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纳兰的词

纳兰的词

时间:2023-05-30 10:2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纳兰的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摘要: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题材。悼亡词作经历了千年演进,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以情真意切和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人性最美的精神世界。本文重点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梳理。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特点

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文学题材。悼亡本指生者对亡者的哀悼之意。在我国古代,悼亡特指悼念亡妻,历代文人则约定俗成地将“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1视为悼亡之作。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最受人推崇的是爱情词,而爱情词中又属悼念其亡妻卢氏的悼亡词最具文学价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以其独特的感伤之美和凄婉之致,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真挚深切的情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自古文人配得上“多情”二字的不乏其人,但纳兰悼亡之真情较之于其他人更深一层,是交织着夫妻之情与男女之爱的深厚情思。在中国古代,“夫妻”被列于传统五伦之中,夫妻之间的爱往往在情爱之外,偏向一种互相依赖的亲情。因而文人所作艳诗情词的对象往往不是相伴左右的妻子,更多的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的歌伎。他们的悼亡之作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与其说是男女之间的相悦相爱,不如说是一种感恩。如元稹《遣悲怀》中有表现夫妇共患难的诗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纳兰性德对卢氏的感情去不同于传统的“夫妻”之情,仔细品味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不难发现,他对妻子的爱是一种热烈的男女之爱。如:《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这首塞上怀远之作,写出使边城对闺中妻子的思念。边塞将士面对漠漠风沙,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纳兰尤甚,倾听帐外雨声潺潺,心思飞回千里之外的家中,首先想到的是闺中的妻子。于是挑灯写信,诉尽相思,抒发离愁。一种真诚的爱,触发对妻子的思念,化成词,结作“偏到鸳鸯两字冰”,相思空无计,遂心如寒冰,一个小细节、小动作,体现出纳兰夫妇之间的浓情。正是从爱情出发的抒写角度,构成了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独特魅力。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不仅情感自切,而且自然清新,不事雕琢

纳兰性德词清新自然,集中表现在口语、叠字与第一、二人称的巧妙使用。“清水出芙蓉”的赞词用在纳兰身上亦是贴切。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2一部纳兰词给人深刻印象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纯熟的技巧,而是一片自然真纯,无繁复刻画,不刻意雕琢,纯任性灵,无论写景抒情,皆由肺腑流出。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全词语言平易,好似一位平凡人家的年轻男子向人娓娓诉说着丧妻之痛,聊聊数语,却如山涧流淌而过的清澈小溪,所经之处沁人肺腑。叠字在纳兰词中俯拾即是,如“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语”(《生查子》),“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减字木兰花》),“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清平乐》)。叠字的使用不仅能更好地描画环境事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特征,并且造成音律的婉转回环,加强了音乐性。纳兰性德喜用第一、二人称直接叙述,从而拉进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效果。词中巧妙运用“我”、“伊”、“卿”、“侬”等人称代词,使得自己与亡妻之间虽然天人相隔,但仍然仿佛近在咫尺,从而将对亡妻的哀悼表达得淋漓尽致。以《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为例,词中有“盈盈”、“更更”,前者形容举止、仪态之美好曼妙,后者形容长夜之漫漫,两者相对照,夜长无眠,睹物思妻,忆得生前姿态,心伤不止。

三、悼亡词之凄美,悲凉的意象和虚渺的意境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元素,意象的组合能很好地展示诗词的基调风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的意象呈现出凄淡灰暗的特点,这种意象特点反照出词人内心不可抑制的悲痛。青衫、寒雨、清泪、残阳、落花、寒夜、西风、空阶、秋坟等意象在词中出现频率甚高,这些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以表达作者悲凉之情绪。独具纳兰特色的是“梨花”意象。纳兰性德似乎对梨花有着别样的情怀,“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青衫湿遍•悼亡》),“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秋千索》),“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虞美人》)。梨花一般是纯白色,“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萧子显《燕歌行》),“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3“梨花”这一意象,既可见出纳兰与卢氏之间纯洁的爱情,又有天人相隔的寓意。天上之雪人间之雪,一者冰凉无情,一者洁白氛香。逝者在天,再不能体会独存者弥漫整个灵魂的思念,生者在世,也不得感受死者之悲戚,“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梦江南》),在纳兰悼亡词众多意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月”与“梦”。“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花飞处”(《菩萨蛮》),“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成到谢桥”(《采桑子》),“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采桑子》)“新恨暗随新月长,不辨眉间心上”(《清平乐》),“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蝶恋花》)。无论月或梦,都是虚无飘渺的意向,梦中所梦不可成真,月挂枝头却终不可触。正是这种梦与月意象的观照与折射,使纳兰词具有了如梦般的意境,从而赋予词梦一般的语言。在所构建的意境中,“隐约可见苍凉旷远深邃的宇宙情结和宏大开阔广袤的情怀”4。

四、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使事用典十分特殊

纳兰性德善用典故表现夫妻情深谴绻,如“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让风雪冷冻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惑溺》里被当做反面教材,但纳兰却喜欢这个故事,只因他也是这么一个深情之人。悼亡词中还多处引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典故,以喻“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独特而贴切。如《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全篇以李杨二人之事为线,渗入词人自身情感,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又如《鹊桥仙•七夕》:“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典故都有着相恋双方一生一死或生死相随的特点。韩凭的典故在纳兰词中常常出现,如《减字木兰花》:“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战国时韩凭娶妻何氏,因何氏的美貌,引来康王抢夺。韩凭随后自杀。于是妻子阴腐其衣,一日与康王登台,自投台下。遗书中希望尸骨与韩凭合葬。康王怒,反使两冢相望相隔。然而,一夜之间,有大树生于两冢之端,第二天两树相抱,根交于下枝错于下,又有鸳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后人常以此典故喻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纳兰性德以此典寄寓对妻子生死相依的深情。

五、善设色点染是纳兰词的又一艺术特点

纳兰性德喜用表达色彩的词汇。描写女子外貌特征和闺房物件时,多用暖色,使词作呈现出温暖平和的气质。如“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浣溪沙》)纳兰词中从来不乏色彩,哪怕是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也不尽是一片素色。色彩的点染使人读词如赏画,于浓淡中味出真意。其实并非在字里行里明确嵌入表示颜色的词才可见出色彩,纳兰词中更多的是在景物事物的设计中,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那般绚烂。以《蝶恋花》为例。“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全词以素淡之色为主,月光清淡,月轮皎洁,只见青白月色。再见帘前双燕依然,春天的燕子,带着过去春天的艳丽展现在读者面前,已是十分美好的景色,最后又让我们看见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彩绚烂的特写,相衬之下,更显得分外美丽,而纳兰性德就是在这份美丽中注入了对亡妻的深深悼念,美丽中透着忧伤。

六、纳兰性德善于化用前人佳句入词

古之大家有不少化用他人成句而造就千古名言之人,纳兰性德大量化用他人诗句,但绝非滥引乱征,而是恰如其分,契合词境,紧扣题旨,从而达到了增强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的效果。纳兰词中多化用李商隐、晏几道、元稹等人成句,且多是以情见长的诗句,李商隐、元稹也写有数首缠绵凄婉的悼亡之作。纳兰词多化用,如“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化用晏几道《清平乐》:“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露香襟。”又如“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青玉案》)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化用李商隐《偶题二首》:“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三百余首纳兰词中“化用前人诗词文语句的有131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实属罕见。”5

通观整个清代词坛,纳兰性德可谓独树一帜,这个生于富贵之家、有权有势的马背名族的后代,却显露出许多汉族文人所不及的婉转愁肠,万千惆怅化为一声长叹,动人心魄。纳兰词以其真挚的感情和自然脱俗的表现力广受后人青睐,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成为清初词坛甚至中国词史上的美锦奇葩。(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

[6] 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7.

[14] 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J].中国韵文学刊,2008,22,(2):84-90.

[4] 叶嘉莹.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第2篇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人,康熙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星恳达尔汉第九世子嗣。家族显赫,他却向往平静恬淡的生活。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追求永恒真挚的情感,却屡屡遭受命运的打击……纳兰之词哀感顽艳,痛彻心扉,令人不忍卒读,它传达了纳兰容若至真至诚的心声,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久仰纳兰大名,记得母亲曾很认真地对我说:“此生只爱纳兰词。”一千人的心里,有一千个纳兰容若,从此纳兰容若那不羁、洒脱的形象便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当然,这只是纳兰表面的风华,他带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属于他的另一种完美:彗星般的人生,可以短暂,但绝不黯淡或沉沦。拨开时光的尘埃,欣赏纳兰词之华丽,品味纳兰心之忧伤,见他在月下,摘一朵情花,呷一口词香,一首首小词信手拈来,牵动着寻花之蝶内心深处的弦。

花开花落,短短三十一个春秋,纳兰容若是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与他一生奇迹的呢?所作之词,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论:“容若短调,清新婉丽,诚如其自道所云”,并称纳兰为“国初第一词手”。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作为才子,容若的爱情生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千古难见的情种,却是受尽造化捉弄的失意之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除了对爱情的执著外,容若对友情也十分执著。他的朋友不论出身,也不论功名,只要是有才气、志同道合之人,均为纳兰之友。因此当时无数的名士才子都追随在他身边,而他所居住的渌水亭也因文人骚客而著名,更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纳兰本不属于那个虚伪、功利的贵族圈,他向往凡夫俗子们不屑一顾的那份自由。自始至终,纳兰坚守着那份清雅和柔肠,一生都没能挣开禁锢着他的枷锁。他优雅,他重情,他不羁,可他终是宿命的囚徒,被囚禁在金雕玉砌的囹圄里,一个人,几乎把牢底坐穿,却还在牢中,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从这点上说,他固执得像个孩子。

一个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他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有一种哀伤,穿透街角,穿透喧杂,穿透心与心的隔膜,在沉睡的岁月里,在凉薄的流年中,浸染华贵的悲哀,抒写优美的感伤,低声吟唱……

纳兰容若,那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个从未年轻的智者,在自酿的苦酒中,在琉璃心中,自醉了一生。

佳作点评

纳兰容若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极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可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相比于李清照、辛弃疾等耳熟能详的宋代词人,他还是显得很陌生的。读完本文,不觉让人惊讶于一位初一学生对他的熟识与喜爱。小作者不仅用华丽优美的语言勾勒了他哀婉感伤的传奇人生,还写出了自己对纳兰容若一生的独到见解――“自酿自醉”,小作者更想肯定的是纳兰容若对人格操守的那份执著与坚守,这何尝不是我们当代人所急需的呢!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得不叹服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文学底蕴。(傅芳)

第3篇

纳兰容若,又叫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容若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无论是家族出身,还是爱情故事,都浪漫无比。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懵懂不知者初听会误以为是女子,容与若,朗读唇齿间,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温柔辗转但同时荡气回肠的感觉,就如同他的词一般,清丽婉约,格高韵远。

关于他的家族出身:

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父为当朝大学士,其母为英亲王之女爱新觉罗氏。这样显赫的身世,可谓是名门望族的翩翩公子,一生荣华享不尽,一世恩荣常伴随。可他仍旧不走寻常路,从他的词中可以大体窥见他的一生。有人说,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怅客,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的写照。

关于他的爱情故事:

有的电视剧中展开想象,将康熙皇帝和纳兰容若的表妹作为主角,纳兰容若则充当配角,爱而不得,满腹才情且伤情。可我看,纳兰容若完全可以作为主角的,他生命中也出现过四位女子,有的擦肩而过,有的错失一生,有的平淡相守,有的深情相伴。

也许正是有过这样丰富的感情史,才造就了满腹才情的他,才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

我青春期时最喜欢读容若的词,总感觉那种淡淡的忧伤,是痛彻骨髓的。那种来自于生活体验过之后的凄凉和伤情,纵然不能亲身经受,也能通过他的词,想见模样。

第4篇

关键词: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纳兰性德的《渌水亭杂识》中有两段他关于咏史的主张:“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唐人实胜古人,如‘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武帝自知身不死,教修玉殿号长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诸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宋以后多范此病。愚谓唐诗宗旨断绝五百余年,此亦一端。”“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若只作古事用之,便不当行。如‘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元者,玄元皇帝老子也,唐世奉为始祖,事固诬诞;天子五色车,用汉武甲乙日青东,丙丁日赤车事。周伯强引杜预《左传序》语,谓之‘具文见意,’以其意在文中,更不出意也,乃为高手。”纳兰性德的咏史诗词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有意而不落议论”

意即是情,“有意”即有情,“无意”即无情。如果只是就史写史,单纯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而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情感,那不是咏史,而是“史”。诗歌以“咏史”为题始于东汉班固。班固的《咏史》诗,以叙事为主,用词质朴,修饰渲染成分很少,因此钟嵘在《诗品序》中评其为“质木无文”。到西晋左思的《咏史》诗,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先河。“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专,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班固的“正体”,正是纳兰所批评的“叙事无意”之作,而左思的“变体”,才是纳兰提倡的“有意”之作。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就以抒情为主,历代经典诗论都强调作诗要有“情”,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吟咏表达出来,才是“有意”之作。咏史除“有意”外,还要“不落议论”。所谓“议论”,就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论,直白地表达出作者对其情感态度。纳兰认为“若落议论”,那么所作的就不是咏史诗,而是“史评”。

二、“本事中事”与“他事中事”

“本事中事,”即指所咏史事本身。“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这样才能用事集中,不致杂乱分散,更能突出主旨。

“他事中事”,即指所咏史事之外的史事。纳兰认为“他事中事”并非不能用,但要做到“宾主历然”,不可喧宾夺主,“他事”只能用来对比或衬托“本事”。如纳兰的《浣溪沙・姜女祠》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袖尘网上蛛丝。

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

这首词应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二月至五月扈从东巡途中,是一首咏姜女祠之作。当作者来到姜女祠时,看到满布尘土蛛网的景象,由凄凉冷落的姜女祠感受到了历史兴废之感。结尾处点到六王和秦始皇,这是作者联想到当时奴役人民的统治者,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统治者的批判。但这首词的主题是咏姜女祠,六王和秦始皇的“他事”只是作为陪衬来衬托孟姜女这一“本事”,作者并没有在“他事”上纠缠,因而也就未使主题分散,达到了主次分明,“宾主历然。”

三、“意在文中,更不出意”

如前面所说,“意”即指“情”,“意在文中”即指情感寄托于文中,要有为而作,有感而发,咏史必须表达出作者对于历史的情感态度,这是针对“叙事无意”之作而言的。“更不出意”指主旨要集中。咏史怀古时,极易产生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如果不加约束,很容易造成作品的主旨含混不清。因此要对这些复杂情感加以提炼,分清主次,有重点地表达出来,这样才不会脱离主题。要做到“意在文中,更不出意”,就要遵循“有意而不落议论”,“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的原则。如《浣溪沙・姜女祠》,在凭吊姜女祠时,凄凉冷清的姜女祠让人思绪万千,既有对世迁的感叹,又有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但这首词的主题是咏姜女,秦始皇这一“他事”是宾主中之“宾”,作者点到为止,没有继续深入,从而未使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散,符合“意在文中,更不出意。”

参考文献:

[1]陈桂娟.纳兰性德咏史诗论浅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48-49.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纳兰性德;康熙时代;满汉团结;文学创作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康熙内阁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满族作家。以短暂的3l岁生涯,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作品有一部解释儒家经典包括宋元以来140多种有1792卷之巨的巨著《通志堂经解》;一部包括诗、词、赋、散文、经律、杂文等多种文体的传世文集《通志堂集》;另有一部他24岁时自己编选,共收入342首诗词经后人加工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又更名为《纳兰词》传世。

纳兰性德的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著称于世,是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和朱彝尊、陈维嵩并称为清代“词家三绝”。满族文人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这与康熙推行的满汉团结的民族政策以及汉族文人对纳兰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1纳兰性德的成长体现的是清初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政治需要

清建国伊始,满汉矛盾特别尖锐。到康熙即位时,表现得更是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出于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康熙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借鉴元蒙统治集团覆灭的教训,断然采取了清承明制的方略。将儒家思想这一统率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与异族统治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根本纲领。并推行满汉团结的正确民族政策让许多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权参政,不仅使得汉民族在中原实行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还成为化解和缓和民族矛盾的利器。

康熙执政初期,来自汉族文人的反抗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迫使康熙不得不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怀柔政策,如重用有名的理学家李光地、汤斌刊行《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儒家理学经典,还把朱熹牌位请入孔庙“配祠十哲之列”。这些措施都与他力图支撑所推行的封建制度如出一辙。

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康熙不仅稳固了政权,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使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当时涌现出的很多杰出学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纳兰性德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的皎皎者。

康熙以一个处于弱势的塞外游牧民族要想统治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发达的以汉族人口为绝大多数的国度,虽然一时掌握了政权,确立了以汉族儒家思想为治国纲领的决策,但真正要使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大国能够安定统一,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促进满汉团结。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本民族人员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需要大量各族知识分子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实际参与和积极配合,形成一个有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参加的政治结构的局面。而大量汉族文人的参加,不仅能笼络和团结一部分汉族人民,而且以“经学”为主的汉文化形成的“文治”,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束缚的软索,能达到其他方式难以奏效的目的。

于是推行满汉团结政策,在全国恢复科举,就成了康熙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康熙这样做不仅可以选拔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增加统治力量,同时对于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不啻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何况这时社会局势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汉族人民也开始逐步接受现实,这也是康熙这一举措能够得以推行的基本原因。康熙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满族人才,也轻易地网罗到了一定数量的愿意为之效劳的汉族知识分子,其中很多还是满汉通才。当然其中的满族人才是他统治的基本力量。

以纳兰性德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无不具备康熙选拔满员理想人选的条件,所以纳兰性德的脱颖而出,受到康熙非同寻常的倚重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2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成长的影响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显赫的家世,更是为他提供了优裕的学习条件。他喜好汉族文化,自幼打下了深厚的汉学基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经史子集的学习和钻研之中。“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为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即使有病在身也不懈怠,“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他18岁中举,22岁就以优异成绩高中进士二甲第七名。被康熙授予了“殿前三等侍卫”,不久就攫为二等,又晋升为一等。一经出世,就以风流倜傥的文人本质,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成为御前侍卫,整日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陪帝王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参与军国机密,成为君主器重的近臣,一时光芒四射,成为人们心目中羡慕的达贵显官。而这一切对少年得志的纳兰公子的文学创作无疑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他成长过程虽然表现出的是他天资聪慧才华横溢,但更多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却是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政治需要。他以一个出身显贵的满族青年积极参加科考,本身就符合了康熙要利用科举制度达到收容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

纳兰性德的成长过程,从社会背景看与当时康熙提倡汉学和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策略,团结汉族文人,实现民族团结的政策分不开。从个人环境看,又与当时众多汉族文人的帮助分不开。在他的一生中,有个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就是与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来往密切,交谊很深,其中不乏颇负盛名,有影响的人物。对此我们从一些与他交往密切的汉族学者的言论不难看出。顾贞观曾说:(纳兰性德)“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徐乾学也说:“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寡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林、宜兴陈维菘、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又“好宾礼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其中尤以与徐乾学、顾贞观等人的交谊值得称道。除这些朋友外,朱彝尊、梁佩兰等汉族人也和纳兰性德的情谊很深。

在与这些汉族文人交往的过程中,纳兰性德不仅阅读了大量的经书史籍,而且掌握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精通了汉语的文学写作和具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词汇和熟练驾驭典故成语的能力,还熟悉各种典籍,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尤其在词的写作上对调式、韵律、平仄、句式、对仗、赋情、体物、结构、声采等基本法则处理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水平,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人达到这样的高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汉族文人的帮助是难以实现的。

纳兰性德与汉族知识分子交往,既符合康熙团结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要求,也满足了个人日常交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不仅对他个人学习汉族文化必不可少,而且对于他的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在他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与纳兰性德交往的汉族文人中,当时著名的汉族学者徐乾学对他的影响最大。纳兰性德l7岁时,就读于太学,那时国子监祭酒徐元文对他十分赏识,就推荐与其兄徐乾学结识,从此相交一生,并确立了师生关系。徐乾学在江南很多县都有大量房地产,是著名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在康熙九年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自此施展才能,竭尽全力为清廷效劳,很快就受到康熙宠信。徐乾学对这位贵族弟子可谓是用尽了心血,他不惜花费极大精力为纳兰性德讲授经史,还直接指导帮助纳兰编纂《通志堂经解》这部儒学巨著。当时的纳兰才l9岁,他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巨著,还要准备参加科举,如果没有徐乾学的指导帮助,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徐乾学后来回忆纳兰求学的情况时说:“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日暮乃去。”是靠着这种执著和顽强的精神和勤奋的学习态度,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成就。这种师生情谊,在纳兰性德临终时与徐乾学的诀别之语中也有所体现:“辱先生不鄙弃,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以经史百家源流,如行者得路,然性喜作诗余,禁之难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徐乾学对于纳兰性德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徐乾学的亲自教诲和帮助下,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汉学成就。

在与纳兰交往的汉族文人中,朱彝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在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人选,任翰林院检讨,参加编纂明史的工作,康熙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并任江南乡试主考,又于两年后人值南书房,是深受皇帝宠爱的一个近臣。这样一个汉族大儒,在长达12年与纳兰的交往上,在创作理论和写作理念上对纳兰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知道,朱彝尊的创作是以真情表现见长的,尤其在文学理论上提倡真实感情表现。他认为只有能够表现真实感情的文学作品才是最好的:“缘情以为诗。诗之所由作,其情之不容于己者乎!夫其感春而思,遇秋而悲,蕴于中者深,斯出之也善。”又说:“情之挚者,诗未有不工者。后之称诗者,或漫无感于中,取古人之声律字句而规仿之,必求其合。好奇之士,则又务离乎古人,以自鸣其异。均以诗未有无情之言可以传厚者也。”我们从纳兰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真情涌现,不能不说与朱彝尊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纳兰性德又嗜书如命,共同的爱好也把两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由于朱彝尊藏书甚多,又注重搜罗儒家经典,因此在纳兰性德编纂《通志堂经解》时,它不但能在内容上给与帮助,在版本的提供上也能襄助其事。

纳兰性德与汉族文人顾贞观的交往也相当深厚,绝非一般情谊可比。顾贞观曾任明珠的家庭教师,做过秘书院典籍,有过接近康熙的机会,但却受人轻视和排挤,一直得不到宠信,一生郁郁不得志。纳兰性德自22岁认识顾贞观,两人遂成忘年之交。两人不仅兴趣相投,而且有着共同的文学创作理念。顾贞观写了许多反映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作品,强调内容接近现实。他在写作上提倡要以情感人,表现真情实感为上。词格调高昂,情绪激越,从不追求含蓄淡荡的情趣,而是以如虹之势直抒胸臆。如: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复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觉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白马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深深影响了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理念,纳兰性德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是注重自己的写作风格,采取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真挚的感情,如: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偶然问、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从以上两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纳兰之作在许多地方都受到了顾贞观的影响。

此外,在《通志堂集》中,我们还可看到许多纳兰性德与汉族其他文人往来的诗文酬唱吟和之作,也有许多纳兰性德去世后汉族名士的悼亡诗作,其中像姜宸英、秦松林、严绳孙等,这些人都与与纳兰性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文学创作人生哲学、生活态度等方面对纳兰性德的一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结语

通过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作为一个出身满族显贵家庭的王孙公子,纳兰性德努力学习儒家思想和汉族文化,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用汉语进行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政治需要,但体现出的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也起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对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等都起着汉族文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婉约;纳兰性德;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异同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8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9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得不说诗歌是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从古至今,诗歌便能体现作者的情绪和艺术精神。在婉约派的诗歌作品中,则重点突出了儿女风情,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便是以男女情感为主体,采用严谨的结构、和谐的节奏韵律、清雅绮丽的用词,表现出儿女风情中的婉转柔美、哀怨伤感。而近代的纳兰词具有典型的婉约派特点,尤其是悼念亡妻的悼亡词,更是其作品中的顶峰。纳兰性德的爱情词表达的感情真挚深刻、缠绵动人,边塞词则多有苍凉之感,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读之泣泪,他的词风格幽怨婉转,使人不忍醉读。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的诗歌清丽精致,节奏明快,其诗中蕴含的伤感、冲淡、含蓄以及朦胧的美感具有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两者之间的比较最容易看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二、纳兰词的凄婉幽怨

纳兰性德,清朝权臣纳兰明珠的长子,生于钟鸣鼎盛之家,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他的诗词却以凄婉、哀怨为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作。纳兰词虽然具有典型的婉约风格,但是却没有浮艳颓靡的用词,以清丽超逸的词风,有微风拂面之舒适。曾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盛誉。

(一)善用意象之关。意象是指在客观存在物象中添入主观的情意。当诗人将客观存在的意象重新构思,那么就是在赋予物象美学的理想和趣味,从而形成具有诗人主观情意的意象。诗人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象,通过重组构思,组成独特的意象群体。在纳兰词中,意象构词信手拈来。自然景观中的夕阳、月亮、风雨、树与花以及生活场景中的灯、烛等,都被纳兰赋予了他的独特情感,在他的词中构成了独特的意象。纳兰性德出生在贵族之家,但是短短的30年却体会了人生的悲苦,他曾说“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由于挚爱的妻子早逝,纳兰对于世间万物终将消逝充满忧愁,加之生于富贵之家淡泊功名的心性,使他内心郁结,他将这些离愁别绪揉进他的每一首词中,使他的词萦绕着难以消散的悲戚伤感。在纳兰词中,无论是悼亡词还是边塞词,富有悲怆之意的意象之语遍布字里行间。“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首《采桑子》中,雨夜萧萧,孤灯难眠,只有凄凉的曲调吟唱着愁肠百结。这些意象在纳兰的笔下组合成悲凉的意境,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内心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长相思》是纳兰词中边塞曲的代表之作。边塞的风雪中宿营搭帐,山高水长,唯余千帐灯下,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寥寥数语,只赖白描,无半点修饰,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一幅边塞将士思乡的壮阔场景,更是写出自己对这种扈从生活的厌恶之意。

(二)纳兰词的艺术关感。纳兰词的美感在于其词中所带着的凄婉幽怨,在纳兰词中,极少出现明亮炫丽的词句,常常蕴含着凄凉、落寞和感伤。即使在他的诗词中,选择的意象本身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如“雨”,给生命带来生机和润泽,“月”代表团圆和喜庆,“灯”能够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但是这些具有活力生机的一面在他的诗词中鲜少出现。“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梨花本是生机勃勃,却在此述说愁苦。“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燕轻飞,桃花盛开,却依然被用来叙说离愁凄苦。在纳兰词中,似乎所有的生命都浸染了对生命消逝的忧愁和无尽的感伤。至于那些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伤感的“黄昏”、“残秋”、“暮春”、“落花”等意象,更是屡见不鲜。“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夕阳与落花,描述了一幅闺中伤春的景象。“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黄叶与残阳,用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诉说着对逝者的追念和生者独留的悲凉。纳兰词中满眼寂寥与悲凉,一眼望去,无不表达着对逝者的眷恋以及对生者的哀怨。这也是纳兰词的动人之处,字字泣泪,句句锥心。

三、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的清丽精致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19世纪英国论坛上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的家庭中,父亲是英国的意大利流亡者,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意大利语教授,母亲则是拜伦的医生和秘书,并且发表了哥特式小说《瓦姆普瑞》,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也都是杰出的人物。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创作才能来源于母亲的培养,而且也正是由于家庭的影响,她也是一名虔诚的英国圣公会教徒,但是她的爱情却因为而两度夭折。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抒情诗清丽婉约、柔美精致,有中国诗词中的婉约派之风,曾有人说她的诗让人的眼泪含在眼中却不能滴落,让人想要叹息却又不能叹息。读她的诗仿佛一阵馥郁的清风穿透心灵,带着感伤、冲淡、含蓄和朦胧的美感深深震撼我们的灵魂。

(一)感伤之关。感伤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通常以忧郁、缠绵、凄美、哀怨、悲凉等情绪散发出一种动人心弦的婉约之美。在这种独特的美感之下,常常隐藏着真挚的情感,且这种情感多来源于失去。诗中的感伤之美萦绕着诗人对于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对于未来的无限神往。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中,死亡是一个常见的字眼,或者也正因如此,她的诗中永远弥漫着哀伤的曲调。克里斯蒂娜用死亡来祭奠她幻灭的爱情,但同时,她的诗中也流露出爱与希望。或许是因为她期待着死亡可以帮助她摆脱宗教的束缚,与爱人在一起。克里斯蒂娜在她的诗中将爱和死亡相互融合,这或许也是向世人传达着爱是具有两面性的,不仅是明媚美好的,也有着失落和无奈;死亡也不只是冰冷的,也夹杂着温暖和希望。正如在她的诗《歌》中,第一部分仿佛向爱人交代后事,不必唱悲伤的歌曲,不必种植松柏和玫瑰,愿意就记得,甘心就忘记;第二部分开始述说自己将感受不到风雨,听不到夜莺歌唱,也许记得也许也会忘记。这简单的诗句中隐藏着淡淡的哀伤和期望。这首诗用死亡来哀悼逝去的爱情,既含有死亡带来的冰冷的感伤和绝望,也充斥着爱情的明丽与憧憬。

(二)冲淡之关。冲淡之美代表着质朴、清丽、淡泊和空灵的美感。其中有着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这种美感使文学作品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克里斯蒂娜的诗将这种美感表达的恰如其分。在她的诗中,总是能够看到在炫丽平静的表面下,若有若无的冲淡之美。使她的诗表达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感悟。在《妖精的集市》中,具有大量的描写自然的诗句,晴朗的夏夜,甜美的水果,这械斗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为宗教而创作的,受宗教影响,在她的诗中努力表现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宗教所赋予自然的道德标准之间的微妙平衡,在她的诗中,自然界绚丽多彩的背后总是隐藏着神的启示。克里斯蒂娜在40岁的时候,患上了格雷夫斯氏病,病痛的折磨让她对于人世间的美与欢乐总是带有疑问,她觉得这时间的美好终将逝去,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了虚幻。因此,在她的诗中,一方面表达着世间的美好和情感的哀伤;另一方面又用宗教的思想否定这些美好,远离这些哀伤。她的诗将世界描绘的绚丽美好,对未来也充满热切的希望,但是表达出的意境却总是宁静悠远,情感淡泊空灵,如镜中月、水中花。

(三)含蓄之关。含蓄之美,顾名思义,指的是含而不露,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作中,不可言说的就是她对于世间的爱与不舍。几乎她所有的诗作中都隐含着这一含义。由于,克里斯蒂娜总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她的诗中,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情感的向往总是委婉而含蓄的。她的诗中,几乎从没有直接地表露出对于爱情幻灭的哀伤和对于人世的留恋,而是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传递给读者。虽然没有直白的表达,但是我们依旧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无奈和伤感。的不同,让克里斯蒂娜两段恋爱都无疾而终,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这种无法得到的爱、不能宣之于口的苦被痛苦的压抑着,但是一直存在。在她的诗中,淡泊里有着哀怨,明丽里掩着伤感,读她的诗,总是使我们感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

(四)朦胧之关。朦胧之美一般是指在作品中具有某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意蕴,使诗歌读来韵味无穷。克里斯蒂娜对于生命和死亡充满了矛盾,她醉心于大自然的美好,但是又觉得这美好的大自然是虚幻的。感官的美好和的矛盾让她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让克里斯蒂娜的思想飘忽不定,所以她的诗中充满了这种矛盾。含蓄的表达,优美的诗句,让她的诗具有一种独特的百转千回扑朔迷离的朦胧美感。19实际中期开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动摇了人们的。克里斯蒂娜也生活在这一时期,这也导致了她对自己所信奉的信仰有了一些不确定,这些不确定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如《妖精的集市》中,是劳拉的堕落还是世界的堕落?这些都表现出对某些宗教观点的不确定性。宗教是克里斯蒂娜的精神依靠,但是这些不确定让她的信仰变得模糊摇摆,却给她的诗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第7篇

最近,常常会在小路上见到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儿。心中莫名的伤感,淡淡的,却挥之不去。我想我是个念旧的人。对很多过去的事都会念念不忘。只因落叶萧萧,便触绪添愁。记忆中的事断断续续地浮现,如同开在记忆里的小花儿。往事如风,吹拂着记忆中的小花儿。他们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清新脱俗。信手择一支,闻尽清香,余下感伤。谁能知,惜花人去花无主的凄凉。

闲暇时,喜爱读纳兰词。无处安放的心绪,在词中释怀。纳兰是我最喜爱的词人,可能喜欢他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大概纳兰公子的心事不是我们这些俗人能懂得的。那我们也只能浅浅的读,体会那浓浓的伤。

古人传言谢桥,桥上会与心爱的人相聚。心向往之,想一窥究竟。毕竟是传说,可望不可及。

回到现实,审视自己走过路程。除去记忆的碎片,剩余的只是空白。拥有这些,我便知足。至少,它们能证明我曾存在过。

心乱了,没有头绪了。

至此搁笔吧,愿一切安好。

第8篇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他是清代前叶的满族词人,虽出身贵族,却给人以惆怅的感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人间惆怅客”。他虽为皇帝御前侍卫,但这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空有头衔罢了,他意不在谋权,亦不在谋势,他的追求是做一个来去自如的闲人。

梁启超曾说过,“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即李煜)”,这一观点,绝大多数人是赞同的,大抵是因为李后主之词多忧愁,后主“忧”是对故国的叹惋,是对“朱颜改”的叹惋,而容若的叹是对其妻的叹。不仅如此,两人在风节上也十分相似,李后主虽遭国灭,却不曾对北宋新君奴颜婢膝,没有唱过一句对新朝的称赞之词,而《虞美人》则是对故国思念的最佳体现;而容若则是以雄伟气势,写出边塞生活,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支小令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也写出了将士们的男儿之风,更是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叹。

纳兰词风一惯以“愁”灌溉,而愁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其妻卢氏以及与他一同“分享”成长中喜与乐的女子谢娘。谢娘是他的“初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那初见时的美好,定格在心中,只可惜这份感情不被上天眷顾,后因谢娘受命被召入宫做嫔妃而夭折。之后,其父纳兰明珠则令容若奉父母之命完成了与卢氏这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起初容若对这个陌生女子,不闻不问,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卢氏不仅端庄淑德、善解人意,而且十分乐于与人沟通。于是日久生情,两人就这样真正的相爱了。但无人想到的结局却是卢氏在替他生下长子之后,便离开人世,这就给容若带来了莫大的打击。第一次青梅竹马的离开已令他伤心不已,当他从悲伤与失落中走出来时,其妻的离世,又使他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自尽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痴数春星。”(《青衫湿》)此词正是他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的至真体现。“近来无限伤心事”是因卢氏的离去而令他伤心不已,而“忽疑君到”,可见他内心尚不能接受卢氏离世的现实,以至于出现幻觉,幻想着卢氏依旧与自己生活在一起,而这也只有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思念至深时,才可能出现的情景,大有苏轼之遗风,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感跃然纸上。这就是纳兰词无处不在的散发着“愁”的原因。

读纳兰之词,品人生五味,品纳兰之风,读人生百态。

湖南常德鼎城区朗州高级中学239班高二:吴虹佳

第9篇

借周先生之名,重提起《伤逝》。

02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然也,若再直接一点,便为:“悲剧是将美满撕给人看的。”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满月,有许多人都会因为一弯弦月而拨动情思;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晴天,有多少文人骚客在雨中俯首低徊。

03

并不多评《伤逝》一文 ,但,慨叹依旧……

04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黛玉在梨香院墙角边听《牡丹亭》唱词,戏文里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感慨缠绵,便侧耳细听去,又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少顷,又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你在幽闺自怜。”这便想到唐朝诗人崔涂《旅怀》中的“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而《西厢记》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又使黛玉想起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

05

不管如今人们怎样理解黛玉当时的心境,但我想,那个吟诗填词的潇湘妃子,那个世外仙姝寂寞林,那个携锄葬花的黛玉,在那个院墙角独自听戏时,该是被那几句如诗般的唱词打动心扉,而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这个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颦颦,应是触动了那湿润的就要滴出水的心,然后不小心泪洒一地。

06

另一位要说的,是纳兰。纳兰出生在一个天潢贵胄的家庭,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07

初识纳兰,是读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又读,则是“梦里何曾到谢桥。”“一片幽情冷处浓。”即刻间噤若寒蝉,心底深处一生惋叹,这样的词,这样的人,这样的情,怎能不在加冠之年以后,而立之年之前便匆匆逝去,只留下他千古流芳的旷世奇作。对于他来说 ,甚至韶华易逝这个词都未来得及出现,便陨落在无垠星海的一隅。

08

曹梦阮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是有些许联系的。他们同为大内侍卫,也有过诗文上的切磋。而曹沾和纳兰同属风雅之流,脱俗之士。这二人,都是奇才。

09

最喜欢纳兰的《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苑矍矧松ā2上阈写玖???暗么淝毯魏薏荒苎浴!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和东坡居士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第10篇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谁人知。

铮铮铁骨,血汗柔情,却又清新脱俗,孤芳自赏,一位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诗人——纳兰性德,然而我更爱他的表字:容若,纳兰容若。掬一杯清酒,唱一曲《凤求凰》;折一枝腊梅,吟一曲《点绛唇》。茕茕一人,追求遗世独立的清冷,却又渴望一知己。卢氏的出现为纳兰的生命增添了不少光彩,奈何知己难求,红颜早逝,纳兰的魂魄亦随风飘散……

曾几何时,我的内心亦如那坚硬的磐石,未曾转移。在我眼中,周围的人和事都不能引起我的注意,同龄人所聊的话题不能与我产生共鸣。虽然也尝试过融入他们的圈子,但实属委屈自己,于是又回到自己的世界之中。一个人的世界其实挺好,不必介意别人的指点,也不会有人注意到你所做的一切,安安静静的,一切都褪去污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切美好如初。我的世界不愿被人打扰。

可是你又是怎样做到的,如此悄悄地便闯入了我的世界,我的大脑也没有对你发出排斥的信号。你就像一把钥匙,轻而易举地开启了我内心那生满铁锈的大门,我的世界便迎来了第一位来客。与你相处得越久,我渐渐地发现,你我是如此地相似,我仿佛找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我和你都有相同的爱好:爱听古典音乐,爱看清新的文学……只有在你面前,我才会释放一个真正的自我。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舒适,惬意,就像在一个清爽的早晨漫步。你广交良友,在你的带领下,我周围的朋友渐渐变多了,我的世界因你而改变,我的内心因你而变得明媚。我很庆幸我们的友谊在初中就开始,与纳兰相比,我也许比他幸福多了?!

有这样一位知己,夫复何求。

庄子感性而惠子理性,两位性格不同的哲学者却能成知己,碰撞出异样火花。虽然价值观不同,有时难免会发生争执,但惠子驾鹤后,庄子曾说:“自从先生死后,我没对手了,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可见惠子是庄子平生惟一的挚友。就如同我和你,虽然有时我会向你耍脾气,但你却一如既往地包容我。你是我最珍贵的知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珍重了,我的知己。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一:张颍雯

第11篇

似水流年,许多事情都已辨不清最初的痕迹。仿佛自古至今,只有那轮皎月,无论经历尘世多少风霜,多少沧桑,都没能影响到它一份一毫。它永远都是那么纤尘不染,洁净如一。

读一卷古朴的线装书,听一曲婉转的琴音,吟一阕淡雅的清词,亦或什么都不想,只是安静的与月光对视,剪一缕月色入怀,感受那一份内心的静谧、安然。这样的生活曾是我心向神往的,如今,却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越走越远,心灵,仿佛也不似当初般清澈明净,总是被各种愁绪缠绕着,或为了求学,或为了各种交际。这样的心境,这样的生活,恐怕早已远去。当初曾坚信自己不会因为城市的物欲横流而迷失初心,可终究还是逃不了大多数人应有的阅历。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还是初三接触到的词,如今再看,一些思绪在这一刻被撩拨起,离愁别绪占满了心房。内心深处,有一丝伤痛被点燃,忽然有落泪的冲动,竟然想到了人生。于季节深处回望,发现温婉的内心,早已不再是旧时模样,那些美丽的梦想,也早已随岁月远走,被记忆风干。幽居在心里的,是莫名的失落与惆怅,在里面盘根错节。

或许心,真的是麻木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与回忆相伴,会从心里滋生出许多别样滋味,泛着涩涩的苦味。那是牵不住时光的手,却又很想要追赶上它脚步的怅然若失;那是握不住掌心的暖,却偏偏执意相迎无限期待的愁肠百结;那是站在繁华落尽的街头,看人潮涌动,看过客匆匆,在别人的故事里笑着流泪的心痛心酸。在外求学的晚上,每每回宿舍,已是路道冷清,心事拥挤。

多少心酸付给了流水,多少心意还悬在枝头,而梦想已然跌落在现实的泥沼里,何处寻觅

然而我发现,自己还是残存着当初状态的点点余温。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吧。有时候,我会沉浸在曾经的某一段章节中,或许是为了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或许是因了某个缠绵悱恻的故事,亦或只是喜欢其中的某个人物。

突然间,想起了纳兰容若(我比较喜欢叫他容若,而不是性德)。

纳兰容若的一生,温润而凄丽,短暂而璀璨。他有着冰洁的情怀,如水的禅心,悲悯的爱恋。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三十一载,却用一卷《饮水词》令世人折服,赞叹,让人们永远的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充满了诗意的名字。

回眸间,多少沧海早已幻化成桑田,多少往事已渐次搁浅,而纳兰的《饮水词》依旧被世人搁在枕边,伴随着一轮圆月,一树寒梅,一起吟咏,传唱。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么美好的句子,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曾静坐在光影交织的镂空的窗格下揣想,若人生只如初见,记忆中当只留下初见的温暖与明媚,岁月中将永远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和感动,生命中当只充盈着幸福、美满,年华的长卷上当没有一丝遗憾。如若人生永如初见,那么在你的记忆中,我一定永远都会是那个安静如水的女子。

于夕阳西下之时,读纳兰容若的《浣溪纱》:“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心也为之一震。仿佛看到了三百年前那个才华横溢的痴情男子,在如血残阳下孑然独立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他紧蹙双眉,正泼墨挥毫,将满腔凄苦书于文字;仿佛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无可名状的深深哀痛:“爱别离,求不得”。而同样的伤感,也仿佛照进自己的心里,如此清晰、明了。

三百多年前素雪纷飞的腊月里的一天,纳兰府中,一树树红梅在漫天的飞雪中傲然绽放,似乎要把所的芳华一瞬间燃尽。这一天,纳兰来到了人世,这或许就是老天的刻意安排,让他在寒梅怒放中诞生,给了它如梅般的冰洁傲骨,赐予他不染纤尘的情怀。

可是,我们都只惊艳于梅的无尘与静雅、清丽脱俗,却忽视了梅的一生是要忍受多少风欺雨压,承受多少的困苦和孤独,浸润了多少尘世的血泪,才绽放出如此淡雅怡人的幽芳。

纳兰容若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株傲雪的梅花,历经风雪摧残,孤苦寂寞,才有了《饮水词》淡墨飘渺的幽香,才有后人对他才高旷世,禅心若梅的高度评价。

纳兰的一生,虽然有“人生只如初见”的开始,却写下了“秋风悲画扇”的结局。短暂的欢娱,更多的是痛彻心扉的思念、追忆,多少无奈,多少伤心,只能和泪咽下,付于诗文。

他自诩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他用三十岁的年华,陪伴在永远十九岁的爱妻身边,他用诗酒酬红颜,笑苍生,捂热心头的寂寞和寒冷。他深情若许,却终无力唤回曾经那段薄浅的情缘。

也许,生命从不曾厚于谁,也不曾薄于谁,无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凡夫走卒,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上苍给了你一些别人无法企及的东西,亦也会夺走一些你不希望失去的东西。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向旧游。

世事辗转,山河依旧,朝代却已渐次更迭,多少风云变幻的历史早已被岁月的风沙掩埋,只留下惊鸿一瞥的踪迹。来如朝露,去似流云。

独倚楼台,看残阳如血,一只孤鸿渐逝于天尽头,举目,满地清秋。无论过往是多么辉煌壮丽,最后都只不过是做了一场春秋大梦,与水东流。纵才高绝顶,身着豪裘,身份显赫,容若却原来想与心爱的人烹茶煮酒,静坐幽窗,教风识字,与梅说禅,只做一个平常的文人,过一种简单安静的生活亦是不能。

想来,身处浮世,我们都不过是命运的棋子,从来都不曾有过真正的自由。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纵然衣食无忧,纵然外表光鲜,可是又有谁知道,那华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哀痛,无从悔恨……而岁月,终究要被阻隔在时光之外,一如眼前这幅经了烟熏的山水画,终究是丢了色泽,老了容颜,只留下许多抹不去的痕迹,让你走不进,也回不去。

一直以为,高考后一年的岁月教会了自己许多东西,也慢慢学会了淡看年华。然而在这个初来的秋日,在秋海棠盛开的香气里,顾影自怜的自己,被风迷乱,忽然有一种想要落泪的冲动,我知道,那是季节写下的不舍。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思绪被点燃,在这个秋的夜晚,忽然无端地想起一些人,想起一些事,想起“人生若只如初相见”这句话来。

不得不承认,时光无情,它一直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改变着我们的心境,也改变着周遭的一切。从最初的美丽温婉到现在的寂寞沧桑,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心灰意冷,从充满幻想到无语问苍天,常常,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然而,又如何?那些篆刻着的曾经,那些丢不下的曾经,那些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曾经,早已走远,成为你心底的痛,你握不住的暖,再也拼凑不出完整的画面。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愿时光,有最温情的一面,让人生永如初见,让我们在蓦然回首的霎间,于瑟瑟寒风中,依然能感知到岁月的温存;愿时光,有最温情的一面,能够有真情修补生命中的缺失。

当生命终结时,我们都会化为尘埃,被时光裹上苍绿。所有经历过的冷暖,只是生命走过留下的点点印迹。或许,珍惜我们所能珍惜的,好好拥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第12篇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想想自己初识容若,还是一个童稚的孩子,低头晃脑吟诵《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再见容若却已是高中,那八零后美女作家安意如写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让我再次走近了容若……已是大学,又捧起了纳兰词……读着读着,渐渐喜欢上了容若,也渐渐喜欢上了纳兰词……

容若的一生是凄美的,美得让人心痛,不忍卒读…和李后主一样,容若出生于帝王将相之家,他们别无选择,在一条不是自己选择的路上渐行渐远……或许我们应该感谢上苍,不然几百年后的我们又怎么能听到他们那痛彻心扉的声音呢?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容若和寒花的相恋伴随着寒花的出家化作了一粒沙,千年的一梦…能怪谁呢,容若至情至孝,所以他不能违抗父母,也终不能呐喊出那《思无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曲终人散之后,却也只能道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因为受到伤害,纳兰不想再爱;因为对寒花的愧疚,容若不愿再爱…容若的冷淡对妻子卢氏来说是一种不公,更是一种伤害…而卢氏的温婉贤惠,宽容大度让容若的心如沐春风,渐渐地,渐渐地,两人你侬我侬,相敬如宾。美好的日子似乎总是稍纵即逝,卢氏的死再次把容若从天堂拉向了地狱,仿佛是人生一梦…“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醒,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想想当初的你侬我侬,想想当初的你吟我诵,容若心头阵阵疼痛,泪咽无声…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吹沙动绕天涯,多么美好啊,却怎耐风又萧萧,雨又萧萧…容若为伊消得人憔悴,是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容若的故事还在继续……才高八斗的他遇上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汉族歌子沈宛,两人以眼传神,以诗传情…又是门不当户不对,又是容若的至情至孝,一对比翼之鸟戏水鸳鸯再次面对生离死别…容若留守京城,沈宛去了江南,一北一南,遥远的是距离,不遥远的是两颗相思的心……

三段凄美绝恋到此结束……

容若的一生也是孤独的。孤独的他与李煜为伴,在李煜“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词里,没有言语的交流,只有心灵的神会,他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他一步一步成为康熙的御前侍卫的时候,他的孤独也在一点一点的加深,繁华富贵、宝马雕车不是他所想要的,深宫大苑,没有人理解,更不会有人懂他…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也不愿做富贵之花,随康熙出征,漂泊天涯,渐行渐远,只留得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翰海沙,也就有了那首吟诵千年的《长相思》。不知有多少个黄昏夜,容若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远望故乡,思念妻儿,却被群山遮住了视线,断肠声,泪纵横……

或许上天嫉妒容若的才情,容若在31岁的时候患病而终,随风而逝;或许这对容若来说是一种解脱,不再那么累,不再为情而神伤了。在那遥远的天上,容若就可以和亡妻重逢,那是怎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能形容的幸福场景。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在这里愿天上的容若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