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伤感诗歌

伤感诗歌

时间:2023-05-30 10:2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伤感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伤感诗歌

第1篇

曾有同学问我:“你一个男生为什么那样喜欢席幕蓉的诗歌?”“是啊,为什么?”我也不禁问自己。

以前,我并不是喜欢写什么诗歌或是散文类的东西,可是自从与她的相识却使我变得多愁善感。依然记得我的第一首诗《爱的驾骑》,那时我还是在读高二,那种美名的情愫有点懵懂,可是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喜欢上了那种感觉,还有就是读着那些伤感的诗文写着些忧伤的文字。

其实,对我来说似乎那段爱情还没开始就意味着结束,我们彼此间有太多的不默契,也从没有给过彼此熟悉的机会。我不知道与她的相遇是种幸福还是灾难,世人总会说伤悲了就是痛苦就是灾难,可是那些诗人会说至少她给了你一段美丽的回忆,你应该是幸福的,至少你曾经真的爱过。是啊,都有道理。也许生命本身就是矛盾的。

我们的相识,留下的是思念还有伤痕。如果还有就是这不断增多的诗文。

我把所有感情都化做了满满的诗行,仿佛那方方块块都被我感染而携带着伤感,让我如此地喜爱。

我曾经说:“那本诗歌是个开始也是结局。”可是我依然在写着许许多多的诗文,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如此执着。也许是那段未了情在作怪,也许是自己不想忘记那段岁月和那个爱写诗歌的女孩;也许是自己在为自己记录着,等待追寻那个不可能出现的她。

现在我忘不了她吗?我好象不是吧,我现在不会总梦着她了,我也不再对她的音信感兴趣了,我现在仿佛感觉很轻松。喜欢一个人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想着山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喜欢一个人坐在湖边的木芜上看这喧闹的校园;喜欢一个人在灯下写些莫名伤感的诗句,醒来也许就是一首诗。

“如果雨之后仍是雨/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请让我从容地面对这别离之后的别离/微笑的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席慕蓉总是这样伤感地写下这些忧郁却耐读的文字。我总是伴着她的诗迹寻找着什么,我也不清楚。我就是喜欢她的文字和着我的情感。从此,我疯狂地爱上了诗歌爱上了伤感,爱上了那个梦里的谁。

是真的吗?仅仅因为此,我要沿着她的诗文加上一个轻易许下的诺言,去那条我们曾无数次走过的小路;我要在她的《七里香》中找寻你我离别的模糊的记忆;要在她的《美丽的心情》中感悟生活的感伤。够了,怎么总是在诗文中与谁踽踽而行。

我无数次读她的《坐在南下的列车上》,我彻底地被她的情感所征服。“所有过去的都已过去,所有将会来的终将过去啊,我们又何必对某些人某些事恋恋不忘呢”。是啊,我又何必呢,可是我总觉得现在的伤感不再是为过去的她了,也许是一个梦中不可能出现的她了。可是,不论怎么样,我知道我的感情一直在诗文中行走,我把我所想所期待的都写进了诗文中,我把我所有的忧伤都融入了诗文中,不论是有的放矢还是无端感伤。

不过,我的感情在诗文中行走我很快乐。因为它让我不再郁闷,身心有所缓解;因为它让我变得睿智;因为它也让我能再给自己一生有所保留。

第2篇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其中要求考生能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这里就包括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代诗歌而言,作者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考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就是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情感。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意象的能力。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本诗也是如此。作者及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如沙鸥,转徙于江湖。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题技巧】

一、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意象

鉴赏诗歌,考生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丰富和再现诗歌形象,体验作者的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补充诗歌的内容,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鹿柴》,诗中出现的景物只有空山、人语、返影、深林、青苔等,但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观全诗,我们会随着作者创作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区分诗中所写的形象

1.如果是人物形象,要注意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描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正侧面描写)对塑造人物的意义;对抒情主人公的分析要注意人物处境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如分析《登高》中杜甫的形象,考生如不知道当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杜甫漂泊异乡疾病缠身的处境,其好友李白、高适等人的相继辞世,就很难理解他当时的愁绪及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2.如果是景物形象,要根据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概括意象特点,进而分析其使用这一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如王安石的《梅花》既写出了梅花的暗香远飘,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如果是事物形象,作者往往借助这一形象曲折含蓄地表现某种品德情操或思想感情,常常使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如《离骚》中屈原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三、掌握常见意象

1.送别类常见意象。(1)杨柳。源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2)长亭、短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短亭”成为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歌。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有“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王维的《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亲怀乡类常见意象。(1)月亮。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3)莼羹鲈脍。传说晋朝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另外,鲤鱼代指书信,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白云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等。

3.咏物抒怀类常见意象。(1),气质清高。如陶渊明以素雅、淡泊的形象喻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2)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的《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松柏。松柏耐寒,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另外,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冰雪常以其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草木常以其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荷花素以纯洁清高见称。

4.愁苦类常见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流水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猿猴的啼声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黄叶含有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落花使人想到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沙鸥多用以抒发漂泊无依的伤感等。

5.其他。爱情类常见意象有红豆、莲、比翼鸟等;战争类常见意象有投笔、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五柳、东篱、三径等。

第3篇

“哀歌”一词源于希腊语(elegia),表“哀怨”(жалоба)、“哭诉”(плач)之意,是“哀怨之歌”(elegos—жалобнаяпесня)。作为抒情诗体裁的哀歌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萨福、阿尔凯奥斯、阿那克里翁等古希腊大诗人都创作过哀歌。而在俄国,18世纪苏马罗科夫就曾使用过这一体裁,但这一体裁最为昌盛的时期是在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俄罗斯民族哀歌的确立者是茹科夫斯基,此后在巴丘什科夫,巴拉登斯基的诗歌创作中哀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别林斯基说,哀歌是“伤感之歌”(Песнягрустногосодержания)。十二月革命党人诗人丘赫尔别凯在“近十年我们的诗歌,特别是抒情诗的趋势”一文中这样概括哀歌的特点,他说:“哀歌中—无论是最新的,还是古老的—诗人都在叙述自己,自己的哀伤和欢乐。哀歌几乎从不高扬,从不欢呼:它应该是安静的,平和的,深邃的……”普希金对哀歌体裁也情有独钟。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哀歌,仅以“Элегия”命名的就有五首。1816年致巴枯宁娜(Е.П.Бакунина)的两首(Явиделсмерть,онавмолчаньесела...;Ядумал,чтолюбовьпогасланавсегда...),生命哲理诗一首(Счастлив,ктовстрастисамсебе...),1817年皇村时创作的一首(Опятьяваш,оюныедрузья...),1830年的生命哲理诗一首(Безумныхлетугасшеевеселье...)。在这些诗歌中普希金突破了这一古老抒情诗传统的情感与样式局囿,将伤感、哀怨、慨叹、咏赞、迷惘、深邃等各种情感交织在了一起,将别离感伤、生命喟叹、历史思考、哲理思索熔于一炉,极大地丰富了这一体裁的内容与表现手段。他充分运用诗学武库中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音韵节奏、语词意象、联想隐喻、诗语断片、内心独白等,将哀歌打造成一种集各种诗学手段之大成的抒情诗歌样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1830年创作于波尔金诺之秋的《哀歌》,被别林斯基称为普希金“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笔者将它译出如下:我们下面就这首最有代表性的哀歌中的音韵、语词、修辞等几个层面加以分析。

1.音韵

全诗由两个诗段构成:第一诗段六行,第二诗段八行。这首五音步抑扬格哀歌中每个诗行均为完整音步,没有缺失,对仗工整。这是普希金诗歌音韵的典型特点。普希金十分重视诗歌的音韵美,经常会通过辅音重复(аллитерация)和元音重复(ассонансы)的方法有意识地制造音效,渲染气氛。此诗第一诗段中元音[е]共重复26次,仅第一诗行[е]就重复了7次,约占全部元音(11个)的五分之三。元音[е]的发音,嘴唇稍显闭合,略带摩擦,此音的重复生成了一种近似沉而怨的音响,颇有憾缺、沉思、伤感之意。第一诗段中多次重复的其它元音,[и](5次),[у](11次)也与其相应成趣,强化了憾缺与伤感之情。除去元音重复之外,辅音重复在此诗的运用也比较明显,且均为闭合性辅音[м](12次),[н](11次),这强化了闭合性元音造成的低沉凝重的艺术效果。闭合性元、辅音的交替重复使得第一诗段节奏平稳、音调低缓、韵律感极强。第一诗段的最后两个诗行中,辅音[р]反复出现了4次,使诗歌在低缓的音调中提高了语音的亮度,增强了朗读的节奏感,向第二诗段澎湃的情感过渡。在第二诗段中元音重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元音重复最多的不再是闭口元音[е],而是开口元音[о](21次)和[а](15次),使得诗歌气氛变得开朗,明快,亮堂。并辅之以大量辅音的重复[б](7次),[д](5次),[р](7次),使语调一下子变得激昂高亢,说明此段诗人内心的情感相较于第一诗段开始发生变化。

这首哀歌的押韵法为平行韵脚的临韵(аабб),双阴韵与双阳韵交叉并行,首尾相和,十分对称。14行诗句的韵脚排列如下:阴阴、阳阳、阴阴、阳阳、阴阴、阳阳、阴阴。这种押韵法的使用既凸现了意义组元的独立性,又反映了情感的变化起伏,诗作的节奏感、音乐性和完整性十分鲜明。如第一个诗段前四诗行的阴阳两组韵脚构成了一个意义整体—对往昔青春岁月的回忆与评价。前两个阴性韵веселье,похмелье,主调是迷惘、沉重的,因为欢乐已经成为过去(угасшеевеселье),甜蜜、美好已经淡漠(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第三个诗行中出现了词语“忧伤”(печаль),且并列的阳性韵脚“дней”,“сильней”更增强了忧伤的语义主调—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沉淀越发强劲(сильней)。使诗人忧伤、沉重的不仅有生命往昔的疯狂与虚度,还有良辰不再、青春易逝的人生喟叹。第二个诗段两组阳阴交叉的对应韵脚和最末两句的阴性韵是抒情主人公对生命未来的无限希冀和深邃思考。阳性韵显得高亢、激昂,阴性韵略显低沉、深邃,音响高低有度,节奏张弛有道。以动词结尾的阳性韵脚(умирать,страдать)是诗人对生命执著的呼唤(“我不想死去;我要活!”),同时也是诗人对人生意蕴新的认知—“思索”和“磨难”(мыслитьистрадать),实际上分别是“创造”与“新生”的别名。此后以动名词结尾的两个阴性韵脚对应着上面的两个动词(наслажденья—мыслить;треволненья—страдать),是对生命认知的深化。有思索才有创造,并在创造中获得享受,伴随着“痛苦、烦恼、焦虑”的磨难是生命升华的前提。紧接的阳性韵(упьюсь,обольюсь)体现了诗人获得新的生命之思后的欣喜与兴奋。最末两句的阴性韵(печальный,прощальной)看似忧伤、沉重,实际暗含希望,诗人相信在“悲凉的暮景”中(печальныйзакат),仍会有“爱情露出道别的笑容”(Блеснетлюбовьулыбкоюпрощальной.)。可见,诗人心中依旧充满了爱的希望。

2.语词

语词的选择是诗歌创作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对于抒情诗歌而言尤为重要。我们先以名词为例。诗中的名词多为表示内心感受的抽象名词。这说明此诗集中在诗人心绪的表达,聚焦在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具有一种高度的“内聚焦性”。如веселье,похмелье,печаль,душа,горе,наслажденье,горести,заботы,треволненья,гармония,вымысел,слезы,любовь等。而表现外部世界的,以物象为主的词语(вино,дни,путь,труд,море,закат)也无不与人、人生、人的心灵感受、情感意绪息息相关,且具有很深的隐喻含义。“путь”实虚兼指,行进之路与人生道路。“море”更指人生沧海,用的是其隐喻意义。实指名词的修饰语并不表外部的性质特征,却都是情感强烈、心绪纠结程度的描述或表达。如:безумныегоды,мнетяжело,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печальминувшихдней,прощальнаялюбовь等。以表达哀怨为主的四个词组(мнетяжело,печальминувшихдней,печальныйзакат,прощальнаялюбовь)充分表现出哀歌的情感特征。它们或是直接表达程度的强弱(сильнаяпечаль),或为诗奠定忧伤的基调(如безумныегоды,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путьуныл,грядущееволнуемоеморе)。

诗中所有的动词形式都是内心世界的动态呈现,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动态动词сулить,умирать,житьхочу,мыслить,страдать,ведать,гармониейупиться,слезамиоблиться,блеснуть等具有强烈的动感。“哀歌”的确是普希金心灵状态的动态呈现,是他对人生状态不断深化的感悟。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讲过,“抒情诗表达的主要是内在的心灵状态,所以不需要外在环境的明晰性……”第一诗段中只有三个动词的不同形式(угасшее,сулит,волнуемое),其中两个都是状态动词,是诗人对以往生命形态的回顾。状态相对宁静,安详;情绪也比较平缓,并无明显起伏。主要的动态动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诗段(умирать,житьхочу,мыслить,страдать,ведать,упиться,облиться,блеснуть)。那是诗人开始了生命的觉醒,发出了生命的呐喊。显然,哀歌描写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他对不同生命阶段—过往、当下、未来的思考。诗中的空间感很弱,而时间感很强,诗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内心感受很不相同。在第一诗段中既有抒情主人公对年轻时代生活道路的回忆和总结,又有其对当下生活的看法,是过去和现在的交织。但因为是诗人立足于当下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讲述的是过往的荒唐岁月对其现在的生活的影响,因此,第一诗段中的动词都是现在时,即使是对未来展望时也是如此。第二诗段由“Но”承上启下,即由对过去、现在的感受转向对未来人生的思虑。前四诗行是现在时。后四句诗行是将来时,由前四句的对现在的感受过渡到对未来的畅想。值得指出的是,普希金坚守作为一种高雅抒情诗体裁的传统,在这首诗中较多地使用了古斯拉夫语中的雅词、雅语。如:минувший,старе,сулить,грядущий,други,ведать,треволненья等。这些语词在彰显严肃、庄重、工整、深邃的同时,却丝毫没有影响诗歌整体的朴实简洁、轻盈明快、言简意赅。

3.修辞手法

在这首十四行“哀歌”中诗人大量使用了增加表现力的语义辞格和句法辞格。在语义辞格中比喻,对比,隐喻为主要手段。语义辞格:比喻:诗中把抒情主人公痛苦、沉重的感觉比作酩酊后的迷惘不安(Мнетяжело,как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以强化痛苦的久久不散,迷醉、沉重的心境显得更加形象、真切。又如把忧愁与苦酒相比(каквино–печальминувшихдней.Вмоейдушечемстаре,темсильней.),那是缺憾、惆怅、苦涩随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延续,思想的成熟越来越强烈。诗人对往昔岁月充满了强烈的自责。“物化”了的“忧愁”形神兼备,让读者感同身受。

对比:诗中веселье,печаль;угасший,блеснуть;минувший,грядущий;горе,наслажденья;умирать,жить;слёзы,улыбка这一对对词语都构成了语义上的对比,凸显了两种情绪、心态的强烈反差。当初被视作快乐的疯狂,如今却留下了无尽的创伤,诗人在历经岁月的蹉跎之后已经变得冷静、清醒、理智、深邃。那是对人生、自我、生命意义与价值认识的深刻使然。隐喻是“哀歌”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段,是诗人生命哲理观的呈现。“未来如浪涛汹涌的大海”,既指人生变化莫测,充满艰险,又指未来空间无限,“海阔任鱼跃”。道路(путь)充满艰险,不仅是人生之路,更是思想之路,是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感悟与总结。“暮景”(закат)即生命的“夕阳”,不仅有伤感,还充满了仍会有“爱的照拂”的“夕阳无限好”的喟叹。

句法辞格:对照(антитеза)是《哀歌》重要的句法修辞手段,整首诗的结构就是建立在对照之上的。两个诗段首先是时间的对照:第一诗段是抒情主人公对往昔年少时代的追忆,第二诗段是他成年时代的生命之思。两个诗段还是心境与情感的对照:迷惘、惆怅、忧愁、伤感对照于清醒、激情、昂扬、乐观。两个诗段还是词语蕴藉的对照:第一诗段的печаль与第二诗段печальный尽管用的都是一个词,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前者语义相对单一,较为表相和单薄,而后者人生暮景的“悲凉”显然更为丰盈、厚重,意味深长。第一诗段的похмелье与第二诗段的упьюсь是两个近义词,但前者语义相对浅薄、贫瘠,因是对一种“生理现象”的描述故多具贬义色彩,而后者因与“和谐”(гармониейупьюсь)搭配,更富精神的意蕴,强化了主体的精神世界的丰沛。以不同的生命认知作为诗歌的对照底色,对照这种句法辞格的运用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意蕴。呼语:这首张扬生命的“哀歌”虽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主,却也有他与读者的交流,他称呼读者为“други”(Нонехочу,одруги,умират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不仅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而且是向众人发出的对生命的“鼓与呼”,让那些懂得并赞同抒情主人公生命理念的读者“朋友们”引起共鸣。诗中还使用了断句的手法:Мойпутьуныл.Сулитмнетрудигоре/Грядущеговолнуемоеморе.此句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故意在горе后把句子断开。“Грядущеговолнуемоеморе”另起一行,不仅是诗人出于诗歌押韵的考虑(горе-море),而且在语义上强调了“如波涛汹涌的大海”般的未来,既表达了未来的充满凶险,又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期许。

“哀歌”是一首心理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创作于诗人的31岁之际,表达的是人生观已经成熟的诗人兼哲人普希金深刻的内心情怀与人生感悟。自白性的“心理诗歌”虽短,却具有较为曲折、复杂的特质:既有沉重,自责,也有慨叹,惋惜;既有担忧,也有向往;既有希冀,也有道义、情感与担当,种种情感、理念交织不悖。“哀歌”情感格调复杂变化的拐点在于第二诗段的开头“不,朋友,我不想死去”(Нонехочу,одруги,умирать)。“不想死去”的内在意蕴是强大的生命希冀,对生命搏击的渴望。抒情主人公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为了“思索和经受磨难”(мыслитьистрадать)。思考是为了求真、创造,接受磨难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对于一般人来说劳碌和痛苦(трудигоре)是沉重的厄运,但是对于诗人来说,却是人生必然的花絮。“我时而会在和谐中沉醉,时而会为遐思洒下热泪”(Поройопятьгармониейупьюсь,Надвымысломслезамиобольюсь)是哀歌的点睛之笔。诗中的“гармония”与“вымысел”都与文学创作有关。当创作灵感(вымысел)向诗人袭来的时候,诗人会沉醉,会欣喜、流泪,会在“和谐”及充满“遐思”的艺术世界中享受生活和生命的快乐。有译者将гармониейупьюсь译成“和谐的乐音”,将вымысел译成“想象情景”令读者不解,其实此处是抒情主人公在陈述其诗人的使命与职责,艺术的魅力。

第4篇

1、唐代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2、初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

3、盛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二年,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4、中唐:代宗大历元年至文宗大和九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5、晚唐:文宗开成元年至哀宗天佑四年,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意象;传承性;打通;古诗今用

现代诗歌虽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学习的必要。无论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情感的熏陶,无论是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品位的提升,现代诗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为了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切入口,笔者力求引导学生找到古今诗歌共同特点。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学是有着很强的记录性的艺术,在几千年中国诗歌史中,从《诗经》《楚辞》直至清代诗歌有着清楚的一贯线索,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新诗虽然突破了格律束缚,但由于民族潜在的审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古代诗歌的传统。现代格律派诗,新诗中意象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者,新诗体制上虽然欧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员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规律的认识和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处,所以新诗的表现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间和古典,在许多新诗中都有传统意象的运用。因此在新诗的学习中也能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我们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除了实现了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外,还实现了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在我们的新文学中没有死去。诗学的永恒性告诉我们,诗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千里明月来相思”是共同拥有的心态,古人对明月的感慨与今人对明月的体会是一脉相承的。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灿烂星辉,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学古诗与现代诗都具有当下现实意义。

2.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一样都是传达人类感受和情愫的直观语言。古人以“柳”写别离,今人也用“柳”描述分别。“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在“志之所之”“吟咏性情”方面古今是一致的;想象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同的;其安顿性情,在提升品位上古今诗歌也同功同效。

3.打通古今障蔽学诗歌,让学生认识到古今嬗变只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古今文化是相续的,而不是截然分开,懂得古代就明白了现代;明白了现代也就懂了古代,打通古今学诗歌,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更加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4、努力让学生学古论今,古为今用,在真切的体验中去感受民族文化内蕴,在古诗中寻找现代人的情感,让古诗为现代人抒情。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 寻找现代诗中的古典意象

古今诗歌都着眼于意象表情达意,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代代相习,反复使用,又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让学生在现代诗中找出这些意象,再去链接它的古代意象的含义。如《再别康桥》中,惆伥失落、珍惜美好人生的意象,在古诗中也有许多。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冷寂寞;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一句诗“以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记自己所以为妙”(《清施补华仙见佣说诗》),诗人徐志摩化用夕阳这一传统意象,写出了离开母校时内心的淡淡伤感。再如“金柳”这一传统意象带给我们离别伤感,在古诗中也能找到许多踪迹。像“杨柳岸晓风残月” ,“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青青江水平”,都是写离别的伤感,《再别康桥》中将“金柳”意象着穿着盛妆的新娘,别离这妖娆美丽的新娘,诗人的淡淡感伤与爱悦交织在金柳之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再如:舒婷《双桅船》中“雾”的意象,象征人生的困惑、挫折,古诗中也具有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迷惘,理想的落空方面也有明显的沿袭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风”“小油灯”等等意象,让学生一一列出,理解在本诗的含义之后,再去找相应的古诗句中相关意象加以对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许多物象的文化定位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古今诗歌的薰习中濡染了传统文化。

2 将现代诗改写成古诗

老师先将《再别康桥》第一节改成:

康河去漫步,招手别云天。

康桥夕阳中,晚霞红灿灿。

我们只要求压押韵,和大致对仗,同学们仿照着去改写,韵脚可自已去找。有的同学改到: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胜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有的同学只改出一句:

1.寻梦撑长篙,漫溯青草处。

2.悄然笙箫声,夏虫亦沉寂。

3.泥上见青荇,招摇在水底。

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即体会到了现代诗的韵味,又破译了古诗的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不再认为古代与现代是隔着一条鸿沟的两岸。不再认为学古懂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依据古今诗歌的传承性,在现代诗中提取意象,找出韵脚,改写成古诗的大体形制。这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3 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

让同学们行动起来,每人找一首用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创编的流行歌曲,来演唱或吟诵:

《在水一方》(邓丽君)源于 《蒹葭》(《诗经。秦风》)

《涛声依旧》(毛宁)——源于《枫桥夜泊》(唐。张继)。

《三千年的留言》(周俞民)源于《关关雎鸠》〔《诗经。国风。周南》〕

《还珠格格》主题曲源于《上邪》(汉乐府民歌)

《送别》(李叔同作词)源于《雨霖铃》(宋柳永)

第6篇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 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万四华、黄小蓉. 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与诗美追求[J]广西师院学报:1988(01)

[2]孙建芳.感伤美的心理描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1994(01)

[3]刘修明.牛李党争和李商隐的,史林:1995(04)

[4]郝瀚.无端的思绪、无限的时空、无尽的怅然——李商隐诗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第7篇

人的忧伤多了,堆积起来,便成了诗歌。

人就是一个诗人。

在生活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里,舞蹈得小心翼翼,伤感惆怅,仿佛效仿杜甫的忧伤,李清照的凄婉,李商隐的东风无力白花残,李煜的亡国之恨,那种欲罢不能的伤春悲秋的余音,在文明的年代里,绕来绕去,如昏鸦飞在长满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的上空,悲鸣一声,留下一抹肃杀的黑。

问君能有几多愁?且看那滚滚东逝水!水为何往东流?人为何往高处走?这是亘古不变的哲理?乃或是老人们的总结?屈原是否也和我一样,孤独无力的在某个冷清日,带着无限愤青,仰天大问?李白的不甘世俗,在今天的河水中折射得光彩夺目,灯红酒绿已如暴风雨一样扑面而来,谁能抵挡?

人的蜕变,只需一瞬间。

社会在前进一步,人也前进一步。

从此,思想不再是秦时明月汉时风,余音绕梁三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而是出入灯红酒绿,歌声震天,觥筹交错之中,你起我落,争先恐后,翻云覆雨!

这是文明的前进?还是文明的衰落?

为了那如粪土的东西,为了那发着耀眼的光芒,人们终日漂泊,一站又一站,风雨中跌到却更加坚强!软弱的变坚强,坚强的更坚强!人似乎不是为自己而生,而是为粪土;为别人而生!为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在高如泰山的阶梯上,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不可停滞!稍不注意,就会被竞争的伙伴,抛入绝望、失败的深渊!

人,当忧郁多了,堆砌起来,就成了思想的门,走进去,你就成了一个思想者!

第8篇

摘要:晚唐名士陈陶的《陇西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述了唐代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喋血沙场的情景,而远在家乡的亲人依然满怀希望的期盼着他们能平安归来。针对这充满着悲壮感伤的故事,文章采用古筝这一乐器来演奏《陇西行》中豪迈慷慨而又悲戚幽怨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唐代边塞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在或激昂或缠绵的乐曲中感受戍边将士和亲人之间别离之苦及连绵不绝的思念。

关键词:唐诗;古筝;宫商角徵羽

唐朝建立后,长期政治稳定及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朝的五言七言古诗、后世兴起的绝句及律诗等在此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诗歌艺术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前期的诗歌大多以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田园诗,豪迈慷慨的边塞诗为主,殆及中晚唐,国势衰微,民生凋敝,那些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歌、充满着悲壮乃至激烈的情怀的边塞诗影响更大,也更具价值。那种对华光流失的伤感,江河日下的痛惜,妻离子散的悲戚,田园荒芜的落寞……都成为作者抒感的主题,面对帝国不可挽回的颓势的哀婉之音遍布九州各地。陈陶,这位晚唐名士《陇西行》系列诗歌就是对晚唐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经典概括,其中的一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更是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诗歌把战争造成的残酷事实和家乡妻子的良好愿望结合在一起描述,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其深刻而极富魅力的语言征服了古今无数的读者,使之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这首《陇西行》以其简练而又不失深刻、具有广博内涵和思想的七言绝句,带给人太多的联想和感伤,犹如空谷之音的情节,跌宕起伏却又让人悱恻不已,诗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画面,使人浮想联翩,怅然神伤。如果要用一种乐曲来表达这首《陇西行》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画面故事,则非古筝莫属了,这是因为只有古筝丰富多元的音节变更、流畅舒缓的音域效果,才能够准确传递出故事中将士横扫匈奴的激昂、无定河边白骨累累的惨烈、勇士们命丧胡尘的不幸、春闺的美好祈愿及哀伤……

同时,古筝在传统的乐器之中地位也是最高的,是古代宫廷乐曲主要的演奏乐器,与笛子、箫等只适合演奏民间小调的郑卫之器不同,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有着“众乐之王”的崇高的地位。所以,用古筝来演奏充溢着国殇般悲壮意识的《陇西行》应该是恰当不过的了!

演奏之始,首先要求表演者在服饰、道具及环境的搭配方面有所讲究,尽量和《陇西行》所表述的境界结合起来,以期起到渲染的作用。同时演奏者神情应该端庄安详,以突出事件的庄重和静穆。乐曲开始时先以华丽激越的序曲交代唐代盛大繁荣的时代气象,为之后悲壮苍凉的曲调做铺垫。在表达“誓扫匈奴不顾身”的章节中,运用八音度“大撮”的浑厚优美的音阶传递苍凉雄浑的境界,之后运用连续不断的刮奏手法表达出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这种响亮明快的乐曲适合表达二人温馨甜蜜的情感世界及送郎上前线的不舍与无奈。在这个章节中欢快与雄壮的节拍交替出现,突出二人在“顾小家”及“为大家”之间的犹豫和徘徊。

下一乐章要表述的是为国捐躯,誓灭匈奴的豪迈之举。这一章节一定要高亢而突兀,以激烈的节律表现男儿为了国家的安宁平和而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此曲的音节由慢到快,徐缓急促中,穿插着嘹亮激昂的节拍,这看似纷乱的音律却恰到好处的把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的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弹奏中将雄健明快的徵律作为基调,其间杂陈以短促清越的商音和锐利明快的角音,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此曲的结尾部分,则以沉重舒缓的宫调表现战争的残酷性,暗示“五百貂裘丧胡尘”的惨烈结局。总而言之,这一章节的节奏音律上,一定要富于变化,以或高亢激越或低沉婉转或沉雄急促的音调,表现出诗歌丰富多变的内容,生动深入地再现古战场的两军对垒的浩瀚气势和彼此间的激烈冲突。

第三乐章的“可怜无定河边骨”传递出的意境有别于上述二章,演奏者应采用沉重舒缓的曲调,在低沉的旋律中烘托悲凉伤感的情绪:在广袤无垠的北国大地上,曾经的古战场已经变得沉寂安静;在白骨皑皑的无定河边,涤荡着岁月的风尘……在这里,厚重的音律让听众穿越数千年的时光,回忆起那一幕幕惊悚而沉重的战争场景,聆听到战马的哀鸣和北风的凄厉……此时的演奏曲调,不能采用古筝清脆昂扬的音节,而应采用低沉的回音塑造艺术效果,于对比中传达作者的伤感思绪……

在表现“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节时,要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来演奏,通过对二者虚实相间,如梦似幻的时空描述,将捐躯沙场的士兵和春闺的期盼交织在一起,在宫商角徵羽的诸音变换中,在跌宕起伏的音律转换中,营造出令人心碎神伤的艺术效果,达到一种期望、依恋、无奈、伤感的境界,突出远在故乡的春闺爱人的无限情思,但此时此刻,她们心中的英雄丈夫却早已喋血沙场,化为无数的白骨陈尸边疆。这种悲剧性的结尾以徐缓的节奏展开,叙述事实的无情和远方亲人的思念。惆怅的幽怨和悲戚的情绪,在如慕如幻的旋律中,如泣如诉的表现中,在揉、滑、吟、诵的技巧展示中,唤起人们对于恋人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曲子的结尾部分,为了将情感从沉重肃穆的节律中释放出来,所以声律的选择上要运用古筝悠远柔和的清音做铺叙,在商音与羽音的结合中,缓慢改进第三乐章中压抑的情绪,在淡雅细致的合音中加入淡淡的宫律,让这种略显哀伤的尾声在渐行渐远中慢慢消弭于静寂,在观众意犹未尽的体会中结束全曲。

第9篇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鉴赏中经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而对比与反衬、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则是表现手法之中经常考查又让学生难以区分的重点,学会辨认和运用它们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准确区分和识别它们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1)对比与反衬。对比是比较中的一种,反衬则是衬托中的一种,两者均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达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以突显某种形象,意思和情感之目的的表现手法。它们的不同在于用于对比的两个材料在文中地位相当,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共同服务于作者写作目的;而用于反衬的两个材料在文中地位不等,有主次之分,一个材料衬托另一个材料。例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夜依旧。不是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 元夕》欧阳修)。诗人为了表达爱情遭遇的伤感与苦痛,将“今年”与“去年”元夜时情景作比较,以突出去年元夜的幸福和今年之夜的孤独伤感。两种现象性质相反,但同样重要,无主次之次。

再如“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采桑子》冯延已)。词中写的“我”“独自寻芳”,“悲凉”“亦断肠”,抒发“我”失去伴侣后的悲伤之情,为主要写作对象;同时又写了“各自双双”的蝶与燕,为“我”之反面的次要材料,以蝶与燕之形象衬托“我”之形象,此处运用的表现手法为反衬。

(2)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这两种手法都是写景(或环境描写)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所写对象(环境景色)必须既有动景也有静景。它们的不同在于:动静结合手法中的动景与静景均为作者所要展现的意象,进而共同表现环境的生机、和谐或优美;而以动衬静则是“静”是诗歌表现目的,动景是陪衬,只为加强“静”的程度。例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材,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节选)。陶渊明为了表现田园生活的自然,朴实,和谐,写了动景“狗吠”“鸡鸣”,又写了静景“榆柳”“桃李”,共同表现田园生活安新与温暖,因此这种表现手法为动静结合。

再如“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节选,贾岛)。诗人为表现夜色之静,写了一个“僧敲月下门”的细节,“僧敲”之动(声响)使夜之静更静,故本诗此处的表现手法为以动衬静。

只有知道以上两组重要表现手法的细微差别,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这两组手法,准确识别和运用,那么在诗歌阅读实践中才不会混淆不清,误答错答。

第10篇

你们想知道学生在元旦晚会时,都 会举行什么 样还没有到元旦,就开始筹备元旦诗歌朗诵会了。学校不再组织元旦晚会,所以俺准备组织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当然举办的前提是我们班级成绩优秀才可以举行,市级统考快要进行了。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奋斗20天,快乐迎元旦! 我也准备了一首诗,叶芝的《当你老了》,叶芝的一首短诗。 当你老了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咏,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以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着它的赧颜。

当你老了 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1893 当年华已逝 lover译 当年华已逝,你两鬓斑白,沉沉欲睡, 坐在炉边慢慢打盹,请取下我的这本诗集, 请缓缓读起,如梦一般,你会重温 你那脉脉眼波,她们是曾经那么的深情和柔美。 多少人曾爱过你容光焕发的楚楚魅力, 爱你的倾城容颜,或是真心,或是做戏, 但只有一个人!他爱的是你圣洁虔诚的心! 当你洗尽铅华,伤逝红颜的老去,他也依然深爱着你! 炉里的火焰温暖明亮,你轻轻低下头去, 带着淡淡的凄然,为了枯萎熄灭的爱情,喃喃低语, 此时他正在千山万壑之间独自游荡, 在那满天凝视你的繁星后面隐起了脸庞。 当你老了 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1893 当你老了 裘小龙译 当你老了,头发灰白,满是睡意, 在炉火旁打盹,取下这一册书本, 缓缓地读,梦到你的眼睛曾经 有的那种柔情,和它们的深深影子; 多少人爱你欢乐美好的时光, 爱你的美貌,用或真或假的爱情, 但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也爱你那衰老了的脸上的哀伤; 在燃烧的火炉旁边俯下身, 凄然地喃喃说,爱怎样离去了, 在头上的山峦中间独步踽踽, 把他的脸埋藏在一群星星中。 当你老了 杨牧译 当你老了,灰黯,沉沉欲眠, 在火炉边瞌睡,取下这本书, 慢慢读,梦回你眼睛曾经 有过的柔光,以及那深深波影; 多少人恋爱你喜悦雍容的时刻, 恋爱你的美以真以假的爱情, 有一个人爱你朝山的灵魂内心, 爱你变化的面容有那些怔忡错愕。 并且俯身闪烁发光的铁栏杆边, 嚅嗫,带些许忧伤,爱如何竟已 逸去了并且在头顶的高山踱蹀 复将他的脸藏在一群星星中间。

当你年老时 傅浩译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当你老了 飞白译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衰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颜。

第11篇

中国古代的一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的诗篇,就是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或描述个人游历的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羁旅思乡诗情真意切,真实地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羁旅思乡诗的命题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鉴赏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等。

一、羁旅思乡诗常见主题

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珍爱友谊等。

二、羁旅思乡诗常见意象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寒蝉――悲凉。猿猴――伤感。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三、羁旅思乡诗阅读方法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作者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感受诗的魅力。

另外,在解答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容易走进以下误区:(1)构图意识不强,缺少整体的画面感。(2)判断失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到位,随意作答。(3)有一定的见解,但讲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联系诗歌本身来分析评价,只是无端猜想或无根据地归纳,答案牵强、生硬。(4)没有从羁旅思乡诗的内容和特点去把握全诗,只是套用一些空泛的答题术语,表述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阅读训练】

乡 思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几个层面的“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汉江[注]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卢 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简要分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仅45字,其所蕴含的情与景却十分丰富。请结合本曲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写“归梦”突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梦”是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分析作者当时怀着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内容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

路过你的眼睛

路过你的心灵

我为你在爱的诗歌里

歌遍了寂寞

歌遍了悲欢

相遇成为一本永远参不透的尘缘

/

想你的时候

我不敢看窗外的落花

我不敢望迎风而舞的飞絮

我怕它们会忽然惆怅伤感了我的笔尖

孤寂的时刻

总会不自禁的想起那些擦肩的往事

美丽而又苍老的岁月

已将另一个人悄悄带走

/

陌上芳菲

谁踩出一行崭新的印记

期盼的心看不到一个遥远的结果

我带着隔世的呼唤而来

却无缘再传递到你的梦里

那些潜伏在心底的痕迹

成为一生也挥不去的记忆

深夜的花已睡去

心醉在相望的诗句中不肯醒来

谁懂得我藏在文字后面的

那双眼睛里的无声期望

/

有些人只有成为了你的昨天

才会成为你的永远

面对邂逅的天空

谁没有过美丽的期许

面对落日下的桅杆

谁没有过淡淡飘渺的伤感

当尘埃覆盖了所有的悲欢

或许我们就不会为此而恼恨缠绵

就让那些未了的花事

在沉睡中永远不被惊醒

/

是因为放不下记忆中的人

还是因为放不下对那份情感的依赖

曾经你温暖了我的文字

如今我只有背负着深爱的目光

走过四季走过风雨

天涯之遥对于我而言

只是一纸之隔

隔着文字温柔的帷幕

我能在记忆里躲开你

却不能在梦里躲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