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谚语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前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民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各具特色的语言,因而都拥有极为丰富的谚语。谚语是人民大众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这些大量生动活泌的口语体,有给生以启示的格言警句,轻松幽默的行话黑话,精辟入神的成语短句,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且富于色彩,可谓语言的精华。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为翻译界普遍接受。因此翻译应忠于原文内容,用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翻译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直译和意译等矛盾,英语谚语里沉演了大量的文化因素,因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所以翻译的过程不应只是出发语向目的语的表层转换,而应是一种有条件的文化“移植”。通过这种移植,真正体现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艺术、技巧和科学的结晶,英语习语里有不少比喻,替代用法,最富诗意的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这个宗旨,译文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形式和内容最佳融合。只有貌神俱合的译文才是真正有质量、有魅力的译文。
一、直译与意译
1、直译法的宗旨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意译法则不同。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 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试比较: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了雅齿的。(直译)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全副武装的。(意译)
显然,直译比意译好,比喻很有新意,不但不会引起误解,还可以吸收新鲜用语。这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一般选择直译。
又如英语的“sonr 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就可从英语直译成“酸葡萄”,英语的“to go into the red”被直译为“发现赤字”。其它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习语也不少。例如:black market(黑市)、cold war(冷战)、blue print(蓝图)、first hand(第一手的)等。
下面一些短语可说是意象措词,语用等值的直译。
佳例:
A ray of hope 一丝希望 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2、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hing in trousers”,划线部分直译是“穿裤子的家伙”,意译为“男人”。英语“穿裤子的家伙”是指男子,但在汉语里却可男可女。在这种情况下,意译比直译好,也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或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采用意译。所以如果本国语的表现形式比外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而如果外国语的表现形式比本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则可直译。下面一些成语、谚语就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as easy as pie 易如反掌 Still waters run deep 大智若愚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各有千秋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 事后诸葛亮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辩证的,好的译文往往把握了两者的统一,使语义保持一致。
二、形象代换与谚语套用
1、形象代换。文化背景及语言形式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翻译的困难,一些由语言形式的不同组合及变异产生的特殊含义或修辞效果,在语际转换中往往会“失落”。为了不使译文转之原作逊色,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常常用“替代”的方法来跨越这些障碍。最常见的是形象替代,基本质上也属于意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形象替代通常用于比喻的翻译。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这对于各类修辞手段的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as strong as ahorse与译中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响其喻义的保留。它们在语义上还是等值的,形象代换也常用于成语、谚语的翻译,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更需仔细推敲,尽量使译文贴切自然,符合译入语的民族习惯,形象代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用动物作喻体来表示人物的某些品质,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在译成汉语时,喻体往往被替换掉。如
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头牛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热锅上的蚂蚁
dumb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wet like a drawn rat 湿如落汤鸡
2)个别比喻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做喻体时,可作喻体更换,语意联想,但都是以语言的交际效果不变为条件。如:
An qpple a day keeps the cloctor away 气宽寿长
let sleeping dogs lie 打草惊蛇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杀鸡取卵
mary kisse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翻译所寻找的是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只能建立在内涵意义之上。只要内涵意义一致,就可以通过形象代换互为转译。
3)同义谚语套用。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辨语因其比喻和形象基本一致或含义相似,可直接套译,读来同样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
red tap 官样文章(很有民族味,妥贴而形象)
dimond cut dimond 棋逢对手(语义对等且更符合汉语习惯)
tif for tat 以牙还牙(用牙做比喻非常生动)
另外,辨语的翻译若能发挥译文的优势,不仅意思明确,而且结构匀称押韵,富有美感,就不失为值得欣赏品味的佳作。如:
It’s better to be a has-been than a never-was
曾经一度,胜过从不算数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样样皆通,样样稀松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俚语的翻译同样也要通过联想,才能译出确切含义。如:
Bluesky 夸海口(广告俚语)
a wet hen 泼女,讨厌的人
hit the sauce 酗酒
【关键字】英语谚语 文化特点 翻译技巧
一、引言
谚语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谚语的特点是语言精练 ,寓意深刻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英汉谚语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 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方在历史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对英语谚语翻译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汉语谚语来对其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要了解英语谚语的文化涵义,才能准确、形象地对英语谚语进行翻译,达到英语谚语汉译中信、达、雅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英语谚语的文化特点及其翻译现状,探讨如何准确地对英语谚语进行翻译。
二、英语谚语的文化特点
英语谚语是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谚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英语谚语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社会特征和观念。英语谚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人们的。
(一)英语谚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谚语来自于日常生活,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人们为了有效地传递这些经验,用简洁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改进,最后形成固定的结构,也就是谚语。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国家人民对生活、自然的深刻理解。例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Success comes to those who prepare well and put in effort.,成功来自于那些准备好并投入努力的人,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这些句子用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普遍现象。这些简单的语言,却表达出了最真实最深刻的道理。折射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二)英智谚语反映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有些英语谚语是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们的智慧的结晶,富含着深刻的道理而被人民广为流传的语言,最终成了谚语。例如,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此句子是伟大的科学家及哲学家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本杰明的金句,富兰克林是美国伟大的科学家,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这句谚语是富兰克林的精神永垂不朽的标志。又如,Other men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书如挚友。这句话来自苏格拉底。这些谚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确切达意, 集中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三)英语谚语反映了人们的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很多谚语来自于《圣经》,如 “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 (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这条谚语来自《圣经》。有些谚语与基督教有关如:人们常用“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来奉劝人们把握机会,珍惜难逢的佳节。而英语谚语“Marry in Lent, and you’ll live to repent”来自于宗教节日---四旬斋(Lent),在这节日里,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因此译成“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由此可见,了解英美人的对翻译英语谚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
“信、达、雅”是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我们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既要再现英语谚语中的语言风格又要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因此在英语谚语汉译时要注重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和色彩, 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做到通顺达理, 不失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达到英语谚语汉译的真正目的。英语谚语汉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等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法翻译的谚语大多是英语和汉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有基本相同的部分, 谚语通过直译后意思一目了然,简洁易懂,例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以上运用了直译法,即保留了原有习语的生动、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翻译时只将原文信息传达出来,而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加以文学手段的修饰,包括句子结构,用词,比喻等修辞手段的一种翻译方法。当我们不能用直译法表达原文的意思或采用直译法翻译会给人们带来歧义时,我们应采取意译法。例如: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一鸣惊人。First catch your hare then cook him. 勿操之过急,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好事多磨,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这类英语谚语,体现出形相近而意也相近的原则。
(三)直译兼意译的翻译方法。有些英语谚语用直译法不能完全再现谚语之意,意译又无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风格,这时我们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以更好的表达谚语的意思。如: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足先登,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i耳做不成丝线袋,朽木不可雕。
四、结论
谚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具有的口语化特点,因此在英语谚语汉译时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反复推敲,以达到翻译的准确、形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译 信达雅 翻译标准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
“信、达、雅”翻译标准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所谓“信”是指译文意义不背离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一百多年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普遍遵守,对中国的翻译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谚语(proverb)
什么是谚语?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英国网站对谚语一词的定义是:“谚语是简短精练的语句。它寓意深刻,能揭示传统真理;为方便记忆,常常采取押韵手法。”(Proverbs are short and pithy sayings that express some traditionally held truth.They are usually metaphorical and often,for the sake of memorability,alliterative.)由此可见,谚语是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它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是人民群众经验和智慧的规律性总结。
英语谚语主要出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寓言故事、莎士比亚戏剧及一些名家作品,这些是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谚”(learned proverb);有些是在民间口语说法的基础上提炼打磨而成,而有些则属独创,称作“俗谚”(popular proverb)。它们有着鲜明的文化色彩、语体特色和教育警策作用。
由于谚语具有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教育意义重大、使用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的特点,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就显得相对困难一些,需要更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更多的思考与努力。
三、英语谚语汉译须“准确忠实”
英语谚语是固定的语句,有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深刻寓意及语法、句法、修辞特点,译者不能望文生义、妄下定义。英语谚语的翻译应做到最起码的“信”――忠实于原意,译者曲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就违背了“信”的原则。
常见的英语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人们普遍将其译成:“事实胜于雄辩。”但它的真正意思却是:“一个人所做的比他口头所说的更有意义。”因此上面的翻译是不对的,这句谚语的翻译应该像《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一样,翻译成:“行动胜于语言。”或者“行动胜于空谈。”
下面这句谚语出自莎士比亚文学作品“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在译成汉语时,百度词典的翻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对原谚语的严重曲解,它的本意是:“借钱给朋友,最终却伤了两人之间的友情。”寓意朋友之间不要有金钱关系,友谊才比较容易维持下去。因此可以将上面的谚语译为:“借钱反丢朋友。”并且在译文之后加括号予以注释:“朋友之间借钱伤感情。”这样便可帮助汉语读者理解。
再看英语谚语:“Waste not,want not.”《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的翻译是:“不浪费就不缺乏。”而网上很多人将其翻译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严重的误解,与这句英语谚语本身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我们可以将其译为:“勤俭节约,吃穿不缺。”
另外,将英语谚语:“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翻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没有忠实于原谚语的语义,将其翻译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更能体现原句的真实意思。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得出,对英语谚语的汉译,我们既不能一知半解、误解,又不能过度解读,从而导致翻译错误。
四、英语谚语汉译须“通顺达意”
“达”就是译文通顺流畅,译文的意义能为读者所理解,而不是晦涩,让人不知所云。在英语谚语汉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它们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译者拘泥于原语的形式,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则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智慧是相通的,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谚语或俗语表达,这样可以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
英语谚语:“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lost his ears.”直译的文本是:“骆驼追求长角,却失去了耳朵。”如果这样直译,而不将谚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表现出来,读者就很难理解它的意思,也就没有达意。译者必须熟知英语谚语的背景知识,才能翻译得准确。其实,这句来自《伊索寓言》的谚语说的是牛对骆驼炫耀自己的角,骆驼十分羡慕,也想长两只角,于是向众神之王――宙斯提出要求。宙斯认为,骆驼身躯这么强大,还要贪心,感到非常生气,便决定不仅不让它长角,反而把它的耳朵截掉一段。此后,这条谚语被用来讽刺那些不知满足,贪求过多的人。汉语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与这句谚语有着相似的情景,所以这句谚语可以翻译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英语谚语:“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如果将其直译为:“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寒冷。”可能很多的汉语读者都不知其寓意。原来,古罗马神话中,克瑞斯是“谷物女神”,而巴库斯则是“酒神”,他们是丰收、温饱和欢乐的象征;维纳斯是“爱神”,是爱和美的象征。[1]这条谚语可译成:“没有温饱,就难以有甜蜜的爱情。”
又如,有人将英语谚语“Good wine needs no bush.”直译为“好酒不需要常春藤”。如果这样翻译,则很多汉语读者肯定不明白,会问:“为什么好酒不需要常春藤?”这样,翻译就没有达到“达意”的效果。原来古希腊人在奉祀酒神时都以常春藤作为祭品,而且现代西方酒店前面也以常春藤作为标志。但知道这个习俗的中国人并不多,我们应该将这句源自拉丁语的谚语译成中国人所熟悉的“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样就好理解了。
同样,下面的英语谚语汉语译文中,第一种译文难以“达意”,第二种更加方便汉语读者理解,所以,在下面例子中我们应该选择第二种译文。
1.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
(1)十字架挂胸前,魔鬼装心中。
(2)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
2.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
(1)不冒险就无所得。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Kill not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1)不要杀下金蛋的鹅。
(2)不要杀鸡取卵。
4.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1)傻瓜也可给聪明人提建议。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1)宁为犬首,不做狮尾。
(2)宁为鸡首,莫为牛后。
6.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1)每个陶匠都说自己的陶罐好。
(2)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因此,为了“达意”,译者应该使用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语句结构来翻译,这样,谚语的智慧与教育作用就比较容易传达。
五、英语谚语汉译须尽量“优雅”
前面说过,“雅”是指翻译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许多学者认为,“雅”这一标准最难达到。英语谚语常用对偶、对比、头韵、尾韵、暗喻等修辞手法。与此对应的是,汉语谚语也追求韵律和谐、句法工整。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应该做到“雅”。要使英语谚语汉语译文达到“雅”的要求,译者就必须有较高的汉语素养,在汉语的语音、修辞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要有灵活的翻译技巧,丰富的文化知识。[2]中国古代就有“谚语出于诗”的说法,明代朗瑛在其《七修续稿》的第5卷中指出:“俗语本诗句。”在英语谚语的翻译中,译文应该有足够的文采,才能够向传统的汉语谚语靠拢。
许多人将常见的英语谚语“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翻译成“积少成多”,但“积少成多”是成语,不是谚语,这种翻译过于概括,没有表现出原句应有的面貌,没有给读者留下联想、思考的空间,并不符合汉语谚语的特征。可以将它翻译成“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或者“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既句子对称,又有与原句一样的押韵手法的使用。(原句中的little与mickle押韵;翻译中的“粮”与“装”押韵;“把”与“马”押韵)
英语谚语:“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有人翻译为:“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这是很不错的译文,原句使用了押韵的手法(clout与out押韵),上面的翻译也对应使用了押韵的手法(“末”与“脱”押韵)。当然,也可翻译成中国家喻户晓的“不吃端午粽,莫把寒衣送”,因为每年的端午节一般都在公历的五月底左右,而且译文也采用了押韵的手法(“粽”与“送”押韵)。
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如果翻译成:“一天一个苹果,不用看医生。”就过于平铺直叙,没有达到英语谚语本身的押韵效果,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类似地,我们可以将英语谚语“Learning makes a good man better and an ill man worse.”翻译成“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也达到了句法、语音与修辞的一致,比较雅观。原句使用的对比手法在译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可见,若要将英语谚语翻译得“雅”的话,则可以将原句的意义与表现手法生动再现,可以使读者加深印象,达到教育、传播的效果。
当然,我们追求“雅”的前提是“信”与“达”,如果因为追求“雅”而使谚语的原意丢失,则再“雅”也没有用。
六、结语
英语谚语汉译看似简单,其实译者必须具备较丰富的汉语、英语文化知识,特别是谚语知识,以及较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技巧,才能得心应手,翻译出符合“信、达、雅”标准的译文。
参考文献:
1.意美的翻译翻译的目的
就是为了准确、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本来意思、作品的风格和风貌。因此,在翻译英语谚语的过程中,应在展现原文的隐含意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力图再现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意义。为了更好展现英语谚语的意美,翻译方法可以采用直译、意译,或者直译和意译互相结合的方式。英语谚语在形象意义、字面意义、隐约意义上与汉语有近似或者相似的地方,因此,在翻译英语谚语的时候,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通过直接互译的方式来展现谚语的意美。如“Dumbdogsaredangerous.”可以采用忠实原文的翻译方法,按照原文字面的意思翻译成“哑巴狗最危险”。翻译“Moneyistherootofallevil”这句谚语的时候,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成为“钱是万物之源”。直译很好地保留了英语谚语原有的风格。英语谚语不是以单个的词语为单位的,不是简单词语语义的叠加,而是所有词语综合所成的意象。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是一种语词背后意象的总体转换,并从读者的认知结构特点,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意象着手。采用“归化”和“异化”的手段,把原有的意象迁移在译语中,并尽量做到保留原文的形象,并生动展现原谚语的意美。如在翻译“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这一谚语的时候,为了更好表达谚语中“得不偿失”的意象,可以翻译为“杀鸡取卵”,这样可以准确传达谚语中“以大失小”的意象美。还比如在“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这句话可以从意象美的角度来翻译句子,译为“不要班门弄斧”,从而准确表达句子中的意思。英语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采用直译的方法虽然可以保留这些谚语的特色,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读者很难明白其中的意思。采用意译的方法,可以让读者理解谚语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却失去了英语谚语所特有的地方色彩、英美民族色彩等。于是,在翻译英语谚语的时候,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在保留原有谚语风格的基础上,既表达原谚语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也能点出其中的隐含含义,从而使译文生动且形象,并保留了英语谚语原有的韵味和风格。如在翻译“Don’targuewithyourbreadandbutter.”这一句谚语的时候,为了准确表达其中的意蕴和意象美,可以先直译“别跟你的面包和黄油过不去”,然后在此基础上意译“不要自己把自己的饭碗砸了。”整体翻译就是“别跟你的面包和黄油过不去,不要自己把自己的饭碗砸了。”这样在保留原有谚语风格的基础上,也准确表达了其中的意蕴和意象美。又如在“Ifthelionsskincannot.thefox’sshall”,为了保留原有英语谚语风格,先直译为“不能披狮子皮,就去披狐狸皮”;然后把文字中的意思表达出来,翻译为“不能力取,就只能智谋。”全文翻译为“不能披狮子皮,就去披狐狸皮;不能力取,就只能智谋。”通过这样保留原文风格的方式,把谚语的意象美给展现出来。再比如在“TheBibleandastonedowelltogether.”,如果直接翻译为“《圣经》和石头一起使用”,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如果采用意译的方式,加上“恩威并重”,这样不仅保留原谚语的风格,也能体会其中的意象美。总之,相比于直译和意译,通过直译兼意译的方式,能在保留原谚语风格的基础上,传达谚语的深层次涵义,表达出其中的意象美;同时也能帮助不了西方文化的读者熟悉其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也能达到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从而能有效表达谚语的意象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2.音美的翻译英语
谚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英语民族实录下来的,比较有典范价值的口头语言。鉴于英语谚语具有口语的性质,在遣词造句上,比较注重声律美和音韵美;读起来比较朗朗上口,容易被人理解和背诵。因为这些优点,这些谚语才得以在劳动人民之中流传。鉴于英语谚语这一特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文的特点和风格,并且尽量翻译英语谚语的音美。如在翻译谚语“Muckandmoneygotogeth⁃er”这一句话的时候,在英语发音中体现了一些音韵和声律美,“muck”和“money”都是押着首韵“m”,并且在“go”与“together”这两个单词,重读音节上均以辅音“g”作为开头,这样朗读起来构成了一种半协音。为了翻译出这谚语的音美,在汉语翻译上可以译为“发财不怕脏,怕脏不发财”,其中“发”和“怕”这两个词,都是押着韵母“a”;在“财”和“脏”这两个字的尾音中,都是开音节,读起来相似并且听起来响亮,同时采用顶真的修辞方法,这体现了原谚语的通俗诙谐特征,从而准确表达了这谚语在发音上的音美。又比如翻译“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这一句谚语的时候,其“feather”和“together”是在发音上都押着“ther”,读起来比较响亮。此句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体现了原谚语的对仗和押韵的音韵美。又比如在翻译这一句“Whowillnotberuledbytherud-dermustberuledbytherock”,为了准确翻译“ruled”和“rock”在音节上的押韵关系,可以翻译为“如果船不听船舵的使唤,必然会触礁遇难”。通过“唤”和“难”,这样在尾音上不仅一致,并且声调同样都是去声调,从而体现了原谚语的音韵美。
3.形美的翻译
在英语谚语中,为了使文字达到形象生动、简洁凝练、涵义深刻的效果,很多采用了多种的修辞方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有暗喻、明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使文字具有高超的语言美和艺术感染力。这样使读者在得到谚语的智慧和经验教诲,也获得了一次美学上的艺术熏陶。这些谚语在遣词造句上经过长期的提炼、总结和提炼,用词方面非常简洁凝练。单句比较简洁,言简意赅;在双句上比较讲究对仗,结构齐整,句式均匀。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尽量把原谚语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文字的形式美给表达出来。如在Deedsarefruits,wordsarebutleaves.这一句中,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应翻译为“行动是果,言语是叶”。在“Thereisnoplacelikehome.”这一句中,采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方法,翻译为汉语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在“Wallshaveears.”采用的是“比喻墙有耳朵”的拟人修辞方法,应翻译为“隔墙有耳”。又比如在“Afallintothepit,againinyourwit”,这谚语的特点是结构紧凑,文字风格比较简洁,为了来体现这一特点,在翻译者句子的时候,应从文字结构均衡着手,翻译为“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体现了原谚语文字形式上的均衡美。总之,围绕英语谚语的意美、音美、形美来展开翻译,能把谚语的音韵美、形式美、内涵美准确表达出来,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英文学习者在掌握英语谚语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把握英语发展的历史脉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将会领略到更多更精辟的新谚语。
作者:甘丽红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谚语;比较;翻译
谚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来源于生活,用精练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智慧的高度概括。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谚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谚语一般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说来顺口,听来入耳,很容易流传,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没有谚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如果恰当地使用谚语,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交谈时能活跃气氛,写作时可增加文采。有时为了说明某一事情或比喻某一形象,往往要用很多词语来进行说明,但如果说话人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两句谚语,就能很容易传达清楚意思,并使听话人感觉一语中的,留下深刻的印象。
1.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
英美和中国远隔万里,文化和历史各不相同,语言又分属不同的语系。因此,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就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主要有如下不同:
1.1比喻的不同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汉语和英语往往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比喻是各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例如:英语as drunk as a mouse、as quiet as a mous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这三个表达方式的喻体都是mouse;但汉语要表示这些意思,则用不同的喻体,汉语应说成“烂醉如泥”、“静如处女”、“一贫如洗”。在汉语中,老鼠的隐喻意义是胆小,因而汉语有“胆小如鼠”之说,但同样意思,英语却说as timid as a hare或chicken-hearted。
比较下列英汉谚语:
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Kings and bears often worry their keepers. 伴君如伴虎。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1.2 传统习俗的不同
英国人喜欢养狗,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英语中有许多带狗的谚语。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Hungry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饥不择食)等。
中国人虽然也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鄙视这种动物,所以带狗的谚语多含贬义。例如:打狗不死,反受其害;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等。
1.3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了大多数,因此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农业或农作物有关。例如:瑞雪兆丰年、瓜田李下,避人嫌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
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常要与海洋打交道,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英语谚语与航海、海洋或海产品有关。例如:All’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到了网中都是鱼。)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期望实现的时候)、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一个小漏洞可能弄沉一艘大轮船。)It is too late to cast anchor when the ship is on the rock.(船触礁后再抛锚,为时已晚。)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标,犹如航海没有罗盘。)等。
1.4 历史典故的不同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很多谚语源于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这类谚语可称为典故谚语。汉英典故谚语都有各自的民族渊源,汉文化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谚语宝库。英语中也有许多典故谚语,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其典故是指凯撒的罗马军队占领不列颠群岛后,为了加强罗马帝国的统治,修建了很多条大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这句则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英美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源自一脉,因此英语中除了许多出自英美历史、文化的谚语外,还有很多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的谚语,例如: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荷马为古希腊盲诗人,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5宗教影响的不同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因而反映在语言里就有了以下谚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等。
英美等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渗透到了语言文化领域。英语民族的人民言必称上帝,也有许多源自《圣经》,或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例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 soft answer tumeth away wrath.(婉言可以释怒。)此句源自《圣经》。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佳节良辰,机会难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2.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据王书亭研究,英语谚语的结构主要有:简单句结构、复合句结构、省略结构、平行结构和倒装结构。根据王鸿雁的归纳,汉语谚语的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及复句形式。通过比较,英语谚语中的简单句结构相当于汉语谚语中的单句形式,英语谚语中的复合句结构就可类比汉语谚语中的紧缩句形式,英语谚语中的平行结构则等同于汉语谚语中的复句形式。汉语谚语也有省略形式和倒装形式。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并无必要一定要把原文中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一定非要把英谚中的简单句结构译成汉语的单句形式,把英谚的复合句结构译成汉语的紧缩句形式,或把英谚的平行结构译成汉语的复句形式。
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考虑各种因素。首先,应准确理解英语谚语,译者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寓意。其次,应考虑以上提到的对文化差异、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考虑汉语读者能否理解并接受译出的谚语;最后,译出的汉语要工整对应、琅琅上口,易读易诵,尽量符合汉语谚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可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如果原文与译文的差异太大,无法用汉语恰当表达,则可以抛开原文,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
下面介绍一些英语谚语的汉译方法:
2.1直译法
翻译英语谚语最好的方法是直译,即把原文的音、韵、意,以及修辞手法,蕴涵的含义,都反映出来,既表现原文的内容,又反映原文的形式,把原文对内容和形式传神地表现出来。如:
A heavy snow promise a good harvest. 瑞雪兆丰年。
Out of debt, out of danger. 无债一身轻。
A good tree is a good shelter. 大树底下好乘凉。
随着全世界人们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随着文化的趋同,语言的形式也逐渐接近,人们对异国文化中的某些语言表达形式开始采取更愿意接纳的态度。汉语已经吸收了很多他国语言的元素,在各方面容纳了大量的外来表达法,译者也可对过去一些意译的处理方法进行直译处理。因为直译能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并能丰富目的语的词汇和文化。如: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不译:一寸光阴一寸金。)
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不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2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中国读者会对这些比喻或表达感到陌生,而且会导致译文平谈无味,牵强附会。为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可以舍弃原文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的方法。如:
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 直译:别碰那块蛋糕,意译:别多管闲事。
Little chips light great fires. 直译:小木片燃起熊熊大火,就不如译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 直译:为了抓住风筝,放出一只云雀,不如译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3同义谚语套用法
套用法指运用同义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属于意译的范畴,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辞色彩等都有很大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由于汉语的读者对这些谚语非常熟悉,因此会感到很亲切,并能很好地理解其含义。如: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 直译:要得珍珠,须入深水。套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直译:一墙之隔,友谊长青。套用:亲兄弟,明算账。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直译:鱼要腐烂头先臭。套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2.4增字翻译法
有些英谚直译不能完全再现谚语的原意, 意译又无法保存其原有的形象和风格, 可以采用增字翻译法,利用汉字的特点,形成工整的复句形式。前一句直译表达谚语的字面意义,后一句进行注解,反映谚语的真实含义。如: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 straw. 落水抓稻草,病急乱投医。
Every flow has its ebb. 潮有涨落时,人有盛衰日。
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 佳节良辰,机会难得。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3.结语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些基本的英谚汉译方法。根据单国灵的归纳,除了以上这些基本方法外,还有直译加注法、对联法、合译法、分译法等。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异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科技知识等,让外语知识欠缺的读者扩大视野,了解外国的情况。在翻译谚语时,译者既要准确地理解谚语的原文,还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因此,在翻译谚语时,既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忠实反映原文的含义,还要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直译、意译、同义谚语套用法或其他方法,使译文能准确达意,生动传神。
参考文献:
[1]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王书亭.英语谚语汉译中的结构等值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 2003, (10).
[4]曾健敏.英汉谚语语言特征与中西文化差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5]王鸿雁.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 (8).
[6]王秀芬.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英文谚语的汉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
[7]彭举云.英语谚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1, (5).
\ 1、关于颜色的文化差异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颜色也是一种重要的词汇,但是关于颜色的理解,中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明显的是:在中国表示喜庆的红色,象征着红火、热闹,中国的很多商标,例如:东方红、红太阳、红灯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面,红色却是一个代表血腥的贬义词。例如redhands在西方国家中表示“血腥的手”,但是直译过来却是“红色的手”。中国的红灯牌收音机在西方国家表示红灯区,表示。再比如:绿色,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面,有环保、和平的涵义,但是在英语中却有着“嫉妒”和“没有经验”的涵义。
2、关于数字的文化差异
数字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国家最不喜欢的数字就是“13”,因为耶稣受难的时候,正好是13个人,所以13在西方国家文化代表着不吉利。最喜欢的数字是“7”,表示“大吉大利”,七天连锁,七喜等商标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对7和13却没有这个概念,中国文化最喜欢的数字是“9”,表示“长长久久,天长地久”的意思,在数字比较大的时候,中国文化是4个数字一个段位,西方国家文化是3个数字一个段位。
3、关于地理位置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地理位置的理解不同,带来的反差比较大,例如在英语中西风(Zephyr)这个单词,反映了英国特有的文化,在英国人的概念里面,西风是温暖的。例如:在英国著名的诗章《西风颂》中的优美句子: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它是温暖的风——西风,百鸟齐鸣)。所以在英国西风是比较受欢迎的,以至于将Zephy(r西风)作为汽车的品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在中国,西风意味着寒冷,有“吹西北风”之说,相反东风却为中国人民送来温暖,所以中国一汽集团将“东风”作为汽车商标。
4、关于谚语的文化差异
谚语的流传都带有一定的小典故,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可能是历史文化或者人物传记演变而来,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关于谚语的翻译一定要注意文化差异。关于谚语的翻译有三种方法,下面来一一介绍:tobeonthinice和burnone'sboats这一类的谚语可以采用套译法,翻译为:如履薄冰和破釜沉舟;toturnablindeyeto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为熟视无睹;torideone'shighhorse可以采用意译法,翻译为趾高气扬;对于有一定典故的谚语,需要熟悉典故的出处,例如Achilles'sheel这个谚语,直译过来就是“阿基里斯的脚踵”,然而这样的翻译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阿基里斯的出处。在希腊神话里面阿基里斯是一位勇士,从没有被打败过,但是敌人找到了他的弱点,就是他的脚踵,然后通过攻击他的脚踵打败了阿基里斯。所以Achilles'sheel在中国文化里面,翻译为“致命弱点”。
5、小结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商务英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译者需要准确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异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翻译具有一定的异国情调,让两种文化无缝对接,彰显商务英语翻译的魅力。
作者:陈杰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关键词:误译;专业知识;文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H159
翻译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理解和表达两个基本环节。因此,翻译中的误译不外乎以下两种原因:一种是理解错误,另一种是表达不地道或是词不达意。本文主要从专业知识、文化认知两方面对误译的成因,作一示范性的讨论。
一、 专业知识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各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商务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商务英语翻译在供求方面的矛盾随之突显出来。掌握了翻译技巧的译者,如果缺乏必要的国际商务知识,是难以译出正确而又专业化的作品,就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译者。
商务翻译与贸易、合同、保险、投资、货运、金融等领域密切相关,语体正式,用词专业,内容具体、明确。翻译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原义,尤其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其次在表述中既要专业,遵循国际通用、表达一致的原则,又要地道,注意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违反上述两个基本要求,就容易导致误译,现举例说明:
1. 对母语的理解错误
汉译英往往被认为难在用英语表达,对于翻译的第一个环节--理解不予重视,想当然地认为对母语的理解不存在问题。商务汉英翻译中出现的这类误译充分说明这是一种误解。例如:"保税区"的英译,我国流行的译法是Free Trade Zone(Area)。实际上,我国的"保税区"与欧美国家的Free Trade Zone(Area)是不同的。欧美国家的Free Trade Zone(Area)是指"一个实行区域经济机制的地区,区内各成员之间互不征税,各成员设立共同的税率,一致对外。"我国的"保税区"按其功能和性质应与欧美国家的Foreign Trade Zone相对应,请看定义:Foreign Trade Zone(FTZ):A government-designated area in which goods can be stored, inspected, or manufactured without being subject to formal customs procedures until they leave the zone.目前"保税区"还有Bonded Zone的译法,相比Free Trade Zone更为准确。
2. 表达不地道
这类误译常表现为直译的过度使用造成死译、硬译。直译是商务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如:海运费Ocean Freight,销售确认书Sales Confirmation,半成品semi-manufactured goods/semi-finished products。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别。有些汉语直译过来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导致难以理解,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不能简单译成mother company and son/daughter company,而是parent company and subsidiaries;"上市公司"不能译成company that goes to the market而应为listed company/company that goes to the public。
忽视语言表达习惯的另一种情况是,译文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影响表达效果。商务交流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多,时间紧,因此商务翻译力求表述简洁明了,避免逐字逐句地对译。例如:(中国抽纱湖南进出口公司)是国家指定专营抽纱及原辅材料、设备、技术进出口业务的国家外贸公司。原译:We are assigned by the state to specialize in dealing in drawnworks,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 equipments and technology import and export。首先,译文中的import and export位置不当,导致意义含糊(原文指上述多方面的进出口业务,而不是仅指"技术、设备"的进出口);其次,"指定专营"(be assigned to specialize in dealing in)用词累赘;另外,辅助材料用processed欠妥,宜用auxiliary。改译为:We are the dealer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to specialize in import and export of drawnworks, raw and auxiliary materials, equipments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nufacture.
3. 表述不专业
专业词语的统一表述是商务翻译的重要原则。译者随意变换同一概念或术语的译名不利于信息传递的完整、顺畅。例如:补偿贸易通用译法为compensatory trade,沉没成本sunk cost,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s,骨干企业key enterprise,坏帐bad account,进口渗透import penetration等等。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商务翻译实践中,术语乱译的现象较为普遍,需要译者共同努力规范表述的专业化。例如,(1)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译者自编译名:agreements of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国际通用译名:agreements on mutual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vestment;
(2)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译者自编译名:Belgium-Luxembourg Economic Alliance,国际通用译名:Belgium-Luxembourg Economic Union(BLEU)。
译名的统一取决于译者对待翻译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译者即便缺少相关的业务知识,只要耐心查一下词典便可得到国际通用的译名,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
二、 文化认知
谚语是普遍流传的固定语句,用通俗的话反映出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英语谚语是英语文化在语言中的凝炼,其翻译往往是译者煞费苦心的再创作。
英语谚语翻译的困难,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原因:1. 英谚多是孤零零的一两句话,无上下文限定其含义;2. 有些英谚隐晦难懂、模棱两可;3. 译者缺乏英美国家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4. 有些英谚源于希腊、古英语或方言土语;5. 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凡此种种,给英谚的理解设下了道道难关。翻译英谚,译者首先必须突破理解关,决不能知难而退,或者望文生义。
1. 望文生义造成误译
(1)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原译:东就是东,西就是西。(《美国谚语词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以下称美谚版)
原译表达的仅是一个简单的方向性的问题。请看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s and Fables的East词条:此谚语"emphasising the divergence of views on ethics and life in general between the Oriental and Western peoples,"(指东、西方民族在道德观和生活观上的差异。)
拟译:东方国家毕竟是东方(国家),而西方(国家)毕竟是西方(国家)。
(2) Six of one and half-a-dozen of the other.
原译:半斤八两,一模一样。(美谚版)
原译仅强调两个事物之间没有区别,但此谚语的真正含义是:"There is 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 they are both in the wrong."
拟译:六只与半打,两个一样错;毫无正确的选择余地。
2. 忽视英语谚语结构的特殊性造成误译
(3) Kings and bears often worry their keepers.
原译:国王和熊,很难伺候(《简明英汉谚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拟译:国王像熊一样,很难伺候(或伴君如伴虎)。
(4) Words and feathers are tossed by the wind.
原译:言语和羽毛,风刮到处飘。(《英谚译介》,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下称"福建版")
拟译:言语如羽毛,风刮到处飘。
(5) Love and a cough cannot be hid.
原译:爱情与咳嗽不能隐匿。(同上)
拟译:爱情像咳嗽一样,逃不过人们的耳目。
以上每条英谚中都出现了and连接的并列结构,and连接的这些成分均为名词,形式上对称,词义毫不相关,如国王之于熊,言语之于羽毛,爱情之于咳嗽等。这些结构中的and表比喻之意,误译是由于译者未能把握好and这种属于明喻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的比喻取前后两个并列成分的相同或相似处进行比较,达到生动形象的比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and的这种特殊比喻结构的用法属于旧式用法,现代英语中未见使用。
(6) It is a good gear that lasts aye.
原译:永远用不坏的东西是没有的。(《英语谚语词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7,以下称"北京版")
拟译:再好的工具也有用坏的时候。
(7) It is a foolish bird that fouls soil into its own nest.
原译:只有愚蠢的鸟才弄脏自己的窝。(北京版)
拟译:再笨的鸟也不至于弄脏自己的窝。
(8)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原译:良马不失蹄(上海版)
拟译:好马也有失蹄时。
以上每条英谚中都出现了It is a(n)+adj.+n.+that-clause这一句型。此句型不同于一般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更不是强调句型,而是一种需要反译的特殊句型。反译的具体方法是先在主句中加"再"、"即便是"之类的词语以加强语气,其次,后面的that-clause原文若是肯定句则译成否定句,原文若是否定句则译成肯定句。上述误译的例子大多是因为译者的思维仅停留在直译阶段,结果只能在表层意思上绕圈,以致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总差一步之遥,未能使译文升华成为一句发人深省的真理。
通过上述误例分析,不难看出,专业知识、文化认知是翻译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是译者作为学习者需要不断积累、发展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法公 商贸汉英翻译评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
[2] 戚云方 新编外经贸英语写作与套语[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句子核心结构 文化差异 翻译
中西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即语音形态上的差异、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和两种不同文化积淀所造成的种种差异。本文着重探讨英汉句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和中英文化积淀所造成的差异。以及翻译上对这些差异的处理。
一、英汉句子核心结构的差异
研究英汉对比的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尽管英汉两种语言的词序都是主谓(宾),但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二者句子结构的本质差异在于英语句子的二分结构(NP+VP)是语法的:语法的句子结构注重形式的严谨。主语不可缺少。而汉语句子的二分结构是语义的:语义的句子结构注重内容的意会性。所谓意会性,就是一句话的意思需要通过语境去意会。主语虽然也重要,但不一定是必有的,常常可以从句子结构中省略。汉语在表示施动者、动作、受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几乎全依赖意合。抓住了这一本质差异,其他差异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例如:A:活干完了吗? B:干完了。
英语译文:A:Have you finished your job?B:Yes,Ihave,
这个五个汉字组成的句子。跟英语的译文比较。有两个不同。一是没有主语,从字面上难以确定是谁,只能根据具体语境去意会;二是汉语的话题――活(指工作),在英语的译文中成了宾语。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句子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性差异,即汉语句子的核心结构是话题+说明,英语句子的核心结构是NP+VP。同样,“艰难之路。唯勇者行”(When the goinggets tough,the tough get going,)也是这个结构。
二、不同文化积淀投影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其翻译上的处理
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对翻译产生影响。由于汉语和英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他们各自反映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生存环境、社会风俗、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的。一个民族语言的成语(idiom)、典故(classical allusion)、谚语(proverb)和惯用法(usage)都是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在民族语言上的反映。也可以说,作为惯用表达方式的成语、典故、谚语,蕴藏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笔者将在以下篇幅中探讨翻译上是如何完成对这种差异上的处理和转换的,
1 英语成语的汉译。含典故的成语中,in the seventhheaven常被误译为“在七重天”,正确的译文应是“高兴极了,非常愉快”。七重天在汉语文化中没有特殊意义,玉皇大帝的凌霄殿和嫦娥的月宫都在九重天。在西方,七重天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在最高层。言下之意。人能身居天国,与上帝和天使同住,自然是非常快乐的。这是借喻。不能照字面直译。
其它含典故的成语还有很多,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踵(直译,尚未被汉语文化接受,不好理解),致命的弱点,惟一的弱点(意译,准确到位,但典故的形象性荡然无存)。
不含典故的一些成语的翻译:beat about/around thebush,误译:打草惊蛇;正译:旁敲侧击。
go back on one’s words,误译:收回自己说过的话:正译:食言,说话不算数。
gild/paint the lily,误译:锦上添花;正译: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 汉语成语的英译。一些含典故的成语,如:黄粱美梦(pipe dream),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四面楚歌(bebesieged on all sides;in desperate straits)等都是采取意译。原文的典故荡然无存。一些不含典故的成语可以英译如下:对牛弹琴(D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listener/,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守口如瓶(keep a stilltongue in one’s head*);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stile*);引狼入室(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带*的英译都是大致对等的成语。
3 英语谚语的汉译。英语中有大量的谚语,这里精选几个含借喻或典故的谚语,配上汉译,如:He that sows thewind will reap the whidwind,玩火者必自焚*/,自作者自受: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鹬蚌相争,渔翁得利*;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green,长青的友谊需要保持距离。/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上带*号的汉译都是大致的对等的汉语,其余的采用的是意译。
4 汉语谚语的英译。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Hethat hatht,een bitten by a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Oncebitten,twice shy.*);家家有本难念的经(Every family hasits own hard nut to crack,/Every family has a skekton inthe cupboard*)。
以上带*号的英译都是大致对等的英语谚语,其余的用直译或意译。
成语和谚语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生活的经验中和传统文化活动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和智慧结晶。英、汉的谚语都有这样的特点:用词简炼,比喻生动,寓意隽永。讲究音韵,多平行结构或对仗,语言通俗,便于记忆流传。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来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
三、非逻辑的特殊词语和特殊句式及其翻译处理
作为特殊语法现象的英语惯用法常常出现非逻辑的结构。英汉互译在语言逻辑上遇到的困惑突出地反映在这方面。以下。笔者将分两大方面进行探讨。
1 英译汉的特殊翻译处理。
a,反说正译法(litotes)例: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nobedy good,(prov,)
误译:凡是坏事,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正译:对人人都有害的事世上少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本句的
含意实际上相当于“Even an ill wind may not blow harm toeverybody,”
b,部分否定法(patrial negafive)例:All that glitters isnot gold,(prov,)
All在这里也是部分否定,相当于“Not all that glittersis gold,”译为:闪光的不都是金子。/闪闪发光物,未必都是金。
c,矛盾修饰法(oxymoron)例:The government’s re-spense to the report has been a deafening silence,
既然是silence(沉默),又怎么会deafening(震耳欲聋)呢?其实这是一种修辞手段――矛盾修饰法,产生一种警醒的。甚至是辛辣讽刺的效果。本句应译为“政府对此报道置之不理,让公众听不到官方的一点反应”。
2 汉译英的特殊翻译处理。
a,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处理。例:在船上可以比在陆地上看到更多的星星(More stars could be observed on boardthe shipt than on the land)。
b,使用形式主语it来帮助构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例1:一般来说。上海的冬天没有南京冷(Normally,itis not so cold in Shanghai as in Nanjing in winter);例2:希望中美两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上的往来(Itis hoped that economic exchanges will be expanded betweenChina and the United Srate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mutual benefit)。
c,处于次要信息地位的主语之英译处理。例1:其实,美国一直很重视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In fact,due imper-tart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financing in America)。
说明:原旬的主语“美国”是场所,而句中的主要信息是“重视……”。
例2:在这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Relevant Laws haven’t been prom-lgated in terms of thisarea sofar)。
说明:本句的主要信息是“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原句的主语“国家”处于次要信息地位,而且含义笼统不明确。在译文中可以省略。
四、结语
关键词:谚语 广告口号 套用
1.引言
市场经济中广告比比皆是,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给广告定义如下:Advert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广告(Advertise)源于拉丁语advertere一词,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那怎么来唤起大众的注意呢?首先它必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音韵铿锵、简单明了、便于记忆,而且它还要形象精炼地总结出产品的优点特色,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公司或企业的形象、精神,或干净利索地号召消费者行动。这也正是广告口号的特点。广告口号是广告全部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鲜明地体现了广告的定位和主题,是整个广告活动的灵魂之所在。某种产品的广告口号一旦确定,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变动。广告口号浓缩广告正文的精华,在整个广告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广告词会使人过目不忘,它借助于受众的阅读和接受来获得传播目的达成的同时,更利用人际间的多种传播使得传播扩散和流行。这是广告口号在面对广告受众时区别于广告标题、正文、附文等结构因素的重要特征。
本文主要对英语中的广告口号的表达特点作初步探讨,英语广告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而其中对英语谚语的使用、套用和仿化是最常见的方法。英语中有丰富的谚语,它体现了英语的幽默,表达了朴素的哲理,反映了民族的性格,是英语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英语谚语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提炼,其言简意赅,有些谚语为广大人民所熟知,家喻户晓。而广告口号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其直接的目的是传播信息,沟通产销,指导消费,扩大市场,推销产品,这样就力求语言简洁鲜明,形象生动,并具艺术魅力,而谚语正合乎这些要求。
2.套用谚语应具备的条件
套用谚语不能生搬硬套,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具备一定的条件。从大处说,广告口号策划者应具有良好的语言及其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并严格遵循广告的创意原则。具体地说,策划者应对口号的借用结构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语用场合和丰富内涵进行深刻的分析,做到了然于胸。这样在套用时才可能取舍自如,翻新结构,产生奇效。
3.套用谚语的技巧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套用得当能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达到口号宣传目的。但是,如果缺乏具体分析,不了解被借用结构的特点,只是一味地机械模仿,结果往往不能如愿,甚至弄巧成拙。在此,介绍一下套用谚语的技巧:
3.1突出利益。
广告口号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说服顾客掏出钱包来买你的东西,对于消费者而言,有利益的吸引才是观看广告的目的,因此,要突出广告产品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要在有形无形中让读者感到“有利可图”。
3.2应重视文化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广告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是国际广告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念等都会影响对广告的理解以及广告的效果,因此广告撰稿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更换广告的重点、角度和风格,用广告使大众能理解、能接受、能产生兴趣的方式进行新的创意构思。同全球性广告应体现不同的民族文化风貌一样,广告面向不同国家,也应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包括语言、词汇、句子结构和惯用法,愈地道愈纯正愈好。
3.3被套用的结构在意义上应与所宣传的产品有切实的联系。
如某“南方科技咨询服务公司”的广告口号“有了南方就有了办法了”被译为“Where there is a South,there is a way”,即套用了英语中常见的一句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译文只换了一词,但因与公司特点挂了钩,恰到好处,韵味无穷,给顾客的印象是这家“咨询公司”的办法的确不少。
3.4根据广告的创意原则,套用谚语应避免陈词滥调。
例如英语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就被许多中文广告口号的翻译所套用:Seeing is believing(某电视机广告);Using is believing(某护肤霜广告)。不管是广告翻译还是广告制作,都应力求创新,不必步人后尘,如能在被套用结构上有所变异则更能吸引读者。比如,一家Kraft食品企业集团,就对此结构进行了调整、创新,在美国各家杂志刊登的宣传软糖系列的广告中,就有以下的内容:A marshmallow a day puts a smile on your face;A marshmallow a day puts up a twinkle in your eyes;A marshmallow a day makes your blue eyes bluer.
4.各种各样套用谚语的英文广告口号
4.1用以劝说别人接受某种观点、思想。
众所周知,过去的西方社会歧视妇女,有些传统的谚语就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比如这一句:A 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妇女应在家中)。但如今,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者以各种形式争取妇女的正当权益和平等地位,歧视妇女的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女权主义者曾在“New York Time Magazine”上刊登这样一则广告口号:A 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use.这则口号将原来的那句谚语改了一个词:home变为house,并且把house的首字母改为大写。虽仅改换一词,但意义却相差甚远。House一词,既可指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美国众议院),又可指the White House(白宫)。由此,此口号意为:妇女走出家,到国家政府高层机关参政,去当议员乃至总统。
4.2意在讽刺某些现象。
有则漫画上有这么一句口号: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you are fired(一次做不成,马上炒鱿鱼)。这则漫画意在评述社会失业问题,它仿用了谚语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try,try,try again(一次不成功,坚持试下去)。谚语的原义是积极的,漫画把其后半句的内容完全改写后,则产生了消极效果,表达了失业给人们造成了恐慌、沮丧。
4.3用来宣传服务质量,以吸引顾客。
新加坡一家名为Ming Court的大饭店,为了在海外招徕生意,在美国《时代》杂志上登了这样的一条广告口号: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a dull stay.这则口号套用了英语中的一句著名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干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这家大饭店套用那句谚语,意在招徕客人,使他们逗留新加坡时去他们饭店,在那里可以尽情享受,以免旅途成为dull stay。众所周知,新加坡是通行英语的国家,而从事国际事物的人基本上都懂英语,因此,他们很容易明白这则口号个中的涵义,也就有可能投宿这家饭店。
One man’s sushi is another man’s steak.(日本航空公司广告)。该例是日本航空公司对欧洲大陆的广告,即套用了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一个人的佳肴却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寿司”是日本风味的饭卷,而“牛排”则是欧洲的主菜。此广告便可翻译为“寿司牛排,风味不同,任君选择”。以此来宣传日本优良的餐饮服务。
加拿大皇家商业银行曾推出这样一则广告口号:One good banking ideas in Canada led us to another in London(加拿大非凡的银行概念,指引我们在伦敦再创辉煌)。该口号在谚语“A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善有善报)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扩张。该广告的撰写者旁敲侧击巧妙地将加拿大银行暗含其中,而且选用“善有善报”来创新以作为银行的广告口号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除了本身意思以外,还承载着弦外之音:存款在银行,总会有回报。
5.结束语
广告口号的质量往往决定着整个广告的成败,因此广告口号要有魅力,能吸引消费者继续阅读广告的正文,又要体现广告性、简洁性。出色的广告口号应该是别出心裁、琅琅上口、余味无穷、过目不忘的。而谚语正符合这些要求。成语、名句或谚语,其结构、用词和使用场合都是相对固定的,广告口号中套用英文谚语、诗歌,仿照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吸引潜在的顾客,诱导读者进一步阅读,从而推动产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黎松峭.中外成功广告900例[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2]李中行.广告英语[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刘季春.广告标题、口号的套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7,(4).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谚语翻译;广告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翻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
(一) “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翻译本质上就是释义:就是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换句话说奈达认为翻译内容高于形式。但他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
二、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在实际中的运用
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理解 “功能对等”,灵活地加以运用,以便使该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工作。
(一)“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谚语翻译中的运用
谚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绚丽多才的瑰宝,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各种经验体会的积累和升华。既寓意深刻,又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辉,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因此,熟悉谚语既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需要,又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性,还有利于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搞好对外交往。下面我们就“动态对等”理论来了解一下谚语的翻译。
英语中有些谚语只是平铺直叙,既无很深的含义,也无难解的典故,只是用词、搭配相对固定。如: “Health is wealth”可译为“健康就是财富”;“when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可译为“三人知,天下晓”。对这类成语,我们只需从字面上去理解,翻译起来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直接照字面译就是了。另一类谚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我们很容易判断以上两个谚语B比A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因此通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我们不仅可以尽可能地体现谚语自身意美、形美、音美的特点,也可以体现该谚语独特的文化、语言特点。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广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广告语要做到雅俗共赏,生动有趣,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吸引消费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因此广告的文字语言运用精当会使得广告语言的内涵与影响远远超过广告本身。有些成功的广告警句甚至流传于社会,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为了增强广告的商业成功,尽可能实现译文广告语与原文广告语的效果等值,应在“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内涵。
1.广告语言的特征大致有如下几点:
(1)简练 Brief
广告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多世界驰名的英语广告,都是以简练取胜的:如:Intelligence everywhere.(摩托罗拉手机)
(2)多用口语colloquialism
口语的运用,使广告具亲和力。在广告中会尽量采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并多使用一些小词汇(small words),以更贴近观众。如:One boy is boy,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子养老,二子分担,三子无子。 (计划生育)
(3)创新Creativity
为了在众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广告人总是不断地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新颖独特的广告能使人驻足留连,回味无穷,以强烈的新奇感吸引受众注意力。
(4)修辞 Rhetoric
修辞是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一种文字运用手法,也是使文字表达的内容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为了增强广告的审美功能和劝说功能,译者常尽力使用修辞手法,或将原文的修辞格移植过来,或以一种修辞格替换另一种修辞格,或将无修辞格的原文以一种带修辞格的译文表现出来。
2.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广告翻译策略
(1)直译法:是指将原来的意义译出,它是翻译的常见方法。 对于一些原文意义较明确.句法结构较简单、完整的广告,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能同时表达句子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直译策略完成的译文,其传达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基本对等一致。
(2)音译法: 是指将广告发音直接译出,这点多译商标,如: Nokia诺基亚Motorola摩托罗拉konka康佳 音译法简便可行,易于操作,而且实现了译名与原名发音上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3)虚实结合的转译: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在进行广告翻译时,译者需要从原文的不同角度传达相同的信息。即按照语言习惯.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搭配,改换形象,进行虚实结合的转译。
总之,奈达的“功能对等”等理论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英汉互译中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形式上、意义上的缺失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但不可否认的其指导意义。简而言之,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 1 ] 曾毅平.修辞与社会语用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6;
[ 2 ]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59;
[ 3 ]黎凡.谈广告翻译的变通【J】.中国翻译, 1992。1 3(2):29-31;
[ 4]关琳. 翻译等值理论综述[ J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92~94;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1]特别是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 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 “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 .(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 I'm fed up. 我厌倦了。 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关键词]先入为主 文化迁移 根源 负面影响 解决
在英语学习中,文化之间的迁移问题显现出来了。在此,我们将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这个“绊脚石”及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解决该问题。
一、文化迁移存在的表现方面
1.词汇及翻译
每个单词都有自己的意思,但当几个单词连在一起时,可能会产生新的意思,比如习语或俚语。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英文化的词汇差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似是而非”、“众寡悬殊”和“孤掌难鸣”。
“似是而非”: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词或表达法表面意思或人为地翻译出来的意思一样,但其却有特有的内涵或文化联系,或意思根本就完全不同。比如,lover(情人)≠爱人(spouse)。有些学习者认为“love”是“爱”,所以“爱人”就是“lover”,把这些词按中文的方式翻译,这就是迁移。
“众寡悬殊”:某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对应到另一种语言可能不止一个意思。例如,中文中无论是公鸡、母鸡还是小鸡,都用“鸡”;而英文就不同了,“rooster”、“hen”、“chick”,鸡肉就要翻译成“chicken”。这也是迁移问题。
“孤掌难鸣”:这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来翻译。文化的差别产生了这种“空缺”。例如,sandwich,炕,冰糖葫芦,这些词只能音译或按字面意思直译。
2.习俗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表现在生活方式、习俗、对待问题不同的反应、各种禁忌及文学、艺术等。我们学习英语必须了解以上这些,才能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不出错不闹笑话。例如,在中国,安静的不动声色不插话的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这样就会被认为不耐烦,不感兴趣。而应该随时做出表情变化,并时不时的用一两个字表示你在听,如“really?”“uhhuh”or“mmm”。还有,当别人赞扬你,中国人为了表示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或“彼此彼此”。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迁移”会让他们感觉很迷惑,对于他们而言,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激并表达感谢。这都是中西方文化的习俗差异。
二、文化迁移的原因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观念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人们交流方式的不同。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
3.价值取向不同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4.语用迁移造成
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不能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
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解决文化迁移带来的问题
1.尽可能多的创设英语语境
例如课堂上教英语单词最常见步骤如下:发音、词性、定义、语法功能、词的习惯搭配及词的构成。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进行教学,创设讲英语的情景,不要依赖汉语解释。在用英语解释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英语,除学会了新的英语单词,还复习了许多旧词,训练了听力,并确切知道该词的意思及固定用法,用英译汉的办法教英语少了学生接触和巩固英语的时间,会造成今后学生用汉语思维的定势,引起“迁移”。长期用英语解释英语,易于养成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因此,用英语进行教学,其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要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将文化知识融入其中
(1)谚语和成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让学生分组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有汉语翻译的谚语。例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学生要译成“情人眼里出西施”为最佳。该谚语典出罗马神话,爱神丘比特用布蒙着眼睛,生有双翅,持弓箭,“爱情之箭”会盲目地射出。要想更好地翻译这些成语,我们必须先学习它和文化的关系。
(2)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俚语
众所周知,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可在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可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酷句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3)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4.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是指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5.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有充分的课余时间可支配,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君莉.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