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仙花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焦点声音。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诗歌领域的理论。他认为“所有的好诗是自发的强大的感觉”,和诗歌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他诗歌的原则在他的民谣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原则的主体,在我看来是从日常生活中去选择故事和情景,来联系或描述它们,自始至终,在选择语言表达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人的口吻来表达,同时,给他们赋予一定色彩的想象,即普通的事情应该以不寻常的方式呈现给心灵,而且,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追踪他们的痕迹使得这些事件和情景更有趣,当然并不是招摇过市,只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华兹华斯诗歌写作的设置原则有三个方面:素材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和事件;语言上,是普通人的话语和创作过程,将想象力融合于场景或事件中来描述与表达内在的心理状态。这些原则有助于瓦解古典学派的英语诗歌的理论基础,拒绝强调耗尽了诗歌写作的强烈情感的形式主义和知识的方法,并激励新一代的诗人。因此,序言抒情诗集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表现,而华兹华斯是英语现代诗歌之父。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渴望爱的自然表达,许多评论家称他为“自然的崇拜者”。他的东西可以穿透心脏,给读者自然的生命体验。“我是一片孤云”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它可以带我们去他的诗意的信仰的核心。它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佳选集诗之一。因此,在下面,我将通过引用华兹华斯的诗学原则详细地分析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主题。“我是一片孤云”是基于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西.威廉在1802年4月回忆Ullswater的场景。当时,多萝西,威廉和他们的朋友一起去河边散步。然后,他们看到了几个靠近水边的水仙,当他们继续走有越来越多,最后,他们看到一长带的水仙花,“他们看起来那么亲密,直到永远不改变。它们到处可见,有一些长的几码高;但他们从不打扰到简单,团结和繁忙的公路”。他们都陶醉在这一幕。然后回家时,多萝西在她的日记记录了这一幕,而华兹华斯在宁静中想起相同的场景,整整两年之后这首诗完成。因此,很明显,这首诗的原始物质仅仅是湖旁边的一大片野生水仙,在寒冷的春风中飘摇,这是华兹华斯所感兴趣的东西,在人类生活中一个非常平凡的场景,然后我们来到这首诗的语言。除了少数的文学或诗歌词(“山谷”、“快活的”和“经常”),这首诗是来自于普通人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语言,从而使他的诗歌更容易理解。这也是他自己诗歌信仰的追求,让他的语言接近人的真正的语言。但是有一点应该指出,华兹华斯说在诗歌写作中说普通人的话而不是写首诗逐字复制人们的话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华兹华斯的声明是在词汇选择上的观点。
我们都知道,每种类型的诗,无论是一首十四行诗,或无韵诗,或颂歌都在形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此外,一个好的诗歌属性体现在很多高质量的语言方面,不仅包括词汇的选择,也是语音的选择,使用修辞手法,选择句子结构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华兹华斯提出这一点在上面引文说“选择真正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选择不仅从普通人的讲话,也要适合信息的传输和韵律诗的安排,然后让我们看看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是如何满足这一要求的。这首诗基本上是用抑扬格四音步的编写,分为四节押韵方案:为每个节ababcc。更具体地说,在每个节,有三个押韵对联:第一行和第三行,第二行和第四行,和最后两行,从而使这首诗顺畅,和谐,有节奏。换句话说,这首诗在韵律中获得审美价值。除此之外,在语音层面上,这首诗还在其他特性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例如韵脚的安排,和语音的选择。
如上述,这首诗基本上是用抑扬格四音步的。然而,如果作者在这首诗上一直使用这种模式,这可能使这首诗听起来枯燥和严肃,因此不符合作者描述水仙花的快步舞的意图。出于这个原因,作者在某些地方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在第一节最后一行(“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只强调三个音节:/ /,/ si /和/ bri:/等。调整的压力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心境的变化:当诗人独自一人的躺在床上,云中的水仙花走进他的观点,让他活跃和兴奋。另一个例子来自最后一行第二节(“活泼的舞蹈抛头”),在这里,第一脚转扬抑格这表达的变化增强了运动动词,“扔”,生动地描绘了水仙花在微风中欢快地抬起了头的场景,从而使整个句子更富有表现力,同时,传达作者的不受控制的激情。此外,在这首诗中,作者在语言的选择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在强调音节中,在第一节,有很多长元音和双元音,从而使这首诗的节奏慢下来,而在第二节,短元音在元音的分布假设主导地位,从而加快的步伐诗。这一变化,显然,是依照这首诗的基调变化的。在第一节,诗人作为一片孤云、山谷和丘陵,遇到突然的水仙花,所以动作是缓慢和漫无目的的,这个节的基本基调是无心的,甚至是懒撒的。因此,节奏应该慢。然而,在第二节,诗人描述活泼的水仙花在风中跳舞,基本色调是活泼和狂喜,现在节奏应该加快。因此,很明显,这两个指标安排和语言的选择在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上是重要的。
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传达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即句法结构。例如,第二行节一开始出现“一次性”的时候,一个很长的句子的状语从句在四行上运行。通过这种方式,这种转变作者很明显的表达出来,同时,以下描述的水仙花是紧凑的,因此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在第二节的状语(“连续发光,闪烁的星星在银河”)的主要词语“它们被抓住”也放在了开头。这里的目的只是为了突出水仙花的丰富和美丽,这是此节的中心任务。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整首诗的韵律模式也可能影响诗人的句子结构的选择。
然后,我们来到这首诗的标点符号。他们也为这首诗的成功作出贡献。下面是一个例子。在第五行第三节(“我盯着―盯着―但有小小思绪”),两个破折号在这方面自然放慢节奏。面对这些美丽的水仙花,诗人陶醉,以致无法移开眼睛,同时,他似乎陷入了沉思,思考这些水仙花的真正含义。这两个动作,目光和思考,持续和耗时,所以这里的节奏应该慢,所以破折号正是达到这种效果的正确方法。
最后,修辞手段的使用也增加了这首诗的美,尤其是头韵的使用。头韵在诗歌写作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而且它可以使这首诗更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感,这首诗在几个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例如,在第四节线,“旁边”和“下”的形式头韵,加强两个地方之间的连接,而且使得整个行重复更紧凑。此外,第二节第一行的“星星”和“闪耀”,最后一行的“舞蹈”和“水仙花”也形成了头韵。
上述分析表明,在这首诗上华兹华斯真正重视并付出巨大努力的不仅是在语言层面,还是在语法的水平上,他充分显示了他在这首诗上自由使用语言的特殊技能。他不断审议他所选择的语言,遵循原则,在脑海中形成朴实的语言画面,并最终使他的诗歌形成语言简单而优雅的风格。
咏物诗所反映的物,除了一部分虚拟动物(如龙、凤、麟)外,都是实际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的。不论是草木虫鱼、飞禽走兽还是人为之物,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诗人用诗的形式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能使我们知道这些“物”的存在,而且还可以借此认识它们对于人类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唐代以前人们较为看重兰花。兰花被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历来受人们推崇。兰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洁,有“生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的内在品质,故有“君子”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云:“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在唐代以前的众多诗人中,最看重兰花的非爱国诗人屈原莫属。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之句,并且以兰花自喻,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德。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湘夫人》)“纫秋兰兮以为佩。”(《离骚》)在唐代以前的诗篇中,兰花还是“佳人”的化身,为众多文人所题咏。如张衡《怨篇》自谓“咏兰,咏佳人也”,汉武帝也有“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诗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为人们看重,题咏者也不多。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娇艳富贵,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爱,也成了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咏牡丹诗。《开元遗事》载,唐明皇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好?”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花的最高称誉。大诗人李白也曾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调》诗,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诗中,李白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融为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为唐玄宗所赏识。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了一种习俗。据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唐人诗句也可为证,如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中皆若狂”,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夤的“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知,牡丹堪称唐代的国花,而其娇艳富贵之姿,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风貌和唐人追求华贵的爱美心理。
到了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盛唐那种繁荣景象已很难看到,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由唐代的丰腴而变成宋代的清癯。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而张道洽有30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
唐代以前,所咏花草禽鱼,大多是自然界中存在之物,而唐代以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咏物诗中出现了经过人们培植的大量的观赏花木。如花草中的水仙、海棠、杜鹃、月季等名花,唐代以前很少咏及,唐代以后常作为诗人题咏的对象。或赞水仙花的冰清玉洁,如宋代黄庭坚的“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或赞杜鹃花的猩红如血,如唐代李绅的“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或赞海棠花的明媚俏丽,如唐代何希尧的“着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或赞月季花的四季可人,如宋代杨万里的“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以上咏花诗中物理物情的描写,对我们认识古时社会风貌和古人的爱美心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值得一读的。
摘要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表达诗歌主旨最活跃的因素。而动物意象作为一种具体意象在狄金森诗歌中反复出现,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本文重在分析动物意象在狄金森诗歌中的表现及其功能,探索动物意象与狄金森诗歌主旨表达的关系。进而说明,狄金森主要运用动物意象诠释她对自然的感知,表述她对自我的认知。
关键词:动物意象 狄金森诗歌 重要载体 功能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意象对于诗歌创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诗歌艺术构造的形象元件,是构成诗歌整体意境的基本单位。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擅用具体、凝练、奇特的意象,被誉为意象派先驱。作为一个极少远行的维多利亚时期的隐居诗人,狄金森所能直接观察的仅限于草地、森林、山、花朵,和极小范围的一些动物,也因此她所用的意象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这些意象却非常适合表现她个人的思想和内心冲突。她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其瞬息间的思想感情融入在诗行中。
动物意象作为一种具体意象在狄金森诗歌中反复出现,含义丰富,是其诗歌中自然意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狄金森的诗歌时而灵动,时而瑰丽,时而神秘。本文将尝试分析动物意象在狄金森诗歌中的表现及其功能,探索动物意象与狄金森诗歌主旨表达的关系。
一 动物意象与狄金森对自然的认知
在狄金森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她三十多岁选择归隐生活时,父亲的花园成为了她休憩的领域,大自然成为她仅有的亲密朋友。自然不仅如母亲一样安抚着狄金森,还召唤了小生物来陪伴她,带给她欢娱或慰藉。在第348首诗里,诗人自诩“苦难国的女王”(The Queen of Calvary),正是蜜蜂、知更鸟、水仙花这些自然的造物陪伴并慰藉着孤傲、苦难中的作者。由此,狄金林的诗歌里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的意象就不足为奇了。狄金森认为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能作为自然本身的一个象征。诗人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定义自然,而动物意象则成了诠释狄金森诗歌自然主题不可或缺的元素,生动传递着诗人对自然的认知。
1 美丽生物,理想自然
首先,动物意象勾勒了狄金森精神世界中理想的自然景象。根据本文作者统计,狄金森诗歌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动物词汇是鸟(Bird-260次,Robin-40次)、蜂(Bee-109次,Bumble bee-14次)和蝴蝶(Butterfly-28)。这些词汇出现远高于其它动物词汇。由此,我们不难判断,狄金森偏爱可爱的、自由的、体型小的、会飞的动物。狄金森曾在诗中直接将朋友比作小鸟和蜜蜂,因为它们“会飞翔”和“有羽翅”。这些小巧喜人的动物配以花草,加上狄金森的奇思妙想,构建着和谐自在、妙趣横生的自然画卷。在狄金森看来,“造就一片大草原需要一朵红花草和一只蜜蜂”,她熟识蜜蜂与蝴蝶,“丛林中美丽的居民”待她都十分亲切。狄金森诗歌中有较多的蜂蝶嬉戏的欢乐景象。如“草儿要做的事儿不多/只有一方纯绿的天地/仅让蝶儿流连/专供蜂儿嬉戏”。诗中不乏作者与蜂蝶同乐的场景:“‘店主’把酩酊的蜜蜂/驱赶出毛地黄花的门庭/蝴蝶/也不再浅酌慢饮/我却要喝得更多更凶!”;“告诉我蜜蜂品啜多少杯/纵饮花露长酩酊”。与蜂蝶相伴,使作者得以逍遥自得,忘怀得失。
在狄金森的诗中,动物意象演绎着季节轮回。季节轮回在狄金森诗歌中占有一定比例。诗人描绘着四季的不同色彩、景物以及一些标志季节更替的典型动物。在狄金森的诗卷中,我们看见早春三月沾着泥浆的小狗和冬日里孤独的小鸟,我们得知当夏日即将结束,“鸟儿活跃过后”,蟋蟀“在草丛里悲声迸发”,大黄蜂“飞过太阳的那一边”。诗人以一只苍蝇的身份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信给蜜蜂,勾画出了和谐的大自然在春天里的生机与活力。可怕的苍蝇与美丽的蜜蜂共同分享着春天到来的喜悦。这封“信”中也提及了其它一些典型的动物意象――青蛙,鸟儿。狄金森打破传统人类文化中“苍蝇”贪婪、邪恶、肮脏的象征,赋予苍蝇一种新的含义,它代表了和谐与生命力。可见,即便是一个人见人恨的微小生灵在诗人的诗歌中亦获得一席之地,在狄金森眼中,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魂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蜜蜂对于狄金森来说,是诗意自然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描写夏日景象不可或缺的意象。除前面提到的第1775首,第19首也强烈突出了自然画卷中蜜蜂这一动物意象。作者自比玫瑰,配以蜜蜂、清风与其他植物,构建了一幅动态的、清新美好的、夏日清晨的画面。而蜜蜂的衰老理所当然地象征夏日的逝去。
我们可以用狄金森的“自然是我们所见”一诗总结诗人和谐自然这一主题:
“自然”,是我们所见
山峦――午后的风光――
松鼠――日月食――野蜂
不――自然就是天堂――
“自然”,是我们所闻――
食米鸟――海洋――
蟋蟀――雷霆
不,自然就是和声(Harmony,又可译为和谐)――
‘自然’,是我们所知――
我们却无法说明――
要道出她的单纯――
我们的智慧无能――”。(668)
诗中运用了一些典型的动物意象,即松鼠,野蜂,食米鸟和蟋蟀。这些动物意象在《狄金森全集》中出现频次较高,分别为15,14,9和8。这首动物意象和其他自然景象构筑的自然诗卷,阐述了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与人类之间关系融洽、和平共处这一主题,也言明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不可知。
2 神秘生物,敬畏自然
狄金森的自然诗歌色调多变,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因时、因地、因心情而变化的,是前后矛盾、互相对立的。在日常观察中,她发现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不可逾越的疏远感:人们可以感受自然、崇敬自然,但不能揭示自然的奥秘,也不能完全融入自然。
自然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漠视态度令诗人感到既神秘又敬畏。在她的名篇“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中(328),诗人不仅刻画了自然界生物间的弱肉强食,而且强调了自然界对一切生命的生死漠不关心并泰然处之。更重要的是,诗人指出人与自然完全契合的境界永远无法达到。如“蜜蜂的喃喃声”一诗中,诗人将蜜蜂的喃喃声比喻作巫术,揭示了自然的神秘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狄金森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美丽的自然事物上,她还刻画了那些易被人忽视的、外表可怕的生物,如老鼠、苍蝇、蛇、蜘蛛、蝙蝠等,用以揭示自然的神秘、冷漠、危险。在“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中,诗人提到了与蛇的相遇,试图与之亲近却受拒绝。“我”与“蛇”的相遇象征和暗示着人与自然的一种原始的冲突关系。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对人根本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永远无法打破。诗人对蛇的情感正表露了诗人内心深处面对“自然之谜”时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恐惧、崇敬以及困惑。在诗人的笔下,这些丑陋的生灵也深深打上诗人的情感烙印,成为具象征性且包涵有丰富心理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
狄金森运用动物意象诠释着她对自然的复杂甚至矛盾的感情。在退隐之后,自然几乎成了她的最为亲近的朋友,但诗人眼中的自然却呈现着两张不同的面孔,或是温柔可爱美丽善良,或是暴戾善变冷酷无情。狄金森心中既有对和谐自然的诗意歌颂,也有对自然的冷漠和不可知的质疑和敬畏。也许狄金森这种矛盾情结不可避免,因为美与丑交织,弱与强共存才是完整和谐的自然。
二 动物意象与抽象复杂的概念和关系
在诗歌中,意象是具体有形地传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狄金森曾表示,“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所以诗人常用比喻性和描述性的意象,表现哲理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其中不乏动物意象的运用。
1 动物意象与抽象概念
狄金森常用动物隐喻阐述抽象或是复杂的概念。诗人将“一点小名声”比喻成“一场刺痛甜蜜的短暂斗争”,暗示对名声的追逐犹如追逐蜜蜂,可能享受甜蜜的战利品(蜂蜜喻指名声),但必须忍受刺痛的苦难。在第319首中有一个类似的比喻,“我们追求的天堂,像六月的蜜蜂”。诗人指出世人追逐的世俗快乐可能不过如夏日的蜜蜂一样喧闹和短暂。在第254首诗中,狄金森把希望比作“长羽毛的东西”,借“那温暖可爱的小鸟”在凶猛的风雨中被打得发愣,表明希望的美好和脆弱。
狄金森也运用动物意象探讨死亡、宗教。诗人厉声谴责上帝的不公和世事的荒唐,因为上帝对信仰虔诚的“我”和只知索取的“小鸟”持同一态度。“我”不仅虔诚地祈祷,还有“雅致”的风度和仪表,时刻关注着上帝是否在意;相比之下,小鸟却显得浮躁而缺乏教养,它不仅急躁地“顿足”,而且还高叫“给我”,迫不及待地要求得到上帝的“仁慈”。在狄金森死亡诗歌的精品之一“我听见苍蝇嗡嗡叫――当我奄奄一息――”中,苍蝇这一意象让读者难忘。卑微的苍蝇出现在叙事者弥留之际、上帝应该出现的庄严时刻。上帝不垂顾弥留之际的受难者,而一向为人不齿的苍蝇在这一刻表现出勃勃生机,讽刺了上帝的冷漠。苍蝇也暗示了诗人对永生的怀疑。
2 动物意象与复杂的人类关系
诗人以大自然为背景,借助动物意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复杂的人类关系。狄金森常用动物意象比喻男女情爱。蜂与花演绎的情人模式是比较稳定的意象组合模式。蜜蜂常以变化无常的情人形象出现。蜜蜂与花时而为甜蜜的恋人,关系融洽:“蜜蜂向花求爱,鲜花接受了他”;时而又轻率地背叛爱情,频频离婚。在第565首中,一群凶猛的雄狗追逐一头无助的母鹿,最终“排满女主角两侧”的雄狗蜂拥扑向母鹿,对其施行轮番侵害。诗人用简洁含蓄的语言,借助雄狗和母鹿的形象描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画面,影射了人类社会残忍的行为(刘守兰,2006)。除了狗,狄金森还借用其它兽性动物意象展现施虐者的形象。其中描写出色的则是蜜蜂、蜘蛛和蛇。如蜜蜂残忍地摧残“盛开的红玫瑰”,并把它一口吞到肚里(1154);而纯洁的玫瑰不仅因此丧失性命,而且还遭到名誉的诋毁。狄金森生动地表现出受害者为此做出的反抗,她们用如“天鹅绒般的”柔弱的身体筑起围墙,抵御侵犯。
三 动物意象与诗人的自我认知
有些动物意象承载着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即象征诗人本身。狄金森运用一些动物意象直接表述自己的主观感知,使读者在想象世界里直观感受作者形象。狄金森将自己与一些会飞的生物作比,如蜂、鸟甚至蚊子。她曾声称“只当一只蜜蜂”,“在空气的筏子上畅游/整天里在乌有乡划行/”。诗人自比筑窝的麻雀(84),表明她的心易守着家。诗人把生性温良的知更鸟看作自己的化身(刘守兰,2006),坦言“知更鸟是我的标准调”。虽然她梦想能够如蜂和鸟一样自由飞翔,可残酷现实让她沮丧,诗人禁不住感叹她连卑微的蚊子都不如:“活得像我一样寒酸,就是蚊子也会饿死”,“我也不像蚊子享有特权飞舞”(王冰,2010)。狄金森自比作断翼的诗歌精灵,只能孤独、无助地孑孓在现实和诗歌世界之间。
结语
狄金森创造意象的技巧娴熟,其动物意象的意义之丰富恐怕难以一文尽述。来自日常生活的动物意象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超越了它们的世俗的形象,准确生动地传递了狄金森的诗情、诗意。本文认为狄金森的动物意象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诠释了诗人对自然的复杂甚至矛盾的认知,清晰阐述了诗中抽象概念和复杂关系,巧妙传递了诗人的自我认知,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艾米莉・狄金森,这位“苦难国的女王”,借诗歌的翅膀,与形形的动物朋友相伴,得以翱翔想象的天空,尽情演绎悲喜诗情。
参考文献:
[1] 毕凤珊:《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视角》,《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刘守兰:《狄金森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蒲隆:《狄金森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5] 王冰:《折翼的诗歌精灵――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矛盾情结》,《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