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

时间:2023-05-30 10:2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光的传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光的传播

第1篇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主要是学生发展一般状况分析):

学生通过力现象、声现象和物态变化等内容的学习,迈入初三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

2.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主要是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实践中已经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但认识和结论毕竟是浅显的;结合前一段的学习状况来看,学生们的学习情绪普遍较高,希望对光学现象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具有很高的积极性。

3.分析班级学生存在的实际学习问题:

本班级作为本校的金榜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但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归纳,进而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二.课标解读

分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对相关课题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而且还要学会用之来分析具体的问题。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进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结合本节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并考虑到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必备知识,同时考虑到应用的需要,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活动,将教学难点定位在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经典现象。

三.课题分析

1.分析课题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以前学过的内容和以后要学的内容与本课题内容的联系。

光的直线传播是继力现象、声现象和物态变化等内容后的新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又一重点新知,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必备知识。故而,可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2.分析课题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别,确定对教材的处理意见,如:删减、增加、调整顺序等:

教材内容比较浅显,容易理解,但是缺少实验环节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讲课时要适当增加这两方面的知识,来激发兴趣和学习热情。

3.预测本课题教学内容与设计对今后教学的影响:

光的直线传播是经典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中光学的基础之基础,对于强化学生的物理概念、武装学生的物理头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

四.教学目标

第2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的探究活动模板

【课题】光源的发展史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提出光源发展的新方向.

实践探究活动

【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2mm的圆孔.晚上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瓶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第3篇

1.探究光在空气、液体中、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2.了解影子的成因,会用语言解释有关现象.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

3.教学策略设置问题情景,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4.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玩具激光笔一个、小型喷雾器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滴有少量的豆浆)、一个均匀的单色果冻.

学生准备:三块不同位置处带有小孔的长方形硬纸板、夹子6个、一根吸管、针孔照相机一个(易拉罐自制的) 蜡烛一根、火柴一盒.

实验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老师请几位学生利用投影做动物影子游戏,学生边做边配有声音,座位上的同学看影子做得像不像.

教师: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

学生:精彩!

教师: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影是黑色的?

(2)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3)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4)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老师及时鼓励学生提问题,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教师 : 大家猜想一下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生 : 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老师 :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

设计意图:热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通过做游戏,体验儿时的乐趣,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新课教学

验证猜想:

(1)教师直接演示光的传播路径(在较暗环境中)

师:用激光笔向空中照射,用喷雾器在激光传播的路径上喷水雾,生观察现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再次观察.

生:讨论交流:得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师:用激光笔向盛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滴有少量的豆浆)中照射(应该垂直入射,以免造成光不沿直线传播的错误认识)如图1所示,生观察现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再次观察.

生:讨论交流:得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师:用激光笔贴着果冻向内照射,生观察现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再次观察.

生:讨论交流:得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上述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产生影子.

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入光线概念: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学生间接演示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展示课前制作的针孔照相机和三块中心带有小孔的正方形硬纸板.教师对学生的优秀之作给予积极评价,展示个别优秀之作(图2)指出不足之处.

实验1利用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的像,注意像的上下、左右方向的正倒情况和像的放大缩小情况,(在此过程中,有反过来看的,有将小孔靠近火焰的,老师不要急着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对看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自尝试,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交流:有的观察到屏上的亮斑和孔的形状一样的.有的观察到屏上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与孔的形状无关.

[对于前者,教师要告诉学生,小孔太靠近火焰或孔太大了,阴影是小孔以外的影.对于后者,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放大缩小的原因.提示学生用作图法分析,如图3、4中作出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放大缩小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2每个硬纸板的两脚用夹子夹住正立在桌上,排成整齐的一列如图5所示,看能否看到烛焰.用一根吸管穿过三个小孔,再将小孔对准烛焰如图6所示,看能否看到烛焰.用手给吸管施加一点力,使吸管发生弯曲,看能否看到烛焰.引导学生分析看到烛焰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吸管由直变曲,从看到烛焰到看不到烛焰,直观感受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3)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演示实验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观看日食月食形成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既可牢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弥补实验不好或操作的不足.让学生经历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4)学生看书中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了解光速)

教师: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带领学生回忆.(采用小组讨论与师生补充相结合的方式)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

4.思维拓展

(1)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2)激光准直.

安装高楼电梯时,怎样使几十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

5.作业

(1)课后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测学校旗杆的高度?

(2)上网查看激光准直仪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对日食月食有兴趣的同学可登录网站查看资料.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6.教学反思

(1)教材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是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必备知识,同时要求学生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很浅显,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实验设计前考虑的问题:(1)明亮的环境下实验现象不明显;(2)不少学生没有经验,不知如何显示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3)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4)书中的小孔成像现象,学生光看资料达不到体验的目的;(5)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实验操作性不强.

第4篇

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年轻气盛,工作热情,但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在学校一带一的帮扶教研模式下,在听课后如果直接指出年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细节、教学艺术上存在的问题,很多年轻教师会难以接受。在学校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帮扶工作中,我们教研组研究决定采用观课议课的方式,以课例为载体,层层解剖,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走上工作岗位。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上,最难控制的是场面,通常,学生一进到实验室,就会变得非常兴奋,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来做实验的目的,拿起桌上的器材玩到下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不愿意上实验课,通常把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或者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上完课后放他们到实验室去过把瘾。为了帮助年轻教师能尽快地把握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我们教研组决定以《光的直线传播》作为课例,进行观课议课活动,再通过议课后确定下的方案,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然后借班上课,把观课议课的教研模式通过典型课例,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进步。

选择《光的直线传播》为课例,一是这节课是新授课,主要的实验是以引导学生突破了怎样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后,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果冻、水中的传播路径,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在实验中,学生会有很多发现,为光的反射和折射作好铺垫。

作为主持者,在一次观看了A教师上完《光的直线传播》的课堂实录后,我把其中的一段教学录像剪辑下来,与这位年轻教师进行了一次观课议课的对话。

笔者:你在请学生分享时,你 是希望别的小组学生怎样?

A:当然希望他们都能停下手中的实验,倾听别人的分享。

笔者: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是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一个体现。可是现在通过看录像,我们这一目标实现了吗?

A:没有,我讲课时,还有很多学生在做实验。

笔者:当时,你是怎样设计这一环节的?你的目的是什么?

A:我想通过做光在空气、水、果冻(固体)的传播实验,让学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只给他们三分钟的时间,不要求他们每样都做,可能有些小组只做一样,有些小组可做两样,做快的小组可以完成三样。通过分享的环节,让全班的资源共享。

笔者:你这个设计也有它的道理。第一,可以节省时间。因为后面还有那么多的程序要走。第二,资源共享,学生不用做那么多的实验,就可以得到结论。可是,通过录相发现,你让好几组学生分享,其他的学生一直在那玩个不停,这样达到资源共享了吗?

A:没有。

笔者: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我们给学生8样器材。三分钟时间,如果是我们大人,都还玩不够,更何况,是十三、十四岁的八年级学生,并且又刚开始学习物理。

A:那如果给他们玩,恐怕一节课都不够。我们后面还有那么多的内容,怎么办?

笔者:是不是增加实验时间,给5分钟,让他们都能完成这几个实验。然后发出指令,让他们整理器材。

A:我也发出指令了,他们也没停下来。

笔者:是不是你的指令不够清晰,没能传达到各位学生的耳朵。刚才看了录像,你说了:“各组同学都完成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分享,哪一组先来。”这个过程是不是太快了?

A:看来应该停下来,检查各个小组的器材是不是整理好。

笔者:这个建议挺好,也不花多少时间。如果,还有学生继续做,我们还可以第二次发出指令说:比比看,哪一组整理得又快又好。可千万不要说:“同学们,5分钟已到,实验至此结束。”这样不符合新课改要求。

作了修改后,我与她进行了第二次备课,在处理学生实验这个环节,我们进行了改进,在她重新上这一节课时,我们的这一段改进,效果非常好。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的教学行为不能只顾我们的设想,不顾学生的感受,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感受出发考虑我们的教学行为,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思考我们该怎么教。这就牵涉到如何以学论教。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改变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很好地达到以下两个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学考察教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有自己的考虑和设想,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教育价值观念和假设,就行为讨论行为,很难导致教师行为的真正改变,而直接建议教师该怎样做,可能会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或为自己找理由。通常我们的评课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听课的教师拼命地挑剔,这里不是,那里不是,让上课的教师很不舒服,心里会说:你厉害,那你上来算了。而通过议课,让教师意识到,她的教学设计是有问题的,从而追求有效教学,教师就有可能自觉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以学改进教

平常我们是按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这条主线来进行反思的。现在以学论教采用反向路线。从学生学的效果学生学的行为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教学设计教师的教育假设。从学的效果追求考察入手,思考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思考应有的教学行为,以此反思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学论教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学论教提供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第5篇

1 光的传播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大多做演示实验,即使在暗室内做演示实验,可见度仍然很小,除非在晚上实验效果才会好些。光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时,很难看到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的传播路径。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最令老师头痛的是如何做好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在空气中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要想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大多采用让光从白屏的表面上通过,让光从烟雾中通过,让光从滴有几滴牛奶的水中或肥皂液中通过。激光笔的光斜射入肥皂水中,空气中光的传播路径看不到,只能看到水中光的传播路径,反射光看不到。且实验可见度小,前排的同学可以看到,但后排的同学看不到。烧杯内装水,把白屏插入水中,让光贴着白屏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白屏很难竖直放置,让光贴着白屏照射时手会抖动,操作上难度也很大。实验中如果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小,折射光束的偏折程度也不明显。观察光垂直射向界面时,怎样才能做到垂直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光没有垂直于界面,会观察到折射光束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借助专用实验仪器,做演示实验,如果能改成分组实验,观察起来就更清晰了。

2 实验改进

我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一开始也被实验难住了,实验室内没有专门的器材,也不知道哪里能买到。经研究利用实验室里常见的器材解决了实验难题,完成了学生分组实验。现介绍如下。

2.1实验器材

大烧杯、装有肥皂液的小烧杯、橡皮筋、卫生香、火柴、激光笔等。

2.2实验方法

用橡皮筋把卫生香固定在小烧杯上,让卫生香稍微倾斜,用火柴点燃卫生香,把大烧杯罩在小烧杯上,收集卫生香的烟。用激光笔向小烧杯内照射,能清晰地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时,让大烧杯紧靠卫生香,卫生香会自动熄灭。注意如果烟太多,光的传播路径也不清晰。

2.3实验现象

该实验能清晰地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全反射现象,在高中任教的物理老师也可借鉴使用。

2.3.1该实验可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用激光笔在小烧杯内上方水平照射,能清晰地观察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用激光笔对准小烧杯下方的肥皂液水平照射,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光在肥皂液中沿直线传播。把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后,学生可以轻松地归纳出: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3.2该实验能清晰地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用激光笔斜着照向水面,可清晰地看到反射光。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增大入射角,反视角增大。

2.3.3该实验能清晰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

让光斜射入水中,倾斜角度要大,可清晰地观察到光在水面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减小入射角,折射角随之减小。让大烧杯紧靠小烧杯,让光斜射入小烧杯,从另一侧可以观察到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光束发生了大角度地偏折。教师可以在课前拍成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截取一张图片,过入射点做法线,可以辨别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光垂直射向界面时折射光束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光垂直射向界面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当观察到反射光束与入射光束重合时,表明光垂直射向界面,可观察到折射光束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为零。

2.3.4该实验能清晰地观察到全反射现象

如图1所示。

第6篇

关键词: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解题过程中存在种种疑问,有些疑问是个例,而有些疑问则存在着普遍性。这些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具有普遍性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一、由一道光学题产生的疑问

例:下列关于衍射和干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衍射现象中衍射图样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的出现是光干涉的结果;

B.双缝干涉中也存在着光的衍射现象;

C.影的存在是一个与衍射相矛盾的客观事实;

D一切波都可以产生衍射和干涉。

解析: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条纹的明暗变化是干涉的结果,条纹出现的范围较大,说明有光线进入到了“影子”区域中,是衍射的结果。影的存在是衍射现象的极限表现,两者不矛盾。选C。

学生对于光的干涉、衍射的产生原因及其区别存在很大的疑问。

二、疑问产生的原因分析

1.考纲要求决定教学深度

本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物理选修3-4的几何光学部分,“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知识点为Ⅰ级要求,即对该知识点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从近几年高考的考查来看,几何光学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本章节教材的编写相对简略。在教学中限于课时,只注重干涉、衍射的定义及其现象的描述,较少花精力深入辨析干涉与衍射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2.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

光的干涉是指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光波相叠加,某些区域出现振动加强,某些区域出现振动减弱,并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总是相互间隔的现象。因为光是概率波,振动加强区域光子出现概率高出现明条纹;振动减弱区域光子出现概率低出现暗条纹。杨氏双缝干涉现象中出现等间距明暗相间条纹,单缝衍射现象中出现不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两者的明暗相间条纹均为光的干涉结果。在应用中只要存在明暗相机的条纹,就可以认为是出现相干光源出现的干涉结果。

光的衍射是指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能传播到本应该出现阴影的区域内,是因为光发生衍射的结果。

在单色光的单缝衍射现象中,如图1所示光沿直线传播只到aa′区域内,而实际上光能传播到cc′,dd′区域内,这种光传播的范围大于直线传播的区域是光的衍射结果。在双缝干涉中光传播超出图2中a、b区域,形成图3的明暗相间条纹分布也是光的衍射结果。在应用中只要光的传播过程明显偏离直线传播,就可以认为是光的衍射结果。

3.光的干涉、衍射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干涉与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光的干涉、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体现。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均为次波相干叠加引起光强重新分布的结果。单缝衍射、双缝干涉现象均为干涉与衍射混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图样中都有明暗相间条纹;两者光线传播过程均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

区别:(1)产生条件不同。光的双缝干涉要求缝的宽度d

(2)产生的现象不同。以单色光为例,双缝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等间距条纹,亮度基本相同;单缝衍射形成不等间距的明暗相间条纹,中央亮且宽,往两侧条纹间距逐渐变大,条纹宽度逐渐变窄。

4.衍射与直线传播区别与联系

光的直线传播与衍射两者并不矛盾。由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可知,同一个波面上各点均可看成一个次波源,该波面上所有次波源均参与叠加时,其结果依然为直线传播,等效成障碍物或孔的宽度d=0时的情况。而该波面上部分次波源受障碍物遮蔽时,以致受到遮蔽部分次波源无法参与叠加时,在观察处对应就少了这些次波的叠加,出现衍射现象的明暗条纹,过渡到d与λ可以比拟时明显衍射的情况。当该波面上大部分次波源受到遮蔽时,过渡到d

三、由该题产生的反思

学生产生疑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这道光学题所呈现出的问题来看,我们应该反思在教学中是否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否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只有融会贯通了才能灵活应用。对学生普遍性问题我们应严谨对待,揣摩透彻,才能答疑解惑。学生的疑问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促进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崔宏滨,李永平,段开敏.光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佟盛勋,黄淑清.普通物理专题研究[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第7篇

论文摘要:1947年Goos和Hä·nchen两位物理学家发现:光束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时,反射点相对于入射点在相位上有一突变,而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在空间上有一段距离。这一现象称为:古斯--汉申位移(Goos--Hanchen shift)。另外,光束在两种界面上发生全反射时,入射波的能量不是在界面处立即反射的,而是穿透到另一介质一定深度后逐渐反射的,而且在此深度内能量流还沿界面切向传播了一个波长数量级的距离。人们把这样一种波称为隐失波。再次,掠入射时,光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时反射光有半波损失,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时反射光无半波损失,在任何情况下透射光都没有半波损失。以上各种现象表明对于光量子仍有一些性质不为我们所掌握。

如果我们抛弃了光量子的没有形状的观点而认为光量子在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宽度(此宽度不同于振幅,对于同频率的光量子是一个定值,并且光量子的宽度可以互相叠加),就能很好的理解以上这些现象。按照这种假设,光从光源发出后,每个光量子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的路径就不能简单的看作一条直线或一列波,而是时刻保持一定宽度的‘波带’的直线传播过程。下面我将叙述一下我的假设性观点,援引并解释一下能用此观点解释的一些事实,我希望我的这个观念对一些研究工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或许会显得有用。

1 用惠更斯原理论证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时需要的条件和忽略的事实

我们首先通过惠更斯原理论证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如图1所示,设想有一束平行光线(平行波)以入射角由介质1射向它与介质2的界面上,其边缘光线1到达点。作通过点的波面,它与所有的入射光线垂直。光线1到达点的同时,光线2、3、···、n到达此波面上的点、、···、点。设光在介质1中的速度为,则光线2、3、···、n分别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到达分界面、、···、各点,每条光线到达分界面上时都同时发射两个次波,一个是向介质1内发射的反

图1

射次波,另一个是向介质2内发射的透射次波。设光在介质2内速度为,在第n条光线到达的同时,由点发射的反射次波面和透射次波面分别是半径为和的半球面。在此同时,光线2、3、···传播到、、···各点后发出的反射次波面的半径分别为、、···,而透射次波面的半径为、、···。这些次波面一个比一个小,直到处缩成一个点。根据惠更斯原理,这些总扰动波面是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不难证明反射次波和透射次波的包络面都是通过的平面。设反射次波总扰动的波面与各次波面相切于、、、···各点,而透射次波总扰动的波面与各次波面相切于、、、···各点,联接次波源和切点,既得到总扰动的波线,亦即,、、、···为反射光线,、、、···为折射光线。

由于,直角三角形和全同,因而=,由图1不难看出,=入射角,=反射角,故得到

这样便导出了反射定律。由图1还可以看出=折射角,因此

此外,于是

.

由此可见,入射角与折射角正玄之比为一常数,这样我们便通过惠更斯原理导出了折射定律。

用惠更斯原理论证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以1、2、3、···、n条平行光线为研究对象,这就是论证需要的条件。如果不以多条平行光线为研究对象,而只给定一个光量子,比如此量子沿光线1传播,以上论证中将无法确定点和点的位置,就不能确定次波的总扰动波线,就无法确定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再用惠更斯原理来解释这一个光量子在界面处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将显得无从下手。

所以说,用惠更斯原理论证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至少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量子,这就是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时需要的条件。

另外如果考虑到古斯--汉申位移和半波损失,用惠更斯原理作出的光的反射光线将不是光的实际路线,而是反射光线的平行光线,虽然不影响论证光的反射定律,但是这也确实是它忽略的一个事实。

2用光量子的传播宽度解释光的折射定律

如果假设光量子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的宽度(此宽度不同于振幅,且不随电场振动而变动),此宽度远大于原子直径,并且光量子传播过程中的每个边缘都平行等光程且能体现光量子在介质中传播的所有特性,那么折射定律就可以做如下论证:

如图2设想有一个光量子(任意的一个)以入射角,由介质1射向它与介质2的分界面上,光量子边缘1到达介质分界面上,同时边缘2到达,联接,则即为光量子的传播宽度且垂直边缘1和边缘2,设光在介质1中速度大于光在介质2中速度,当光量子边缘1由进入介质2后速度突变为,边缘2速度仍为,由于光量子传播宽度的边缘必须保持同等光程,于是光量子传播方向向法线方向发生偏转,当边缘2经过时间到达介质分

图2

界面上时边缘1到达,又因为边缘2速度和边缘1速度之比为定值且光量子宽度不变,所以边缘1的路径和边缘2的路径是以延长线上某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弧,且同等圆心角,所以延长线定过圆心。边缘2经过后进入介质2速度突变为,与边缘1变为同速,光量子传播方向不再偏转,边缘1和边缘2分别沿、上、点的切线方向传播,可以看出光量子完全进入介质2后边缘1和边缘2依然平行。设边缘1在介质2内以后的路径上有一点,我们过点向下作法线的平行线并取这条线上下方一点,则垂直于介质分界面,且为光量子的折射角,设为,再过作分界面的垂线交与分界面于点。

在图2中不难证明:和

又有

于是

由于相等圆心角的同心圆弧半径之比等于弧长之比,又得到

于是我们得到

由此可见,对于任意一光量子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玄之比为一常数,这样我们便通过光量子宽度的假设用一个光量子导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3在光的全反射现象中用光量子传播宽度解释

古斯--汉申位移、隐失波以及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增大至某一数值时,折射光线消失,光线全部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此时的入射角度称为全反射临界角。

如图3,设想有一光量子以全反射临界角入射,由介质2射向它与介质1的分界面上,设光在介质1中的速度大于光在介质2中速度,当光量子边缘1到达介质分界面上时,边缘2到达,联接,则即为光量子的传播宽度且垂直于边缘1和边缘2,当边缘1通过进入介质1后速度突变为,边缘2速度仍为,由于光量子传播宽度的边缘必须保持同等光程,于是光量子传

图3

播发生偏转,当边缘2经过时间到达分界面时,光量子边缘1到达,因为边缘1速度和边缘2速度之比为定值且光量子宽度不变,所以、是以延长线上某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弧,又由于为全反射临界角,所以此时恰好与分界面相切与点,也就是说此时光量子边缘1与边缘2传播方向都与分界面平行。此后光量子的传播可能发生两种情况:

1、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发位移

如果边缘2速度没有发生突变,就是说边缘2恰好与分界面相切于介质2的界面上一点,则光量子传播就会继续偏转,当边缘1经过时间到达分界面上一点时,边缘2到达,边缘1经过点后重新回到介质2,速度又突变为,与边缘2同速,光量子传播方向不再发生偏转。因为此前边缘1速度和边缘2速度之比为定值且光量子宽度不变,所以、同样是以为圆心的同心圆弧,此后光量子的边缘1和边缘2分别沿着、上、点的切线方向直线传播。此后的光量子路径就相当于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路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发生了从到的位移,并找出了发生位移的原因,通过光量子宽度的假设我们还可以求出位移的长度。

如图3不难看出、同圆, 、同圆,我们再设光量子传播宽度为。

由相等圆心角的同心圆弧半径之比等于弧长之比,得到

不难看出垂直界面于点,于是有

又有

由以上三式我们得到

不难看出

所以在光以全反射临界角入射并发生全反射时发生的位移长度为

此位移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古斯—汉申位移,如果是这样我们便能通过光量子传播宽度的假设在光的全反射现象中解释发生古斯--汉申位移的原因并求出位移的长度。

2、发生折射,折射光线急剧衰减

如果此时边缘2的速度发生突变,就是说边缘2与分界面恰好切于介质1界面上一点时,边缘2速度突变为,与边缘1同速,则光量子传播不再偏转,边缘1和边缘2分别沿、在、点的切线方向传播,且分别为折射光的两个边,而此时两切线刚好平行于分界面,所以折射光平行于分界面,所以此时折射角为。一般来说我们做实验所用的介质1与介质2的分界面不可能是一个严格的平面(这里严格是绝对的意思),所以边缘2沿介质1的分界面表面传播时一旦遇见分界面的凹点时就会再次进入介质2,速度突变为,使光量子的传播再次发生偏转,从而使光量子再次进入介质2传播,折射光强度就会急剧衰减,但是由于凹点的位置及大小的随机性较大,所以再次进入介质2的光很难再进行准确测量。

这里的折射光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失波,此时波的穿透深度可以用光量子的传播宽度来表示。

3、光的反射定律的论证

在图3中,不难看出

于是我们就不难求出

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样在光的全反射现象中我们用光量子传播宽度的假设用一个光量子论证了光的反射定律。

4、光的折射定律的论证

由于折射角等于,所以折射角的正玄值为1

于是

由图不难看出

又有

由相等圆心角的同心圆弧半径之比等于弧长之比,得到

于是得到

即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玄之比为一常数,这样我们又通过光量子宽度的假设在光的全反射现象中用一个光量子论证了光的折射定律。

5、关于在反射过程中的半波损失的解释

1、掠入射时,光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时反射光无半波损失的解释。

在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光量子边缘1的实际路径大于边缘2的实际路径,使得两个边缘出现路程差,但由于边缘1的实际速度大于边缘2的实际速度,使得边缘1从传播到与边缘2从传播到用的时间相等,也就是说光量子的两个边缘虽然路程不等但是光程相等。这里需要指出:在此论文以前我们通常计算的几何光程没有考虑到光量子的传播宽度,但是要考虑的到光量子的传播宽度,这种计算方法有时就是不准确的。光的实际光程要以光量子的远边的光程来决定。在研究光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时反射光时我们计算的几何光程等于光边缘2的光程也等于光的实际光程,然后再通过几何光程计算预期的相位与观测到的相位(也就是实际相位)相符,所以我们就说光的反射光没有出现半波损失。

2、掠入射时,光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时反射光有半波损失的解释。

如果在图3中,介质1的绝对折射率大于介质2的绝对折射率,当光掠入射时,由于光量子的两边缘速度的差异,光量子本应该偏转进入介质2,但是由于介质2内的一些性质(我也不知道什么性质)使得光并没能进入介质2,反而被反射回介质1。(这种情况很难理解。)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了光量子的传播宽度将比较好理解反射光的半波损失。在反射过程中光量子边缘1的实际路径大于边缘2的实际路径,两边缘出现路程差,由于边缘1在介质1中传播速度突然变慢为(这里是在介质1的绝对折射率大于介质2的绝对折射率的前提下的),但是如果边缘2的速度不发生突变仍为的话,的边缘1和边缘2将出现光程差,但是由于两边缘传播的同时性,光程差将是不被允许的,这就意味这边缘2必须降低到一个比更低的速度,也许只有这样该光量子才能不过被吸收,而是被反射。(不要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就跟光从光疏介质入射到光密介质没发生折射而是发生反射一样不好理解,或许是由于光量子的某些微观结构能够识别介质1的某些性质而阻止了光量子的折射的发生,比如某一物体由于反射某一特定波长的光而呈现出特定颜色。)这样以来,光的光程将变长并等于光边缘1的实际光程,也等于变慢后的边缘2的实际光程,但是大于我们通过以前的方法求得的几何光程半个波长的时间。这时问题就出现了,由于我们求得的几何光程小于光线的实际光程半个波长时间,然后再通过几何光程计算预期的相位就会与观测到的相位(就是实际相位)出现不符,但我们坚信这种计算方法没有错误,于是我们就把这种现象描述为光经过反射后发生了相位跃变,同时反射光有半波损失。其实光并没有发生波长损失,只是延迟了半个波长的时间。

3、任何情况下,透射光都没有半波损失的解释。

由图1,光量子的光线边缘1的实际路程小于边缘2的实际路程,出现路程上的差异,但是边缘2的实际速度大于边缘1的实际速度,使得边缘2从传播到所用时间与边缘1从传播到所用时间相等,就是说两边缘路程虽然不等但是光程相等,我们通过以前方法求得的几何光程等于光线边缘1的几何光程,就等于光的实际光程,通过几何光程计算预期的相位与观测到的相位(就是实际相位)相符,所以我们就说透射光没有半波损失。

如果我的见解是符合实际的,那么很多像以上援引的光学现象将都比较好理解,并希望这一观点能给一些研究工作者带来一些方便。

另外,关于质量和能量如何扭曲时间的?

我认为:引力场的扰动使时间流逝。

第8篇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研究了光的传播特性,而《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光的反射教师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物理光的反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以前上《光的反射》时,现在白纸上画上“法线”,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平面镜将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学生很容易得出光反射所遵循的规律,可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单从掌握知识角度来说效果可能要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

采用“探究式”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光发生反射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都由学生完成,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并且通过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怎样去探究了。

下面我把这节学生探究环节中出现的新颖的探究方法介绍一下。

我任教的三个班的物理课,做这节课,实验时,学生大都是自己准备器材,然后按照书上的探究步骤逐步完成实验。 本节书中光的反射实验是这样做的:把平面镜平放在桌上,将两块纸板连接起来,垂直放在平面镜上,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但在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而学生在实验时,想出了一个新颖的做法:把白纸平放在桌面上,平面镜垂直竖放在白纸上,平面镜较坚硬,比较好控制,然后用激光笔贴着白纸射出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沿着纸面射出,用刻度尺、笔画出光线径迹。光线笔直,不歪斜,再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误差大大减少。看到这位同学的新颖的做法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同时对这种做法给予了肯定节实验完成的很好

这位同学的成绩属中等水平,经过这次的经历,他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每次做实验时,都是最先完成,结论的得出也较准确,物理学科的成绩提高的也很快,他学习的自信心也大增。

完成这次探究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究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

物理光的反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研究了光的传播特性,而《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本课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照亮物体这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二是认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1、我对教材教参的研读不仔细认真,今后需要在这方面着重下功夫。在教材上照亮物体这个活动没有认真的思考,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这三个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的。从第一个活动直接照亮书本,第二个利用镜子才能照亮书本,到第三个要利用两面镜子照亮阴影里的小球,难度是逐渐加强的,是递进的关系。而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细想为什么,而导致了在教学中出现了差错,在之后的课堂上需要纠正。在教学时,没有强调光的传播方向,导致在光的反射的应用时,出现了学生画错光传播的方向。2、在光的反射概念的提出时,只是强行的出示,告诉学生光的反射概念,应该根据刚才的活动,自己总结出光的反射的概念。3、在教授光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可以不要马上出示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光的反射的应用。再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并且进行简单的讲解。4、板书过于简单。本课中有许多光的路线图的绘制,可以通过板书的方式,强调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对于学生掌握新授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5、在讲授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注意强调,不能让强光对着眼睛,这样做事有危险的。6、光的反射在科技方面的应用,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中,需着重的进行讲解,测量是怎样进行的,怎么算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而我在讲授时只是简单的带过,许多学生还没有了解其中的奥秘。7、整堂课,我的讲授时间太长,学生只能听讲,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没有调动起来,学生思考的就少,只是被动的接受。8、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生动等等。

物理光的反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光的反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对于本课,我把它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科学概念: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画光的传播路线。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教学难点:掌握光的传播路线。

对于照亮三个目标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都乐于参于其中,第一个活动用手电筒照亮书本,第二个活动是把书本立起来,让学生思考如何照亮书本,第三个活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用手电筒照亮书本后面的橡皮,我并没有多说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想办法解决难题,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通过学生的探究,会发现,用两面镜子,经过两次光的反射,可以照亮小球。通过照亮小球的三个活动,学生已然知道这是运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但对于光的反射的概念他们了解的还不够深,对于光的传播的路线也不一定知道,故对于概念的讲解,对于画光的传播路线的认真指导是必须的。必须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是直线的,反射光和入射光是不能分离的,大致了解反射角和入射角是一样的。

三个活动结束了,对于光的反射以及光的反射过程中的传播路线掌握巩固了之后,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出示,让学生更加掌握光的反射原理。通过额镜和汽车后视镜,通过看教室墙壁的比较,通过日光灯灯罩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对于生产生活的运用。

第9篇

【光的直线传播答案】

基础训练

1、同种均匀介质;不需要

2、路径;方向;快

3、月食;直线传播

4、3×103;3×102;3/4

5、6、7、8、9、

BDCDAB

10、(1)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成像所成的项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倒立;光的直线传播

(4)太阳

拓展提高

11、直线传播;变大

12、直线传播;小孔距地面的高度不同

13、沿直线传播;甲

14、倒立;变大;不变

15、(1)减小

(2)15

(3)慢;基本不变

【光的反射答案】

基础训练

1、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漫反射

3、凹凸不平;遵循

4、入射光线;光路是可逆的

5、镜面;入射光线;发射光线;法线;∠AON;∠NOB

6、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

7、粗糙;漫

8、30°;0°;10°;10°

9、D

10、A

拓展提高

13、45°;增大

14、垂直;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15、B

16、D

17、①B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不能

18、(1)光源

(2)沿光路用铅笔相隔一定距离在纸板上各打两个点,在过两点用直尺、铅笔将光的路径画在纸板上

(3)给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编号

(4)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5)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平面镜成像答案】

基础训练

1、4;不变;衣领

2、1.68;1

3、凸面镜;凹面镜;光的传播方向

4、5、6、

ACB

7、(1)茶色玻璃板;薄;小华的理由是点燃的蜡烛像清晰

(2)B;不能;虚

8、(1)薄玻璃板;相同

(2)不同;完全重合

(3)无关

拓展提高

11、反射;与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

12、(1)虚

(2)6

(3)下降;0.5

13、(1)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大小相等

(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14、(1)abdc;

a、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光的折射答案】

基础训练

1、水;空气;虚

2、OC;BO;OF;OD;60;∠6;右

3、37°;43°

4、折射;能;光路是可逆的

5、6、7、8、

DABA

9、(1)远离

(2)B

拓展提高

12、A

13、C

14、甲;等于

15、(1)滴入几滴牛奶;能

(2)大于;增大;折射光线消失

【光的色散答案】

基础训练

1、黄、绿、蓝;红外线;热效应强;红外线烤箱

2、红、绿、蓝;红外线

3、黑

4、色散;紫;红

5、6、7、8、

DBDAC

拓展提高

9、C

10、C

拓展提高

9、C

10、C

12、(1)透过的色光

第10篇

例1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明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即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水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依次斜射入冰、空气中,其光路如下图1所示,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袁。

试回答:

(1)针对小明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图中的光路,对照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在图2中画出光由玻璃斜射入酒精中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解析这是一个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角度的问题,题中已给出研究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我们只要结合实验图示中的角度与表中给出的速度就能得到相关的结果,并把这一结果应用到第(2)小题中,这是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应用的探究,我们不仅要学会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实验设计等方面的方法,也要运用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并把结论在实际中应用,所以本题要考查的是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答(1)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人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路图略,(提示:光在酒精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光在酒精中的折射角要略大于在玻璃中的入射角)

例2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想像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1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的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也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10年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各种动物无声地前来饮水,空中百鸟飞翔,日夜在交替,季节在变化,身在闹市,如居山林。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幻想,但关键是要降住飞驰的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开始变成现实。

(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一种想像及其依据,

解析这是一道属于阅读理解式的探究题,文中的想像其实是种假设,假设虽然可以无约束,但也不能凭空猜想,猜想或假设要有理论依据,本题就是在合理的猜想基础上想像的一种情景,科学原理告诉我们。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那么能否想像或寻找到一种让光速极慢的介质,那样的话,光在其中就能折射出各种景象来,也就是本题展现的情景。

答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常温下制成超导体,依据是超导材料与温度有关,(其他答案也可)

例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的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1)请分析第l、2、3次实验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簪即可)

(2)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_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在_______一侧放大的像。

解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是光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这里涉及到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有实验现象的分析、规律的得出、不能成像的原因等方面,本题中第1小组的同学找不到清晰的像就属于可能性方面的探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结论属于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从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大小、正倒)几方面可以得到较多的结论,第5次实验中物距已在1倍焦距以内,因此只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像成在物体的同侧。

答找不到清晰的像的原因可能是:①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②蜡烛放在了焦点上;③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④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

第11篇

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折射特点作图,法线是桥梁

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这样的题目:

1.1已知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要求画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这类题的解题技巧是:

(1)先画出“法线”。

(2)确认对应角度(入射角或反射角),

(3)根据它所遵循的规律定所求光线的位置,

例1(2009年成都)如图1所示,一细光束射到平面镜MM的O点处,请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它的反射光线,标明反射角大小。 br>

分析在光的反射中,法线是桥梁,只有先画出法线才能定反射光线的位置。

例2(2010年江苏宿迁)请你画出图2甲中光线从空气斜射至水面上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br>

分析只要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就能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

1.2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解题技巧(1)找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即“法线”。

(2)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

例3(2008年滨州)小明妈妈的钱包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图3(a)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先用尺规作图找出“法线”,平面镜与法线垂直,就能确定平面镜的位置,如图3(b)。 br>

1.3已知角度来确定光线

解题技巧(1)先找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确定“法线”(2)由“法线”来确定两种介质的界面(界面与法线垂直)(3)由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来确定介质和传播方向。

例4(2010年江苏南京)如图4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 br>

分析由图中的LEOC=LFOC=30。可知CD为“法线”,AB为界面,

2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折射特点作图,眼睛定方向

在做光的作图题时,同学们经常忘记标方向或将方向标反,就会出现人眼发光的错误现象,这类题的解题技巧是:有人眼睛的时候,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箭头都指向人眼,

例5如图5所示,小明通过一平面镜看到了桌子下面的小球图甲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末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插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镜。 br>

分析先找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即法线,作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最后,根据人眼所在的位置,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即反射光线射人人眼,如图乙。

3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折射特点作图,定传播路径

3.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定义来作图

例6(2008年湖北荆门)如图6所示,在平面镜右方有一发光点s,OB、O'B'别是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要求保留必要的辅助线),并完成光路图。 br>

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即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也就是说,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像点,所以将反射光线OB、O、B'反向延长交于s',s'就是点光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到s'关于平面镜对称点s就是点光源,如图乙所示。

3.2利用凸透镜所成的像和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例7如图7所示,00'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为点光源S经凸透镜成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镜,并完成光线SA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 br>

分析SA是一条任意光线,直接画光路很困难,必须转换思路,由凸透镜所成的像来思考,将S'S连起来与主光轴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光心,即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凸透镜所成的像是由折射光线形成的,所以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SA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肯定经过s',所以As'就是sA的折射光线,如图乙。

4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折射特点作图,将光进行到底

同学们在作图时有时会只做一半,原因是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和不了解这种物理现象。

例8(2010年山东潍坊)如图8(口)所示,请画出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到空气的光路图。 br>

分析光射到三棱镜上将发生两次折射,一次是光从空气射人玻璃,另一次是光从玻璃射向空气,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如图(6)。

5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折射特点作图,全方位综合

例9(2010年广东茂名)如图9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折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这束入射光和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br>

第12篇

1.平静的湖面映出岸边的景物.在这个现象中“平静的湖面”相当于( )

A.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平面镜 D. 凹面镜

2.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玻璃三棱镜可以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B.柳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绿光

C.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D.家里的穿衣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3.(2分)如图是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画中配诗“临水种桃知有意,一株当作两株看”.其中呈现的光学现象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4.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关于以下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

B. 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这是光的色散

C. 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从人眼发出的光照到了物体上

D.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色散

5.炎热的夏天,树荫下比太阳下要凉快得多,人们总喜欢在树荫下乘凉.树荫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折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16.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映的光学原理与其它三幅不同的是

7.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8.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的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个器件相当于下面的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9.我国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10.每年5月份,我省一些地区的农民都有大量焚烧秸秆的现象。焚烧秸秆所产生的烟雾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人的健康,还影响了正常的航空及交通。为了对秸秆焚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治理,今年省气象局利用了高科技帮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观测以及时发现焚烧源。卫星监测焚烧源的主要依据是 ( )

A.对焚烧源进行拍照,从照片上直接看到焚烧源

B.监测焚烧源产生的烟雾,从烟雾的多少来确定焚烧源

C.监测焚烧源的颜色,从遥感照片的颜色来确定焚烧源

D.监测焚烧源的温度,通过捕捉高温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焚烧源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落在目镜________________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_______________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_____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12.生物课上,同学们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调节反光镜将洋葱表皮细胞照亮,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能够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清晰的像,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洋葱表皮细胞通过物镜成________________像,此像通过目镜又成________________像.(后两空填“虚”或“实”)

1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是 km/s,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5°,则入射角是 度,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度。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和立竿见影中的“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14.人眼是世界上最精密的________(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只有成像在视网膜上才会看清物体。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如果小莉仍坐在原位,为了使物体的像刚好落在小莉的视网膜上,她应该配戴适当度数的______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15.红外线具有_________效应,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验钞机、电视机遥控器、响尾蛇捕食和医院诊断病情用的B超来说,其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______________。

16.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

三、实验题

17.下面是晓婷同学设计的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1)如图,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晓婷将一张白纸B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个平面镜A垂直白纸放置,用激光手电贴着   (选填“A”或“B”)照射,并记录下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如下表.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入射角 15° 30° 60°

反射角 15° 30° 60°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将平面镜换成了   ,并取来了两个   的蜡烛.在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蜡烛的像与用来找像的蜡烛   (选填“仍然重合”或“不再重合”),此时所成的像与物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18.(4分)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⑴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应该 (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⑵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 图,其矫正做法是 .

四、计算题

19.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是通过光在光缆中来传播信息的,若光在光缆中传播速度为3×108m/s,地球周长约为4×105km,电子邮件在光缆中绕一周大约需多长时间?

五、简答题

20.如图为一利用红外线工作的防盗报警器,其原理是:红外发射器发出一束较强的红外线,红外接收器可接收红外线,当盗贼遮挡在AB间,即挡住红外线,此时红外接收器无法接收到红外线,便驱动喇叭报警,从而达到防盗的目的.

(1)该原理说明:①红外线_____(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红外线_____(能/不能)穿透人体.

(2)红外线看不见,摸不着,你怎样才能证明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间是否有红外线?

请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静的水面如同平面镜,岸上的景物在平静的水面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岸上的景物在平静的水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

2.C

【解析】

试题分析:A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答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之颜色相同的光,柳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绿光,答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时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答案错误,符合题意。

D家里的穿衣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答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光现象

3.B

【解析】

试题分析:诗句“临水种桃知有意,一株当作两株看”中的“一株当作两株看”是桃树在水中成像,水中的像和真实的桃树一共两株,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正确的选择是B。

考点:光现象

4.D

【解析】

试题分析:A、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A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B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C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D.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光的色散

5.C

【解析】

试题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被树叶遮挡后无法继续传播,在太阳光没有直接照射到的位置形成了一个相对较暗的区域,就是大树的影子,树荫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对照各选项,C符合题意,选填C。

考点:光现象原理

6.C

【解析】

试题分析:A.渔民插鱼时,瞄准下方插鱼,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折射使人看到偏高的虚像,B.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是光的折射;C.湖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D.水碗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是光的折射;所以C选项与其他选项光学原理不同;答案选C.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7.C

【解析】

试题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光的三种现象。此题中的“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直的花茎“错位”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选C。

考点:光现象

8. C

【解析】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的材料可以是玻璃、水、冰或其他透明物质,尽管材料不同,但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光线可以透过;可以取火是因为这个光学透镜可以会聚光线,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9. C

【解析】

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故选C.

10.D

【解析】

试题分析:焚烧秸秆时温度较高,温度越高的物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越强,卫星监测地球表面的红外线强度可以有效监控和治理。

考点:红外线的应用 11. 倒立、缩小 焦距内 虚 远视

【解析】

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虚像,因远视眼的镜片是凸透镜,所以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远视镜片来代替.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焦距内;虚;远视.

12. 反射 折射 实 虚

【解析】

(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在光线条件较差实验室里使用显微镜,应该使视野变亮,故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因此调节反光镜将洋葱表皮细胞照亮,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

(2)当能够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清晰的像,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洋葱表皮细胞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像通过目镜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实;虚.

13.3×105 55 110 光的反射 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

试题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5 km/s;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35°时,入射角为90°-35°=55°;则反射角为55°,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10°;水中的倒“影”指物体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立竿见影中的“影”指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考点:光现象

14.照相机;近视;凹

【解析】

试题分析:人眼中的晶状体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到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台小型的照相机.近视眼的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但远处的物体则看不清.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把光线的会聚点移到视网膜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故答案为:照相机;近视;凹.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15.热 使荧光物质发光 验钞机

【解析】

试题分析: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用来取暖,例如浴室内的红外线取暖灯.紫外线可以用来验钞,它和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使用范围也就不同.B超是利用超声来进行工作的.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响尾蛇就是通过这一特点来跟踪食物,进行捕食.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来做验钞机.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和红外线、紫外线无关.

考点:红外线、紫外线

16.吸收;反射

【解析】

试题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它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呈什么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故黑条纹将光吸收,白条纹将光反射.

考点:物体的颜色

17.(1)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透明的玻璃板;等大;不再重合;相同

【解析】

试题分析: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将一个平面镜A垂直白纸放置,用激光手电贴着B照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将平面镜换成了透明的 玻璃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

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蜡烛的像与用来找像的蜡烛 不再重合,此时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18.(1)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 靠近;(2)A、C.

【解析】

试题分析:(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考点:近视眼的形成及配镜

19.解:

【解析】略

20.(1)①___是 . ②___不能 ;(2) 把温度计放在红外线发生器与接收器之间,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若示数明显升高则说明有红外线,反之则没有红外线。(做法合理即可) 。

【解析】

试题分析: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根据题意,可知红外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当盗贼遮挡在AB间,即挡住红外线,此时红外接收器无法接收到红外线,说明红外线不能穿透人体;证明红外线的存在可以通过把温度计放在红外线发生器与接收器之间,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若示数明显升高则说明有红外线,反之则没有红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