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的秋天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秋风徐徐,重阳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备好香醇的菊酒,聚上你我的亲朋好友,共享这美好艳阳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手抄报,欢迎大家欣赏和借鉴,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重阳节手抄报图片欣赏重阳节相关资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当秋高气爽、飘香的时节,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为了这个秋天的快乐,送上了一丝微笑,一些祝福,一份爱意。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我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起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子孙的应该陪自己的长辈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问:“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您出去走走吧!”我和奶奶出发了,我们来到村口,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涨红了脸的高粱像喝醉酒的小伙子,棒槌似的玉米露出了一排排整齐的牙齿,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山上,枫树叶子此时已经火红火红了,远远望去,像朝霞一样,把山都染红了。风一吹,枫叶脱离了树枝,毅然的飘落,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路旁,一朵朵金黄的在秋天里笑得更加灿烂。我和奶奶一边走,一边说。我们看着清澈的溪水,饱览着壮丽的田野山色,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和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回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重阳节,糕点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可漂亮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笑得像那绽放的秋菊,仿佛是年轻了几岁。
关爱老人,就是这么简单,你做到了吗?
重阳节相关资料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是:王维是个大诗人,所以总是有人请他去作诗,在重阳节那个夜晚王维仿佛看见在他的兄弟里少一个插茱萸的人,原来这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就启发他写下了诗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全诗中我最喜欢的句子。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离别家乡的难过,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一个“独”字让我体会到了一个人远在他乡是多么悲凉,难过啊!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新的革新,引入生活的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采、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富的语文素养,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教学途径,就是开放语文课堂,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语文中的美术
写景的课文,那如诗如画的语言能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当我们在教学写景课文时,特别是当教学到书中所描写的美景仿佛出现在学生眼前时,我认为这是与美术学科相结合的最佳时机。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朗读自悟、讲解感悟,这时,我要求学生,画画你喜欢的小兴安岭的季节。学生们兴趣高涨,你画春天我画秋天,优美的文字瞬间变作了美丽的图画,并且不少学生还画出了比文字所描绘的更多更美的画面。画画,让课堂出现了一个小;画画,让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感受;画画,让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中得以锻炼。语文课文有很多课文如《风》、《望天门山》、《秋天的雨》等,都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画出心中的感受,画出美好的向往。除了为课文配插图,在对语文知识的复习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做手抄报,也是很不错的方法。手抄报的创作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同学们美术绘画的创新设计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语文中的音乐
音乐往往能使人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出现一点音乐,可以活跃气氛,加深记忆。因此我经常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其基调相配合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适当地使用配乐,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情境;同时,诗歌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相配合,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速度,在节奏中理解诗歌的内涵。如在执教《桥》时,在学到“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一段时,我安排了一段配乐朗读,学生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凝聚和提升,被老支书舍身为人的精神深深震撼了。除了配乐朗读外,利用音乐来导人,来升华也是很不错的方法,例如利用《东方之珠》引入对《香港,璀璨的明珠》的学习;学完《掌声》后以《掌声响起》来结尾……另外,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学生唱一唱,如《快乐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等,在歌声中,学生既加深了理解,又陶冶了情操。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音乐来进行想象作文的训练,这是学生喜欢而又效率高的作文训练方法。例如听《森林狂想曲》写一写森林中的故事;听《玩具交响乐》写写《玩具世界》……总之,只要恰当运用,音乐与语文就能相辅相成,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文中的常识学科
当课文在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时,会出现一些抽象的解释,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安排学生做做实验,将常识学科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赵州桥》这篇课文中,当学生学到“这么长的桥面,下面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没有桥墩来支撑”时产生了疑问:没有桥墩来支撑的桥面会牢固吗?这时,我就组织学生做实验:拿出一张16K铅画纸,用两块小木块做桥墩,把铅画纸平放在“桥墩”上,再在铅画纸上放一辆小型玩具汽车,结果纸就凹下去了。第二次把纸弯成拱形状,放人两个“桥墩”之间,结果连续放两辆玩具小汽车也没凹陷下去。这样通过实验对比,学生明白了拱形桥面比平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这要比教师站在讲台上空讲生动有趣得多。如《玩出了名堂》、《一次成功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里亚的木匣》等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发现,获得惊喜的体验。除此,语文中的观察作文、观察日记,也需得力于科学课,综合实践等课程。
四、语文中的班队活动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如何选好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动”和“活”,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我让班队活动与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例如在学完第六册第二组课文之后,我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阅等形式,来了解当前周围环境的现状,让学生走出去看一看,让学生亲眼目睹身边的环境问题和发展情况。活动前,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分三、五人为一组,并制定了调查计划及调查方法,学生经过参观访问,拍摄现场等,写成了调查报告,报告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照片展示,图画说明,倡议书等。由于是真实调查,学生感触较深,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整个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及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次活动,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拓宽了学生视野。
总之,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开放语文课堂,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各学科的整合,就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
1、借图启思,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
如《秋天》1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我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么蓝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不必要时少使用私人汽车、冷气机等,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让天空永远都那么蓝,那么美。又如第3册《归类识字1》第2课的8幅插图分别介绍8种树:高大秀拔的杨树、葱绿苍翠的松柏、枝叶如盖的榕树、红叶如彩霞的枫树……教师让同学们看图读词语,图文对照,认识8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再看图自读儿歌,了解这几种树木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常说植树造林,造福人类?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根据树木生长的特点,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树木,可以提供氧气、除尘、防风沙、美化环境等。并告诉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1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进行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加入到这1队列中,绿化番禺,美化祖国。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植树造林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
2、读中品味,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材料。
如《春晓》第1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讲解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反复品味古诗,想象诗句的意境,令人仿佛听到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活泼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丽。又如学习《4季的脚步》1课,可鼓励同学们反复朗读,1边朗读1边想象,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4季美景中: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去夏来,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4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学习《清清的溪水》时,授课1开始,教师播放出音乐,边在黑板画画,边对同学们说:"大自然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这样的美景就会遭到破坏。大家读了《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接着,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同学们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再让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诵第1段课文加深对美丽环境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语言环境有1定的感悟后,再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受到破坏,河水变得浑浊。这时,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皱了起来。教师让同学们阅读第2段课文,带出问题:为什么1场雨过后,溪水变黄了,这是什么1回事呢?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第3至第9段课文。原来是大象和野猪比赛谁的力气大,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使清清的小溪变浑了。同学们明白了溪水变黄的原因后,教师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为什么市桥长堤的河水变浊变臭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发言中谈到:由于人们乱排污水,使河道变得黑黑的,臭气熏天,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教师再用电脑演示课前收集的网上信息材料,如人们砍掉树木,造成空气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风沙大;黄河水土流失等。接着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我们怎样做才能恢复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时,"1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5花8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马路两旁、河边多种花草树木。""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折、砍树木。""在空中设置监督眼,对破坏环境的进行监控。""在河道养殖''''清道夫''''吸掉垃圾,保持河水清洁。"……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4、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目标设计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缺乏兴趣,那么“自主”与“主动积极”都无从谈起。
一、在整合中提炼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学科的整合中提炼。
小语课本中,有许多描写春天的课文。春天,我让学生到学校里、田野里、公园里寻找春天,到实践中去发现春天,然后把各科教学组织起来,实现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春天,在语文课中感受“春天植树的快乐”,品味诗人笔下的秀丽春色,领略“春之使者”燕子的风采;在美术课上画“春光”,在音乐课上教唱《春来了》《春天在哪里》;再让学生与春天相约年年相见,为了见证约会,科学课上了解了种子后,让每人回家选择种一棵小树或者一种花、一棵豆,去切身体会春天的美丽、春天的生机勃勃、春天的无处不在!最后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汇报交流,推荐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让大家去饱览春色,为了说服大家,要写出自己推荐的理由,这样圆满地完成了本次实践活动。
整个活动紧紧围绕着“春”,综合运用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歌唱、绘画、亲自动手操作、习作等多种形式,这样的学习不但实现了内容的整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益。
二、在人文性上开掘
1.我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根本,因此小学生首先要和大自然进行交际。美丽的大自然永远令人向往,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年四季中,春花烂漫,草长莺飞;夏日炎炎,知了鸣唱;秋高气爽,落叶缤纷;寒冬腊月,银妆素裹;还有那风雨雷电,雾雪冰霜……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太多了,信手拈来,便是孩子们眼神追逐的所在。
秋天来了,到处飘落着树叶,我设计了“秋叶缤纷”的学习活动。首先组织秋游,让学生通过看、闻、听、摸、想等方法观察秋叶,然后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弄清叶名,再自主选择分组,有美术制作组,进行叶画制作;有诗歌散文组,搜集赞美秋叶的诗文;有童话故事组,搜集关于秋叶的童话故事;有自然科学组,了解叶片和叶脉的作用,了解秋叶的颜色变化和落叶的原因,最后积累素材,写成文章,每组合办一张手抄报,全班合编习作集《秋叶缤纷》。
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懂得了积累的作用,也培养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
2.我与他人。小学生自降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与人交际,不断观察人与人的交际,不断地学习人与人的交际。作为每位语文老师要唤醒学生相互交际中学语文的激情。教育家雅斯贝尔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用心看着可以看到的一切,用情听着可以听到的一切,以一个欣赏者的心绪,以一个建设者的姿态静待花开,这才是教育的境界。
校园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内容。如我曾经组织过的“征集班级格言”活动。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创设模拟采访的情境——在学习生活中掌握言简意赅、精当生动的言论,不仅能使你显得通古达今,明智机警,还能使你谈吐出色、文笔增辉,大家可能都有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我想充当一回记者采访大家……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格言,班级是个大家庭,大家想不想为班级也征集两条格言?然后出示征集格言启事,启事包括集体要求和评奖办法。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组,五人一小组,选派临时小记者到各组去采访,让学生把推荐的格言及理由讲清楚,再组织评奖,颁发证书。接着,展开写话训练,把没获奖的优秀格言选送给合适的人,并写清推荐理由。最后请班级小书法家把这些优秀的格言写出来进行装裱,张贴在墙上。
这种交际是读取别人的信息,明白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3.我与自已。如何和自己交际,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当今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和隐私,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不稳定的因素,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训练学生与自我交际的能力。如围绕“自尊自爱”的活动主题,在自己生日那天,以一颗感恩的心对母亲表达谢意;说感受,把活动中体会最深的写成作文,进行交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教学手段
生活与教育是同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要想让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贴近生活,靠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材所选课文涉及古今中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与此相适应,教学必须走进生活。教师应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说,无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是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必须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传统课堂环境往往是洁白的墙壁、两块黑板、四排桌椅、加上严肃的老师和听话的学生。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单一无味,无非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等到复习时更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记忆水平,难怪学生总对学习不感兴趣,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把教室布置成不同风格。如春天,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鸟语花香,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学习;夏天,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让学生在“林中”学习;秋天,在教室中布置成熟的瓜果、金色的庄稼,让学生在一幅幅丰收图中学习;冬天,我们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飞舞,让学生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怎能不兴趣大增?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学生的好伙伴、生活的导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如我在教《识字3》时,让同学们背韵文时,一边背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就好像来到这个公园,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描绘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感悟出公园里美的景物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着娱乐活动的情景。最后的设疑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再次背诵韵文时,仿佛身临其境,颇有韵味。又如我在教授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文《狼和小羊》时,在巩固阶段,让一名学生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为了表现狼的蛮横无理,又叫了一位强壮的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表演吸引了全班同学,他们的动作、神情是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的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二、设置生活化的课内外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设计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小学语文中的《三字经》、《论语》等,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体会,与生活实践接轨。在生活中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语文园地鼓励学生认牌匾字,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鼓励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沟通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语文教材内容涉及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和体验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并在动手实践提高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习《香港,美丽的明珠》以前,布置学生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经典古诗文,在班上举办诗文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走上街头,查找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搜集本地文化、资源,关注家乡历史及发展……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成为生活中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学生生活,使语文教学反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放飞心灵的权利,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如身临其境、似曾相识。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必将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浸润;心灵;引导;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孩子“怕”习作,或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或无病、或无从下笔、或东拼西凑、或抄袭范文、或胡编乱造、或纯属虚构……老师教得“简单”,或稍加点拨后让孩子作文,或出示范文后让孩子作文……如此下去,作文教学质量自然低下。其主观原因是师生在作文的教与学上形成了“障碍”“脱节”,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达不到和谐共振;客观上,孩子积累的素材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教法简单,再加之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学功底差,让本应该水到渠成的心灵源泉断而竭之。
如何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其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激活其内因,调动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一、走进孩子的心灵,用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孩子习作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包括情感魅力、语言魅力、教学魅力等。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用爱心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用爱唤起美好的情感,用丰富的学识去感召学生。给孩子以温暖的爱,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中快乐地学习。我现在接任的这个班的学生当初“谈作文色变”,稍能写作文的是极少数。我除了平时教学注意用优美的语言熏陶感染外,还与所有的孩子交心并给予鼓励。我平时指导作文时,一般是即兴作文,让孩子从心底佩服老师。开展活动时,即兴作诗,给孩子以吸引力。一年之后的情况是另一番可喜景象:除了少数几人怕写而外,大部分能写四百字以上的作文了,有十多人还能写出不错的诗歌来,并加入了宁河诗社。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有流畅优美的文笔和即兴作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终身学习、文理渗透、文理补充,以适应时代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博学精深、多才多能,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像磁场一样对学生永远都有吸引力,让孩子永远处于兴奋状态。
二、紧扣课本,激发孩子在欣赏中习作
新课标所选课文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美片段与语句让孩子品味,以此来培养写作兴趣。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智慧不仅仅在于知识,而且在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中练笔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续写、仿写片断,改写结尾等均为行之有效的形式。在练习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放手让孩子们去写,孩子们会兴趣盎然,写作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练笔本身也是有趣的活动,对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有好处。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时,让孩子品读了父亲的外貌描写的文字后便安排孩子写父亲。有个孩子这样写道:“爸爸常年看不到阳光的脸上今天居然有了笑容,两眼盯着我的作文,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我与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后来,这孩子的习作一次比一次好。
三、走出校园,引领孩子在快乐中习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则是认识生活的起点和基础,是获取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叶圣陶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点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事。”
小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观察内容很多,东升的旭日,多姿多彩的晚霞,灿烂耀眼的星空,皎洁明净的明月,雨后初晴的绿树,云雾迷蒙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还可引导孩子观察体会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草吐新绿、树木长新芽,大自然的一切都挂着“生机勃勃”的名片;夏日轰隆隆的雷声震动大地,耀眼闪电划破了灰色的天空,雨雾将大自然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朦朦胧胧;秋天的风使树叶的五彩斑斓的梦飞舞起来,把吹得更香更艳;冬天的雪景,一个银色的世界呈现在你的眼前……
观察方法最好分学段进行,低年级重在教给学生对大自然的静态的观察方法。那碧绿的田野、绵延的群山、清澈的小河、飘香的秋天等都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真切地感受。颜色、样子、大小、多少等均要按一定顺序去观察。或由近及远,或由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下至上,有条理、有层次地观察。中高段重在教给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动态,即大自然中那些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事物和现象,如日出、月蚀、雷雨、彩虹、飘雪等。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的特点。如观察日出时的颜色、大小、光线强度、大地颜色、人们的活动等。
合理的联想也是观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孩子开动脑筋想想:眼前景物的色彩、姿态像什么?看着它,它是不是也在瞧着你,甚至还想跟你说些什么?这样一想,你的心儿就好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你的作文就可以写得很有情趣了。有个孩子看到月光照在大宁河河面上波光粼粼的情景时,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样写道:“月光洒在河面上,微风吹过,那点点涟漪像星星眨眼,如宁河的鱼群蹦跳。灯光摇曳,将山区小城摇醒,把美丽的梦带到山外。”因其观察细致,并进行合理想象,将月夜下宁河水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
除了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描画、写生外,教师还应教孩子们去从生活中感悟、学习,要引导孩子去读社会这本书。孩子尽管阅历浅,但他们的生活毕竟还是丰富的,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如平时有计划地让孩子观察老师、同学、家长或一次活动、一件小事、一种花草、一个小动物等,并随时做好记录。长此下去,孩子写起来如同囊中取物。如此巧妙地将作文教学寓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真实、具体。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吸引孩子在探究中习作
孩子喜欢参加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和表现自我,以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在班内组织一些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开展作文、成语接龙、猜谜语、作文手抄报、古诗词背诵等比赛,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课本剧表演等情境,课外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汉字”“我与城市同行”等主题活动等都是丰富作文素材库的好办法,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孩子实际,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教学理念。
富于幻想是小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充满好奇地打量着世界,凭着想象描绘世界,喜欢用画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爱画花草树木、云雾雨雪、鸟兽鱼虫,卡通洋娃、枪炮飞机、火箭超人、变型金刚等。让学生画出心中的理想,画出大自然的美丽,画出生活中的感悟等,让孩子在画画过程中积累作文素材,激发孩子的作文兴趣。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先画后写,图文并茂;二是边画边写,两线并行;三是先写后画,以画改写。形式虽然简单,但孩子易于接受,久而久之,孩子能养成爱想爱画的习惯。
五、分享成功喜悦,让孩子在收获中习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的训练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引领孩子多改,的确是一种好办法。让孩子在合作中改,不要越俎代庖。长期进行“数易其稿”的训练,既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使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评改的方式很多,有小组合作评改、自评自改、家长评改等。
“闪光点寻找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学生爱上写作的方法。老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尽量把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找出来并加以鼓励性点评。除此之外,我在QQ空间建立了“七彩童年”“佳作欣赏”等栏目,将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览,吸引孩子们来欣赏,让被选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孩子的写作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就会产生积极向上、强烈求知的欲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作文教学也会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作品全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04.
[2]沈友明.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有效 提高 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86-02
【Abstract】The learning power is shorten to be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bility. It is a proficiency involved in students’ mind,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showing for learning power, learing ability, learning efficacy, learning stamina,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capacity etc. Also it is the important power and symbol of growing and developing for students. 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mainly proposes for the way of independence, corporation and search,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Furthermore, it brings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rouse the creation pro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power efficiently for students through the developing of 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Key words】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Efficient Improve Learning power
学习力是综合学习能力的简称。它是学生大脑所具有的一种潜能,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效力、学习毅力、学习创新能力和学习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标志。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没有人会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与知识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所有学生有效地学习,保持一种不断创新和不断成功的能力,这正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要实现的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使学生成为“学习型的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呢?通过实践,本人认为,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增设的新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潜能,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们知道,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必需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明确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学习的时候,学习就不再是讨厌的,确立目标与制定计划是学习规划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容。目标是灯塔,计划是行动的方案。没有目标,所谓计划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只能四处乱撞;没有了计划,目标则只是一句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把他们写下来付诸行动的人,他们将来的成就,是有目标和计划但仅停留在脑子里或纸上的人的10倍至50倍。这时,学习就成了有趣的事情。我们知道,兴趣是伟大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学习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自觉地,而不是被迫的、压抑的。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研究的动力。例如,春节期间,长辈送给孩子压岁钱,是一个传统习俗。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财理念。那么,同学们都有多少压岁钱,又是怎么使用这笔压岁钱的呢?这是同学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我组织学生开展《压岁钱的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其他同学压岁钱的使用情况,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了解、调查、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形成从自己周围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活动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活动的目的和计划,围绕调查主题自己设计调查问题,分工对同学进行调查,然后统计、整理小组同学搜集到的数据,分析得出调查结果,还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请教了专业理财人士,对大家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压岁钱提出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围绕着“小学生应不应该有压岁钱?”“怎样合理使用压岁钱?”等话题进行辩论。
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让学生形成从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本课题来自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促进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我们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虽然学习的过程,谁都无法省略,但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更简单、更快捷、更有趣。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人呢?要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自己完全融入学习之中;多听、多读、多观察;学会团队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整合的过程,在综合性学习中,倡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目的。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围绕着汉字这个主题,我们就要抓住学科特点,让学生既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进行活动时,教师要把教材当资源使用。本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完全不同,是以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组成。这两大板块的内容,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就要首先把书上的教材用到,如:有趣的汉字中《字谜七则》、《有趣的谐音》、《仓颉造字》;我爱你,汉字中,《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赞汉字》、《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些典型的材料都必须要用上,不能浪费,通过有趣的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通过《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在初步建立了学生对汉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再向课外迁移延伸。我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小组活动,先制定计划,通过报刊杂志上网等获取信息手段搜集并阅读关于汉字的材料,再对材料进行筛选、分类、编辑、美化,整理成一份手抄报,在学校进行展示,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智能优势,社交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负责编辑,空间感强的同学负责绘图美化,肢体―动觉智能强的同学负责制作装订,这样,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能优势,合作精神、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和提高,获得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力。
三、应用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就是学习力中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品质。创新思维使思想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求异性与独创性。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具有宽厚的知识结构、热情求异的欲望,具有揭示事物本质和固有规律的浓厚兴趣和敢于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学习是一个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而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作为自己去创造、去发现的工具。学到了知识,还必须要让他们发挥作用,达到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创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它的课程设计具有模糊性、生成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内容具有内隐性、全息性的特点,它超越于文本,把一切用母语表示的文化形态都作为学习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没有特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达到目标机械装配的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经常依据某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每位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轻叩诗歌大门》是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感受诗歌的特点;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这次活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之后,教师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自己写诗,当小诗人,成立小诗社。有的学生这样写春天:
春天,
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她把美丽的花朵,
洒满大地,
使大地更充满生机。
春天,
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他画了彩色的地毯,
铺满田野,
让田野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