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自培计划

教师自培计划

时间:2023-05-30 10:2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自培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自培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培训团队;多元化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推动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联合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中央政府投入大量专项基金保障“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国培计划”是一个具有国家形象的品牌,并且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出台实施的第一个重大项目。[1] 该项目肩负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大责任,成为我国完善教师培训事业的契机。自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一直影响着该项目的实施效果。

一、学校或受训教师的培训动机有所偏差

我国历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的实施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活动,培训的驱动力均源于上层机构或部门。[2]而由于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骨干教师本就不多的特殊原因,部分学校面教师全脱产式的培训模式,不愿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遂让闲置人员顶替,甚至出现了“培训专门教师”这一类教职人员专门负责顶替各种教师培训。这和“国培计划”旨在培训骨干教师成为“种子教师”,成为学校教师均衡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初衷相悖。培训动机的偏差,很大程度上对培训质量有所影响。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是普遍现象,多数教师兼任一门或多门其他科目,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得到休息便成为他们参加“国培计划”脱产培训的动机之一。加之农村教师对深层次教育教学理论和自我理论素养提升认本就欠缺,多数教师将教师培训都归于形式化的空谈。对“国培计划”本就存在不信任感和错误认识,加剧了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动机的偏差。

二、培训团队遴选资格混乱

现“国培计划”采取高校与地方政府相结合的模式,教研员多由负责培训的地方高校自行选择,虽地方高校都加强了对培训团队的遴选力度,也注重培训前期对专家团队的建设,但培训方对师资的准备不够充足,塞选培训人员没有标准化,在进行遴选时,一部分高校不得不从本校实际情况考虑,从教研员本身的工作强度均衡情况出发,增加一些不具备“国培计划”培训团队资质的人员参与的可能性。参加“国培计划”的专家团队除了由本校专家组成,也有部分兼职教师以及偶尔参与培训的教师,并且这一部分专家占整个团队的大部分,培训团队存在很大随意性。在参训过程中,培训团队也因培训教师有其他重要任务而被调动到其他岗位,派出另外的教师顶替的情况,培训团队存在机动性。随着“国培计划”大规模的开展,培训任务变得日益繁重,由教育部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且导向性强的培训团队迫在眉睫。

三、培训课程不契合实际需求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教师培训目标的核心载体,是培训机构和培训者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力量。合理设置课程是转变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水准、实施高效培训的关键要素。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具体体现。[3]在实际培训中,培训课程往往因为切合了培养目标而忽略了被培训者本身的需求。培训专家普遍喜欢学科专家深入探讨学科问题,培训教师普遍关心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两个群体立场鲜明、关注点截然不同。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往往让被培训教师觉得乏味,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发现培训脱离农村实际,对自己没有很大帮助的时候,内在的参培热情就会慢慢消失,转而采取消极或者抵制态度。[4]导致部分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混日子”,降低了国培计划的时效性。

就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把关参训人员选拔 提高参训者培训热情

做好农村参培教师的遴选,选拔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合适教师参培,是保证培训质量和维护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5]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制度,保证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的都是最合适最有代表性的骨干教师,达到“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杜绝因其他主观因素影响参训教师的质量和标准,禁止盲目“替培”。此外,可对参培教师进行训前动员,更正他们对教师培训的错误认识,引导其对教学专业理论的深层理解,激发其继续发展的意识和热情。

二、量化资质遴选标准 确保培训团队质量

虽各高校对于国培计划专家团队的遴选有所不同,但对于遴选标准可以采取量化的形式。正是因为以往的标准模棱两可,才让部分不具备资质的人员有机可乘,成为培训团队中的一员。某些负责培训的高校,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团队遴选这一环节,直接由主要负责人推荐,即可成为培训专家中的一员,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国培计划整体质量下降。量化的目的在于使遴选标准不再是框架式的空头标准,而具体落实到专家各方面的资质中,如可以规定“具有3年以上培训经验的”教研员参与培训,而不是“培训经验较丰富”的培训员加入团队。从国培计划主管部门来说,应当加大对于地方高校参与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团队资质的审查力度。

三、大力开展实践型课程 解决教师实际需求

国培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训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已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主。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大多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使之更符合参训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兴趣走向。为实现这个目标,应该让中小学优秀教师这一优质资源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这些教师是在本乡本土的教学一线上成长起来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大胆创新、充满活力的对学员的专业成长具有典型示范教育意义的教师,他们有丰富而成功的实践经验,理解农村教师的特殊工作环境中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他们的参与能使课程更能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教学实情,尊重其实际需求,立足于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课程必须达到在参训教师现有的水平上所有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M].教师教育研究,2010(6).

[2]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3]高闰青.“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的构建[M].西北师大学报,2011(5).

第2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 问题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8-02

1 宁乡“国培计划”实施现状

宁乡地域面积大,是教育大县教育强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89所,其中小学240所,初中5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高中10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学校7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260所,在校学生199263人,在职在编教师8878人。每年新招聘教师400人左右,绝大部分充实到偏远农村学校,但教师配比不足依然严重,全县现在临聘人员2991人。宁乡县是首批国培项目县,自2015年起实施“国培计划”,主要涉及的项目有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远程网络研修、异地高端研修。以2016年为例,宁乡县“国培计划”共计培训2140人次。

2 宁乡“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矛盾集中

近几年,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超小班化严重,宁乡有六十多个教学点只有几十个学生却有五六个年级,也就出现了教师一人一室的情况。加上二胎政策的放开,新招聘教师女教师偏多等原因。工学矛盾集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新入职教师大多数安排在偏远农村学校,培训需求大培训愿望强,但由于人手不够,学校不能派出去学习;二是一些业务骨干想培训但是工作任务重,参训单位不愿意派出去,于是有培训任务时就常安排一些课务相对轻松的人员参训,产生了培训专业户;三是参训单位希望培训安排在节假日,而参训教师希望培训安排在上班时间,组织单位很难两全其美。

2.2 培训学习积极性不高

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导致了参培学习欲望也不均衡,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深教师,职称评聘已经完成,得过且过,不愿意参加培训,就算为了五年360学时的要求勉强参训,也不能用心参培,主动学习,敷衍了事;二是有些单位不能按要求派人参培,导致参培学员专业不对口,学习需求降低,学习效果打折;三是存在部分单位送培时不能切实为教师提供时间、精力、经费保障,让参培教师人在培训,心在单位,不能专心学习;四是因为地域宽广,参培教师集中培训过程路途偏远,非常辛苦,培训幸福感不强,降低了参培欲望。

2.3 送培团队不优化

“国培计划”的项目实施都有固定的流程,需要专业的送培团队,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送培团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优化:一是送培团队大多为专家名家,参培教师普遍反应他们研究的问题不够有乡土气息,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太高大上,不够接地气;二是送培专家大多工作繁忙,难在规定时间请到好专家,更难请到与培训主题想吻合的对口专家,在送培过程中难免出现拼凑式、理论性专家,参培教师受益不多。

3 宁乡“国培计划”实施创新探索

3.1 项目的统筹规划创新

在项目的统筹规划上,一是更科学设置培训项目。针对工学矛盾集中的问题,在培训项目的设置上要更科学地考虑均衡学科、学段、参培对象,送培单位可以更合理安排参培人员;二是更合理选择培训地点。以往宁乡的培训以参培项目为单位集中到进修学校或者培训基地学校,这样给参培教师带来了时间和空间的不方便。可以采取区域集中的方式选择培训地点,更方便教师参培。比如“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今年宁乡县有6个学科320人的培训计划,以往的做法是根据学科在6个送教基地学校进行,今年创新为6个学科送教到12个基地学校,参培学员就是区域内的学科教师,这样可以更好地深入乡村学校、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同时免去教师参培的奔波之苦,让老师们足不出校参加高效培训,也有利于更准确了解当前学校的教学难题,对症下药。

3.2 项目的培训模式创新

一是让“国培计划”送教下乡与校本研修有效对接。首先在制度层面既要明确进修学校的送教职责,又要要求送培基地学校制定具有操作性、实施性的校本研修制度,在送教过程中同时对基地学校的校本研修进行考核评价;其次在送教团队的选择上,要以省内外一流名家为引领,以本土专家为支撑,要发挥送教基地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让参培学员感受到名师可学、可仿。最后要让送教下乡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成为校本研修的共享资源,在培训中形成的案例、游戏、理论、视频等资料,都应该成为基地学校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实现有效对接。

二是让“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与名师工作室有效整合。教师工作坊研修由四次集中研修和100学时的网络研修相结合,要做好工作坊的研修,坊主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状态是工作坊研修效果的保障。宁乡已经建立了28个名师工作室,我们将工作坊的研修与名师工作室进行了有效整合。工作坊坊主和坊主团队从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中遴选产生,给予时间、经费、精力保障。在研修过程中要求坊主引导学员把本校教学实践问题带入讨论间,实现工作坊引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提升工作坊的双向连环效应。线下集中研修既满足学员学名家大师的愿望,请省内外一线名师提供精彩教学示范,同时也注重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活动场”和“操作间”,由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和学员共同切磋,共同成长。

3.3 项目的管理改革创新

在项目的管理改革中,一是创新教师培训体制,改县级集中培训为学区集中培训。为解决农村教师工学矛盾,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县10个学区公开遴选10个教师培训基地,要求各基地承担和组织本区域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教学比武、送教下乡,定期举办教学“开放周”和“开放日”等活动,承担区域内的培训活动任务不低于4000学分。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培训项目设置、培训主题确定、培训课程安排、培训专家聘请、培训学分审核和培训效果监督,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每个培训基地5~10万元/年的经费支持。 二是规范各项培训制度,保障教师参培待遇。以宁乡为例,出台了“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明确了教师参加每一级培训能报销的费用。同时将教师的考核、评优、晋级与参培情况挂勾。一个方面学校的经费支持和人力支持直接影响到教师参培的心情和效果,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参培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能更好地提高教师培训兴趣和培训实效。另一个方面从制度层面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 初中地理 河南

1 项目实施的背景

为了在2020年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1]。“国培计划”的 实施,对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2商丘师范学院实施“国培计划――初中地理短期集中培训”的实践总结

商丘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在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推进课程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从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商丘师范学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创新性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历年的教育部网上匿名评估中,我校综合排名始终名列全省前列。自2013年到2015年连续三年承接了“国培计划”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初中地理学科培训子项目,累计培训学员237人。通过对参训学员的问卷调查,参训教师对我们的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度均在95%以上。我们的经验总结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领导,组建高效管理团队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成教院、教科院、教务处、财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商丘师范学院“国培计划”项目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成教院,具体负责协调、管理、监督项目的执行。项目实施单位环境与规划学院也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党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初中地理国培”项目实施工作组。各部门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充分调动、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良好教学和后勤保障条件,为“国培”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科学制定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主的研修目标

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和国家关于实施“国培计划”的有关要求,本项目的研修目强调“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每次培训前,我们都会对农村中学一线教师、教研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并到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召开项目论证座谈会。根据调研资料,科学设定培训目标,根据目标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制定具有很强针对性、实效性的研修培训方案,真正做到按需培训。

2.3合理设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的研修内容及课程模块

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结合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研修内容遵循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原则,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以激发教师专业自主性、提高终身学习力为基本着力点,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研修内容。

2.4创新实践活动方式

开辟形式多样的主题课程,例如带领学员参观商丘师范学院地质标本馆、商丘区域地理环境考察等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国培学员的理解与提炼,特色活动课程获得学员的高度赞扬。

2.5适时进行以提高培训效果为主的考核评价

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达到课程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综合考核。培训过程中,坚持培训工作检查制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定期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制度、学员“评教、评学、评管”制度以及相关的激励约束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使培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2.6有效做好以巩固效果、完善培训体系为主的培训后服务

培训结束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后期跟踪指导方案,定期追踪返校工作的受培教师,观察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变化,认真听取受培教师的建议,进一步改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2.7对学员进行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主任对班级进行人文管理,学员是培训的主体和核心,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每天都通过飞信向所有学员发一条关于天气与生活提示等方面的信息;二是每天晚上班主任和项目团队都在QQ群里与学员交流,随时了解学员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三是分组形式多样化,不同的活动采取不同的分组模式,尽可能让所有学员之间都有合作交流的机会。

2.8注重培训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1)在培训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相互渗透融合,在理论培训中强调实践案例分析,在实践训练中突出理论与能力提升,在交流研讨中分享经验,在反思中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2)以参训教师的需求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创设参与式的教学情境,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引领学员研讨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在参与、合作和专家指导下主动建构、总结反思教育教学经验,发展实践智慧,提升实践能力。

(3)灵活采取对话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增强培训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课程实施的实效。

3 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规培计划实施时间较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各高校都是在探索中实施,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就我们承担的河南省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3.1部分学员的遴选不合规范

从学员身份来看,学员中兼职地理教师较多,有部分的学员以其它学科为主科,地理只是兼任(表1)。部分中学领导担心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愿意派遣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而是随意调换与教学无关人员。这些学员地理专业基础不扎实,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以上这些学员参加培训时,一般纪律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给我们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他们回到工作单位时也难以有效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反而挤占培训名额,造成国家资源浪费[3]。

3.2学员专业基础差别较大,培训需求有所差别,难以面面俱到

从学员来源地来看,学员来自市区、县城、乡村,有城市教师也有农村教师,他们的层次、水平、需求差距太大,给我们进行针对性培训带来了困难(表1)。农村中学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往往围绕平时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展开。具体表现在:在培训内容方面,他们渴望的前三种分别是:教学方法和技能、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这表明农村中学教迫切渴望掌握相应的学科教学方法与技能,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我们培训调研和培训跟踪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很难开展,虽然在培训中感受到了新的模式,但很多都适应与城区学校而农村学校则难以开展。我们的培训也充分考虑到“城市模式”与农村学校实际的结合。

3.3后期跟踪指导缺乏有效途径

由于短期集中培训只有短短的15天时间,在此时间内很难保证所有参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产生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培训后期对学员的跟踪指导,通过培训后续跟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使教师成为持续、自主的专业学习者,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善。但就前几年的情况分析,后期跟踪指导会流于形式,仅仅局限于日常交流,大多数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效果不明显。

4 进一步做好河南省初中地理教师国培计划的思考

(1)做好前期调研,增强培训的针对性[2]。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培计划,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在每次培训前都要对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主了解目前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的需求,从中分析、收集相关数据,以作为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依据。做到培训目标明确,满足培训学员需要。

(2)地方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参加“初中地理国培”的教师严格审查资格,从申报人员的任教学科、任教年限、年龄等方面严格把关,不能把外出培训当成福利对待,禁止非本学科教师及即将退休教师纳入培训范围,真正把农村第一线的专业地理骨干教师选参加培训。

(3)完善国培计划工作绩效评估标准、体系及机制。现行的国培计划绩效评估体制主要是依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的网上匿名评估,此举会对培训高校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分学员在评价时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培训高校为了提高得分而往往会在教学管理上降低对学员要求。

(4)加大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设备投入。很多来自农村的地理教师认为培训期间所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回到工作岗位后由于教学硬件设施的欠缺而难以实施,地理教学本身对地理用具的使用率较高,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能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要发展地理教育,笔者觉得地理设备的大力投入必不可少。农村中学每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应当有配套的地理设备,如:挂图、地球仪、GPS以及多媒体教学用具[4]。

参考文献:

[1]靳蓬.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探索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5):133-138.

[2]马如彪.楚雄师范学院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89-94.

[3]杨行玉.教师发展专业视域下“国培计划”的实践探索与问题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6):106-109.

第4篇

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项目管理协调机构,专门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依托教师教育学院、后勤集团、教务处、图书馆等部门,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务实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从教学团队、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保障项目的质量。

(二)注重前期调研

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前期调研,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得失、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摸清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思考对策,是提高“国培计划”项目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自2010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一直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不断加大调研工作力度,将前期调研作为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主动了解培训对象现状,充分尊重而又不简单迎合其需求。

我校继去年在昆明“两区”(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红土地中学、红土地镇中心学校、红土地镇大坪子希望小学、红土地镇二坪子小学、凤合中学和转龙镇中学6所中小学开展“国培计划”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至4月间,先后实地深入泸水县六库镇中学、泸水县第一小学、福贡县省定民族完小、福贡一中、昆明市官渡区中对龙中心学校、白汉场中心学校、嵩明县嵩阳镇二小、西山区观音山小学、石林县巴江中学、紫玉小学等学校,同时在我校举办云南省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省级项目、外交部扶贫金平麻栗坡两县乡项目小学数学100人,初中数学100人;2013年“国培计划”云南省幼师国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0人,“送培下乡”项目幼儿园教师培训50人,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150人。

一、主要做法

通过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计培训方案、推进培训模式创新、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等举措,昆明学院负责实施的项目做到了目标明确、按需施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在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匿名评价中,昆明学院获得了学员的较好评价,得分排名位于省内院校前列。

(一)领导重视

“国培计划”不仅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综合素养、专业持续发展能力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承办高校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和平台。昆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亲自对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云南省第44期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班等项目的参训学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培训方式、培训途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师资选聘、教学监控、培训效果、后勤服务等具体问题,认真听取学校领导、中青年教师对“国培计划”项目及其他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充分了解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对培训工作的意见。

通过认真调研,科学分析调研情况,为“国培计划”的项目确定、方案设计、立项申报、竞争投标、优化课程、提升质量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我们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从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分项目、分类别、分学科更加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内容,更好地落实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项目特点、课程内容和工作要求,结合教师需求,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从而体现国家要求与我省实际相结合、教育改革发展与参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项目基本要求与培训模式创新相结合,探索适合省情的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的机制,努力提高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优化培训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优秀的培训专家和合适的培训方式是培训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尊重省教育厅项目方案评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反复调整修订培训方案,力求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专家遴选、实施方式等方面更加优化。

在培训目标上力求科学合理,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帮助参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促进专业发展,并强调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与教师长远专业发展的统一。

在课程设计上紧扣3个“标准”,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围绕3个维度:提升专业理念与师德、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和学员实际,在将师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部分选修课程和专题,如《电影中的教师与教育》《微博和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使培训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在培训方式、方法方面,努力促进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培训向现代的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转变,并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大幅度增加名师示范课和学员研究课的比重。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集中学习与跟班跟岗研修相结合、脱产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观摩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引导培训主讲教师更多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式。在跟踪指导环节设置了研修和实践的硬性任务,以活动和任务驱动来促进教师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我校加强与省内外高校、教研及培训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整合省内外优质教师培训资源。与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机构建立了教师教育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授课。同时,我校与昆明多所知名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组建了由省内外高校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园长)、本校专家组成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所选聘的培训专家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省、市、区不同类别的教研机构,有的来自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工作一线。总体来看,省内外专家基本达到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超过50%。这些专家的共同特点是师德品质优、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培训效果较佳。

(四)创新培训模式

2013年“国培计划”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中采取了“送培下乡”的实施模式。我校实施的“送培下乡”子项目共3个:初中数学、小学数学和幼儿园教师培训。我们在红河州教育局、文山州教育局和昆明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高校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培训地中小学或幼儿园共同合作的方式,将培训送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教学现场,通过“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

与其他短期集中培训相比,“送培下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安排和突破,其中实践性培训的比重超过了70%。

初中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红河州教育局职成教科、蒙自市教育局和蒙自市第三中学合作,培训安排在蒙自市第三中学进行;小学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文山州教育局政治处、文山市教育局师训科和文山市第五小学合作,培训安排在文山市第五小学进行;幼儿园骨干教师“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安宁市教育局、安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昆钢幼儿教育中心合作,培训安排在昆钢幼儿教育中心进行。

“送培下乡”不是简单地将培训地点从大学课堂搬到学员所在地,而是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切切实实体现实践性培训要求。“送培下乡”更注重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力争做到“四送”,即给学员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学策略、典型的成长案例、精彩的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问题解决和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注重学员教育理念与师德感悟的基础上,围绕实践性教学组织培训内容,重点安排了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和课后说课、议课、评课等内容。通过上课、观课、说课、评课、议课等一整套有机结合的环节,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培训氛围,在为参训学员提供可借鉴的、先进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员在集体研讨中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专题和课例的理解与认识,使学员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专家讲座也与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紧密相连,专家参加观课、说课之后,组织学员议课、评课,然后结合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帮助学员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观课、评课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在其他各个项目的实施中,专家们充分关注学员的实际需要,围绕培训目标,通过丰富的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培训活动,使每位参训学员在听课、观摩、交流思考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设计了较多学员参与的环节,培训专家和学员共同分享,共同提高。专家们丰富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忘我的服务精神、灵活生动的培训形式,不仅给学员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令参与培训管理的同志深受感动和启发。

(五)规范项目管理

对参训学员严格管理,悉心关怀,做好后勤工作,提供相关学习、生活条件,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培训机构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加强培训期间的管理与服务,我们根据我校承担培训项目及人数增加的情况和有关要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和项目资金监管,完善质量评估机制。

二、培训效果

在省及相关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我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所承担的“国培计划”各个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项目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同行、参训学员、顶岗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充分肯定。

昆明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2013)”云南省项目在教育部匿名评估中名列前茅,成绩喜人。从我校自己所做的学员满意度调查中反馈的情况看,各个项目的参训学员对培训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绝大多数学员感到收获很大。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带给了参训学员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而且在学习交流中认识了专家、结交了朋友,获得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对参训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学习习惯和促进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也对我校相关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承担培训任务的院系,他们把项目实施作为推动自身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手段,在探索和完善“国培计划”的培训模式、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提高了全日制教学及其他教师职后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需要认真反思并在今后努力改进。

一是“送培下乡”项目因学员跨州(市)集中,增加了部分学员参加培训的成本和困难,同时也给培训机构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建议今后安排“送培下乡”项目时,让中小学教师在当地集中培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送培”的本意。

二是后续跟踪指导方面仍存在实效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培训让学员学习到了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但这些收获如何更好地促进学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去应用,帮助他们形成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让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实质变化,这是培训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但什么样的后续跟踪指导更加有效呢?这个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作为培训承办机构,我们会认真总结“国培计划”经验,努力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项目质量,让每一位前来学习的老师得到更大的收获。

首先,要进一步抓好培训承担机构和相关办学部门的自身建设,根据国家推进现代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培训机构内涵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国培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29―01

一、把好进门第一关,选聘合格的幼儿教师

每到毕业季,都有很多的学前专业毕业生前来园所应聘,园所在选人用人之际,不能只看重文凭、侧重对技能技巧的考核,管理者还需有独到的眼光,通过谈话、考核,从细微之处观察、了解。有的毕业生虽然文凭不高,但待孩子有爱心,对工作有热心,所谓慧眼识珠,把真正适合做幼儿教师的年轻人吸纳到团队中来。

二、理论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理论学习历来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园所要为教职工订阅、购买多种幼教类的期刊杂志和教育理论书籍。要求教师们博览群书,不但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更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理论学习,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1.岗前培训。应包括幼儿园各类法规、《指南》、园史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老教师经验介绍等。

2. 在岗培训。

1)园内自培

建立帮带、帮教机制,即“师徒帮带”。中心要挑选和指定师德优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做指导老师,通过“传、帮、带”,引导新教师熟悉业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缩短成长期。

“走出去、请进来”,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外出学习,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教育理念,针对中心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邀请教育专家来园做专题讲座,给老师们答疑解惑,帮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法。

2)师德培训

园所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向教师发放《教师行为手册》,开展师德演讲、师德评价、每月一次教师的师德自评等系列活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同时,还应重视青年教师的“精神卫生”,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讲座,激发教师热爱生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消除职业倦怠感,激发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

3)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的家长资源优势,邀请家长来园讲课,同时挖掘中心教师自身特长,由青年教师主讲,对全体教师进行PPT课件制作培训,让青年教师充分掌握现代化技术,充满自信。

3. 教师自培。引导并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中,发展于工作实践中,通过以上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引导教师全面发展

高校幼儿园服务的家长群体有其特殊性,即有不少的高校青年教师,这些家长具有知识结构丰富、文化层次高、信息灵、视野广等诸多特点,教师每天都有机会与家长沟通交流,高校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能使幼儿教师受益匪浅。因此,幼儿园可充分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邀请文学院家长为全体教师开展儿童文学讲座辅导;可以邀请信息工程学院家长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可以邀请艺术学院教师开展琴法、声乐和舞蹈的指导等,这一系列的培训可让青年教师充分感受和领略优质的资源,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以人为本,帮助教师树立信心

幼儿园应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观摩、表演活动,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各自特长的平台,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创造机会和条件经常与其他园互动,显示本园教师风采,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让年轻成为一种美丽。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而教师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必然会使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得到广泛的提升,幼儿园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幼儿园应优化待遇,留住教师

每年的各类国家、事业单位招考,都会对教师稳定造成冲击,因为进入公办园有着令人羡慕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下各种正常晋升的待遇。那么管理者如何满足青年教师的正常需求?除按时兑现工资、购买各类保险金、发放住房补贴等之外,还应满足教师业务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的正常需求。如果与考取了公办园的同学相比,消除了差距,如愿以偿,那么编外教师定会报答知己之遇,队伍稳定不在话下。

第6篇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专任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学历 人,中青年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 名,地区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 人。我校专任教师60%以上已经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100%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但一部分教师没能灵活掌握新课程的策略,缺少自主研修,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

4、学生的养成教育

5、教师二笔字

四、研训形式

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

1、师德修养

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

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xx”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第7篇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负责。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做好教师角色,做好表率,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一月来,我始终坚持到的比学生早,走的比学生晚。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

二、组织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实施课题组实践活动。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发展教师的教学素质必须不断提高。在校长室的指导下,精心制定了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计划,组织新型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听课-沙龙式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宣传发动广大教师撰写论文,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师练兵。贯彻上级的有关教师培训精神,能认真布置,及时宣传,使广大教师能及时领会,并能通过校培、自培、应用达到熟练掌握运用于教学,服务教学,让教学受益,学生受益。

*月,我校向省教育厅课题组申报课题成功。作为课题组组长的我,认真组织开展课题组的各项实践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撰写开题报告和课题组阶段性小结,并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三、加强服务意识,对学校负责。

作为教导主任,能正确定位,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协调好教导处成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和教导处其他成员研讨,制订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青月教师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

2、制订教导工作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负责好教学工作的常规检查,期中抽测和期终检测工作,为学校考评教师提供依据。

3、组织、指导各月级教育活动计划,各教研组教学教研计划,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组织检测试题及质量分析,指导教研组工作。

第8篇

关键词 “国培计划” 乡村教师访 名校 实施 建议

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置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进入发达省市的优质中小学,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驱樱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的形式,改变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作为专门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得了中西部五个省区(以下简称“五省”)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任务,并顺利完成,获得委托单位和参训教师的高度好评。

一、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参训教师需求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式,我们对五省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有:更新化学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学习掌握化学相关知识;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能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和学校安全与法制专题课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培训的主题――深化新课标理念,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1.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进行方案的研制、论证与修改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一般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培训承担机构。项目申报书中要求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和设立首席专家。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读中西部各省的招投标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确立培训主题和目标,并研制方案,撰写申报书。有些省份还要求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论证。在此基础上,相关省份“国培计划”负责部门会根据网络平台专家匿名评审或者专家现场论证意见列出可能人选承担培训机构名单,并请申报单位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修改方案和申报书。通过多次反复修改,项目团队撰写的培训方案和申报书可以更好地符合委托省份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的主持下进行项目的实施

获得项目承担资格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着手按照培训方案和申报书的规划,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在收到委托省份参训教师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邮箱、QQ群或问卷星网站等途径,向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修正培训方案,并撰写出培训实施方案。开班式上,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围绕培训理念、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要求、学员任务、考核方式、培训预期成果等内容向参训教师作全面介绍,以便参训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或活动前,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设计的意图进行深入说明,帮助参训教师认识该课程或活动在整个培训中起什么作用或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或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或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进行深入总结或提升,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提炼课程或活动的收获,并形成一些观念性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或课程测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培训方案,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过程中,教学班主任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制作3~4期精美的、有指导价值的、专业性的培训工作简报。培训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根据委托省份的要求,撰写提交相关的培训总结材料。

3.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县的农村初中校,参训教师之间互相认识的并不多,培训时间一般为10天或15天。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要使参训教师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培训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项目团队行政班主任第一时间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班级网络研修平台,并发送短信或打电话邀请全体参训教师加入。在QQ群和微信群里,行政班主任通过培训方案、回答参训教师问题、福州市和福建教育学院简介等方式,与参训教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根据参训教师信息和交流情况,初步遴选培训班班委队伍,将参训教师进行分组。开班式结束后,行政班主任负责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破冰之旅,团队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参训教师们自主选出了各组的组长以及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等。课后,行政班主任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对班委的工作提出要求。有了强有力的班委队伍,行政班主任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就更为顺利了。整个培训过程中,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得到了有效构建,并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班委自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参训教师自觉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在项目团队和一线名师的导引下进行访名校跟岗实践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突出亮点之一在于引入了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活动,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优秀教师示范课进行反思,以期对参训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行为改进有所帮助。为实现教育部的这一意图,项目团队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名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参训教师的跟岗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这些优秀一线名师包括来自一线的国培专家、特级教师、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在访名校跟岗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线名师的实践指导教师作用,让一线名师与参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看法,既帮助参训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疑难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可以承担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线名师队伍。

5.在网络研修平台的助力下进行自主反思与改进方案撰写

在集中培训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乡村教师访名校专题网络研修平台。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参训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当天的课程或活动撰写研修心得或体会,全班教师均可以登陆平台阅读其他教师提交的研修心得或体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共同体。在专家讲座理论引领、名师跟岗实践示范指导、同伴小组交流互助的基础上,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感悟,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情况,撰写返校以后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案,以期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引领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教育部所期待的“先体验、后反思、再实践”的要求。这样的培训设计里,培训的结业并不代表着培训班的结束,项目团队还要对参训教师撰写的改进方案进行指导修改,并督促参训教师返校后进行实践。

三、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实施建议

1.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培训个体需求

在进行五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申报和实施后,发现五省的参训教师总体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个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年龄、教龄、职称、所在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参训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大部分参加工作时间都不足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教师参训工作的时间基本都超过了十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高级教师占大多数,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中学二级和中学一级占大多数;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全部是乡村一级的教师,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里面有部分来自于县城学校。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要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的再调研,以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培训个体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将参训教师吸引到培训中来,让尽可能多的参训教师都获得最大的收获。

2.全面保障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生活需求

后勤生活保障对于参训教师能不能全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部省份与中东部省份在生活、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引起项目团队的足够重视。在培训前,项目团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学员交流、咨询了解相关省份情况的人员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不同生活需求。比如,有两个省的参训教师到东部沿海城市参加培训存在时差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过程中适当调整每天的课程或活动时间,并帮助参训教师逐渐适应;沿海地区饮食方面偏好海鲜鱼类,口味偏清淡,中西部地区偏好面食,口味偏辣偏重,沿海地区雨季偏多,冬天阴冷没有暖气供应,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项目承担机构和项目团队在培训前广泛调研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尽力为参训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教育部对“国培计划”项目的质量进行了学员匿名测评,参训教师满意率最低的一般都是食宿条件这一项。2015年承担的五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了匿名测评,参训教师对我院提供的食宿条件非常满意率都超过了90%。

3.组建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

要真正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培训承担单位组建一支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既要有高校培训专家,又要有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形成“三人行”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参训教师。项目团队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指导让参训教师感受到项目团队成员除了是自己生活上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的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参训教师的理论导师,由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参训教师的实践导师。或者可以根据需要结合采用“主辅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理论导师,教研员或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他们共同作为主导师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辅导师,共同指导参训教师。

4.构建灵活多样的访名校跟岗实践模式

项目团队要设计好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的实践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我们比较不赞同直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将这些小组成员分散到若干个不同的学校,由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直接接管,参训教师直接跟着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因为初中化学学科每周的课程并不太多,加上一线名师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全程兼顾参训教师,也无法完全按照项目团队的实践方案落实,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达到访名校的目的。

第9篇

培训资源内容广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的课程资源。2011年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计划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个学科。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涵盖高等教育阶段的物理、心理学、金融、广告、管理传播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美学、电气信息类学等课程资源。其中,集中培训课程资源多达25种,在线培训课程也涵盖了19类,100种课程。当前,仅“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的学历和非学历数字课程资源就已有1万多门,共计10万多课时。国家示范性项目中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中西部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都开发和提供了相应的优质课程资源。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远程教师培训运用混合学习方式,即培训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体研讨(包括在线研讨)、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岗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根据广大教师需要,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整合和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注重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导学团队,进行远程培训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安徽省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实践的“骨干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在线学习与在岗实践相结合,远程培训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远程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初步形成,比如,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校本评价相结合、平时作业和阶段检测相结合、过程性学习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员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总结,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推进。

互动交流形式多样。远程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具有课程优化、资源优质、师资优秀、学习便捷、交流顺畅、信息灵通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参培教师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心得分享,彰显了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例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资源既有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展示,也有经验交流、教师论坛、教师博客、合作伙伴等。参培教师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家答疑研讨、小组学习研讨、专题在线研讨、QQ群研讨、班级沙龙研讨、作业互评互学等,方便了教师在远程培训中开展学习、交流、表达、分享等活动,也提供了便捷、多样、及时的教学指导和跟进式网络研修服务。

远程培训的基本现状

教师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教师那里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真正体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展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国际潮流。通过几年的实践,远程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优势。一是技术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因特网(interne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和继续教育的服务效能,为参培教师提供多种手段和途径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参培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便捷优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坚持为基础教育和课改服务的理念,注重问题驱动、案例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和研讨式交流,以网络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基本模式,综合视音频技术、实时与非实时互动技术,运用网络、电视、光盘、手机、电话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学习途径。这样,方便了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方便了与导学专家的请教交流,便捷了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远程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优势还表现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如河南师大探索总结了“LEPP”培训模式,即引领、体验、实践、平台。这样,教师理论讲授、学员研修交流、教师现场解答、专家指导点评、学员网站平台自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方便快捷、衔接紧密的培训形式。三是资源优势。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由于人多、量大、面广,高水平培训师资和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增加了教师培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远程培训通过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便于开展量大面广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四是共享优势。远程教师培训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可以通过规模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与时间成本。1000多万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如果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需要大笔的差旅、食宿及场地等费用投入,耗时又费力。据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初步估计,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多学习30%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节省40%-50%的费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是网络平台的服务支持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不时出现网络的拥堵和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参培教师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少数地方远程培训平台的学习监控和过程管理等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参与平台的学习缺少适时监督,研修计划和考核方案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久力。二是课程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一些地方开发的资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炼,影响教师的使用,不能实现共享。三是参培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远程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集中面授培训,具有分散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对远程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理念有待转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极少数农村教师有消极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是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问题。部分学校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到学校管理日程,因而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在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畅通、绩效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助力推进的基本策略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管理者和参训者都应转变观念,坚定信念,增强运用远程培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培训理念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首要选择。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行为,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远程培训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种能力,培养和树立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生活方式。

2.优化网络培训平台。教师远程培训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搭建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保证培训过程中的网络畅通和运行稳定,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网络。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受训教师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保证受训教师与导学教师之间的顺利交互及资源获取,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导学教师工作区和受训教师工作区进行专门的设计。近年来,教育部推进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形成由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成员高校、优秀网络培训平台和有关省级优秀远程培训机构组成的教师远程培训骨干力量,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规模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安徽省创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的门户网。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术研讨、作品展示、考核评价、在线通信和学情统计等功能,有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学习监督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自2006年网站开办以来,教师远程培训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覆盖全省16个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次,开设课程500多门,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促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

3.建设优质培训资源。培训资源建设的对象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课件、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等九类教育资源。目前,这一建设应该根据最新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参照新的课程标准,联系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加大资金投入,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建设一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容全面、实际适用的教师培训资源。课程资源建设应注意“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近几年,全球出现了免费共享网络课程资源的新趋势。在其推动下,教师教育的开放资源建设也相继开展。比如,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与各成员机构合作开发支持教师校本培训的开放教育资源,南非沙哈拉地区教师教育联盟正合作开发用于教师培训的多语种的开放教育资源,乌干达和赞比亚的小学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已率先尝试部分资源的使用。一些基于Wiki共同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创新实践更为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分享提供新的思路。WikiEducator项目是最典型的例子。该项目中,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依托网络社区协同共建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所需资源,并计划于2015年提供一套全球免费共享的教育课程。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可以发挥系统优势,整合中央电大和全国68所重点高校网络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联合44所省级电大协同办学,通过资源共享,服务教师培训。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网上半年来,已有几百万人次上网观看、学习。这充分显示这种模式的成功,也引领了各级大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模式的改革。

第10篇

关键词:培训模式;新课程;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41-02

一、把握教育脉搏创建多元培训模式

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使命的结束,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已成为新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探索的核心命题,基于实验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满足教师群体的多元需求,我们经过多方探索,构建出了内涵日趋丰富、体系渐近完备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一)全员岗位年度培训:让每位教师得到成长

自1998年,我们开始采取全员参与的集中辅导举措,经过几年运作,已经在全县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形成定势,年年参加集中辅导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当然年度全员集中辅导也是进修学校培训工作的重头戏,每年初通过调研,确定培训课题和内容后,选聘或培养主讲教师我们都极为慎重,为追求培训成效,我们不仅不惜重金聘请高校或省市级专家,而且还选送有执教能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在培训管理上充分发挥乡镇中心校作用,采取培训专干与组班教师双点名,中心校校长到场督导,严格考勤考核,不走过场,真正做到了集中辅导全员参与、素质提升名副其实。各中小学将教师的年度集中辅导工作纳入学校管理计划之中,为我们的集中辅导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新课程师资培训:多元组合贴近教师需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历次课程改革的局限,从课程理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所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和升华,关系着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我们知道,现在生源在变,课程在变,教材在变,高考在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校先后开展了面向全县教师的新课程通识培训、信息技术、师德修养及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技能等项目的培训。这些培训贴近教师需求,注重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收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

(三)骨干教师培训:拓展研修引领专业发展

骨干教师是农村学校里的专业引领者,教师中的榜样和领头雁,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提出了分类分科、拓展研修“的工作思路,开展了大规模培训骨干教师工作。同时联合教研室,共同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搞好集中培训后的跟踪实践,以”每人一堂课、相互听课、互动式评课“为主,并在教学一线收集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培训中心集中研讨,共同参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库,不能研究解决的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所在学校以多形式组织开展二级培训,帮助骨干教师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让骨干教师谈学习体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与分享,搭建平台让骨干教师展示自己,让骨干教师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其他教师,共同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四)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我们要求在职在岗的每位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的培训,只是对五十岁以上的女教师和五十五岁以上的男教师不作具体考核,其它教师的培训情况直接纳入每学期考核中。主要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线,结合教师的实际把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分成了几大模块。在培训方法上我们贯彻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到了尤为突出的位置。我们以演示课件的制作过程和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基础,展示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五)学校干部培训:循序递进提升领导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校长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加强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在职提高培训显得日益重要。在完成我县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提高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除选送相关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外,还将举办分期各类分管副校长、幼儿园副团长及各校所有中层干部培训班。大规模教育干部培训必将极大提高我县教育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催生一批能引领我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教育干部。

(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让学校班级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农村学校班主任急需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收集与分析案例、问题研究等形式进行研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换与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解决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班主任全员校本培训,举办了优秀班主任研修班,举行了班主任工作专家报告会。组织小学班主任参加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组织中学班主任参加福建省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班主任培训满足学校班主任的需求,让班主任切实找到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实施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让学校班级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二、淡化培训职能积极探索研培工作新途径

从当前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看,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辐射面将更加广泛,培训层次逐步提升,培训方式日益灵活,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主要的职能已经不是上课,而是研培工作的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淡化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职能,积极探索研培工作新途径,是教师进修学校的新选择。

(一)建立片、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扩大研培工作覆盖面

当今,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发展的总趋势是:重心下降、阵地前移、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最突出的是都很重视校本培训,并着力于探索、完善校本培训模式。按照“学校本位发展学说”和学校的功能,校本培训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方向。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片、乡、校三级研培网络,做到片片互动、乡乡互动、校校互动、人人互动,扩大教师参与研培活动范围,保证了研培部门及时准确地向教师传输课程改革动向及先进经验,也为教师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及困惑如实地反馈给研培部门提供了条件。

(二)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改传授模式为反思模式

我县有2/3多的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地区任教,推进新课程改革,这部分人的素质提高是关键。农村地区教师参训聘请专家难,集中培训往往存在工学矛盾大,经费投入大,学用脱节的困难。为使边远学校和非课程改革年级教师了解课程改革动态,教师进修学校要经常举办送教下乡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通过“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高。该活动包括展示研究课、评课和答疑等内容。研究课既要有研培部门提供的课,也有基层学校自己推出的课和活动小组提供的课,评课既有教研员点评,也有授课教师的自评和全体参与者的他评。在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就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向教研员质疑。送教下乡活动一改以往培训的旧模式,代之以“教师说课、讲课—与会人员分组评议—各组间讨论交流”的参与式,改变了以往单向说教传授模式,淡化研培人员的指导身份,采用了以研究为主,共同提高的反思模式。别开生面的教研培训一体化活动,在为广大教师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不再是活动的观摩者,这种特殊的受训形式,使他们改变了以往“来看看”的心态,而以“我是课程改革一分子”的身份,以“我来谈谈我的看法”的思想来参加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以“远程培训”为教师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兼容性、平等性,能生成培训的良好互动,能真正实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放境界。面对我县教师普遍面临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工学矛盾、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实际问题,我们努力为教师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2009年教育部“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项目和福建省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的实施让我们再次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和省远程教师培训平台,以校校通网络工程为手段,探索一种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继续教育新的网络体系和继续教育新模式。依托远程培训,将会让中小学教师采撷最丰富的信息、感受最前沿的理念,实现最广泛的交流,表达最自由的思想,展示最个性的风采,畅想最理想的教育。

(四)在研训工作机制中打造学习型研训员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注重培训者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素质精良、优势互补的新型培训者队伍。要按照少而精、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培训、教研活动,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专职教师的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体系,促进教师在基础教育系统内合理流动。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特级教师、各级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校本化和社会化合理搭配的培训者队伍,将成为我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助推器。

第11篇

适应时展要求,通过改革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虽然早已成为各级教育领导和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如何改革、怎么整合的问题值得好好探讨。几年前,各地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在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室、教仪电教站、电大分校(工作站)等机构中,选择了“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等整合方式。几年实践下来,呈现若干状态,大致归为三类:一是整合较好,二是整而未合,三是尚未整合。对“尚未整合”的状态,建议其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人员明确两点:一是整合势在必行,其理众所周知。二是整合遵从实际,不必求全,而求实用。实践证明,以“研培一体”为基调,研制机构整合方案,选择如前面所述的进修学校、教研室“二合一”方式,或者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三合一”方式的整合,是符合实际需要、容易获得成功的方案。“整而未合”的状态,即虽然机构和资源归“整”在一起,但是其人心和职能还没有融“合”在一起。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研判原因、找准对策。

从历史角度看,教研室、进修学校、教仪站在此前数十年中,早已经历了由“合”到“分”的变革,其中分开管理、独立履职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新时期面对由“分”到“合”的变革,从内在因素看影响融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熟人、新同事”共识不足;二是“新机构、老工作”缺少交集。整合进来的一些机构(部门)职能及人员职责之间缺少必要的交合,以致因“各行其是,不相往来”而“貌合神离”。避免和消除这类现象的基本思路有三:第一,对整合进机构的全员先从思想认识和目标上多引导,促其在“磨合”中产生共识,形成“志同”感;第二,从角色意识和行动上去唤醒,让大家在交流中产生“道合”感;第三,从职能、职责上多创设结合点,使其在“合作”中催生共识,形成“相辅相成”的认同,达到“水融”的状态。在双流县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双流研培中心)于2009年正式成立。通过在全县教育系统几次公开招聘,从原教研室、进修学校及中小学选招的“三路人马”按计划时间陆续到位(由2009年9月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以原教研室、进修学校职能为基础,搭建起“研培一体”的机构框架。为促进机构整合、工作推进、队伍提升,中心班子系统思考,共推出五大举措:一是2010年确立创建“四川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近期目标,并将这个目标分解到各部门,让大家明白达成这个目标对个人的意义和单位的价值,使目标转化成全员的共识与行动指向;二是2009年秋季起改“教研员”称“研培员”,让中心全体业务(专业)人员转变角色意识,明确新岗职责——即由过去的“只研”或“只培”,转变为现在的“既研又培”。

对“研”与“培”的关系,我们提出了“研究促进培训、培训提升研究”的理念,用以指导实践,并围绕转变意识、提高能力开展系列化“全员培训”;三是2010年秋季起推行学科教研、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简称教、培、研)“三位一体”的下校视导制度,让教、培、研三支主力军在工作中加强合作;四是2011年春季起改“学科教研活动”为菜单式“学科培训课程”,让“学科研培员”担当起本学段、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双重责任;五是2012年12月启动研培员下校蹲点项目,让研培员在依据岗位职责做好全县本学科“面”“线”工作的同时,深入学校一个“点”,系统开展“教、培、研”工作,以期从“点”上总结经验、取得成功、实现突破,用以指导“线”“面”,或者通过“点”的深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放到“线”“面”上去组织专题研究。

二、规范机构名称,彰显机构属性

当前,全国各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诸如“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等。这就导致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名称冗长,让人难念难记。为删繁就简,业内人士常简称为“教培中心”“研培中心”“研训中心”“资源中心”等等,这令广大的人民群众听不懂,也不知道是做什么工作的,就连很多与教育相关的人士一时也搞不清楚。

2.在一般人群心目中,“中心”是企业或者是带有企业性、商业味的机构,按现代的理解,把它用在事业性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上,虽然也讲得通,但不易说得明。再者,“中心”虽然时髦、现代,但是缺乏相应的传统,容易被局外人误认为“非主流”或者是民间机构。

3.上例各以“中心”注脚的教师培训机构,看起来多了现代味,实际上丢了“进修学校”“教研室”这些老招牌,甚至还可能失去许多好资源、好传统。因为过去的进修学校、教研室历经数十年的实践,其事业性、学校型、教育味已深入人心,不言而喻。而且过去的“进修学校”都是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报批的建制中等专业学校,所以,很多地区仍以“教师进修学校”为名进行机构整合。如重庆市在本世纪的前十年狠抓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他们以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基础,整合教研科研、教仪电教等相关机构的资源与职能,并按照“建设达标学校——创建示范学校——创建进修学院——建成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基地”的目标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出色效果。有的地区即便是给出了整合机构的新名称,也仍然保留了“教师进修学校”这个来之不易的老招牌。如唐山市2004年的文件要求:“鉴于各县(市、区)现有的教师进修学校,是八十年代初经市政府批准、省政府备案的中等专业学校,新机构仍保留“XX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名称。

该市于2011年又以教育、编办、人社、财政四家联合发文,再次肯定了这个要求。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教育部或各省市应该发文,规范、统一全国或本省市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名称,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彰显机构的属性。若能如此,笔者认为以统称“XX县(区)教师研修学校”为佳,以彰显新时期教师培训机构的事业性、学校型及其服务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内涵提升的研究、培训、指导、服务功能,并以“研修”涵盖之。在这里“研修”的基本内涵是:“教研、科研、进修、修炼”,“研”与“修”的关系是:“研促进修、修提升研、研修一体、相得益彰”。它明确了这里是教师从事“学科教研、教育科研和专业进修、修炼德能”的专业学校。“教师研修学校”既能继承“进修学校”与“教研室”的传统文化,又可融入基础教育的现念,条件成熟的,还可以升格为“教师研修学院”。

三、明确基本职能,统筹推进工作

伴随着机构整合、名称规范,同时还应明确职能、推进工作。从过去的实践、今天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看,新时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学科教研、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质量监测、咨询服务”。关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定位与发展策略,重庆市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以下思路:

1.功能定位“五个中心”“三个基地”。

五个中心:区域性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料中心,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中心。三个基地: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应用型基础教育科研基地,地方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工作定位:研究、指导、培训、服务;参谋、智囊、助手。

3.发展策略:师德为灵魂、整合为基础、科研为龙头、能力为中心、培训为主线。

第12篇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创业教育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培养出的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积极性不高。我国高职目前大都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却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创业意识不够强烈,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1.2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目前,目前我国高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主要由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构成,以就业工作指导教师为主。这些授课教师大多书本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无法体会和传递出创业精神和创业风险,他们在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时,更多的是纯理论知识,关于实践经验的讲述却很少。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是特别注重实践和实务的,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把握创新创业的精髓和实质。用这样的师资队伍来讲授创业课程,对学生不具有说服力的。这一点直接导致创业课程效果不理想。而已经意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问题的一些高职在教师选拔、培养、合作上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形成机制。

1.3教学形式简单单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对比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会发现我国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上。对于创业创新这种注重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来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通过调查发现,有87%的学生觉得上完创业课程后,觉得创业是件简单的事情,其中包括立志创业型学生。有9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创业教学课堂上没有得到太多深刻的体会。因此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然。

2.对策分析

2.1学校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对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在政府层面仍然处于精神鼓励状态。学校自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缺乏切实具体的领导。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工作,学校领导管理层应加强归口管理,突出服务,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议高职院校组建"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

2.2要深入开展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创业教育主要是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且效果并不显著。 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还远远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许多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仅仅停留在通过 "培训"让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运作规程,通过"引导"帮助学生选择好投资项目,或者通过"扶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帮助解决贷款等资金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将企业办起来。其实,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因此,首先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形成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创业实践。

加强教学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鼓励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在政策、体制、机制、经费等方面应予明确。积极总结教学方法,突出方法教育和体验性教育,关键是在教学中坚持学、思、知、行的结合。针对性的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

2.3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复杂学科,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讲授技巧和职业实践指导能力。这种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都很过硬的师资。创业教育离不开一支优秀专业的教师队伍,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现状,要在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抓紧对专任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有意识的拓展师资队伍,打造专兼职多元师资结构,有计划的安排相互学习和外出专业培训,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通道,逐步提升创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创业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充分调动各类师资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

2.3.1建立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选聘渠道。高校应该着力打造以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专职教师应该纳入学校创业教育专门机构统一管理,主要负责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并兼具一定行政职能。兼职教师主要由本土企业家、创业校友、政府人员及各系热心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等专门人员组成,负责对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政策咨询、行业技术等创业实操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尤其注重吸纳、培养系部热心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

2.3.2要建立创业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培养渠道,形成"自培+外培"长效机制。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单一学科的年轻教师担任,缺少跨学科和综合型教师。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学习型创业教育教研室,鼓励相互学习,跨学科进修深造,启发内在学习动力,符合创业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规律。

推进创业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另一途径是健全创业师资培养机制。创业教育师资应该从创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的培训,或参与经验交流会、SYB、KAB等创业模拟实践训练等活动,激发教师潜能,进一步完善教师知识体系,让教师掌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其意义,掌握培养创业能力的方法。此外,以创业园为依托,打造创业师资指导的实践平台,增强创业师资的自培能力。加大校企之间的交流,鼓励创业教育师资到企业顶岗,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力争外培内养一批创业型学者。

2.4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监测手段。评价机制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建议,针对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质量问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实施定期评估。评价体系应该主要包括创业教育政策体系评价、保障体系评价、教学体系评价以及创业教育实效评价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