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手抄报

小学数学手抄报

时间:2023-05-30 10:2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手抄报

第1篇

数学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活动享受快乐智慧展示自我

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以和谐的数学、快乐的数学、创新的数学为根本宗旨,以一系列数学活动为基本载体,为全体学生展示自身的聪明智慧提供平台,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体验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受益终身,让大家感悟数学之美,拥有一双用数学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用数学思维认识世界的头脑,从而去发现,去创造。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希望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锻炼,让数学爱好者能一显身手,脱颖而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中得到快乐,加强我校数学文化建设。

活动时间:

4月18日4月30日

活动安排:

活动:发挥想象,奇妙创造

活动内容:数学绘画创作大赛

参赛对象:一~三年级学生

参赛作品要求:

以数字、图形等为创作基本素材,可运用平移、旋转等规律做图。绘画形式不限,比赛统一用8开美术纸。各班选出5件优秀作品交给评委教师,参加校想象画比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参加全校展览。

作品上交截止日期:4月29日。

评委教师:柯晶晶

活动二: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我是小主编

活动内容:数学手抄报创作大赛

参赛对象:四~六年级学生

活动要求: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制作数学手抄报,比赛统一用8开美术纸,要求规范、整洁、美观,做出个性。各班选出5件优秀作品交给评委教师,参加校数学手抄报比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参加全校展览。手抄报内容可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人名句、数学名题、数学趣题、脑筋急转弯、数学日记等。

手抄报上交截止日期:4月30日。

评委教师:何雅

数学活动方案二一、比赛时间:12月30日下午3:00-3:50(收、发卷以广播为准)

二、参赛对象:一至四年级全体学生,五、六年级兴趣小组学生。

1、团体奖项:以班级前20名学生成绩为依据,取团体优胜一名;

2、个人奖项:年级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

数学活动方案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地了解数学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爱数学,数学有无尽的乐趣;学数学,数学有无穷的奥妙;用数学,数学有无限的未来的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7日20xx年5月21日(第十三周)

三活动内容

1、通过校园广播了解数学知识、著名数学家小故事。

2、进行数学智多星挑战赛。

3、进行数学手抄报比赛。

4、周五下午第二节进行活动总结及颁奖。

四具体安排

1、校园广播

2、数学智多星挑战赛

(1)活动形式

以年级为单位,由每级数学教师负责出20道智力题,于星期三早上贴到教室门口走廊,然后给每位学生发答题纸,回答题数不限。答题纸最迟在周三下午放学前交给数学教师。每班前5名答对题数最多的同学则评为班级数学智多星。每级答对题数最多的同学则评为年级数学智多星。

(2)奖励方式

每位交了答题纸的同学均获得参与活动的小奖品。数学智多星于周五总结会上颁奖。

(3)各年级负责老师

3、数学手抄报比赛

(1)活动形式

学生自己自愿组队,每组16人,出一份数学手抄报,内容包括:数学日记、数学知识介绍、数学趣题、数学家故事和数学知识单元整理等。版面布局合理,色彩鲜明,做到数学味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版面为A3大小,有兴趣的学生到数学老师处领取白纸。最迟于周三上午上交。

(2)评比形式

每份作品不写姓名,只写编号。老师登记编号对应的学生姓名。发给全校学生每人一张选票。由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手抄报投票。投票时间为星期四下午至星期五中午放学之前。(请学校大队委帮忙统计票数)

(3)奖励形式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好玩 数学有趣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观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是一种文化才有所认识。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因此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平时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本色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能使数学知识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更好的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

一、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现在,我们小学普遍使用的是北师大数学教材,在使用教材中,我们发现,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我粗略的查了查,五六年级数学书中以“你知道吗?”作为问题的共有19篇,每一个点的呈现,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数学给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如 “祖冲之与圆周率”、“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笛卡尔与数对”“毕达哥拉斯与点阵”等等,这样小史料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家对生活的留心,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是无处不在的。

通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新的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等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其原因了。我还从家里拿来了小板凳,让学生亲自实践,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年月日”一课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挖掘出新意确实很难。在教学时我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捕捉了“年历”所蕴涵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用一张具有文化内涵的年历作为知识载体贯穿于整节课中,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等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一在一个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盘活了“年月日”这一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融入文化色彩的数学课,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二、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数学手抄报――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小报设计制作”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无限创意。手抄报作品可以由学生创作或搜集资料,自主完成,其中数学小知识、数学难题、数学家及数学家趣闻等内容,充分挖掘了同学们关心数学,热爱数学的热情,也增进同学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数学日记――讲述数学故事

提到日记,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专利,一提到数学,就好像只有做数字、公式、习题。实际上,将日记的书写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接触数学日记,学生记述最多的是自己在超市中,菜市场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3)数学游戏――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

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游戏“拼摆七巧板”,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否接触过七巧板,只要接触上了,学生就很快的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不仅能快速的拼出给定的图案,而且能自己设计出独特的图案造型,创意无限。再如“巧算24点”是数学知识中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一副扑克牌就可以玩转24点,玩法既有趣又简单,极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孩子快捷的心算和反应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数学文化”的展望

“数学文化”是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别样风采,更有助于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究与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数学学习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生活。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文化的新设想。

1.要让数学文化永驻校园。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积淀,仅仅靠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与数学活动的发展要求,逐步促进和加强数学竞赛的组织活动,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增设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增设讲述数学故事环节和智力活动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2.要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向学生呈现数学文化视角下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

第3篇

一、加强数学教师的情感修养

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实验已证明,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积极的情绪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应。

可是,在现实教学当中,“唯师尊严”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板着面孔、过于严肃甚至冷漠的不在少数,遇到调皮的学生,教师或严厉批评,或罚抄罚站。据调查,70%的学生认为教师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多数时候僵硬而平淡,缺乏生气,这对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是不适的,甚至是残酷的。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加强教师自身情感修养。尤其是数学教师,除了要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加强少儿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学习,加强文学、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从而提高自身情感修养。此外,要加强同学生的课外交流,主动找学生谈心,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还要挤时间同家长联系,特别是未当班主任的数学教师,更要补上这一课,采取电话、家访或发信息等形式,建立师、生、家长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情感教育的外部氛围。

二、激活课堂数学的情感因素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感彩,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地进行。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设疑激趣,用数学知识的思维美、结构美诱发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学生普遍反映,同一节课,采用多媒体与不采用多媒体,学习兴趣相差很大。因此,用好信息手段成了情感教育的新的措施。

第二,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因此,教师要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摒弃高高在、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来同学生对话。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沟通交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要多组织探究式、讨论式、表演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言行到思维都空前活跃。

第三,要增加数学内容的情感色彩。

在数学学科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毫无情感色彩,既枯燥又抽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尽可能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简便计算732-399”可谓毫无情感因素,但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明天是妈妈的生日,爸爸有732元,要给妈妈买一件礼物(投影仪打出部分商品的价格表:戒指399元、皮鞋199元、项链1999元……),如果让你来扮演爸爸,你能办好这件事吗?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模拟超市购物,让学生口述购物时如何付款,如何找钱,并将过程列出算式。一位顾客说:“我原有732元,买一枚戒指要399元,付给营业员400元,找回1元,还有333元,算式是732—399=732-400+1=332=1=333。”一位营业员说:“我原有732元,卖一双皮鞋199元,顾客付给我200元,我找回1元。算式是732+199=732+200-1=931。”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一方面感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另一方面较好地渗透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教育,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拓宽数学情感教育的天地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平时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缺乏切身的感受。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首先,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如开设“数学游乐园”,让学生在激乐园里做数学游戏,如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智力竞赛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享受快乐,还可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也可组织学生自办“数学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手抄报中。在办报的过程中,要选文、编排、设计、绘图等,这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本教育;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65-02

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生命的潜能与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生动活泼,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它来自于教学活动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以生活为本。

生本课堂要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课前就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到课堂上才能收放自如的组织教学。一节课大体上可分为六个环节来进行。

一、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用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例如:我在复习“负数”一章时,采用了学生自己提前制作手抄报,自己上台主持介绍自己的手抄报内容。两三个学生利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通过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和表现带给同学快乐和知识。全体师生都喜爱并每天期待着这个环节。

二、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育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认识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设计“前置性作业”。一般有两种形式:①提前预留的作业。如:阅读、查资料、搞小调查、准备学具等。②在课堂上完成的“预习”。如老师围绕本节学习目标设计的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启发性的习题等。例如:在讲“统计”一节时,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先调查或亲自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和体重,以备课堂上用。学生兴趣高涨,又是量又是记录,还自制了统计表。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些前置性的作业目标明确,启发性强,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培养自学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

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它给每个学生创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首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然后是小组成员之间展开小研究,各抒己见或互相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同学汇报。

这个环节属于小组建设工作的展示,课下师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分组,合理调配,明确分工才能在课堂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4~6人一个小组,组成按优、良、中、差搭配,选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正、副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检查作业等。组长有权指定小组发言人,一般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尽量让差、中学生先发言,优秀者补充发言,给小组每个成员创造展示机会,让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这些工作需要教师课下多培训,多指导,还需要小组各成员间默契配合才能完成。

比如:在研讨“乘法分配律”一节时,我出示了几个式子让学生找特点①7×8+3×8(7+3)×8 ②(14+6)×514×5+6×5 ③25×3+75×3(25+75)×3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小组发现这些式子有一些共同的地方:①式子左右两边相等。②式子两边含有相同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有的学生模仿着也能举例。③一边计算简单,一边计算难些等等。其他小组成员也积极地讨论,他们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互相补充,对问题认识的更深刻了,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此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就能找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组汇报

将小组内达成一致的意见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对师生的要求是:①选小组成员发言。②组长与台下倾听的学生互动、交流。③板书小组汇报的主要成果。④倾听的学生要有评价、补充或质疑。⑤老师可以适时点拨(或收、或放、或引),语言以表扬、激励为主。

例如:我在讲“负数比较大小”一课时,出示了七张卡片:-5,-3.5,0,1,-1/2,2,-1。抽了七名学生以游戏的形式上台表演。他们每人手拿一张卡片,按数字的大小排队形成数轴,看哪个学生站位准且快。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我随意抽了七名优、中、差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能上台的满足感。结果有两名学生发生了争执,-1/2和-1争起了位置,互不相让。台下学生也左顾右盼,不知所措。此时,我不慌不忙地说:“谁能利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比较温度大小的方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有的沉思,有的议论,忽然有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了,把温度计放倒,零上摄氏度向右,零下摄氏度向左,就好比一条数轴。我们读零下数时,通常先读较小的数。1/2小于1,当然就应先读-1/2再读-1了,所以拿“-1/2”的同学应与0挨着,拿“-1”的同学应在“-1/2”的左边。”听罢这个学生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不由得鼓起掌来。还有的学生进一步补充:“在0的左边,越向左数越小;在0的右边,越向右数越大。”有的学生还说:“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都比左边的数大。”还有:“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时学生像开了闸的水流,不断地说出自己的所想所悟,真是令人惊叹又欣慰。

五、师生评价

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和发展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课堂上常用的评价方式有:①口头表扬。如:“你真棒!”②文字表扬。如:解题步骤很严谨!③评比“明星”。如我设计了五星制:“倾听之星”、“纪律之星”、“展示之星”、“书写之星”、“助人之星”。④优秀称号。如:“展示优胜小组”、“评论标兵”、“能力强小组长”等。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常抓不懈,做到天天评,周周评,月月评,一学期一总结,学生才能持之以恒,兴趣不减。

六、自我检测

第5篇

【关键词】PK环节;多元化教学方式;趣味数学题;生活元素;互动互信

一、引入PK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数学参与积极性

数学知识是缜密的,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是冰冷的,但是教师展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方法的手段却是可以自如变通的。在很多小学生眼里,他们总觉得数学其实是变相的无休止做题,无休止考试,无尽地与复杂的运算、密密麻麻的抽象概念、无穷的枯燥推理。在这样的课堂沉重氛围下,何言学习的快乐?然而兴趣是学生潜移默化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怎样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小学数学老师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上践行“快乐数学、生活数学”的理念,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在完成小学数学标准课程要求的任务上,应增加数学思维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拓展思维,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的奥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回顾时,可利用分组PK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和拓展。例如复习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时,可将班级里的学生分为以热播动画命名的三队(熊出没队、变形金刚队、喜洋洋队)进行PK。在PK过程中,每队每轮均派出一名选手答题,答对的队可获得加分奖励,最终得分最高的队伍获胜。竞赛性质下的活动,学生会为了答对题目各展神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二、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是乐于接触世界上的新鲜事物的,他们在受到一定的数学知识洗礼后,就会迫不及待通过课外的拓展训练提高笛认知。数学老师可通过每周开设难度等级不一的趣味奥数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其认知,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或者通过数学舞台剧创造、猜数学智力题、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使乏味的数学概念趣味化、生活化。同时,教师还应该深挖教材活用教材,介绍国内外数学史上最有贡献的数学家,现代数学与科技结合下的成就,数学生活小常识等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对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是有帮助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致力于设计独特的数学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自身的聪明智慧提供平台,让学生在体验“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受益终身”的同时,真正认识数学,走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挑战数学,学好数学。

三、以带有趣味和动漫情节的数学题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给学生们的感觉一直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正如贝尔斯所说:“我们能够期待,随着教育与娱乐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与绘画。但是,能够真正欣赏数学的人是很少的。”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让孩子们保持一颗兴趣之心学习下去是每位数学教学人员值得深思的话题。教师在带领学生们接触数学时,应让他们在获取新知之际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比如拟带有趣味和动漫情节的数学题导入课堂教学:“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住着一群羊,他们是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有一天,灰太狼用自己设计的机器套走了美羊羊、懒羊羊,请问草原上还有几只羊?”老师应带着感情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提出相关问题,并用期待的眼神和语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对发言的学生给予相关的棒棒糖奖励,让接下来的课堂进入佳境。面对各式各样的数学趣味题,孩子们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答题,让教室融汇成欢乐的海洋。总之,通过有趣的数学题能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导入生活元素,还“冰冷美丽”的数学一个“火热的思考”

数学课的教学应该源于教材,紧扣大纲,也应与生活接轨,导入生活元素,使得课堂更为生动活泼。如开展各种校外趣味教学活动:超市口算小能手、广场翻花绳、制作生活数学手抄报、与家长互动的五子棋比赛视频录制、速叠杯挑战者联盟、三阶魔方快速还原、益智游戏九连环等活动,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字被孩子们变成了灵动的音符,色彩、结构、图片、音乐与视频更彰显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不仅如此,孩子们也进一步认识了数学,亲近了数学,挑战了数学,在炼了计算、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想象能力的同时,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结束语

趣味教学被教学界视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着力点。数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过于冰冷、过于神秘以及过于抽象的概念集成,其实不然,数学任课教师若能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施行趣味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发展其积极的数学体验,强化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光淑.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策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8):141-141

[2]赵宗盛.趣味教学法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探析[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013(6):58-58

[3]刘翠艳.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4)

第6篇

关键词:

阅读多被教者视为语文学习的专利,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不需要去关心阅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提倡阅读教学。记得班里的一位家长曾对我说:“杨老师,我们家孩子做其它题还行,就是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我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会了,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数学阅读是顺利、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数学阅读,使学生逐步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与语文阅读不同的是,语文词汇丰富、词义随语境的变化而不同,而每个数学概念、符号都有其固定的含义,不会产生歧义,结果也固定。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认真细致、反复推敲、勤思多想、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课堂上需培养学生阅读,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养成看图、看关键文字、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如:小学数学五年级的《约数和倍数》一课,教师借助数学阅读来教学抽象的概念,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回顾整除概念之后,教师出示“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一段话,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整除与约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到整除对于约数、倍数的充分必要性。在理解约数与倍数的关系时,教师利用阅读,借用‘母子关系’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词语‘相互依存’,使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领悟到约数与倍数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至此,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约数与倍数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及关系。同样这节课,一位教师出示约数倍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反复的读,反复强调约数与倍数的关系,但在运用约数、倍数来描述能整除的两数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却表现的被动、吃力。因此,数学阅读不能理解成为看看、读读,数学阅读更应该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另外,阅读除了课堂上的培养,课堂外也需要留心。

一、提供丰富材料,让学生迷上阅读

日常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教科书,如果在课堂上单单靠教材文本知识,是远远不能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的,课外阅读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课外读物学生也都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如:《荒岛历险》、《奇妙的数王国》、《数学家的眼光》、《数学魔术师》等。阅读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我们班凡是数学不好的学生谈到数学、数字,就觉得枯燥乏味,头痛提不起任何兴趣。于是我想了个办法,从数着手,引导学生到课外去阅读数的起源、古代各国的数的各异形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等,学生都纷纷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课堂上组织了一次“数”的交流:古巴比伦数字、古中国数字、古罗马数字等图片展示及文字说明,让学生穿越时空步入历史,亲历了一场数的演变史。一场阅读拯救了学生厌恶数学的情绪。

二、开展竞赛,让学生争相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在班级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做数学趣味题,讲数学小故事,数学周记评比,数学手抄报展示,评选奥数之星等等活动,引导学生去阅读有关的数学书籍,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依据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阅读和社会实践的要求举办相关活动,使阅读活动效果最大化。

三、学写数学周记,让学生感悟阅读

第7篇

本学期,我校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勇于创新,追求特色,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探索教务工作的新模式,新举措,逐步提升了我校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学、教研工作有了新的变化。

一、努力实践课程标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重视理论学习。我校充分依托教研组这个载体,要求教研组学期初必须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主题教研活动必须安排教师学习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2、加强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本学期,教务处组织所有教师参加县级上好课分析培训活动,开展了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并印发了教师人手一份的相关学习材料。通过培训与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把握了新教材,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3、校本课程备受关注。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村完小都在努力实施已开发的《中国象棋》、《剪纸》、《写字》等课程。但由于条件所限,实施情况仍不容乐观。

二、抓好抓实教学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水平

1、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我校在常规管理上继续坚持检查、常规月报和教学调研相结合,并与学校综合评估、教师工作考评挂钩。本学期,对全校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大检查一次、抽查两次,组织校级教研员开展了一次教学调研活动,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现了学校工作的有序高效的运行。

2、校本教研多措并举。本学期,我校以“搭建平台,发展教师”为思路,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⑴、组织各项比赛,搭建竞争平台。为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及校本教研意识,有效地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本学期,教务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全校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举行了全校小学青年教师钢笔字、粉笔字考核评比活动,开展了教师上课、主任评课比赛活动,进行了优秀教学反思月评比活动。

⑵、开展主题研讨,搭建探究平台。为了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些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创新地融入教研活动中,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专业的成长。我校积极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活动分四阶段进行,即:确定主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此外,我校还推行各村完小协作教研活动,加强了学校间、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学校做到人员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⑶、落实课题研究,搭建提升平台。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 整合 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代社会的综合性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来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所强调的活动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统整。

将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一、合理地选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选择合适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选择研究内容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我在教学完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一单元的内容以后结合书本上提供的相关素材并结合本班学情设计了“粉刷教室墙壁”这一实践活动,活动主题的选定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大家都跃跃欲试设计相关活动方案,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在学完“方向与位置”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将这几大方向区分清楚,而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依据这种情况我制定研究主题“我是家乡小导游”或者“小小学校介绍员”通过引导学生确定自己以及家乡各景点的空间位置,设计相关平面图或者行车线路图等等。通过实践课的实践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方位的深刻感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简单识别地图的能力,对本单元的知识学习将更加深入与透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加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数学教师的参与合作与指导帮助,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比如在方案制定阶段,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而在活动组织实施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测量、计算、分析等或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指导等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在“粉刷教室墙壁”这一活动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指导使学生明确粉刷墙壁实际是要求出长方体教室五个面的面积(不包括地面)以及减去教室门窗的面积。计算出粉刷面积以后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还应调查涂料的品种、价钱以及使用年限等,选择合适的涂料,还应调查请工人所用的费用,再结合所学习过的图形的变换设计教室的装饰图案等等。并且指导学生可以通过测量得出相关有用数据,上网或去建材市场了解涂料的品种及价钱以及请工人的费用等等。有了前期的指导学生很容易知道应该如何去做这项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活动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性。

三、注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结果的呈现

通过学生一段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这些资料可能是零碎的、多方面的,这时就应该对活动过程的收获整理、加工、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还要及时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交流,这也是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认为结果的呈现可以以数学日记、制作PPT或者小组合作办一份相关主题的数学手抄报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我在“粉刷教室墙壁”这一主题最后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先选择用了数学日记这一形式,学生通过书面材料详细地说明了每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计算出的数据,通过调查不同品牌的涂料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几乎人人都考虑到一定要环保这一因素。这不仅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还是对这段时间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检阅,通过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

第9篇

作业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仍然在不断地给学生布置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展情感与态度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充满情趣的数学作业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关尝试。

一、乐中求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兴趣,为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学习完整数混合运算后,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玩扑克”游戏的作业,先找出一些数字扑克,游戏规则为:找几个同伴,大家同时翻出一张扑克牌,利用运算符号计算,结果要为24。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再如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题:《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二、研究性作业,编织数学的精彩

课改以来,数学习题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生活情境题、专题实践题、小课题研究等经常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做数学”作业的机会,如何根据具体专题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每次做出的成果并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素材?数学园地自然成了成果展示的最佳平台。如在学习完轴对称图形时,我留下一项作业:“用你的双手创造美——创造一组轴对称图形,贴到园地里,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更有特色?谁的更富创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三天时间里,孩子们有的画、有的剪,有的独立设计、有的合作分享,男孩子将军舰大炮坦克有机组合,女生们将花草蝴蝶巧妙相叠。那一幅幅极富个性与创意的轴对称图形让每个学生陶醉,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这么好玩!平时只要可以“做”的作业我总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去做,同时将成果在数学园地里给予展示。学生们通过调查绘制的漂亮统计图,几个好朋友一起策划、编辑的精美数学小报,富有理性思维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等都可以作为成果展示。

三、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例如:一位老师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阶段练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题,可参照例题编写;第二阶段:变化题;第三阶段:开放、实践题。并建议自己喜欢做的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样的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增强了主人公意识。自主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变“独立”为“合作”,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能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思考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和妥协,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拓展延伸;创造条件

中图分类号:G623.5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92-02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探究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继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知”和“情”的密切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探究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培养“探究”的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研究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规律之美、严谨之美,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状态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目的。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组织学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和《课堂练习》中的基础性的巩固练习后,就设计了几道实践性很强的练习:(1)请你想办法在长6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出最大的正方形。(2)张大妈要给长3米,宽90厘米的花圃围一圈篱笆,这个篱笆有多长?(3)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张明同学需要边长40厘米的纸,而现在只有二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纸,怎么办?这样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了创造的乐趣。

四、创造条件,恰当指导

内因提供可能,外因提供条件。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是内因;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是外因。因此,老师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但是不能过多地影响到探究活动本身及其内因,适可而止为佳。学生能够自己反思、能自己独立完成探索的,老师就不要让其束手束脚的,放胆子去做。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整个探究过程中,一边实时掌握探究的进展情况,一边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和规划学生的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得探究活动的发展始终如一地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教材知识如果转化成学生易接受、能接受的自然对象,并应用于他们的探究过程中,这无疑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学生可以寓教于乐。最后,还要做好的就是将整个探究过程打造成开放自主的形式,这也是最关键的步骤。

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开放式、自主化的探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放探究的途径。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自由地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把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甚至是长方形……让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地驰骋在探究的原野上。第二,拓展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运用以探究的成果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研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梯形地块的面积,特别是通过测量梯形的高,让学生展开想象,使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最后要正确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优等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一视同仁的“障碍”,优等生的“饥渴”

因为在广大教师的意识里,优等生总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操心。可若教师上课忽视他们,他们有时却会制造“麻烦”:

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课堂练习的最后出示了这样的习题:计算38+76+24和38+(76+24)。立马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第一题能不能用简便的方法计算?”这位教师想了想说:“按运算顺序计算吧”。学生已经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本来这一课的目标已经达成,教师的任务也就告一段落,可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也必须解答,可“简便运算”本来就是下一节课学的内容,没必要再去详解。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感觉恐怕就不一样了。虽然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个目标为大部分学生制定的,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不但已经“认识”,而且能够“运用”了,所以才会有上述的发现。学生的这种行为不仅是教师们喜闻乐见的,还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也加入到探究的团体中来,这也正是教师所期望的课堂效果。

课堂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弦外之音”,与优等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分不开的。优等生的思维敏捷,往往教师话音刚落,他们的手就高高举起;再有就是思维灵活,其他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模仿、重复老师提供的方法,而优等生却恰恰相反,总是喜欢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更巧妙的解题途径;还有就是思维超前,优等生经常处于求知的状态,他们并不满足教师布置的任务,每节课学习内容他们早已心中有数,甚至已经是无师自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思维品质。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优等生在课堂上就常有“惊人之举”。如笔者刚刚宣布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有学生顺势说出了公式,看似简单的口算题,他们竟然发现了十几种算法。而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单元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他们居然会总结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比,分母小的反而大”,这样的知识掌握率已经相当超前了。

面对以上问题,传统的“先听教师讲”“只要会一种方法就行了”或者“留到以后再学”等敷衍的处理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这样做,首先会打击其学习热情、压制其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只要把老师讲的学会了就行了,想多了说不定还会挨批评”的错误认识。倒不如顺其自然,合理引导,从而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二、因材施教,喂“饱”你的学生

优等生基本上都处于“放养”的状态,虽然大都独立成长,但是如果有教师更多的关照,他们成长会更加迅速。

1.小小老师。教师要舍得把讲台让给学生,把教棒交到优等生的手中,让他们充当学习的领头羊,从学生的角度诠释解题思路,更有利于其他学生接受。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优等生自身思维的缜密性和语言的逻辑性会得到很好地锻炼。

2. 每日一题。既然优等生经常“吃不饱”,就给他们提供些营养丰富的“加餐”,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提高练习,充分开启其思维,发掘其潜能。

3.综合实践。指导优等生撰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制作数学手抄报……以此开拓他们的数学视野,提升数学综合运用的意识。

第12篇

新课程 研究性学习 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做了很大的调整,重新认识和确立了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纲要》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同时能丰富课堂内容,让师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研究”意识。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

“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

2.营造“研究”氛围,激发“研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要多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能蛮横责骂,应引导分析原因,帮其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3.家校结合,提供“研究”的条件。

首先,教师要为研究性学习“搭桥铺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一方面将现行的有关数学内容大胆地开发和重新组织,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其成为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信息,从生活中选择素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保障。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好学生的参谋,帮学生排疑解难,及时进行点拨和疏导,引导总结,提升研习的质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及时掌握“研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活动,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其次,家长要为研究性学习“保驾护航”。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生活实际的联系。其活动内容已突破了课本限制,活动时间、空间已实现向社会开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就必不可少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生可在家长的带领、指导下,选择一些社会性问题来研究。如储蓄决策问题、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房屋装修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