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雪的文章

描写雪的文章

时间:2023-05-30 10: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雪的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雪的文章

第1篇

关键词:爱;冷漠;快乐;孤独; 沉寂;飞升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05-02

一、初见雪――是“爱”还是“冷漠”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是鲁迅散文诗中的名篇,较《野草》中的其他文章而言,它显得较为亮色和轻盈,少了一些颓废和黑暗。翻阅鲁迅的这本散文诗集《野草》,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起伏比较大,书中文章的总体色调是黑色。长期以来,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野草》的研究基本都沿袭了社会学解读的窠臼,他们的研究观点一般包括鲁迅的战斗精神,对鲁迅所描写的雪刻板的映射出一个战斗者的形象。《雪》是一个独特的仅属于鲁迅的文本,是鲁迅散文诗中的名篇。而作者是否真的只是为了描写一个战斗者呢,抑或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心态?

首先分析《雪》的写作背景:1925年1月1日, 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于深夜思维交集,写下了《希望》,这时候的他被萦绕在“失望”与“希望”的矛盾之中。18天后,鲁迅写下了这篇充满了美和超脱自我精神的散文诗《雪》。

理解《雪》的深层意蕴,必须从文本中找寻作者的自身的痕迹。《雪》结构清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这三个部分的描写鲁迅所给予的篇幅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分析第一部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这里第一个疑问:为何对于暖国的雨,作者就一笔带过,而将绝大部分的篇幅留给下面的两部分;其次第二个疑问:鲁迅想描写的是雪,为何不直接写暖国的雪转而从暖国的雨开头。这是文章第一段的头两句,同时也是文本中关于暖国的雨的唯一论述,通读全文之后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暖国的雨或雪是存在一定的不屑态度。文中用了“单调”、“不幸”来间接的称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写暖国的雨正是为了和末尾雪化成雨形成对照,这里作者也隐隐的将暖国的雨和雪做了对比,作者对雪花的描述是“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这一系列的形容词,相比之下雨的特征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无力的、柔弱的、单调的、不受人重视的特征。鲁迅在这里对暖国的雨使用的是不屑的态度,而不是肯定或者否定,相比这两者,不屑更是能突出作者的态度,因为那雪无足轻重,这比否定更加的具有艺术效果。所以对于暖国的雨,是“爱”是“冷漠”经纬分明。

二、又见雪――是“快乐”还是“孤独”

与论述暖国的雨文字的稀少相反,鲁迅浓墨重彩地对江南的雪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在这部分中,主要描写了美丽的雪景和小孩“塑雪罗汉”的趣事: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鲁迅对于江南雪景的描写远不同于对暖春的雪,显然此时作者的心情明快了许多。“滋润美艳之至”、“青春的消息”体现作者心底隐约的喜悦与开朗,“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些丰富的色彩描写透露出作者细腻观察的心思,结合对蝴蝶、蜜蜂的释解,让整篇文章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接下来对儿童堆罗汉的描写也生动了描绘了一个美好、平静、快乐的场景。在此时作者笔锋一转,“但他终于肚子坐着了”。前面的描写都很流畅,为何在这里作者使用了转折的语气。“但”、“终于”是在向我们强调着什么吗?当独自一人坐在雪堆里,任凭晴天、寒夜的不断侵蚀,雪罗汉是孤独的,被动的,而最后的结果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他被孩子们创造出来,最后却孤单一人,而终有一天,他也会在气候的回暖中消失在雪的世界里。这里存在着一个隐喻,我们不妨联想《野草》当时的写作背景:当时适时“五四”退潮,鲁迅在后来的《〈自选集〉自序》中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线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当时的鲁迅的心情就如同那被抛弃的孤单的雪罗汉,迷失了方向和希望。他被创造出来却因各种外界的原因被不断的分裂,“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也隐隐的象我们流露什么都不是的现象。这里作者的心情又开始变的低沉和忧郁。

三、朔方的雪――是“沉寂”还是“飞升”

第三部分朔方的雪花。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一次波动,“但是”一词的使用表明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目标,燃烧起了希望: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朔方的雪的特别是:永远如粉、如沙、不粘连,这区别于江南的雪,同时它在晴天、旋风下蓬勃的奋飞,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一种激烈的跳动的美。这里的雪已经与江南雪被动有明显的不同,朔方的雪主动的迎接挑战,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改变。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前面描写的笔法是松弛的、惬意、散漫的,到了这里,笔触顿时变的富有张力,行文中感觉出作者惯有的斗志。雪花在阳光下,如同保藏火焰的大雾、旋转升腾,弥漫太空最终化为雨的精魂。在雪与阳光、旋风的斗争中,作者似乎也达到了自我精神的超越。

黑格尔曾说:“一般的生命辩证过程,即出生、成长、死亡以及从死亡中再生,向真正的象征形式提供了适合的内容;因为在一切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领域里,都有一些现象以这种辩证过程为它们的存在的基础,因而可以用来阐明暗示这种意义,因为在这两方面(现象和意义)之间实际上常有一种是在的关联。”在他看来,死亡-再生的过程的超越性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扬弃,是超脱自我的普遍现象。雪的产生、消融和变成雨的降落,无疑也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扬弃和升华。在鲁迅的笔下,雪的升华似乎也带动着作者此刻心态的一种自我超脱。

孤独的雪在激烈的战斗中,成为死掉的雪,化成了雨水,但成了雨的精魂,变的更加的强大。这让我想起了“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故事,而在“失望”与“绝望”中徘徊的鲁迅,文章中两次“但”的转折也似乎向我们宣告着他已在“黑暗”的迷宫中找到了希望的“出口”――朔方的雪。

参考文献:

[1]李振峰、王硕.精神的涅飞升与生命的超越性指向――重读鲁迅的散文诗《雪》[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8(04).

第2篇

[关键词]小说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26

高中语文教学的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大模块,小说教学作为“阅读与鉴赏”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地把握小说教学的细节呢?

一、诵读景物描写,预测情节发展

小说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而构成小说空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景物环境描写。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小说最为细致的部分,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整体的理解,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景物描写这一细节,让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推测整篇小说的脉络发展,进行情节构建,不失为一种出色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对“风雪”的描写就成为理解小说情节的一个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诵读重要的“风雪”描写段落,然后判断在这样的描写之后,情节应该是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描写对于情节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意义又在哪里。带着疑问,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在经过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悟关于“风雪”的描写,在整篇小说中所起到的“蓄势”作用。很多学生提出,如果没有风雪,那差拨也就不会有放火的机会,没有风雪,林冲也不会出门去买酒,更不会走到山神庙去,没有风雪,草料场的房屋就不会被压塌,林冲也不会到山神庙去避风寒,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情节发展。教师则趁势总结,这些“风雪”的描写,成为故事发展的基石,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前进,让整个故得流畅而自然,给读者以更加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大大减少了作者在故事写作过程中人为的构造感。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小说里的景物描写有了更深刻和独到的认识,在之后小说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轻松地以景物描写这一细节来切入,进行整篇小说的分析与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小说整体的情节走向就有了更为明晰的把握,而在预测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让小说教学课堂生机盎然。

二、体会用词褒贬,揣摩作者情感

小说是一种内涵范围广泛的文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小说也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无论哪种小说,都是在词汇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可以说,词汇,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组成单位,因此,作者的很多情感,就会不自觉地包含在这些词语之中,通过对词语褒贬的推敲,就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情感有一个更为明确的把握。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选列了契诃夫的著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中有很多词语,隐喻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对这些词语进行观察,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文章中有很多对套子里的人的有形描述,例如“雨鞋”、“穿着棉大衣”、“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等,这些描述通过对人物外在的形象的表现,刻画出一个习惯生活在套子里的人的形象。教师一定要把这些词语重点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蕴含在词语里的讽刺意味,从而在实例中明白小说作者用词的精妙,提升自己的小说阅读水平。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许多学生表示自己的小说阅读视野得到开阔,而在方法技巧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词汇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单位,一定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而对词汇赏析的教学理念,也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让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三、拓展链接类文,提升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课堂拓展势在必行,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在内容或者思想主旨上有联系、有一定对照性的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链接类文的拓展,必然能够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认识更加深刻。

第3篇

【关键词】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主旨情感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并对其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家李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作品更具感染力,作者会用细节描写来达到“见真情”的效果,以期做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做到细微之处见真情。

常见的细节描写有:场景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肖像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或直接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或从侧面烘托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达到“于细微处见真情”。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几段描写:“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作者用“吹撼、摇振得动”来说明草料场的草厅的破败,这里的细节描写为下文屋倒,只好借宿山神庙作铺垫,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紧”字既写出了风雪之大,也暗示了情形的紧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茫茫的大雪,也暗示了作者对自己出路的迷茫。

再如《李逵负荆》中“回到寨中,红日衔山之际,却到三关之上”,一个“衔”字,运用比拟的修辞,勾勒出红日初升时的灵动之景,烘托了李逵、燕青除害凯旋时的愉悦、畅快心情。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作者用重笔浓彩描绘了王熙凤的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绾着金丝八宝攒珠髻,带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里,前十数句关于王熙凤衣着和外貌的华丽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从头到脚,从所穿的衣服到佩戴的饰物,可谓详尽无比,通过这一细节,显示了王熙凤的贪婪、俗气。

神态方面,同样可以从王熙凤这里看到,来的时候,贾母不让她哭了,她听了“忙转悲为喜”这五个字,极尽了王熙凤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八面玲珑之能事。

巧描摹,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细节描写的运用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但细节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不仅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追求细节要注意三个字:真、细、精。

真,即细节描写必须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符合现实的真实。

例如《李逵负荆》中李逵借宿时听到刘太公的女儿被宋江夺去时回到梁山,“宋江问话也不理”“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

这里的神态描写“睁圆怪眼”及动作细节“拔”“砍”“扯”,这些动作符合李逵鲁莽、率直、疾恶如仇的性格,这种真实感给人如见其人之感。

细,即细小的事情,描写细致。这种细致可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情,细而显真情。

例如《家・祖孙之间》中,对觉慧有这样一句描写,“他抖动着身子,想对一切表示反抗”

“抖动着身子”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作者却用心描摹,真情自然显露,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精神和过度自信的幼稚都表露无遗。

精,指的是细节要富有表现力。例如前边所举的林冲的例子。

方法:

在我们追求真、细、精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达到追求的效果,力争“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1)精心锤炼语言。在细节描写中,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些词可以是动态的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金圣叹评价说这一“紧”字,境界全出。前边举了很多有关动态的词语的例子。

(2)对比展示。不同情况下的鲜明对照,通过对照让人物性格自现,自然表露。

例如《祝福》中三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客观真实,但人物的变化及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于细微之处流露。

(3)运用修辞,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当唐僧被红孩儿掳走之后,沙僧说了一句:“是个灯草做的,被一风卷走了”把师父比作草人,表现出这个憨厚老实之人心中对师父的不满。

(4)侧面烘托,即从别人的角度来衬托要表现的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中,当王熙凤出场时有一个细节:“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就从侧面衬托出来者不一般,说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之特殊,权力之大。

总之,细节描写是描写花园中的奇葩,巧妙描摹,可以一当十,收到“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那一天,我真高兴

【标题不新,缺乏吸引力。】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 邓婷悦

我合上书,闭上眼,思绪飞回那一天。【开篇突兀,扣题不紧,语言平淡,情味不浓。】

“听说考试那几天会下雪呢!”琪琪说。“下雪?烘托了悲凉气氛,同时为咱们悲催的寒假做铺垫?”贝贝如是说。盼盼来句:“下雪确实是真的,你们说,这次会不会像那年一样取消考试啊?”一瞬间,大家讨论了起来。【时间、地点等要素,交代不明,表意不畅。对于人物神情、动作描写过于粗糙,缺乏生动感。】

好友说:“你怎么看?”“我?”我果断地回答:“这不太现实啊,就算下雪也不会有多大,而且不管你爱或不爱,试卷它就在那里。”好友听完后,沉默无语,作痛苦状。在我“最讨厌语句排行榜”里,傲居榜首的便是“看情况”。为什么所有的事情不能严格按照计划来呢?【神情动作描写不具体,心理活动还可写细腻一些。】

转眼,语文已考完,而窗外也同预料的一样飘起了几片小雪花。正欲最后复习接下来要考的物理,董哥竟一侧身进了教室,只见他大声地说:“快,快回自己教室,听班主任安排!”脸上竟然笑了笑。聪明如我们,又怎会不知道这一举一动所传达出的信息?“快回教室,我也要去欢呼!”好友得意地说。“也许不是你想的那样呢?”我趁机泼凉水,“反正总会考的!”【此段的开头缺少必要的过渡,使得上下文衔接不紧。对于人物的神情、动作等方面描写过于粗糙,未能激起波澜,有力地推动情节发展。】

到了教室,刚坐下,同桌便拽着我说:“太好了,太好了,不用考试了呢!”她高兴得直跺脚,同桌激动得过头还真是不常见。欢呼声海浪般一阵高过一阵,我也抛下所有顾虑,加入“欢呼大军”中去。我想,这可能是最让学生快乐的事了。【此段应掀起文章的,生动的细节应成为文章的亮点,可惜小作者却一笔带过,使得文章重点不突出。】

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惊喜,有时就像不经意地燃放在心间的一簇簇花火,虽然短暂,美丽的光却能给人无比的快乐。人生也是这样,不可能总是顺理成章,反转总是始料未及,然而跌宕起伏才精彩!【其语言倘若还精心修饰一下就更妙了!】

【失误点击】

文章选材新颖,立意深刻,从一件生活小事写出人生的哲思,是文章最大的亮点。然而却被判为三类文,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描写不具体,重点不突出,内容不充实,使得文章情感太平淡,中心不突出。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记叙要素不完备,缺少必要的交代与过渡,影响文章的流畅性;二是细节描写不精细,对于人物刻画不到位,导致文章缺乏生动感;三是事件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未能写出事件的波澜,以致文章没有吸引力;四是语言无味,表达欠美,情味不浓,使得文章缺失感染力。另外,本文标题俗套,开头平淡,叙事平直,还须精心打磨,才会臻于完美。因而,此文从内容到语言,略施粉黛,巧改罗裙,精心修饰,才能取得秀外慧中的理想效果,完成发展等级的跳跃,实现华丽转身,让人惊叹!

【升格佳作】

花 火

【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 邓婷悦

时间是静默的年轮,漾成一圈圈纯白的岁月。零碎的阳光漏进房间里,透着悠闲而又舒适的气息。我合上书,轻闭上眼,思绪飞回那一天。【用语含情,借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期末复习,不得不说是个体力活儿,小小的课间也会成为争夺时间的战场。而进餐时间才是我们真正的休闲时刻,令人振奋的小道消息便在此时流传开来。“听说考试那几天会下雪呢!”?琪琪兴奋地说,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下雪?只不过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罢了,同时也为咱们悲催的寒假做铺垫吧?”?贝贝扔去一个白眼儿,不屑地分析着。盼盼扶了扶眼镜,十分欢喜地说:“下雪确实是真的,你们说,这次会不会像2008年寒冬一样取消考试啊?”一瞬间,大家都停止了咀嚼,随后便热火朝天地讨论了起来。【叙写事件开端,描写细腻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力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好友碰了碰我的胳膊,嘴角勾起一抹微笑,眼里盛满了欢悦。“你怎么看?”“我?”我皱了皱眉,果断地回答:“这不太现实啊,就算下雪也不会有多大,而且不管你爱或不爱,试卷它就在那里。”好友听完后,低下眉,又撇撇嘴,然后泄愤似的狠狠地咬下一口馒头。在我“最讨厌语句排行榜”里,傲居榜首的便是“看情况”。为什么所有的事情不能严格按照计划来呢?我一向反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狗血经历,不喜欢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事物,憎恶甚至恐惧。【语言生动,风趣有味,心理描写精彩,继续推波助澜。】

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细节 朗读品味 巧妙提问 引人入胜

如何处理文本的地位,是衡量一节阅读课是否成功的基本指标,也是一个语文老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不能囿于文本的解读,不能把文本的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但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文本的理解为基础,必须以文本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换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阅读教学要把根深深地扎在文本的土壤里。那我们应该采用哪些策略来凸显文本细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三种途径供同行们一起探讨研究,抛砖引玉。

一、 朗读品味,以心契心,通过有效的朗读细节进入文本的内部世界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要读得有法,读得有效,诵读教学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课文要先读,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成为“潜心会文本”(叶圣陶)的不二法门。比如本学期教《雪》,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女生读1—3小节,男生读4—6小节,然后提问“老师为何要这样来分?”学生显然对老师得意图非常理解,回答切中要害:因为1—3段都是写南方的雪,南方的雪比较温柔,像女生。4—6段写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刚毅,适合男生来读。学生读出不同学的性格特点,同时又分清了文章的结构,可谓一箭三雕,带着教学意图选点细节突破来读和许多流于形式的诵读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异。

可用课件多媒体展示经过语言节奏处理的文本细节内容:女: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男:旋风忽来便灿灿地生光,蓬勃地奋飞。女: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众合:旋转、升腾。男:在无边的旷野上。女:在凛冽的天宇下。众合: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是雨的精魂!这种教师的处理隐含着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验。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评价读得效果,进一步领会男生应读出朔方雪壮美的味道,可男生读不够力量太柔了诸如此类的自我评价,也正是老师所要说的。于是很自然引出后续的教学环节,肯定众合的部分读很好,强调了“在无边的旷野上的无边等词语的重读,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要用升调读之后,学生再次演练。这个动情朗读安排读得自然,读得有效,在读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注意读的方法,却不是为了买弄,是为了深化主题意义的理解。

二、 巧妙提问,以文解文,让思维之花盛开在文本细节的原野上

解读文本,某种意义上如同庖丁解牛,抓住文本的关节细点提问就是“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能够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巧妙提问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预设问题要明确注意问题的层次、梯度、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应该学会追问,当自己设计问题深度不够,应尽可能机智补救。例如还是《雪》一课,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前三个段落,把握南方雪的特点时,提问学生可以用哪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答“滋润美艳”一个关键词语,然后由“滋润”“美艳”、“消逝”三个词语细节,切入文本的具体内容。

在让学生对比分析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有何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展开比较。学生抓住第一段“处子的皮肤”和第4段“包藏火焰的大雾”两个比喻句,从中看出南方的雪“滋润美艳”和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刚劲有力壮美的主要特点。

接下来,教师安排一个专门环节,要求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选取内容、写景角度、运用的句式、作者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必较。整个活动环节,都是紧抓住文本语言展开的,层层深入。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品味,比如“朔方的雪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句那个词写出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答“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很能表现。这种精彩又不是脱离文本随意发挥或无根的所谓“生成”,让学生善于从上下文和字里行间进行观此识彼,前瞻后顾,联系参照着把内容读懂,加以深化,一切都根植于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思维之花在文本的原野上盛开。

三、 引人入胜,以言传言,让阅读知识为文本细节阅读服务

“课中之最”是一种课文寻读活动,是一种有趣的“引”。需要“品”文本,让一些阅读知识为文本阅读服务。这是一种高效的深入的学习活动,也就是选点突破,这个点一般也是考点。例如《云南歌会》,在这课的教学中,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用”课中之最”引出对全文中最精致的描写内容的朗读品味,然后将欣赏的视点放在第四段,有美丽的景物描写、动物描写、人物描写。这些美好的描写片段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它们类型多样,笔法生动,语言精美,表达效果优美,表达作用深刻,抓住这些知识点可实现长文短教。通过学生活动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小结:这一段美在哪里?美在“有声有色”美在“点面结合”,美在“高低错落”。美在“详略分明”,美在“情境交融”,美在“烘托渲染”。这样水到渠成,顺势发挥知识教学不仅是成熟的教学技巧,而且是很成熟的知识观的体现,用知识升华学生的理解,其教学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第6篇

写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乐府民歌《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这里主要笔墨用在侧面烘托上,从行者、耕者、锄者、使君见秦罗敷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绰约风姿。

写场面,也可用烘托手法。场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在场面活动中,周围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烘托,可以对画面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使画面更加完整,更能突出场面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口技》一文中,作者在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后,写到宾客(听者)的反应:“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在口技表演达到时,又写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文章写宾客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却烘托了口技表演已达到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境界。

又如《琵琶行》,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的娴熟、技艺的精湛,有着精彩的正面描写。之后,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音乐所创设的氛围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写景物,也可用烘托手法。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而远逝……”

写鱼在水中历历可数,连鱼的情态也清晰可见,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更加典型的是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7篇

一、充分把握细节描写的内涵和实质

“细节描写”就是个“细”,也就是说写作中要学会从小处落笔,细细的用心于你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相当于展现电影中的一个特写的慢镜头,比如,你想描写一下今天的天气状况,说“天气很热。”这就不具体,读者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描写成:“热得人满头大汗。”就较具体了。但这还不太形象,因为这个感觉太一般了。要想有更具体更形象的感觉,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加以描写,如狗热得怎样?猫呢?树叶呢?经过如此的描写,读者仿佛也觉得浑身热得很,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思维去想象和联想。观众对这个“特写的放大镜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可见细节描写简言之就是:为了使你所描写的对象具体可感,注意从小处落笔,用力涂抹,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能留长久的烙印在读者心中,这种感染力是很大的。中学生在写作时如何学会用细节描写呢?

二、作文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好的细节描写能调动读者的五官,使人可观、可听、可嗅、可触、可感。笔者在这里想谈两种细节描写。一种是描写对象本身蕴藏作者的情感的细节描写;一种是描写对象能激发人们想象和联想的细节描写。

1、描写对象中蕴藏情感的细节描写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描写一个老太婆死了的情况。人死了,可写的细节很多,怎么躺在那里,脸色怎样,衣着怎样等。但他只写了一句:“一只苍蝇从容的从她蓝色的眼睛上爬过去。”这是一个经典的细节。我们知道人的眼睛是最敏感的,哪怕是看不见的灰尘都不能忍受。这个人居然眼睛张着,让苍蝇从容地爬过去,这雄辩地说明他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最重要的是说明作者对这个死人没有多少情感,比较冷峻。俄罗斯诗人德瓦耳朵夫斯基的《瓦利斯・焦尔金》描写一个俄罗斯战士,这个战士在卫国战争期间,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殊死搏斗中,牺牲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俄罗斯的风雪是很出名的,他写道:“俄罗斯的雪花,落在他蓝色的眼睛上,再也不会融化了。”这又是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雪不熔化,说明战士的身体已没有温度了,战士光荣的牺牲了,作者又没直接说他死的光荣,这层意思就藏在这个细节描写中。俄罗斯最有特点的大雪纷飞的景致,他再也看不到了,这里包含着一种怜惜,一种对烈士的哀悼之情。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细节,特别精彩的细节,不但有特点,而且是有情感和思索的深度的。

中学生写文章,首先要学会用细节说话,要学会在细节里隐藏对描写对象的感情。例如,想在作文里写早春的景象,要注意把感情和思想蕴藏在其中。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描写的:“风雨过后,粉红桃花洒满了小院,可墙角的荠菜花依然如故。”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荠菜花非常小,非常细,白色的,只有米粒那么大,这样的花能经得起考验,这说明最脆弱的生命往往是最坚强的。”多精妙的一句描写,对倔强生命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但在描写时要注意,要描写一个对象不能面面俱到,把全部的细节罗列上去,这会让人感觉很繁琐。如描写一个很让你讨厌的人,可以用这样一句:他一笑,露出三十二颗金牙。这个细节虽然没有描写人物的眼睛、眉毛、鼻子、头发、衣着等,仅对牙齿的描写就让读者觉得这个人好可恶,非常讨厌。

2、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细节描写

这种细节描写,读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五官难以感觉到,这就难度更大了,但能在作文中巧妙运用,效果会非同一般。形象的事物好描写,对抽象的事物,如何经过作者的描写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觉?何其芳有一首诗《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鹅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的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来?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

香气一样散在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欢乐本来是抽象的,读者感觉不到的,但何其芳把欢乐变成形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五官,把抽象的欢乐具体化。有关“友谊”、“幸福”、“人生”、“恒心”、“爱”等抽象的词语要学会化之为具体,使其如何其芳的《欢乐》一样形象可感,这种细节描写更难,因为这要调动读者的五官感觉,要有充分的想象力。

三、细节描写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风景鉴赏;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5-01

风景一直是文学的素材,而有意识地将风景作为自己使命描写的,当属小说。“就小说史而言,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小说,却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将风景看作是自己血肉之躯的一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景是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景物的特点等,引领读者进入小说情境,是小说重要的元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视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梳理为重点,而忽略或弱化对环境描写的鉴赏。尽管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比较零碎,但其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是沟通文本中人物形象与情节的一座桥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六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有风景描写。高中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鉴赏能力,而在小说教学中,鉴赏风景描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的小说为例,从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意义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在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风景描写。

一、鉴赏风景描写的方法

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呈现形式有一整幅的,也有一幅一幅的如连环画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其描写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相应的鉴赏。鉴赏的方法主要有整体鉴赏法和连环画鉴赏法,当然也包括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鉴赏。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先让学生随着林黛玉的行踪对贾府的环境进行欣赏,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对贾府的奢华有了一个总的印象,也能够很快熟悉文中人物的活动场景。而教学《祝福》时,情节的发展始终笼罩在雪中,对雪的描写共有三处,作者的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推进,三幅雪景图就是一套完整的连环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按顺序鉴赏这三幅雪景图,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幅进行鉴赏。

这样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之后,降低了鉴赏的难度,学生通过想象将枯燥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图画,更容易鉴赏。

二、鉴赏风景描写的作用

风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参与故事,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小说时,抓住其中的风景描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

1.深化作品主题。作家在描写自然环境时,并不是客观冷静地“复制”自然,而是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写鲁镇的祝福景象,在大雪纷飞的祝福之夜,一边是被压迫的祥林嫂悲惨死去,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在兴高采烈地向神灵祈求来年好运。这里,作者将二者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就将“这会场中吃人,被吃”的惨象裸地撕裂开来,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深化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这个主题。

2.营造故事氛围。小说往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来创设故事发生的特定情境,从而为作品奠定了基调,有时候作品的格调就是“依仗那些风景的描写而得以生成的”。《边城》中,作者一开始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湘西边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感染了读者,也同样浸润着小说中的人物,翠翠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养着,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历了自己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

3.烘托人物形象。风景常常肩负着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的角色。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景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描写,这些自然风景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每被描写一次,其程度就会加深一层,预示了事情发展的残酷性,也烘托了林冲心情的苦寒和忍耐的性格。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赏析这些关于雪景的描写,就可以让学生跟随小说走进林冲的内心深处,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的冰天雪地之中,为他担忧,为他着急。

第9篇

渲染手法是指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例如: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

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渲染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描写;小说文本;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物的活动与一定的环境分不开。据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结合相关的小说来谈谈环境描写在小说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方面起到的具体作用。

一、从环境本身的角度,探求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作用

就环境本身而言,它交代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营造某种氛围,渲染某种气氛。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文章开始便有“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这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这样的描写,它既交代了故事展开的时间、地点――秋天的后半夜,在茶馆里;还通过“乌蓝的天”“清白的光”渲染了死寂可怖的氛围。外国作品中这样的描写更是比比皆是。英作家大卫・洛契佛特《魔盒》中,有“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此段描写又交代了时间,地点――傍晚的伦敦;把伦敦城比喻成监狱、“萧条”“死气沉沉”,从而营造了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氛围。

二、从情节的角度,探求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作用

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情节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古典小说《水浒传》有很多这样的环境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就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因大风下雪,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因大风下雪,居所倒塌,林冲被迫到山神庙安身;又因大风下雪,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才能在庙内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谋害的谈话,最终奋起杀敌,在性格上完成了“质”的转变。同样,《智取生辰纲》中“天热”的描写,杨志带生辰纲上路,作者便渲染气温之高之热。因为热,所以手下人才会抱怨;因为热,在途中遇到小树林死活不肯走;因为热,遇到酒想买来解渴,从而着了吴用的“道”丢了生辰纲。

三、从人物的角度,探求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作用

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心境;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品质;暗示人物的命运。人总是活动在特定环境里,通过环境描写也就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及人生的发展轨迹。鲁迅的《药》结尾一段:“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段环境描写,通过肃杀的景象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华大妈孤独与凄凉的心理,增强了不是年轻人为年老的死者祭奠,而是白发老人为年轻的死者上坟的悲哀。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赛岛旅行时的环境描写;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段环境描写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烘托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于勒之前轻松、欢快的心情,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在对比中,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暗示了于勒今后悲剧生活的命运。

四、从主题的角度,探求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作用

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直接或暗示出社会环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一段环境描写既交代了上城时的天气情况等自然环境,也暗示出了当时中国是处在召开后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好转的社会环境。另外,就“揭示或深化主题”而言,老舍作品《骆驼祥子》中,老舍极力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写到暴雨烈日不能忍受的天气下,祥子照常拉车。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祥子吃苦耐劳的性格,而且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悲惨的主题。鲁迅《祝福》结尾处描写“我”感触中的年终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在这样的描写中,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11篇

隆中。深夜。(似过简,可适当作些环境描写。)

草庐中,侍童抱着披风站在窗边良久,心里一直在想:先生的眼神有点怪,是在想白天三人的造访?(由《隆中对》扩展开去,增加了“侍童”,便于扩充情节。)

“不知明日那三人还会来么?”侍童边问边为先生披上披风。(注意细节描写。)

“明日有雪。”先生边说边写一“慎”字于帛上。(造成悬念,但下文缺少照应。)

翌日,那三人在风雪中伫候,先生仍执意不见。侍童大惑不解: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胸怀大志,而今汉左将军皇叔亲访求见,这明明是机会,先生却一辞再辞,到底为何?(点到“机会”,扣住话题。)

侍童禁不住探问:“先生既不愿见那刘备,不如明日回绝他免得麻烦。”

先生平静地说:“你认为我应该应允刘备之求?”

侍童道:“刘备为人仁义,也是当世英雄,若得先生之助则如虎添翼,得天下在情理之中。对这难得机会,先生却再三避而不见,是觉得刘备庙小池浅容不下先生?”(写出波澜,旨在以侍童衬托孔明。)

先生缓缓一笑:“你呀,不明白也不懂!”说着拿起了《史记》。

第三日,天渐晴。刘备三顾,终得见孔明。侍童松了口气。草庐中,先生与刘备纵论天下,侍童明白“考验”已过,先生将与刘备共谋大业,同展宏图。

(“‘考验’已过”四字表意不明白。)

先生欲行,侍童心中既有失落之感,又为先生终于抓住机会而感到高兴。

故事新编,就是以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等为底子,重新编述一个故事,赋予新的内容和思想理念。上述《新编隆中对》有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编”得拘谨,虽然文章增添了侍童,并安排他串连全文,但显得粗疏,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对话描写都有待扩容;二是给人“旧瓶装旧酒”之感,“新”意不多,扩编后的故事要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认识意义和警示意义,而不能成为单纯的扩写。改作克服了以上毛病,请欣赏!

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广而荫翳,泉不深而宁静。

夜已深,寒风阵阵。

草庐中,侍童抱着披风站在窗边良久,他望着诸葛先生。先生的眼神很怪:像是期待,又仿佛在思索,又什么都不是。但侍童知道先生在考虑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他不好也不便打搅。

先生今夜与往常不太一样,是因为白天那三人的造访?先生不是借口回避了吗?那还在想些什么?

“先生。”侍童忍不住轻声唤道。

“明日有雪!”先生从沉默中醒悟,似对侍童,又似自语。

“不知明日那三人是否会来?”侍童一边喃喃道,一边为先生披上披风。此处幽僻崎岖,下雪更无路可行。

先生不语。看了看蜿蜒之小径,踱回案前,挥毫书一“慎”字于帛上。

翌日晚,满山银装,果然是场大雪。

先生显得有些不平静。昨日那三人竟如约前来,而先生仍旧执意不见。那三人在风雪中伫候,其诚意实在令人感动,虽已如此礼待,但先生却似故意为难。

侍童不明白,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会在此草庐久卧,深谋远虑、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明主贤君一直是先生所求,而今汉左将军皇叔刘备亲访求见,先生却一辞再辞,这明明是个机会,先生却视而不见,到底为何?

侍童道:“先生既不愿见那刘备,不如就此回绝他免得麻烦!”

孔明一愣,继而明白了侍童的心思,道:“你是在怨我这两日避而不见?”先生的表情很平静:“你认为我应该允刘备之求?”

侍童道:“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先生必将于乱世智平天下!今有目共睹曹魏虽中原崛起,气势十足,东吴仲谋也借天险长江虎视天下。但皇叔刘备为人仁义,也是当世英雄,况他此时求贤以图发展,若得先生之助更如虎添翼,得天下亦为情理之中!是难得的机会啊!”

先生只是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

侍童又道:“深谋远虑,胸怀大志,礼贤下士,能定天下者不一直为先生所求吗?而现在刘备特来求贤,诚意感人。今机会在眼前但先生再三地避而不见,难道先生是觉得刘备现在无城无兵无名无势,庙小池浅容不下先生?”

先生缓缓一笑,叹曰:“你呀,不明白也不懂!”

侍童不言语。的确,他实在不明不懂先生到底在想些什么!先生放下手中的帛书,起身走入卧房。侍童上前瞅了瞅书,原来是《史记》。

第三日,天渐晴。刘备三顾,终得见孔明。侍童松了口气。

草庐中,先生与刘备谈论良久,侍童感觉先生从未如此痛快地畅言过,他明白先生即将大展宏图。

先生欲行,侍童心中有些失落。

先生瞥了侍童一眼,道:“你还在怨我没有早点把握机会!”

侍童摇了摇头,道:“先生如此自有道理!我只是不明白,先生其实早有归随刘备之意,面临这千载良机,却为何要如此反复才应刘备之请呢?”

第12篇

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学生的作文读来平淡无味,缺乏感染力,主要由于缺少细节描写。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是制约作文分数的瓶颈。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写作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细节描写要真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视为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了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必须对生活中某个具体、细微的情况,具体、细小的动作,作逼真、生动的描写,这样才会生动,富有真实感。所以,我们平时要细致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细节,而不是去凭空编造。如果不重视细节的真实,文章中往往容易出差错,虚假失实,苍白无力。有的同学凡是写到好人好事的文章,就喜欢在主人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雷锋或者是其他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来,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胡乱编造出来的,难以被打动。

二、细节描写要典型

什么叫典型呢?通俗地说,就是有“代表性”,要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中心思想的表达的需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美妙,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美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不仅会模糊主题思想,读者看了也会乏味。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细节描写要生动

细节描写贵在生动传神。好的细节能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杜鹏程说:“要从一百个细节中选择一个细节。”所以,细节在精而不在多。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选择到好的细节并不意味着你作文的成功,要让细节显现它的美,放出光彩,语言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组织语言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精心锤炼词语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2.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回首许多的文学作品,我们记忆最深的也无非是一两处的细节描写,可见好的细节描写无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平时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而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