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

时间:2023-05-30 10:2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立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独立基础

第1篇

1、八十平米的框架结构建筑其基础的截面积及深度要看基础的土质来确定。需要专业人员现场勘查后才能做出适当的决定。

2、正常的情况下,建筑物要先有图纸,然后凭图纸到政府主管部门报审。而图纸是需要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才有能提交报审;没有图纸的建筑属于违法建筑,是拿不到房本的。

3、以粉质粘土为例,6个独立基础的要挖到原始土层且不小于1.5米,单个的筏板应不小于1.8x1.8。如果是8个独立基础除要挖到原始土层且不小于1.5米,单个筏板应不小于1.2为好。如果是含砾石粘土可适当浅一些,如果是岩石类的就无所谓了,除掉风化岩就可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防水底板 独立基础 影响

中图分类号:TU761.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要求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即使多层建筑也设计地下室、地下车库或地下停车场,因此设计既符合建筑功能要求又经济、适用、耐久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中的基础大部分采用筏形基础、箱型基础及桩筏基础,尤其是在一些土质较软的地区。多层建筑或者小高层建筑,基础一般采用独立基础或者筏形基础。近几年在北方一带采用一种新型的独立基础加防水底板的基础形式,这种基础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但独立基础与防水板的设计往往困扰设计人员。现在设计基础时只按普通独立基础承担全部竖向荷载,防水板则只考虑防水的作用而构造设置,没有考虑防水板的设置对独立基础的影响。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下室框架结构体系,基础的选型通常为柱下独立基础加构造底板。此类基础形式具有形式简单、受力明确、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因而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独立基础用以承担上部结构传至框架柱底的轴力、弯矩及剪力;构造底板为卧置与地基上可以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自承重结构构件。当地下室深度范围内存在有水位高于构造底板底面的地下水时,在地下水压力作用下,构造底板需作为一种受力构件进行多种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在此,可将其称为防水底板,使其与普通的构造底板加以区别。

在以往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通常是将独立基础与防水底板单独计算,由独立基础承担全部的结构荷重,不考虑防水底板对地基反力的分担,因为这样做是偏于安全的。对于防水底板只是起到构造上的防水作用,对于防水底板的计算则是将其考虑为以独立基础为支座的双向板。但是当地下水浮力比较大时,防水底板反而起不到分担地基反力的作用,而且将防水底板承担的水浮力传递给了独立基础,独立基础作为防水底板的支座,势必会造成独立基础底部弯矩和剪力的增大,这时就要考虑独立基础与防水底板的共同作用,否则就会不安全。

一、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较低时防水底板对独立基础的影响

在无地下水时,防水底板与独立基础整浇,会增加各独立基础之间的拉结作用,使得各独立基础之间的沉降差减小。同时防水底板会分担一部分的地基反力,使得独立基础的计算配筋减小。总的来说是对独立基础有利的。

算例分析:

某地下两层车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底板,混凝土等级C30,在勘察范围内无地下水,分析不同厚度防水底板对独立基础配筋的影响,采用盈建科软件对独立基础与防水底板的共同作用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见下表:

防水板板厚 0 250 300 350 400

独基配筋(cm*cm/m) 20 18 15 11 11

独基边防水板配筋(cm*cm/m) 0 4 6 9 11

从上表可以看出,防水底板对于基底反力的分担,使得独立基础的配筋有所减小,并且随着防水板板厚的增加,其分担的基底反力就越多,独立基础的配筋就减小越多。但是防水板板厚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独立基础的配筋就不再减小,因为独立基础已经达到了构造配筋,所以并不是防水板板厚越厚,对结构配筋越省,盲目的增加防水板板厚,反而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同时可以看到,防水板由于分担了一部分基底反力,是有计算配筋的,若只是按照构造进行配筋是不安全的,应当根据其受力计算进行配筋。

二、有地下水且地下水位较高时防水板对独立基础的影响

在地下水位较高时,由于水头压力较大,此时防水底板不仅要考虑整体抗浮的问题,还要考虑防水板自身的强度能否抵抗水压力的作用。以往的设计中,对于水压力的考虑,一般只是计算防水底板的承载力,没有考虑此时水压力对独立基础的影响。而实际情况是独立基础与防水底板是共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较大的水压力会对防水底板产生较大的弯矩,而防水底板的计算模型是以独立基础为支座的复杂双向板,这就使得防水底板的弯矩会在独立基础处进行传递,这就会加大独立基础的受力,若不考虑这部分弯矩,对于独立基础的设计是不安全的。下面同样用盈建科软件对独立基础与防水板共同作用进行有限元分析。在不同水头压力作用下的防水板对独立基础配筋影响分析结果见下表:

防水板板厚 0 250 300 350 400

独基配筋(cm*cm/m) 14 12 11 11 11

独基边防水板配筋(cm*cm/m) 0 10 7 5 6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有水头压力的作用下,当防水板较薄时,会使得独基边防水板配筋加大,若只是按构造配筋显然不够安全,同样防水板也并不是越厚越好,达到一定程度后独立基础和防水板都只是构造配筋,这样也是浪费的。

防水板板厚 0 250 300 350 400

独基配筋(cm*cm/m) 14 22 19 17 14

独基边防水板配筋(cm*cm/m) 0 21 13 10 7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没有设置防水板时,独立基础的配筋还是比较小的,当设置了防水底板,独立基础的配筋明显加大,且独基边的防水底板配筋也加大了,但随着防水板板厚的增加,独立基础和防水底板的配筋都有所减小。

三、总结

在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基础设计中: (1)应首先计算整体抗浮能力; (2)防水板设计时,须注意分项系数的取值与构造措施; (3)独基设计时,应计算净水压力通过防水板向独基传递产生的剪力和弯矩,并与地基反力一起作为计算独基底板冲切、受弯的荷载; (4)独基设计时,须注意承载力修正,计算条件,构造措施等,独基高度应按冲切验算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应过度加大独基高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防水底板与独立基础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无论在有无地下水时,将独立基础与防水底板分开计算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在地下水头压力较大时也是不安全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整体计算,考虑独立基础与防水底板的共同作用。在无地下水时,防水底板对独立基础是有利的,会减小独立基础的配筋,若独立基础单独计算进行配筋,是有些浪费的。但是在地下水头压力较大时,防水底板会将部分弯矩传递给独立基础,所以独立基础的配筋会加大,若不考虑防水底板的作用计算出来的独立基础是不安全的。同时若独立基础只是进行构造配筋也是不安全的,因为防水底板会分担地基反力,需要按计算进行配筋。当然防水底板并不是越厚越好,这就需要根据实际计算取最恰当的板厚,以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诗童.岩石地基上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抗剪设计初探[J]. 重庆建筑. 2010(11)

[2] 傅富强.独立基础加抗水板设计探讨及应用[J]. 建筑设计管理. 2011(03)

第3篇

基础埋深是指从室外设计地坪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埋深大于等于5米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埋深在0.5米~5米之间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基础埋深不得浅于0.5米。基础埋深由其他条件和最小埋深确定。基础高度主要由抗冲切要求确定,同时考虑柱纵筋的锚固和其它构造要求。

基础埋深宜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计算,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地基宜浅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做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偏心荷载 刚性独立基础 材料力学 叠加法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简称“柱下独立基础”) 作为常见的一类扩展基础, 在各种工业和民用建筑基础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在现有的大量与基础工程有关的教材中[2,3,4,5],刚性独立基础基底压力的计算都根据规范 [6]中的公式列出。现在基础工程[8]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力学[7]叠加法对该方法进行改进。

一、叠加法的涵义

在微小变形条件下,其弯矩与荷载成线性关系。而在线弹性范围内,挠曲线的曲率与弯矩成正比,当挠度很小时,曲率与挠度间呈线性关系。因而,梁的挠度和转角均与作用在梁上的荷载成线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梁在几项荷载(如集中力、集中力偶或分布力)同时作用下该截面的挠度或转角的叠加。次为叠加原理。

由几个外力共同作用下,引起的某一参数(内力、位移等)的变化等于每一外力单独作用时引起的该参数变化值的代数和的方法,称为叠加法。

二、叠加法的条件

1、服从胡克定律[7]

对于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如低碳钢、合金钢所制成的拉杆,由一系列实验证明:当杆内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某一极限值,即比例极限时,杆的伸长量 与其所受外力 、杆的原长 成正比,而与其横截面面积 成反比,即有 ,引进比例常数 ,则有 ,由于 ,故上式可写为 。此关系式称为胡克定律。

2、服从小变形假设[9]

假定物体内各点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位移远小于物体原来的尺寸,因而应变分量和转角都远小于1.应用这一假设,可使问题大为简化。例如,在研究物体受力平衡时,可以不考虑由于变形引起的物体尺寸和方位的变化,即按变形前的几何尺寸及荷载状态进行计算。又如,在研究物体的变形和位移时,可以略去应变和转角的二次幂或二次乘积及其以上的项。

三、计算实例

(一)基本资料:

1.基底荷载:

2.偏心矩:

3.条形基础,基础宽 ,计算时取基础截面尺寸:

(二)基底压力的叠加算法

1.在基底荷载 的作用下:

基底受均布荷载作用,基底压力为:

2.在偏心矩 的作用下:

弯曲截面系数:

基础底面离中点最远处的基底压力:

3.承载力叠加

基础底面最小的基底压力为:

基础底面最大的基底压力为:

四、一般情况下承载力类型讨论

当 时:承载力为梯形荷载

当 时:承载力为三角形荷载

当 时:承载力一边出现负值的三角形荷载

参考文献:

[1]张卓然.浅谈柱下独立基础底板的抗弯计算.广东土木与建筑,2006

[2]凌治平,易经武主编 .基础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莫海鸿,杨小平主编 .基础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周景星,王洪瑾,虞石民,李广信主编 .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亮,魏丽敏主编 .基础工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7]孙训方,方孝淑,关泰来主编 .材料力学(i)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是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西医的实验室医学,中医历来重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往往强调“读经典,做临床”。毫无疑问,中医的优势就是在独特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所以,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比较强调后期临床教学,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临床教学阶段,但对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忽视。从相关的中医基础学科实际教学来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1]。

 

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能适应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设立中医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2种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中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基础实验课程[2],两者比较,各有所长。

 

1.1 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中

 

依附于理论教学中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中医诊断学中,在脉诊理论学习之后,及时开设脉诊实验课,运用脉象模拟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脉诊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诊脉技术;又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在学习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时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从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再如方剂学教学中,学习解表药之后,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麻黄及麻桂相须配伍之后的发汗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验,不但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不足之处是,因为知识结构有限,所以实验内容也较为局限,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趋向于单一,实验过程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致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还是难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1.2 独立于理论教学内容外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将各项中医学基础实验从原有的理论课程中剥离,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界限,把整个实验课程连贯起来,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但是囿于课时安排所限,很难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授课内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因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被广泛重视,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施。首都医科大学众多中医学基础课均已独立设实验课程,但因为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尚在寻找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 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 结语

 

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6篇

课程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对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和“管”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1]。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全面和公正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诊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所以作为成绩评价体系中重要一环笔试尤其值得关注。从考试内容的选择,试卷题型的设计,学生成绩的分布以及学生解题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有助于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思路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 试卷内容对比分析

两者题型均由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组成,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应用,主观题主要考查综合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客观题占整个试卷60%左右,涵盖了溶液、热力学、动力学、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原子分子结构、配合物和胶体等知识点。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溶液平衡、热力学、动力学、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和胶体等章节。试卷考查的知识点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基本实现重要知识点全覆盖,易、中、难题比例本部为3:5:2,独立学院为4:5:1。

试卷内容主要差异性表现为本部考查热力学和动力学的问题综合性更强,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体系灵活运用。考查平衡问题本部涉及到多种平衡及平衡之间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思维活跃度。考查氧化还原与电极本文由收集整理电位以及缓冲溶液的知识点本部实现了两者的综合运用,独立学院单独考查两个知识点。涉及到配位化合物、原子、分子结构本部考查的问题更复杂一些。

2 学生成绩分布特点

本部和独立学院学生成绩分布特点见表1。通过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分析可以发现本部学生平均分和优秀率均高于独立学院,不及格率低于独立学院。本部学生在85分左右分数段比例最大,独立学院在80分左右分数段比例最大。原因主要是本部学生基础扎实,学习氛围很好,大部分学生认真刻苦,平均成绩较高。同时从主要失分点分析发现客观题无明显差异,两者得分率基本相当,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观题上,本部和独立学院学生平均分大约有5分左右差距。因为主观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需要理解和计算能力。本部学生主要失分点为涉及到多种平衡及平衡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等相关问题。独立学院除了以上失分点外,在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上失分较多。另外两者在原子、分子结构理论方面失分率也较高。

表1 学生成绩分布特点统计表

3 启示和展望

通过试卷内容和学生成绩之间关联性分析发现主要失分点依然表现为教学难点,例如物质结构由于比较抽象,在理解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涉及到一些物理理论和原理。同时一些综合性、逻辑性较强涉及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成绩也不甚理想。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使抽象难懂的问题直观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习题讲解过程中要强调方法。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页)积极性相对不足的特点,要积极引导充分激发学习激情,同时要督促学生多做习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新校区,和教师沟通联系的机会和方式不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渠道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这样的观念来贯穿教学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发现不足就要弥补不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对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和“管”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1]。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全面和公正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诊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所以作为成绩评价体系中重要一环笔试尤其值得关注。从考试内容的选择,试卷题型的设计,学生成绩的分布以及学生解题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有助于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思路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 试卷内容对比分析

两者题型均由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组成,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应用,主观题主要考查综合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客观题占整个试卷60%左右,涵盖了溶液、热力学、动力学、氧化还原与电本文由收集整理极电位、原子分子结构、配合物和胶体等知识点。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溶液平衡、热力学、动力学、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和胶体等章节。试卷考查的知识点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基本实现重要知识点全覆盖,易、中、难题比例本部为3:5:2,独立学院为4:5:1。

试卷内容主要差异性表现为本部考查热力学和动力学的问题综合性更强,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体系灵活运用。考查平衡问题本部涉及到多种平衡及平衡之间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思维活跃度。考查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以及缓冲溶液的知识点本部实现了两者的综合运用,独立学院单独考查两个知识点。涉及到配位化合物、原子、分子结构本部考查的问题更复杂一些。

2 学生成绩分布特点

本部和独立学院学生成绩分布特点见表1。通过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分析可以发现本部学生平均分和优秀率均高于独立学院,不及格率低于独立学院。本部学生在85分左右分数段比例最大,独立学院在80分左右分数段比例最大。原因主要是本部学生基础扎实,学习氛围很好,大部分学生认真刻苦,平均成绩较高。同时从主要失分点分析发现客观题无明显差异,两者得分率基本相当,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观题上,本部和独立学院学生平均分大约有5分左右差距。因为主观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需要理解和计算能力。本部学生主要失分点为涉及到多种平衡及平衡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等相关问题。独立学院除了以上失分点外,在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上失分较多。另外两者在原子、分子结构理论方面失分率也较高。

表1 学生成绩分布特点统计表

3 启示和展望

通过试卷内容和学生成绩之间关联性分析发现主要失分点依然表现为教学难点,例如物质结构由于比较抽象,在理解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涉及到一些物理理论和原理。同时一些综合性、逻辑性较强涉及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成绩也不甚理想。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使抽象难懂的问题直观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习题讲解过程中要强调方法。

第7篇

关键词:信用证;独立性;

信用证系开证行应申请人的请求对外开立的承诺在所提交的单据和信用证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一致的情况下,承担付款义务的有条件的付款承诺。信用证关系被认为是一项独立的法律关系组合,但是最核心的法律关系是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的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关系。信用证这项贸易结算工具创立至今,极大地推动了贸易的发展,被视为是将金融信用取代商业信用的积极创造。信用证适用的统一惯例也为广大贸易者、银行、航运者所接受,成为世界上适用范围最广的国际法。

信用证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生命力,在于其有着极强的独立性,信用证开立后则独立于贸易基础合同,开证行凭借自己判断对外做出是否付款的意思表示,受益人也可直接主张于信用证开证行以获得相应的付款。可以说信用证的独立性特点是信用证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最根本原因。但信用证的独立性是否就已经真正发展到超脱基础贸易合同而成为与基础贸易合同毫无瓜葛的法律关系,从而与基础合同之间形成井水不犯河水的并行的体系呢?笔者认为,无论如何信用证在其运行中总会受到基础合同的强大影响,从而极大地改变名义上的独立性。

一、 基础贸易合同中约定信用证开立条款时的干预

信用证充其量仅仅是一个结算工具,是贸易双方就资金如何支付所做的安排。按照一般贸易规则,买卖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的买方负有向卖方支付款项的义务,买方支付款项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不外乎采取包括现金、汇款、托收或者信用证的方式。从安全性角度而言,信用证被视为最安全的结算工具,信用证拉近了买卖双方之间的距离,减轻了因双方之间的不信任而产生的副作用。

买卖双方一旦同意采用以信用证为结算的工具,则就涉及到信用证的开立时间、信用证开立银行的接受与否、信用证开立的费用承担、信用证中具体的单据的种类份数出具人等条款。这些条款都会被纳入基础贸易合同的范围,买卖双方就这些开证条款进行充分的磋商并达成一致,最终成为基础贸易合同的一部分。

可以这样说,基础贸易合同中就信用证开立条款所作出的约定是后续买方申请开立信用证的基础,没有双方在基础贸易合同中的磋谈,就谈不上信用证的适用。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信用证开立条款的约定一般都会被直接纳入开证申请人要求开证行开立的信用证条款当中,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基础贸易合同时信用证的源泉。

二、 申请开立信用证时基础合同对信用证的干预

一般我们认为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在开证时产生的申请开立信用证法律关系,此法律关系也和信用证法律关系相独立。我们承认申请开立信用证法律关系和信用证法律关系之间是独立的法律关系,但是不能否认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基础合同对信用证产生的重大影响。

买卖合同的买方基于自己的方便等原因的选择,会选择一家银行做为信用证的开证银行对外开立信用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开证行对外开立信用证是应开证申请人的委托进行的,虽然开证行对外独立开立信用证的法律后果并不直接归于开证申请人,但是开证行对外开立信用证一般不得超脱于买方的指令。

申请开立信用证时,买方一般会向信用证开证行提交开证申请,或者签订申请开立信用证的合约,在此合约当中,买方也即是申请人会详细地就信用证条款的几乎全部内容做出详细的要求,这类要求和前面我们所讲的基础合同里的约定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也就是将基础合同里所约定的开证条款的内容以清晰的意思表示,指令或要求开证行如是办理。在申请人提交的开证申请并未违背UCP的强行规定的情况下,一般开证行均会按照申请人的要求对外开立信用证。

也就是说开证行对外开立的信用证实际上就是将贸易基础合同中某些条款对外进行了细化,使之符合UCP的要求,以及符合国际银行间标准实务的要求。

三、 不符点的提出与放弃中基础合同对信用证的干预

信用证能否充分地得到履行其法律要求表现为受益人提交的单据是否会出现不符点,或者说开证行是否会就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做出单证不符的判断,再进一步则为开证行做出单证不符的判断能否成立或者是否最终放弃。

1、 不符点(DISCREPANCY)的根源 所谓不符点是指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不符合信用证的约定的各明细内容。从其来源上来看有两类最常见的不符点。一类是根本性的不符点,即单据的产生本身已经不符合信用证的约定,从而导致不符点不可能也不应该得到弥补。比如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限,提单的出具日期已经超过了信用证规定的期限,受益人本身已经是延期交付货物,在此情况下,船运公司签发的提单上记载的装船日期已经不可能和信用证相符,此类不符点是根本性的不符,是不可修改的不符点,如果强行为了满足信用证的条件而使之相符,则会落入无尽的法律纠纷,在本文中我们不做阐述。

还有一类不符点是轻微的不符,或者是可修改的不符。主要表现为因为某种操作的失误而导致在单据上显示的内容和信用证规定不相符合,诸如打字产生的错误等等。此类不符合前者的不符有着质的区别,这些不符不是履行基础合同中产生的不符,而是信用证下出现的不符。但是此类不符同样可能导致不符点的主张得以成立,如果此类不符点符合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的原则,则对开证行来讲一样可以达到拒付的条件。

2、开证行提出单证不符时基础合同的影响

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制定者角度而言,制定者希望通过惯例统一各方就单据是否符合信用证的不同认识从而达到较少不符点争议的目的出现。根据统一惯例的要求,开证行也应当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外独立做出单证是否相符的意思表示。

但事实情况却远非如此。信用证从其开立到接受单据再到最终付款有着一段时间,姑且不论是远期信用证,在即期信用证下,都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所以开证申请人一般均在开立信用证时提交部分保证金已开立信用证,待到开证行付款之时再将全部款项补足。这一信用证的强大的融资性质,导致单据到达开证行时开证行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开证申请人的资金做保障,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影响,或者为了使单据提示和最终付款之间产生缓冲,许多开证行在接到单据时首先即对外宣称不符,然后择机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充足资金后再行付款。从这一点上分析,开证合同能否履行严重影响了信用证关系的正常运转。

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是本文曾经提到的一些轻微不符点的出现,如开证申请人已经丧失了商业信誉,根本无力偿还信用证可能出现的垫款,则开证行会竭尽全力寻求不符点的成立,从而达到拒付信用证的目的,此时信用证基础合同开证申请人的情况对信用证交易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第8篇

一、建立“双轨三段式”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其中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将理论见之于实践。“双轨三段式”中的“双轨”是指将理论与实践高度交叉融合,实现双轨互补教学。“三段”指的是把《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教学与单项知识点实践同步,进行“点”性实践;理论教学与专项知识点实践同步,进行“线”性实践;教学结束后对整个会计循环进行全真模拟实践,即“面”性实践。“双轨三段式”模式把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一)双轨教学――理论与实践高度交叉式融合 传统的《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离的,而在“双轨三段式”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有部分交叉的。对于总论、复式记账原理及具体应用的理论部分可继续采用现有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凭证、账簿等内容则要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什么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账簿, 边学习理论边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单项知识点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虽然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是间断的、零散的,即知识“点”性实践,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该方法已在我校《基础会计》教学环节中试用三年,学生均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收效甚佳。

(二)三段式实践:“点―线―面”立体式教学

(1)知识“点”性实践。如在讲解凭证时,提供给学生各种真实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边讲理论边观察实物,使学生加深对凭证的感性认识。此外,结合理论的讲解,每一种凭证皆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动手填制,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凭证填制的基本技能。又如,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学生边观察实际账页边学习账簿的种类和填制要求,并练习填制。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感性认识,并实现理论向实践的升华。

(2)专项“线”性实践。提供给学生配套模拟材料,如进行科目汇总专项实践,可提供一些原始凭证,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自己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编制好的记账凭证进行科目汇总,这样学生就进行了从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填制――科目汇总这一“线”形专项实训。此阶段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3)全盘“面”性实践。在学完该课程全部内容后,学生对会计学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集中安排一周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操作,要求实训材料必须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而且还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要将基本会计理论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其次,实践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最后,经济业务应是真实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见图1。

通过“双轨三段式”模式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会计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会计方法有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会计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财务会计学》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模拟公司”式的仿真教学法

《基础会计》具有理论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果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真实的会计资料展示,通过仿真演练与操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会计核算规则和方法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一)实践环境仿真 在校内创建“模拟公司”实验室,使其结构和布置与社会企业类似,学生实践时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其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二)经济业务仿真 从企业收集一套完整真实的经济业务资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制作成会计实物课件,将其陈列于“模拟公司”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参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待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点时,不会觉得很抽象、陌生、难以理解。如现金支票、转账支票、进账单、电汇单、增值税发票、入库单、出库单等全套企业真实的原始票据。

(三)经济业务处理流程仿真 按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和账务处理流程,将学生进行分组分角色实习,并适时进行角色互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四)教学方法直观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基础会计涉及众多的图表、凭证、账簿,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将授课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方式传送给学生,能将过去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图形、图像投影到屏幕上,将理论讲授难以描述的专业操作过程在屏幕上连续演示出来,这样就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突出教学重点,使枯躁、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会计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刚刚接触会计专业课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讲授原始凭证,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格式的原始凭证,然后通过动画版的会计凭证填制演示原始凭证基本内容的填制过程,解决了原先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会计处理技术的现场操作问题,使会计基础理论教学更直观,会计工作流程更形象。

该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验实时互动结合,解决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和内容分割的难题。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实验割裂的教学模式,即不再是课堂教学在先、实验教学在后,实验教学解决了理论教学的“虚”,理论教学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和缺点。

三、完善动态化、立体化的辅助教材体系建设

我校以东北财经大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会计》(陈国辉主编)教材作为理论课主体教材,按照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辅助教材建设,配合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完善。

(一)影像课件制作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现场的情况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应该将会计课程中一些操作性强、抽象的内容拍摄成录像片或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如以记录片的形式拍摄企业会计工作实况录像。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了解会计工作及其流程。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提前做好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提高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拍摄的录像资料自成体系,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知识的录像,更能充分地消化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物课件制作 从企业收集一套完整的、真实的账务资料,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到系列财务报表,以及购买企业实际使用的各类会计用品。然后将其按岗位顺序陈列于会计专业实验室,供学生参观。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用品有一个系统的感性认识及会计岗位意识。这使得学生在以后理论授课时不会觉得这些用品很陌生、很抽象。通过实物参观,学生会对账务资料形成一个整体意识。

(三)知识点实验资料收集及设计 从企业收集真实的经济业务原始资料,然后整理并设计各类经济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再由印刷厂印刷,要力求达到高度仿真的效果。教学时利用这些高度仿真的原始单据,仿开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采购发票,增值税发票,入库单、领料单等,直接用于教学。尽量避免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原始单据。这样,学生在进行相应知识点训练时,就有助于其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如,学到原始凭证审核时,提供学生的是有色彩、有单位章的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的是否规范,经济内容是否合法、有效。这比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原始单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单项实践项目开发、单项知识点实践教材编写根据上述知识点实验资料,有选择性地挑选适合基础会计实践的原始资料,再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单项实践项目,如会计账簿的书写、原始单据的填制、原始单据的审核、账簿的登记、账簿的结账等,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指导书。

(五)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开发及教材编写在单项实践项目开发的基础上,挑选、整理部分单项资料,将其完整、系统地联系起来,以形成内容丰富含盖面广的综合实验资料,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指导书。

经过仿真系列配套课件及实践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可使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知识点化、直观化、色彩化、职业化,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四、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笔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试卷对那些实践性、能动性强的内容无法反映,只是注重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把握程度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应采取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一)理论考试比重 平时成绩占10% ,依据出勤率+作业成绩+课堂发言+案例分析。理论考试占50% ,实行闭卷,笔试和教考分离制。

(二)实训操作比重 实训操作占40% ,其中单项实训考核占20% ,综合实训考核占20%。实训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可分为如下五个部分:(1)会计凭证操作。会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原始凭证;会填制记账凭证,包括收、付、转和通用记账凭证四种;会编制科目汇总表。(2)会计账簿操作。会登记各类账簿;会对账、结账;会编制试算平衡表。(3)会计报表操作。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4)更正错账。会按规定方法更正错账。(5)书写要求。按标准会计数码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各部分分值比重依次为35%、30%、20%、10%、5%。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符合会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独立学院《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XJG―07―84―5)、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会计专业“模拟公司”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JXJG―10―79―2)、江西理工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对策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所有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不再是从零开始,这些对大学生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独立学院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体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意义。

2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⑴计算机基础不同。独立学院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来自经济基础好的地区的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接触计算机教育,基础较好,然而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基础较差。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面对所有学生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会削减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

⑵教学模式单一。随着高校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纷纷引入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同样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1]。教学过程大多以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模仿操作为主,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上机实验课效果不甚理想。

⑶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领军行业,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云计算、4G通讯、WINDOWS8系统等等高新技术不断问世。和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设备、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的落后,例如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仍然以教授XP系统和OFFICE2003为主。

⑷教学评价方式片面。很显然,将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的方式运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试过程中,不能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导致计算机理论考试成绩的实际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相符合,考核也就失去的意义,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同时,即便采用计算机上机考核的方式,学生也仅仅是对教授的操作过程进行模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2]。

3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对策分析

⑴采取分层教学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的情况应该因材施教。提出符合学生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分配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任务。采用分层教学法,首先对同一班级的学生分组,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好”带“差”,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班级氛围。第二,分配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可以将实践课分为基础实践操作与高级实践操作,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基础实践操作部分后选做高级实践操作部分,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完成全部实践操作的任务后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完成剩余部分。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肯定基础差但学习努力的同学的学习过程,对这些同学予以鼓励,达到提高所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目的。

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计算机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但是实用性非常强,因此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调整计算机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时间,在学习必要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生上机实践课上。另外,应该增加计算机领域中前沿动态、新技术的课程,使学能够全面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状况,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还可以运用活动的载体,例如举办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知识竞赛,像打字速度竞赛、网页设计、课件设计竞赛等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⑶兼顾体系,面向实用。教学内容陈旧和计算机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多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适应计算机高新技术的教学与推广,大多沿用XP系统和OFFICE2003办公软件,而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都已经使用WINDOWS7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这样就导致了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的严重脱节。例如应用最广泛的Andriod系统,同学们一定会对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具有浓厚的兴趣,应适当的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同时还应为同学们普及前沿的计算机事物,例如“云计算”、“3G”、“4G”等内容。把握好上课时的“应试教育”和“实用教育”的平衡点才能兼顾等级考试过级率和知识的实用性。

⑷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以学生的平时上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综合来判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严格把控,避免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们全面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期末考试应侧重考查学生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考试采用计算机系统随机出题的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抄袭问题。阅卷工作采用人工阅卷和系统阅卷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客观的给出成绩[3]。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00-02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ZHENG Fu-dan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8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national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uter, combined with the student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blems in public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2013年3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了关于调整全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通知,在该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3年9月份开始,全国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教学大纲,由之前所要求的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熟练应用Office 2003办公软件,改为要求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下熟练应用Office 2010办公软件,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考试中,新增了熟练掌握Photoshop CS5操作的要求。同时,新大纲中还提出“MS 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的要求。

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的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不仅要顺应计算机软件的快速更新换代,而且在掌握的层次上也需有所提高和深入。

1 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发展的日趋完善,独立学院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已经发生了各种改变,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虽然中小学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推广,但全国各地的信息教学水平各不一致,城市和农村的计算机教学基础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尤以动手能力更为明显。

2)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虽然国家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最新大纲已经,但是一些独立学院仍然来不及调整,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尤其是如果相应的练习和考试软件没有更新,便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

此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地停留在Office系列的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软件上。但对于文科类学生所需要掌握的Access或Visual FoxPro,或理科类学生需要掌握的Visual Basic等,却较少涉及。

3)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多的仍然为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为主,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2 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所在独立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分层次进行学,势必会使水平较好的同学缺乏兴趣,水平较差的同学失去信心,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他们分层次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免修考试。免修考试的内容和重点、难点都依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设置,难度亦相当。免修考试未达到75分者,便视为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仍未熟练掌握,则应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免修考试为75分以上,便视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无须再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这些学生,开设如《MS Office高级应用》、《Access数据库应用》、《FoxPro数据库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设计》等选修课程。

2) 教学内容改革:

一方面,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最新大纲,将教学内容从原有的Office 2003(包括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 的教学内容,更改为Office 2010(包括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 2010) ;将Windows XP操作系统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更改为Windows 7操作系统;增设多媒体技术基础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这门课程着重于实践,其主要目标是学生对办公系列软件的操作能力,应避免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讲解传统的、应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上。因此,在教学学时上,增加相应的上机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供学生练习操作技能。

针对上述两个内容,确定新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及其实验教程。

3) 教学方法改革:

① 案例驱动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按照章节的知识点逐一讲解和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被动接受,这样陈旧的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也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因此,考虑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办公需求为案例,以案例来贯穿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即采用“案例驱动法”进行教学。通过“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总结案例知识点和方法步骤”这一系列的步骤[1][2],在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当中,去寻求解决办法,去记忆解决办法,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② 竞赛驱动法:可以采用“竞赛驱动法”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文本输入技能”,可以举行打字比赛,针对“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举办“Office操作大赛”等,以赛促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 引入练习及考试软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及考试软件非常重要。这类软件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提出各种操作要求,让学生进行相应设置,并自动打分。学生可以根据系统打分及评析的结果,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点的欠缺部分,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模块的练习。

3 结论

国家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公共基础改革非常必要。该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法,以上各个改革环节已在笔者所在学校进行,收效良好,希望能给各独立学院的同行们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馥丹. Flash课堂教学中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信息化教学,2011(5).

第11篇

一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应试教育错误地引导了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理解

应试高考美术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对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写实性素描、色彩的理解,艺术创造思维相对被禁锢,因此打破学生心目中陈旧的艺术观念,激发学生艺术理念和设计研究的热情,也应当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有了臻于完美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训练模式加上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形成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堂教学,方能为学生将来的艺术设计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关

基础课程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念和思维的方法,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型设计理念的艺术人才。但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是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也只是完成课程的设计任务,掌握设计基础方法和技巧,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没有放在重点上,往往以设计作业的画面效果作为评定标准,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弊端。这种教学格局无疑是狭隘的、低层次的,是不能适应专业课需要的。

3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认识上的力度不够

对于课程的理解,学生除了有自己的认识,其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不够。可以说,现在的基础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基础课的教学要比其他课程用更大的激情,下更大的力度,用更多的心思,才能把课堂搞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许多教师对教师这份职业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学生也缺乏应有的耐心和责任感。其次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分散了自己备课和科研的精力与时间,失去这些保证,其授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再次,教师的一生实际上是不断学习的一生,职业需求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要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很多人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一份一劳永逸的职业,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此也就出现以上的一些问题。

二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还是沿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工艺美术的课程设置,开设结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有些独立院校虽然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但其内容却是“新瓶装旧酒”,没能通过素描、色彩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还有一些院校“重技能、轻理论”,对设计史论课程、人文课程等比较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本质认识和发展创造所需的拓展空间。

2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视觉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出现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一直在更新。现代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两学年的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课与课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能否合理地衔接等问题,都制约了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而我们独立院校并没有正视这些问题。

3 课程结构缺乏综合实践性

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综合艺术能力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消除学科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提高综合艺术能力,它不再局限于某门类细化的知识技能,而是立足于“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局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

三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1 打破课程单一结构,突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增强多样性与趣味性

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打破课程单一结构、增加多样性课程类型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中素描、色彩课程占主导地位,这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亟待改进的。我们应该在学生接受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弥补必修课程的单一与不足。

就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规范基础课教学内容,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保留原有课程内容中有价值的知识的同时,应强调从当代艺术设计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知识,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2 优化课程内容,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基础课程的教学占较大的学时比例,我们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增强其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其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使学生理解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联系。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传授知识要讲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艺术设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图形”为主的艺术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类教学不同于工科教学,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有时在嬉戏中能激发设计灵感。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不能过分依赖电脑,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确立以创新型设计理念为中心的观念,而不是以单纯的摹仿和拷贝为中心的思想,启发学生从多角度

多方位考虑问题,充分开拓他们的视野,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探索一种最能表现其创作理念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最终目的。

艺术设计学科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实用性强,而现有基础课程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工作室,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基础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个案,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立足于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形式,学生和教师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综合信息进行沟通,建立一种不断更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网络,使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信息量。

3 结合独立院校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独立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在这个环境里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质量。当今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等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渗透到艺术设计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和传播方式。在这样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在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师缺乏优秀人才,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和培训力度,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定时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同时,开展讲座与论坛,把继续教育作为新型专业教学的重要方面来考虑,促使教师更新观念,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课题设计和组织能力,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当把重点放在课程结构上。社会需要有创新思维、素质全面的人才,只有掌控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学生多自我创新,掌握新知识,学好每门课程,以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先导和基础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其结构改革必须尊重教育的自身规律。因此,建设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这个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并能逐步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锦传,对当今构成教学体系的几点看法,美术大观,2009(7)

第12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19-02

1 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对于理论知识缺乏、工程感性认识薄弱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教师只凭教材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的特点决定 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同于一本、二本学生,他们大都是第三批录取,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比较差,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但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思维能力,开创性地做好。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潜能,把“要我学”变为“喜欢学”最终到“我要学”是尤其重要的。

培养目标决定 结合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要是适合市场和企业的需要、适合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了适应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实际性、实用性和技能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常常被学生认为枯燥和艰涩,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通过演绎和推理寻求问题的准确答案。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达到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无法短时间适应实际岗位工作的需要。

诸多问题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因此,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3 课程改革的措施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四部分内容。学生普遍感到机械制造工艺部分与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部分的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金属切削机床部分与机床夹具部分实践性太强,难以掌握。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为了适应学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要优化教学结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淡化原课程体系,适应现代制造工程新模式。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教学重点,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综合掌握机械制造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突出体现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对必备的制造基础知识予以保留,对课程中的陈旧部分或脱离现代实际应用的部分予以删除,对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最新的制造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给予增加和补充。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内容的安排上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要有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现机械加工知识和概念的完整性和有机联系;增加机械相关企业在产零件的制造工艺,用实物和案例教学,真正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增加高速数控加工、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等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内容,把数字化制造软件引入教学内容中。同时及时把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及时按照市场需要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改进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强,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完成和实现,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方法,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教材中讲述比较清楚、全面、简单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或者是学生讲授的方法;对于难于掌握、理解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教师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和电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带学生去工程训练中心,去机床和加工现场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要通过录像或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别比较大,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和进行,不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逐步达到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目的是尤其重要的。

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对理论学习的促进作用。强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加以实现和完成。

一本、二本院校的工程实训一般实习为6~8周,而且是一次性安排完,学生对实训内容基本遗忘,对机械加工的各种机床和加工方法已经记忆模糊甚至混淆,难以将实习和基础理论课联系起来。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安排16周,分四个学期完成,每次四周,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式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着重对实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调整设计内容,内容和实际加工紧密结合,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注重过程指导,即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任务,教师都应对学生的设计情况做好记录,及时指出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错误。改革成绩考核方式,采用自评、教师置疑和小组答辩三个环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王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刘春景,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