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贷款基准利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危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市场利率的管制,存贷款基准利率频繁调整,市场利率化日益发展。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处于关键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利率决定的参照体。在利率制度高度开放的环境下或在推行了利率全面市场化之后,基准利率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利率的变化,期水平的高低也将决定其他利率水平的高低。基准利率既是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参与者进行金融决策的参照体,又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必须高度关注和利用的对象。
一般而言,基准利率上升,股票收益下降;基准利率下降,股票收益升高。这种反向关系在我国如何,有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我国利率与股票收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王军波、邓述慧(1999)根据现值理论,发现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影响是稳定的结论。刘金全等(2002)发现我国的股票价格和实际利率之间不仅存在共同的长期趋势,并且具有短期的共同波动模式,因此在储蓄投资与股票投资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和流动性。陆蓉(2003)指出股票市场的利率政策效应与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有关,并且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才是最为广泛等相关结论。宗国英(2003)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对利率变化并不敏感,降低利率起不到调节作用等结论。
从2002年至今每次基准利率调整后,股票市场的具体波动来看,有很多时候这种反向关系并不成立。美国股票操作大师保罗·麦肯有一句名言——“做股票,要看利率脸色行事”,这就表明了研究分析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波动对股票市场的走势的影响有很大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根据具体的经济大环境,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有很大帮助。
一、利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机制
1.现值理论指出,股票价格等于未来各期每股预期股息和某年后出售其价格的现值之和。其公式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股票现在的价格,表示股票第年的股利,表示第年的股票价格,表示利率也可为贴现率。从公式来看预期收益越高,股票价格越高;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下降;利率降低,股价上升。
2.银行借贷属于间接融资,股票市场属于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是具有相互替代性的,资金总是在二者之间不断流动以达到最大受益。利率变动会直接影响不同融资市场的收益,引起资金的流动,改变两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存款利率上升,投资者增加储蓄,资金流向间接融资市场流动,股价下跌;贷款利率下降,企业倾向于银行借贷,股价下跌。
3.存贷款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以货币政策目标。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二、我国存贷基准利率变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性分析
自2002年至2012年6月,我国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共进行了20次调整,其中7次降息,13次加息(如下表),在利率变更时股票市场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对这20次调息的进程做出相应分析。
表 基准利率变动与股票收益变动率(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1)存贷款基准利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上证股票指数来自中国证监会官网
1.基准利率调整后的股市走势分析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后,对国内企业影响较,大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下滑期,到2002年1月底,上海股指仅有1466点。2002年2月21日,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次日上海股指上升,股票市场进入一个长达3个月的增长。2004年第一季度,股票市场走高,从第二季度开始到10月份,股票市场从1860点左右下降至1321点,约下降500点,在10月29日基准利率上调,次日股市下跌。2005年股票市场经历长达一年的熊市。从2006年开始,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频繁调整,2006年2次加息,2007年调整5次加息,紧缩的货币政政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股票市场一路走高,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长达2年大牛市。
去年以来,随着银行贷款额度的收紧,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了贷款利率。4月6日,央行再次加息,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也调高至6.31%。各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贷款利率也将随着基准利率的提高而做相应的提高。
与此同时,银行贷款的审批流程也更为严格。除了银行要求贷款有消费名目外,有银行要求在发放的贷款直接在POS机上消费,以确保该笔贷款是用于个人消费。
而除了抵押贷款外,银行做个人无抵押消费贷款也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是,无抵押贷款的利率更加高。
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是月息2%,也就是达到年利率24%,这与基准利率6.31%的四倍已经非常接近。
按照监管规定,一般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得高于基准利率的四倍。高于基准利率的四倍也通常认为说是高利贷。不过,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即使超过基准的四倍,在借贷合同中,显示的利息仍然在四倍利率以内,额外利息则附加到其他费用中。
贷款利率普遍上涨
从2010年以来,随着额度的逐渐收紧,银行的贷款定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从银行的年报中也可见一斑。
招商银行2010年报显示,招商银行的贷款定价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末新发放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浮动比例,同比上升了7.92%,其中新发放一般性对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浮动比例,同比上升了3.80%,新发放零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浮动比例,同比上升了20.07%。
在今年总体信贷规模进一步缩减的背景下,银行的放贷能力正进一步受到制约。虽然对银行来说,主要目的是选择更加优质的客户,以降低风险。但是同时,银行往往以此为由提高贷款利率。
事实上,银行除了取消首套房七折利率贷款后,已经逐渐把贷款利率提高到基准利率以上,同时严格把控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的发放。
“房贷少了,但是装修、购车、就学等消费贷款的业务还很多呀。”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房贷收紧后,银行可以把做房贷的人力多用于个人消费贷款上。
不过银行并没有由于争抢客户而降低贷款利率,反之,银行对于个人消费贷款的利率同样高企。“我们的个人消费贷款做的很好,年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6.31%的基础上上浮30%到50%。”一位民生银行客户经理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需要做个人贷款的客户也增加不少。
在去年,大部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还是基准利率或者下浮10%,而如今,一般中小股份制银行个人消费类贷款利率的普遍行情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0%,有些银行甚至已经在基准利率上上浮40%~50%。
而平安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其贷款利率只有在基准利率上浮10%。不过读者并不要以为平安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就低了。该客户经理表示,除了贷款利率上浮10%外,还需要支付总额的5‰的额度占用费。而这些还只是针对有抵押的客户。如果对于无抵押的贷款,年利率则在12%到14%之间。
据记者了解,对于无抵押贷款的年利率一般在12%以上,高者则达到18%左右。
审批程度更加严格
在利率上浮的同时,银行对消费类贷款的用途把控越来越严格。
按照个人消费类贷款的用途,顾名思义,就是个人的消费而贷款。不过并不排除,客户以个人消费贷款为名,把贷款挪作他用。银行为了做好贷款管理,更加严格的把控贷款用处。
日前,记者在平安、深发展、渣打等多家中外资银行咨询时,银行均表示,在贷款用途上除了写清楚何种用途外,一般银行都会把贷款直接打到消费用途的对方账户上。
“平安银行的贷款发放是四六开,也就是说40%是取现,而60%必须是在POS机上消费。以确认该笔贷款是用于个人消费。”一位贷款人士表示,要求60%的贷款额度必须在POS机上消费的做法是从去年12月份开始的。
宁波银行“白领通”个人信用授信业务。向来以无需保证,无需抵押;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网上银行全面支持,足不出户,现金到手等优势而存在。不过,记者在咨询该项业务时,宁波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客户在使用授信额度时,必须要写明是用于何种用途,该项贷款并不能用于房贷首付,而只能是装修、买车等用途,银行有监控客户资金流向的渠道。如果客户的贷款用途改变,原则上,需要重新填写申请。以防止客户把贷款资金流向股市等其他渠道。
而各家银行的无抵押贷款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上述贷款人士表示,如果要取得平安银行的无抵押贷款,打在卡上的每个月工资需要在5000元以上,否则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贷款额度一般是借款人月收入的8~10倍,贷款年限也较短,在1~4年之间,利率也会随着借款年限以及个人资信水平而确定不同的上浮程度。
挑战贷款基准四倍利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贷款利率简直就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以外资银行中的渣打银行“现贷派”为例,虽然“现贷派”的年息为7.9%~9.9%,看起来并不太高。但是每年有1%的手续费,每月有0.49%的账户管理费,以年息最高9.9%计算,加上1%,再加上0.49%×12(月),年贷款利率最高可达16.78%。
除了银行提供的贷款之外,还有其他金融机构的无抵押贷款,其利率已经接近基准利率四倍。有贷款人士向记者推荐一项贷款产品,该项产品的贷款月息在2%左右,也就是年利率高达24%,以目前6.31%的一年期基准利率计算,已经非常接近基准利率的四倍。
据规定,央行只是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进行限定,并未对贷款上限做出规定。同时现行的法律规定,对于在人民银行确定的银行同期、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内的予以司法保护。“一般来说,四倍利率以上也就称为高利贷。”一位银行信贷人士说。
不过,即便贷款利息普遍超过基准利率4倍,但在借贷双方的合同上,显示的利息仍在4倍利率以内,额外利息则附加到了各种品目繁多的费用中去。
渣打“现贷派”产品的看起来年息也只有7.9%~9.9%,但是每月0.49%的账户管理费,折合成年利率也将近6%。
推荐上述贷款产品的人士表示,随着4月6日的再一次加息,该项产品的贷款利率也进一步上浮,月息在1.8%左右,不过在贷款合同书当中,并不是贷款利率,月息1.8%是风险保障金,也就是账户管理费。此外再加上基准利率上浮20%,也就是6.31%×12=7.57%。这项贷款产品的最终年利率高达29%,已经远超基准利率的四倍。
而沉浮于市场中的贷款公司则是星罗棋布,一家信贷公司推出了无抵押贷款。其贷款额度为工资水平的15倍。当然其利率也更加高。
1、一年以内商业贷款利率是4.35%。
2、一到五年商业贷款利率是4.75%。
3、五年以上商业贷款利率是4.90%。
4、五年以下公积金贷款利率是2.75%。
5、五年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是3.25%。
中信银行标准卡广告这张高额信用卡能实现你的梦想!点亮梦想!!
赣州首套房房贷利率通常执行1.1倍基准利率,基准利率为:
1、一年以内商业贷款利率是4.35%。
2、一到五年商业贷款利率是4.75%。
3、五年以上商业贷款利率是4.90%。
4、五年以下公积金贷款利率是2.75%。
光大银行按揭贷款利率在商贷基准利率上浮动得到,每位用户的利率略有差异,具体利率以贷款合同为准,商业贷款基准利率为:
1、按揭贷款一年以内含一年,商贷基准利率为4.35%。
2、按揭贷款一至五年含五年,商贷基准利率为4.75%。
3、按揭贷款五年以上,商贷基准利率为4.90%。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基准利率 法定利率 市场利率 期限结构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培育能够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基准利率和基准利率曲线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短端利率到长端利率传导效率不够高,以及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传导渠道的不畅通,使得我国尚不具备形成单一基准利率的条件。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主要利率体系进行梳理,从短端、中端和长端三个方面寻找出具有培育成为基准利率潜质的利率。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曲线的设计思路。
当前我国主要利率体系的梳理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和大额后短期和小额”的顺序推进。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而随着本币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体来看,我国利率体系可以划分为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两个层次(见图1)。
(一)法定利率
法定利率是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时规定的利率,主要包括五大类。
一是存贷款基准利率。2015年10月23日,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但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仍然对商业银行利率水平的确定具有指导作用。
二是存款准备金利率。主要包括央行对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水平。
三是再J款利率。据贷款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信用贷款和再贴现两种。信用贷款是央行直接向商业银行发放的信贷资金,分为20天内、3个月、6个月内、1年期4个档次。再贴现利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期限一般在3~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
四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包括央票利率和央行回购招标利率,但央票主要是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种过渡性工具,其政策成本相对较高、发行对象范围相对较窄,从长远来看,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将过渡到以国债为对象的正逆回购操作模式,回购招标利率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利率。
五是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了更好调节市场流动性而设立的“微操作”工具,可以对冲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时对市场造成的冲击。目前已形成了从短端到中长端的工具体系,其中短端利率包括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中长端利率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
(二)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是基于市场供求力量的利率,主要包含三大类。
一是货币市场利率。主要包含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利率两种,同业拆借利率可分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同业拆借利率(IBO)以及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回购利率可分为质押式回购利率和买断式回购利率,前者还包括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Repo)和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GC);按照计算方式的不同,质押式回购利率还可以分为加权平均利率和定盘利率。
二是债券市场利率。包括利率债收益率和信用债收益率,其中利率债收益率主要包括国债收益率、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等,信用债收益率主要包括企业债收益率、公司债收益率等。
三是信贷市场利率。主要包括贷款基础利率(LPR)和商业银行信贷利率,其中LPR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加权平均值。
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原则
基准利率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也是市场高度认可的标杆利率。那么基准利率应该由央行决定,还是市场决定?我们可以从基准利率应具备的性质来思考。总体来看,基准利率应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基准利率应是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是各类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通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信用或期限溢价来获得,因此基准利率应具有无风险性。然而,无风险利率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应选择一种利率来替代无风险利率履行基准利率职能,该替代品应具有风险低、交易量大、流动性高、交易主体多,以及市场灵敏度高的特点。
第二,基准利率应具有完整的期限结构。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产品的利率期限结构呈现较强的多样性,这决定了基准利率必须拥有完整的期限结构。具体而言:一是要有足够的宽度,涵盖从短端到中长端期限;二是要有一定的密集度,能够形成一条平滑利率曲线,并准确反映出不同期限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三是不同期限利率的价差应为正,且间隔较为稳定,以确保利率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进而能够充分反映出不同期限金融产品的风险溢价水平。基准利率曲线唯有具备以上特点,才能使得各类金融产品在定价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基准利率曲线上寻找相应的数据点位,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报价。
第三,基准利率应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相关性较强。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以基准利率为重要依据,使得其他市场利率的变化始终处于目标区间内波动,不会大幅偏离基准利率,从而确保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够切实影响金融主体的投融资行为,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
在主要利率体系中,法定利率可以看作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操作工具,而基准利率并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而是市场的标尺,应考虑由市场最终决定,选择高度市场化的利率。纵观国际金融市场,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和地区有英国(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美国(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FR)、日本(东京同业拆借利率Tibor)和欧盟(欧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等;以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主要有德国(1W和2W回购利率)、法国(1W回购利率)和西班牙(10D回购利率)等。
基准利率曲线短端部分的构建
通常而言,短期基准利率应该建立在短期国债交易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短期国债市场并不发达,难以形成完整的曲线。因此,基于拆借、回购等方式形成的基准利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充当定价基准。在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可供选择作为短端基准利率的后续指标有很多,可以利用对比法对货币市场利率进行层层剥离,选择最合适的基准利率。
(一)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的对比
风险方面,同业拆借利率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等级要求更高,而Shibor采用的是类似于Libor的虚盘报价方式,报价行并不必须按此成交,这使得Shibor存在纵的可能。2012年爆出的Libor操纵案,已经使人们开始反思这种无成交约束报价方式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隐患。回购利率是交易双方以债券为权利质押所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利率,尤其是质押式回购以利率债为交易标的,可近似视为无风险利率。
交易量方面,2016年全年货币市场共成交697.2万亿元,其中,信用拆借成交95.9万亿元,占比13.7%,质押式回购成交568.3万亿元,占比81.5%,买断式回购成交33万亿元,占比4.7%。
期限结构方面,同业拆借利率与回购利率的宽度一致,均涵盖了从隔夜到一年的期限。二者的区别在于期限密集度不同:同业拆借利率(以Shibor为例)有隔夜、1周、2周,以及1、3、6、9、12个月8个期限品种;回购利率(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为例)在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增加了3周、2个月和4个月的期限品种,期限结构更为丰富。
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相关性方面,2016年初,央行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市场操作制度,改周二、周四常规操作为周一至周五每个工作日均正常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提升增一步增强了央行对回购利率的调控效果。自2016年以来,央行仅于3月初实施了一次降准,总体维持资金面的紧平衡,使得央行的逆回购操作能够对金融市场回购利率产生实质影响。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回购利率相较于同业拆借利率更加符合基准利率的性质。
(二)质押式回购利率与买断式回购利率的对比
债券回购分为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质押式回购主要以利率债为主,其抵押品缩水风险较低,同时约定了定期回购,持有资产未来变现的流动性能够得以保证,所以该利率能够很好地反映整个社会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和时间配置状况。
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的区别在于质押品的信用等级和债券使用权的转移:一方面,买断式回购的质押品多为信用债,而质押式回购的质押品主要为国债等利率债;另一方面,买断式回购的逆回购方在期初买入债券后享有再行回购或另行卖出债券的完整权利,因此质押式回购利率反映的是融资成本,而I断式回购利率反映的是融资融券成本。近年来,质押式回购的市场份额一直稳定在95%左右,远高于买断式回购。2016年全年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为568.3万亿元,交易所质押式回购成交216.5万亿元,买断式回购成交33 万亿元。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质押式回购利率相较于买断式回购利率更加符合基准利率的性质。
(三)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与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对比
质押式回购可以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总体来看,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份额、期限结构、交易主体及资金波动率四个方面。
从市场份额看,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是质押式回购的主体,2016年其交易量占据总成交量的69.5%,而交易所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只占26.5%。
从期限结构看,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共有11个期限品种,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品种为隔夜、7天和14天,截至2016年12月,三个品种占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总额的比率分别为85.54%、10.89%和2.43%,其余期限占比均不足2%。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上海证券交易所新质押式国债回购利率)共有9个期限品种,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品种同样为隔夜期的GC001和7天期的GC007,截至2016年12月底,二者占上交所质押式回购交易总额的比率分别为90.44%和6.10%,其余期限占比均不足3%。
从交易主体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资金的主要融出方,城商行、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和保险公司是资金的主要融入方。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相比,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主体不仅包括上述机构投资者,还包括个人投资者,且资金融出方主要是个人和一般法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交易所市场只能从事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等品种的现券交易,不能开展回购。
从资金波动率看,以隔夜利率(R001、GC001)为例,图2显示了2013年至2016年12月R001和GC001的走势图,表1列出了反映R001与GC001波动率的描述性统计指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考虑到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和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走势较以往更为平稳,本文将R001和GC001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由表1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段样本,GC001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大于R001,这表明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的波动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两个市场的结算制度存在差异。交易所市场实行T+1结算制度,在节假日前一天的GC001,正回购方(资金融入方)实际占用资金为节假日时长加1天,因此实际GC001利率不是1天的利率,而是这些天的利率之和。与之不同的是,银行间市场实行的是T+0结算制度,并不存在上述问题。二是交易所市场交易量与银行间市场相比仍较低,且缺乏大型商业银行调节资金缺口,使得交易所市场利率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而剧烈波动。
综合来看,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各有千秋,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市场的绝对主力军,但交易所市场的参与机构众多,不同主体之间的投资风格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的多样化和价格的市场化。笔者认为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相较于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更加符合基准利率的性质。
(四)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与回购定盘利率的对比
目前,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有两种计价方式,一种是每日加权平均利率,另一种是每日定盘利率,且两者走势基本一致。相较而言,定盘利率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定盘利率属于盘中利率,是以银行间市场每天上午9:00―11:30间的回购交易利率为基础进行“紧排序”,并取其中位数来,能更加及时地反映出当前市场的变化。而加权平均利率反映的是前期市场情况,且存在人为因素。其二,定盘利率不仅为银行间市场回购交易提供了价格基准,还能作为银行间市场开展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短期利率期货等利率衍生品业务的参考利率。其三,基准利率必须要有较强的稳定性,从隔夜、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和定盘利率的历史统计来看,回购加权平均利率的波动性相对更大。目前,定盘利率只有隔夜、7 天和14天三个品种,覆盖期限较短,离真正的基准利率仍有一段差距,但其相较于加权平均利率更加符合基准利率的性质。
(五)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各类利率进行对比发现,相较于其他利率,隔夜和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定盘利率(FR001和FR007)更适合作为短端基准利率,同时可以辅之以隔夜和7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001和Shibor007)来构建基准利率曲线的短端部分。
基准利率曲线中端部分的构建
金融市场利率的基准性要靠实际的成交来验证,与金融市场利率挂钩进行定价的金融产品越多,那么利率的基准性越强。虽然短端货币市场利率(隔夜和7天)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的供需变化,但中期利率因缺少实际产品成交,导致其作为基准利率的效果并不好。目前,可供选择的中期基准利率主要有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和3个月期Shibor(Shibor3M)。
Shibor3M既存在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优势方面,自从2013年12月推出商业银行同业存单以来,以Shibor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也激发了市场对Shibor报价的关注。目前,在现存的浮息金融债中,以Shibor3M为基准的存量有近4000亿元,约占全部存量的20%,此外,诸如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同业存单等金融衍生产品,均以Shibor3M为基准利率。一方面,Shibor3M利率互换成交量放大,有助于推动Shibor报价向更加合理的水平回归;另一方面,由于具备同业存单发行资格的商业银行全部是Shibor报价行,Shibor报价的回归也符合其市场化发行的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期限的Shibor和银行间回购利率(Repo)不难发现,隔夜和7天的Shibor与Repo走势基本一致,能很好地反映短期资金面的情况,其中隔夜平均利率偏差在2bp左右,7天期限平均偏差在6bp左右;而对于3个月期限品种,Shibor3M与Repo3M存在明显的偏离,且Shibor3M波动较小,更为稳定。缺陷方面,正如前文所述,由于Shibor采用虚盘报价,报价行并不受相应约束按此成交,且存在被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为基准利率的作用。
相对而言,笔者认为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很具有被培育成橹衅诨准利率的可能。首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十三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指出“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的金融改革目标,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地位显著提升。其次,当前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应用进一步深化扩大,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均已由中央结算公司编制提供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也为境内外机构和投资者了解、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提升市场主体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关注和使用程度,夯实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性,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再次,IMF已将中债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作为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利率的人民币代表性利率,并自2016年10月10日起,在其官网上正式了中债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和基于人民币等五种货币代表性利率计算的SDR利率。最后,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财政部发行了第一期3个月期贴现国债,发行面值金额100亿元,拉开了按周滚动发行3个月期贴现国债的序幕。此举有利于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完善短端国债收益率曲线,增强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基准作用。
基准利率曲线长端部分的构建
目前,中长期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中占比较高。在银行间市场上,国债的交易主体非常广泛,囊括了银行间市场几乎所有类型的投资者,加之国债的流通性好、偿付风险为零,因此国债收益率(主要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长端基准利率一个合适的选择。
与此同时,国开债收益率也具备成为长端基准利率的一些特点:一方面,国开债品种齐全、二级市场流动性高,主要面向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最为活跃的交易品种之一。从发行量看,2010―2016年间,国开债发行量占全部债券发行比重均值为13%,且在每年一季度季末发行占比高达25%。另一方面,国开行具有准信用,国际评级机构对国开行的信用评级与我国评级挂钩,且其2015年底之前发行的金融债券风险权重为0%。然而,与国债收益率相比,国开债收益率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其长端(10年期及以上)收益率对市场的影响力不及国债,令其基准性打折扣;二是国开债发行会受到政府政策和国开行资金需求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考虑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核心,国开债收益率为辅,构建基准利率的长端部分。
金融市场基准利率曲线的分段设计思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单一利率体系无论是在交易量还是在期限结构的完整性方面,都无法满足构建基准利率曲线的条件。短端利率中,隔夜和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定盘利率(FR001和FR007)具有一定的优势;中端利率中,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具有一定的优势;长端利率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不妨考虑采取分段设计的思路,构建从短端到长端的基准利率曲线作为过渡(如图3所示)。
图3 分段式基准利率曲线的构建
除了上述分段式基准利率曲线外,各利率品种也可以在各自的期限内单独构建基准利率曲线,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降息,对于存款人来说是个不利的消息。不过,此次降息最大的特点是同步启动了利率的浮动机制。央行宣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前,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作为上限管理,贷款利率则实行基准利率的0.9倍的下限管理。央行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值得一提的是,自6月8日起,商业银行公布了各行最新的存贷款利率,一年期以内存款利率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因此,对于短期存款客户而言,此次降息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甚至银行进一步提高了存款利率。
寻找利率最高银行
6月8日起,各家银行纷纷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了调整。与以往利率调整所不同的是,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首次出现了分化。其中,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率先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5%的水平;股份制银行及各地城商行于6月9日进行了调整,大部分银行的利率水平与五大行看齐,不过兴业、华夏、深发展在内的几家银行直接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至上限3.575%,成为“利率最高银行”。
表中列示了15家主要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最新的存款利率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定期存款中,以一年期存款为分水岭,在央行降息后,通过利率的上浮,一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品种均保持了降息前的利率水平。而 兴业银行 、 华夏银行 、深发展3家银行对于一年期以下的银行存款利率直接上浮至1.1倍的上限,三个月、半年和一年的利率分别达到3.135%、3.355%和3.575%,不仅高于其他银行,也高于降息之前的水平,可以说是利率“不降反升”。
而对于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各家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完全一致,且均为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水平。
存款利率上限上浮,被视为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也改变了以往人民币存款利率“统一价”的状况。因此,对于存款人来说,存款也要“货比三家”。目前,除了兴业、华夏、深发展3家全国性银行将部分利率上浮至上限外, 青岛银行 、 南京银行 、 浙商银行 、温州银行、 宁波银行 、汉口银行、东莞银行、华兴银行等多家城商行的存款利率也上浮至1.1倍基准利率,调整后,1年期存款利率达3.575%。
房贷8折利率成可能
贷款利率的下调同样对个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此次降息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有相应调整。其中,对房贷影响最大的五年期以上的商业贷款利率在调整后为6.8%。以100万元的商业贷款为例,在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下,以基准利率计算,则原每月还款7783.03元,现每月还款7633.40元,每月减少149.63元;如果按1.1倍利率计算,则原每月还款8212.57元,现每月还款8043.71元,每月减少168.86元。与此同时,五年期以下公积金贷款利率为4.2%,五年期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为4.7%。
因此,如果在贷款时选择了“按月调整利率”的贷款人,从7月份开始,就将按照降息后的利率进行房贷的偿还;对于大部分使用“按年调整”规则的贷款人来说,则需要等到明年1月1日之后。
事实上,此次降息对贷款利率下限的调整对新增贷款人来说,影响更大。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已经将首套房商业贷款的优惠利率调整为基准贷款利率的85折至9折,而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则为住房贷款利率的优惠增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据悉,广东华兴银行已经对首套房贷的申请者提供最低为7折的利率优惠。而一些银行已经开始酝酿,对首套房贷的申请者提供8折的利率优惠。
以现行的贷款利率来计算,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为6.8%,8折后的优惠利率将达到5.44%的水平。可以说,与降息相比,利率优惠折扣的扩大,将更大地降低购房人的贷款成本。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将继续下滑
基准利率的下调,也将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产生影响。
一、我国目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利率市场存在着双轨制
从2011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出现了重大变化,即信贷市场中利率出现了“双轨”。这不仅体现为银行存贷款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之间的双轨,而且还体现为银行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的双轨。
1、银行存贷款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之间的双轨
民间融资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已经成为市场化常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按照银行1—3年中长期贷款6.65%的年利率计算,民间借贷的最高年息应为26.6%。然而,在一些地方民间融资中,甚至存在月息高达6分的现象,相当于年化利率高达72%。民间借贷利率超过法定最高值是一种常态。
2、银行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的双轨
2011年至今,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仅为3个月的3.1%到一年的3.5%,而同期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多集中在3%—5%(占比53.29%)和5%—8%(占比29.04%)区间。即使因存在失控风险而被监管层所关注,叫停六类理财产品、扩展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清理银行“资产池”等一系列组合监管措施出台后,仍有59款收益率高达8%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统计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存款收益率,均为其1—2倍。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与银行存款利率分道扬镳的同时,却一步步趋近于具有明显市场化特征的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两者并轨迹象明显,开始共享一条收益率曲线。以上表明体制内银行理财产品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明显,货币市场结构正在出现新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正在深化。
(二)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基准利率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国债利率、定期存款利率等都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受到货币市场交易规模、交易主体数量的限制,央行努力培育的Shibor仍然不能承担利率市场化的基准利率。
(三)商业银行还未作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
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银行业70%以上的利润来自巨大的存贷款利息差,这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运作过程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较弱,利率无法准确反映贷款的价格。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必然产生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使其利差收入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银行运营成本增加、收益降低。同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定价能力、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
(一)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目标
逐步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基准利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市场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依据基准利率进行利率市场化定价的利率体系,从而实现既定货币政策下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1)2013—2015年,逐步提高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各种金融产品定价中的基准作用;进一步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和放宽存款利率浮动利率上限,2013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2015年实现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压缩金融机构存贷差,促进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在债券市场中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形成有效的银行市场长期收益曲线,理顺利率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
(2)2015—2017年,逐步取消存款利率控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存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定价。
(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积累改革经验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保持可控性是重要前提。可控的试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金融机构的分类开展试点。试点对象可以选取一些内部治理比较好的中小商业银行,对其较快放开存贷款利率。另一种方式是按照存贷款种类来进行试点。较快放开部分影响相对较小的存贷款品种,根据市场反应效果,调整政策选择,这种试点局限于整个银行系统的局部。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一些超出预想的问题,由于大型银行保持稳定,可以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而不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2、完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
基准利率是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随着央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基本确定了未来Shibor基准利率地位。进一步完善Shibor形成机制,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合格的金融机构中遴选自我约束较强、信誉较好的金融机构参与日常报价,扩大报价机构覆盖面,提高报价的精确性;推出中长期产品,完善产品的期限结构;提高报价金融机构的自律意识,发挥其在产品定价中的优势,合理依据资金成本、市场风险以及政策预期等因素合理报价;加强行业内部以及与中央银行的沟通交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基础、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进行评估,为推进基准利率的有效形成创造条件;政府监管机构加强对报价行为的监管,提高基准利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最终建立基准利率的科学报价和定价机制。
3、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完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市场导向作用的基础上,首先要促进货币市场中Shibor与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等之间的连动,为基准利率发挥基础性引导作用创造更加宽广的条件;其次,以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指导并不断完善已经市场化的利率产品定价机制,指导短期融资券以基准利率为信用融资的定价基准,完善其利率形成机制;指导商业银行以基准利率为基准,完善其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利率形成机制;鼓励政策性银行以基准利率为基准完善金融债券利率形成机制。再次要大力发展国债、企业债券等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在融资市场中的比重,加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竞争。大量资金以理财产品等的方式进入直接融资市场,金融脱媒和负债成本明显上升会促使银行业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结构,乃至利润结构都会发生深刻的改变,最终会形成对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信贷需求大户建立起真正的财务预算硬约束,利率调节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就具有了坚实的机制基础。最后,创新以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的利率衍生产品,如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议等,都可以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开展交易。利率衍生产品可以通过价格发现的机制,有助于形成市场认可的、充分反映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市场基准利率。
4、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随着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提高,要以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稳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首先以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完善贴现利率形成机制,研究由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加点生成贴现利率下限的政策方案,逐步建立贴现、再贴现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2)简化法定基准利率档次,放松贷款利率浮动下限。
(3)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及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市场化,加快大额可转让存单标准化和二级市场建设,放开小额定期存款利率,最后放开短期存款利率。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
1、加强中央银行的指导作用,增强Shibor的告示效应
中央银行要加强社会公众对Shibor的认识,逐步使中央银行利率品种与Shibor挂钩,如央行票据的发行和回购要参照Shibor定价,同时,中央银行要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从而扩大Shibor的影响,增强Shibor的权威性。
2、健全和完善货币市场
大力发展货币市场,拓展其深度和广度,积极培育和扩大市场的交易主体,放开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和地市级的二级分行进入货币市场的准入标准,有步骤地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货币市场,使其能够进行短期的融资活动;丰富票据种类,扩充票据数量,增加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形成一个完整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包括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扩大票据承兑、贴现量,拓宽票据承兑、贴现面,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票据承兑、贴现申请要大力予以扶持;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适时推广使用银行本票,将存单、保险单纳入票据范畴,尝试开发无担保票据、公司票据等商业票据,不断创新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
3、积极培育企业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直接融资比重的大幅提升,改善了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平衡状况。放松企业债券发行限制(如扩大发债主体范围、放宽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和企业债券的担保形式等)、改善企业债券期限结构、发行市场化等会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参与度,推动企业和银行等微观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也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优化中央银行调控方式,起到平滑跨周期经济波动的作用。推进债券市场发展,还需要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探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联动债券等风险管理工具,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长期限、低信用等级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提高定价的透明度,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使金融机构可以盘活信贷资产,通过证券市场来引导信贷资产价格达到合理水平。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现阶段银行收入来源依然主要依赖利息收入,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和风险。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和问题银行退出机制,一些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风险加大,并可能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因此,建立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
5、改革监管方式
要允许银行涉足更多的中间业务,包括担保、理财、融资、金融衍生工具等,监管方式就必须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风险性和功能性监管并重转变。改革监管方式,一是要加强三大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包括定期召开监管联席会议,及时交换监管信息,对监管机构采取统一行动之外,还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被监管机构的主要业务系统全部纳入统一的监管监测系统联网,实时监测被监管机构的业务发展状况、风险状况及管理水平。在监管手段上,要完善监管主体对金融业进行稽核检查的保障制度、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市场退出监管制度等。二是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一方面加强银行、保险、证券三大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通过制定同业合约等实施行业自律监管。另一方面由合法成立的并经中央银行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依法对金融机构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以便有关方面对其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风险程度等做出正确判断,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监督。当前尤其要重视国家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并协调审计监督与中央银行监管的关系,分工协作并相互配合。
6、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信用立法,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中介机构。一是政府应适当运用公权力,在制度建设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信用制度建设以及宏观经济信息的收集和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尽量缓解交易双方在信息拥有上的不平等地位。如在现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不断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二是加强对信息服务机构的监督,完善借款人信用的社会评价体系。由包括非盈利的公共机构和盈利机构的独立第三方从事企业的资信评定工作,前者主要是政府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机构,后者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等。随着信用评级的完善,将大大改善银行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局面。同时,信用评级的完善还可以配合Shibor完善报价机制,提高Shibor报价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促进Shibor的推广。
7、放宽银行业准入,完善银行治理
利率市场化与放宽市场准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利率不市场化,却大幅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就会形成金融黑洞,大量社会资本会争先恐后进入金融业;同样,如果利率市场化而准入不放松,银行就有可能利用相对垄断地位导致贷款利率上升。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需大幅降低,改变当前银行间市场的国有银行垄断结构,促进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加强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市场化,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构,真正实现商业银行利率的自主定价。
一、美联储基准利率的选择
目前,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主要有两种:一是联储的再贴现率;二是联邦基金利率。就美联储对两种基准利率的作用机制来看,再贴现率是美联储能够直接控制和改变的利率;而联邦基金利率则是美联储通过对存款机构借入储备和非借入储备施以影响,间接操作的利率。
(一)再贴现率
美联储的再贴现窗口主要有两种贷款方式:存款机构持未到期的票据向美联储申请的贴现贷款;存款机构以其资产(如政府债券、地方债券和其他合格票据等)作抵押,向联储申请的抵押贷款。再贴现窗口贷款一般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存款机构因准备金不足、其他形式透支等临时性资金短缺的调节性贷款;二是用于筹资能力有限的小银行季节性资金需求的季节性贷款;三是用于援救面临倒闭或经营不善的银行而采取的紧急性贷款。
再贴现率由联储董事会制定并报理事会审议批准。在联储成立之初,每家联邦储备银行可根据所在储备区的银行和信贷情况自行决定再贴现率。随着全国性信贷市场的形成,各地的再贴现率也逐渐统一,目前,所有的联邦储备银行均实行统一的再贴现率。通常,由于调节性贷款数量占联邦储备再贴现窗口贷款的 80%以上,作为基准利率的再贴现率主要是指以调节性贷款利率为代表的再贴现利率,季节性、紧急性贷款利率一般是与市场利率挂钩的。
在联储成立之初的 20 世纪 20 年代,通过再贴现窗口向银行提供信贷是联储创造银行储备的主要工具,因而,变更再贴现率---基准利率,也就成为联储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果联储试图通过削减存款机构的借入储备来抑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联储则会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导致银行借入储备和市场资金供给的减少,并带动市场利率的上升。相反,如果联储希望通过增加借入储备刺激经济增长,联储将降低再贴现率并使之低于市场利率,以此鼓励存款机构向联储借款,增加市场增加供给。
由于联储在再贴现窗口是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出现的,不鼓励银行频繁地利用该窗口贷款,并附加限制条件。存款机构往往认为,到再贴现窗口借款是经营状况不佳、筹资能力低下的标志,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也不愿意使用再贴现窗口,而宁愿花费一定的“皱眉成本”①从市场融资,这样,就相应削弱了联储运用再贴现率政策进行操作的主动性。另外,由于近年来存款机构通过联储再贴现窗口得到的借入储备只占总储备的 0.02%~0.03%,占存款机构贷款和投资总额的0.01%左右,使再贴现率变化对存款机构资金价格的直接影响变得非常有限。因此,目前,再贴现率作为联储货币政策主要工具的职能已经弱化。作为一种基准利率,它主要行使两种职能,一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辅助工具,配合公开市场操作;二是作为联储货币政策态势的指示器,发挥“告示效应”,表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强化政策效果。
(二)联邦基金利率
存款机构为交纳存款准备金和进行同业银行资金清算,在联储要开设无息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支票账户,即储备账户。因存款机构之间储备的盈亏,形成了储备交易市场,即联邦基金市场,储备交易的利率即为联邦基金利率。在联邦基金的交易过程中尽管市场供求因素对联邦基金利率影响很大,但从根本上看,联储对存款机构借入储备和非借入储备所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是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决定因素。
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引导金融市场利率的基准利率,已经成为联储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影响的最直接的工具。
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操作,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为联储在确定货币供应量 M1的中介目标后,将联邦基金利率设定在一个窄幅的目标范围内,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非借入储备,使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如图 1 所示,D 为储备需求曲线,与利率成反比关系;S 为储备供应曲线,平行于储备轴,意味着在设定的联邦基金利率下,不管储备出现何种需求量,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均能予以满足。D 和 S 的交界点决定了储备供应量R.当储备需求上升至D1时,联储为使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 f水平,便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储备供应增加至 R1;当储备需求下降至 D2时,联储便将储备供应减少到R2.由于市场利率与货币供应量成反向关系,因此当联邦储备希望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就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反之就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联储通过控制利率,设定储备价格,间接地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第二种方式为联储以存款机构从再贴现窗口取得的借入储备为操作目标,当联储决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时,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债券,以减少银行储备的供应量。随着银行储备的减少和储备压力的增加,银行向再贴现窗口借款的倾向加大。但由于联储对存款机构使用再贴现窗口的频率和数量进行了限制,银行往往先到联邦基金市场拆借资金;因此,随着储备压力和资金需求量的上升,联邦基金利率也要上升。只有当联邦基金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超过银行对再贴现窗口的心理障碍后,银行向再贴现窗口借款的倾向才能成为现实。银行从再贴现窗口借款量越大,联邦基金利率越高,这样,联储通过确定再贴现窗口的借款量,控制借入储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预期水平。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又会引起金融市场利率相应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二、美联储基准利率的调控
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在联储货币政策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种利率在调控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作用程度上既有不同之处,又相互协调和配合。
1. 就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看,由于联邦基金市场的参与成员多、融资量大,且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依赖于再贴现窗口和公开市场操作,是一种间接调控,因而操作的弹性较大,作用范围较广,调整的频率相对较高。与联邦基金利率比较,由于再贴现率操作要取决于银行的借款意愿,联储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它基本上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工具来运用,调整的频率相对较低。例如,1994-1995 年,联储为预防经济过热和抑制通货膨胀,曾先后 7 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3 次调高再贴现率,贴现率更重要的是起着“告示效应”,强化政策效果的目的。
2. 就联储对两种利率的调控机制上看,联储对再贴现率的调整是直接的,它可以依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做出维持或改变再贴现率的决定。而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一般是通过对存款机构借入储备和非借入储备的操作间接实现的。换言之,再贴现利率是联储可直接控制和改变的基准利率,而联邦基金利率是联储通过其他政策操作、间接调控的基准利率。
3. 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搭配性组合与时机的恰到好处。再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两种基准利率之间一般存在互为联动的关系,保持两种利率之间稳定的“利差”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联储为减少储备供给提高再贴现率,但对联邦基金利率暂维持不动,使二者的“利差”缩小。这时,存款机构借入储备的倾向降低,联邦基金的需求增加,并导致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从而使联邦基金利率与再贴现率的“利差”又恢复到原来的高水平。例如,针对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放缓现象,美联储大幅度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 2006 年 6 月 29日的 5.25%逐步下调到 2010 年 12 月 9 日 0.16%的历史低点,并通过降低贴现率、多次创新融资机制等措施增加金融机构流动性,美联储贴现率已从 2006 年 6 月 29 日的 6.25%下降到 2010 年 2 月 19 日的 0.75%.联邦基金利率和美联储贴现利率均已接近零利率,美国的利率降到了史无前例的低水平。
2013 年联邦基金利率和美国 10 年期国债利率已分别从2007 年末的 4.5% 和 5% 大幅降至 2013 年 7 月初的 0% -0.25%和 2.35%.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估计,美国企业 2011年支付的利息为 1.34 万亿美元,较 2007 年减少了 1.5 万亿美元。利率长期保持低位,降低了企业和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是美国股市繁荣背后最重要的推手,股市上扬和房市的回暖,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私人消费的增加。美国经济基本面不断好转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美联储基准利率的特点
(一)美联储基准利率的调整依赖于发达的全融市场作为传导
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工具(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等)交易的场所和机制,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一是它能够使资金灵活地实现从长余向短缺、从低效向高效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使资金的供给达到最大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使资金供给达到最优的配置,取得最佳的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金融市场是联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的重要的金融中介。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要实施有效的金融调控,离不开金融市场的传导。三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市场利率是充分体现市场资金供求和市场主体竞争结果的均衡信号,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及时提供可靠的调节信号。
从美国的情况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都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水平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来影响长期利率走势并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是美联储运用基准利率手段实现有效金融调控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美联储独立性强,拥有基准利率的决定权和调整权
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法》的制约,经国会授权采取独立行动,无须经总统批准;有权根据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的需要,独立掌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独立制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自行决定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证券的数量、种类和价格,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美联储在法律上对总统与其他政府机构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总统未经国会授权不能对联储任何指令。当然,财政部更不能干涉联储的利率政策,美联储的独立性较强。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中所拥有的高度的独立性,拥有基准利率这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决定权和调整权,并根据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灵活地进行金融调控。
(三)美联储对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是“高频小幅”的
由于基准利率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因而,美联储可以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需要,在短期内进行连续调整。例如,美国在尼克松总统任期内,鉴于 1970 年的经济衰退,曾在 1971 年 2 月至 6 月,4 个月间连续 5 次调低联储再贴现率,从 6%降为 4.75%,调整的平均间隔期只有 24 天。由于基准利率具有可频繁调整的特性,那么,也就决定了美联储对它的调整幅度不能过大,只能是小幅度地、平缓地变动,一般为 0.25 或 0.5 个百分点。但即使是 0.25%,也会在金融界、经济界中引起较强的反响。这种“高频小幅”的方式,其优点一方面可以保持利率工具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性,使市场主体能够通过基准利率来关注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小幅度减缓利率的调整对经济产生的震荡,通过较小的成本来达到最终的目的,发挥杠杆效应。
值得指出的还有,目前美联储在执行货币政策的具体做法上,也不同于以往被动地调整利率,而是借助于互联网络和其他先进信息技术准确及时地掌握美国经济的最新动态,比较客观地预计未来美国经济周期的走势,从而超前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即超前采取较小幅度的中性货币调控,避免采取过激紧急措施,以消除有可能引起的经济动荡。很明显,美联储在这一点上是受新凯恩斯主义“宜缓不宜急”的政策思想影响的。
四、对我国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建设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联邦储备局运用基准利率手段进行间接金融调控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指示器,一直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运用基准利率手段实行间接金融调控是各国中央银行所普遍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007 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成功推出,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工作全面启动。Shibor 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报价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已经不同程度地与 Shibor 结合。但要真正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Shibor 的建设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 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定价的基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是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基准,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枢纽变量,是连接中央银行、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结合点。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基本都是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为内部利率定价基准,再通过不同的风险溢价和权重形成银行内部利率曲线及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定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应以 Shibor 为定价基准,全面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然后,据此建立健全以资金池为中心的资产、负债定价机制和各项业务的绩效考核机制。
(二)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时机成熟后采用设定目标利率做法公开市场操作是目前美联储运用最熟练,也是效果最好的货币政策工具。因为公开市场操作相比其他几个工具具有许多优势。公开市场操作由美联储直接控制,美联储通过直接购买(或出售)证券组合来提高(或降低)供给情况,从而降低(或提高)利率,而且购买的方向、规模、目的也由美联储直接决定。所以,相比其他工具,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上最有主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一周进行两次(星期二和星期四),操作内容多以央票为主,辅之以回购交易,难以形成合理市场预期进而传导并影响微观经济行为。美联储的重要会议都是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0MC)会议上通过的,F0MC 的正式会面每年有 8 次,在 F0MC 会后,会 F0MC 的声明和会议纪要,以及关于未来的经济展望。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希望从声明中获得最新的货币政策以及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每日操作一次,目标就是使得联邦基金利率达到 F0MC 设定的目标值。
中国人民银行可考虑参考美联储通过设置目标利率调控联邦基金利率的做法,在未来建立决策会议制度并公开会议日程安排,使货币政策出台更具可预测性,提高透明度,有利于市场形成统一预期。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需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提高频率,更多采用债券买卖和回购交易方式,以更市场化的角色参与货币市场交易。
(三)积极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的功能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基准利率的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发达的货币市场是 Shibor 基准利率建设的基础。一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保护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二要丰富货币市场交易品种,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大力发展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发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三要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促进各子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和基准利率培育过程中都以票据市场的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和推动力,我国可借鉴其经验,选择合适时机推出以 Shibor 为基准定价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对于基准利率的培育有积极作用。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 Shibor 的基准利率地位利率是资金要素的价格,对市场经济下的金融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将有助于扩大 Shibor 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构建基准利率,以基准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美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驱动模式。未来需进一步强化 Shibor 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到同业市场上拆借资金,树立 Shibor 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市场地位,并积极推进和完善 Shibor 运行机制,推进统一基准利率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项卫星,李宏瑾。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性质及对 Shibor 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4,(1):115-116.
[2]崔嵬。国际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一般做法与经验[J].中国货币市场,2007,(7):49-50.
[3]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利率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32-137.
[4]张明龙,万文。中美贸易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4):56-59.
[5]曹凤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与构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4):26-33.
[6]苏昌蕾。Shibor 作为基准利率问题探究[J].金融观察,2011,(8):17-19.
关键词:再贴现利率 基准利率 利率市场化
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起着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和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增援合理配置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主流金融工具的利率处于被严格“管制”的状态,成为一种垄断性的商品,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发挥,也容易使内外部经济失衡。从一定程度上讲,利率非市场化不仅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瓶颈,而且也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微观经济机制改善的一大障碍。因此,加快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与基准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和导向,以市场利率为主体,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在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着手建立合理的利率体系,特别是建立具有导向性的基准利率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个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的确定和培育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所谓基准利率就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准利率影响其它金融资产的利率,以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从多数国家央行的基准利率情况看,基准利率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央行要易于控制。即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来调节市场利率的有效与否。
2. 基础性。即基准利率的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3. 传导性。即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其它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价格上。
4. 市场化。央行基准利率的市场化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像其它利率那样直接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而是主要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和体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理论依据及其作用过程
在利率管制下,基准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但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扭曲,央行对再贷款工具的运用往往缺乏自主性,即不是出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仅仅是迫于商业银行资金需求的压力,而且再贷款与实际经济活动较少直接联系,是一种纯信用性的合约,并有一定的信贷分配色彩。另外,再贷款如果是用来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如解决挤兑、不良资产等问题,那么再贷款利率肯定不能市场化。1994年以来,伴随着外汇存款在央行资产中的比例大幅上升,再贷款比重开始下降。今后,随着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再贷款的规模将持续趋于缩小。因此,再贷款利率显然不适合作为市场化利率体系中央行的基准利率。
在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三级利率体系中,再贴现利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再贴现率是央行所掌握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央行的政策意向,同时在利率体系完善健全的国家,再贴现利率处于基础性地位,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具有良好的传递性,对市场利率有明显的预示作用。它的作用过程如下:在公开的票据市场中,能有效地进行再贴现业务的前提下,央行就能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利率来调节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改变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或贴现时的利率。因再贴现率灵活微调,就可以不断以此来随时调控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同时,拉开在贴现率与其他利率的差距,使成为最低的利率,从而形成以再贴现率为引导,同行拆借利率为轴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三、我国再贴现机制改革历程及缺陷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商业信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商业票据,自然也就不会有再贴现业务。1986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开办了再贴现业务。之后,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在全国推广开来。从1994年10月起,人民银行总行开始办理再贴现业务。1998年央行改进和完善了再贴现率的生成机制,使再贴现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首次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种类,并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操作方式,扩大了再贴现范围,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票据市场等。再贴现规模已经呈明显的扩张势头,其作用也将逐渐凸显出来。然而目前我国再贴现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贴现率存在的缺陷。首先,央行没有足够的主动权,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央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其次,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2.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票据市场。具体表现为:交易主体缺乏,现有交易主体主要局限于商业银行,没有专业性的有法人资格的票据公司;票据数量有限,种类单一;交易方式较少,票据承兑贴现量小且不规范,商业银行常常为再贴现而办理贴现和签发票据。
3.再贷款等其他政策工具过强。如1998年底央行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占当年资产总额的比重为48.29%,这使得再贴现业务量在央行资产中的比重不大。
4.再贴现政策尚未理顺。对再贴现率,央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并且决策过程复杂、滞后,跟不上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既不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及其变化,也无法对商业银行的借款和放贷款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降低了再贴现率机制的有效性。目前央行调节利率的技术方法是“试错法”,这种调节手段,即使在央行具有足够独立性的情况下,也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足够的信息,达不到预定的政策效果。另外,央行对再贴现仍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在不突破总信贷额度的前提下,通过再贴现规模来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
总体看来,再贴现机制成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资金与票据的简单置换,削弱了再贴现率的基础性与传导性,从而无法在事实上担当起基准利率的角色。
四、强化再贴现率的基准作用的措施
(一)发展规范化的票据市场,为扩大再贴现业务创造条件
1.尽快建立统一、权威的资信评估制度,必须通过资信评估立法和司法使评估机构真正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负无限连带责任,以从根本上建立资信评估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保证信誉优良的企业都能发行票据。
2.扩大市场规模,加强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市场价格和 市场利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通过衍生票据范畴,逐步将银行本票、存单、保险单纳入票据业务范围,改变目前票据市场交易工具单一的局面。
4.推行商业银行系统内票据专营机构的建立与规范,以专业性发挥社会中介职能,提高市场效率,有效防范票据风险。
5.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易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票据市场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刷、登记、查询和鉴证的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托管和清算中心;采用统一的密押、编译手段网络查询等。
6.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为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及再贴现工具的有效运用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取消央行信用再贷款
通过再贷款规模的缩减直至取消,从而减少政策性资金供给,提高央行再贴现政策工具上的主动权,使再贴现成为真正的调控工具。在票据市场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之前,可实行再贷款限额管理,超额部分可实行罚息,取消对商业银行的短期限贷款,逐步实行抵押再贷款。这样既有利于票据市场的发展,又延缓了再贷款的政策。
(三)改革现有再贴现政策
1.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放松对再贴现的行业限制,延长再贴现的期限,是其与开出票据的期限基本一致,对跨地区票据、转贴现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2.将再贴现两级实施改为总行集中掌握,灵活调节再贴现的数量,适当增加再贴现利率的弹性,并与公开市场操作相协调,适时将票据贴现活动市场化,使之真正成为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四)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改善其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试题,并按“三性”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只有银行经营机制得以彻底转换,才能保证央行基准利率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五)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强化金融监管作用
目前中央央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完全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央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尚未理顺的条件下,很难保证央行能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控再贴现利率及整个利率体系。因此,一方面必须尽快彻底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央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调研、监测,把握其特点和趋势,科学决策基准利率的调整变动,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下,央行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央行可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数据模型,计算分析利率敏感度和风险程度,形成预警机制,不结合专项稽核等手段,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实施全方位监管,确保稳健经营。
五、结语
理论分析了我国应选择再贴现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可行性,而对我国现实起来的分析也显示了这一策略的潜力与优势,结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近期举措,我们认为还需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取消信用在贷款、改革再贴现政策、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等措施来培育、强化其基准作用。当然,正如以前的形形的改革所告诉我们的,涉及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稳定的金融政策改革只能采取渐进方式,利率市场化的培育也是这样。
参考文献:
[1] 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朱忠明.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思路[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2-04-24.
[5] 首选方案: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04-24.
[6] 潘英丽.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与推进方式[J].上海金融,1996,(5).
交通银行小额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上调整得到,调整范围根据申贷人的经济实力、还款能力决定,央行基准利率为:
1、贷款一年以内含一年,央行基准利率为4.35%。
2、贷款一至五年含五年,央行基准利率为4.75%。
(来源:文章屋网 )
2008年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消息,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自今年9月份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9月15日,央行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6年来首度降息;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月9日起又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10月30日起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欧盟统计局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显示,受金融危机冲击,欧元区今年第三季度经济环比下滑0.2%,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而日本政府11月17日公布的统计速报显示,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欧盟与日本经济均已陷入衰退,此外发达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均创数十年之最。
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也非常明显,前三个季度GDP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PPI涨幅也从高位回落至6.6%,而CPI增速更是连续6个月回落。
此前央行于11月17日的《2008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从国际、国内周期走势看,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
报告指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之下,货币政策要防止通货紧缩。央行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报告也强调,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防通缩已成近期货币政策关注重点。
央行决定,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此举是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此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1.08个百分点,其力度之重,为央行近年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所罕见。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副研究员张斌认为,从金融理论上讲,贷款利率的下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用资成本;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则有助于向银行释放更多流动性。二者相搭配,将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国家已经出现的信贷紧张和生产紧缩问题。
“这次货币政策的非对称调整与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出台的十项措施相协调,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了夯实基础、保障民生。”张斌说。专家指出,如此强力的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体现出国家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
商业贷款才可以转LPR。公积金贷款参考的是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不受贷款基准利率、LPR的影响。在未来,不管LPR怎么调整,公积金贷款始终按照合同的约定来执行利率。除非以后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有所调整,那么公积金贷款利率才会跟着调整。
不过,公积金贷款利率属于买房优惠利率,这个利率一般是极少调整的,就算是调整,调整的周期也很长。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