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文核心

中文核心

时间:2023-05-30 10:2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文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文核心

第1篇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文献计量 地理分布 变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研究、编制和出版,目前已出版发行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和2011年版,出版频率由2008年以前的每四年一版改为每三年一版,其目的是尽可能及时地“为各类型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服务提供较重要的参考”;在对期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断完善学科分类体系,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确保各指标优势互补并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具有核心效应明显、有较好的统计源、可操作等特点,从1992年版的3个指标扩大到2011版的9个指标,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日益提高。

以往研究对于中文核心期刊的分布多是对某一版或某一省份(地区)的某些学科进行研究,如分析对象为1996年版的131个学科、其中的40个学科或者农业科技期刊,2000年版的水利科技期刊或所有学科期刊,2004年版的农业科学类期刊和自然科学期刊,2011版的综合性农业科学,1992年-2004年版的黑龙江科技期刊和广东省科技期刊,1992年-2011年版的福建省期刊等,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城市空间尺度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为了详细刻画中文核心期刊在1992年以来在各地区的空间分布,本文从省(市、自治区)、地级市空间单元进行布局研究,找出中文核心期刊在区域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进而反映各区域在各学科核心期刊上的布局差异。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使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以来的六版核心期刊数据,所涉及的核心期刊分为7编:(1)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2)经济;(3)文化、教育、历史;(4)自然科学;(5)医药、卫生;(6)农业科学;(7)工业技术。文章按照以上学科类目对各区域空间单元的核心期刊数量及其份额进行分析,比较直辖市与一般省份的分布差异,以及省会城市与一般地级市的分布差异及特点。

对期刊地理分布的分析,除了采用各区域核心期刊数量及其份额的变化来刻画外,还借用产业经济学中度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在各区域空间单元上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基尼系数起初用于评价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均等程度,之后被诸多学者用来衡量各种变量之间的不均等问题,后来用于定量测度某变量分布的集聚程度或专业化程度。科拉多・基尼在1921年给出了基尼指数的表达式,公式如下:

其中, 为均值, 为一对样本的收入差的绝对值,n为样本数量。

后来,该公式有了诸多变形和改进。总体来看,区位基尼系数主要分为绝对区位基尼系数和相对区位基尼系数,区别在于前者给予每个地区同样的比重,而后者赋予规模较小地区以更大的比重。在度量中文核心期刊的地区集聚时,相对区位基尼系数不一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中文核心期刊数量较大地区的该值往往越低;而绝对区位基尼系数并非全无道理。在综合考察中文核心期刊的区域分布后笔者发现,使用绝对区位基尼系数与平时对中文核心期刊空间分布的一般认识更为一致,因此,本研究使用绝对区位基尼系数来阐明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各地区间的集聚程度,衡量和分析中文核心期刊的区际分布差异,公式如下:

其中,和分别为地区[即省(市、自治区)或者地级市 和 的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所占的比重, 为地区的数量。

2 中文核心期刊在省级空间单元的布局及变化

2.1省级分布

总体来说,六版核心期刊数量如表1所示。由于1992年版是第一版,其编制原则和学科分类与其它各版有所不同,所以该版的总体数量和各编数量都有较大差异。从1996年版到2011年版,总体数量稳步上升并趋于稳定;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4编(自然科学)的数量在逐步上升;第2编(经济)的数量存在逐渐下降的态势;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第5编(医药、卫生)、第6编(农业科学)和第7编(工业技术)的数量在下降后又有微弱上升趋势。版、青海在2000年版、在2004年版中无核心期刊外,核心期刊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若将这些省(市、区)在每一版中拥有核心期刊的比重进行分组,可以分为:第一组,北京,具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核心期刊占比35%以上;第二组,上海,稳坐第二把交椅,始终保持在9%左右;第三组,江苏、湖北、辽宁、四川,以3%-6%的比重纵横江湖;第四组,黑龙江、陕西、天津、广东、河南、吉林、湖南、山东,在2%-4%之间上下穿梭;第五组,浙江、甘肃、河北、山西、安徽、福建、重庆,在1%-2%里面无法突破;第六组,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海南,始终不超过1%的比重,拥有1-2种核心期刊。

从各编的核心期刊来看,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山东和广东(以拥有10种及以上核心期刊来衡量,以下亦同);第2编(经济)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吉林和陕西;第4编(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广东、山东、甘肃、吉林、辽宁、湖南;第5编(医药、卫生)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四川、辽宁和天津;第6编(农业科学)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和陕西;第7编(工业技术)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陕西、辽宁、四川、天津、湖北、黑龙江、湖南、重庆、浙江和河南。

2.2在省级区域的空间集聚变化

从各版对比来看,各版中文核心期刊的总体数量在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保持相对稳定,即各省(市、区)核心期刊的数量变化不太明显,1996年版的集聚程度最高,为0.7020。从表2可知,各学科发展变化不一: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第4编(自然科学)、第6编(农业科学)和第7编(工业技术)的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态势;第2编(经济)具有先上升、下降、上升再下降的波浪式发展态势;第5编(医药、卫生)的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下降,再微弱上升的发展趋势。

从各编对比来说,1992年版中,第4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7编和第5编;1996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4编,其次是第1编和第3编;2000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4编和第6编;2004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08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11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5编和第2编。因此,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工业技术的集聚程度在各省(市、区)间的分布趋于分散,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经济等这些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间不断走向集中。

3 中文核心期刊在地级市的布局及变化

3.1城市分布

从1992年以来的各版来看,核心期刊所在城市的数量分别为108、92、79、85、89和91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一直位居前四位(如表3所示)。在这六版中,北京的核心期刊数量一直在减少。其次,省会城市的中文核心期刊数量远高于非省会城市,核心期刊数量排名前25位的主要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再次,只有1种核心期刊的城市数量在各版中分别为30、35、26、23、29和29个,这些城市的上榜主要与其拥有的高校和科研技术部门存在必然联系,如临汾的山西师范大学、泉州的华侨大学、拉萨的社会科学院、岳阳的石化技术研究中心等等。从各编来看,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核心期刊分布的前三位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武汉,地位稳固且难以撼动。其次有沈阳、哈尔滨、南京、成都、广州、兰州、长沙、太原、长春、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等,其中济南后来者居上,由1992年版的5种核心期刊上升到2011年版的9种。第2编(经济)核心期刊高度集中在北京,占全国核心期刊数量的40%以上,而位居第二位的上海还不到10%,广州、武汉、成都在不同的时期位居第三位。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和第4编(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仍高度集中在北京,其次是上海、武汉和南京,成都、西安、长春则在争夺第五位。第5编(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的主要分布城市除了北京和上海外,广州由1992年版的第六位上升到2011年版的第三位。与其他学科不同,第6编(农业科学)核心期刊虽然在北京最多,但占比已经下降到30%以下,其他城市有咸阳、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等。第7编(工业技术)首先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其次是西安、天津、南京、沈阳、武汉、成都和哈尔滨等,其中沈阳的数量在下降,天津在上升。

3.2在地级市的空间集聚变化

从各版对比来看,各版中文核心期刊在各城市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分散趋势(如表4所示),即在某一或某些城市的聚集程度下降,2004年版的集聚程度最低,为0.8069。以核心期刊总体数量变化为标准,对各学科的变化进行判断: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和第4编(自然科学)在六版中的集聚程度在下降且变化幅度明显,说明这些学科的核心期刊出现显著的分散发展趋势;第2编(经济)、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第5编(医药、卫生)、第6编(农业科学)和第7编(工业技术)除了在某一版中有较大变化幅度,其他年份保持相对稳定。

从各编对比来说,第6编的集聚程度最低,即该学科的核心期刊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集聚分布在少数城市,如北京尽管一直是该学科核心期刊数量最多的城市,但份额低于30%,不像其他学科高达50%。1992年版中,第4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1996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1编,其次是第3编和第4编;2000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4编和第5编;2004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08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11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5编和第2编。因此,相比较而言,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经济等这些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城市间相对较为集中,农业科学的核心期刊较为分散,这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

4结论

首先,一个地区核心期刊的数量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相一致。首先,与核心期刊的主办单位结合起来研究,发现985、211高校越多的省份和城市,核心期刊的数量越多;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核心期刊的数量越多,反之亦然。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地一直遥遥领先,它们是中国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重要基地,尤其以北京最为显著。同时,将各个版本中文核心期刊的地区排名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间靠上位置的城市一直在不断变化,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河南等这些省份。

其次,从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来看,核心期刊在城市间的集聚程度要高于在各省(市、区)间的集聚程度,即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分布的集聚程度要远低于各地级市;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存在分散发展的态势;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工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和城市间基本稳定。

第2篇

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当下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如出一辙。语文核心素养启示我们,打造、构建高中文言教学高效课堂需要从三维目标整合化、教学过程深度化、教学效果实效化三大主要方面着手。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高效;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堂依旧沉闷枯燥,长期存在着低效、无效的现象。鉴于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建构高效课堂迫在眉睫。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即叶澜教授所倡导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高效”,不是教师简单的加快讲解速度,也不是课堂信息量的不断叠加,更不是学生缺乏思考与选择的接收,而是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不仅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更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融相通。因此,我们可以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探析如何建构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重点、热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1]同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课程标准讨论稿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学价值取向回归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给语文教学研究传达了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以语言发展为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是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2],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建构以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生能自觉分析不同言语活动经验,准确、完整的解答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无声处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2]。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可以说,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母语教育教学的固有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鉴于此,学生学习时要厘清文道,有意识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从语文核心素养看文言文高效课堂应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笔者尝试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内核,探寻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应具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一)熟读成诵,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而教

历代文人墨客创作时都注重语言的推敲和锤炼,鉴于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简洁、严密、精炼的语言,有助于其言语经验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宜采用诵读法。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历代教育家都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尤以大教育家朱熹为代表,其“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的论述更是奠定了诵读法在学习方法中的地位。诵读,要求字音、停连、情感等都正确,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最终烂熟于心。面对现今丧失使用文言文外部环境的现状,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意义非凡,“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5]。比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陈密的大恩,以及他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又倾诉了他恕难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学生难以从语言描述中体会李密的真情,然而通过多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而然能以己心贴作者心。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需教师多此一举的向学生描述这是一副怎样的雄伟景象。通过诵读,一副辽阔的草原景象映入眼帘。学生反复诵读,久而久之,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语文知识、个人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经验,并且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语言建构几近润物无声。

(二)有效提问,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而教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文言文往往会在简洁、精炼的语言中追求“微言大义”,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问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切中要害,避免“不停地问、简单地问、细碎地问”,达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教学效果。一个有专业知识内涵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点展开,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即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论语•述而》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例如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离骚>(节选)教学思路》中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出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问题:“屈原以死抗争,你觉得值得吗?”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踊跃的发言,学生在生成言语的过程中,思维建构于无声处得到发展。又如肖培东老师执教《琵琶行》时,以古诗《琵琶行》的“千古绝唱”引出一个主问题:“这篇《琵琶行》“绝”在何处?”学生的思维在主问题中迫不及待地发散,如脱缰的野马,在思考的国度里尽情驰骋,思维发展素养在“驰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品味语言,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而教

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语文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5]。”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行文立意,文学艺术水平都已达到很高的层次。因此,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细品味,含英咀华,体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进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素养。如欣赏《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作者怡然明净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观和谐美丽的感叹之情不经意中缓缓流出。又如学习《归去来兮辞》,笔者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喜欢的词句,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最喜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因为他发现作者陶渊明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初冬时节,其他植物大多都已经凋落,而松树常青,正是绽放时。更重要的是松树和是作者高贵品质的象征:松,挺且直,象征着诗人的正直不阿;,严寒绽放,象征着诗人的隐忍。显然,学生的理解是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既扩充了他对作者陶渊明的认识,又加深了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提升了审美鉴赏力。

(四)厘清文道,为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而教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从形式上看,文言文本身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言语形式是我们民族书面语言的最初形式。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都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不管是文字表达还是语法,亦或是语义,都是“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6]。从内容上看,文言文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高中文言文选材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整个时期,体裁也是丰富多样,它承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旧有的语言形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它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7]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与《窦娥冤》时,我们通过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刘兰芝被休,窦娥是寡妇)可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马上就有两个大户人家来提亲;而窦娥以此为耻,坚决表示绝不二嫁:“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来妇女再嫁在汉代并非是件羞耻之事,古代人们对妇女贞洁问题的残酷禁锢主要是从宋代开始,所以刘兰芝再被提亲不足为奇,而窦娥却是宁死不屈。又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此做,学生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吃粽子、鸭蛋和划龙舟上,还可以激起他们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语文核心素养对建构高中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整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8]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要始终如一地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发展的理念,只有统筹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曾看过某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简洁恰当的人物语言,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虽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设计,但他机械的分割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整合、统筹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次,目标的设计没有考虑到高效课堂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者是教师,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会了什么。如“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显然“引领”、“训练”等动作的主体都是老师,学生在这样的目标设计下,提升知识、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都是“空喊口号”,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以改成这样:1.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注意“之”“以”等虚词,辨析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2.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概括主要情节、诵读并品味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烛之武高超的辩论艺术。3.正确认识并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不避险阻,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深度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纵观当今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字词、讲语法、讲翻译,学生闷不吭声的记笔记,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饵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课堂教学悄无声息的落入低效甚至无效的窠臼。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反思: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含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丰富而又庞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的关注点在我“教”了什么,甚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致使教学过程都是聚焦文字表层,浅尝辄止,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强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样才能使课程标准中的“素养目标”落到实处。《琵琶行》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心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流于语句的表层感知,并未深入语言内部加以咀嚼玩味。某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关注看似寻常的“茫茫”一词,紧扣文本提出“‘茫茫’一词具有怎样的内涵”这一问题。问题一提出,课堂就炸开了锅:“‘茫茫’不就是月亮倒映在江面,白茫茫的一片吗?”此时老师抓住时机,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白茫茫的一片是你们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到的,那能不能再换个角度思考呢?”学生被老师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彼此讨论、碰撞、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由视觉角度的“茫茫”影射诗人白居易心理感受的“茫茫”———即将与好友分别,心绪烦扰难安,心情抑郁悲伤,难以言说;再由情感层面深入到诗人思想层面的“茫茫”———被朝廷贬谪,寝食难安,思想上顾虑重重,看不清自己的仕途走向,不甘心坐以待毙但又无法东山再起,未来一片迷茫。深度学习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透过语言的外壳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层层深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深入思考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效果实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取得的实际成效。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只关注终结效果,即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掌握了哪些知识,简单地认为掌握了学科知识,教学效果就达成了;其二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关注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切实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是优质课堂教学,强调过程效果与终结效果并重,完成三维目标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并行。换言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就要从关注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变化,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例如特级教师李哲峰老师在解说其《赤壁赋》教学设计的思路时说,“像《赤壁赋》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语言似万斛泉涌,汩汩而出,滔滔不绝,恣肆,姿态横生,让人欲罢不能,也唯有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进去,方能识得其锦心绣口,悟得个中三昧”。第一课时,他要求学生进行试读、译读、通读。试读,要读准字音搞清句读,初步感知课文;译读,要落实文言知识,熟悉文章内容;通读,要回归文章整体,深化阅读效果。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透过文字的外壳,深入语言的腹地,最终触摸情感的肌理。第二课时,以“风月”为切入点,沿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组织、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文字中的画面,用真挚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文字内化为形象具体的想象,再现独特的心里感受。李老师在朗读中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推动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建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美丽的风月之境中,在起伏的情感变化中得到切实的发展。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统筹、整合三维目标,深入教学过程,切实把握教学效果,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左延慧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5.

[2]王崧舟.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R].杭州师范大学,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朱熹.童蒙须知•名贤集[M].孟琢,彭著东译.上海:中华书局,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19.

第3篇

我国经过15年艰苦不懈的努力,2001年12月11终于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它把我们国家的经济、科学、教育和人才置于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中文核心期刊投稿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陈旧的办学模式中走出来,在知识经济的高平台上办学建院,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核心期刊征稿加大教育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力度,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年轻一代,向社会提供高级技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一、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构造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创新。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成为一种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从“维持性”、“验证性”、“题海战术”的教学樊笼中解脱出来,实施“创造性”、“创新性”教学。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仍以学科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机械识记、理解记忆的方式掌握。这种方式重视理解能力,忽视了思维的创造能力,因而导致教学内容划一、形式单一、答案惟一的死板局面,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使传授的知识枯燥乏味、如同嚼蜡。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具备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自我创新精神。

二、.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启动器。学理论、学业务、学英语、学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等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工作中必须切实改变那种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教学倾向,彻底打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一套教材用多年的落后格局,要树立“不拘一格育人才”的现代教育思想,把创新教育作为深入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提倡具有启发性、发现性、独立性和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方法。(1)强调“教”为“学”服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着重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2)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3)强调教学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高标准的选择性突破。(4)提倡学生探索众多的设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选择和抉择。(5)强调变动和发展、创新,培养“创新型”、“素质型”人才。(6)强调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我们在谈应试教育的弊端时往往指学生负担过重,而对应试教育忽视创新能力的致命缺陷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育而言,培养创新能力决不是一般的要求,是所有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与否的最高标准。

一、.改革教育方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高职学院的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形成,“管、卡、压”的教育方式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教师要引导、设疑、发难,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多在“新”、“异”、“特”上做文章,只要有利于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对于各种各样的“天方夜谭”都应受到鼓励。

二、.坚持高职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技术应用型+国际化+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概括为四个“学”,即: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融合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过程。

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要靠自己的主动性。一位美国小学校长对前来参观的中国官员说:你提的任何问题都难不住我的学生。中国官员便随意找来一个学生问到:“你知道什么是珠算吗?”这位小学生顿时愣住了说:“不知道”但他接着说:“请稍等。”随即打开电脑,上网查找,立刻把有关珠算的相关知识查到了。这位官员很震惊,他惊讶于美国学生的这种积极、主动、灵活的探索精神,更忧虑于中国学生的死板、被动、教条的学习作风。我们一直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发展个性,力求培养具有创新、进取、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创”是开创、创造,“新”是新的、充满生机的、具有新颖性。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的素质教育。其中以学习教育为最佳方法,以教学训练为最佳方式。

一、.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如果不树立创新意识、提供创新机遇、发展创业能力,其创新能力同样不能得到锻炼。教育职称论文投稿高职学院应根据专业特点、市场需要进行改革,如基础课以电脑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专业课采用仿真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环境中完成实践训练的教学要求,在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第4篇

英文名称:Management World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5502

国内刊号:11-1235/F

邮发代号:82-203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5篇

英文名称:Nuclear Technique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3219

国内刊号:31-1342/TL

邮发代号:4-24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6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030

国内刊号:32-1148/S

邮发代号:28-5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7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主办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852

国内刊号:11-1814/P

邮发代号:2-43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8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333

国内刊号:11-3837/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9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长江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荆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9752

国内刊号:42-1273/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10篇

英文名称:China Archive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档案》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5054

国内刊号:11-3357/G2

邮发代号:2-283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11篇

刊名: 山西档案

       Archives of Shanxi

主办:  山西省档案局;山西省档案学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5-9652

CN:   14-1162/G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山西档案

创刊时间:198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第12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0254-1432

国内刊号:31-1367/R

邮发代号:4-2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