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鲁宾逊

现代鲁宾逊

时间:2023-05-30 10:2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鲁宾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鲁宾逊

第1篇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鲁宾逊漂流记》是一本闻名于世的现代主义启蒙小说。它讲述了鲁宾逊在荒岛上生存了二十八年中遇到并克服了种种困难。

在反复品读这本小说之后,鲁宾逊的荒岛人生让我惊叹不已。他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和那坦然面对孤独、寂寞、饥饿、寒冷甚至死亡的平常心让我不得不佩服得无体投地。

船沉人危,而鲁宾逊却成了唯一的生还者。当他想到世间的温暖亲情与自己如今的处境时,他感到了恐惧。几度绝望后,他觉醒了,他下决心要在孤岛上生存。读到这,我不禁为他那种虽身处困境,却不放弃生存的精神赞不绝口。

有一天,在这荒无人迹的孤岛上来了六个食人部落的野人和他们的俘虏。鲁宾逊为了打破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决定救下那个俘虏。于是他带上枪,趁野人们打盹时慢慢靠近俘虏,帮他解开绳子。不料那附录兴奋地大叫起来,叫醒了野人。鲁宾逊用枪大死了两个,又用陷阱解决了剩下四个。读到这儿,我不禁为鲁宾逊的机智勇敢而拍手称绝……

细细品读了书中其它扣人心弦的故事后,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坐在灯下沉思,这时才知道,那种感觉叫做惭愧。一个人,要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存,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但鲁宾逊做到了,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而我呢?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遇到一点点坎坷就失落,怎能和文中的主人公相体并论呢?

鲁宾逊创造奇迹,全是因为他的毅力。不光他,只要拥有顽强的毅力的人,都成功了。比如用自己听不见的声音震撼世界的海伦.凯勒;比如天生就有唇齿缺陷,却成为希腊杰出政治家的狄摩西尼;比如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丑的人却成为著名演员的奎因;比如胸部以下完全没有知觉却成为著名翻译家的张海迪……

他们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莎士比亚的“什么都不比厄运更能磨炼人的德行”与巴尔扎克”的“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将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第2篇

一个叫鲁宾逊的英国人乘船出海,船只失事被迫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孤身一人生活了28年并和野人星期五生活了5年。

在我眼里鲁宾逊是一个智慧的人。他经历了两次大灾难,一次是疟疾,另一次是地震。当他得了疟疾,他想到了用巴西的烟叶。地震时他非常镇定,他先用石头堵住门又用木头把帐篷支牢。

我觉得出海很有意思,因为出海可以探宝、冒险让人觉得很刺激,要是遇到一个孤岛,就可以当这个岛的国王。出海还可以远离现代生活,没有污染、没有烦恼。

我要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希望大家去读。

第3篇

关键词:高师英语 课堂教学 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15-02

高师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能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本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对于一个成功的课堂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在所讲授的高师英语精读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探索,谈谈如何优化高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 课前小组活动吸引学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刚开始的十分钟是整节课能否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也是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欲望的关键。教师抓住课前导入吸引学生,目的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吸引到课内。此时,教师可采用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讲故事,自由讨论,表演对话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但应遵循如下原则:适度引入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延伸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找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契合点。但是在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让学生发挥自主积极性的度,如果学生过于自主,而教师不给予必要的知识输入和方法指导,那么,学生在小组发言时,往往也只能提供个人浅薄的观点,或在阐述见解时,出现辞不达意、缺乏新意、思维混乱等令人尴尬和丧失信心的现象。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首先考虑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其次应根据学生情况和活动的内容推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2 课中情境表演引导学生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然是学生参与型教学。学生只有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才能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实践训练其交际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本身,还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总结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教师可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把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转变为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探索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带领下,在不断地猜测怀疑、否定、肯定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在课中以情境表演引导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思维转变也具有很大的本作用,英语情境性教学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呢?笔者认为,分角色表演是最直观且最真实的情境模仿。但在运用分角色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2.1注重角色的适当分配

课堂上开展情境英语教学,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比较新颖的角色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活跃。

2.2适时鼓励学生

在开展英语情境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把规则和要求向学生介绍清楚。另外,教师在学生表演时应及时鼓励他们,不应过分注重其语言形式的对错,这样学生才能在表演过程中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开口说话,提高其英语听说的能力。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尽管不是很好,但他们至少也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加强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一定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要让他们大胆的说出所掌握的词汇。实践证明,适当地鼓励学生,给予他们信心,他们才能更从容自如地进行英语交流。

2.3合理安排情境活动

学生都是普遍比较好动的,在课堂上能随便讲话也是他们最喜欢的,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授的内容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项目,适时安排有针对性的情境,能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与训练过程中过于疲劳,教师如果在同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情境活动,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另外,情境还应从听力入手,逐步扩展到说读写,这样使各项语言技能在表演中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总之,教师在设计每个情境活动时,应尽可能做到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精神。表演结束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鼓励性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表演活动在课堂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2.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以往,我们常常被过去“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所支配和影响。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让学生没了主见,没有了个性,更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只是被动接受。因此。我们要常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英语的交际能力。

在给2010级3班上英语阅读课时,笔者用了与平时不一样的方法――猜故事结尾的方法。同学们的创造潜力,在此时被发掘出来。笔者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把精心挑选的故事分发到每组,这堂课的任务就是,先由小组讨论笔者给他们故事的前半部分,然后根据对前半部分的理解,猜测出故事的结尾。最后用英语写下结尾。并由每小组选择代表到讲台上,陈述本组的观点,当笔者把任务布置给大家的时候,同学们呆住了,但又很快投入讨论中。故事的题目是(鲁宾逊漂流记)。故事的大意是:鲁宾逊在一场大风暴后,所乘轮船沉没,他侥幸逃生,漂流到一孤岛,在孤岛上生活多年后,无意中救了一野人,取名星期五。后来,他们成为了朋友,在岛上又生活了几年。30多年后,终于驶来一艘英国的轮船。船长答应带鲁宾逊回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鲁宾逊回家后的遭遇。

讨论结尾方案一(形式:讲述式)鲁宾逊安全回到家,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快快乐乐过了一辈子。评述:第一组同学的想法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3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难道一切都没任何变化吗?

讨论结尾方案二(形式:表演法)此组选出一个故事叙述者,其他人,一个演鲁宾逊,一个演他的妻子,两个演他的儿女,最后一个演警察。当鲁宾逊回到英国,周围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他已经无法找到自己的家,最后他在警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可是他的妻子和孩子看着他落魄的样子。很厌恶地把他赶出了家门。他再次沦落成流浪汉。

讨论结尾方案三(形式:幻想演绎法)和外界隔离了三十多年的鲁宾逊终于回到了现代社会,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他并不急于找寻他的家人,而是由于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而闹了不少笑话。他看到电视里有人拿枪指着他,他以为那是真的。掏出自制的手枪把电视打冒了烟,看到马路上飞驰的汽车,他吓坏了,以为那是“铁马”。最终,由于他的无知,连连闯祸。他最后被关进了监狱。

3 课后悬念任务激励学生

成功的课堂结尾既是对本课内容的必要总结和补充,又是对课堂内容进行扩展的必要步骤,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任务。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来结束课程:第一,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谓教育:一是要教书,二是要育人。教师在学校必须同时担任起这两方面的责任。因此,教师可以经常收集和整理与课文话题相关的名人轶事,格言谚语,哲理故事等,用它们来激烈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课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同时,教师在结束课程时要自然,并控制好时间。第二,巧妙设置悬念 教师在结束课程之前可用问题的形式提示本学生下节课即将讲授的内容,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预习新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设置的悬念必须要与学生当堂课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第二,教师在第二节课开始时应及时解决上节课的遗留问题;第三,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把握时机。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授高师英语课时,恰当地抓住以上三个关键的上课环节,就能更充分地达到高师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好英语语言,更本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若想轻松驾驭课堂,加大课堂知识输入量,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努力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蒋文.新课程下加强英语口语教学有效性的课堂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1.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4篇

    摘要:本文从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伊本?图斐利的《哈义?本?叶格赞》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揭示伊本?图斐利的政治哲学思想,引起人们对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关注,这对当前我们重新审视与勘察现代阿拉伯政治哲学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关 键 词:伊本?图斐利;哈义?本?叶格赞;政治哲学;伊斯兰思想;思想史

    《哈义?本?叶格赞》是阿拉伯哲学家伊本?图斐利的着作。根据其生前记载,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宫廷中度过的。他着书数卷,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该着作,“其原因可能要归于他崇尚的思想。过去的年代里,持门户之见,暴虐迫害的群小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扼杀阿拉伯思想中追求光明,提倡科学研究和解放桎梏的一切精神产品(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尤甚)。伊本?图斐利的思想必属被消灭之列。因此我们仅耳闻许多早期阿拉伯优秀进步着作的书目,却无缘目睹。” [1]2图斐利的着作也许就是遭到了这样的厄运。

    图斐利生活在宫廷的政治旋涡之中,根据他的政治经验,他已经洞察到政治的有限性,并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活动来超越和克服政治的有限性,《哈义?本?叶格赞》这部着作恰恰表现了这一点。他在《哈义?本?叶格赞》中以隐微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他的最高成就是什么?——哲学。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18世纪另一部着作——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它倒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展现了现代人如何征服自然的图景。《哈义?本?叶格赞》的创作早于《鲁宾逊漂流记》。有专家认为,笛福在创作《鲁宾逊漂流记》时,曾受《哈义?本?叶格赞》的启发。[2]391若如此,那么笛福的着作仅仅是对《哈义?本?叶格赞》着作的摹仿,这种摹仿是以启蒙式的主体性原则颠覆了古典的自然理性原则。这同时也是一次大的哲学反叛行动,即科学对古典哲学、现代对古代的反叛行动。这次行动提出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即古典哲学在面对现代科学生活世界时如何生存。科学对古典哲学的挑战,使古典哲学面临合法性与正当性危机。于是,当我们再回到《哈义?本?叶格赞》的文本,对其进行解读时会发现,尽管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是对《哈义?本?叶格赞》的形式摹仿,但从前者对后者的思想观念或者精神实质的颠覆来看,恰恰表明了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之争。

    一

    图斐利在《哈义?本?叶格赞》开篇为叶格赞的出身设立了谜局,没有直接说叶格赞是由谁所生,“赤道线有一个印度岛屿,那里的人是自生的,既不要父亲,也不要母亲。”[1]29这为“先知穆罕默德提到过真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1]36的话题做了铺垫。于是,就有人以此为依据,认定叶格赞就是那样出生的,这就形成对叶格赞出生的第一种说法。接下来图斐利笔锋一转,使用古典政治哲学家柏拉图惯用的讲故事的修辞手法,开始叙述叶格赞出生的第二种说法。一个大岛国的国王的妹妹与国王的亲戚两人相爱,却遭到国王的干涉而不能结婚,于是,两人按照当时惯例偷偷成亲,不久产下男婴,后来怕被别人发觉此事,他们就把孩子放在钉好的木箱,放进大海,海浪把木箱推向一个荒岛,箱子开裂,一只母羚羊发现了箱子内的婴儿,把他抚养长大。这形成了叶格赞出生的第二种说法。这两种说法构成了叶格赞的诞生论:第一种即叶格赞无父无母,诞生于自然,这种说法是依据自然法则的,这恰恰说明“自然是万祖之祖,万母之母”[3]92,图斐利阐明自然,是想阐明哲学的出现。沿着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路径,“哲学由对祖传之物的诉求转向了对于某种比之祖传的更加古老的事物的诉求。……自然比之任何传统都更古久,因而它比任何传统都令人心生敬意。” [3]92因而哲学在根除权威之后,自然就是标准,自然意味着正确和正当的。第二种为约定说,认为依据约定法则,约定、祖传、权威是正当的,与此相反的是不合法的。因此,对万物最初事物(自然)追求的哲学,在政教合一的生活世界里的处境十分艰难。如果我们把叶格赞看成是哲学的意象,他的诞生就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同时政治与宗教却又成就了他,使他的哲学生活成为可能。如果没有政治与宗教的冲突,就不可能有叶格赞被放进钉好的木箱,放入大海,让海浪把木箱推向岛屿的情况,也不可能让叶格赞“从一种时代进入新的境况,最后达到‘完人’的境界”[1]34。图斐利之所以提到“完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阿拉伯政治哲学家法拉比的政治哲学观点。法拉比“取消了在德性城邦实施公开统治的哲学王,取而代之的是哲学家的一种隐秘的王者身份。这个哲学家,正是因其是一个‘探究者’,才成为一个‘完满之人’。他的私人身份乃是一个不完满社会的成员,对这个社会,他尝试着在可能的范围内加以人性化”[4]207。法拉比通过变通的修辞方式,为他同时代与以后的阿拉伯哲学家从事哲学活动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图斐利的完人恰恰是对法拉比“完满之人”的另一种政治哲学理念的表达。

    政治哲学之所以在伊斯兰世界能够扎根,除了法拉比对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修正之外,也有其生存的肥沃的土壤资源。如果我们考量伊斯兰教的启示就会发现,首先伊斯兰教所关注的不是一个信条,也不是一条教义,而是一种社会秩序,使《古兰经》构成终极政治社会秩序的解释依据。然而,终极秩序的建立者则是先知立法者,它不仅是最高秩序的政治家,而是最高秩序的哲学家,这样,先知立法者被构想成为哲学王。哲学王不仅是亚里士多德统绪中的主题,而且是柏拉图政治学的主题。而“先知学因此是一种地道的政治哲学,且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与此同时,正是得益于其先知学的视野,这些伊斯兰哲学家才能回头并看穿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其实就是先知学(Prophetology)”[5]248。当然,我们深知,伊斯兰语境中的先知哲学王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图斐利为何对叶格赞的出生要做两种处理。

    如果说哲学活动在古希腊雅典是一种公开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哲学就是政治哲学,那么,哲学在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就是一种隐秘的私人活动,这使图斐利在处理哲学与宗教政治生活的关系时并未采取古希腊方式,而是以一种温和而保守的方式来解决。在古希腊的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中,哲人苏格拉底站在自然说立场上反驳普罗泰戈那等智者学派的约定说,从而为哲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进行辩护。这个棘手的问题在图斐利这里就转化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他既不能用哲学驳斥宗教,也不能用宗教驳斥哲学,因为在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看来,哲学与宗教谁也无法驳倒对方。图斐利深知这一点,为了能够继续维持伊斯兰教带给阿拉伯人的社会秩序,又能在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况下,使人们通过智性活动获得更大幸福。他于是就提出双重真理观,“这是西部阿拉伯世界调合宗教和哲学倾向之端倪。” [6]373当图斐利在描写叶格赞一出生就被装入木箱,让海浪送到一个岛屿时,就已经暗示哲学应该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自由活动,而不应该变成“实践哲学”,哲学家也不该是革命的实践者和急先锋。因为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它具有“癫狂性”,它是一种用真理取代意见的知性活动。同时,任何政治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道德与宗教信念,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所制定的法律的维系,如果这些意见和信念被哲学所颠覆,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甚至社会的崩溃。身处政治活动中心的图斐利对此颇为熟知,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哲学家,他能够比任何人更深刻地体验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激烈冲突。在伊斯兰世界,“哲学的合法性没有得到承认”,必须采用显白的教诲,它就像一层铠甲,哲学穿着铠甲出场既不伤害别人,也保存了自己,这是一种政治的考虑。图斐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给《哈义?本?叶格赞》穿上铠甲,使这部着作广泛流传,并被译成德、法、英、俄等多国语言。可以说,这部着作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媲美的政治哲学作品。

    二

    《哈义?本?叶格赞》作为政治哲学文本,主要由九部分构成,其中有六节阐释自然生存的观点,这足以表明图斐利是倾向于自然论的,他将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揉进了他的自然生存论,认为特殊的发酵大泥团在领有了精气或元气,就会生出新生儿,而这元气“源源不断地、大量地从至高的真主那里溢流而出”[1]35。图斐利用伊斯兰教的真主取代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即万物从能动的真主那里溢出来。从表层上看,他的这种对万物和人的生成的解释是符合伊斯兰教义的,“真主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当然,他的这种解释也是基于如下忧虑:“如今随着人的这个形象的强化,余者将日趋消失。人独树一帜,以它荣誉的光华烧尽前进道路上的企及者。”[1]36图斐利以显白的教诲教导人们,要坚信和遵奉伊斯兰教,否则这种政治社会秩序将会土崩瓦解,哲学将会随之而消失。他的忧虑潜在地隐含着对当时因教派之争所引起政治混乱的一种批判,正是由于那些所谓的教义学家(即政治家)才使政治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中,而政治哲学家则是“清明与温良”的,因为他知道如何教导人们,知道运用什么样的教诲,知道自己生存的根基是生活世界。政治社会是生活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哲学的任务不是要颠覆政治社会,而是通过隐微的教诲来教导潜在的哲学家和立法者,依靠“机遇”成为真正的立法者和统治者,从而建立良好的政体,使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图斐利以隐微的方式给少数哲学家提供了一种古希腊目的论宇宙观,这是一种智性思维的结果。在图斐利看来,哲学家通过智性思维活动同样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上帝(安拉)在图斐利的哲学语境之中类似柏拉图的上帝,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上帝,这显然不能与《古兰经》中的真主相提并论。

    在《哈义?本?叶格赞》中,图斐利以精妙的语言阐释叶格赞这个新的生命如何在新环境中生存。他写道:哈义?本?叶格赞依靠对外在世界的感觉、观察、学习,不仅使自己生存下来,而且学会了思考和保存自己的方式,如在羚羊生病时,他就开始思索与寻找羚羊生病的原因,是器官?是血块?都不是。于是,他模糊意识到是一种在身体中又不是在身体中的那个东西。又如对火的认识与思考,使他的模糊意识明晰化,火意象性地表明人的理性觉醒。在图斐利看来,当人的理性觉醒时,人会对宇宙、生命等现象及世界统一性做深入地思考。如叶格赞对感性世界的思考,当他与自然相处时,就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了经验性的分类。他既看到了事物的变化运动与静止,又看到事物的统一与多样,并根据这些现象,追寻发生者的缘由,当他认为“找不到一种不育新,不依赖的行为发生者的物体”[1]74 时,叶格赞就转向天体,最后他洞察到“整个天体中的星星轨道包括其中的一切物体都是个整体,彼此相联浑然一体”。[1]78那么整个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世界在时间中产生,是从无到有,那结论必然是:若没有一个动力因的作用,世界决不可能自发的产生。”[1]80那么这个动力因是什么?是原动力,是独立于物体之外并脱离他们的力量,它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它是没有时间性的。《古兰经》 指出:“当他造化任何事物的时候,他只是说声:‘有’,它就有了。”哈义?本?叶格赞认为这一切都是来自无限完美、超完美的

第5篇

现代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的确,读书,就要读好书。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老师,丰富我们的知识,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读好书,让好书伴我们成长。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愿大家都来与好书作伴,把好书当做我们人生旅途上的好朋友:文学的、艺术的、知识的、科技的、思想的、生活的……只有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我们知识渊博;只有与好书作伴,思想才不贫穷、不孤独,身心才能得到陶冶,品德才能更加高尚。

回忆一下,我已经读了不少好书,如《格林童话》、《365夜故事》、《伊索寓言》、《雷锋的故事》、《优秀作文》、《阅读理解》、《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三国演义》、《谁动了我的奶酪》等,每一本好书都使我受益匪浅,更使我深刻地理解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科学与创新、勇敢与坚强、伟大与高尚……读这些好书都像是在享受精神的大餐,更像津津有味地品尝精神的食粮。

读好书成才,读坏书毁才。一本好书会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本坏书会让你思想受到腐蚀,甚至步入深渊。读好书使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基础,读好书是你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好书是你走向成功大道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坏书我们要弃而远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做一个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

河南西峡县城区二小四年级 范洋榴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6篇

购书狂

也许受爸爸爱看书的影响,我这个“小书虫”有先天爱看书的遗传,每年大部分压岁钱都被我用来买书了,这不,大年初四,我已准备选购新学期的教铺资料了。

我来到南京新街口书城,店里红红的中国结和大灯笼衬托出浓浓的“年味”。 书城内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为读者准备的座位已座无虚席,找不到位置的我只好站在书架前看书。一些“小书虫”干脆就席地而坐,地面虽然很冷,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看书的热情。

听旁边的工作人员说,今年春节每天来书城的人都很多,早晨书城还没开门,就有不少孩子等着进场了,不少像我这样的“小书虫”在书城一呆就是半天。等我精心挑选了几本自己喜欢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鲁宾逊漂流记》,结账的队伍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我惊喜地发现其中不少孩子是爸妈陪同来购书的,手里拿的是沉甸甸的新书。

新春的“年味”里融入了书城暖暖情调的书香味!

出游乐

大年初五,我和老爸、老妈一起出游,首选景点——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六朝烟雨------旧时的秦淮曾让那些文人墨客留念不已。

在石头城公园外秦淮河游船码头上,已经是人山人海,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码头上停靠8艘张灯结彩的画舫,聚光灯巨大的光束游移在水面上、游船上、岸上、灯影桨上一片辉煌。我迫不及待地用数码相机摄下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处处是景、移步换景,最后连自己也融入了这个美丽的画卷中。

忘不了秦淮河上的万盏荷花灯竞艳的美妙夜景,忘不了精美的仿古“秦淮画舫”集体亮相的美丽瞬间,忘不了大人们喜笑颜开、小孩们欢欣鼓舞的激动场面-------

“嘭、嘭、嘭”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更是增加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

第7篇

在电影剧作的课堂上,授课教师经常需要启发学生寻找、建立自己的电影剧作观念;其中就有一个内容,电影剧作会不会暴露作者自身的隐私和秘密?这是许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如果说电影是一次偷窥,那么观众在电影院里就是一次合理合法安全地偷窥他人生活;人类是惧怕孤独的群体动物,不适合于个体生存,对他人生活状态的关注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人类总是将他人的生活状态和自己进行对比,以此来判定自己的生活是否正常,从而获得安全或不安全的心理体验。但是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偷窥他人,则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这个举动的本身会直接威胁到现实生活中偷窥者和被偷窥者的安全。但是在电影中偷窥他人的生活则是不会有任何危险的。于是,观众热衷于在一个宽大的黑房间里集体偷窥银幕上人的生活。然而。观众花费不菲的票价进到电影院里,电影的作者就是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展现给观众,观众是不会满足的。所以,作为一名电影作者,自从踏入这行的门槛开始,他(她)的一切生活态度和思考都将在银幕上流露无遗。所以在电影剧作的学习中,与其说被动地表现作者自身的情感,还不如主动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向电影展示自身的情感经历和心理体验。

和任何艺术学习一样,电影剧作的学习首要的也是需要启发学生的情感天性。有表演艺术家回忆自身踏入表演艺术大门的经历时,曾经说到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启蒙老师举手投足亲身亲为带领他们进行解放天性练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放下思想包袱投身到艺术情感的心理体验上来。电影剧作教学也是一样,授课教师不应该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或者从理论到技巧、或者从技巧到理论,而是应该身先士卒,解剖自我情感,启蒙学生情感天性,才能使学生能够饱含激情投身于艺术学习和心理体验中去。因此,授课教师最好的情感教育和启蒙方法,莫过于拿自己开刀,拿自身说事,拿自己的情感秘密和隐私展示给学生,这并非是一种自恋或者自我陶醉,相反是一种艺术教育师德的奉献精神。

任何一门艺术的主体都是以人为核心的,电影也不例外,人是电影的核心,电影是人学,任何人类的活动都是电影剧作研究和表现的范畴。那么,在电影剧作学习中,研究人的活动最好的案例就是自己,最好的人物分析就是自我分析,最好的人物情感研究,就是自身情感经历的回顾。

在人类活动中,情感作为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标识,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繁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条件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存困境由险恶的外部世界自然环境的威胁,逐步转变为波涛暗涌危机四伏的内部世界的内心困境,而情感则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动力。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威胁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那什么是情感?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类对事物的心理态度呈现与体验及相应的动作反应。当外部的客观事物或者内心虚幻的主观想象情境符合人类自身的需要和意愿的时候,心理就能呼唤起积极的、肯定的、愉悦的情感呈现和体验:相反,则引起消极的、否定的、痛苦的情感呈现和体验。甚至心理学家达菲认为:情感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

和情感相关联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呈现、动作表现和心理体验三个阶段,其中心理呈现和动作表现被称为情感流露。心理呈现主要表现的是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的每种层次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呈现过程。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内部心理所呈现的情感和外部世界所呈现的事物产生对码;比如,如果快乐、喜悦的心理呈现,和明快鲜艳的颜色、温暖的温度和甜蜜蜜的味觉相对应,悲伤、痛苦的心理呈现,和暗调的颜色、冰冷的温度及苦涩的味觉相对应的话,外部世界的某种事物就会成为情感在内心呈现的隐喻符号。任何一种动物与生俱来就有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而人类能够超过其他动物将简单的肢体、语调表情转化为借助与外部世界交流所产生的动作表现,而动作表现最终会与前面的隐喻符号相吻合。人类不同于动物表现情感的动作表现主要呈现在对情感的抑制和隐含上。动物情感可以理解为一种简单的生理反应在心理的呈现,而人类情感还有和社会发展形态同步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这就要求人类具备克制、抑制自身欲望在心理的呈现,强制引导社会推崇的高尚动作表现(也是一种隐喻符号)来对应自身的愉悦心理呈现。同时,因为情感的隐秘性,人类并不能完全清楚自身的情感属性,也导致外部动作表现的模糊性,而这些正是艺术创作表现的核心内容。

心理体验是和情感相关联的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属于一种认知的情感活动,心理体验之前的情感活动被称为是情感流露,而心理体验则是用外部隐喻符号来唤起自身的对码的情感反应,这种由生理到心理的唤醒动作,会增强情感的主观体验。例如,张元导演在拍摄电影《看上去很美》的时候,扮演方枪枪的小演员经常无法完成导演所要求的悲伤情感,在拍片前,扮演幼儿园院长的女演员大声训斥扮演方枪枪的小演员,声称他再演不好就换人,而且换人了之后,家长也不会再领他回去,随着女演员的训斥声,扮演方枪枪的小演员脸部一下子就悲苦起来,眼泪不知不觉冒了出来,副导演喊开机,一条拍过完成!类似再三体验过后,一旦演到悲伤的情感时候,扮演方枪枪的小演员反而主动和副导演说:你能不能不再吓唬我两个月不能回家呀!这样我就能哭出来了!果真,在外部的隐喻符号唤醒下,人物的内部情感得到了调动。这是因为,伴随情感发生的由生理到心理的唤醒几乎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所以成为心理体验的一个相对客观的毅志力,也是电影创作者必须学会的艺术创作手段。

心理体验是人类情感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自身解决内心困境的主要手段,更是电影艺术表现的核心内容,电影剧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

由于情感的隐性特征,导致情感的朦胧感和神秘感始终伴随着电影剧作学习和电影创作,如何进行电影剧作教学中的情感启蒙(教育),必然是电影剧作教育者绞尽心机、苦心孤诣去精心设计的研究课题。

然而由于电影剧作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长期受到人们忽视,确切地说一方面存在对剧作中的情感价值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存在对电影创作学习的目的认识不够。

前者是中国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故事(剧情)的渴望与热情。那个时代,如果出现一部新的电影,人们都要争先恐后前去观看,以至于前面观看过的人们对未看过的人们有强烈的倾诉电影故事(剧情)的欲望,而未看过的人们则坚决拒绝倾听,原因是他们要自己去看。斗转星移,时代变迁,社会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现在的电影制作,从建组开机开始,电影故事(剧情)已经成为各媒体追逐的对象,甚至演员、剧照全部出现在网络上,但是人们在知道了电影故事(剧情)之后,还是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为什么?因为三十年前人们看电影为了看电影故事(剧情),而三十年之后,人们看电影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已经知晓了电影故事(剧情),而还要去看电影则是为了看电影中的情感传递或者看怎么诠释情感。剧作课堂经常的一个例子是四川的一名女性观众看了70多遍《廊桥遗梦》,她是在看故事么?在美国电视剧《迷失》风靡全球、网络热播的时候,中国都市的白领们也纷纷爱上了这个当代鲁宾逊的故事;《迷失》虽然延用了鲁宾逊的故事,但是他并不像汤姆・汉克斯演绎的《荒岛余生》,将鲁宾逊在荒岛漂流的故事延展到回归现代社会后所产生的失落感;而是将鲁宾逊漂流记的灾难类型和好莱坞电影中的怪兽类型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类似于人类内心的封闭的空间――荒岛,然后将每个人物的闪回来打破空间,营造出现代都市中人的内心困境,从而利用荒岛上的怪兽暗示人类的心魔,从而演绎了现代都市人迷失自我的内心困境。非常有趣的是,有一名白领朋友,他说他们家的保姆阿姨也非常爱看《迷失》,只不过他们感兴趣的点不同,白领朋友不喜欢看《迷失》在荒岛上解决生活问题的现实时空,每次都是焦急盼望赶紧出现闪回,他关注人物内心的困境以及情结钥匙;然而家里的保姆阿姨则不同,她喜欢看的正好相反,每到人物内心闪回,她都急切盼望快些过去,她热衷于看荒岛上的人们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当这位白领朋友对我讲出他们的《迷失》观看情结的时候,等于完成了一个剧作技巧,那就是在一个空间呈现出了两个时代的人物。白领朋友可以说是现代都市电影观众的代表,他们已经摆脱了温饱的问题,转而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因此他所关注的电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外部故事(冲突叙事),开始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内部情感宣泄;而他家的保姆阿姨还处于解决温饱阶段,关注于和自身命运相仿的人们如何解决外部冲突而解决生存的困境。这两个时代的人分别代表着信息时代和农耕时代。中国电影的叙事可以说还停留在将一个外部故事讲清楚的阶段,这与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观念问题,现代电影剧作的重心早已经由叙事转为叙情上。换句话说,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所提到的,电影的主题是人物+动作;那是传统电影中的故事概念,现代电影剧作中,故事就是人类臆想的情感动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对电影剧作中的情感价值不清晰。

后者是在电影创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电影学院的剧作课堂上,每学期的开始,都会讲到电影是什么?剧作是什么?剧作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什么?然而许多学生都流露出一种老生常谈的神态,似乎在说,老师,赶紧讲具体技巧吧!于是,观念的教学和情感的教学一再压缩,尽快进入到剧作技巧阶段,在剧作技巧阶段的学习时,学生们认真而兴奋,似乎这才是在电影学院学到的真本领。2007年6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一行数人前来电影学院交流,他们认真考察了电影学院教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电影学院是技术院校。我很好奇,问对方,那美国的艺术院校是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对方再三强调艺术教育是观念教育,技术不重要。8月我们一行十三人前往美国访问交流,再次研讨了美国的艺术教育,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方的艺术教育是启发性教学,在本科阶段是发散性的,启蒙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发现自我观念,然后在高年级再规范技巧教学;中国的艺术教育似乎是相反的,我们在本科阶段先遵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后在高年级阶段再打破规矩塑造个性。似乎中国的艺术教育符合人口大国的现实情况,然而艺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个性的观念教学,有大量的学生还没有等到观念的培养,就过早的进入行业成为了一个工匠。

谢晓晶副院长并不赞同美国同行对电影学院的看法,他认为我们既有技术也有观念。在回国后的时间里,我潜心在中国电影理论中寻找观念教学的支撑点,在陈凯歌撰写的《秦国人》中找到了第五代电影人学习电影、创作电影的内部支撑点:先感于心,再感于形!这何尝不是电影剧作教学的核心?

然而,具体到以往的剧作教学,对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教师往往仅着力于对学生进行各类剧作基础知识的传授或剧本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其剧作学习的临境心理(即情感因素)关注不够,甚至漠然置之。结果导致学生热衷于技术学习而忽略剧作观念的发现。在电影剧作学习中,我的研究结果是电影观念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形成的,是伴随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形成的,在一个人18岁到20岁的时候,他(她)的世界观基本已经成型,这时候再开始学习电影的观念是错误的认识。电影的观念是不可学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学出第二个张艺谋、第二个贾樟柯来,为什么?因为张艺谋、贾樟柯的电影观念是伴随着他们自身的成长旅程和情感经历而形成的,是在他们自身形成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不可模仿的。但是研究电影作者的电影观念,可以启发触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心理体验,从而发现自我的情感认知和电影观念。

因此,情感教育在电影剧作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电影剧作教学中应注意情感与认知双重编码的相互关系,随着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使其在电影剧作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时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情感在剧作中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传统的剧作教学并未将情感教育纳入其中。这就很难使学生在现代电影创作中明白“期待心理”和“抑制情感”在情感传递过程中的作用。经常在剧作课堂,学生对情感教育的心理讲解产生困惑,认为这是唯心主义。其实,唯物主义是一种态度而非是教条,只有认识到电影艺术中情感活动的唯心性,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研究精神。情感和认知就是在唯物的历史过程中被分离。柏拉图这样描述情感的可操控性:“情感如同野马,需要驾车人(理智)来驾驭控制。”历史上的唯物主义者认为认知理论是哲学范畴;而情感是属于非理性的唯心主义部分。从而抹杀了情感与认知相互呼应的阶段性关系,有时情感先于认知,有时则相反。

心理学家格林斯潘认为:情感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组织和协调意识中一些最重要的工作。因此一个人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造诣都源自儿童时期的情感经历,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了他一生的情感色彩。可以说电影剧作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回顾和发现每名学生童年时的感受和情感需求。

虽然在电影剧作教学中很难简单、唯一性描述出某部电影中的情感价值,但倾注每个人自身的真情实感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不需要凭借剧作技巧,每位观众都会体验到情感的传递,只不过他们自身说不出来和发现不到而已。但在剧作教学中,多次解读和讲述情感隐喻符号之后,学生再次遇到这个外部符号可能一眼就能解读出来,或者在创作中面临这个情感传递的问题时候,就会调动那个外部符号来表现。在多次重复之后,学生对电影艺术的情感特质在头脑中形成了原型或模型,一旦相似的刺激呈现后,就可以激活头脑中已存在的情感原型进行辨认。当某种情感的模式或模型被识别后,学生再学习剧作技巧起来就更容易。

第8篇

清迈 小城故事多

适合人群:喜欢古味小城、静谧祥和感觉的行者

古城印象:泰北千万风情,尽在清迈古都之中

泰北名城清迈,素有“北方玫瑰”之称,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且风景名胜众多。

这里曾因甜歌皇后邓丽君的隐居和爱情变得更加浪漫神秘。她的歌曾这样唱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这里有代表着泰北灿烂文化的古老建筑,也有现代化的高楼、林荫遮蔽的小街;有融合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建筑、服装,还有各具特色的美食、工艺。不仅如此,它又是气候凉爽的著名避暑胜地,也曾经是泰王国的首都;是风景秀丽、玫瑰芳香的小城,还是泰国纺织业的重要支柱,精美的丝绸、纺织品从这里走向世界。

山地之旅,品尝淳厚古味

素贴山海拔1000米,是清迈市的标志。不仅因为山坡上开满五色玫瑰,更因为山顶白云缭绕的仙境之景。

双龙寺是泰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建筑周围苍松翠柏,古木参天,两条用彩色玻璃和扇形彩釉小瓷砖镶嵌的巨龙,雄踞石阶两侧,各有大小7个龙头,龙首高翘,威风凛凛。这里还有一座建于16世纪的金塔,每年6、7月这里也会举行大型盛会。

除此之外,清迈还有夜间动物园、泰皇冬季避寒行宫蒲屏宫、苗族村、梅沙大项训练学校、世界知名的博桑伞村、展示着珍贵兰纳泰收藏品和传统北部文化的清迈文化中心。泰国国际园艺博览园和有着清迈最大手工艺品购物中心之称的班塔外村,这些都是游客可以选择的旅游观光之地。

清迈城对美食家而言可谓是如鱼得水的快乐天堂,这里收罗了亚洲和欧洲所有主要菜系的成套佳肴。如传统的北方菜中有一种叫做“勘托克”的菜系,包括咖喱、炸鸡、酱汁和野菜,吃起来十分可口。在这里,中、泰、法、西、日式菜肴应有尽有,尽管大海远在700公里之外,你仍然可在河畔的海鲜馆中尝到活蹦乱跳的海产,而法式餐厅里则供应了法国面包、馅饼等最正宗的法国家常菜。此外,很多家类似英国伦敦格拉布街的正宗酒吧都期待着你去体验。

苏梅 海岛天堂度假地

适合人群:想摈弃一切烦恼,喜欢慵懒度假一族海岛印象:鲁宾逊漂流记中的梦幻热带岛屿

苏梅岛是一个满是椰子树的度假胜地,能让人们暂时遗忘大城市恼人的压力,仿佛置身无忧天堂。

苏梅岛适合安排3至4天的行程,你可以一整天待在海滩附近游玩,或是花上一天时间搭船前往附近的龟岛(Ko Tao)、帕安岛(Ko Phangan)或安通国家海洋公园等岛屿游玩,最后再留一天在苏梅岛上安排其他活动。苏梅岛的山区有许多好玩的活动,比如:骑大象、猴子表演等。

海底世界多彩缤纷乐无穷

苏梅岛附近最受欢迎的潜水地点在龟岛,潜入水里的岩石表面覆盖着海绵、海葵及珊瑚,有许多地点适合各种级数的潜水探险。海底能见度为20至40厘半,有丰富的海洋生态。

入夜之后的苏梅更加迷人

第9篇

现代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教育者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而引导者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享受。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指导阅读推荐名篇,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没有阅读兴趣,教师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师应每学期都制定学生的阅读篇目。篇目并非都是名著,要有适应性,因课文需要而确定,由中国名著到国外名著,由现代到古代,由诗歌到散文到小说,由短篇到长篇,甚至教师看到优秀的文章就可摘抄打印出来,鼓励学生去阅读,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培养。要想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师要首先阅读,你推荐这个篇目的理由是什么。如:要学会勇敢,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那么就请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要想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不妨去看看《巴黎圣母院》,它会告诉你们的……

二、谈体会,谈收获,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确定适宜于初中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阅读篇目,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语文教师还要定期举行活动,读书演讲活动,让学生把读书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只指导学生阅读而不举行活动,就如同农民种地只点种不管理一样,很难有收获。让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谈自己的阅读收获,谈阅读的篇目,谈阅读的范围,谈阅读的爱好,谈阅读作品的人物,谈自己受到的鼓励与影响,甚至谈如何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因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而喜怒哀乐,让班级的同学来共同分享他人阅读后的快乐,体会他人阅读后的收获成就,这种气氛能感染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使那些视阅读为任务的同学喜欢上阅读,使那些已经喜欢阅读的同学更有成就感,他们以后的阅读更有方向性、目标性,更注重体会作品的内涵,注重阅读的实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提高了。

学生进行阅读后,其实常常都有一种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语文教师应每月抽一点时间,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畅谈自己阅读书籍的主要内容、精彩篇章,谈体会,然后每组派代表队在全班进行交流。也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片段,写体会,编写提纲,可以不统一,每月进行一次反馈性评价。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学生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阅读就会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校园生活飘书香,阅读兴趣更浓厚

学校与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影响家庭与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环境与氛围的营造。除学校的阅览室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开放之外,还要布置名人名言长廊,“读书角”、“书香园”,发挥校墙报的阵地作用,介绍一些名篇作品及同学的读书心得,名人的读书活动等。总之,让学生走进校园,走入教室,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书香气味,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交流心得,学生就渴望阅读,渴望得到更多的名家的名篇,他们心灵就更充实,更清纯,对阅读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凡是语文学得好的人,无疑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艺术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必不可少,但真正达到提高语文素养,还得靠课外阅读,它与学生的语言的积累,知识面的宽窄、语文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营养,享受成长的快乐。

第10篇

全球宏观政策决策者也许也会想到“没有通胀也要应对通胀”,所以,发生预期之外的政策变化也并非绝无可能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怎样一种超然飘逸的生活!现实却是,这种生活带来的结果可能只是悲剧。一直以来,羊群效应总是被视作非理的重要表征,然而,当疯狂的羊群在本没有路的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并最终踏出一条新路之时,非理就脱去了非理性的外衣,扛着大势所趋的旗帜让稀有的理性选择付出沉痛的短期代价。所以,你可以轻视甚至鄙视非理,但你不能无视它,无视它引发的市场躁动和政策变化可能本身就是所谓“理性选择”的非理性之处。

人是一种群体动物,用鲁宾逊的方式过现代人的群居生活往往会让人苦不堪言。尽管学生时代营养欠佳,笔者在而立之年却迎来了体重增长的短期趋势。实际上,胖不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胖不胖,一个正常人被视作胖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之前太瘦了;作为一个被视作胖子的人,减肥的实际效果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认为你已经或即将采取减肥的举措。其实这个有趣结论可以推而广之,在经济领域也能找到无奈的共鸣。

一直以来,笔者都对流行的“再通胀”言论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首先,现在“进行时”的核心关键词是通缩而不是通胀,刚刚经历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经济还正处在一个寻底并触底的过程之中,实体经济的衰退伴随的是实际意义上的通缩,在美国、欧洲甚至是受直接冲击较小的新兴市场经济体,CPI同比负增长依旧是现时状态的主流判词。其次,未来“预期值”的理性解读也是通缩,最多仅是温和通胀,与较为明显的通胀并无太大关联。基于长期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预期引致这三大驱动要素里,前两者的决定力是最根本性的,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实体经济与潜在自然率水平之间的产出缺口长期存在,而就业市场的恶化和劳动力供需结构变化将可能导致实际工资甚至名义工资出现下行趋势,没有实体经济膨胀的支撑,没有物价―工资螺旋下降循环的影响,笔者实在找不到“再通胀”汹涌来袭的理由。

因此,自以为理性的笔者习惯于将“再通胀”视作市场“长期趋势短期化”的一种非理性特征。但突然之间,当笔者MSN里的IT弄潮儿都开始高谈阔论猪肉涨价并抛出“滞涨”这样的专业财经词汇,当中国信贷规模下降反而增强股市通胀预期,当黄金实物和黄金概念在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变得炙手可热,当坊间对奥巴马力挺伯南克连任赞不绝口,笔者幡然醒悟,也许真正有失理性的正是笔者自己。实际上,有没有通胀、会不会有通胀可能不是问题的关键,大多数人并不在意什么产出缺口、全要素生产率或是通缩螺旋,在大多数市场主体都在谈论、担忧并预期通胀来临之时,市场行为就已经按照实际有通胀、将通胀的背景去调整了,如果无视这种主流的调整,那么在金融市场上栽跟头的将是自认为理性的鹤立鸡群者。

而且,更进一步看,这种通胀预期会不会“自我实现”为真实通胀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胀预期可能将“自我膨胀”。在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胀风险很大”的时候,伯南克的连任将强化预期,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以超常规定量宽松政策“成功”驯服次贷危机的伯南克会突然停止大印美钞,也没有人会相信世界第一货币当局政策连续性的维持会改变全球宽松货币的主旋律。也许,有趣的是,很瘦的市场现在不仅误解自己很胖且还会继续发胖,还预期减肥举措将少之又少。

尴尬的是,不管实际物价的状态和演化如何,通胀预期之火恐怕难以迅速熄灭,所以,对于微观主体而言,“没有通胀也要应对通胀”。笔者甚至认为,全球宏观政策决策者也许也会想到“没有通胀也要应对通胀”,所以,发生预期之外的政策变化也并非绝无可能。

第11篇

关键词:自由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99-02

阅读,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深化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阅读是一种任务式的阅读,即,首先,教师布置阅读内容并随即下达阅读目标(通常通过对所读文章的提问的方式),然后学生阅读教师布置的文章并找出教师所给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阅读的目标是否达到,阅读任务完成。显然,传统的阅读模式从始至终都是教师在监测学生阅读,教师规定了阅读的内容和学生阅读的目标,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多数学生对老师的阅读任务反感,被迫完成阅读任务,不配合老师,不仅不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和拓展更谈不上了。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文精神的呼声在教学中越来越高,自由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尊重学生从个体性的自由出发的自由选择……尽最大努力开拓学生的精神自由的空间”[1]。自由阅读作为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一、自由阅读理念

自由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读的目标是什么,都让学生自己来斟酌,什么地方该圈点勾画,哪些句段该摘抄熟记,或哪些篇目该熟读成诵。是浏览?精读?泛读?还是速读?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我需求,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阅读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就是自由阅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课堂阅读为演练场、尊重学生独特见解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模式。

二、自由阅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就要求教师去寻找一种适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扩大学生阅读量的途径。显然,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模式已不能为今天的课堂所用,自由阅读应运而生。自由阅读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益处,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自由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由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自由阅读是以学生兴趣为前提的阅读,它重视学生的兴趣取向,即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的目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第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自由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教育之梦》中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自由阅读,就是在完全开放的状态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品味的作品来阅读,可以说,每一次作品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次情趣和品味的选择。古语说,“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意思是,爱好读书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之一,而读书的目的不止是追求知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修身养性,即立身以求学为先,求学以读书为本。所以,多读书是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的根本。自由阅读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即:孩子不再为完成阅读任务而读书,而是为了享受读书的过程而读书,而是为了读到自己所爱的书籍而去阅读。由此一来,读书的包袱放下了,阅读的乐趣自然出来,可以说,宽松环境下的自由阅读是一种趣味阅读,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第三,自由阅读的开展,是深化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自由阅读对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操的培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更深入来分析,自由阅读的开展,对于学生认知的深化,有着重大的意义。现代的孩子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来源于课本而不是生活。可以说,孩子是先从书本上获得了生活常识,再把这些常识运用于生活。而更多知识的获得,需要更多的书籍,需要更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而传统的阅读模式是无法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他所需的阅读材料的,因为教师选材,从一个层面上来讲,固定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限制了孩子的视野。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是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融于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体现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他们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的理论基础。不管孩子读什么,只要他读的书不是社会禁止的,只要他获得了新鲜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教师和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去读。而学生的认知也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深化和提高。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了自己想要汲取的知识,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推广自由阅读,无论是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能力培养,都是极有好处的。

三、自由阅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自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由阅读时,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

首先,自由阅读不是放任阅读。黑格尔说过:“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任尔夫也说过,“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可是,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完整,自制力仍旧较差,所以,在其体验自由阅读的乐趣的时候,也需要教师的监督。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内容,实时教授一些有用的阅读技巧。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间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该读什么,怎么去读。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完成对孩子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书中提到的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什么,有哪些同学读过这本书(《鲁宾逊漂流记》)?”当学生作答以后,老师课作简短评论,然后向学生推荐《鲁宾逊漂流记》这部作品,再让学生列举其认为不仅男孩子应该读,而且女孩子也应该读的书有哪些,并对其中的一些书加以评价,也可让推荐的同学对推荐作品作一定的简介,这样一来,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阅读小活动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写作,或者让学生从自己所看的书中找几个故事与同学分享。让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检验自己阅读的成果,也让其从阅读中找到成功感和满足感。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评价的语言的运用。

最后,积极交流,重视分享。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能促进师生关系的提高,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避免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学生爱看的书籍,以便与学生分享教师的阅读感悟,加深学生对其阅读作品的肯定。

综上所述,自由阅读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阅读模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自由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该积极制定一系列适合自由阅读的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的自由阅读教学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推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40-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当下的阅读教学已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获,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增强,阅读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阅读水平也蒸蒸日上。但在这大好的阅读形势背后,偏远农村的课外阅读却形势堪忧。

目前农村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课外阅读量明显不够。这表现在阅读数量少,阅读质量低。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人拥有的图书量极少。人均图书连五本都不到。如果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学生拿出来的几乎都是作文选。而且个别学生连作文选也没有。如果问:你看过哪些课外书?孩子们再三思忖后,回答的几乎都是《白雪公主》、《小红帽》。学校图书室的书内容比较陈旧、数量偏少,而且大部分是些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类的书几乎没有。

2.农村的课外阅读静悄悄。在多次家访中,家长问我最多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一谈到让孩子多读些课外书,家长却一脸严肃:书本上的还学不好,再读课外书?那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那买课外书的钱还不如买点练习题呢!学会书上的知识,考出好成绩,走出咱这土窝窝,那才是我们的希望。可我明明看到他们要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要么任由孩子乐此不疲地看着没完没了的动画片。课外阅读在农村的冷遇是谁之错?是谁之过?是谁之失?

3.农村课外阅读冷暖自知。时下,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确给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内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多好的渠道呀!但是,农村的课外阅读却在繁华似锦的阅读中遇此尴尬。痛而无泪,在贫瘠的精神夹缝中奄奄一息!

4.对于农村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少农村教师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深知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紧密联系,深知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精髓,可我们向学生真正推荐过哪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自己又真正阅读过哪些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在推动课外阅读方面做过什么努力?有过什么积极的尝试呢?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诵读优秀诗文并背诵优秀诗文60篇,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所以,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积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承担的“教书育人”职责让自己无从埋怨,无有退路,所以利用课内阅读作为契机,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有效性、时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延伸阅读的广度、深度、梯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深深感受阅读带给心灵的滋养是多么丰润。

其次,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不是不分良莠的滥读、粗读。

作为教师一要本着课标的要求有选择地推荐适合学生心理、生理、审美的儿童读物;二要遵循阅读的教育性、趣味性、激励性、益智性、引导性的原则,做到开卷有益;三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向学生多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勃兰总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就曾说“文学史是一种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灵魂的灵魂历史”。所以,要珍视阅读的文学性,遵循文学的规律去进行阅读指导。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推荐的有经典图画书——菲比·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孙幼军的童话《小猪唏哩呼噜》;而对二年级学生则推荐任溶溶著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迪米特尔·茵可夫写的被誉为“描写童心童趣的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作”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而对三年级的学生则可推荐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用极简单的方式表现的乔安娜·柯尔著的《神奇校车》和梅子涵所著的蕴藏幽默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对于四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写出了很多阅读方法,习作方法和为人做事的方法的由贝芙莉·克莱瑞著的《亲爱的汉修先生》和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教育家的林汉达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对五年级的学生则去推荐我国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老象恩仇记》和比《鲁宾逊漂流记》更适合孩子阅读的由斯·奥台尔著的《蓝色的海豚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推荐如寓意深刻,曾经感动了一代代孩子的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E.B怀特所著的《夏洛的网》和曹文轩著的《草房子》。这样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孩子的生理,心理进行的有目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指导推荐阅读不仅使孩子们有了榜样的力量,而且阅读不再盲目,更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鲁迅在给颜黎民信中写到的“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的读书境界,博览群书,而后自觉。

最后,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