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生研究性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在改变以往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该教学方式致力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则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并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指路人。该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初中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这对初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该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的创新亦会有质的突破。
就目前而言,“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被引入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也纷纷探索并完善该教学理念,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方案
1.在牢固掌握数学中的各项定理、法则中进行研究、学习
虽然本文研究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初中学生可以忽略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是前人对于数学规律、数学奥秘总结的结晶,是方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有力帮助。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很多数学公式、法则以及定理等都是陌生及具有挑战性的,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吸收过程,更是一种知识的再造与创新的过程。由此可知,初中学生在数学规律、法则的学习中,数学教师不应采取直接传授学生法则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初中学生根据现有的数学知识再加上他们的创造力,顺着前人的思想,在作出充分的观察、分析、交流后得出结论。再与前人的结晶相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最适合自身的数学法则。
2.在对例题及课外练习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中进行研究、学习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探索潜能的激发,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是无法达到的,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习题练习而达到。此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己探索。因此,针对该原因,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或是习题解析之前,应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研究时间,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试着解决问题。其次,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提出见解、辩驳见解、完善结论、最终得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再听数学教师分析这些习题,并将其解决方案与学生得出的解决方案相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考的死角。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拓展思考范围。
3.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进行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多向初中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若干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研究。如一些交通道路车流量研究问题、银行贷款利息研究问题、产品销售量研究问题、办厂亏盈问题等。以上经济问题均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4.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余,重视实践的应用
初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同时,不应只注重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或是习题的解答,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本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合适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最经典的教学问题: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在数学课本中,相信初中学生很容易掌握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一根竹竿的高度来测量一幢高楼的高度;或是根据阳光的角度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这些问题提出后,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到现场进行实际考察,并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制订不同的测量方案,最终运用测量工具以及相关数学知识得出测量结论。在学生的测量结束后,数学教师还可以把各小组的报告加以总结,并将成功的方案与全班分享。
这种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开展以及理念的探讨,不仅是时代对教学发展更新的需要,其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主导地位,转变传统“要我学”的错误思想,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思想,帮助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完成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不仅是顺应时展的潮流,更是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学理念改革更新方面的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三平,李传峰.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03).
[2]顾沛.试论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06(03).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南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南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洛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洛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成长角度看,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政治科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政治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1、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2、教学法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摘录;3、明确思想政治科研究论文的方法;4、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5、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要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注重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是指研究成果的解决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为:对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对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课题分析研究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时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课题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学研结合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即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已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之一。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思想品德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形式是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论文的一般格式为:(1)题目名称;(2)内容摘要;(3)关键词;(4)引言:(5)正文;(6)结论;(7)注释与参考文献。思想品德课研究报告形式:教育调查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也称咨询报告。实验报告的核心是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和用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的扩展和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研究。教师成长为具有自己独特教育风格的教育艺术家,必须通过教育研究这一关。通过教育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点、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国家提出“科研兴校”,我们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实现科研兴校、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
关键词:初中社会学科 可持续发展观 养成途径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中学生可能都知道,但他们对此的内心感触如何、是否有情感共鸣、是否能内化为日常意识而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却未必有多少进展。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初中学生通过学习社会学科中提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能认识到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正确认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用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与环境,是社会学科(除知识教育外)实施人文情感教育与行为教育的一大重点。
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教育主线因为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而淡化,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甚至很大程度上,口号越喊越响,学生的内心却不知所以然,更不知怎么去实践与应用。所谓“听起来生动,想想也感动,结果却一动不动”。鉴于此,笔者以为应该遵循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既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又有机地将其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下面,笔者就自身感悟总结在社会学科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一、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阶段
1.课内指导,从认知上感受
初中社会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补充大量的有关我国资源方面的材料,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也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到我国资源的特点和形势的严峻性。
第二部分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一部分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来演示课本中的三个观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所得,学生明确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然后从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来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及人们所取得的共识,帮助学生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接着,教师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一国情出发,讲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这样,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得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观做好铺垫。
2.课外收集,获取实践案例
“纸上得来终觉浅”,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保留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利用课外时间与社会力量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与讨论,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手案例,让学生对周边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切身的体验。这样他们会更加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例如“生活中我们怎样环保”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本地环境进行调查后,找出了初中生就可以实施的环保措施,列举如下:
(1)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卫生,不乱扔废旧物品,不往江河湖泊里乱扔脏东西;我们可以回收旧电池,交予有关部门集体处置,减少环境污染。
(2)我们可以节约水电,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自然资源。
(3)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日期去种花、种草、种树,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可以保护禽类、兽类,从而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4)我们可以倡导大家将垃圾进行分类存放以便有关部门分类处理,可以分为可回收再利用和不可回收再利用。
(5)我们可以将垃圾回收并生产成为既可用又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再生物品,如:再生纸、再生塑料、再生金属、再生玻璃等,这样一来,既不会使垃圾堆积如山、污染环境,又可以变废为宝。
这些体验,学生在学校里、课堂上是很难得到的,只有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他们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他们自己的双手来操作,才会有深刻的体会,这些活动会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化阶段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只有被学生消化吸收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养成。因此,在内化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活动所学到的知识、案例撰写成体会报告,并在班级、年级、校级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进而组织学校的辩论赛与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反思与交流中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让可持续发展观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资源观、人口观与发展观。
1.结合案例,撰写感想体会
如果说前一个阶段是知识的积累,那么在写感想体会报告的时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得到自己分析结果的思维过程就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化过程。
例如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中“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提到的计划生育问题,学生进行大量的调查,从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现在的“只生一个好”;从以前的早婚早育,到现在的晚婚晚育;从以前的“生儿子传宗接代”,到现在的“生女儿是福气”。这样围绕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带来的社会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维习惯、行为表现以及个人感受等说出体会,撰写可持续发展研究性学习报告。
2.分组辩论,激发思维火花
“真理是愈辩越明”。通过全校性的大辩论可以让一些对可持续发展观认识有误差的学生得到知识纠正与观念更新的机会,也让一些对可持续发展观模糊不清的学生得到清晰的知识结构。
例如,针对“应对资源危机”中提到的水资源问题,学校组织学生讨论和开展辩论赛。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那么是不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我们该如何看待我国是一个缺水大国的现状呢?在全校性的大讨论与辩论中制造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碰撞与思维的火花。
三、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外现阶段
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环境认识得到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行为得到纠正,良好的发展观成为学生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通过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成果展示让学生有充分机会表现出来。
1.专题展示,肯定学习成果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编制可持续发展小报:例如“哭泣的地球”、“我们本地的水污染”、“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等;同时在校报上开辟专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认识观点,组织班级与学校黑板报对同学的研究性学习小报进行展示,布置每个学习阶段的活动展示栏等。通过这些,在校园内营造保护环境良好氛围,展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成果。
2.情境模拟,训练养成观念
学习是为了生活中的应用,否则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怎么样让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呢?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小品,环保小品让学生融入所掌握的可持续发展原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并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方式进行表演,潜移默化地了解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的,应该怎样纠正不良行为与观念,这样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课堂上的死记硬背,很多学生会受益终生。
四、可持续发展观养成线路图
综上所述,在初中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可持续发展观的“三阶段六式样”的渐进式养成途径,这一过程遵循了心理学规律,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和持之以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使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融为一体,使素质教育思想与教育的人文性与情感性在学科教育中得到渗透、运用与升华,这符合课改的理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中国科学院,2012.
[2]彭绪亚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人才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1999(1).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 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 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 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 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 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 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如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为:⑴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⑵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分类。 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⑷ 研究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 ⑸ 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操作方法。其中第(5)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有个课题《小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
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举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997.9——1998.3)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XX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
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1998.3一1998.9)
1、构建一级目标: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
2、构建二级目标:
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
3、设计教育内容:
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
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
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1998.9——1999.12)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
,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 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打入“研究方案”四字,搜集到10500篇相关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自主;探究
如何在教学中践行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主动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路人”。为此,我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展开了不断的探索,下面谈谈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一、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专题研究
1. 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开学初,充分地利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系列专题讲座:“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它的目标、形式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一般程序有哪些”,等等,同时还有计划地展示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一些资料、成果。这样,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研究性学习”操作的环节、具体过程,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思想品德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并能在研究过程中生成、感受并自觉践行思想品德课的观点。
2. 确定研究课题。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目录浏览全书,知道教材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学,对教材中的观点或内容有赞同、质疑、补充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认知及条件组成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选题的方式可多样化: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编制一组参考课题供学生选择;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也可由教师创设一定情境或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自由选题。
在这一步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能力,帮助学生精心选题,选择适合学生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使学生各展其长、用其所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3. 开展课题探究。
首先,小组成员依照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合作设计研究方案。制定方案时,教师应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能及时地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其次,围绕某一课题,小组成员合作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案付诸实施。
如A小组选择“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小组成员先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并根据各自特长或爱好,进行合理分工,有负责宣传的,有负责搜集材料的,有负责设计问卷的,有负责采访的,有负责写调研报告,还有负责编抄报的。近几年,我镇通过招商引资在古黄河北岸工业集中区建了不少工业企业,诸如钢铁厂、电器厂、饲料厂、服装厂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带领A小组的同学利用双休日走访了部分企业,着重调查了解这些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这些废弃物有没有对水源、大气、土壤造成污染。通过走访调查,同学们从中了解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现状,懂得了许多环保知识,认识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参观走访后,同学们研究的兴趣更浓了,他们从网上、报刊上收集了资料,编制了《绿色家园》的宣传小报;向全校同学发出了“做环保卫士,创绿色学校”的倡议;在同学中征集了爱绿护绿的环保用语,三天内就征集到100余条;还开展了问卷调查,并针对问卷中反映的情况,师生合作写了《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的调查报告。
二、注重多元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过去,学生思品成绩的评定主要由考试的卷面分数来决定,其弊端不言而喻。为确保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作了重大调整,具体表现在:
(1)改变评价项目。学生的总评成绩由课堂成绩(包括课堂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课堂发言)、作业成绩(包括书面作业、行为作业)、研究性学习成绩(包括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作用、效果和课题报告)、期考成绩四大部分构成。
(2)丰富评价内容。除了增加评价项目以外,在每一个项目里还充实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以作业为例,我们强调作业应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体现开放式、合作式、多样化、行为化。作业可以是名言警句的背诵,可以是某项活动的设计与总结,也可以是漫画的创作,小论文、小评论、小调查的撰写,还可以是对某项行为习惯的实施与执行。实践中,我们积极鼓励学生的作业作品化、个性化,并多方提供其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使其产生自信心、成功感。
关键词:乐学;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大多数沿袭一种接受式学习模式。在教学中我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几种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愉快乐学的目的。所以必须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旧的课堂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思想品德课堂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获取新知,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然后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要求学生再根据自主学习进行课堂的总结和反思,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自主探寻、发现和建构出意义和答案的过程。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某化工厂排放黑烟的烟囱、某地方干裂的湖底、人工湖岸边的垃圾、西北沙漠一角、南方就业市场一角等几幅图片,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交流如下问题:1.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形势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说说自己生活的周围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四人小组马上展开讨论、查阅有关资料,进行交流,积极地去探究,接着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大家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共同概括和总结,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或团队作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互动协作的方式,共同讨论、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鼓励、承担责任、平等参与,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道德经验,实验道德水平的提升。例如2013年3月5日是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我要求学生完成“弘扬雷锋精神,做勇于担当的公民”这个探究主题。探究学习小组首先决定对江门市中学生学雷锋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
1.制订调查计划。
2.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调查。
3.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4.小组交流、展示活动成果。
探究学习小组在调查活动的基础上,整理了以下材料: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雷锋精神渐渐变得陌生了,甚至有人因社会上存在助人为乐反被误解的现象,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在中学生中也不断涌现出雷锋式的好学生,如2012年初,黑龙江省的一位九年级的女生小郭,面对突然飞驰撞过来的汽车,奋力将身旁的同学拽到了自己身后,而自己却受伤住院。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既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的动向,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巩固了学习过的旧知识。
在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我还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研究性学习在教师评讲练习课时可以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例如:(2011肇庆)端砚文化是肇庆市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岭南十大文化名片之一。我市在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致力把端砚文化名片擦得更亮。发展端砚文化( )
①有利于我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②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 ③有利于我市树立特色鲜明的文化形象 ④有利于缩小我市的城乡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在这道题上我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分析解题,选出正确答案。最后学生运用排除法,把有②的答案都排除了,结果就选B。学生分析的理由是:中心工作时以经济建设,而不是文化。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开发他们的思维。还有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选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展开课题研究、资料和信息的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等步骤。我在讲九年级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容后,让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会根据小学、初中等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调查,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的方法,对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贴在教室的展示栏。研究性学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确立学生地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
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从苦学变成乐学了,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从“不愿学”到“乐学”“会学”,课堂教学显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从而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 WebQuest
引言
天文学是基础学科之一,但因其涉及知识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高而难以在中学开展。基于这样的情况,从2010年起,我们在两所学校开展天文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希望能通过这些探索为今后天文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一、研究内容
实际上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早有一些相应的研究,并且在一些方面进行得更为彻底。早在2001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便将WebQuest引入中国,并在广州市天河区和福州市进行了教师培训,推广WebQuest实践。这里的WebQuest便是一种完全依赖于网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然后通过不同的网络任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
当然,在学校天文课堂中完全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但是WebQuest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比如其任务模式、开放式的核心问题等。对于天文这样一个对多学科知识有着较高要求的科技活动来说,系统性的知识讲解和学习将不可避免地失败,而借鉴WebQuest模式,“以问题为核心,用任务做引导”将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情况,此次在天文科技活动的实验中,我们尝试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为前提,借助网络上的海量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集成化、交互性和多功能等优势,记录学生如何在教师的辅助引领下在海量网络资源中进行有效检索,获取相关天文知识,并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对相关天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最终完成学习报告和展示的全过程。通过多个内容的长期反复观察记录,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
二、研究过程
2010年起,对两校长期参与天文社团活动的近80名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学生3~4人,共分为19组,其中中关村中学12组(初中1年级6组、高中1年级6组)、牛栏山第一中学7组(高中1年级)。在随后1年半的时间里,对初中6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研究,主要观察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报告的撰写、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在教师的辅导下是否信息的容量上有所提高。两校高中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看学生的演示文稿的制作质量,学习报告撰写的翔实程度在教师参与和不参与的情况下有无显著性差异。
在研究过程中先后开展了“我与嫦娥同探月”(简称“探月”)、“凤凰落宝――火星探索”(简称“火星”)、“日晷与时光”(简称“日晷”)、“太阳系巡礼”(简称“太阳系”)、“恒星的生命历程”(简称“恒星”)、“追星逐梦”(简称“追星”)等多个天文活动,每学期进行2个活动,每个活动持续8~12周。每个活动基本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第一次活动根据要探讨的核心内容由教师作简要介绍,并提供一系列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由各个小组讨论后领取相应的任务,如果多个小组选择同一个任务则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最终承担相应学习任务的小组。若有小组提出其他想探讨的相关问题,可以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善后作为小组承担的学习任务。
当各小组都领取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各组分别向教师领取相应任务的资源说明,一般资源说明中会含有与完成此任务有直接关联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查询到其他相关的二级或更深入的内容。这样在之后的2~3周中,由各组依次对自己所承担的学习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和组内讨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对各组学习进度的把握,记录学生的讨论过程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4周后各组开始根据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制作展示用PPT文档和本组的学习报告,在天文社团内依次进行展示,向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情况,并对相关的天文知识进行讲解,还要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这个过程大概经历4~5周完成。
最后1~2周的时间由教师对学生展示的各部分内容进行点评补充,并提出改进方案,学生对自己的展示文档进行修改,并根据各组的展示撰写整个活动的个人学习报告和体会。同时也会找机会参加一些参观等类型的活动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比如2010年进行“我与嫦娥同探月”活动时就曾组织学生参观北京航天城;2011年“追星逐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前往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参观并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
在各个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展示文稿PPT的初稿、修改版、小组学习报告、个人学习报告进行收集和整理。从演示文稿制作量、信息容量、编排、学习报告完成质量,比如知识内容的完整性、扩展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对比,得出结论。
三、研究数据
(一)初中组学习情况跟踪
通过对初中组6次天文活动的观察记录,可以发现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所承载的信息量逐渐加大,信息的丰富程度、翔实程度都有较大提升,仅从最直观的演示文稿的页数上就可以看出差异。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组学生完成的演示文稿的长度呈现逐渐增长的情况,虽然有时由于任务的不同而有所波动,但总体上维持着上升的态势(见图1)。这里面可能有学生随年龄增长而导致能力增强的因素,考虑到增长的幅度较大,其中也有在活动中学习成长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当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能力的限制,制作的演示文稿长度较高中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经过一年半的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可以制作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演示文稿,并能将相关的问题讲解清楚。学生上交的两份学习报告的情况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和学习报告的撰写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经过这1年半的天文活动,学生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高中组学习情况对比
两校高中学生分为教师辅导组和对照组,教师会参与辅导组的学习过程,而对于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两所学校的学生情况不同,但还是可以得到相类似的结论。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制作演示文稿从页面数量上已经相对稳定,通过小组学习辅导和仅通过小组学习完成的情况来看二者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当我们对比学生演讲的时长时就会发现差异。从表5和表6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总的用时还是平均用时来看,经过教师辅导后的学生在相近长度的演示文稿中加入了更多的信息量,表明教师的参与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筛选和组织的。
四、研究结论
通过此次为期1年多的尝试研究,我们发现通过围绕主题展开的天文活动,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天文知识,并且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筛选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更为自主、更为灵活,完全呈现为自我的知识建构。同时教师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网络上海量信息的筛选方式,并能更有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加以组织,从而得到更为完善的展示成果。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通过这种依靠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展的天文科技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种科技活动也有着不可回避的弱点,从已经开展的几个活动的情况来看,各个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的知识体系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如果不能通过其他活动将这些知识体系更有效地串联起来,学生建构的知识体系就有可能因为过于孤立而瓦解。这是需要仔细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此次研究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
点评
在青少年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一位称职的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不仅要具有“教授”的能力、“指导”的能力,还要具有“研究”的能力。本文的两位作者正是依托自身工作实践,从研究入手,依据相关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应用教育科研的方式,就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和高中青少年参与天文科技活动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对照研究,过程相对清晰,所作分析和最终结论通过论文表述,对广大科技辅导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一个欢迎仪式说关爱
根据安排,我们来到纽约市的Redland 中学,在这里,简单的欢迎仪式、水平一般的演奏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欢迎仪式是在图书馆举行的(通过了解,学校就没有专用的会议室或报告厅),为我们演奏的校乐队大约有20个队员,先是演奏一首迎宾曲,之后有两个学生分别演奏同一个曲目,演奏的水平很是一般,中间甚至有几处变调或中断,我心里暗想:这样的演奏水平也值得拿出来演奏给国外的校长看?待演奏结束,乐队指挥解释说:刚才表演的两个学生是刚加入乐队的,虽然演奏水平很一般,但为了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演奏的兴趣,所以把今天这样一个机会给了他们,希望各位来宾能够理解和支持。话音刚落,我们报以热烈掌声。这掌声中,不仅有对孩子劳动成果的肯定,更有对美国教师这种真正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行为的敬佩。
在参观学习中,我们每到一所学校,都要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一个本校的学生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学校,讲解学校的历史、办学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使用、学生社团的建设等办学状况。简单的讲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文明礼仪素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学校的情况和特点,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感受不到教育的存在。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展现给他人特别是外国友人的往往是最好的,最成功的,最光鲜的一面,即使不是最好的,也不会把差的拿出来给别人看,害怕出差、出丑;而美国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同,这样一些非比赛活动,不是以质量高低为标准,而是从人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理念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我想,这种做法不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润物细无声”的最美诠释吗!
由学生研究性学习说创新
我们在美国参观了近10所学校。有小学、初中及高中、大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结果都让我们感慨颇深。Barrie School是一所小学,在校长、教务长介绍学校情况之后,由二至五年级学生代表给我们演示了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分别到讲台前讲解作品或成果的取得过程。我记得三年级两个学生介绍的是用ipad绘制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不大的投影屏幕上,我看到了孩子用ipad绘制的太空图。小小少年,心怀壮志,两个孩子用不太流利的语言和不够专业的词语告诉我们,他们希望将来去太空旅游。结束以后,学校还把我们分到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演示如何利用ipad绘制各种图画。Thomas Middle School是一所初级中学,当看到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是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双鞋时,所有参观人员都惊叹万分。Arington Heights School District 25是一所公立高级中学,让我们震撼的是,学校不仅有大型电控机床,而且还有较为先进的3D显微镜,学生利用这些仪器制造出的精美的工件和研究的丰硕成果让我们叹为观止。在美国,初中以上的学校大都设有研究性学习室,以供学生讨论研究之用。由此可见,美国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扎实有效,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为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追问,为什么美国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扎实有效,而我们国家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很难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效?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录取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大学、高中录取只以分数为依据,分高者优先上好学校、名学校,分低者则被淘汰,而在美国,初中毕业直升高中,没有升学考试;高中毕业后学生多数升入大学,少数参加工作。美国大学录取工作主要由考试成绩、中学阶段选修科目的成绩和参加社会服务时间三个部分组成。各大学都有自己组织的笔试和面试,但是录取时不只看分数,还要看其在中学阶段选修科目的成绩,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学生在中学阶段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果,如、小发明、小创造等是其录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外学生在中学期间如做义工等参加社会服务的时间也是决定他们能否被大学录取的条件之一。二是社会分配均衡制度。在美国,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其收入差距不大,像一个大学教授年薪和一个草坪修剪工人年薪相差不大,因此,美国高中生中有少部分学生毕业后习得一技之长就参加工作了。三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美国大学录取时会参考中学给出的学生选修课或研究性学习的成绩,甚至把中学取得的学分带入大学,计算到大学的学分里,即大学承认其在中学取得的选修学分。综上所述,美国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扎扎实实是必然的。
在美国,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是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广阔平台。而在中国,中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只是在读书、在做题,长此以往,动手、创新能力如何与美国学生相比?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书本知识比美国学生更扎实,思维严密,全面系统,但知识再多,不是就一定能转化为能力和智慧的。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学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在于高新科技的领先,高新科技的领先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的水平。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须有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更是要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录取通知书,更是培养出一个个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培养出有丰富知识的人,更是要培养有道德、有能力、会创新、有智慧的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需要的是中国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才能在不远的将来让中国雄于地球。
从美国的小学教育说童年
美国基础教育的学制是534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美国小学生上午9点到校,下午3点放学。学校课程有国语、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高年级还有科学、宗教。学习内容与国内同级相比较为简单。放学后学生基本是玩耍,即使有作业,多数是有趣的研究性的课题,而非做习题这种单一枯燥的纯书面作业。我在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听课之后,曾问过学生,今天有没有家庭作业,学生回答有,我问是什么,学生说调查并写出自己家的近5代家谱,要求要有称谓、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工作成绩等。这样的家庭作业真可谓一箭多雕,首先,完成作业必须要家长参与,在增进与父母亲情的同时又了解了自己家族的历史;其次,作业完成的同时学生也初步学会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了研究能力;再次,这种作业可以用不同形式呈现,在作业表达过程中孩子的表述能力、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对于一项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孩子们一定会乐于其中,自得收获。
在美国,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空间较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每天孩子都有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图书馆度过。每位孩子都有图书卡,每周借一本图书带回家读,下周还要在课堂上简短介绍图书内容。图书大多数是图文并茂,贴近日常生活故事,也有科幻故事。在美国,我们不时地看到,下午放学之后,孩子们在学校体育馆打球、在草地上踢球,还有在旱冰场溜冰等等。美国小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公民教育,特别善于把这些教育与孩子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文明公民。他们也注重爱国教育,有的学校每周都要升国旗、唱国歌,爱国教育主题就是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作用、贡献,告诉学生:我是美国人,我感到骄傲。
小学是孩子的童年时代,只有让孩子童年时快乐多一些,自由多一些,没有学习负担,培养并保持读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可能比多做一些题目有效,会为孩子一生奠定靓丽的底色。我也规劝老师、学生家长千万别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忽悠人的话用在孩子身上,只有拥有快乐的童年,孩子将来才可能赢在终点线上。
从美国教师职业说幸福
在到美国研修之前,我就想了解中美教师对从事教师职业的压力和幸福感情况。来到美国后,走访近10所学校,经常询问教师,你在美国当教师感觉压力大吗?感觉幸福吗?他们认为,工作稳定,收入中等,压力不大,社会地位较高,生活很满足,幸福指数较高。而通过实际考察,美国教师的工作量都远远大于中国教师,他们每个人每天基本上6节课,教师每人一个固定教室,学生走班,不足6课时的,则需要兼做其它工作,如带兴趣小组、选修课。不过,美国教师不评职称,当然也就很少有人写论文、做课题,升学压力相对较小,鲜有评优评先,也就没有攀比,同事之间关系简单,和谐相处,正是这些原因,多数教师都感到很满足,幸福指数较高。还有,在美国学校里,很少有闲散富余人员,也没有中国学校那么多机构,因岗设人,人尽其职,职责明确。我也曾了解: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家长会到学校闹事吗?校长和老师都会回答:“No!”学校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家长都会配合,很少发生冲击学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事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每一个学校的重要工作。作为中国的校长和教师,特别是中学校长和教师,尤其班主任,常常感到压力较大,这种压力既有升学率的压力,又有工作量的压力,还有学生安全的压力,而这些的产生大多和评比有关。因此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少一些评比,就会少一些攀比,少一些压力,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幸福!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教出幸福成长的学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真谛。
一、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对知识的渴望。以往的学习,教师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一个吸收知识的容器,师生间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这大大地束缚了学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引入打破了这种束缚,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为主体,发展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的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转变成为学生研究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每一位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们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并从学生的问题中提高自己。教师会在这场大变革面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方法指导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为解决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指导,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如物理实验的改进研究就比较适合选用实验法,而研究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的问题就应选用调查法。另外,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展开,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
2.检查和督促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停止,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这样,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
(1)随时深入各小组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并且能参与到各小组的研究中,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开发有益的校内外资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结合进展情况组织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会,让各小组在交流会上充分展示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按一定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板报、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交流,各小组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为下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3)进行组间互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检查学生为学生间的相互督促检查,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并且在检查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启发。
三、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误区
1.为“探究”而探究
不少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往往把实施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做课题或写论文。因而热衷于研究性学习的“作秀”,开设“示范课”,举行结题报告或展示学生论文集,存在着“浮肿”现象。毫无疑问,科学探究在课堂上能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物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更是这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如果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是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如何,以及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每节课都上成探究课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那样只会把科学研究简单化、庸俗化,违背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绿色课堂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人类在饱尝生态环境恶化遭到肆虐后,开始直面现实,注意保护生存的环境,同时注意到要开展环境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与实践中去,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生物学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都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见,在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生物学科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可比的优势,同时也肩负着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二、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紧密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环保素材,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又如,在讲“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时,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
(2)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控制污物排放可以防治大自然,改善空气的质量,进一步了解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热爱的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探究实验“废旧电池的浸出液对绿色植物生活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废旧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玉米种子)生长的危害和污染环境的能力极强,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育和生长,使其不能正常健康地生长。小中见大,废旧电池浸出液如果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后再进入各种动物的体内,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难以排除,会对生物造成很大的损害,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不随意丢弃废电池,这一切都是举手之劳,而对于我们地球环境却意义重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有效利用时事热点,进行环境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时事、跟踪热点,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如:让学生关注有关“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泄漏”的新闻报道,及时了解核泄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核泄漏会导致核辐射,核辐射对生命,不管是人类,还是生物都会有毁灭性的伤害,核辐射越大,生命死亡的速度越快,目前造成了全球的恐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耳闻目睹地对资料进行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巩固
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
卫士。
(3)组织研究性学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程度极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寒暑假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白色污染情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通过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如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①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②观察当地的池塘、河流等水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写出了《校园白色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小论文,在参加市举办的学生小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三、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要改变自己环保知识贫乏的状况,有较丰富的环保知识。如果教师有很强的环境意识,有很强的自身参与感,那他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在生动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创造条件。
总之,“活化生物教学,打造绿色课堂”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