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的真实日记

生活的真实日记

时间:2023-05-30 10:26:38

生活的真实日记

第1篇

关键词:求真 日记 写作 能力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尝试着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为,我深刻地体会到:让学生坚持写日记,通过日记的方式进行师生交流,不仅对学生写作大有益处,而且对陶冶学生的品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求真日记”探索如何“引导写真”,通过实践,重在关注学生对真实事件的交流体验,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思想,关注学生对真实生活的准确表达,也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真情表述。

如何引导学生“写真”?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先模仿后创新,读写结合

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学生模仿课文来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例如,教《小镇的早晨》后,要求学生模仿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写《春天的家乡》。教《松鼠》时,指导学生模仿课文,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随着学生智力的增长,模仿日记不再是课文的临摹与翻版,而是有所变通,有所创新,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二、善于观察,勤于动笔,记录生活,真实抒情

要求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想的、看的、做的、玩的,值得写的事记下来,不要拘束形式,要求语句流畅,简明扼要,有重点。并要求他们天天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培养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日记来自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与反应。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平,这源头就是生活。”“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所撰作。”“思”、“感”则源于生活实践。小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并不是真的没看见,没听见,只是对所“见”、所“闻”没有去“思”、去“想”。学生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地记录下来。因此,指导学生如何体验生活比指导学生写作技巧显得更为重要。某些小事,发生了也就发生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其实这些小事、琐事恰恰是日记最有话可写的题材。因此,老师应该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去发现、去积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家庭变化日新月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住房变大,装潢翻新,家电变多,在孩子们身边不断发生着。在快乐的同时,孩子们会产生与他人分享的想法。如我班的杨玉萍写的一则日记:

今天中午午睡过后,我们在床上玩“阻击小日本”的游戏,谁当“卖国贼”呢?还是抽签吧,“天灵灵,地灵灵……”哈哈,奶奶是“小日本”,我们给奶奶发了一条pvc管子,先摆好“阵地”。我先把床单扔在地下,把被子叠成小方块当防护罩。先出场的是杨连长(我姐),只见她拿着小步枪“哒哒哒”向奶奶发起进攻。怎么奶奶还没负伤?看来是我方火力不足,我拿出“手雷”(药盒)向奶奶投去,奶奶见了,一骨碌翻身躲了过去,我们的攻势一阵又一阵地败了下来,该我妹妹上场了,“兄弟姐妹们,冲啊,杀死这个老祸害根子。”妹妹喊着,我们跑了过去,把奶奶给“杀”了。大家也许不知道,我妹妹敬军礼的样子,她用左手敬礼而且手心向外,可把我们笑坏了。请大家继续看“阻击小日本2”,下期再见。

虽然这则日记还显得很稚嫩,但是这是小作者的真情流露,令人忍俊不禁。

三、创设写作情境,索取写作素材,调动写作灵感

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樊发稼说的:“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知道写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就像小鸟随心所欲地唱自己想唱的歌。”当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应尽量为他们创设写作情境,指导他们搜索写作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有写不尽的材料。如果离开生活,凭空臆造,就成了无源之水。凡是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我都事先告诉学生留心观察,抓住重点,为写日记做准备。同时教师每天要有意识地安排或提醒学生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为他们提供索取多方面的写作素材,启发学生细心寻找和捕捉。

例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一则日记中写道:“今天中午放学回到家,奶奶不在家,我等了一会儿还是不见奶奶回来,就决定自己做饭。我熬了小米稀饭,心里很高兴。奶奶回来后看到我熬的稀饭,夸奖了我。”事情虽平凡又简单,又是真人真事,自己亲身经历的。我要求学生在这几方面记叙详细些:

1.写出我回家后家里的情景。

2.写我等奶奶时的心理活动。

3.写我熬稀饭时的具体动作。

这样充实的日记就有具体内容了。

四、注重品德培养,促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习惯

写日记也是对自己的品质、毅力、恒心与耐性的锻炼,是一种“道德长跑”。教学中,我把勤动手写日记的学生作为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的榜样加以宣传,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学生。“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在平时的教学和班务工作中,我坚持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持之以恒的巨大作用。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感召下和身边榜样的激励下,学生深深地懂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道理,在倦怠或想偷懒的情况下会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能尽量坚持写高质量的日记,能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对身边的人和事能用思辨的观点来看待,这样写日记与学生的品德修养相辅相成,成长与写作相依相伴,长大后蓦然回首,就会发现自己稚嫩的笔曾经记载了许多年少的思想和感悟。

为此,我们要通过写日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并通过日记积极地认识生活,记录生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在日记教学中,我把自由还给学生,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从自我愿望出发,题目自拟,内容自选,体裁自定,尽量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多去大自然中收集素材,多去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生活,并能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我手写我心”,让日记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

第2篇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提倡学生去写日记。因为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学生喜欢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写日记具有回忆复习之功效,它能够让学生在写日记的时候去反思数学学习的过程、经验、教训等相关的东西,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提倡学生去写日记,在写日记中提高数学的教学功能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日记教学;方法探究

提起写日记,人们往往都觉得是语文教学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谈不上写日记,其实不然,数学教学同样是需要学生进行写日记的。因为写日记会激发学生喜欢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写日记具有回忆复习之功效,它能够让学生在写日记的时候去反思数学学习的过程、经验、教训等等相关的东西,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提倡学生去写日记,在写日记的学习中提高数学教学功能和效率。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感触,以供大家参考。

一、写日记可以反映学生生活

从语文教学中我们能感到,通过写日记可以折射学生的生活过程,应该说它是架起生活的桥梁。而数学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我们每讲一个公理、定理的时候都会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诠释说明,学生能够通过写日记增强对生活事例的感知和记忆。这样就会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宽度,让学生明了清晰的教学材料。通过写日记,学生会时刻注意能够和数学相关联的一些生活数学例子,积累他们对数学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积累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

二、写日记能够反思数学学习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日记最大的特点是让人自己去思考、发问,能够写出自己的心声,体现出真情实感,所以在日记中学生会真实地写出数学的学习情况,不会在课堂上那样顾及面子,做起事来故意做作。通过写日记更能引起他们的回忆,回忆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哪些地方收益,哪些地方失误。通过阅读日记,教师会及时获悉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得失,教师更会及时地改进完善,通过这个互相交流、真实写照的镜子必定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写日记能够孕育知识

日记会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充实知识,从而达到开拓数学兴趣的目的。通过写日记,让他们从语文的角度发挥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素养,让“数学日记”中成为孕育知识的摇篮。

总之,数学教学不能忽视写日记,要提倡学生都能积极地去写日记,通过写日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表明,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我回忆起在我所任教的闽侯祥谦中心小学三(1)班组织51名同学轮流写日记,共同记录校园生活。孩子们不亦乐乎,个个爱写!一年过去,我发现孩子们的习作热情高涨,随着天天写、天天读、天天评,每一个同学的日记都“长”了,习作水平也高了。这一年,我收获了一本厚厚的全班同学的亲笔签名漂流日记本。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也可以在一附小的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记“班级漂流日记”的活动。

二、记“班级漂流日记”的实践

1.从优等生开始记“班级漂流日记”

记“班级漂流日记”的初期,我先让优等生轮流写,提供日记范文样式!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继续写的每一个同学谁都想超越优等生!因为“班级漂流日记本”就像一个歌台、舞台或者竞技场,当你写日记的时候就像去歌唱、表演、献技,这些都让学生感到兴奋。

于是,我邀请四年(6)班全体同学民主推荐心目中的第一优等生、第二优等生,再决定谁有资格书写今天的班级日记……而后才开始按班级座号正式“漂流”。

孩子们推荐的第一个优等生是周义杰同学,他用236个汉字洋洋洒洒地记录了当天科学课上一次有趣的实验,书写工整,语言生动有趣。我欣喜万分,盖上“小作家”“棒极了”的印章,并在展台展示,让他朗读日记,并赞扬周义杰能从6节课中单单选择科学课来写,看来他是一个爱思考爱科学的小作家!

2.课前5分钟坚持展示日记和点评日记

歌手那英在她的成名曲《雾里看花》中曾经深情演绎:“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在茫茫文字中,一眼相中“我手写我心”的构思精巧的日记,这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写日记。

当孩子们敞开心扉、流露真情,在“班级漂流日记本”上倾诉烦恼的时候,就像是跟知心朋友讲悄悄话,卸下烦恼,身心轻松!

3.加强“班级漂流日记”的内容的选择与写法的指导

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书院的门前,悬挂着明朝学者顾宪成的一副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幅楹联告诉我们,日记的素材包罗万象。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以第一人称来写,是将一天中所见所闻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从中选择有意义的记录。日记的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日记的特点是灵活多样,结构自由,可以写人物、事件,也可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小学阶段,二年级的孩子们就通过人教版语文第三册24课《日记两则》,学会了按照日记的格式写日记。24课《日记两则》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应该说,到了四年级,学生们早已经掌握了日记的格式,但是如何选材、如何表达?迫在眉睫!因此,在指导的时候要强化写日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字描述做到具体生动。

在读写结合方面,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穿插指导。如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我就要求当天的同学负责写日记的时候,模仿运用总、分、总的方法写写。

4.注意引导学生自能、互相修改“班级漂流日记”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日记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在课前5分钟坚持展示日记和点评日记

的同时,我坚持这样一个思想:边展示边修改,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错别字、修改标点、修改病句……每天坚持不懈!

三、开展班级漂流日记本《石榴班史记》的成效

1.珍藏故事的习作素材库

班级日记是一种积累素材的过程,每一个同学的观察角度也不同,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如同“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从而不怕作文时无从下笔、言之无物,同时养成用心把事记下来的好习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可以全面地掌握班级、家庭等各种信息。老师不可能全天候与班级、学生实现零距离,但班级日记可以帮你发现班级里各种关于人和事的信息,有欣喜的、有沮丧的,甚至是愤怒的……

2.记录成长的习作展示台

“连续反复的活动,可以叩开孩子天赋的大门!”(蒙台梭利)

日积月累的功夫是伟大到令人敬畏的!天天写、天天看、天天评,老师、家长、学生都是班级日记本忠实的读者。班级日记,记录着班级学生习作水平的成长史,更连接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心灵。

通过一年的实践,对比上、下学期的两本班级日记本,学生的字迹、写作能力、写作态度一一展示,可以说孩子们的个子长高了,同时日记的字数也长了!

3.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站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的语文教师,我发现作文其实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作文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就是要纸上练兵、作文可以先说后写、作文在修改中“长大”……这些作文的规律需要老师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学生的作品,并从实践中沉淀理论,从实践中反思理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养成勤动笔、勤思考的好习惯!并在日常教学中将勤动笔、勤思考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我都持之以恒地进行5分钟渗透式的习作点评和习作方法指导,或情真意切,或妙趣横生,或见解独特,都是缘于日记给了老师和学生新鲜的空气、广袤的空间。批阅时,老师留下批语,重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是师长,似朋友。

我积极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感情真挚,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消除日记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我手写我心”。最要紧的是让学生敢写,写心里话。强调这一点,在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和空话大话连篇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我积极推行将日记读给大家听,与大家分享写日记的快乐,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题材和表达。

4.每月评选“小作家”的加油站

第4篇

本学年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材料,统一思想,确立了本期的阶段性研究任务

和研究重点,并围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让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报纸、刊物,了解国内外的有关小学生日记的研究成果,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有好的文章进行下载、复印,提供给课题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讨论,以达到共同促进和提高。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并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作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习,使小组成员对课题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组织实施,加强管理

开学初,我们苏光小学成立:《运用生活支点引导小学生“成长日记”的作文研究》课题组,由镇小教助理、校长施敏生任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聚集在一起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落笔成文,课题组人员一起学习、探讨,研究和确定了本学年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学年课题汇报课的执教人员,安排了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根据研究计划安排,课题的研究是为了服务于课堂,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生日记对作文推动的用用,从而体验作文的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运用课堂,注重实效

1.课内体验

课内体验的作文指导方法为: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一次富有趣味的小活动,如实验、游戏、比赛等,以激活学生的体验。当学生获取了真切体验之时,再指导学生口述作文,指导表达准确、具体。然后书面作文,二次修改,最后誊写成文。

课内体验主要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内活动两种。

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研究,课前认真设计教案,亲自执教作文指导课。在大量的课例当中,有一些典型的优秀作文指导教学案例。在学生体验最为深刻之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引导学生表达具体,引导准确使用词语,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表情等表述所见所感。此时,学生往往语句流畅,妙语连珠,大有“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之感。在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上,老师再让学生书面表达,进行二次修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回家作业课堂日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活动作文课方面,这些作文指导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有趣的小比赛或小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引导观察,获取真切体验,继而指导学生表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外体验

这类日记(作文)指导课,主要为活动和叙事两种。

活动类日记(作文)指导方法为:在课前开展一项活动,活动中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然后及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引导表达。

3.想像体验

这类日记(作文)指导课是通过课堂上的想象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有效指导作文。《虚幻的情境浓浓的亲情》一课作文指导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课例。

教师通过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死关头选择自己和七人的生死。在这种想象体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获取了真实的体验,激发了表达的欲望。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回家后的日记成为家庭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水平亦有了很大进步。

四、分析研究,探索写成长日记教学规律

经过实实在在的深入研究,我们获取了大量学生成长日记的感性经验。那么,如何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于是,课题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努力探索体验作文指导教学规律,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1.作前,激活表达欲望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时,写出的日记才能有真情实感。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愿望,就让学生表达,即使表达出来,质量也不高,写出的东西更没有感情。正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指导教学的核心在于一个“体验”,在作文指导之前,务必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形成写日记前的体验,产生表达的动机。

写前体验的方法,按课内外分,可分为课内体验和课外体验。所谓课内体验,即在作文指导之前,通过实验、活动、比赛、游戏等多种富于童趣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诱发无意注意,调动有意注意。同时教给观察方法,如观察有顺序、抓重点、抓细节等,培养观察能力,形成真切体验,获取前期日记素材。

课外体验,则在课外有意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形成体验,或在课内通过语言、媒体、情境等激活学生记忆中的事例,形成体验,为写好日记作铺垫和积蓄。

2.作中,引导及时表达

在学生形成了深切的体验时指导学生表达,要注意七点:

(1)引导要及时

当学生体验最为深刻时,及时引导表达。如果不及时引导,待到学生淡忘之时,再怎样引导,学生表达的效果皆不佳。

(2)引导要有针对性

日记是作文的基础,日记指导万不可空泛地讲作文技巧,空洞的技巧讲解对学生的写好日记帮助不大。指导时要针对学生具体的体验,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体验为“抓手”,引导表达。

(3)引导表达具体

虽然学生有了真切体验,然而由于他们的观察还比较模糊,对事物的认识较粗浅,表达容易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将体验表达具体。

(4)引导表达准确,生动

作文课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作文指导时,重点要在疏通语句上下功夫,让学生表达通顺,准确、生动地遣词造句,只有这样,作文课才能收到真实效果。

(5)尊重个性化语言

指导时,不要让“一种声音掩盖了一切”。

尤其是教师不要让自己的语言替代了学生的表达。倡导个性化表达对那些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要大加赞赏,鼓励同学们努力说“自己的话”,这样写出的日记就更真实。

(6)日记中要渗透作文技巧

虽然空洞的写作技巧讲解对学生习作的作用不大,但并不否定讲解对写作技巧的作用。在具体的引导中相机渗透写作技巧,让学生领悟,对学生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指导更需要相机渗透。

(7)自由书面作文是日记的原形

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则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写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多写个性化语言。

3.成长日记引导为“二次作文”

在学生完成书面草稿日记后,教师即引导学生对草稿进行修改,亦即“二次作文”。方式主要有师生共改,生生互改,学生自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要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修改很重要,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教学不是单向的传授,教学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探究,教师的探究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高的智慧,而这些均蕴涵于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实施生活体验教育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途径还是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生活实践教学的思想、方法,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生活实践教学目的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把主阵地放在课堂教学上。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全员参与进行生活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研讨如何把课题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在上好课题研究课的同时,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课题的落实,从我们平时的随堂听课中反映出来,无处不渗透着创设情境,唤醒体验,激感等生活实践教学的理念。

以课例为载体,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课例设计与专题学习活动交替安排。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将学习得到的认识和思考融入自己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改善自己的行为,各教研组都将课例设计与专题学习活动交替安排,一般由主讲教师综合学习讨论的结果来设计有待研究的课例。组织教师深入课堂试教,有时,为了对课例预案做进一步推敲,我们也会组织教师深入课堂进行试教。我们把这样的活动视为一种研究,即借助于学生的现场反馈来检视主观设计的科学与合理和客观学习的成效与差异,进而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中的微观技术设计,使教与学的行为更为协调和有效。本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写体验日记的乐趣,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教会学生记录体验的过程能做到详略得当。

五、结束语

“文章会为时而著,诗歌会为事而作”、“情动而辞发”,本课题研究主要引导学生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通过生活实践教学这些系列活动,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形诸于语言文字,真正实现我笔写我心,使写成长日记作为学生的一种快乐的活动。日记短小精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更因为它突破了作文的固定课时等限制,以日记为载体,架设学生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作文 日记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中,对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明确提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完成这样的目标和达到这样的习作速度仅靠每单元的习作和一些练笔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在平时多加练习。日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但坚持写好日记并非易事。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布置学生写日记最难,许多学生开头能坚持几天,但后来内容越写越短,写的人也越来越少,最后不了了之。学生怕写作文是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写日记比写作文更难,因为天天都要写,学生搜肠刮肚,常常是无话可说。如何让学生会写日记,进而乐于写日记,我有如下的尝试与感受。

一、“米”就在你眼前――书写生活

日记难,难就难在无话可说,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内容就在生活之中。中国文学传统里对书写现实生活的倡导始终不乏其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每与人言,必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叶圣陶、夏D尊先生在1938年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提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的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写作的课程目标,也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的表述。由此可见,对于写作来说,写真实的生活是文学家与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日记这种写作形式正是对每天生活进行记载、积累的最好形式。

我常常引导学生:与其苦思冥想地编造,借花草虫鱼抒情,无病,不如认真观察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学生每天的生活,看似“三点一线”,枯燥乏味,其实生活轨迹中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学习上的喜怒哀乐,学校生活的酸甜苦辣,家里饮食起居的烦恼与忧虑,成长中的困惑与思索,亲子之情,朋友之谊,乡邻之感,父母工作的辛劳,亲戚朋友交往的情怨,务工人员的艰辛,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和谐,环境的变化与人的生活,公众关心的事件,媒体炒作的热点……这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现实场景,是上好的素材,俯拾皆是,何必搜索枯肠去挖空心思想像呢?就写每天的见闻感受,写那些每天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写时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如实地写,场景是什么样的?当时人的语言、动作、表情是什么?不加夸张,更不编造,平实地描述。二是调用自我积累,把人和事写得真实,使人一看如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在自己的故事里唱歌,是写生活的最生动的描绘。

二、请你借我一双慧眼吧――发现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即使是真实的生活也需要发现。发现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很重要,如前所述,每天可写的东西很多,写什么呢?要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所谓有价值就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符合时代的价值观、人生观,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符合正确的审美情趣。诸如妈妈送雨伞,半夜上医院,公交车让座,送盲人、老人过马路……这些令人大倒胃口的话题虽然符合时代价值与审美情趣,但若非亲身经历,便写不出真情实感,虚假空洞,毫无价值。怎样的文章才有价值呢?我在教学中用实例引导学生。例如一位学生写自己与心爱的小狗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我就以此引导学生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这篇文章叫《小狗兄弟您别走》。

我有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那就是我的小狗兄弟“山虎”。

一提起山虎让我特别难过,它走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走的是那么早,走得是那么凄凉,那么惨。我早上高兴地去上学了,也不知道要打狗,所以我就没在意,到了中午,我一放学就一直往家跑,如快箭一般,十分地快。我到了家后边,我想小狗今天怎么了,为什么不出来迎我了,我还吹了口哨,还没出来,怎么回事呢?我抬头一看,山虎原来死了,头部大量出血,看起来死得太残忍了,血流得有足足三米长,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了,哗哗真往下流,我问老太怎么回事,她说城管大队打死的,我十分气愤,当时准备去城管大队的人算帐的,可又因为小狗的眼睛还可怜巴巴地睁着,好像是在等我回来,再看我一眼,它死的时候早晨我也没给它吃饱,小狗你哪怕变成猪不给打死也好啊!我后来把它埋在了地底下5米,我一边哭一边埋,泪水流个不停,小狗我们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可以当朋友的话,我天天陪你在家中吃喝玩乐。“小狗永别了,我的兄弟!”

在教学中,我还以《三棵枸杞》、《我们家的男子汉》等文章为例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写的是普通人、平凡人的普通、平凡生活,而可贵的是作者写出了平凡中的伟大,作者能将生活升华,使人性得到彰显,从而体现了普通人中的不平凡的一面。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个性,都不一样,所以平凡的人在某一条件下就给了我们不平凡的感受。当然,我们还要为学生“创造生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访谈、参观、听讲座等,引导学生真切生动地体察生活。

三、情到真处泪满襟――感动生活

作家赵丽宏说过:“文学是人类情感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当中也明确指出:“(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写作的过程是表情达意的过程,是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沟通情感的过程,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对于日记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自然被感动,从而用日记记录感动、体悟感动。如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唠叨引起的反感,同学之间的摩擦,学习负担重,对老师的误解……或喜或悲,或悦或怨,都是真实情感的表达,当然是很好的日记素材。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这些一念之感如实、不失时机地表达出来,就是很好的日记。平时,我还引导学生用日记倾吐自己的心声,我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萌发对异性的朦胧好感,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细腻、敏感。一位平时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写的《不愿想起那一幕》的日记让我非常感动。

今天是星期六1月20日,那一天让我悲痛欲绝。

我早上起来7:00准时跑步,不一会儿遇到了我原来的女同学王倩,她原来喜欢过我,说实话,而我确不在意,因为我们都还年轻,都还小,她正巧碰到我了,连忙说声“对不起”,她一抬起头正好我看到了,我说了声没关系,她的脸红了,她长1米59的个子,比我矮1厘米,我们原来5、6年级在一个班级里,我跟她关系也挺好,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男朋友看,回想起原来别的男生问她借东西她都不借,而我只要说一声她马上借给了我,我原来确实也没有在意,更别提会有喜欢我了;我爸妈经常说要好好学习,不要在学校谈恋爱,我常把这句话记在心上,没有一天能忘记,我现在才明白王倩为什么从班里的14名退到了28名,难道是为了我的原因吗?我想不会吧!我不知不觉跑到了8:00才回家,一点也不见得累。

真不想让我想起这一幕。

王倩加油吧!不要为我而破坏你的学习了。

第6篇

一、引言

在目前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教材的编撰者越来越意识到现有的商务英语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编者凭直觉想象的商务活动和商务会谈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与真实的商务活动情景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利用大量课堂时间所学习的“伪”商务活动材料对学生毕业后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际脱轨的现状,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使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资料已经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利用当前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商务活动记录。这些真实材料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将极大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获得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商务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要求学生熟练履行交际任务或运用交际技能,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交流和交际活动处理日常事务以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诸如商务合作洽谈,各种商务文件书写,拟定和修改商业合同等。商务英语专业性强,涉及商务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了弥补教材内容与真实商务活动的差距,利用真实商务活动的记录增强学生的商务意识成为教授商务英语教师的首选。在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有些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从一些公司内部复印公司的谈判和会谈记录,利用这些真实的材料为学生授课,提高了利用网络真实商务记录促进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王东升吉林医药学院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从网络下载的真实商务记录提高学生的商务意识。真实的商务记录作为学习材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并且训练特定的语言技巧。在商务英语课堂使用商务记录是对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网络真实商务记录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商务意识和交流意识。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真实的材料很难得到,即使得到后,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归纳和整理;另一方面,面对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活动,这些来之不易的真实材料犹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理念和方式,它的日益流行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大量语言输入的材料。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技术辅助的语言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研究显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有许多益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级的思维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网络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效果。它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料,先进的技术促进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随着一些国际商业机构的透明程度日益增加,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其真实的会议记录和会议报告。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因此这些商务活动的记录大多数是英语形式的。获得这种真实记录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汉语或英文的会议记录、报告记录就能够得到很多的选择。这些真实的商务活动记录可以容易的制作成幻灯片或打印出来成为商务英语课堂使用的材料。

三、使用真实商务资料的优势

把网络上真实商务资料合理的应用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具体的公司,具体的事件中,真实的商务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由于真实商务资料信息量大,需要学生把大量信息按条理归纳整理,重新组织信息来进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技巧,在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材料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交流意识。可以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按照真实商务活动的日程安排,教会学生如何组织会议,协商合同,作报告等。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结论

上面所述并不是建议放弃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的使用而完全使用网络上的真实商务记录。教材上的材料虽然不是真实的商务记录,但是它们仍然有可取之处,可以对针对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专业术语,重点句型,听力技巧等进行练习。但是,使用网络上真实的商务资料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也更乐于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

作者:王东升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第7篇

一、写日记从兴趣开始,以理解滋润每一块芳草

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从一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我没有从方法指导开始,而是在日记这个广阔天地中,有意识留下一片萋青的芳草地,供学生在上面嬉笑、奔跑,放下自己红红绿绿的梦,放飞自己五颜六色的幻想和纷纷扬扬的向往,在理解的目光中,学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自自在在地任情写起,我做的就是与他们一同畅想。

在日记中写自己的理想,是学生最愿意的,闫开晨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特别喜欢篮球,我佩服那些技艺超群的明星,长大我一定要让我们国家的篮球队成为世界第一强队,与美国NBA明星队相抗衡。李浩宁在日记中写到:我国的航天技术正在突飞猛进,我希望将来当一名航天员,和其他队员去畅游太空、发现无数的宇宙奥秘……写梦也同样是学生喜爱的日记内容,一提梦,学生话匣子炸开了,梦到当教师的,梦着探险的,更有梦里成为超人的……从这些理想与梦想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颗颗热情跳动的心。这时,我提供给他们的就是惊讶与不断启发,照这样写下去。

二、写日记需目光放大盯细,以真诚叩开生活之窗

日记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写日记最宝贵的就是有真情实感,教学中我经常引导他们把目光从身边投向社会生活、自然界的大舞台,这时就逐渐渗透学写日记的方法和要求。

他们慢慢开始知道:写生活观察日记,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首先我们要能主动地去观察生活,既要仔细观察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也要能概括事物的一些主要特征,然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美妙,写日记时内容就会真实生动,取之不尽。写心理感受日记,学生的生活有快乐也有不少烦恼,需要诉说,比如,我会做饭了,跟谁吵架了等,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事情或一种状况,抒发自己的感想。写给知心朋友的日记,许多学生内心都保守着小秘密,写给特定对象的日记就是与知心朋友分享每一份快乐,分担每一份痛苦……

也有一些学生,即便懂了这些写日记的方法,写日记还是困难重重,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是浮在表面的不深入。面对这种情况,在日记指导中,我努力放下师长的架子,和这些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友谊,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另外,我还经常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指导,如:范读优秀日记、把有进步的日记展示在“我进步了”的园地上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这些学生的日记渐渐有了进步,写作内容具体生动起来,再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看到他们日记的变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心中装满的是快乐。

三、写日记需坚持形成习惯,赏识是加强剂

爱听表扬,这是儿童心理特征,写日记坚持一段时间容易做到,但是坚持长期的日记写作并形成习惯,可以说很难养成,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能够初步自主控制自己了,但他们对赏识与表扬依然十分渴望。评价学生日记我总是重在鼓励和赞赏,因为我遵从的原则是:赏识最重要。

“你这样写,是真实想法,以后一定会写的更具体一些的。”“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你借鉴的非常好。”“你对农村风俗的介绍真生动,也让老师懂得了很多,你很了不起。”一位学生写教师去他家家访的情景,我的评语是“你写的都让教师感到有工作不周的地方,谢谢你的提醒” ……每当看到学生翻开日记本,眼睛注视着教师评语,脸上露出微笑时,我觉得自己是一名最幸福的语文教师……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表扬与赏识的作用下,学生渐渐喜欢上了写日记,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马老师,我现在最喜欢的事就是记日记,也特别希望父母看,我记日记的本子都用了厚厚的一摞了,整整齐齐放在我的床头。”成功带来快乐,进步也同样带给学生喜悦,我想,学生写日记由喜欢到养成习惯,坚持过程中是需要赏识跟进的。

第8篇

我们知道,休闲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实际上也折射出了休闲与审美的关系———因为休闲而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了;因为审美而休闲,休闲有了审美的意趣。而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审美,古人把这称作“闲适”。如前所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我国明清市民美学思潮的重要内容或特征。那么,明清市民美学思潮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内容或特征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看。首先,从经济基础上看,学术界早就有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工商皆本”的提出实际上正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随着城市的兴盛、工商活动的扩展,坊主商人地位的提高,中古森严的等级秩序确实被侵蚀与被松动,单一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与风貌也被改变了,市井平民阶层空前扩大并活跃起来,个性有所解放,生活的空闲时间增多了,从而形成了有着共同利益欲求的社会阶层与不同于中古的市民生活。这就构成了明清日常生活审美化或“休闲美学”的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基础。其次,从思想上看,“自然人性”与“百姓日用”被空前地强调与突出出来了。李贽就曾从自然人性的角度去重新解释人,把人还原为感性个体的自然存在,肯定人的自然欲求的合理性,肯定人的现世生活的正当性。李贽在《德业儒臣后论》中说,他所谓的“道”就在“街谈巷议,俚言野语”之中,就在“百姓日用处”,“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取风水为儿孙福萌,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藏书》卷三十二)。他的这种对人的重新阐释与对现世日常生活的肯定在当时影响是很大的。这种思想同样反映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欲求,带有从中古突向近代转变的特征。它显然是迥异于主张以道德为本体的儒家学说、以自然为本体的道家学说与以虚无为本体的佛家学说的。这就构成了明清日常生活审美化或“休闲美学”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基础。再次,文人或士人美学思潮的影响。苏轼可以说就是士人美学思潮的最重要代表。正是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士人美学思潮的结合,促成了明清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也就是说,市民美学思潮与士人美学思潮的一种结合,使有文化的市民开始用士人的审美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发现诗意,并获得审美的享受。

从中国美学史的角度去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此前不曾出现过的重要美学现象。于是,在明清市民美学那里,宅院(庭院、门窗、花园、草木等)成为了审美对象,居住(书房、家具、文具、清供等)成为了审美对象,远处的山水风光或近处的风景风物等等也都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明清市民美学思潮明显地是不同于此前儒、道、释的美学思潮的,而具有一种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重要特征,士人美学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休闲美学”所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审美方面的基础或条件。明代的散文小品就是当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实而生动的见证,不管是记人的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或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不管是记游的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观第五泄记》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不管是记事的如《项脊轩志》,还是记感的如吴从先的《小窗自记》;都莫不充满了作者个人对具有近代风味的日常生活的鲜活描写与真切品味,虽然普普通通却也诗意动人。很明显,“这些散文中的情趣不再是那种论道、说玄、谈禅的情趣,而就是普普通通而又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的情趣。”[2](P215)这种情趣在此前的散文———如先秦诸子、史传散文、唐宋古文———中是不曾有过的,倒是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在精神上倒是一脉相承的,即以一种“闲”的审美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与品味其中的美。“工商皆本”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发达起来,“百姓日用”成为了市民们关注的对象,闲暇时间增多了,具有文化修养的市民知识分子即“闲人”大量出现,于是日常生活被审美化了,或审美被日常生活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的市民美学思潮是不同于先前的儒、道、释的一种新的美学思潮,它是一种体现着有文化的市民阶层趣味的美学思潮。

明清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审美日常生活化,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休闲美学”。“闲”甚至可以说是这股思潮的最核心范畴。下面想摭拾一点零星的资料,来对明清市民美学思潮中的一些与“闲”有关的子范畴稍作一些探讨,意在抛砖引玉。先说“闲情”。东晋陶潜曾写过《闲情赋》:“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在陶潜那里“闲情”即“定闲之情”。后来“闲情”渐变为闲适之情。如唐代皎然《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宋代梅尧臣《和公仪龙图忆小鹤》:“闲情且与稻粱饱,寄语休将鸡鹜驱。”到了明清,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闲情”被使用得更为普遍,成为了一个新的审美范畴。如沈三复的《浮生六记》之第二篇即以《闲情记趣》名之,沈三复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过得却很有情趣,他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外之情”、“闲中雅趣”称之为“闲情”。李渔更以《闲情偶记》作为自己的著作之名,并在“居室部”中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无论是“闲情记趣”还是“闲情偶记”,它们所谓的“闲情”实际上都是指一种源于市民日常生活但又对市民世俗生活有所超越玩味的审美感情,它表达出的是市民阶层有别于传统所谓载道或悟道之乐的新的审美崇尚。如《闲情记趣》中提及的“闲情”的对象几乎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诸如居家、叠石、茶道、美食、园艺、游览、听曲、看戏……这些都可以归属到“闲情”这一审美范畴。明人王宇《亦园問业序》中说得好:“凡人身虽闲,心不能无寄。桑者闲矣,十亩其寄心也;碧山闲矣,桃花流水其寄心也。吾侪谢事闲居,心既耻为不善矣,而或寄之词赋,寄之山水,寄之蚤酒,寄之花木禽鱼,要于自娱。”(《乌衣集》卷二)“闲情”就是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审美意味的闲适之情。与“闲情”相近的是“闲趣”。如果说“闲情”是指源于市民日常生活但又对市民日常生活有所超越品味的审美情感的话,那么,“闲趣”则是指源于市民日常生活但又对市民日常生活有所超脱与品味的审美趣味。

明代周廷用《石泉居士序》中说:“石泉之下,有隐君子焉,心闲趣逸。”(《八悟集》卷一)“闲趣”又作“真趣”、“别趣”、“趣逸”、“趣”。“真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超越了世俗功利,从而发现与产生的审美趣味。它强调作为审美主体的“闲人”必须具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独到的灵性与发现,这就如明人陆云龙在《叙袁中郎小品》中所说的“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皇明十六家小品》)。亦如袁中郎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所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袁宏道集》卷十)因为“闲趣”、“真趣”与正统审美趣味不尽相同,因而它们有时又被称之为“别趣”、“别趣”、“趣逸”。验证于明清的散文小品,我们不难对这种“闲趣”、“别趣”、“真趣”有所理解。“闲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凭借审美主体的性灵而发现的日常生活的意趣,这可以说也是明清小品的闲美学”所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审美方面的基础或条件。明代的散文小品就是当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实而生动的见证,不管是记人的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或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不管是记游的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观第五泄记》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不管是记事的如《项脊轩志》,还是记感的如吴从先的《小窗自记》;都莫不充满了作者个人对具有近代风味的日常生活的鲜活描写与真切品味,虽然普普通通却也诗意动人。很明显,“这些散文中的情趣不再是那种论道、说玄、谈禅的情趣,而就是普普通通而又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的情趣。”[2](P215)这种情趣在此前的散文———如先秦诸子、史传散文、唐宋古文———中是不曾有过的,倒是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在精神上倒是一脉相承的,即以一种“闲”的审美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与品味其中的美。“工商皆本”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发达起来,“百姓日用”成为了市民们关注的对象,闲暇时间增多了,具有文化修养的市民知识分子即“闲人”大量出现,于是日常生活被审美化了,或审美被日常生活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的市民美学思潮是不同于先前的儒、道、释的一种新的美学思潮,它是一种体现着有文化的市民阶层趣味的美学思潮。

作者:胡健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第9篇

您好!惠寄的《日记杂志》第五十八卷妥收了,办得很好,有浓郁的书卷气。前几年多次蒙您惠赠书刊,我因忙未能写稿,很是不安。此次,我回答了问卷中的一些问题。为了节省篇幅,就不再逐一抄录题目,只是将您提出的问题归为两大类(“我与日记――写与读”、“我对日记作为一种文体的看法”)――从回答的文字里就可以看到您所提的具体问题;又增加了“孙犁论日记”作为第三部分。

我与日记――写与读

我从20世纪初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至今。感到有些事情必须写下来,包括读书体会。人的记忆力十分有限。每天都记,如因事耽误,事后补记。内容是当天的可记之事,人事来往,上课、读书与写作情况,有时也写写感想之类。偶尔,还写诗。至今已有10多本了, 100万字左右。以前是在本子上写的,用电脑后,就写在邮箱里,过一段时间打印出来,加以保存。以后,家人看看,也是一种乐趣。多年后,一个人的日记,就会成为他怀旧的触媒。

我记日记,躲进小楼成一统,自得其乐而已。前几年的日记,偶尔翻翻,觉得挺有情趣。膝下有一小孙子,2014年11月满6岁。自己是教师,本能地关注他的成长。在四年多来的日记里,尽量扑捉他的思维、语言及其他方面的表现,记下来,是我精神上的一大享受。开始,用博客的形式,引起了外地一些网友的兴趣。通过记载小孙子的成长过程,我深切地体验到了幼小生命的可爱,亲情的刻骨铭心!

小孙子4岁时,我给他教成语。也用实际的例子讲什么是“概念”(如“水果”的种类),他双手捂住耳朵说:“我不听!”因为确实难懂。后来,我用生活中最通俗的例子,如“单行道”和“双行道”的区别,“垃圾车”和“垃圾桶车”的区别;“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学校,我们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是具体的“大学”;各个城市都是城市,“重庆”、“北京”、“曼谷”、“广州”(他去过这几个城市)是具体的城市等例子,说明什么是概念,以及概念的概括作用,他慢慢有一点懂了。他说:“姥爷,你给小朋友讲‘概念’,要举生活中的例子。‘概念’也是概念,‘生活’也是概念。”“说全班同学学习好,不要把每一个同学的名字说一遍。”后来,我“得寸进尺”,还给他讲“概念”的道理――这明显超越了他这个年龄段的接受能力,他就不爱听了,表示厌烦。给他教成语,起初他兴趣大,但多了他也就拒绝。于是,我读了一些西方儿童教育的著作,方悟得不能超越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硬性灌输,应该发展儿童的天性,让其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这方面,我通过记日记,自己也有所进步,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日记里,有个体生命的时间刻度,有生命的跃动,有主体精神的微观景象。

我没有辑录日记中的材料,将其连缀为作品。日记里有一些诗歌,但因忙碌而未拿出去发表。在我的日记里,保存着与我交往较多的文化人一些可用的资料。

因为专业关系,我读过鲁迅、胡适、贾植芳、卫俊秀的日记。他们四人坚持记日记的毅力,对我有所鼓舞。胡适的勤奋(其日记中经常抄录几千字的材料)激扬了我的意志;鲁迅要言不烦的文风,启发我追求文字的简洁;贾植芳的大胆直言,令我惊心动魄;书法大家卫俊秀处于逆境之下对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的高度发扬,灼热了我的灵魂!孙犁的《书衣文录》是片断的日记,并不是逐日写的,因其是在特殊语境下所记,且情感异常真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笔法至为精妙,完全是文学性的日记――我为它写了两篇论文。我研究它,读过不止10遍,书都快翻烂了。我认为,它是现代中国日记史上的一个杰作,是艺术的精品,值得研究。他在这部文录里,把自己对“”的悲愤心情,表达得很充分,很决绝,其高洁的人品令人高山仰止;而他在当日斯文扫地、文化被“革”的情况下,痛切地拥抱作为文化载体的“图书”,显示了睥睨权势、追求真理的雄大气魄。

还从一些文集和《新文学史料》等刊物上,读过其他作家和学者如萧军、王林等人的日记。

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日记的形式,是应用文。日记不一定是文学形式――当其具备了文学性之后才可以说它是文学形式(日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功力,包括叙事、状物、抒情和修辞等方面)。日记的功能主要是实用,许多人写日记并不是为了创作或者为创作做准备。强调了日记的文学性,就对初写日记者,是一种束缚。青年人,记起了日记,就会慢慢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形式,在练习中趋向得心应手。现代社会生活繁杂,节奏快,信息多,日记便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有益的文体形式。

日记,可能会成为研究近现代历史的学者重要的参考文献。一些幽暗的、不大为人注意的东西,一些历史场景中的细节,一些被歪曲了的真相,往往会隐藏在时人的日记里。研究学问的人,读日记,其动机主要是找材料。自然,也有人出于猎奇心理,阅读名人的日记。

应该怎样写日记,这不能有统一的模式。人们的职业、性情、习惯和关注中心不同,文字功力也有差别,故而日记的写法自然也就不同。我觉得,作为一般原则,写日记要简要、明确,把亲历的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生活中的重大变动,思想感情的起伏,涉及家庭和个人重要事项(包括经济方面)的原始状况,应该记载下来。一些比较重要的信件可以复制于日记之中。重大事情,要写得详细一些。日记面对的是自己,理应完全说真话,杜绝假话――对自己说假话者,其人品就值得考虑。简短的三言两语式的感想,可以记于日记;如果是成篇的文学作品,那就另外单独写好了。

至于日记的定义,我看没有必要下。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是西方人的习惯。如要给日记下定义,似乎可以说:把每天发生的事情逐日记下来的文字就是日记。当然,这里的“事情”包括主人的思想感情活动,也包括周围和家庭的大事以及世界、国家的特大事件。作为文体的日记,比起小说、诗歌、艺术散文和剧本来,它的含义比较简单;人们不会在这上面有太大争议的。它,平易近人,不会与人为难。它往往于不经意间,走到你的笔下。现在网络发达,记日记的人,会以千万计。然而,把日记作为文体来认真研究者,是不多的。

人们的日记写作,本意不在发表,主要是为了备忘或有所寄托。普通人的日记,发表的价值不大(除非因偶然机遇记载下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史料)。大人物的日记,可能或者应该具有史料价值。但关键问题在于:写日记时,作者的态度是否真诚,能否坚持实录的精神?鲁迅、孙犁就怀疑一些大人物的日记之真实性,因为有些人的日记,是涂抹又涂抹了的。一般人,也并不想出版自己的日记。当然,作为一个大国,考虑到文化的繁荣和积累,搜集和研究日记,还是必要的――因为一般人容易忽略它的存在,从而使它被湮没。

日记,可能会成为研究近现代历史的学者重要的参考文献。一些幽暗的、不大为人注意的东西,一些历史场景中的细节,一些被歪曲了的真相,往往会隐藏在时人的日记里。研究学问的人,读日记,其动机主要是找材料。但是,我们看到:发掘日记资源,万分不容易。本人和家人,往往很不愿意把日记拿出来――这里有政治、人事、心理、伦理等方面的障碍。中国日记资料馆对此不知有何“秘密武器”?

日记对人生经历作逐日记载,能够起到备忘的作用。于作者,写日记可用来练笔――既能纪事,又可抒情;也是磨炼文字、培育文心的好办法,养成个体和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超越流行观念的好途径。于社会,提倡记日记,可以激扬普遍的人文精神,为将来的历史(包括家族史)研究提供材料。这样,日记就不仅与文学有关,也就与历史有关――它是野史的分支。从哲学维度说,日记是个人的王国,是精神现象的实体,是散落的、隐性的宇宙精神。日记又是神秘的、阴性的。它的常态,是隐藏。它是文体中的隐士。它是深层的、和世面捉迷藏的精神潜流。它记载着人的精神历程,在暗中充实和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日记发表了,它就由阴性变为阳性,成为公众的精神财富。但历来发表的日记,恐怕不到1%(以实际写日记的人为底数)!

日记的私密性是它的天性,也是公民受到法律保护的神圣权利。政治上的放言无忌,个人的恩恩怨怨,重要人事、场景、言论的记载,都可能进入日记。这多方面的情况,是日记发表的妨碍。历史上,抄家抄日记的事件不少。因此,日记在事实上的作用,大半是私人的用途。钱钟书曾说过,社会不可能完全透明。我们可以说,个人同样也难得完全透明。按现代文明的要求来说,孩子的日记,父母也不能看。日记是个人的精神家园。万物负阴而抱阳,日记是阴性的文体,但它里边有着阳性的核子。深夜凝望星空,繁星满天,亮光各异,闪烁不定,深邃无穷――这就给人一种启示:作为大散文文体之一的日记,有它自己的职分和定位,要把它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是不大可能的;要把许多人的日记公之于众,也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也要给日记的搜集、保存和研究一定的地位(您多年前领衔创办中国日记资料馆就很好,很有必要)。对大多数人来说,日记的形式,是应用文。

日记的私密性,其根源是人的本性。日记的研究,其深处是人学与历史的秘密。何兆武先生说,历史是人性的试验场;我们也可以说,日记是个体人性的试验场。日记文体,既平易近人,又铁面无情――它考验着人性的真伪。

微博、微信如果写得像日记了,自然就是日记。但由于字数限制,它们往往难以被写成日记。形式是次要的、表面的,有了日记之实,孙犁写在书皮上的文字,也被看作日记。

孙犁论日记

我的读书范围很狭窄,对日记文体没有什么研究。据我所知,孙犁晚年读了一些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日记,并作了中肯评论。他读过清代的三大日记,还读过《郭天锡手书日记》、《使西日记》、《汪悔翁乙丙日记》、《三愿堂日记》、《西征日记》、《能静居士日记》、《郭嵩焘日记》等。他说:“看来,小人物的日记,比起大人物的日记,可看的东西就多了。这是因为小人物忌讳少,也想存些史实,传名后世。”孙犁的《书衣文录》里有一则《日记总论》,对日记的性质、作用及其写作,进行了十分深刻的论述。其要点是:

人之喜读日记,主要认为日记是一种可靠的史料,可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的风貌。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曾国藩、翁同日记,这是政治家的日记,然研究政治历史的学者,想从他们的日记中,寻觅当时的政治材料,并非如入宝山,美不胜收,却似披沙拣金,十分不易……正因为他们是政治家,所以对于政治问题,才讳莫如深,守口如瓶。日记是私人著述,不易传播,但向来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是危险品,一旦遭抄家之厄,要首先上缴。政治家对此尤其敏感。

日记,归根究底,是个人的生活史。话虽如此,一个人既生存于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那么他个人的历史,也就必然或多或少反映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某些面貌。

日记各有风格,各有目的。有的记事失实,有的多存恩怨。有人甚至伪造日记,涂改日记,以作自我修饰。另外,日记亦如名人字画,传者不必佳,埋没者或有真正价值。

总之,日记并非读书之要,然藏书家颇以收藏名人精印本为荣。

以上抄录的文字不少,为的是省却读者的翻检之劳。孙犁对日记的论述,显示了切实而又严峻、明辨而又直逼人心的目光,启示着我们对于日记文体,应该抱持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

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是为答问。

第10篇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日记、随笔是体现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最佳方式,学生可通过写日记、随笔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色,抒发自己的情感。

日记、随笔作文化即把日记、随笔当作作文,它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学生的课外时间有限,要求其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就要在注重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笔,多写日记,多写片段,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对写日记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具有兴趣和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克服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提供和创造写作机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因而,我把学生日记看成是师生促膝谈心的芳草地,精心批阅,加以指导。在批阅日记的过程中,我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分担忧愁,热情地抚慰幼小的心灵,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学生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写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有的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向老师提出要求,有的把同学间的矛盾告诉老师,还有的把家庭中的烦恼向老师诉说。久而久之,学生似乎领悟到了写日记的益处,越写越有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的笔头熟了,掌握的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能运用到作文中去,提高了写作水平,增强了写作兴趣。

二、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必须为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除减少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拟题外,还要提倡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练笔、读书笔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因此,我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他们懂得观察事物的方法,懂得如何积累素材。同时,我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有景可绘。提倡写“想象日记”,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教学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后,让学生观察乡村的夜并描写乡村的夜景。学生李佳彤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暮色里的村庄亮起了灯火,月亮爬上了树梢,一会儿又躲了起来,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细细的雨丝,小雨拂过脸庞,柔柔的、凉凉的。大人们打着伞,三五成群,谈谈家常,讲讲农活;小孩们则肆无忌惮地在小雨中嬉戏、玩耍。等人们进入了梦乡,沸腾了一天的乡村终于静下来了,一切都变得那么和谐、安宁。

乡村确实迷人,雅而且不俗,实而不华,孕育着无穷的美。迷人的乡村和那朴素的人民哟,愿你永远拥有那份纯净的美丽……

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写什么,还能自由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拓展了写作空间。

三、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第11篇

一、观察身边生活,搞好素材积累

观察是用多种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去综合研究考察同一对象。

记得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也是学写作文――《在上学的路上》。有的同学很简单地写了路上的风景,然后写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就到了学校了……老师讲:比如,在路上,什么天气,遇见了什么人,都在干什么,什么打扮、什么年龄……到了学校,学校里什么情况……都可以写,也就是说,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等等,都是生活素材。

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只要留心观察,都是写作素材,平时记下来,写在日记上,练练自己的文笔、思路,等到了写作文的时候,还发什么愁没有可写的呢!

二、亲自体验生活,写自己经历的真事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平时要注重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经历的真人真事写下来,没有虚假,学生自己就能知道写得怎么样。这样久而久之,把经历的事情“选取种种,合成一个”就有了创作。另外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以此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并适时地搞一些“笔会”,同一件事,看谁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激发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用笔描绘生活,吐出真情

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日记、读后感、手抄报、广播稿等等,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小天地,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的习作离真实和精彩就不遥远了。

四、要想写得更好,就要加强表达练习

教师要定期指导学生的写作,不一定是在课堂上。有的班级定期在课堂上设置作文课,统一时间、统一文题……。那样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在课下,休息日等灵活的时间给学生把习作看一看,改一改,以加强写作指导。一定要注意,必须全部批阅,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首先要考虑写正确。文章所写既有内容方面,也有字词的使用方面,所反映的情形一定要真实。上文说了,必须写自己知道的、了解的、熟悉的,再去写想象的、虚构的,写日记就像跟自己说话一样,必须要正确,不能欺骗自己。

第12篇

中国的现代摄影一直和民族国家自我意识的建构密切相关。这个新的技术一开始是简单的照相术,由外来者以及后来一些商业性的照相馆,用于日常生活和旅游记录的模式来进行的摄影。最初的一批是19世纪末一些外来的人对中国日常生活的一些照相,这些摄影只是记载一些偶然性的日常生活现象,一般来说那个时候的民众对拍照的反应是被动的,有个人拿着一个相机对着他们,他们表情很木讷、很惊讶,有一种对外来事物的陌生甚至是很排斥的感觉。

知识分子对摄影术的到来则是另一种反应。上世纪初,鲁迅在日本仙台读书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些描绘日本人的幻灯片,这些幻灯片基本上根据当时的一些新闻照片来描绘的。鲁迅看到这样一批影像所记录的关于一个国家民族国民精神状态的表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幻灯片对他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刺激,照片中的中国人形象成为东亚病夫的精神表征。日本的那套幻灯片是记录他们战争的一些照片,但在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眼里,成了反映民族国家叙事的表征。从这个时候起,摄影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日常生活外部表象偶然性的记录,而是被纳入了整个民族国家的叙事的话语场域当中。

抗战期间,《晋察冀画报》出现了以沙飞为代表的红色摄影。《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对后来所谓“新华体”摄影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即使在沙飞等人的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新华体”之外的东西,还有很多芜杂的东西。这些在民族国家叙事之外的部分,不断地被修改或者被排斥,或者只是进入到个人的收藏里面。私人性记忆的部分是排斥到民族记忆之外的。后来的史学家和摄影研究者不断挖掘这种民间记忆和私人性的记忆,方为世人所知。

摄影、照相如何保存真实的记忆?从真实的完整性而言,是一个被过滤和修改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包含了大量的隐瞒、压抑,其间就有许多残酷的事件。新华社的著名摄影师拍了很多的牙齿发黑的照片,他随时可能受到政治反动的指控。这些是伴随着大量的压制、欺骗和暴力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影像传播体制。这依旧是战争时期的记忆,只有部分的真实性,而且是符合某种意识形态的真实性,来排斥和压制另外一种没有被拉入到记忆体制之内的私人记忆。

摄影本来是要真实记录世界的某一部分的。但有两类摄影应该加以区分。一类是纪实的摄影,另外一类是宣传的摄影。这两类摄影都会面临真实性的问题。而一种宣传性的企图跟一般真实记录的行为还是有一种根本性的差异。虽然这种甄别非常难,但还是有一些可以甄别的基本规则。两类摄影都面对一些事件,可能是突发性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个很平缓的事件,纪实摄影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依靠一个摄影术的快速瞬间来记录突发性或者事件本身,自身不是有意介入到这个事件中去。但是,宣传摄影,那些大量的为人所诟病的“新华体”摄影,主要特点就是“摆拍”。“摆拍”的摄影者,一是介入到事件中去,另一个是自己制造事件,摄影师成为这个事件的介入者,不是一个旁观者。我们可以对照晚清和民国初年一直到20世纪初,西方摄影师或者是一个民间摄影者所拍摄的生活场景,到后来的官方记者所拍摄的东西,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拍摄的对象在这种纪实的摄影里一般来说是被动的被记录,而在宣传的摄影里面,拍摄的对象是在扮演可能是外部的某种理念所规定的角色。纪实性的摄影里面可能隐含某种艺术形态,但是需要第三者,就是看这个作品的人进行解读。

宣传摄影自身就在建构一套话语,一套潜在的制度性的语言,自身已经是一个宣传主体在说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宣传性的摄影图像不再是一个外部事件符号性的反映。它自身构成一个事件,构成自身的主体性,甚至是大于事件本身,而且可能根本没有发生。我们现在看到关于战争和革命的新闻摄影,在我看来,有些只是一个符号层面上事件的表达,可能某一次事件根本没有发生,是一个虚拟的真实性,一个虚拟的事件,虚拟的历史记忆,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正确”的历史,真实的生活是在图像之外。

把摄影,尤其是把红色摄影、被观念化的摄影,看成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对记忆的完整保存,这在逻辑上是不可靠的。红色摄影、“新华体”摄影,最终所推向的是一个高度被抽象的理念性的符号,不一定是一个记录和真实性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价值和美学形态的创造。而现实的生活甚至在不断地模仿这样一种被高度抽象的符号。此类摄影,参与了从外部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