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纳兰容若的爱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纳兰容若,又叫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容若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无论是家族出身,还是爱情故事,都浪漫无比。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懵懂不知者初听会误以为是女子,容与若,朗读唇齿间,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温柔辗转但同时荡气回肠的感觉,就如同他的词一般,清丽婉约,格高韵远。
关于他的家族出身:
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父为当朝大学士,其母为英亲王之女爱新觉罗氏。这样显赫的身世,可谓是名门望族的翩翩公子,一生荣华享不尽,一世恩荣常伴随。可他仍旧不走寻常路,从他的词中可以大体窥见他的一生。有人说,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怅客,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的写照。
关于他的爱情故事:
有的电视剧中展开想象,将康熙皇帝和纳兰容若的表妹作为主角,纳兰容若则充当配角,爱而不得,满腹才情且伤情。可我看,纳兰容若完全可以作为主角的,他生命中也出现过四位女子,有的擦肩而过,有的错失一生,有的平淡相守,有的深情相伴。
也许正是有过这样丰富的感情史,才造就了满腹才情的他,才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
我青春期时最喜欢读容若的词,总感觉那种淡淡的忧伤,是痛彻骨髓的。那种来自于生活体验过之后的凄凉和伤情,纵然不能亲身经受,也能通过他的词,想见模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是啊,人生若自是初见,又怎会有很多的变故,到最后弄到遍体鳞伤,不还是一个人。
纳兰容若勤苦一生,到头来不禁心生感伤,小时候的表妹,青梅竹马,到了选秀的时候,康熙爷把她纳为妃子,不仅让纳兰容若更忧郁感伤,他一直拿他表妹当红颜知己。纳兰容若的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两句话,都参透了世情,问懵了苍生。
小时候听故事,喜欢听故事遥遥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有个某个人,在某一天,他怎么样……一切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很是美好。
初见,在清净的书院。一个叫祝英台的女子轻轻坐在一个叫梁山伯的书生身边,她叫他:梁兄。三载同窗,一朝诀别,楼台相会,你终省得,我就是许你的九妹,可是,此刻知晓,花期已误,我们之间是否太迟?
盛衰开谢,悲欢离合是轮回之道。你共我,怎么躲得过?
爱情用来遗忘,感情用来摧毁,忠诚用来背叛,在时之洪流中起落,人心常常经不住世事熬煮。一切都存在变数。猜得着故事开头,却往往料不到最后结局。我们躲不开。尘世后那只翻云覆雨手。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炸断了多少故事尾巴。无论是词还是人生,这后面都该是……初见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泪。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终老。
一个人的一生如在悬崖边际的一棵草一朵花,寂寞忧伤。
初二:岳文丽
新晋小生张彬彬在2017年初就凭借着多部热播剧的出色演绎占据了热搜话题榜。随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张彬彬饰演的翼君离镜获得众网友的认可,离镜的每个眼神都像是一场戏,看似多情却又极为痴情,一个简单的人设却让观众又爱又恨又怜。早在2016年《寂寞空庭春欲晚》中,作为新生代演员的张彬彬,凭借对纳兰容若的用心塑造,获得不少原著书迷的支持。他轻奏玉笛,清风拂袖,眼神温润如许,张彬彬很好地诠释了观众心中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的绝代风姿和倾世才华。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上戏毕业的张彬彬凭借着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对角色精准的理解和不俗的演绎逐渐走入了观众的内心。
张彬彬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扮演翼族二皇子离镜,离镜本是个丰神俊朗、游戏人生的风流浪子,对杨幂饰演的司音一见倾心,却因为一念之差终失所爱。观众替角色感到惋惜,他把角色塑造得十分鲜活,得益于他对角色独到的理解:“离镜只是一个特别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从小失去父母的郏身处在危险的翼族皇宫里,自己的父亲把他当利用的工具,哥哥又像仇人一样,这就造就了他对感情的不信任,对自己的不自信。当司音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会考虑特别多,天族和翼族的有没有未来,司音爱不爱我,直到司音离开他之后,他才彻底明白了爱情到底是什么,然后用一生都在赎这段情。”张彬彬说。
离镜在原著里的人设并不讨喜,但通过他独到的演绎给观众展现了不一样的离镜。有的观众被离镜的魅惑的气质所吸引,有的观众赞叹他一族之君的霸气雍容,更有的观众替离镜感到惋惜。对于演员,每个角色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离镜身上的一些特质也同时吸引着张彬彬:“这个角色性格上的矛盾性是吸引着我的,看似多情却又极为痴情,看似漫不经心又一切了然于心,尤其是在大是大非上,是个态度很明确的人。”
毕业于上戏的张彬彬,出道以来多部荧幕形象都深入人心,《寂寞空庭春欲晚》里气质如兰的纳兰容若,网剧《匆匆那年2》里深情男主乔燃,《漂亮的李慧珍》里暖男林一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我们一路见证他的成长,张彬彬也坦言刚入行时更加关注的是自己上镜好不好看,并不了解表演的魅力,对角色理解可能也没那么走心,但一路走来对表演的热爱也逐渐加深,对表演更加有企图心,想要去挑战更难的角色,不断看到自己演技上的进步,自然而然就忽略了那些外在的东西。
张彬彬的演艺之路是幸运的,一路走来,得到很多贵人相助。当谈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摄细节时他回忆道:“我和幂姐的第一场戏,因为是我要去撩幂姐,但是因为和幂姐私下太熟了,所以拍起来总找不准感觉,NG了好多次,自己急得不得了,结果林玉芬导演和幂姐都来安慰我,林导还过来抱抱我,告诉我别着急,幂姐也亲自帮我演示了一遍,后来很快就进入状态了。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幸运,可以和他们一起合作。”张彬彬表示这是一个让他在拍完之后特别依依不舍的剧组,无论是演员、导演还是工作人员,大家都特别友爱团结,拍戏过程中彼此照顾,每个人都很专业,所以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的确一个口碑好的热播剧跟融洽的幕后团队密不可分。
比起他桀骜不羁的外表,他更像是行走的低音炮,他坦言唱歌一直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爱好,一直有出歌的梦想,粉丝也亲切地称呼他是“彬式低音炮”,充满男人味、低沉磁性的嗓音,每次都能让人第一时间辨认出来,对于演员来说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张彬彬同样将这个优势带到了作品中。不同于现代戏,收音影响较大的古装剧历来都会找配音演员为角色进行后期配音,而就在制作方因离镜这个角色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配音演员而着急时,张彬彬则主动请缨,提出利用自己仅有的几天假期挑战原声配音,诚意满满的举动也得到了片方的支持,观众在无形中也被这行走的低音炮圈了粉。
他认真解读每一个角色,对表演有着企图心,他嗓音低沉磁性,是行走的低音炮,而在生活中,他也是个单纯的大男孩,性格比较慢热,会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将自己安安静静沉浸在拍戏里,他会保持健身,练拳击、骑马,一方面为了增强体力,一方面也是为了为了在荧幕上给观众带来更多出彩的表现。对于感情,他期待的生活十分简单。“我其实对于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平淡幸福,每天回家有人在等你和你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聊喜欢的话题,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他笑称。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更关注的是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想尝试一些性格很鲜明,与自己本身性格反差大的角色。我没有特别远大的规划吧,比如一定要拿到什么奖这些,我更喜欢脚踏实地拍好每一个戏,演好每一个角色,如果有合适的契机可以去尝试一下电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多么伤感的一首诗。真不愧为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的手笔。都说女儿痴情,熟知男儿在情感方面更痴情。古话说的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是啊。只是未到动情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虔诚往事都化做红尘一笑。只留下那初见时的倾情。忘却以往或许有过的背叛、伤害、无奈和痛苦。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初见,杭州西湖一个叫白素贞的女子爱上了一个名叫许仙的书生。她愿用千年的道行换的和许仙携手一世的美好人生。
初见,祝英台遇见梁山伯一句梁兄从此三年寒窗共载。一朝诀别,楼台相会彩蝶分飞。再见已经太迟……
初见,女儿国国王爱上了导换通关文跌的唐僧,一句御弟哥哥就愿用一个国家来把他给留下,只可惜造化弄人……
这么多的初见可是结局都是伤感的。这到底是爱情的错还是爱错了人?还是这是初见时的甜蜜遮盖的彼此的眼睛?
花开花谢日出日落都是凡夫俗子又怎么能猜得透躲得过。人生若只如初见,时光如若能停止那该有多好。
你见过秋莲的笑容吗?文徵明轻轻点染,“美人笑隔水盈盈”,便让秋莲的可爱情态跃然纸上。我于千古飘香的诗集中瞥见了这令人倾心的笑容,真是望一眼来醉十回啊。
醉罢,醉罢,心就这么轻易地被孟郊偷走。“春风得意马蹄笑,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登科后》展现了千年之久的笑容。这笑沾染着诗人的豪迈与洒脱,我只是轻轻靠近,便醉得失了魂。
我随着灵魂奔跑的足迹,邂逅了这位“千古伤心人”。他的“曲曲柔肠碎”,让灵魂也为之落泪。我不相信纳兰容若之是泪揉捏而成的男子,他定然笑过,他的笑定然如莲一般摄人心魄,我相信,并执着。为了寻到着莲开刹那的美,我甘愿承受寻觅的寂寞。看,看呀,容若笑了,真的笑了,在《梦江南》的一个小令中,他毫无保留地将“忘记他乡是故乡”的喜悦倾注到文字中。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也已忘情的张籍,高唱“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两人同携手,留下如花笑靥,这一笑,让历史都动容。
连历史都动容了啊!我感受得到人性的光芒正不断地填充心灵的罅隙,是你,是你,《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们心中永远的爱情天使,你的笑容,赋予了生命以永恒。《西厢记》中的珠玑字字是愈久弥香的,因为你将这勇敢的笑容和美丽的灵魂,永远地刻录在文字之中。
忘不了红娘的深情一往,更忘不了鲁迅的荡气回肠。《题三义塔》中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处世的良方。这一笑,笑出了宽容的气魄,这一笑,更笑出了海纳百川的英雄本色。
心灵的晴空愈发闪亮,作别鲁迅后,我来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并未上前跟他打招呼,只是敛声屏气地观望着他,观望他“静静地微笑,笑自己幸福无涯”。有人说,“梭罗的文字,是干净的雪,可以清凉干燥的灵魂。”我想说,“梭罗文字中的微笑,可以温暖无数个冬天,并让历史永远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远方,是泰戈尔微笑着向我招手,我捧着他的《泰戈尔诗选》与他深情地凝望。他将心交付于我,“我的读者,愿你感到一个春晨吟唱的欢乐”,这样贴心的文字,这样恬静的微笑,让我不再有仰视的距离。
你看,你看,文字都笑啦。
你看,你看,这些刻录在文字中的微笑,定然会深深地打动我们。
第一次听到沧海蝴蝶的名字,就像是野百合等到了春天。也因着你,以沧海蝴蝶明志,在心里镌刻断翼,也能舞转苍穹。
从《陌上花开》到《思无邪》,你就是那个可以边走边谈心的人。你的名字和你一样,像是斩不断的阳光,温暖而又明亮。而你也是这样的人,一米阳光,永远那么坚强,那么勇敢。你拖着行动不便的腿,期期艾艾地说:“残疾,我仍然很幸福。”可你的幸福就是看到文字成墨,像蝶般舞转,简单而又纯白。也因你我才明白,文字需要写在纸上,如花开般美丽,像是你所感觉的踏实与坦然,而又让我知道那种感觉真实到可以忘记阳光的颜色。
在文字的世界里,你用笔点缀着美丽的回忆。这座部落里,你如天地间的沙鸥,来来回回,探寻着人生的足迹,怜惜那些同样不幸的人生。但,她们不是你,不懂得去抵抗命运的不公。看着你的文字,也沾染了你淡淡的忧伤,也开始痛惜那些花颜易老,斯人总要归去。知道那些古老的美丽与苍老的誓言,一直都在你的笔下闪光明亮。
随着你,我推开了历史不老的大门,从《诗三百》走到容若。你说《诗三百》是你心里的谣,寻找了曾经,回到前世的前世,寻回无邪的记忆,我想,我应该是手脚并用地赞同。或许,有些回忆,就是这样,不转头拾回,永远也寻不到。
齐国的风吹了千年,我随你过千年的河,渡到了庄姜的故乡。你在冰冷的城上长叹:如果庄姜不是庄姜,那她应该上天堂。我在心里默许:如果她只是渔村小巷里的小女孩,她的美只留在那个阳光镀亮的小村庄,她有她的幸福,也能主宰她的人生,那该多好。
“硕人其欣,衣锦衣。”一抹鲜红的嫁衣,折进你墨色的瞳。苍茫的夜里,一片血色慢慢朝着卫国的门,行走。你无奈,而我看到你的眸里折射出的异样,《诗三百》里的人生,真实到血流满了大地,尽管这只是一角。
终于,一枝怨柳拂过,你叹: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心领神会,终于等到他了――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即是一阕极好的词。但,冬郎不知,这句诗炸了多少结局的尾巴。人生若只如初见,班婕妤又怎落个秋扇见绢,绿珠又何能高楼玉殒一地。你一遍遍念着,我知道,你们是隔了世纪的知己,你在百年后,写着百年前的他。也许经历太小,对容若的悲凉竟尚未透彻几分。人生就像是东风一梦牵,须得走过,才能抉望青云直上;也许又带着一点忧伤,然而我竟未懂得。但是,也许如你所说,初见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泪,人生的长路,目的地虽然容不得我们选择,至少在每个路口,该往哪走,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只初见或是一辈子!
谢谢你,让我走进那些悱恻的爱情,千百年来的传说,让我以一个随从的身份,陪你踏遍万水千山,在古老的美丽里寻求人性的光辉,以及人生的沧桑大路。你用自己的语言,写着遥远的故事。读你的书,像是一个人在雪域里行走,干净纯白,急切地去找寻那些你记录在书里的,能让我以一种新的姿态去考量这个世界的眼光。
是你,让我如此近地触碰人生,让我这个舞动的精灵,在这苍茫的大地上追求一份淡雅,一份闲适;让我穿越亘古,在你绮丽也淡如水的文字里寻寻觅觅千千万万年前人性的闪光美丽。
指导老师:乔忠田
关键词: 中西方悼亡诗 差异 三个方面
一、前言
悼亡诗,即“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中国悼亡题材的诗歌始于《诗经》中的《邶风・绿衣》。自西晋潘岳为悲悼亡妻始作《悼亡诗三首》后,悼亡诗历朝历代连绵不绝,且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像元稹、苏轼、陆游、李清照、纳兰容若、王渔洋、王夫之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情深意绵、感人肺腑的悼亡诗。
西方的悼亡诗,也称“哀诗”、“挽歌”。挽歌是西方特别是欧美文学的重要题材和体裁之一,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悼亡诗,如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梦亡妻》,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托马斯・哈代的《逝》、《轻轻的拍击》,罗伯特・勃朗宁的《展望》,邓约翰的第19首《神圣的十四行诗》,等等。中西方悼亡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角度和感情基调等几方面。
二、内容表现形式
从内容上看,中国悼亡诗多以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芜闺尘窗、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身边事、儿女情”。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之妻王弗天资聪颖,知书懂诗,十六岁嫁给诗人,孝敬翁姑,体贴丈夫,是诗人生活的伴侣、文学的知音、事业的贤内助。“小轩窗,正梳妆”可能是王氏生前一个极平常的生活细节,苏轼选取这一生活细节作为抒情的底色,使得他的情感有所依托并显得真实可信。
西方的悼亡诗意象多用幻想、想象。意象选择自由,选择范围极广,想象丰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绵延古今,涉及八荒,没有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如托马斯・哈代的《逝》,诗中选择的意象有“遥远的西方”、“红色纹理的岩石”、“骑马”、“险峻的吡尼山”、“扬起羽翼的天鹅”等,想象瑰奇,诗中涌动着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
又如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该诗中的女子就是爱伦・坡的亡妻弗吉尼亚的化身。“海边王国”、“长翅膀的天使”、“寒风”等都是极富创造力的想象。在该诗中他采用了音韵优美的女子姓名“Annabel Lee”作为亡妻的名字,这美妙的姓名不仅使人联想起优雅动人的女子,而且被诗人巧妙地纳于诗歌的音韵中。Annabel Lee在该诗中前后出现过七次,其悠长的余韵和see,me,we等词构成了贯穿全诗的韵脚,读来真挚亲切,浑然天成,恰如其分地衬托出诗人始终不渝的爱情。那低回往复的单一尾音令人犹如耳闻诗人失去爱人后痛不欲生的哀号,让人自然地想起了大海波涛幽怨的呜咽声和教堂周围沉重单调的钟声。伤感的主题、美妙的音韵,构成了一种立体的富于感染力的悲凉与凄苦,令读者感到欲说还休,难以忘怀。
中西诗歌内容选材上的不同,究其原因,是由中西方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念决定的。西方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很多文学作品都和宗教尤其是《圣经》有关系;在西方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能够参与到各种社会生活当中去,所以西方诗人在表达对妻子的思慕之情时,选择意象的范围自然较广。
三、审美角度
从审美角度看,中国悼亡诗侧重突现一个“善”字,死亡显现了妻子的勤劳、贤淑、谦和等。如元稹的《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的妻子韦氏下嫁元稹之时,日子凄苦,但从未抱怨和离弃。元稹着眼于夫妻生活的日常琐事:“搜荩箧”为我寻衣的体贴入微;“拔金钗”给我换酒的温顺迁就;“甘长藿”野菜充饥的忠贞乐观;“仰古槐”落叶为柴的艰辛憔悴。诗人不惜笔墨,深入细致地描述生活情节乃至细节,生动刻画人物情态,一个柔顺温和而又贫贱不移的贤妻形象便呼之欲出了。又如清代诗人纳兰容若追悼亡妻的《青衫湿》:“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描写爱妻扶病做活、灯畔裁衣的场景。
西方悼亡诗歌颂妻子,侧重突现的是一个“美”字,不仅仅歌颂妻子的德美,更注重歌颂妻子的貌美、才美。如: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诗中反复出现“我美丽的安娜贝尔・丽”的字眼,“因为没有哪夜的月光不使我梦见美丽的安娜贝尔・丽;没有哪夜的星辰不让我忆起美丽的安娜贝尔・丽明亮的双眸”,突出了安娜贝尔・丽的美丽、聪慧。如哈代的《逝》,写妻子的“恍若长颈的天鹅扬起了羽翼”,她有着“栗色的发,灰色的眼,还有时隐时现的玫瑰色的红晕”,她是穿着天蓝色衣裙静候在湖边的婷婷少女,是与诗人并骥挽缰的有着天鹅般玉颈的勇敢女郎。
四、感情基调
从感情基调上来看,中国悼亡诗弥漫着“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情和“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凄苦。如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以词寄托故国之思、身世之感,是一曲哀伤的生死恋歌,词风深沉、凄苦。词中首句用了14个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情感,具有巧夺天工的效果,一个孤独女子的寂寞凄凉的心情充分流露。后又用“淡酒”、“黄花”、“梧桐”、“细雨”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全诗寄情与景,运景入情,如怨、如慕、如泣地向我们唱出了他的国愁、家愁和情愁。
西方悼亡诗读来也悲伤感人,却不如中诗那般“难禁寸裂柔肠”。以英国17世纪诗人弥尔顿的《悼亡妻》为例。1658年,约翰・弥尔顿失明已经有六年了。就在这一年,弥尔顿某夜梦有所感,梦见了两年前死于难产的第二个妻子凯瑟琳。那个世界里的妻子经过了“古训洁净”更是圣洁的、完美的、不带任何瑕疵的,只是面带“面纱”,略显神秘,这丝毫无碍诗人建构妻子的美丽,他沉浸于美好的团圆之中,“欢天喜地”。就在那最美好的时刻――妻子行将给予拥抱,诗人却激动至醒,妻子没了,团圆结束了;白天来了,诗人的黑夜却到了。诗人祈求亡妻灵魂得救成为圣徒的愿望在梦境中得到了实现,诗人因此感到莫大的释怀,悲伤的同时,流露了一种安慰、一份宁静、一线希望,读来哀而不伤。
五、结语
中西方悼亡诗由于各自所受文化传统及诗学传统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影响,前者重现世生活,追求价值的实现;后者讲超脱,齐生死、齐寿夭,但无论如何,都未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这形成了中国诗人独特的死亡观――哀死。中国悼亡诗多描写真实的亡妻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与场景,颂扬美德,抒发对于生死离别的伤感。在情感上,中国诗人是无法排遣的悲伤、沉痛、凄楚。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精神的影响,宗教色彩浓厚。他们信奉上帝和天国,把“来生彼世”的净土天堂幻想为最幸福的归宿。所以死亡对他们来说不是万事的终结,从而它的意义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西方挽歌诗多回忆往日的欢爱,或歌颂伴随死神时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情感是悲中有慰,痛苦中有一线希望,多沉浸在一种恬静超凡的宗教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陆杨.中西死亡美学[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
[2]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飞白.世界诗库[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书是流消的血液,书是灵动的生命,书是无尽的源泉。在书中行走,我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释放,是温馨的宁静,是激烈的舞动…………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夜阑人静,一书在手思绪万千。拜读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卷卷都缀满一个深深的情字,翻阅人世千般气象,万种风情的纸页,触摸书中所诉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捧书中文章的内涵,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倾刻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炫彩,歌唱。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不是钢筋水泥,建造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鲜活的生命,娇嫩的心灵,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鼓动力,拓宽自己的语言内涵,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师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再现语言趣味性、灵活性、厚重性。当我们拥有了精妙的语言技巧,高超的驾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那时候,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会真正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能信赖于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教起书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事倍功半。
让研读教育名著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吧,让我们的生活再添几缕书香吧!让教育先贤的智慧,把我们课改实践的前行之路照亮吧!让我们在打造绿色课堂,全面实现新课程育人目标的实践中实现我们的专业成长吧!
漫游在教育书籍中,我的心潮此起彼伏,《爱心与教育》让我知道了为人师者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民主与教育》使我明白了学生也的有说“不”的权力,《我的教育理想》让我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理想、有文化、有爱心。所以,教师读书既要有栽花,也要用心插柳。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象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激情。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阳,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第二篇:情有独钟系许嵩】爱慕或仰慕一个人,往往是一瞬间。
情有独钟一个瞬间,便是一个世纪。
一瞬间便成永恒,如皓月当空,柔和的光晕就能摄入你的心魄。许嵩,歌手,发迹于网络。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大红大紫。一路走来,平和的他给人扎实的感觉。当然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与安琪的感情经历。我不禁想起明末的李香君,她随身带的桃花扇。兵部尚书阮大铖记仇要拆散她和侯方域,让一个朝廷大官来强娶,她就从青楼跳下,血滴上了纸扇。纸扇为文人修饰,即成了桃花扇,至此扇不离身,到死心念侯郎。《毛诗》云:“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真是幸得侯郎本多情,比之许嵩也亦然。
许嵩,一个男子,一片柔情写下这样的诗句,“江南三月烟花笑,痴玩年少之美妙。”烟花三月,瘦西湖畔,念得红药朵朵,剪下青丝几缕。李香君将其寄予侯方域,生命最后的时刻,她剪下腰间的青丝,作为信物,望情郎一生珍藏。如果说这凄婉了一点,那么同是桃花主题的崔护便幸运得多了。《题都城南庄》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那么桃花依旧笑春风后面呢?其实当时女子出门去了,回来之后见门上题诗,随之病倒。崔护估计害了相思病,于是“复往寻之”,见女子卧于病榻,即将断气,幸好及时赶到。后来其父大喜,遂以女许之。传为佳话。你看,这一见钟情,便情有独钟。这种念念不忘情是不是和许嵩很合拍呢?
当然,还有一个如水一般的才子不可不提,他就是北国的纳兰容若,被誉为和许嵩相似度的才子。容若的词恕我浅陋,不敢妄言。但他的感情故事比之于许嵩和安琪,如出一辙。此事鉴于许嵩自己的原因已不可考,只知道许嵩仍然深爱着这位姑娘。容若从小喜欢他的表妹,可表妹招纳入宫,于是他扮作僧人,冒着杀头的危险,与表妹幽会……随着容若娶妻,生活本该美满,奈何仅三年妻亡。之后又遇得江南才女沈宛,但自古多情伤离别,这南北几经辗转,聚少离多,人生几何?容若生命到了尽头。
古来才子几多情,付之江水向东流。北国风光好,纳兰归去了,情缘未了。朱华曹子建,感甄天下知,甄妃不知。嵩,红雨瓢泼泛起了回忆,回忆怎么潜?你美目如当年流转我心间。感时花也溅泪,苍穹也会苍老,你的情,对爱情的坚贞,一瞬间我们情有独钟。你的曲,萦绕在我们心间,我们将情有独钟一个世纪。
【第三篇:掀起你的盖头来】掀起盖头,在你的眼里一定是亮丽和美好,——你的新娘!的确,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万事开头,都要精彩亮丽。
情融其中。换一个地方学习,换一个单位工作,你肯定会忘掉过去的快乐和不快,摩拳擦掌,想在新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开创属于自己的蓝天。热情、激情闻风而来;动力、活力也如虎添翼。你成了新的领域里新的战士。你相信自己从这一刻起为它而生,为它而奋斗。你明白了万事不可待,往事不可追的道理。同时,许多世俗的念头也会浮上心际:你有必要在下车伊始做出点成绩来,给领导看看,夸你前途无量;给同事看看,夸你诚实有为;给家人看看,夸你光耀门楣。一切的情,融于你的朝气之中。你的精彩亮丽的开头,如春风扑面而来,让你亢奋,让你马蹄轻捷。
理寓其中。也许你是个刚迈进社会的小牛犊,需要明白许多事理,如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等等。但对于这一切,你可能因为不谙世道而难以理解。那么,就投入你年轻的焰火吧,你便可能去搏一搏,捆上一个“理”,创造出理想中的一切。或许,你是一个跳了好几回槽的白领,有必要找一个“自我”,让自我的需要唤醒着你: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的潜力,你的智益,可能真的要一泻千里,创造出精彩亮丽的成果。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而见证这部大悲剧的第一人就是贾宝玉。
宝玉是一位天生的“情种”“情痴”,他对天地万物都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绵绵情意,更不用说身边的风流女儿了。从“西厢记妙词通戏言”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从“秋爽斋偶接海棠社”到“芦雪庐争联即景诗”,从“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到“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他爱林黛玉,也爱薛宝钗、史湘云,还乐意周旋于袭人、晴雯、麝月、平儿、紫鹃、金钏、鸳鸯等众女儿之间。在大观园里,是他发现了女子身上的春天,欣赏着青春女性的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对女性的美唱着热烈的赞歌,对女性的悲吟着沉痛的哀歌。
他深恤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同情受凤姐之威、贾琏之俗的平儿,怜惜受薛蟠蹂躏、被金桂欺压的香菱。金钏儿的跳井、晴雯的含悲而死、鸳鸯的愤怒自尽、尤三姐的惨烈自刎……无数女子的悲剧无不引起宝玉强烈的内心震撼。他以忧虑的眼光看着姊妹们不幸的命运,以无尽的柔情关心着丫头、戏子们的悲欢。鲁迅说他对女孩子们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宝玉不是晏小山、纳兰容若式的“多情”,更不是西门庆式的“泛爱”,而是昵中有敬。他深爱着她们,却又时时担心并承受着她们如花生命烟消云散的痛苦。宝玉又要把一切所爱的人的不幸和苦恼全担在自己的肩上,因此,他的不幸成了全体不幸者的总和。所以,宝玉既是个美的大欣赏者,又是个情之大苦恼者、大不幸者。
对宝玉来说,美好的事物一个个破灭了,特别是真正的知音、美和理想的象征林黛玉含恨西去,在尘缘中最重要的精神维系被悲惨地“毁灭”后,他更是觉得痛彻心扉。宝玉经常在黛玉面前说:“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这不是小儿女的爱情戏言。试想,大观园里没有了泣残红、谑俏语、夺花魁的林妹妹,没有了欢声笑语的众姊妹,没有了姿态各异的众丫环,没有了苏州来的十多位梨园小女伶……剩下贾母,两个儿媳,两个守寡的孙媳妇,一群仆人和老嬷嬷……大观园还有什么生命力,“家道复初,兰桂齐芳”又怎么样呢?悲剧是千红万艳的共同悲剧,但见证这个悲剧,知道并承受悲剧重量的只有宝玉。“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此言,实在中肯。
小说第一回中说得明白:“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可谓宝玉为“情”而“来”,因“情”而“生”。小说第二十二回中,宝玉因觉得不被黛玉、湘云理解,为“情”所“困”,填写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在“情”不如意时宝玉想超尘脱俗,表示出要想割断一切情丝,达到彻悟境界的愿望;直至最后虽中乡魁但因“情”之彻底幻灭,毅然“却尘缘”,绝“情”而去,终究为“情”。
脂砚斋早在第二十二回就评曰:“宝玉悟禅亦由情。”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这种情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至爱和深沉的眷恋!他多情,因为他有爱;他悲苦,因为他深味;他矛盾,因为他求美而不得;他幻灭,因为他亲历了美的消亡。因为太爱,所以决定放手。他只能出家,在古佛青灯里为这颗在尘世里深爱过的伤痛的灵魂做最后的安慰和救赎,让其“归彼大荒”。
“出家”何尝不是“归家”!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
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伊人未见
月如水
燥烦夜,寡心无欲,崖州体炎心寒凄
独卧寒榻,侧想心事已了非
后身缘、恐结她生里
然诺重,吾生决然
《二》…>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纳兰容若,天长需要多久才能填满,当心脏想要在腐枯中沉沦下去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对于我而言在感情上熟悉,在爱情上陌生的人,思索千年,寡心无欲。燥烦的夜呀,你陪伴了我这么久还是不肯远去吗?你那里知道我需要的是大雨后重逢的特别温暖。千年复千年,在此经年,我的未来是如此的漫烂。我坚信在这次我的腐枯即将不在。
《三》…>不管一辈子平凡或是灿烂,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是何般无奈,是何种无情。失散过后的拥抱,把那一切尘埃冲散,我戎装一身,能否等到海枯石烂的结局。还在,不管一路上平凡或者普通,坚守天真,我想再多的遗憾,都能笑着看吧。这才是安幕天--安然等待夜幕降临那天,我羽翼泛白。
《四》…>乌蝇不飞,若各怀鬼胎的你我躲在叶下看盛夏渐袭。我知道了流血的心脏还不是悸动的时候。我看着你,你看着我,都在想些什么呢。彼岸花开了,算着用斤两称来的阳光,我想留住这一刻、一刹那间的永恒。那些枯藤缠绕的往事,被蝈蝈儿轻轻地弹唱,夜夜栖息于我梦的枝头,挂的沉甸甸的,晃动,仿佛即将醉落一般。让我幻想坐于你旁,酣睡、酣睡着…不再醒来。
《五》…>在永恒的暮光晨曦里,我与你用真诚订下友情的契约。伴着岁月的见证,借着时间的闪耀。我们友情的烈火燃烧所释放的光亮与日月争辉。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将因我们彼此的承诺而宏伟。我们就是暗夜中永恒的光辉。信仰既是吾命,我们玩笑人生。离别的这段日子,时间像沙漏一般倒计时,越来越少。幻想再次的重逢。到那时我相信我们将会永远聚在一起。共同防御,共同入侵。直到大地无处不留吾辈之身影。
《六》…>回忆是孤城,是尺素还稀、是一味相思、是准拟相看似旧时,今日剩下的只是回想。凤凰花开的季节突然想起来,那年十五、六岁那些枯藤缠绕的往事,一切都如《千と千尋の神隠し》般烂漫,成长的坎坷让这段回忆是如此的深刻,未曾忘记片刻。深深烙在生命的某段画面里。随着时光的洪流分流,剩下的还一直在你的身边握着你的小手的伙伴,才是我们彼此这辈子最大幸福,也许值得纪念的事情并不多,远方的你是否也如此。经年里的那些快乐、落寞,让我一直回味,那辆破机车,那间破宿舍,那本破破的《千与千寻》,那时候我们的耍帅、那时候我们的害羞。。。如今行走在绝世的彼岸,堕落的天使拿着圣十字剑想一刀斩断,让故事从来,让你的回忆不在孤城。
《七》…>暗暗夜空、薄凉烟花——夜不眠,人难寐,恰是一抹相思的泪水滑下,落在凤凰花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终于如烟花般闪现,带着那一瞬间光亮成为了回忆,住进了孤城。假面的天空之神,你为何要将我放在地狱的尽头。时间腐坏了我的枯骨,让我无时无刻不在回忆那一瞬间的光亮。我右眼的眼泪,你为何如此脆弱,为何每次写到此刻你都要跑出来“助兴”,惜别、忆吧。珠链一串的夜雨与你那暗暗夜空,同样都有薄凉的烟花升起、降落,落在无尽的地狱尽头。
《八》…>无处安放的,落寞情怀——夜已深沉的没剩下什么,我躺在安丘法老的圣棺里,被光明神第四军团军团长我曾经的挚友,用我的剑将我刺死。我已经死了,心脏流出的鲜血浸湿了我的后背。我不想、不想让鲜血浸湿全部,那后背还有她抚摸过的一处温存,如今我只能透过残红感受。我无法动弹,无助的看着时间慢慢的腐坏,将我的躯体上的印痕变成一段皱巴巴的树皮。光明神说:“你这个废人,活着对你来说才是最大的痛苦,救赎你的人不是我,是她,等待她说前爱都已经放下”千年啦,我还在等、还在等。如今陪我征战的十字剑都已经腐朽,我的等待是它腐朽后我自己醒来,还是你打开圣棺拔掉腐剑说:我终于找到你了。
《九》…>是那一抹残阳,还在,停在天空,有点牵强,与大势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是夜了,听到汝的音,吾才知,等待还在。(随写)
《十》…>【词二<梦江南调*思王小>】
昏欧无语,小立榕枝
敝眼横看侧黄泉
细雨落,残灯曳
轻风已至崖州
心言无津
等,等,等
安然,夜幕,残天
一眠未酣,乍到时节,一束残月流曲断肠。
曾还老庙离别
空凄凉
是已三天,实已三年
萍萍风卷叶。初蝉哽咽
王小啦,经年忆,莫轻折,怎须尽飘零
离游萧客还欢,汝却小恨他说
红板桥空,十分轻瘦,八分贱草枯愁
剩汝辈晓风残月更无诗
王小啦,无端听诳语
语未深,心却凄
何须独夜才诉枯言
西风吹瘦,酣眠也对依斜阳
离人更苦,剩暗暗夜空同珠帘梅雨相映
无处不追思。
《十一》…>【词三<虞美人*思王小>】
情只道花薄,片片零落
夕阳,黄昏,带乱残云,不现人间
只催上黄泉
梦时乱
别呕心,阎鬼不招断魂
为伊只盼梦中人
画图清
夜唤汝名,匀泪些许
又孤眠
一思相情处,何恨不能言。
又
睡曲阑深处,两心别后两应同,清怨再起风时,一痕咸水
字模糊,滴血为伊书
月似此时,人似此时否!
又
决然,或还待,或还忆,欺人病酒啊
军营悟生死,曲曲肠碎。
或
泪咽无声,怎知丹青戚戚
一生,一双人,两段,两处心梦
白鹭榕枝
莫向流年问归游。
《十二》…>【词四<忆流年曲*思王小>】
还睡,还睡。
明醒来时无味,沉思往事恰斜阳
淡淡是寻常,泠泠彻夜四五人
谁是知音者,一言边愁难书
人随北雁归,泪魂洒英雄。
梦好,梦好。
莫催醒,由他当日画悲
拟古决绝听碧波,而今才道枉年差
江泪偷垂,强说欢词
一别如斯
雨微凉,十年一场,仰天吼,流年梦里醉。
未睡,未睡。
最愁人
一心盼两合,曾是向伊人
遇回廊
石门残栈,西山多少恨,转叫忆斜愁
月幽处
五更渐寒,碧落黄泉重相见
那是今生,可奈今生
当作惆怅百事非。
梦雨,梦雨,
今夜相思几许,
西风吹散,
剩一半,一半…
《十三》…>我的回忆,与汝等何干,等待在与不在要谁言,“哎,你看现在的孩子在一起谈恋爱多么的无忧无虑,等童话照亮现实就不知道啦”或许,冥冥之中注定这就是一个幻梦。我喜欢阴雨,喜欢残夜,喜欢幽幽苍穹,它们能拿捏住我心灵的那片玻璃,能淹没我心深处的漫天孤寂。时光如水总是悄悄就千年,虽然彼此的生活没有在一起交叉,但是在这慢慢流淌的时光里我们却一起成长着谁都不曾离开。突然想去寻找几百年前的纳兰容若,没别的意思,就交个朋友。合泪一起,让他成为我的那把圣光十字剑,最终刺向我心,让等待再续千年。
《十四》…> 我闭目在藏北的经殿,默然倾听藏语佛法的深意。一刹那间想从崖州出发,匍匐至布达拉宫香烟缭绕的圣者前,忏悔我的流年之梦,祷告我沉沦千年的残躯。我愿在经书中修行千年,只为与你回眸的一眼。沾满尘土的匍匐,愿在忏悔国度中醒来,放弃信仰,割舍轮回,就在此经年之夜。我愿再次置身十万大山,就为了寻找那曾在佛前哭涕的玫瑰。纵使再修千年,你褪尽岁月光华,我依然不变,默守你在流年。
《十五》…>忏悔千年之际我曾问圣者,为何不给我看到千年之后的你,圣者说:看与不看,你都在坚持,那看与不看又有何意义。我猛然觉得心里多了什么东西,然后又少了什么东西。圣者反问:“你愿用被世俗蒙蔽的双眼睁开看看你的回路吗?那么你又愿意用被世俗蒙蔽的双眼看看你的前路吗?”是啊,我不愿意。这是一个烂漫的世界,细数往昔,终将带着孤独和残缺枉活一生。圣者临走之际说道:“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终将有一天,你会如我一般讲这些话再次留给下一个忏悔者。
《十六》…>我悲怜的想要掌控时间,用尽一世光华,等待一切都旧的不能再旧的时候,才发现这一世想要掌控自己已是不易。海阔天空的看着,凄凉的残夜在哭泣。如此燥热的天,滴下来的夜雨竟是如此的寒彻心扉。凤凰花一错再错,所有的一切都被圣者说破。呼的一下,一生就这样流淌过去了。哪怕这一生一直喝着黄泉之水,替着别人解渴,多久也是如此。漂泊的浪子终须留在经年不再向前,随着圣者的经纶放弃一次又一次的盛开的机会。凤凰花开,我知道我的心死的过于荒唐,究竟哪一个祭奠之日才配我的醒来。没有了,没有了。在我伤口处幽幽而居的蛆虫,任你如何糟践着残躯,它亦还在。瘙痒着,痛苦着,用生命专供它在我的残躯中法外逍遥。
《十七》…>【词五<忆流年曲*恋王小>】
炊烟缭绕波澜
旧游时
安得片刻小欢在归处
伊人雅笑,经年独去人断肠
飘零不续,怜爱枝头白鹭愁
戚戚心头 ,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
无眠早
是昼夜白加黑,是礼拜五加二,总是寒心
休要乱吾天涯莫浪愁,一曲一曲
泪向黄泉处,来年,归时,又奈秦岭断魂
何处是长安。
陈克“规模”五代词,对词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陈克 词 五代词 规模
陈克(1081-1137?),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侨寓金陵,故又一作金陵人。宋高宗绍兴初年曾任赦令所删定官?绍兴四年(1134)在建康(今南京)任安抚司准备差遣,绍兴七年(1137)随吕祉节制淮西军马,辟为参谋,同年六月,在随吕祉抚军庐州(今安徽合肥)时遇害。①陈克善诗词,著有词集《天台集》,后人改称为《赤城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陈克《天台集》十卷、外集四卷、长短句三卷附,另有《赤城词》一卷,皆不存。今《全宋词》存陈克词五十五首(内含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四首)。因当前对陈克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针对清人陈廷焯所云其词“规模五代,而能得其神髓”②的问题迄今没有较好的解释,故本文拟由此入手对陈氏词进行探讨。
一、“规模”说的阐释
细味陈廷焯所谓的“规模”,当指“摹仿,取法,以……为榜样”之义,而非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体制、规格”的义项。例如汉代张衡《东京赋》中写道:“是以西匠营宫,目翫阿房,规摹逾溢,不度不臧。”即写工匠们在建造东京洛阳的宫殿时,仔细观察研习了阿房宫的先例,非常虚心地模仿,以之为榜样,没有丝毫不妥的地方。此处的“规摹”,写法虽与“规模”不同,但词义相同,均为“效仿”之义。又如刘孝威《辟厌青牛画赞》:“雄儿楷式,悍士规模。”采用互文手法,说的是青牛威武的精神是雄儿悍士们的楷模,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再如《续传灯录·德洪》:“其造端命意,大抵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③也同样指的是德洪向坡、黄庭坚学习模仿之义。由此可见,陈廷焯说陈克“规模”五代词,是指他对五代花间词人的学习和模仿,学其精髓,为自己的词作增添光彩。
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提到“子高词规模五代,而能得其神髓”,将陈克词风的源流归溯至五代时期,点明他对五代词风的学习与继承。但要指出的是,陈氏并非最早提出陈克对五代词的“规模”之意者。早在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就说陈克词“词格颇高,晏、周之流亚也”④。而清人周济以为陈振孙对陈克的评价不够得当,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评价陈克:“子高不甚有重名,然格韵绝高,昔人谓晏、周之流亚。晏氏父子俱非其敌,以方美成,则又拟不于伦,其温、韦高弟乎?”同时,他也指出陈克较之温韦的不同之处:“比温则薄,比韦则悍,故当出入二氏之门。”⑤除了这些将陈克之词与五代、北宋名家相互比较的词话之外,清代浙江文史学家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读书记》中进一步谈及陈克的词作风格“轻绮婉约,直接《花间》”,并称其“在北宋诸家中,可与永叔(欧阳修)、子野(张先)抗衡一代”。⑥陈廷焯还有类似“规模”的说法,如《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陈克“词婉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晁无咎、、万俟雅言等,远不逮也”⑦。由此可见,陈克词作当有“规模五代”的现象。通过考察,我们发现陈克词对五代词的题材内容、艺术等方面均有“规模”。
二、陈克词题材内容对五代的“规模”
五代词,尤其花间词,以表达爱情和思恋出名,后来且有“艳词”之称。陈克作为一位身处南北宋之交的南渡词人,其前期作品沿“花间”老路,内容多为恋情相思、离愁别恨、闺阁情趣,对五代词“规模”尤多。
一方面,陈克描写闲适生活情趣的闺阁词与五代词相近。由于受到五代、北宋婉约词风的影响,他的大多数词作题材都着眼于闺阁庭院,以女性的视角,描摹闲适、细腻的青年女子生活画面。如其《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描绘了一个小院正午时分的景象,绿芜爬满院墙,芭蕉被日光晒得蔫软,蝴蝶轻飞,双燕低语,杨花微转,带起门帘轻晃,隐约的人声喧闹却并未吵醒春睡的女子。与五代“仕女图”式词颇为相像。此类闺阁词在陈克现存作品中数量最多、最能代表其词作风格,同时,前人对他这类闺阁词的评价也是最高。
另一方面,陈克的怀人词与五代离别词多有仿佛之处。离愁别绪永远是诗词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题材之一,五代词中此类作品尤多。陈克也不例外,他的怀人词同样篇幅众多,且成就不俗。如其《谒金门》:“花满院。飞去飞来双燕。红雨入帘寒不卷。晓屏六扇。 翠袖玉笙凄断。脉脉两蛾愁浅。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以女性视角,思念久无音讯的情郎,因为心绪不佳,所以眼见着周遭的景物无一不是悲情深深,虽然繁花似锦,但是那种繁华却隔着珠帘,透不进冷清的室内,就连燕子都成双成伴,失望的心绪只有期待在梦中缓解。总之,陈克的怀人词,多描写闺中女子思念离家的丈夫、情人,他能仔细揣摩女子心态,并且加以细腻刻画,使之妥帖真实。这种着眼于女子细腻情绪的词与五代词家有异曲同工之处。
再之,陈克记叙特定事件的叙事词与五代此类词作也相近。叙事词是陈克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一类词作题材,现存有四首,分别为《虞美人·张宰祈雨有感》、《鹧鸪天·阳羡竞渡》、《浣溪沙·阳羡上元》和《减字木兰花·子寿母》⑧。如《鹧鸪天》“桥北桥南新雨晴。柳边花底暮寒轻。万家灯火照溪明。 凫舄差池官事了,木山彩错市人惊。街头酒贱唱歌声。”这些描写百姓日常生活的小词,犹如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民俗风情画,极富地方生活情味,为读者呈现出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这类“规模”五代花间的作品在陈克的词作中还有很多,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例如《浣溪沙》六首,《谒金门》八首,《菩萨蛮》六首,《虞美人》三首等,都是围绕闺中女性的生活场景、内心活动展开。可见,在内容题材方面五代词对陈克的影响巨大。
三、陈克词在表现特征方面对五代词的“规模”
陈克词在艺术特征上效法五代词风,将晚唐五代词的规格体制、艺术技巧、艺术风格等表现手法融于自己的创作当中,使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五代色彩。
首先,处于慢词、中长调日益包围中的陈克,依旧沿袭五代词家最常使用的文学体式——小令。小令是五代时期独领的文学体式,极具代表性,被众多文人骚客所采用,作为抒写的工具。小令虽然不过数十字,却一字一句都闲不得,言短意长,讲求回味无穷。温庭筠、韦庄等人都是擅作令词的高手,他们常使用的词牌有《浣溪沙》、《谒金门》、《虞美人》、《菩萨蛮》、《豆叶黄》、《鹧鸪天》等,而这些也是陈克最常使用的词牌名。通过这些他所使用的词牌名就可得知,陈克的作品篇幅都不长,如果按照字数划分词调,这些词牌都应归为“小令”门下。陈克的小令写得相当出色,他早年的作品,例如《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当然,陈克并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在五代小令词中裹足不前,他兼容并包地吸收了北宋时兴起的中调、长调,开始渐渐尝试写一些较长的词牌,如《渔家傲》、《临江仙》等,使得他的作品在基于小令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形成作家自己的特色。
其次,从艺术技巧看,陈克于意象和用典两个角度“规模”五代。在意象方面,陈克也多采用类似五代、花间词中的同类意象。花间词中集中出现的物象有春、风、月、烟、云鬓等,表现人物情态的有梦、情、思、恨、泪、心、眉黛等,表达人物心绪的有惆怅、寂寞、别离等,植物意象有春草、杏花、海棠、芙蓉、桃花等,动物意象有莺、燕、蝴蝶等,表达闺阁氛围的有帘、屏、窗、枕、炉、烛、衾被等。⑨这些意象在陈克的词中都有出现,例如用“双飞燕”、“低语莺”反衬思念离人的女子,用“残雨”、“黄叶”、“烛影”写照孤独的心境,用“梳头画眉”、“帘动”、“醉饮”暗指闺情。同时,在用典方面,陈克还擅长化用前人诗句入词,甚至会直接从五代词中取典为自己的作品添彩。他最常借用词句的五代词人当属温庭筠。例如《谒金门》(花满院)中“脉脉两蛾愁浅”取自温庭筠《菩萨蛮》(其十四):“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再如《谒金门》(柳丝碧)中“心事有谁知得”一句,化用了温庭筠《菩萨蛮》的“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再次,在艺术风格上,陈克更是“规模”五代,他的词作风格轻绮婉约,工致高丽,暗合温、韦之旨。晚唐五代词以自然清丽的笔调表现庭院风光,以真挚深婉的语言抒发悲愁哀思,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物和意象烘托人物心情,细致描写生活场景,用词方面既有温庭筠的富丽浓艳,也有韦庄的清疏意深。陈克有“温、韦高弟”之称,他的词风自然是深得温、韦等人的传统。例如《谒金门》词云:“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此词通篇由“愁”领起,以下全以景物围绕,借用隔断音信的烟树、孤寂的云彩、落寞的夕阳以及百无聊赖的轻风等意象的烘托,刻画出一位满心期盼丈夫归家的思妇形象。
陈克的词作风格既有沿袭五代、北宋婉约词风的一面,也有受到社会动荡、世事飘摇影响的一面。他以小令作闺阁之音,自然会被评价为“直接《花间》”(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⑩。但是陈克之词并非完全拘泥于女性的闺房相思,南渡之后,陈克开始摆脱传统词风的限制,题材更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忧国伤民的《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孤寂悲凉的《临江仙·秋夜怀人》出现在他的词集中,他将目光转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轻吟浅唱的闲适情趣变得慷慨深沉,感情厚重积淀,此类作品的出现对陈克的创作生涯弥足珍贵。陈克之词,“比温则薄,比韦则悍”,可见他并没有一味仿照五代词的写作方式,而是站在正统士大夫的角度,推进小令更加“文雅化”。五代词同时存有精致文雅和粗鄙冶两类作品,到了北宋,词风开始朝着“文雅”方向发展,而陈克更是向此“文雅”继续行进——温词多描写,感情虽深,题材却狭,刻意描摹奢靡的场景,以求达到绮丽的美感;韦词清畅疏朗,情真意深,虽艳而不腻,虽丽而不密;而陈克词则明朗轻快,淡雅高丽,既含深情又点染文词丽语,行伍出身的文人摈弃题材,融入苍凉之风。可见,陈克之“规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效仿,更有取之精华、去之糟粕的革新意味。
四、研究陈克“规模”五代词的意义
陈克“规模”五代词,既有秉承晚唐五代小令词风格艺术特色的一面,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个人色彩加以发展弘扬,形成独特的风格。“清绮婉约,直接《花间》,在北宋诸家中,可与永叔、子野抗行一代”(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11}。这样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对陈克本人的创作,还是对整个宋代的词、甚至是词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分析陈克“规模”五代词,可以有助于确定陈克的整体词风,可以判断出他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开始走向自我超越。前人对陈克的评价,大多从其模仿晚唐五代的角度出发,将其与“花间”、温韦等人进行比较,得出陈克词风与之相通之处,比如他擅长写小令词,写作题材多为闲适闺情,使用意象常带女性色彩,感情流向细腻真挚等。但是陈克并没有仅仅局限在“花间”的范围中,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拥有更为开阔的心境,更为深沉的情感。陈克摈弃了花间词中的部分,他的闺情词虽然以女性视角写作,但却显得鲜妍可爱,婉丽绵长。同时,在南渡之后,陈克的词作开始引入一些忧国伤民的题材,关注点转向闺房之外的社会生活层面,表达情感也包含了自我的哀时伤时和讽刺特权阶级不分时机的荒糜生活。周济评其“比温则薄,比韦则悍”实不为过,明确写出陈克对于五代词的超越。
其次,对陈克对五代词“规模”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分析晚唐五代词对宋词的影响。陈克作为一位跨越了南北宋两朝的文人,他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他,我们同时看到北宋和南宋时期对五代词的继承发展情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评陈克词:“词格颇高丽,晏、周之流亚。”可见陈克与晏氏父子、周邦彦之间也存在相似之处,故而可以判断晏、周等人词风也学习了花间五代。晏氏父子之词多富贵闲愁和身世之感,周邦彦之词多清丽色调。除了他们,其他北宋词人对花间词也均持欣赏态度,并积极模仿学习,如柳永在情调上承花间一脉,柔婉妩媚;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婉转缠绵;“苏门四学士”皆承花间以来婉约词风。花间词在北宋时基本保持其原生状态,到了南宋则走向“士大夫化”、“文雅化”。辛弃疾、刘克庄虽都以“爱国词人”的称号而闻名,但他们的词作中也不乏婉约清新之作,并且辛弃疾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唐河传》下自注:“效《花间集》”{12}。南宋时期文人从纯文体论和艺术论出发,视花间词为词的源头和典范,欣赏其善于抒发人的内在隐蔽的感情,欣赏其思深言婉及柔软细腻的风格。可见,南宋词人对花间词的学习是主动的、创造性的。
第三,研究陈克“规模”五代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五代花间词在后世被接受的情况。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存精,五代花间词也不例外。陈克在学习五代词过程中摈弃沉湎声色、绮靡香艳的部分,保留了清新婉丽、感情真挚的风采,这样的审美标准同样在后世延续下来,并且逐渐脱胎换骨,以不同的形式存留花间词的特色。金元时期,带有民歌风味的清新自然的小词收到文人的欢迎,如《采莲曲》、《竹枝词》等;元代以后,俗文学开始发展,元曲走上历史舞台,但是花间词依然融合在元曲中发挥光芒,婉约词风虽不适合元曲创作,但是语言、意象、用典等依旧带着花间色彩。到了清代,纳兰容若《饮水词》的出现更使得花间词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饮水词》无论是在词牌方面,还是在意境营造、语言流利方面,都继承了花间词的风格,并且成为清词发展的高峰。
注释: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第二册)第1287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第69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②孙克强.唐宋人词话.第443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③徐复,等编.古代汉语大词典.第1742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④孙克强.唐宋人词话.第442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⑤吴熊和.唐宋词汇评(第二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P1289.
⑥吴熊和.唐宋词汇评(第二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P1289.
⑦孙克强.唐宋人词话.第443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⑧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425.
⑨王世达,陶亚舒.为娱乐的艺术——花间词意象审美特点及其文化社会学解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83).
⑩吴熊和.唐宋词汇评(第二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P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