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渡荆门送别李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大意: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原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神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精神明朗,心驰神往之态。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大江奔腾直泻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为之心动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一个“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2、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7、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10、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1、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1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13、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李世民《咏风》
14、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1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8、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19、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20、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2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24、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5、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6、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27、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2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2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0、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2、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李适《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3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4、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柳永《煮海歌》
35、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3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38、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3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1、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42、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4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44、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45、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4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4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可是。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对古代的离别有一种深刻的向往,是心灵和灵魂深度的向往。离别如风,却是最纯净的空气,可以医治现代人灵魂的势利和空虚。古代诗人挥手的瞬间,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诗意的经典。
译 文
(一)
渡荆门送别
[唐]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 析
第一首诗中的送别,其实是李白自己造出来的。诗人要出蜀了,对于蜀地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这无疑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青年诗人要去建功立业,这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所以,作者的景物写得博弘阔大、气势奔腾,故乡的山水,不只寄托游子的思乡之情,还来主动远送优秀的儿子去他乡开创事业。这就像一个孩童,总是想弄出点大动静,引起大人注意一样。
第二首诗,是真正的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比李白大十岁已经诗名满天下的孟浩然,而李白写得丝毫没有小弟弟对大哥哥、“粉丝”对偶像的崇拜的情感。诗仙的眼中只有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地区、繁华的季节、繁华的景物,背后其实是繁华的心灵。就是孟浩然也成了李白“繁华生命”中的一个因子:那片“孤帆”,不就是友人孟夫子的化身么?
练 习
1.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写“离别情感”很有特色,请分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析好在何处。
答 案
1.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离别情感。《渡远荆门外》是李白刚出蜀时所作,“故乡水”送自己的“行舟”,这是拟人手法,故乡水都怀着深情厚意,万里相送,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乡情之深。《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寓情。诗人伫立江边送别朋友的细节,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写出来了,李白的情意不正是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么?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么?以渺远的景物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2.“随”字,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地平原野。“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出了景中蕴藏的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译 文
(二)
鞭蓉楼送卒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严士元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赏 析
从心灵的坚守开始,你们穿越风雨,穿越世俗的名利,一路走来!我在千年后的桌前汲取你们厚重的情感,滋养贫瘠的心田。你们冰清玉洁地在宁静中坚守,坚守生命中纯净的精神;你们洒脱达观地在艰难中行进,行进出文学史迷人的诗意。你们是炽热的火,点燃我孤寂的心灵;你们是湿衣的细雨,时而轻舞飞扬,时而凝固成冰,内核之深处,我们分明看见了一颗辉映千古的“冰心”。
别离,从艰难的尘世开始,一直抵达每个人敏感的心灵,这得益于诗人高超的表达。是谁,在寒雨的夜晚为我们点燃“冰心玉壶”的意象,让痛苦的别离有了精神的力量?是谁,在历经风雨的生命旅程中将苦难酿成反思的美酒,让忧伤融合成“闲花”的永恒?送客流连的楚山,草绿莺啼的湖南,都有我们诗人的足迹,它们穿越时空,成为后人灵魂中的一圈涟漪。
练 习
1.好的诗歌都有名句传世,试分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能够传世的原因。
2.比较鉴赏,谈淡其在立意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 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3-01
诗歌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好诗歌教学工作呢?
1.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浪漫的氛围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又是我国传统文学的根,是凝聚不散的灵魂,诗歌身上充满了浪漫的元素,利用诗歌,让学生体会浪漫的生命和意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诗歌重在意象的品味和理解,因此,在选择诗歌的时候,要重点选择那种意象明确突出,凝聚思想感情明确而又很能感染人的浪漫情怀。
我以为,诗歌的浪漫分多种浪漫的形式,一种是豪情满怀,直冲云霄的豪迈浪漫,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突出表达诗人自己强烈的浪漫情怀。这样的浪漫,是诗人生命里就注满了浪漫的沸腾的血,他就是用蘸着这浪漫的沸腾的血来书写自己浪漫的生命,来抒发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呼喊。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这样的浪漫情怀时,单纯的讲解是枯燥乏味的,是略显单薄无力的,一定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的引入诗人相关的生活内容,在学生心中还原一个鲜活的诗人,这种浪漫的情怀才能为学生深刻的领会,才能给学生具体深刻的感染,并在他们心目中深深的烙上语文浪漫的特质,这是除了语文别的数理化史地政生物等学科无法企及的。例如,我在教学中选择的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我想,在浪漫主义诗歌当中,李白的诗歌是首选。虽然,诗经中或楚辞里也不乏浪漫的佳作,但由于时代的久远,远没有李白诗歌的巨大亲和力,他的诗歌朗朗上口,充满了浪漫主义才情,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其中有一首《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委婉的表达了送别的情意,但诗中浪漫的情怀溢于言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四句,意境开阔,动感十足,月是活的,云是活的,诗人用自己天生的浪漫情怀的才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舟行江上,群山随旷野时隐时现,长江奔流,明月如从天宫里飞下的明镜,飘渺的云如同海市蜃楼一样变幻莫测的仙境。四句言简意赅,用语明快贴切,一个飞字,一个结字,就把江上明月和云朵变幻描绘的如同仙境, 无疑。有了这样好的诗作,就等于事半功倍。
2.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生命的凝结,都是活生生的,极具生命力的,不能干巴巴的给学生简单地讲讲就完了,要立体的全方位的给学生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深刻的感受是个浪漫的本质。在讲《渡荆门送别》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李白经历的视频资料,里面详细介绍了少年李白仗剑游侠,几度出蜀、以及将自己的《蜀道难》呈给贺知章,贺知章惊叹谪仙并解金龟以换酒的佳话,我把一个立体的李白树立在了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李白的豪气李白的傲骨李白的浪漫个性,接着,我将带视频效果的诗歌朗诵教给学生欣赏,伴着诗中形象的画面,听着名家深情的朗诵,学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这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浪漫的理解即刻就可深达骨髓,学生们会把自己的心贴近诗人的文字,贴近诗人的灵魂。当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完,我这才让学生反复的自己用朗读的方式去体会去捕捉,朗读是在清幽的古筝伴奏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忘了这是在学习一首诗,而是在完成一种生命中一次遇,与千百年前的诗人灵魂的遇,与诗人灵魂的撞击。诗歌和学生不再是遥远的望,而是一种融合,学生也不再厌烦教师的讲解,因为教室里除了浪漫,还是浪漫,教师的讲解只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别的,教师就和学生一起陶醉就行了,碰撞行了,我觉得,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初中语文浪漫的气息。
3.丰富、延伸诗歌教学组织方式
在课外,组织读诗兴趣小组、朗诵会、诗社等。兴趣是学习的最大的助手。教师可以把课堂的诗歌教学扩展到课外,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实际中能真正的创作诗歌,欣赏诗歌。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在运用这样的形式,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当代诗歌教学是一种多元复合范式的活动,我们不可能运用单一的观点来解决诗歌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就像陈晓端教授在《当代教学范式研究》中所提及的,我们应该坚持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以便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艺术的角度去体验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的情感和美感,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有规律的教学活动过程,从反思的角度去检讨教学理论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从能力的角度去理解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教授是从整个教学系统来谈教学范式的,而非从诗歌具体的范式研究来剖析的。但是,他的观点则是给我们一个大的方向,来引导我们进行诗歌教学范式的探索。正如贝塞特所说:"教学范式的作用就好像一系列教学透镜或教学信仰,它可以用来过滤或支配人们的主观意向和实际行动"。相信,在认识了教学范式之后,我们更容易来寻找适合诗歌教学要求的教学范式。
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的教学模式和范式。通过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激活语文课堂,对学生形成吸引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bull
;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
1.下列黑体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狭草木长(zhǎng)
属(shǔ)国过居延
B.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晨兴理荒秽(huì)
C.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都护在燕(yān)然
D.带月荷(hé)锄归
江入大荒(huāng)流
2.下列黑体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扛着)锄归
但(只要)使愿无违
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B.属国(一种官名)过居延
大漠孤烟(烽烟)直
长河(黄河)落日圆
C.渡(通过)远荆门外
仍怜(可怜)故乡水
云生结海楼(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D.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登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迟到)
3.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4.写出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5.诗句默写。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诗人愿望的句子是: ,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6.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 ,又名潜,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文学家。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 诗、咏怀诗和 诗三大类。
(2)王维,字 ,盛唐 派诗人,有“ ”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是“ ”。
(3)李白,字 ,号
,有“ ”之称,唐朝伟大的 诗人。
(4)陈与义,字 ,号简斋,
代诗人。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座名楼分别为
、 。
【课文巩固】
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回答问题。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情景。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去了地头,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却并不抱怨。
B.五至八句写虽然路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但诗人却并不觉得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哲理。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交相辉映,柔和完美。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诗人将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9.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诗歌类别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首联、尾联为 ,颔联、颈联为 。
10.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题、诗句作具体说明。
1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词: 。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4.谈谈你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描绘的意境的理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了此行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B.颔、颈二联,一近景,一远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C.“山随平野尽”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D.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其一)》,回答问题。
16.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地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饱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18.请从修辞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赏析诗歌的颈联。
【能力提升】
(能力目标:①理解诗词内容。②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并能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北宋]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出了黄昏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召唤青春的无限情怀。
2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②千重翠,
月点波心③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
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⑥是此湖。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②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③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线头:指一棵棵稻子。⑤青罗裙带展新蒲: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带。⑥勾留:留恋。
21.“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为 。我们学过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对写法: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
主:主体,即诗中的主人公;客:客体,可以是景、物和人。
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
对写法的表现形式:
1.移情于人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这首诗的三、四句使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
答:“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使用了对写法,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写节日之际,家人深夜围坐在一起,念叨着我这个漂泊在异乡的游子,!“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这样抒发思亲之情更有创意,也更加感人。
2.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巩固练习:
1除夜作 ------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坛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做具体分析。
答:
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借“流水”表思乡之情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东流,碧水含情。“江入大荒流”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江水奔腾万里,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境界高远,青春勃发,朝气逼人。这是借流水写思乡之情。诗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依依难舍。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意味深长,境界高远,艺术感染力强烈。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游子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借“流水”写友爱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朋友乘一叶孤舟,渐行渐远在水天相接的远方。诗人将一片深切浓厚的牵挂、思念之情托付给绵绵东流不尽的长江之水,诗人将深挚的思友情怀带给远方的朋友。这比今天打个电话、发个邮件要浪漫得多,感染力也更强,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又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诗人以春水喻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语浅淡而情有致,离愁无尽在于友情之深,刻骨铭心,堪称佳作。
三、状热爱平凡生活的性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勾勒出早春江景的如诗如画。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写它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让人感叹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诗句描绘的景象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人们喜爱而传诵至今。
四、借流水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远观大海,看到日月星光任由大海自由吐纳,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以日月在大海面前之“小”衬托出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自信乐观气度之“大”,情景交融而境界雄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该诗句写黄河之水,势不可当,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展现出一种神奇雄壮的美,可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五、抒人生的壮志豪情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大诗人李白与叔李云宴饮谢眺楼,兴趣高雅不凡,雄心勃发飞动,豪情神驰宇宙,壮志凌云摘月,这样一种豪迈的兴致、神奇的想象,今天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意境开阔博大,词人感慨隐约深沉。笔墨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
六、叹家国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春天冰融雪消,江河的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1 品位作者如何表达情感
诗词是侧重抒情表意的,其中名句更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如何在诗词中抒发感情来品味。比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就将“大作”的“风雨”之声变成了骑兵马蹄的“得得”之声和战场之上双方士兵的厮杀声。作者借助风雨之夜的梦境,表达了自己驰骋沙场的殷切愿望。这正是诗人陆游“为国戌轮台”的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句诗词名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一颗愿为国家效命疆场的耿耿忠心和―腔杀敌报国的朗朗豪情,同时,我们也从其中感受了他的一种壮志未酬的深深痛苦与愁思。除此之外,又如张养浩《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名句,也同样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疾苦和对痛恨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坚定立场与感情。
2 品味蕴涵其中的深邃哲理
许多优秀的诗词佳作,都是文理兼融寓意深邃的,其中的名句尤其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其中所蕴涵的深邃哲理,这也是提高他们对佳作名句的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的一个方面。比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就是由此及彼,说明渠里的水之所以会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啊!借此暗喻一个人要想脑子聪慧心灵澄明,就必须要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的知识。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朱熹的这句诗词名句,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的境界。足可见这一佳作名句,对于我们的影响之大了。
3 品味佳句中的感人意境
大凡优秀的诗词,大都蕴含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的意境,那些佳作名句就更是这样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视、听、触,味等感官的感觉,化语言为形象,尽量体会这些佳作名句所展示的意境,进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比如温庭筠《梦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一句,写的是女子眺望归帆而不归的思愁离绪,但是作者没有直接抒发这位妇人心中的愁绪,而是只写千船驶过,唯独不见丈夫的归帆,眼前只剩下夕阳的脉脉余晖和江上悠悠的流水。“脉脉”为静默无言之状,表面在写夕阳余晖的静默之状,实际是在说女子黄昏时分暗自期盼丈夫归来;“悠悠”为水流不断之貌,表面在写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淌,实际是指思妇盼妇不归的忧思,如流动的江水一样连绵不断。此时江上一片静寂,斜阳无声地映照着江面。江水一声不响地流着,极巧妙地描摹出思妇期夫不归,惆怅无言,忧思不尽的心绪。因此,这位思妇很自然地就“肠断白苹洲”。这两句佳作名句的意境描写,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将思妇眼望夕阳、江水和白苹小洲,心中愁肠寸断的情景,无比形象地展现我们的大脑之中了。
4 品味佳作名句的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佳作名句,大多艺术手法运用精妙恰当,给人以形象生动的艺术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体味作者使用这些艺术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比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李商隐用春蚕吐丝到死方休的全过程,来比喻对对方的深深思念的心情;以蜡炬成灰泪始千,来比喻亲人之间相思的痛苦,真是再恰当贴切不过了。同时,前一句还巧妙借谐音双关的修辞格,将思念之“思”比作蚕吐之“丝”,这样借助比喻和双关的谐音,就使作者所表达的思念之情,更加含蓄和生动,也更加形象逼真了。
5 学会对比赏析 步入艺术殿堂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学作品 思政教育 文化底蕴
一、引言
古典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精神财富的艺术结晶,其中凝结了我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和时代特色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对现当代的青年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思想觉悟的提升作用。当代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文化素质涵养不高,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力薄弱,发展后力不足等问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奇葩,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本文将对古典诗歌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行分析。
二、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人文素质修养的精华
(一)古典诗词对于大学生爱国忧民的教育价值
古代伟大的诗人从楚国的屈原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风雨漂泊宋王朝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直到晚清时期的秋瑾等,无不用诗词来传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操。他们不仅拥有着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同时也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关心,并且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着自己富国强民的人生抱负和理想。
屈原虽然遭到排挤,但是在《离骚》中还是发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情高歌。诗仙李白一个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送孟浩然之广陵》),欣赏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渡荆门送别》)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出自《前出塞九首》)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自己对于关心百姓疾苦和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魔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卖炭翁》),“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出自《买花》)表达了自己对于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示儿》),“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出自《诉衷情》)传达出了自己渴望收复河山,一统天下安定的爱国豪情壮志。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出自《满江红》)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一片赤胆之心,“精忠报国”的志愿誓死不变。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出自《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现了自己渴望沙场上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不得志的感慨。
通过以上对这些古典诗词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古典诗词中都包含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之情,诗人词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关心这里的劳苦人民,关心自己国家的前途,个人的生死荣辱一切都服从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完整,用自己那才华横溢的生命之笔为大家谱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捍卫国家,维护祖国统一的壮丽诗篇。每每读到这些士气高昂的诗篇,总是让人热血澎湃,浩然正气油然而生,大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能够时刻树立维护国家完整和领土不可侵犯的思政意识。
(二)古典诗词对大学生正确友情观和爱情观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形成了游子思乡,戍边思乡和思妇盼归的感情主线,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友谊也是慰藉寂寞人生的灵丹妙药。在古代众多的诗词中,文人骚客从不同的角度对友情进行了千奇百怪的描写: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描写的是纯真的友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是朋友间的分别鼓励之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对友人远行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朋友的期望叮嘱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朋友之间无法言说的难兄难弟之情。在古典诗歌中,友情最为感人,但是亲情也不逊色。
《游子吟》中孟郊为我们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华民族的养儿不记回报的伟大母爱向我们展露得淋漓尽致,使多少人为之动容。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为我们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不论身在何方,团圆节里都割舍不断对家人兄弟的那份牵挂之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在《江城子》一词中,苏轼深情地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直接表达出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生死别离后的内心凄苦,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通过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友情和爱情的珍贵性,是大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人世间真情的可贵,爱情的美好,以及那种使人内心欢悦的内心体验过程,从而正视大学阶段的恋情,自觉处理好感情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健康成长。
(三)古典诗词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分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诗人,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自立自强的人格。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但是诗人有着健康的心理品质。他曾感慨道:“欲上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抒发的是对于仕途不顺的内心抱怨和愤懑,但当求职得成的时候,他又说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和豪爽,但在政治上失意不得志的时候又充满自信地感慨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前途的期望之情;忧愁苦闷的时候又说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通过诗歌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忧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学习诗人那种豁达的性格,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结语
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情怀,维护祖国完整的教育精神,也有着培养正确的友情观和爱情观的教育,同时也有对健康心理塑造的诗文,大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有益阅读,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正确的友情观和爱情观,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文素质涵养。
参考文献:
[1]鲁金波.治国诗词殷鉴[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考前 语文课 最后一节
这节语文课,是大家最后一节语文课,同学们需要在这节课内把握什么内容呢?
大家需要梳理我们中考时语文试卷的题型、方法,以及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这几天中有没有补救的方法?换句话说,这节课就是明确中考有哪些题型?该采取什么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补救?下面,我们就根据中考试卷出题的顺序,归纳各类题应当注意的问题。
1.古诗诗
全面背诵古诗89首,看看哪些诗歌还存在不能背诵的问题;背诵中注意反复要求注意的字词,如“燕”和“雁”的书写;古文中应注意和背诵的名句已在今日所发的卷子中。总之,一要背诵,二要注意写写易错的字,三要辨析在意思上容易混淆的句子。如《渔家傲 秋思》中关于作者壮志难酬的诗句和思亲报国的句子,许多人就比较混淆。壮志难酬的意思是难于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表现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而思亲报国,体现作者矛盾心理的主旨句却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另外,背诵诗歌的时候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既有同一作者写了哪些诗,又有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体裁又有哪些诗句。如同一作者李白的诗歌就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阳闻笛》《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月下独酌》等七首。
叙事诗,特别注意名句默写。如《木兰诗》以第三段军旅生活为主;《观刈麦》集中体现农民辛苦、矛盾、贫困原因的诗句。
2.古诗鉴赏
步骤:通读全诗,明确题意,把握答题方法。
题型:
2.1 抓意象,描意境,悟情感。
即诗歌是通过哪些景物来组成的画面,运用描写的笔墨简略地将情景勾勒出来,或者运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来,再品味出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2.2 鉴赏词句。
对于词句的鉴赏,首先看它属于哪一类的?动词?形容词?有没有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什么表现手法?或者蕴含着什么哲理?然后答题按照:(修辞)特点,作用+内容(或情感)。
小结:诗歌阅读关键是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切实根据诗中的字词内容来阐述。要找到根据,不要想当然地乱答一通。
3.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段,主要以九年级下和八年级上下为主。
复习以读重要篇目的注释、课后作业为重点。注释中个别的词解释为“这里的意思是……”要特别注意,只答在这里的意思。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举”字在注释中: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我们就只记住“举”是“被选拔”的意思。这类的字有:空乏、作、相、鄙、修等。
虚词注意:之、而、以、为、于等字的常用方法,以及具有此字的名句。
翻译句子,尽可能直接对应原句字词理解翻译。这样就养成读书具有直觉,翻译不丢关键词的习惯,就不会死背译文,胡乱译文。
问答题很简单,但要在原文中找根据,有时要联系自己,或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事。注意概括句,具体阐述。
4.说明文阅读
一是概括内容,给说明对象下定义;二是说明方法和作用;三是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富于权威性;四是拓展延伸,将某种问题提出什么建议;五是在写作手法上是如何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话题的。如文章标题用疑问句式,比喻句式;开头用诗歌、故事,以及我们熟悉的事件,都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5.散文阅读
散文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阅读,大家难找到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不知道插叙在文章中有丰富内容、情节起伏、突出主题、抒发感情的作用,更不知道详略与中心主题的关系。至于对难句的理解,美句的赏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句子作用等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头绪。
散文,需要学生积累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各类表情达意的手法都要熟练运用。
6.提取信息
方式:拟标题、摘关键词、概括要点、概括主要内容;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结果;
材料结构:总分、并列、递进、承接(连锁反应、事件过程)。
7.图文转换
看清图和文字提示,分清字图关系,以及谁是主体,联系现实拟标题,析现象。
8.语法
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8.1 下定义 格式 被定义的概念=所具有的特点+属性。
8.2 短语。主要把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
8.3 病句修改。常见病句句式有:“通过……,使……”删去“使”;判断句前后不一致;一面对两面;并列短语语序颠倒或前后不对应;否定词不当“避免+不”“防止+不”“难道+不可不”等。
9.场景小作文