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科如何升本科

专科如何升本科

时间:2023-05-30 10:2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科如何升本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科如何升本科

第1篇

自己做出了专升本的决定之后,如何让更多正沉浸在对未来的迷茫之中的同学也来考虑升本这条道路的问题便进入了我的思考。既然想让每个人都了解专升本这件事情,那么就要试图从不同的利益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将其引入不同人的思考范围。简单的讲,就是面对价值观念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让他开始注意专升本。这时,“公众细分”的作用便很好的体现出来。

按照对待专升本的态度,我把专科生大致分为如下六类:

A类:坚定支持型:坚定的专升本支持者。他们坚定专升本信念,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不论成与败。有长远规划,升本只是其中一环,是谓强者也。此类人少之又少。

B类:盲目追随型:盲目的专升本追随者。他们可能也为之辛苦努力,不论成败,但缺乏深入思考和清楚的信念,跟风者是也。此类人众多。

C类:漠不关心型:由于种种原因,自始至终对专升本一无所知或主观不想了解。此类也很常见。

D类:忍痛割爱型:了解专升本,但由于家庭条件、身体状况、个人考虑等因素而不得不放弃升本者。贫困生或个别偏科严重如英语成绩奇差者。

E类:理性抵制型:对专升本了解透彻,认为升本与自身所需或条件不符,转而投向社会,以期另有发展者。这种人占绝大多数。

F类:坚定反对型:对专升本可能了解,也可能一知半解,理解出现偏差,并出于种种原因,强烈主张别人也不参加专升本,轻视甚至蔑视专升本。如极个别主管就业的专科老师等。

此分类不是完全能够概括客观情况,但是基本可以。对于我这个班长而言,一个班49人,虽然不多,但也称得上是“阅人无数”了,因为这六种人在我们班都存在。如何让不同的人都来了解专升本?第一步,一定是要讲清基本的政策,和常见的、共同的疑问。那么,下面的正文就为大家罗列了很多常见的专升本问题与对应解答。很多是在网上摘录的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只是稍作调整,使之更具条理性而已。所以我们要感谢专升本领域的前辈们,致敬!

正文的顺序我是这么安排的,按照我们接触专升本的逻辑顺序铺陈开来。

沿着主线:

1 专升本基本知识与政策——2 专升本的复习——3 专升本考试(又分考试前、中、后)

希望这样的安排能为您的有重点浏览节省下宝贵的时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有效了解专升本。

正文

一、专升本基本知识与政策

Q1.1:取得本科证得途径?什么是专升本?有几类?各自的特点?

A1.1:

名称特点

专升本普通专升本普通本、专科学校中的应届普通专科毕业生(不含实行学分互认模式未能进入本科段学习的应届专科毕业

生),通过招生学校组织的考试统一录取,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相应专业本科班学习。

校内跨校学分互认专升本 主要面向在校专科生,学制分为“1+3”、“2+2”。比如山东政法学院含有专科和本科学院,其中的专科生在大一时参加本校的升本考试,成功者可再在本校上3年本科,毕业获得本科证。

社会专升本 具有山东省辖区户籍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和经我省招办录取,目前在其他省、市高校学习的普通专科(高职)应届毕业生。

自考专升本 自考专升本是所有专升本途径中最难的一种,是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一般在10—15科,全部考过才可获得本科学位(不及格可补考,直到通过,但有年限)。自考学习方式灵活,没有入学门槛,没有学习年龄和学习年限的限制,学习费用低。

成考专升本 入学全国统一考试,但考试相对容易,录取率较高,录取后学习较容易,一般都可拿到毕业证,目前已有不少成人学校开始实行注册入学,不用考试。报考成人高校,学校可以在招生计划中自主选,本省的,外省均可。

远程教育专升本 只要具有国民教育专科学历都可入学,较为简单,但国家为改变办学混乱局面,要求必须通过教育部规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统考才能毕业,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远程教育可以教育认可的60多所高校,专业可以在现有的专业中自主选择。

Q1.2:普通应届大专生报考普通专升本的时间?

A1.2:专科生有资格报考普通高校专升本是在专科大三时,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的12月份左右,届时会有通知。

Q1.3: 外省在山东读书的学生可以参加专升本吗?

A1.3: 有几种情况:

一、户籍在外省,在省内上学的,若按照09年以前规定不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山东省的政策是只允许有山东户籍的考生参加。

二、户籍迁到省内,在省内上学,若按照09年以前规定不可以参加普通专升本考试,但可以参加社会专升本考试。

三、10年专升本取消了社会类和普通类专升本的区别,一视同仁,但不确定此政策是否会延续下去,还请各位咨询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

Q1.4: 考上本科,毕业后第一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报考专升本的同学还有专科毕业证吗?

A1.4: 专科学生升入本科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本科。参加1+3或者是2+2考试的考生升入本科后,将不再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按国家规定专升本学生入学后,按本科院校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毕业后由学校统一颁发毕业证书,其毕业证书内容填写“在我校**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学习”,学习起止时间按升入本科实际时间填写。已录取进入本科学习的专升本学生不颁发高职高专毕业证书。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规定申请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学生毕业时,按国家有关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执行。转户口、档案、干部身份、发派遣证。社会类考生已经取得专科毕业证,不在收回。

Q1.5:什么是“跨校”专升本和“跨专业”?

A1.5:跨校专升本是普通专升本中的一种,也是绝大多数考生隶属的一种状况,区别于校内专升本即学分互认专升本。

跨校专升本:比如你是一所普通专科院校学生,你的学校没有本科院校,所以你就必须升入其他本科院校,这是你就是“跨校”专升本考生。举个例子,我是港湾学院学生,我报考曲阜师范,我便是跨校专升本。

学分互认专升本:如果你的专科学校有本科院校,比如山东政法学院有本科也有专科,那么你直接参加校内考试升入本校的本科,就是学分互认专升本,区别于跨校类。

跨专业就是说,你在专科阶段学习的是A专业,而你报考专升本时报考了一所本科院校的B专业,A和B可以完全没有联系。这是你就是跨专业专升本。当然,你更可以选择报考原来所学专业,全凭自愿。

Q1.6:每年的专升本政策一样吗?何时出台?

A1.6:每年政策都不一样,可能微调,可能大调。有时招生的学校会变化,有时招生的专业会变化,有时某专业招生人数也会变化,甚至可以取消或创立招生专业,这一切在出台当年政策前都是未知数。往年的政策可以为今年做一个参考,但不是一定一样。请各位注意这点!每年政策出台时间也不一定,2008年是11月21日出台,而2009年是11月25日才公布。以上作为参考。

Q1.7:正式考试大约在什么时候?

A1.7:正式考试一般在公布政策后的一个月后。08年11月21日公布政策,12月27日考试;而2009年11月25日公布政策,10年1月16日考试。以上仅供参考,一般是12月或次年1月考试。

第2篇

1提高自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根据“专升本”课程的有机行衔接,制定出合理的并且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来。现行的“专升本”教育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中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需求和体现,是沟通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有利桥梁。不仅仅是办学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功能的转变。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升本”教育质量呢?经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做好专科和本科之间的衔接是重点。这种衔接包括专科与本科教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理论和实践部分的衔接、技能发展方面的衔接等多个方面。

我们在制定“专升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既不能完全等同于全日制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也不能不顾专科阶段的基础教育,过多地重复专科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在专科阶段时所开设的课程的专业性质和课程开设程度,采取专业课自订、必修课校订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且有一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此来保证让他们能够在专科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到更新、更广、更深的知识和技能,已达到让他们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实质性提高。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社会高层技术人员的层次,因此,对于他们本科阶段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要高度重视,使得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培养在日后有利于他们的就业,也符合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高要求。

2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管理理念

(1)突出医学专业特点,打破传统的自考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专升本”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往往较复杂,从主观上看,他们求知欲强,学习目标明确,是为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层次,有强烈的自尊心;从客观上看,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教师讲的课不感兴趣。对于学校教学来讲,多数授课教师把专升本的授课当作一个大难题,原因是学生都较系统地学习过医学主干课程,2011级“专升本”学生绝大部分经历了医院实习,如果照本宣科,按本科教材讲授,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合上述情况,学校成教部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任课教师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倡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点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摒弃了传统注入式为指导思想的“填鸭式”强制灌输教学方式。如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生化教研室的教师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实验课,增加了血清酶活力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及尿常规检测等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缩短了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自考“专升本”的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并承担其相应的医疗岗位工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平台,更加有利于“专升本”创新人才的培养。

(2)成人教育部非常重视“专升本”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遵循自考生的学习规律,着眼于调动自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其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引入,因材施教增强教学实效,考虑到“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专科基础,教师授课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通过与学生代表座谈,发现超过70%的学生考研愿望强烈。因此,确定的授课原则是:内容上以课本为本,以大纲为纲,适当增加学科新进展,以开阔学生视野;方法上总论与各论贯穿,理论与临床结合,突出知识的系统与强化;手段上多利用多媒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目的是,不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以便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结语

通过“专升本”创新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一些创新教育的新观点,并在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教育的实践,注重开发学生的发展空间,制定和完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优化课程体系上把加强“专升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适用人才的目的。

作者:赵桂杰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3篇

(1)专升本招生考试

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专科学习结果。目前各高校专升本考试科目与考试方式往往过于单调,有的学校理工科专业只考英语、微积分、计算机应用三门课程,对于其它知识、技术、能力不做任何考查,这样的指挥棒使得有些学生从进入专科起就主攻这三门课程,只是为了升入本科的目标,忽视对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这种实践技能理应是应用型人才的长项。这种招生方式一开始就偏离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若是实行学分积累与转换,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就可以弥补这种单一考试的缺陷。

(2)专科学习结果不能带入本科并得到承认

造成重复学习、浪费学生时间。目前多数学校专升本学生的培养采取的是最简单最粗糙的培养方式,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后,直接插班在相应专业的本科三年级跟读,专升本学生的两年本科课程计划安排与普通本科学生三、四年级课程计划完全相同。本科的教学计划安排在一、二年级重在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三、四年级更加侧重专业课与实践实习的训练,高职专科的培养也是重在专业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这就造成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的时间是在重复专科阶段已经经历过的实践实习,而对于专升本学生所欠缺的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没有任何加强与弥补。对专升本学生毕业审核只审核本科教学计划的三、四年级课程,学位审核只审核在三、四年级所学的学位课程,专科所取得课程学分没有带入本科的学习,也不做任何考查,把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一刀切”式地分开了。这种培养方式表面看减少了教学成本,实际则是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牺牲了专升本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能达到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

(3)现有的专升本培养模式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从专科升入本科,缺少学习结果积累转换的过程,不能全面公正考核专科的学习结果,也不能把专科与社会的学习结果带入本科学习,专科培养与本科培养截然分开,培养方案不能对接,没有基于个人学习基础的配套课程设置与选课,也没有量身订制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毕业学位考核标准。总之,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学分积累与转换,贯通专科与本科,找到更加精细、科学、方向明确的培养模式。

2学习积累与转换方法

学生受教育的地点单位可以是不相关无传承的,但学生的再学习应是以旧的学习积累与学习结果为基础的,是连续的。从专科到本科,只有对旧的学习积累与学习结果有一个科学的转换、认定与评价,新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会更加系统有效,专科到本科的上升通道也才是成功的。

(1)设置合适的学分绩点转换标准

是从专科到本科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桥梁。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贯通中,找到一个量化的、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衡量学生在专科的学习结果与积累并带入本科,这是至关重要的。以学分反应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量,学习成绩转换成的绩点反应学习质量,那么学分绩点就可以基本反应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积累。从国内到国外,学分绩点制的实质是相近的,但具体的绩点设置与度量方法千差万别,作为从专科到本科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桥梁,它有别于大学内部的学分绩点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基础不同的学生群,不同老师、不同的学习背景、不同环境导致的成绩内涵的差异。如果采用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学习成绩与绩点的直接换算,会掩盖差异,不能做到从专科到本科学习结果对等的积累与转换。一般的普通大学内部的学分绩点划分大致情况,按这样的学分绩点换算,专科学生在专科学习所得到的学分绩点,与普通本科学生得到的学分绩点是没有可比性的。代表学习量的学分具有通用的可比性,但由成绩直接转换成的绩点,不能科学地衡量与本科对等的学习质量。首先,由于高考分数的分档,接受教育的本科人群与专科人群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假设学生的成绩在专科与本科不同人群中都呈正态分布,同样的分数所代表的学习质量是不同的。另外,由于师资条件及背景条件的影响,我们也无法评判每门课成绩分布的期望值。如:某专科学生在专科教育过程中,高等数学是83分;本科学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该门课也是83分,但所代表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这种绝对成绩转化的学分绩点比较是无意义的,不能成为专科上升到本科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桥梁。绝对比较行不通,可以利用相对比较的方法,也有些学者称之为标准绩点制的理念,通过学生课程成绩在本专业特定人群中的排名,转换成绩点,带入本科。在专科中,只有学业较好的学生才能进入本科学习,所以我们重点考查的是成绩在前40%的学生,见表2。通过学生成绩在专科人群中的排名,使得本科与专科有了可比性的对接。也就是说排名越前的学生绩点值越大,学分绩点越高,也只有考试成绩在前40%才能作为专科学习的学分绩点积累,可以带入到本科学习中,并参与本科的学业考核,其实也是尾部淘汰。这种学分绩点设置,尽可能地规避了各种差异带来的绝对成绩不可比性,使学分积累与转换更接近客观与公正。当然,具体的专科阶段、本科阶段的绩点值如何设置,才能更科学地评价学习结果并实现积累与转换,要根据实际情况,最好以大样本的实际人群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完整、科学、适合特定情况的学分绩点模型。学习结果积累与转换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方法,对于通用性、可比性很高的国家考试、行业证书、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可以直接转换学分绩点。如英语的国家四、六级证书,托福、雅思考试证书;国家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会计、律师等行业资格证书;代表各种技术水平的焊接、车工、钳工等技术证书;某些技术大赛证书等等。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获取,不一定是来源于学校,可以是非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社会学习等各种途径的,但只要是社会、行业承认的或学生能证明的实用技能,学校就应该承认其学习成果并转换成学分绩点,划分到相应的模块中。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就应该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承认各种学习积累、灵活转换、个体培养、差异考核中体现出来,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这过程中实践并推广。

(2)按统一标准转换成的学分绩点

应成为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招生标准。对于什么样的专科学生可以进入本科学习,获取就读本科的资格,招生的方式其实是指挥棒式的效应,而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招收专科学生升入本科,一是对专科学生学习积累的直接认可,二是考试加考查。学习结果是对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综合考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根据学时与绩点,以表2为换算方法,折算总的学分绩点;技术、能力的考量可以凭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术资格证书、学术大赛等通用证书,最终折合学分绩点。对知识的考查可以采用平均学分绩点与总学分绩点相结合,对技术能力考核可以用总学分绩点,按照学分绩点划分标准线,当超过较高的第一标准时,可以直接进入本科学习;当达到第二标准线时,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方能进入本科学习。

3以转换结果为基础的后续本科学习

专科到本科的无缝对接,除了对专科学生前期学习积累进行考核、转换、认可外,实现按个人基础与需要选课,并以普通本科培养方案为基础,对学习的量与质做细致科学的要求,这些既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引导方向,也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1)根据学生个人学习基础,实现按需选课

专科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后,把前期学习已经转换认可的学分绩点归入相应的模块,按现有的培养方案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普通本科该专业所开课程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转换获得的学分绩点,对应每一模块相应的毕业学位要求,有选择性地选课以弥补弱项,增加学分提高学分绩点。每学期开学初,固定时间为专科升入本科学生开放选课,只要是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就应该是基于学生个体培养的管理系统,完全可以做到部分学生按需选课。

(2)适当增加自学为主的小学分课程

弥补专科相应课程学时不足。在相近专业的本科与专科培养方案中,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但专科的课时少,内容浅,按表2进行学分转换后,学分绩点一定比该专业普通本科学生略少。学生进入本科后就需要弥补这些不足,可以设置一些小学分课程,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分组并结合实际给学生布置课题,最终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来考核学习结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协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该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并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多掌握几个知识点更加重要,这种能力也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但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容易产生弊端,如果任课老师对这种小学分课程的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任由剽窃与抄袭发生,学生依然所获不多。

(3)提供灵活获取学分的方式

学生个性选择并完成本科学业。同一门课程,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分绩点,但没达到本科毕业的要求,这时学生可以通过跟下级同学重新修读这门课程;也可以自学为主向老师申请免修,但需参加本科学生的考试获取学分绩点;还可以修读与该课对应的小学分课程,弥补该课程的学分绩点不足;一些公共基础课,例如英语、计算机可以凭国家等级证书获取学分绩点;又或者参加该课程领域的竞赛,获得一定的奖项也可以折合相应的学分绩点。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两年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达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

(4)科学设置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学位考核标准

因学生学习经历与培养目标差异,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审核标准可以是不同的,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中细划分不同的模块,以平均学分绩点、总学分绩点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总的学习量和普通本科要求一致,但学习量在各模块中的分配与普通本科可以不一样,根据每个模块的特点,考核的标准也不一样。国家承认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雅思托福成绩都可以直接转换为本科的计算机与英语学分与绩点;用总学分绩点考核的模块,各种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体现学生能力的比赛奖项等,都可以转换为学分绩点,承认其社会学习与实践的结果。

4实例研究与探讨

以东华理工大学的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与高职区域普查与矿产调查专业(以下简称区调专业)为例,探讨专科到本科学习积累与转换。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与之相近的专科专业学生生源较好,希望继续系统深入学习取得本科文凭的愿望很高,而地质队、矿山等基层用人单位也希望招收更具有实践技术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两种需求的契合,为该专业的试点工作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环境,打通专科到本科的上升通道,实现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此专业可以先行试点。

(1)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的普通本科、高职专科、专升本学生培养方案相互对比,审视目前的专升本学生培养弊端在哪里,以供借鉴。从表3前两年的对照可知,本科的很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学习经历过,但自然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多数课程学时不够,还有待在本科阶段得到加强。但从后两年的培养方案对照可知,专升本学生自然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没得到深入学习,更多的是在重复专科的实践与学习。目前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宝贵的2年时间里,所有的学习与实践实习共包括10门专业课程的学习、34周的专业实习与实践,其中有6门课程在专科有过不同程度的学习,有33周的专业实习实践训练在专科已经参加过。进入本科后所学新的课程只有4门(选修课4选3),包括电子电工技术68学时、专业英语(选修)30学时、矿山地质学(选修)30学时、石油地质学(选修)38学时、地史学(选修)30学时。可见专升本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重复教育,而专科学生本身欠缺的基础课程如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自然基础课(本科336学时,专科160学时),专业基础课如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本科478学时,专科340学时),多数课程入学时不做任何考查,本科学习也没有得到任何加强。在毕业学位审核中,这些重要的课程被完全忽视了,只审核专升本学生参与的后两年的学习活动。普通本科有8门学位课,而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阶段只学习了两门,即:矿床学、(铀)资源勘查学,按2014版教学计划只要这两门课平均学分绩点达到标准,专升本学生即可授予工学学位,所以历年来专升本学生的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都是高于普通本科学生平均水平的,近两年都是100%。不是专升本学生学业水平高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水平,只是培养方式、考核标准过于简单粗糙罢了,看似节约办学成本,却浪费了教育的资源与学生的宝贵时间。

(2)以《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为例

探讨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可行性。以2011级专科的区调专业93人,《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为例,按表2的设计做学分绩点转换。同时对2011级普通本科的103人《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按表2设计进行统计对照,见表5。在专科和本科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本门课程都列为重点专业基础课,只是学时不同,以此课程为例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科培养方案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结晶学与矿物学,必修,76学时,5学分;专科培养方案中:区调专业,结晶学与矿物学,必修,60学时,4学分。从表4中可以看到,专科成绩在70分以上的占40%,即93人中的37人,这37人是专科升入本科的重点考查人群。按表2的设计,把学生的专科成绩转换成可以带入本科的学分绩点,如果算平均学分绩点,其中19人达到2.5绩点,已经达到本科学位绩点要求,但要算总学分绩点,因该门课程专科学分比本科少1学分,其中只有9人超过12学分绩点,即使不再补修、重修,也已经接近或超过该门课程本科学位要求(见表4),但少于12学分绩点的则要补修一定学时的专业基础课才能达到该模块本科学位要求。将表3学分绩点与表4普通本科学生学分绩点相比较,前40%专科学生成绩重叠于38%~93%的普通本科学生成绩中,重叠率较高的在本科的73%~93%部分;成绩转换后绩点平均值2.2,在本科成绩的70~74分数段,普通本科资勘专业的绩点平均值是2.8,比专科转换后略高,说明表2的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对接与转换。ci表示转换成本科绩点,pi表示学分该样本转换后绩点平均值=2.2该样本转换后学分绩点平均值=8.9.

(3)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

探讨专科与本科培养方案的对接与毕业审核。专科成绩转换后,学分绩点平均值8.9,普通本科学分绩点平均值14,说明专科学生升入本科经学分绩点转换后,多数人还不能达到专业基础课模块的总学分绩点要求,要有适当学时的补修或重修才能达到本科的平均水平。以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为例,根据专科与本科存在的学时差距与课程重要性,开设2.5学分的提高课程,老师布置可以综合运用这门课程知识的小课题,课题可以按选课学生人数分组布置,学生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弥补该门课程的学分绩点不足。但如果专升本学生带入本科的该门课学分绩点只有4,见表4,那该学生就要重新学习这门课程,或者向老师提出免修(实验课不能免修),并与普通本科学生同时参加考试,获取与普通本科学生同样的学分绩点,否则学生很难达到该模块的平均学分绩点要求。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中,普通本科要求学生修满该模块的31.5个学分(478学时)即可毕业,专科毕业生已修了该模块的22.5个学分(340学时),前提是专科成绩达到要求并转换成本科的学分与绩点,见表4、表5。对于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该专业基础课模块学分要求可以比普通本科略少,但专业课模块与实践实习模块应比普通本科略多。如果要求专升本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学分一样,是不合理的,因为学习经历不同,例如结晶学与矿物学这门课,本科5个学分,专科4个学分,如果专科学生通过成绩转换,获得了本科承认的4个学分且绩点在2.5以上,学生就没必要重复学习或选修与此课程相关的小学分课程。他们需要把精力放在因专科成绩低而没获得认可、得到认可但绩点低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只是毕业的要求,若要获得学位,还要求自然基础课模块与专业基础课模块平均学分绩点≥2.0,也就是说专升本学生必须在本科阶段对该模块自己比较薄弱的课程选择性地重新学习或补修2到3门小学分课程,才能增加该模块所得学分且提高平均学分绩点,方可毕业并获得学位。而在专业模块与实践实习模块只要求总学分与总学分绩点满足要求即可毕业并获得学位。从东华理工大学的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与专科区调专业的个别主干课程学习成绩转换看,这种专科到本科学习积累与转换的方法是可行的。

5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专升本”教材 师资队伍 教学方法

一、专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对象不同。

以前的高职学生有一些是从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升上来的学生,他们在入学时的英语成绩普遍比本科入学的学生要低许多。而本科入学来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就比较扎实,学习的参与性强,主动性也较强。英语学习方面,本科生已经具备较大的词汇量、丰富的语法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能力。相比如此,专科段的学生就薄弱很多。

2.教学目标不同。

在高职阶段,我们的教学一直是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培养的是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而本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要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师资结构不合理。

在专科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工作而且要承担科研任务。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教师除了完成课时教学之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教师必须尽快提高的两项决策水平。

4.教材不完善。

过去使用的教材偏重于技能和应用性,是着重于专科学生阶段的英语等级考试而制定的教材。针对我校刚刚升为本科院校的现状而言,英语教材的选择和运用应符合我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得采用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自行编写的教材。

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转变

1.课程的设置。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实现由专科到本科教学的转变,如何找到学生的特点并行之有效地找到适用于本科英语的教学途径呢?针对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上学期阶段。在专科阶段,本着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总课时数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讲练结合,课时基本够用。但在本科阶段,课时数应相应增加至72课时,每周四课时,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应用能力,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做到精讲多练。

2.教学内容的统一性。

以前由于入学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狭窄,进度由于各专业的不同而无法达成统一。现在升本后,学生入学水平基本一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为全院的必修课程,无论是从教材上还是从补充的讲义上都要求教师做到统一。教师可以利用教研时间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一次实训课程,以达到整个教学内容的完善与统一。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专升本以后,学校一直强调专科到本科的过渡性教学研究,从目标、内容到方法上做到循序渐进,蓄意创新,运用最适合我院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完成专升本的顺利衔接。如何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本科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在此转型过程中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探讨。

1.加强目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

升本后,入校学生的水平高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上课之前,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做好预习,熟悉每篇精读文章课后的单词及短语,并行之有效地标注到所阅读的文章内容当中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引入部分的问题来检验预习的情况,并且让学生自主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顺利完成精读课文中语言点及语法知识的讲授。此外,在讲授的过程中,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列举出不同的例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课后布置的作业尽可能与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2.创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良好的环境是大学生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语感的重要基础。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P.Corder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外语学习的环境。”

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需要刻意创建,为此,我们在日常开展的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当中,汇聚了80%学生的需求以及各英语教师的指导意见和方法。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及语言学习环境的现状,设计出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1)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大学本科英语的教学阶段,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创设英语语言环境的基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教师课堂上的课堂用语要求规范化、多样化,尽可能多地采用英文教学,让学生在聆听教学的过程中,熟悉语言环境,牢记基本交际语言。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话剧表演等。教师应做好督促者、指导者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主动营造好的环境,使学生努力将英语做到脱口而出。

3.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对于英语这样一门语言课程的学习,我们一直在过去那种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上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更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引进课堂,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学习效果。现如今,网络已经遍布各大高校,多媒体教学也应用自如。就笔者所在的院校而言,学生寝室和电子阅览室已经能够基本供应学生的电子阅览需求,教师运用录音机、放像机、光碟等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上所渴望得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充分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给予学生新鲜的知识趣闻,让学生感到英语课内容充实、方法灵活、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从而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无论对于学校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个契机。要真正做到从专科英语向本科英语的顺利过渡,教师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合理协调是关键。教师要具备本科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专业水平、明确教学目的,改变原有的只顾传授知识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学校也要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时间和政策支持。

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升本;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教学体系

全日制口腔临床专升本是从应届全日制口腔医学专科院校选拔优秀生继续深造的一种学制。入学条件高,生源相对优秀。但在选拔的学生中有口腔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也有一部份学生来源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这就使得在重新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织与规划,一直是专升本院校努力探索的问题[1-3]。我系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的老师经过三年的研究、探讨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全日制专升本中的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探索与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0、2011级口腔专升本共59人,2012级口腔专升本57人两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92人,男生24人,平均22.5岁。两组在人数、男女构成比、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员在得知此研究目的后,自愿参与。

1.2 教师队伍

教师团队由副教授3名,讲师3名,助教3名组成。其中附属口腔医院副教授2名,讲师各1名。

1.3 教学方法

对照组10级和11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模式并与全日制本科学生一同上课,观察组12级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具体模式如下:(1)课前调查学生对口腔颌面外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调查后发现来自口腔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因为专科所设课时少,专业的系统性较差。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对于相关基础专业例如解剖知识欠缺,没有进行专业的临床实践操作。因此在口腔颌面外科增加相关基础课讲解,例如外科学,口腔局部解剖等,并且进行重点章节的系统性讲解。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增强其动手能力。实验课由原先单纯的实验教学改变为实验教学和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2)授课方法的改革。在传统讲授理论课的同时,每节课利用时间进行小的案例讨论和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专科时学过较扎实的理论课,可以让学生上台总结知识内容,老师做补充,这样既可以减少理论学时数,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建立课程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及时了解教学大纲和要求,教学课件和视频可以重复观看。通过邮箱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增加课下的学习与互动。(3)授课内容的改革。①授课内容中增加相关知识的系统讲解,例如口腔颌面外科损伤章节急救时,增设心肺复苏术,并且增设在临床人体实验室心肺复苏术的实际操作。②学科前沿性进展的讲解,针对以往教学中对于本学的教学前沿和发展滞后,增加前沿进展内容和动态学习,以看案例视频方式加入,例如坑面女孩王娜时讲解牵张成骨,骨移植、计算机辅助设计、口腔种植技术前沿性知识。③加强专升本实践操作能力,临床采用附属医院实践和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带教。附属临床副教授和讲师各一名。接待治疗病人,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汇报,以锻炼学生临床分析和应用能力。

1.4 评价方法

①网上评教调查

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价。分别调查观察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授课满意度,各项满分分别为30,30,40分。发放问卷116份,收回有效调查卷116份。

②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是在两学期的口外理论课全部结束后进行。由讲师以上采取背对背形式出题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选择题(包括单项和多项选择,共计40分),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中英文题,共计15分),简答题(25分),论述或病例分析(共计10分)。

③实践技能考核

实践考核成绩由两部份内容组成,一部份是平时操作成绩取平均分(总实践成绩50%,另一部份是由实验课结束后抽签进行的综合考试(占实践成绩的50%)。

1.5 统计学分析

所得结果用统计软件spps13.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采用标准差分析,并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情况对比

观察组口腔颌面外科理论及实践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及实践考试情况(x±s,分)

2.2 两组学生对教师改革后课堂情况对比

除教学态度外,观察组满意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学生课堂满意度情况调查(x±s,分)

3 讨论

3.1 教学改革后的教学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日制“专升本”教育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校的全日制应届专科毕业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升本”招生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后,进入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两年或三年),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4]。这种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它激发了专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但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例如口腔技工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偏于技工技术,对于临床知识内容不够系统化,缺少很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体系改革后,每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调研学生专科时的学习内容深度,了解学生在本科阶段的需求,还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期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和课时数合理的分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适应全日制专升本口腔学生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2 教学改革后内容与临床相结合,极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全面了解学生后,教学团队对教学组织及授课方法做了相应调整,缩减理论学时数,增加了实验学时数,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对全日制专升本口腔医学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其本科阶段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做到了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模有较为明显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廷,张Z,王文军.医学院校成人预防医学专升本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52-753.

[2]陈振文,任云青,范军军.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5):89-100.

第6篇

1 新升本科院校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1实践教学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

学校本身是新升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较薄弱、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相对工科专业在这类院校相对起步较晚,本科教学起步就更加晚,为此,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国贸专业是在专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本科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其次,由于国贸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基地较分散,并且对教学基地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很难一个单位解决所有学生的毕业实习;再次,模拟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继续摸索,比如选用何种实训教程、运用什么样实训方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脱人机对话的枯燥性,都需要进一步改进。

1.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培养机制不灵活

新升本科院校,在学校环境和待遇方面与成熟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客观原因在教师组成结构中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在教学上就容易表现为经验不足,而国贸本科实践教学的性质要求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往往两者难以兼具,而年长教师只是专科教学经验较丰富,本科教学经验欠缺,因此,短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层面上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实行导师制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对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还通过派出学习的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恰恰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最好的办法是每个教研室都引进一个“双师型”教师,在教研室内部形成带动作用,但引进“双师型”教师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学校正在摸索挂职锻炼这一办法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如何在不影响校内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找到挂职锻炼单位并获得预期的锻炼效果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解决的问题。

2 新升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原因

2.1教学管理经验欠缺。

新升本科院校在本科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上,不论是校级层面,还是系级层面管理国贸专业教学都是新的尝试,管理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比如,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校外实践教学经验和实验室模拟教学经验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避免校外实习和实验室生产实习出现走过场、避免本科和专科实践教学的标准模糊的情况等等,都需要加强管理改革,积极开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

2.2学院办学条件欠缺。

新升本科院校在过渡期内还处于不断发展和不断调整的不断自我突破的阶段,很多此类高校都有债务压力,在经济条件欠缺的情况下,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可能就会滞后教学要求。可喜的是我校的国贸仿真实验室教学软件已经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但是,目前,高水平校外实习基地还不能完全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还没有形成长期的利益合作机制,还处于托关系找人联系单位阶段,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也分散教学精力。

2.3对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性质认识存在偏差。

建立在工科背景之下本科国贸专业,可以说即是国贸专业发展的优势也是劣势,关键找到两类学科相互促进发展的结合点。在工科为主的院校中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往往以工科专业的背景的管理人员为主,对国贸专业特点不熟悉,对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性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类院校的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发展速度。

3 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3.1提高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找准发展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外经济贸易理论的研究,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这一任务主要由综合型重点大学承担。二是,对外商品贸易人才培养,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物的研究,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任务主要财经类院校承担。三是,应用型涉外人才的培养,它是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以及工业技术,工业管理的通用型对外经济贸易人才,应用性是其特色。以工科背景为主的新升本科院校最优的选择是培养该类人才,其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更重视实践教学,体现应用型特色。

应用型的定位问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必须不断地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的人才,但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诸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保证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难度很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会打折扣。为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形式提高本科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使管理层和教师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本科国贸专业的生命线问题,提高重视,加大资金和精力的投入。

3.2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经验。

新升本科院校发展主要受到资金和人才制约,国贸专业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新专业,因受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师资力量上主要以专科时期的教师和新引进的年轻教师为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即是派青年教师出去学习,到企业和高校去学习;“请进来”就是请企业和其他高校有经验的教师来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对实践教学经验的提高将大有帮助。

第7篇

关键词: 新升本院校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存在问题措施

1.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新升本院校发展的需要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快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新升本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校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存在不足,缺乏大众化教育的经验,再加上数学的基础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很强,使得当前数学教育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未解难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专科层次技能教育与本科教学模式如何过渡;二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何结合;三是如何保证在学生学到数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新升本院校发展的需要。

2.新升本院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不能满足本科培养模式的需要

2.1.1运用培养专科生教育理念培养本科生。本科教育是大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高层次人才需要良好的本科教育打基础,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就没有优秀的研究生,就更不会有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因此运用培养专科生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本科生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

2.1.2教学方法不够创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本科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大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课堂气氛大多比较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力度不够,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大量查阅的力度不够。教师书本知识讲得太多,让学生实践训练得少。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教师队伍的水平不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教师数量与质量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数量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教师的培养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由于新增了不少专业,相应专业的教师引进和培养的数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短时间内引进了一批年轻教师,其中大部分是非师范专业的,没有经过教育技能的训练,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不熟悉,这些教师很在难短时间内适应本科教学。有一部分教师整天忙于争取项目、写论文等,难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教学上。

2.3学校设施不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室的设计大多数是大容量,能容纳100人或200人,这么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教师很难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很难得以保证。

2.4课程专业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不能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因此,专业设置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由于新设专业突然增多,本专业教师少,对于专业课程的安排根据教师情况确定,或者现有的教师跨专业开设新课程,这都会影响新升本院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有些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教材大量涌现,虽有一些优秀的教材,但也有一些教师为晋升职称也编写了一些,往往在本校使用,但相对质量较差。

3.提高新升本院校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3.1树立一套本科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是关键。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四个转变和四个树立: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教育,树立大教育观;从继承性教育转向创新教育,树立创新教育观;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观;从共性教育专向注重个性教育,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观。

3.2在本科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实行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和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知识必须经过应用训练才能转化成能力,必须经过内化及环境熏陶才能转化和形成良好的素质;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3.3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首先,高校应请名师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尽快由专科教学顺利过渡到本科教学。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技能,又要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具备课堂组织能力、探究新知的能力、鼓励创新的能力。学校要把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纳入每年的继续教育规划,制定轮训、考核制度,加强教师新能力结构的研究,充实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要乘高校评选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团队的东风,强调能力的要求,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要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认真设计自身发展提高计划,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要严把质量观。高校要给每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使得新教师能尽快适应本课程教学。青年教师应多听主讲老师的课,在课程组进行试讲,对其所讲课程就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板书、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给出好的建议。新教师只有通过试讲才能独立授课。此外,教师还要坚持教学信息的反馈,定期听课和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定时开展教研活动,使全体教师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3.4注重校园学习环境建设

改进教室设计,最好容纳60人以下,桌椅也不应该固定,让师生在需要时,可以灵活调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5合理安排专业设置和选用创新教材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数学需求,所以各专业在制(修)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本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来定位,即不但要满足学生参加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且要考虑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教师结合专业需要规划数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不能采用简单的“加减法”处理,而应当根据专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贯彻“融”的思想,渗透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教师既要让学生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

教书需要一本好教材,好教材有以下几点标志: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信息,而且体系有所创新。教材要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内容要严谨,系统性要强。教材要摆正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3.6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黑板上“讲解―演算”的方式下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教师应当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宋光辉.加强教学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中国大学教学,2008,4:64-66.

[2]杨福章.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7-58.

[3]蔡映辉.高校开展互助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8,8:26-28.

[4]侯建军,佟景才,鞠颂东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改教改互动.中国高教研究,2004,1:20-23.

第8篇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资本开发

 

1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资本

 

作为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之一的积极心理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推孟(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荣格(Jung)关于积极生活的反思。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对于积极人格的研究进一步改变了现代心理学的势力划分。众多心理学家积累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和美,促进传统主流心理学回归平衡体系,也促生了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在此背景下,2002年Seligman教授提出了“心理资本”概念,将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这一观点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并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

 

心理资本有特质论、状态论、综合论等三种取向,但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状态论取向的观点占主流地位:“心理资本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使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 [1]心理资本具备四个特征:(1)无论针对个体或群体,都强调人性的力量和积极性,而不是消极阻抗与干预。(2)更关注人性的闪光点,而不是消极面。 (3)区别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即人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注重关系网络和人脉;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2]

 

正因为心理资本的可投资性,在学校教育期间对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和训练就具备可操作性。

 

2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积极人格特质塑造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所谓积极人格特质,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个体水平的积极人格品质有: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群体水平的公众品质,包括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

 

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积极心理学家对24种积极人格特质系统研究中,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桑德拉(Sandra,2001)等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在面对压力时,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容易产生疾病。[3]

 

二专升本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拓宽了各类专科学生的上行通道,但由于入学层次、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修业年限等方面的特殊性,专升本学生具有复杂群体心理特征,成为管理者、教师、家长和社会不应忽视的群体。

 

1较为清晰的人生规划与落后的时间管理能力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清晰的人生规划。专科阶段就有强烈的深造需求,本科入学后对人生规划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新知识和市场需求技能表现出渴望多学的心态。但由于专科与本科学习方式的差异,时间管理能力普遍较弱,不懂围绕核心价值,采用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进行规划,对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因此,活动效率不高,引发消极认知。

 

2成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较低的学业基础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据估算,相比普通本科生,他们能多接触30%的人际对象,交往对象的类别也多。在经历了从入学、学习、实践,再入学、学习、实践,经历数次人生抉择,容易形成稳定的职业气质,有相对稳定的人际圈。但在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后面,却是他们较低的学业基础,出现“平时活动频频出彩,考试拿分连连头疼,年终总评更是尴尬”的局面。

 

3较高成就动机与较低水平的元认知策略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由于专科阶段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要求较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本科阶段,仍惯性使用原有不合理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方面皆有待于改进,使得教师摇摆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之间,又促使造成学生元认知策略水平提高更慢,阻碍其学业成就的进一步提高。

 

4高自尊与自卑、自负等负性情绪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自尊心很强,但由于“新生———老生”角色转换频繁,容易在身份识别上另类化。而且“专升本”学生在校时间短,刚入校又很快要毕业,入学不久,不仅要重新考虑考研与就业等问题,而且在评先评优、推优入党等方面机会相对较少,会感到自己是不被学校重视的群体,有的学生应对新生事物容易偏激,外化为行为上的偏激、盲目,导致学生管理的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升本学生是一个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群体。如果在校园环境中,尽早的进行正面引导,多开发其心理资本,将对他们个人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重大的影响。

 

三校园环境下,积极心理学对开发专升本学生心理资本的策略

 

塞里格曼(1967)在研究“习得性无助”中发现,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4]在校园环境下,开发专升本学生的心理资本,使他们在没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在积极情绪中收获周围肯定和激励的反馈,将优良自我逐步内化。反过来,积极体验又有助于改变消极体验形成的不合理认知,最终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1坚定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吻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5]心理学家英格里斯 (H.B.English)曾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很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2011年8月7日,为期4天的首届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演讲会在北京举行。以正性社会支持的理念为导向引导对专升本学生群体心理的关注,正逐步展开。

 

2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

 

传统心理学模式下的心理教育课程多采用专题性模式,从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和生涯辅导等维度,各设置若干单元和专题,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心理课程大多是这种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更符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两个典型样本的回顾:2006年,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课程(又称“幸福课”)。该课“受欢迎率”排名全哈佛第一,超过了由世界经济学大师讲授的“经济学原理”。该课不仅引导我们关注人类生命体,而且身体力行地向广大学生展示了如何提升心理资本的具体过程。同年,剑桥大学也为新生开设“幸福课程”,目的也是教会学生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健康观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与心态。

 

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1)预测性评价,及课程理念选择。先用人格测试标准问卷了解学生心理典型倾向,然后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下设计具体课程的基本架构。(2)创设充满感恩、幸福等元素的生态文化。创造一种不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低自尊的流畅感,使教师和学生能主动进入积极体验。在体验幸福的时候,规避自我同一性失败的病态心理,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爱、兴趣、满意、自信、自尊等正性情绪的培养,体验现在,关注未来。最终提升整个专升本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水平。

 

3冥想———自助式体验

 

人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探索外在世界,了解自身的潜能的过程,但真正懂得如何探索的人极其有限。基于主体性发展的自助式体验就是引导自我探索自身的过程,本研究首推冥想训练。

 

从神经科学角度理解:“冥想是一组自身调节能力的训练程序,训练自身对复杂情绪的综合调控能力和对精神集中能力的调控能力。训练的最终目的包括良好的自身修养和情绪平衡。”[6]例如哈佛大学“幸福课”冥想练习(time in)环节,有贴合学生实践的主题设计,多样化思考练习,在静默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体验。每个学习个体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回忆、反思唤醒对幸福的感知,同时将自己对幸福的认知与他人一起分享。

 

4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Hillson和Marie(1999)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其中之一就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社会支持系统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卡特纳和罗素(Cu’trona &Rusell)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7]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能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时,他们会有更高的自尊感,进而引起积极自我评定,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最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个人心理资本的内部提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朋辈的外界支持是巩固专升本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相比普通本科生,专升本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遇到的压力和应对的困难也更大,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他们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掌握个体能调用的资源,最终积极应对压力事件。

第9篇

本研究受到安顺学院课题《教学质量监督监控体系改进研究》资助

摘要:

经过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新升级的本科院校承担了大部分扩招任务规模迅速扩大,但大部分院校升级时间还不长,缺乏传统本科院校的经验沉积。ISO9000标准体系集合了各国质量管理经验,它提出的8项原则,对新升本科院校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同时它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教学质量管理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

关键词:ISO9000标准; 新升本科院校; 教学质量管理

从1998 年高校开始扩招,到 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15%,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传统本科院校向研究生教育转移的大趋势下,必须由其它本科学校分担扩招后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新升本科院校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多由专科学校升级而成。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新升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以安顺学院为例,从2006年由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7个本科方向,在校全日制学生1100余人①。大部分新升本科院校升级时间还不长,缺乏传统本科院校的经验沉积。快速的规模扩张,再加上本科办学经验的缺乏,给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ISO9000 国际质量标准集合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经验,它能为需要质量管理的各类组织和部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借鉴ISO9000 标准,将有利于新升本科院校规范教学管理。

1 ISO9000标准2000版的质量管理理念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作用是帮助组织增加顾客满意,它的特点是将影响顾客要求的所有过程持续受控,具有持续改进的机制,以满足顾客变化的需求,同时还能结合其他管理体系。2000版国际标准与以前版相比,其重大进步是首次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的8项重要原则②。

1.1 组织依存于顾客。

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这就要求组织必须了解并掌握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确保组织的目标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相结合,并使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在整个组织内沟通,还应定期测量顾客满意度,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活动和措施。

1.2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最高管理者确定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描述组织的未来,建立一个效果好和效率高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组织关注并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最高领导者还需要配置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资源,造一个使每一个使员工充份参与并使体系有效运行的环境,激励并认可员工的奉献。

1.3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要让每一位员工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角色,识别对自已活动的约条件。采取措施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能力,定期评价其表现。

1.4 用系统方法识别和管理过程,特别是过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对每个过程的管理实现的,使用过程方法管理每一个过程,可使过程优化。每一个过程有自己的特征/特性,过程控制的对象/产品是不同的,但过程方法是相同的。

1.5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将要素称为过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组过程组成的。使用系统方法要针对某设定的方针和目标,确定这一方针目标的关键活动,识别由这些活动构成的过程,分析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按某种方式或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组合成一个系统并管理这个系统。

1.6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持续改进是永无止境的循环活动,实施持续改进的过程有利于不断提高组织的全面业绩。持续改进主要是通过PDCA循环对产品、过程、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1.7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数据和信息分析对成功决策具有重要价值,要确保数据和信息准确和可靠,使决策者能获得所需的数据和信息。这就要求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整理、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和信息,借助经验进行逻辑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并采取措施。

1.8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组织与供方是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是竞争对手,搞好互利关系可使双方获利。

2 ISO9000标准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借鉴意义

2.1 追踪社会需求,测量顾客满意度。

高校的产品就是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通过大学的教育,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内化,其人力资本得到提升的人才③。关注和了解社会的需求,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并超越社会的期望,高校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争得广泛的生源和就业渠道。

新升本科院校设立时间比较短,可谓“船小好调头”,在设立新的本科专业时,基本上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办学,但大部分学校经验不够丰富,有的只培养过较少的几界本科毕业生,还需要根据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追踪社会需求,认真、严格的进行客户满意度测量,对新升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来说尤为重要。

2.2 领导要重视教学质按量管理体系的维持与改进。

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如何根据学校面临的约束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校领导层要确定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建立一个效果好和效率高的质量管理体系。新升本科院校大部分由以前的专科升级而来,专科办学时期留下的管理体系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关键是要根据新的本科办学要求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最高领导者还需要配置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维持与改进所需的资源,创造一个使每一个使教职工充份参与并使体系有效运行的环境。

2.3 重视过程管理,并与评估要求相结合。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不决定于中间和最后的检测,而在于培养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对每个过程的管理实现的,必须要将影响顾客要求的所有过程持续受控,这一点和教育部评估的精神是一致的④。应用ISO9000标准体系并不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管理体系,而是将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改进。新升本科院校除了正常教学工作之外,还面临着教育部评估的压力,可以将推行ISO9000标准体系与满足评估要求结合起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实际上ISO9000标准体系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借助这一套工具可以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更好的达到评估指标要求。

2.4 坚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持续改进教育质量是组织对社会作出的承诺和永恒的追求目标。持续改进产品、过程、体系是永无止境的循环活动,施持续改进的过程有利于不断提高组织的全面业绩。PDCA循环是ISO9000标准体系给组织提供的非常有效的持续改进工具。它主要包括测量和评价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关键原因,确定并实施改进方案,测量、验证改进后的效果,将经证实的措施,纳入相关文件或更改,继续进行新的改进,开始新的PDCA循环。组织只有坚持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3 结语

ISO9000族质量体系标准总结了各国质量管理经验,对于较缺乏经验的新升本科院校来说,它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教学质量管理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这套体系标准能和学校现有的管理体系相结合,它的主要精神和教育部的评估要求是一致的,推行ISO9000体系标准可以帮助学校更好达到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同时,它还提供了对人才培养质量国际通行的第三方独立认证,非常有助于提高学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安顺学院.安顺学院概况. asu.省略/xygk.htm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第10篇

摆正心态。高考落榜不要因此失落,对生活产生迷茫,要知道高考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它仅仅是一次转折。我们选择的路子有很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决定,去选择。毕竟很多路都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前提是自己要努力。

放松心情。既然高考落榜也成为事实,难过也没有用了。放下这些苦恼,尽情的放松自己,可以看看电影,去品尝美食,或者旅旅游。让自己的身心彻底的放松。然后收拾好心情,开始计划以后该怎么办,如何弥补高考落榜的遗憾。

选择复读。高考落榜首先想到的就是复读,不管这次的高考如何,既然成绩已经定了,那就要学会放下,然后开始新的学习,把落榜的失落化为学习的动力。认真的复读一年,然后去迎接新的考试。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复读一年其实很快的,要认真学习。

报考专科。本科分数没达到,不要灰心可以选择专科,不要认为专科就学不到东西,很多专科学校其实是能学到东西的,毕业甚至工作也容易找到。如果想要学历,那可以专升本等方式提高学历。前提是自己要努力,大学里更加需要学习。

学技术。可以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来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所学的技能掌握了,然后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以后的找工作,或者可以自己创业。这些都是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国留学。经济条件不错的话,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毕竟出国留学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松,很容易就能够读到大学。当然,花费也会高出很多,还需要独立的去生活,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别,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89-03

一、临床专科生就业现状

以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我院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共223人,其中临床社区方向191人,临床预防方向32人。截至今年九月份164名学生就业,其中72人考取专升本,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有23人,在医药企业的有32人,在事业单位29人,其他单位的8人,就业率为73.5%,95%的同学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提高学历水平是临床专科毕业生面临的两个任务。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不同选择。已经就业的学生,有的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有的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参加成教临床专升本的学习。还有的暂缓就业,全力以赴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

二、临床专科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自2004年我国第一批医学速度类本科、专科扩招起,医学生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下占了61%,目前多数医院偏重招收研究生或持有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证、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且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因此,接收临床专科生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只有乡镇医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自身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处于医疗“金字塔”底端的临床专科毕业生,在缺乏从业经验、学历水平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就业较为困难。

(二)招聘单位医疗条件有限,待遇普遍偏低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选择偏差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缺医少药,而城市和大医院竞争激烈。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使各大医院、医疗机构的自增加,加之可供选择的医学毕业生增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大部分的医院为了提升员工质量,把门槛都提到了硕士以上。除了一些县级医院还招收本科生外,只有乡镇的卫生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但是,乡镇卫生院生活环境一般较差,经济待遇不高、医院设备不齐全、自身发展前景和人才成长环境机制欠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即使有毕业生选择留在那里工作,一到两年后,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还是会选择离开,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再就业。乡镇医院医疗队伍人员流动比较大,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算培养出了自己的骨干队伍,到头来也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三)就业观念落后,错失就业机会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已趋于饱和,对临床医学生尤其是专科生的需求几乎为零,但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依然集中在这些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边远山区在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对临床毕业生需求旺盛,但由于工作、生活和业务更新条件相对较差,很多临床专科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以海南本地的医学生为例,他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海南到外面的医院就业,在本省只考虑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医疗机构,即使有医院需要临床专科毕业生,往往招聘单位的“热脸”还是贴不到“毕业生”的冷屁股。

(四)各种民办医疗机构社会认可度低,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公立医院一直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传统渠道。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 “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内容,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到目前为止,新型的社区医疗、专科或特色民营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衍生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因此,这些民办医疗机构及衍生领域对于临床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毕业生对此类单位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工作不稳定,很少愿意去这些机构就业。

(五)高等学校就业引导不足,临床专科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对于临床专科生针对性不强,缺少寻找工作技巧方面的培训,对于如何搜集招聘信息、如何与招聘单位沟通、如何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如何筛选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位等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按照以往的经验,临床实习还没结束,许多用人单位就一早来学校举行综合或者专场招聘会。很多实习生都在其他市县实习,有的路途遥远交通甚为不便,有的实习点管理严格难以批假,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参加招聘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能否就业主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很多临床专科毕业生理论基础不扎实,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强,致使自身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利。甚至有个别同学,即使找到工作,但与患者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最终丢掉工作的情况也是有的。

三、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是根本

归根结底,要想解决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毕业生才能满足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大学三年是临床专科生集中学习的最好时间,基本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但是,临床专科的时间只有三年,其中两年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入医院实习。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很多重要的知识未能展开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再加上好多同学要参加专升本考试,更没有心思认真复习过去所学过的知识,也没有时间投入到临床的实习中,仅仅把精力准备专升本考试的复习上。实习主要是各个科室的轮转,每个科室一个月左右的学习时间,实习生逐渐熟悉科室情况后,又马上转到另外一个科室,走马观花似的走一趟获得的只是感性认识,动手机会和参与手术的次数都是不足的。

国外培养一名医生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以美国为例,进入医科学习前需完成1学年生物学课程,2学年的化学课以及1学年物理学课程。所学课程学习都必须包括实验课。经过上述学习拿到学士学位者可以申请进入MD学位学习,学制4年,修满临床前课程及临床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若要成为合格医生,在取得MD学位后还需通过美国医科执业考试(USMLE),才具有行医资格,此时为通科医生。总共加起来需要将近10年时间。由此看来,从临床医学学科本身和医疗机构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来看,目前临床专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无法达到,这是造成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政策,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辅导,指导学生就业。高校的教育功能所发挥的空间只放在学校这个点上是很可惜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体系,与社会这个点连接起来拉起一条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一个面,那么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将变得更强,这个教育体系应该促使临床专科毕业生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密切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继续教育助推力提升他们的上升空间。2011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设立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规定,“3+2”模式为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以上政策的颁布不难推断出,未来城乡地区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会持续升高,况且临床专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就在乡镇一级,就业岗位的增加正好解决了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的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为实现全科医生制度做出应有贡献。

四、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依托国家政策,输送合格人才

根据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海南医学院获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对2013级新生正式启动并顺利实施中。以海南医学院为例,作为海南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学府,承担着为海南本土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任,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要求,为全面建设海南全科医生制度而努力。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加入培养全科医生制度的计划当中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争取获得试点高校资格,为本地区的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添砖加瓦。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职业辅导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中: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培养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根据《意见》要求,“3+2”项目培养目标是:主要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兼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助理全科医生。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必须把成为全科医生的目标根植于每个同学的心中,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不是一个模糊的医生职业或身份,而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明确培养目标之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全科医生的目标进行,从教授知识到培养技能都要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和《全科助理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针对临床专科生的职业辅导,包括的内容有大学生健康就业观念的树立,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设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定位和计划,解决信息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困难,搜集就业信息、评估招聘单位的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塑造人才

按照“3+2”项目的要求,临床专科毕业生在接受三年的专科学习之后,再接受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并且通过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统一印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海南医学院结合本省实际及其他相关政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把“3+2”项目改造成“3+3”模式,从普通高考招生,先接受3年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之所以把后来的两年教育延长为三年,主要是把普教专升本和成教专升本教育融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延长教育时间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这种改变的初衷主要是考虑到临床专科生对于提高学历的需求非常强烈,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跟专升本学习在时间上有所冲突,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选择上的两难境地,顾此则失彼。

为了解决提高学历水平和接受全科医生培训之间的矛盾,海南医学院创造性地把“3+2”模式调整为“3+3”模式,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教育计划、受教育者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3+3”方案的制定可以帮助临床专科生实现五大证书目标:1.普招专科临床医学毕业生书;2.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4.普教专升本毕业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5.成人教育专升本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通过六年的学习,临床专科生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专科学历,同时还具备专业的全科医生技能,具有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就业能力被全面的提升。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思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的塑造人才,以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学生干部一直是招聘单位重点考虑的对象,之所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的能力更强,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想品质、领导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拥有较高的英语、计算机水平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也成为毕业生凸显自身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保健按摩师等证书,都能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所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只有全面的提升临床专科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临床专科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客观条件和自身原因,最重要还是高校的培养。临床专科毕业生必须通过提高就业能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提升就业能力关键要依靠高校的培养模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科生的就业能力,改变他们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为尽快建立我国全科医生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

第12篇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 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并由民商法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有多所新升本科院校,他们大多开设了法学专业,这些法学专业基本上是建立在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的基础之上,但在本科院校建设模式和规范之下,与原有的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理念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故此,基于对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分析,新升本科院校重构法学专业理念和机制已经是当务之急。

二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意义

第一,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和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需要。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下,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更加凸显,能否较好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的关键因素。

第二,是迎合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实现法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需要。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相对于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而言,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很大的区别,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国法学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顽疾和诟病,这显然不符合法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因为本科专业建设经验不足等原因,对此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

第三,是突出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教育之不行,立人则虚置;立人之不行,文化就萎缩;文化之不行,实力必疲软。教育是增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血液,它循环于国家的整个躯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果法学专业大学生经过数年的高等教育依然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致使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这是解决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实际问题的需要。根据早先的调查,例如,根据《2009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2013 年麦可思研究院对20 多万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了最难就业和最好就业的10 个专业。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其中,动画、法学等专业连续三年被亮红牌。[1]可见,“就业难”成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心头的一块大石。从实现角度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法学专业大学生欠缺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其结果必然就是其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先不论该报告的数据是否精确或客观,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实践能力更被看重。可见,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于实现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这是为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近10 多年以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招生和毕业人数翻了数倍,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一方面表现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例如,有的地方基层法院未能引进法官已经多年,现有法官的案件审判案件数量和工作量不堪重负。故此,培养和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几点思考

(一)在坚持法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应当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研究者和高校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和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有的学者提出确立“生本关怀”培养理念,激发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发并利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加大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育体系;有的学校通过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加强实习学生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湖南警察学院与多个市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实践机构开展了实习基地的合作,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的学校通过大学生社会调查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湖南农业大学曾组织学生在对张家界贫困山区贫困儿童情况的调查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有的学者和学校则主张或践行“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五位”是指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内容,具体应包括交流、查阅、写作、调查和思辨五个方面,“一体”则指实践性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为体)。[2]

(二)实现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之间的有效互动

“重理论,轻实务”一直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点。纯粹的理论学习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探索一条如何有效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如何将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之间如何互动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来提升就业能力,反过来又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和促进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理念的转变和机制的改革,发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潜质素质,让法学专业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从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既掌握了本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并且在法律思维、学习方法、表达技巧、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三)突出法学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实践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3]可见,专业能力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许多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我国的重要借鉴。例如美国的法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明确将促进法律职业或者为职业提供准备设定为教育目标,法学教育注重的是法律人的思考方式、法律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法学院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注重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考量,法学院或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应当随之与之相适应,提供合适培养路径和方法。譬如,美国的法学院以“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为其主要教学模式,发展并运用“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和“模拟口头辩论练习”(oralargument exercises)。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搭建理论分析和实践知识之间的桥梁”,将“正式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统一起来。[4]因此,这种通过实践教学方法和路径提升和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立足新升本科院校,研究和实践新时期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理念和机制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长期的整体工程,一些深层次的理念和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当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仅要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体制和市场导向等问题,也要加强高校及其教师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视野,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加强师生的双趋双动,互趋互动,形成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这有待于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例如有学者提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更好的促进就业。[5]这是从“厚基础”的角度提出的路径,不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法学专业就业率为何连续三年被“亮红灯”?[EB/OL].[2015-04-16].learning.sohu.com/20130718/n382000802.shtml.

[2]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EB/OL].[2015-04-16].fxy.zwu.edu.cn/shownews.asp?articleid=6860&flag=&BigClassName=&SmallClassName=.

[3]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