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听见天堂

听见天堂

时间:2023-05-30 10:26:08

第1篇

不久前,无意间打开网页,看了电影网的提到的电影《听见天堂》,于是就在网上搜索来看。静静地观看了这部意大利的影片,虽然全是意大利文,但从屏幕上的中文字幕丝毫不影响我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影片大意是:一个意大利小镇的男孩米可,因为一时的贪玩和好奇,被猎枪射伤了眼睛,只能够看见朦朦胧胧的影子,从此他的世界从天堂掉落到地狱。更悲惨的是,根据当时的政府规定,年仅十岁的他被迫离开了父母的身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教会制盲人学校里住读,在那里认识了许多与他相同的盲人小孩,以及顽固保守的校长,善良的引路人唐老师,可爱的法兰丝(米可的女朋友),炼钢厂的盲人青年艾特瑞等各式各样的人物。

影片中唯一的反派校长先生,虽然同为盲人,但他却早已经被眼前的黑暗给彻底吞没了,也许他根本没有去努力,去奋争过,早早就向现实妥协,他无法理解孩子们对光明和颜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们就该好好地去做个纺织工或是接线生,走大人们已经规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发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当他无法制伏和改变米可的时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把米可赶出学校,不要让他带"坏"了别的盲人孩子。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真有一种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被唤醒的感觉良知被所谓的传统压制,自由被所规定条条框框。如果说应试教育是一间铁屋子的话,对于这些昏睡的孩子,你怎么办?

有百年历史的这所意大利盲人学校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让盲童学会简单的识字,然后重点学习纺织和接线一类的工作,将来做纺织工人或者接线员,有一个可以糊口的一技之长。因此,在这里只有训诫,并无真正的自由可言。唯有极具天赋的盲童米可,借一个录音机来捕捉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最终影响了一批盲童,他们录制了自己制作的故事,在优秀的唐老师的协助下,感动了所有家长,改变了这所学校。

感动我的,不是这群孩子特别是米可的天赋,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终存在的对生活,对自由的渴望。在我看来,米可的意义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始终保持着的这种渴望,这种对于世界的敏感,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对于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来说,或许真的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气以及对生活的新鲜感觉,也因之失掉了创造力,离天堂越来越远。

人有无限可能,没有人有权限制了任何人的发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当然"的偏见,而限制了自己及别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还是可以很丰富,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像巨龙——校长先生那样心盲的人?

缺陷虽然使人无法很方便,一样还有前进的能力,只是不在那条主流的路线,但同样可以做到成功。所以前进不了,不该怪环境,也不是没能力,只是没有去找路或没有走对路。

贝多芬同样是残疾人,走的路比很多人都成功,不是因为天赋,也不是没能力,而在于始终保持着的一种种渴望,——而不是理所当然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生活之路从来都是曲折的,愿我们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像米可一样不折不挠地把梦想变成现实。不要成为可怕的巨龙——校长先生。

第2篇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要到失去的时候才去珍惜。我以前总觉得我不需要珍惜任何东西,因为失去的时候可以再买。但现在我明白了,我明白到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金钱去买的。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改变了我对“珍惜”的看法。

《爸爸,你在天堂听见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好象我一样,总不会去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等到他失去了自己的爸爸的时候他才知道珍惜,但这已经晚了,因为爸爸已经离他而去,到了另一个世界了。

他在以前总是认为爸爸这样严厉对自己是种虐待,爸爸打我是恨自己,不爱自己。所以他非常很爸爸。终于这一种“虐待”停止了——爸爸晕了过去。到了医院他竟然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他跪在地上求医生一定要救回爸爸,他既然这么恨爸爸,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但这已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了。一行一行的眼泪在他的脸上流过。人为什么总是这样?为什么人总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明白自己的错,才会对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呢?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要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我跟作者一样,都觉得爸爸是一个可恶的人,但如果有一天同样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会怎样呢?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要怎样去面它。

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许多事情我们都无法知道,明天会怎样,没有人可以预计到,所以,现在这一分钟我们不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下一分钟就可能会失去。珍惜眼前拥有的,珍惜亲人,珍惜朋友,珍惜自己,这才不会令自己后悔。

第3篇

清楚的记得那是个阴雨天,我放学回家,当我到家门口时,我莫名其妙的被余阿姨带上了车,阿姨在车上对我说:“我爸爸在家晕倒了,现在在医院抢救,快去看看。”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我好象在害怕什么,眼泪不停的往下掉。到了医院时,我来到爸爸的病房,眼前的一幕让我呆立在那里,爸爸脸色发白没有一丝的血色,无力的躺在病床上,医生们都在抢救,妈妈光着脚跪在地上,满脸的泪水哭着请求医生一定要救爸爸,我也跪了下来,眼泪流了下来,“求求你,救救我爸爸,求求你们了......”无论我在怎么求,医生最终还是宣布爸爸的行程终了,当医生说这句话是,我彻底崩溃了,我哭着给医生磕头:“不,不要,我求求你们在试一次,求求你们了......”医生还是摇摇头。我们把爸爸抬回了家。回到家,我仍不相信这是事实,我扑到爸爸的身上,努力的让爸爸睁开眼睛,可是爸爸你听的到吗?知道这是女儿在叫你吗?可是你还是没睁开那双沉重的眼皮,“爸爸我是你女儿珊珊啊,我求求你睁开你的眼睛看看我好不好?我求你别丢下我.....”我在你的耳边叫你,两只手努力让你睁开双眼,在旁的叔叔阿姨把我拉开:“不,我不要离开爸爸......”,我坐在墙角,我哭了,妈妈哭了,老天爷也哭了,我们都流下了眼泪。小姨来了,我扑向小姨的怀里哭着说:“爸爸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呜呜.....”就这样在雨声中,在哭声中,你离开了。你没看我最后一眼,也没对我说一句话,为什么我以前没好好珍惜你对我的爱

那时的我不相信你的离开,我一直以为这是你对我开的愚人节的大玩笑,直到你进了火化场,我才相信了你的离开。那天,我捧着你的骨灰到了你的墓地,两眼含着泪水看着你 的骨灰放进墓地,爸爸,你看到那时我在哭吗?我回到家看这房子的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我想起你对我做的一切,“天冷加件衣服”,“多吃点啊!......你的一句句话,一声声笑声都在我耳边荡漾,你做的没一件事都在我脑中浮现出来,眼泪就这样一滴滴的掉下来了。爸爸,你知道吗,好象失去了你,我的世界不再有欢笑,不再精彩。

你的事办完了以后,我又踏入了我学习的道路,可是,放学以后我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听不到你的声音了。我坐在位置上,看着蓝天,看那一片片白云,你知道我在对你说话吗?同学们都知道我的事,都来跟我聊天,一双双友谊之手正把我从你死亡悲哀的深渊中慢慢的拉出来。我也努力的要 变成还像以前那个阳光般的少女,因为我知道我快乐就是你的唯一愿望,我也知道你的离去没有带走我天空中的一片云彩 ,也没带走我的世界,所以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孩,要做个快乐的女孩。现在想你成了我每天一样必备的作业,因为我想大声对你说:“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女儿,你最爱的女儿。”

第4篇

一、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口语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四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1)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围绕这些要求,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时间。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闻、体会及喜闻乐见的事;听的学生可以对所听内容进行发问、补充或反驳。这样,听与说都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样听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围绕同一个话题,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无论是表达还是吸收,都与个人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这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为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以唤醒学生的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教《赤壁之战》一课,当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弊大于利”,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起来一个学生,他说:“老师,我有不同见解。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我觉得这样做不一定‘弊大于利’。”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有几位学生认为:(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的机会很少;(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辩论,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铁索连船”有利有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扬长避短。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增强了求异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中为了说服别人,就需要运用事实和理论依据,因而也起到了促进学生广泛阅读、学习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来帮助他”“我有不同意见”“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还有补充”……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浓厚的学习气氛。

三、课外与课堂结合,培养求异思维

1.课外大量阅读,积累知识

要想在课堂上展示个性,以雄辩的口才表达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为此,我在班上开展了“每天坚持30分钟读科普书”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做完家庭作业后,再坚持读半个小时的科普书。

2.定期举行辩论会,培养求异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除鼓励学生针对每课中的问题发问、争辩外,还特意找一些每一个“积累・运用”中口语交际的论题,在班上定期举行辩论会。学生在辩论会上自选正、反方,各抒己见。

例如:在一次“胖好还是瘦好”的辩论会上,主持人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发表了一通感慨:“唉,瞧,我胖成这样,可真令人烦恼啊!”这一有趣话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发言欲望。有的学生说:“是啊,我也是这样,穿衣服难看,运动起来也不方便,看着别的同学在体育课上轻松地跳绳,飞快地奔跑,真羡慕死了。”也有的学生说:“胖人也不错嘛!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胖人脂肪较厚,所以他们比瘦人要耐寒。”其他的学生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日本的相扑运动中,胖人也能为国家争光。“我国唐代还以胖为美呢!谁敢说杨贵妃不美?”……整个辩论会现场热闹而有序,紧张而冷静,从学生们各不服输、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可以看到:这种辩论会对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十分有效。

四、开设特色课

为进一步巩固训练成果,我们又开设了“听力课训练”课。可以听词语,听句子,听段落,听新闻,听寓言,听童话,听中国古典乐曲,听健康的流行歌曲,听学生自制的录音磁带・・・・・・但是,听有要求,要能听出要领,听出感人之处。这样的训练,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如:通过听“唐诗三百首赏析”,学生接触了更多的古代诗词,更清楚地了解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还知道了曹雪芹、吴承恩等著名作家,从而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口才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第5篇

1、一女生打菜,看了半天也没有想好到底打什么,这是食堂师傅急了就问“你到底要打个什么啊?”

女生连忙慌张的说“那......那就打个”

2、去食堂吃饭,碰到室友已买好饭回寝室. 就问他:队排的长吗?

室友回答: 不长. 但是.很粗!

3、“这是什么菜?”

“萝卜炖肉”

“萝卜炖什么?”

“萝卜炖肉”

“萝卜炖什么?”

“萝卜炖肉”

“萝卜炖什么?”

“肉……”(餐厅师傅幡然醒悟,给我添上了点肉)

4、开学的第一天,一个大一的新生问我:学校食堂的饭菜还好吧?

我答:食堂是永远带给我们惊喜的。今天,你以为在这里吃到了世界上最难以下咽的伙食,可到了明天,在这里你总能发现自己错了。

5、食堂定律:无论是快餐,汤煲,还是炒菜都有随机出现头发,苍蝇,沙子或别的令你胃口全无的可能性,随机率不可预计。

6、夏日天热,去食堂打饭,只见门窗紧闭。问:“怎么不把门窗打开啊?”

食堂师傅答:“你没看见外面有苍蝇吗?”

“里面也有啊?”

“里面的已经吃饱了.....外面的还是饿的呢....”

7、水煮肉 ,回锅 ,红烧 ,葱爆 片,茄子烧 ,梅菜扣 ,粉丝 末,青椒 丝,苦瓜 片,萝卜炖......有些东西好久没见了。一个声音飘来:有些东西我们在这里也许从来就没有见过。

8、食堂打饭,同学:“包子是热的吗?”

食堂大妈:“不是!”

同学:“哦。”然后伸手去拿,结果“啊”的一声把包子扔地上了。

大妈说道:“是烫的。”

9、晚上去吃饭,宿舍一哥们对食堂大妈说:阿姨,来份炒面,要半份的,我要减肥得少吃点。

大妈愣了下,说道:小伙子,我都干了十几年了,只听过拌酱拌辣椒的,还从没听过拌粪的,您这减肥方式,倒是第一次听说过!!

10、“今天我在食堂要了一份红枣粥,看盆里有好多红枣,结果碗里一个都没有!”

“正常,习惯就好……”

“我不甘心,找打饭的阿姨理论,你猜她说什么?”

“什么?”

“她说,打给你,后面的人就没得看了”

11、中午去食堂吃饭,照例先去洗手,拧开水龙头结果没水。

食堂大妈说,“我们这里的水龙头声控的。”

我:“高科技啊!”然后我拍拍巴掌,仍然没水,啊!啊!叫了两声,依旧不出水。

只见大妈扭头对着里面操作间喊了一声,“把水阀开开。”

12、中午食堂打饭,我指着鸡蛋说:“要这个素菜。”

食堂大妈:“鸡蛋是荤菜。”

我:“为什么?”

大妈:“跟动物有关的都是荤菜。”

13、据说,食堂大妈拒绝了宿管大叔,原因是她不喜欢异地恋!

14、中午在学校食堂排队,前面正巧是班上的一个逗B。

轮到他时,他问打饭的阿姨还有肉包子吗?

阿姨说没了。

他指着旁边碗里的说:“这不还有两个吗?”

阿姨瞥了一眼说:“那是留着给我儿子的。”

那逗B冲着阿姨一笑,叫了声:“妈!”

15、夏日天气热,去食堂打饭,只见门窗紧闭。

问:“怎么不把门窗打开啊?”

食堂师傅答:“你没看见外面有苍蝇吗?”

“里面也有啊?”

“里面的已经吃饱了……外面的还是饿的呢……”

16、晚上去吃饭,宿舍一哥们对食堂大妈说:

阿姨,来份炒面,要半份的,我要减肥得少吃点。

大妈愣了下,说道:小伙子,我都干了十几年了,

只听过拌酱拌辣椒的,还从没听过拌粪的,

您这减肥方式,倒是第一次听说过!!

17、和一同事食堂吃饭,要了一份小笼包,她夹起一个就往嘴里扔,

不小心滚到地上去了,这货神速捡起来又扔进了嘴里!

我说:都脏了,还吃?

岂料这货回了一句:干净着呢,三秒之内捡起来,细菌还没反应过来呢!

18、昨天,班主任为班一同学不吃食堂饭而偷偷跑到校门口买外卖大发雷霆:“学校外面的饭有什么好的,净是些地沟油做的……,食堂的饭绝对不使用地沟油……”

结果那伙计慢悠悠来句:“那是因为我们食堂从不用油...”

为他默哀三分钟!

19、某领导一行来到一贫困县的小学考察,当他走进学校食堂,看到孩子们正在吃饭,有鱼有肉,看到这个场景,领导微笑的点了点头。这时,领导注意到一个小孩一边打着饱嗝,一边不停地在吃,领导走过去,很关怀的说:同学,一次吃太多,会消化不好的,明天再吃!小孩抬头看了看领导,说:你明天还来吗?

20、同事经常抱怨单位食堂大妈做饭不好吃,终于在大家的鼓动下,

领导勇于出头,向大妈提出了严正交涉,并让大妈保证提高今后饭菜口味。

第6篇

畅游“小鸟天堂”

农林小学五(5)班

黄嘉仪

早就听说新会有个“小鸟天堂”,我却没有亲眼见过,今年春节期间才有机会到那里去探索那拥有成千上万只鸟儿的“小鸟天堂”。

来到小鸟天堂的正门,只见在新春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几个大字——“小鸟天堂”,那是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命名题写的大字啊!我看到后大喜过望,因为终于到了小鸟天堂。

我迫不及待地跑进小鸟天堂和家人一起游览。我们欢欢喜喜地走在中轴大道上,一路上鸟语花香,人来人往,穿过走廊,到了鸟趣园。哇!我叫了一声,这里的小鸟太多、太美了,有:披着花衣服的孔雀、穿着长长西服的鸡尾鹦鹉、嘴上像涂了口红的红嘴蓝鹊、身披灰色晚礼服的灰喜鹊、叫声似流水发出悦耳哨声的家八哥、披着虎皮的虎皮鹦鹉……看着这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无数鸟儿在空中翩翩起舞,放声高歌,我真是高兴极了。

接着,我们来到了古榕岛,这可是小鸟天堂的核心,也是小鸟栖息之地,真的是一个小岛啊,一片绿茵茵榕树林屹立在水中央,据闻古榕岛是380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了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树上栖鸟千万只的天然美丽小岛。古话说独木不成林,我看应该是独木也可成林了,我们上了古榕岛对面的观鸟楼,站在观鸟楼上可以把整个小鸟天堂尽收眼底,听说在观鸟楼上可看到壮观的百鸟出巢,我好紧张啊,一眼不眨的紧盯着鸟楼对面的古榕岛,就怕错过了观看百鸟出巢的时间,在我的期盼下百鸟出巢的时间终于到了,鸟儿们一跃而出,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仿佛无数歌唱家汇聚一起高歌猛进。要游完整个小鸟天堂,除了要步行,还要乘船走水路,小船慢悠悠的划着,看见古榕岛的小鸟们穿梭自如,那景像可真谓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

听说还有百鸟归巢,不过到凌晨时分才看得到,我们不能等到那时了,只能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古榕岛说再见了,希望下次有机会来观看百鸟归巢的壮观景象。

我们全家经过几小时的游览,终于把小鸟天堂的全部景色尽收眼底,畅游“小鸟天堂”,使我远离了尘嚣,仿佛走进了天堂,拥抱了自然,更加亲近了小鸟,为了人与小鸟更好地和谐相处,请到小鸟天堂一游,它是鸟的天堂,也是你的乐园。

第7篇

一、在倾听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彰显他们的个性,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用心倾听他们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所想、所感,说出他们独到的见解,更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补充和发表看法,并相机加以指导。

有位教师上《五彩池》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他安排了“为五彩池设计广告语”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五彩池景色怡人,神奇秀丽,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们来游览,你能为它设计一则广告语吗?

生1:五彩池景色秀丽,快来旅游吧!

生2:想看五彩池吗?快行动吧!

师:真棒,你是怎么想到这则广告语的?

生2:我看电视学的。

生3:想看天上的“瑶池”吗?到四川松潘吧!

生4: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来四川松潘参加瑶池会吧!……

这位教师在学生抓住重点设计了广告语后,没有急于点评和总结,而是相机引导,倾听学生的创新设计。教师耐心的倾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把从电视、广播、报纸上看到、听到的广告语套用在了这里,一条条个性化的广告语不得不让我们叹服。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虽然放弃了结语,但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倾听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在倾听中,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

平时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机会和交流空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经意就会忽略学生错误的认识。在合作学习之后,进行交流时,一般各小组都会得出他们的见解,因时间等原因我们往往只引导学生说出比较好的学习成果,表扬后加以总结,结束学习任务。我们发现,这样的过程经常会给学生留下阅读的误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就要细心倾听各个小组的探究结果。

教学《第一场雪》时,在交流“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时,学生很快回答出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因为雪景太美了。”“雪天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瑞雪兆丰年。”……倾听学生的发言,我发现学生感悟到了文章的重点,但细细琢磨便发现学生的理解仅浮在表面上。我援引了资料:“文章写于1962年,1959―1961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62年冬下了这么大的雪……”学生顿悟了,对刚才的话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在倾听中,让课堂的生成走向精彩

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很多,正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在备课时“预设”的目标才得以实现。而课堂上我们如果能耐心倾听,不仅预设目标能完成,往往还会有更多“非预设的目标”随之生成,时时迸射出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当读到“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场面时,经过一番畅所欲言的交流后,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鸟的数量多,生活欢乐。此时,教学目标已实现,我正准备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一位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发现这一部分有几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大家看句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按我们的习惯,这儿多会用顿号,可作者却用了逗号。”“你真注意观察……”我的“请坐”刚要出口,她却又说开了:

“老师,我认为从这几个逗号能读出鸟很多。”

“噢?你说说看,好吗?”全班学生都来了兴趣,我也对她的发言有点意外。

“我们知道,读书时逗号的停顿时间比顿号要长一些,之所以这儿说‘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要停顿长些,我认为是因为作者看到的每种鸟都有很多。”

同学们鼓起掌来,我也竖起了大拇指。

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又有学生举手了:

“老师,我发现文章最后一句的标点也很有特点,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用了引号,第二个却没用!”

“这是为什么呢?”我顺势将问题又抛给他们。

“第一个引号是引用别人的说法吧。”一个学生跃跃欲试地说。

“这一个引号还可以说明作者第一次去没看见鸟,认为这‘鸟的天堂’徒有虚名,是假的。”

“第二个不用引号是对鸟的天堂的肯定,是亲眼所见的事实。”

第8篇

再看作为学校重要常规教研活动的评课。其实,通过经常开展评课活动,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作为领导,可以发现问题、推介经验;作为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能成为经验交流的展示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理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理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实际上,评课场面冷清,评课往往是教研组长、领导、专家评得多,教师参与评课面窄,大多属于被动发言,评课活动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闹场面。

当校本教研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当研究和交流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时,如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平台,就成了一个更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设想

为了在学校形成一种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就要倡导科学精神和

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面对存在的问题,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利用网络平台,搭载网络快车,开展教研创新,实施网上跟帖评课。所谓网上跟帖评课,即要求上课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把上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上传至论坛,使听课教师可以首先熟悉开课内容和教学设计,所有听课教师随后进行跟帖评课,最后由上课教师根据评课反馈的情况和自我感悟撰写教学随笔;或定期将专家讲座、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发至论坛,所有教师看后再进行跟帖评课。当然,教导处对所有评课帖都要进行检查,并定期评定。

1.故事一: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评课活动后,中山路小学都要进行集体评课。在评课活动中,总是几位领导讲话,大多数老师则习惯于做听众,而很少发言,更别说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了。去年,学校将专家的课堂教学实录和讲座发到网上,要求全体老师对听的每节课、每个讲座进行跟帖评课。没想到,老师们畅所欲言,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一位工作不久的老师对一位特级教师的课这样评到:听了孙老师的课,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①在全文的解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真实有效的对话。教师着重启发学生自主感悟,在引领学生理解的过程中“点”“拨”尤其到位;②教师讲解课文着重从侧面讲述,通过对水、筏、客的解析,突显了艄公的形象。③教师那一段“不是我们胆子小,而是______”恰如其分地点出了人物的特点,鲜明而生动。④另外,课的开头有一问“黄河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我认为可以删繁就简。在生活中,黄河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教师不必“顾左右”而“言它”生生往“母亲河”、“摇篮”上拽。在本课中,不是因为黄河的伟大而显得艄公伟大,而是因为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显得主人公了不起。试想:黄河如果是条波澜不惊的河流,再重要,艄公的本领也没什么出奇了。

我们能说这样的质疑没有道理吗?再看一位数学老师对语文课的评点:

运用语言的魅力,润物细无声

10月14日,我聆听了特级教师孙老师的观摩课和精彩报告。他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教育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常流水,而我们教师的课堂用语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都紧密联系。要想教学生学会说话,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我们自己也必须要先学会说话。几位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充满生机,之所以能牵动学生及听课老师的心,离不开他们自身的魅力与文化底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孙老师就是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以机智幽默的语言,叩开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课堂上,孙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课堂上的即兴语言更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充满情趣的评价就像一条条潺潺的小溪,一串串动听的音符在每个学生的心头荡漾,使学生感到了温暖。课堂上,以读入境,以声传情,渲染气氛,学生在示范和总结中吸收运用,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听孙老师的课,感觉是生活在诗的海洋中。孙老师身上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以读书人的状态生活,应该用读书来充实自己,用读书来改变自己。数学老师也应如此。

2.故事二:刘老师曾聆听了全国小语会组织的全国青年教师评课活动,回来后,选取了《升国旗》一课在校内上汇报课。按惯例,课后大家就是分组坐下来评评课。一直以来,组织这样的评课活动,效果都很一般。大家习惯于谈一些表面的课堂气氛、学生的表现、最后的结果等,似乎只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似乎不太乐于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拿出来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对上课老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什么质疑。可能大家都明白,要准备一节公开课,上课老师花了很多心思,想了不少办法,何况这是全国参评课的“移植”,所以都不忍心对上课老师的辛勤付出给予一丁点的否定。评课活动一时竟然冷场了。于是,学校请来听课的市教研室的老师先评课。他对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然后请大家就这节课的最终效果发表意见。学校立即请全体听课教师来到电脑房进行网上评课,谈谈此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并分析原因。三十几个帖子陆续发出,大家开始对刘老师的课进行圈圈点点……刘老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又换了班级用不同教法执教了《升国旗》一课,结果课堂教学实在了许多。后来,大家又在网上对刘老师的二次执教进行了评点。刘老师不舍不弃,进行第三次执教,使得这一课的教学臻于完美。在镇江市青年教师的语文评课中,刘老师获一等奖。

3.故事三:中山路小学曾经实施了开放式随堂听课制度。每天下午放学后由教务处随机抽签,确定第二天开课的语数外三名教师,他们要将第二天的执教内容和教学设计发到网上。学校要求同年段的同学科教师必须听课,并填写一份《课堂教学评价表》,由教务处将听课教师的意见汇总后于听课当天反馈给上课教师。这样的评课方式,参与的教师多了,反馈的速度快了,但由于听课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常出现评课者对某一教学细节甚至对整节课的评价完全相悖的情况。而这些不同的意见由于得不到碰撞,结果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执教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这些评价后往往不知所措。

改为网上评课后,执教者对评课老师的不同意见可展开讨论,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达到的标志是什么?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实际进程有无差距?怎么处理的?这堂课存在哪些问题?哪个是最关键性的问题?下一节课该如何处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这样,执教者就可以通过结合评课意见对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追思反省,检视自我,“回诊”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新理念和新策略来剖解问题,再跟帖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写出教学反思。

二、反思

1.网上评课拓展了评课的时空。因为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校内、组内开课后的评课经常因为时间不合适而不得不走过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跟帖评课,时间的机动性增强了,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跟帖评课。同时,听课教师也能预先熟悉开课内容和教学设计,且准备充分,从而改变了听课“勤于笔记”的情况。在预知得跟帖评课的情况下,不仅人人参与,而且听课的目的性更强了。

2.网上评课增加了评课的理性思考。跟帖评课作为书面评课,当老师们用文字的形式表述自己评课时,他们不再是随意的三言两语,而是仔细推敲,查看他人的评课,查阅有关的资料,并引经据典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每次由开课教师评选一则优秀评课的活动,都会使老师们得到极大的激励。同时,教师们从评课中得到启示,再进行教育叙事,无形中也就促进了自我的专业成长。

3.网上评课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跟帖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无论是开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能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在观点碰撞中得到发展。网上评课,教师们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正是我们期待并致力于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中山路小学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开放式随堂听课和网上评课的结合,不仅使学校能随时掌握教学第一线的情况,及时发现典型,推广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还有利于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4.网上评课增加了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反思。对开课教师而言,每一次开课和阅读网上的评课意见,都是全方位反思自身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过程。如这节课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其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教学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的关键是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青年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育教学成败,清理思路,及时记下疏漏之处,或者把教学过程中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写下来。时间一长,教师们就会在无意中惊奇地发现,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他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专业成长。

三、期待

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教研形式相比,网络教研由于能够建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从而多了一些理性;由于不

第9篇

这天晚上,我实在困极了,倒在床上就睡着了,接着我又做了一个梦:我死了,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门前徘徊,我耐心地等待着天使来接我,因为我坚信我生前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的。我在这两扇门中等啊等,一直到太阳偏西,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动静,“太好了,天使终于来接我了”我这样想着。可是我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似乎很恐怖。“杨术婷,跟我们走吧。”“去哪?”“下地狱啊!”这个时候,眼前突然飘来好大的雾,我什么都看不见了,却听见有人拿着铁链向我这里走来,我害怕极了。渐渐地,从雾里走出来两个人,一个全身是白色,一个全身是黑色。“我们是地狱的使者——黑白无常,专门是来钩魂的,你跟我们去地狱吧!”那种声音有种不可反抗的力量。我浑身在颤抖说:“我不认识你们,再说我又没做坏事,干嘛下地狱,我要去天堂。”可是,我硬是被铁链绑走了,地狱之门开了,我也上路了。这一路上都很阴森,到处是烟雾,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两个鬼说:“走过这黄泉路,再过个奈何桥就到地狱了。”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来到了一个铁门前,两旁都有小鬼守卫,他们一见黑白无常来了,就打开了这扇紧闭着的大门。我也被拖了进来,我被押到一个大堂上,这里静得可怕。“跪下”在黑白无常的逼迫下,我无奈只好跪下了。“堂下何人”那声音如雷一般大得可怕,我被吓得瑟瑟发抖“小女子杨术婷”“死与何时。”“公元2100年午夜。”“死时身边有几人。”“只有我一个。”“好”突然那人大叫一声说到“知道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吗,因为你不懂文化,没有知识,生前浪费光阴,不勤奋好学。此类人最为可恨,所以你上不了天堂,如今你既然来了我阎王殿就是得做鬼,从今天开始你要受尽地狱里千百种折磨,直到你真心悔改。”我看了看那个长的极丑的人。然后就被别的鬼押走了。这些天,我受尽了煎熬,被这些酷刑打的遍体鳞伤。一天又一天,不知是多少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那个极丑的人又出现在我面前说:“我是阎罗王,如今见你已有悔改之心,我要给你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你去投胎吧,记住要好好学习。”我终于重生了,我笑得合不拢嘴,在喝孟婆汤之前,我又听见了那种声音“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我投胎了来到一户人家。从此很爱学习,也不知是为什么。并且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回响:“好好学习,别忘了那种煎熬。”

“婷婷,起床了。”我睁开眼睛天已大亮了,哦。原来是梦。嗨,虚惊一场。不过这种声音确实激励了我。看来以后要好好学习了,要不然可别真让我下了地狱。

吴河二中初一:杨术婷

第10篇

那时我家是平房,有院,两家对门住着,走一个大门,门里是厨房,开我家的屋门能见对屋的床。厨房里有灶,有放碗的地方,有缸装着做饭的水。吃饭时都要端到里屋去,妈妈说,小孩儿不准看人家吃饭,没礼貌,丢人的,我就不看人家吃饭。

四岁那年开始记事,也开始懂一点事了。

那时的我记住的就是饿,白天,晚上,无时无刻。

好像是一个下午,对门那家水缸盖上的半个馒头不见了,那家在找,那时半个馒头用处很大,能让孩子不哭不闹,能说明他家日子还好,吃到细粮了,能伴一碗粥顶一顿中午饭,孩子能用半个馒头换一个玻璃球或四张“啪叽”(一种自制的玩具),老人或将它晾干再碾成末放点白糖冲水喝……

就是那个年代。

那半个馒头没了,那个下午人说只有我在厨房。开始是孩子们暗地里指我,后来大人们悄悄议论。在房后,妈妈把我找到,拽着脖领,像拎个小鸡儿,按到床上关上门,一顿暴打,我“哇哇”地,说不是我偷的,我没吃。

大人们在门口大声说,孩子不懂事,别打了;小声说,不是他还有谁,有人看见了。

妈妈打得更凶,打累了,她自己哭了,无声但眼泪很多,很多,我从没见妈妈那么悲伤过。

我的哭声撕心裂肺的,那是真疼。好多天不敢坐板凳,屁股疼,晚上睡觉得趴着,盖被也疼,妈妈就用手给我支着,我睡着她不睡,早晨醒来,被子都是湿的。

我说,不是我偷的,声音很小,我对自己没把握。

那天,妈妈蒸了一大锅馒头,先拣出一小盆给对门送去,低三下四地,可人家不要,说还是个孩子,吃就吃了吧,不用还。

一桩疑案,就这样变成了事实。

那盆馒头就放在了对门的水缸盖上,谁都没动,直到风干,直到变霉,直到过年时,两家相互拜年,那盆馒头不知哪去了。

从此,我有了个不好的名声。同哥哥打架,打到最激烈处,他气急了,说:“你好?我没偷人家的馒头吃。”

一下子捏到我的大筋上,我再没了脾气,但他说时,是不能让妈妈听见,妈妈听见,哥哥要挨打的。

跟小朋友也是,一打起架来,人家就骂我是小偷儿,我就像耗子一样,溜回家,躲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呆呆地难过,还是不能让妈妈看见。

四岁的我记得心难受,我知道那就是心难受。馒头是不是我偷的,我真的不记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我说不清楚,我还不咋会说。

跟哥哥没事,我离不了他,不再跟别人家的孩子玩儿了,怕他们骂我是小偷儿,我不想听到,四岁开始长脸了。

打那以后,只要哥哥上学,我就一个人玩儿,走在街上总靠边儿,见人就低头,后来就总低头走路,见着陌生的孩子也害怕,怕他们也知道那半个馒头的事,我变成了另一个孩子。

就这样,五岁、六岁、七岁,我该上学了。那天,我疯了一样,就是不上妈妈说的那个小学,不去,就是不去,打死我也不去。

妈妈说:“这孩子怎么了?咱大院的孩子都在那个小学,上学放学都有伴儿 ,离家也近。”

那天早晨,妈妈像抓猪似的拽我,我抓着门框,滚到地上,哭得昏天黑地。

也许大人们都忘记了,包括妈妈;孩子们也忘记了,包括哥哥,可我没忘,永远不会忘,有熟人的地方,我就是不去。后来去了一所老远的小学,离家老远。

院里的小伙伴问我,为啥?我不说。

同学都是第一次的同学,不知道半个馒头的事,于是我又成为了好孩子,我有了朋友,有了畅快的哈哈大笑,也开始想长大之后的事,理想不只一个。

七岁的我迷上了滑冰。

哈尔滨的孩子都滑冰,一入冬,学校中所有的操场都改成了冰场,改得很简单,将雪堆起来,围成一个大圈,往里灌水就是了。冰场冻好了,就像我们饭堂中的餐桌,我们就是那群苍蝇,一层层地落在那“餐桌”上。一年级的我们没有冰刀,就将家里的小爬犁弄到冰场上,把爬犁底安上两道铁丝,弄两根棍子安上铁钉做杖,支得屁股下的小爬犁跑得飞快。也有抽“冰猴”的,将冰猴上点些红钢笔水或贴上花纸,转起来煞是好看。

我有冰刀,是哥哥玩剩下的,只是刀上没有冰鞋,是块木板,板上有耳,拴着绳子,上冰时将冰刀捆在脚上,只是不能滑得太久,死死地捆在脚上,过一阵就会不过血,两脚冻得木木的。那也坚持,有多少小孩儿羡慕我呢。绑松了不行,会滑不起来,脚一蹬,冰刀和脚就脱离了。

冻得实在挺不住了,就将冰刀解下来,拎在手上,见学校速滑队的大同学,他们穿着有鞋的冰刀,在冰场上燕子一般。

我呆呆的,有人碰我,是坤坤,他是我朋友。

“我滑一会儿行吗?”

“不行,你不会滑,崴拉崴拉的,冰刀钉又会折的。”他将我的冰刀弄坏一回,修起来老费劲了。

“我给你玩儿我的弹弓。”

坤坤有一个全班最好的弹弓,是用医院那种听诊器的胶管做的,玩起来又有力量又准。他妈在道外的医院。

“那好吧,但你必须推椅子。”

“行。”推椅子是刚学滑冰的孩子发明的,将课堂上的椅子搬出来,在冰上推着,人在后面扶着椅背,慢慢地走。

在我生活的乐趣中,带木板的冰刀是我的唯一,每天上学,我将它们系在一起,一前一后搭在肩上,妈妈不让我那样,说万一摔倒了,冰刀尖会划到脸上。

“不会的。”

“不行,装在放饭盒的兜里。”

那时上学要带饭的,妈妈时常蒸一大锅馒头,家人不准吃,都冻在外面的仓房里,每天早上热好三个,我两个,哥哥一个,都装在饭盒里。

哥哥说:“为啥?”

“他是弟弟,他小。”

“妈妈,蒸点别的吧,花卷啥的。”

“花卷得放油,过年的吧。”

妈妈不懂我,我不愿见到馒头。

我的冰滑得很好了,能弯下腰,与冰面平行,将双手背到身后,转弯时,可用一只手扶着冰面,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体育老师摸着我的头说:“再大点,再大点我就带你。”

我多希望,我有一双学校发的,带鞋的冰刀。

天黑了,教堂的钟声响了,这时我常在冰场上抬头,有教堂钟声的方向是我家的方向,妈妈说,天黑必须回家。遂将冰刀解下来,系好背到肩上一前一后。路过教堂时总要看一会儿,挺有意思的,那是个东正教堂,没有中国人,都是老毛子,我们为啥管苏联人叫老毛子呢?是长胡子?可女的不长胡子也叫老毛子,大人这么叫,我们也这么叫。哈尔滨人将葵花子叫毛嗑儿,说老毛子爱嗑,就叫毛嗑儿,为啥叫老毛子还没人说清楚。

我喜欢教堂,一群女孩子常常在那里唱歌,一种很好听的歌,唱起来没头没尾,没完没了,她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干净得很。唱歌的人都非常和气,友好,我若在门边被她们看见,还把我唤进去坐在长椅上,有时还给我一块面包,通常我不要,即便硬塞给我,我也用手拿着,不吃,走时悄悄放回去,我妈说,要别人家的东西,烂手的。

愿意听她们唱歌,也因为她们长得都好看,金头发,棕色的眼睛,玻璃球一样。有时只有女孩子唱,有时大家一起唱,每人都拿着一样的书,很小也很厚。

一般在新年的前一周,她们过节,一种我们叫青松的树,上面挂着彩灯和彩纸,有戴红白帽子的老人站在教堂门口,那天教堂的人最多,门口有好多中国的孩子,那天有人给孩子发糖果。我不去或只是远远地看着,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

哈尔滨有好多教堂,那天都过节,我只去这个东正教堂,这的女孩儿好看,别的教堂是否有好看的小姑娘我不知道。

现在离教堂过节远着呢,回家的路上,路灯一点都不亮,只有南岗体育场的灯亮,灯光照在冰面上,白天一样。那块冰场我不能去,要花门票的,中国人也很少去,也许很贵。里面都是老毛子,也许有不是老毛子的外国人,我分不清。他们有钱的,他们滑冰都穿着运动服,特别是他们的帽子,都是很专业的那种,我们校队的都没发,体育老师戴过的,但很旧。

大人小孩儿,男的女的,几乎全是外国人。南岗体育场,外国人的天下。

我羡慕他们,他们有带鞋的冰刀,有漂亮的运动服。那冰也好,平整、光滑,有很专业的跑道,还有换衣服的屋子,屋子没有门槛,人们能从屋里滑出来。

南岗冰场中,孩子不少,而且还有女孩子,我们学校很少有女孩子滑冰的,有也是校队的。我每天放学回家,总要在那冰场的铁栏外看一会儿,看人家一群群的,我能分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有时是扯着手,有时互相追赶着。他们的冰刀很亮,冰也好,滑起来,都发出“唰唰”的声音,我们的冰场不是,冰层冻得不均匀,滑起来有“咔啦啦”的响声。

看见他们,我觉得我肯定挺傻的,厚墩墩的棉裤,黑乎乎的棉袄,捡我哥的狗皮帽子,又大又破,走路时得用手擎着点儿,要不遮眼看不着道,若有雪化在帽子的毛上,还有股腥腥的味道,难闻。站在栏杆外,双手插在袖筒里,看。特别是我那双冰刀,在同学面前是有几分得意,可跟人家比,我挺不好意思,都是滑冰的。

那天,我的眼睛肯定发亮光了,而且脸在发红,傻了,呆了,我看见一双红冰刀,刀不是红的,冰鞋是红的,在一个小老毛子的肩上,也是一前一后。开始有点懵,那是冰刀吗?红鞋的,不但没看过,都没听说,我所见过的冰刀鞋都是黑的,电影中都没见过。

那是冰刀,我确定。我的目光直直的。

许久,我才注意背冰刀的那个男孩儿,不比我大,也不会比我小,就是外国小孩儿的样,绒线帽,穿棉猴,小靴子。他们不是一个,是一群,是滑完了,还是才来?反正他们在冰上打闹,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外国的话,他们很高兴,他们很疯。我猜他们才来,那我就等着,红色的冰刀滑在冰上是什么样?一定要看看。

那天真冷,站在栏杆外,两只脚都是木木的,鼻子尖也是木木的,两手插在袖筒里不能都盖上,露在外面的手脖红肿红肿。那我也挺着,我要看看红冰刀在冰上是怎样滑的。

我的眼睛直勾勾,被他们发现了,他们冲我指指点点,我也有些不好意思,就低下头用脚踢着雪。背红冰刀的那个孩子举起手中的东西,冲我晃了晃,并向我在的方向递了过来,又咬了一口,喊了一声,他们都哄笑起来。

哄笑,我知道他们说的不是好话,为啥要哄笑?我怎么了?我没注意他们手中是吃的,我知道他们说的俄语,因为我们学校开的都是俄语课,虽然,虽然我们这个年级还没开始学,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我记住了他的发音:“或切师!”他在说啥?忘了也就忘了,听不懂就算白说,可我记住了,因为哄笑,我就记住了,而且想知道是什么意思。

那句俄语像个赖皮缠上了我,“或切师,或切师。”晚上做梦都在耳边响着,它裹在那双红冰刀上总在我眼前晃。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有时想起那半个馒头。

妈妈是老师,可她教数学,俄语不会,爸爸也是老师,是教物理的,也不会,哥哥倒是学了几天俄语,但他是淘小子,玩的事百精百灵,就是别问上课的事,一问眼睛直勾勾地发傻。

院里的孩子呢?那半个馒头的事让我离他们远远的,也许他们忘了,或肯定忘了,我没忘,因为我忘不了。

我同坤坤说,我见着一双红冰刀。坤坤不信:“你做梦去吧。”

“真的,在南岗冰场,一个小老毛子拿着。”

“你色盲,咱中国根本就没出过。”

“万一他从他们国家带来的呢?我亲眼看见的。”

“你哪只眼睛看见的?”

“两只都看见了,我发誓。”

放学后,我没上冰,领着坤坤去了南岗冰场,天都大黑了,还没见着那双红冰刀,我又发誓,千真万确的。

坤坤半信半疑,我望眼欲穿。冰场上也有孩子,有没有那个“红冰刀”我认不清,看外国的孩子,好像他们长得都一个样,我们盼着红冰刀。

连着好几天,后来坤坤认定我在撒谎,我有口难辩,又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半个馒头”,心里堵。其实我比他更想见那个“红冰刀”,我还想问他“或切师”,即便是坏话,我也要弄明白,我是个被“冤”大的孩子,“冤”告诉我,有了较真的能力就要较真。带着坤坤是想让他为我撑场子,万一打起来呢?

我去了教堂,在门边,往常似的往里看,好多人都认识我了,有个老奶奶,过来拍拍我的头,带我坐下来,我问:“啥叫‘或切师’?”她一愣,想了想,从包里拿出几块糖来送我,我摇摇头:“‘或切师’是什么意思?”

她笑了,把手放到唇边,歌声起了,他们将手放到《圣经》上,不语。我知道小本本是《圣经》好长时间了。

我去问老师,我们的班主任不知道,她说得问教俄语的,在四楼。

中午,我去了四楼:“啥叫‘或切师’?”

那个老师放下饭盒:“你馋了。”

我脸马上热了起来:“不是,我没馋,我吃馒头了。”

老师笑了:“这个词在俄语中是‘你馋了’。”

我又难受了,出门不久回去了:“‘我没馋’咋说?”

“涅特。”

“涅特,涅特,涅特……”我在放学的路上,我想对所有人说,我想大喊,“涅特”,从小到长大,我永远不会“或切师”。我要找到那个小老毛子,冲他大声说:“那天我没‘或切师’,‘涅特’,我看的是你的红冰刀。”

从那天起,我有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要做,找到那男孩儿,冲他说,“涅特”!一定要说,因为我现在能说了。

坤坤不再同我去南岗冰场找红冰刀了,他说没有的事。我同他说不明白,我去。南岗冰场的外国人渐渐地少了,灯也没有往常亮,听大人说,出事了。开始以为是大人同大人的事,后来知道是国家和国家的事,国家之间能有什么事?

尼古拉大教堂的钟不响了,后来还上了锁。老毛子们还来,进不去教堂就在外面雪地上做礼拜,那年的冬天冷啊,北风飕飕的,他们不唱歌了,默默地站着,大人孩子。

那天下午,出了比听说还大的事,上高中的大哥哥们要扒那个教堂,说将绳子都拴到屋顶的十字架上,绳子又粗又长,一群人拽着,“嗨哟!嗨哟!”

我们的课也没法上了,都跑过去看热闹。

教堂开始晃了,可门前堆着一大群老毛子,有的扶着教堂,有的跪了下来,哭着,求着,有的就站着一言不发,有大人也有孩子。

老师们像轰小鸡儿似的,把我们往回赶,说大人们的事,说倒了砸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说社会主义的土地上不能有修正主义的东西……

课还在上,可我的耳朵在窗的外面,一会儿,一会儿就会听到“轰隆”!那教堂是木头的,木头上都雕着小人和花什么的,我瞅着像花,是不是呢?

真要倒了,那些鸽子咋办?每个教堂都有鸽子,一群一群的,不怕人,有时还到人的手里抢东西吃,大人们说,鸽子不怕人只在哈尔滨。听说,有人偷过教堂的鸽子吃,后来就不偷了,教堂的鸽子肉硬煮不烂。

我盼着“轰隆”,“轰隆”完了我就好好上课了;还怕听到那“轰隆”,夜临了,那悠扬的钟声常常唤我回家,那群小女孩儿不能在那唱好听的歌了,那里有一群极和善的外国人,比咱们的人好,说话轻轻的,总在笑,主动帮助人,像想象中的雷锋似的。

那天,早早地放学了,老师说,谁也不准去看,全部回家,把门关好,若让我知道谁去看了,明天罚站。

我妈是老师,我就不敢不听老师的,远远地绕过还拴着绳子的教堂,远远的,教堂还没倒。到家后,我知道,即便“轰隆”,我也听不到,我家老远。

晚上家里吃馒头,一人一个,一盆的粥。妈妈说,下周就过新年了,就剩这些,到时蒸新的。

圣诞节呢?我知道,新年的前一周是圣诞节,虽然我们不过,可我想说,我得意地认为,全家应该就我知道有圣诞节。

“今晚就是,没人过吧。”

我有预感,尼古拉大教堂要“轰隆”了,还有预感,那个“红冰刀”也在那儿,我悄悄地溜出了家,妈妈找我咋办?要挨打的,把我家里的爬犁拉上,说到教堂那捡烧柴去了。爬犁家家都有,用来买粮,买煤什么的,一个好的爬犁相当于现在一台轿车。

小孩儿为啥有预感呢?我去大教堂要路过南岗滑冰场,它们之间很近的,一百米?或有两百米。下雪了,莹莹的雪,没有风雪就飘着下,冰场上被覆盖了,那么平,发着银光,我站在栏杆外想着,以后要是不准老毛子滑冰是不是就让我们进去了?不带鞋的冰刀让上冰吗?一同同我看冰场的还有个男孩儿,我最先看到的是他背上的红冰刀,我的天,我找你找得好苦哇,我想都没想就冲了上去,大喊着:“那天我没‘或切师’你冤枉我了。”那男孩儿呆呆地看着我还看着我攥起的拳头,扭头跑了,我发怒了吗?他没听懂,肯定的,从他的眼睛中能知道,也因为我没讲清楚呢,太着急了。我要讲清那天的事,我说的汉语加俄语的,是俄语吗?他往大教堂的方向,那里有一群老毛子呢,他钻进了人群。这时,“轰隆”!有一点惊天动地,大教堂是用“东方红”拖拉机拽的。

烟在起,雪在溅,断木横飞,有人喊,伤人了,我不管那些,我要找到那个“红冰刀”我要跟他讲清楚。

有拽人的,有抬人的,那时的中国还知道无论是谁都该救。雪上有血,有人狂喊,只是没人哭,外国人疼时不哭?我不管那些,这教堂下午就该“轰隆”或在我心中早“轰隆”了,我只关心那“红冰刀”。

红冰刀,红冰刀。

多数人跟着伤的人走了,我看见了红冰刀,红冰刀的鞋带系在一起,缠在一只小靴子上,小靴上还有个小男孩儿,金头发上有红红的血。我一点都不害怕,想的就是我可找到你了。我扳起他来:“你还活着吗?能听到我说话吗?”管他叫什么?我急了:“或切师,或切师,你醒醒。那天,你在冰场说我‘或切师’,我,我‘涅特,涅特’。”

他睁开眼睛看看我,又合上了:“你不能死,我话没说完呢。来人哪,救命啊!”我扳着他大喊着。没人理我,我把他弄到爬犁上,拉起就跑,医院我就去过一家,坤坤他妈那家,小爬犁飞一样。

医院门口,人们喊又来一个,有人将小男孩儿抱了进去,坤坤他妈不用找了。

我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坐下,我要等他醒来,我的事还没办完呢。真累呀,好困。多久?长椅旁有好几个老毛子,哭着议论着把我吵醒了。有个漂亮的女人拨开人看我:“是你发现的卡嘉?”卡嘉是谁?但我还是慌慌地站了起来:“嗯。”她会说中国话,而且很好听。她盯着我肩上的红冰刀,我赶紧从肩上摘下来,送给她:“他的。”

“谢谢!你叫什么?”

“小恒。”

“家在哪住?”

“果戈理大街75号。”

“回家吧,家人要找你的,明天我去你家。”

“我等他出来,有事的。”

“啥事?我是他妈妈。”

说还是不说?嘴笨笨的:“那天,在南岗冰场,你的孩子说我‘或切师’,我‘涅特’。”

她大睁着眼睛,没明白?

她懂中国话的,我真傻,我说:“那天,在南岗滑冰场,他吃东西,说我馋了,其实我没馋,我在看他的红冰刀,真的,我没馋。”

她懂了,拿起红冰刀:“送给你吧,好孩子。”

我慌得不行,两只手在眼前乱晃:“不要,我不要。”跌跌撞撞,头也不回。

第11篇

天堂里是谁在落寞的哭泣,谁在说:“朋友,回来好吗?”那谁,那谁,那谁,那谁就是我。我好孤单,独

自一个人在黑暗里,没有人来理我,更有人嘲笑我,难道你们不知道心灵的伤比用棍棒打的要重很多吗?

朋友,当初的誓言是承诺还是谎言。谁来告诉我。我飞啊飞啊飞啊,想接近太阳,要它的光芒照射我温暖

我,可是我却怎么也飞不到它的身边。

那天我告诉你:“哥哥我想接近太阳,我要站在地球的另一端来告诉你,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你摸摸我

的头笑道:“傻瓜,别去。去了就回不来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回不来呢?我不要,我要去太阳那里,去抓住它

的光芒,于是我满怀着希望去太阳的身边。可是太阳它离我好远好远啊!无论我怎样努力的飞也飞不到它的身边。就

在近它的时候,累了,太阳它的光太强。我坠落了。掉在地上,身边是我的翅膀。

光,光,为什么这里没有光?我问。没有人回答我,在黑暗里我听见有人在笑,听不轻只能听见“好傻

啊!妄想接近太阳的人啊”一直笑,笑啊笑啊

有谁听见我的哭泣,天堂的路在那里,那里有哥哥有朋友的天堂,有欢笑有快乐的地方。我想回去。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63-01

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以来,许多老师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课堂上学生的声音明显增多了;许多老师意识到要尊重学生,于是课堂上老师的赞扬也明显增多了。可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笔者看到有些老师的耳朵却逐渐退化,甚至失聪了。

过去,老师的耳朵是非常"敏锐"的,学生的回答稍有语法上的逻辑上的错误,或者与教学参考书不同的回答,哪怕只是次序上把《舍身炸碉堡》最后的小标题"隆化解放"说成"解放隆化",老师的耳朵也决不会放过,将其拒之正确答案之外。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减弱,挫折感厌倦感悄悄滋生,出现了有关人士所谓的"课堂麻木"现象。而现在的情况是,在有些课堂上无论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回答,发表什么样的所谓见解,老师无一例外的给予肯定的赞美和鼓励,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上,许多授课教师好像不会说"不"似的,一律是好好先生 ,有的明显是知识性的错误老师都能视而不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片面理解学生主体作用而产生的错误做法,在这种课堂行为里,老师的主导作用被模糊和抹杀了,老师的耳朵失去了倾听辨别的功能,成了"聋子的耳朵--配式",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不但显得形式化、表面化、空洞无力,不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而且可能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

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时,老师请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式说说海底还可能有什么声音。有的学生说出了"有的像狮子的吼叫""有的像老虎一样嗷嗷",老师表扬了他们继续往下进行,很好的一个语言训练机会浪费了。如果老师的耳朵能仔细分辨,不难发现狮子老虎和蜜蜂小鸟小狗叫声的不同,再让学生联系理解文中的"窃窃私语",就可以理解、运用一举两得。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挥耳朵的职能。

优秀教师的耳朵都是相当灵敏的,他们不但能敏锐的发现学生表达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肯定,更能准确觉察到学生语言中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因此他们的课堂才会又实又活,引人入胜。

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给二年级小朋友上《草》一课,请小朋友用"原"组词,有个小朋友说"校园",于老师马上说"校园"的"园"不是这个"原",及时的纠正了他的错误。后来,于老师又问:"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有个小朋友说:"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于老师夸奖说:"'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见《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你看,于老师的耳朵听得多细致呀!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更是把耳朵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他的作文课上,哪怕是微小到一个停顿,贾老师的耳朵也不会疏忽过去,必然要指导改正,许多老师在听完他的课后,对贾老师的听功赞叹不已。正像罗丹说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常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果闭目塞听充耳不闻,即使学生有闪光点老师也很难发现,最终导致对学生的无视。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首先老师自己要会倾听。老师们,请叫醒我们的耳朵,不是吹毛求疵,不是廉价鼓励,是悉心倾听,是用心捕捉,有花开的声音正在不远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