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会成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看到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带着3个学生去吃饭,恰逢餐馆搞活动,消费300元返30元,当时已经吃了270元了,虽然饭菜非常难吃,但学生还是提议再点3个冰激凌,凑够300元。老师说,还是算了,然后结账走了。出去以后,老师买了几个冰激凌给大家。老师的理由是,已经吃了这么难吃的饭,就不要多吃几个难吃的冰激凌了,虽然不花钱。
这就好像你花了5元钱,买了一个烂苹果,为了不浪费,还是吃掉了。这样你不但损失了5元钱,还吃了一个烂苹果。其实这5元钱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做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就好像一个姑娘爱错了人,因为觉得之前付出太多,就勉强嫁了吧,结果婚后更不如意,甚至付出了一生痛苦的代价。
沉没成本是现在很多诈骗术的核心支撑理论,骗子一开始都让你交一点儿小钱,后来会让你越交越多。很多人觉得,如果后面不交,前面的就都拿不回来了,所以就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越陷越深。
机会成本则是另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机会成本也叫选择成本,就是如果你做出这个选择,就可能损失另一个选项的成本。
举例说,你选择了这顿饭吃麦当劳,就丧失了吃必胜客的机会,而有可能必胜客正好在搞促销活动,你就错过了。
再比如,如果在宅在家中看美剧与出去参加同事聚会之间,你选择了前者,那就错失了聚会的机会,更遗憾的是,你有可能在聚会中遇到一个投缘的人,最后可能会成你的另一半。错失一段姻缘,这就是你看美剧的机会成本。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做选择是有成本的,千万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你是冒着损失其他机会的成本尝试的,一定要努力得到一个值得的结果才好。这个思想明确后,会帮你在各种选择之间作出严谨分析,尽可能减少一时冲动的选择。
沉没成本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损失,要及时止损;而机会成本则告诉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多思考可能造成的损失。
(王传生摘自壹心理网)
春燕是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她告诉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注重付出与回报的均衡性,因为经济学的第一概念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关于选择的问题,”春燕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比早上起来,你可以选择上网,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去图书馆就要放弃上网,那么上网就是看书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就不同。”也就是说,把握好机会,你也许可以用同样的精力获得更高的回报。懂得了这一点,是春燕学了四年经济学最大的收获。
经济学是一个很大的专业,它可以细分为很多方向,这些方向有偏向实际应用的,也有偏向理论研究的。理论方向主要是做诸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研究。比如那些制定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预测未来经济走向的人,他们就是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如果选择了理论方向,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会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起码要读到博士才可能有“出头之日”。而应用方向有金融、财政(含税收学)、证券、保险、统计经济学等不同的模块,都是适应具体行业需求的。大部分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应用方向,方便毕业以后找工作。事实上,选理论还是选应用,就体现了对机会成本的一种把握。
经济学不只是“钱经”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里,总是不自觉地把“钱”和“经济”画上等号,谈到经济总是大侃“钱经”,其实货币只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春燕说,学经济的学生对“钱”有不一样的理解。比如一般人总是关心手里有100元还是200元,焦点在数字上;而学经济的人并不太关注数字,而是看重这100元或者200元的购买力,就是说在乎的是钱要怎么花,能买多少东西。
春燕觉得大学四年里比较重要而且实用的课程有营销学、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西方经济学等,因为这些课程以后都会在工作当中得到运用。比如春燕马上就要去银行工作了,“商业银行实验操作”这门课就显得尤其实用。这门课程基本上涉及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如对私业务里的储蓄、转账,对公业务里的支票、电汇、汇票等。春燕说,学了这门课,她到银行实习的时候上手就很快,适应期缩短了很多。
现在炒股、投资基金的人很多,看到他们的课程里还有“证券投资”这门课,不禁让人猜想,是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个个都是炒股高手呢?春燕说,这门课其实只教大家一些投资的基本知识,并不是教学生怎样在股市里赚大钱的。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只是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有些人比较谨小慎微,他们就会选择稳妥型的投资,收益小,风险也低;而风险爱好者喜欢刺激,偏好激进型的投资,风险高,但收益也大。证券投资课最多也只能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前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经济危机对经济学专业最明显的冲击就是在就业上了。地球人都知道,今年大学生找工作特别难,虽说受冲击最大的是国际贸易、金融之类的专业,但是经济专业毕业生的日子也一样不好过。春燕说,他们的就业去向范围较广,公务员算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其他就视每个人的具体专业方向而定了。比如学证券的可以去做个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之类的。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好,她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去了中小企业,从事业务、销售之类和本专业没有太大联系的工作。前几年,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去做会计,而现在,更多的公司倾向于聘用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会计工作,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春燕现在已经被中国银行某分行录用了,她说应聘的时候招聘单位看重的不仅是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参加或组织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等一样是考察的重点。所以说,学经济专业的只是精于和数字打交道也是不行的。
机会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以应收账款管理和现金管理为例,具体分析机会成本在应收账款和现金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出机会成本在投资决策和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做出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
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现金管理;投资决策
一、机会成本的基本内涵
机会成本概念的提出是西方经济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奥地利经济学家弗•冯•维塞尔在其著作《自然价值》中首先提出“机会成本”一词。他认为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非实际发生的支出,打破了对成本固有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写道:“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总之,机会成本是一种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后失去其他获利机会而丧失的收益。可见,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一种虚实兼并的成本。
(一)机会成本产生的前提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是指某一经济资源被用以一种用途后即不能再被同时用于其他用途。由于经济资源稀缺,迫使人们只能将资源用于一种用途而获取收益,同时放弃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收益。稀缺性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必要要素,是其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稀缺性的存在就不会存在放弃其他用途所带来收益的机会,机会成本也就无从谈起。2.经济资源的多用性多用性是指某一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用于不同种用途可以带来不同的收益,给人们以更多方案去选择。多用性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必要要素之一。如果某一经济资源的用途是唯一的,其用途就不需要进行选择,不会产生放弃用于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损失。3.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指所有经济资源都已经用于各种用途,不存在尚未利用的经济资源。如果经济资源在用于其他各种用途之后仍有剩余,即存在未充分利用的状态,则有闲置的资源不能产生收益,就不存在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1.成本的存在形态不同会计成本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实际支出,表现为资金的直接流出,是一种显性成本。会计成本需要从实际的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益中得到补偿,这样企业才能获得良性的循环发展。机会成本一般表现为观念上的无形成本的核算,仅仅存在于管理者的意识中,是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不是实际支出的费用,是一种隐性成本。机会成本不能够从经营收入中获取相应的补偿。2.涵盖范围不同会计成本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具体包括经营成本的预算、控制、实施、分析、检查等多方面。机会成本局限于决策和分析之中。管理者应充分考虑经济资源在生产、市场中的流动过程,明确用于不同用途所能带来的收益上的差别,进而做出明智的决策。3.发生时间不同会计成本主要用于记录过去发生的耗费,是事后发生。机会成本主要用于决策,是在项目发生之前,针对于未来。但是,会计成本不是不考虑未来,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几个连续会计期间发生的支出,就需要注意在过去和未来的分配。
二、机会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运用一定的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在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三大金融决策中,投资决策是最为重要的决策。
(一)机会成本在应收账款活动中的应用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本文主要讨论由赊销引起的应收账款。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多数企业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销售额会提供赊销政策或延长信用期但同时带了相应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三部分。若企业赊销所增加的收益能够大于所增加的成本,则方案可行,否则不能执行。其中,机会成本在应收账款活动中的具体含义表现为在赊销或延长信用期决策中,企业的资金由于占用在应收账款上而不能用于其他投资时所丧失的潜在收益,包括了财务成本和生产者极尽可能利用这些生产要素所能产生的利润。2.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分析计量方法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量的通用一般公式为: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机会成本率。其中,机会成本率一般是有价证券利率或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具体计量方法主要分为三种。(1)销售收入法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机会成本率=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机会成本率=年赊销额/360×平均收现期×机会成本率该计量方法的平均收现期即为应收账款的周转期。该公式将应收账款账面上的资金视为实际占用资金。(2)销售成本法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年赊销额/360×平均收现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该公式将应收账款账面中前期投入成本视为实际占用的资金,赊销所获得的利润并不算在内。(3)变动成本法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年赊销额/360×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该公式将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中的变动成本视为实际占用资金,固定成本由于早已投入固定不变,则不应计算在内且若改变信用政策,影响应收账款数量变化的是变动成本。该公式也是目前使用的主流。三种计量方法各有利弊,但其共同的缺陷主要在于没有将改变信用政策后实现的销售额加以区分,而是统一以其销售收入或其变动成本或其销售成本为依据来计量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即增加的应收账款平均占用资金,这样计量的结果也就不可能真实反映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从而不能真实反映应收账款投资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在现金管理活动中的应用现金是一个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为保证投资项目的正常资金运转,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必然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这部分资金在会计上被称为营运资金。企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企业因持有现金而放弃将现金进行再投资所能获取的最大收益。现金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现金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现金的占用量,并从暂时闲置的现金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企业有合理的、适当额度的现金流是必要的,对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金作为企业非营利资产,若持有量过多,会使企业承担过重的机会成本,降低资产的获利能力。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权衡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选择合理的现金持有量,将多余的现金用于扩大生产或投资于有价证券。2.持有现金机会成本的分析计量方法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型:(1)成本分析模型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是指对持有的现金进行管理而付出的代价,短缺成本是指因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必要的业务开支而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或为此付出的代价。公式将持有现金的成本分为三类,能使总成本最小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2)存货模型最低现金管理总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2×机会成本率+特定时间内现金总需求量/最佳现金持有量×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2×特定时间内现金总需求量×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机会成本率)1/2存货模型又称为鲍莫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现金持有量在许多方面与存货相似,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可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了鲍莫模型。模型假定企业平时持有一定现金,当现金用完时可以通过出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这种假定避免了短缺成本,因此只考虑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这里,转换成本指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的成本,假定每次转换成本固定,则转换成本与转换次数有关。(3)随机模型公式中,H指现金存量的上限,L指现金存量的下限,R指最优现金返回线,b指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指有价证券的日利率,ζ指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该模型认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应控制在某一范围内,在该范围内持有现金的数量都较为合理,并不刻意追求某一数额。(4)现金周转模型现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现金周转率=360/现金周转期最佳现金持有量=年现金需求量/现金周转率该模型是从销售环节的现金流进行分析,计算出现金周转期,进而推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三、机会成本对投资决策的意义
(一)机会成本对投资决策的必要性一切投资活动都力求使机会成本最大程度的减小,这是进行投资的重要标准。机会成本为如何做出合理且效益最大化的选择提供了易于衡量且可比性强、确凿有力参照依据。正如经济学家曼昆所说,人们作出决定的依据离不开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对投资决策的非充分性机会成本是主观预测的隐形成本,会被人的认知能力和有关项目的信息获得水平等因素所限制。机会成本必须与其他影响决策的因素结合使用、综合考虑后才能选择出最优方案。但是投资决策时又必须考虑机会成本,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机会成本体现投资决策的多样性投资决策是在各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优方案,放弃另外一些次优方案。所放弃的次优方案的经济效益衍生出了机会成本这一理论。经济资源的多用性正是机会成本存在的前提,因而机会成本的存在就是对投资选择多样性最好的诠释。
四、机会成本在投资决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机会成本应与资本成本相对应机会成本的实质是资本成本,而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企业要求的最低期望收益率的高低。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机会成本=项目最低期望收益率+风险报酬率,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对于风险的考虑,对风险报酬的要求与尊重。与资本成本概念相似的是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被广泛地运用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当在投资决策中利用净现值指标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当在投资决策中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资本成本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引进的概念,而资金成本是会计中发展的产物,二者含义大相径庭,然而我国不少企业却将其概念混为一谈。过度重视了资金成本,同时,企业对于资本成本重视不足,未能充分考虑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过度投资等行为。机会成本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现金流,但能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建议企业充分考虑和尊重投融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在每一次投资决策中将经济收益发挥到最大。
(二)机会成本计算结果的不精确性机会成本的计算结果仅能作为参考,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投资方案。由于机会成本是已经放弃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这些经济资源并未实际用于生产中无法获得准确的该经济资源所能带来的收益数额。机会成本多是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相似用途的现行收益来估计的预测值,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市场行情又在随时波动,不同决策者主观判断不同,不同理论对机会成本计算方法不同,导致无法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对于机会成本,企业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数值,切不可仅仅因为机会成本一项指标就决定选取某个投资方案。
一、保险金策略相关因素分析
其一,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及金额。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及金额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保险金费用的归属变化虽然也值得人们关注,但无论是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零散账户记录,还是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统一的账户记录,最终记录于费用类账户的结果没有变,归属变化没有造成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但是,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比例、金额等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本年利润。
其二,在职职工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是在职职工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与缴纳比例的乘积,因此,在职职工前一年月的平均工资即成为影响缴纳金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企业前一年度的经营状况。国家政策稳定,外界经济状况良好,企业运作正常,顺利完成计划任务,能够按照正常发展趋势进行发展,则在职职工的平均月工资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其三,企业运作的内部障碍。职工保险金种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种。其中职工在职期间能够给企业运作造成内部障碍的事件可能性较大的为工伤和生育,因此本文将工伤和生育的发生率作为企业运作的内部障碍率。这种内部障碍率越高,企业运作的顺利程度就越低,本年利润就自然降低。
其四,企业在职职工的满意程度。每一位员工都是组成企业的独立个体,企业在职职工的满意程度最为直接地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转的各个环节。而在职职工的满意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企业文化、自身价值实现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职工工资和企业所缴纳保险的方面来看,国家做出决定几次上调企业职工工资,将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方式从原来的企业缴纳改为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缴纳,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等,均提高了企业职工的满意度。
其五,折现率。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各种保险金采取按年计划,分期发放的形式,虽然可以从静态的角度将不同年份的保险金额汇总进行比较,但这种方法未考虑通货膨胀和风险等因素,因此本文利用折现率将不同时间点的金额换算到同一时间点,这种动态比较的结果将会更加真实。
二、保险金策略机会成本构成分析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大利益。企业保险金策略机会成本是企业投入于保险金费用而使企业本年利润降低的金额。保险金作为费用支出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本年利润,费用支出的多少从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企业本年利润。将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金额计入机会成本,将未达到职工100%满意程度的机会利润也计入机会成本。因此,得到计算机会成本总额的公式,机会成本=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各类保险的比例×企业缴费基数+(1-职工满意度)×企业计划税前净利润(无内部障碍),机会成本终值=机会成本总额×(1+折现率)终值所在年份-保险金费用支出年份。
三、机会成本评价法应用
其一,某油田公司保险金策略介绍。某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勘探开发、科研设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22家核心企业组成,是一个以油气生产为主的特大型工业企业。企业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种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公司以在职职工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计算公司缴纳保险金额的比例是基本养老保险20%,基本医疗保险2%,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0.6%,生育保险0.8%。公司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金金额为在职职工前一年月的平均工资与缴纳比例的乘积。公司所缴纳的保险费用均一次性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在税前提取。
其二,机会成本终值计算前提。计算机会成本终值之前需要作一些前提说明,包括:按照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水平的标准设定折现率8%;计算数据来自于公司1997年~2001年的资料,因此设定终值年份为2002年;企业内部障碍率与职工满意程度均为调查后的经验数据。
其三,机会成本终值的计算。公司1997年~2001年机会成本计算过程、机会成本总额及机会成本终值见表1。
其四,保险金策略分析。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企业计划税前净利润在五年间均属于上升趋势,则终值应呈上升趋势变化,但实际的五年终值变化趋势为下降的趋势。从终值的构成分析得到职工满意度的不同对终值变化的影响最大,因此从职工满意度的角度对五年终值进行分析,见图1。1997年,公司依照国家政策将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保险种类由两种变为五种,职工普遍认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提高,职工工作的干劲受到了鼓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营业利润虽高于上一年度,但机会成本终值却大幅度减少。1998年,我国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公司所在城市是重点受灾城市之一,由于公司生产经营点特的特殊性,公司几个重要生产单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职工劳动成果付诸东流,职工满意度降低,企业当年营业利润没有完成计划目标,机会成本终值激增。1999年,国家对受灾地区的企业给予特殊照顾,职工恢复信心,工作态度更加积极向上,职工满意程度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并且有小程度的提高。企业当年营业利润完成计划目标,机会成本终值随之减少。2000年,公司响应国家号召,按照所在省有关规定,对公司职工实行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政策,企业在职职工平均年龄降低,职工自身的十足干劲明显体现出来,职工满意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政策并不针对职工某一独立群体,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与在职职工存在各种密切的关系,且实行这一政策的实用性还未得到证实,不少职工的情绪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总体职工满意度不会得到太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企业当年营业利润的缓慢增长,机会成本终值缓慢降低。2001年,公司对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政策的具体安排事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职工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复,满意程度有所提高,机会成本终值又得到了缩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职工满意程度变化是导致机会成本终值变化的关键因素。企业是由员工组成,企业的运转基于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企业员工好比机器的零件,任何零件的不灵活都有可能延缓机器的运转速度,因此,只有企业职工均能正常工作,发挥各自特长,企业才能大踏步的前进,提高职工满意程度也就成为减少机会成本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魏明海、谭劲松:《新世纪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黑社险(1998)30号。
一、机会成本的概述
机会成本是会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由于选择产生的,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在企业经营决策中,需要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经济效益的大小进行最选化选择,而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放弃另外的一个方案。被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就是选中的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运用
1.融资租赁的机会成本。在企业进行债务筹资中,融资租赁筹资是企业一种最特殊也最常见的筹资方式,融资租赁筹资主要是指当一个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周转,去购买设备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时,由租赁公司按照承租企业的要求去融资购买设备。然后双方约定在合同期规定的一定时间内提供给承租企业的信用服务。融资的对象通常是资本,具有借贷性质。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可以不必要先去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再进行生产,这样不仅耽误生产时间也损害经济效益。融资租赁的缺点也有很多例如承租企业如果本身财务比较困难那么支付的租金也可能会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而且支付的租金一般也是很高的。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承租企业不能享有设备的残值也是丧失的潜在利益。
2.资本成本中的机会成本。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企业筹资和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一个企业要想筹资资金必须考虑资本成本。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指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的费用,或向除了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所取得的手续费用等。资本成本本身就是一种机会成本因为无论是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还是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都存在机会成本。
(二)在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
是否停止亏损决策的机会成本。在企业运行的各种投资中无论是金融投资和产业投资。机会成本在投资分析决策中的重要意义都是无法忽视的,它是企业获利的保障就例如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我们就需要考虑到其中的机会成本问题。
(三)机会成本在营运资本管理中的运用
现金管理中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现金资产内在作用的有效发挥直接的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进行和健康发展,生产经营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现金资产的数量。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是用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然而这样的资金垄断的形式往往导致大量的闲置资金的浪费。大量的现金占用会使其他的投资机会减少,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失。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与机会成本是成正比关系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现金科学的成本分析。现金管理中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因占有一定数额的现金所付出的代价,例如你将现金借给了朋友而不是存入银行,那么丧失的存入银行的利息费用就是丧失的机会成本。或者是企业在购买商品是否采取现金折扣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三、机会成本使用前提和意义
机会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还是运营都要考虑机会成本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重视机会成本的同时还要了解它的使用前提,更好的了解机会成本的意义。
(一)机会成本的使用前提
当一个企业参与一个投资项目做出抉择时往往会面临多种备选方案,由于资源稀缺性,企业只能选其中的一个,被放弃方案中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就构成了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使用机会成本须满足一定前提条件:一是资源稀缺性;二是资源多用性;三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四是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性。
(二)企业使用机会成本的意义
决策就是一种选择。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情况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兴衰成败和企业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息息相关。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是不可避免发生的一个要素。科学决策的含义并不是要去忽略机会成本,而是把与决策的相关成本尽可能地降低到最小,来换得更大的收益。
企业决策中我们想要选择投资收益最高的方案,就需要比较各个方案可能的收益。这就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因为机会成本既包括真实的成本又包含潜在的成本,它能反映投资者真正的获利情况。
如果你认为机会成本是可有可无的,那么你就错了。作为决策成本的组成部分,机会成本是建立在严格和准确的成本计量基础上的相关成本,用来最终判断所做的决策是不是最优方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需要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而机会成本已成为企业决策者必要的理念,只有充分关注机会成本,才能保证企业优化决策,利润最大化。并且才能让企业持久发展。
四、结语
1“机会成本”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中的意义分析
1.1“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指的是在经济决策过程中错过了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4],是因选择某一方案而舍弃其他方案所造成的潜在利益损失。在现实中,资源是稀缺的,在某一决策中只能被用于某一方面,因此,在挑选最佳方案时,必须把已放弃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以对决策方案做出准确判断。机会成本本身是一个清晰、简单的概念,但是在采用“机会成本”分析“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的意义时,非理想化的市场环境条件往往给研究带来难度。
1.2“机会成本”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中的意义从理想化的市场环境条件出发,假设本科毕业生的学习、就业等都在理想的市场化环境中发生,并且该生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但是不具备接受研究生教育所需的资本条件,即存在着个人可支配的资本稀缺的问题,在不考虑奖助学金的情况下,该毕业生将通过分析以下两个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做出决策。选择方案一的机会成本:该生将失去获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和由研究生教育带来的额外工资收益。根据调查,2011年本科毕业生的起步年收入为32916元,而研究生则为48036元[5],前者比后者年获得收益减少15120元;该生将获得本科毕业后就业前三年(按照研究生学制3年计算)工作的纯收入,其中,放弃接受研究生教育机会而不必造成学费负载,大约共节约98748元。参照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15160.89元[6],扣除每年的生活费用,该生3年后的纯收入将为53265元。选择方案二的机会成本:该毕业生将失去接受研究生教育期间作为本科生就业的经济收入,大约98748元;该生用于支付学费、生活费等(以H大学为例,平均年学费8000元,住宿费、生活费约合每年13500元)负债大约64500元;毕业后,该生将获得硕士研究生大约48036元的年收入。
如果本科毕业生选择方案二,且在毕业后将所有的工作收入用于还款,可以在研究生毕业后约三四年时间里弥补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带来的3年工资收入,并还清负债金额。参照中国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为15160.89元,扣除该项费用,硕士毕业生也可以在大约5年的时间里弥补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带来的3年工资收入,并还清负债金额。该生在工作的第11年后所得的纯收入将开始超过方案一,并逐年加大差距。通过理想市场化环境下对两种方案机会成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能够带来较高收益。
除去理想市场环境条件下的机会成本,一些非市场化因素将也会影响到选择决策的机会成本,研究生教育会带来工作环境、福利收益、医疗保健、娱乐等条件的改善,本科毕业生将失去与硕士毕业生等同的个人发展机会、工作福利,导致相对较低的生活质量。因此,从市场化因素和非市场化因素的综合角度来看,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成本并不高,还会有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在经济学角度是可行的。
2对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建议
2.1区分收费标准从收益角度来看,不同专业带给研究生的回报是不同的。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计算机、机械、金融、经济、外语、管理、法律等应用型学科预期收益可观,弥补机会成本的周期短,而基础性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数学等往往存在预期收益较低等现状。在现实中,两类专业的冷热程度也确实大相径庭:前者诸专业录取与报考比例通常维持在1:10以上,而后者往往门可罗雀,甚至不能完成既定招生计划。在美国,授予研究生的学位和研究生学习的学校都被分为职业性和学术性两类,其中,对应用性强,就业前景好、私人收益高的职业性学院的研究生收取较高的学费,以维持不同专业之间相对公平的机会成本,保障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
2.2完善资助政策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是研究生收费制度中保障公平、实现调控必不可少的要素。完善的资助制度会进一步减轻学生的机会成本,鼓励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我国目前主要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为研究生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辅之以提供创业基金、设置助研助教岗位、组织实习等资助方法。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资助体系,还必须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科技等多个部门协调设立专门的奖助学金基金,对经费紧张且国家急需的学校和学科予以支持,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研究生予以帮助。
2.3实施弹性学制研究生教育本质是一项生产活动,其效率与受教育者的个人因素有较大相关,因此,无需规定严苛的学习年限,研究生只要达到规定标准,就可以提前毕业或者申请休学筹集费用后继续完成学业。这将大大降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机会成本,同时避免贫困生因资金短缺无法完成学业。除此之外,还应通过深化金融机构介入研究生助学贷款,设置助学岗位,推进高校教育产业优胜劣汰等措施,降低本科毕业生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成本,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研究生教育。
作者:王统照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关键词:机会成本 滞后效应 决策
一、机会成本滞后效应的导出及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本源在于解释人们在资源稀缺性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得到利益最大化的东西。稀缺性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学家对稀缺性的重要作用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面对稀缺的资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作出取舍抉择。有限的收入迫使我们作出抉择,而不能随心所欲的得到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有限的年终奖金给自己办一张健身卡,就不能给妻子买一件心仪已久的项链。有限的闲暇时间困扰我们在看一场《生化危机6》和跟朋友一块去公园野餐之间作出选择。古语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中就蕴含着人们在面对抉择时地思考。面对诸如此类的选择,经济学家给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我们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其经典巨著《经济学》中关于机会成本给出的定义“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作出某项决策而不作出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当你将周末时间打工赚得的100块钱用于购买一本教科书而不去购买两张CD时,那你购买教科书的机会成本就是两张CD。不过,不是所有的机会成本都像一本教科书或两张CD那么直白明了,立竿见影。有些决策的机会成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到呈现,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滞后效应”。所谓的机会成本滞后效应是指当决策者做出决策之前,在对所有可能的机会进行优次排序时,由于某些机会的效用在呈现时间上具有滞后性,使得决策者不能对这类机会的效用作出准确的判别而影响了决策者的选择,最终作出了不是最优选择的决策。我们在本文中所要重点研究的就是当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具有滞后效应时,对决策者最终选择结果的影响。
二、机会成本滞后效应对决策者决策的影响。
(一)案例模型及分析
假设在一个四周环海的孤岛上,岛上的居民在岛上唯一一家工厂里上班,并且岛上人们的所有生活资料都来自这家工厂,所有居民都参与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排放有害身体健康的废气。现在岛上的居民面临这样的决择:如果采用一套绿色的生产设备就可以杜绝这种废气的排放,从而保持环境的优美和居民身体的健康。与此同时,工厂要为这套绿色生产设备支付一定的成本,居民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工资来构建这种设备,每个居民要为这套绿色设备承担3万块钱的成本。如果工厂不采用这套绿色设备而继续排放有害气体,三年之后岛上的居民就会由于长期处在有害气体的环境里而患病,此时人们要花费2万块钱来为自己的健康买单,治愈该疾病。并且,由于环境污染身体患病一方面影响工作的效率,耽误工作的时间,我们不妨把这部分损失量化,其效用值为1万块钱,另一方面缩短人们的寿命,而此部分的损失无法量化却效用值很大。但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将第一种选择的效用值定义为“高收入=3万”,第二种选择的效用值定义为:“健康大于3万”。这样就形成了机会成本对应的两个方面:高收入的机会成本就是健康,同样,健康的机会成本就是高收入。根据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不采用绿色设备的机会成本要大于采用绿色设备的机会成本,即采用绿色设备的选择优于不采用绿色设备的选择。那么岛上的居民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吗?我们给出的测试结果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高收入的效用会在居民作出选择之后的当年得到体现,而健康的效用会等到三年之后才可以体现,这就产生了健康效用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或者说由于受到滞后性的影响而使得健康的效用现值小于高收入的效用值,从而干扰了居民的选择。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影响了居民的决策,作出了不采用绿色设备的选择。
(二)对经济发展方式决策的影响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以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基于具体复杂的现象,分析、提取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通过作出行为假设和制度安排对这种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模型和量化分析得出结论。最终还要回归经济现象本身,对复杂的经济现象作出简单便于理解的解释,指导人们在以后的经济行为中作出合理的选择。通过对上个假设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孤岛生产”放大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地球就可以利用机会成本滞后效应来解释为什么18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沉浸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物质上的享受,肆无忌惮的挥霍能源、污染环境,而忽略了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最终付出了“世界公害事件”等类似恶性污染事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创伤的代价。以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伦敦烟雾事件”事件为例,1952年12月5日~8日,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突然有许多人患起呼吸系统病,并有4000多人相继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据当时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大气中尘粒浓度高达4.46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浓度高达7.4毫克/立方米,是平时的6倍。可见人们为物质利益所放弃的机会成本的巨大。人们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才意识到当初没有采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方式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开始对自己只注重物质利益的行为进行反思,并且开始参与环境的保护,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正是由于物质利益的机会成本效用的滞后性影响了人们作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是最优选择的决择。如果说工业革命最先兴起的欧洲国家在作出最优选择时没有形成对环境污染效用的准确认识和估量,那么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目睹了欧洲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并且可以对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环境污染的效用)形成较为准确的估量之后又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辙的现象就与我们的假设案例的分析结果相一致。可见,机会成本滞后效应影响人们作出最优的决策。
(三)对人们购买决策的影响
以生活中人们面临商场促销时的购买行为为例。A是一家从事时尚服装销售的商店。每年夏季开始之后该商店在销售夏季新款服装的同时将剩余的春装以打折的方式进行换季促销,以吸引顾客购买来减少库存压力。以n品牌的服装为例,n品牌的春装原价为p,现在进行6折促销,价格为q=0.6p。与春装相比,夏装在用料和做工时间上要少,因此n品牌夏装的售价跟打折后的春装相仿也为q。由于降价的吸引很多顾客在选购夏装的同时也会购买折扣的春装以备秋天时穿或者来年春天时穿。由于顾客在购买服装上的支出是有限的,所以顾客会在购买原价的夏装和打折的春装上作出选择,或者在购买两者数量的多少上作出选择。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全价作为春装和夏装的效用值,由于春装存在换季造成的款式上的折旧,我们将折旧的效用定为0.2p。这样,折扣春装的效用为0.8p(p-0.2p),全价夏装的效用为0.6p(q=0.6p)。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由于折扣春装的效用0.8p要大于全价夏装的0.6p,即全价夏装的机会成本0.8p要大于折扣春装的机会成本0.6p。顾客应该购买折扣春装或者购买更多的折扣春装才会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用。但是,根据A商店2012年的销售记录显示,结果并非如此。具体销售数据见图一。
图一 A商店2012年3~8月份n品牌服装的销售数据折线图
通过以上的销售数据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到6~8月份折扣春装总的销售数量明显小于全价夏装总的销售数量,以7月份的销售数据最为明显。可见大部分顾客在作出购买决策时没有选择最优的决策。原因就在于全价夏装的机会成本虽然大于折扣春装的机会成本,但是折扣春装的效用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而影响了顾客作出购买折扣春装的最优选择。通过8月份折扣春装的销售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迫近秋天,折扣春装的销售数量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并且略微超过了同期夏装的销售数量。可见,此时折扣春装的效用在增加,机会成本滞后效应的强度在减弱,从而影响了顾客的购买决策。利用这样的分析结果我们就可以来解释为什么换季折扣的促销方式不能够达到商家预期效果的现象。
三、机会成本滞后效应影响决策者决策的应用。
烟民为什么难于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增加患重大疾病的风险,缩减人的寿命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沉浸于此?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死于长期吸烟所引起的疾病,吸烟已经继高血压之后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全球13亿烟民中将有50%的烟民因为吸烟而过早死亡。从数据显示吸烟的机会成本?健康长寿的效用要明显高于吸烟所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的效用。只有当人们因吸烟而患病时才意识到为吸烟而付出的成本有多大。从机会成本滞后效应的角度分析,当人们在作出是否吸烟的决策时,吸烟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会立马得到兑现,而健康的效用则要等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能得到体现。这里就产生了吸烟的机会成本在时间上的滞后性,面对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的人做出了吸烟来享受精神上的满足而放弃为之所付出的成本的选择。利用这个原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图文并茂的戒烟宣传的作用微乎其微的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选择的情况有还有很多,都可以利用机会成本效用滞后性的原理进行解释。比如,年轻人加班加点的工作而忽略了利用闲暇时间来放松或者参加体育锻炼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结果,年老之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之时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不合理。再比如,如今大学里的有些学生贪图一时玩游戏的刺激而放弃学习的时间,最终导致期末考试不及格,不得不面临重修一年的窘境。
四、结论
机会成本作为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在解释决策者之所以做出这样而非那样的决策结果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范围就是在继续深化对机会成本理解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时,在很多情况下某种决策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而在表现时间上具有滞后效应。因此,当决策者作出某项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方案的优次排序时应充分考虑这种滞后效应,对所有可能的机会作出准确的判断与计量,排除这种滞后效应对决策的干扰,作出不仅是在当时而且在以后也是最优决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M].18版.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David C. Colander. Economics(Sixth Edition)[M].McGraw-I Iill/Irwin,2006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自己做了选择后到底损失了什么。那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弄清楚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真正含义。
学过经济学的兄弟姐妹应该知道,机会成本是指大家在做单项选择题时,被舍弃掉的选项可产生的最大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以是用Money来衡量的,比如农民伯伯今年选择养鸡而还是养猪,那么养鸡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猪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是无法用Money来衡量的,比如让你在玩wll或玩PS3之间选择,到底玩哪种游戏机能让你更快乐?看上去,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很好理解,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么?我们来看一个案列。
假如你免费获得了张歌神张学友今晚演唱会的门票(在这里假设你不能转售),但另外一个大歌星王菲的演唱会也是今晚,你很想去。巧好,有一个朋友有张票价为280元王菲演唱会门票想要转让,而你心里能承受的王菲演唱会门票价格为350元。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唱会并无其它成本。那么,去看张学友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到底是多少,是0元、70元、280元还是350元?
如果不作弊,《Geek》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面两个答案,但后面两个答案是不对的。仔细想想,你去看张学友演唱会,唯损失的就是王菲的演唱会。不去看王菲的演唱会,虽然你损失了对你来说价值350元的精彩表演,但别忘了同时你也省下了购买王菲演唱会门票的280元。所以,你不去看王菲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350-280=70(元)。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张学友的演唱会至少值70元,那么你就去看;否则,你就去看王菲的演唱会。
不知道你是不是那个选择了正确答案的人?不过这并不重要。只要你明白机会成本也一种成本,数值当然是越低越好,在日后做抉择时,尽量选择机会成本低或者为负数的决策。还需要注意的是,机会成本是指放弃的选择项目的最高价值,别将低价值的决策项目作为机会成本,而误导了你的判断。
此外,作为基础知识的机会成本概念并不仅仅用于经济领域,如果你在生活中细细体会,相信你也会发现数不清的运用“机会成本”知识的案例。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生态补偿;机会成本;珠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2-001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2.003在生态日益退化、环境不断恶化、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背景下,为协调经济布局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失衡关系,缓解地域空间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制定和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功规》),并于2010年底由国务院通过和。《功规》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确定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以期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尽管《功规》同时提出了生态补偿政策,部分地区也已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率先开始了局域性的生态补偿实践,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地仍都争相挤进重点开发区域而深恐被划入主要针对工业的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究其原因,一是现行或拟议中的生态补偿标准偏低,二是补偿范围太窄(仅针对当地财政而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所受影响),三是定量机制缺失。加上“无工不富”的“铁律”加剧发挥作用,以致 “工业兴(强、富)县(市、州、省、区)”战略和政策在各地被空前强化,承接发达地区工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那些被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摆脱贫困落后的“不二”之路。按此趋势,我国正在推行的各级(国域、省域、市域、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恐有被“架空”之虞。为此,亟待研究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标准,以期为各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提供决策参考。其意义在于:基于机会均等观,运用机会成本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与机会成本的数量关系模型,提出对生态功能区的单项与综合补偿标准并加以实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创新发展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区域经济理论,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针对各地争相跻身重点开发区域而排拒被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的现实棘手问题,从生态补偿与机会成本的对价关系入手提出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助于我国各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综 述
1.1 关于主体功能区
国外早已开始进行空间规划及特定区域管理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经验。德国从1930年就开始编制“空间秩序规划”,荷兰于1960年、1966年、1973年、1990年、2000年公布了五个空间规划,日本从1962年开始已六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于1977年首次进行经济区(EA)划分,欧盟在1999年推出了第一个空间发展战略,俄罗斯也从计划经济时代起就有现代经济区划分。我国曾有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十一五”规划首次列入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任务。自此,福建、湖南、广东、河南、辽宁、内蒙古、云南等地先后编制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各市县也相继跟进,相关官员和学者也对此类规划进行研究。朱传耿等[1]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一书中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理论方法、编制流程及管制框架;高国力[2]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与政策研究》一书中重点研究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制定的总体思路、国内外与主体功能区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等;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樊杰[3]通过构建空间均衡模型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功能定位、指标体系选择、实施和协调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牛叔文等[4]则从国土空间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进行了研究。
1.2 关于生态补偿
国外除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co-compensation)概念外,与其相似的表述还有环境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ES)等。从1930年代到现在已有过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美国、澳大利亚、巴西、肯尼亚、菲律宾等国的成功实践,主要涉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流域环境服务功能支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5],世界上已有287例森林环境服务交易(75例碳储存交易、72例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易、61例流域保护交易、51例景观美化交易,28例“综合服务”交易),遍布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生态补偿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河北、辽宁等11个省(自治区)的685个县(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过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试点。此外还进行过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排放权贸易(主要是碳排放权交易)等类似尝试。在理论上,任勇等[6]曾从为什么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及怎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过较系统论述。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7]从中国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估出发,对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布局、补偿标准、补偿政策执行等进行了研究;丁四保[8]则针对我国面临的各种生态与环境问题,从区域的视角重点阐述了“土地置换”和“生态交易”两种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1.3 关于机会成本
奥地利学者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在其《自然价值》[9]中,通过对边际效用的分析,首次提出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科斯(R. H. Coase)、曼昆(N.G. Mankiw)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过阐述[10]。“机会成本”从19世纪被引入经济学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得到拓展,如今已在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以及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决策中得到全面应用。在资源环境研究方面,国内的吴恒安[11]、温善章等[12]在黄河水资源影子价格的研究中,曾用机会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刘岩等[13]也曾用机会成本法对资源不同利用方式的产业之间的机会成本进行评估分析,还运用旅行费用法、或然价值法对区域生态资源的旅游娱乐价值、五种关键生态资源对于岛内居民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对厦门岛东海岸区域资源未来50年的机会成本进行了分析评估。袁鹏等[14]则采用技术效率的双曲线测度模型和市域样本数据,对中国工业环境管制的机会成本进行了分析。此外,章铮、武亚军、陈祖海、王晶、刘翔、姚炎明、常瑞英、唐海萍、谢建豪、袁伟伟、王秀兰等的相关研究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机会成本。在实务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地区早在1984年就曾使用机会成本法对森林游憩资源进行过价值评估。
以上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借鉴。但是,现有主体功能区理论和规划对其实施后可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后果关注不够;现有生态补偿理论和政策对其量化标准研究不足;现有机会成本理论及其运用对生态补偿领域的涉及尚有不足且缺乏深度。这些不足导致我国目前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缺乏定量依据和实证检验,以致各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陷于困境和尴尬,因此亟待补足。
2 建 模
特定区域接受“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之定位安排的经济底线是“生态补偿足以弥补因限制或放弃(主要针对工业)开发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否则就很难有区域会“甘心”限制或放弃其(工业)开发,也很难有外部力量能“真正”限制或禁止其从事(工业)开发,那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也就有被“敷衍”甚至扭曲的可能。据此可以建立生态补偿与机会成本的基本数量关系模型(式0,简称“基本模型”,式中EC代表生态补偿,OC代表机会成本;为使本文的分析单纯化,以下暂时撇开直接生态建设成本或假定直接生态建设成本为零):
EC≥OC(0)
1、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这两项更多是用在决策的考量上,日常生活中有各种相关的选择,和这两项有关系。
机会成本,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做出一个收益选项而丧失的潜在收益。
例如:大学毕业后,你选择读研 or 就业,选择读研,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就业的收入;从上海到北京,为了速度快,选择做高铁而不选择特快,那么高铁票价和特快票价的差额就是机会成本。
2、利率与年化利率,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手续费、「服务费。
年化利率就是一笔借款,在一年到期后还本付息,以付息的金额除以本金就是年化利率。
3、流动性、收益率与风险。
同一类产品中,流动性好的产品收益低。如果流动性好、收益也高,那么你投资损失本金的风险一定也高,不会天上掉馅饼。债券中,国债的流动性好,收益率低,风险低,评级低的企业债收益高,流动性差,不刚性兑付的时候,指不定就会「踩上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 价值管理
一、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就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利润=总收入-总成本,然而对经济利润而言,这种算法没有考虑股东权益成本,从而高估了企业利润。
经济利润=营业收入-经济成本
=营业收入-(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营业收入-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会计利润-机会成本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其实会计利润经与济利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而经济利润不仅考虑了会计成本,还考虑了机会成本。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贷款和股东权益,贷款以利息方式在财务费用中得以扣除,而股东权益虽然参与了有风险的经营过程,却未以考虑其成本,因此,经济学家在核算经济利润、衡量成本时就包括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关心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而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结果,他们只衡量会计成本,但忽略了机会成本。
使用经济利润法和使用折现现金流法评价企业价值其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企业目前的投资资本总额,加上与相同的资本成本对未来的经济利润折现,等于与现金流折现方法完全相等的数据。这说明两种不同的核算角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经济利润是税后净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在利润表上所显示的称为利润的数据,也就是说公司为股东赚的金钱,不能简单的就看成是利润,而要看这个利润数据是否低于该公司的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如果低于机会成本,说明该公司实质上是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公司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样,但是相对于消耗的资源来说,公司为国民经济的贡献太少。在创造财富之前,企业一直在消耗则富。
二、经济利润—考虑了股权投资资本成本的利润
美国500强第七名安然公司的突然崩塌,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安然公司的财务状况。安然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呈上升趋势。按照传统的财务分析,这预示着安然公司未来的美好前景。但如果我们用EVA来进行分析,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在1996-2000年间,除了1997年EVN为正值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值,并且EVA呈明显的下滑趋势。这说明,在安然公司经济利润增长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在毁灭价值,并且价值毁灭的数量呈扩大趋势,事实上,正是EVA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导致了2001年“安然大厦的坍塌”。
为了更清楚的认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在实际中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对下列公司进行利润分析,在我们日常的会计报表上,贷款利息以财务费用形式体现在成本中,而公司股东的权益资本投入对公司来说却无任何成本体现。如果我们考虑了股权投资的资金成本,结果将会是怎样呢?单位:万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公司2006年财务报表上显示会计利润是300万元,而经济利润却是亏损80万元,最终导致经济利润现值为8888.89元,小于期初的投资资本总额10000元,也就是说投资资本正在缩水。导致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这么大差异的原因是会计利润忽略了股东的资本成本,仅仅扣除了债务利息。其实股东的权益资本同样和债务一样经历了风险经营过程,如果遇到破产清算股东权益的清偿还在债务清偿程序之后,从这里可以看出股东权益风险更大,而会计利润却没考虑股东的权益成本,如果在考虑了股权投资资本成本的情况下,最终将导致经济利润变成负数,这不是在毁灭投资者的财富吗?该公司2007年显示的会计利润是483元,比2006年增长61%,才使该年经济利润盈利50万元,对比2年的数据不难发现,公司只有获取足够多的利润,并且超过所投入的股东权益成本的机会成本,才可能为股东创造真正财富,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也是利润最本质的定义。因此,从公司股东的角度来看,只有获取了经济利润才称得上为公司创造了价值,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会计利润只是纸面上的盈利。如果公司获得的会计利润没有超出该公司的资本成本,那么它其实是处于一种亏损状态,实质是在减少公司价值。
三、经济利润——企业价值管理的核心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价值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它既可以用来推动价值创造并深入到公司各个管理层和一线职工中,又与企业资本提供者(包括企业股东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成本更高收益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价值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价值等于期初资本投入量,加上相当于其预计经济利润现值的溢价或折价。即:
企业的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这就是说,在投资资本不变的条件下,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是增加的;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保持稳定;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不仅没有创造价值,而且是在摧毁价值。
仍以前面的公司为例,该公司2006年由于债务成本较高,税后债务成本6%,虽然该公司2006年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低于2007年,但是由于2007年该公司减少500万元的债务筹资(原因是税前债务利率8.57%高于投资资本收益率),减少债务利息,增加收入,让公司会计利润增长了61%,2007年该公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效果非常明显: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利润为正的50万元,经济利润的现值大于投资资本总额,也就是说股权投资资本正在增值。而2006年虽然会计利润显示盈利300万元,可是经济利润却亏损80万元,还要上128万元的企业所得税,这无疑加速了企业价值的减值。
从以上数据和例子中,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财务衡量指标,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利润、收入、每股收益等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创造价值的实际。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在不断增长,而公司的经济利润却在减少,换句话说,股东的价值在不断地被摧毁。
四、价值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价值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是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特征。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使企业更注重投资资本的回报率,因为价值创造和股东回报的多少决定了资本的选择和去向。
参考文献:
[1]庆,马月才.《管理经济学》
【关键词】经济管理决策 边际分析法 长期分析 短期分析
一、边际分析法
企业在制定某种产品的生产决策时,总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数量界限,超过这个界限或者比这个界限小都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利润。这里所谓的数量界限,可以具体化为经济生产数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如何确定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要阐述的边际分析法。
在边际的概念基础上建立了边际分析的方法,边际分析是管理经济学同时也是管理决策中最有用的手段。如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某一个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一个自变量这样一种函数关系,所谓边际分析,是指在企业活动中,利用函数关系这一自变因素改变一个单位引起另一因变因素改变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最理想的结果。这种改变量就是边际变量。这样一种分析方法,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就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当因变量是产量,自变量是价格时,边际分析可以说明价格变动对产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当因变量是利润,自变量是投入时,就可以说明投入的变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进行边际分析时,还要考虑几个有关的概念,这就是边际值、平均值和总值。总值是所要衡量的某一变量的整体,边际值是自变量变化时的变化量,平均值就是总值除以单位数所得的数值。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区别和联系,是正确进行边际分析的前提。
二、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
在经济学里,通常要区分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长期或短期与日常生活中的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是有区别的,它们并没有严格的数量界限,不是只针对时间长短而言,而是指事物的相对变化时间的长短而言。在经济学里,通常是这样使用长期和短期这两个词汇的,如果在决策考虑的时期内所有的生产过程的投入量,都可能发生变化,那么就说这是一个长期决策。如兴建新工厂的投资决策就是一种长期决策。如果在考虑的时期内,一些生产投入是固定不变的,一些生产投入是可以变化的,那么与这种时期有关的决策就是短期决策。如工厂不添置新的生产设备,但是增加工人,改变设备的利用程度,这样的决策行为就是短期决策,
企业做决策时,从长远观点与短期观点分析所得的结果不同。例如某钢铁企业,从短期观点看,技术设备数量、生产能力等等都是不变的,或不会大变。因此从短期观点看,钢铁的生产能力,可视为不变,如果预测到最近的钢铁需要量会大增,虽然这会刺激企业家扩大冶炼设备,但不能短时间形成足以影响市场的能力。但从长期观点看则钢铁企业的规模数量,钢铁企业的技术设备的数量等等都是会改变的,也是可以随市场状况而变动的。也就是说,如果市场钢铁需要量持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肯定在一较长的时期内,钢厂会由于利润的刺激而扩充钢铁生产设备,增加产量,最终使供需双方逐渐趋于平衡。另外,对于轻工业,如织袜厂服装厂做短期分析,则不过几个月或一两季度。在几个月或半年左右,如供货不足,可能会使服装和袜子的价格上涨,使某些厂家大赚其钱,因为要在这一个月之内扩建企业厂房、增加设备和增雇工人,最后形成生产能力,也不是易事。但从长期观点看,或从半年以上的时间看,制造袜子和服装,洗衣液的设备与工人数量能够因销路大而迅速增加,或款式也随之,大大改变,使袜子和服装的供需趋于平衡。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短期分析是针对设备、供应、技术、企业数量甚至成本等不能作为重大改变的时间而言的。长期分析则是指整个工业、企业设备、供应量、技术水平、行业性质、最终的生产成本等等,都可完全改变的时期而言的。由于各个行业或部门改变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所代表的绝对时间是不同的。
在管理经济学中,既要考虑短期决策对收益和成本的影响,又要考虑长期决策对收益和成本的影响。在现实中长期和短期的区别并不明显,在进行决策时,最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短期中期长期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要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利益。
三、机会成本分析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与会计学中使用的成本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准确的把握机会成本的概念和运用,有重要的意义。
简单说来,机会成本就是企业把某些稀缺资源置于特定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或机会可能赚得的收益。这种特定用途可以是在企业内部,也可以是在企业外部,视情况而定。下面列举一些机会成本的例子,①将一笔资金用于自己企业的经营所具有的机会成本就是这笔资金用于其他金融活动所能够获得的收益。②用于一种经营活动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就是可能在其他职业上将会得到的工资收入。③利用一台机器去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其他产品可能获得的收益。④如果使用某种机器,它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用途,那么机会成本就是零。因为这一特定用途并无需放弃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损失大小的计算可以考察机会成本,如果某一决策不承担任何损失,就不存在任何机会成本。
在一定意义上,机会成本的概念是最基本的成本概念。如果一个工厂要增加生产,但这种生产水平的提高并不需要扩大工厂的规模,而仅仅需要利用那些闲置的空间。那么,这些闲置空间的利用并没有带来任何其他的损失。因此,不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在计算边际成本时,就不需要把机会成本包括在内。
机会成本的概念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经营活动决策的重要方法。他指出对企业任何一种生产经营决策既要考虑其直接支出的成本,也要考虑由这一决策所放弃的其他最好机会可能带来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合理使用自己有限的资源。
四、增量推理法
边际分析法,从数学观点看是很准确的。但要对各种相关的要素进行分析,必须事先有比较完备的函数方程,或者积累了足够的数据,才能推导出所需要的方程。但实际上,有些企业很难办到。不过,只要有一些经验数字,根据边际分析原理加上经济人员的判断,也能推出比较理想的决策方案,这就是增量推理法。
这个方法是通过对增减一定的决策因素所引起的增量成本改变量与增量收益改变量的比较来识别各种决策方案的效果,从而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所谓决策因素的增减或改变是指价格的改变,产量的改变,投产资源的改变,生产程序的改变,工作班组的改变等等。这种改变不限于一对一的变化,而可以是任意数量和单位的改变。例如,某建筑工程公司原有10个建筑工程,工作很饱满,。而可承包的工程仍然很多,公司考虑如再增建两个工程,自然要增加设备和劳力的成本,但根据市场情况,公司所能多包工程的收益超过增量成本很高,因此再增建两个工程组是完全合算的,如在第12组之后再增建一个工程组其增量收益仍然超过增量成本。自然可建第13个工程组。如此继续根据市场情况增建工程组,直至所增工程组所有承包工程的增量收益,略大于或接近于增量成本为止,这时所决定增建的工程组总数,就是利润最大的工程组数目。
五、边际产出递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