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汉字的来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网站:
/chinesearts/?nav=writing
/experience/hanzi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1、根据形旁表义的特点来辨别。汉字是表意文字,可根据其形状或形旁来定字。如:“寒暄”的“暄”是暖的意思,与“日”有关,不可写成“口”字旁。“备受青睐”的“睐”与“目”有关,不可写错。“事实胜于雄辩”的“辩”与语言有关,针砭时弊:砭,读biān,本义为古代用石针扎破皮肤治病,形旁为石。现用“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贬:读biǎn,降低的意思,形旁为贝,跟财物有关。古代多指降低官职,减少其俸禄;现多指降低事物的价值。贪赃枉法:赃,形旁为贝,指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2、借助结构对称的特点来辨别。例如:“貌合神离”不能写成“貌和神离”。因为这个词语是并列式对称结构,其中貌和神是对应的,因而与“离”相对照的应是“合”而不是“和”;“纷至沓来”不能写成“纷至踏来”,纷至沓来也是一个并列式的词语结构,在这个词语中以“至”和“来”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纷和沓的这两个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应是相近或相反的,而纷至沓来就是纷纷到来的意思。沓即多而重复,与“纷”同义,如果用“踏”,则是踩踏的意思,而这一意思在这一词语语境中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
3、借助词义对称的特点来辨别。“山清水秀”不能写成“山青水秀”,因为“山清水秀”这个词语从词义对称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比拟的手法,意思是说,山水像人一样的清秀,形容人的清秀当然不能写成“青秀”。
4、借助词语的整体意义来辨别。 “迫不及待”的“及”表示“追上、赶上”,如写成“急”,则成了表示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那就把意思搞错了。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铤,快走的样子。很多人误解成“挺身而冒险”,写成了“挺而走险”。重蹈覆辙,是指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车的道路。覆,翻。辙,车碾过的印儿。察言观色:观察言行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不能写作“察颜观色”。故伎重演,是指老花招再耍一次。故伎,老花招,老手法。伎,伎俩。
5、借助典故、联系词义来辨别。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有汉语底蕴深厚、意韵丰富,特别是成语、俗语往往都是有来历的,历经时间的积淀,人们口口相传更是丰富了它的内涵,往往就有固定的用法和写法,了解成语俗语的来历可以有效的避免写别字。“火中取栗”不能写成“火中取粟”,“火中取栗”出自寓言《猴子与猫》,猴子骗猫给它取出火中的栗子,结果猫不但没吃着,反倒把脚上的毛给烧掉了。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6、根据语境辨形。例如:“化妆”意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化装”这个词有两种意思:①假扮;②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装成夫妻”,就不能用“化妆”,因为在这个语境中“化装”是“假扮”的意思。
7、通过读音加以辨析。许多汉字尽管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只要能正确读出这些字的音,就能辨析这些音近字。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瞠(chēng)目,眼直直地瞪着,形容受窘、惊恐的样子。(chēn),发怒时瞪大眼睛。瞠、两个字虽都有瞪大眼睛的意思,但表示的表情却大不一样。相形见绌: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chù)是不够、不足的意思。拙(zhuō)是笨的意思。“惨绝人圜”应为“惨绝人寰”。圜:一读yuán,同“圆”;一读huán,有词语“转圜”。寰:读huán,指广大的地域,有词语寰宇、寰海、人寰等。厉,有严格、严肃、猛然之意。厉行,指严格实行。雷厉,指像雷一样猛烈。变本加厉,指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再接再厉的厉,古时同砺,磨的意思。原来指斗鸡时的公鸡每交锋一次,就要磨一下它的利嘴,后来引申为一次又一次地努力。
一、激发识字兴趣——乐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识字兴趣,识字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话题,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学。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他们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例如,将生字形象地称为“生字娃娃”、“生字宝宝”或“小客人”,让学生主动和它们交朋友,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识字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变换识字形式——活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要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变换识字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识字学习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找准游戏与识字内容的结合点,设计丰富多彩的识字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识字游戏活动中巧妙地学习识字,手脑并用,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小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学生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此外,记字形时“编儿歌”、熟字加偏旁时“转转盘”、改错字时扮啄木鸟“捉虫子”等都是深受学生们欢迎的识字游戏形式。
三、教给识字方法——会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的,而教学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促使学生们都主动会学,都轻松学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识字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
小学语文苏教版在低年级阶段各册教材中,依据汉字音、形、义的规律安排了专门的识字内容。从总体上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引导学生分析并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让学生们明白:“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再比如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4教材呈现形式与训练重点和识字3相同,分别按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木、禾”“⺮、艹”和“日、目”“冫、氵”的演变过程。根据字形的结构规律和每组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分别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与识字3略有不同的是识字4的情境图生活气息较浓,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为识字、诵读、练习说话提供了较大的课程资源生成空间。既然识字4与识字3有相同之外,在教学识字3时就要有意渗透学法,到识字4的学习时,就能促使学生学法迁移,轻松利用已掌握的学法自主学会识字4的内容,并能凭借教材优势,在识字3的学习基础之上对于训练的深度与广度上有所升华。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识字3与识字4的教学迁移的: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3,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木字旁和禾字旁的来历?
生:我知道了和树木有关的字都是木字旁;和庄稼有关的大多数都有禾字旁。
生:我们还知道两组词串放在一起学习,是让我们区别木字旁和禾字旁。
生:……
师:我们是怎么学习识字3的?
生:(学生相互补充完成)先自己读词串,每个字音读准确,把词语读流利。再结合插图读每组词串,找一找词语之间的联系,然后两组词串进行比较,了解偏旁的来历。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识字4,请你用学习识字3的方法学习好吗?
生:自读词串。
师:变换形式检查。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能把每组词串读得正确、流利。现在,你们再读词串,用一两句话说说词串的内容,要用上词串中的词语。
生: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晴空万里,小艳在这温暖的日子里,洗了一盆衣服,洗好后,挂在衣架上晾晒。
生:小刚去郊外游玩,站在山顶上向远方眺望,有一位叔叔看到了,以为有情况,架起机枪眯着眼睛在瞄准。(呵呵,有些勉强)
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事情吗?
生:不是的,叔叔不能用枪瞄准小朋友。
生:……
生:老师,我发现第一组词串里的词语都与太阳有关。
生:老师让我们用上词语说图意,还没有让我们说词语与什么有关系。
师:那好,你们既然发现了规律,就找一找吧!
生:与太阳有关的字用的是日字旁,与眼睛有关的字用的是目字旁。两个偏旁不能用错。
生:……
……
师:本课就3个生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生:晒,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不对,应该说太阳从西边落下。
生:瞄:眼睛盯着禾苗。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目字旁加上一个苗字就是瞄准的“瞄”字。
在前文谈及汉字演化中,笔者提到繁体字只是相对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而言的,他的基础是汉、唐时期的隶书和楷书,并且在两千年来又逐渐有所变化。而作为当前通用繁体字的基础,隶书和楷书又是从小篆演化而来,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有极少数字可能变复杂了,不过有更多的字则更为简化了。如此说来,繁体字只是相对我们现在的所用简化字而产生的叫法,也就是几十年的光景,而从整个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它其实也是一种简化字。所以隶书和楷书之前的小篆。可以说是繁体字的繁体字,而以隶书和楷书为基础的繁体字,即是小篆的简化字。
不妨从繁体字的一些偏旁入手,隶变的五大特点有两点都与偏旁有关:偏旁分化以及偏旁混同。偏旁分化的意思就是说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会有所不同,通常是对偏旁进行简化。如果研究小篆,即可看出“手”字和所有提手旁的字的左半边,是一模一样的,即繁体字里的提手旁“丰”,是由“手”简化而来,专做偏旁用。笔画省了一笔,字形也紧凑了,特别是最后一笔变成了向右上角的提。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设计,目的在于把笔锋收到右上角继续从上而下地写这个字的右半边。正是有了这样智慧而人性化的设计,汉字的书写速度才能得以提高。从而产生了草书和行书。
说到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实际上偏旁的笔画(主要是末笔画)发生变化,这种设计在很多字中都有,这是汉字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实用原则。比如说项羽的项字。《说文》这么解释的:,里後也。从贾工聱。就是说这个字以“工”字做声符,在小篆里左半边就老老实实写成“工”,但是我们现在用的不管是繁体字的“”还是简化字的“项”,左边的工字旁最后一笔都已经变成向右上角的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连笔书写,再一方面则是为了照顾整体字形的美观。比如: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可以明确,这个字下部为“月”,“月”左边的笔画是竖撇。因为上面已经有一个撇了。为了照顾字形,所以就变成了竖。
前段时间大陆传出有44个汉字准备修改字形。因反对的声音比较大。事情已经搁置。如前文所述,做社会成本太高的事情,一定要慎重,考虑得失。但是虽然大家一致反对。不过很多人并没弄清楚为什么要改这44个字,只是觉得改了麻烦。其实改也有改的理由,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改,只是现在改字的社会成本比较大,最终搁置实施而已。我们知道很多文字都有字体之分,且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区别的,比如说英文小写字母g,手写体和印刷体差别就很大。汉字也有这样的情况,印刷体常用的字体为宋体,而我们平时学校教的。广为大家使用的手写体为楷体。比如“雷”字上半部的雨字头,印刷体的宋体字中间是4个短横,手写的楷体字中间就是4个点。还有“边”、“远”等字的走之底,印刷体的宋体里面第二个笔画是横折撇。手写的话有些人会写成横折横撇。也有写成横折弯的。这些差异如果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上面一段我提到的一些笔画的原理则应该是共通的,普适的。比如说那个“项”字,不论是宋体字还是楷体字,工字旁的末笔画都从横变成了提。但是在印刷体制定标准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几个字确实没有按照这个规律改变笔画,比如说“琵琶”两字,左边的王字按照原则应该是斜王,也就是末笔画上提,但是宋体字没有。这次的改字方案主要就是针对宋体字,这其中还有几个字跟“琵琶”这两字的情况是一样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木字底的字,从古字来考究确实是木字底,出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发生了变异。结果木字底的最后一竖变成了竖钩,这种情况不止是宋体字,我们手写的楷体字也是这样。这次也只是正本清源而已。这种情况还包括“毂”,我们看《说文》,觳,辐所凑也。从卓苎殳馨。这样来看的话,确实是简化的时候莫名其妙丢了一横,简化在“车”字上面,加上一横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管有道理没有道理,改字的社会成本确实要考虑到,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们不愿意折腾的意愿得到了尊重,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
从提手旁开始扯远了,现在继续说其他的简化偏旁。首先说的就是左右耳朵旁,因为本人姓陈,恰好是这个偏旁。从这两个偏旁就可以看出,其实现在用的繁体字在隶变的过程中,相对于更有文字美学的小篆而言也不过是一种粗制滥造的简化字,也是有一些不甚科学的简化。这两个耳朵旁是不同的字做偏旁时的简化,也并非同样的意思,可是我们单从字形上来看,除了左右,实在没看出区别来。关于左右耳朵。其实这个偏旁的名称亦很不科学。依稀记得看过一些算天地人三才的命相书,以姓氏笔画数来计算命格,都会叫大家把左耳朵算八画,右耳朵算七画。可能有些大概了解的人会说左耳朵是“阜”字,这样说没错。不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目”字。《说文》里这样说,目,大,山石者。象形。凡自之皆从自。但是根据《说文解字注》。当时也有写作“阜”的,从小篆来看写作“售”更像一些。这是个象形字,大意就是土山,所以跟山沾边的字就用这个偏旁作为义符。比如形容山南山北的“阴、阳”二字,形容山形的“险、陡”二字,阿字本意就是大山,所以元代称这个偏旁为侧山旁倒是有点意思。因为这个偏旁总在左边,小篆中的造型也确实有几弯,所以简化成为左阝倒也形象,但是叫左耳朵却不尽合理。右耳朵就是“邑”字,邑,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口。凡邑之皆从邑。意思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镇,进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包含这类意思的字就用这个偏旁做义符。比如“邢、邓、郑”本是古代诸侯封国名,“邯郸”是城市名,“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都”的本义是大城市。很巧合的是这个偏旁确实也只出现在右边,造型偏又跟耳朵很像,反正既然可以靠左右来严格区分。于是古人倒也省事就简化为右阝,不过做义符时简化,做声符时却还是用邑字,比如“挹、悒”等字。
也许是为了让小朋友认字更方便吧,大陆的教学中称两个偏旁就叫做左耳右耳。在港台的教学中,仍然将“阝”称作左阜右邑,这样非但不会增加学生们认知的难度,反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意义。《说文》的作者许慎也提到过,东汉时的文字教育也是先从六书学起,先知道某字之所以为这个字,再来学习,反而更容易理解字的来历。汉字简化过程中,很多字已经无法用六书来解释,所以也无从对字的来历进行考证。成为一大憾事。不过一个偏旁的名称如果有改动。想必没多大的社会成本。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们的小朋友见到“阝”,也知道左阜右邑,而不是跟耳朵有关。实际上真正跟耳朵有关的字。是有耳字旁的,比如“聆、(听)”二字。
如果说左耳右耳算是一场误会,那么下面这个偏旁就是势不两立。这个偏旁当年叫做四点水。就是“热、煎、熬”等字的下半部分。有些读者想必已经看出,这个偏旁非但跟水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跟火很有关。没错这就是火字旁,放在左边的时候仍然是写作火,放在下面有的还是火,比如“炙、灸”,有的则将人字的一撇一捺微缩成了两点,一共就变成了4个点。现在可喜的趋势是貌似这个偏旁已经不叫四点水了,总算撇清了跟水的纠缠。三点水才是标准的水字简化而来的,小篆里独立的水字和三点水旁的字的左边都是一样的写法,隶变后水旁就简化为三个点,所以测字的三点水的字要算四画。两点水的字不多,这个偏旁是“”字简化而来,注意这不是两个人组合出来的字,而是一个独体字,,也。象水凝之形。凡之属皆从。这个字做偏旁后被简化成为两点水。这里要特别说一个字一一冬,四畴鑫也。从从文。文。古文终字。我们上小学就要学的一个字。非但没有老师跟我说这个字的偏旁是两点水,恐怕也没有老师解释这个字的来历,看了《说文》全明白了,这是个会意字,两个义符明确了这个字是一年终了,天寒地冻之意,所以用来表示四季的最后一季。
又例如心字旁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放在左边就被简化成竖心旁:放在中间就是分辨的辨中间那一点一竖撇,被进一步简化到两画:放在底下一般来说就还是心:但是“恭”字最下面的小字加一点其实也还是心字旁。这个心字旁在小篆里面都是同一个写法,可能古人在考虑到简化的同时,为了兼顾字型的美观,把这个偏旁搞出很多种不同的写法来。还有一个特别常用的简化偏旁就是走之底,看起来就像是“走”简化而来,一是因为这个部首的名字,二是很多走之底的字也确实跟走有点关系,三是命书中将这个部首算作七画。还有些说法会认为是“足”字简化而来。其实这个偏旁是“是”字简化来的,《说文》日:是,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是之皆从是。蓿若《春秋公羊傅》曰“是陪而走”。
由此可见繁体字其实相对于更之前的字也是有所简化,而且简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缺憾,很多偏旁的原意不能准确地表达,说到这里,那么我们对于简化字自然也应当保持一定的宽容度。
(未完待续)
一、项目活动设计
本项目的驱动问题是: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及书画结合的内容,探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努力完成项目任务。
本项目一共设计两个任务,分别是“汉字和我们的生活”(完成本任务约3课时);了解书画同源,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3课时)。
1.任务一:“汉字和我们的生活”。
该任务源于教材,是对教材的整合。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材料为先导,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收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学习并利用阅读资料为开展活动引路。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跟汉字相关的资料,比如名人书法、字谜、汉字演变材料等。课内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资料交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写出计划,让学生通过互相传阅资料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学习课本之前,谈谈没有文字的不便,例举“结绳记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结绳记事”的弊端,表示事情大就结大绳子,表示事情小就结小绳子,意义非常模糊。古时画上一个帐篷、一座山、一棵树旁两个人、一条蜿蜒的小路,如果让学生猜其表达的意义,答案会千奇百怪,其实真正表达的是两人相约的路程和地点,可见图画记事同样意义不明确。让学生通过事例体会文字发明的重要性,了解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激发了进一步探究汉字奥秘的愿望。
走进课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
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完成本项目约1课时)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班内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作品都可以,展示在教室里。
2.任务二:“了解书画同源,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
(1)课前预习任务:针对活动内容和分工,收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小组选定的活动内容,按照具体的分工开展课外收集资料的活动。
(2)自主交流,师生互动,复习汉字的基本造字方法之一――象形,进而了解“书画同源”,感受绘画与汉字结合之美。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与中国画,比较绘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会有什么发现?国画笔墨技法与中国书法用笔密不可分,都用同样的工具,都以线条为主,线条运行的本身都流露着书写者的情感,故有“书画同源”一说。
(3)合作探究,欣赏书画结合之美。小组交流,对组员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根据活动内容,从中选择最能体现书画结合妙处的作品和全班同学交流。
例如,2005年乙酉鸡年邮票采用了传统书法和中国刺绣的设计技术与技巧。设计师巧妙运用了中国书法,字与形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文化与现代魅力。
再如上图的“茶”字:单单一个“茶”字,便可以如孙悟空般千变万化,变成一杯飘散清香的茶茗,变成一片片翠绿欲滴的~子,变成一幅幅精致的图画。
(4)在深入研究书画结合的基础上,能够对由汉字组成的一切文本生发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汉字进行富有个性的再创造。
(5)学生个人原创作品在小组里展示,并汇报创作意图和对这个汉字的解读。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个人修改和完善。
二、项目评价设计
本次活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来评价,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学评价是贯穿始终的。合理科学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下一次的活动课。
1.评价要素: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以下评价要素:
(1)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规划、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用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的表达能力。
(3)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5)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6)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评价活动过程:
(1)表格式评价。
(2)语言描述式评价。
3.评价办法:
一评学生的成果,包括过程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二评认识,通过学生写反思感悟,从中了解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
三、项目实施
1.方法指导:
(1)阅读教材,习得基本知识。同步阅读教材:《木(末林焚森休集)》《神奇的足迹》《神奇的打字》《文字的老寿星》《汉字的故事》《小学生规范字典》,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通过阅读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培养欣赏汉字的兴趣,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汉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书写绘制书画作品,举办书法展览。
(3)了解多种学习方式,为项目学习做好准备。首先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收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最后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4)广泛收集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汉字的造字方法、字谜、有关谐音的歇后语、笑话、对联、古诗、故事等。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询,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摘录,还可以通过咨询父母、亲朋好友获取信息等。
2.分工合作,实施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第一组收集汉字的造字方法,第二组收集书画同源的资料,第三组收集书画同源在现实中的应用,一二三组共同完成汉字的再创造。
(1)“字谜擂台赛”。由第一组成员组织。第一,把他们事先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字谜出示,让其他同学学习。第二,教给大家猜字谜的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第三,开展有趣的字谜擂台赛,形式可以是:灯谜、字谜游园会、猜字谜接力赛等。谜面的形式多样,有文字谜、画谜、动作谜等。活动要有层次,可以分成猜课本上的字谜、收集和猜课本以外的字谜、自编字谜互相猜等几个阶段展开。第四,小组成员说说猜谜制谜过程中的体会。
(2)“谐音大本营”。由第二组成员组织。第一,出示他们事先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有关谐音的歇后语、笑话等,让其他同学学习。第二,讲解谐音的知识。第三,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例如经过学习得知谐音分为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谐音故事和谐音对联等;小组自己创编的作品。第四,话说谐音:学生说出自己收集的歇后语前半句,其他人说后续的谐音字;学生说出自己收集的对联的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出下联,并指出其中的谐音字;学生讲带有谐音的笑话,其他学生说出笑点在哪里。第五,小组成员讲述通过收集、制作谐音歇后语、笑话、对联、故事等活动后的体会。
(3)探索汉字起源。由第三组成员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第一,学习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第二,通过电脑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给同学们提供网络学习地址,让同学们也上网络浏览学。第三,投影展示他们收集的图片和拍摄的资料。第四,展示他们小组探究后总结的收获。
(4)展示交流:各个小组以手抄报、黑板报、材料手册、贴图等形式展示成果,互相交流评价,形成评价表,并在评价表附上自己的活动心得体会。
四、项目反思
1.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并且从过程中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拓展性以及创造性的特征。
2.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力。学生通过“我与汉字交朋友”的项目学习,对汉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汉字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沉淀了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感情,使他们树立起从小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探究意识的形成。
3.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收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关键词】论语;教学思想;对外汉语;教学;运用
一、《论语》中的教学思想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一)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意思是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一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人的智商是有高低之分的,所以要注重因材施教。
(二)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成教学任务。
(三)博约相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 子张》意思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地提问,而且要深刻地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素养,从而能够从容淡定的应对。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地点:中国上海 教学对象:大学中级国际班
陈辰老师发现班上的马丁在做小组活动时从来不参与,只是在一边冷眼旁观,而且眼里流露出很不屑的神情,但是他又喜欢向老师提问问题,总是认真地记录下来陈老师的回答。不过有时候陈老师请其他学生把问题告诉他时,他就变得不高兴。在日常教学中,陈老师观察到马丁其实挺喜欢学习汉语的,对教师和教材没有什么不满,所以很想陈老师了解他为什么不喜欢和其他学生合作。在一次陈老师设计的“同学们互相提问回答”的教学活动中,有个学生问马丁“为什么你不喜欢和我们一起上课?”他回答说:“因为我来中国是学习汉语的,我要跟中国人说话,我不是和你们说话才来的。”马丁的话一说出口,课堂气氛立刻变得非常尴尬,所有同学都感受到了马丁的敌意。
从此以后,陈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了好多能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的活动,有很多活动还带有竞争性,比如表演短剧、辩论比赛、抽签找朋友完成一项任务等。陈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细化活动要求,有时候甚至会仔细分配好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避免学生游离于这些活动之外。在这些活动中,马丁也慢慢发现班里有的同学的汉语水平并不比自己差多少,逐步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学习态度。
发现问题与解决: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性情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对于这些不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个性差异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后期陈老师设计的让每个人都参与的教学活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疑惑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案例最后马丁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学习态度。在这个案例中马丁表现出来的是较为“另类”,陈老师通过观察了解了马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采取的措施是值得借鉴的。
教学地点:美国乔治梅森 教学对象:大学汉语选修课
案例:这个学期有个学生比较特殊,他是先天视力缺陷,双眼视力只有0.2。这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我对他的进步感到欣慰。但是渐渐地,就有学生开始很客气地给我提意见。比如,那个同学回答问题时,我给他的思考时间和提示太多,并不公平。我开始解释说,这个同学特殊,希望他能理解自己并非刻意“照顾”。但是,后来这个学生找到我,委婉地提出――他就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名,他很感谢我,但是,不希望给我带来“压力”,所以不用在课堂上给予他那么高的评价。
发现问题与解决:案例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疏忽的地方,心态没有摆正是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心态是做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标志,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就是不把学生“分类”对待,虽说案例中的老师是处于对学生的关照,但对其他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教学中要做到的是真正的一视同仁。
教学地点:美国爱荷华城 教学对象:大学初级选修课
案例:学生对汉字的空间结构是很敏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带领学生做了一次复习。复习是会有这样一个活动:把部首给学生,让他说出这个部首的意思,再让其他学生说出含有这个部首的汉字;说汉字的学生同时要写出所说汉字的另外的部件,然后拿着这个部件,根据这个部件在汉字中的位置站到那部首的学生旁边。具体来说,比如给学生A一个卡片“艹”,学生A说出草字头是和花草相关的,接着学生B说一个字如“花”,然后在纸片上写出“化”,把卡片“化”,把卡片“化”放在卡片“艹”下面。
发现问题与解决:案例中的老师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 子罕》,这种方法适合汉字教学,能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举一隅”能使他们“三隅反”。但是在案例中复习活动这一环节设计时是存在着不足的。有一张卡片“艹”,学生说出草字头是和花草有关的,其实这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所有带草字头的汉字都是与草有关的,比如说“莫”在《说文解字》:日且冥也。从日在中。莫故切。又,慕各切。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字,这就要解释“莫”字的来历了。孔子主张学习应该“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如果笼统地说“艹”是和花草有关的,这就在学生们脑海中形成刻板效,会对以后学习汉语产生负迁移。
以上是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对外汉语教学博大精深,我只是选取一部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能把《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应用到对外汉语中更少之又少。我们需要把中国的文化经典与对外汉语教学糅合,发挥文化经典的魅力,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勇.汉语国际教学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9
[3]张俊.孔子的学生管理策略[J].社会科学教学,2010年,8月(中)
[4]尤正梅.浅论孔子的教学思想[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教师板书“笋”, 学生认读这个字)
师:它的部首叫什么?
生:竹字头。
师:竹字头就表示什么?
生:铅笔。
师:带有竹字头的字就和什么有关?
生:铅笔。
(教师很尴尬,告诉学生是和竹子有关)
师(出示竹笋图):看它像什么?
(学生们有答玉米,有答香蕉)
师:你看它像不像一个可爱的小娃娃?
生:像!
(师写齐课题“竹笋”)
师(再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
至此,教师才揭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课后,和该教师交流,她平时是个很活泼的低年级教师,也知道第一课时情趣导入教学的重要性。可她为什么今天一反常态,是否想另辟蹊径呢?她腼腆地告诉我:“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版不是强调识字写字教学吗?我这样在课始就用了近十分钟时间识字,好歹也是达到课标要求的啊?”
笔者私下认为,这位教师错误理解了课标,是为了识字而识字,而不是落实识字教学目标。教案经过集体讨论后,改动如下。
师: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礼物(拿出纸箱),谁想摸摸它?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启发学生从外皮,形状等角度说)
师(从箱子中取出竹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生:竹笋。
师:你真聪明,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强调字形结构及读音)
这样稍作调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视觉,给学生创设了“美”的情境,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此刻再水到渠成地教学“竹笋”二字,略去许多没有太多意义的提问,反而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研究儿童现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识字的影响,逐渐摸索出识字教学的一些规律和有效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并深入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一、从头做起,记名识字
每个人的名字都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开学第一天,我开展了“名字的魅力”主题班会。我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介绍的学生每人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要求学生查字典,标注上拼音,再领着全班学生读三遍,这一天的最后一堂课,我再开展“记姓名比赛”。这一方法很有趣,学生们不仅记住了小伙伴的名字,而且还纠正了字音,联络了感情。为了让学生巩固比赛成果,回家后我还要他们把自己认识的小朋友的名字一个一个地介绍给爸爸妈妈听。学生都以记住小朋友的名字为荣。
二、以熟串生,情趣识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集形、音、义于一体的字理文字,在教学中,我循其规律教学生识字,妙趣横生,趣味无穷。1.同形联系法。用某一偏旁带出一群字,以熟串生,简化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有时是形旁串字,有时是声旁串字。2.析字会意法。不少汉字因形会意,可引导学生析字会意,进行联想,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比较娱乐,猜谜识字
我在班级里还开设了“谜语乐翻天”活动。每节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猜几个字谜,其中谜底有一半来自课外,有一半来自课本。每答对一个,奖励学生个人一颗红星。例如,学“伞”时,设计了谜语:“‘全’上边,‘平’下边。水从上边滴,人在底下藏。”学“绍”时,设计谜语:“绝招前后,能让生人交友。”学“碧”时,设计了:“王白二大娘,坐在石头上,胸前带玉佩,浑身着绿装。”每一个谜语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思维灵活的学生也时不时地会出几个谜语来考一考小伙伴,如“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只要稍动脑筋,一个小小的“蒜”字立刻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既生动,又形象。
四、联系生活,开放识字
识字教学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识字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生字词的运用能力。为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认字,并做好记录,从班级“智慧树”上摘取“识字大王”的“果实”。如学生回家的道路两旁高楼耸立,一个个亮丽的广告牌随处可见,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广告的名字,并向店主或员工询问广告语的来历;有时也让学生看电视上的广告,然后上网查询广告语的用意。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能记录下自己满意的广告语。我每周开展一节“识字活动课”,由小组的成员为大家讲解他们收集的字词。
其实,区分同音字,只要抓住关键,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不同意思加以运用,出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词语扩充辨析法
记住简单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对简单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复杂的词语,其简单词语中的字保持不变,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如指导区分“是”和“事”这两个同音字时,就可先用“是”组词“是非”,进而对其进行扩充:似是而非、口是心非、惹是生非、大是大非等都用“是”,而与事情相关联的词都用“事”。
二、编讲同音字笑话辨析法
笑话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把难辨的同音字放到笑话中去,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报”和“抱”时,我巧讲笑话:
某单位一批同事到外地出差,晚上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轮到一位女士了,服务生便说道:“小姐,报报。”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哥们儿真急了。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噗!”边上一位女同事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前边人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笑话讲罢,板书“抱”和“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服务生是叫报菜名,并不是要抱人,这样既活跃了氛围,又让学生记住了这两个字。
三、巧用偏旁区别意义辨析法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往往一组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同的形旁,而正是这些形旁对于区别同音字有着巨大的作用。只要结合具体语境,就很容易想到形旁,从而正确用字,降低出错的几率。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不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
四、追根溯源辨析法
不少同学用错同音字往往是不理解它的根源,尤其是成语用字。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追溯根源,了解成语故事的来历,就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同音字了。如“一字千金”的“金”,学生时常会写成“斤”字,此时,就需要追溯根源,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学生很自然就明白该用哪个jin了。又如“一鼓作气”的“鼓”字,学生容易写成“股”就是因为对成语缺乏了解,因此,可以追根溯源,一鼓作气的意思是说,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擂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擂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五、有地域特色的方音辨析法
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这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有些汉字,用普通话说读音一样,又很难从字义上区别运用,只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用法。这种字往往在地方音里读音不同,再加上地方音作为方言区的“母语”,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巧用方言引导学生化解同音字难题也不是不可取。比如,“做、作”两个字在普通话里都读zuò,但在四川话里,“做”读zù,而“作”读zuó,于是,只要改用四川话说,学生就不会将“做工”和“工作”写错了。
一、梯度实践,从写好一个字走向写好一幅字
不同学段所需达成的目标不同,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区分学段,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段重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一)笔画偏旁起步,写好每一个字
1.紧扣课标
明晰重点,第一学段是写字教学的起步阶段,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有关写字教学的条目有两条,一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二是“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在这一学段,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愿望,教他们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要从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入手,引导学生写好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做到按笔顺规则写字;再次,要引导把握汉字的基本结构,辨析笔画、部首在组字时的微变化。这样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夯实写字基本功,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细致指导,扎实训练
以二年级上册“衣字旁和示字旁”为例:本课认识“衤”和“礻”,学写带有“衤”和“礻”的字。“衤”和“礻”是由“衣”和“示”变化而来,作了偏旁,它们的笔画非常相似,都有“点,横撇,竖,点”,不同的是“衤”和“礻”还多一“撇”。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八个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衣”和“示”作偏旁时的笔画变化,掌握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区别和书写要领,并写好带有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我在执教时安排了如下导引环节:
(1)趣味演变,认识偏旁
师:偏旁俱乐部来了两位新成员――(出示:衤礻)。猜猜看,“衤”跟什么有关系?是的,衣字旁是由衣服的衣变过来的。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根据衣服的样子造出了“衣”这个字(课件出示“衣”的古文字和图片)。
瞧,多像宽宽的肩膀,长长的袖子,还有斜斜的衣襟呢。多有趣的汉字呀!经过很多年代的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仔细看,它还很像一位站立的人:一点像头,一横像肩,伸出左手,站直左腿,叉着右手,踢出右腿,多有意思!
看,它作了偏旁,笔画又发生了变化。我们来书空“衤”的笔画和笔顺――(师生书空:点,横撇,竖,撇,点)呀,为了礼让右边的小伙伴,它伸出的左手收拢些,踢出的右腿也收起来啦!
师:衣字旁还有一位双胞胎兄弟(出示:礻)。它跟衣字旁长得真像啊,只是――(少一撇)。知道它跟什么有关啊?(生:一下子猜不上来)不急,听听示字旁的自我介绍就明白了(录音穿插“示字的来历”):小朋友,我是示字旁。我呀,是有表示的“示”变过来的。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不懂科学,要是遇上天灾人祸,就会在高高的桌台上摆上鱼肉之类的贡品,然后恭恭敬敬地向祖宗神仙行礼祈福祈求平安。后来啊,人们就根据这样的仪式造出了“示”这个字:上面一横表示鱼肉之类的贡品,下面一横表示桌台,底下三笔表示太阳、月亮和星星,代表天上所有的神仙。现在知道了吧,我跟行礼、祝福有关。
(2)配音书空,学写偏旁
师:我们先把“衤”请进田字格里,仔细观察,说说要注意些什么呀?好,根据大家的提醒,我先摆好双姿认真描一个:点在竖中线上,稍微高一点;横撇,从横中线起笔,横短,撇稍长;竖在竖中线上,是个垂露竖;撇和点小小的,靠住垂露竖。(师边说边范写)
师:老师还要在旁边写一个,哪个能干的小朋友帮老师配配音?(学生说,师范写)
师:你们会配吗?我们从抽屉里拿出大大的田字格,放在桌子中间,用手指当笔,一边书空一边给自己配音。(生边说边书空)
师:会说了,一定能写好。来,摆正姿势,认真描一个,写一个。写完以后自己跟范字比一比。(学生描写,教师巡视,奖励“握姿卡”“写姿卡”)
(3)比较高低,练写生字
师:仔细观察,“补”字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看看,好朋友“卜”来了,左边的“衤”很有礼貌地让到了――左半格,撇点刚好碰到竖中线,右边的“卜”――在右半格,看它们俩左右各占一半,非常匀称(板书:左右匀称)。再仔细比一比,左边右边的长短,你发现――对了,左边短,右边长,右边是个长萝卜!(板书:左短右长)
师:自己先试试看。看有没有注意左右匀称、左短右长,待会儿给大家展示展示。(生自由练写后展示评价,再练改进。)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偏旁部首的演变入手,帮助学生区分了“衤”和“礻”的细小变化,通过形象的图片和有趣的录音,顺势激发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随后的范写不仅展现了书空、描写和练习的过程,而且强调了双姿习惯。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带有“衤”和“礻”的字的结构要领和书写规律,简简单单的字,教师的指导却从笔画到偏旁再到一个字,细致入微,扎实而富有趣味。
(二)归类整理,写好每一类字
1.根据学段,明确目标
第二学段作为写字教学的过渡阶段,重在承前启后。课标在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有关写字教学的条目有3条,一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二是“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三是“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时,应逐步由点向块过渡,由细致向粗略转变,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发现汉字的书写规律。比如,将汉字按“左右、上下、全包围、半包围、品字形”等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对同类结构的汉字进行比较、书写,掌握避让、穿插、向背等书写要领,进一步提升书写质量。在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达到熟练的要求,渐渐向“美观”过渡。
2.归类整理,掌握规律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写字教学为例:
本课需书写十四个生字,其中左右结构的有八个(一个左中右除外),占了一半以上,是归类整理左右结构生字书写规律的一个契机。
(1)根据结构归类
出示本课生字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生字,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灿、烂、规、律、株、隙、耀、梢”这八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师:写左右结构的字,我们一般要注意些什么?生:这些字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两部分高低不同。
(2)感知穿插与避让
师:说得好,谁能以“规”字为例,具体说说还要注意些什么?生:“规”右边“见”的一撇要伸到“夫”的底下。师:对,这就是“穿插”。生:“夫”为了给“见”让出位子要往上移,最后一笔撇还要改为点。师:你说的这一个规律,在书写中叫做“避让”。
(3)归纳书写规律
师:也就是说,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
生:宽窄、高低。
生:穿插、避让。
师:注意这些变化和规律,试着写好这些左右结构的字。
(三)整体布局,写好每一幅字
第三学段应在第一、二学段的基础上,为达成第四学段的目标作适度铺垫。课标在这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有关写字教学的条目有四条:一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二是“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三是“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四是“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不难发现,第三学段写字教学重点落在了段落、篇章的谋篇布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做到字体大小均匀,行列疏密有致,题头、落款整体平衡,篇章布局力求协调、美观。同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控制书写速度,真正做到写得又好又快。限时摘录、迁移练笔、语段听写等方式都有利于提高学生书写速度。
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课环节,可设计摘录古诗的练习,引а生发现谋篇布局的要领:
1.整体欣赏,细微观察
教师出示三幅不同格式的学生作品,有竖的、横的、圆形的。请学生先从整体上欣赏三幅作品,引导他们发现将古诗摘录成书法作品时,可以横着摘,也可以竖着摘,横着摘跟平时一样从左往右写,竖着摘要从右往左写。摘录时要注意字的大小均匀,行款整齐,整张作品不能太满,要疏密有致,有一定的留白。
在整体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细致观察。发现古诗摘录不用写标点,落款要讲究章法,要与整幅作品保持平衡,内容可以包括古诗的题目、作者,还有摘抄的日期和摘抄人的姓名等。
2.创作实践,限时摘录
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和交流收获,自己试着设计作品,当然也可以模仿,但要注意摘抄速度,限时完成作品。
3.交流评议、取长补短
完成以后,组织交流展示,互相评价,提高练习。
二、保底评价,从单一走向多维
(一)关注过程,多维互动
课标在各学段的目标中都要求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据此,笔者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多元评价表。如第一学段写字评价表:
操作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阶段目标,侧重其中一点,也可以全面评价;可以一课一表,也可以一天一表,或一周一表。
在多维的过程性评价中,不仅关注了书写的质量,还关注了铅笔的选择、握笔的姿势和书写的姿势;不仅关注是否写得正确、端正,还关注是否写得整洁。每次提笔写字,都引导学生从“是否使用木制铅笔”“是否注意握笔姿势”“是否保持写字姿势”“是否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向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每次习字中都会尽力去做到“坚决不用自动笔、握笔一寸高、保持写字姿势、正确、端正、整洁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活化方式,多维鼓励
1.评价符号多样
除了传统的打钩加星之外,可以更多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号。比如,画笑脸,盖大拇指,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评“加油改进”等。
2.评价渠道多维
除了在写字本上,同时关注课堂作业本、评估卷和任何提笔书写的地方。如,在每课作业本中加上写字批语,在单元评估卷中加上写字附加分等。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挑战的热情,在第一、二学段还应及时奖励优姿卡、加油卡、进步卡,及时兑换金银铜卡和趣味小奖品。
3.展示平台多维
全员来展示,人人来亮相。在教室后墙、柱子等醒目的区角设立展示栏,在教室走廊外墙开辟展示墙,贴上一个个展示袋,给每个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展示天地。为优秀学生搭建个人展示的平台,在书法教室或艺术长廊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引领更多的学生学习、挑战。
(三)达标升级,多维记录
1.达标考级多维
根据学段要求,每学期一次组织达标考级,内容可分为“书写质量”“写字姿势”和“平时作业”等,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档,级别为一到十二级。待合格者可申请一月后重测;有各级书法比赛获奖或级别证书的可以免测。
2.成长记录多维
汉语方块字的“象形”独具特色,演化至今的“形声字”历史最长,字数最多。学生认识汉语方块字,同时也是欣赏它的优美造型的过程。汉字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写好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1、描述演变史。在文字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掘其中的“绘画美”的因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找一批比较典型的方块字,描述它们字形的演变史。告诉学生: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如“采”字的演变过程就经历了这几个阶段:“采”:甲骨文写成:上面是手,下面是果实,表示用手摘果实,所以“采”的本意就是摘取。“采”的写法就是由这些写法慢慢发展而来。了解了这些,学生就很容易地记住了“采”字,并且领悟到:如果把上面的手和下面的木连起来,写成“番”的上部就错了,因为那可就采不走果子了。
2、剖析“造字法”。在文字教学中,剖析日常用字的“造字法”,全面介绍与点滴渗透相结合,使学生领略字形结构之美和蕴含的意义。汉字有四种最基本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如:“祭”字头的字和“登”字头的字,学生常会写错,单纯的纠正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但向学生介绍其造字法,却受到了很好的效果。“祭”字由三部分组成:“”、“”、“示”。这三部分我们今天看不出它们代表什么了,但在构字之初,它在古文字中是这样写的:“”代表一块肉,“”代表手,“示”代表祖先的牌位,“祭”字就是用手拿着肉去供奉祖先或鬼神。因此,“祭”的的造字法是会意,其基本意义就是:祭祀。祭字头上有块“肉”,如果写成“登”字头就把肉变没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把祭字头和登字头区分开。学生了解了这一知识后,觉得很有意思,很快就能触类旁通,提出脍炙人口的“炙”上面也有块肉,那“炙”不就是用火烤肉吗?这也是用会意的方法造的字。而和它形近的“灸”字,上面是个“久”字,是形声字。学生在运用造字法学习汉字时,不仅记住了字的本身,而且了解了造字缘由及字的本意,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感叹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
3、形近字对比法。“即”与“既”在使用中常常被混淆,我们把它们进行一下对比,这两个字在古文字中是这样写的:(即)(既)这两个字在古文字里,都和吃饭有关,“即”的左边是一个装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面向食物,正准备进餐。“既”与“即”相反,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已经把头转了过去,一副吃饱了的模样,像要马上起身走了。所以,“即”与“既”给我们展示了两幅不同的画面:“即”是就食,是接近食物,准备吃还没有吃时的情景。“既”是吃完了,表示了一个完成的状态。后来,这两个字的意义分别在各自本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凡是接近、靠近的意思,体现一种将要发生或尚未完成的状态,就用“即”,如:不即不离、立即、一拍即合、一触即发、即景生情、即位、即刻。凡是完、尽、已经的意思,就用“既”,如:既往不咎、一如既往、既得利益、既然、既来之则安之等。
4、“书法美”的陶冶。书法中的基本功――运笔训练,犹如弹琴的指法训练。书写时要掌握笔锋的运转,在纸上表现粗细、连断等技巧。“运笔”如“拉弓”、如“舞剑”,有它独到的韵律与情趣,只有勤学苦练的人,才能“心领神会”。至于书法结构原理的规律,更显示了汉字独特的间架结构之美,给人以匀称、和谐、庄重、整齐之感。在教学中,我经常在指导学生观察、辨析字形,在书写中进行汉字美的教育。要求学生在正确书写的基础上,还要把字写得好看些。并结合实例告诉学生怎样的字是美的,怎样的字不美。书写汉字时,不仅笔画要美,结构也要美。此外,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自评、互评、教师评、集体评、家长评等。通过学习汉字,学生不仅爱上了汉字,体味到了汉字之美,更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人类的文字有两大类:一类是拼音文字;另一类就是象形文字。而人类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它一共有三种:一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一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再一个就是中国的汉字了。”可是前两种文字,今天已没有什么人懂得,更没有人使用了,它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唯有中国的方块汉字,历经了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它的生命力却亘古不绝,至今依旧独步世界,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主要文字之一。我们每一个以汉字为母文的中国人,难道不为此而感到骄傲吗?我不禁感慨:都说中华民族具有历久不衰的凝聚力,那么,能不能说:这从古至今从没有断裂过的汉字就是这凝聚力的源泉之一呢?汉字书写,形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朵艺术奇葩,为世界的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珍品。当今,科学家们意外的发现:形、音、意结合的方块汉字特别适用于计算机,是最理想的电脑语言,二十一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巨大威力的时代。我不禁为自己是以汉字为母文的中国人感到幸运,也为自己能从天天书写的小小方块字中,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灿烂和悠久而自豪?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母亲,若你爱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那你也要爱恋祖国悠久和灿烂的文化,而汉字正是这一文化的体现。
5、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电教教学把一些复合字制成抽拉片、覆盖片,分解组合字的结构。这种新颖有趣的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又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笔画笔顺及间架结构,做到了省时高效。还可以把汉字书写编成口诀,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记住了口诀,也就掌握了书写的要领,易记易学。或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写字教学中,老师方法多样,指导得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练字过程中,大多是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抄帖,贪多求快,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有所成功。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练到后面忘记前面。有些学生对笔画与结构特征没有真正分析透彻,对比较难写的字还没有掌握就放弃不练。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写快、写多、写滥、不如写慢、写少、写精的道理,认真对待每一个笔画是很重要的。临摹时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对难写的笔画、难写的字及有代表性的字,要重点练习、强化训练。教师作重点辅导,做到各个击破,直到写好后再往下临。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书法家的名作,参观书法展览,教师作分析讲解,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自觉地“心摹手追”,从而主动钻研。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运用讲轶闻趣事的方法吸引学生。如导课过程中讲一些“墨池”的来历,“笔冢”形成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汉字的象意美,培养学生对汉字之美所做的一点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尝试培养学生对各种语文美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48宀
47门
“门”的附形部首是“門”。由于“门”是由“門”简化而来,从本源上说,“門”是主部首,所以本文以“門”为主进行阐述。
“門”,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变化不大。即便是简化字“门”,外形上与“門”也是“门当户对”。
从甲骨文中不难看出,“門”是由两扇单门板(称之为“户”)组成。由此看出,古时候,“门”与“户”还是有些差别的。“门”常用于实物大门,引申出门径(如窍门、我摸着点门道了),旧时指封建家庭或家庭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如张门王氏、双喜临门)、宗教、学术等派别(如佛门)等等。
在汉字中,凡从“门”的字大都与门户及其动作有关,如“闾、闩、闺、闭、闲、闸、闪、闯”等。“门”也可以表音,如“闷、问、们、闻”等。以下按“門”部首内汉字属性进行讲解。
一、 形声字
“闈”(闱),读作“围”,表宫的侧门。古代科举时代专指考场的门。“春闱”、“秋闱”,指一年两度考试。
“閶”(阊),读作“昌”。“阊”常与“阖”(会意兼形声字,读作“盒”,意为“全”。篆文从“門”从“盍”,“盍”表声兼表合之意)组合成“阊阖”。“阊阖”,神话中的天门;宫门。古代楚人称门为“阊阖”。“阖”原指门扇,引申为关闭,与“合”相通。“阖家欢乐”侧重于传统文化,“合家欢乐”适用于大众。
“閻”(阎),指里巷中的门。民间常说的阎王等源于梵文的音译,是佛教中管地狱的神。
“閆”(闫),是“阎”的异体字。现在主要用作姓。由此看来,“阎”、“闫”本为一家。
“闕”(阙)。古代宫殿前一左一右可供瞭望的楼阁,借指帝王的住所(宫阙)。从外面看,两楼阁间像一扇大门,但上部不相连,因而“阙”在有些方面通“缺”。
“闡”(阐),即开门,以“单”表音,现简化为“阐”。引申为打开、开拓等。引申出“阐述、阐明”等义。
二、会意字
“閂”(闩),从“門”从“一”(表门栓)。
“閑”(闲)。金文从“門”从“木”,会栅栏之意。此意基本消失。后简化为“闲”。目前“闲”主要用作“閒”的简化字。
“閒”(闲),由门中看到月亮,会空隙之意。简化为“闲”。门中观月,闲情逸致也。
“闌”(阑),也是门前柵栏,引申指栏杆。因而“栏杆”也作“阑干”。“阑”从栅栏或栏杆,引申出止住、打住之义。如“夜阑”指天将亮。“阑珊”,叠韵词,与“阑”意思相同,也指即将结束。如“灯火阑珊”。
“關”(关)。金文从“門”,“門”中间为闩之状。篆文改为从“門”从表声。异体为“関”。如今简化为“关”。
“閉”(闭),金文从“門”从“十”(门栓),会关门之意。
“閃”(闪),本义为从门或缝中窥视,引申偷看。也可以理解为人从门缝间急忙穿过。后借用“申”(电),如闪电、打闪等。
“闖”(闯),篆文从“門”从“馬”,会马从大门内往外冲之意。
“閏”(闰),篆文从“門”从“王”。古代天子每年岁末将次年朔政(来年的历日与政令)分赐诸侯,即“告(gù)朔”。告朔之时,大王(天子)居宗庙正室,闰月则居正室门中,所以“从王在门中”。“闰”本义为余。“润”与“闰”本是同根生。
“間”(间),同“閒”。本义为空隙,如间隙。引申为距离、隔阂等,由距离自然就引申出“时间”之“间”来。
三、会意兼形声字
“閨”(闺)。本义为上圆下方的圭玉形的小门。引申指宫中的小门,再引申指内室、女子起居室,如待字闺中、闺女。
“閭”(闾)。读作“驴”。篆文从“門”从“吕”(表声兼表并联),会共居的里巷大门之意。周代二十五家为一里,一里的大门称为“闾”。
“問”(问),甲骨文从“門”(表声兼表意)从“口”,会隔门询问之意。
“闊”(阔),从“門”从“活”(“活”的本义是水流动的样子)。会从门中出入、畅通无碍。引申出“开阔、广阔”,也引申出远离之义,如“阔别”。
“閱”(阅),从“門”从“兑”(同“悦”,兼表音)。本义在门内查点、计算,引申指检阅、阅读。由阅读引申出阅历,再引申指功绩,后指仕宦人家自立大门边的柱子,以旌表功绩。立在门左边的叫阀,立在右边的叫阅。“阀”、“阅”在古籍中连用。“阀”从“门”从“伐”(征伐),自然就是功勋、势力的象征,如“军阀、财阀”。
“悶”(闷),篆文从“門”(表关闭)从“心”,会心情不畅之意。
“閣”(阁),本是大门开启后,门扇下面的支撑物,它避免门扇过重造成门摆动、倾斜。“阁”由支承之义,引申出搭设木板之物也叫阁。在屋内上方搭一层木板以便搁置物品,称为“阁楼”。“搁”从“阁”(“阁”既表音又表义)。
48宀
“宀”,本读作“冕”,象形字。“宀”甲骨文像侧视的房屋:立墙,斜顶。晚期甲骨文在屋顶加一短竖,表示烟囱。几经演变成为“宀”。作部首时称为“宝盖”,又称为“宝盖头”。
凡由“宀”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室有关,但也有个别字本义与房屋无关,如“寅”本为“矢”、“它”为“蛇”,现在归于“宀”部首。按“宀”部首内汉字属性进行分类讲解。
一、象形字
“它”,象形字,甲骨文是蛇的整体象形。人类祖先居住于草莽之中,蛇患无穷,于是人们相见时常问起“无它乎?”后借用为代词,本义只好加义符“虫”成“蛇”,“蛇”与“它”各行其道。
二、形声字
“宇”,金文从“宀”从“于”。本义为房檐,引申出房屋、住处、疆土、原野,最后引申出天下、世界、宇宙等义来。
“宙”,自甲骨文至今变化不大,从“宀”从“由”。本义为栋梁,引申指天空。
“完”,篆文从“宀”从“元”,本义为房屋整齐完好,无缺损。
“宏”,篆文从“宀”从“厷”,本义为房屋深广,说话有回声。
“宬”,读作“成”。篆文从“宀”从“成”。本义为容纳,引申指古代藏书的房子,明清时专指皇宫收藏文书档案的地方,如皇史宬。
“宸”,篆文从“宀”从“辰”,本义为大而深的房檐,引申指帝王的住处。
“宵”,金文从“宀”从(肖,小也),本义指夜晚。
“赛”,最初借“塞”表示,指祭祀神灵。祭祀当然要用财物,于是篆文从(塞,投放)从(贝,钱币)。后引申出多少、优劣,再引申出比赛来。
“蜜”,篆文从从(必,“泌”的省略)从(虫),本义为养在家园中分泌糖浆的蜂。
“寥”,篆文本从“广”(敞屋)从“膠”(表声),本义是空虚。后“膠”省作“翏”,后规范用“廖”。由于“廖”用作姓,空虚之义改写作“寥”。
“寂”,篆文从“宀”从“尗”(表声)。俗作“寂”,后俗转正。本义为无声。
“寞”,篆文本从“口”从“莫”(表声),楷书写作“嗼”。俗作“寞”。“寞”与“寂”组成“寂寞”,可以说是绝配。
“寓”,金文从从(禺,手持面具娱乐),本义指古代贵族休闲娱乐的居所。引申为寄居,再引申为托付、寄托,如寓教于乐、寓言。
“寐”,甲骨文从从(侧卧之人)从(木,床),表示古人劳作一天后准备上床休息。几经演变,变成“爿”(床),“木”成了“未”(人形)。“寐”指睡着了,而“寝”表示躺着睡觉,但不一定睡着。
三、会意字
“安”,从“宀”从“女”,会屋内女子安静之意。也有说远古时代,女子在家比较安全。
“宋”,会屋内有木制家具之意。后借用周代诸侯国名。再用作朝代名和“姓”。
“牢”,甲骨文从(围栏)从(牛),本义为关牲畜的栏圈。引申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牛、羊、猪齐全为太牢(天子祭祀用),只有羊、猪叫少牢(诸侯祭祀用)。后引申指监禁囚犯的地方,如画地为牢、牢房。因此,“”期间,牛棚成为许多被“改造”者所居之地就不难理解了。
“宗”,后期甲骨文将早期甲骨文字形中的(一,表示天)写成(二,即“上”),强调向上苍祭拜。晚期甲骨文在加(兮,模模糊糊地发音),强调祭祀时默默念祷吟诵。本义为祭祀祖先的庙。
“定”,甲骨文从从(足,结束征战归来),会到家止息之意。金文将甲骨文的“足”写成(正)。
“宕”,读作“荡”。甲骨文从从(石,表岩洞),会像房子一类的山洞之意。引申出宽广、通过、穿过,再引申出放纵,如跌宕。
“宜”,有两说。一说甲骨文像是在砧板上的两块肉之间(“夕”是“肉”的本字)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切分肉食。本义将一块肉切成均等的两份或多份。二说甲骨文从“且”(雄性生殖器)从“肉”,会置肉于“且”前进行祭祀之意。篆文简化,上讹为“宀”。因为祭祀是应当做的合乎大义的事,故引申指合理的事和办法。如因地制宜、不合时宜、事宜等。再引申泛指合适,相称,如适宜、老少皆宜。平分肉食为“宜”,独享双份或数份肉食为“多”,堆积大量肉食为“叠”。
“官”,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皆从“宀”从“”(弓,也有说是帅旗,代表军队)。本义为临时驻扎的兵营。引申指军政驻地,再引申指官员。
“实”,繁体字为“實”。金文从“宀”从“田”从“貝”(货币),会房中充满钱粮之意。
“宦”,金文从“宀”从“臣”(奴仆),会在贵族家里当奴仆之意。引申出官宦。
“宾”,早期甲骨文从从(客人),表示家中来了客人。晚期金文加(贝,财礼),表示带财礼到他人家里做客。楷书写作“賓”,简化为“宾”(形声字)。古人称访者为“客”,称贵客为“宾”。
“容”,甲骨文从(穴,石洞)从(物品),本义指在洞穴或地窖储存物品。篆文从从会意。本义为盛纳。也许是受金文好似人的脸形影响,“容”引申出“容貌、面容”等内容来。
“寇”,金文从从(元,人头)从(攴,手持械攻击),会手持棍棒在屋中向人行凶之意。
“宿”,甲骨文从从(人睡在席上),强调在屋内睡觉。
“寒”,金文像一个人睡在屋子保暖的草褥上。本义天冷时用草褥保暖。晚期金文加(“二”是“仌”的简化,“仌”即“冰”),表示秋冬时节屋里的水已经结冰。“寒、塞、骞、寨、赛、搴、骞、褰、蹇、謇”,共同拥有“”,但来历不尽相同。
“寡”,金文从从(见,举首张望),本义指丧夫独居的妇人在屋里张望。晚期金文将“见” 写成(页,即人头)。篆文加“分”,强调夫妻离散,强化独居主旨。“寡”的古体字上为“一”下为“人”。
四、会意兼形声字
“家”,早期甲骨文从从(公猪。“家”中“豕”是“豭”的省写。“豭”公猪也,此处兼表声)。有人提出,为何祖先单单选“豕”而不选“牛”、“马”、“羊”等?或者选“人”不是更有道理吗?笔者以为,古人造“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从牲畜肥力(牛马粪量大但不肥,鸡鸭鹅粪虽肥但量小)、繁殖力(猪的繁殖数量大大超过牛马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各方面因素考虑,最后选定“宀”+“豕”。 二次汉字简化时把“家”简化为上从“宀”下从“人”,但很快“家破人亡”。
“宅”,甲骨文从“宀”从“乇”(寄托,兼表声),会人们所托居的住处之意。
“字”,金文从“宀”从“子”(兼表声),会在屋里养育孩子之意。仓颉造字是象形字,通俗地讲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即“文”。后来,形声字大量出现,是在“文”的基础上繁衍的,这就是“字”。“文”是独体字,不能拆开(如“文”、“象”等是一个完整体),“文”的意思只能解释;“字”是合体字,其字形是可以分解开来的(如“字”可拆成“宀”、“子”),“字”的意思可拆分开来解释。这也是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而不称《解文说字》的来历。由于“字”是在独体字基础上繁衍的,这与有房子才具备成家繁衍后代条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文字传承文明与人类传宗接代也有相似之处,于是“字”本义消失,专为汉字的“代言人”。
“灾”有两个异体字:災、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灾害,一是屋内起火(灾),二是水、火无情(災),三是兵火(“烖”中有“戈”)。“”读“灾”,从“戈”从“才”(庄稼,兼表声),会由于受到武装侵略庄稼受到损害之意。后“”作了偏旁(如:裁、哉、栽、载、戴),于是本义加义符“火”成“烖”。
“宝”,早期甲骨文字形从从(贝,珠贝)从(朋,玉串),会家中藏有珍宝之意。晚期甲骨文将简化为“玉”。金文加“缶”(瓦罐,兼表声),表示将玉贝等藏在家里的瓦罐中。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草书和俗体楷省去“贝”、“缶”。后俗体“宝”转正。
“宠”,金文从“宀”从“龍”(表神圣,兼表声),会尊居之意。引申出褒义的尊崇,再引申出中性的宠爱,还引申出贬义甚浓的宠信。
“审”,篆文从“宀”从“采”(辨别)从“口”,会室中观察详问之意。古文又加义符“心”,表示用心辨别。篆文从“宀”从“番”(辨别义),楷书写作“審”,如今简化为“审”。
“宛”,篆文从“宀”从“夗”(表弯曲,兼表声),会宫室回环盘曲之意。
“宣”,甲骨文从“宀”从“回”(河水漩涡)。金文加一条河岸,篆文加两条河岸。“宣”,会装饰有回环水云纹的大房子之意,“亘”也表声。这种大房子即为天子公开布政晓谕天下的地方,“宣传”由此得名。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宣泄”并非“渲泄”。
“室”,甲骨文从从(箭头着地,表到)。古时房屋前面的一排大厅叫堂,堂后面一排房子中间那间称室,室东西两间叫房。古代,妻子住的屋子叫“室”(也称正室),妾住的屋子叫“房”(也叫偏房)。
“宫”,甲骨文从“宀”从(多个窗口),本义为多窗户的多楼层大型建筑。古人称单窗平房为“向”,称多窗的大型建筑为“宫”。
“宪”,金文从(网罩,抓捕、关押)从(目,眼光、看法),本义为限制个人偏见、私欲的最高法令。晚期金文加“心”(欲望,动机),强调对私利的限制。篆文整齐化,楷书写作“憲”,简化为“宪”。
“客”,甲骨文从从(夂,是“止”的倒写,与“到”相反)从(人,旅人),表示进入他乡。金文从从(“各”,进入异地,兼表声)。
“宽”,繁体字为“寬”。篆文从“宀”从“莧”(羊角向两边分张,兼表声),会房屋宽大之意。
“宴”,金文从从(日,闲暇)从(女,伺女),本义闲情安居,调情作乐。
“寄”,篆文从“宀”从“奇”(“倚”省去“亻”,兼表声)。本义客住他人家。由寄居,引申出寄托,再引申出邮寄等义来。
“密”,篆文从“宓”(房屋,兼表声)从“山”,本义是像堂屋的山。由山引申出幽深、隐秘等义来。参见本文中“蜜”。
“富”, 金文从从(酉,酒坛),本义家境宽裕,有余粮酿酒。有人把“富”说成“一人拥有一间房子一块田地”就是“富”,那是望字生义,不可取。
“塞”,甲骨文从从(大量器械、材料)从(双手操持),本义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墙的漏洞。篆文加“土”(泥巴),强调胶泥的补砌作用。楷书写作“塞”。
“寨”,篆文从“塞”(省去“土”)从“木”,会用木头做的栅栏围住牲口之意。后引申出寨子等义来。
“察”,篆文从“宀”从“祭”(兼表声),会祭祀必详究细审之意。
摘要:据专家考证,“书法”与“文字”同源,书法大师指出:“书以诗为魂,文字是灵魂,书法是表象。”而现代中小学课程中与“文”紧密相关的莫过于“语文”,它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一些启蒙国学和经、史、子、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培育智慧、培养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思想意识。自古就有“文人墨客”之说,而古代的“墨客”无一不是“文人”。所以,我认为书法教育与语文课程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必须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与语文学习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古典文学,让学生在对“书”与“文”的学习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亲切感及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懂中国文化。
关键词:书法 语文 关系
长期以来,总提一个传统的观念“书画同源”,把图画作为产生书法的背景。现在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和书法存在的大量事实,我们不禁对根深蒂固的“书画同源”的观念产生动摇,对书法的起源作进一步的思考。无论中外,人类早期的美术史上,只要是以状物为目的的图形,均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只能看不能读,再从“书”、“文”的字义考察,并用出土的原始刻画符号、彩绘符号证明书法和文字为同一源头。而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因此,书法教育与语文课程有着不解之缘,在古代就有“文人墨客”之说,古代的“墨客”无一不是“文人”。所以,我们就从一下两个方面探讨书法教育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与国学
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其来历与当时的西方文化传入有关,泛指相对于西学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为其基础,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本文所谈的国学主要指一些启蒙国学及经、史、子、集。国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塑造人格、培育智慧、培养技能。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家的散文等,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对它们的学习既是国学的传承,又是语文的学习。它有助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智力、素养和胸怀,它的效果可以几十年以后再看。杨振宁说过: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他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语文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充分挖掘教育内容中的有意义的价值取向,从而把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因此,与语文课程结合最为紧密的当属国学。
二、书法与国学
书法之所以能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艺术,是由于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书写工具和载体等因素决定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所以书法与国学是表里之间的关系。“书以诗为魂”,文字是灵魂,书法是表象,田蕴章教授说过“国学是沃土,书法是生长在这里的鲜花或松柏,离开了国学,书法就像没根的豆芽。”所以书法是一门植根于国学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特有的艺术,它是传承和延伸国学的载体之一,与国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和“” 提倡白话文,给国学沉重的打击,但这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为的是与西方接轨、沟通。其实,当时提倡白话文的都是精通国学的大师。从古到今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人不精通国学的,就如启功先生,他是国学大师、书法家。从这点看,不是“文人”,便不能为“墨客”,没有国学的支撑,其书法始终是没有高度的。
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说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著名旅美华人雕塑家熊秉明先生喻其为中国艺术核心之核心。书法以汉字为载体 ,王蒙指出汉语属于词根语,汉字具有字本位这一根源特质,其中蕴涵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催生了我们独特的灵动的气韵、风骨、写实、写意、言志、抒怀、寄托……等艺术审美观念;而这一切,不仅仅是一个硬笔画出的符号所能够传达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独有的艺术。很多优秀的古典文学经受了漫长的历史考验,数千年而不被人们所抛弃,就是因为它有着光辉照人的文化内含,有着引人向上的文字阐述。这些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经典往往是书法作品的重要内容。因此,书法与国学结合,是书法国粹发展的方向。
综观以上两点,不难发现“书”与“文”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与语文学习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古典文学,让学生在对“书”与“文”的学习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亲切感及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懂中国文化。这对于每一位从事中小学书法与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即是一个挑战,又是促使其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