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我们能听到多少要我们读书的名言、谚语,这让我们知道,许多成才之人都是十分喜欢读书的。
既然要读书就要读好书(而且什么书也要读),许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们买这书那书,就是为了能让他们成才,能让他们更优秀。可是,有些同学就会和我一样,喜欢看一些有趣的动漫书(漫画),我的父母就会给我买一些《上下五千年》、《昆虫记》、《爱的教育》等等,而我觉得它们很枯燥、乏味。然而,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摘抄《昆虫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里的好词好句好段,我也逼不得已地翻开那些乏味的书。10分钟、20分钟…渐渐的,我便更细心的读着,发现里面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枯燥。于是,我便爱上了读书。
期末考试来临了,身为语文课代表的我便更努力的去看语文书、作文书等辅导书。功夫不负有人呀,终于作文得了满分,成绩也提高了好多。难道不是读书的功劳吗?(还有努力)这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读书!
亲爱的小荷朋友们,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别忘了那些名言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推荐合适的书籍
由于年龄、性别、爱好的差异,学生喜欢的书籍也有差异,如男生喜欢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女生喜欢看情感细腻或充满幻想的书。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和各种有益的报刊。
二、指导做笔记的方法
(一)摘录式。主要是积累词语、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一开始,可让学生看到一个摘抄一个,让他们觉得比较容易做,培养兴趣为主;渐渐地,要求学会用筛选、整合、分析、比较的方法来摘抄。这样,学生对词句就会更敏感,更有捕捉力。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起点可以低一些,以课内带动课外。(二)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久而久之,学生写起文章来就能笔下生花。如下面学生对名人名言的摘抄仿写。
1.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就愈感觉失去时间的痛苦。(但丁)
仿写:一个人愈知道失败的痛苦,就愈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美。一个人愈知道亲情的珍贵,就愈感觉失去亲情的孤独。
2.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
仿写:学习好比打仗,努力是打仗的武器,失去武器,就只好投降。
3.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做自己的主人。(罗曼·罗兰)
仿写:学习而不为学习捕获,做学习的朋友。
4.河床越深,水面越平静。(莎士比亚)
仿写:落叶越松脆,经历越沧桑。
(三)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这样可以学会在阅读时思考,质疑,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如一学生看了《三国演义》后的读书笔记:
人们都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人物。的确,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是因为他重视实践。如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象”,几次“锦囊妙计”。“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作者这样写,其实是他主观上的一种政治思想的表露。
(四)心得式。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后的心得感受,也称随感或读后感,它不拘泥于文体、格式,写起来可长可短。这是读书笔记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做法,因为在写心得的时候,要注重捕捉思想火花,使思想接受洗礼,联想和想象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如一学生读了三毛的文章后写下的文字:
我要随着三毛的足迹也去访遍千山万水。我要去非洲看看那里工人的劳动,我想尝尝五月花的苦涩;我要带上我全部的积蓄,为尽可能多的黑奴赎身;我要带着录音机去记录那小岛上纯美的口哨声,让它伴着我的药箱沿路为贫穷的人治病。我要把我的心捧在手心,让它在阿根廷那与海天相接的草原上晃荡,晃荡,一直到它累了,落下来,躺在矮矮的软软的草地上。就这样,时间停止般地躺着,直到心与土地化成一个整体……
很明显,他被三毛笔下的风土人情感染了,吸引了,感动了,这文字几乎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
三、培养做读书笔记的持久热情
做读书笔记对语文学习功不可没,也比较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并不会立刻就见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可能会懈怠。要让学生保持做读书笔记的持久热情,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
首先,教师要定期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表扬并展览,奖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
其次,定期开设读书笔记交流汇报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时空。可以是佳作推荐,把自己读过的精彩文章推荐给同学,让大家也去读一读;可以是人物评论,说说古今中外的名人在自己的心中是怎样的;还可以是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会等多种形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三分钟读书体会发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这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阅读指导
教给阅读的方法。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朗读,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应,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就快得多;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略读,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往往采取跳读的方式,由段首扫视段尾,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进而把握全文主旨,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通览全篇,取其精华;浏览,浏览就是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速读,速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阅读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摘记,对好词好句可摘记在卡片上,过一个阶段再作归类整理;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落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批注。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如果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不再是“苦作舟”,而是“乐作舟”,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如痴如醉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在课堂上加强阅读指导。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例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阶段,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筛选问题,重点研读阶段,重在指导学生自能读懂课文,自能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整体回顾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思想、升华感情、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吟诵、品味。各个阶段,都要以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为宗旨。总之,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倡在质疑中“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感知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注重语文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指导选择,注重推荐。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所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质兼美的书籍刊物。中外的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故事》、《童年》等;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读书》、《课外阅读》、《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等。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培根语)。所以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的习惯。而且做读书笔记还可以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把握阅读内容,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贵州省遵义县永乐中学(563100)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1.接近,源于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老师不但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不失时机地在学生面前适当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希望自己能像老师一样,从而激发他们接近老师并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欲望。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一些名句,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就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天背一首,在检查之前,我先试背。这样,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围着我,和我比赛谁背的诗多。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怎样能理解、背熟古诗,直至正确运用古诗。春游时,看到低垂的柳条,我和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清明节,下起了毛毛细雨,学生们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理解背诵古诗词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
2.亲近,源于爱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要对学生充满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爱。我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课间,我和学生一起活动,跟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讲《三国演义》里的英雄故事,和学生说心里话,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王鹏同学最近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作业更是丢三落四,书写马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又注意到,下课时,别的孩子都在尽情玩耍,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班上,一言不发。这孩子肯定有什么心事。放学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亲切地和他交流学习情况,,说着说着他哭了,他说他想妈妈。原来他的妈妈和爸爸离婚了,他已经两年没见过妈妈了,最近总是想妈妈,没心思学习。我笑着对他说:“想妈妈没错,你要把对妈妈的思念化成学习的动力,你认真学习,长大有出息了,妈妈会和你团聚的,你有什么困难,要说给老师听,老师会帮你的。”他连连点头。从那以后,王鹏变得快乐了,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小秘密,都愿意和我分享,我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他对语文越来越有兴趣了。
3.相知,源于信任。
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就要及时说明原因,不能对学生空许承诺,否则学生会对你失去信任,对你所教的学科也就无兴趣可言,你的教学必将失败。相反,信任学生,使其树立信心,让他相信自己一定行,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竹同学是新转来的,不会说普通话,难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非常自卑。课堂上他怕别的同学笑话他,从不举手发言,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耐心辅导他,从汉语拼音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他。课堂上把合适的发言机会留给他,不管他说得多慢多别扭,都耐心倾听,并让同学们及时鼓励他。渐渐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不语了,课堂上常常见到他高举的小手。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便会从内心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话都愿跟老师说。
这样就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使学生对老师充满崇敬与喜爱,乐于参与整个过程的学习。老师亲切的微笑,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老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学乐说。
二、课堂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渠道
1.采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方式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如在教学《鸟岛》时,我首先用课件展示鸟岛万鸟云集的景象,在蓝天碧水间,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这里自由地飞翔、嬉戏,孩子们边看边发出感叹:“哇!好美啊!”“鸟儿真多啊!”……接着,我让大家说说此时心中的感受,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紧接着问:“大家想知道这是哪儿吗?鸟儿们为什么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几乎是异口同声:“想!”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而在讲授《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则从古诗《游子吟》入手,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开门见山地问:“同学们,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老师,我知道。”“小机灵”陈心雨兴奋地说:“是唐朝的孟郊写的,是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陈心雨明白了,大家明白吗?”我趁热打铁,“学了第9课,你们就会明白。”学生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
除此之外,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质疑引题、故事引题、情境引题,等等。只要灵活运用,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的新天地。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有了生动形象的揭题,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有短暂的感性兴趣,但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注意力极易分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月亮湾》一文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彩笔把月亮湾美丽的景色画出来,学生兴趣很高,一个个都非常认真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就展现在面前了。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进一步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美,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是催化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儿童小说、科普读物和《三字经》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利用晨会课和阅读课时间向学生讲讲书中人物的先进事迹、精彩片段,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就适可而止,让他们去找原书来看。并在推荐了书目后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读书交流会”、“成语竞猜”、“故事比赛”等。
一、急功近利不可取
一些老师、家长的阅读观是:孩子应该多看作文书,以提高作文的能力,至于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应以闲书对待,不提倡阅读。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让孩子们喜欢上作文书,那是件很难的事。因为这些书的内容和结构往往模式化了,充满虚情假意,很乏味。大部分孩子只会在写作文时,把它们翻出来,平时是不看的。多看作文书,的确可以学到某些写作技巧,但这些书却缺少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想象力,孩子们难以从中获得美的熏陶、爱的感怀。
德国人非常重视《格林童话》,丹麦人非常重视《安徒生童话》,因为它们深受儿童的欢迎,适合阅读,能够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的人认为,这些童话在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国家意识和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沉浸在这样的作品中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骄傲的。
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一个个成语故事,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想象力;唐诗宋词犹如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熠熠生辉。《三字经》朗朗上口,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内容,言简意赅。如果孩子能从小接触这些优秀的作品,陶醉于浓浓的书香之中,对他们素质的提高与一生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正确选择课外书
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只要是健康、有益身心的读物,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读。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一般说来,中低年级学生应以教师和家长的选择为主,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年级学生则以自主选择为主,辅以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在推荐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民主原则,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二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不把读书当做苦差事、负担。另外,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三是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读物。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给予正确的指导。低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感受快乐的童年,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你是特别的》、《逃家小兔》等绘本、拼音读物。中年级学生要体验成长的快乐、失败、痛苦,教师可推荐《爱的教育》、《哈利波特》、《大草原上的小木屋》、《小妇人》、《纳尼亚传奇》等小说。高年级学生要回味童年的生活,从阅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悟童年的魅力,教师可推荐《草房子》、《苏菲的世界》、《小王子》、《女儿的故事》等小说。教师要依照每学期的主题为各年级推荐书目,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系统、合理的计划中有序进行,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三、适当指导很重要
阅读是理解内容的过程。阅读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但现在的阅读已进入浏览式的阅读状态,学生常常一目十行,结果是略知一二,甚至一窍不通。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语文的学习,从吸收到表达,中间有一个桥梁,那就是思想。要体会文章的思想,不细细品赏是不行的,这少不了老师的适当指导。
《三国演义》篇幅长,要看完得花一段时间,而那繁杂的事件与众多的人物有时候会让人一头雾水。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知识点细读。如:书中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有哪些?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并体会它们的妙处;三国时期英勇无比的将领比比皆是,你最喜欢哪几位?读读与他们有关的章节,写写自己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阅读、学习,学生的兴趣会更高,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学以致用,讲效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东西,都要把它们记下来。”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中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多学一点知识,多读一些书,慢慢地累积下来,懂得的道理也就多了,也就成熟稳重了。
课外阅读对写作是非常有用的。课外阅读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在作文时,如果能用上去,会令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具体。我常常在早读课与学生一起阅读某一精彩片段,简要评析后,让学生仿写。这样既进行了课外阅读,传授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是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细细琢磨。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是略读法。略读的目的是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主干,遇到生字新词,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不读。
三是摘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摘抄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当然也可以在阅读中边读边批注,写上几句心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学以致用。对不会开头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优秀作文选,让他们模仿例文,学会写开头。
五、课外阅读,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这个道理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深刻地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类最难得的是有志向,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课外阅读也需要持之以恒。
1.建阅读角。随着“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的开展,农村小学的藏书量渐渐丰富起来。教师可在教室立一个书架,把学生带来的好书放进去,让学生有条件接触到优秀的课外书籍。
2.建阅读组。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组成阅读小组,让学生互相监督,坚持阅读。这也能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进步。
3.选择阅读时间。课外阅读也可在课堂中进行,教师每天中午抽20分钟作为课外阅读时间,营造课外阅读的气氛,让学生自主阅读,让班级洋溢浓浓的书香味。
4.开阅读会。学生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召开有关课外阅读的班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所得。讲故事、谈感受、介绍读物、评比表彰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2007年,江苏省高考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11部长篇小说及《论语》等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两个部分,共计20分;紧随其后的是福建省,考查角度、命题方式都与江苏省并无二致;时至2011年,湖南省语文高考也出了选做题,其中一道选做题为“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异同”,也算是迈入了“名著阅读题”的考查队伍。在全国教育界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这种新题型的横空出世是偶然还是必然?它的考查方式是科学成熟还是有待改进?它的考查结果是否符合命题人的初衷?就此,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名著考查“功德无量”,高考现身纯属必然
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品。人类所建造的事物,无能经久:纪念碑会坍塌;国家会衰亡;文明会因古老而为人摈弃……但有许多书卷,历经兴亡盛衰,仍复存在,永不衰老。纵观泱泱中华,分明就是悠悠三千多年读书史。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读书也理应成为获取知识、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1. 多数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表示“没兴趣也没有时间”,宁愿上网聊天、玩游戏或外出游玩。2.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非常少,其中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卡通故事”和“脑筋急转弯”之类,很少有学生去读名著名篇。3.课外阅读时学生多数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从不摘抄好词好句,也没有查字典、词典去理解生字词的习惯,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于是,不少学生谈及《西游记》,只会感慨“悟空与紫霞仙子”的凄美爱情,因为他们看的是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听到问题“你对黛玉看法如何”,只会回答“待遇不求多好,万八千足矣”,因为他们不知道“林妹妹名黛玉”;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对文化经典及文学名著十分陌生,他们的思想几乎已经荒芜成了沙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我们仿佛看到了扭转此种惨状的曙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既重视课内又重视课外”“不要注重知识的记忆,而要重视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注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何而来?肯定要从阅读中来。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切实引导学生去阅读我们的经典、感悟我们的经典,铸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此,语文高考中应该涉及对名著、对经典的考查。此举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阅读的成效;另一方面,高考这根神奇的“指挥棒”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毋庸置疑的约束和强化作用。所以,我认为高考对名著的考查“功德无量”,势在必行。
二、考查方式机械单一,师生教学流于形式
先再现2011年的高考真题(福建卷):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蒲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
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
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
这两道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只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A级。我的评价是:1.设题角度单一,考查识记名著故事情节,此点无须赘言。2.设题较为机械、目的性不强。就第一题来看,答案E项错误的关键是“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描述中的“查考”,错误原因在于枢密院不可能审查案件的是非曲直。这到底在考查什么?考故事情节?考人物形象?考对著作本身的思考?这样的出题方式未免不妥。
因为设题与提倡文学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初衷相去甚远,考查的仅是记忆和概括能力,与文学鉴赏无关,所以师生的教学也就流于形式。《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必考篇目时,已经是3月份了,所以有人说,这是在考教师,不是在考学生,教师们尽心“代读”,学生们则按图索骥。有教师坦言,现在学生根本不可能重读名著,只能由教师“代读”,即帮助学生梳理作品中最主要的内容、情节、线索。
如果名著阅读题是这样出,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个人的品味感悟在考题面前将会一文不值。这类试题不仅考不出文学素养,而且败坏了学生的欣赏口味,更助长了死记硬背之风。
三、考阅读、考鉴赏、考运用,考出一片新的天地
再以2011年的湖南卷为例: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这道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两段原文,学生不需要再现文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第二问,结合现实去评价古人思想,也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用自己在名著与经典中汲取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进而观察周围的社会、改造周围的世界。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对于名著和经典,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加以阅读、鉴赏、沉浸、反刍,最终建构起学生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背情节、记人物,陷入只为应付考试而不为提高自己素养的怪圈。
笔者认为,名著阅读题可以像诗歌那样考鉴赏,引领学生品评大家的语言魅力;可以像作文那样考感悟,由经典名著中的跌宕起伏去体悟人生的哲理;可以像语用题那样考运用,用先贤的思想去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再让我们看看别的国家是怎样考查学生的素养,指引学生的阅读的。
1.美国西北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之一:“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或她向世人传达了哪些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美国芝加哥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之一:“开车进入芝加哥市区,你可以看到一个著名的表现芝加哥特征的建筑装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学生怎样才能答出精彩的答案?多阅读,还要多咀嚼、多消化。把经典从高高的神坛搬下来,融入自己的灵魂,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出题人的初衷就得到了完美的实施与展现。对此,我们不妨多反思一下自己。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能力;策略
【Abstract】Habit of reading good writ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usually pay attention to looking and thinking. Multi-read, with confidence, come in handy; to think, and write if God, eloquent, one go. Currently reading the students is still quite poor, especially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read more serious phenomenon.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read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chance to read; for students interested in reading; to teach students to read method.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pand the channel for students reading escort.
【Key words】Improved; Rural primary school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trategy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小学生的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段话明示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养成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在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但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现象更为严重。
1.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1.1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1.2没有时间读;这是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1.3没有书读;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因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少则十元左右,多则上百元。许多家长也都表示,虽然每次进城都要到书店转一转,可孩子喜欢的书往往因太贵而不得不放弃购买,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2.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面对这些现象学校、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2.1让学生有书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挑选图书室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一次,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2.2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 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2.2.1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2.2.2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2.3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2.2.4给予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自己的童话、故事;举行童话故事讲、续写比赛;给童话添上插图。
每学期期末举行“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以巩固学生的兴趣。
2.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要教给恰当的读书方法,还要注重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2.3.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2.3.2介绍行之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1俗话说得好: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书是有着丰富知识的海洋。小学生都爱看书,但他们都爱看些什么样的书呢?课外书帮助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通过这几期同学们业余看书的情况的观察,最后做了一个大概的总结:
我们班上的喜欢看童话和漫画类图书的学生占大多数,而看科普知识类和历史类的人数较少。
从同学们的每次阅读时间来看,有部分同学,十分喜爱看书,平均每天都看一小时以上的书,但有些同学,对书是并不感兴趣。
从同学们的看书感受来看,同学们都认为看书能取得快乐,能从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写作业、玩耍,在这里,我建议老师可以给我们布置适量的作业,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让我们在书中找到快乐,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书是人类的朋友,我号召大家: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看书,这样,就能多学到一些知识!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2一、活动的原因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发现,现在课外书对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我们到底还要不要读课外书?我们的`读书情况如何?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在小区中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我根据小学生课外书阅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否喜欢阅读?(2)你在读课外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平时读的课外书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类的书?(4)课外书的来源?
1、小学生喜不喜欢课外书
从我调查的情况来看,有95%的同学选择了喜欢读课外书,只有5%的同学选择了不喜欢,选择不喜欢的同学都是语文成绩极差的。“为什么喜欢读课外书?读课外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比较含糊,大部分是“多读课外书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等,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其实,健康有益的课外书也能像语文、数学书一样增长我们的知识。如果把学习比做吃饭,语文、数学等学校里学习的科目是主食,课外阅读应该是副食了,我们难道能只要“主食”,不要课外阅读这一“副食”吗?
2、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是:看电视比读课外书有劲;没有课外书可读;老师没有要求;家长不给钱买课外书。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小学生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是看电视,热播的电视剧如数家珍,但是有益的课外书却甚少。有37%的同学认为“看电视比看书来得有劲”;有45%的同学说自己家中没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家里基本没有书,有书的同学也反应家中大多是幼儿读物及小学生作文、奥数之类的教辅用书。从中可以看出中高年级往往看重的是学生在校的成绩,一般不重视课外阅读。
3、课外书来源渠道
从我的调查情况来看,从学校图书室借书的占40%,同学相互借的占30%,家长买的占21%,学校中订的报刊杂志占9%。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课外书阅读不够重视,没有主动给孩子买书的习惯,更不可能在孩子的阅读上进行有益的指导。大部分同学的课外书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图书馆与同学处借的。但是,学校图书馆书籍也有限。同学互相借书,往往属于口袋书,没有多大好处。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4、同学们对课外书的涉猎
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较广,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科普读物、报刊等。但结构不合理,小说类占65%,诗歌占5%,科普读物占10%,报刊杂志占20%。从阅读情况来看,小说类偏多,占总量的65%。同学们的读书随意性强,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碰上什么就读什么。我认为小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论
我们由于种种原因,阅读习惯到六年级还没有养成,甚至出现不喜欢阅读的现象。现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只靠教科书是不行的,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我们与时代同步,让我们爱书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3一、调查目的
现代媒体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文献仍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阅读也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书也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浅,而且必然把全部负担转嫁到家庭作业上去,而由于家庭负担过重,他们就势必失去了课外阅读时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现阶段,创书香校园,创书香班级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是否热爱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否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为了找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小学三年级171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谈话法。利用晨会,发放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利用课间,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三)调查内容:
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编相应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如:你喜欢读课外书吗?你喜欢读什么样的课外书?你经常读课外书吗?你每天读多少时间的课外书?你父母赞同你买课外书吗?双休日你去图书馆看书吗?你不能去图书馆看书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自创书香班级以来,同学们已基本养成了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但也不得不看到,学生还并没有真正与课外书交上朋友。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小学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经调查发现他们情愿在课余时间做游戏,看动画片。部分家长并不同意给孩子买课外书。更没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还有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一部分学生只喜欢看漫画类的书籍。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四、调查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自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以来,虽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已有所好转,但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点燃兴趣火花,激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故事激趣法。
小学生非常爱看电视,听故事。可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2、活动体验法。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吸引注意法。
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并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例如让每个同学上学时都要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课间还要把书放在课桌上。当学生看到这些书的时候,注意力会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状态。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只有导之以法,学生阅读起来才能如鱼得水,顺风行船。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读一读。
孩子的好奇心十分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借阅最感兴趣的、最想知道答案的图书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无半点重负的潜意识
中,不知不觉得爱上了课外书籍。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时,细心的老师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课外书。
2、划一划
。 在爱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划出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欣赏、诵读、学生乐而为之,效果不错。
3、查一查。
怎么知道学生所划词句是否美呢?可以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来检查,教师加以评判后,让全班同学互相交换书本,读别人已划出的妙词佳句。这样做,学生鉴别优美词句的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4、摘一摘。
字词句的积累非常重要。我们可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两个最感兴趣的词句,做到边抄边读。这样即使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又能渗透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5、评一评。
对于小孩子来说,表扬,奖励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可在学习园地中开辟好词佳句栏,每周贴换一次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搜集到的精美词句,并对他们的积累给予评价。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语言成果的舞台,其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都会逐步提高。
6、讲一讲。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口头表达能力的.增强,可专门进行讲故事比赛、演讲会等。比赛时,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先讲已读过的故事,再根据所提供的图画让他们编故事,还可以戴着头饰分角色自编自演故事等。这种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拓展阅读量,积累知识。
1.推荐书籍,引导课外阅读。
课内外结合,向学生推荐书籍。如学习了课文《陶罐和铁罐》,老师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改编的,里面还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学习了《丑小鸭》,我们便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这样课内外结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读书乐在其中。
2.建立图书角,借阅书籍。
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贡献出2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并给每本图书编号,打印好目录,放在图书架上。制定借阅制度,自己制作图书借阅证,每周评选出借阅图书最多的小读者。当然图书的内容都要教师好好把关,既要健康又要文学性强。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来读。
3.美文交流,提高认识。
每天的10分钟晨会时间,老师可选择精彩内容读给孩子们听,然后进行交流。可以评论朗读者的朗读水平,可以说自己的感想,可以交流文章的写法,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受到美的情感的陶冶的同时,提升每个孩子的思想认识。
总之,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书香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好少年。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4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却是无限的。课外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至少、阅读面之窄令人着实不安。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丰富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必将落空。
教学应立足于课内,引向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阅读量,运用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于2011年6月年在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三年级作了一项关于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又召集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旨在通过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展开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这次调查我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兴趣、时量、内容、习惯、方式方法入手,共发出98份份调查问卷,其中三年级五班学生48份,三年级一班10份,三年级二班学生10份,三年级三班学生10份,三年四班学生10份,三年级六班10份。收回9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目前环境下小学生课外阅读乐观的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但是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主观认识的端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
1、阅读目的较正确
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75.5 %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23.5%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一名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或有负面影响。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74.5 %中生认为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1.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看一些书籍;还有9.2%的学生认为看课外书籍纯粹是为了消遣,15.3%的学生完全出于兴趣。
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
28.6%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60.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强烈,有11.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弱,对读课外书一点也没兴趣的学生没有。
45.9%的学生利用午休、放学后等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25.5%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读书。21.4的学生是在放长假期间进行课外阅读,7.15%的学生随时都在读书。
3、阅读内容较为广泛
从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繁多,有中外名着类、小说类、科幻小说、自然科学类、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以及学习辅导资料等。多数学生兼爱几种,这反映了小学生的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关注自然科学,了解科技发展等,对于他们的智慧、情操、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的。
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正确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支持的占77.6%;有时赞成有时反对的的占18.4%;家长不闻不问的占3.1%;反对的仅占到1.0%。家长虽然态度正确,但对课外阅读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还缺少实践。
二、目前环境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量减少
阅读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阅读时间量偏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措施后学生休闲时间增加,但用于阅读课外书刊的时间偏少,这是阅读时间的相对减少。学生除上学、做作业、做家务、休息时间外,平时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在1-3小时(周六、周日倍增),但经常阅读书刊的学生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6.3%;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的学生有70.4%;13.3%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阅读,有4.1%的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书。
2、阅读兴趣感性化――阅读情趣及品味下降
阅读兴趣与品味是关于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以及读物内容、属性与类型方面的评价指标,以高低为尺度。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三年级小学生喜欢阅读书刊的类型依次为:卡通、漫画;童话、寓言故事;世界名着;自然科学;学习辅导资料;科幻小说。阅读方式多为:边读边做笔记、卡片或摘抄的仅占16.9%;匆忙的、走马观花式的占11.0%;对喜欢的书或内容反复读的占62.3%;其他方式占12.5%。还有的学生认为看了影视剧就算读了书。阅读类型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众通俗文化为主,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生活和休闲。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读书过程中,缺少有效监控,粗读、泛读多,精读少。片面强调重感官享受的“快乐阅读”,导致学生很少沉下心来去想、去感悟,阅读质量不高。细读畅销书的多,精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少。像《老夫子》、《米老鼠》这类漫画畅销书,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阵阅读商潮。相反,中国古代四大名着、国外经典作品等等,如果不“强制”,学生对此的阅读就很粗浅。因为学生觉得通过影视比泛泛“看”书有意思,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名着就显得没意思,很枯燥难懂。
4、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
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根据同学推荐和媒体广告宣传选择读物的占51%;根据老师推荐和课本要求选择的占30.6%;根据家长要求选择的占18.4%。主要体现在:
追踪读流行。有些学生跟着书店的广告走,同学中流行什么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谈什么。读书缺乏个性、缺乏主见。
热衷读休闲。小学生偏向于读那些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滑腻有趣之类的休闲书。读休闲的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但热衷于读这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
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达到新的境界。
不喜欢与人交流。小学生在一起不大喜欢谈论名着,与家长交流体会课外阅读心得的有35.9%;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占到64.1%;。由此看来,能够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大,最适宜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家庭未能提供相应的环境,于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必然是逮到哪本是哪本,完全跟着感觉走。
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学习任务。有些同学读书,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在作文时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博学。这种人读书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他们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为了作文,只读习作。有些同学读课外书,主要就是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全国获奖作文集》一类的书,以为读这种书帮助最大,可以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与写作、计算是人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认知文字符号世界、发展智慧和提高素质的三大基石。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阅读为人类文化与文明成果的积累、传递与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道德、智慧等精神价值的继承、拓展、提升、弘扬建立了丰功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摆脱“学生腔”,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然而,在信息如潮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时代,阅读这种与文字文化同龄的原始认知方式是否因其费时耗力的特点而落伍于信息社会匆匆的时代的步伐便需要“离休”静养或退出历史舞台呢?
答案是否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保持与发展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现代人有舒适快捷的代步方式,但步行绝不可少,否则生命便失去许多意义与自由。阅读缺乏或阅读减少,热衷于时尚杂志、卡通漫画故事,因而疏远文学名着;热衷流行音乐、港台影视而冷漠书刊。长此以往,基础文化素质赖以发展的阅读渠道萎缩,必然造成提供“营养”的文化知识的不足,进而导致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下降。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民族的希望。小学生的阅读退化,不仅是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减少,也不仅是课外对文学名着的冷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习与认知核心和精髓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审美的失却!而这才是课外阅读问题的危机的实质所在,是民族基础文化素质退化的根源,也是青少年阅读退化现象的最大隐忧。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课外阅读氛围
在对待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采取禁止的态度是错误的,而顺其自然,或靠环境的自然熏陶,想读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很危险的。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固定专门场所,学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密切关注下进行课外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血缘和伦理道德关系,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有权威性的,因此,家长在对待子女的课外阅读问题上,要与学校保持和谐一致。
(1)召开家长会,邀请班级中在孩子教育上,尤其是善于引导孩子阅读书籍的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变家长“唯分数第一的思想”。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从而支持孩子课外阅读,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布置家庭阅读空间,购买课外书籍,营造阅读氛围。
(2)设立图书角、办有关读书的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营造班级读书氛围。班委会拟定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和图书管理办法,由小小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每天开展图书借阅活动。把每天中午到校后的时间作为读书时间,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监督。
相信,学校、家庭二者应密切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积极地去关心、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它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沟通交流,树立学习榜样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
小学生阅读调查报告5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非常重视,不仅作了量的规定,而且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也作出了指导性的规定。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因此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一、调查时间:
20____年9月5日——12月10日
二、调查方法:
问卷、学生谈话、家长谈话。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目的:
这次调查旨在了解四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根据什么选择阅读书籍。
2、书籍的来源。
3、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及阅读兴趣的形成原因,以寻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良策。
4、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从而为改革阅读教学尽点微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调查情况分析。
1、调查中有8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对阅读感兴趣,但问及你课余最喜欢做什么时,只有34%的学生选择了看书,66%的学生依次选择了看电视、上网、参加文体活动等。
这说明小学生虽然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游戏、网络、电视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在空闲时间容易沉迷于电视影碟、电子游戏。
2、学生喜爱的书籍依次是幽默故事、惊险侦探故事、小说及童话、自然科学故事、历史故事,女生更喜欢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小说,男生更喜欢探险故事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
3、学生所阅读的书籍来自那里?据统计63%是家里的,25%是班级图书角借的,12%是从同学处借阅及学校图书馆的。
这说明家庭的藏书和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而学校图书馆这一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据统计,六年级学生中,阅读书籍超过50本的学生中,80%认为喜欢写作,75%认为自己的写作成绩优秀。而阅读量不满10本的学生只有12%认为自己喜欢写作,认为自己作文优秀的是0。
5、藏书量在400册以上的家庭占5%,但这部分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喜爱阅读的占100%,90%的孩子阅读书籍超过了50本。
认为喜爱写作的占60%,认为自己作文良好、优秀的占100%,而藏书量在100本以下的家庭,孩子的阅读量没有一人达到30本。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地买一些教材辅导类的读物,认为孩子阅读其他读物便是浪费时间,分散学习精力。孰不知,读一本好的文艺作品,对孩子的帮助远远大于读一本《小学生作文大全》,因为这些文艺作品是孩子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所以,家长切不可将自己的偏爱强加于孩子,束缚孩子的课外阅读。
6、在“请你写出你读过的书的题目”一栏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阅读了以下书籍:《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徒生童话》《365夜童话》《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儿童文学》《小学生作文》《蓝猫淘气3000问》《三国演义》《一千零一夜》《中华伟人故事》《神探福尔摩斯》,《哈里·波特》……调查同时表明,在推荐读物方面,学校及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这些书目也说明,经典的儿童文学仍为现代儿童所喜爱。而学生对《哈里·波特》的热衷,也说明了国外媒体对新作的宣传成功。其实,我国近年也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等,欣喜的是有些老师已经把它们介绍给学生读了。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发现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家长喜爱阅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老师重视,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自己从阅读中获得了乐趣。
8、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容易。
调查发现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已经算较多的,并且这些课外读物大多是老师要求做读书笔记时才去阅读,且读得囫囵吞枣。
六、针对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要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且“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冲破阻力,改革教学方法,从应试教育观中挣脱出来,走向素质教育。
2、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从情感上激发。在教师自身素质较高的情况下,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又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而课外阅读就是老师魅力产生的根源,这便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读课外书。另一方面,知识本身的吸引力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讲述作者创作故事、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名人(媒体)评价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3、注意方法指导。
课堂上教师应少讲多读,给学生留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应树立一种“以读为本”的`思想。注意保证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4、给足读书时间,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教师布置作业要精,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
5、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其次,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教师可通过设读书角,教师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6、开展读书活动。
继续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做摘记才去读书的。要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学科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当然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可视具体情况来采用具体方法。
总之,没有课外读物就没有素质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师、家长共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遨游,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范文精选4篇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调研报告范文5篇
关于课外阅读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
小学生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小学生阅读个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范文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范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