以后,对三峡景观和三峡旅游带来了明显影响,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世界大江大河的游览中,长江三峡游仍是最为壮观的,对潜在旅游者充满了魅力;三峡大坝蓄水以后,高峡出平湖和众多新生景观,对“回头客”也增添了许多新奇。因此,三峡是重庆旅游产品的重中之重。

要充分把握和适应三峡旅游的最新特点。随着三峡水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三峡沿岸交通体系的改善,三峡旅游的传统线路、游览方式、旅游业态都在改变,出现了多点游、多种游、多集散中心,加剧了三峡产品的关联度、组合度和市场竞争。为了确保三峡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三峡旅游宣传的统一化和持续化,坚持在完善主题形象宣传促销的基础上,开发丰富多彩的三峡旅游产品,坚决避免以邻为壑、以零代整、分段开发雷同小产品等做法。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三峡旅游产品。在深化传统三峡观光游同时,大力发展游船休闲游和库区陆路游;加强小三峡、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名山等传统旅游资源景区的提档升级;加快三峡历史文化长廊建设,提升三峡文化旅游形象;结合库区移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充分挖掘三峡沿线及腹地旅游资源,打造观光、休闲和复合型专项特色旅游新品。

2、充实“都市旅游”

明确形象,发挥特色。要进一步明确“山城都市”的城市形象,这是与国内三大直辖市和国际大都市相比较的一个突出特色,突出重庆的山城、江城、古城、不夜城等特色;挖掘多种文化汇聚的特色,利用好政府“陪都”的地利优势,开发以现代史、民国史、抗战史为内容的旅游产品;加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城市一日游产品;可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将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职能,交给旅游局一并承担,争取城市形象与旅游形象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文化先行,突出商务。要做足做够文化的文章,以文化统领都市旅游,以地方特色提升都市旅游,充分挖掘重庆市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抗战风云”为主线的“陪都文化”旅游,以巴渝和三峡地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美景、美食、美女”为吸引物的现代都市文化旅游。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商务中心的优势,把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列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点,要根据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建设与直辖市水平相一致的大型会展场馆、商务宾馆、高尔夫球场、旅游休闲娱乐设施。

都市辐射,品牌主导。要充分发挥重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近郊以温泉湖泊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带的开发,加强对主城周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全面提升,尽快形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有影响的“一环四区”旅游品牌(西部大足石刻群、北部合川钓鱼城、东部武隆地质公园、南部渝南山林),争取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现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隆武县天坑三硚,要加强各项后续工作;对于合川县的钓鱼城,应积极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加强航空,培育市场。目前,重庆市的国内外航线航班严重不足,既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不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要有紧迫感地切实加强航空口岸建设,千方百计打开连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周边国家和欧美国家的航线,增加至港澳地区的航班。尽快增开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昆明等客源市场的航班,加强与周边省会和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景区的连线,培育西南的航空中心枢纽,使重庆市成为我国西南旅游集散中心。

3、培育“乌江画廊”

以“乌江画廊、武陵仙山、世外桃源、民族风情”为主题形象,以乌江水道为主轴,武陵山为载体,民族风情为内涵,渝怀铁路和渝长高速公路为纽带,着重开发和推出乌江画廊旅游线路。

重点打造沿线的天生三桥、芙蓉洞和芙蓉江、小南海国家地震遗址公园,乌江画廊等旅游景观;开发土、苗民族民俗风情。

加强乌江画廊旅游延伸线路的开发,将梵净山、遵义赤水、凤凰古城、张家界等周边著名景点连成一条精品旅游线。

抓好旅游公路及渝怀铁路的衔接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整治及配套设施建设;抓紧黔江支线机场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三大旅游板块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要注意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各区县市要根据各自特点,避免同质发展,低水平重复。按照“资源分类、产品分级、市场分层、服务分等”的思路,突出资源的核心优势与市场的针对性,指导市内各地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五)把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建立省际旅游无障碍大通道。加强旅游重庆市与周边各省市和市内各区县间的旅游区域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局面。清理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按照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同兴;全面实施渝鄂、豫川黔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加强跨省旅游经济协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的联袂开发,强化旅游品牌的联合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共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